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价值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价值观范文1
关键词:文化;文化价值观;奢侈品消费观
近几年的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显示,中国现已跃居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在奢侈品消费市场中,女性所占份额一路飙升,已与男性势均力敌。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女性奢侈品市场处在不断扩张的上升趋势之中,奢侈品消费的“她时代”已经悄然到来。相较而言,作为拥有根深蒂固的奢侈品文化的欧洲强国,德国人在奢侈品消费方面已形成了一种理性、成熟的态度。随着德国人追求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的回潮,德国人对物质享受的懈怠使得清贫务实的消费观开始流行。追求廉价商品、精打细算过日子已经成为一种消费时尚。
由于文化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消费心理等,从而也直接地影响了奢侈品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和消费行为。由此,面对异文化目的国的消费者,唯有基于跨文化的视角才能更好地解读其隐藏在消费行为背后的消费动机。因此,笔者将基于跨文化视野的层面,以中德女性奢侈品消费者为具体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两国女性消费者的消费观与其传统文化价值观是否存在关联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当我们谈及中国文化对中国各个阶层消费者的影响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指中国传统文化。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体系中,儒家学说所占据的主导地位以及其对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巨大影响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众多研究文献总结归纳出对中国消费者行为影响最大的文化价值观有以下几点:(1)以“根”为本的文化――重家、族、国;(2)中庸文化;(3)关系文化;(4)“和”文化;(5)面子与从众;(6)地位与礼,在本文着重于奢侈品消费的研究框架下,笔者认为,可将这六大文化价值观浓缩为:(1)等级观念和崇尚权威的价值观;(2)面子与从众的价值观;(3)关系的文化价值观。
(1)等级观念和崇尚权威的价值观。中国的等级制度和权威意识根深蒂固。
在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下,中国人的消费观也产生了崇尚权威的心理。尤其是在奢侈品消费的范畴内,许多中国人的消费动机表现为彰显和匹配自己的社会地位。尤其是国际名人所消费的国际奢侈品,就是大家一致认同和追求的。因此,中国消费者选购奢侈品的类型大多集中在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
(2)面子与从众的价值观。强大的面子观念是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一个重要的消费动机。若是个人所属的群体价值观认为拥有奢侈品才是这一群体的象征性特征,就会促使这一群体以购买奢侈品来获得这一群体其他成员的承认,即从众必需性,从而保全自己的面子,甚至是给自己长面子。面子文化对中国消费者市场的奢侈品消费浪潮前仆后继的态势起到的决定性影响。
(3)关系的文化价值观。儒家学说认为,来而不往非礼也。因此中国人习惯于用礼物来建立和保持儒家社会关系。关系要创建起来,之后要勤于维护,才能实现“和”文化的终极目标。因此,作为礼物的奢侈品就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4)中国女性的文化价值观。在现代中国社会,中国女性在各个领域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且她们的文化价值观也在日益发生改变。但总体而言,以家庭为中心、三从四德、男尊女卑、贤妻良母、贞烈女子等传统儒家价值观仍主导着中国女性。因此,儒家传统文化价值观仍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女性消费者价值观。简而言之,中国女性认为,她们的仪表形态、言语行为以及消费行为都应该与其社会地位和家庭角色相符合,甚至仍旧有部分女性认为,女人化妆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取悦丈夫。
二.德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德国是一个偏保守的国家。德国人属于日耳曼民族,众多研究文献证明,日耳曼民族是非常讲求理性的民族,这样的特性也因此影响了德国人的性格特点。一说到德国人,大家的脑中就会浮现严谨、遵守纪律、刻板等字眼,笔者根据所研究的文献资料认为,具体来说,德国民族文化价值观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理性化。德国人的理性化表现在,他们做出决策的过程都比较缓慢,因为他们必须在对所有要素进行理性全面的分析之后才能做出决策,这也导致德国人在消费行为方面非常理性,只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不主张铺张浪费。
(2)纪律性。在德国,人们视遵纪守法为最高伦理原则和道德标准,人们普遍存在着求稳怕乱、安于现状、自满自足、自我约束的心理。这也导致德国人在办事时缺少灵活性和创新性,由此就有德国人性格拘泥、呆板一说。他们这种性格还体现在购买行为的固定化上面,不善于尝试新品。
