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工程与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工程与管理范文1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建议;管理
中图分类号:TU56 献标识码:A
1 我国已颁布的技术尺度和管理划定
建设部会同其它有关部分先后颁布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GB/T 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T 50312-2000)、《智能建筑设计尺度》(GB/T 50314-2000)等国家技术尺度。因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涉及其它诸多行业,故在其设计施工中尚应遵守这些相应的尺度,如∶《CATV行业尺度》(GY/T121-95)、《有线电视广播技术规范》(GY/T106-92)、《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1994)、《用户交换机尺度》(YD344-90)等。智能建筑设计尺度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分为10个子系统∶通讯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智能化集成系统、电源与接地、环境、住宅(小区)智能化。
甲级智能建筑工程是指配置建筑智能化系统尺度高、系统集成化程度高、智能化子系统齐全的建筑工程,又称高级智能化系统。
乙级智能化建筑工程是指配置建筑物智能化系统尺度较高、系统集成化程度较高、智能化子系统较齐全的建筑工程,又称智能化系统。
丙级智能建筑工程是指配置部门主要建筑智能化子系统,系统集成化程度较低,有发展和扩充需要的建筑工程,又称准智能化系统。
2 智能化系统在实际建筑工程中的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
1998年以后设计的大部分高层住宅中,都配置了有线电视系统、数字网络系统、访客可视对讲和门锁控制系统装置、燃气报警装置、三表自动计量远传装置;小部门别墅和高级住宅安装了门窗越界报警系统和紧急呼Intelligent Building&City Information 2003 10 No.833 5呼叫系统。
2.1 从智能建筑的定义看,它包含了建筑、电信、广电、公安消防等多个行业的内容。这些工作的职能与管理单位都不同,可以说完成这一个统一的工作需要各种不同的子工作的配合,在实践工作时,子系统的完成需要的单位以及专业都各有不同,而良性沟通效果差,因此,进行工作时也会发生工作冲突,线路矛盾的情况,一些单位为了防止技术被盗用,把简单的工作分机房,分部门开展,在精力上和财力上都带来麻烦,而就算某些工程承包给同一个单位,而后来的检测和评价单位又是分开进行的,很可能出现重复劳动,多次检查的现象,对业主来说,要不断地应付和处理,使满意度下降,而抱怨众多。
2.2 我国固然颁布了一些技术尺度和管理规定,但作为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同一尺度》(GB50300-2001)配套的《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至今没有颁布,所以目前把智能建筑作为一个部门和建筑工程一起验收评定的技术依据尚不充分。
2.3 智能建筑中包含良多子系统(如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等),通过计算机来保证各种系统的良性处理。因此,对于智能化建筑的评价和记录也是对计算机处理效果的评价,现在的建筑软件系统各式各样,大多是施工单位独立形成的编制,没有权威的单位和机构能够实现这些系统的评价和判断,因此统一的评价工作受到阻碍,评价的效果也受到影响。
2.4 管理单位具有专业能力的人员不多,对实际工作内容不了解,该管的管不好,不该管的瞎管乱管。另外,维护人员的能力偏差,物业作为管理单位,却无法对简单的小故障进行处理和排除,拖延时间或不进行修理。使得业主对智能化系统产生怀疑,认为智能化的工作效率要低于手动系统。这是使用得不到普及的重要原因。
2.5 国内对电子产品的开发和使用效果都不算很好。而建筑装置中水泵等装置,因为其所处的工作条件有水存在,因此,隔离做的不好就会出现故障,这是有害于平常使用的,许多业主因此不会主动使用该装置系统,而选择其它。
3 加强对建筑智能化工程的管理,促进智能化行业健康发展
进行行业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要了解行业优势和劣势。通过适当的管理和科学的规范来控制行业工作向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于我国当前的形势说来,行业管理工作的实现应该由行业协会来承担工作,不过,我国现在的情况是市场经济还有很大发展余地,智能化工作还在起步时期,因此需要一定的政策和国家财政的促进,而等到行业协会的工作能力成熟起来之后,再逐步退出政府管理。而当前的状况应当注意下面几个要点值得注意,遵照这几个步骤对于智能化管理是有积极效果的。
3.1 实现智能工程验收标准的全面落实和完善,因此建筑单位得以有精确的材料作为依据。进而将智能化系统与建筑系统相综合,以行政管理单位作为主要单位,其他单位作为辅助单位的综合形式。实现全面的系统的管理方法。
3.2 建设关于智能工程的协调机构。并配上与当地状况有联系的制度和规范等,对工程的投标与招标多做重视,如果出现矛盾,利用自己的技术和材料优势给纠纷双方给出技术指导。有一定技术的协会还可将操作系统的评价做为力所能及的工作,推动工作的全面化。
3.3 对智能化运行是否正常和良好进行评判的检测部门,检验的内容包含比较明显的几个子系统,能够为验收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数据,但是要注意智能化包含的检测内容较多,包含多种部门,多个组织,因此想要实现一个检测机构多个检测功能的条件不够成熟,所以,可以通过合并各检测单位的方法来实现团体性的工作,这样也可以杜绝重复检测的情况出现。企业的服务能力有所上升。
3.4 建立健全智能化效果级别的评判和估计。等级评估的办法依据当地经济能力以及总体智能化装置所达到的水平来进行合理地使用,也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评判体系。评判要以业主自愿为前提条件,而在建筑工作完成后,超过半年到一年后再开展智能化。
参考文献
智能工程与管理范文2
关键词:智能楼宇弱电工程施工管理
1.智能楼宇弱电工程现状
