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范文1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

自21世纪以来,我国中央各级地方政府对各项扶农助农相关政策进行详细部署与实施,各部门就农村、农业与农民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作为首要任务,严抓经济发展,促使各地区农民的实际收入及生活质量得到飞速的提升,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也相继提高。

一、当前我国农业在可持续发展当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基础理论环节较为薄弱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具有多项学科进行相互交叉的特性,其具体包括农业学科、电子控制、信息技术以及经济管理等。从我国现有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来看,自政策推行之后,农业耕种及其管理主要由家庭为单位,难以进行统筹管理。同时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现状上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我国仍处于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当中,特别是针对生态农业发展结构上,亟需精通农业科学、经济学以及生物学等多项学科的专业型高端人才,但就我国目前农业经济现状来看,还不具备借鉴基础,其理论体系搭建并不顺利。

(二)农村劳动力不足,剩余劳动力并未得到高效利用

我国农村的留守群体大多为儿童和中老年人,这是当前农村发展的一大普遍现象,给农民种植粮食和务农带来极大的不便,部分村户甚至将自己的土地转给其他人进行种植,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当深入到农村观察研究中发现,农村还有较多的潜在剩余劳动力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大部分农民在一年的时间里仅用了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实际务农,多数农民在国家政策的保护下开始进城打工,在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后便不再回农村劳作,这也是导致农村经济下滑的一大原因。

二、新时期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形式,建立生态农业体系

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理论研究要站在其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上,其理论基础决定着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高度及走向,需要把理论基础放在实践前面,严厉杜绝先发展再治理这一本末倒置的现象发生。另外农业经济体系构建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前提,从当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上可以看出,我国生态农业体系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构建:其一,以自然生态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为视角,积极利用法律手段,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督及治理,促进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其二,加强农业经济管理技术的全面推广。基于农业经济技术接受者为农民,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必须优化推广途径,解决当地农业经济转型中的资金问题;其三,在农业市场方面需要规范市场价格,保障农业市场经济的稳定,建立健全的农业市场波动保障机制,从而最大限度的确保农民利益。

(二)加大力度进行农业科技创新

各地区政府部门应该积极鼓励企业建立以农业科技为首的研发试验地,以此来完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结合各地农村实际情况来实施以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结合农业生产的迫切需求,加快农作物、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以及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坚持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及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与此同时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及建设力度,建立健全的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机制,加强重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转项补贴规模;完善气象农业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及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切实的提升重要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及粮食生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三)深化农村土地资本化发展

在我国实施以来,主打以土地为公、一家一户经营为主。生产资料同土地公有制相结合,充分的调动起农民生产积极性。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承包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于农村人民的生活需要,很多年轻人开始纷纷进城打工,留下缺乏劳动能力的儿童及年迈老人。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有效解决:第一,农村土地资本化可交由各级政府来相应指导,将现有土地可以转给需要耕种人手中或是在开采前将不能使用的沟渠等土地交由政府处置,这样不仅可以将土地资源更好的利用,更为重要的是维护了农民的切实利益,从根本上帮助农村现有剩余劳动力更好的发挥所长,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二,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吸引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企业进驻农村,特别是一些具有农产品生产加工实力等方面的企业公司。企业可以根据当地农村特色,将农产品加工打造成为富有浓厚地域特点的产品出产,并对一些易于腐烂的农产品进行及时处理,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运输费用,同时也为农村节约大量的可用资源。第三,当地政府部们要大力宣传并指导农民开拓农村消费市场,试着放手让农民自主经营。农村消费市场影响面一旦打响,就会从根本上打破村民以往的生活圈子,带动我国内需政策的提升,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市场的开拓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所在。结束语总而言之,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发展中存在的意义在于确保农业食品及制品的卫生安全能够符合国家检验、实现农业产值的快速提升及效益增长。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带动下,切实保护周边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继而充分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红英.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新农村:黑龙江,2013(12):51-51.

