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毕业设计未来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毕业设计未来规划范文1
[关键词]毕业设计;应用型本科;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创新意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136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8-0-02
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凸显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突出了“应用”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毕业设计是应用型高校培养人才的最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其不仅可巩固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还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但目前许多应用型高校存在毕业设计弱化、毕业设计与专业契合度低、毕业设计现状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不符的现象。本文通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导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工作,进而探索提高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途径。
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所提出。马斯洛认为,人类个体行为的内在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的,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而环境是诱发这种需要的催化剂。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他们迫切想要得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社会也要求他们更加卓越优秀,而毕业设计则为满足这种需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 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题目确立环节缺乏合理的评定机制。一个好的毕业设计课题,应体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要符合学校定位和学生实际情况。但是,目前大部分2000年专科院校升本科院校的高校毕业设计多采用教师命题的方式,对题目设置仅凭指导教师个人判断,没有合理的评价机制。且多数以个体课题为主,没有考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工程训练,对学生团队意识、团队协同作战能力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
(2)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对较差,尤其是东北部地区经济基础较薄弱,学校仪器设备数量不足或相对落后,教师科研课题往往不多,使毕业设计想要取得好的效果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3)设计的题目无法反映专业和学科发展,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吻合度不高。选题时,部分教师不以学生兴趣、就业趋向性等因素为驱动,课题陈旧,无法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帮助。
(4)学生选题时掂轻畏难,尽量找容易交差的课题,避免需要大力钻研的“难题”;迟迟不开展工作,以各种理由回避教师的敦促和指导,直至毕业设计进程末期才挑灯夜战。
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角分析,人的行为是有创造性和目的性的,毕业设计动机是学生行为的驱动力,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大学生毕业设计动机相结合,探索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进而有针对性的提高大学生创业和创新意识。
3.1 对学生需求进行合理分析,个性化设计选题,因材施教
笔者通过对一些毕业生的访谈了解到他们有以下需求。首先,学生对设计内容和未来发展有要求,他们更喜欢进行实际工程的设计和能为自身工作提供前期储备的课题。因此,教师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兴趣、未来规划和能力,选题前可鼓励学生直接到签约单位或意向单位进行毕业设计,便于熟悉单位情况、工作内容,尽量减小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提高实效性;还可鼓励学生在生产实习阶段根据个人兴趣、未来规划,开展毕业设计资料整理与调研。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保质、保量的确定毕业设计的方向与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与创新精神。
3.2 从基本需要的就业动机出发,将企业培训实践与毕业设计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进入社会的基本需求就是没有经济压力、生活稳定。通过对问卷结果的统计,98.6%的学生符合这一动机;有70.8%的学生想要通过毕业设计锻炼自己,进而减轻就业负担,使个人和家庭生活获得保障。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就业难不仅是因为本科学校知名度低,更重要原因是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以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毕业设计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有效手段之一。学校可要求专业相关负责人联系多家招收本专业毕业生较多的用人单位,由企业推荐兼职导师,把企业培训实践部分内容放到毕业设计中,将入职培训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和实际效果、提高毕业生市场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3.3 立足地方经济主力科技领域制定模块化选题原则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设计应凸显“应用”的地位。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因此,基于模块化管理的毕业设计在这方面应具有较强的应用。毕业设计选题应遵循:体现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大纲要求,突显专业特色;根据学生未来规划和就业领域,一人一题;与生产和科研紧密结合,增强设计针对性与实效性。
3.4 改革毕业设计评价模式
改革毕业设计评价模式,完成从外部评价到内部评价的转变,即自我评价模式的转变。自我评价是个人对自己作出的且始终保持的一种自我估计;它表达了一种赞同或不赞同的态度,并表明了个人相信自身能力、自身重要性、自身成功和自身价值的程度。在自我评价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评定学业成绩,自我发现并解决学习问题,从而逐步培养起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
4 结 语
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工作技能等方面的有效手段,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大意义。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确定的,需求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因为只要主体感觉任务有趣,就能在毕业设计中产生令人满意的或具有挑战性的创新活动,进而完成学生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深入思考与探讨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模块化评价机制,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以实现毕业设计的预期目标。
主要⒖嘉南
[1]黄秋香.应用型高校毕业设计现状及改进措施[J].科教文汇,2016(4).
[2]刘.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高校实践教学上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3(6).
[3]尹进田,刘丽.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的实施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6(66).
[4]耿爱农,李辛沫.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若干问题及对策探究――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6(5).
