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1

关键词:数字化;传统文化;黎锦图案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9-0232-03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Redesign Under the Digital Background ― A Case of Hainan Li Brocade Pattern

ZHOU Yu-ping1, LI Yi2, LIN Ming1, LUO Zhi-gang1

(1.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58, China; 2.College of Fine Arts,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58,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ve forward constantly. Digital technology is also in the high speed development. A digital world is quietly go into our cultural life, and constantly changing world.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igital, to preserve and carry forward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be more attention.Through the us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o digitize Li brocade pattern and li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Taking Hainan Li brocade desig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o make use of the digital technology on traditional cultur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at the information age.This paper explained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bout the study of Li brocade pattern and the research of digital technology.

Key words: digitization;the traditional culture;Li brocade pattern

1 引言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高度便捷和快速传播,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普遍成为各行各业发展必备条件,一切都建立在电子信息应用的基础上。现代化行业生产也逐渐的在依赖数字科技的高度便捷而运营,从计算机诞生之日起,传统模式在渐渐离我们远去,传统手工艺生成方式随着新兴技术生产方式的崛起在不断受到挑战。海南黎锦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其精美的图案令人赞叹不已,然而这种传统的民族文化正在渐渐走出我们的视野,传统的黎锦技艺正在濒临灭绝,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情况。

如今传统行业的竞争力在不断的削减。在这种形势下,我们需要正视传统行业的现状,寻求新的出路,使传统行业和民族文化得以延伸并可持续地发展下去。为此,我们应该引入或创造出适合传统手工艺技术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技术,依托信息时代的数字化技术,将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 传统文化的潜在危机

在现代化浪潮的推进中,我们面临全球化带来的种种变化的冲击,我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正在改变,这使得我们容易淡化或慢慢遗忘我们的祖先所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技艺,特别是传统的手工技艺正在渐渐离我们远去,我们的后辈子孙正在面临着对这些传统文化的遗忘。因为现代化的生活文化语境在发生改变,传统的、真实可触摸的物质世界和虚拟的数字化世界之间的界线慢慢变得越来越模糊。垃圾文化的泛滥直接导致人们文化的低幼和难以分辨事物的好坏,人类的发展总是伴随文化的不断演变和沉淀。

互联网快速发展使得地球抽象的地理概念和时间概念变得狭小和缩短,伴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土文化的保护。传统文化的生存将不可避免的面临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冲击,在新时代的要求下更加迫切的要求我们去保护和继承本土的传统文化。从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来看,传统文化的整理挖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符号与记忆:黎族织锦文化研究》中记述了在2003年对黎族居住区的考察中只有10%左右的妇女继承了黎锦一部分的传统手工技艺。现如今,真正全面懂得黎锦纺织技艺和黎锦图案设计的人则是寥寥无几。黎族的民族陶制工艺基本失传。除此之外,只有少量的长者才了解黎族织锦的传统工艺和织锦纹样的含义。显然传统的黎锦工艺在慢慢地淡出黎族人民的生活。黎族文化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快速缺失的一小部分,中国华夏民族传承下来几千年来的文化,在全球融合的大环境里怎样才能保存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迫切需要反省的。

日本关于文化保护与传承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纵观历史,自汉唐以来民族大融合,民族文化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发达的文化水平迅速波及周边国家,使得古代日本向古代中国学习汉唐文化并且继承和演变了我们的文字、书法、建筑、茶道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汉唐辉煌的文化在中国没有发展下来,但在今天的日本却还可以一窥汉唐时的辉煌,日本国内的传统建筑、书法、茶道、等都保护和传承的非常完好。这不得不值得我们去深刻地反思。

3 黎锦

黎锦即是黎族织锦,据《广东通志》记载“黎锦出琼州,以吴绩越锦,拆取色丝,间以鹅丝线,成人物、花鸟、诗字,浓丽灿烂,可以为袁褥嶂幕,以有金丝间错者为上。”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海南棉纺织技术就通过调征的方式输入宫廷,多自宋朝以来就远销内陆,黎锦的技艺精湛、工序复杂、颜色鲜艳、图案新颖、做工精良、品种繁多。且与蜀锦、苏锦齐名。