随着当今信息产业、控制技术和建筑学的发展及互相结合,同时伴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建筑行业向着更高端的方向发展。在新世纪的建筑业中对智能化系统的需求更将是不可估量的“智能建筑”是计算机、信息通信等技术融入建筑行业的产物,这些先进技术使建筑物内电力、照明、空调、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等,实现了管理自动化、远端通信和办公自动化的有效运作。
智能楼宇图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智能建筑”的功能已经比较全面,主要有信息处理功能,能够智能的识别并处理从终端发来信息;其次是对建筑物内照明、电力、暖通空调,给排水、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等进行综合自动管理的功能;第三是能实现各种设备运行状态监视和统计记录的设备管理自动化,并实行以安全状态监视为中心的防灾自动化功能;第四,各中心之间能进行通信,信息通信的功能不局限于建筑物内部应能在城市、地区和国家之间进行;最后它的功能可随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所需具有可适应性和扩展性,
由此可见,智能楼宇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而其中的弱电工程恰恰是以建筑为平台,配置各个功能系统。由于它所包含的电话、宽带、有线电视、家居智能化、消防等专业属于不同运营商或工程商。于是如何设计合理的实施方案。协调各方面的工作。把握施工质量管理的各个方面,最终实现对于智能楼宇弱电工程的有效管理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弱电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无论是在财力投入还是在时间的花费上。据目前的统计可知它占工程总造价的2.1%-5.0%不等,而实现对楼宇的智能控制,这一智能系统所需要的投资最高会占据弱电系统的40%,主要取决建设具体投资的不同而变化,如建筑水电工艺的不同,建筑规模大小的差异等。
2. 智能楼宇弱电工程建设原则分析
对智能楼宇弱电工程的建设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该工程的质量满足客户的要求,符合国家法规的条件。
某大厦的弱电工程电子显示图
首先是安全原则,系统设计和制作要完全依据我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0)规定的内容进行,保证系统的电气性能安全。在该标准的安全防范规定上要求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建设标准及安全防范管理的需要,综合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防范技术等,构成先进、可靠、经济、配套的安全技术防范体系。在安全模式上可以采取集成式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式安全防范系统与组合式安全防范系统。
第二是易用原则,考虑到此智能化系统的终端都是一般公民使用,对电子产品和计算机的操作水平有限,因此易学、易用是对系统的基本要求。
第三是可靠原则,弱电工程系统空调系统必须保证能够长时间稳定的工作,性能可靠,不出故障,并且要保证系统能够对整栋建筑进行即时的检查和实时的监控。
最后需要的是便于系统的扩展、升级,智能楼宇的弱电工程在一定时期内是先进的,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会出现漏洞,给用户带来不便,如果需要日后的继续工作,必须便于弱电工程的升级。
3.智能楼宇弱电工程管理的探讨
为了实现以上原则,除了有较强的技术要求和较高的职业道德以外,还需要的是对整个工程卓有成效的管理。
3.1施工前的管理
在智能楼宇弱电工程开始施工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包括对施工图合理性与科学性的审核,施工材料的准备以及与施工合作者的协调。
3.1.1设计图的管理
施工的设计图是施工的计划,一个好的施工计划才能保证该工程的成功。从整体设计的早期开始,就要求设计师必须对该弱电工程的系统、功能、物业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可行的方案和合理的总体规划。然后,再根据用户要求,将实际工艺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等综合研究确定系统的实施方案。第三步就是组织设计,充分利用方案的可行之处,确定各子系统的监测对象、监测方法、设备数量、体系结构和布局、预算和演示实验的具体细节。设计者对项目经理应该配置设计、高压力和总成本的电气设计。协调施工和管理的冲突,设计图纸会审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各子系统的系统设计、工艺设计、功能描述、设备选型等必须重复检查和确认。
3.1.2施工材料的管理
在此基础上的情况下,应按照代码的材料和设备进行严格检验和质量的把握。所有的标识不清或质量嫌疑人或者不按照合同约定标准的材料,必须抽样检验,对与进口的材料需要明确海关进口设备和原产地证明材料证明文件。在同一时间,每次进入资料应填写报审表,经审查同意的监督施工过程中都可以使用。
3.1.3施工合作方的协调
弱电工程涉及到土建、空调、照明、装饰、供电、给排水、电梯和其他专业人士。在某种意义上,水电工程是一个专业型的工作。所以在工程领域必须以更专业的密切合作与协调。这样的综合布线系统的信息点必须和装饰工程密切配合等,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过程检验和验收之间,以确保质量、时间限制和减少返工。在同一时间内,由于电力工程管道、线、槽和线路敷设设备安装和调试是最可能的不同单位建设,特别是在阀、流量仪表、管道温度传感器和水流开关及其安装、开孔位置、凸台焊接、空气进口的实施以及合作等。与之相对应的与该类型的工作协调能力。所以在每一个工作程序或类型的工作之后的建设。必须填写表格记录或安装施工。单体设备安装和线、接线,须按隐蔽工程及相应的验收标准和设计图纸交接验收,提供完整的工程材料。以确保工程质量,防止互相推诿。
3.2施工过程的管理
在施工的过程中加强管理是首先为了使该工程能够与最初的设计相符合,工作的目标没有发生变化,其次是为了保证该工程能够如期完成,不拖延工期。
3.2.1对功能的核实管理
对智能楼宇弱电工程的核实,能够保证该工程实际设计的功能得以实现,功能核实是指对项目功能的正式认定与认可,是说明先前所做的功能计划与工作分解是可行的。在认定之后,就应该通知项目的相关责任人所负责的功能与应尽的职责,比如项目客户和项目的发起人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表态是否正式这个项目并按期完成,是对项目可交付成果的一种考验。