[5]吴杰,陈美君.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的改进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究,2016(47).
[6]裘欣,丁汉林.应用型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探究,2016(33).
毕业设计未来规划范文2
关键词 毕业设计 质量保障与监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Quality Assurance and Monitoring System Building of
Computer Graduation Design
LI Xiaoyan, QIAN Xiaohong, LING Wei
(Huaxia Colleg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223)
Abstract Graduation Project (Thesis) University training program is the last major comprehensive teaching, is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research, social practice, a combination point, is to train students and to deepen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basic theory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s,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to adapt the key to future work.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cent years led to our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thesis) of the objective factors and the declining quality of management shortcomings,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university graduate (Thesis)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approach.
Key words graduation design; quality assurance and monitoring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去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教学形式,同时也是本科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学习后所必须进行的工程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要在前面一系列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分析研究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1 目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是学生从学校阶段走向实际工作前的最好的锻炼机会。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高校教育质量的直接反映。无论对学生还是对学校而言,毕业设计都是一个不可缺少、无比重要的教学环节。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一环节的作用,多年来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现今毕业设计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不利因素:
(1)任务重时间短。毕业设计教学的时间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共10周左右,期间学生需要完成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以及最后的答辩准备。
(2)就业考研带来的压力,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校的教学秩序,特别是对毕业设计工作影响很大。由于教学计划安排的毕业设计时间与学生的找工作时间,研究生复试的时间基本同步,这些事情只能交叉进行,学生能在毕业设计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很难得到保障。
(3)传统的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现时代的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学生就业机制的转变, 企经济体制的转型和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很多高校都开始积极探索分散式毕业实习与设计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在加强实习教学环节建设的同时扩大了毕业生就业渠道。
分散式毕业实习与设计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如学生过于分散,完成毕业时间过于分散,以及带来的文档资料缺乏有效的管理等等,如果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分散式毕业实习与设计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4)学生前期工作准备不到位,资料匮乏,知识孤岛化。①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相关基础课程训练缺乏连贯性。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相关基础课一般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虽然本门课程之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统一,但是不同的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最终造成知识的孤岛化。当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时候,需要耗费很长时间将孤岛化的知识打通,才能完成毕业设计。
②工程实践教学管理不足。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等过程,但是实践环节零散化,分离化,造成的每门课程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和实践任务,却忽略了前导课程知识的运用以及对后续课程的影响。
③规范化训练不够。毕业论文(设计)基础训练课程(例如文献检索课程)并没有开设或者虽有计划列出但从未开课,所以学生完成的初稿往往存在诸如不会用英语翻译摘要、查阅的文献文不对题,写出的文章观点不明、论证不清、东拼西凑、缺乏逻辑、表达不清和缺乏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说明学生普遍缺乏写作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表达能力不高。
2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2.1 化整为零:刚性的教学要求,柔性的安排
毕业设计虽然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但是所应用的知识分布需要在前面7个学期完成,所以我们需要将各类的毕业设计所需要的学科知识模块化,分散到7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
(1)毕业选题的提前进行。学校在保证教学质量和正常的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加强专业课与毕业设计 (论文) 相结合、在相关基础性课程开展教学的时候确定毕业设计 (论文)选题类型。
(2)毕业选题的个性化,生活化。在毕业设计中学生的态度、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等都对毕业设计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学生的素质差异较大,这就要求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时应结合学生本人的情况及其就业取向,启发和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来选择毕业设计题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使其与就业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毕业选题的宽泛化。毕业选题的提前进行,只能将选题限定在比较宽泛的类型中,过于细化的选题将不利于学生长期的发展。
2.2 积零为整:实践教学连贯化
毕业设计与专业课结合,除了将毕业设计模块化,分散到各个学期的基础课程的训练外,我们还需要保证这些基础课程训练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1)实践教学管理的全程化。实践体系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四大类,还有课外和社会实践活动,对这些实践教学进行全程化的监控和管理,保留每门课程的设计成果和文档信息,以方便进行毕业设计的时候积零为整。
