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欧姆定律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欧姆定律;探究案例;教学设计;解读反思

一、教育背景与设计理念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经修订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这是我国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标志,更是广大新课程实践者10年经验的总结,定稿后的新课标必将作为指导性文件引领新课改持久深入健康地发展。

为实践新课标所倡导的“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的崭新教学理念,我们在总结反思“自主·探究·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以新编苏科版物理教科书为载体,进一步改进《欧姆定律》一节的探究案例设计。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力图体现以下理念:一是学生发展为本;二是比结论更重要的是过程;三是把思考还给学生。

二、内容分析与学情简析

《欧姆定律》一节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这既符合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欧姆定律是电学的教学重点,也是新课标规定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通过电阻和串、并联电路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实验探究的基本程序: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方案设计—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解释现象,初步具备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与质疑、交流与讨论的学习习惯,对“自主·探究·合作”教学模式已初步适应并产生了兴趣。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发展潜能,便于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合适的教学起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探究案例与设计解读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②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③进一步学会使用电压表、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

2.过程与方法。①进一步实践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②注重实验探究方案设计的思考与改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②联系欧姆定律的发现史,渗透锲而不舍科学精神的教育;③体验分工合作、团结互助精神。

解读:依据新课标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目标,把传统的“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更能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里的学习目标是指:“学生从学习的起点出发,在教师的引导、支持和促进下,通过自己积极、主动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够达成和检测的目标。”学习目标的编写和描述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实验的操作,用数学方法正确得出实验结论;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意义。

2.学习难点。运用数学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建立和理解欧姆定律;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解读:以知识为本的传统教学观注重教师教的重点与难点,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标教学观,则注重学生学的重点和难点,注重探究电流和电压、电阻关系的过程和方法,体现了“比结论更重要的是过程”这一新课标理念。

(三)教学媒体

1.教师用具。投影设备、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用具。多媒体教学软件,干电池4节、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各1个,阻值不同的定值电阻3只、导线若干。

解读:投影设备主要用于展示各组设计的探究性实验方案和实验数据的处理,以利于小组间交流、沟通与提升。多媒体课件包括:演示实验电路图的动画幻灯片;数据处理的表格和图像;调光电灯工作原理。

(四)教学过程

1.复习设疑,激发探究欲望。(1)提出问题:①既然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那么导线中的电流与两端的电压有何关系呢?②既然电阻对电流起阻碍作用,那么导体中的电流与它本身的电阻有何关系呢?(学生举手或随机点名回答。)(2)猜想设疑:同学们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作了各种猜想,那么这三者究竟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点出本课主题“欧姆定律”。

解读:①在学生猜想的过程中,教师耐心倾听而不要急着下结论,可让学生互评,以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多元评价,发挥评价的发展。②复习旧知是为了导入新知,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脚手架”,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1)知识准备:教师向学生介绍“控制变量法”,说明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间的关系时,必须保持其中一个变量(例如电阻)不变,再通过改变电压,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设问:在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必须保持 不变,通过改变 ,来观察 的变化。(2)方案设计和交流:在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过程(明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方法,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后,通过同桌讨论,利用提供的仪器,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选派几组学生上台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教师简单评析后,投影实验电路图,介绍有关仪器,特别强调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3)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实践和体验“控制变量法”,加深对欧姆定律的感性认识。(4)各组处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新教材增加了利用实验数据描绘函数图像的方法,理解成正比、成反比的意思,体会构建数学模型在物理研究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解读:①把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一是因为学生已初步具备做此实验的基本技能,二是使全体学生都能动手操作,参与体验“控制变量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②本节探究课把重点放在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与完善实验方案上,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③选派小组上台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旨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创新思维。④教师在这阶段应不断巡视、引导,倾听学生讨论,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以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3.总结交流,合作共享。(1)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归纳得到两个结论: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2)引导得到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3)强调:欧姆定律中两处用到“这段导体”,这是强调同一导体,即电流、电压、电阻对应同一导体,而且具有同时性。

解读:这一环节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通过总结交流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学生的情感在全班共享中得到升华。同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评价反馈。这一阶段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以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4.巩固反馈,知识迁移。“模拟调光台灯”的工作原理,作为实验探究的有效补充。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学会选择仪器、设计简单电路、掌握工作原理,加深对常用仪器的认识。

解读:调光台灯的模拟实验,让学生明白物理知识就在身边,物理和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

