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规划策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观规划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观规划策略

景观规划策略范文1

关键词: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城市;景观生态学

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提高到从生态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广泛地借鉴、利用已有的文化成果,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景观生态学接轨势在必行。在国内外的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中,大尺度的研究集中在空间格局分析和如何规划管理上,如对农林区的研究[1-3]、对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研究[4,5]等;中小尺度的研究仍以传统的生态学为基础,包括空间格局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6-8]等;对城市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相对较少、不够深入,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上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F. L. Omsted在1863年提出的,他将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的思想有机地融为一体,运用到城市景观规划中而形成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理念[9,10]。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是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合理布局各景观要素的数量及空间分布,把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融为一体,使绿地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而且符合生态学要求。如何运用景观生态学解决城市绿地系统研究中的问题,尤其是格局整体优化为核心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法,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的背景研究,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现状,从4个方面进行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策略研究。旨在为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研究作出一点努力。

1 研究进展

1.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对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城市内自然斑块、现存绿地的保护、 新的公园及其他形式绿地景观的创建和绿色网络的建设等方面[11-13],主要方式包括:创造自然保护区;重建整个区域范围内的城市公园、公共广场和自然生态系统;为大城市地区设计和管理绿色通道系统;保护和重建环境要素,如城市河流、湖泊等水生生态系统等;城市结构中的“绿道”与“绿线”及其生态功能研究;在设计之初充分考虑自然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推移,在大自然的作用下变得更加完美和坚固等。

1.2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对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研究起步较晚,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多是从城市规划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而从城市景观生态学角度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目前,浙江、福建、广东、重庆等省市做了相关方面的研究[14-17]。

由此可见,我国的景观生态规划与国外相比研究面不广、研究力度不够,并且实施性较差。因此,研究如何运用城市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现状,在进行景观生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问题分析

2.1 绿地布局缺乏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考虑

大部分城市规划是以人及其社会经济要素为中心,城市中除人以外的生命则被忽略,即城市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被抛在城市建设原则之外,导致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布局分散、生态结构脆弱、抗干扰等自然能力低下,进而导致城市绿地环境效能低下、城市自然生产潜力未能发挥。

2.2绿地规划缺乏对生态多样性的考虑

城市生物多样性指基因、物种、群落及其生态系统分异,它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直接联系,并与大气、水、岩土环境一起构成人类在城市生存的生境基础。根据群落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的原理,要使城市绿地系统结构稳定、协调发展,必须增加城市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目前绿地系统中的种植规划缺乏在生态学方面的考虑,在树种的选择上主要从乡土树种、适地适树来考虑,而忽略了从生态学原理选择植物,比如从发挥植物的光合效能、维持种群的稳定性、适应城市特殊的生态环境等方面考虑。

2.3绿地系统缺乏可持续的建设与管理

在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中,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建设现象,且愈演愈烈。比如一些城市进行较大规模的大树移植,不仅成本高、成活率低,而且必将对移植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并且,对绿地系统的后续管理工作跟不上,也造成了绿地系统建设快、破坏更快的局面,不利于绿地系统的长期使用和可持续发展。

3 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策略

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有别于自然植被景观,自然植被景观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或干扰程度轻,它仍然保持着自身的原始性和物种多样性[18],所以对自然植被景观规划以严格的生态保护为前提;而城市绿地系统中人为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构建人类与环境相协调的共生体系是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的根本目标。

3.1根据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合理布局城市绿地

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要合理分布不同等级的斑块,并利用廊道加以连通,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最大的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效益。

3.1.1斑块。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斑块一般指各级公园、广场、居住区等。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考虑,在设置生态绿地位置时要从景观整体格局出发,注意在关键性的局部和连接点即景观生态战略点开辟绿地斑块,以保证整个城市绿地景观的生态效应[19];城市块状绿地不仅要数量多,而且要分布均匀,大、小斑块相结合[20],合理调整各类园林块状绿地的位置、数量、尺度等,更好地发挥块状绿地的功能;修建不同类型、具有不同功能的公园、小游园,加强对居住小区的绿化;根据景观的集中和分散格局规划,集中使用土地,保证城郊风景区、森林等大型斑块不被破坏,在建成区保留一些自然植被,达到生态绿地空间配置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目的。

3.1.2廊道。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廊道一般指各类江、湖、河岸绿带和道路绿化用地、防护林带等,可以调节小气候,起到分割、屏障和连通的作用。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廊道能有机地联结不同地域,消除热岛效应、防止寒风的侵袭,因此应加强城市绿廊和块状绿地的连接度,使绿色廊道形成网状分布。廊道要有一定的宽度才会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在规划郊区绿地系统时,根据立地条件设置较宽的城市防护林带,并和农田防护林联结成网络系统;在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时,要在居住区、组团之间设置隔离带。此外,城市除沿河设置绿廊外,还应沿道路规划一定宽度、不同形态的植被带,建立复层绿化廊道可以改善道路环境、塑造多元的道路景观,还可以把城市各绿色斑块连接起来。

