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范文1

>>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我国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管理的思考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困境与突破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校园足球活动的发展策略探析 我国布局城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研究 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开展校园足球的意义与对策 推广校园足球联赛对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促进研究 青少年校园足球现状对影响我院足球选项课开设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校园足球早期专门化训练问题的对策及研究 中学足球教学及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方面研究 校园足球文化内涵研究 我国高校足球融入竞技体育的研究 我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的研究 我国青少年足球的发展策略研究 “校园足球”开展现状的研究 郑州市校园足球试点小学足球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杨光.“校园足球”在农村中小学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考试周刊,2011,41:133-134.

〔4〕卫平来.校园足球活动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2010,31,(4):86-88.

〔5〕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J〕.教体艺,2006-12-20.

〔6〕王炜华,等. 校园足球现状及模式研究〔J〕.运动,2011,27,(10):130-132.

〔7〕杨大铭. 河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开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9,(9):136-138.

〔8〕曾桂生,等.上海市校园足球现状的模型分析与发展建议〔J〕 .体育科研 ,2011,32,(1):72-79.

〔9〕董众鸣,等.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2):91-94.

〔10〕李卫东,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情况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5):23-25.

〔11〕王格.我国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1,30,(2):99-102.

〔12〕梁平.西北地区“校园足球”开展情况及发展对策 〔J〕.2011,26,(4):120-122.

〔13〕王鹏飞,李吉慧. 浅谈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 〔J〕 .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26 : 56-57.

〔14〕上官义勤. “校园足球”教学理念与训练实践 〔J〕.职业时空,2010,6,(5):151-153.

〔15〕徐金山, 陈效科. 对日本青少年足球发展进程的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 2002( 5) : 15-18.

〔16〕项和平,等. 中日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状况比较分析 〔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5):90-94.

〔17〕张振东,李鸿昕. 中、日两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状况对比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1,30,(5):128-133.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范文2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052-01

前言: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场所迅速扩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设立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专业的技术人才,发展的速度也是相对迅速的。但是在我国学校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足,那就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

1.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德智体美劳的具备就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对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心理素质在教育方面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重要。根据调查研究,教育部在1999年和2002年分别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这之后,各类学校就掀起了"心理热"心理健康问题也就逐渐的被广泛关注。由于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时期,面对着社会的各种竞争和压力,受社会负面的影响,尤其是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日趋恶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更加的明显。我们不难看到某某新闻报道说某一青少年在某一地点某一时间因为某一事故而犯罪杀人,这样的案例我们随时可见,比比皆是。正是由于这种情况不停的出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才令人担忧。据资料表明,青少年的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更令人惊讶吃惊的是,在这些刑事犯罪中十五、十六岁的少年占多数,我想这样的触目惊心的结果足以让我们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2.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2.1问题的根源。根据调查表明,现在的职校生在老师的印象中是不好的。一般来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是由那些经历了高中梦的却没实现的人组成的。他们在学习方面或多或少的受到过挫折,或许也受到过严厉的指责和批评,又或许是他们在家里有些亲情的缺失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能给身心发展的青少年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

2.2问题类型。我们都经历过中学阶段,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所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可以理解同时也了解,我们把它分为四个问题类型:青春期问题、情绪问题、学习问题、人格问题。在这里我们重点说一下青春期问题和学习问题。

2.2.1青春期问题。一般来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年龄都在十五到十八岁之间,按生理学来说,他们都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叛逆的,早恋是他们共同的表现。对于情窦初开的他们来说,他们常常会因为情感问题产生纠纷,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当然,脾气暴躁正是他们青春的一种表现。

2.2.2学习问题。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生都有一种厌烦学习的心理,这种想法是从她们的中学时代产生的。学习不好被老师指责批评,同学们的歧视和孤立,自己对学习的一种胆怯的心理都是造成他们不想学习不愿学习的原因,更为甚者,逃学、抽烟喝酒、上网打游戏、打架斗殴成为他们的家常便饭。

从以上问题我们不难看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何其严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3.对策

