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节能行业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节能行业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节能行业前景

工业节能行业前景范文1

一、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能耗现状及趋势

1、外商投资企业相对集中在制造业

(1)外资集中在相对耗能高的制造业

从能源消耗情况看,中国三大产业能源消费比重近十多年基本保持不变,第一产业基本保持在11%,第二产业基本保持在64%,第三产业基本保持在25%左右。现实表明,生产性能源消费具有产业集中倾向,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就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工业。1980年以来,工业能源消费一直占全部能源消费量的68%以上。由上文可知,就外资的产业分布来看,外资流向制造业占63%的比重,基本结论是,针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外商投资投向了相对高耗能的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

(2)六大高耗能产业的比例并不高,但是趋势在上升

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建材和化工等六大高耗能产业是耗能和节能的重点行业。虽然外资在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有变化,但是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建材和化工等高耗能产业所占比重持续增加,2005年六大高耗能外资占我国利用外资比例的11.28%,占制造业外资17.9%的比例。也就是说,外商直接投资于制造业的接近20%的比例是分布于高耗能产业的。有些高耗能行业的增长速度非常快,例如,投资钢铁行业的外资增速为470.29%,投资有色金属行业的外资增速为608.34%,电力行业的增速为28.47%,其他石化和造纸行业呈现负增长,说明这些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有待于加强,结构有待于调整。

2、投资六大高耗能行业的外资来源相对集中

六大高耗能行业的投资来源地主要为香港、韩国、美国、欧盟和日本。

石油和化工行业主要来自香港、韩国、美国。2005年来华投资石油和石化行业的有中国香港(33.23%)、韩国(10.29%)、美国(9.55%)、日本(6.55%)、英属维尔京群岛(5.82%)、中国台湾(4-77%)等国家和地区。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占本行业外资的81.53%。2005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外资分布地区主要是江苏(35%),山东、广东和辽宁为12%、11%和11%。

电力行业主要来自香港、维尔京群岛、美国。2005年来华投资电力行业的有中国香港(45.17%)、英属维尔京群岛(22.30%)、美国(8.26%)、英国(623%)、加拿大(4.14%)、法国(3.06%)等约27个国家和地区。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资金占外资总额的95.36%,2005年电力行业的外资分布较为分散。

造纸行业主要来自香港、美国、台湾。2005年来华投资造纸行业的香港(30%)、美国(9%)、韩国(7%)、中国台湾(8%)、日本(6%)等约2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占外资总额的94.79%。造纸行业外资集中于浙江、江苏和山东等省市。

钢铁行业主要来自香港、欧盟、韩国。2005年来华投资钢铁行业的有香港(44.5%)、欧盟(26.5%)、韩国(13.1%)、美国(4.2%)等11个国家和地区。钢铁行业外资集中分布于江苏、湖南、广东、山东、湖北等省市。

有色金属行业主要来自中国香港、维尔京群岛、日本。2005年中国香港(43%)、英属维尔京群岛(19%)、日本(9%)、美国(7%)等34个国家和地区,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占该行业外资额的92.42%。此行业外资主要集中于江苏、河北、山东、北京等省市。

3、外资进入高耗能产业的趋势明显

(1)重化工业等资本与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行业,成为外资进入的新热点

一般而言,钢铁、石油化工等行业,企业经济规模大,资本与技术密集度高,外资通常不会轻易进入。近年来,外国投资者逐渐开始在华投资这些行业。外资进入重化工业,既有新建投资的项目,也有并购项目。之所以外资开始进入我国重化工业,一是因为外资对我国未来长期经济发展前景与投资环境信心进一步增强,这种项目动辄投资额达到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没有长期的信心是不会来投资的。二是我国进入了重化工业化阶段,下游产业对重化工业产生较强的引致需求,重化工业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三是我国并购等法律环境的进一步完善。伴随直接投资而来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和企业的高能耗产业转移。统计显示,外商直接投资于污染型企业主要分布在橡胶、塑料、印染、制革、电镀、造纸、制鞋、电池等行业,资金来源主要是韩国、美国、日本、欧洲的一些国家及港澳台地区。

(2)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吸收外资在增加

自然资源导向型外资,继服务业之后成为全球外资新的增长点。许多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吸收外资大幅度增加,反映出世界能源和初级产品需求旺盛,价格上升。能源问题已成为许多国家极为关注的经济安全问题。截至2005年底,中国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共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为1797个,合同外资金额为70.2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2.42亿美元。2005年,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合同利用外资8.8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57亿美元。主要来源于中国香港(30%)、英国(20%)、美国(10%)、韩国(9%)加拿大(7%)和日本(4%)等。分布较为分散,山西、山东、辽宁、内蒙、广西占有较大比例。

(3)高耗能产业成为新一轮我国产业地区转移的重点

中部地区在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对接、加快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吸引东部地区投资包括东部地区外商再投资方面,呈现良好势头,但是项目主要分布在有比较优势的加工制造业、煤炭、电力、钢铁等行业。可见资源类及高耗能产业成为新一轮我国产业地区转移的重点。

4、外资企业抢占节能行业

中国“十一五”末要实现万元GDP能耗减少20%的目标,引得国外知名节能服务公司争相进入中国节能市场,正演变成新一轮投资热潮。一些外资捷足先登,带着资金和技术来华争相分享庞大的节能市场“蛋糕”。一些世界500强企业对中国节能降耗、发展绿色GDP有浓厚兴趣,并表示要增资中国。例如,号称“节能先锋”的ABB,其电力和自动化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正加大对中国投资;港资也纷纷涌入,香港能源服务企业也带着资金和技术大举人粤招商。节能降耗减污(P2E2)融资模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相当成熟。能源服务公司通过签定节能成效合约,安排项目融资,开始为耗能企业提供全面节能服务。耗能企业在节能产生收益后,按事先约定的比例分成给能源服务公司便可。从P2E2融资模式广受欢迎可见,节能降耗已成为外资投入的一大热点。

二、在节能原则下对外资结构进行调整

1、外资流向仍在可控制范围之内,是可以引导和调节的

根据上文分析,目前有63%的外资投向制造业,有12%的外资投向高耗能产业。但由于我国处于重化工阶段,外资有加大投向钢铁、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的趋势,但节能战略也引导了节能领域成为新的外资热点。可见,政策对外资的导向作用明显,外资流向仍然在我国的可控制范围之内。