这个过程是功能确定之后,执行实施之前各方相关人员的承诺问题。各个子项目的承担着一旦做出承诺则表明项目经理已经接受该事实,就必须按照要求去开展工作,根据做出的承诺去实现它。可想而知这是对责任人的一种约束和监督的方式,这也是确保项目功能得到很好的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措施。
3.2.2对时间进度的管理
项目时间管理是指在项目功能确定以后,为了实现项目的目标,按时生成项目的产出物和完成项目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工作开展的一种项目管理活动。时间管理是对项目活动开展的一种约束和监督,防止项目出现延期的现象。里程碑计划是对项目进度进行约束的一种有效手段。对里程碑的编制就非常重要,通常编制里程碑计划的方式有两种:在项目进度计划编制以前编制里程碑计划;在项目进度计划编制以后编制里程碑计划。不管是哪一种,它都是作为项目进度控制的依据。
3.3保障管理有效的方法
在保证智能楼宇弱电工程的质量上有质量管理的方法,同样在实现该工程的功能和时间进度的控制上的辅助管理工具分别是WBS和甘特图。
3.3.1采用项目辅助工具――WBS
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即工作分解结构,它是对弱电工程功能核实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将整个工程按照内在结构或实施过程的顺序进行逐层分解而形成的结构示意图。完整详细且清晰地反映出整个工作系统中的各个子项目,即将整个工程系统分解成相对独立的、内容单一的、易于成本核算与开展检测工作的小单元,并将各个单元在项目中的地位与构成直观地表示出来。利用工作分解结构,有助于界定完成功能目标所需的所有工作元素和工作活动。
3.3.2时间管理工具――甘特图
甘特图(Gantt chart)又叫横道图、条状图(Bar chart)。通过图表把时间和项目要开展的各项活动相结合,进行项目活动的作业排序,它是对弱电工程时间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工具。通过Project软件的应用,再与甘特图的有机结合,使甘特图能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特别是那些需要分步骤,分时间段完成的工作。通过甘特图可以对工作时间进行合理调整和充分的利用,正确的规划今后的工作日程。利用甘特图可以帮助企业找准中心工作,防止工作中出现漏洞和超时工作导致拖延工期的现象出现。
4.总结
通过多次的实践证明,在弱电工程上,管理占据者重要的地位。保证弱电工程管理的有效性对智能楼宇弱电工程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哲峰.智能楼宇弱电工程管理初探[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第12期
[2]侯立功,陈天娥.“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建设[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3]卢晓艳.智能小区弱电系统设计浅析[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8年第10期
[4]马琰.现代化住宅小区弱电系统设计[J].金卡工程,2007年第6期
[5]刘国卿.智能建筑电气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 2009年第12期
智能工程与管理范文3
关键词:建筑节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
建筑节能技术的使用涉及到建筑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等,同时也涉及到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工程管理、政策法规等诸多部门,可以说建筑节能是一项全方位综合系统工程。因此建筑节能不仅仅依靠建筑师的节能设计,还需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以及高技术含量的节能材料或产品,促使建筑业向低能耗甚至零能耗的道路发展。
1建筑节能和建筑工程造价的概念
1.1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工程的规划、建筑设计、建筑工程施工、建筑物的使用等过程中,依据节能标准,使用节能技术、节能型工艺、节能设备、节能材料以及节能产品等,提高建筑物保温隔热的性能、采暖供热以及空调冷暖效率,同时提升建筑物的用能系统运行管理,且使用可再生能源,加大室内室外的能量交换热阻,从而减少供热系统、照明、空调以及热水供应等产生的能耗。
1.2工程造价
建筑工程造价是指在某建筑物在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也就是建筑物从筹建到建筑工程竣工验收交整个过程所使用的费用。
2建筑节能与工程造价之间的关系
2.1两者基本目标一致
建筑节能是在资源需求量日益加大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建筑结构能源的使用效果,同时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环境污染,以最小的能源消耗代价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工程造价管理是通过运用科学地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在保证建筑物质量的前提下,创造建筑行业最大的经济效益。这里可以看出,建筑节能和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2建筑节能技术为工程造价管理指出要求和思路
建筑节能的理念提出的时间不长,而工程造价管理也是一样,在建筑节能的发展过程中,通常会给工程造价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及融入新的想法。建筑节能涉及到众多新项目、新技术、新设备等,这就要求工程造价管理也要跟进变化,
3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对建筑节能的意义