针对以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一系列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3.1加强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提高健康素质。根据调查表明,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于学生展开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数几乎为零。虽然在校的领导都有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想法却没有实施,并没有将其规划到教学任务中来。所以有必要将心理教育拿到课堂上展开,逐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3.2加强引进和培训职业技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受过专业的心理健康培训的老师是几乎没有的,在这样老师的团队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下,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得不到提高也是可想而知的。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成长阶段起着开启可引导的作用,所以教师的力量是极其重要的。

3.3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效率。现在的中职生之所以不愿与人交谈,孤僻独立就是因为缺乏交流。提高老师的心理健康辅导效率,打开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并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心理观。不管是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关键的。

4.总结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化迅速发展的年代,高楼大厦的崛起仿佛成为了一个城市发展快慢的重要标志之一。时代的发展带来了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也为青少年带来了歪曲的成长机会。在这里,主要体现出来的一个时代问题就是,在一个城市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负面影响,其中就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才是有利的,所以一个学校学生的教育还得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入手。对于以上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各校还得依据各校的学生自身的特点,对症下药才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黄俊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1:147-148.

[2]俞国良.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1:55-60.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范文3

关键词:短跑;心理因素;心理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51-01

短跑项目是在短暂的一瞬间决定胜负的高强度运动。在这短暂的高强度运动中谁能获胜,就要看谁在比赛中能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而在技术水平不断地提高,运动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良好的竞技状态的形成,不仅与运动员运动技术的完善有关,还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直接制约着他们的活动能力。因此,在训练理论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的今天,应在加强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同时,更应该重视青少年运动员在竞赛中的心理素质。

一、心理训练的作用

1、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提高大脑对内脏器官活动和思维过程的调节支配能力,加强情绪的稳定性,尤其是加强青少年在比赛过程中的自我控制能力。

2、形成个性心理特征,培养意志力,提高青少年比赛的适应能力

性格特点决定着青少年在比赛中的发挥和表现。有的青少年在比赛中放的开、稳得住、斗志强;而有的青少年在比赛中缩手缩脚、六神无主,技术动作忘得一干二净,特别是由于性格、意志力的原因,很容易失去信心,乃至中途退出比赛。

3、有利于运动技术、战术的掌握、巩固和完善

根据国外心理学家对青少年运动员比赛情况的调查,比赛时发挥不好的青少年运动员中,由于心理准备不足导致失败的有70%,由于训练水平、技术准备不足而造成失败的仅有20%,由此可见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心理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大脑的调节支配能力,又能在头脑里反复重现正确的动作过程,起到了强化动作、加强神经联系的作用。

二、常见的心理障碍的特征与表现

心理障碍是一种压抑消极的心理状态。青少年运动员的主观心理变化经常与比赛规模、比赛性质、比赛条件、比赛对手等客观因素紧密相关。不同客观条件的刺激便会对青少年运动员产生不同的心理定向,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怀疑心理

青少年运动员在参加大型比赛的时候,对自己能否赛好把握不准,进而怀疑自己的实力,最终感到心慌意乱,造成严重的精神压力。

2、淡漠心理

一些伤病初愈或受过挫折的青少年运动员,由于生理与心理上尚未恢复,主观上对比赛采取了逃避心理,漠视了比赛,所以意志消沉情绪低落。在训比赛中注意力不集中,不够重视比赛结果。

3、惧怕心理

对于青少年短跑运动员来说,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义务感使他们将比赛看得过重,精神压力加剧,造成运动员顾虑多,包袱重,内心惶恐不安,波动剧烈。

三、对策与方法

短跑运动员出现上述心理障碍,身体激活程度不够,影响了运动能力和技术的发挥。因此,找到有效的对策使运动员克服心理障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产生最佳的竞技状态。这就需要教练员引导运动员作好对比赛的心理准备,培养运动员坚忍不拨的意志品质,使运动员更直观的认识自己的能力,更好的提高运动员的竞赛水平。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有如下几种:

1、意志品质训练法

运动本身会伴随着疲劳的出现,训练就是和疲劳做斗争。因此,在训练中,需要具有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去克服肌肉的紧张、疲劳和心理惰性,完成训练中必须完成的强度和训练量。

2、注意力集中训练

一般来讲,当神经系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集中注意力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需要青少年运动员把注意力集中点分配好。短跑训练和竞赛中干扰注意力的因素很多,如天气的变化、嗓音的增加、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波动、比赛场面大、观众起哄等。因此,在训练和比赛中必须提高抗干扰能力,可以选择在不同环境中训练,以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适应能力。