(3)务实主义,注重产品的技术和质量,崇尚精益求精。德国的汽车工业总是走在科技前沿。比如德国顶级品牌跑车系列:宝马、奔驰、奥迪、保时捷等。拥有“德国制造”称号的奢侈品不是华丽的空壳,而是沉甸甸的实质内容,精致奢华却不浮夸。不仅在制造工艺上,在消费观念上他们也特别重视产品的质量,他们宁愿花费更多的钱购买良好的、质量可靠的商品,而且他们都有不信任廉价产品的思想倾向。
(4)以性别区分德国人的话,德国女性的价值观体系和性格特点体现在思想独立,并且努力实现经济独立,自我个性意识强烈,注重自我的内心感受。
对德国女性价值观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德国妇女解放运动。其主要思想是要求男女平等,加强自我意识,爱护自我。由这一时期开始,德国妇女在各方面逐渐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争取到了自己的权利。自二战以来,德国女性价值观也起了根本的变化。良好系统的教育体制让年轻的德国女性更加清楚地定位了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即不能只将婚姻和家庭作为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经济保障。德国女性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家庭观念,这也促使她们通过努力实现经济独立来获得社会保障。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将终身就业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种成功的背后传递了女性对其社会角色有全新诠释,即不同于传统女性的思想观念,她们具备冒险和独立的精神,坚信用自己的双手能创造出自己想要的未来和生活。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变迁,德国女性的人生价值观、工作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改变,由妇女解放运动前受压迫和压抑自我的价值观慢慢转变成为强调思想独立和自我内心感受,与此同时追求经济独立并完全解放自我个性的价值观。
三.关于中德女性奢侈品消费观差异性的实证研究
在实证研究中,笔者采用了定性研究中的访谈法。访谈法是针对特定的研究主题,对具有代表性的个体进行访问或组织谈话,在综合分析访谈内容后,得出研究结论的方法。这有助于从不同的视角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全面性。因此,笔者分别针对两国女性设计出两份详细的访谈提纲问题,并采访了9位中国女性和9位德国女性。通过以上所做的访谈实证研究,并结合前人学者在这一课题上的量性调查结果,笔者得出以下实证研究结论:中德女性奢侈品消费观与其文化传统价值观密切相关。这具体表现在:
1.中国女性消费者十分注重个人的外在形象、社会地位和尊严,在选购奢侈品时,出于崇尚权威的心理,非常信奉国际名人代言的国际奢侈品牌,也认为唯有购买拥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才能匹配得起自己的身份地位,这种奢侈消费断念从根源上反映出中国女性消费者深受儒家思想中的等级观念和崇尚权威等价值观所影响。
中国女性的奢侈品消费动机多表现为归属群体的从众动机,为获取别人认同和赞美的炫耀动机和领先动机,以追求自我装扮并吸引众人目光为主要消费意义,在消费方式和习惯中也体现出冲动消费、并在选购奢侈品时易受别人评价和眼光影响的特征,这种以社会导向型的消费动机和习惯一方面与中国女性根深蒂固的面子、从众和关系的儒家文化价值观紧密相关,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她们对自己社会地位和家庭角色较之传统意义有了一定变化,即她们在穿着仪态、言行举止上保持合乎体统、保全整个家族脸面的同时也奋力追求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事业和家庭的平衡。家庭和丈夫儿女仍是她们生活的重心,但也不是唯一的重心。
2.德国女性消费者倾向于注重奢侈品的高品质、奢华体验性、实用性以及与自身价值观匹配性,在选购奢侈品时专注于内心感受,而非他人评价和眼光,在决定购买某样奢侈品之前已经过深思熟虑,几乎无冲动购物情况,这些奢侈品消费观的特征在本质上与德国女性消费者的价值观息息相关,即德国女性的务实主义、理性主义。德国女性的奢侈品花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支配剩余收入的多少,这也说明了她们骨子里强烈的自我约束力和纪律性的文化价值观。
德国女性的奢侈品消费动机多表现为自我享受动机、品质精致动机、表现内在自我动机和物美价宜动机等,在奢侈品消费的意义上则追求个人精神上的体验性享受,侧重于让身心愉悦的奢华经历,而非奢侈品的实体。这种以个人导向为主的消费观来源于德国女性强调思想独立和自我内心感受,与此同时追求经济独立并完全解放自我个性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德国女性消费者的奢侈品消费动机属于个人导向性动机;而中国女性消费者则属于社会导向性与个人导向性动机相结合,;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之下,西方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华民族文化,从而使得中国消费者的文化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导致了消费动机的多元化和消费行为模式的多元化。但总的来说,中国女性消费者的消费动机仍更倾向于社会导向性动机,对于她们来说,奢侈品维持身份地位的必需品;相比之下,德国女性则理性地将奢侈品视作生活的附属品和调味剂。
参考文献:
[1]卢泰宏等著,消费者行为学――中国消费者透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朱晓辉,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机的实证研究[M],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7),42-48.
