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传统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优秀的传统文化

优秀的传统文化范文1

十八报告中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湖南作为湘湖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中伴有重要角色[3]。岳麓书院作为湖南文化的代表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培养了一代代杰出的人物,孕育了湖南特色的文化,激励着一代代湖南人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长江后浪推前浪。

在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氛围下,一些教育工作者对“科教新国”的认识产生了偏颇,导致教育越来越走向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造成了现今社会一方面理科知识明显过剩,一方面人文素养严重不足。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意识和精神力量[4]。

二、充分发挥岳麓书院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阵地作用,加强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

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培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必然要求[5]。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方面注重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传道济民、爱国务实、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注意将“博学、睿思、勤勉、致知”的湖大精神融入团员青年的思想和意识当中,通过一系列特色主题活动的开展,使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传统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塑造出更加适应时代需求的先进青年文化,让传统文化在育人方面发挥了新的积极作用。

1.融入课堂教学。

通过文化传承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弘扬岳麓书院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做到让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开设专门的课程,鼓励引导大家积极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通过课程让学生感受岳麓书院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让大家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此外,还可以推出课外国学课堂、国学讲座、经典诵读等相关教学活动。随着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被社会关注,以及新课程的推进演化,学校在相关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上应投入更多的力量,让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新形势背景下的育人工程。

2.融入社会实践。

挖掘传统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支持、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包括论坛、讲座、征文比赛、校史知识竞赛等多个项目;打造三下乡、文化考察调研、志愿服务活动等品牌活动。使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化,不局限于原有种类,实现在活动策划上的创新;更有利于活动效果的最大化,同时扩大了参与性,增强活动可持续性。其中岳麓书院义务导游活动是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一直以来坚持的传统活动,节假期间,游客成千上万,岳麓书院的专职导游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次类活动既能缓解书院的紧张局面,方便了游客,又能让同学们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岳麓书院这个千年学府的许多典故和底蕴。

3.融入校园文化生活。

围绕“继承”与“弘扬”之间的关系,以青年志愿者与团队力量为整体支撑,着力构建校园文化建设常态化机制。发挥学生组织、团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努力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转化为具体行动,通过书法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以实际成果展示青年学子的才华。千年湖湘文化“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传统文化育人项目的直接精神动力;通过活动的开展,积极培养大学生树立“自我奉献,自我实现”的思想观念;促进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着力打造项目文化品牌[6]。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广大党员、学生干部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

4.融入理论研究。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岳麓书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高校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深入挖掘岳麓书院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通过课题申报、思政研究等形式提升高校本校的理论研究水平,为高校做好德育教育做出贡献。

5.融入网络思政教育。

网络作为新时代人们交际交往的又一种方式方法,甚至可以说是人们生活中,特别是大学生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拓新形式,广泛利用BBS、微博、微信、专兼职团干博客、QQ群、电子杂志等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此外,充分利用网上媒体的优势,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中来,从而达到了相互交流,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的目的。相信借助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要求,更好的服务大学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的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人才,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

三、总结

优秀的传统文化范文2

一、精彩课程。课堂上一个个真实故事引发的思考,结束时90度鞠躬礼及《感恩词》让我们心存敬意。以位音乐老师的《德音雅乐》及《孝亲感恩歌曲学唱》课程给整个大讲坛带了歌声、笑声还有感动的低泣声。悠扬甜美的《生命之河》在义工老师们曼妙手语舞姿中展开,让与会学员感受《生命之河》滋润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净化歌者的内心;用心去听一首好歌,能涤荡听者的灵魂。一个个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和一首首优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场学员,互动渐入佳境,全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情到深处,学员们还不时发出动情的低泣声。

二、温情服务、据悉,为大讲坛服务的十几个义工都是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以帮助别人为乐,他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个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们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轻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会场的每一个角落,用半蹲的姿势为在场的贵宾和授课老师端茶送水,他们用真诚的微笑温暖每一个人,他们身体力行践行《弟子规》,他们用言行践行道德礼仪,宣扬传统文化。每当听到一声声“老师,早上好!”、“老师,下午好!”“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请愉快用餐!”等等温馨话语,我们恍惚来到了一个文明和谐的世外桃源。