2、制定节能原则下的战略目标

根据《气候公约》要求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采取减排措施。我国将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针对服务业比重较低,重工业特别是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依然偏快的现状,外资调整要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近20年内,第三产业比重虽然会逐步提高,但我国仍处于工业化阶段。外资结构调整可以先行一步。因此,要调整外资更多投向第三产业,减少向第二产业投资;要禁止或限制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化工、煤炭、造纸、食品等行业的外资投入;并向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3、禁止外资进入高耗能的重化工产业

(1)关注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耗能行业投资。根据《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推进节能降耗工作,重点抓好冶金、煤炭、电力、石化、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因此,可以把高能耗产业列为限制类或者禁止类外商投资领域。对来自香港、美国、韩国、欧盟、日本等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制造业项目要予以特别关注。

(2)针对六大高耗能产业的调整

①调整石油和化工行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可以将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列为限制和禁止类。在停止加工贸易、控制出口数量方面继续设限,要严格控制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成品油,继续对汽、煤、柴油的出口数量进行限制。②针对电力行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调整。与电力行业有关的所有条例或规定都应对外商投资予以限制。③针对造纸行业。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将过去鼓励类产业改变为限制类产业。④针对钢铁行业。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对今后钢铁工业利用外资政策继续调整。不再单独建设新的钢铁联合企业、独立炼铁厂、炼钢厂,不提倡建设独立轧钢厂,不再大幅度扩大钢铁生产能力。⑤针对有色金属行业。对有色金属鼓励类要减少,禁止类要增加。

(3)设立评价指标体系来加强各种监督

引导促进外资投入资源耗费少、环境污染小、要素利用率高的新型工业化产业,设立评价指标体系来加强各种监督。内容可以包括:①资源耗费指标,鼓励节约土地的外资项目,建立企业耗水、耗能的技术档案,引导外资企业在技术上领先。②环境污染指标。如设定每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量对应的GDP指标。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形成强大社会需求,拉动环保产业发展。③工业效率指标。发挥外资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需求创新方面的先导作用,通过引导其投入减少污染、降低自然资源消耗,提高各种投入要素的报酬来帮助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换。④要特别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项目,严格新建外商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项目核准程序,建立相应的项目审批制度。

4、引导外资进入节能领域

进一步加强规划指导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明确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项目,促进资源节约型产业项目发展,淘汰技术水平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加快发展商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带动农业发展。

从环境保护角度制定鼓励、限制、严格限制、禁止外商直接投资的领域与项目,鼓励外商向环保产业、清洁能源、清洁生产技术、开发生态农业、林业、旅游业:处置和利用国内危险废物以及对国内高污染产业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进行改造等领域投资,要对严重污染环境、目前无有效治理措施的项目工艺和设备,严格禁止引进,对可能造成环境严重污染或治理困难的项目要限制引进,对国内需要而又缺少配套技术治理污染的项目,要严格要求外商的政策服务。

扩大在节能降耗领域的国际合作。继续引进吸收高能效、低排放的设备、技术,借鉴国际节能减排政策机制、管理法规和经验,鼓励和引导外商在高能效产品制造、节能设备与技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煤技术等领域投资。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向中国转移。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及各国在节能、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多层次、多方式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5、引导外资进入服务业

中国服务业外资比重低,利用外资有潜力。目前服务业外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传统的商业服务业,因此应当完善体制政策环境引导外资投入。具体包括:①完善产业准入政策。通过制定不同行业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新批工业领域的外商投资项目均按新的准人标准予以审批。已批项目也要按新的标准要求提出达标的时间表,并对此承诺负有经济责任。中央政府只指导性的各行业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性指标体系应下放到省市区一级去制定。②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应体现新的政策目标。③打破一些服务行业的行政垄断。除了金融、商务服务、物流、信息服务业等要继续按原定时间表逐步开放,其他一些服务领域,如教育(包括技术职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则需要打破行政垄断,引进多元投资主体。④新兴产业创造市场需求。一些服务业得不到发展与缺乏市场需求有关。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造市场需求的过程。采用工业环保设施要通过法制手段使之成为生产消费,城市废弃物的处理也要逐步用市场化办法加以解决。有了合理的能源消费政策和限制浪费措施,新能源产业及其服务业就会应运而生。

6、利用外资要注意能源安全

随着中国能源政策的逐渐松动,外资进入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增长迅速。事实上,外资在开采煤炭过程中普遍是一种掠夺性的不计后果的开采。鉴于矿产资源开发已经触及我国的能源安全,让外资进入矿产资源开采要格外慎重,否则将危及能源安全。中海油收购美国一家石油公司而被认为触及了美国的能源利益和能源安全,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

工业节能行业前景范文2

内容摘要:本文以贵州省为例,通过关键指标分析、因子分析、区位商分析等方法,对其优势产业进行综合分析,从而选定工业中的优势行业及潜在的优势行业。同时,针对这些优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其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优势产业 关键指标 因子分析 区位商分析

区域优势产业选择

本文以贵州省为例,选取规模以上工业37个大类行业进行优势行业的分析评价。对于贵州省工业中优势产业的选择,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评价:

(一)工业部门各行业的关键指标分析

1.规模分析。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是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水平以及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最重要的指标。通过对贵州省2007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其总产值和增加值排名前十大行业见表1。

2.经济贡献分析。利润总额是评价工业行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衡量行业管理水平和成长发展能力最主要的指标。税金总额反映工业行业对国家税收的贡献程度。从业人员数反映了工业各部门对解决贵州省人口就业所做贡献。通过对贵州省2007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其利润总额和税金总额以及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排名前十大行业见表2和表3。

3.科技投入分析。工业行业的研究开发经费(R&D经费)占总研究开发经费的比重反映了各工业行业的科技实力。通过对贵州省2007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其研究开发费排名前十大行业见表4。

以上关键指标显示,各指标的前十大行业所占比重基本在80%以上,说明集中度很高,优势体现明显。从三个方面总体看,贵州省传统的优势行业如电力、饮料、烟草、煤炭、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化工和医药等行业基本处于各指标的前十位中。除此之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两行业基本处于前十大行业靠后的位置。

(二)因子分析

优势产业的选择是一个多因素、多准则的决策问题,根据文章所设置的优势产业选择原则,收集了大量衡量产业水平的指标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到各行业的综合得分,综合得分排名前十位的行业见表5。