3、模拟训练

教练员可以让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尽量与实际比赛相同。 还可以通过比赛录像学习优秀选手的成功比赛方式和经验。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兴奋情绪,使其更好的适应比赛气氛。

4、恢复训练

如果青少年运动员出现过分紧张的时候就会导致神经肌肉过度紧张,运动协调能力明显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恢复训练以清除运动员的生理性精神性的疲劳。其做法可采用自言自语、自我提醒、自我暗示等等。

5、呼吸法

利用调节呼吸频率、深度来调节赛前心理。方法缓慢生呼吸。

6、肌肉放松法

利用套语进行自我暗示达到肌肉放松的目的。

四、心理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每个青少年短跑运动员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身体素质、技术、心理状态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选择不同手段和方法,对症下药,使其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教练员还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和解决青少年运动员思想上出现的问题。同时教练员还要了解青少年运动员的情绪。在训练中要能够及时鼓励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

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对比赛成绩有很大影响,教练员应根据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障碍特征和表现,把系统的心理训练贯穿这个训练过程,不断提高运动员的各种心理能力,使他们在比赛中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取得最佳成绩。

参考文献: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范文4

关键词: 中职学校 特殊家庭 教育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工作区域也在发生变化。目前因外出工作、离婚、犯罪及交通事故等大幅度增加而导致现代正常家庭体制分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正常家庭的格局被打破,由此产生留守家庭、单亲家庭、离婚后重新组合家庭、寄养家庭等多种类型的特殊家庭。

这些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而职业学校殊家庭学生比例越来越大,这对职业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中职学校中较典型的特殊家庭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问题进行探讨。

1.中职学校殊家庭青少年基本状况

1.1特殊家庭界定。

特殊家庭包括父母离异家庭、父母或其中一方过早去世的缺损家庭、有继父(母)及收养关系的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外出的家庭。

1.2中职学校殊家庭青少年的比例。

在近7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做了以下统计:共有学生227人,其中有特殊家庭学生132人,约占学生总数的58%。其中以父母在外打工,孩子跟着老人生活的比例最大,占到70%以上;其次就是父母离异的,占到20%左右;还有一些其他特殊原因造成的,如:死亡或犯罪等。

来自于特殊家庭的学生,其家庭结构在孩子的学习成长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导致产生一些偏激行为。这些孩子往往性情孤僻、古怪,容易自暴自弃,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低下,对生活缺少信心,没有远大理想和长远打算,纪律意识差,存在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势必造成极大的损失。

2.中职学校殊家庭青少年常见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2.1社会认知偏差,形成不良个性。

人的社会性发展贯穿于每个人一生,经过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在少年和青年时期,通过父母和学校的教育,主要是学习社会规范、认识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接受职业培训等。特殊家庭的子女在与家人的相处中得到的多是反面经验,他们的是非观念容易扭曲,产生不良的社会学习,变得不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不信任会扩展为对整个社会的不信任甚至产生的极端思想;以离异家庭为例,由于家庭原因,他们自感不如人,矮人一等,害怕别人谈及家庭之事,生怕老师、同学看不起自己,因而对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特别敏感。我曾经碰到一个女学生姓王,她的父母在她上小学的时候离婚,她一直跟着爸爸生活,她爸爸在她13岁的时候又结婚并且生了个儿子。但是这些情况都是在有一次她和舍友发生矛盾时才知道的,她还特意强调不要告诉其他同学,怕大家会看不起她。而且她对自己的妈妈充满仇恨,总觉得自己的不幸都是妈妈造成的;而现在最为常见的特殊家庭的组成就是留守家庭,这些青少年的监护人不再是自己的父母亲而是以隔代监护为主,这些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不高,对青少年的教育基本以放任为主,这一系列的因素都容易导致青少年的社会认知出现严重偏差,从而形成不良个性,如是非观念不强等。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哥们义气,在朋友与其他人发生冲突时不管对错都会帮朋友出口气。我班有一陈姓男生,他爸妈都在外地工作,他和自己的奶奶生活,平常住校,放假才回家,一年和父母见面的时间集中在暑假和过年。他在班上有三个很好的朋友,有一次他的陶姓朋友和别的班的同学发生矛盾,竟然花钱请人帮忙打架,教育时还总觉得自己很有理,最后父母只好帮他转校带在身边上学。

