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村镇银行业务发展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建议范文1
从创建村镇银行的指导政策《意见》以及《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我们可以把村镇银行的定位做一个概括:
1、村镇银行的产权结构
村镇银行的产权结构是多元化的,同时又是股份制银行,在结构上需要有一家境内银行也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村镇银行鼓励各种资本到农村为当地农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为了村镇银行健康的发展在股权方面规定单一境内金融机构的持股不能少于20%,单一自然人,其它非银行企业法人及关联方合计持股比例不能高于10%。持股但凡超过5%,都要经监管机构批准。
2、管理结构
村镇银行是股份制银行,从产权结构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在村镇银行的业务运行中,实行简洁、灵活的公司治理方式。
3、业务目标
在少数民族地区扎根的村镇银行,需要在产权结构和管理结构遵循《意见》和《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在市场定位主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和小商户,少数民族自然条件的相对恶劣以及产业结构的单一等条件决定了其经济发展的水平较低,金融补给的严重不足使得村镇银行在面对的是一个缺位的金融市场,在帮助农户及小微企业的同时对自己自身的发展也相对有利。
二、西部民族地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群众认知度低,吸收存款艰难
近些年民族地区金融市场的主力是农业银行、农村合作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等老牌金融机构,所以对于村镇银行的进入缺乏了解,在农村居民眼中的认可度低。另外村镇银行不能让农民对其资金实力放心,吸收储蓄的难度较大。村镇银行没能加入银行统一结算网络,当地居民都要到固定的业务点去办理业务,这也降低了居民存钱的热情。村民对村镇银行的宗旨、定位等情况不了解,也让当地居民不敢把钱存在村镇银行担心受骗。这些都不利于村镇银行业务的开展。
2、抗风险能力弱
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金融生态环境比较差,农民还款的意愿和能力较低。村镇银行的主要业务是支农支小,定位的原因造成贷款主要是以信用贷款为主,银行的规模小,贷款客户笔数多,市场占有率低,这就加大了经营的风险。另外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特别墙强,自身对灾害的抵御能力很弱,加之农业保险体系没有完全成型,村镇银行的信贷业务中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道德风险极易形成。
3、服务对象偏离定位
村镇银行作为一种类似社区银行的新型金融机构,其定位就是服务三农,业务开展也是围绕农户进行的,但是目前有些村镇银行偏离了宗旨,出现了盈利与政策之间的矛盾。村镇银行是“自负盈亏”的独立的企业法人,发起人与出资人自然需要讲求投资回报率,自然而然会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但是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农业、农村经济本身就是风险巨大的弱势经济,自然条件和市场对其影响巨大,我国的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等原因造成村镇银行如果履行服务三农的宗旨,效益方面就很低。找不到一个利益与服务宗旨的平衡点,造成一部分村镇银行偏离其服务宗旨,把追逐利益最大化作为了首要目标。导致很多贷款不能发放到有需要的农户手里,另外民族地区授信,担保能力都表较低,这也一定程度的限制了村镇银行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水平。
4、服务创新和金融产品不足
民族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能缓解当地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但是并不应该忽略很多农牧民希望得到更多金融服务的想法。目前一大部分村镇银行盈利的渠道少,规模小,资金实力有限,业务发展还是以传统的贷款业务为主,老牌的金融机构能够开展的很多业务如银联卡业务、银行承兑汇票在村镇银行无法实现。服务手段方面有些村镇担保和抵押模式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改变不了民族地区居民缺少抵押物品的现状,满足不了当地居民的融资需要。资金缺乏已经成为困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的障碍。
三、促进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1、努力增加自身公信力,拓展吸存途径
村镇银行在民族地区的设立,地域优势是比较明显的,村镇银行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对当地居民进行业务宣传。让少数民族居民了解村镇银行设立的意义与目标,提升村镇银行的认可度。除了国家及当地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信贷支持,努力降低自身运营成本外。还应让员工深入农村地区,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对于有存款意愿的客户进行挖掘。此外如北川富民村镇银行吸收股东存款、政府存款等方法也值得借鉴。
2、加强抗风险能力
村镇银行面临的外部环境是需要改善的,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参与改善村镇银行的外部环境,除了人民银行的支持以外,可以通过风险补偿机制和存款保证金制度这样的政策解决客户的后顾之忧。在加强风险管理方面,村镇银行的定位决定了其抗风险能力较弱,所以谨慎的经营才能保证村镇银行健康有序的发展,从制度到建立风险管理机制,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积极推动市场化运作,增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明确村镇银行的定位