四、感悟与反思

(一)课堂教学设计应是一个动态生成方案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以教师的教和书本知识为本位,从教师的主观判断或经验出发,侧重于教学过程的程式化、细节化的准备,这种“静态教案”不能适应动态生成的实际教学过程,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出发,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二次开发”,精心设计动态生成方案,促进学生过渡到“最近发展区”。

(二)探究性学习的真谛是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虽然全班分成很多小组分散进行探究实验,但各组都围绕“探究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有条不紊地进行,看似无序实是有序。在这中间,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参与十分关键。教师一定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并对组内成员的分工提出责任分工。教师一定要给小组内每位学生分配一个角色,诸如主持人、操作者、记录员、噪音控制者、汇报人等,使每个小组成员在各司其职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11.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实验探究;课堂教学;行动研究;价值实现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2)4(S)-0066-3

如何有效提高物理探究教学的质量,是物理教学的永恒话题。下面以“欧姆定律”实验教学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实践探索与思考。

1 实验探究教学中的几番“顿挫”

“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揭示了电路中电流用遵循的基本“交通规则”,处于电学的核心位置,是电学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

1.1 首次教学:建立猜想,探究规律

首先,引导学生对“电流、电压、电阻三个物理量之问的定量关系”展开猜想,进而根据猜想来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让学生自主展开实验探究:

(1)导体电阻一定,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之间的关系;

(2)导体两端电压一定,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电阻之间的关系。

最后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概括规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2 二次教学:调整器材,简化操作

尽管上述教学方案能达成预期教学目的,但在实际实验操作中发现:在探究“导体两端电压一定,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电阻之间的关系”实验中,由于需要多次改变电阻,并且每次更换都需要断开开关、拆除原电阻与电压表、接人新电阻与电压表、闭合开关四个动作,操作比较麻烦。事实上,由于操作频繁,不仅容易造成电路接触不良,而且客观上也影响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全面观察,从而影响到实验探究效果。

基于此,笔者调整了实验器材:用旋钮式电阻箱代替需要更换的几个电阻,原先每次更换电阻的四个规定动作就简化为一次旋钮。这样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同时,不仅提高了实验效率,同时也为学生全面观察和数据分析预留了充分的时间。

1.3 三次教学:优化方案,厘清关系

然而,事情并非预期的那样乐观。学生在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时,常常出现如下两种逻辑错误:导体电阻一定,导体两端电压与导体中的电流成正比;导体两端电压一定,导体电阻与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就第一种逻辑错误而言,究其成因,问题不在学生本身,而恰恰在于教学之中。一是在先前认识滑动变阻器时,学生对“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电流”有较深的认识。二是在当前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是靠移动滑片来改变变阻器阻值,学生误认为是研究电流与变阻器阻值的关系。在操作中学生通过移动滑片来改变电流,产生了是由于电流的变化才引起了电压变化的认识,背离了“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基于此,为帮助学生形成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之间正确的逻辑关系,笔者优化了实验方案,重新设计电路:通过改变电池的节数替代由变阻器来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将几个不同阻值的电阻并联接在电源两端,分别由开关控制。这样既保证了实验效果,同时消解了变阻器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之间的逻辑关系更直观地显现出来。待学生学习串联总电阻与分压知识之后,可以安排学生按教材中的实验方案再探究,学生在体验操作顺畅的同时,理解更为准确、深刻。

1.4 四次教学:超越物质,回归人本

通过前三次的教学改进,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案逐步优化,探究活动效果得到了整体上的明显提高。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教学事实是:尽管使用了同样的实验器材与实验方案,但不同的学生在实验中却有不尽相同的活动收获。如: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有的学生发现更换电阻时,电阻变大(或变小)后,电压表示数也增大(或减小),但有的学生对此物理现象却视而不见。由此,笔者认识到物理实验教学应当“超越物质,回归人本”。即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物”的因素,更要关注活动的“人”,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和大胆猜想、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就培养良好观察习惯而言,一方面不仅要教给学生具体的观察方法,而且要在活动前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另一方面要有预见性地提出明确的活动观察点。同时在活动记录单上增设“我在实验中还发现什么”专栏,切实引导学生全面、细致、深入地观察。

2 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2.1 物理探究活动目标:“有中心”,但不能“唯中心”