2.2自我控制能力差,不良行为明显增多。

特殊家庭的青少年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习不感兴趣,不求上进;家庭的特殊性使得孩子易发怒,常做出过激的行为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和不满。研究发现:离异家庭子女的自我控制能力都明显低于完整家庭子女,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睡觉和老师顶嘴;而留守家庭的孩子,他们的父母由于长时间不在孩子身边,见面的时间很少,总是对孩子心怀内疚,过度溺爱,从而无原则地一味满足孩子、迁就孩子,以此对孩子进行补偿,倾向于溺爱型的抚养方式。这些特殊原因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事事我最大,别人不能有一点的不同意见,否则就粗话满嘴甚至是拳脚相向。如我的一位学生史某某,他的父母虽然不是离异但是关系很差,父亲常年在外,只在过年回来两三天,他小时候还是很听话的男孩子,但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变得狂妄自大,性格也变得特别怪异,2012年秋天到我校上学,一个月就全校皆知:上课睡觉打同学、与老师顶嘴,特严重的是期中考试因为作弊竟然动手打监考老师,妈妈到学校来说了两句还动手打自己的妈妈。

2.3父母作为养育者,对子女的关爱缺失。

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家庭等特殊结构家庭都意味着父爱或母爱甚至是二者的缺失,子女所得到的爱是残缺的,也使得他们缺乏爱心和责任心。一部分特殊家庭的孩子,由于自身的经历和父母的原因,导致心中缺少爱心和责任心,不愿意付出,害怕受到伤害,不相信别人,这些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造成与人交往的能力下降,使得这些青少年不懂得如何关爱别人,没有集体荣誉感,生活没有目标,做任何事都没有动力。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明显感觉到特殊家庭的学生大多都不愿意担任班委,学校有集体活动时也很不愿意参加。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范文5

关键词:肥胖;超重;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270-02

肥胖问题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全球人口健康问题,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肥胖者在就业和婚姻等方面越来越受到影响,而日渐增多的挫折使得青少年的内心变得敏感脆弱,容易产生孤独、肥胖、自卑的心理,严重影响着青少年智能和自身潜能的发挥。而青少年肥胖者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容易发展为成人肥胖,会对身体带来严重损害。肥胖、超重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个性、气质和性格的形成,甚至影响他们未来的婚姻、就业和生活。我们必须对这个问题进行高度重视,并积极寻找应对策略。

一、青少年肥胖、超重的原因

我国青少年的体质10年来连续下降,体重却在不断增加。现在城市的在校学生,五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是肥胖者,且每年呈现递增的趋势。从医学角度上来说,肥胖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纯性肥胖,这种肥胖也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的,是由于脂肪堆积导致代谢过慢的肥胖;另一种则是因为内分泌原因引起的肥胖。本文在此主要对单纯性肥胖进行讨论。

1.遗传原因。青少年肥胖和家族遗传关系密切。笔者在对独立学院学生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父母都为肥胖者,子女中有70%~80%的也为肥胖者;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是肥胖者,则子女是肥胖者的几率占到了40%;而父母都不是肥胖者,子女中有14%~18%为肥胖者。据有关资料显示,因为孕妇营养过剩,体重超过4公斤的婴儿数量也相应的有了提高。如今新生儿的体重比之前体重平均重了1公斤左右,这些婴儿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也极为容易成为肥胖者。

2.营养过剩。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导致营养过剩的现象比较严重。加上我国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孩子吃得越多越好,孩子胖一些比较惹人喜爱,因此鼓励孩子们多吃,而不顾及孩子的实际状况,不能让他们得到均衡的饮食营养。加上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最多是两个孩子,家长对孩子比较溺爱,因此孩子出现挑食现象也比较严重,饭点过后,孩子就会吃零食等垃圾食品,但是父母并不理会,这些食品由于“高热量、高脂肪”等特点,使得现在孩子“胖墩儿”比较多。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让他们拓宽食物范围,尽量实现营养均衡,健康饮食。