村镇行的发起者在没找到政策和利润的平衡点之前趋利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服务“三农而设立的村镇银行,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农户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不能动摇,不然村镇银行的设立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民族地区应当群力群策为村镇银行的发展平衡点找到切实可行的策略,从加强所得税、营业税等研究,提出减税等方面的激励方式。
4、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建议范文2
坚垒之一:经营基础弱
当前,农业的弱质性仍然存在,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成本高,对农村金融改革形成重要制约。首先,合格抵押品不足,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额度较大的贷款,农户往往难以提供合格的抵押担保品。其次,涉农贷款投入产出效率低,完全按商业化原则运作的金融机构涉农信贷投入积极性不高。第三,农村金融风险高,主要在于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第四,农村金融的经营成本高,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人均存贷款、单笔业务额度均远远低于城市地区,运营成本高,收益水平低。
为解决农村金融机构“基础弱”、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银监会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鼓励各类银行在县域发起成立村镇银行,但村镇银行的发展同样存在着“底子薄”的问题。首先是社会认知度较低。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网点少、功能不充分,加之部分村镇银行的高管多为发起行派驻,对当地经济、人文环境不熟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业务规模的拓展。其次是支付结算受限。村镇银行开业运营以后,由于其支付清算系统方面的审批程序复杂、周期较长,村镇银行不能及时加入账户管理系统、同城交换系统、大小额支付系统、票据清算系统等,导致村镇银行清算主要依托主发起行。
坚垒之二:风险难防范
农村信用环境虽有改善,但相对于城市仍然不足。近年来,农户信用意识有所增强,但也存在个别中小型农业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信用观念不强,以及骗取贷款、挪用贷款和逃废银行债务等问题。同时,一些农村地区的执法环境也需进一步改进,农信社贷款诉讼执行难,往往是赢了官司拿不回钱。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不平衡,特别是高风险机构风险化解难。如山东省四分之一的机构已经改制为农商行,但还有近四分之一的机构评级在4B级以下,风险较大,机构间资产质量、信贷管理、风险控制及风险抵补能力差异明显,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在高风险机构风险化解方面,虽然采取了多种化解措施,下了很大力气,但风险化解进展还较缓慢。
另外,省联社的行政化管理间接加剧了农信社的经营风险。随着农村信用社银行化改革的深入,一些好的机构“四自”能力不断增强,省联社继续按照“一刀切”的行政化管理方式对农信社进行约束,难以适应部分优质机构的创新发展需求。还有部分地市办事处对省联社的差别化管理要求落实不到位,一些履职内容超越省联社授权,存在干预法人机构日常经营活动的行为,甚至出现人为控制经营成果,导致个别机构业务数据反映不够真实的现象。
攻坚之道:多主体共同努力
持续做好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工作任重而道远,攻坚之道在于多主体共同努力。
对于金融机构来讲,推进改革应持续增强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和服务能力。其一,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坚持推进以股份制为主导的多元化产权制度改革。其二,对村镇银行,要完善相关政策配套措施,适度放宽村镇银行加入支付结算体系和征信体系的准入门槛,为村镇银行业务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其三,对大中型银行,要明晰定位,完善机制。明确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定位,扩大政策性业务范围;完善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改革的专业化经营管理体系,加强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鼓励其他商业银行按照自身发展战略,多方式参与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其四,对邮政储蓄银行,继续坚持小额贷款的战略地位不动摇,加强产品及业务创新。其五,对城市商业银行,继续推动转方式、调结构,鼓励其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加速机构将服务重心向重点乡镇推进。
对于政府部门来讲,推进改革应完善农村金融扶持政策综合配套机制和长效机制。建议相关部门通力协作,提高优惠政策的综合配套能力,努力形成政策合力。对于一些短期的或是即将到期的政策,如税收优惠政策、呆账核销政策,在综合评估政策效果的基础上,适当予以延长,或者是进行制度化的安排,以稳定政策预期,加快构建农村金融政策扶持长效机制。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建议范文3