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这一过程是科学发现过程的精华浓缩,而不是科学发现历史过程的真实重演。但毕竟时间有限,倘若面面俱到,势必会冲淡课堂探究活动的中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欧姆定律”教学活动中,探究发现导体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问的定量关系无疑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但教学活动要“有中心”,但不能“唯中心”。借用一句广告词:生命是一场旅程,在匆匆赶路的时候,更重要的是不要忘记欣赏路边的风景。在“欧姆定律”实验探究过程中实验细节的观察、数据误差的考量等都应当关注,尽管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并非是本次活动的中心,仅仅是活动中的“衍生物”,但同样是活动中的“一种收获”,而恰恰是这些常常被遗忘的“路边的风景”,或成为后期知识生长的重要因子,或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导火线。

2.2 物理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教师决定”走向“师生协商”

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是物理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一些教师基于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设计的能力缺乏信心,或出于节省教学活动时间,把预先设计好的实验方案直接给予学生。让学生执行指令性的实验操作;有的教师出于培养学生实验方案设计能力,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但当遭遇学生设计的方案不合理或错误时,往往又习惯性地回归到教师指令路径。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从“教师决定”走向“师生协商”。

在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阻的定量关系”时,学生提出猜想后。一位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实验方案:如图1所示,将几段阻值不同的电阻分别接入电路M、N之间,读出电流,然后根据记录的电流与电阻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电流与电阻的定量关系。显然,这种方案不合理。因为接入几段阻值不同的电阻后,MN两点间的电压不同,未能控制MN间的电压,虽然能获得电流与电阻的相关数据,但无法得出两者之间正确的定量关系。对此,如果教师利用自己的权威,简单否定学生的实验方案,无疑会损伤学生的设计热情。那么,教师能否晓之以理使学生信服地自我否定呢?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解释MN两点间的电压不同,需要运用串联分压的知识,而后者是基于欧姆定理推演出来的,所以教学实践中教师无法以“理”服人。否其所为是不民主的,任其所为是不明智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允许学生按设计方案进行操作,提

供其一个电压表,将电压表并联在MN两点间,要求其观察不同的电阻接入后电压表的示数,这样学生直观看到电阻变化后MN两点间的电压也发生了变化,学生自然意识到这种方案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进而自我否定。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教学处理做到了“民主”与“明智”兼得。

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从“教师决定”走向“师生协商”,是尊重、保护学生的表现,是鼓励学生创新的做法,也是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符合认知规律的真真实实地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方案”这一环节,这既能培养和保持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兴趣,也彰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2.3 科学探究活动对象的关注:唯“物”走向“人——物”

感悟“欧姆定律”,我们应当虔诚地拨开历史尘埃,了解那一段令人难忘的科学钩沉。欧姆当年研究条件极其困难,电流很不稳定,自己设计实验器材,花费十年心血,研究电流定律,失败了上千次才获得成功。欧姆定律发表后,遭到德国很多权威人士特别是科学界的反对甚至是诋毁。德国物理学家鲍尔曾发难:“以虔诚眼光看待世界的人不要去读这本书,因为它是不可置信的欺骗,它的唯一目的是要亵渎自然的尊严。”经历14年的怀疑、批判、确认的洗礼与磨砺,欧姆定律的真理性才越发显现出来,得到学术界的公认。欧姆定律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光辉。

重温这段历史,笔者深深体会到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物”仅是一个必要条件,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本身,物理教学应从单一“物”的关照走向“人与物”的全面关照,也就是说不仅要重视实验器材的完备、实验方案的优化,更要重视实验活动中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主动探索、勇于坚持、怀疑精神的熏陶。

在当下物理教学活动中,尽管教师普遍意识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怀疑精神的重要性,但往往缺少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或策略,常常只有口头上的要求,难以真正落实到实验探究活动之中,从而导致教学活动价值的流失。为此,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探究:在活动记录单上,除实验数据记录的栏目外,还增设两个栏目:一是“我在实验中还发现什么”,这一栏目的设置可以方便观察细致的同学及时记录,其记录内容是宝贵的生成性资源,其记录行为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示范与促进;二是“我有哪些困惑或疑问”,这一栏目的设置可以方便学生及时记录实验困惑与疑问,这本身不仅是学生行思结合的见证,也是理性精神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实验动态,更好地调控实验探究活动。