3.1黎锦图案简述

黎锦图案指织绣在黎锦上的图案,黎锦图案作为黎族历史的见证和黎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黎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黎锦是海南黎族妇女手工织绣的一种传统工艺锦布,因其图案精美并记录了黎族人民历史生活和审美的演变而广受关注。据《中国黎族》书中统计,黎锦纹样共有。目前常见并能解读的也只有几十种了。黎锦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历史超过3000年,被称为黎族的“甲骨文”,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由于黎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所以黎锦图案无疑是本民族文化主要的记载形式之一。黎锦图案的传承,都是通过母女相传、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的,这种以人为载体的传承特点是艺随人走,而且在口头传承过程中会出现记忆偏差。致使目前许多黎锦包括黎锦图案都出现了失传状况。现在有了很多先进的数字化工具和技术手段可以将这种失传程度降低,如:利用计算机将黎锦图案进行数字化处理,不失为拯救濒临失传的黎锦技艺的最好办法,也是记录黎锦图案的最佳的选择手段。

黎锦图案纹样主要分为人形纹、动物纹、几何纹、植物纹、自然现象、汉字符号等几大类。黎族按照语言服饰、习俗、地理位置的不同把黎族分为五大方言区即哈、杞、润、赛、和美孚方言区。各方言区的黎锦图案都有其特色,可根据黎锦图案的异同来区分各个方言区。黎族纹样主要用来装饰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品。如:筒裙、龙被、头巾、腰带、挂包等。

3.2黎锦图案的特点

黎锦图案中人物纹样运用的较为广泛,主要包括母子纹、大力神纹、生产和生活场景图等纹样,其形态抽象、简洁、夸张;动物纹也是黎族人民较擅长用的纹样之一,多为鱼纹、蟹纹、鹿纹、鸟纹、牛羊纹、猫狗纹、龙纹等多种纹样,动物纹常表达黎族人民对生殖的崇拜,寓意多子多福。表现手法也是利用几何形式勾勒出动物的抽象形态其造型语言简洁生动。植物纹通常多为族系标志元素,植物纹一般与动物纹、人纹搭配使用,如:竹叶纹、滕子纹、棉花纹等。几何纹样是表现最为突出的一种纹样,是通过直线、方形、平行线、三角形、菱形、波浪线、锯齿线等组合构成连续的纹饰,利用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纹样的方式重复排列。这也是我最喜欢的类纹样之一,它的构成形式感非常强,语言抽象简洁,符合当下设计语言的特点。汉字图案主要是受汉文化影响,主要将福、寿、喜、等吉祥文字用到黎锦图案中有美好吉祥的寓意。其中有一些较为古老的经典图案其中包括:渔猎农耕图、祭祀图、丰收图、婚礼图等这些图案都是记录黎族人们农耕、祭司、丰收、婚嫁等一些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黎锦图案颜色主要以红、黄、棕、绿、黑为主要色彩,主要是利用动血、植物汁等经过加工制作而印染成的。在黎族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象征含义,黑色代表吉祥、永久、庄重、驱邪逐妖之意。红色代表人的尊严、权贵,可以赶走恶魔,谓之仙人之色。黎族人民认为最美就是金黄色,是龙的象征,象征着男性的健美和刚强的性格也有富有之意。绿色象征人的生命,黎族人民大多居于山区,他们认为绿色是生命之色。妇女多在袖口绣两道白色的线,白色代表女性的纯洁,吉祥如意。