从各行业因子分析的综合得分看,传统优势产业中烟草、电力、饮料、有色冶金和医药等行业在前十位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非金属矿采选、食品制造和工艺品及其他制造等五个行业也居前十位。

(三)区位商分析

分析区域分工优势常用区位商(LQ)来测定。选择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这三项指标进行区位商分析,得到排名前十位的工业行业见表6、表7、表8。

结果显示:工业增加值区位商中有7个行业LQ>1,分别是烟草、饮料、电力、医药、有色冶金、煤炭和化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区位商中有8个行业LQ>1,分别是烟草、电力、饮料、煤炭、有色冶金、医药、化工和黑色冶金行业;利润总额区位商中有9个行业LQ>1,分别是饮料、非金属矿采选、有色冶金、烟草、医药、食品制造、化工、电力和煤炭行业。这表明贵州省这些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具有比较优势。

综合三个方面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贵州省传统的优势行业仍占主导地位,电力、饮料、烟草、煤炭、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化工和医药等行业基本处于各项指标的前列。此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食品制造等行业基本处于靠前的位置,表明具有一定发展潜力。

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资源密集型行业和资源加工型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大。如采掘业中的煤炭行业和有色冶金、黑色冶金行业。这些行业产业层次低,经济关联度差,比较效益难以发挥,使得贵州省长期扮演东部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的角色,加工工业基础薄弱,产品附加值低,增值能力弱。

轻工业偏轻。“两烟一酒”作为贵州省传统优势产业,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拥有独特资源条件下形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发生很大变化,消费结构和观念的改变以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给其烟酒产业带来极大冲击。

新的比较优势产业尚待培育。除了传统的比较优势产业外,新的比较优势产业还亟待扶持和培育。

区域优势产业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一)调整工业结构,重点是培育壮大优势产业

贵州有丰富廉价的电力资源,与丰富的煤、磷、铝资源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建立以煤、磷、铝开发和深加工为特色的原材料工业体系。必须研究开发出能发挥资源优势、对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的煤化工、磷化工、铝加工等新技术、新工艺、新项目,根据市场需要,以资源吸引资金、人才、技术,努力提高技术含量。

(二)注重节能降耗,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贵州省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是能源大省、资源大省,担负着“西电东送”的重大任务,产业结构中高耗能行业比重较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一些高耗能行业现阶段属于贵州省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但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其优势条件将不断恶化以至丧失,因此在加快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节能降耗,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三)依托资源比较优势,突出发展特色经济

贵州具有丰富的能源、矿产、生物资源,并且组合条件良好。要想尽快将自然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按照市场需求选择资源开发重点,突出发展特色经济。同时对资源进行深度加工,选择符合市场需求的加工方向及程度,获得较高的附加值。

(四)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兴优势产业形成

依托国防科技工业雄厚的人才、技术和装备优势,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进程,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加快有市场发展前景的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引导产业向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加快培育生物制药、特色食品、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努力形成具有贵州特色和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参考文献:

1.刘公远.黑龙江省发展优势产业的基本对策.商业经济,2008(8)

2.贵州统计年鉴(2002-2008)

工业节能行业前景范文3

(一)对我国2020年的能源需求有不同的预测结果

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翻两番”的目标,究竟需要多少能源?目前各方的看法并不一致。

目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约6.7吨标准煤;其中能效水平较高的国家如日本,其人均能源消费量也有5.7吨标准煤。而能效低的国家如美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则高达11.4吨标准煤;目前我国上海、北京的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其人均能源消费量已达4吨标准煤以上。如果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量不以发达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为参照,而以城市居民能源消费总体水平达到目前上海或北京水平,农村地区用能水平得到改善,按此标准简单测算,届时我国的能源需求量将会超过40亿吨标准煤。

以前一些国内外机构对我国未来能源需求的预测分析(见表1),或者低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或者未曾预料到现在已经出现的能源电力超速增长。一般而言,国际结构预测的结果较国内一些预测的能源需求偏高。如国际能源机构(IEA)2000年时设想我国在2020年前年均经济增长率5%,202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将达27.7亿吨标准煤;2002年IEA又进行了修改,设想中国到2030年GDP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届时中国的能源需求将达到30.5亿吨标准煤。而过去国内研究机构则较多考虑资源、环境的约束,期望能效水平得到较高程度的改进,大多希望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能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以内。

我国曾经保持了20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小于0.5的记录。上世纪末能源需求增长趋缓,煤电供需出现一时的平衡调整,使各方对今后的能源需求预测普遍调低。但近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连续大于1和能源消费强劲加速的新情况,又有人预计认为未来20年的能源消费将出现与其他工业化国家曾经经历过的和经济同步增长的趋势,能源需求将超过原来的预计水平。

不同的预测结果说明各方对我国今后20年社会经济发展及能源需求的看法不尽相同,也反映出我国未来的能源需求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2020年按“趋势照常”发展的能源需求

据统计,2003年我国钢产量达2.22亿吨,比上年增长21.9%;钢材产量2.41亿吨,增长25.3%;十种有色金属增长19.1%;氧化铝增长11.2%;烧碱增长7.7%;水泥增长18.9%。与之相对应,我国2003年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已达到64.3%,比2002年又提高了3个多百分点。重工业每单位产出所消耗的能源是轻工业的4倍。近年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工业部门主要是石油石化、钢铁、建材等资源消耗较高的行业。

2003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40.5%,相当于近3年每年增加1.4个百分点;而此前的22年(1978―2000年)里城镇人口每年仅增加0.8个百分点。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意味着新增1300万人城市人口,而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用能是农村居民的2.7倍。

2003年轿车产量202.0万辆,比上年增长85.0%;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8.5%,通信器材类增长7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8.3%,与此相关的商品石油及制成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8.7%。按照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其人均住房面积、每百人拥有汽车数量、家用电器普及率都进入加速增长期。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达1100美元,意味着我国居民消费将进入新的结构升级阶段,城市新兴消费热点开始涌现。

能源需求“趋势照常(BAU)”的情景分析,是根据近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态势的特点,描绘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不做政策措施的强化努力,到2020年我国经济实现“翻两番”目标时的能源需求情景。BAU情景分析的主要国民经济、部门发展趋势假设如下:

1、2000―2020年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年均达到7.2%。

2、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保持相当的增速,在GDP中的构成没有比较明显的下降,2010年其比重将达到52.3%,随后仍维持51%以上。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不断增长,但其比重仍将持续下降,到2020年,其比重将下降为10%左右。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构成逐步提高,到2020年其比重为39%左右。

3、在工业结构中,电子信息、交通设备制造(汽车)、大型石油化工将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产业发展略快于传统高耗能行业,高耗能行业在GDP中的比例2020年仍高达37.5%,仅比现在的38.5%下降1个百分点。在高耗能行业中,能源开采和石油加工业在高耗能行业GDP增加值的贡献率有所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扩大,冶金产值保持同步增长,其他高能耗行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当前的部分高耗能行业的超高速扩张难以持久。根据各行业的新预测,参考国际经验,并考虑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对一些重要的高能耗产品的产量做出了适当增长的设定。如2010年钢产量增长到3亿吨,到2020年保持2.8亿吨的高水平;水泥产量到2020年为12.8亿吨。

4、市场配置资源逐步加强,市场竞争机制日趋完善,工业规模结构、产品结构将得到优化和调整,企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工业企业能效水平年均提高1%―2%。如:吨钢综合能耗将由2000年的1.18吨标准煤下降到2020年的1.05吨标准煤,年均下降0.6%;食品、纺织、医药等轻工业GDP能耗年均下降1.1%;电子通讯、交通设备等制造业的GDP能耗年均下降2.1%。

5、工业化过程对能源、原材料的依赖程度以及我国资源生产地与消费地分布不平衡的特点,使得我国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将保持比较快的增长势头,预计到2020年我国货物周转量将从目前的44212亿吨公里增加到118700亿吨公里,年均增长5.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的日均出行次数仍将逐渐增加,日均出行次数将从目前的2.6人次增加到2020年的3.2人次。大中小城市居民将越来越多地依靠机动车出行,小汽车的年出行距离到2020年将达到2.3万公里,私人小汽车保有量2020年达7200万辆;地铁交通主要在特大城市发展。随着“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支线航空、高速公路里程建设的扩大,民航客运、公路客货运在未来将会起越来越大的作用。公路客运随着运输质量(舒适、快速)的提高,单位油耗有上升的态势;货车随着柴油车的增多及挂车比重的增加,油耗水平有缓慢下降的势头。随着列车提速、舒适度提高等因素的影响,2010年之前,铁路部门能效水平不会有太大的改善,某个时段能耗甚至会增加。水运、民航能源效率假设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交通运输部门开始重视清洁高效燃料的开发;我国客运、货运中柴油车比重逐渐增多;城市交通继续推行“清洁汽车计划”,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逐渐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

6、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5―36平方米。由于建筑物能效标准实施进度慢,目前只有6%左右的新增建筑达到节能50%的标准。设想2020年北方地区居民采暖住宅尚不能普遍达到建设部颁布的30%的节能设计标准。由于节能墙体材料推广存在价格承受力、需求分散等市场障碍,农村地区居民住宅尚不能大范围采用节能墙材。集中供热、锅炉房供热、燃气采暖等方式的能源效率水平提高不显著,且能效高的采暖方式受体制、融资、市场等因素的限制发展受阻,广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居民采暖的技术选择仍以传统的燃煤技术为主。家用电器拥有率不断提高;家用电器的能源效率自然改进。

7、假设2020年我国水电装机要达到2.4亿KW,核电、风电分别达到3200万KW和1000万KW。大型燃煤机组的发电平均效率由2000年的33.6%提高到2020年的39%;燃油机组的发电效率达40%;燃气联合循环机组的发电效率达到55%。用于集中供热的燃煤机组和燃气机组的效率分别达到75%和85%。

在以上假设条件下,利用详细的终端用能分析模型计算,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能源均指商品能源,不包括传统的生物质能。在对不同能源品种折标时,一次电力的核电按33%效率折算,其他一次电力按100%的效率折算)将达到36.2亿吨标准煤,20年间年均增长率达到4.7%,同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将达到0.66。

由于设想大多数工业锅炉窑炉和许多城市的供热仍使用煤炭,到2020年,煤炭在能源需求结构中的比例仍然高达62.8%。届时煤炭消费量将从2000年的14.5亿吨(根据数据重新计算,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2.5亿吨多2亿吨)增加到2020年的31.8亿吨,年均增长率4.0%。石油消费量将从2000年的2.3亿吨增加到2020年的6.5亿吨,年均增长5.4%。天然气消费量将从目前的240亿立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1700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高达10.3%。2020年我国发电量将达到5.3万亿KWH,发电装机容量将从2000年的3.2亿KW增加到2020年的11亿KW,要求每年新增装机3920万KW。20年平均电力需求弹性系数达到0.96。

“趋势照常”情景的能源需求结果表明,如果不采取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能源战略和相关的政策措施,未来我国能源需求有可能出现较高速度的增长,能源供应将面临严峻挑战。

(三)走可持续发展能源道路有足够的技术可行性

根据能源所能源需求情景分析研究的结果,如果充分实现结构调整和技术节能的潜力,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有可能实现较低的增长速度,用24亿吨标准煤左右的能源支撑经济“翻两番”,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可以做到低于0.4,存在走低能源消耗、可持续能源发展道路的可能。但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方向,能源消费也有可能达到36亿吨标准煤,弹性系数接近0.7,甚至更高。通过选择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消费方式、节能政策和技术,可以降低12亿吨标准煤的能源需求。

要想把未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保持在平均0.5左右,使2020年的能源需求总量控制在28亿吨标准煤左右,必须进行以下努力:

1、2020年我国总人口能够控制在15亿人以内,力争在14.5―14.8亿人之间。城市化率可以达到55%以上。

2、进行必要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科教卫生、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使第二产业比重到2020年保持在48%以下。

3、切实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高耗能行业的产品产量增长不要过快、过猛,钢产量在2020年控制在2.1亿吨以内,水泥在10亿吨以内,合成氨4000万吨,纸及纸板产量7500万吨。

4、制定和实行相关产业和能效政策,到2020年水泥综合能耗要降到126千克标准煤/吨;小化工、小合成氨比重控制在45%以内。吨钢综合能耗要从2000年的1.18吨标准煤下降到2020年的0.85吨标准煤;食品、纺织等轻工业和电子通讯、机械制造等高附加值产业的万元GDP能耗要分别年均下降3%和3.2%以上。

