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成就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发展的成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发展的成就

农业发展的成就范文1

关键词:都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X1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06-1

现代农业的形式是从传统农业中发展而来的,在工业化时代下成型的现代农业带有强烈的工业化农业的特征,现代农业的本质就是通过大量的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物资来换取高收入和高成效,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却是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所引来的生态问题也变成了一件很头疼的事情。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的一种新的农业形式,中国生态农业的概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生态农业不仅可以生产出丰富的生活资料,同时还可以保护自然环境不受到破坏。生态农业的内涵是,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相结合,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生产相结合,发展大农业与二、三产业相结合,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上的两个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

1 我国建设都市生态农业的基本途径

都市生态农业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部分,其建设与开发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植与管理,政府不仅要在宏观上对建设生态农业进行管理与指导,在微观上,政府也应该从市场经济和个体经营者入手,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同时,还要调动个体经营者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针对个体经营者参与力度不够的现状,为了都市生态农业的健康合理发展,提出几点意见。

1.1 搞好规划、强化措施

都市生态农业从一开始就应该纳入到市区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来,政府应该积极加强它的行政力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把建设生态农业当成重要的一环,通过与国土规划、环保、旅游等各部门的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研究之后,才决定计划要发展都市农业的项目和农田,如果经营项目获得了批准,那么政府就应该在技术和经费等方面进行积极扶持,如果要大面积且连续的开发土地,则最好是要有开发地的农民参加且受益,开发商则必须要对开发地带的自然农业生态景观、土著生物群落、野生生物群落等等做好保护工作,避免他们受到损害和破坏。

1.2 要想多元化方向发展

都市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制定中长期的规划,在投入人力、财力、技术的同时,还要鼓励个体、企业和社会团体积极参加,开发多种生态农业形式,如农业种植园、农业观光园、农业休闲园、森林公园、蔬菜栽培园、花卉观赏园、农业休闲园、森林公园、农业观光园、敬老院等。政府要加大对都市生态农业的支持力度,可以将农园的土地进行划分,然后对外出租给想要租赁的经营者,包括个人、家庭或者是社会团体,也可以由农民直接打理,对于园内种养的品种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便更换,管理委员会可以在平时的时候进行管理照顾,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管理章程。

2 都市生态农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都市生态农业的建设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是新世纪的巨大工程,要想使生态农业走向科学化、合理化,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绝不是一年两年的时间就可以达成的,它需要的是世世代代的努力,所以,建设都市生态农业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它造福的是子孙万代。

2.1 更新观念,树立新型农业环保道德

生态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也不同于现代农业,他需要的是一个全新的农业道德体系的支撑,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并且要把农业环境道德观放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去,认真对待,积极贯彻,规范各种社会行为。

2.2 转换机制,提高农业环保工作效能

第一步先建立生态农业决策系统,生态农业机构最好要有多个部门参与,而且要明确工作的职能和性质,将常规的农业生产管理改为生态农业建设管理。接下来还要制定生态农业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生态富民家园,并在开展生态镇和生态农业的工作中累计成功的经验。最后对国家实施的各种关于建设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等要严格执行,落实农业环保各项措施。

2.3 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增强生态农业的发展后劲

既要抓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也要抓龙头型企业建设,按照专业化的生产要求,根据就地生产、近地加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品牌效应。除此之外还要开展国家交流与合作,吸取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落实我国的现状,然后积极招商引资,借助外部资金和人才的力量开发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 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报告[R].2004.

[2] 于志熙.城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3] 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7.

