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经营战略思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经营战略思想范文1
一、成本及其本质
1.成本本质的一般理解。在会计研究领域,成本是一个发展变化最大的概念之一。财务会计学认为成本是取得资产的代价,或是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所发生的支出。这一认识目前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管理会计学则认为,成本是实现一定目标未来要付出或承担的价值牺牲,甚至包括在决策过程中可能要放弃相应收益的代价。美国会计学会在《成本概念与标准》的报告中给出如下定义:成本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这一概念充分考虑了成本的内涵与外延,概括内容相当广泛,且十分抽象,因为它局限在某个具体的成本计算对象上,而是扩展到企业生产经营目的上。它强调成本是在特定将要付出的价值牺牲,并以此为为基础,重整企业的成本规程,为企业的成本控制服务。同时提醒我们在设计成本计算程序或为成本管理提供服务时,必须紧紧围绕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目的来发展。
2.资源及其企业观。提到“资源”,人们自然会想起矿产、河流等自然形成的为人们所利用的物品。通常资源最一般的意义是指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一切为人类有用的资财。也就是说,在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有用即资源,无用即非资源。因此,资源即包括一切为人类所需要的自然物,如阳光、空气、水、矿产、植物及动物等等,也包括以人类所需的产品形式出现的一切有用物,如房屋设备,其它消耗性商品及生产资料性商品,还包括无形的资财,如信息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本身的体力和智力。
经济资源是一般资源的一个子系统。它是指在人类的经济生活中,一切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所需要的并构成生产要素的、稀缺的、具有一定开发利用选择性的资产来源。其范围仅包括人类所需求的一般资财中,作为生产投资要素的那部分资财。具体说,经济资源具备的特征为:(1)有用性,即必须是为生产或消费者所需求的,对经济生活有用;(2)稀缺性,即表现为社会需求量与存在量的差距,并非取之不竭;(3)可选择性,即指资源的用途可以有多种选择且可循环使用。
企业要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必须拥有一定的经济资源,因为只有具备了可以带来未来收益的经济资源,企业才能依靠资源的潜力发挥才能赢得利润,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或目标。
二、企业资源及其配置
1.企业资源的种类。以一个企业或公司角度,研究的重点显然是经济资源,基于资源企业观认为每家公司都拥有大量独特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组织能力就是所谓的资源。国内外大多数经济学家将经济资源按其经济属性,分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四大类,其他资源则主要是指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等,就一个公司或企业来说,经济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人力资源、货币资源、组织资源。从企业资源的会计计量看,资源可以分为可计量资源和不可计量资源。
显然,企业生产经营既耗费有形资源,又耗资无形资源:既耗费可计量资源,又耗费不可计量资源,从费用的成本一般内容来说,涵盖了所有企业资源的耗资,但是从会计计量与核算审度来看,费用成本主要包括可计量资源的耗费,也就是必须能够对其进行货币计量,才能纳入会计的费用成本的核算,企业成本信息主要也是指这部分资源耗费,对于不可计量资源的耗费,只能作为辅助补充的信息,在相关信息报告中采用文末表达或反映。
2.企业资源配置方式。企业资源的配置一般 表现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资源在时间上、空间和数量上要求,其实质就是选择不同资源构成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也可以认为企业资源配置是企业根据企业的目标将资源的用途在不同的时间上、空间上和数量上进行不同的分配。
资源配置一般理解为利用资源的可替代性,使之在不同用途之间进行的分配,企业资源的配置是建立在资源企业观的基础上的,根据企业的目标和企业所处的资源环境,对资源不同用途加以合理利用和组合。当然,企业的资源取得必须遵循社会资源配置的规律,不是孤立的。因此企业资源配置也必须受到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必须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一部分。然而,企业资源配置方式与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不尽相同。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必须有关于资源配置的分析,必须考虑企业所处地区和行业以及资源供给的可行性,达到企业资源消耗节约的目的。
三、成本管理战略
1.战略和经营战略。“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字,其含义是“将军”,原意是指“指挥军队的艺术和科学”,引入企业经营管理,是“用来描述一个组织打算如何实现它的目标和使命”,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具体谋划,它是企业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经营范围的科学规定,同时又是制定规划的基础,具体地说,经营战略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目标条件下,在高级人民法院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因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