3.1.3基质。基质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和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通过提高各类绿地的品质和连接度,合理调整块状绿地、绿带与基质的空间布局,促进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正常循环和流动,并借助绿廊将城市内部绿地与郊区自然环境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城市空气与外界的交流、缓解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而且可以达到保护动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效果。

3.2根据景观异质性理论,构建稳定的绿地系统

景观异质性理论是指景观内部事物或者其属性在时间或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或非随机性特征。研究表明,景观异质性越大,景观的类型也越多,防止外来干扰的能力也就越强,生态系统因而就更加稳定。因此景观异质性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利用立地条件的异质性,可以创造多样化的景观。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塑造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绿地形式,以增加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景观异质性,从而增加城市绿地系统网络的稳定性。

3.3根据景观变化原理,对绿地系统适度干扰

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变化首先与干扰有关。干扰是一种明显改变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过程的事件。研究表明,在无干扰条件下,景观的水平结构逐渐向均质性发展,中度干扰将迅速增加异质性,严重干扰则可能增加或减少异质性。

由于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不稳定的生态系统 [21],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采取适度干扰,从城市外引进能量、物质和信息,通过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格局,使其生产的物质、能量、氧气最大程度地接近城市所消耗的量,以期达到城市绿地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但是,要谨慎引入外来物种,充分研究分析当地的生态特点,对外来物种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实验,避免生态灾难的发生,比如类似水葫芦、紫茎泽兰等的入侵事件。

3.4 根据生物多样性原理,加强绿地系统的管理

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积极影响。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种植规划中,要注重根据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进行配置,尽量保持植物种类的多样性,避免单一化,研究分析乡土植物群落特点,建立合理的复合人工植物群落。

在植物配置方面,不但要从功能和景观效果方面考虑,更要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做到适地适树,以多种混交为宜;通过合理配置乔、灌、草以及攀援、垂蔓、地被植物等,形成稳定的多层混合立体植物群落,不仅体现出生物的多样性,而且呈现出丰富的景观层次,有利于增强城市绿化率,维持绿地系统的稳定性。

要维持城市绿地系统的长期使用和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良好的养护管理。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植物配置属于人工植物群落,在建立之初比较脆弱,加上人为干扰频繁,植物生长环境受限等因素,需要养护工作根据不同绿地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养护手段,并注意和市民的交流沟通。

4 结论

面对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把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势在必行。可以根据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的理论,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绿地,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最大生态效益;根据景观异质性理论,强调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绿地形式的广泛共存,加强城市绿地系统的稳定性;根据景观变化原理,采取适度干扰的法则,积极从城市外引进能量、物质、信息,同时要谨慎引入外来物种;根据生物多样性原理,在种植规划方面建立合理的复合人工植物群落,并且加强绿地系统的养护和管理。这样才能把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应用到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把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融为一体,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景观的环境质量。

(收稿:2013-11-13)

参考文献:

[1] Chengqing Yin, Ming Zhao, Weigen Jin. A multi-pond system as a Protective zo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lakes in Cina[J]. Hydrobiologia,1993,(251): 321-329.

[2] Satoshi Y, Daishu A, Noboru M, etal. Study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s using natural land system[J]. Bull Univ Osaka Prefser B,1996,(48):99-107.

[3] Masa-ake M, Nobucazu N. Riparian landscape change over a period of 46 years, on the Azusa River in Central Japan[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7,(37): 37-43.

[4] Baskent E. Controlling spatial structure of forested landscapes: a case study towards landscape management[J]. Landscape Ecology,1999,(14): 53-97.

[5] Robert E. Temporal Patterns of ecosystem Processes on simulated landscape in Glacier National Park, Montana, USA[J]. Landscape Ecology,1999,(14): 311-329.

[6] Robert B. Biodiversity dynamics: from population and community ecology approaches to a landscape ecology Point of view[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 (31): 89-98.

[7] Thomas J, Michael B, Geneva W. Landscape analysis of Plant diversity[J]. Landscape Ecology, 1997,(12): 155-170.

[8] David E. Scale-dependent habitat use in three species of Prairie wetland birds[J]. Landscape Ecology, 1999,14: 267-276.

[9] 陈涛.试论生态规划[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1,4(2): 131-135.

[10]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25(1): 59-65.

[11]肖笃宁,李秀珍.国外城市景观生态学发展的新动向[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5,3:8-29.

[12]Richard T, Forman T. Land Mosca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13]Thompson C. Urban open space in the 21st century[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2: 59-72.