建筑节能离不开周密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在建筑节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这与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有一定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节能建筑与工程造价在能源、水源、材料的节约及技术含量上都有重要牵连,无论是采用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等,都需要通过工程造价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满足节能建筑的建设要求,同时编制有效的管理机制服务于造价管理以及经济核算等;②建筑节能包含的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新技术,因而需要的资金更多,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4建筑节能成本控制内容
根据节能建筑全寿命周期的造价管理分以下五个阶段进行成本的控制。
4.1决议阶段
对于节能建筑项目进行出资预算决议阶段的造价成本研讨和论证,制定出较为精准的成本造价,同时做好项目预算的检查,确保在施工阶段未超出计划操控额。
4.2规划阶段
节能建筑工程项目步入规划阶段,做好项目实施详细措施,这个阶段的工作对于建筑工程的造价有较大的影响。
4.3施工阶段
建筑工程施工的成本控制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也直接影响整个工程造价,同时也是施工单位能否从中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在施工成本控制上严格把控节能材料质量以及用量,同时对材料供应商的报价有所掌握。
4.4运营维护阶段
建筑项目正式运营和维护阶段也是出资方的经济效益回收阶段,在达到节能减排目标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运营维护计划,采用科学经营手段和维护技术,对已投入运营的设施设备进行统一、全方位节能管理。
4.5拆除与翻新阶段
建筑物拆除和翻新阶段产生的成本主要是在废渣处理、循环利用上,很多建筑废渣中木材和有色金属等占总量高达3/4,因此回收利用的空间非常大,而节能建筑在规划、施工上采用了环保材料,因此在拆除回收建筑物废渣上花费的成本低。
5实现建筑节能的技术与措施
节能建筑项目主要目标是能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并以最小的能耗和现有的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建筑节能,一方面要研发节能材料以及开发再生能源以降低能耗,另一方面可提高能耗系统的效率,以使终端能耗降到最低。当前我国建筑资源利率低较低,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
5.1实现建筑节能的相关技术
在建筑节能上采用以下几种技术:①增强建筑物外墙、屋面以及门窗等建筑结构保温隔热的性能;②减少对制冷、照明等设施运行的能耗;③开发和利用新能源。虽然在建筑节能上采取以上措施可能会造成建筑造价的提升,特别是在建筑物屋面、外墙及门窗这三种结构采取的节能措施,造成节能建筑比非节能建筑的成本造价多10%左右。但相关研究表示,在建筑物六层以上,建筑成本造价会不断的减少,因而节能建筑增加的成本造价并不会高,不但改善了人们居住环境,还可以节约人们居住使用的成本。
5.2达到建筑节能的措施
5.2.1建立“全过程成本”管理思路全过程成本是指建筑物建造成本和建筑物的有效使用周期内日常的维护运行以及消耗成本这两部分费用的总和。从全过程成本的定义可以看出节能建筑的成本是由建造成本和使用成本组成。建筑物的全寿命分建造期和使用期,从这层意义上讲,当前的造价管理机制已不适用于节能建筑,如今的工程造价管理必须建立起全过程成本的理念,对节能技术要有及时的更新,同时工程造价也要公开透明化。5.2.2建立新的节能建筑工程造价体系在建筑工程造价上建立起全过程成本理念后,着手在节能建筑的造价内容上进行改革,在建筑节能措施上对需要的费用清单进行定额完善,列入建筑工程造价体系,并建立相对应的造价管理机制。同时在选择节能材料以及节能技术方面,要适合当地节能建筑,对于一些适用的节能材料、节能设备及节能技术要积极推广,从而为当地建立起建筑节能经济体系。5.2.3提高节能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水平在节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上,首先要提高服务意识,其次在管理方式上作一些改进,同时建立起全过程造价信息互动以及监管平台,特别是建筑设计、工程监理、工程造价、节能材料供应商之间的互动和监管,由事后监管向事前控制转变。而当地政府在节能材料设备及节能技术方面要依靠自身影响力的优势加以宣传,构建适合当地的节能建筑经济体系,由以前的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转变。
6总结
建筑节能符合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是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举措,当前节能减排是我国建筑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实行建筑业的全面节能减排,可促进人们树立能源危机意识,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的紧缺供应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节能建筑行业,我们要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提高建筑资源的利用率,树立节能建筑全寿命周期的造价管理理念,积极推广节能材料设备和节能技术,并充分发挥节能建筑新的工程造价管理理念在我国节能减排项目的巨大作用,积极开发和利用新再生能源,大力推进低碳城市的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汪亚宁.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在节能建筑项目的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2]王海磊.浅析建筑节能理念下的工程造价管理[J].甘肃科技纵横,2011,04:109~111.
[3]朱成波.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1,18:57~58.