(2)实践教学管理的透明化。实践环节不是零散的一些教学单元,不同专业方向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从培养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工程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对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系统的优化设计和管理,明确各实践教学环节在总体培养目标中的作用,把基础教育阶段和专业教育阶段的实践教学有机衔接,使实践能力的训练构成一个体系,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贯彻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将零散的教学单元整体化,形成体系,至少每门课程的老师可以清楚的看到前导课程中学生完成的实践内容,实践的过程,实践的成果,以及本次课程要达到的目标,以便循序渐进的完成实践教学。
2.3 毕业论文规范化的训练从第一份实践文档规范开始
毕业论文(设计)基础训练课程(例如文献检索课程,写作基础知识)等从学生进行第一份实践文档的撰写就开始规范。
3 以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为例
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通常以MIS系统的开发为主,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知识如计算机基础,算法,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技术,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等是使学生具备最新信息技术规划设计和运用能力的基础。如何在这些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通过化整为零和集零为整的方法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就是我们考虑的重点。
(1)化整为零:刚性的教学要求,柔性的安排。
①毕业选题的提前进行:在学生开始第一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给予指导性的建议,作好初期职业规划并选择与职业相关度较高的毕业选题类型。
②毕业选题的个性化,生活化:毕业设计选题与时代紧密结合,以可以体会和感知的题目为引导方向:譬如银行信息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校餐厅账务管理系统等等,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思考,并逐步走上开发的道路。
(2)积零为整:实践教学连贯化。
毕业设计虽然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但是所应用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则在前面7个学期完成,这7个学期的教学和实践将为毕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①实践教学管理的全程化。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体系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四大类:课程实验是围绕课程展开,为了夯实基础而设,完成的时间比较短,通常是随堂进行;课程设计通常在该门课程结束的学期末展开,通常为期一周到二周,实践的时间相对比较长,我们可以以学生选择的毕业设计的选题类型作为参考指南来定制学生这些课程的课程设计任务,并记录设计过程和结果。如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如果学生选择的餐厅账务管理系统,那么数据库就围绕餐厅账务管理进行设计;学习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时候,就围绕该系统进行界面开发和数据库的连接。
②实践教学管理的透明化。如前面表述,数据库原理的时候,学生设计餐厅账务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学习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已经完成的数据库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界面的设计和数据库的连接,将前导和后续的知识环节衔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管理系统,即有利于前导知识的巩固,又有利于学生学习计算机信心的培养。
(3)从第一份实践文档规范开始进行毕业论文规范化的训练。
4 小结
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采用集零为整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融会贯通,最后的毕业设计就只是前面知识的一次融合和再次巩固,降低了毕业设计的难度并且能确保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钱炜,姚俭,徐琳,沈越贞.完善规范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6 (1):18-22.
[2] 陈金忠,梁军录,杨丽君,王春生.理工科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现状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9.27(9):130-132.
[3] 董康军,王菊霞.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硅谷,2009(10):114-115.
[4] 王志英,蒋宗礼,杨波,胡学钢,岳丽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2):42-44.
毕业设计未来规划范文3
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的定位应当是“一个以生态美学为指引,以环境科学为基础,以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为目标的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建立将是必不可少的”。独立学院环境设计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并输送室内外设计施工及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伯顿•克拉克在《建立创业型大学》中提道:“创业型大学很像高科技工业中的企业,开发一种涵盖变革的文化。”由于现代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而不仅仅只是关注温饱问题,环境设计行业体现的是新的生存观念和审美情趣。在经济和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过程中,社会需要大量的环境设计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现状分析
(一)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设置雷同
从现行专业培养方式及课程设置来看,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在办学之初的一套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均复制于母校。建校之初的模仿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显现出弊端,在市场的导向和学院及专业本身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对专业的原有培养方式,提出了必须变革的要求。环境设计专业借此契机寻求其他路径,改变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社会对于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不仅需要其具备环境设计理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创新意识,能在环境设计实践中发挥创作的灵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作灵感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这就需要独立学院根据自己的特点与母校在环境设计专业“错开定位,配套发展”方略,建立属于独立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
(二)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环节现存问题
毕业设计是独立学院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校实现培养专业目标要求的重要阶段。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本专业范围内相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就是毕业的一种计划、规划、设计、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毕业设计活动的过程。”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不仅是一个完整的设计创作过程,还是一个毕业生对本科四年学习的总结及展示的机会。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环节的现存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
1.从培养方式和选题特点来看,无法与其他普通高校相区分