黎锦图案经历了千年文化的沉淀其独特的纹饰在织锦文化艺术中有着独树一帜的风格。黎族织锦技艺精湛,自商州以来黎族织锦作为朝贡品。例如“龙被”和“广幅布”都是当年朝供的物品。黄道婆当年在海南崖州(现三亚)学习黎族的纺织技艺,后来也被广为流传到全国。对全国的纺织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海南是吉贝(棉花)的原产地,它属热带气候盛产这种棉葵科野生植物。海南黎族棉花的栽培和棉纺技术当时在宋朝时期已经深入全国各地。纺织技术发是海南黎族人类对人类的一大贡献。不管是从黎族织锦的纹样还是其工艺都有其研究的重要意义

4 黎锦图案的数字化处理

对黎锦图案进行图形图像处理及再设计,既要保留传统民族文化的特点,又要加以创新再设计。中心思想是要保留黎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加以设计。利用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黎锦传统图案,对其进行分割、裁剪、边缘化处理,结合PhotoShop技术提取图案中的纹样主元素,对于图案主元素的生成采用图像抠图技术、颜色拾取、聚类分析等技术对图案特征进行提取,之后加以平滑处理。下图为设计前黎锦图案原始纹样(图1)与数字化处理后新黎锦图案元素图组图(图2)。再使用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对得出的图案元素加以处理,可提取出图案基因,图3为得出的四个黎锦图案基因。

4.1黎锦图案的再设计分析

黎锦图案多以抽象几何为主,由于受到经纬线编织方法制约使得黎锦图案纹样的结构都是以直线、平行线、方形、菱形、折线组成,大多由简单机械的几何图形为主。其图案语言形式简洁明了是黎族妇女对大自然形态的高度总结和概括。黎族织锦图案大多以平视构图法画面只变现一个主体没有固定的焦点,有一些重复纹样会利用二方连续或者四方连续的方式来表现。黎锦图案的夸张变形,是对自然物态有秩序、有目的的概括和变形,使得其变化的形象更具现代化形式美感,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从整个黎锦纹样来看都有其共同的特点,其设计以夸张变形和强烈的形式美感为其主要特征,这种简练、几何的造型语言恰好符合了设计的抽象化原理,传统与现代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处。这种简单几何造型语言能更好地让我们来运用黎锦图案语言来创作。我们可以通过再现、再构、再造等方式来打散重组来组成新的图形语言。把再设计的图形加以利用到现代设计中去,不仅保护继承了传统文化而且使作品更具文化内涵。有民族情感的作品更容易让人们感受到民族认同感。

4.2黎锦图案色彩的再设计分析

黎锦色彩搭配和使用非常讲究,虽然黎族在长期的发展中文化也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但黎族人民还是有自己的色彩观。黎锦主要以红、黄、棕、绿、黑主要。但在其搭配上还有其本民族的特色,黎族人民有其理解的色彩特征,他们创造出的色彩艳丽的黎锦图案、黎族龙被早以闻名遐迩。黎族织锦大多以黑色或棕色做底色,黎锦在色彩上注重搭配补色关系的对比,同时又注重同类色和邻近色的使用。图案用青、红、黄、白、绿等颜色相匹配,使黑色和白色产生明暗的对比、红色和绿色产生互补色的对比,在色彩的调上,以红色和黑色等纯度相接近的色彩进行搭配,使其色彩产生明度、纯度的基础上,又有强烈的补色对比,所以黎锦图案的色彩给人鲜明跳跃的色彩互补色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黎锦的色彩语言鲜明只要加以提取利用,其色彩语言容易使其形成一种特定的风格。

黎族织锦经历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才得以形成,体现了黎族妇女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审美能力。把具象的物态抽象成简洁的几何语言来表达不仅体现黎族妇女的智慧而且也体现了黎锦图案可被挖掘的巨大潜力。保护传统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做出扬弃,黎锦图案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只要我们加以利用把海南本土的黎族图形语言加工再造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让传统文化焕然一新,给予黎锦一个新的生命。黎锦图案不仅是民族传统艺术,它承载的是黎族人民几千年来的文化和发展,是黎族人民历经艰辛难得的宝贵财富,是黎族人的骄傲更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所谓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民族艺术植根于人民的生活,它淳朴又现代的造型语言符合现代设计的发展趋势。

