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

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范文1

关键词:教育;青少年;中国传统戏曲

1 前言

让戏剧进入校园,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了解戏剧的思想是卢梭提出来的,“在实践中学习”和“在戏剧实践中学习”是卢梭的教育理念。戏剧教育在100年前就已经在欧美国家发展,而在我国的发展才刚刚开始不久。正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的引领下,各国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多,戏剧进校园在我国开始慢慢盛行。2016年教育部提出,必须加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弘扬,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让学生对传统戏曲文化增强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建立密切联系,普及戏曲教育。就目前来看,多元化的社会中各种新兴事物也随之产生,传统文化被人们逐渐抛之脑后,一些传统艺术也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为了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振新传统艺术,必须加强传统文化的普及,这就需要从青少年着手,进行传统艺术的教育。

2 戏曲教育实例

2.1设立戏曲课程

我校进行戏剧教育,那么首先就要从课程着手,因此北京某一所中学专门招聘专业的戏剧老师,由戏剧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戏剧的了解与学习,同时也带领一些热爱戏剧的学生进行表演。二年级开始面向全校学生设立京剧课程,对学生进行京剧知识的普及。通过普及知识,因而让学生从小就对戏曲有一定的了解,不会对传统戏剧文化遗忘,从小就对传统戏剧产生深厚的感情。

2.2建立戏剧社团

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不仅可以从课堂上学习戏曲知识,也可以在课余时间学习与了解。我校成立了戏曲社团,其中分为了7种行当,学生可以根自己的喜好加入社团,社团中每个学生都是主体,大家互相交流自己对于戏曲的认识与学习戏曲中的难题,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学好戏曲,可以进行自我才艺的展示。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戏曲知识的了解,增强自信心,也可以让自己真正参与到戏曲中去,更加容易接受戏曲,对传统戏曲的传承有极大的帮助。

2.3加强学校交流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戏曲教育模式,学校之间应该互相的交流,才能更好的让戏曲进入校园。北京东城区的4所小学与中央戏剧学院进行合作,对小学的老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只有老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同时也让小学生进入高校专业戏曲训练基地进行参观,让小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触优秀的戏剧人才,提高他们对于戏曲的崇拜与热爱程度,从而树立目标,更易于他们学习戏曲。

3 戏曲教育规划

3.1大力宣传戏曲教育

戏曲进入我校,教育部门应该做好宣传与号召,各个地区都应该积极的响应号召,不能让戏曲教育只停留在一二线城市。因为各个地区的师资力量不一样,基础设施不一样,所以应该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校进行财政上的支持和扶持。我校在发展戏曲教育的过程中,我校在发展戏曲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当地部门的大力支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提供了一些学习戏曲中的基础设施,也对老师进行了专业的培训,因而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与学习传统的中国戏曲,使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

3.2课堂戏曲教育

在我校内对学生进行戏曲教育主要还是要靠课堂上的学习,其他的社团活动只是起到一些辅助作用。在课堂上进行戏曲教育不应该仅仅靠老师传授知识,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清华附中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开设了戏曲鉴赏与表演课程,在课堂上首先有老师讲授知识,让学生对于戏曲有了解,其次让学生自己进行表演与创作,形成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戏曲教学模式。这种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了戏曲的学习中去,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表演能力与创造力。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3.3活动性戏曲教育

戏曲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也应增强它的实践性。学生不仅要了解戏曲的知识,同时也应该掌握好一种自己喜欢的戏曲,能够将其展示出来。例如北京某一所中学,会不定期的举行戏曲比赛,让学生以个人或者团体的形式准备戏曲节目,进行表演,挑选出优秀的人才参加全国“戏曲杯”比赛,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戏曲的热情。通过表演,可以让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戏曲有更深刻的理解。只有有了热爱和深刻认识,才能使传统戏曲文化更好的发扬光大。

4 总结

在普及教育阶段渗透传统戏曲文化的进程中,我国依旧需要学习国外的一些方法,更好的完善戏曲进校园体系。对各个学校的戏曲教育进行定期的审查,不能让此行动成为形式主义,防止一些学校出现应付的现象。同时,国家方面,应该组织戏曲方面的专家进行戏曲教材的编制,各个年级的教材各不相同,低年级小学生应为童话系列的书籍等,形成一个完整教材体系。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由于客观条件的原因无法进行戏曲教育,这就需要国家的支持,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支持,对于贫困地区的戏曲教育有着强大的帮助。对学生进行戏曲教育,不仅是对戏曲的学习,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戏曲教育有利于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继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冯波.中国传统戏曲造型元素在动漫造型教学中的应用实训[D].东华大学,2015.