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都是沿用母体高校多年的教学经验,没有创新,选题内容偏学术研究型,而不是应用实践型。由于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方面的雷同现象,导致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偏理论化而非应用,使独立学院毕业设计环节的应用型特点未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也使学生的专业性质和特点未能与其他普通高校有明显的区分,直接导致就业的困难。
2.题目宽泛,质量不高
由于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题目来源均是由指导教师独立给出,大部分为模拟工程题目,未能完全考虑和照顾到学生的实际兴趣和动手能力,其实践性较弱、造成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类型趋向单一。并且题目都较为宽泛,学生不易深入完成。
3.研究内容多缺乏创新性和前沿性
传统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模式因为需要,由教师给出多个模拟工程题目,而大部分教师从事的项目实践不足以满足多个题目的制订,从而导致部分题目所涉及的技术创新性不足,同质化情况严重,甚至出现很长时间重复使用同一过时技术的题目。
4.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脱节
传统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一般是在大四下学期学生毕业前四至五个月开题,学生接受题目后自行进行毕业设计创作及撰写论文,期间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沟通不足。此期间,学生可能处于求职或考研阶段,所以存在学生对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重视程度不足,投入精力较少。在毕业设计完成之后,用少量时间完成毕业论文,论文拼凑现象严重,抄袭内容较多。
三、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应用型”选题
环境设计专业涵盖面较广,而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其应用型特点应当在毕业生进行选题之初就和其他类型高校区分开来,这样才能在毕业之后的就业中有一席之地。毕业生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进行毕业设计阶段时的选题,可以从环境设计专业内容的分类着手,从选题方向、选题范围、题目确立等方面出发,使毕业设计选题具有应用型实践特色和创新性。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更应考虑其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以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就业。综上,解决独立学院毕业设计的应用型转型第一要务便是选题。选题是否得当直接决定了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质量。通过选题可以看出作者的毕业设计研究的方向和理论掌握水平,选好了论题,就等于完成毕业设计的一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好的选题是直接向大家展示毕业设计方案的研究方向以及内容的精确阐述。毕业设计选题范围的确立是指导毕业生如何使一个毕业设计的题目具有特色和个性。如何体现其毕业设计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独特性,是先决性条件之一。环境设计专业本身的涵盖面广泛,毕业生在起初进行选题时,就会遇到较大困难。而针对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定位,在毕业设计选题之初,就应当以应用型和技术型为方针进行选题,这也是和其他院校培养类型进行区分的一个关键。从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性特征出发,其专业涉及内容包括建筑的内部环境(建筑内部功能的规划、室内景观、色彩、空间、材料等建筑基本元素的构成设计),外部环境(建筑之外与之直接联系的广场、绿地、水环境、交通组织等项目的组织与规划设计),小建筑设计(辅助主体建筑使用的小环境构筑物,如会所、活动中心、茶室等设计)的相关设计内容。毕业生的选题均以室内、室外或建筑设计为主,而无论哪一种类型,均应以实践、应用、技术为方针,教师进行指导,毕业生进行设计实施。以景观设计选题为例,景观设计的设计应用型内容选题可以分为宏观型和微观型两大类。从宏观角度来讲,景观设计中场所设计的红线范围和尺度大小,决定其所属性质。尺度较小的一般以场地布局为主,而尺度较大的地块一般就以生态理念考虑为先。从微观角度来讲,景观设计可供选择的题材较多。如小品设施、公共设施类,都是属于微观应用性角度来看环境设计的领域。
四、结语
毕业设计未来规划范文4
收稿日期:2013-11-18
作者简介:王爱民(1973-),男,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工程管理的研究,(E-mail)。
摘要:文章分析了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设置、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学生职业规划、毕业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工程管理; 实践能力;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TU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88-03
一、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历史回顾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 1998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一个新专业,工程管理专业( 110104) 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1101) 的二级学科。它涵盖了原来的建筑管理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物业管理等专业,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广的专业覆盖范围[1]。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 获得工程师职业技能的基本训练, 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目前全国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200 多所。多年来,工程管理专业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从事工程管理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也为中国工程建设领域管理的专业化、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如何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需求,适应现代工程建设行业发展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如何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成为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在贵州大学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个人的一些思考。
二、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学科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由于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设置的专业,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各不相同, 因此在专业方向设置、院系设置以及研究方向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3]。这些差异直接导致各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的师资力量、教学的考核标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一致。同时,各高校在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方面与市场脱节,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不强,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感到迷惘。
(二)教师缺乏工程背景,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各高校从课程设置到课堂教学,都应重视学生工程实践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从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安排来看,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学术水平、工程经验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那种照本宣科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方式已经越来越被学生所厌恶,而更多的学生愿意通过工程实践或者结合工程实践的讨论分析的方式来获得知识,这也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遗憾的是,由于现有教学体制,大多数教师都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无法满足这种教学需求。