[14]孙鹏.城镇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D].杭州: 浙江农林大学,2012.

[15]黄庆生.永安市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7.

[16]祁新华,陈烈,梁萦,等.湛江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战略探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3).

[17]张锡娟.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D].重庆: 西南农业大学,2005.

[18]王保忠,王彩霞,何平,等.城市绿地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4,(2): 62-68.

[19]任海,邬建国,彭少麟等.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及其要素[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3):455-458.

[20]豆俊峰.重庆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建设[J].重庆建筑人学学报,2002,24(4): 7-101.

景观规划策略范文2

关键词:预算管理;困境;改进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预算管理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渐突出,逐渐变成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大环境对企业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一、企业预算管理规划所面临的困境

(一)企业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并没有对预算编制形成宏观认识,往往将预算管理和预算编制混为一谈,没有认识到预算编制的统筹管理作用,导致预算编制无法发挥预期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企业的工作进度要求较高,有时候预算编制人员为了尽快完成工作,会在没有全面收集财务信息的前提下进行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在这样的情况下所得到的预算编制内容不规范,缺乏科学性;其二,有时候为了尽可能多地争取资金,企业下属部门可能会随意提高预算编制,而上级部门又缺乏必要的监管和审查,这样很有可能导致预算结余,不利于企业资金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其三,现阶段,在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预算编制改变的随意性还是相对较大的,这种现象不利于预算编制的规范性管理。

(二)企业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预算管理的整体质量,现阶段,企业的预算执行质量还是相对较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企业的预算执行审批制度不健全,部分经济收支活动并未按照预算编制方案进行,某些部门脱离预算编制方案的监管,私自动用预算资金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预算执行的刚性明显较差;另一方面,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将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应用于预算执行管理过程中,预算执行监管相对来说较为宽松,缺乏系统化、全面化的实时管理,很容易出现预算执行管理漏洞。

(三)企业预算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预算考核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现阶段,大部分企业缺乏完善的预算考核体系。一方面,部分企业并没有构建规范化的企业预算系统考核体系,不能对预算管理方案下的企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合理地评估,这样很难为下一阶段的预算管理提供必要的建议,不容易发现管理中的漏洞;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力度不足,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就会造成企业超预算,这样的话如果直接下发给员工就会对公司的预算造成影响,但是这部分资金是员工该有的,所以企业往往会通过奖金的形式下发给企业员工。久而久之,这种现状就会对企业激励系统的构建造成影响。

(四)外界经济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的预算管理体制不仅受到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现阶段,我国逐渐进入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减缓,统计分析表明,企业很难在现有的经济发展环境条件下取得预期的营收效益,经济新常态的社会背景是影响企业预算管理的主要因素。但现阶段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并没有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制约性,盲目地设置预算管理总目标,这样不利于企业预算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另外,近些年来,我国最低工资标准不断增加,企业要想保证薪酬的竞争力,必须不断加大人力资源预算标准,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升也是影响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现阶段企业还是普遍采用传统的人力资源成本预算管理模式,不利于人才管理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预算管理规划的改进策略

(一)规范化企业预算编制

想要提升企业的预算管理整体水平,首先要规范化预算编制,提出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案。其一,企业要做好预算编制工作的准备工作。首先,预算管理人员要对上年度各部门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分析各项经济收支的执行和落实情况,为下一年度的经济活动预算提供必要的基础信息。其次,预算管理人员要对企业的资产现状和资源分配情况进行彻底地清查,并对企业战略发展目标进行详细地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预算管理总目标;其二,在确定了预算管理总目标的前提下,要明确各项经济收支项目,归入总体预算编制表中。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专项工程要进行单独预算编制,这样才能确保专项工程根据年度预算而得到实现;其三,一旦确立了企业的年度预算编制,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进行改变的,如果确实因为外界不可控因素的改变而需要进行变化,也需要在严格的审批制度监管下进行。

(二)构建刚性的预算执行体系

预算执行的质量直接影响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构建刚性的预算执行体系十分必要。首先,企业管理人员要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分配情况了如指掌,然后根据预算方案进行统筹分配,通过最优化企业资源配置而促进预算管理总目标的实现;其次,企业要根据预算管理总目标层层分解,确定了预算执行方案后,一定要将预算执行方案下放到各个部门或部门负责人;最后,在将各项预算执行方案责任到人的基础上,企业还要有效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预算执行监管网络,在进行各项执行活动后要及时根据要求及时在监管系统中进行登记和结果反馈。通过预算执行实时监控,一方面可以给预算管理总负责人提供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为下一阶段的预算执行方案制定提供建议,另一方面通过实时监控可以对预算执行工作进行约束,真正确保各项预算执行工作落实到位。