[2]梁国伟,黄阿莎.汇聚“理气合一”修身观念的中国戏曲身体表演及其“交感”传播方式――兼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当代传播[J].艺术百家,2006(1).

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范文2

丝绸之路作为是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同样承载了文化的交流。目前中国外交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引来了各界人士展开对于丝绸之路进行研究,选择具有悠久历史的纹样进行研究,可以把更古老的文化联系在一起,从而理解丝绸之路的交流是怎样促进文化的创新。

各地区的纹样既有相似性,又有不同点。特定纹样出现,在丝绸之路开通后的交流中,某种纹样比如葡萄纹、联珠纹、格里芬、等在某一地区被创造出之后,流通到其他地方,再根据其地方特色把具体形象内容加以改变,成为不一样的纹样。 中亚和草原地区是丝绸之路比较中心的位置,丝绸之路上各个地区间物质、文化的交流经过中心位置,而这个中心位置吸收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影响,比如在巴泽雷克古墓出现的丝织品,上面绣有中国古代最常见的凤凰与西亚很受欢迎的斯芬克司形象。但是该丝织品上的斯芬克司形象与以往西亚风格的斯芬克司形象有了差异。受中国纹样影响该斯芬克司不再是鹰的尾巴、狮子的身体,而变成了拥有凤凰一样华丽尾巴、豹或鹿的身子、带鹿角的人头地形象。与凤凰形象相近的斯芬克司,包括阿尔泰地区的鹰与凤凰结合组成的纹样、“黄金之丘”发掘出的“双龙守护国王金头饰”也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它们都吸收了东西方的特点而组成一个新的形象。丝绸之路对于文化的交流创新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是由丝绸之路上物质的交流,纹样在载体上被流传、发展。好多的纹样是通过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在原有的基础上受到地区传统文化的影响改进为新的纹样。汉代以前染织品上一直是中国传统的纹样图案,但是在丝绸之路之后,魏晋时期动荡不安,西域文化影响比较大,到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艺术随着宗教逐步走向现实主义,唐代时期则是中国的染织影响了丝绸之路其他地区,并不断吸收国外文化。研究考古表明,早期中国在纹样图案上均采用的是传统文化题材,多是几何纹等简单纹样,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纺织品上均出现了动物、即佛教题材的纹样。到了隋唐时期,波斯风格对中国纺织品纹样的影响越来越大,出现了骆驼、鹿、象带有翅膀的狮子、马等动物形象,更出现了太阳神、人马等形象。团窠纹也就是所谓的团花。最开始出现在唐代的丝织品中。这种以圆形为单位元素的装饰图案是从波斯图案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包括人形,动物和形式化叶饰之作的圆形元素,是所在装饰中加以变现的事物的原型。根据对波斯纹样的吸收与发展,唐人又创造出了带有波斯风格的新样式――“陵阳公样”。这种图案是在西方纹样的基础上保持了中国纹样四方连续等传统形式,用环式花卉或卷草代替联珠纹,以中国传统动物主题代替西方神话造型。这种在西方基础上加以中国的元素与形式改进的纹样,在中国整整延续了数百年之久。

个人简历:

姓名:于慧中,出生年月: 1991-11-06,性别:女,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山东省淄博市,当前职务:学生,当前职称:学生,学历:本科(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纹样

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范文3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观规划;城乡一体化

[引言]: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完善,给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的交通、经济、技术等方面都比较落后,这就使得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问题,我们需要以科学合理的理念进行思考和实施。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农村地区的区域特点和区域优势,设计和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景观,同时,要注意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乡村区域的可持续性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转型、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的适当调整以及农民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美丽乡村的建设还可以丰富农村地区百姓的业余生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缓解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

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应该尊重农村地区的文化特征、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实现合理的规划和设计。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根据最近的数据统计,全国大约有69万个行政村,因而,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工作对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

1.1 保护生态环境原则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所以在对乡村景观进行规划时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合理开采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制定合理的开采开发制度,实现乡村资源的可持续开采。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和绿色环保的施工技术,确保将自然景观与人类社会可以有机的融合到一起。