智能工程与管理范文4
一、公司竞技能力“Corporate Athlete”关于效能心理学(Performance psychology)
效能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时关注的因素,让个人、团队和群体的蓬勃发展和实现他们的目标最大化。从事如何成功开发心灵的力量和实践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技能训练表演。这鼓励体育,商业,娱乐和职业生活的所有执行中的巅峰效能,无论是精英,专业或业余身份。
在过去已经看到了效能心理学领域的爆炸性,这种增长一直在运动性能卓越的研究之中,以及主要适用于商业领域和世界级锦标赛个人和团队的运动性能和经营成果之间的重要环节。同样,可增加教练表现最佳的利益,解决他们的需求,而不仅仅是为后进生提供补救教练。在此期间,更多的研究一直致力于理解成绩高的特点,在体育、商业、教育、高风险的职业,以及演艺界等。
效能的心理已经有几十年研究历史,科学证明和培训业务的其他演员的完美接地,如舞蹈,音乐,娱乐希望提供优异的性能和舞台表演艺术的人当它真正的问题和其他专业人士,如企业家,医疗和法律界人士,小企业主管等。
工人要在一个组织中取得成功的效能心理学研究。很明显,运动队和个别球员将获得薪酬奖励来肯定他们的成绩,当他们成功时,它是不太明显,普通工人为什么要执行在工作中他们最好的。虽然企业往往依赖的入门级和一线工人建立了他们公司的基础,这些工人的动机往往被忽视。效能心理学家认为,入门级和一线工人往往面对顾客是不同,如果是无心向学的和未受过训练的,该公司将蒙受损失。
效能心理学家认为,动机必须进入职场各级综合。为雇主提供的工具,以改善工人的效能。其中两位效能心理学家Jim Loehr 和 Tony Schwartz,(2001)在哈佛期刊上提出了公司竞技能力(“Corporate Athlete”)的概念,包括:
1.身体能力(Physical Capacity)
2 .情感能力(Emotional Capacity)
3.心智能力(Mental Capacity)
4.灵性精神能力(Spiritual Capacity)
二、人格
“人格”一词是由拉丁文persona衍生而来,意指戏剧演员所使用的一种面具,其意涵包括他人眼中所看见自己的一面,以及个人各种超乎表面印象的特征的综合体,包含了许多主观的社会或情绪特质,一些我们无法直接看见,或是人们刻意对彼此隐藏的个性。换言之,人格(Personality) 是个人特征、属性以及特性的总合,使个人与他人有种不同的、持续且特殊的特质(Guildford, 1959),而心理学上所谓的特质,便是从行为推论得到人格结构,它表现出特征化的或相当持久的行为属性。
三、人格特质的分类 (廖瑞凤,2005)
在许多人格特质的分类中指出有几项人格属性,在研究个体在组织的行为上,可以做有效的预测,包括内外控取向、成就动机、权威主义、权术主义、自我实现、自我警觉、风险偏好等。其中,内外控取向、成就动机在组织行为的研究中,对工作行为的影响上较为明确。对人格特质的分类,许多心理学家提出各种不同的分类方式,Costa & McCrea (1987) 的五大人格特质构面分类法如下:
表1 五大人格特质构面分法
四、人格特质与教练
经理和当教练的起点甚至专业教练是经常被混淆。然而,由于知识,我们有关于如何个性可能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影响竞争力的作用(Boyatzis, 1982; Burch & Anderson, 2008; Robertson &Callinan, 1998),,我们建议,有个性的教练方法可以在评估和促进行为改变方面有重要的贡献。这是因为个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指标内为一定行为的倾向特定情况下(Burch & Anderson, 2008).。个性为重点的教练建立人格评估的前提下,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教练。
五、教练领导行为 (Coach Leadership Behavior)
近年来,教练相关概念逐渐运用在组织与企业界的实务工作中Goleman(2001)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有效领导力》的文章中提及: 当今全球企业普遍存在的六种领导方式中,其中教练型(coaching),则为主要的类型之一,企业教练兴起并发展迅速,已形成一种全球性的企业教练发展趋势。
教练一词原出自运动体育的概念(coach),以正向激励、开放性互动、实时的回馈与持续学习的方式指导运动员;而教导制度在企业管理上亦广泛被采用(Blanchard &Shula, 1995),经由有效教导可加速个人学习与发展,并使工作执行更有效率,同时展现个人工作自信,主管藉由教导的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培养组织成员的技能,Tichy & Cohen(1997)称此种组织为“教练型组织”;Palmer(2003)也曾提出透过有效的教练模式的工作成效,明显优于个人摸索的自我学习方式。近年来,教练相关概念逐渐运用在组织与企业界的实务工作中Goleman(2001)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有效领导力》的文章中提及: 当今全球企业普遍存在的六种领导方式中,其中教练型(coaching),则为主要的类型之一,企业教练兴起并发展迅速,已形成一种全球性的企业教练发展趋势。
随着国际化经济市场竞争,组织发展向来以人才为重,愈来愈多企业重视并导入有关教练指导的概念与相关技能(Ellinger, Ellinger, & Keller, 2003) ;并期望管理者能具备管理教练指导技能(Managerial coaching skill) (Grant, 2007),在组织中能致力于改变员工,提升员工个人工作表现 (Meyer & Smith, 2004)。然而,组织透过提升管理教练指导技能 (Managerial Coaching skill ),除改善员工表现以外,更积极有效地增强领导模式,进而增强组织领导效能(Mclean,Yang,Kuo,Tolbert, & Larkin,2005) 。
六、教练结合许多技术内涵
有效地促进学习的(Jarvis et al., 2006; Latham, 2007):
目标设定(Locke & Latham, 1990; 2002)
传达业绩预期(Buckingham &Clifton, 2001; Buckingham & Coffman, 1999)
回馈(Kluger&DeNisi, 1996; London, 1997)
增强自我效能(Bandura, 1997)
行为实践(Druckman& Bjork, 1991)
反映(Seibert &Daudelin, 1999)
问责制(Holton & Baldwin, 2003)
一个信任,支持的关系(Lambert & Barley, 2002;Mahoney, 1991)
七、管理教练技能(Managerial Coaching skill )
愈来愈多企业重视并导入有关教练指导的概念与相关技能(Ellinger, Ellinger, & Keller, 2003) ;并期望管理者能具备管理教练指导技能(Managerial coaching skill) (Grant, 2007),在组织中能致力于改变员工,提升员工个人工作表现 (Meyer & Smith, 2004)。然而,组织透过提升管理教练指导技能 (Managerial Coaching skill ),除改善员工表现以外,更积极有效地增强领导模式,进而增强组织领导效能(Mclean, Yang, Kuo, Tolbert, & Larkin,2005) 。
视教练为组织策略发展中扩及更大的构面(McLean et al., 2005),如员工之间的日常互动与员工的工作环境等;McLean et al., (2005) 基于相关文献之内容分析,许多经验数据分析所得结果,而发展出教练技巧相关工具,并将“管理教练技能”(Managerial Coaching Skill)定义为:一套有效的管理技巧,其在于显示有效教练之特性并同时也将“管理教练技能”确定了四个方面的管理行为,其中学者 Park(2007) 确立了有效的“管理教练技能”除先前四个构面外,新增“促进发展”构面;其五个主要探讨构面,其分别是:
1.开放式沟通(Open communication)
2.团队取向(Team approach)
3.重视人性(Valuing people over task)
4.工作环境中不确定之接受性(Ambiguous nature of working environment)
5.促进发展(Facilitate Development) 。
八、职业承诺(occupational commitment)