近年来,包头市金融组织体系已形成以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中小商业银行为主体的格局。2014年,包头市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3330.81亿元,同比增长24.89%。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已成为全市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但在金融改革加快推进背景下,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稳健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一)从机构类别看,农村法人金融机构业务规模较小。据统计,2014年包头市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资产规模分别为103.66亿元、160.41亿元和38.05亿元,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资产规模较小,在目前银行业务同质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从风险管控看,农信社风险抵补能力较弱。调查显示,2014年我市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持续反弹,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已成为部分地方法人银行稳健发展的隐患。2014年包头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增加16.47亿元,不良贷款率19.59%,上升16.11个百分点;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61.71%,下降157.3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32.42%,下降128.08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不足。
(三)从机构扩张看,增加风险管理难度。近年,包商银行分支机构规模扩张步伐加快,异地分支机构往往侧重于业务发展,忽视风险管控。同时,分支机构的渐进增多拉长了管理链条,增大了管理难度。调查显示,2014年包商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1.11个百分点,核心资本充足率下降0.24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水平有所下降。
(四)从经济运行看,增长乏力蕴含不确定性增多。当前包头市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刺激消化期“三期叠加”的调整阶段,经济运行和风险暴露呈现阶段性特点。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如钢铁、铝、稀土、装备制造等面临下行压力依然较大,行业风险仍在持续发酵,复杂的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均对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经营提出了挑战。
二、存款业务分析
(一)存款情况。2014年,包头市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06.37亿元,占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52.39%,同比增长26.49%,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其中,储蓄存款余额626.17亿元,增长3.78%,同比提高11.42个百分点,存款结构逐步优化。
(二)结构特征1.从余额结构看,小额存款账户多,余额占比较小。2014年,包头市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账户382.69万户,存款余额1306.37亿元。其中,金额50万元以下的账户数和存款余额占比分别为99.41%和25.32%。存款账户以单户小额存款为主,金额较小,存款趋于分散,客户以社区居民和农牧民户为主。2.从种类结构看,个人存款为主,对公存款大额集中。2014年,包头市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个人存款账户371.45万户,存款余额423.96亿元。其中,50万元以下账户数和存款总额占比分别为97.12%和95.19%。金额在50万元以上的账户金额多集中在企业存款和同业存放,其分别为382.42亿元和361.22亿元,占比分别为39.20%和37.03%。由于机构特质,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吸收的机关团体、国库和财政性存款比较少,企业存款均为公司类客户,存款客户一般为银行授信客户或其它业务往来客户,受业务办理的便利性和资金使用成本等因素影响,大额存款分布集中现象明显。3.从机构类别看,农村法人金融机构以个人小额存款为主,城商行更多依赖对公大额存款。2014年,包头市农村商业银行和农信社50万元以下小额存款占比分别为15.46%和26.12%,而城商行侧重专攻高端客户,50万元以上大额存款占比高达89.55%。
(三)当前面临的问题1.利率市场化加剧了存款市场竞争。面对利率市场化预期的冲击,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均采取利率上浮到顶应对,直接提高了成本,削弱了盈利能力。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揽存业务的竞争激烈程度也反映在考核上,调查显示,有79%的机构实行日均考核方式。2.业务品种单一和互联网金融对存款业务带来冲击。调查显示,对影响存款大量外流的主要因素,逾七成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认知上有“其他银行有更适合的存款产品”及“互联网金融产品”冲击存款增长的思想,另有近六成法人金融机构存在“储户更倾向于选择大型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更优惠的利率”的思想。