(三)构建科学的预算考核体系

构建科学的预算考核体系是提升企业预算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合现阶段企业的预算考核现状,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改进:一方面,在某一阶段的预算执行工作完成之后,企业预算考核人员一定要对该阶段的预算管理系统进行考评,主要是对该阶段企业的经营效益变化情况进行考评,并分析实际效益与预期效益之间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及时调整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预算管理整体考核时,一定要建立科学的定量评价指标,有效避免人为因素对考核结果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某一阶段的预算执行工作完成之后,企业预算考核人员也要对该阶段预算执行者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以此达到对预算执行人员的约束和监管作用。在对执行者的考核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作用,要注重执行“过程”,不能仅仅以“结果”作为唯一考核标准。

(四)构建与经济发展环境相适应的预算管理体系

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肯定会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构建预算管理体系时,一定要考虑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社会背景下,企业想要快速发展,必须注重预算管理体系改革。可以适当实行中期预算规划,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通过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不仅可以确保企业各年度预算管理系统的连续性,还有助于提升预算管理体系的前瞻性,对于提升预算管理质量十分必要。另外,近些年来我国最低工资标准不断上调,企业要不断加大人力资源成本预算,确保企业人才管理战略目标的实现,只有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企业才能按照预期目标快速发展。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在新时期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境,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改进策略是十分必要的。首先,企业要不断规范预算编制体系,确保预算编制方案的科学性;其次,企业应该建立刚性的预算执行制度,确保预算编制落实到位;最后,企业还要注重预算考核,完善预算管理约束和激励体系。另外,企业还应该结合外界经济发展大环境进行预算管理体系的调整,制定真正适合企业发展的预算管理方案。

参考文献:

[1]姜蕾.谈企业预算管理困境与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4,22:78-79.

[2]唐华.突破企业预算管理困境的几大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5,03:111.

[3]黄锦亮.企业预算管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4]郭成华.我国企业预算管理面临的困境以及解决对策[J].时代金融,2013,29:208+211.

景观规划策略范文3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规划设计的私密性、区隔性、奢华性正疯狂的向农村漫延,受此影响,农村社区景观正逐渐失去乡土性。农村社区景观设计可以复制城市社区景观中适应农村生活的部分,但是社区主体的生活方式却不能复制。中国社会是一个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城市和农村间的巨大差异形成了差异较大的生活方式,为弥合城乡生活的差异性,政府从公共政策的视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景观是建立在生态、以人为本基础上的乡土景观设计,而不是盲目的照搬照抄。

同时,景观艺术设计正从“空间论”向“生态论”转变,农村社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创新乡土景观的设计手法。乡土景观是适应地域特色的、能在最大程度上与原有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景观,其应用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农村社区景观设计中应遵循设计结合自然的策略。

农村社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与外延

农村社区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逐渐积淀形成的,是农业生活的缩影,指“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规模较小、社会结构比较简单、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根据我国的地域特征和分类标准,农村社区类型繁多,不过其共同的图景是乡土底色下亲情纽带链接成的家庭单位。景观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所形成的的综合体。当其和农村社区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其含义更难以界定,既可以从风景园林的视角进行概述,亦可以从人文地理的角度进行概述。本文从农村场域的视角把农村社区景观定义为:农村场域为核心依托,生存功能为核心表现,借助地形、建筑、植被、民风民俗等要素形成的聚落景观。农村社区景观是自然的,也是人工的,是乡居文化的延续,也是农民生活变迁的缩影。正如《欧洲景观公约》所言“一片被人们所感知的区域,该区域有别于区域的特征,是人与自然的活动或互动的结果。”由此可见,农村社区景观是一个人与自然动态互构的图景,而不是人们矫揉造作的规划设计,是在将场地与地域特色相结合的基础上,借助艺术性设计手法、技术创新等手段来进而延续人们的生存景观、修复人对自然的破坏、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盲目地弃功能重形式、弃艺术重技术、弃生态重奢华。农村社区景观应遵循设计结合自然的策略。

农村社区景观规划设计结合自然之概述

1.设计结合自然之概述

“设计结合自然”是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个转折,也是景观规划设计对可持续发展的回应。伴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当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景观设计师们还未正面应对时,建筑师伊恩・麦克哈格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问题的症结,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设计结合自然地观点。通过多案例和多项目的实证研究与分析,提出了景观设计所运用的生态规划应该包括物质的、生态的和社会的三个方面的综合,推行规划设计协同人类学和生态学的发展。景观生态学的终极目标是人类的健康和幸福,这也意味着景观规划应服从人类社会的生态化进程,这与我们当前建设生态社会的目标相吻合。