5、2010年前退役全部单机容量5万KW以下的凝汽式机组;2020全国火电机组平均发电效率达到39.5%,发电煤耗310gce/KWH。

6、显著提高电源结构中水电、天然气发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比重,到2020年,水电装机容量要达到2.1亿KW(包括4000万KW小水电),核电装机达到3200万KW,风力发电装机1000万KW,热电联产占火力发电比例的8%,天然气发电比例占发电装机总量的2.5%。

7、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消费者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尽快引进和开发超低油耗汽车,使我国尽早成为世界汽车燃油经济效率最高的国家。

8、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控制在32平方米左右,基本上接近20世纪90年代初期英、法、德、意、日等国的平均水平。公用(商用)建筑今后20年的年均增速在6%左右。在部分试点城市执行采暖收费体制的改革和分户计量的节能措施,在大城市实现节能30%的建筑物能效标准。民用住宅的照明中,节能灯普及率到2020年要达到30%;公用建筑高效照明电器普及率达70%以上。

如果在技术进步方面采取更积极的政策,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效果显著,实现经济“翻两番”的能源需求可以从28―29亿吨标准煤进一步降低到24―25亿吨标准煤左右,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可以达到低于0.4。

但是,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出重大的政策和技术措施努力,走“绿色”的可持续能源发展道路,要采取诸如以下的措施。

1、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与人才,进一步缩小与工业化国家在能源效率水平上的差距。2020年,主要工业产品的能效水平达到届时世界领先水平。到2015年,水泥熟料能耗要达到日本目前的水平,沸腾煅烧新型工艺、窑外分解窑的低温余热发电和工业废渣生产水泥工艺技术得到突破,水泥综合能耗下降40%左右。大型高炉全部推行炉顶压差发电(TRT),2010年连铸比达到98%以上,

2、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在生产工艺过程中的需求比重显著上升。到2020年,新建的浮法玻璃工艺中使用天然气的比重要达到16%,卫生陶瓷中天然气比重达到55%;天然气化工在大型合成氨生产的比重达到70%,在中型合成氨中的比重也要达到60%。

3、颁布政策鼓励高效清洁汽车技术的研发,推广燃料效率高的汽车;在“十一五”期间开始实施“车辆燃油经济性标准”;特大城市进行智能交通管理体系(ITS)的示范,并在“十一五”以后推广。采暖收费体制的改革取得较大成功;到2020年,节能50%的建筑物能效标准得到普遍应用;城镇居民节能灯普及率达60%,农村居民达40%。

4、制定更严格的NOX控制标准,加强大城市排放标准的实施力度。利用环境政策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节能环保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5、大力开发水电、气电、风电等低碳、无碳的发电能源品种,减少燃煤机组的比重。到2020年,水电装机2.4亿KW,核电装机4000万KW,风力发电装机3000万KW,热电联产占火力发电比例的18%,天然气发电比例占发电装机总量的13%。

6、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天然气上―中―下游市场的形成,以减少煤炭在终端部门的消费量,满足生产工艺、居民生活及第三产业对天然气日益扩张的需求。

我国目前的能源系统效率只有33%左右,约比发达国家低8―10个百分点。20多年来,我国主要高耗能产品的单耗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在缩小,但总体上主要工业产品的单耗平均仍比国外高出30%以上。提高能效的潜力仍然巨大。

此外,由于我国建筑物的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效果较差,供热(冷)系统效率较低,致使我国建筑物能耗是同纬度国家的3―4倍。我国在发电技术、余能利用技术、先进高效节能设备、重点工艺过程节能技术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还存在相当差距,意味着我国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很大。

二、科学发展观要求设定可持续发展能源需求社会目标

(一)资源和环境约束

从国内的资源条件看,我国石油产量已接近经济开发上限,难以大量增产。天然气的人均资源量也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资源总量虽然不少,但大量增产有很多不限制因素,如:能否解决好安全生产问题?能否解决水资源不足、土地塌陷等生态环境问题?是否有充足的、适合大型机械化开采的煤炭资源等等?上述问题能否合理解决将直接影响煤炭产量,前景不容乐观。

未来我国的能源消费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环境压力。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已经导致了SO2等大气污染物的大量排放,酸雨严重;汽车尾气排放使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更趋恶劣;农村地区缺乏现代商品能源的供应和服务,不得不主要依靠生物质能,造成了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继续延续现有的增长模式和用能模式,环境容量难以承受。此外,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已占全球排放量的10%以上,我国面临的全球环境压力也将日趋加剧。

(二)需考虑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

如果到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超过30亿吨,煤炭必须进口,石油消费70%靠进口,天然气消费是目前的5倍,并需要大量进口,水电资源已接近开发极限,那么2020年以后经济增长的能源需求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我们不仅要考虑2020年以前我国能用多少能源,更要考虑2020年以后的能源问题。

设想在2020―2050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保持0.5的水平,2050年的能源需求总量也将超过70亿吨标准煤,大约相当于美国目前水平的2.2倍。如果保持2020年的能源结构,煤炭需求量将高达60亿吨以上;石油年消费量将突破10亿吨,相当于每天消费2600万桶,几乎占了目前OPEC石油生产量的90%以上。这样的能源需求对全球都是一个严峻挑战。

(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设定能源需求社会目标

要正确处理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我国能源战略的第一要点应是:对我国今后的能源需求进行合理引导和管理,设立国家可持续能源需求总量的社会控制目标,建立国家可持续能源需求的预警指标体系。使合理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成为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使建设一个高效、低能耗的社会经济体系,真正成为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环节。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和发展道路,必须开拓新的发展道路,包括探索合理的消费模式。但是,过去我国节能工作的重点主要在于用能环节的治理,疏于对发展方式的引导。在节能管理方面,侧重工业部门的节能,较少顾及民用和交通部门;做法上偏重行政手段,缺乏市场激励措施;偏重节能改造,而对技术创新与结构优化缺少措施。

选择合理的社会经济结构,正确引导社会能源终端消费行为,在影响能源需求的作用上,比单纯能源技术的进步要显著。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包括行业结构、产品结构),降低高耗能行业和高耗能产品的比例,是提高我国能源效率的前提,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终端消费的发展方向决定了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选择何种消费模式,将极大地影响今后能源需求总量和结构调整。