[4] 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5] 陈灵芝.中国的生物多样性[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农业发展的成就范文2

[关键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高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所谓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自身在没有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如外部的行政命令、教师群体的惯性思维等因素,所进行的自我反思和专业完善。这种意识来自于教师的内在追求,以实现自我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通过充实自己的生活,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加厚自身的专业文化底蕴等方式实现目的。现阶段,我国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由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起步较迟,无论是在教育硬件资源方面,还是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方面,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不仅不利于城乡统筹教育工作的开展,甚至还会直接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足以可见,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不仅会影响到教师自身的教学质量,甚至会影响到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效果。因此,教师应正视自身的专业发展工作,积极面对存在的困难和不足,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完善自己的专业发展。

二、影响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目前影响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工作环境有待改善

虽然我国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工作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但是不少农村中小学的校园建设和城市中小学的校园建设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距离,例如教学设备相对落后、教学资源不够充足等。不少教师面对这样的工作环境会感到一定的失望,继而对专业发展也失去希望和信心,甚至会有部分教师脱离教师岗位去从事其他工作。在较为困难的工作环境下工作,既考验到教师的工作意志力,也考验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情。特别是在我国西部较偏远的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的组成结构还出现断档的情况。年轻的教师越来越少,优秀的骨干教师也逐渐外流,令农村教学的质量更加不尽如人意。

(二)师资日益稀缺

自从我国调整学校的布局之后,不少农村地区都出现了很多麻雀学校。这种学校现状导致这些农村地区在有限的师资上,开展着无限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不仅让教师感到身心疲倦,也在拖垮农村教育的教学质量,而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因此而疏于自身的专业发展,专业发展目标欠缺,教师就会逐渐失去工作热情。其次,由于城乡师资不对称流动,也在让农村师资队伍日益稀缺。不少农村教师都盼望着能够到调到城市学校,因为城市学校的教师其薪酬和待遇都要胜过农村教师。城乡师资的不对称流动令农村师资队伍中的骨干教师在大量流失,不少优秀的师资都流向城市学校,这不仅会严重影响现有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降低教师的教学热情,还会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缺乏一定的教学条件

在农村校园中,教师相互帮助,团结合作的情况并不常见,这种缺乏合作的教师文化也严重妨碍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再有,大部分农村校园的教学条件比较薄弱,教师教学中无法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例如在查找优质的教育资源、获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等渠道上较缺乏,这对于教师进一步提升和专业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甚至会令农村教师的教学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成为平庸的谋生型教师。

(四)缺乏专业发展的机会

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仅仅依靠自身强烈的发展意识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学校和教育部门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渠道和机会,例如进修培训、观摩学习听讲座等。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不少外出培训或者学习的机会都会因为名额数量,或者经费等问题受到限制,令不少教师失去学习培训的机会。教师即使有强烈的发展意识,如果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引领,都会让教师的职业发展失去目标,久而久之,教师自身也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还会因此而放弃专业发展工作。

(五)教师的发展动力不够

教师对于自身的专业发展动力不够,这是妨碍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大部分学校都采用量化管理模式对教师进行管理,所谓的量化管理模式,就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成果等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量化计分,这种量化评定还会和教师的薪酬待遇、教师的职称荣誉等相挂钩。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模式让教师功利心理严重,教学上采取应试模式,工作上关注现实利益。这种管理模式让教师只关注自己的成绩和结果,对于自身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是否科学、合理却置之不顾,也无暇去顾及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促进农村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教师自身要三方合力,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帮助农村教师构建成长的环境和平台,让教师能够得到机会发展自身,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

(一)更新教师的专业发展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能够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而教育理念需要教师通过实际的教学工作和不断自省总结得出。教师需要明白,教学工作的完善不仅仅是通过改变教学方式、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就可以完成的,更多的是需要教师自身进行专业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农村教师还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专业发展信心,高度认同自身职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提升技能和进行自我反省,相信一定会快速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进行反思,教师在对自身的教学工作和方式不断反思和完善的过程中,会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欠缺,并因此而改进和提升自己。

(二)建立相关的制度和机制

为了帮助农村教师更好地进行专业发展工作,学校可以根据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学校教师队伍的管理制度,如在教研活动、教师备课、听课评课等各方面,分别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而不仅是靠量化管理来评价教师,让教师能够在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下积极工作,帮助教师有效提升专业发展。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还可以和学校合作,建设相关的教师发展组织,帮助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组织机构由学校校长、副校长作为主要领导,通过明确的分工,细化责任,让学校能够通过组织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监督和指导作用,引领农村教师有效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再次,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筹措资金及增加投入,在完善学校图书馆、多媒体教室、功能教室等硬件设施,满足农村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和专业发展应用,让教师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和接触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