3.缺乏运动。一方面,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部分家长担心孩子运动会受伤,影响学习;另一方面,学校担心学生在进行运动时发生意外,因此使得学生参加运动锻炼的比较少。再加上目前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竞争力的加大,导致整个社会的学生升学压力比较大,学生自然的就减少了运动锻炼的时间,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导致身体素质下降,从而引发了肥胖。

二、超重、肥胖严重对青少年心理卫生的危害

青春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方面变化比较剧烈,再加上青春期身体发育比较快,导致身体出现长高或者肥胖,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尚不成熟,很容易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认识产生偏差,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调查中发现,肥胖学生由于体型的缘故,常常会受到同学的嘲笑,而且由于肥胖的缘故,在各种各样的学校活动中,肥胖学生常常没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心理上容易产生自卑。还有一些肥胖者因为体型的缘故,在感情中屡屡受挫,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了肥胖者的心理健康。另外,还有一些家长会对肥胖学生进行训斥,会不同程度地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青少年肥胖容易引起很多并发症,造成内分泌方面的紊乱,并影响身体其他器官的功能,发生疾病,等等。而肥胖的青少年也会由于沉默寡言、情绪抑郁,使生理机能发生紊乱,代谢减慢,加上运动减少,很容易造成脂肪的堆积。有些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心理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和疏导,往往会通过暴饮暴食进行情绪宣泄,过度的食物摄入极容易导致肥胖的产生。

三、防治肥胖、超重的对策

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卫生,就必须对青少年的肥胖进行有效治疗。青少年由于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因此他们的治疗有别于成人肥胖,应该以安全、合理、健康的原则为基础,对青少年肥胖进行治疗,杜绝使用手术去脂、药物减肥、饥饿疗法、禁食等减肥方式,不建议那种短时间的快速减肥策略,这样会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不良的后果。青少年长成肥胖,一般要经过数月或数年,这种快速消耗体液的减肥方式,会极大的损害他们的身体健康,最合适的减肥方式应该是运动。运动减肥主要是促进脂肪分解,调节体内血脂代谢,抑制脂肪细胞的积累,减小细胞的体积。运动减肥可以促进脂肪燃烧,增强青少年体制,提高肺活量和身体素质,因此肥胖青少年应该加强运动锻炼。对于青少年来说,家庭和学校是他们最重要的心理发育基地,因此要加强这两方面的防治工作。

1.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科学引导和教育,要想让青少年的减肥计划成功实施,家庭因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能动用家庭的集体力量,形成全家总动员的局面,才能做好青少年肥胖的防治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进步。学校应该加强向家长的卫生宣传,宣传不吃早餐和长时间看电视的危害,同时还要对家长宣传加强运动锻炼的好处以及许多运动方面的知识。同时,家长也要参与到青少年减肥活动中来,家长在参与孩子治疗的过程中,除了给予支持、鼓励,对自己孩子行为改变的情况及时给予奖励或惩罚外,还应与孩子一起执行减肥计划。

2.除了家庭因素,对广大青少年来说另一个重要的成长环境就是学校,而学校教育中,对青少年肥胖问题最息息相关的课程就是体育课。开展好体育课,对于青少年肥胖问题的防治具有重大的促进意义。体育课程可以根据肥胖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将体育课作为肥胖学生减肥的一种形式。因此,体育教师在实行教学大纲的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根据学校的条件,针对肥胖学生进行20分以上的有氧活动,比如慢跑、篮球、羽毛球等,在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课积极性的同时,让肥胖学生达到减重的目的。一个拥有体育爱好项目的青少年是比较容易远离肥胖的困扰的,而且体育运动可以拓展他们的交际范围,在运动过程中身心健康都能得到维护和发展。

3.整个社会要加强对肥胖青少年的关心。建立一些可靠的减肥机构,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减重活动。减肥机构是最近兴起的一种社会盈利组织,以公司的形式借助于一些学校或者减肥机构进行系统的减肥训练。这些机构由于进行市场化运作,所以运营比较规范和有效率,训练内容和课程也比较科学和规范,对于青少年减肥能起到一个很显著的效果。他们一般拥有强大的教练团队和硬件条件,是对家庭和学校因素的一个重要补充,让广大青少年肥胖者有一个新的选择和希望。肥胖青少年还处于成长发育期,因此社会应该加强对这些减肥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在选择减肥方式的时候,要选择正确的减肥方式,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减肥内容。同时,肥胖青少年要注意在运动减肥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培养良好的减肥习惯,以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