1.2 尊重地域文化原则

我国的乡村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各地都有自己浓郁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是独具当地特色的宝贵精神财富。所以说,乡村景观规划应该根据各地的地域文化情况,在充分发挥和利用当地的地域特点,并尊重和保护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和实施。

2、 乡村景观规划的制约因素

由于我国地域范围大,各个地区之间的资源环境特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为区域统筹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和制约。此外,各个区域的空间布局杂乱无序,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络,这同样给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带来较大的制约。另外,城乡结构的二元化结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目前各个地区的城镇居民收入、生活水平等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农村居民的收入、生活水平则改善十分缓慢。

3、 乡村景^规划的建议

3.1 尊重传统乡村肌理

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应该充分尊重传统的乡村肌理完成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首先,要对乡村中的传统建筑、传统风俗、传统文化等加强重点保护;其次,根据乡村的现有建筑、道路、桥梁等情况,合理设计规划新的建筑和交通,将乡村景观与现代风格相互结合;再次,加强对于乡村区域的水系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在水塘、湖水等周围栽种绿色植物,并合理搭配不同种类的树木。

此外,还需要对乡村的健身场所、医疗卫生院、厕所等进行合理的规划,以方便农村居民的生活。它们的布局要合理,保证线路的通畅,以方便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

3.2 发扬乡村地狱特色

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浓郁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在进行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各地的区域特点。在营造乡村景观时,尽可能的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乡土植物、石刻雕像等景观。同时,充分融合当地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着重体现区域特点,提升乡村景观的独特魅力。

3.3 构建尺度宜人的生活空间

乡村的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具有有序性和规划性,美丽乡村建设应该事先进行非常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形成尺度宜人、井然有序的美好乡村生活空间。合适的尺度是以正常的步行速度作为参考和度量的,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的同时,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半径应该在步行15分钟可以到达的区域范围;人际交往的距离应该在步行10分钟可以到达的区域范围。

4 、结论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完善,给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而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对于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提高和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景观规划设计中,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和利用当地的地域特点,尊重传统乡村肌理、发扬乡村地域特色、构建尺度宜人的生活空间,以实现优质的乡村景观,加快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卓美行, 王.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2012.

[2]肖笃宁. 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3]骆敏, 李伟娟, 沈琴. 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2, (3):11-13.

[4]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等. 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刘彦随, 陈聪, 李玉恒. 中国新型城镇化村镇建设格局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8(6):58-61.

[6]代琛莹, 王士君.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聚落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8.

[7]刘黎明. 乡村景观规划[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3.

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范文4

关键词:民族舞蹈 发展与保护

     一、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概述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传统 文化资源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这其中,舞蹈在传统 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是传统文化资源不可缺少 的组成部分。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一方面它是人类传 情达意的产物,曾在宗教崇拜、传授知识、记述历史、团结人民和娱乐中 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舞蹈在情感表达上符合人的身心需要 的本质特征以及愉悦身心健美肢体、联络情感和团结群体等独特的功 能,使它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1]尤其是民族 舞蹈它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承,传达民族感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 用.

    《辞海》中认为所谓的少数民族舞蹈指的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 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现代的民间舞 研究者将少数民族舞蹈定义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发展的过程中,由劳动群众集体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 流传的舞蹈形式,他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 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 如藏族的\"弦子\"、\"果谐\",苗族的反拍\"芦笙舞\"、\"打歌\",土家族的\"摆手 舞\",白族的\"绕山林\",彝族的\"阿细跳月\",傣族的\"嘎央\"、\"嘎洞\"等是我 国古老的少数民族舞蹈形式。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种类和风格样式之 多是无与伦比的,据我国民间舞蹈集成普查,我国的民间舞蹈品种包括 汉族在内约有一千多种,然而人口只占全国8.98%的少数民族,其民间 舞蹈却占全国民间舞的50%左右,可见少数民族地区被誉为\"歌舞的海 洋\"是名副其实。[2] 二、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与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少数民族舞蹈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并拥有的一种至高无尚的精 神财富,它不但反映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是一种 文化传承的文脉。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以及西方文 化的不断融入,形形的现代舞蹈诸如交谊舞、国标舞、街舞、迪斯科 融入祖国内陆城市,使得少数民族舞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冷落, 而一些地区的民族舞蹈呈现出民族属性渐渐淡化的迹象。舞蹈的民族 属性渐渐淡化主要表现有:在一些以歌星为主动脉的综艺拼盘式的大 型晚会上,不少舞蹈成为大腕歌星的陪衬,成为功效制作流程中的雷同 标本,缺乏独特鲜活的舞蹈语汇和形象塑造;舞蹈作品只强调表演技法 而忽略民族语汇的运用和舞蹈的民族文化内涵;一些以表现自我为主 的蹦迪之类的舞蹈甚至成为时尚,等等.