三、专心学习。本次大讲坛所有学员均是来自一线的老师,他们排除一切干扰,参加为期7天的学习,时间长、人数多,但会场秩序井然,学员们完全融入到了和谐、宁静、纯粹的吸收经典文化的氛围中。授课中老师生动风趣的演讲,深入浅出的报告,深深吸引了全体的学员,大家无不认真听课、细心笔记。对我来说,这是一场心灵之旅,所有人在都聆听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感动中汲取师德的正能量。

优秀的传统文化范文3

关键词:传承;民族民间音乐;途径关键词:传承

民族民间音乐途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但是,长期以来,受传播媒体大量充斥着商业文化的影响,我们高中生普遍热衷于国内外通俗音乐,而对格调高雅、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外经典音乐却知之甚少,尤其是对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更是疏远、冷淡,妄自菲薄,因此培养和提高年轻一代的音乐审美与人文素养,热爱祖国传统音乐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为让学生充分感受民族民间音乐多姿多彩的艺术魅力,加强学校音乐教育在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作用,真正懂得民族民间音乐独特的艺术价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笔者从课堂教学、活动式教学、专题讲座等途径积极探求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积极的审美情感。

一、把课堂教学作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途径,也是传承和传播民族民间音乐的主要载体。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担负起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使命,确保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教学课时,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爱好,积极引导学生弘扬民族音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而不能迎合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追捧。在教学多姿多彩的民歌这一单元过程中,笔者设计完成了以下教学内容:草原赞歌———内蒙古长调民歌欣赏;雪域天音———藏族民歌欣赏;黄土地的回响———信天游赏析;多情的山歌———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歌曲鉴赏;乡音乡情———江南吴歌欣赏。通过教学,学生体验了草原游牧文化的结晶———长调,神奇的发声法———呼麦,感受到民间音乐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东方音乐文化奇迹———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时,笔者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说新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历史的活化石?当代青年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文字图片音像)、互相交流等就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艺术展开研究性学习,课堂上学生的回答让人十分满意。他们查找掌握的资料比我还多,有同学详细介绍维吾尔木卡姆悠久的历史、艺术特征、代表作品等内容,高二(3)班的丁同学说:古维吾尔人崇尚黄道十二宫,于是他们取“十二”为吉祥数,加在木卡姆一词前,称为“十二木卡姆”。寓意在浩瀚的夜空,闪烁着亿万颗星星,其中最耀眼的要数十二个星座。我们应该珍惜十二木卡姆这一伟大的文化遗产,使之成为新时代艺术创作的源泉之一,努力创作新的作品,使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高二(15)班徐同学说:应该大力宣传演出古老的十二木卡姆艺术,使这不朽的音乐走向让更多的人,笔者认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一定会找到更多的知音。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的评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在介绍编钟这一乐器时,笔者让学生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曾侯乙编钟这期节目片段,使学生了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的曾侯乙编钟的灿烂历史,知道这件地下埋藏两千多年的乐器能演奏现在任何一首歌曲。武汉音乐学院院长童忠良教授在美国讲学时评价:随州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炎黄文化、音乐文化的最高成果;考古学家王振铎老先生赞它是“金声玉振”;民族音乐家程云则以“千古金声留遗响,请君侧耳听楚商”诵之;美国纽约大学麦克伦在美国有影响的《社会生物工程》杂志上撰文称“曾侯乙编钟是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观”。因此曾侯乙编钟被世人誉为“国之瑰宝”。总之,在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随着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民族意识也会不断增强,对传统音乐文化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把活动式教学作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主品牌

校园文艺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不仅活跃了课余生活、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而且能够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笔者所在学校的文艺活动,多年来主打民族品牌,突出民乐特色。

(一)校园艺术节重视民族音乐文化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乐的传播,学校特别规定凡是艺术节各项比赛中演唱、演奏民族音乐作品的,成绩可以加0.2分,而且进入决赛的同学一定要演唱演奏一首民歌或民族器乐曲。通过这一举措校园里掀起了学习民乐的热潮,在元旦文艺汇演节目中民乐占60%以上,由此形成了良好的民族音乐文化氛围。