三、可持续发展能源需求社会目标的设定

(一)2020年能源需求社会目标

情景分析得到的2020年最低能耗水平是24亿吨标准煤左右。尽管这样的目标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从近年经济发展的态势和能源需求增长势头看,把20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控制在0.4以下有较大难度。为保证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真正实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减轻能源资源环境压力,应力争将2020年的能源需求社会目标设定在28―29亿吨标准煤,使未来20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保持在0.5左右。其中,煤炭消费量23―24亿吨;石油消费量4.5―5.2亿吨,石油进口依存度控制在55%左右;天然气消费量2000―2200亿立方米;发电量控制在4亿KWH,电源结构中水电装机达到2.4―2.6亿KW,核电装机3600―4000万KW,风电装机1500―2000万KW。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政策导向和配套措施上付出远高于以往的努力,创造和满足实现能源消费弹性系数0.5左右必须具备的所有条件,才能有望在2020年实现能源“翻一番”保证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

(二)实施能源需求社会目标管理的难点

1、节能优先的高能效战略还没有成为社会共识,也缺乏必要的政策调控机制。设定和管理全社会的能源消费目标,要从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等多方面体现,而不仅仅是一个节能问题。目前我国缺乏市场经济体制下适用的节能经济政策,政府能源和节能管理职能弱化。缺乏向节能倾斜的投融资政策、减免税政策、政府补贴政策。

2、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政策中必须体现全社会能源消费目标管理。引导能源消费行为,必须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方向做起。例如:发展方便、快捷、高效、舒适的公共交通设施,超低能耗的汽车,超低能耗或绿色生态的住宅和公共建筑,采用节能标识的家用电器等。目前控制能源消费的意识还远远没有进入相应的建设和发展过程。2002年全国新竣工建筑面积中达到国家要求的50%节能标准的仅占6%,城镇新竣工建筑面积的达标率也仅为30%左右;超低能耗建筑和绿色生态建筑仅处于个别示范阶段;家用电器中通过节能认证标识的产品仅有房间空调器、电冰箱、电热水器、紧凑型荧光灯(节能灯)等几项;大城市中高效、方便、舒适的公共交通系统尚未建立。

3、能源管理和节能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自1998年颁布《节能法》以来,由于欠缺相应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致使《节能法》难以得到有效实施,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起到依法管理、引导和推动节能的效用。

4、用于节能的资金不足。目前,中央政府尚无专项节能资金用于节能基建和技改项目。仅有少数省市由地方财政出资建立了节能基金,每年基金规模在500―3000万元不等。全社会用于节能的资金严重不足,特别是政府投入不足。如果要实施全社会能源需求目标,无论节能基础设施的建设、节能示范工程,还是致力于消费方式引导的宣传、教育、培训,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5、节能和高效能源技术开发投入不够。我国目前几乎各种节能和高效能源技术都主要依靠引进,现有的节能和能源技术尽管有很大潜力,但还需要不断创新,以用更少的能源投入提供更多的能源服务。

(三)实施能源需求社会目标管理的必要条件

1、必须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导向的作用。当前,高耗能产品市场需求旺盛,高耗能行业迅猛扩张,导致了高耗能、高污染的五小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张。应把能源效率指标作为产业政策的重要量化内容,引导经济结构向有利于节能、提高能效的方向发展,是政府实施社会能源需求目标管理非常关键的一环。

2、必须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培训,引入先进的、可持续的生活理念,鼓励合理的消费选择。对于生产经营者消费行为的引导,可以与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结合起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逐渐成为企业家的自觉行为。对于社会大众消费者,也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合理的能源消费方式。我国必须探索一条完全有别于工业化国家发展的道路,鼓励节约型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引导要比建立节能型生产方式困难得多。

3、建立促进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政策措施体系。在设定了可持续发展能源需求社会目标后,应采取相应的财税政策、融资政策,鼓励高附加值、低能耗产业的发展,限制高耗能产品的出口,鼓励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的节能技术的引进与消化、研究与开发、示范与推广。

4、完善能源效率指标体系。反映能源效率水平的指标体系是实施能源需求社会目标管理的基础。设定了能源需求社会目标后,必须将其分解到各消费终端。分解目标的过程就是落实能源效率指标的过程。通过目标性的能源效率指标,落实各行业、部门、产品、工艺等实现能效目标的措施。我国现行能效指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系统性不强,与国外同类指标的可比性较差。因此,需完善能源效率指标体系,为实施能源需求社会目标管理奠定基础。

工业节能行业前景范文4

关键词:保温装饰一体化板 节能 外保温

中图分类号:TU76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187-01

目前我国广泛应用的外墙外保温的体系主要有聚苯板(EPS或XPS)、聚苯颗粒胶浆、发泡聚氨酯(现场发泡或成品发泡板)、泡沫玻璃、保温岩绵等保温体系,都是通过粘贴、机械锚固等方法将保温材料固定到建筑物的围护结构上,然后在其表面再进行防水抗开裂的处理并进行表面装饰施工。此类现场施工的方法技术较成熟、保温性能良好,但存在现场施工复杂、表面装饰可选品种少、装饰档次不高,同时现场作业受天气环境影响大。而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工厂化生产、现场快速安装、安全耐久、防水透气、表观豪华,是性价比较高的外墙保温装饰一体化系统,可以供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物外墙外保温工程选用。

1 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的性能及特点

保温装饰一体化板是指将EPS、XPS、聚氨酯、酚醛泡沫或无机发泡材料等保温材料与多种造型、多种颜色的金属装饰板材或无机预涂装饰板有机复合。以用途来分,可分为户外、室内两种;按保温芯材类型进行分类可分为:有机保温板型和无机保温板型。

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特点如下。

(1)功能多,成本低。传统上,装饰材料与保温材料是互相独立的产品,用户从不同的厂家购买,由不同的单位施工。而保温装饰板同时具有装饰与保温的双重功能,用户只需一次购买,一次安装,外立面的装饰与保温就可以全部完成。功能增加,成本降低。

(2)机械化。传统上,外立面装饰与保温系统都是100%的手工作业模式,施工人员和作业环境会严重影响最终质量。而保温装饰板以100%的机械化作业模式,彻底消除了作业环境和工人带来的不确定性,其最终质量优异而且稳定。