(三)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职业规划发展的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近年的分配流向,主要是在房地产公司、施工单位和建设甲方。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工作数年后都会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希望拿到与工作相关的执业资格证书。目前,中国建设领域的各种注册职业资格有十几种, 其中与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的有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等。各类考试虽然要求和侧重点不一样,但考核的知识体系有着共通的地方。然而学生普遍反映在本科教学过程中,从学习的知识面到知识掌握的程度都无法满足这些考试的要求,还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重新学习各种已经学过的知识。
尽管本科教学更多的是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但各相关专业课教学应从教学内容到考试要求等各方面,尽量结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各种资格考试,这也是各专业课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四)毕业设计内容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本科教学最后一个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而此时许多学生正面临就业的压力。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同时还得奔波于各招聘会,或者在就业单位实习,学生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势必大大减少,以致难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4]。另一方面,一些毕业设计的题目内容陈旧,和工程实践结合得不紧密,导致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热情不高,毕业设计大多流于形式,设计质量不高。
三、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 结合地方实际,明确培养方向,合理调整课程体系
从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和管理科学理论基础。工程建设领域的管理有别于其他一些行业的管理,如果没有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作为基础,不了解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和特点,是无法完成组织各专业工种和不同部门来进行系统而庞大的工程项目建设的;同样,具有丰富工程项目建设经验,而缺乏相关管理科学理论和知识仅能成为一名技术员,而不能成为优秀的工程项目管理者。
在各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上,首先应该严格遵循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培养目标,同时也应该允许各高校结合该地区建筑业的发展状况和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突出自己的办学特点,设置一些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和有助于学生就业的课程。例如一些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开设“土地评估管理”“物业管理”等特色课程,将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加强工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和师资力量的提高
在课程设置安排上,应该加强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在各专业课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安排的课程设计,能够让学生把课堂学习的内容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因此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非常重要。课程设计的题目一定要选择和工程实际相关的具有基础性和代表性的题目,帮助学生掌握工程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产实践环节,各高校应建立自己的生产实习基地,或将长期合作的单位作为实习基地,在真实的工程实习环境中使学生真正了解建筑产品生产的流程,了解建筑产品生产环节中的各项制约因素和影响条件,认识各种施工机械的使用环境和特点,掌握常见建筑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在课堂所学到的各种知识,使他们毕业后能胜任岗位工作,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丰富教学手段,积极开展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尽可能多地向学生提出一些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大家讨论和思考。
高校应积极开展与地方建筑企业的合作,提供良好的机制与条件,鼓励教师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开展各种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让教师了解建筑企业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具体需求,从而有目的地培养出更多合格和优秀的毕业生。
(三)结合职业资格考试要求,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在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对于职业资格考试中常出现的一些知识点,如资金的复利计算、单双代号网络图等内容,教师在相关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重点进行介绍,习题和考试试题也应尽量采用职业资格考试的真题,达到职业资格考试的难度和深度要求,让学生尽早适应毕业后所需要面对的各种职业资格考试。
为了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加强学生对行业发展最新动态的了解, 可以在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中定期举办专业讲座, 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和相关业内人士为学生介绍行业发展动态、发展趋势、职业能力要求及职业资格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和眼界,帮助学生做好适合自身条件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四) 强化毕业设计的工程实践性
为了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毕业设计的选题应充分结合工程实际和工程管理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让学生像在实际工程中一样真切体验设计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这个过程需要运用以前所学的各科知识,对于不清楚的知识则需要查阅各种资料和规范,需要向专家(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咨询请教,需要同学间的团队协作,即便在受到各种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也能解决好问题。这对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拓宽学生的从业范围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等都有积极有效的作用。
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从设计格式的规范性、计算数据的准确性等方面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工程实际操作的要求严格把关,培养学生对待工程问题一丝不苟的严肃态度。在毕业设计答辩阶段,可适当选择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业工程师参与答辩小组,让学生在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了解来自工程一线的信息和需求。
四、结语
培养符合工程项目管理市场需求的合格毕业生,是每一位工程管理教育者的职责。教学中必须认真了解行业需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才能为中国工程管理领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祝连波,任宏. 21世纪我国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2006(4):59-62.
[2]曹小琳,晏永刚,刘玉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6(3):95-98.
[3]祝亚辉,佘渝娟,黄志.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93-194.