5 结语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时代在不断变迁,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为我们传承传统文化带来了新技术、新手段。但同时传统文化若不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手段来拯救民族文化,那么很多古老黎锦文化也将面临灭绝的危机。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的冲击下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让逐渐面临消失的黎锦技艺再度辉煌起来。数字化、信息化的生活方式与原生态的生活也在慢慢交融,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正在相辅相成,双收并进。2009年黎锦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前对黎锦的保护、继承与发展成为了民族文化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对黎锦图案的研究与数字化研究变得日益重要。

参考文献:

[1] 林茜.黎锦图案分类比较[J].大众文艺,2011(21):210-212.

[2] 王学萍.中国黎族[M].民族出版社,2004.3.

[3] 罗文雄.解读黎族织锦图案艺术特点与风格[J].琼州学院学报,2010(6):16-17.

[4] 焦勇勤,孙海兰.符号与记忆:黎族织锦文化研究[M].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

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2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文化教育

课题背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与深入,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与复杂化日益加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泛滥,使传统文化之国粹正面临被销蚀和摒弃之危机。利用贵州省“和谐德育”课题开展实施平台,我校开展实施了《突出德育实践,提高德育实效性的行动研究》、“家庭健康文化活动与子女健康人格培养研究”等活动,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倡导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是教育之根,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总是受制于整个文化传统。家庭教育观念是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看法,这种看法虽受个体认识水平、经验差异的影响,但它总是个体构建于一定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下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中国人的家庭教育观很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自古以来,人们对那些“满腹经纶、饱读经书”之士都是推崇备至,“家和唯孝友,养性在读书”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

家长具备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对人格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在中国,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内涵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即教孩子如何做人,教育内容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为核心。

在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家都知道一个概念,那就是读私塾。但是私塾过去是一对一的,或者是一位老师教几个小孩子的。其集交流、沟通、开放于一体的课程特点,因人而异的灵活调整,有时候比现代的教育要强一点。因为首先,家庭教育是在教人的修养和价值理念。中国人的修养是什么呢?从传统的观念上讲,家庭首先是建立伦理关系的地方。关于伦理、价值,在《论语》上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一个君子啊,要修身养性,完成他这一生的成长,基本上要分这么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入则孝,出则悌,也就是说传统的孝悌之义。一个人进了家里能够孝敬父母,出了家门能够友善兄弟。这就够学一阵了,就先得把这个伦理关系协调好,什么是礼貌、什么是和谐、什么是人在家里的责任、什么是人的义务,先把这些磨合好才能到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人在社会上,叫做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谨而信——一个人态度要谨慎,言语上不能太冒犯,不能太狂妄,而要笃诚守信。泛爱众——广泛地博爱大众,对大家有这么一种善意。而亲仁——再去亲近那些仁义的道理。这一段就是我们说的社会学习。一个人人格的铸就起于家庭教育的重视,这一切责任都在于他们的父母。因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只能以学科出发,以知识出发去进行一种对象化的教授。而只有在家里,每个家长才真正知道自己的孩子究竟喜欢什么,知道自己孩子的长项、短项是什么。

二、家庭传统文化教育,正是一种游戏化教会孩子认知的最佳途径

纵观古今,我国多少仁人志士之家庭,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家人就开始有意无意地教他们念叨一些中华经典诗词,正因为伴着经典边玩儿边学,才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各种传统文化兴趣。所以说,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激发一个孩子的兴趣,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完全是一种游戏化的教会孩子认知的最佳途径。

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母亲姚太夫人,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她利用熟读成诵的“贤文”,从小就对岳飞施以严格的家教,教育儿子不但要学会承担各种苦难,而且要能成为一个刚正不阿的男子,聪颖的岳飞渐渐领会了其中的真谛。