(三)积极为农村教师创造专业发展机会

农村教师开展专业发展工作,可以因地制宜,通过校本发展的方式,以观摩课堂、教学研讨等活动进行专业化的教学研究工作,通过多阅读、多反思来促进自己不断成长。

1.观摩学习

学校要尽可能提供机会给教师外出听课学习,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组织各学科教研组开展常规化的听课活动,并使之形成制度化,让同学科的教师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讨论,通过合作互助和分享交流课堂教学的体会,促进教师共同成长,这是有效帮助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教师通过听课可以学习到其他老师优点,又可以反思自己的不足,这样不仅可以让教师们在比较中、借鉴中得到成长,还可以使教师得到自我反省和学习机会,不断提升自己。教师可以通过和其他老师的比较,去粗取精,扬长避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同时,教师间相互合作,交流经验,能深入理解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共同解决难题,找寻到教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唤起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

农业发展的成就范文3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现状

(一)教师素质良莠不齐

农村教育虽然在近几年的改革中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因,农村地区的语文教师远不如城市里的语文教师那样专业,有些农村地区,师资匮乏,甚至会选择让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语文教师。这些现象的出现导致农村地区的教师素质良莠不齐,缺乏专业的语文教师。

(二)教师的教学观念传统

教学观念对于教师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在农村地区从事教育工作的多是年纪较大的教师,这些教师从事教育的时间比较长,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由于农村的地理位置的较为偏僻,获取信息的渠道少,使得农村里的大部分教师缺乏学习的机会,思想观念传统,这些传统的观念反映在教学上,导致教师的教学观念传统。

二、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技能的方法

(一)学习新课标精神,转变教学观念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在专业上取得发展,首先就必须要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内涵,学习好新课标的精神,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不能一味地以自己为尊,而是要学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同班上的同学一起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时,才能有效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二)强化教师职业意识,提升自己的能力

农村地区师资力量匮乏,导致许多地区都会出现教师兼任的现象,有时候一名教就包揽了语、数、外所有教师的责任。在农村地区这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这种做法,却淡化了教师的职业意识,让教师错误的认为自己什么都可以教,不在教学时犯错就好,教师的这种认识,使得不少教师在教学时会应付了事,认为自己只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够了,而不是在教学时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提升自己的能力,必须要严肃的对待自己的职业,正确的认识教师这份工作的价值,以高标准、严要求来约束自己。

(三)应当准确的进行角色定位,关系学生的成长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虽然是以向学生传递文化知识为主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仅止步于传道受业解惑,农村地区的学生多是留守儿童,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缺乏关爱,有些学生甚至还存在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教师在教学之余,还必须要学会关心学生的成长,及时的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问题,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是需要学习的,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为学生做好的榜样,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

农业发展的成就范文4

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农村地区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困惑,我们对a、b两省参加2010年国培的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开放题形式,目的是让教师能够根据自身情况作答,不拘泥于题目限制,畅所欲言。本研究于2010年11~12月展开,对a、b两省参加国培的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三次调研,分别发放问卷80份、60份、110份,共发放问卷250份,其中198份为有效答卷。我们根据这些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回答进行了维度划分,分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认同度、专业培训以及硬件设施等五个方面。

专业知识缺乏

参加调研的农村信息技术教师提及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最大的困惑是专业知识的缺乏,频次有46次,典型回答如下:“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欠缺,在教学中,只能传授课本知识,不能够对每节课进行更多的拓展与延伸。”“专业知本文由收集整理识不能满足现在的工作、教学需要。”“最大的困惑就是自身知识量有限,不懂的内容较多。”“学科知识掌握不深,知识储备不多。”“专业知识面窄,总感觉跟不上教学的发展。”“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很低,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只是自学或遇到问题时请教‘高人’,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水平不能够胜任信息技术的教学。”“缺少支撑该学科的伦理知识。”