(二)校园拥有一支民乐演奏队伍

通过器乐演奏大赛每年可以发现有民乐演奏特长的学生,在此基础上把这些同学结合在一起,组成民乐社团,双周排练,曲目有经典的民族管弦乐曲,如:《喜洋洋》《花好月圆》《旱天雷》《紫竹调》等,也有改编的民乐作品,如根据《黄河大合唱》主题改编的《黄河随想曲》;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主题联奏等,还有同学熟悉的歌曲改编而成的,如:《走进新时代》《青春舞曲》《弯弯的月亮》《送别》《我的祖国》等。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演奏技能,培养了合作精神,而且还营造了浓厚的民乐气氛,带动更多的同学学习民族乐器,有不少同学是在同学的影响传授下学会了笛子、古筝的演奏。

(三)校园音响系统传播民族音乐

校园广播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充分利用这一途径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宣传。精心选择有关音乐并提供音响资料,请主持节目的学生在编播中适当解说,如江南名曲;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中国民歌集成等CD。另外为了提高收听率,笔者还把演奏水平较好有一定表现力的同学把自己的“代表作”现场录播,反响很好。

三、把举办专题讲座、现场聆听作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生力军

为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艺术价值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情感体验与审美观念,学校特意举办讲座,如“传统与流行的对话———流行歌曲中的民间音调”;“走向世界的民族民间音乐”等。在讲座中,笔者从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欧若拉》《2002年的第一场雪》《好汉歌》《大中国》等入手,分析歌曲中的民间音乐材料,引导学生领悟这些歌曲之所以流行的原因是在创作中吸收了民歌的养分。由此进一步说明民间音乐文化的艺术价值。在走向世界的民族民间音乐中主要介绍国内著名的民族乐团和民族音乐表演艺术家,通过音像资料和中国艺术家在国外演出的实况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在国际舞台上光芒四射的民族音乐。

为普及传统戏曲文化,让学生耳闻目睹戏曲的表演艺术,学校邀请了戏曲专家多次来校现场讲解示范越剧、京剧的著名唱段。专家的精彩的讲解与表演,让学生与传统戏曲零距离接触,深深感染了每位同学,使学生对传统戏曲有了亲近感。通过这种形式的欣赏十分有效地普及了传统文化,深信传统音乐文化的种子一定会在青年一代的心中生根、发芽。实践证明,坚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高中学生是乐于接受、喜欢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当然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也势必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加深自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增强了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作者:叶伟庆 单位:浙江省德清县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朱则平,廖应文.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优秀的传统文化范文4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教育部社科司在2014年3月26日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把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作为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继承和传承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与当前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一致。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应该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尊和自信。

(一)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能历经数千年沧海变化而依然熠熠生辉,成为世界史上唯一生生不息的文明古国,靠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像“天下为公”的尚公精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为国不辞艰辛的情操;“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天下为己任的刚健精神;“崇尚仁义,厚德载物”崇德尚义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的精神等,它们凝注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二)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

和谐精神在传统文化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中国先哲阐述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老子》第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些都是儒家和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这种和谐因素,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牢固的环保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以“仁爱”为思想基础的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在以“仁爱”思想来处理人际关系时,提出“贵和持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思想,这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共享意识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追求完善的道德修养

修身养性、重视人自身的道德修养,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学》中:“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儒家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是“慎独”和“自省”。笔者认为用“慎独”和“自省”的道德修养方法,可以培养大学生严于律己的自律精神。当代大学生要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就要加强修身养性的自觉性,即将内在控制道德由外在的约束自觉转化为内心的自觉,进而将道德认识自觉转化为道德实践。

二、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我们在建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信心,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推动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应当是与西方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与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强调:“我们既要有选择地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更要勇于发挥创造性思维,力求达到新的高度,这才符合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现在的文化决定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的潮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理应是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与创造,而不是对其他文化的简单移植与照搬、照抄。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活水与精神基因,缺少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社会主义文化有出现动力匮乏与基因突变的危险,难以保证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永续的发展。

(二)培养大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途径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对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强作用之大不可量化。而蕴涵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时,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教育。例如,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等。这些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在市场经济效益冲击精神文明建设时,必须进行认真的整理、挖掘,用以武装大学生,从而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必要手段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找到和发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一是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至理名言,如“舍生取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体现着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二是发扬仁爱精神,促进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谐。“仁爱”所提倡的礼让、爱人、尊亲、团结、谦虚、同情等,是当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不可或缺的优良品质。三是主张慎言力行,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品格对当代大学生砥砺成才健、康成长是极为可贵的。教育大学生发扬这种刻苦学习、奋力拼搏、自强不息的务实精神,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现实意义。