在母亲的熏陶下,他格外严格要求自己并学得一身好技艺。

他先是随汤阳陈广学“主技”,后随同乡人周侗学骑射,继而又攻读《孙子兵法》,很快成为一位文武双全的少年,深受乡人赞赏。十五、六岁时,岳飞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三、家庭传统文化教育是社会文化教育的一个生发器

一个家庭传统文化教育最好的状态不仅仅是长辈对晚辈以言语或行动的施教,而是一个家庭中的循环互补教育。从长远的意义上讲,我认为家庭传统文化教育比之学校知识教育与社会文化教育更重要,因为它是随时随地发生的。好的家庭传统文化教育,是父母甚至是祖父母都在随着孩子与时俱进,一起成长。它既有长辈对晚辈的正教育,也有晚辈对长辈的反教育。使家庭文化教育成为一个生生不息的载体,使家里的每个人都拥有自信,拥有从容,拥有成长,拥有面对未来的态度。

所以,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与深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与复杂化日益加剧,因家庭教育的普遍薄弱或偏颇,从

而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不堪重负,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教育之顽疾。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中,倡导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3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60-0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观念给每个中国人打上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烙印。因此,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对外的一个代名词,在这个大框架下,这种观念是由传统和文化两者相互编制而成。何为“传统”,它是代表我们从古至今身体里所蕴含的一种社会价值观念,它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涉及道德文化、自我修养、艺术、政治、礼仪等等。对于“文化”而言,与暴力相对,都形成了对社会的一种价值理念,这里要说的文化是较为含蓄内敛的理念。从宏观来看“文化”,说的是人们在历史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共同体。从微观来看“文化”,说的是我们在社会劳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共同的意识形态,伴随意识形态产生而来的是与它吻合的规章制度和社会团体。因此,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并不是所有的意识形态都可以称之为文化。文化指的是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这样的文化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通过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在继承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改,去粗取精,将对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部分延续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的具有如下特点: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认识具有共通性和非共通性两种,它引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作息习惯,对我们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差异是本土文化与外界文化相统一的,本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这种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与世界其他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传承性和创新性,传统文化当中有特别丰富的资源,需要我们去传承。另外就是传统文化的向前发展,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的去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意义,深厚的传统文化成为教育大学生的精神宝藏,不管是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领域,还是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者的文化素质水平,都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首先,有助于处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催动下对文化的挑战,也是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考验。通过对“文化全球化”的思考,将会有形形的世界各地的文化进入中国高校,对于中国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吸收外来文化的机会又担心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一定的影响。而“文化全球化”不但对中国高校教育进入世界发展潮流有着深远影响;而且也能吸收外界新鲜的文化,以此来充实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也能加深大学生对祖国的爱国情怀。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能帮助大学生自身修养的学习,也能够构建大学生的人格魅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因此,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对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有着重要意义,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着大学生如何做人,这对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途径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我国传统文化要学会甄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对现有文化批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式继承,并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科学创新,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传统文化,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以下几种途径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1、营造大学生成长的有利环境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中的思潮、时事新闻等也能够更加容易地进入大学校园,对大学生的培养越来越需要注重与社会的紧密结合,作为影响人格最大的社会环境因素,社会文化促使人们实现社会化,并形成独立人格。因此,要在大学校园中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将传统文化列入大学课程、考核范围中,营造重视传统文化的氛围;其次,家庭是社会的组成单位,包括伦理、道德等在内家庭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家庭成员的思想状况和健康成长,因此在利用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发挥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作用,要注重开展家庭美德建设,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有文化氛围和思想道德的环境,为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创造基础。

2、正确引导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要加强对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引导,使其正确认识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可以在大学中多开设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举办一些名师讲座,利用课堂教学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充分利用大学所在的城市所拥有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如古迹、收藏、历史故事等对大学生进行立体、全方位的教育。

3、完善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和制度建设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相关组织和制度的保障。首先要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将相关权利职责明确到人,加大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加强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其传统文化素养、事业心,以其自身的高尚人格对学生进行切身的感召和影响。

参考文献:

[1] 徐 键.“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相融合的探索与研究”调查分析及对策[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81.