传统文化价值观范文2
关键词:传统体育文化;文化融合;核心价值观;影响;对策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而发展衍生的人类体育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文化,是我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之体育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也是核心民族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众多我国古人的体育智慧结晶,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体育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以悠久的历史文化脉络、高度凝练的运动表征形态,彰显着五千年生存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并以其自身独特的传承方式、发展环境、表达方式、,分别立足于东西方的主流体育文化意识中。随着近代世界文明的发展,全球各国家民族文化距离的缩短,中华各种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无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系统的分析东西方文化融合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以自省的方式反思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以期能够在西方体育文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中经久不衰、绽放光辉。
1文化与体育文化概述
从古至今,关于文化的定义虽然林林总总、众说不一,但其总体上都体现出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和对普遍存在的具体性东西的描述性特征。因此,本研究以美国学者露丝・本尼迪克特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社会综合体。”为逻辑起点,对文化入侵展开研究。
文化是一种人类活动,是人类所取得的一切成果的结晶,具有非强制性影响力的本质属性;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有精神现象、意识形态和社会行为与习俗的综合体。文化的外延范围很广,它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产物,体现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反应在体育活动方面。体育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活动方式,是构成人生存、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体育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也是社会及个体文化生活的需要。在远古社会里,体育就具备了生存、娱乐、信仰等诸多文化特征;现代社会里,体育更是至关重要,不仅对于个人一身体、人格与心理及观念、意识等方具有全面发展的作用,对于社会来讲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体育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体现着人类在改造自然界过程中的文明发展程度,具备了各种文化的特征,因而体育是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体育的这种文化形态是由社会文化形态决定的,社会文化形态的不同,表现出来的体育形态也有所不同。
2西方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2.1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体育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1818年德国学者费特著述的《体育史》一书。它同任何一种其他文化一样,深深地记录着一个民族的特点,反映着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单以文化本质上来说,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的竞技体育文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分支也带有着民族文化讲求的“天人合一,兼容并包,以和为贵”的特点,是一种综合思维体系;而西方的竞技体育文化则是讲求“更快、更高、更强”,强调竞争、自我超越的分析型思维体系。中华传统体育所蕴含的“德者居之、以体会友”之文化,重视练体者的德才兼备;而西方竞技体育所蕴含的“争强夺标,一决高下”之文化,以获胜者的成功与荣耀为目的。此外,美国学者卡普拉在论及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时也说到:“中国人对世界观的认知和方法论的应用不同于早期的欧洲学者,他们对问题的研究以对宇宙和自然的朴素哲学为特点,在对事物的探索中并不限于对问题因果关系的探讨,还在于对问题的对象和发生时间的综合阐述。”因此说,中西方体育文化不仅受中西方地域文化发展的影响,存在着思维性的认知差异;还因为受中西方人民生存目标的不同,而存在着对体育价值与功能认同的不同。
2.2西方体育文化的全球化发展
体育文化一词从德国学者费特著述的《体育史》中正式被提出之后,体育活动变被正式称之为一种文化。其实本应如此,因为无论东方西方,他们的体育活动都深深地被刻上不同的民族文化的烙印。西方国家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社会现代化的飞跃发展,积攒了雄厚的经济实力,由此便带动了现代体育运动的快速发展与传播。西方体育文化便在此时形成,并成为了西方国家进行世界范围内宣传其“普世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其体育文化传播以奥林匹克运动会、足球世界杯、美国职业男子篮球联赛(NBA)、温网公开赛等为重要载体,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并以此奠定了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全球霸主地位。应该说,这些西方国家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传统体育文化,但是他们的传统体育文化并没有像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推广到世界上的各个角落,而是被奥林匹克文化所替代或融合。这种文化的替代与融合一方面表明,虽然不同民族、地域间的体育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受社会发展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对体育功能的认知发生了改变,不同民族和地域人群对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的共识,让以篮球、足球、网球等为代表的西方体育运动更受欢迎,由此推动了现代体育运动对传统体育项目的替代;另一方面,在当代文化全球化的大潮下,文化生产走向全球化、市场化、技术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传统体育在发展中也必然要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和依托现代科技,才能在全球的舞台上展示自我。但就市场化和技术化的文化本质来讲,就是一种普世化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当这种以西方文化为特征的价值理念和技术方法,对传统体育进行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运作时,其必然造成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2.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链条的危机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国运能够绵绵流传,其关键在于其文化是否能在青年人中传播,只有年青一代能够深刻认可和发展本民族的体育文化,才能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屹立于全球化浪潮下,本着这样的发展和继承理念进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也只有这样,我们的体育文化才不至于走上清末木兰围场的老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传统体育文化也都各自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56个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编了近千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其中仅起源于汉族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就有近300项。