[4]程敏.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发展回顾、现状与前瞻[J].理工高教研究,第25卷第2期:75-77.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WANG Aimin
(College of Management,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P. R. China)
毕业设计未来规划范文5
为了更好地实现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文章首先分析了个性化培养的意义,并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的特殊性,最后提出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策略,具体包括:构建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实习平台,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
土木工程专业;个性化培养;双导师;实习实践;毕业设计
当代大学生思想灵动、个性鲜明、不愿遵从于呆板的模式,因此不愿拘泥于常规教学,因材施教是教育培养面临的新课题和方向。土木工程专业是教育部设置的老牌专业,专业涉及范围广、内容多,各高校在培养思路、方法和模式上做法不一。通过在福建江夏学院工程学院从事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笔者对学生个性化培养有一定的感触,现以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为对象,探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法[1]。
一、个性化培养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注重因材施教,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特点,积极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势。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符合其自身发展的教育机制和教育方法,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使其成为特点突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个性化发展就是指发展每个人的主体性,即个人特有的心理素质、生理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的自由发展[2]。本科阶段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高等学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建立以个性化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机制,要在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提下,用灵活多变、创新的教育模式,保护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3]。
二、土木工程专业的特殊性
土木工程专业是国家教委在1996年组建的专业,由原来的建筑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桥梁与隧道工程、公路与公路工程、岩土工程等合并而成的一个大的专业。培养目前由原来的单一培养模式转变为一专多能,即在主攻某一方向的同时,兼顾其他方向的学习,使学生可以比较自由地由一个方向转到另一个方向而不至于太吃力。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铁路、公路、机场等工程和房屋、桥梁、隧道、地下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养护等技术工作和研究工作的高层次工程人才。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至关重要。实践环节的教学贯穿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始终,是学生领悟理论知识、锻炼综合实践能力和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是培养优秀人才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我国正处在工程建设的中,对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高校在实践教学中改变教学思路,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新环境下实践教学在培养新型人才中的作用,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实现人才培养的预期[4]。
三、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策略
(一)构建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实习平台
在本科课堂教育的基础上,与省内业界优秀企事业单位建立实践实习平台,实现“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所建立的人才培养体制是要以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海西建设为目标。一方面,在为学生配备思政辅导员、生活辅导员的基础上,每班配备1~2名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作为专业辅导员,即校内专业导师。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为学生指导当前学习任务的重点与难点,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未来拟选择的择业方向给予意见和建议。专业导师一般担任比较重要的专业课程,课后需留有足够的课程答疑时间,这为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拓展和加强专业素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学生也可在此期间咨询专业相关的其他问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保证了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保证了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学校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实践实习平台,使学生能够“走出去”,真正实现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福建江夏学院工程学院已与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监理,以及工程质量检测、工程造价咨询、工程招投标等多行业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企业校外导师。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问题的解答等多方面的帮助,学生可以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亲身参与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实践创新能力。通过“课程+专业素质培养+实践平台”的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使其有更加明确的个人发展方向和目标,从而实现个性化培养。近几年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宽广,综合竞争力增强,社会声誉良好。
(二)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综合训练[5],更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体现其个性化的最重要的形式。做好毕业设计工作,不仅对实现教育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等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学校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兴趣与个人发展方向,以及个人的特长和想法,将理论运用在实践中,从而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基础。福建江夏学院工程学院在毕业设计环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在个性化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在毕业设计开始前统筹安排,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在前一学期末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择业需求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方向,利用寒假时间按各方向要求查找相关资料、熟悉相关文献、联系实习单位等,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其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设多个毕业设计方向。根据社会需求,将毕业设计分为建筑结构设计、桥梁工程设计、道路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招投标报价及毕业论文六个方向。其中工程招投标方向以工程实例为题目,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其他五个方向同样以工程实例为题目,由校内教师和校外高职称教师共同指导。这样既达到了教学与工程实际结合的目标,又缩短了毕业生适应工作需求的时间。最后,通过严格的过程控制,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毕业设计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懈怠,这就要求加强教学管理,创新管理机制。在毕业设计前期明确进度安排,具体到周,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进度完成各阶段任务。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对学生实施考勤制度,明确奖惩机制,对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的学生给予警告、扣分,情节严重者可取消毕业设计资格。毕业设计结束后,通过过程跟踪、成果评阅、组织答辩的方式,对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完成的独立性、成果的质量、对理论的把握程度及思维、拓展能力进行考核。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除实习实践、参与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外,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科技创新大赛、结构设计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等也是一个良好的途径。福建江夏学院工程学院目前已组织各年级学生申报、参加多项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在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得福建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二等和三等奖;获得福建省招投标大赛二等奖;在CAD软件大赛、竹签设计大赛,测量技能竞赛、工程造价软件竞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通过创新实践训练,保证了学生的素质拓展,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总之,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要求高校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在保证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型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必须与专业结合,通过增强教师辅导、构建实践平台、完善毕业设计工作等方式,尽可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从而实现个性化。
作者:巫生平 蒋国平 单位:福建江夏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雅君.关于当前高校大学生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2005,25(4):85-88.