2.设计结合自然之框架

设计结合自然的景观规划理念旨在遵循调查研究―规划设计―共同参与的工作思路。首先应对农村社区得地形地貌、人文风俗、生产生活现状等科学、严谨的调研分析。其次,应充分利用创新性的设计手法,与科学性与艺术性相融合,设计出适应性强、居民满意度高的景观作品。尽可能参考本土居民的意见,满足他们对乡土情节的需求。设计中充分利用创新设计手法,力求通过设计实现社区景观客观、科学的协调统一。这正是伊恩・麦克哈格所提倡的重视“全体社会价值”的体现,也是实现景观效益最优化的重要途径。

设计结合自然之策略

1.尊重自然,再现乡土景观

乡土景观是地域空间与时间维度的相对融合,伴随着社会发展、变迁而形成的乡土景观,是人们在长期积累和生产实践基础上劳动协作的产物。因此,在农村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应尊重自然、尊重地域特色、回归乡土设计和田的设计,如根据地形地貌进行社区景观设计、保留场地原有物种、尽量选用乡土植物与乡土材料等,既可以体现地域特色又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纵观中外景观设计的发展,乡土景观始终是设计师的主笔,在创造丰富多彩的景观作品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的生活环境。如19世纪的美国,乡土设计兴起,设计师利用地形、植被、文化等要素设计出了手工、本土、自然的乡土景观作品。乡土景观项目的设计过程尽可能减少人为干预,通过场地的综合设计温柔的触及自然,利用乡土植被和乡土符号的手法表现,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形成田园风格[5]。由此可见,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优秀的乡土景观作品都是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是设计结合自然策略的表现,也是当前景观设计的趋势。

2.道法自然,修复生态家园

老子《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道法自然的观点贯穿于景观设计中,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必须融入自然、顺应自然法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过去的生产生活中,特别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这短短几百年的时间里,由于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盲目的崇洋使乡土景观被异化。生态结合自然视域下的农村社区景观设计不仅要顺应、保护自然,还要修复自然生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农村社区景观既能延续历史记忆,又能改善景观空间、恢复生态,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和经济效益,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既是道法自然的最终目的,也是农村社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归宿。

3.兼容并包,满足乡土需求

“融汇中西,通变古今”的设计思路推动了农村社区景观设计的多样化发展,兼容并包的设计理念为景观设计提供了创新空间,提升了中国景观艺术的设计水平。设计结合自然的背景下,农村社区景观设计一方面应继承乡土文化,融合地域性特征,并顺应时代需要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应吸收最新的艺术和技术成果,满足农村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实现农村社区景观的良性发展。这种兼容并包的设计策略既有利于实现“古为今用”,又可以将新的科技成果融入到农村社区景观设计中,这就是设计结合自然的目标。

结语

景观是生活中的艺术,也是艺术化的生活,正如俞孔坚教授所言:“景观设计学是我们的祖先在谋生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种种生存艺术的结晶,这些艺术来自于对各种环境的适应,来自于探寻远离洪水和敌人侵扰的过程,来自于土地丈量、造田、种植、灌溉、储蓄水源和其他资源以获得可持续的生活的实践”。在生态视角下,农村社区景观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结合自然,为居民营造“天人合一”的居住景观,再现新农村的田园美景。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景观规划策略范文4

1.1园林景观规划中主题表达的重要性

利用景观来凸显主题是园林景观规划的最终目的。园林景观的规划通常是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来进行,其灵魂和精髓均需通过主题来体现,因此,主题的鲜明与否直接决定着园林景观品质的好坏。园林景观的规划者在最初设计时,往往会花费大量精力来突出设计整个园林的主题。因为虽然现实空间是有限的,但精神空间却是无边的,对于园林设计来说,其主题就像文章的中心思想,只有主题明确,才能优化组合中各设计要素,使园林的整体品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园林景观建成后,主题便是游客参与游园的线索,因此,只有将不同游人的不同游园需求融合进园林景观中,使其符合大部分游人的审美要求,园林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

1.2园林景观规划中文化表达的重要性

园林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符号,不仅要满足其自身应具备的各种功能,还承载着文化传递的职责,从侧面反映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在欣赏优秀的园林景观时,人们往往可以感受到一种言之不尽的意境,而真正带给游人这些深刻感受的不仅仅是园林景观中具体的雕栏画柱,而是游人将自身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和思想感情移情于景之后,体会领悟到蕴含在这些雕栏画柱之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园林设计只有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才能成为值得被传承的优秀设计。一些有名的园林景观,其设计规划往往氛围融洽、意境丰富,在有限的地理空间中发挥出无限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例如北京皇家园林,其建筑风格多变,色彩丰富,规模宏大,尽显帝王气派,园林中考究的园林构造和房屋结构,很好地展现出了当时我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思想。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时,不仅需要考虑园林自身的特点,还需要结合当地传统民族文化特色,才能赋予其具有特殊意义的主题,为园林景观的规划增添色彩。