    近年来,少数民族舞蹈的民族属性淡化,引起了我国民间艺术工作 者的警觉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行动。由此也取得了一些在民族文化的 保护和发展上的重大成果。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颁布了一 系列法律,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2005年2月《中国 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白皮书,明确指出\"国家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 文化、繁荣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第二设立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 蹈的机构和设施,使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载培养人才。到 目前为止,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534个,艺术表演场 所194处,图书馆661个,群众艺术馆82个,文化馆679个,文化站7318 个,博物馆155个,全国五个民族自治区和云南、贵州、吉林等省有24 所高等和中等艺术院校,专门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第三申报和设 立世界和国家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鼓励教学科研机构为保护 和发展民族舞蹈提供智力支撑。到目前为止,我国设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目前已经有518项被选入,其中包括民族舞蹈.

    尽管如此,但是各个地区未将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传统 文化保护相结合起来。而曾指出\"一方面我们要保护这些珍贵的 人文资源,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把这些人文资源作为一个突破口,从旅游 业入手,发展西部经济。当然,要形成良性的发展,就需开发和保护一 起抓。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西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举世 罕见的历史文化。因此,我们要把旅游业作为一个吸引外资的窗口。世 界经济越发展,人们花在旅游方面的消费就会越多。但我们现在的旅 游业发展还不够,光靠几个兵马俑是不行的,还要有一套历史的知识.

  要组织一批人来讲清楚西部的人文资源,包括中国早期文化的光辉历 史,在全世界确定中国文化的历史地位\"。同时,也没有对少数民族舞蹈 赖以生长发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进行保护,使得少数民族舞蹈保护和 发展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大力发展我国民族舞蹈是当务之急,对推动 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并且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也提供不 可缺少的部分.

    三、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1.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首先就要保证少数民族舞蹈赖以生长 发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对少数民族舞蹈赖以生长发育发展的土壤和 环境进行保护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的根本。因为没有少数民族 舞蹈赖以生长发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就缺乏民族舞蹈成长的支撑力.

    对民族舞蹈赖以生长发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的保护就是要尽最大可能 将民族民间舞蹈置身于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在浓厚的民俗 民风的浸润下,对其能整体\"活性\"的保护起来。正如北京舞蹈学院副教 授金浩认为的那样原生态的民间舞蹈在现代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需 要对其生存的环境予以支持和重视,我们在坚持民族民间舞蹈自主性 的基础上,尽可能保护它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范文5

(一)旅游文化功能概述

旅游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由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从此标志着旅游业的正式诞生。纵观旅游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旅游业一直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并且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旅游业也带动了其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并使其在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中也在逐渐地走向兴盛的时期,进而也为国家的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可见,旅游业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与带动作用。然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发展的脚步,在旅游业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一些旅游经营者过于重视所获得的经济利益,而对旅游景点的一些环境保护与管理方面采取忽视的状态;进而出现许多旅游景点遭受破坏的现象,进而失去了其本身的面貌,这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讲十分不利。而对于旅游业的主要功能,世界旅游组织在《马尼拉宣言》中对其做出了如下的定义:“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不论是如何实际和重大,不是也不可能构成国家决定促进这一活动的唯一标准。”总体来讲,旅游业的功能就是作为人们在生活中的一种特殊生活方式,在满足人们视觉和听觉的同时,也满足了旅游者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文化享受。纵观整个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观光和休假的享受,更加追求的是对当地文化以及旅游文化的了解与体会,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旅游文化必将作业衡量一个旅游景区整体水准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必将会作为旅游业吸引众多游客的主要魅力因素。

(二)旅游文化的具体功能

马林洛夫斯基曾经指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或心灵的习惯,直接或间接满足人类的需要。其动态性质指示了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就在研究文化的功能。”因此可以说文化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生活经验以及产期的生活产物,是人们长期生活中智慧与行为的结晶,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最终的产物,基于此,旅游文化对于旅游业的长期经营来讲具有重要的推动与保持作用,其具体说明主要如下:

1、独特的旅游文化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源泉。

旅游业的旅游文化直接指引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的主体,而其文化的具体内容也直接决定着一个旅游景区的具体魅力所在,一个旅游产品只有在具有独特旅游文化的前提下,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游客前来消费。对于当今“文化游乐时代”和“旅游文化时代”的发展趋势来看,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的主要目的是体会旅游本质上的精神享受与审美享受,那么其每个景区的不同旅游文化就直接决定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因此可以看出,一个具有良好旅游文化的旅游景区才能够吸引到源源不断的游客,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才能够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与经营。

2、旅游文化指导着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众多的游客,那么就要充分了解当前市场上人们对旅游业的需求,以及对旅游文化的需求,只有能够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才能够实现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具有市场导向的,那么旅游也在进行经营的过程当中就必然离不开对旅游文化的重视。因此,只有基于一种特色旅游文化的开发,才能够使得开发出来的旅游资源更具品味与吸引力,才能够满足人们的根本需求。在此过程中还需注意的是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地区一定是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的,如果仅仅只是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而开发旅游资源,那么旅游地的文化特色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发挥,进而也就达不到吸引游客的最终目的。

3、旅游文化推动着国际文化的交流。

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旅游者,他们之间虽然有着国籍与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但是对于旅游景点来讲并不会影响他们对各个国家优美景点的欣赏与享受,对于他们来讲,不论是中国古典园林还是古希腊神庙,或是欧洲哥特式教堂,虽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会让他们对景点的欣赏水平与个人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各个地区建筑作为各个地区的文化能够被各个地区的旅游者所接收与理解。那么随着各个国家旅游者对旅游景点的欣赏,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他们对本国的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大大促进了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三)旅游文化的功能与旅游文化的塑造之间的关系

旅游文化功能实现的前提是要对旅游文化进行良好与合理的塑造,因此旅游文化的塑造是旅游文化功能实现的前提与基础,对一个旅游景点形象的塑造也关乎整个旅游景区的形象。由此可见,塑造旅游景区的旅游文化,使其保持着当地的文化特色与民族特色,是保证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景区在旅游业中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于旅游文化的具体塑造,其主要是通过分析当地景区的特色,民族特点等,从而以此为基础来对景区的整体形象做出设计,进而确定旅游文化的主体。而对于当地的文化特色来讲,其是在十分漫长的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过程中长期积累来下的,进而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因此旅游文化的塑造不是漫无根据的,而是根据各个地区的具体背景与特色来决定的,具有独特性与社会遗传性。因此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地区的旅游文化是社会发展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果,是不可被复制与模仿的,这也是作为旅游业一个关键的价值所在。

二、塑造旅游文化品牌的意义

一个旅游地区的旅游资源与当地的旅游文化具有不可

复制与移植的性质,因此旅游业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打造其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进而获得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但是,就目前实际的旅游业状况而言,旅游的经营者往往过于重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对旅游文化品牌的建立,那么久而久之这种旅游文化就会被毁灭或是替代,给旅游业的经营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旅游的经营者来将,应该重视对企业文化品牌的保持与建立,旅游文化品牌对于整个旅游业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一)旅游文化品牌可以大大提升旅游地的旅游形象

一个旅游景区的旅游文化品牌充分展示了旅游景区的魅力所在以及所有吸引人的地方,通过对旅游地旅游文化品牌的展现,可以让人们深刻了解到旅游景区的优点所在,进而大大提升其在市场当中的知名度与自身良好的形象。

(二)旅游文化品牌能增加旅游资源的附加值

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刚刚开始运营的过程中,由于是刚刚建立的旅游景点,人们对其了解度与认同度普遍偏低,那么就可以借助当地旅游文化品牌的知名度,进而来提升新兴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并使其快速地走向市场。

(三)旅游文化品牌具有持久的扩散效应,能够促进旅游文化的传播

一个旅游地区的旅游文化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那么在向人们宣传旅游文化品牌的过程中,会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一个十分深刻的印象,进行具有十分持久的扩散效应,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大大促进了旅游文化的传播。