从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殊性,知识更新快是一个重要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才能够胜任日常的教学工作。但许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感到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跟不上教学的发展,甚至觉得自己的知识水平都不能够胜任信息技术教学了,这可能是由于他们不是科班出身,对于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参加的专业培训又少,所以才会有这种困惑的产生。有的教师提到了缺少学科的伦理知识,这是我们调研者所没有想到过的,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意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要使学生能够学会辨别信息,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有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等,这具有积极的意义。

专业能力欠缺

1.不能很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那些被称之为主科的多门课程以及升学压力的不断加大,加之网络的丰富性,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更多地关注休闲娱乐,以此来缓解学习压力,而对于信息技术教师上课的教学内容却漠不关心,这成为教师头疼的一大问题,看看教师们是如何表达的:“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不大,如让学生学习一些内容,学生没太大的兴趣,但如果让学生自由上网,兴趣则比较大。”“学生只喜欢玩游戏、聊天,把电脑看成了游戏机,与其说喜欢上信息课,不如说喜欢玩游戏。”“学生上课时兴趣来自于争分夺秒地玩游戏,对所讲的内容没有兴趣。”“学生对所教的知识不感兴趣,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争分夺秒”,信息技术教师竟然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学生对于玩游戏的热衷,他们认为中考、高考不考,所以将信息技术课堂当成了放松的地方,希望教师每节课都能让他们玩一会儿游戏,最好把全部的时间都交给自己。问卷中教师们对自己教学状况评价结果的第二个小问题“能很好地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均值最高,与此处不符。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把他们的兴趣方向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使他们能够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才是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

2.教学方法使用的困惑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学科,不像语文、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已经经过几十年的实施,所以授课方式有很大的区别,也就使一线的教师产生了许多困惑:“没有教学模式,不知道怎样教,平时也只是借鉴常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运用不太得当,有时课堂教学效果收效不好。”“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如何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去评价学生,评价学生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把所学的教育理念,从真正意义上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教师们之所以会产生上述的困惑,是因为信息技术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算是“新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完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提升信息素养,而不仅仅是作为休闲娱乐的课程。

3.不能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农村学校的学生由于受到外界条件的制约,一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一无所知,而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则有了一定的基础优势,怎样调节零起点与非零起点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使他们在同一个课堂上都能够有所收获,这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一个难题:“学生基础差,第一天上微机课,机器的开关都找不到,学生很少上网,学生本身的素质差,没有学习环境,这样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从零开始教。”“小学生入校前水平参差不齐,他们所处的起跑线不一致,基本功差异大。”“初一学生入学前信息技术水平不一,有的一点基础都没有,教学操作起来很困难。”

专业认同度不高

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关键因素,教师的地位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决定着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制约着教育活动的成败。对于每个职场人来说,职业认同感都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自己发自内心认同并喜欢所从事的职业,才可能全身心投入;只有外界环

境对自己的职业是尊重的,才能唤起职业人的成就感。

1.外界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同度不高

目前,由于信息技术课不参加中考、高考,在社会压力下,功利心的驱使使得一些学校对其漠不关心,开设这门课程的原因就是遵守规定,任课教师也只要看管着学生即可,其他科目的教师以及学生对这门课也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境遇苦不堪言,听听他们的心声:“信息技术课不受重视。信息技术课是小科,不参与中考,所以学校认为这样的课可上可不上,学生掌握知识多少无关紧要。”“信息技术教学没有得到学校充分的重视,完全处于薄弱的学科和边缘学科。”“大家都在说信息技术的重要,但这样的课经常被占用,不是学生被叫走,就是教师被叫走,说是做更重要的事。”“一些领导和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在认识上产生误区,认为没有必要开设这样的课程,在网吧两个小时就学透了,哪用占据课堂时间。”