[2]李洪欣,李润玮,杨建中.建环专业学生个性化培养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3,1(22):34-37.
毕业设计未来规划范文6
立足云南传统民居的现实,改变传统毕业设计只用图纸或模型的表达方式,引导
学生真正接触建造实践,真题真做,帮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学会分工与合作,使毕业设计真正可以付诸实践,切实指导村庄规划与建设。
关键词: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实践教学;研究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77;TU9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16503
一、教学背景:对传统建筑教育的反思
传统的建筑教育,在大学一、二年级主要以建筑初步知识和小型建筑设计的学习为主,三、四年级主要通过建筑设计课和专业课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而五年级则主要是半年的设计院实习和半年的毕业设计[1]。这一模式目前仍在国内很多相关高校中沿用,可以看到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对空间的设计很多还停留在图纸的设计方法上,用一些连续的笔触和图形来表达实体和空间的种种关系。空间的建构也多数是通过模型来实现,好的模型甚至可以表达对材料的运用[2]。而学生真正参与建造实践的机会却很少,较少的社会实践机会使得学生毕业后很难快速融入工作岗位。建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具体参与了建构的操作才会了解其真正的意义[3]。在民间或原始的建造活动中空间的产生并不需要“设计”,人们通过直接的建造即对各种建筑材料的实际操作来完成建造过程,出现什么问题及时解决,建造真正体现了使用者的居住需求。因此,笔者试图在毕业设计中找到这样一种方法,即建筑师不是主观参与,而是在切实了解了居住者的使用需求,以及建造中存在的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之后再进行设计,并用见得到的实践建构来验证方案的可行性,最后再将设计方案用于指导设计实践。
二、命题:立足云南传统民居的现实
云南的乡土民居,量大面广,很多又处于抗震烈度较高的地段,加之农村群众大多经济能力有限,很多农房的新建、重建与改建都面临很大困难,
而这正是学校相关专业毕业设计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
当专业学生介入后,当地居民的居住需求能否得到切实的满足?他们的居住意愿到底是什么?所谓的专业设计和技术能否在当地得到认可和普及?这些问题正好切合了建筑专业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思考。
相比城市住宅而言,技术可能是制约乡村民居更新的重要因素。因此,设计命题就从技术整合的民居设计理念入手,在充分了解当地居民居住需求的前提下,以就地取材、社区互助建造等为原则,改善传统民居的居住环境,并以建造为目的来展开毕业设计。在整个毕业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对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与设计,研究不同气候区域民居的室内舒适性,探究高原地区太阳能生态厕所的适应性,改善居民卫生条件,整体提升村庄环境质量和农宅舒适水平,真正做到为使用者而设计。
三、毕业设计的整体安排与组织
以笔者所在学校
2015年毕业设计为例,设计选题为“鲁甸地震灾后村镇建筑重建与改造设计”。
毕业设计小组由8位学生组成。这8位学生必须对乡村建设和技术类课程有着强烈的兴趣,能吃苦耐劳,并在低年级选修过与本次设计相关的技术类课程。如果参加过类似项目的大学生创新设计竞赛,对乡村建设题目有过接触的则更好。
要求8位学生分别从8个研究方向对某一特定的传统民居更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8个研究方向分别为村庄整治规划与典型民居改造、新民居空g与环境设计研究、粪尿分集太阳能节水厕所可适性设计研究、基于乡村新型抗震夯土建造体系的建构设计研究、传统民居茅草屋顶更新与设计研究、传统民居节能设计研究、经济性与抗震生土民居设计研究、抗震生土建筑技术传播基地设计。上述8个方向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互相影响,缺一不可。
注重实践与技术整合的毕业设计可以让学生系统掌握资料收集、实地深入访谈调查研究以及团队合作等工作方法,培养他们独立分析,特别是解决较复杂的村镇建设环境下设计和技术问题的能力,使设计方案更接地气,为适应未来的实际工作或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与传统教学过程相比,该毕业设计更注重和实践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次进行现场调研,和村民沟通交流,以研究技术的适应性和可行性。
毕业设计主要有四个阶段:调研、资料整理、实验与实作和成果表达。通过记录、测绘、访谈等方式对当地的民居现状、建筑材料造价、建构技术等进行深入调研,并通过与当地居民的有效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实验与实作主要包含墙体的夯筑,屋顶的编织等设计过程。设计成果则包含从规则、建筑以及建筑环境小品、构造细节等全过程,要求设计图纸完整可用。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教学主体的改变