(四)城市旅游文化品牌能够促进旅游地旅游文化的建立

旅游地的旅游景点以及旅游景点当中的一些基础设施是与当地城市的建设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城市旅游文化品牌对与当地旅游文化品牌的建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典型性,那么在对旅游地旅游文化品牌建立的过程中,可以与城市旅游文化品牌紧密地结合在一定,进行获得游客们的认同度,实现旅游业的稳定运营。

三、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原则

旅游文化品牌的建设其主要目的是打造旅游景区独特的、优秀的旅游文化,并且将其作为吸引游客的关键魅力所在,在对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与当地的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从而提升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保证其稳定的运营与发展。在对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会遵从许多的原则,其具体叙述主要由下。

(一)可持续原则

对于旅游业来讲,旅游文化的可持续是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在建立旅游文化品牌上也考虑到将旅游业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考虑人们长远的需求出发,在进行旅游经营的同时还要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结合起来,进而不仅促进了对当地环境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使旅游业能够长期在社会市场中生存与稳定地发展。

(二)个性化原则

旅游文化品牌的建立要具有其独特的特色与吸引力,才能够吸引到更多的顾客,因此在进行建立旅游文化品牌的过程中要充分地挖掘旅游文化的深度内涵,将当地的特色文化与旅游业的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旅游文化品牌,只有在旅游文化品牌无可替代的情况下,才可以证明其旅游文化品牌的成功建立。除此之外,在对旅游文化品牌进行建立的同时,还要注意对旅游文化品牌的保护,在传承当地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可以与当代的文化特色有机地融入在一起,进而增加其品牌的个性化。

(三)市场导向化原则

旅游业能够稳定经营的基础就是能够吸引源源不断的客源,进而实现盈利化,那么在建立旅游业品牌文化的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到当前市场上人们对旅游文化的需求,只有在满足旅游者内心需求的情况下,才能够让游客深深地体会到旅游文化的真正内涵,并且引起共鸣,进而促进消费者进行实际的消费。因此旅游文化品牌的设计要建立在市场中人们的需求之上,并且根据人们的内心需求来挖掘出独特的文化内涵,进而在明确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方向的基础之上树立文化品牌形象。

四、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重视旅游文化的深度开发与创新

在建设旅游文化品牌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旅游文化进行深度的挖掘,对市场上人们的需求进行深度的调研与分析,并且与旅游资源的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使得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当中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导向,进而有助于旅游业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并且维持旅游业长久的生命力,始终保持在市场当中的竞争优势。在创建旅游文化品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整体文化理念的设计,将传统的当地文化与现代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独具体色的旅游文化品牌,进而将旅游也赋予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二)结合当地文化定位特色的品牌形象

旅游业文化品牌的建立一定要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与当地的风土人情良好地结合在一起,众所周知,当地的特色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生活中所逐渐积淀下来的产物,是人类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因此其本身具有不可复制与不可转移的特性,那么在旅游文化品牌建立的过程当中就要充分考虑到当地文化的这一特点,以当地文化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加进一些现代化的因素,进而能够创造出旅游产品特有的文化品牌,进而能够起到最终的吸引大量游客的目的。

(三)差异性的品牌营销与宣传

在建立旅游文化品牌的过程中,除了其本身的内容要吸引游客之外,还要有一定的传播手段来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与认识到其具体的旅游文化,只有进行有效的宣传才能够达到建立特色旅游品牌的目的。因此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地方性的传统活动、节日庆祝或是一些大型的文化表演,来引起人们对当地文化的关注,进而吸引其对当地旅游文化进行详细的了解与体会,从而增加人们来此消费的倾向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借用媒体来对旅游文化品牌进行大力的宣传,例如以广告、传单或是网络宣传等形式来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旅游产品的魅力所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兴趣,达到促进消费的最终目的。

(四)强化品牌管理

在进行旅游的实际经营过程中,要强化对旅游文化品牌的管理,保证每一个经营环节与经营阶段都传递着相同的文化理念与文化特色,进而保证旅游产品在每时每刻向人们展示的都是一个十分完整与优秀的旅游文化品牌。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旅游一些基础设施的管理与建设,在提供给游客一个赏心悦目的旅游景点的同时,还要保证他们在衣食住行上的享受与舒适,例如:可以在旅游景区的周围建设一些十分舒适的旅馆与一些餐饮娱乐设施,让游客能够以一个很饱满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当中。在满足游客一些个性化的需求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高旅游文化的整体水准与产业的整体素质,对旅游业的各个环节施行标准化统一管理,在经营的过程中在不断完善管理方式与理念的同时,还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引入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与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对旅游业各个环节的管理,在根本上加强对旅游文化品牌的建设。