成本管理战略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其目标应是以企业经营战略目标为目标,并加以具体化,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合理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内容之一,成本是资源的耗费,控制成本、降低资源的耗费,必然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内容及目标之一,经营战略中,这二体系就构成了成本管理战略。
企业经营战略思想范文2
[摘要]本文追溯了整个多元化战略思想的历程,并在阐述多元化历史和思想渊源同时,深入定性分析企业多元化经营存在的一般机理,分析企业选择多元化的原因。
[关键词]多元化战略经营企业
一、多元化战略思想的历程
企业发展究竟是走专业化道路还是选择多元化经营一直是理论和实践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多元化”概念由伊戈尔.安索夫(H.IgorAnsoff)在上世纪50年代率先提出,它是指企业在原主导产业范围以外的多个相关或不相关的产业领域同时经营多项不同业务的战略,是与专业化经营战略相对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继1957年安索夫(H·I·ANSOFF)多元化的启蒙思想之后,霍普金斯大学的彭罗斯(E.T.Penrose)在其专著《企业成长理论》(1959)专辟章节分析了多元化战略问题。钱德勒(A.D.Chandler)在《战略与组织结构》(1962)中提出了与多元化战略相适应的“事业部制”的分权模式。1962年,哥特(M·GORT)在其《美国产业的多元化和一体化》中指出,多元化是指为单个企业服务的市场异质性的增加。换言之,哥特的多元化观点不仅包括了企业产品的多元化,还包括了市场的多样化,从企业的内部走到了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总的来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企业多元化问题研究的开端阶段。
1974年,鲁梅尔特(Rumelt)认为:多元化的实质是延伸到新的领域,要求发展新的能力或者增强现有能力,一种的新的业务活动可能与现有活动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但仍然需要掌握不同的生产技术,不同的营销理念和方法,以及新的投资决策、计划和控制的办法。赖利(L.Wrigley,1970)研究了1967年美国Fortune500强调查,描述了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差异。Hoskisson,R.E.&Hitt,M.A.(1990)在赖利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化战略的测量方法。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企业多元化问题的发展阶段,人们多从既有的多元化企业各种表现对其进行测度和绩效评价。
近期,在多元化战略研究领域出现了重新考虑相关性含义的趋势(Bergh,D.D.2001)。波特(Porter,1997)使用五种竞争力模型、公司地位、价值链分析模型对多元化战略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目标集中战略”。巴尔尼(Barney,1991)提出多元化拓展方向必然是与资源相关的。Amit,R.&Schoemaker,P.J.(1993)提出了内部资源整合理论。马凯兹(Markides)在《多元化、归核化与经济绩效》(1995)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归核化(Refocusing)的概念。Chrisman,J.J,Chua,J.H.&Sharma,P(2005)讨论了整合视角下的多元化展露问题。由于此阶段多表现出对企业经营的理性思考,因此这时期及此后就被称为对企业多元化的反思阶段。
以上梳理的就是整个多元化战略管理思想的脉络。
二、多元化战略决策存在的机理分析
从企业的经营发展历程来看,多元化往往成了它们的阶段性选择。这一点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必须面对的现实。这是因为企业要获取竞争优势,长久生存,“做强”与“做大”就如孪生姐妹一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观念在亚洲儒家文化圈内尤其如此。当企业还处于“幼年”时期,考虑多元化或许还不是企业须关注的,但是当企业成长到一定的规模,市场在已知领域竞争激烈,其他市场或未知市场存在潜在机会的时候。企业如何进行战略选择,这往往是事关成败的重要问题。这一观点在W.钱.金和勒尼莫博涅出版的《蓝海战略》一书中已作重要说明。目前,我国私营企业所谓“泛家族化”经营战略的趋势,也在阐述这样一个事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民营企业集中发展“做强”后,不断融合企业资源与社会资源,从而借助资源的整合,走上“稳健”的多元化之路。
企业为何要多元化?这是一个类似于“存在还是亡”的严肃问题。既然企业是理性人的集合,那么它(至少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一定会有这样的基本判断——趋利避害。多元化战略作为企业趋利避害的一个途径,必然是企业所必须去精心考虑的。企业将多元化视为战略目标,并开展实施,一般而言主要出于三个理由:一是战略性扩张;二是分散风险;三是协同效应。
1.战略性扩张。将蛋糕做大几乎是所有企业家的梦想。企业做强之后,总是希望能够做大。甚至有的企业还没有做强就想做大。大在中华文化圈里是正统思想。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是企业发展战略的话,平天下(可视为巨型跨国多元化企业)这个宏伟蓝图大概是每个企业家所追求的。而且扩大市场容量,扩展规模可为企业健康的存活提供一定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大规模系统作战的能力,才可在战略上保证企业的长久生存。