[2] 扬建树.试论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潜价值[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2.

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4

摘 要: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舞龙运动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底蕴,也对加强身体建设十分有益,是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变迁过程中,舞龙文化也跟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和完善,到现在仍然值得关注。文章首先对舞龙民俗体育文化的起源与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发展这一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意义与对策。

关键词:舞龙 民俗体育文化 现状 发展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c)-0163-02

舞龙民俗体育文化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历史始终,尤其是在传统节日里这一文化氛围体现得尤为明显。舞龙这一活动除去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之外,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健身运动,理应得到大力弘扬和发展。该文旨在通过对舞龙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促使舞龙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扬。

1 舞龙民俗体育文化的起源与现状

1.1 舞龙民俗体育文化的起源

舞龙起源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龙图腾的崇拜。在龙文化里,龙被形象化为龙王,掌管人间的风调雨顺,因而对于古代以耕作为主的劳动人民来说,一种崇拜之情便油然而生,而对龙王进行供奉也就是在向龙王祈求保佑得到一个好收成。因而最开始在农耕文明里,舞龙也可看做是一种劳动百姓求雨、祈求丰年的表现。在历史长河的沉淀中,舞龙这一活动在原始意义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许多地方的习俗,并且容纳了不少舞蹈及娱乐方面的因素,舞龙不再是一种非常神圣的求雨活动,而是更倾向于一种娱乐性、锻炼性的活动,既能渲染喜庆的节日氛围,也能加强舞龙者的身体锻炼和体育技艺。由此,就形成了我们国家所特有的舞龙民俗体育文化,不仅在长期的发展中深受人民喜爱,更是将影响扩展到了全世界。

1.2 舞龙民俗体育文化的现状

我国的舞龙民俗体育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在现代社会文化的冲击下,舞龙活动虽然存在于大众的视野中,但这一文化实际却处于一种比较困难的发展境地。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首先,人们的意识发生逆转是根本原因。现代社会发达进步,娱乐项目众多,舞龙对于现代人们来说既不存在求雨祈福的意义,也丧失了作为娱乐活动的吸引力,人们自然而然就不再对舞龙这种传统文化有独特的执着了。加之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力度不够,人们对舞龙民俗体育文化还存在一定误解,更有甚者直接将其忽略掉了。

其次,人们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意识不够这一方面就直接体现为舞龙活动缺乏资金保障。没有经费保障,舞龙活动就难以举行,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机会越来越少,影响力自然也就逐渐减少。此外,没有专项资金的保障,也少有人愿意投身到对这一文化传承和保护中。

最后,组织管理不当也是造成舞龙民俗体育文化面临困境的一个直接原因。不管是官方部门还是民间组织,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舞龙活动进行良好的组织,尤其是在传承方面更是缺乏一定的安排,一些少数民族具有特色的舞龙文化已经濒临绝境,如若不予以重视并进行良好管理,舞龙文化难免会走上后继无人的道路[1]。

2 发展舞龙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2.1 发展舞龙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舞龙民俗体育文化是对中国传统的^承,有助于增强中国魅力。现代社会经济发达,跨国交流异常繁忙,舞龙文化早已跨越最初求雨祈福的内涵,而逐渐演变成外国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独特名片。因此,大力发展这一民俗体育文化不仅是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也是对中国文化魅力的宣扬,外国人可以在了解舞龙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并欣赏中国的传统文化。

发展舞龙民俗体育文化也同样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加强民族凝聚力。舞龙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历史的结晶,对舞龙文化的发展和宣扬也就是对我们民族的一种认同。而且舞龙运动是一个团体项目,需要很多人协调合作才能顺利完成,这就启示了人们不管是在具体的舞龙运动中还是民族的发展中都需要每个人融入集体、团结合作,才能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因此,在现在这个开放的年代,中华民族子弟遍布全天下,发展舞龙民俗体育文化有助于加强世界各地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感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2]。