2、园林景观在主题与文化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主题与文化成分不够鲜明

在实际的园林规划设计和建设中,由于部分规划者的主观倾向等各方面原因,设计元素过分强调“形式美”,盲目追求视觉和外观刺激,导致有些园林景观中被赋予太多主题,使其所要表达的文化信息显得杂乱无章,大众无心去探寻和挖掘其所想表达的文化内涵。还有部分规划者片面认为建设大面积的绿地才是城市景观园林建设的关键,却忽视了其所服务人群的真实需要。例如,很多大广场大树稀少无处遮阳,缺乏必要的休闲功能,或者并未体现所在城市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名人文化等文化主题,反而成为人与自然之间的阻碍。

2.2主题与文化和周围环境不协调

尽管大部分园林景观在规划时已将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考虑在内,但仍有部分园林景观忽视了主题文化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并未结合其所处环境的特点进行统一规划,而仅仅将创新设计作为重点,使景观所表现的主题与文化有失水准,无法诠释城市生态环境,甚至还会对城市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2.3园林设计文化品味落俗园林景观可以被看作是大型实体艺术品,其功能之一就是被人鉴赏。不同园林景观规划风格各不相同,有些让人感觉华丽端庄,有些是宁静清冷,也有一些让人感觉舒适恬静,这些不同的体验都是由规划者主观注入在园林景观主题与文化之中的。但是,现在不乏一些“媚俗”的园林景观设计,有意或无意间营造出一种拙劣感,体现不出规划者的审美追求,急需提高其文化内涵。

3、园林景观主题与文化规划策略分析

3.1园林景观规划应明确主题

在规划园林景观之前,常常会先根据园林整体定位确定主题,并依据园林所在城市的文化和基础建筑类型来确定园林设计的风格。因此在开展设计工作之前,规划者需结合设计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前期考察和调研,结合当地文化和历史特色,将生态环境、气候等多项特征均考虑在内,有针对性地设计园林景观的主题与文化,不管是整体设计还是细节处理,均应围绕确定的主题与文化进行规划布置,避免多个主题出现在同一园林景观中。在规划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还需防止生硬地参考借鉴其他优秀设计,只是拼凑抄袭而没有确定的主体成分,也不宜过于追求另类,不能符合大众审美要求。

3.2园林景观规划应做到统筹兼顾

在园林景观主题与文化的规划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统一并突出其内在的主题与文化,就必须做到统筹兼顾,既要把握好整体设计,又要合理布局细节;既要尊重传统,又要结合实际现状合理创新;既要紧密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注重历史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也可借鉴西方同类型园林设计的表现形式,学以致用,设计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化园林。同时,规划者还应了解研究大众审美的标准,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规划设计园林景观。

3.3园林景观规划应注重人性化设计

园林景观设计和建造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提供游玩、休憩、交流的场所,其肩负着政治、文化、商业和休憩等多种功能,是城市人文风貌表达的窗口。由于不同类型的游人对园林景观的功能要求不同,因此在规划园林景观的过程中还需充分考虑不同服务对象多样化的需要,做到以人文本,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

3.4园林景观规划应注重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

在园林景观规划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部分规划者单纯侧重于设计和建设,并没有考虑园林整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园林景观建成之后才慢慢发现有些植物会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因此,在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不应只重视提炼主题与文化,也要注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好的解决方法是选用当地植物,既可以为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园林景观打下基础,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景观规划策略范文5

一、引言

乡村旅游规划在乡村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起着纲领性作用,它是根据乡村旅游发展规律和市场特点制定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本文对国内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进行综述,尝试了解国内乡村旅游规划研究进展情况及问题。

二、乡村旅游规划研究文献概况

为能直观地了解近年来国内乡村旅游规划研究进展,本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乡村旅游规划”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选取了国内期刊如《旅游学刊》、《资源开发与市场》、《地域研究与开发》、《旅游论坛》 、硕士论文及学校学报等刊物2000年以来的55篇文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近十几年来,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正在逐步展开,乡村旅游规划文献数量呈缓慢增长趋势(图1)。

三、乡村旅游规划研究方法

学者研究乡村旅游规划的方法以定性描述研究、个例实证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

四、乡村旅游规划研究内容

通过对这55篇的研究情况来看,国内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规划基础内容研究、乡村旅游规划的问题及意见研究、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研究、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及乡村旅游规划法规建设等方面(表1)。