三、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路径

作为国家和社会未来希望的大学生,理应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创新者,成为对国家传统文化价值和文化繁荣发展的坚定支持者。笔者认为,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一)激发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文化影响人的意识和思想,如何激发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需要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内涵。具体可以从以下两点内容落实:一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许多学生对其不感兴趣,如果把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融入其中,一方面可以避免纯粹的理论说教,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学习素养。我们可以在教学思想和内容上渗透文化性,这样可以培养大学生应有的文化人格,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融合文化思维。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如鸟之两翼,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两者的融合实现文化思维的融合,共同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只有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的培养,才能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中把两者融合得恰到好处,最终使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二)发挥家庭对孩子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

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家庭在个人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古代君子的理想人格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代大学生应该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充分挖掘乡土和地方文化中的传统资源,培养一种对家乡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和浓郁感情,并内化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而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担负着传授文化知识、培养道德品质、指导行为规范的责任。良好的家庭氛围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育具有积极的影响,这种文化氛围以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和熏陶的方式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首先要有一个积极学习的心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把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以身示范,让孩子对国家的文化产生兴趣。同时,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的判断力,充实孩子的学习内容,拓宽孩子的学习视野,塑造孩子良好的学习素养。

(三)加强网络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

十指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对于学校教育来说,一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要让学生知道社会提倡、限制的内容,使大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选择压力,使大学生接受社会上所提倡的积极文化信息,这样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人格,提高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维护网络文化秩序。二是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在网站上及时宣传先进的文化思想,采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如博客、微博、微信等。从而引导大学生自觉净化网络环境,发挥优秀网络文化的导向作用,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三是创新网络文化。大学生学习、生活及娱乐都逐渐网络化,利用网络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积极创新与大学生之间对话、交流的方式,从而增强对大学生教育的实效性。

优秀的传统文化范文5

一、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

1、主张“仁爱”,有助于人际和谐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孔子时期,他就提出了诸多的令后世难以超越的优秀文化主张,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仁爱”思想,“仁爱”是指宽人慈爱;爱护、同情的感情。也就是对谁也不要生坏心,对所有的人都要仁爱。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或者两个,从小他们就是大人世界的中心,进入学校这个集体之后,难免会产生落差心理。加之在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不懂得谦让不仅会伤害同学,最终也会伤害自己。所以,在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教学中教会学生“仁爱”精神十分重要。只有拥有了“仁爱”,学会爱他人,才能够获得能够长足发展的友谊,才能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收获更多。

2、明辨“义理”,有助于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义理”是指普遍皆宜的道理或讲求经义、探求名理的学问。本文中的“义理”是指普遍皆宜的道理。普遍皆宜的道理是一个学生应该了解和学会的最基本的法则,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普遍皆宜的道理是个体之所以为人的基本评判标准,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那么他的人生也只会是糟糕的一生,而这与他的思政教学课学习息息相关。第二,普遍皆宜的道理是个体在生活、工作过程中最基本的遵循,是进行其他活动的基础。第三,普遍皆宜的道理有助于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了解并学会在恰当的时候发挥“义理”的作用,不仅对自己,而且对他人也是一种良好的价值取向的提升。

3、追求“内圣外王”,有助于塑造理想人格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放置在今天的思政教学课上,是指思政教学应该教会学生对内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努力使自己朝圣人的方向发展,对外(即对待他人)采取平等、宽容、诚心的原则,与他人好好相处。这一优秀文化追求,有利于学生个体自身塑造理想人格,建设强大的内心世界,以一种平稳的姿态面对各种挑战、困难和挫折。

二、思政教学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1、奖掖崇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

一位优秀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此话在突出父母对孩子的重要影响的前提下,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老师的重要作用。在思政教学中,一位崇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老师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只有思政老师自身真正的认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高妙与价值,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深受其影响,从而从内心深处涌出一种学习的自觉,从而真正自觉主动的了解思政,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思政教学中注重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思政教学过程是直接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思政教学过程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主要包括思政教学教案的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的使用(例如可以选用一些带有优秀传统文化气息的语言来进行思政教学)、教学重难点的设置是否与传统优秀文化有关、教学作业的布置可以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教室布置的名人名言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偏重等等,这个过程是最直观融合思政教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也是所有融合的最直接表现。所以,思政老师要充分把握这一时间段尽最大的努力使学生感受到二者融合的重要性、必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