同时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存在思维观念落后,经营产品单一等方面导致内生动力不足,影响存款业务增长。3.农村信用社对流动性风险的认知和防控授信风险相对不足。受国内外经济增长趋缓影响,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包头市小微企业订单增长乏力,生产经营形势下滑,盈利能力下降,破产、倒闭现象增多,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贷款不良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信贷资产质量。调查显示,2014年,包头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率同比上升16.11百分点。4.城商行和村镇银行的存款稳定性相对较弱。城商行面向较高端客户,存款以大额居多,部分机构存在不足4%的客户贡献了50%以上存款现象。村镇银行资本金规模较小,社会公信度不足,部分存款人认为村镇银行是私营老板个人的银行或是农村合作基金会,加之相关业务拓宽的局限性,易造成存款大幅波动。
三、《条例》颁布的预期影响
(一)保障存款人利益,增强存款人信心。根据《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相关规定,我国的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即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银行所有存款账户本金和利息加起来在50万元以内的,全额赔付;超过50万元的,从该存款银行清算财产中受偿。从包头市地方法人银行机构的存款金额区间看,2014年,存款金额不超过50万元的账户数380.43万户,占99.41%。其中,受保障的个人存款账户为369.46万户,占全部存款账户的96.54%。拟实施的存款保险基金将有助于保障地方法人银行机构绝大多数存款人的资金安全。
(二)存款保险计划增加对地方法人银行财务负担。调查显示,农村信用社、农商行和村镇银行市场定位是服务“三农”,主要客户是农户、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农村客户分布范围广、信息不对称度高,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贷款风险控制成本高,如被实施较高差别费率,会削弱其支持“三农”能力。以2014年包头市农商行的存款规模按国际上通用0.05%保险费率测算,该行需缴纳存款保险费为434.75万元,短期内将直接增加其财务负担。
(三)揽储压力加大,大额存款竞争趋于激烈。首先作为中小规模银行机构,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将提升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社会公众中的信用度,增强储蓄存款客户信心,夯实存款业务基础。从包头市法人银行机构存款分布看,存在“二八定律”,即20%的客户贡献了80%的存款,包商银行情况尤为显著。该行存款金额50万元以上账户数0.69万户、存款余额870.44亿元,分别占全行存款账户和存款余额的0.63%和83.28%。根据《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的相关规定,扣除最高50万元偿付限额后,约72.52%的存款金额将无法由存保基金提供保障,在大银行“大而不能倒”预期下,大额存款可能向全国性大银行集中,存款竞争将更加激烈。
(四)存款保险计划削弱政府对小型银行面临压力时的保障。实施存款保险计划可通过保险保护存款人,进一步提高小额存款的保障性,提升公众信心和银行系统的稳定,但是它削弱了政府对于银行的保护,尤其是对于小型银行。社会公众认为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小银行机构失去了政府的信用保证,政府救助可能性降低也将意味着信心敏感型资金在资产质量出现不良迹象时更易于波动。
(五)倒逼中小银行转型,加大金融产品创新。目前,包头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主要盈利来源仍以息差收入为主,扩大存款规模成为业务发展的现实选择。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后,存款成本提高将对其扩大经营规模形成约束,地方法人银行势必应重新对风险控制和利率上浮程度进行考虑,降低存贷利差,合理控制高成本负债增长,在有效提高市场细分能力和科学判定客户等级的基础上,增强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进而增强竞争实力。
(六)诱发信贷市场道德风险。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后,部分存款人的风险意识下降,在选择银行时过于看重存款的收益,忽视存款的安全性。同时,差别费率制度下,风险程度相对较高的中小金融机构须缴纳较高的保费,使其成本上升,为保持原有的收益水平,中小金融机构可能主动从事高风险业务,转嫁经营成本,获取较高收益,加剧了银行内在的脆弱性。
四、相关启示建议
(一)分层级建立存款保险基金。美国对存款类金融机构分别设置不同的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提高存款保险制度运行效率,提高资金效率,规范市场行为,提升公众对金融业的信心。据目前情况,在存款保险制度设计上可考虑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统一设立一个存款保险基金;根据城商行、农商行等较为复杂的具体情况单独为其设立一个存款保险基金。
(二)实行差别化费率。考虑中小金融机构普遍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应实行差别保险费率。应完善现有金融机构风险评级制度,建立相应的风险测评指标以及其承担社会公共职能等综合因素,按照一定的评级标准,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等级作出科学判断,确定差别保险费率。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计算出金融机构的经营指数,并根据指数划分为高、中、低三种水平,对指数高的金融机构可以适当降低其保费率,对指数低的金融机构适当提高其保费率。