这些内容繁多、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仅彰显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构成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优势资源与文化宝库。虽然我国有着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资源,但真正能够得到有效传承发展的却寥寥无几。如,以武术在高等院校的发展为例。在全国16个省(市)的93所普通高校中,有24所高校仅开设1项武术项目――太极拳;有29所高校开设了2项武术项目――太极拳、长拳;有17所高校有开设3项武术项目――太极拳、长拳、养生功,而开设4项以上武术项目的高校不足10所。同时,即使在这些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高等院校,其武术课程的设置也在全部的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规划中占有很小的比重。此外,这些教授公共体育武术课程的教师也大多是半路出家,并不是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专任教师,课程内容只是太极拳、长拳、太极扇等基础的健身功法,没有相应的理论课程进行配套。学生只知道模仿动作套路,并不能从文化起源、传承及其功用等方面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深入了解。这样,造成学生在死板无趣的模仿练习中失去了对于传统体育的兴趣与热情,更不用说从中体会文化层、思想层的中华传统体育博大精深的奥秘。加之西方经济体育从社会、网络、产业等各方面对于学生生活、思想及体育爱好等方面的渗透,利用暴力美学、竞争思维对传统体育开展空间的压缩,使学生的传统体育意识渐渐淡化乃是消失。从国外体育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看,体育项目的发展最有为行之有效的方式是政策干预和商业运营。如美国各项体育项目的俱乐部运营模式,日本中小学柔道、空手道、剑道、弓道等原本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课程极力推广的政府干预模式;还比如,韩国将跆拳道指定为军队和警察必须学习的运动技能条,大幅度提高了该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而我国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没有一项传统体育运动被政府制定为某一领域内必须学习的运动技能。
3东西方文化融合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表现
3.1西方的奥林匹克项目仍是国内大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宠儿”
尽管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理念与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理念不相融合,但是西方的竞技体育提倡的自我超越、人文关怀等核心文化内涵也逐渐为广大群众认可。西方竞技体育所推崇的奥林匹克文化因其与时俱进、协调发展的传播模式依然在世界范围内的体育文化领域“独占鳌头”。尤其在2008年我国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以后,西方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对我国社会不同阶层人群的体育认知影响更大、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作用更强,使得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有限的物质与文化资源更加集中于此。这不仅日益弱化社会不同阶层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同时也制约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传承与发展。而且随着我国主流媒体及体育思想对奥运的宣传及奥运精神的传播,使得以西方现代体育为代表的人文精神,一方面高扬人类的理想一和平与发展;一方面在奥林匹克精神的导引下,不断校正本身的错误、完善自身,以此影响和改变我国大众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导方向。西方体育的文化入侵不仅是运动项目的改变与入侵,也是西方古希腊城邦体育文化思维的入侵和西化的体育活动运作模式的入侵。在学校、社区以及单位中所组织和进行着各式各样的以奥运运行方式而举办的市级、省级运动会,包括其比赛项目亦大都以奥运项目为蓝本进行强度与难度的降低。李力研指出:“现代社会一切体育的比赛都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具有典型的希腊特征,其中奥运会更是希腊体育现代化的代表;同时,虽然近年来奥运会不断地吸收一些传统体育项目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正式一员,但那也仅仅是奥运会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并进一步加深了不同体育文化之间的“误读”与冲突。”因此说,奥运会的全球化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文化的“文化浸入”,已经造成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伤害。
3.2以西方体育为主宰的一元体育思想在青少年中传播
以西方体育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一元化竞技体育思想,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各大高校的主流思想,它不仅严重的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在高校的传播与发展,同时也削弱了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对高等院校师生的教化作用。以篮球运动为例,1895年来会理将篮球运动传入我国后,我国天津社会开始逐步开展篮球活动并开展向中国其他城市扩展,使得北京、上海等地有了这项运动。1908年以后,一批美国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专业人员先后前来中国,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体育文化传播活动。如盖利博士1898年来华传教,1904年任天津青年会体育干事,并趋各大城市指导,专门介绍各种西方竞技运动。还比如,1908年艾斯纳博士在上海成立青年会体育部,于1909年该青年会首次举行篮球赛,随即推广学校与社会各界。时至今日,篮球运动已经遍布全国各个层次的校园中,它所带来的西化竞技体育思想也根深蒂固的种植在所有热衷于此项目的青少年中,他们可以用篮球的语言与完全不同国家的孩子做有限的交流,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的认同,象征着我们走入了别人的文化体系,以此为蓝本无数的奥运项目将通过改变青少年的思维来改变我们的体育文化思维,最终达到文化入侵的最终期,文化同化。
3.3体育产业发展的不均衡
为加速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文化的发展、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1995年7月,国家体委根据我国体育的发展实际,了《奥运争光计划纲要(1994-2000)》,以此通过体育运动的发展振奋民族精神、提升国际地位。自此我国的竞技体育,也就是西方奥林比克运动项目,开始走进主流体育文化之中。数据显示,中央一级1979年到1983年竞技体育经费每年平局增长12.3%。省级以下许多地方的民族传统体育经费没有相应的增长,且呈现减少的态势,多数县开支后所剩无几。到了90年代后期,体育彩票的发行又一次为西化的体育事业发展进行了注资。这一方面,为体育事业的西化发展进一步提供了动力和支持;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了社会不同阶层对西方现代体育运动及其文化的认知。可以说,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大众的现代体育认知,为西化的体育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足了准备。此外,国家对西方现代体育的资助投入要远远高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如,据一些学者推算,获得一块奥运金牌平均要投入2000万左右;而2008年包含内地22个省份、国际17个国家和地区共计1294人的第三届香港国际武术比赛暨国际健身气功展示会,所有项目的奖金共计20万港币(约为15万7千元人民币),这还不及奥运冠军奖金的五分之一。可以说,西方体育产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较为严重的一边倒的态势,西方体育产业对我国主流体育文化的控制已经达到较为深入的程度。