总之,物理教学应努力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以研究者的态度审视自己,不断反思,寻求更好的方法和策略,不断建构并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提升物理教学专业素养。在自觉的行动研究中,我们可以获得“教师职业的内在欢乐与尊严,在日常进行的、创造性育人过程中实现,而不是只有在所教的学生取得社会成就才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 教师思维过程 学生感悟 方法迁移 反思提炼

有感于模拟考试中,一个较难选择题的得分率差异,我们班的得分率高出平行班很多,反思应该是得益于我在平时教学别注意展示思维过程,而不是满足于把某个题目给学生讲了,让他们听懂就可以了,并且给出类似的题目及时训练。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例题:如图所示,电源电动势为E,内阻为r,定值电阻为R,滑动变阻器为R′.由于滑动变阻器d、e之间的某一位置发生了断路,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分别置于a、b、c、d、e(a、b、c、d、e间距相等,a、e为滑动变阻器的两个端点)位置时,电压表的读数如下表所示,则下表中的值为(?摇?摇?摇?摇)

A.0.21 B.0.42 C.0.56 D.0.14

1.题目来源

新乡许昌平顶山2011年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

2.题目所在位置

21题,即选择题的最后一题

3.命题定位

选择题中的把关题

4.解法探索

(1)分析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均在表格中。

(2)电路结构分析:滑到d点之前,右侧导线无作用,电路即为简单的串联电路。

(3)将表格中的数据,结合电路结构,列方程如下:

接a点时:R=0.84…………………(1)

接c点时:=0.28…………………(2)

接d点时=0.21…………………(3)

由(1)(2)(3)得R+r=0.25R′且ER=0.84×0.25R′

又因为

5.总结

方程容易列,但是学生对这个繁琐无比的方程,解出正确答案要花费很多时间,有的学生甚至根本找不出解题的头绪而放弃,既浪费了时间又没得到分数,或者花费很多时间才得到分数,不管最后有没有得分,花费大量的时间都不值得。

6.反思

命题者的解题方法无从得知,但是如果采用上述常规方法做出来,则下面的分析显得多余,难道命题者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加复杂的计算来把关吗?一定不是。命题者一定侧重于对某种能力的考查,当然计算能力也是高考必须考查的能力之一,但是在有限时间内复杂的计算,一定不是命题者的意图。那么命题者在考什么呢?题目的已知条件以图表的形式出现,这组数据来源于实验,所以与其花费时间在复杂的计算上,不如花点时间冷静地思考,表格数据的一般处理方法是线性图像。

7.尝试图像解题

8.再次反思

老师常常对学生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慢审题,快做题”六字方针、“学习知识、方法的迁移”、“学会举一反三”、“建立模型”、“方法回归”等。这些联系到实际解题中,正如上述两种解题方法得来的过程。

(1)审题中观察到已知条件是表格形式呈现,且数据没有简单规律。

(2)建立模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3)列方程组发现问题:方程组比较难解(敢于探索,好方法是探索出来的)。

(4)换个角度,处理图表的常用方法,建立数学线性关系。尝试:用图像解题,可以将所有数据,在同一幅线性图像中反映出来(基本方法回归)。

(5)建立欧姆定律一般表达式,找到两个变化的量,建立两个物理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表达式(解题方法迁移:模仿―表法测电源电动势、内电阻线性关系的处理办法)。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范文4

一、物理课堂中常见的无效提问

在目前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存在了这样一些问题:

1.问随心所欲,无目的性和针对性。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提问随意性大,东拉西扯,偏离了主题,浪费了时间。如讲“欧姆定律”的应用时,兴趣所至,中途突然话锋一转:“对了,请问同学们,还记得电阻的单位吗?”学生答:“欧姆。”“对,就是这个发现欧姆定律的人的名字;同学们想想,欧姆是哪个国家的人?他发现欧姆定律期间是从事什么职业的?”这一与此时所讲教学内容并无十分密切联系的提问,使学生思维突然转轨,打乱了原有教学进程,致使课堂教学不和谐,影响教学效果。

2.提问过于笼统或虚无缥缈,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也就无法回答。某教师在复习牛顿三大定律时,提问: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三定律谁的作用更大?没有牛顿第二定律行不行?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的思维难以展开,他们不知朝什么方向思考,回答就很困难。显然,这样的提问教学效果是不会理想的。

3.提问没有层次性,对较难的问题没能铺设好台阶。学生要回答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必须经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教师若没有给予层次性的提问,学生就可能回答不出,出现冷场现象。

4.提问面较小,只要提问好学生,很少提问差生,陶醉于学生能答出正确答案,这样其实失去了提问的信息反馈作用。

5.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也几乎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对问题作深层探究和多向判断,并选择比较准确的语言,尽可能对问题作出完满的富有创造性的答复,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

二、如何实现合作探究式物理课堂的有效提问

1.精心设计问题,体现教学目的

一般地说,问题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的关键之处,这样对问题的解决将有“茅塞顿开”的作用。物理教学中巧妙设计的问提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如何设计有效提问呢?