2.农村信息技术教师承担工作较杂

对教师来说,开展本学科的教学工作才是本职工作,但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的性质及学校的重视程度低,导致承担此门课程的大多数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极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角色得不到实现,这成为他们日常工作中最为困惑的问题:“像信息技术教师这样的薄弱教员和边缘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基本是哪里需要哪里搬,计算机作为新型的教学辅助工具,在主体教师的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信息技术人员往往有着双重身份,既为信息技术人员又为教辅人员。”“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的工作中是一个什么角色?教师、杂工、机器修理工?”“信息技术教师往往一人兼多职,在授课中常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繁杂,无心专研,什么事都做:打材料、收发邮件、维护机器,一人多用,苦不堪言。”

教师职业是公认的高压力职业,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有着过重的工作压力,承担着多而杂的各项工作,极低的职业幸福感容易对他们的工作质量和身心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从而产生职业倦怠,缺乏专业发展的动力。

3.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对课标、课程内容(教材、教参)的认同度不高

对教师来说,本学科的教材和教参可能是使用最多的工具,但教材、教参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给教师以指导呢?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还没有课标,教材、教参也不能很好地对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参考学习的效果也很不好,教材没有形成小初高一贯制的内容,没有形成梯度,适当考虑农村地区的学生,这势必对教学效果产生消极的影响:“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统一的课标和有针对性的教材,不好把握教什么的问题。”“没有固定教材,小学、初中、高中教学内容又有重复,导致学生不愿意听课。”“部分教材内容离学生较远,操作实践性不强,学习后无法应用。”“教材内容设计完全是知识的堆积没有体现设计的理念。”“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包括部分信息技术教师)都认为教材不适用,不易理解。”“没有一套完整的教参,那么该如何在教学中设计目标、重点、难点,才能很好地既讲知识又将能力传授给学生呢?”

从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回答中可以看到,有的学校根本没有给他们配备教参,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以学生的反馈完善教学;配套的信息技术教材也存在着不适合当地教学、比较陈旧等一些问题,这都对课程的开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专业培训机会少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学科,知识更新快,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有的教师虽然自己有专业发展的意愿,可专业的指导、培训则是少之又少:“培训机会少,希望以后多有机会走出去学习。”“培训、进修的次数较少。”“单位领导不重视,上面要求紧,一般的培训推脱经费紧,不

能参加。”“信息技术学科方面的培训较少,交流机会少,多数知识靠自学,提高缓慢。”“农村一线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基本没有出来培训的机会,地方财政有限的资金投入,根本满足不了学生及教师的需求。”

教师培训是教师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在职培训比较匮乏,且大多都流于形式。即使有省级或市级培训,由于人员数额限制,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有机会参加,即使能参加,由于食宿费用等方面的原因,有的信息技术教师也不愿参加。因此,无法真正满足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

硬件设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在农村地区,由于条件限制,信息技术课受到很大的影响,硬件不能满足学生日常的学习需要,有的教师拿着教材干巴巴地讲解信息技术知识,而有的学校甚至因为设施问题而停课:“农村中学的硬件配置很难达到人手一机,软件资源,特别是可用来补充教学的媒体资源匮乏。”“学校的教学条件十分有限,‘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导致课程无法正常开展。”“教学设备不完备、网络慢,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学生用的都是一些废弃的计算机,根本不足以支持课堂学习。”“由于学校条件受限制,学生根本没有上机的机会,只能凭教师讲解,效果可想而知。”

农业发展的成就范文5

欧奈宰位于沙特首都利雅得以北270公里,坐落在鲁马河谷的南岸,面积为3500平方公里,人口5万,1932年沙特国家建立之后划归纳内志省盖西姆地区管辖,以布赖代为首府。当地春秋两季受东南暖湿季风影响大,水资源丰富,当地农业用水全部依靠灌溉解决,粮食产量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而且供应给周边的利雅得、麦加、麦地那等地居民。