2.2 发展舞龙民俗体育文化的相关对策

发展舞龙民俗体育文化的关键在于要加大支持力度,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技术指导等方面都还有待加强。加大资金方面的支持有助于招募更多合格的舞龙文化继承者,并且在舞龙相关活动的安排组织方面也能做得更加合理有序。而加大舞龙技术指导方面的支持可以大幅度提高舞龙表演的水准,高质量的舞龙表演才能将舞龙文化的精髓传递给人们,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一民俗体育文化的魅力。

发展舞龙民俗体育文化还可以将其引进学校教育,加强文化的宣传和熏陶。舞龙文化之所以逐渐被人们所不重视就在于对这一文化的认识不够以及接触减少,因此,将其引进校园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此外,舞龙作为一种体育运动也对加强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和身体锻炼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政府为主导的相关部门加强政策方面的引导也有利于发展舞龙民俗体育文化。在现代社会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在被埋没的同时也逐渐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然而仅靠人们自觉和一些民间组织的努力是不够的,效果也是不明显的。只有政府加大政策引导才能在大的方向上引导民众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也只有在相应政策的支持下,以舞龙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在保护和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发展舞龙民俗体育文化也可以加强周边建设,拉动相关产业持续发展。目前的舞龙文化表现形式还比较单一,大多只是一些常规的舞龙表演,很难成功吸引人们的注意,文化的影响范围自然也就不大。但是将舞龙文化相关的一些周边利用起来,与舞龙相结合就有可能扩大这一文化的影响范围,比如在一些舞龙文化特色浓厚的地区发展旅游业,就能以舞龙文化特色为宣传点,既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又扩大了舞龙文化的影响,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3]。

3 结语

综上所述,舞龙民俗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精彩部分,理应得到大力弘扬和宣传。面对现如今这一文化的发展困境,相关部门和组织务必要加强各方面的支持,不断与时俱进,积极引导文化的发展走向,确保舞龙民俗体育文化得到有效继承并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响亮代名词。

参考文献

[1] 刘卫华.舞龙运动发展现状及其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10,7(10):74-75.

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5

[关键词]传统文化;党员干部;意义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330-01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意义已逐渐在各个行业引起重视。加强党员干部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改善人伦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加强党员干部传统文化教育,切实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学习、吸收和内化,有利于党员干部克服为人民服务过程中的种种困难,避免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而带来的精神和修养的贫乏,以及由此造成的职业倦怠、工作失职。加强党员干部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改善人伦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中凝结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历史上不仅形成了哲学、政治等深邃的思想,还创造了璀璨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精品,这些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它们逐渐汇聚成人们自身的素养,凝结了民族的审美意识等,最终积淀为我们的民族心理、民族品格,为我们的民族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使我们的民族不因精神力量的缺失或动摇失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巨大凝聚力的心理根源,它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涵的天人合一、理解自然、理解人生的态度,有利于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在今天,其不朽价值已经越来越被学者和广大人民群众所发现。传播、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例如“仁道”思想、“自省”之美、“大同”思想等,对改善人伦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精粹观念,它们是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儒家主张“仁道”,提倡“和为贵”,宣扬“自强不息”,肯定和谐的价值,对于改善人伦关系具有重要作用;道家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含有对专制主义的批判意义,同样有助于改善人伦关系。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逐渐被发现和重视,但是对党员干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目前仍较为匮乏,党员干部传统文化教育尚未受到足够重视,有相当一部分人的传统文化素养亟待提高。当前实际情况下,整个党政机关党员干部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甚至不如对英语水平培训、经济知识拓展等方面的重视,因此,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党员干部要培养、成长,必须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联系起来,这样才不会空泛。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教育党员干部廉洁、奉献,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标准来衡量,从而加强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