2.分散风险。避免所有的鸡蛋都会打烂的好办法就是把鸡蛋分别放在多个不同的篮子里。企业为了分散经营风险,比较理想的选择就是分散经营,采用多元化的增长方式。这样,即使企业原有产品的技术、市场发生变化,也可以靠其他领域的产品来开拓市场,互相弥补。同时,由于各种产品所处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会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其他行业中成功企业的示范效应,使得具备多元化增长条件的企业扩大了想象的空间。向有发展前景的行业进军既可以找到新的发展机遇和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又能使企业获得丰厚的回报,还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3.协同效应。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为了谋求协同效应。从事多项业务的企业可以共享剩余资源,通过有效整合这些资源,可以实现分摊成本、共用信息、渠道、人力,从而使企业达到做大又做强的战略目的。企业的协同效应可产生于关联产品生产中的技术依赖性,也能产生于企业在营销方面的经验和技能。当企业利用可分享性和半公共性的战略资产进行多元化经营时可以获得协同效应。管理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协同效应甚至能确保低成本和差异化战略的同时实施。为企业进行资本扩张寻找新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企业经营战略思想范文3
关键词:邮政;一体两翼;改革创新;策略
2015年全国邮政工作会议提出了邮政一体两翼的经营发展战略,本文笔者深入透视一体两翼经营发展战略思想精神,笔者提出了如何落实和改革创新邮政一体两翼经营战略。
一、 一体两翼是邮政业务层面的经营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经济迈入新常态,中国邮政担负起推进邮政企业建设和平稳发展的战略使命。在当前快递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邮政行业面临的竞争力也将会越来越大,为了能够顺利完成使命,邮政企业必须要正确选择经营战略。随着基础通信网的不断完善,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人们对传统邮政的信息传递的依赖程度逐渐削弱。致使邮政企业的服务窗口资源过剩和服务能力过剩。与此同时金融类和寄递类业务的发展前景广阔,对网络、网点及营销的资源需求也日益迫切。此外,三大板块分业经营后,经过深化改革解决了大量的生产力。使得三大板块呈现出持续快速的发展态势。但我们需要承认的是,三大板块各自为政,重复性建设的现象比较突出,使得邮政整体资源的优势无法充分的发挥出来。三大板块间共享资源和协同发展的意愿及发展动力逐渐降低,各个板块间的联系越来越疏远。所以,中国邮政根据社会形势和其自身发展需要确定了一体两翼经营发展战略。一体两翼中的一体指的是中国邮政公司;两翼指的是金融翼和寄递翼;一体两翼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是相互联系,依存共生的有机整体。一体是邮政企业经营发展的基础,能够给两翼带来价值;两翼是邮政企业发展的动力,能够给邮政企业增添经营效益。
二、一体两翼经营发展的思路和定位
中国邮政一体两翼经营发展战略是对传统三大板块经营战略的深化,同时也是对三大板块相互依存关系的阐释。一体两翼经营战略思路是按照各自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通过聚合资源、协同发展等手段推动邮政企业经营能够在整体上达到平衡,使其健康可持续发展。一体两翼中的一体应借助网络信息渠道发挥邮政品牌优势,构建综合性的邮政服务平台,不断地推展经营范围和提高服务质量。
金融翼应邮政网络和客户资源为依托,坚持自营和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以服务基层、服务三农、服务城乡和服务中小企业为重点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进而形成邮储和金融混合经营格局,打造出具有特色性的中国邮政金融控股集团。寄递翼应整合全网资源和产品体系,不断提升经营能力,实现高效运营。中国邮政还要以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契机,加大寄递市场渗透力度,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确保邮政在寄递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不动摇。
三、 邮政实施一体两翼经营战略的总路线
(1) 充分发挥邮政优势,打造平台公司。依托互联网经济,加大同新技术、新媒体以及新业态的融合力度。在保障特殊服务和普遍服务的前提条件下,广泛叠加便民服务和公共服务;积极主动拓展农村电商市场,扩大金融和速递业务覆盖面。实现普通服务业务、特殊服务业务向公共服务延伸;由基础邮政业务向文化创意服务升级;由传统金融业务向客户综合金融服务转型;由单一寄递业向综合性电商寄递服务拓展;最终将邮政打造成以邮政综合服务为平台和载体的平台公司。
(2) 对内外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综合平台。对邮政内外资源全面深入整合,加强对自营网点建设,不断拓展发展渠道,比如网络渠道、电子信息渠道等形成邮政自有的、独特渠道体系。
(3) 加强公共服务拓展,提升服务平台承载能力。政府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应广泛叠加便民服务和公共服务,拓展平台服务范围和提升服务水平。积极主动将平台服务同地方经济发展有机融合;探索和发掘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需求点,保证服务政府过程中能够得到政府相关政策支持。
(4) 根据市场需求,建立核心产品体系。将邮政资源和客户需求相结合,以邮政总部为抓手,加大公共服务拓展力度;以便民金融为重点,突出金融业务的发展;结合区域特点,聚焦电商寄递和O2O服务。形成具有特色性的邮政核心产品体系。
(5) 抓住市场发展机遇,加大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拓展力度。在总结三农服务经验和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平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从农产品网购、销售等消费着手,探索出一套线下以农村邮站、三农服务站实体渠道;线上以邮乐网电子渠道等运作模式。构建城乡双向物流配送服务体系,打造出农村和城市产品相互流通的绿色通道,迅速占领农村电商市场。
(6) 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实现平台的稳定可靠运营。加大互联网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力度,开发平台运营管理系统,充分发挥邮政综合服务平台的商业价值。
四、 邮政一体两翼改革创新策略