(1)联系实际设计问题。科学探究教学因地区而异、因校而异、因学生而异。我们不能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和成果拿来导演排戏,必须结合各种实际情况,根据教材改编探究的具体细节,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在设计问题时,不能仅以课本或教参为准,要考虑实际。

(2)突出重点设计问题。影响某一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往往是众多的,我们要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解决主要矛盾。

(3)突破难点设计问题。突破教学难

点是广大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从问题的提出到层层深入去解决问题,最终使教学难点得到肢解。设计突出难点的问题在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

2.把握提问时机,发挥不同功能

从教学的进程来说,在课堂教学进行过程中,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势干扰时,要及时提问,以便及时排除故障,使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从教学的灵活性来说,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学生回答无奇不有,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设问、追问、反问。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最佳时刻,充分发挥其不同的功能,把握提问时机。

(1)伊始提问――引人入“戏”。在上课刚开始,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可及时提问,通过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又可以对已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复习与巩固。

(2)重点难点处提问――突破认知矛盾焦点。重点难点是教学重心所在,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于此处提问,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情绪高涨,思维积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理论与实际的连接处提问――使知识根植于生活的土壤。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理念之一。

(4)于无疑处提问――“投石激浪”激发思维火花。

有些知识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丰富的智力发展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在学生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设疑提问,就像投石激浪。例如,在讲超重和失重知识时提问:“浮力计算公式,单摆周期公式等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还适用吗?如果不适用将有怎样的变化?”

3.选择提问对象,发展全体学生

提出问题必须由学生来回答,选择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才有价值?才算是有效提问呢?

(1)激发兴趣问题选择基础较弱的学生。

在引入新课或得出结论时提出问题应针对所有学生,特别是引入新课或复习旧知时更是如此。引入新课应激发学生兴趣,这时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全体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要求,给较差的学生有所展示,让他们也能投入教学活动中来,所以我们要想法提出合理的问题,让他们能够回答。

(2)巩固知识的问题选择中等学生。差生往往学到的知识附于表面,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较差,在复习提问时,他们不能及时准确地回答,如果让他们回答,一方面可能挫伤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影响课时。所以在巩固知识时要请中等生来回答。

(3)开放性和创造性问题选择优等生。开放性和创造性的问题,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纵横联系,并对某些知识提出新的看法,一般的学生难以做到,此类问题,必须请优生来回答。例如,在巩固比热容的教学中,我们请学生回答从比热容的表格中可以发现哪些信息?在大气压与高度关系的图像中能看出哪些结论?这类问题比较开放,起点较高,要正确回答,必须有一定的思维综合能力才行,在回答时应选等优等生来回答。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范文5

素质教育的实施,迫在眉睫。摆在中国教育面前的是一次大的深刻的改革,是从高分者到创造智能兼备者的变革。物理教

育,不能仅限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应着重于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仅就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人文主义的培养方面,浅谈一下个人的见解。

1 物理教学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在物理学的发展中,我们的祖先曾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各民族。比如,让学生认识到,指南针的发明、墨翟对小孔成像的论述、沈括对磁偏角的论述等等,均早于其他各国上千年。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但是同时,应使学生意识到,由于封建思想的禁锢,科技的发展,在整个中国曾处于一个极其卑微的地位,不被封建统治者和人民大众所推崇。导致中华民族在近代史中,科技的发展远远的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物理课本中,讲到某某理论的研究,伟大的发现,一次次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革命,提到的总是外国科学家的名字。从第一册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到第二册的焦耳定律、欧姆定律、安培定则,到奥斯特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甚至一些物理量的国际单位,也均以诸如:牛顿(力)、帕斯卡(压强)、安培(电流强度)、欧姆(电阻)、伏特(电压)等等外国科学家的名字命名。每每说道这里,同学们往往感觉垂头丧气,这时,笔者会话锋一转,说到:“老师多希望,有一天,当我头发花白,站在讲台,所讲的是以咱们在座的某位同学的名字命名的‘某某定律’、‘某某法则’,那将是老师莫大的荣誉。”