4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开展大众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根植于大众社区活动之中,是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基石。因为民族传统体育就是广大劳动群众经过千百年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集大众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在发展与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有这样的追根溯源,我们才能实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让广大社会不同阶层认识到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意义所在,才能有效的发展传统体育产业,从而促进传统体育文化向世界的广泛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竞技体育文化有着本质区别,它们的受众也不尽相同,传统体育的受众是全体大众,竞技体育只是少数竞技运动员的世界。而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全体大众全部参与进来,这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优势。此外,传统体育文化还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就是要我们在发展传统体育的同时,还要根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与发展的根源,保持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与民族底蕴。随着我国实行深化改革、经济调整宏观政策的实施,我国的国力、经济实力、国际影响力进一步的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度、自豪感及民族意识达到空前高度;在体育事业发展的侧重点上也不能单单只局限于在西方主导的竞技体育项目中争优夺标、赢得奖牌,同时还要优化和发扬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体育,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上来。
4.2培养广大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素养
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民族传统体协成立大会上,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指出:“我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事业和体育强国,不仅要开展西方现代体育运动,还要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而当前体育文化的传播速度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所无法比拟的,网络的出现使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闪耀西方体育文化的光辉,但是民族传统体育却却并不能像其他形式的西方体育文化一样走进世界的每个角落。因此,对广大的学生群体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仅有利于广大的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还有利于正确认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提升对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的认知,使他们正确西方现代体育运动及其文化。在增强广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自豪感和认同度的同时,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刻心系国家,为国家为民族的发展与建设做出贡献。此外,也能正确引导他们对不同体育文化态度,面对不同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文化,懂得相互理解、相互促进、。
4.3优化传统体育产业结构,为其传承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虽然是以全民体育健身及各级学校体育为基础的,但是他的推广与传播也离不开体育实体产业的支持与物质保障。放眼世界,所有先进的体育文化的推广与传播都有强大的体育实体产业作为后盾支持,如西方经济体育的奥林匹克运动会、NBA、温网公开赛等,而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印度的普拉提和瑜伽、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柔道和剑术等。这些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发展不但服务于本国人民、拉动国家经济,还促使了国家体育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输出与传播。这些根植于其本土的传统体育文化所发展起来的场馆会所的实体产业,基本可见于我国各大中小型城市。因此,要实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利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契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创新、演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及其文化的底蕴与内涵,将其优化为一种局势俱进的先进体育文化;其次,优化与变革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方式,使其适应当代社会不同阶层人群的运动体验,满足群众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需求,并以此积极发展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民族传统体育实体产业;最后,充分利用现在多媒体传播技术,如: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加大力度与规模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知识进行宣传。还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地缘优势,在传统体育发源地开展传统体育旅游产业,以此带动体育产业发展。只要坚持以上几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才能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下去,我国的体育文化事业才不会被西方体育文化思想所冲击,消耗殆尽。
传统文化价值观范文3
在《传承与复兴》新书中,作者强调并号召人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核心价值观的种种源起与发展;并引用传统文化古籍中的名篇名言,深入浅出地介绍、解读核心价值观的由来、作用及如何践行。
比如,他如此谈到“富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富强,作为核心价值观里的第一观,不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目标,同时也是复兴的结果。但是中华文明的强大在于主张各种文明和而不同,互通有无,和气生财。欲富求财,先修其德,修德立本,本立而道生,道生则财生,财生则强生,强生则国威盛,国威盛则四邻平。”