3、营造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环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政教学已经远远不仅仅局限于教室中的教学,学校整个环境的营造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在这方面,学校可以在整体布局上花一些心思,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造,例如在一些学生必经的路上或显眼的位置粘贴一些融合思政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名言、图片等等。还可以在日常的广播中加强对融合思政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使校园中的学生,不管是在走路,还是在食堂,都可以听见,次数多了,无形之中就会加强学生的意识世界。

三、思政教学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在今天的时代大展潮流中,不仅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需要融入思政教学,通过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精神,促进中国优秀文化功能在当代的进一步发挥,而且思政教学也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思政教学最重要的是树立学生的思想整理立场、角度,更加全面的认识国家的政策、发展任务等等,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本,其中很多因素已经化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存在中华民族儿女心中,故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思政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思政教学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思政课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完善心灵品格,增进心理健康。

优秀的传统文化范文6

【关键词】数字媒体 常态化 学习与传播 传统文化

数字新媒体传播的无国界性、隐匿性高、交互性强、传播面广等特点,促使互联网日渐成为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多元文化无国界传输,并冲击各国文化思想。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锋的新形势,有效引导民众自觉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播,并在全社会形成学习氛围,关乎的不仅仅是信息良性的传播,更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建设。

一、常态化学习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多年来关于文化的研究和讨论一直是一个极具魅力的焦点。当前,西方大国利用其在互联网上的支配地位进行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的输出,使得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

首先,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和民族离不开先进核心价值观的统领。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影响着国民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增强精神感召力、拓展社会认同基础、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所必需的重要环节。①

其次,引导普通民众自主学习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以及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我们应该进一步重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如教育家杨叔子院士所说,一个国家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当普通民众自主学习、传播文化,并成为日常的国民认知活动之一时,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对文化学习与传播的常态化”。

二、民众自主学习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行性

1.民众文化认知心理与传统文化学习需求

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期,面临多种文化价值观的抉择,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似乎日渐远离人们的生活。但事实上,传统文化的根一直深植在国民心中,只要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就会得到广泛的认同。“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日前开展“全国大学生眼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大学生对最具代表性中国文化符号的评分结果是:“汉语/汉字”“孔子”在270个选项中得分高居前两位。②青年一代的大学生群体是未来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认同提升了自主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机制构建的可操作性,也影响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数字化学习社会的快速来临。个体是生活在群体当中的,内在的文化约束着个体的行为和思想。马克思说过,完整的主体从全部才能的自由发挥中产生创造性的生活表现。③而数字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恰好为作为社会主体的普通民众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为每个个体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与精神有关的人文需求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层次。人对低级需要的追求是有限的,对高级需要的追求则是无限的,对高级需要的追求可以对人的行为产生持久的激发作用和巨大的推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普通民众重新重视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低级需要追求向高级需要追求的过程。我们看到,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民的文化意识也在增强,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需求也逐渐显露,这为进一步引导国民自发学习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2.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文化学习与媒介使用情况小型抽样调查与分析

为了管窥国民文化学习与媒介使用的实际情况,为探讨数字媒体时代常态化学习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行性提供参考依据,笔者进行了一次小型抽样调查。调查随机抽取了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4所大学的200名大学生(89.7%为“80后”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8份。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评价、情感、行为四个维度进行设计。同时涉及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动机、态度、途径、方式等方面。此外,我们还从参与问卷调查的被试者中选取了10名本科生和10名研究生,对他们进行了开放式的访谈。本调查属于微型调查,仅在哈尔滨4所高校中进行,所得数据的说服力有限。被调查学生学科分布情况为:理工类学生110名,文史类学生90名。

通过对调查数据及访谈记录的整理、归纳、分析可以看出:

首先,在学习与传播内容方面,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大学生主体内在的精神需求。调查中,对自主传统文化学习感兴趣的比例高达74.23%。表明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心中的地位。

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思想和文化传统,以其厚重的底蕴和深邃的哲理,能给大学生以深刻的思想和道德的启迪。其倡导的高尚的人生操守和坚守的人生信念,更可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富有价值的人生参考。④随着多元价值观的侵入,也促使人际关系冷酷,违法犯罪行为以及拜金现象泛滥。而崇尚人性之道的传统文化精髓儒学,则为现代人提供了普世的道德准则,作为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具有主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和人生价值追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