(1) 依托邮政资源,强化金融翼。金融翼应充分利用一体平台和客户资源,采用自营和相关的经营模式,推动金融业务的全面发展。不断地完善邮政金融业务体系,积极探索并开创邮储和金融混业经营的格局。以发展惠普金融为中心,统筹城乡金融发展。不断提升服务中小型企业和三农质量,发挥出自营和相结合的经营模式的优势。突出邮储的特点和特色。进而巩固好邮储银行在同行业内的地位。此外,还要注重邮储金融在城市地区的转型,补足城市区域短板,全面提升金融翼的综合实力。
(2) 不断提丰富业务体系,合理布局邮储金融混业经营。要充分利用邮储银行的全功能商业银行牌照功能,推展金融业务范围,丰富邮储金融业务体系。在构建邮储金融业务体系过程中要对银行、证券以及保险业务不断的整合和创新,形成以银行服务为主,保险和证券服务为辅的服务体系。
(3)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金融服务方式。要加快金融互联网创新力度和推广的速度,不断完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功能,比如推广微信银行的应用。加大电子银行的推广力度,打造出线下网点快捷方便,线上服务功能强大,稳定性和安全性强的互联网普惠金融服务平台。
(4) 充分利用邮政资源,推动金融业务的全面发展。银行、保险和证券应利用邮政资源扩大业务范围,并对邮政企业发展金融业务进行相关指导和协调。积极探索和研究适合邮政销售的金融产品。为邮政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服务支持和风险管控手段,共同面对利率市场化的各种挑战。
(5) 对全网资源整合,推近寄递业务发展。明确经营主体,切实落实责任,负责寄递业务发展相关事宜。梳理当前寄递业务产品,形成层次清晰的产品体系。对现有的网络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整合,提高市场营销能力和运营效率。制定科学合理的结算价格体系,对邮政经营各个环节的利益均衡问题进行调节。
(6) 透彻掌握市场发展趋势,加大对电子商务寄递市场的拓展力度。随着现代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应抓住农村这个大市场,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寄递业务。
(7) 注重客户的体验,提升运营质量。根据客户实际需求,采取各种方法提升客户体验,塑造品牌口碑,提升客户的信赖度,全面提升寄递业务的市场竞争能力。推进寄递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
(8) 建立一体两翼共建的发展机制。着力提升一体两翼资源利用率和复用率。将邮政资源同邮政综合服务平台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出三流合一优势。通过不断完善机制,聚合资源实现邮政、金融业和寄递业的协同发展。
企业经营战略思想范文4
[关键词]多元化战略经营企业
一、多元化战略思想的历程
企业发展究竟是走专业化道路还是选择多元化经营一直是理论和实践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多元化”概念由伊戈尔.安索夫(H.IgorAnsoff)在上世纪50年代率先提出,它是指企业在原主导产业范围以外的多个相关或不相关的产业领域同时经营多项不同业务的战略,是与专业化经营战略相对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继1957年安索夫(H·I·ANSOFF)多元化的启蒙思想之后,霍普金斯大学的彭罗斯(E.T.Penrose)在其专著《企业成长理论》(1959)专辟章节分析了多元化战略问题。钱德勒(A.D.Chandler)在《战略与组织结构》(1962)中提出了与多元化战略相适应的“事业部制”的分权模式。1962年,哥特(M·GORT)在其《美国产业的多元化和一体化》中指出,多元化是指为单个企业服务的市场异质性的增加。换言之,哥特的多元化观点不仅包括了企业产品的多元化,还包括了市场的多样化,从企业的内部走到了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总的来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企业多元化问题研究的开端阶段。
1974年,鲁梅尔特(Rumelt)认为:多元化的实质是延伸到新的领域,要求发展新的能力或者增强现有能力,一种的新的业务活动可能与现有活动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但仍然需要掌握不同的生产技术,不同的营销理念和方法,以及新的投资决策、计划和控制的办法。赖利(L.Wrigley,1970)研究了1967年美国Fortune500强调查,描述了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差异。Hoskisson,R.E.&Hitt,M.A.(1990)在赖利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化战略的测量方法。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企业多元化问题的发展阶段,人们多从既有的多元化企业各种表现对其进行测度和绩效评价。
近期,在多元化战略研究领域出现了重新考虑相关性含义的趋势(Bergh,D.D.2001)。波特(Porter,1997)使用五种竞争力模型、公司地位、价值链分析模型对多元化战略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目标集中战略”。巴尔尼(Barney,1991)提出多元化拓展方向必然是与资源相关的。Amit,R.&Schoemaker,P.J.(1993)提出了内部资源整合理论。马凯兹(Markides)在《多元化、归核化与经济绩效》(1995)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归核化(Refocusing)的概念。Chrisman,J.J,Chua,J.H.&Sharma,P(2005)讨论了整合视角下的多元化展露问题。由于此阶段多表现出对企业经营的理性思考,因此这时期及此后就被称为对企业多元化的反思阶段。
以上梳理的就是整个多元化战略管理思想的脉络。
二、多元化战略决策存在的机理分析
从企业的经营发展历程来看,多元化往往成了它们的阶段性选择。这一点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必须面对的现实。这是因为企业要获取竞争优势,长久生存,“做强”与“做大”就如孪生姐妹一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观念在亚洲儒家文化圈内尤其如此。当企业还处于“幼年”时期,考虑多元化或许还不是企业须关注的,但是当企业成长到一定的规模,市场在已知领域竞争激烈,其他市场或未知市场存在潜在机会的时候。企业如何进行战略选择,这往往是事关成败的重要问题。这一观点在W.钱.金和勒尼莫博涅出版的《蓝海战略》一书中已作重要说明。目前,我国私营企业所谓“泛家族化”经营战略的趋势,也在阐述这样一个事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民营企业集中发展“做强”后,不断融合企业资源与社会资源,从而借助资源的整合,走上“稳健”的多元化之路。