(一)乡村旅游规划基础内容

乡村旅游规划涉及的基础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乡村旅游规划的概念、规划原理、规划原则、规划程序等方面。方增福(2000)提出了乡村旅游规划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基本原则是“选择独特的吸引力的乡村进行旅游规划、充分利用乡村基础设施,适当建设配套设施、旅游活动的设计应顺应农村生活方式,尽量做到不干扰村民的正常生活、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并使村民从中获益、鼓励游客参与村民的各种活动。”;基本方法包括:准备工作阶段、确定开发目标、可行性分析、制定方案、方案的评价与比较选择、实施规划、监控与反馈。李伟、郭芳(2002)针对性地提出乡村旅游规划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提出旅游发展与农业生态建设相匹配,经济发展与自然、文化的生态保护相协调,强调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同步发展。王莉(2003)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发展状况、客源市场、开发建议等方面入手, 结合云南现实, 初步探讨了乡村旅游的开发策略和需注意的问题。唐代剑、池静(2005)介绍了乡村旅游规划的方法及层次,并就实施阶段和学科来源对现有旅游规划方法体系做了综合描述。王云才、刘滨谊(2006)运用景观规划学、景观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综合观点,系统探讨了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的概念,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核心内容。李良栋(2011)概括了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的的基本类型,总结了规划内容,讨论了乡村旅游规划的原则以及在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张捷、钟士恩等(2014)提出乡村旅游发展要有规范化的旅游规划,还要重视政府引导型的科技支撑和技术示范。

(二)乡村旅游规划问题及意见研究

乡村旅游规划处于探索阶段,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争议及问题,学者们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唐建兵(2007)认为在乡村旅游规划实务中, 存在着许多误区,如: 规划动机不正确, 规划单位良莠不齐, 规划过程不严谨, 规划可行性分析不够等,并提出行旅游规划个人的资质认定, 纯洁旅游规划队伍、提高旅游规划的权威性和连续性、严格规划论证和实施监督等意见。欧阳勇峰等(2009)剖析了目前乡村旅游规划出现的若干问题,包括延伸城市的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建设方式, 照搬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形式, 提出乡村旅游规划的共生与有机更新途径, 强调规划应维系乡村景观格局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保障村屯聚落人文肌理的连续性, 实现农村生产、生活与乡村旅游的一体化。徐敏慧(2010)提出在乡村旅游规划过程中出现村民宅基地流转问题解决不当的现象,并究其发生的原因。黄建清(2011)从乡村旅游规划的概念入手研究乡村旅游规划的编制要求和注意问题,并以实例分析探讨了乡村旅游规划应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乡村资源与区位背景,制定不同的规划策略。

(三)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研究

学术界一直在探讨建立适宜乡村发展的一套乡村旅游规划模式,旨在不断提升乡村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及针对性。郑群明、钟林生(2004)提出在乡村旅游开发、规划过程中,注重社区和居民参与的开发模式是最佳选择,应该引导乡村居民参与规划过程。曹国新(2008)总结到我国旅游规划界先后形成三种乡村旅游规划模式,分别是强调风格的规划模式、强调趣味的规划模式、强调综合的规划模式。唐建兵(2012)在解读“反规划”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反规划”理论指导下的规划模式在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中取得的成功,初步建立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杨岳刚(2014)构建了县域乡村休闲旅游规划的“1331”模式。

(四)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

王云翔、朱兴彤(2009)通过对花山旅游村进行规划设计,并对其进行剖析,提出旅游村景区有规划的六要素:考虑交通便捷性、规划主题鲜明、建筑选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规划设计依托乡村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挖掘地方特色、农民经营为主体。刘爽、朱余丹(2011)对嫩江农场进行乡村旅游规划设计。淤涤非基于古村风貌保护对广西贺州市龙井村进行乡村旅游规划设计。

(五)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建设

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可以提高乡村旅游规划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指导乡村旅游规划工作付诸实施的依据。关于乡村旅游规划的体系文献比较少,魏有广(2007)对乡村旅游规划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尝试性地构建了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强调乡村旅游规划体系要有专项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并且要注重乡村旅游规划与乡村其他相关规划的协调。

(六)乡村旅游规划法规建设研究

乡村旅游法规建设对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规范性意义,是保障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法律标准。王云才(2002)借鉴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指明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乡村旅游规划纲要”、“乡村游憩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细则”、“乡村旅游地规划与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要点。

五、结论

通过对乡村旅游规划文献的分析和讨论,笔者认为国内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我国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时间不长,十几年来一直有学者关注,但相比较而言这仍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今后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将会不断增多。

其次,从研究内容上看,目前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面较广,但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及表层的问题层面,研究流于概念化表面化,缺乏高质量的理论抽象,今后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要不断的深入。

