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术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艺术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艺术的重要性

学艺术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艺术设计;美术基础教学;构成;电脑平面设计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年代,在铺天盖地的垃圾信息,泛滥低俗的广告充斥着各种媒体的情况下,人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广告设计。

而在现今的社会上存在着一种社会现象,很多从事设计的人没有美术基础或基础太差,他们认为随着现有设计软件的不断完善,单纯的去学习PHOTOSHOP,CORELDRAW等相关软件,利用简单的一些操作就能够产生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产生了一些所谓“全电脑派”。

现在的艺术类高校而言,招收的很多学生中真正掌握住素描、色彩等艺术基础课程其中精髓的并不多。有的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些艺术基础课在以后专业设计课程中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平面设计非常简单,只要熟悉相关的设计软件就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带着这种天真的想法,很多学生完全沉浸在计算机世界中,一些作品只是各种素材的杂乱拼凑与毫无意义的堆积。这些学生在计算机美术设计这一新兴专业中已经走入了一个误区。

在现行设计教育体系中,其设计基础课程是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为代表的,而这也是从绘画基础到设计的重要转变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性设计思维和设计语言的重要课程。我们在学习这三大构成时应看到其统一性,避免在学习中出现分裂和撕裂现状。

而在构成教学中,最初都是从学生的“动手”中进行学习,也就是最开始并不接触电脑,这时应该使学生在一开始就清醒地认识到,电脑只是一种辅助设计手段,是一种思维训练的方式,它无法代替设计者的思维活动。培养思维能力,加强思维表现能力,提高人文素养更为重要。在构成训练中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而电脑强大的表现能力,虚拟空间创造力只是辅助,以此来进行构成课程的学习。

既然这些基础的教学课程都是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生而言,那么其针对性也就应该针对艺术设计的学科特点和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展开。

艺术设计是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生产的,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实用性”,具体艺术要求则是重设计的创造性、方法的多样性、表现的新奇性等,所以,美术基础的教学针对设计专业的需要,通过基础教学应当让学生超越摹仿而达到主动的认识与创造,并将艺术表现形式、视觉造型语言与设计要求有机的结合,体现出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因此,美术基础教学作为学习艺术设计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方式,不能仅仅体现在绘画的技能上,培养学生的基础基本能力,应注重对于学生形象思维的表现与传达能力,包括形象特征、形体结构、色彩与肌理等信息正确传达,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客观事物的感知、认识的敏锐性,注重于艺术形式自身语言的探索以及对艺术形式的综合运用的能力。

在美术基础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专业的要求,加强对于专业的针对性,根据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形成新的教学方式。我们把美术基础训练的绘画描摹从单纯的技术层面训练转向艺术原理、创意思维、技术运用与审美观念等几个方面,技能培养紧紧围绕着艺术设计专业特点的逐步感知和把握来进行,使每个阶段的目标针对性更加明确,将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变成了扎实的“基本能力”培养。使学生在训练中全面了解和掌握美术基础知识的规律以及艺术法则、艺术表现的方法,切实地提高所培养的艺术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为他们今后在专业领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电脑平面设计虽然注重计算机技术的操作,但更注重设计艺术的表现以及创意意识的培养。重应用,轻基础,这是现在学生犯的通病,他们不知道没有审美和修养,做出的图也是平庸的。把素描、色彩、设计理念等美术技巧灵活融入到平面设计软件中,以熟练使用计算机为基础,强调美术基本功训练和创意能力提高,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是传统美术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它使美术设计思想的实现变得简单,同时也使创作空间得到了拓展,同时对美术设计师的创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基础在艺术设计过程中的地位也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而不是忽视。因此只有将美术专业基础与计算机的工具性融为一体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来,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平面设计大师。