企业为何要多元化?这是一个类似于“存在还是亡”的严肃问题。既然企业是理性人的集合,那么它(至少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一定会有这样的基本判断——趋利避害。多元化战略作为企业趋利避害的一个途径,必然是企业所必须去精心考虑的。企业将多元化视为战略目标,并开展实施,一般而言主要出于三个理由:一是战略性扩张;二是分散风险;三是协同效应。
1.战略性扩张。将蛋糕做大几乎是所有企业家的梦想。企业做强之后,总是希望能够做大。甚至有的企业还没有做强就想做大。大在中华文化圈里是正统思想。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是企业发展战略的话,平天下(可视为巨型跨国多元化企业)这个宏伟蓝图大概是每个企业家所追求的。而且扩大市场容量,扩展规模可为企业健康的存活提供一定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大规模系统作战的能力,才可在战略上保证企业的长久生存。
2.分散风险。避免所有的鸡蛋都会打烂的好办法就是把鸡蛋分别放在多个不同的篮子里。企业为了分散经营风险,比较理想的选择就是分散经营,采用多元化的增长方式。这样,即使企业原有产品的技术、市场发生变化,也可以靠其他领域的产品来开拓市场,互相弥补。同时,由于各种产品所处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会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其他行业中成功企业的示范效应,使得具备多元化增长条件的企业扩大了想象的空间。向有发展前景的行业进军既可以找到新的发展机遇和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又能使企业获得丰厚的回报,还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3.协同效应。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为了谋求协同效应。从事多项业务的企业可以共享剩余资源,通过有效整合这些资源,可以实现分摊成本、共用信息、渠道、人力,从而使企业达到做大又做强的战略目的。企业的协同效应可产生于关联产品生产中的技术依赖性,也能产生于企业在营销方面的经验和技能。当企业利用可分享性和半公共性的战略资产进行多元化经营时可以获得协同效应。管理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协同效应甚至能确保低成本和差异化战略的同时实施。为企业进行资本扩张寻找新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企业经营战略思想范文5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创新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260-02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营造以人为本、创新为本的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最有力、最长效的平台。只有站在战略思考的高度,牢牢把握企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不断推动中小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1.企业文化的概念。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企业文化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成为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精神载体;其蕴合的思维模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机制,促进和制约管理活动的发展。
针对中小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是其本质和内因,竞争力是其表现特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提升企业竞争力,所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和成功的核心。
2.战略管理的概念。战略管理就是对宏观环境、行业态势、竞争对手以及自身资源情况作出分析,根据企业的愿意目标,提出企业未来所采取的行动,并付诸于监控实施、评估实施结果的过程。所有企业进行战略管理的目的都是为了使企业持续创造更多的新价值。战略管理应考虑的是整个组织或企业获得可持续性竞争优势,不是指限于任何具体领域的卓越,例如业绩、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为实现这一目的,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企业的吸引力和员工个人的商业立场。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经营管理决定着企业战略的制定和经营模式的选择,而企业战略的实施过程又会影响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两者之间是相互约束、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关系。(1)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制定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优秀的文化能够凸显企业特色,形成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而且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有利于企业制定出与众不同和克敌制胜的战略。(2)企业文化是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企业战略制定以后,需要全体成员积极有效的贯彻实施,而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以及辐射等作用,能激发员工的热情,统一员工的意志与欲望,让大家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3)企业文化与战略必须相互适应和协调。当战略制定之后,企业文化应该随着新战略的制定而有所变化。但是,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意识形态,具有较大的刚性和较强的历史延续性及变迁的迟缓性,很难马上对新战略做出反应。因此,从战略实施角度看,企业文化既能为实施企业战略服务,又会制约着企业战略的实施,两者必须相互适应和相互协调。