当前中国加大了与世界交流的步伐,中外文化亲密碰撞,大量外来文化的出现,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各种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提倡艰苦朴素为荣,党员干部的道德心理还基本上能保持稳定;然而在外来文化的侵袭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艰苦朴素变得不再是光荣,爱慕虚荣和铺张浪费甚至道德沦丧成为社会不正之风。复杂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党员干部要想切实做好本职工作,对事业负责,就更需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否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会致使党员干部道德心理难以平衡,进而缺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会影响到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因此,加强党员干部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传统文化的修养,才会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得更好。

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水平

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在基层,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在基层,因此要想整体工作做得扎实有效,加强基层的工作尤为重要。加强基层党员干部工作水平,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不断加强各级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提升基层党员干部工作水平,责任意识是关键。中国传统文化就很好地诠释了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例如,儒家“仁道”精神强调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要有强烈的担当意识,即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个人命运是与群体命运、社会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人是“社会人”,人要爱自己就必须爱他人、爱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社会人”的责任;提倡一个人既要铸造自己的理想人格,也要培养他人的道德情操,优化社会的风俗习气。孔子一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孜孜不倦,孟子终身宣扬“仁政”,他们无不将个人伦理生活中的“仁道”原则推行于社会。儒家的这种担当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责任意识的代表,它对培养当代人的社会责任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能够切实有效地增强党员干部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综上所述,加强党员干部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党员干部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加强党员干部传统文化教育就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标杆衡量党员干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工具武装党员干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标的最终改造党员干部。党员干部不仅要自律、自省,同时还要谨慎交友,从善交友,冷静交友,管好身边的人,教育好身边的亲属、工作人员,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各种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使党员干部做到自省自律,加强自我约束,做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加强员干部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它能使党员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在对待一些细节小事上,能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决抵御各种落后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蚀,树立良好的生活作风,提高自控能力,从而做好时代需要的人民公仆。

参考文献

[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修主题征文[J].月读,2014,09:6-7.

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实现途径

作者简介:段有成(1975―),男,甘肃镇原人,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根本、最精华的伦理范畴和取向,中国传统的诚信观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开展诚信教育意义重大,建立大学诚信教育评价约束机制和加强诚信教育环境引导,对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品质,推进大学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大学道德育人功能都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价值观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源泉

儒家创始人孔子把诚信视为“进业修德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成为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核心。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就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德育教化功能,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挖掘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学习经典传统文化、阅读传统经典、学习历史文化名人等多种方式,把历史与现实密切结合,将美与丑进行对比,充分利用我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础

大学作为道德教育建设的主阵地,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它是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发育和成长起来的。大学的“两课”教育要充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把诚信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与时俱进,多渗透市场经济和知识时代所需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把诚信作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达到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约束和评价机制

提高主体的自律意识,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评价机制,对大学生的所作所为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使他们能真正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从而确立合理的奋斗目标,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将学生在校期间所涉及的诚信事项进行记载,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守信和诚信等行为进行动态监控,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奖先评优的主要依据,并把这些数据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把学生的诚信记录和学校对学生诚信评价等级作为学生学籍档案的一部分,成为将来社会对个人评价的主要依据和重要指标。

四、加强诚信教育环境引导和实践体验

一方面,要创建文明和谐的道德育人环境,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优势,建立诚信教育专题网站和论坛,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网络成为诚信教育的重要平台。同时,发挥网络资源的交互时效,积极与家长和社会建立联系,把诚信教育延伸到校园外,充分利用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大众媒体等多种形式,形成整体合力,共同进行诚信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形成全方位的诚信友爱的道德育人环境。

另一方面,要缔造健康的诚信文化环境。通过宣传先进典型事迹,设置诚信教育专栏,在公共场所设立诚信格言、警句,运用校园广播、板报、校报等,利用征文、辩论等正面舆论引导,营造文明、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社团文艺活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之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光明做事、坦荡做人的价值观念,营造崇尚诚信的校园文化氛围。

总之,诚信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道德规范之一,诚信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它不仅仅体现在大学和大学生中,最主要的,它是实现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应具备的道德规范,其实现途径不仅是多样的,而且是多元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