学生听到这里,往往会会心的笑,但笔者感觉,已经在他们的心灵里,植下了一枚“立志改变中国科技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种子,笔者心甚慰。这比单纯知识的传授,意义是何其深远。

2 物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不畏权威的思想

物理教学中,应善于在具体的教学中,用思想去陶养学生的心灵。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只有用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互相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特、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从某一价值尺度来看,有正确的思想和错误思想之分,也有深刻的思想和肤浅的思想之别。五千年厚重的中华文化,留给我们精粹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思想的糟粕――迷信权威。我们教育者,就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

例如,《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老师们都读过,这篇文章中考出过,其中,针对这篇文章出了这么两个问题:

(1)他们探索自然现象时的态度是什么?(实事求是)

(2)他们对孔子的议论说明了什么?(不迷信权威)

对于此题,老师们是议论纷纷,有人不屑一顾,认为出题的人太出格,把物理题和哲学题混为一谈。笔者却认为社会真正需要的,真正应通过考试选拔的,不仅仅是死板的知识的选拔,更重要的是选拔具有不畏权威、勇于进行科学探究的思想的人才。在平常的物理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切身力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 在物理教学中,尤应善于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美的认识

有人说,音乐是一种美,在于愉悦人的心胸;有人说,绘画是一种美,在于美化人的视线;有人说,文学是一种美,在于美化人的举止、谈吐;……物理学的美在哪里呢?物理学的美,是一种思想的美,是一种简洁的美,是一种澄清心志的美,是一种波澜壮阔的美。有人认为,此乃危言耸听。简举几例以证之。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范文6

在讲完了《认识电路》及《欧姆定律》两章之后,我设计了一节专题课――《如何判断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的变化》。一上课,我首先对欧姆定律进行了复习,然后设计了一道例题,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我总结了一下进行这方面判断的基本方法。然后又就着方法给学生们举了几个比较典型的例题,师生共同进行了判断,并且找学生到黑板上跟大家一块分析,最后我以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进行了练习,这样一堂课很充实地结束了。

课后我也有一种成功的感觉,觉得一切按照我设计的方案进行,而且看学生的表情好像也都很明白,学生掌握得应该万无一失了。可是在讲《练习册》上的习题过程中,我吃惊地发现好多同学都没有掌握好,错题百出。尤其是一些中上游的同学,解题思路根本不明确,这对于我来说像浇了一盆冷水,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我在反思:这节课的失败之处。知识的传授没问题,各个知识点的归纳,解题思路的总结也很到位,问题在哪呢 ?“学生”我脑中闪出一个词。是啊,我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进行课堂教学,没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我犯的最大错误。

第二天一早,我就找学生调查,有的说“老师,您当时讲我能听懂,可是自己做题时又想不明白了,不知从哪入手”,还有的说“老师,我依赖性强,懒得自己思考”…… 学生的话让我恍然大悟,使我明白了问题在哪。是啊,我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水平,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习。专题课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我没有把这个专题更加深入,我应该继续拿一节课甚至更多节课让学生真正把这个问题搞明白。可是我为了赶进度,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学生当时就是懵懵懂懂,囫囵吞枣,没有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做原题还可以,题稍微一变化就不会了。

物理这门学科特别注重逻辑推理,不是靠死记硬背能学好的,学生对于老师讲的方法并没有真正理解变成自己的东西,当然题一变就不知所云了。而且现在的学生特别不爱动脑,不善于思考问题。痛定思痛,我决定重新进行练习,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间交流、分析,反复的练习,又把前面做过的题重新练习了一遍,现在看来班上中游以上的同学基本上没有问题了。

本节课给了我如下启示:1、老师上了一节自我感觉良好的课,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一定买帐,要看学习情况,因势利导。切不可自已为是,时常和学生交流谈心。把握学生学习的脉搏,这样才可以把知识教活教细。为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奠定基础。

2、教学不是老师教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习了多少,掌握了多少,要以学生的掌握程度决定下一步的教学。贪多过快都是要不得的。

3、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起来,不能老师过多的大包大揽,是学生变更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