景观规划策略范文6

【关键词】城市规划 规划设计 交通规划

一、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对于城市规划设计来说,应当强调控规承上启下、上层次规划延续性的作用,以上一层次规划及相关规划为指导,在深入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发展条件并协调各方面因素,确定出城市规划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尤其是对于城市土地利用、道路交通、配套设施、绿化景观、市政工程、城市设计、地块控制、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引导本区合理有序地进行开发建设。对不同用地性质地块提出控制体系和控制方法进行分类指导,提出调整、优化和提升的策略,体现规划的超前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在上述常规规划手法基础上,还应当考虑城市规划时滨水地区景观塑造、农民用地回建安置模式、经济分析方法运用等几个方面问题。此外,重点解决由“静态蓝图”式的规划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权地块开发项目规划,兼顾空间核心和公共利益核心,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项目概况

龙岗商务区位于南宁市中心城东部,是城市东向沿江发展带的东部延伸地区,是南宁市规划结构和用地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南宁市近期建设成效和特色风貌的重要地区。规划区北部紧邻邕江,西部与五象新区相接,东部与蒲庙镇镇区接壤,南部与玉洞大道延长线相连,三面临水(邕江、八尺江),地块呈半岛形式,湘桂铁路线横穿规划区。龙岗商务区内现状主要道路为五象大道、龙岗大道,另有仙葫大桥、龙岗大桥和2010年9月新近建成通车的八尺江大桥三座桥梁。规划区的交通区位优越,往东通往牛湾港口及珠江三角洲;向西可达五象新区中心区、南宁空港新城;北部连接岸新区、凤岭新区及南宁火车东站;南部与“北钦防”出海大通道相连。构成区域的“大交通、大流通”的路网格局。

三、城市规划策略与分析

对于本商务区城市规划设计来说,应当重视基地现状自然条件、区位优势等特点,结合南宁市 “中国绿城、中国水城”生态双城的打造,根据龙岗商务区作为南宁市级商务中心的定位以及建设“现代、生态、便利、特色”的五象新区发展背景,确定主要从空间、交通、景观、人文等四个方面入手,对重要系统进行研究,有的放矢地实现新区建设的目标构想。

(一)规划空间策略

1.借路起势,核心引导。充分发挥不同区位、不同条件用地的效能。在商务区内企业总部办公区块沿滨水区呈带状布局,展示其功能效率和景观界面。商务-商业-商住多种类型融合,在各区域顺畅过渡衔接,绿色廊道开放空间由沿路区块导入,汇聚于中心区块,形成24小时活力之心。

(二)规划交通策略

对于本城市交通的规划设计上,应当采取便利宜人,有机高效。因此本项目采用“小街区,密路网”的形式,有效缓解“街道”与“道路”的空间争夺矛盾。通过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及换乘设施的建设,提高规划区内部的土地可达性,形成复合交通模式,满足多样性需求。在主次干道两侧预留15-20米绿化控制带,为今后道路发展预留拓展空间。结合道路两侧绿化对道路断面进行优化设计,在两侧绿化控制带内设置自行车及人行专用道,强调慢行交通的连续性和人性化,在优先满足各功能区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注重游憩性、怡趣性、安全性特征的塑造。在商务办公中心区范围内,主干路道路网密度为1.54公里/平方公里,次干路道路网密度为4.10公里/平方公里,支路道路网密度为 5.36公里/平方公里。

图1 交通系统模式分析图

(三)规划景观策略

对于城市规划设计来说,还应当重点考虑城市景观规划。本项目规划设计采取焦点汇聚,生态渗透,尊重现状自然景观资源,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强调滨水、傍山、依园的生态景观条件。

规划区北部的龟山公园及中部生态公园的制高点具有标识性,沿龙华路形成南北向景观轴线,商务办公建筑连续布局,保障向城市干道的景观序列和整体有序的建筑形象。充分考虑基地周边的水系及绿化,将大景观资源通过绿谷通廊导入基地内部,各视线走廊汇聚于中部,核心地标建筑形成整个地块的制高点。

(四)规划人文策略

对于城市规划设计来说,还应当考虑到城市当地的人文文化,把文脉延续,同时提升当地有特色的人文文化。本项目通过文化特色与功能的植入,构筑核心商务文化集中区和空间廊道,秉承“严格限制发展”和“功能提升改造”的原则,发挥文化在时空和经济上的作用,将集休闲、文化为一体的、为商务人士配套服务功能有机融入规划区城市建设,塑造规划区独特的城市个性,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土地增值、提升城市品质。

四、结语

城市规划直接体现出城市的整体风貌,反映出城市自身独具地域特色。文章通过结合某城市规划设计实例,基于城市道路交通、配套设施、绿化景观、市政工程、城市设计、地块控制、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一些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高冰松,任雷.设计科学与城市规划初探 [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7).

[2]吕彦宏.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探究 [J].江西建材,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