四、青少年肥胖的预防

青少年肥胖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因而青少年应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要控制食物的摄入量,在选择食物的时候,应该少吃糖类、淀粉含量高的食品,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同时应该加强运动,积极的运用体育课的时间或者暑期减肥机构进行有效锻炼,降低体重。而对于青少年家长来说,应该注意青少年的日常饮食以及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加强跟孩子的沟通,让他们感觉温暖,同时督促孩子的锻炼情况,要支持他们的减肥计划。整个社会必须形成一个宽容和平等的氛围,尊重这些青少年肥胖者,让他们融入到正常的社会生活当中去,并积极治疗青少年肥胖和超重,使青少年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五、结语

青少年减肥、减重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要帮助青少年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就必须提高整个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同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各个方面都应该提高认识,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积极帮助青少年减肥减重,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干预,促进肥胖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倩.超重和肥胖与儿童学习成绩及心理健康关系追踪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2.

[2]王璐,孙明晓,汪明芳,等.不同干预方式对超重、肥胖青少年体重指数和体脂含量的影响[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1,19(1).

[3]陈贵.超重/肥胖青少年延迟贴现及冲动性与进食行为的关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范文6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现状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211-02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含义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含义

违法是指具有一定主体资格的公民或组织由于主观上的过错所实施的,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依照法律应该追究的行为。其构成要素是:

(1)青少年违法必须是违反现行法律规定的行为,这种行为既可以是不履行法定义务的不作为,也可以是法律禁止的积极作为。在青少年违法行为中,常见的是小偷小摸、打架等。

(2)该行为必须是不同程度地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是被认为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3)青少年违法必须是出于故意或过失,即主观上有过错。所谓故意是指青少年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带来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过失是指应该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未能预见或己经预见只是轻信能避免却未能避免,以至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同社会普通公民相比,青少年思想活跃,社会认知能力差,故意违法行为也较多。

犯罪,根据我国刑法第6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家财产或劳动群众所有的财产、侵犯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法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一定义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犯罪,为划分罪与非罪提供了总原则。

(二)青少年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青少年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两者都是对社会有危害的行为;二是两者都违反法律;三是违法与犯罪行为之间具有过度或转化关系,某些违法行为如不及时加以纠正,任其继续发展,危害性不断加大,其性质就可能从量变到质变,最终演变成犯罪。两者的区别主要是:一是社会危害程度不同。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比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大。二是违反的法律不同。犯罪行为触犯的是刑法,违法行为违反的不仅有刑法,还有民法、经济法规、婚姻法、行政法等。三是法律后果不同。犯罪行为将受到刑法制裁,而违法行为是受到相应法律的制裁或惩罚。按常理说,青少年的行为,不仅不应当与违法联系在一起,更不应该与犯罪相联系。但是,由于违法和犯罪现象具有社会性的特征,而青少年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总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参与社会,接触社会,因此,个别青少年因为种种原因违法犯法,甚至触犯刑律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

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放在全国大的背景看,尽管所占比例小,但绝对数量的增加却不容忽视。综合有关资料,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种类相对集中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种类相对比较集中,绝大多数案件是侵犯财产、侵犯人身权利和性犯罪案件。侵财型案件在青少年违法犯罪中居于首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人类共性的一种表现,况且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的后期,各种物质利益需求比较旺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影响,部分青少年认为现在一切都是假的,只有金钱才是真的。他们花钱大手大脚,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一旦经济吃紧,便将贪婪之手伸出来;有的青少年则见财起意,顺手牵羊,不计后果;还有的因为家庭贫困,不能正确对待客观存在的贫富差距,在心理上产生不平衡而导致其铤而走险。青少年违法犯罪中,侵犯人身权利的案件占一定比例。这类案件主要表现为轻微人身伤害、一般伤害、重伤和故意杀人等。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故意伤害、杀人等恶性案件在高校时有发生。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9―23岁之间,生理上发育基本成熟,而社会心理却不是很完善,他们大都年轻气盛,自尊心强,情绪变换容易两极分化,在行为上表现为易于冲动,个人控制能力差,而且哥们义气重,容易因一些小事而大动干戈,如因排队、参加体育比赛,尤其是饮酒后导致打架斗殴。