(三)合理设定存款保险限额。我国城镇居民具有较高的储蓄存款倾向,社会保障体系尚处于发展完善过程中,储蓄承担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功能。在受保存款限额方面,应参照国际通行标准,确保90%以上存款人的存款都能得到全额偿付,保证较高的存款账户覆盖率。同时,建议参考香港及其他国家的做法,及时根据最新经济形势对保险限额进行调整,提高公众的信心和银行系统的稳定。
(四)完善利率定价体系,减缓利率波动冲击对资产负债带来的影响。目前利率市场化已进入到一个关键时期,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符合自身经营特点的利率定价机制,基于目标客户实施差别化定价策略,综合考虑客户需求、产品服务收益、风险补偿、费用分摊、财务成本及同业竞争等确立自身利率定价机制。同时,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存贷款利率定价管理经验,研发存贷款定价系统,构建完善的利率定价管理办法,从而减缓利率波动冲击对资产负债带来的影响。
(五)加强内部风险管控。中小银行机构应建立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定期开展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管理及压力测试等方面的监督评价。完善法人银行机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存款保险机构和存款人的知情权。审慎合规经营,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配置资产负债,积极创新与本行资金运用相匹配的负债业务,充分利用同业市场,紧跟金融市场发展趋势和创新步伐,拓宽融资渠道,丰富资金来源。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建议范文4
四大行业务模式分析
目前,贷款利息收入仍然是我国国有四大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且这一情况在最近几年并没有改变的迹象。从近三年各行的财务年报来看,各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都较为稳定,且农行和建行的该指标还略微下降。2015年,只有中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突破30%,农行仅为15.91%,位列第四。可以预见,传统的信贷业务在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仍会在银行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见表1)。
在国有四大银行从央行脱离成立后,其发展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各有特色,工行的优势是零售业务和丰富的客户资源,农行的优势扎根县域,拥有广大的县域客户,中行的优势是外汇业务及国际贸易业务,而建行的优势在基础设施及房地产建设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互相竞争,业务的发展越来越同质化,各家银行的传统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从其业务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只要能赚钱的就做还是专注自身优势领域?四大行的战略似乎有意前者。
工行的传统优势在于零售银行业务,2015年末,个人客户4.96亿户,个人存款余额76011亿元,而农行的个人客户数已达4.74亿户,个人存款余额80656亿元,存款余额已经超过工行,建行的个人存款余额为63674亿元,虽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差距也已比2014年缩小了约800亿元。
随着城市银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四大银行在城市的市场份额遭到挤压,工、建、中行纷纷进军县域金融,增设营业机构和自助银行,如建行提到加大县域设备投放力度,扩展设备服务范围。各行还积极控股和布局村镇银行,2015年中行设立的村镇银行分支机构共有76家,比2014年增加17家,存款总额达150.8亿元。建行设立的村镇银行共有27家,各项贷款117.26亿元,农行控股的村镇银行有6家。
中行的外汇业务一直较为出色,在布局海外分行方面也同样步伐迅速,2015年末海外机构覆盖46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机构总资产已达集团总资产的27%,然而也无法忽视工行和建行的竞争。根据2015年财务报告显示,工行目前也已经在4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0余个分支机构,2015年工行全年办理的跨境人民币业务量达4.41万亿元,比2014年增长20%,建行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为1.84万亿元,增幅26.15%,与中行全年的5.39万亿元的跨境人民结算量差距进一步缩小。
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一直是建行的优势,随着全国投资增速的放缓以及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该领域的贷款投放有所放缓。从2015年的工行和建行的贷款投向来看,在电力、热力、燃气、水利、环境、公共设施、房地产及建筑业的贷款余额比重建行和工行分别为15.87%和27.2%。
由于信息的公开和市场的透明,每家银行都清楚利润的增长点,一旦某个银行创新新产品和新业务,收到了较好的市场反映,其他行马上就能开发出类似产品,导致各行的特色产品差异越来越小,使得四大行的业务模式是“大而全”的。
四大行转型发展动向
面对我国经济换挡期间潜在风险的持续暴露、利率市场化所导致的利差收窄、不良贷款上升对于利润的侵蚀,我国银行业正面临着一次大考,转型成为了2015年各家银行提到最多的词汇之一。由于国有大行的体量,转型的难度实际上要大于轻装上阵的中小型股份制银行或城商行,正所谓“船大掉头难”,而面对未来,转型又是迫在眉睫且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商业银行由大到强走向国际的战略举措。
转型内容之一:提高内部精细化管理,节约财务成本