1历史上的欧奈宰地区农业生产状况

历史上的欧奈宰农业属于典型的传统绿洲农业,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欧奈宰地区农田土壤状况差异较大,绝大部分布在定居区的附近一带,还有一部分位于鲁马河谷地带,可耕种土地面积大约为6438.3公顷(96574.5亩)。欧奈宰城周边的土地含有大量的石膏和淤泥,表层土壤由来自河谷泥沙的沉淀而肥沃,非常适合种植椰枣和苜蓿。而城南的土地多是一些沙地,含水量较大,土壤呈弱碱性化,非常适合种植椰枣、柑橘、葡萄等作物。

第二,根据1961年在此处进行的一项农业调查报告,当地的293处农场中,其中45%的农场的规模不大于2.5公顷(37.5亩),20%的农场的规模不大于0.5公顷(7.5亩),35%的农场的规模在2.5公顷(37.5亩)和10公顷(150亩)之间,只有20%的规模在10公顷(150亩)以上。

2建国后的当地农业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中期,石油工业的暴涨导致土地的价格上涨导致大量贝都因人放弃游牧生活转入定居,农业(包括牧、渔业)生产总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66的13.9%降到1984的5.1%[1]。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沙特政府利用石油收入,实行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对农业进行了大幅度的投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家大力扶植农业。沙特农业投资总额随着石油业工业发展和石油美元的逐年增长而攀升。内(1970~1975)农业投资总额为11.3亿美元,二五计划为200亿美元,1986年为四五计划最后一年,农业投资就达64.2亿美元。

其次,国家实行政策。1968年政府颁布了法废除了1925年以来的部落土地占有制,将土地收归国有,通史个人可以无偿分配到5~10公顷土地,从1968年到1985年期间,政府共免费向农民分配土地71.3万公顷,2344家农场和10家大型农业公司分得土地占总分配土地的2/3。其中9192个个体农户分得土地为55332公顷,1225个农业公司分得土地为171697公顷土地[1]。

最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和扶植农业的措施。政府一方面成立了一些专业性的管理部门和机构,对农业发展实行全程管理,此外政府为农业提供各种优惠农业贷款和补贴,仅在1975年至1986年的十年时间内就发放补贴201.74亿里亚尔,每年平均20多亿。其补贴范围从购置生产资料到农产品收购价格,对购置农场和禽类养殖设备提供30%补贴,对购买化肥、饲料、抽水机给予50%补贴,对各种农作物种子也有不同比例的补贴。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对大麦、玉米和椰枣每公斤补贴0.25里亚尔,大米每公斤补贴0.3里亚尔,小麦每公斤补贴3.5里亚尔。

沙特农业银行主要向私营农业项目提供贷款与资助,1964年至1988年贷款总计224亿里亚尔,1987年至1988财年共计8.41亿里亚尔,而农业银行的借贷在1990年至1991财年达到创纪录的10.17亿里亚尔。农业银行向私营农业项目提供的资助,从1974年至1988年的12年时间内,总计资助额达842亿里亚尔。

经过努力,沙特农业生产规模、技术和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首先,新建了一大批大农场。根据谢里夫的统计资料,1961年该地区的293处农场中,有1/5为新建,其规模最小的都在10公顷以上。

其次,欧奈宰地区的农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花园式农场,通常是由生活在城市的富商雇佣他人来经营的,主要用来打发富商的闲暇时光,满足他们回归田园的怀旧心理;第二种是自耕农们自己经营的小规模农场;第三种是由私人企业投资兴办的大型农场,其规模都在几千公顷左右,内有种植场和果园,主要种植小麦,产品直接由国家农业部门负责收购,然后再出口到本地区其他国家,主要是海湾国家,其员工除了少数技术人员外,全部都是外国劳工。

最后,农业机械、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如前文所述的四种农场,采用先进的灌溉喷灌技术,在规模较大的农场内普遍都装有集中控制喷灌系统,其中最大的可以直接喷灌面积达78公顷,极大地提高本地水资源的利用率。