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战略创新的现状分析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传统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市场多变的需要,战略管理悄然兴起,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然而,很多的事实表明,企业即使拥有较好的竞争战略,但仍遭受失败和破产。因为我国的不少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缺失或者病态,从而使得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缺乏方向感和内在驱动力。
1.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重视力度不够,影响着企业战略的制定。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并没有从本质上认识企业文化的实质,只是从口号上来理解企业文化。据调查,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聚集地温州,有60%的企业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必要性,有些企业就是有专门的机构,也是形同虚设。企业经营者不介入、不重视,没有把企业文化战略编入企业发展规划的整体战略中,企业经营理念涉及企业使命、宗旨和目标等内容的规定力度远远不够。
2.缺乏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制约着企业战略的实施。核心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是企业的灵魂,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些企业片面理解企业文化建设,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追求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于是进行偷工减料、制假售假、质量和价格欺诈等缺失诚信商业道德的经营行为,致使市场萎缩。对员工重义务而轻权利,抑制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人才流失。缺乏核心价值观的企业在提品和服务时,不能很好地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容易为周围的市场环境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经营风格,没有企业制度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扼杀了一些很有潜力的项目和有发展前途的产品,无法壮大自己。
3.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战略意识。重短期利益,轻长远考虑,影响企业战略的运作。由于企业文化需要从上向下推动,因此受领导者个人意志的影响往往很大。国有中小企业由于领导者任期有限,在员工对企业监督机制不完善的前提下。出于个人工作成绩的需要,也会采用偏重于短期利益的企业文化,甚至经营理念与社会道德规范相违背的企业文化。如部分中小企业奉行“金钱至上”、“重利轻义”的经营理念,使企业要么成了生产和销售伪劣假冒产品的基地。要么就以损害环境为代价一味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这些过分重视短期利益的企业经营理念,最终导致企业长远发展前景有限,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这些企业容易为周围的环境和市场改变自己的风格,文化建设没有连续性和稳定性,无法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
4.模仿色彩浓厚,缺乏创新,束缚着企业战略的创新。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我国中小企业绝大多数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特殊的市场环境与历史条件注定了我国的中小企业具有很大的同一性和重复性。这导致了很多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也以模仿其他企业为主,很少结合自己的特色进行创新,缺乏个性。如多数企业都仅将自己的形象定位于诸如“团结求实、开拓创新”等口号。既不能真正体现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信念,又难以真正形成全体
员工愿意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和牢固的内心信念。同时这种缺少企业自身风格的企业文化,也让消费者很难将其与其他同类企业加以区分,更难以培养自己的忠诚消费者,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基于企业文化的中小企业战略创新的策略
我国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壮大,对经济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它的发展与创新中,必须有经营战略的运筹与谋划,制定和实施企业经营战略必须以先进、优秀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作为指导,树立新企业文化战略观念,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达到以文化取胜的目的。