建行在转型方向上提到了“加快向集约化发展”,即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在2015年的经营绩效上,这一方针得到了一定体现。
在经营收入上建行排名四行第二,而经营费用上建行排名四行第三,且经营费用唯一同比下降,成本收入比降幅最大,在拨备前利润方面,建行的增幅最大(见表2)。
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方式在银行利润增速放缓甚至下降的未来难以适应竞争环境,提高内部管理效能,精细化管理,压缩不必要的费用开支,将是各家银行必将采取的转型措施。
转型内容之二:打造互联网经营平台,致力普惠金融
在2013~2014年的异军突起的互联网金融大军冲击之下,各大银行纷纷开始重视和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新增长点。
工行于2014年连续了“e-ICBC”互联网品牌和升级发展战略,以“三平台一中心”为主体,覆盖和贯通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社交生活的互联网金融架构搭建形成,2015年“融e购”电商平台的全年成交额超过8000亿元,成为国内第二大电商平台,通过网络融资规模超过5000亿元。农行正在着力打造金融服务、社交生活和电子商务三大平台,以O2O方式将金融服务嵌入用户的高频交易行为,截至2015年年底,利用“数据网贷”产品累计自动发放贷款1276笔,金额3.91亿元,且正在积极探索“互联网+”等新型支农模式。
中行加快推进跨境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推出跨境电商直连、跨境贸易税费支付、在线出国金融等金融产品,首创跨境电子商务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中银跨境e商通”,合作电子商务机构超过 50 家,交易规模突破200亿元,推广以“沃金融”为代表的网络经营贷款模式,并打造在线资管服务。建行利用“善融商务”电子商务平台,依托大数据技术研发善融贷等小微企业贷款品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构建了“人工、自助、智能”三位一体的客户服务新模式,在机构业务中探索“互联网+”在学校、医院金融服务方面的应用创新,形成了《银医、银校移动互联网金融合作方案》。
转型内容之三:做强全功能金融集团,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随着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加快、客户金融需求的变迁以及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趋紧,综合化经营逐渐成为各家银行转型发展的突破方向,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有利于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同时也有利于银行形成多样性的资产与收益结构,提升银行分散风险的能力,实现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改善传统依靠利差的盈利模式。目前,各大银行已经基本拥有了全牌照金融服务能力。
年报显示,2015年全年四大行综合化子公司利润增幅平均超过40%,子公司对于集体盈利的贡献作用进一步加强,在集团业务领域上,不可能所有业务都与同业同步发展,各行在综合化经营上的侧重点体现出“差异化”经营格局,亮点频现。比如,工银瑞信作为“全资格”的基金公司,主要经营指标位在行业领先。工银国际作为境外平台,在中资企业海外债券承销和跨境资产管理业务建树较大。中国银行旗下设有共有4家保险公司,分别为中行集团保险、中银集团人寿、中银保险和中银三星人寿,其分工各有区别,经营范围覆盖境内外寿险以及财险双牌照的保险业务版图。此外,中行在航空租赁业务方面具有传统优势,2015年末中银航空租赁公司拥有227架自有飞机和43架代管飞机,为全球30个国家的62家航空公司提供服务。建设银行旗下建信人寿和建信信托的主要业务指标居银行系首位,2015年建设银行又成立国内首家专业养老金管理机构,在养老综合金融服务上率先迈开步伐。
转型内容之四: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加快布局海外业务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内地企业“走出去”的市场机遇,国有大型银行纷纷深入加快推进国际化战略来支持国家战略以及开拓全球市场。
2015年工行有5家境外机构开业或获颁牌照,直接和间接网络布局覆盖61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收购标银公众股权项目交割,搭建了全球化交易业务平台;共在6个国家获得人民币清算行资格,形成了覆盖亚欧美三大时区的人民币清算网络。基金、保险等综合化子公司更加有机地融入集团一体化发展,跨境跨市场的协同发展格局正在深化。农行制定了《关于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意见》,2015年累计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办理“走出去”业务约280多亿美元,其中涉及“一带一路”国家业务50多亿美元;推出跨境并购贷款、出口信贷、特险融资、内保外贷、境外发债、产业基金等一系列“走出去”金融产品;2015年农行共有9家境外分行和3家境外代表处。
中行2015年底海外机构遍布46个国家和地区,比2014年末新增5个;拥有644家分支机构,比2014年末新增16家;覆盖1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比2014年末新增3个;在国际市场成功发行人民币、美元、欧元、新加坡元等四个币种、总发行量折合40亿美元的“一带一路”债券;已获得20个家授权人民币清算行中的10席。建行2015年在伦敦成功发行10亿元两年期离岸人民币债,成为伦敦交易所上市的第一单人民币债券。推出“跨境电商综合金融服务”,搭建“跨境e汇”平台,通过与各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直联,为跨境电商客户提供全流程线上自动化收付款、结售汇和收支申报服务。2015年末,集团海外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1877.02亿元,较2014年增长16.48%;实现净利润41.13亿元,同口径同比增幅29.52%。
