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教育课后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教育课后总结范文1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的改革与创新,我的体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群体发生了质的变化,二是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从一接触新教材开始,我和很多教师一样,认为虽然教材变了,所有的知识体系不同于以前了,但教法不会有多大的变化,但是经过三年历史教学实践下来,这些观念彻底地改变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也正悄悄地发生变化,借助电脑多媒体技术,过去课堂上“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唱独角的状况已大大改变,而且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展示出的功效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能使学生穿越时空的界限,走进“历史丛林”中进行真情的体验。可是,能做到这一点是否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答案应该是不确定的。因为能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与教学手段的改进有关,更重要的因素是: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是否能积极、自主地参与。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在一次报告会上,把一只公鸡抱上讲台,在周围撒了些米,然后强按着公鸡的头让它吃米,可是不管他怎么按,公鸡就是不吃。当他松开手走开后,公鸡却主动而贪婪地啄起米来。而我们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与陶老先生所表现的强让公鸡吃米可以说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那么,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该如何让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即由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呢?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势在必行。于是我与李中尧老师以——《高中历史教学中合作式学习探索》作为研究课题展开研究,让合作探究式学习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必要性
合作探究式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学派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年来最重要的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学会与他人合作”已成为全球教学改革的四大支柱之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能促进学会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合作学习非常重视。
“由于受到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通常表现为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合作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是“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各级人才奠定基础”。从这个指导思想看,培养目标更多的体现于社会的需求,事实上,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所需求的各种人才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父母及长辈的宠爱,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别人以他为中心、尊重他的一切。他们的知识面广,独立思考能力强,反映迅速,胆量大,发言积极,他们所欠缺的是同伴间的合作能力。合作学习就是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
二、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实践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是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培养学生多元化素质和适应多样化新课程的必然途径。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学历史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式的学习方式,我的尝试以高二(1)班为课题研究的对象。选择这个班有以下原因:一是大家对历史课普遍不感兴趣,历史课上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只是我一个人在前面唱独角戏;二是1班人数比较少,结成小组便于管理。在与科代表协商后,我开始了我的探索之旅。历史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选择或设计一些具有可参与性、趣味性,并且易操作的小型学科活动,营造轻松、活跃、高效的课堂。通过这几种教学方式,来实施课题研究。
1、“说一说”——交流型活动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说”的主角,而新课程要求学生主动学习,这就应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型活动在这方面效果显著,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有助于发展学生尊重、宽容等健康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社会性,从而形成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讨论是课堂最常用的活动方式。新课程下要更好地强化广泛参与、成果共享。在讨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强小组合作,让学生感到集思广益、交流共享才能共同提高。如学完人教版经济史(II)第二单元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要求每组综合列出本组同学的观点,看哪个小组列的最多、最有道理。小组成员为了本组能总结得更全面,结合教材,查阅资料,积极思考,为小组“献计献策”。并列展示各组成果后,再引导学生把所有成果进一步综合归纳,最后完善的是所有同学思考的结晶,因此也最为系统和深入。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了合作的经验,尝到了合作学习的甘甜。
2、“比一比”——竞赛型活动
竞争是激发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为了增强实用性,竞赛型活动的设计必须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结合不同课型和不同教学目的,设计成不同的形式。
针对史学争鸣的观点采用历史辩论赛的形式。如: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为了弥补辩论形式的不足,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以组为单位,课前让小组自己分工搜集资料,组织辩手阐述自己的论点,在自由辩论的环节,双方轮流发言,人人都是辩手,调动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还可以设计一些细节,增强趣味性,如由学生事先自行制作获胜方和最佳辩手的象征性奖品。这些纸做的王冠、幸运花环、泡沫雕刻等,在无形中鼓励了学生的竞争、合作与交流,每次课堂辩论都十分激烈,得奖的备加珍惜,没得到的立志下次夺回。
复习课和检查课采用填图、填空游戏或者趣味竞赛的形式。如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把本阶段的知识设计成竞赛题目,选择、改错、简答题型多样,赋以相应分值,由学生分组抢答,累积计分。这样的活动与简单的提问相比可以说是“事半功倍”。填图比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空间观念。
3、“秀一秀”——展示型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如学生对历史课课前充满期待,课上兴致盎然,课后回味无穷,课堂效率自会倍增。展示型活动往往最能吸引学生,它的效果不只在于课上给学生以表现的舞台,还在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于准备的过程中,学生收获了更加丰富的历史知识。
短剧表演:角色扮演既能重现历史场景,又能让学生获得对历史事物的直接体验。如:在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可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让他们去查找有关资料或录像,然后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来扮演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的首脑和中国的代表。在这一系列活动过程中,学生已获取了有效的信息,基本上掌握了巴黎和会上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真实意图,对和会召开的背景、会议的内容和实质及会议的影响都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教师还可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联系中国近代史,进一步认识“弱国无外交”的历史真谛,进一步体会到发展经济,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迫切性。学生展示了才能,收获了自信,而相关的历史知识被他们反复咀嚼、理解后,掌握自然更加深入。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不再枯燥,而是变得有趣,学生也成了学习真正的主人。
合作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这种巨大的无形的力量在改变着整个教育界,传统的历史教学也在随之改变。但是在实施这种教育模式过程中在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
1、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个别同学的自制力差,影响整个小组的纪律和效率。比如在开展小组学习,小组的学生在一起讨论,通过观察就可以判断某些学生在说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2、小组中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度不高,合作面不够广。
总之,历史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教育理想的过程,新学习方式的实施,还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在切实把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大胆探究创新,不断的交流总结,这样教学才会受到学生欢迎,才能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合作学习》,马兰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