学艺术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艺术 艺术教育 艺术实践 审美观念

艺术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进入一种超越人我之见、超越功名利害生死的境界,获得终极幸福。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其作用在陶养人的感情,使人的情感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给人的高尚行为以推动力。艺术教育对人能发生作用在于美具有普遍性和超脱性。艺术教育还能够弥补科学的概念性、抽象性、机械性,使人生丰富而有意义。艺术教育具有自由性、进步性、普及性,能给人的情感以抚慰,使人的心灵纯洁高尚,给人类以温情的精神家园。艺术教育对非专业学生在品德、审美、思维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一、艺术素质培养在非艺术类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

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学校需要艺术教育,非艺术类学院更需要加强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思维能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1.对品德的培养

首先艺术素质教育与“德”有紧密联系。艺术素质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其内容是广泛而富有联系的,如果仅仅将艺术素质教育归结为吹拉弹唱、舞文弄墨等技巧性的训练,显然达不到正确理解艺术的目的;应该从文化现象或者说人文素质的高度来整体认识艺术,才是对艺术素质教育的全面认识。

艺术教育从形式上不能仅限于一些技巧性的训练,而且从内容上看也不只单包括绘画、音乐、舞蹈等狭窄的门类。作为富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众,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感、艺术观念,乃至整个社会的风尚、习俗、气质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而产生的艺术也必将表现出各自的特质。但作为艺术的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将其纳入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不仅使艺术教育更为宽泛.同时对真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民族文化,树立民族形象以及培养爱家乡、爱本土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价值,从艺术教育的实施、传授及提高方面也有便利的条件。

2.对审美观念的培养

艺术教育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雕塑、建筑、陶艺等艺术学科,各艺术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艺术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不管是哪一种艺术,它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人类对世界、对现实、对生活的一种情感反映。对现实生活感受越深,艺术情感的表现就越深刻、越真实,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经过对生活深刻实践才完成,这样的艺术作品,对人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的作用就越大。在艺术类型中,最主要的、人类感觉最敏锐的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艺术作品影响人、感染人的过程,也就是教育人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受教育者认识美的过程,是在不断的审美过程中完成的教育。正是因为艺术本身是美的铸造,它感染人,作用于人类的审美,靠的就是它自身美的魅力。艺术教育就是提高人的审美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3.对思维的培养

艺术素质的教育除了审美功能作用外,对形象性思维的培养是另一主要功能。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人的左右脑有着不同的分工,左脑以语言、计算、逻辑等功能为主,右脑以记忆、形象、情感等功能为主,左右脑既分工不同,又互相调节,互相辅助,偏重任何一方,智力的发展会受到限制,只有全面平衡的发展,才能达到增进智商的目的。

艺术创作是情感的心理活动,是艺术家通过非具象的手段表现他的内心世界。由于是非具象性的艺术,因此,他的创作必须以想象力为心理基础,通过想象和联想的充分发挥,塑造出丰富的艺术形象,而作为艺术的受教育者,通过不断地对感知力的培养,对艺术欣赏的二度创作,也变得更加丰富,这个由感官刺激到受理智支配的过程,是受艺术情感激发的过程,是艺术不断给大脑思维提供丰富给养的过程。

4.艺术教育具有强大的实践性

艺术教育还具有强大的实践性,使学生不再是"书本到文章"的学习模式,而是鼓励每一位学生"创意付诸实践,实践获得创新"。想学舞蹈就必须自己运用四肢跟头脑,想学绘画就必须拿起画笔实实在在地在纸上勾勒;想学雕塑就必须拿起刻刀雕凿石头;想学乐器就必须动手动口驾驭音符......任何一门艺术的掌握都离不开亲身的实践。没有实践艺术教育也很难在大学生中起到提高艺术修,没有实践学生也体会不带艺术带来的快乐!