总之,从20世纪70代开始,沙特农业经过国家近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作物种类有很大的增加,1965年至1973年的年均增长率为4.1%,1980年至1985年的为8%,耕地面积增加了4.6倍,达到117.5万公顷,小麦不仅自足,在小麦生产方面,不仅做到了自给自足,而且还向外出口,每年出口100多万吨;椰枣年产量在50万吨以上,每年向世界粮食计划属捐赠2.1万吨[2]。

3结语

尽管沙特农业在石油工业发展的带动下,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农业对外依赖性过强,自主发展动力和能力不足。从建国迄今,虽然沙特也培养了为数不少的技术人才,但仍不能满足国内农业发展的需求,加上沙特人重文轻理倾向普遍存在,疏于从事实际工作等原因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创新能力都显得低下。农业投资和发展主体均为政府,过于单一,农业水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

总体而言,沙特阿拉伯的农业经过近几十年来长期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但鉴于沙特政府近几年来已逐渐意识到种种问题的存在,我们有理由相信沙特未来的农业会发展的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田中青.沙特阿拉伯农牧业的腾飞,阿拉伯世界,1987,4:25.

农业发展的成就范文6

    1.河南省区域高效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省高效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作物品种齐全,结构合理;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重上升;林业和水利建设方面取得新成效。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一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应运而生。(1)高效农业结构趋向合理。河南省高效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正由传统的主要以粮食、蔬菜和肉禽等常规农副产品生产逐渐转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向生产特色、优质、创新农副产品和常规农副产品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方向发展,农业生产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档次。当前,河南高效农业内部结构中,茶园、花卉和中药材种植面积比5年前分别增长了95.8%、17.5%和34.6%。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河南省高效农业内部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由传统的种植业向现代果蔬、花卉园艺调整,由过去的大农业向畜牧养殖业调整,由低效落后的农村经济向高效先进的农产品加工业方向调整。(2)高效农业品牌优势日益显现。河南省注重通过品牌农业带动高效农业的全面发展,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目前,河南省已产生了一些在全国有很高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如金苑、三全、思念、华英、双汇等。其中,双汇集团成为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2012年屠宰生猪1142万头,销售冷鲜肉及肉制品155万吨;华英鸭成为畅销世界的鸭肉品牌,2012年年加工肉鸭能力达8000多万只;三全食品是中国速冻食品行业的鼻祖,在速冻食品行业声名显赫,形成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优势。在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中涌现出的农产品知名品牌企业,为河南农业经济带来巨大效益。(3)农业科技含量加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挥规模效益。近年来,河南省高效农业注重科技化和规模化,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注重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的应用。在加大农业投入的同时,河南省高效农业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由无到有,由过去比较单一的种植,发展到如今集种植、养殖、科研、观光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示范园区产生了显着的示范带动作用,在一些区域出现了“公司+农户”等经营模式,一定程度上拉动了高效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2.河南省区域高效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的高效农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1)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力不强。除了双汇、金苑、三全等企业外,河南省大部分龙头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不高,和农业生产大省以及消费大省的地位不相称。据统计,2012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已达8120家,销售收入已达1.2万亿元,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170家。而河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仅6532家,实现营业收入只有6540亿元。好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少,拥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品较少,而且大部分产品在河南省本地销售,在省外的知名度低。龙头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数是以鲜货、原材料和粗加工品出售为主,市场销售半径小,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低下。(2)市场运营机制缺乏和资本供应不足。一些区域在推进高效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市场运作体系和机制。目前,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河南省农民合作组织带动的农户数量占总农户数量的比例低于15%,大部分农户处于分散经营和自找市场的状态。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企业组织,大多数也属于松散型的经济联合体。农产品示范基地规模不大,农业市场化程度低,市场流通体系薄弱,售后服务差,农业企业竞争力不强。同时,土地不能有效流转与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河南省区域农业的进一步高效发展。另外,农村原有的金融服务水平低下,服务落后,不能满足区域高效农业发展的金融需求。现行信贷制度限制着对高效农业发展的资本供应,高效农业发展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3)政策机制不健全。高效农业的发展需要完备的政策体系和行之有效的经营机制支撑。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与高效农业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有效的运营机制尚未出台和建立,这严重制约了高效农业发展。当前,我国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农业发展效率低下,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服务没有跟上城市化的步伐。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实现第一和第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及打造农村和城市相同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这些都离不开政府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和运行机制。没有政府的相关政策措施,经济的无序发展会带来农村资源的过度开采浪费,加大贫富差距,城乡发展混乱,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4)高效农业中的农民问题突出。农民的文化素质问题是高效农业发展的瓶颈。由于各种原因,河南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知识的获取和利用程度低,生产经营效果差,服务意识不强,集体谈判能力弱,不能满足高效农业发展的要求。根据对河南省有代表性县市的调查,广大农村劳动者的教育年限在9年以下的占73.48%,10至12年的占23.98%,13年以上的占2.54%。农民文化水平的低下和现代意识的落后,使得区域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小规模农户和大市场之间存在一定的对接难题,农村和城市无法实现同步发展,城乡差距拉大。由于农民缺乏应有的法律主体地位,业务开展受到很大限制,服务内容单一,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严重阻碍了高效农业的发展。