管理教练技能与职业承诺之情感性职业承诺(affective occupational commitment)、道德性职业承诺(normative occupational commitment)具完全中介效果;知觉组织支持对管理教练技能与职业承诺之持续性承诺(accumulated costs occupational commitment)、有限选择职业承诺(limited alternatives occupational commitment)无中介效果。张琬(2011)研究在过去的承诺发展已经认识到这一承诺,可以采取不同形式(Jaros, Jermier, Koehler, &Sincich, 1993; Meyer & Allen, 1991),是朝着不同的目标或定向(Becker &Gerhart, 1996; Reicher, 1985).。以前的文献回顾职业承诺定义为“心理之间的联系个人和他/她的职业,这是基于占领的情感反应”(Lee et al., 2000, p.800)。职业承诺是公认的个人职业生涯方面(Morrow, 1993).的工作承诺的一种形式。此外,Wijting (1982)定义的职业生涯的承诺,把重点放在一个“一般承诺在所有阶段工作”。Both Aranya et al., (1981) and Baugh & Roberts (1994)表示,较高的专业承诺,将具有较高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这一趋势还将加强与Baugh & Roberts (1994)还发现,工程师们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承诺,更可能留在目前的专业,并投入更多的贡献。此外,研究表明,职业承诺是有关组织,意向成交 (Blau, 1985; Meyer et al., 1993)。另外London (1983) 指出,有两个因素,预测职业承诺,包括:一个是组织的模糊性是指清晰,结构,稳定的工作目标和方法,另一种是监督者的程度发展的友谊以及与下属作为设定目标和监测工作。
职业承诺可以有专业和非专业的承诺(Arnaya et al., 1981; Meyer et al., 1993);职业生涯的概念一般是作为一个规划生活有关的工作经验(Gutteridge, 1986)。因此,高等职业承诺的人有更高的积极的情感(Blau,2003)。
因此,Blau (2003)发现四因素模型的拟合统计:情感,规范,累计成本,有限的替代品的职业承诺。Blau (2001)在较早前建议研究职业承诺继续分开:累计成本和有限的职业承诺的替代品。Carson, Carson, &Bedeian’s (1995)的概念,职业壕沟:投资成本和情感。因为这两个维度的判别有效性弱,从而结合Blau (2003)“投资”和“情感成本”的两个方面,并更名为“累计成本职业承诺”。
参考文献:
[1]A. RuiGomes, Sara Almeida e Sousa, and José Fernando Cruz,(2006) Charismatic, Transformational, AND Visionary Dimensions IN Sport Leadership, Leadership at the crossroads, University of Maryland, pp84-94
[2]Baek-Kyoo (Brian) Joo,(2005)Executive Coachin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rom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Practice And research,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view Vol. 4, No. 4 December 2005 462-488
[3]Gilley, J. W., 2000. Manager as learning champion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 13(4): 106-121
[4]Good, D. J.(1993). Coaching practices in the business-to-business environ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Industrial Marketing,8(2), 53-60
[5]Grant, A.M.(2007). Enhancing coaching skills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rough training. Industrial & CommercialTraining,39(5), 257-266
[6]Cannella, A. A., & Monroe, M. J.( 1997). Contrasting perspectives on strategic leaders: Toward a more realistic view of top managers. Journal of Management,23: 213237
[7]Foster, S. (2008). Peak performance coaching: Bringing out the best in people at work, on the stage, and in life. Ventura, CA: Executive College Press
[8]John H. Humphreys, Molly C. Zettel,(2002),Transformational Leader Self-Perception And Objective Sales Performance: The Potential Moderating Effects Of Beha-vioral Coping Abilit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 Economics Research Journal Volume 1, Number 1
[9]Jones, G. (2002) Performance excellence: A personal perspective on the link between sport and business.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14, 268-281
[10]Jim Loehr, & Schwartz, T. (2001b). The making of a corporate athlet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9, 120-128
[11]Kenneth David Strang(2004),Examining effective technology project leadership traits and behavior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3 (2007) 424462
[12]Keller, K.(2002). Coaching in the library: A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achieving success ( Metz, R. F.). Library Mosaics, 13(5), 23
[13]Mclean, G. N., Yang, B., Kuo, C., Tolbert, A., &Larkin ,C.(2005).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an instrument measuring coaching skill.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16(2),157-178
[14]Mark r. Beauchamp, Steven r. Bray,MarkA. Eys, AlbertV. Carron, Leadership Behaviors and Multidimensional Role Ambiguity Perceptions in Team Sports, Small Group Research, Vol. 36 no. 1, February 2005 5-20
[15]McCrae, R. R., &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52: 8190
[16]Michael C. Ashton, Kibeom Lee, Julie A. Pozzebon , Beth A. Visser , Narnia C. Worth, (2010),Status-driven risk taking and the major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4 (2010) 734737
[17]Ruth Wageman,(2001),How Leaders Foster Self-Managing Team Effectiveness: Design Choices versus Hands-on Coaching, Organization Science, Vol. 12, No. 5 (Sep. - Oct., 2001), pp. 559-577
[18]Park, S. (2007). Relationships among managerial coaching in organizations and the outcomes of personal learning,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turnover intention
[19]Pitcher, P., & Smith, A. (2001). Top management team heterogeneity: Personality, power, and proxies. Organization Science, 12: 118