四大行转型发展建议
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了我国2016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6.7%,然而,中国各行业的生产力仅为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15%~30%。展望未来,世界经济仍将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的动能转换也还需时日。今后一段时期,四大行的转型应该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转变经营模式,创新利润来源。受利率市场化及行业竞争的影响,净息差还将面临进一步缩窄的压力,将迫使各家银行加快推动业务模式的调整和优化,在改善传统存贷模式的情况下,培育和发展新的业务,创造更多的利润来源,将是各家银行的主要方向。
二是完善全牌照金融集团,提升金融服务品质。随着金融广度、深度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未来还有可能出现混业经营格局,为各银行加快向综合化和轻资产业务发展转型提供了机遇,国有四大银行可利用广泛的客户基础以及全牌照的金融集团,强化集团子公司与银行在客户信息、客户需求、产品组合、营销机会等方面的互利共享和协同发展,提升集团的金融资产服务能力。此外,加快发展低资本占用且收入稳定的交易型银行业务,从企业的全周期经营及供应链入手,加快相关条线队伍建设,开展支付结算、收付管理、贸易融资、债券融资、资产管理等综合金融业务,带动对公业务转型发展。
三是利用“互联网+”模式,扩展银行服务范围。随着互联网与银行深度融合,要求商业银行从经营理念上进行转变,用互联网思维开展金融业务,充分利用各行的线上平台将产品和客户对接,推进以客户为体验为中心的客户服务模式的转变和变革,推动营业网点传统服务模式升级,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经营格局。而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将显著增强,养老、医疗保健等具有增长潜力的消费项目拥有广阔的市场,消费和服务业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四大银行作为普通百姓触手可及的银行,可以借助“互联网+”深入挖掘普惠金融、财富管理、跨境金融和消费金融四大领域,推动零售银行业务发展转型。
四是相应国家政策,深度布局海外市场。国家自贸区试点范围扩大带来的新一轮对外开放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将拓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道路,使得我国银行融入世界金融业竞争,提升国际影响力。此外,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沿线国家的金融大动脉建设提供了条件,商业银行可以借此加快海外业务的发展。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建议范文5
关键词:次贷危机;海外业务;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4-0069-07
2007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日本和美国。即使在次贷危机蔓延的背景下,我国2008年和2009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长率仍然分别达到9%和7.7%,且按照西方的普遍预测,中国还将很快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我国的国际地位也在同步提升,现已成为对世界政治和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然而,我国银行业在国际银行业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还相当有限,不仅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国际金融机构中缺少话语权,海外业务发展程度也不高。截至目前我国银行业海外资产占银行业全部资产的比重仅为4%,这与我国大国地位很不相称。我国银行业应抓住次贷危机后难得的历史机遇,尤其是西方银行业“去杠杆化”及收缩海外市场的机遇,加快海外市场的拓展步伐,不断提升我国银行业在全球银行业中的地位、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我国银行业海外业务发展现状
我国银行业的海外业务是指我国银行在香港、澳门、台湾及境外开设分支机构所开展的业务。我国银行业的海外经营始于改革开放之后,之前仅有中国银行作为国家唯一指定的外汇外贸专业银行从事一些国际银行业务。改革开放以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及交通银行、招商银行陆续在海外设立了分支机构,本文将以这六家银行目前的海外业务发展情况反映当前我国银行业的海外业务发展现状。
从海外业务发展整体情况来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底,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及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新加坡、香港、澳门等28个国家和地区共拥有海外资产25723.64亿元人民币,占六家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为7.24%,占我国银行业全部资产62.4万亿元人民币的比重为4.12%;拥有海外分支机构(含代表处)1094家,占六家银行总机构数的比重为1.58%;拥有海外员工33040人,占六家银行员工总数的比重为2.22%(见表1)。六家银行中,中国银行的海外资产、海外机构及海外员工占比分别为71%、74%和80%。