二、提高非艺术类学生的艺术修养

在现代的日常生活中,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对生活品味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具有艺术感的不同造型,充斥在人们的视野中,艺术已完全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且不可或缺。

作为当代非艺术专业学生来讲,怎样才能让自己在专业以外的专业水准有更高层次的提高为将来的就业作准备,作为教师的我给学生一个建议: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加强专业以外的专业技能的训练。不断加强自身思想、知识、情感、艺术等各方面的修养,进而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1.提高艺术修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观同人们的整个精神世界——心理状态、道德观、艺术趣味、审美能力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作指导,欣赏者就不可能领会艺术作品的艺术美,也不可能接受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2.要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扩大自己的欣赏视野

要想欣赏音乐,需要有会听音乐的耳朵;要想判别形态的美,就需要有锐利敏感的眼睛;要想接触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就需要阅读他们、欣赏他们,借以锻炼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审美趣味,加强审美感受,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

3.要提高鉴赏能力,正确引导自身的审美趣味

在学习中有必要向那些具有某种专长的人在欣

赏方面以指导、帮助。往往专家的意见可以影响、甚至改变自身的兴趣和观点。对艺术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讲解,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和感受。

艺术修养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是能享用一生的财富,然而每个人的艺术修养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艺术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多读书、多实践、多接触各种艺术形式,提高艺术鉴赏能力,锻炼对生活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精湛的表现技巧,提高艺术修为。

三、结语

艺术素质教育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纯洁心灵塑造,是美的集中体现。事实上,素质的提高,不单是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标准个人意识、道德修养等的提高;素质的提高,也能使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得到提高。不论是出于什么状态的学生更应该尽可能地接受人文教育,找回丢掉的另一半,走出或超越自己狭窄的专业范围。它将成为艺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倍受重视,让更多的 学生参与到这有益的探索当中,寻找自我,表达自我。这种多元综合性是艺术教育所独有的,它将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左义林.论艺术教育的延伸性.甘肃高师学报.2003,1.

学艺术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备课 教学方法 个体差异性

社会每天都以不同的面孔出现在我们面前,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依赖的教育,更应该在这社会变迁中起着领跑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快速吸取先进的理念和经验,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高,避免在教学中走弯路。因此,教师加强课堂教学后的反思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教学反思,我们能对教学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对发展学生智力的得与失加以衡量,使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一、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重视备课环节

教师要上好一节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完成课前备课环节,课备得充分与否是决定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一方面,要通读教材和教学大纲,对教材中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结构有充分的解读。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对班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各单元的知识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是了解、理解或掌握等不同目标层次,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最后,教师对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梳理形成教案,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目的,体现课堂各个环节,设计课堂导入、怎样探究讲解新知识、怎样引导学生积极合作参与课堂教学、怎样精心选择课堂练习实现知识的强化、怎样做好课堂知识讲授的整理总结。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节课时,我先确定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为教学重点,而区别百分数和分数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接着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通过复习导入新课,把百分数的概念讲解清楚,结合教学案例让学生懂得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正确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方法,最后布置适量的练习对新知识加以巩固。这样,我在备这节课时把数学与身边的生活相联系,学生容易在数学学习中对数学产生兴趣。

二、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开展教学工作。鉴于我校是一所特殊学校,学生的素质水平参差不平,所以要重视教师的讲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提高传授知识的实效性,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接着要领会教学大纲的精神,对数学教材的特点和编写的意图进行全面解读,结合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再做好体现学生主动性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感受数学、了解数学、应用数学,达到运用数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节课,我先引导学生思考:3斤是10斤的几分之几?43公里是100公里的几分之几?说出一袋苹果是斤、一袋苹果的重量是一筐的这两个分数所包含的内容,区别出斤表示具体重量,表示比例的多少。接着导入新课,我举了百分数的例子,鼓励学生列举百分数的例子,再指导学生归纳百分数的概念(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最后让学生讨论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及区别,学会读写百分数。这样,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师要把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地与学生的个体体验结合在一起,把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学生倍感亲切,容易接受,课堂教学参与度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平时要多留心学生身边的事情,用心寻找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对有关的数学问题加以收集、整理、保存,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投入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学会与同学合作与交流,在感悟中有所思考、有所探究,勇于挑战传统、挑战权威,敢于对习惯性的结论质疑,用数学的眼光审视生活中的事物。这样,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彰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教师要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全方位掌控,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与学生近距离接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建立在相互依赖、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他们可以交流看法,提出不同的见解,共同探讨共同促进,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数学、领悟数学、体验数学,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