[2]赵玉芳.浅谈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商品与质量,2016(28).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范文2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199

1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特征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征:可持续发展农业是要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统一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同,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必须顾及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可持续发展农业要求社会、公民、行政机关的多方支持。可持续农业是一项持久浩大的工程,必须依靠每一位公民的力量,在劳动和生产中都遵循着生态平衡、协调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必须依托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和重要手段。与过去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不同,现代农业在先进科技的帮助下,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节省了土地等重要的农业资源,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2现代农业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关系

中国的农业文化源远流长,农业一直都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产业。不过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建设也受到重重阻碍。在此这样的背景下,必须坚持采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农业技术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必要基础。所以笔者通过论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希望能找到解决途径。科学技术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一个必要要件,主要体现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现代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对于可持续农业的促进作用2个方面。

2.1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农业科技的作用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概念要求必须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保护农业环境不受破坏,进一步开发相关的农业科学技术等等。以上的理念都对于发展农业科技有重要影响。开发农业技术不能只看这项技术的效率和带来的产量,更重要的是在运用技术的同时不会给农业环境和生态平衡带来危害。而且还要关注这项农业技术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持续性和长久性。所以说在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影响下,农业技术的发展也不同于以往,而更加侧重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2.2科学技术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社会发展的历程里,科学技术一直发挥着积极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能够提高社会历史的发展速度,甚至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同样,在农业领域,科学技术一样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它能够极大的增进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还避免生态环境的恶化。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过去有很多不规范的生产现象,导致土壤肥力减弱、水土流失等多种问题出现,而先进的现代科技可以最小程度上避免这些问题的恶化,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的平衡。科技的进步帮助我国上千上亿的人民解决温饱,同时也能促进中国的良好的生态建设。所以说农业技术在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功不可没。

3利用现代科技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要积极利用现有技术来提高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程度。在制定相关农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时,一定要保证科技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协调,开发高新技术产业,根据农村地区和农民的实际需求来研发和使用相关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内部需求和外部环境的统一。在研发农业技术时,要保证新成果和新技术的及时产出。由于农业领域的特殊性,受到地理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所以国家对于农业技术的开发研究上一定要给与大力的帮助和扶持,将技术骨干和充足的资金注入到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中去。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所以政府一定要发挥出应有的调控角色作用,为农业技术的培训和相关技术、产品的研发提供必要的支持,并监督农业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加强对落后地区的科学知识的教育普及活动。说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每一位公民的积极参与,所以培养一批有知识文化的农民和农村技术骨干也是十分重要的。政府可以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并且注意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农民们能够真正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能运用相关技术实现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一旦公众能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就能提高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率,能够实现社会、政府、公众3方参与的良好局面,对发展可持续的农业经济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我国的人口结构、地理条件的原因,我国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显著。因此笔者认为一定要寻求一个适合中国农业发展的解决途径。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农业科技之间的关系,能够说明这2者的相互作用,并且利用相关条件保障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建设必须以农业科学的完善为前提,坚持农业生产、经济进步和生态环境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殿安.以农业科技创新助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经济,2012(12).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范文3

关键词: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由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向技术先进的现在农业过渡已经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农业相比,农业的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在现代农业当中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由于人们盲目地追求现实利益,大量的机械化工具和大量化工产品的应用不但使当今的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而且使环境遭到了极大的污染。因此我们在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将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相结合起来,最终达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个目标。

1. 传统农业的特点

以铁器生产工具为标志农业生产形式被成为是传统农业,在我国,从秦汉到清末时期都是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在过去近两千的时间内,传统农业发展的极其缓慢,并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在传统农业当中,劳动人民的生产工具主要是一些诸如铁锄、铁铲、镰刀和斧头等等一些简单的铁质工具,动力来源也主要来自人力或者畜力,劳动生产率很低。

1.2进行农业生产的目的明确,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高:与现代农业相比,商品化程度极低是传统农业另外一个鲜明的特征。在传统农业当中,由于农业生产率低下,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就是自我消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劳动者没有或者很少有多余的农产品作为商品可以投放到市场中去,这就决定了传统农业的商品化程度不高。

1.3 农业生产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低:在传统农业当中,由于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工具,人们大多都是靠长时间的实践经验来指导农业生产,抵御外部环境的能力很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看天吃饭”,所以每当遇到干旱或者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时候,传统农业就会出现大幅减产甚至是绝收的情况。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从19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这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生产形式开始逐渐结束传统农业形式而向现代农业形式过渡,由于生产工具的极大改善,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对农产品的需要。但是,现在农业生产形式也带来了很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大量的杀虫剂和化肥的使用使我们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大量的机械化工具的使用和不合理的灌溉以及盲目砍伐森林,开垦荒地是社会资源遭到极大的浪费,这些社会问题已经逐步影响到了我们日常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因此如何让确立新的发展观念让农业发展与人类共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3.1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农业

当今的现代农业模式主要是利用机械化的生产工具和化工产品(如农药和化肥等)来换取农产品高产量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在提高农产品产量方面的确很有效,但是同时也会对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和对换将带来极大的破坏。而生态农业是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基础的,非常注重农林牧副渔等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旨在减少资源浪费,提倡一切副产品要循环在利用,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

3.2提高人口素质,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我国的农村人口众多,并且环保意识普遍都比较淡薄,那些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已经给周围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非常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劳动工作者的素质,让他们从内心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还呀不断完善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从而改善当今农业的生产状况,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

3.3 加大和加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的投入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既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也离不开技术支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充分相信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科技的进步来不断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政府等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必要时可设立转向基金,来鼓励科研工作者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从而才有可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总之,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个复杂的工程,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政府单位要引导和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农业工作者要提升自己的素质,增强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意识,科研工作者要努力追求科技创新,提出新型的合理的农业生产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快速地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牛文元. 持续发展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77-83

[2] 周小萍. 中国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35-148.