[20]Suchetanadkarni,(2010) .ceo personality, strategic flexi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the indian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industr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Vol. 53, No. 5, 10501073
[21]Tony Schwartz and Catherine McCarthy(2007),Manage Your Energy, Not Your Tim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ctober 2007
[22]贺小刚.企业家能力、组织能力与企业绩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23]贺小刚,李新春.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101-111
智能工程与管理范文5
关键词:城市供热;智能化;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TU833文献标识码: A
1、城市供热系统的定义
所谓的城市供热系统一般由3部分组成,即热源、热网和热用户。热源又称热力的生产,主要是指生产和制备一定参数(温度、压力)热媒的锅炉房或热电厂。热网是输送热媒的室外供热管路系统,是热源与热用户连接的纽带,起着输送和分配热源的作用。热用户则是指直接使用或消耗热能的室内采暖、通风空调、热水供应和生产工艺用热系统等。
按照热媒不同,城市供热系统可分为热水供热系统和蒸汽供热系统。不同的城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热媒。按热源不同,分为热电联产系统、锅炉供热系统,另外还有以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工业余热、核能、太阳能等作为热源的供热系统。按供热管道的不同,又可分为单管制、双管制和多管制的供热系统。所以供热公司在选择供热方式时,一定不能盲目的依葫芦画瓢,墨守成规,而应在客观的调查后,结合市场经济效益与环境等因素综合选择供暖方式。
2、现阶段城市供暖系统存在的弊端
2.1 工艺落后,污染性大
供热企业以往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 -生产 -消费 -废弃物的排放”。其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大规模的开采和消费资源,这样就极有可能会超过自然所能承受的限度,从而对自然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而且,由于工艺的落后,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加工将其转化成产品的过程中,会释放出数量巨大的污染物。而某些没有道德的公司为了节约成本,不对废弃物进行处理或只是简单处理就将其排放入空气中,这就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污染。
2.2 能源的利用率低下
目前,尽管不少供热企业对于提高利用率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可是由于公司人员、资金以及科技实力等等因素的限制,利用效率还总是提不上去,这就在无形之中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也就是说,要想达到同样的供暖效果,供暖公司需要使用更多的自然资源,排放更多的废气,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尤其是在以煤炭等不可再生的非清洁资源为能源的不发达国家,这种问题就会更加突出。
3、优化输送配套系统,减少热能损耗
供热输配系统是供热系统的核心,决定着输出热源的利用率。所以只是一味提高燃烧效率而不重视运输环节是很难优化整个供暖系统的。为此,供热企业要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以先进的技术和手段,解决好输配范围、输配距离以及结构之间的问题,采取平衡调节装置,设置适当的入口调节装置,保障水力的平衡。从而达到利用率的最大化。
而在某些方面,供热公司也可以灵活机动一些,如可以采用间歇调节的方式,在供水温度和循环水量不变的情况下,用减少每天的供暖时数进行调节。在室外温度达到设计值时,热源连续供暖,随着室外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少运行时间。这种类似于冰箱制冷的调节机制就可以在保障供暖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工作能耗,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一种是分阶段改变供水温度的量调节,在供暖系统的整个运行期间,随着室外温度的提高,分几个阶段改变供水温度,在同一阶段内供水温度不变,改变流量来进行调节。通俗说来就是,当白天温度的时候适当将水温降低一些,而等到晚上气温下降时,再将温度提高一些。这种调节方式,不仅可以保障用户室内的温度在一个较为恒定的温度,提高其供暖服务的品质,而且适时的降低温度可以有效的节约能源。当然,虽然这两种方法都十分有效,但其对于供暖的传输设备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4、智能化控制
4.1智能化供热原理
如何在城市供热中实现智能化控制和管理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究竟什么是智能化控制和管理?其实在物理学研究中,智能化控制管理的核心目的就是在运动中保持热量的收支平衡。在智能化控制和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是进行热量平衡控制。这是进行性智能化控制管理的基础条件。它是指各热源和各换热站在一个周期内提供的热量总体平衡。物理学上热平衡的方程式如下所示:
∑Q=∑H出-∑H入
其中,ΣQ代表整个系统与环境的热量交换和,ΣH出代表换热站供给用户的热量总和,ΣH入则代表是供热源提供给换热站的热量总和。
热平衡式属于物理学上能量平衡的特例,在实际的供热过程中,换热站供给的热量与热源供给的热量往往不相等。
第二则是进行无人值守模式。 无人值守模式其实是对热量平衡控制的进一步深化,即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使热源和换热站提供的热量保持相对的平衡,从而维持城市供热系统的正常运作。
4.2 智能化控制和管理
4.2.1气候补偿
气候补偿,是智能化控制中常见的方式,即通过控制换热站二次间接供水的温度降低换热站提供的热量,从而既可以减少成本,又可以提高用户在接受供热过程中的舒适度,一举二得。 其中最好的做法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不直接采用热量平衡方式进行供热控制,而是先建立二次供热温度和室外温度对应曲线,再通过换热站的转换中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调整,按阶段分季节地进行所谓的曲线供热,这样做可以尽量减低供热的复杂性,提高供热的实际效果。
4.2.2 无人值守操控
上面讲到无人值守操控是智能化控制和管理的第二种模式,通过在换热站内设置自控设备,进行如自动控制水温、补水、排查故障等作业,而无需操作人员进行值班管理。 这种模式的好处之一在于降低了实际操作的劳动强度,既减少了劳动人员的使用成本,又相对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其次由于采用智能化控制管理后,极大地降低了由于人为因素而产生的安全问题,从而增强了城市供热系统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4.2.3 换热站控制
通常情况下,对换热站进行控制的几个方面主要包括调节二次供水温度,控制蒸汽压力,管理换热器水位及保持热网定压稳定等,换热站的主要作用就是用锅炉提供的高温热水或电厂提供的蒸汽转变成可供用户直接使用的二次中、低温水。在整个城市供热过程中,一般会有一个总换热站和好几个可调峰换热站同时对用户进行供热取暖。
5、运用调度管理系统对城市供热进行智能化控制和管理
5.1 调度管理系统
调度管理系统是针对大型建设所开发出来的一套管理体系,主要包括调度中心和通讯网。调度中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以太网将相关信息提供给用户,用以显示数据、管理资源及内容等。通讯网则主要负责数据的传输。以城市供热系统为例,通过通讯网,可以将锅炉房、电厂及换热站等热源的相关资料传输到调度中心,再由调度中心进行分析,将数据信息等给用户。
5.2 智能化控制和管理的基本方式
调度管理系统即是对城市供热进行智能化控制和管理的最好方式之一,但是根据城市及用户的实际情况,我们应综合其他因素总体考察研究最佳的控制模式。不仅要对相关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养和指导,还应当对整个供热系统进行科学的分析,通过对各热源和换热站的供热量调整,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整个城市供热系统,降低投资成本,提高运行效率。
智能工程与管理范文6