(3)成品化。保温装饰板不仅实现了涂料成品化、保温成品化,而且最终实现了涂料保温一体成品化,以及铝板保温一体成品化和石材保温一体成品化,为产品质量与施工质量提供了最强有力的保证。

(4)100%适用性。无论是在严寒的东北,还是酷热的华南,保温装饰板的节能率都能满足国家强制节能规定;而保温装饰板饰面层的高耐候性,更足以抵抗酸雨、盐雾等侵袭,因而具有非常广泛的适用性。

(5)饰面的多样性。

(6)安装灵活快捷。

2 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系统的组成

保温装饰板系统一般由饰面层、涂饰面板、胶粘剂、保温层组成,其中涂饰面板如果采用天然石材、墙砖、陶土板等具有饰面效果的板材,则无需饰面层。

饰面层:主要采用氟碳漆,其耐候性好、抗腐蚀性强、自洁功能良好、而且还能丰富装饰效果,其次还有以氟碳树脂为成膜物的真石漆、水溶性漆、质感涂料、仿石漆。

涂饰面板:一种是以硅钙板为主要非金属材料经特殊工艺制作而成,具有高强度、保温、防水、防火的无机板材,也可以是铝板、铝塑板、增强水泥板等。

保温层:保温层可以是EPS膨胀泡沫聚苯板、XPS泡沫聚苯挤塑板、聚氨酯发泡保温板、酚醛发泡保温板、膨胀玻化微珠板、膨胀珍珠岩板、泡沫玻璃板等有机或无机保温板等,有机保温板防火性能差需封闭处理,无机保温板防火性能好。

胶粘剂:胶粘剂是饰面板与保温层紧密结合的必须材料,它粘接强度高,耐高低温性能优越,防水性强,是一种高强度有弹性的结构胶粘剂,只要粘结就不会从此处撕开。

3 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系统组成的选择

3.1 保温层

EPS、XPS保温板为早期保温装饰一体化板的主要保温材料,随着国家政策对建筑保温材料防火等级的逐渐提高,使用EPS、XPS保温板作为保温装饰一体化板保温材料的市场越来越小。使用有机保温材料作为保温装饰一体化板主要以酚醛防火保温板、聚氨酯保温板为主,但同样也存在体积稳定性差,粉化等缺点,市场上主要通过复合夹心处理及封边(即聚氨酯保温板、酚醛防火保温板两面复合耐碱网格布、聚合物抗裂抹面浆料组成或其他双面不燃材料),防火性能达到A级,同时具有导热系数低,拉伸粘结强度高、耐候性、抗风荷载性能优越、支持多种外饰面等优点。

无机保温材料防火等级高,均可达到A级,符合政策要求,适合用于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可不用对保温板进行复合夹心处理,直接应用,但无机保温板材表现为脆性或强度低,且导热系数一般较大,保温层厚度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根据实际情况对板材进行相应处理。

3.2 装饰面层

金属漆面板主要以铝单板为主(钢板价格高、铝塑复合板老化性能差),金属面板不开裂,不吸水,硅铜密封胶对金属材质具有很强的粘结力和柔韧性,能起到很好的防水、抗裂作用。

无机漆面板可采用高密度板无机树脂板或硅钙板为复合保温板的饰面板,无机漆面板价格便宜,但仍存在不少防水、抗裂缺陷、硅铜密封胶与无机板具有不兼容性,因此使用无机漆面板为装饰面层首先要做好板材的防水,同时应用过程还要主要板缝的处理。

装饰面板是使用本省具有装饰效果的板材进行饰面,无需进行表面装饰,工艺最为简单,主要有天然石材、墙砖、陶土板等。

3.3 保温层与装饰面层的粘合

保温层与装饰面层的粘结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工艺将已经处理好的保温层与装饰面层同样胶水粘合在一起,形成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其关键在于胶水的选择,要求胶水的粘结性能好,耐候性及耐久性优异等,目前市场上有不燃无机胶的介绍,主要用于保温装饰一体化板。

4 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国内外研究现状

建筑工业化是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也有人把建筑工业化归纳为六化,即连续化、标准化、集团化、规模化、一体化、机械化,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5 结语

保温装饰一体化板能与当前其它外墙外保温节能系统相比具有预制化、标准化、组合多样化、施工装配效率高、装饰性好等特点,是一种综合性价比优越的外墙外保温节能体系。它的出现将对传统的涂料行业和保温行业产生重大的变革,具有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它必将成为我国建筑节能行业的一个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工业节能行业前景范文5

近两年来清洁能源投资大放异彩,投资清洁能源的热度持续升温。巨额的投资回报让证券市场内的投资人为之振奋,但更为激动的人群却是隐藏在背后风险投资商们。

根据美国“绿色技术风险资本网络”(Cleantech Venture Network)统计,2007年对可再生能源等“清洁”技术的投资成为了继生物技术和软件之后,风险投资专家涉足的第三大领域。

有消息称,高盛如今在清洁能源行业的投入已达10亿美元,从风力发电企业到乙醇生产企业,广有涉猎。摩根大通公司也已投资了17个风力发电厂,并希望以最快的速度进军太阳能和地热发电厂。“股神”巴菲特经营的哈萨威公司投资了3.85亿美元用于风力发电厂的建设。

当然,这都只是投资清洁能源领域的一个缩影。

“绿色”危机

如果没有政治灾难和生态限制,世界人口将从今天的65亿增长到2050年的90亿,人均收入增长4倍,世界经济总量增长6倍,增加到300万亿美元,但资源的问题却不容乐观。目前人类已经使用了可开发土地的50%,可利用的水资源的60%,世界经济总量可以增长6倍,但可供人类使用的资源已经不足一倍。这是四十多年后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

与资源短缺、人炸相对应的,还有环境污染问题。目前,由于大量石化燃料的使用和其他的人为活动,温室效应加剧。据有关预测,全球温度可能以每 10 年 0.3 ℃的速度递增,到 2030 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增加 1.4-4.5 ℃,到 2100 年,全球海面将因为气温的增高而升高 144cm~217cm。如果人类任由全球气温继续升高,那么气候变化最终带来的危害,有可能相当于每年损失掉全球GDP的20%。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工厂,能源消耗和环境恶化等问题在近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多年来,中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8%的稳定增长,然而高增长率的背后却以高额的环境代价作为补偿――中国每单位GDP的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日本的14倍;流经城市的水流90%处于严重污染,导致饮用水短缺;中国大气污染的程度已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的时期。