[3] 张忠根,应风其. 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方法与应用[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12-123.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范文4

《2013年中国农村政策执行报告》

本刊讯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日前《2013年中国农村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以“在转型升级中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为主题,提出适应宏观经济和农村经济形势变化的新特点和新要求,要完善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推进绿色生产,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深化城乡改革。调查表明,2013年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但也存在着县级财政对部分领域的农业投入进一步弱化、地区之间政策执行情况不平衡、一些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等问题。报告提出,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一是农产品进口快速增长,贸易逆差保持高位;二是农业生产不确定因素增多,农业发展面临多重风险;三是资源约束持续加大,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四是农民收入增速下滑,收入倍增压力加大;五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迫切要求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六是城乡一体化要求迫切,城乡二元体制亟待破解。

农业部启动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本刊讯 按照国务院分工要求,农业部于近日召开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编制启动会,正式启动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出席会议并讲话。余欣荣指出,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编制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意义重大。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握正确方向。要借鉴历史和国际经验,把农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从“保供增收”拓展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上来。规划编制工作由农业部牵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单位成员共同组成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及联络员,规划编制单位、重点研究专题承担单位负责人及有关专家参加了会议。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范文5

1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生态化现代农业注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是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改进,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1.1应用绿色农业技术

重视绿色技术应用,尽量降低环境污染,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应用新型环保病虫害防控技术、旱地绿肥垄作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注重清洁能源利用,回收农膜。同时,发展绿肥种植,保证耕地用养平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利用绿色防控技术,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工作[2]。

1.2重视环境污染治理

以农业生态化理念为指导,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治理农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增强环境污染整治力度,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3]。例如,推广沼气池建设,消纳人畜粪便和农村废弃物,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并有利于农作物增产增收。推进农村清洁工程示范项目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对废水、垃圾、粪便及农作物秸秆等进行综合利用,美化农村环境。另外,还要积极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注重农业安全生产,加强农业安全生产和管理监督,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准。

1.3利用当地比较优势

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当地比较优势,包括环境优势、土壤优势、气候优势和资源优势等,推动生态农业更好更快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4]。

2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的不足

虽然生态化现代农业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重视程度不够

尽管一些地方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效果比较明显,但农业生态安全仍然存在不足,一些地方不重视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相关规定未能严格落实。例如,饮用水安全不达标、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农膜和农业废弃物污染仍然存在以及农业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不够等,制约着生态化农业发展。

2.2资金投入欠缺

在农业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农业污染防治工作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当地财政支持力度有限,农民出资困难,生态农业试点和示范区建设存在不足,缺乏资金。

2.3科技支撑缺乏

很多地方尚未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偏低。农业机械化程度偏低,现有技术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制约着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

2.4发展任务艰巨

很多地方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技术推广不到位,当地农民综合素质偏低,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困难。

3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为应对农业发展的不足,满足农业生态化要求,根据实际需要,认为今后应采取以下有效对策。

3.1重视生态现代农业发展

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及互联网等形式,普及生态农业、农业技术、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重视典型案例宣传讲解,推广示范经验,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充分认识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利用技术骨干和专业人才开展培训工作,引导人们建立绿色、生态农业生产生活方式,更加重视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

3.2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引导更多资金流入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国家财政支持,积极申报各类环保基金,从税收优惠、金融保障、财政补偿等方面制定生态化农业发展对策。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户进行补偿,保障各项资金落实到位。

3.3重视科技投入

重视农业科研队伍建设,从高校和科研所选拨优秀人才,充实农业科研队伍。注重基层农业技术队伍建设,做好农业技术专业培训工作,聘请专家授课,组织农民集中学习,促进农业技术水平和业务技能不断提升。重视实用型农业人才培养,以农业科技培训工程为依托,培养懂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农民,更好地适应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3.4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重视农业资源保护,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注重农业生产安全管理,提高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生态化现代农业更好发展。