关键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身的学科交叉性较强,涉及到较多的学科,其中包括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多学科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不仅需要对学科进行很好的理解,同时需要将学科的实践性进行提升。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学校将教学的焦点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企业在进行该专业的招聘中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学生独立解决能力方面,这样就造成学生的知识来源出现问题,影响整体学科质量的提升,因此需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提升。
1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科研活动现状
1.学生创新积极性较高。大学生因为自身思维较为活跃,对新事物的探索能力较强,在进行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创新热情,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较为适宜的环境,关注学生新思想与新观点的产生。大学生虽然活力充沛,思维活跃,但是在学科中容易出现放弃的情况,一旦出现困难容易退缩,需要教师从旁进行积极的引导,显然现阶段大部分学校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2.缺乏规范的实践能力培养程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按照步骤循序渐近的进行,首先需要在教师的协助下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进行科学的指导,引导学生将实践的思维培养起来,对实践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然后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文献资料查找方法,对国内外的科研成果进行研究。同时引导学生使用科学的技术路线,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并对数据进行全面的整理,将专利进行发表。但是这样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协助的方面较多,对于大学教师来讲这样的现状会造成教师的负担增加,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
3.缺乏长期目标的制定。大学生在进行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因为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在实际进行中缺乏长久性,并且在项目选择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进行项目选择的过程中并没有全面的对科研项目进行深入的探讨,可能出现在专业和实际情况不符合的现象,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困难之后无法继续下去,养成不良的学习习T,在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缺乏长久性目标,很难坚持到最后,造成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失去信心。
2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
1.进一步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设计到的科目较多,需要对理论基础进行强化,将学生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工程素质全面的进行培养,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全面充分的考虑到当前学校课程学习的实际情况,将传统的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的扩宽,加入到一些实际实践的知识,从而让学生掌握更加全面的理论基知识。同时,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在进行学科的管理中和机械的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交叉,因此在进行学科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扩充,将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等课程引入到基础教学中,同时可以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适宜的课程,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提供必要的基础,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2.增加学科的互动性。将科研项目带入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中对科研项目的整体研究过程进行控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课堂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是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学生自身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将自身的科研项目带入到课堂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学生进行积极的分享,结合实际的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掌握基本知识和实践步骤,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更加全面的推广,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思想和行为。因此,将科研成果带入到课堂中,采用课堂教学与科研项目相结合方式是提升学生工程机械能力的重要途径。
3.重构实验教学模式。机械工程专业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验,采用实验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用更加直观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际教学中首先需要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全面的整合,制定适宜学生的实验课程,掌握更加科学的实验方法,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性。其次需要建立新型的综合性实践平台,对相关的学科进行全面的综合,例如在进行实验课程中将化学工程、机械设计等各类可能涉及到的课程加入到实验体系中,实现实验资源的共享,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然后对试验项目进行整合,善于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仿真模拟,通过多学科的融合提升实验课程的质量,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实践能力。
3 结束语
科技的进步要求大学生掌握更加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科进行全面的创新,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更加应该关注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寻找适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为此,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成为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赵斌,张少峰.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0,03:13-14+77.
[2]李i,金英子,王艳萍,崔宝玲,吴震宇.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1,0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