以往的毕业设计,教师是主体,要拟定任务书、讲解选题背景等,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按部就班地调研、设计,最后完成成果表达即可。这种毕业设计方式,学生自主思考和参与性都不够,对选题的理解也难以深入,做出来的东西也往往是纸上谈兵,毕业设计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改革毕业设计方式,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力求真题真做,同时也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体现设计的研究性,更为重要的是,一切教学过程均以学生为主体。
毕业设计方式改革后,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
调研前:布置任务书,激发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兴趣,让学生针对自己的题目去发现问题,拟定调研提纲。
调研中:适时引导学生总结,提出新的问题。
设计中:一是资料整理:要求学生对调研成果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梳理,提出设计思路;
二是实验与实践: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技术措施,并鼓励他们通过场地实验和建造实践来验证;
三是成果运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设计,并使设计尊重现实,切实可行。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
调研前:根据任务书,自己拟定调研提纲并和教师讨论。
调研中:适时总结和梳理调研成果,发现新的问题,及时和村民沟通,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
设计中:一是对前期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设计切入点;
二是针对设计提出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设想可行的技术措施,并通过实验和实作验证措施的可行性;
三是结合前期调研和技术措施完善设计。
(二)增加实验与实作环节
注重实践与技术整合的毕业设计均为真题真做。由于各地地质、气候等条件的不同,技术的适用性均有差异。为了让毕业设计能切合当地的需求,有些技术在应用之前必须验证其适用性。比如屋顶的保温、防水,墙体的抗震、稳固性等。实作环节,一般在学院实训基地进行,有时还会到项目所在场地进行现场操作。
五、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
农村建房问题较为复杂,学生可以通过深入调研和访谈,了解现实情况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在设计中学生会发现很多和原本想象差异很大的情况,居民的居住需求和建筑师的设计意图之间也有很大的偏差。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真正为使用者而设计?依照O计方案在实际建造时都需要哪些技术来支撑?这些都是学生在以往的课程设计作业中从未遇到过的。乡村建房还有各种制约因素,如政策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等等,这些都需要了解分析透彻。因此,毕业设计的过程也是综合解决这些复杂矛盾的过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
(二)技术整合设计的能力
在乡村建设中,技术的需求往往比艺术更为重要。房屋首先要坚固耐久抗震性能好,然后才能讲美观。在大学二~四年级的课程设计中,虽然也会有技术的融入,但很多时候都是浅尝辄止,有的技术到底适用与否学生心里也不太清楚。但在真题真做的毕业设计中,学生对遇到的技术问题必须刨根究底,因为设计目标就是建造。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整合可能是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乡村建设最需要切实解决的难题。因此,在毕业设计中,学生首先要对技术感兴趣,并对技术有深入的研究,才能做出适合当地的好的设计,这样的设计也才能走向建造。
(三)团队协作能力
在毕业设计中,一个大题目下分别有多个子课题。子课题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制约和支撑,因此,在整个
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各小组齐头并进,相互配合支持,才能保障最后的设计成果没有技术漏洞,也才能顺利推进设计。
六、结语
本文介绍的毕业设计方式已运作3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空间建构走向了技术建构,他们对设计方案的把握也越来越深入和完整,在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方面也大有收获
。但从实践情况来看,这种毕业设计的教学方式主要针对村落和民居改造的具体案例,对大型公共建筑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实际操作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目前仅作为毕业设计的一个专题方向来组织开展,其应用的普及性还有待于在日后的教学改革中进一步探索。参考文献:
[1]龙灏,卢峰,邓蜀阳,等.传承历史 脚踏实地 紧盯前沿 循序渐进――重庆大学建筑专业的教学改革与特色[J].城市建筑,2015(16):68-75.
[2]顾大庆.空间、建构和设计[J].建筑师,2006(2):3-2.
[3]KennethFrampton.Study in Tectonic Culture.Reflections on the Scope of the Tectonic,MIT Press.1995.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