1.培育支持新战略的企业文化。是实施创新战略的重要前提。大量研究表明。改变企业文化使其适应新的战略比改变经营战略使其适应现有文化更为有效。而要改变企业文化,必须认真识别和高度重视连结企业文化与战略最为明显的文化因素,并对这些因素加以综合考虑,保存现有企业文化中那些支持新战略的方面,而对与新战略相抵触、相冲突的方面则加以确认和评判。在充分估计其改变难易程度的基础上,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努力培育支持新战略的文化。
针对中小企业而言,首先,应把企业文化的时代特色与自身的发展相结合,要结合本企业的规模、行业性质、企业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塑造有突出个性特征的本企业文化,从而体现本企业独具一格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其次,中小企业要建立以创新意识为核心的文化思想体系。创新是中小企业的灵魂,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小企业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创新有其独特的优势。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第三,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员工视为企业的宝贵资源,不但要从观念上重视,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把员工放在第一位,通过多样化的双向沟通活动深化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如员工满意度的调查,让员工参与到透明化的流程管理中。这样可以让员工更愿意接受企业的文化建设,提高员工落实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2.通过企业文化的战略分析,为创新战略提供重要的依据。企业文化的战略分析就是辨识、鉴别和评价与企业文化战略相关的各种内外因素。这主要包括:(1)企业文化战略的内外环境分析。企业首先要对内外环境因素做出科学的实证分析和研究,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文化战略设定基本框架和努力方向,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与方法,为下一步的战略形成提供战略基础。(2)企业文化诊断。企业文化诊断是对企业文化现有状态进行的诊断和评估。由于各个企业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发展状况、经营性质和特点、人员结构与组织形式等,再加上企业员工自身行为观念、价值准则、文化素质的差异。导致每种企业文化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如果不进行企业文化诊断,就难以把握各自企业文化的精髓。在这种情况下泛泛实施企业文化战略,战略的实际成效必然很难保证。
3.通过企业文化战略的制定,为创新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文化的战略制定是企业文化战略决策的主要内容,它包括五个相互衔接的环节:第一,树立正确的企业文化战略思想。正确、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战略思想对于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第:,确定企业文化战略模式。企业文化战略模式分为先导型、探索型、稳定型、追随型、惰性型及多元型。第三,划分企业文化战略阶段。由于不同的企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企业文化的进程有先有后,企业文化战略的实施有快有慢,因此应当认真分析企业所处的战略阶段,以利于企业文化战略的持续进行。第四,制定企业文化战略方案。为了达到企业文化战略目标,企业应当依据对内外务件的分析与预测,制定出科学而满意的企业文化战略方案。制定方案要贯彻可行性准则,既要把握方案在实施中能否行得通,同时还要兼顾必要的应变方案。第五,明确企业文化战略重点。企业文化战略重点是指那些对于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作用而自身发展又薄弱的环节和部分。抓准了战略重点,不仅有助于企业文化战略的重点突破,而且也会由此找到企业走上战略成长之路的关键枢纽。
企业经营战略思想范文6
我国的商业企业集团通常为,以知名的大型零售商业企业为龙头、以百货零售为主业的单元核心型企业集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商业经营技术的进步以及商业经营环境的变迁,我国商业企业集团在从事百货零售经营的过程中,组建配送中心及大型物流中心,开拓小批发业和配送业;商业企业集团的经营组织结构由原有的单店经营形式向连锁经营形式逐步地转化和演变,其经营业态从单一向多元不断地进行着创新的尝试。在商业企业集团追求保持竞争优势、挖掘发展潜力的努力中,其成本控制战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商业企业集团战略态势分析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零售商业呈现出空前繁荣与活跃的局面,社会投资大量涌入,外商外资也相继进入,商业设施四处兴建、改建,社会商品零售额连年大幅度增长。但是经过几年强劲的超常规高速发展之后,我国的商业转入了竞争激烈、效益滑坡、经营惨淡的状态。1997年下半年我国的买方市场形成,物价持续走低,消费者需求变化迅速,商业竞争日趋激烈,商家打折、降价,用尽营销策略,使尽浑身解数,终于无法从根本上摆脱“难卖”、“卖难”的困境。销售难于实现,利润自然下降。据国内贸易局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200家大型商场的调查显示,1998年1月—10月份,29.3%的商场亏损,66%的商场利润比上一年同期下降。国外一些大的商业机构对国内零售商业的冲击也是商业企业集团经营环境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由于国外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掌握着最先进的商业经营管理技术,充分利用着最新的通讯信息技术,同时又经历了长期的竞争经济洗礼,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因此象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外国大零售商的进入,确实对我国的商业企业构成严重的威胁。宏观商业经济环境的变迁固然对零售商业提出了挑战,一些城市大型零售商业过于集中、过于趋同、商店过剩、竞争过度,也是商业企业集团外部经营环境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不利因素。北京曾经有个在全市建一百家大商场的规划,然而一百家店还未建齐,已经建成的一些店就开始纷纷倒闭,其他的一些城市大型零售商店过于密集、数量过多的情况也很普遍,以致于我国某些城市的人均百货商场面积竟然高达发达国家的十倍。商业企业集团经营环境中的外部威胁(Threats)是明显而严峻的。