日前,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在京举办《传承与复兴》新书首发式。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经贸发展工作委员会执行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凌孜等嘉宾出席。
《传承与复兴》是国内首部从中华传统文化视角,解读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读本。书中以十二个篇章,分别对应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汇,结合中华传统文化逐一进行分析解读。
《传承》书稿内容在出版前曾在《中国青年》杂志作专栏连载,期间收到了大量读者反馈。“这让我们的出版更多了一层使命感――必须将优秀的文化、优秀的价值观传播到更广大的人群中,用正能量去影响社会鼓舞社会。这也是我们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出版导向与追求。”首发式主持人说。
传统文化价值观范文4
>>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 浅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试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对策研究 高校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途经研究 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儒家传统文化的传承 浅谈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培养高职女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与核心价值观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谈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文化消费价值观教育 国学精神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论文化冲突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 谈文化兴国战略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多元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维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邵建芝.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新西部,2015.17.
[3]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 陈伟平,程承坪.礼仪制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光明日报,2014-04-23
【作者简介】
传统文化价值观范文5
就当前来看,高职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符合社会要求的,其价值取向呈健康向上的状态。与所有受过一定教育的90后年轻人一样,他们追求民主、自由、公平、效率,法律意识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高职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与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发生了偏差。如在人生观上,有些学生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严重,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当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从利己角度偏向于选择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物质利益,对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产生不同程度的动摇、困惑及焦虑。在价值观上,有些学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认为金钱是万能的,将金钱和地位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对社会上一些人不择手段赚取金钱持赞赏的态度。认为“有钱就有一切”,“现代社会中贡献大小决定着收入高低”,与人攀比,不能正确看待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道德观上,有些学生的道德观念偏离了正规,导致道德行为失范。不遵守公共道德,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考试作弊、随便旷课、对他人漠不关心,甚至有小偷小摸行为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特指在历史上积淀下来成为传统,并且已经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礼仪制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不同层面的丰富内容。
一般认为,与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相比较,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顽强的再生力和无与伦比的延续性。第二,“大统一”与文化的多元性并存。第三,以发达的政治伦理学说维系整个封建社会秩序。四,实践理性和入世思想淡化了名族的宗教意识。五,重政治,轻科技。六,朴素的整体观念。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现代化大潮的冲击,让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有很大的必要对其进行探讨分析,探寻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根源。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含着哲学的、科学的、伦理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宗教的等等各个方面的思想观念,有着儒墨道法释等众多流派,但其中对我们后世最具影响力的又莫过于儒家思想。
四、以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现代大学生价值观
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品格的形成就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土壤中的。生于斯长于斯的当代大学生,其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等的形成和发展必然为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所影响。
(一)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正确的诚信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诚信的研究,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的儒家。早期的诚信与宗教密切联系。《尚书·太甲下》中记载: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此处的“诚”主要是指笃信鬼神的虔诚。在传统文化中,诚是“天之道”,是道德的本体和自然的规律,人们的道德修养必须遵循“天之道”,这是做人不可移易的法则。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对即将步入社会生活的公民——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借鉴中国传统诚信思想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以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在市场经济社会坚守诚信,求真务实。
(二)以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观念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事业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传统文化价值观范文6