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

学艺术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问题 重要性

“问题”产生于“好奇”与“质疑”。“问题”是主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与应答。“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与定势,有助于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

“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要形成一个真正具有科学价值的问题,需要多种条件和多方面的努力。

一、好奇始于“问题”

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的解答的历史。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始于他在苹果树下的好奇与思索:“为什么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不飞到天上去?”正是注意到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在1932年6月为北大毕业生开的三味“防身药方”中,第一味就是“问题丹”。他说:“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试想伽里略和牛顿有多少藏书?有多少仪器?他们不过是有问题而已。有了问题而后他们自会造出仪器来解答他们的问题。没有问题的人们,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锁在试验室里也不会有什么发现。”而“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的知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

二、“问题”产生于“好奇”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

许多看似偶然的发现其实都隐含着一种必然:发现者必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缺乏好奇心,必然对外界的信息反应迟钝,对诸多有意义的现象熟视无睹,对问题无动于衷,更枉论创造与发明。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这段话一语道破了创新和发现的真谛:好奇心理、问题意识以及锲而不舍的探求,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

三、“问题”的分类与价值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W・盖泽尔斯曾经把“问题”大致分为三类:

其一,呈现型问题。它们是一些给定的问题(由教师或由教科书提出),答案往往是现成的,求解的思路也是现成的。问题解决者只要“按图索骥”,照章办事,就能获得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不需要也无机会去想象或创造”。

其二,发现型问题。它们有的也有已知的答案,但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或自己发现,而不是由教师或教科书给定的。

其三,创造型问题。这类问题是人们从未提出过的。例如,那个困扰、折磨了爱因斯坦十多年的问题:“如果我以光速C和光线一道运动,我是不是将观察到光线仍是静止在空间的振动着的电磁波呢?”这一问题本身就具有科学创新价值,就是对牛顿以来经典物理学的一种突破。

以上三种“问题”是不等价的。有人干脆将“呈现性问题”称为“虚假的问题”,因为第一,它们并非学生主动参与的产物;第二,它们往往追求“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总是压抑求异、质疑的精神,妨碍创造性的发挥。“创造性的问题”因其独特、新颖而且富有科学意义而弥足珍贵。我们所说的“强化问题意识”,主要是让学生自由探讨,积极思维,大胆提出问题,揭示问题。这种质疑和探索并非每一次都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大量的“发现型问题”,也只有为数不多者能够产生有科学价值的创见。因此有人称之为“智力探险”。实际上,“智力探险”的意义主要不在于寻得正确的解答,而在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性和好奇心,通过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正是着眼于这一目标和价值取向,有人主张教育应在系统的学习和有意识的研究探索之间“寻求平衡”,主张把学生“置于问题的情景中,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而这种“智力的探险”“即便不能导致积极的结果,也应受到重视,并得到系统的支持”。

四、不让“问题止于智者”

传统的以“传道、授业、释疑、解惑”为宗旨的教师观,显然难以适应以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为重任的21世纪的教育。“流言止于智者”是一大幸事;而“问题(思索)止于智者”则不但令人遗憾,而且事关国家、民族、社会大局。不幸的是,“问题(思索)止于教师”却成为中小学校的常态。当前亟待明确以下一些新的理念――

(一)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引而不发

作为教师,确实要解答学生的疑难,指导他们认识并消除学业上、人生道路上碰到的困惑,但不能越俎代庖,替代学生自己的思考。而且,“释疑、解惑”并非是将疑惑全部“冰释”,而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有时甚至要“设疑”。

(二)决不掩饰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失察甚至无知

教师决不可能通晓一切。尤其在信息社会到来的今天,教师再也不可能像古代和近代社会那样,垄断知识和信息。在学生面前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与学生共同研讨和思考,应当是21世纪师生关系的聪慧选择。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对于增强年轻人的自信心,对于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和露短的氛围大有好处。