商业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上的劣势(Weaknesses)也不容忽视。一些商业企业集团经营战略不确定,盲目地涉足于与商业经营无关、自己并不熟悉的其它领域;一些商业企业集团不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不做长远的发展规划、不认真地进行新的营销策略的探索和新的经营方式的尝试,似乎“老字号”的商誉可以永享不尽;一些商业企业集团没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特色,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地邯郸学步,只有模仿没有创新;而商业集团普遍存在的问题则是管理效率低、成本费用高、经济效益差。
采用战略态势的SWOT分析方法,我们分析了影响商业企业集团竞争地位的外部经营环境的不利因素,即外部的威胁(Threats),但是从辩证的角度看同样也存在着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零售业的开放,国外商业机构的介入,对我国的本土商业确实产生了一些冲击,但也为我国商业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商业经营管理思想和技术,进一步促进我国零售商业向正规化、连锁化、顾客导向化以及商业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提供了舞台和背景,创造了环境和机会。按照现代商业的竞争规律,分析我国商业企业内部存在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及其二者之间的相对测度,可以认为在开放的零售商业的市场中,商家经营的好与差、商场的开张与关张是极其自然、极其正常的事情。1998年初商场“开业大挤”,“1998年是大型商场的倒闭年”不幸被言中,而1999年初一批大型商场又卷土重来。虽然商业竞争加剧,但有的商家却并不怕与别人挤市场;虽然都在搞连锁、搞超市,但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虽然零售商业对外开放,“狼来了”,但有的商家却能够与狼共舞;虽然大型商场过量而又集中,但“错位经营”却使商业的良性竞争初露端倪。对于商业企业集团来说,关键的问题是确立科学的企业战略观,在战略态势分析的基础之上,准确地掌握企业经营环境中的S、W、O、T,合理地设计和构建企业战略管理模式,有效地进行企业的战略管理,适当地确定经营定域、优化资源配置、突出竞争优势、发挥协同作用,才能在新的经营环境中,在激烈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战略管理框架可简略地图示如下:
战略态势分析是商业企业集团进行战略构思与设计、战略的选择与评价、战略的实施与控制的基础和手段。前述的战略态势分析中所识别的因素:买方市场的形成,国外大零售商的进入,行业的成熟与集中,消费需求的变化,价格竞争的加剧等不利因素;以及国际竞争舞台的初步形成,国外先进的商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引入,商业经营的连锁化、信息化、自动化趋势与前景,商家良性竞争策略的选择、自发、自觉的良性竞争行为的出现等有利因素,共同构成了商业企业集团的外部战略态势。由上图可知,认识和把握这种态势将有助企业的主要战略问题的识别,有助于企业战略的制定、评价与选择,有助于企业战略的实施与控制,有助于企业的战略资源的利用与配置。
二、商业企业集团成本控制战略重点的确定
商业企业集团的总体战略应力求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较高的附加值,使企业的价值活动产生尽可能多的溢价,从而保持和提高企业集团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集团价值的最大化。根据企业的战略态势分析,商业的行业结构的特征,包括现有企业间的竞争状态、新加入的外商企业的竞争威胁、供应商和消费者的议价能力等决定了商业的盈利潜力,以及商业企业集团的低成本战略或差别战略的必然选择。商业企业集团的经营战略可采用差别战略,而其财务战略则必须采用低成本战略。零售商业的差别战略要求企业以与众不同的方式提供顾客满意的商品和高质量的服务;而低成本战略则要求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与其竞争对手相同的商品和服务。较典型的例子,国外Nordstrom公司采用差异战略,强调为顾客提供超高质量的服务,而Filene公司地下商店作为打折零售店则纯粹凭低成本竞争,国内的燕莎搞高档精品商店实行差别战略,而1998年12月开张的国内第一家主题折扣店则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以有保证的质量取信于消费者。传统的企业战略观认为低成本战略与差异化战略二者是相互排斥的,但近年来企业战略倾向于二者的有机结合,并特别强调成本领先战略对于差别战略的支持作用。商业经营技术的进步和经营业务的革新,使得低成本追求与差异化追求的目标有可能趋于一致,使低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别化经营战略有可能形成最佳的战略组合。国外的大零售商沃尔玛就是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成功地取得了高质量的商品、优良的服务与低价格的有机结合。基于前述的商业企业集团的外部战略态势,差别经营战略的实施,差别商品和服务的提供,其成本也应当低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其价格也应当表现出足够的竞争优势,即以追求经营差异为目标的商业企业战略也必须密切地关注和严格地控制成本,只有在企业可承受的成本的基础之上,在低成本的企业的价值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差异战略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