【关键词】 大学生;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践行
多次强调传统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和实现中国梦,培育民族精神,坚守理想信念中的重要作用。大学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更应努力推动作为我们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青年大学生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队,让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及主要问题
当今社会的价值多元、开放、自由,让当代大学生因受各种思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强烈冲击,难免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出现偏差,主要表现有:
1、价值主体自我化,爱国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缺乏;
2、价值选择功利化,诚实公正品质缺失;
3、价值评价单一化,信仰缺失、理想迷茫。
二、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作用
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只有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根基作用,才能更好地推动当代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讲仁爱、重民本――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之风
“仁爱”是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理念,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仁爱”是一种推己及人,推己及物的无私精神。只有把“仁爱”中蕴含的爱心、善良、同情心和道义融入日常生活,才会使当下大学生由关爱他人,进而热爱工作和事业,并最终上升为热爱祖国和人民,使其在感受幸福充实的同时,也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幸福。民本观念是我国古代倡导的根本从政价值理念。从“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先哲早就意识到“人心向背”决定国家命运。当这种心系百姓,心忧百姓,人民苦乐重于一切的思想扎根内心时,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就会不断增强,就会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最终投入到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行动中去。
2、守诚信、崇正义――育天道酬诚、公平正义之魂
“诚者,天之道”。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国之本,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在诚信基础上,推崇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公正、平等的思想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之一。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诚实守信、重义轻利的优秀传统,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调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对于塑造大学生清正、公道的品格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3、尚和合、求大同――立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之梦
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缺乏理想的民族。陶潜描绘的古代“世外桃源”图景,生动描绘了传统文化中对于人民“和谐”,社会“大同”的向往,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同时也是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美丽中国”的较早诠释。可以说,中国梦就是大同理想在当代中国的最新表达。当大学生按照传统文化精髓的指引,把中国梦和社会现实、自身实际结合起来时,就一定能把懒散、颓废、奢靡等不良情绪和习惯予以摒弃,斗志昂扬地投入到实现两个“百年”的伟大征程,最终成就一番无愧社会的精彩人生。
三、传统文化视角下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1、营造传统文化氛围浓郁的校园文化
好的环境能够影响人,塑造人。所以,创造有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从学校组织层面,要把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作为评价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选拔干部和评优的标准,同时,组织多种多样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通过校园网络、广播、展板等载体,在各种媒体开辟学习专栏,举行传统文化讲座、影视展播、优秀书刊推介等活动。从学生组织层面,应多开展诵经典、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多管齐下地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2、倡导教师成为传统文化的带头传播者和实践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宣传传统文化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在本职岗位上展现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教师应该以先进思想、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不断为大学精神注入新能量,始终做弘扬中国精神的楷模。
3、积极组织和鼓励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
学校和家长应积极组织和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勤工俭学,岗位实习等活动,到老少边穷地区参与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通过劳动培养学生的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激发他们的智慧,并通过体验生活更好地了解国情,增强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同时要做到在家孝敬父母,促进邻里和睦;在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爱他人;在社区扶老携幼,乐于助人;工作中襟怀坦白,公道正派,从而为“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贡献自己的青春。
四、结语
正如所言:“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就是要让大学生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中找出破解人生难题和生存困境的思路和方法,进而追求“讲道德、信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自己永远保持敢于攀登、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劲头,把实现自己的梦想与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统一起来,为推进“四个全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N].人民日报,2013.07.27.
[2] 论语・子路[M].中华书局,2006.216.
[3]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1.
[4]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