4结语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范文6

论文摘要现代农业在推动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生态问题,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本文从四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现代农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积极推广少耕、免耕、作物残茬覆盖、合理施肥、节水灌溉和有机农业生产等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自上世纪30年代初,化肥、农药的相继出现并应用于农业生产,标志着现代农业时代的到来。在现代农业时代,化肥、农药及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投入、灌溉面积的不断扩大、土壤机械化作业强度的不断提高、作物耐肥品种的推陈出新以及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共同推动了农产品产量的快速增加(主要是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与此同时,现代农业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生态问题,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1现代农业的负面影响

1.1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

长期以来,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施用导致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一直是农业及环境科学家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化学肥料,尤其是水溶性极强的氮素化肥,不仅可以通过地表径流冲刷到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中,而且可以通过降雨及灌水等淋溶到泉水及深井水中。农业生产活动被认为是硝酸盐污染水环境的最重要原因。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氮素化肥的超量施用,提升了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硝酸盐的含量,从而导致了水环境的富营养化。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在粮田面积减少的同时,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面积迅速扩大。农民在经济作物上的投入远大于粮食作物,由此带来的农业化学污染也更为严重。

1.2作物的抗逆性下降,农产品的品质降低

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施用,可以显著提高植物组织中硝酸盐和氨基酸的含量,并使植物的细胞壁机械强度减弱,从而诱发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不仅如此,农业化学品的超量施用还可以导致植物收获物中维生素C、有机酸及可溶性糖等营养成分的降低,从而导致农产品品质的下降。更为严重的是,植物吸收了杀虫剂、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后,会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

现代农业对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病、虫、草害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为了尽量减少病、虫、草害带来的损失,不断增加用药量和不断使用农药新品种成为农民的普遍选择。杀虫剂的大量施用给害虫的天敌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使依靠化学药剂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努力陷入了一个“农药施用量不断增加,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的恶性循环。

1.3土壤肥力下降及土壤酸化

现代农业的另一特点是土壤的机械化作业强度不断加大,由此导致的土壤水蚀和风蚀及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生态问题。水土流失的直接后果是农田土壤肥力的下降和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而导致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则是频繁的土壤作业造成的表土疏松及径流加剧等。

化学肥料的大量施用除了容易引起土壤养分失调外,更为重要的是导致土壤酸化、板结、土壤的渗透能力降低等,致使土壤的生产能力下降。

2推广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2.1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

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的核心是少耕、免耕技术及作物残茬覆盖技术。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的数量,提高土壤的渗水性,减少雨季的地表径流,提高土壤抗水蚀及风蚀的能力,增加土壤的蓄水量,提高水分利用率,全方位培肥地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免耕技术是一项高效低耗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它不仅适合于水浇地,更适合于旱地。该技术的推广有利于农业的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不仅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的水土流失问题,而且使土壤不断培肥,土地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至少包含施肥量及施肥时期两方面的内容。按照作物的需肥规律合理进行肥料运筹,不仅可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而且可以减少因施肥不当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许多农民群众为方便起见,将全部或大部分氮肥在播种前或播种时做基肥一次施入,造成肥料的浪费和地下水的污染。这种传统的施肥方式既不利于提高肥效,降低生产成本,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2.3.1革新地面灌水技术,改大水漫灌为沟内渗灌传统的大田作物灌溉技术多为大水漫灌。这种灌溉方式不仅浪费水资源,破坏土壤结构,而且也是造成农业化学污染的重要原因。而改大水漫灌为小水沟内渗灌不仅可节水30%以上,而且可以降低田间湿度,提高作物的抗倒伏及抗病能力,从而减少杀菌剂及杀虫剂的使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此外,改大水漫灌为小水沟内渗灌,不仅便于浇水管理,而且使灌溉水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减少了60%,从而减少了水蚀,保护了土壤。

2.3.2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

植物的根系在受到水分胁迫时会产生化学信号并输送到叶片,叶片在感知根系受到水分胁迫的信号后会降低气孔开度或关闭气孔,从而减少水分消耗。根据这一原理建立起来的非充分灌溉技术是农业节水领域的一项新兴技术。

于振文等专家(2001)对高产小麦高效灌溉技术及其生理基础进行研究后认为,在底墒充足的情况下,小麦生育前、中期适度灌溉,在保证适宜亩穗数和幼穗正常发育的前提下,适当抑制营养生长;后期补充灌溉,延缓根系及功能叶片的衰老,保证穗粒数和粒重。这样,就可以将传统的3~5水减少为1~2水,从而使灌水效益显著提高。

2.4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