(五)建立区域合作品牌

一个地区本身的基础设施与建设程度直接关系着旅游业在建设当中的整体情况,那么就必然会存在一些在旅游方面的约束因素,进而形成发展旅游业的不利因素,例如:一些旅游景点的所在之处交通不是十分便利,那么就会在交通方面对前来旅游的游客带来一些不便利的条件等。由于不同地区的文化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那么就可以与整个城市或是整个省内的旅游景点进行整体的整合,使各个景点之间能够做到优缺点互补,进而将整个旅游景点的每个优点展示出来,形成旅游资源上的共享,形成一种区域一体化的旅游格局,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一条龙”的服务,进而促进了消费者的消费。

(六)品牌的网络营销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功能越来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互联网也可以作为一种十分强大的营销工具,将旅游的文化、旅游品牌以及旅游地的优势进行广泛的传播。网络宣传的宣传速度十分迅速的,并且其普及的范围是遍及世界各地的,而且其宣传的成本也十分低廉,因此可以将网络宣传广泛地利用起来,进而使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够了解到旅游产品的独特文化,从而打响其品牌的知名度。

五、结语

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范文6

一、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增加课堂趣味

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了解后,将其融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时,应根据学生特点以及学生认知度将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学生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载体,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老师应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的中心,把优秀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习知识较为枯燥,为增加课堂教学气氛,老师可以适当融入传统饮食文化元素,例如:八宝粥的来源、馒头的出现等。通过这些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

二、适当选取文化内容,增加学习兴趣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内容比较广泛,在选取适当内容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合理选取,确保课程建设更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如:选用和道德荣辱以及顺应现代文化发展潮流方面文化知识时,如民间故事、传统谚语、文言文等,要适当将其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例如:苏教版《三字经》课堂教学中,主要讲诉的是如何尊师重道,百行孝为先的道理,因此老师可引用《孟母三迁》这一故事前,讲解孟母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不断搬迁,说明母爱的伟大,学生要尊重、孝敬自己的母亲、家人。在《三字经》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入传统典故把学生引到正确方向,从中学习三字经中所讲的含义,为课堂学习增加趣味,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三、选取优秀文化精髓,改善课堂气氛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不是所有文化都值得学习,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改善课堂气氛,通过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增加课堂教学气氛。现代语文教学是传承、弘扬文化的载体,是百科之母,其所承载的文化有深远影响。因此教师开展教学工作,融入传统文化时,应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将文化有效传承,语文课程教学是让学生更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是学生知古通今的主体,合理运用传统文化有助于改善课堂气氛。例如:苏教版《古今贤文合作篇》中提到,人心齐泰山移。独脚难行,孤掌难鸣的内容,主要讲的是“团结就是力量”,并引用传统知识“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一思想去引导学生,应选用适当内容开展教学工作。

四、引用优秀文化定义,抓住学习重点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文化时常被人们挂在嘴边。国外人所理解的“文化”是培养、发展、教育、耕作的意思。早在十九世纪中期,英国著名文化教育学者泰勒在自己著作中提到,文化所要理解的含义较为复杂,其中包含有:教育、道德、艺术、知识、风俗、法律等,同时还包含者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以及所学到的能力。我国民族文化中,“文化”用传统意思理解就是,“文”、“化”之间相互结合,“文”就代表具备清晰思路、纹理的意思。但在现代社会,文化是现代与传统所结合的产物,并包含有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性文化这两种。小学语文苏教版《珍珠鸟》最后四个自然段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有效,在阅读课文和背诵课文时比较困难,因此老师可利用纹理、思路这一文化理念指导学生阅读、背诵课文。文章《珍珠鸟》最后四个自然段中,抓住“起先”、“然后”、“后来”等字眼,让学生按照相应语序去阅读文章,同时还可以按照这一思路去背诵课本中重要内容。而“文”也可以指文采、条文、文字等,“化”主要是指造化、变化意思。具相关资料记载,我国较早古书《易》中对其有记载,从《彖传》中已经把文化结合使用了,主要将其应用于天文、算术、人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