性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也占一定比例。青少年别是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对异性的追求已经到了比较强烈的年龄段。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对待性问题上,大学生普遍持开放态度。有的认为婚前同居是个人的私事,别人不便评价;还有的认为现在是开放年代,可以接受。另外,由于各种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有的大学生在婚恋问题上极不严肃,还有的因为心理不正常而实施性犯罪。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主体呈多样化

当前在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违法犯罪主体己呈多样化格局。从学历层次上看,既有高学历人才,也有社会闲散人员,这为我们的犯罪预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从调查的情况看,大学生是青少年中的佼佼者,他们思想较为成熟,文化层次较高,处理问题比较冷静,违法犯罪人数比例较社会青年要小,但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比例逐步增大,这个问题值得高校管理者的重视。从性别上看,违法犯罪主体不仅有男生,也有女生,且女大学生犯罪引人注目。近期女大学生犯罪的频频发生,大大提高了女性犯罪在大学生犯罪中的比例。

(三)青少年违法犯罪偶发因素多

青少年犯罪一般来说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的特点。突发性之所以成为其特点,是由于青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较少预谋,往往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这种突发反映了青少年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的特性。偶然性指的是青少年的思想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少有敌视社会情绪,犯罪意志一般不强烈,受外界客观条件影响大,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青少年违法犯罪趋势

(一)违法犯罪团伙化趋势

有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中团伙或结帮作案较多。他们在一个自由结合的群体中,想法和行动会更多的得到认同和实现。这类纠合起来的群体一旦被不法分子操纵,极易形成一个具有严密组织形式、分工明确的团伙,成为一种带黑社会性质的恶势力,对社会的危害性极大。目前大学生违法犯罪中的团伙化趋向也比较明显,这些团伙往往以老乡会、同学会、学生社团为掩饰,甚至勾结社会闲杂人员组成严密的组织,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犯罪。北京市某区在查处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结伙犯罪占比例之大,团伙犯罪由于参与人多,相互影响,作案时相互配合,因此多为恶性案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最大。

(二)高智能化趋势更加明显

高智能犯罪是指犯罪分子把自己学到或掌握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其犯罪活动中的一种犯罪。这种犯罪与一般犯罪相比,其手法更隐蔽、更快捷、更狡猾,不大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一旦得逞,影响更恶劣,后果更可怕,罪恶更深重。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青少年掌握的高科技手段也随之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身上。虽然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优秀青年,其犯罪率是较低的,但是由于他们的智商相对较高,各学科的知识较为全面,因此,在他们的犯罪中,高智能犯罪比率就比较高。调查表明,大学生利用电脑、股票、伪造票据等进行作案的比较多。

(三)青少年在犯罪年龄上呈现低龄化趋势

青少年犯罪年龄的提前,向低龄化发展是一个显著的特点。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年龄比五六十年代提前了2―3岁,一般是10―12岁开始有劣迹,13―25岁是违法的高峰年龄期,15―18岁是犯罪的高峰年龄期。过了这个年龄期,就有所平缓。

(四)因心理异常而犯罪的案件仍占一定比例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场大变革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贫富差距拉大、家庭贫困、独生子女的家庭背景以及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增大等等使有的青少年不能正确认识客观存在的这些问题,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失衡,对他人对社会产生一定的不满情绪,这种心理失衡达到一定程度,便很容易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比如以自我为中心、贪图安逸享受、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为人生支柱的青少年,稍受一些委屈,心理便觉得无法承受,甚至孤注一掷。杀人放火、与社会为敌,甚至不惜用极端残忍的手段毁人容貌,使人致残,或不惜冒犯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险报复社会,这类恶性案件在青少年中时有发生,其严重和残忍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的基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剧变迁和社会机制以及个人机制的弱化、学校弊端的影响、多元文化、不良媒体文化的影响以及人文主义的缺失。防范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对策在于必须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体制、改进作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法制建设以及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各方面综合。通过各种对策,切实保证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真正成为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 陈显荣.犯罪与社会对策―当代犯罪社会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9:176.

[2] 冯树梁.中外预防犯罪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