    二、河南省区域高效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将循环经济引入高效农业发展规划

    鉴于高效农业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将循环经济引入高效农业发展规划非常重要。“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适合有高效农业参与的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发展高效农业必须改变过去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研究农村污水及废弃物处理技术,将废弃物变成有益的肥料循环利用于高效农业生产中;通过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示范点,推广高效农业的成功经验;建立相关的高效农业循环法律法规体系,使循环经济制度化、法制化;建立激励措施鼓励公众参与发展循环经济,促进高效农业循环可持续发展。

    2.完善土地运营机制,保证高效农业发展的土地使用权利

    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分散式生产,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及物力,收效却甚微,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长期以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主体不确定,与市场规律相违背,造成农村土地流转受限,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在产权改革方面应积极打破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明确农村土地产权主体,确定产权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积极的产权改革有利于促进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的交换、租赁和承包,从而高效利用农业资源;进行产权改革,明确产权主体,也有利于农村土地进行连片经营,形成规模经济。为了更好地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做好保障,为土地有效流转提供沟通环境和畅通渠道,可以考虑建立市级和县级土地流转的信息档案库,乡镇一级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级设置信息联络员队伍,及时保持信息沟通。创建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农村土地在更大区域范围、更大规模上有效流转。

    3.通过培育市场新主体,用工业理念推进河南高效农业发展

    借鉴工业发展中效益至上的理念,发展高效农业,注重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把工业生产上效益优先的原则运用到农业生产上来是农业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发展高效农业要注重提高品质并降低能耗,进行成本核算,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企业化管理;另一方面,建立一种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紧密连接的开放式经营模式,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高效农业必须引入市场营销理念。企业应着眼于市场,重视市场调研,完善农产品品种结构,只有生产出让消费者需要和喜爱的产品,企业才能长期生存下去。同时,重视销售推广,现在的市场是买方市场,“酒香也怕巷子深”。企业应有自己的营销队伍和售后服务方案,重视销售渠道的建立和促销模式的构建。借鉴工业规模经营理念,培育龙头企业。在市场经营方面,实施品牌战略和特色农产品战略,引导、鼓励优质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各显神通,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以龙头带动整个农副产品加工业及一些服务组织的快速发展,提高农业的工业化水平。对于一些原来知名度不高且规模较小的企业,也可采取兼并重组的方式,提高企业实力。另外,可考虑发展一些农业园区,把一些管理良好、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企业集中起来连片发展,以形成连环带动效应。

    4.完善多层次的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

    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广泛培训是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带动作用,注重对这类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方式应灵活高效,理论与项目相结合,把高效农业的发展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