面临如此局面,中国政府不得不越加重视环保问题,开始大力度推进清洁能源领域的发展,十2006年-2010年环境保护投资总额将达2000亿元以上。随着新环保措施的出台和环保执行力度的加强,中国在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可替代能源的投资热潮

太阳能无疑是投资第一波热潮,并且仍在持续升温。2007年陆续有100多亿元资金投入太阳能行业的各个环节――从硅片、硅电池到太阳能的整个系统,以及太阳能的相关产品,均有多家厂商在竞争。

目前国内的太阳能产业多是面向国外,在国内尚未实现太阳能规模化发电。一方面在于其价格高昂,约是目前电费的10倍左右。其次,硅材料制造太阳能电池污染严重。从产业成熟度来说,如何降低太阳能高昂的成本和解决生产中的高污染问题成为业内企业的目标和发展契机,太阳能产业仍然蕴含着巨大创新机会。

由于很多VC们因为错失了第一波太阳能企业上市的热潮,他们将注意力转向了风能――2007年投入中国新能源行业的资金,有240亿元投入了风电,几乎两倍于太阳能行业,金凤科技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不过与太阳能不同,风电厂受自然环境影响大、投资大、试运行时间长,短期内难以产生营收,这也将考验着VC们的神经。

总之,可替代能源刚刚开始起步,有更多的难题等待解决,需要VC们足够的耐心。

节约就是环保

发现可替代能源的另一端,是减少现有能源的消耗和污染排放。

2007年中,《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出台,明文规定:2010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政策的推动对于固体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均有重要作用。

据权威人士预测,到2010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投资将达180多亿元,垃圾处理投资达30多亿元,城市供水投资约为1000亿元。这些投资建设的项目,将形成310亿元的设备市场需求。

这巨大的市场诉求,更使得节能环保领域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新材料的兴起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制造基地,化工、能源、建材、机械、IT等行业的快速发展给新材料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新材料已发展成为支撑中国制造的基础行业,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

新材料产业是我国“十五计划”的三大重点发展产业之一,政府从政策、资金、税收等多方面对行业给予了重点支持。综合性能高、资源消耗少、环境负荷低的材料及工艺技术也将成为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

今年三月,从事生物可降解材料PHA及其制品的公司――天津国韵生物获得帝斯曼等7家风投2000万美元注资。

PHA是以葡萄糖为原材料生产的一种生物基材料,由于具有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压电性等许多优良性能,在生物降解性包装材料、人体组织工程材料(比如,人体血管支架)以及电学材料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这种材料制作的餐盒可在3-6月间完全降解,最终变成水和二氧化碳,除了在价格上具有竞争力,在耐热、渗水渗油等性能方面也更胜一筹。

作为一家尚未获得收入的公司在如此逐利的市场却能获得资本如此的青睐。一方面在于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白色污染”严重的背景下,“生态塑料”产业已成为我国新材料发展的一个重大方向。其二,国韵的PHA生产工艺技术已通过中试,工业化过程的技术问题已基本解决,并不断进行产品的应用开发,即将打破产业化的瓶颈。再者,PHA应用范围广阔,拥有巨大的市场前景,一旦产业化生产,可能将掀起由PET、PP等石油基材料把持的塑料领域的分子革命,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空间。

尽管风险投资热情高涨,清洁能源领域的技术和模式丰富多样,但对于传统的熟悉IT以及其他领域的风投商们来说,对这个行业的理解还需要一个学习和摸索的过程。同时这个领域企业普遍具有数量多,规模小,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太少的特点,或者多数成果尚处于实验室阶段,绝大多数项目对于VC来说都太过前期。

工业节能行业前景范文6

近日,中国美国商会的《美国企业在中国 2013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尽管全球陷入经济萧条已有些时日,但中国依然是大多数美国企业的前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2年中美双边贸易额接近5000亿美元的历史高点。2013年前五个月,美国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为15.8亿美元,同比增长22.62%。

 

其中,《白皮书》特别指出,中美两国在再制造产业、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燃气开发和使用,瓦斯、焦炉煤气等工业副产气以及节能领域进行了越来越积极和频繁地磋商以及更深层次的商务合作,其中包括中美节能论坛、中美油气论坛、中美再制造业对话、中美市长交流项目和能源合作项目等多个双边活动和平台。

 

中国仍是重要盈利中心

《白皮书》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美国企业在华业务收入增长速度放缓,但与全球其他市场相比,在华经营利润率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由于业绩表现强劲,以及未来三年中国国内需求将会大幅增长的预计,美国在华企业对发展前景保持乐观。这不仅反映在企业的预期上,还表现在其实际规划上。《白皮书》中提到,中国美国商会的绝大多数会员企业会将在华实现的利润用于再投资。

 

循环经济合作成效显著

循环经济与绿色经济无疑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作为中国经济增长中重要的环节之一,能源行业如何获得持续且良好的开发和拓展备受关注。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中确定了加强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诸个目标。近两年来,中国一直明确表示支持并实现上述目标。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11 年中国实施了首轮页岩气招标,2012 年又开展了规模更大的第二轮招标,并开展多个项目来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煤炭资源,包括煤化工、煤制油和煤制天然气项目,以此来降低对进口原油和天然气的依存度。加强天然气和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及生产的进一步举措同样也指日可待。

 

《白皮书》中指出,2012 年,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在减少能源行业的行政审批环节,提高信息透明度方面做出了努力。基于此,部分美国企业成功地投资了很多中国的相关项目,特别是在非常规资源和深水资源开发领域。原油、炼油和核能行业的美国企业已经观察到政府放松对这些行业管制的一些迹象,例如不再禁止外资在这些行业成立外商独资企业。同样,对相关设备、人员和技术进口上的管制也稍有放松。这样的便利使得更多的美国企业可以更好地在中国开展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

 

人力资源问题突出

在华美国企业的商业担忧中,人力资源问题高居榜首。经济走向成熟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劳动力、土地和原材料成本的提高将使发展重心从单纯的收入增长转为费用管理和生产率的提高,而如何提高也成为了中国能否超越中等收入国家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