创新人才的产生,需要十分自由、宽松地探究问题的环境。鼓励大胆质疑,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即使他们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笑,或者远离现实,也值得表达、研讨,与他人分享。有人将之称为“去除思想的车闸”。因为如果要求“问题”都有创意或者都很成熟才能发表、交流,那就等于在事实上取消提问、质疑。不因似是而非的回答遏止了学生的好奇创新冲动。

学艺术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舞蹈教育;舞蹈艺术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养

0引言

在舞蹈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舞蹈艺术实践可谓是最关键和最重要的一环。舞台艺术实践的过程,一方面能够使理论知识得到综合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学生在运用理论的过程当中更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目标。为更好阐述舞蹈艺术实践的重要性,本文将从以下4个方面来展开。[1]

1有效加强学生的舞蹈理论应用

高校舞蹈教育是一门实践大于理论的课程,若在其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一味强调和重视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实践过程,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只拘泥于教师课堂的模仿,不能够掌握舞蹈理论知识的核心和精华所在,缺少对舞蹈艺术实践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舞蹈艺术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将理论更好运用于实践,并通过实践来检验学生的理论掌握情况和效果。[2]学生的舞蹈学习模式就是通过练习课堂教学舞蹈内容来掌握,在这个练习过程当中存在训练模式较为单一的问题,故而使学生易感到枯燥。所以,通过增加舞蹈艺术实践环节的设置,来让学生更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自主改编,从而一方面增强舞蹈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其艺术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为学生的更好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2提高学生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舞蹈艺术的关键在于舞蹈的创作和创新,以此保持舞蹈艺术的生命力。在技能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舞蹈艺术实践,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主动性,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当中通过亲自改编和编排舞蹈动作,来完成一个富有自我标签的舞蹈组合或舞蹈作品,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富有成就感,更好地去体会和发觉舞蹈的艺术魅力,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增强自身的艺术素养,将生活运用于艺术,让艺术贴近生活,让舞蹈艺术创作更加鲜活。[3]舞蹈艺术实践环节的设置,让学生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地去理解和创造舞蹈艺术作品,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舞蹈艺术的实践过程当中,一个舞蹈作品往往不是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多个人员的积极配合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就形成了一个舞蹈团队。为了让舞蹈作品呈现出完美的效果,需要讲求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在舞蹈艺术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舞蹈团队的形成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联络,提高舞蹈训练的主动性,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发挥艺术实践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舞蹈艺术实践的过程中,让舞蹈团队的各个成员通过互相交流、学习和配合,提高团队的紧密型和合作性,进而提升每个成员的参与能力和合作意识,在互相磨合和交流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此外,通过团队的合作也能够让不同的思想和思维发生碰撞,让舞蹈作品进行多次创新和提升,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同时,团队的合作表演也让学生相互感染,提升了其舞台表现力,让每一个学生在掌握舞蹈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自我舞蹈艺术综合能力。

4增强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在舞蹈艺术的教育发展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复合型人才。学生不仅仅需要掌握良好的舞蹈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创新、创编、教学能力和表演等多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熟练和把控好各个舞蹈动作,又要查找和阅读大量资料来充分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内涵,以提高自己的作品构思和架构能力。此外,学生还需要去学习音乐和舞台舞美相关方面的知识,比如舞蹈背景音乐的旋律、类型、节奏和音乐所抒发的情感,舞台的环境设计以及灯光设计等等。在编排一个舞蹈作品的过程中,要使舞蹈呈现最好的效果,不单单要求舞蹈动作的到位,更要求舞蹈动作和背景音乐旋律的相互配合。同时,要求舞美意境和舞蹈内容的匹配,让舞蹈、音乐和舞台同舞者所抒发的情感达到共鸣,这样才能使舞蹈作品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品。这个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多方面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舞蹈的团队排练过程中,也能够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借鉴能力,每一次实践排练都有新的收获,这也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起到关键作用。

学艺术的重要性范文6

一、优秀课题的效果

优秀的课题作业是设计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有如金子般珍贵,即使在数年之后,学生仍然会讨论,教师仍然会借鉴。那些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能去粗取精、优中选优,它们既让人胆怯又诱人挑战,甚至让人彻夜难眠,却又欲罢不能。有的课题只是一次性的,有的则经年使用。课题的丰富多样是为了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生、不同课程的需求。成功的课题一方面展现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则是对学生的莫大挑战,使学生在寻求理想方案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技巧和智慧。有时候,一个别具特色的课题甚至能引发学生的风格或技巧的巨大变化。优秀的课题作业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因素。首先,能让学生面对挑战。课题必须具有足够的变量和偶然性,能检验学生的技能和天分,而且到最后阶段能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惊喜。其次,能让学生学到东西。课题必须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因为学生在做新鲜的事情时能更好地学到新知识,能使学生的水平得到提高。最后,课题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能让学生取得一定的进步。成功的意义毋庸置疑,而失败的意义也不可小视,因为从失败中学生往往能获得更深刻的认知,也只有从失败中才能汲取教训。有时,即使学生在课题作业中无法创作出有个性、有想法的作品,课题也能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挑战、学习与提高是良好教育的基础,而要达到这个综合目标,需要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教师,更需要积极好学的学生。所以,优秀的课题设计能够体现教育的真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课题具有更深远的影响:风格独特、引人入胜的课题随着时间的流逝,仍能被学生津津乐道,在师生之间流传,成为教师名副其实的标签。正是因为课题实践的过程与结果可以带给学生独特、深刻的启迪与感悟,这些著名的课题才具备持久的生命力。许多由著名教师设计好的课题已经具备这样的声望,此类课题之所以出名,正是因为它们像重要的知识和经验一样,激发了师生双方的期待,完成这一特殊的作业甚至会改变学生的职业进程,使其向更好的方面发展。当然,并不是只有著名的课题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事实上,有时候最普通的课题设计也能影响学生对设计的理解与欣赏,这些课题同样重要。

二、优秀课题的特征

良好的课题如同燃料,能够给创新的“发动机”增强动力。良好的课题是体验的开始,而非结束。课题必须超越某一班级的限制,引发更多的成果,必须为达到更高的教育水准服务。优秀课题的基本特征:其一,能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要完成课题,需要了解社会、政治、历史背景,从而学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还要学会以视觉手段创作、叙述引人入胜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学生喜欢那些让自己成为解决设计难题能手的课题。一些好的课题要求设计具有创造性。其二,能引发教师的评价。教师的关键回应会对学生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影响他们如何看待课题,如何与课题共同进步。评价是课题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得益于教师的经验与知识,当学生努力达成目标时,其水平将获得提高。那些希望作品得到专业人士认可的学生尤为青睐一对一的评价。而且在课题后期,评价也有助于学生完善创意。其三,能促进个人成长。好的课题会促使学生张扬个性,发挥个人风格。极富创意的挑战既能激励学生思考,又有助于学生判定自己是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学生用设计作品影响人、打动人,课题则为学生将来的作品提供素材,能让学生明白设计对目标受众的影响,使学生意识到,要提供给目标受众的不仅是形式,还有内容。其四,好课题还能提供框架,让学生不偏离轨道,这才是关键所在。与此同时,它也鼓励学生磨砺各种技巧,以备将来之需。课题设计通常已有定论,但优秀的课题则要求有个性化的诠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的课题确实弥足珍贵。判定一个课题是否富有成效,要看这个课题能否造就团队设计经验。理想地说,课题所提供给学生的设计经验应符合以下公式:技能或天分+概念敏锐度=增长的能力水平。绝妙的定制课题不仅包含以上要素,而且能给人以启发。如果精心策划,课题能激发互动,增强合作,使学生不仅从课题的要求或教师的指导中学到东西,还能相互学习。教师必须定下规范,并对结果进行点评。学生希望学到知识、智慧、经验,并最终获取理想的工作,教师希望学生能在设计方面更上一层楼,优秀的课题设计作业可以兼顾这两方面。

作者:练正平 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