从海外业务经营情况看,除中国银行外,其余五家银行的海外存款、海外贷款、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营业收入以及利润总额等指标的占比均不足10%,且多数指标数值处于3%以下的较低水平(见表2)。中国银行的海外经营在2008年受危机影响,各项指标的贡献均大幅下降。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银行业的海外经营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除招商银行外,其余五家银行均存在海外贷款占比远大于海外存款占比的现象。例如中国银行的海外贷款占比为19.21%,而海外存款占比却为16.44%,由此可反映出我国银行业的海外经营主要实施“跟随客户”战略,以“走出去”的大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提供融资为主要业务内容。二是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的海外业务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大大高于海外利息净收入占比,例如交通银行的海外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为6.57%,是其海外利息净收入占比2.84%的两倍多,由此可反映出我国银行业向海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跨越监管政策约束、开展综合化经营和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三是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三家在我国银行业中国际化程度(海外资产占比)相对较高的银行,其2008年度的海外利润深受外币债券投资损失、资产减值或拨备计提的影响。例如中国银行的海外利润贡献由2007年的33.67%大幅下降为2008年的8.18%,由此深刻反映出海外业务的“双刃剑”作用;四是各家银行的海外不良贷款率均维持在较佳水平。
注:源于数据的可得性,汇丰、渣打、东亚列示的是税前利润,星展、花旗、摩根大通列示的是净利润。汇丰、渣打、花旗、摩根大通的货币单位为亿美元,东亚为亿港币,星展为亿新元。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各家银行2008年年报整理得出。
从海外资产和利润地区分布情况看,港澳地区仍是我国银行业海外业务发展的主要区域,且子公司是海外资产分布和利润来源的主要形式。中国银行拓展海外业务多年,是我国全球化网络最为广泛、综合化平台最为齐全、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截至2009年上半年,中国银行海外资产为16290亿元人民币,占中国银行总资产比重的19.8%,其澳地区资产为12416亿元,其他境外资产为3874亿元,占中国银行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为15.1%和4.7%;2009年上半年中国银行实现海外利润121亿元人民币,占中国银行总利润比重的21.6%,其澳地区利润为100亿元,其他境外利润为21亿元,占中国银行总利润的比重分别为17.9%和3.7%(见表3)。为了便于比较,表4还列举了西方一些代表性银行截至2008年底的资产及2008年度利润的区位分布情况,尽管这些银行2008年度的利润总额受危机影响有所减少,但其海外资产占比大约为40%,且地域分布较为均匀。由此可见,我国六家银行与西方银行在海外资产和利润的区位分散性上还存在较大悬殊。但我国银行业近年来也在稳步开拓海外业务,尤其是港澳以外地区的业务。例如中国银行的其他境外资产由2007年的2368亿元上升至2009年上半年的3874亿元,增长了64%;2007年的其他境外利润仅20亿元,而2009年上半年就达21亿元。
综上所述,尽管2008年我国有三家银行的市值和盈利水平在全球银行排名中位居前列,且有52家银行入围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但我国银行业的海外业务发展程度并不高,不仅海外资产、机构、人员和利润占比低,海外区位分布也较为单一,与汇丰、花旗、摩根大通等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我国银行业迫切需要加快海外业务发展步伐。
二、次贷危机后我国银行业海外业务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次贷危机后我国银行业海外业务发展的机遇
1.客户海外金融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给我国银行业的海外业务发展带来了无限商机。近年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逐渐加深,即使在次贷危机爆发和蔓延的两年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仍旧保持了较快增长。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8年中国非金融类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418.6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68.5%;2008年底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4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5%;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3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3%(见表5)。截至2008年底,我国8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2000家,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1]另据汇丰2008年9月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40%的我国内地民营企业计划在未来三年向海外拓展业务。企业跨国投资和海外经营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银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2]此外,近年来我国去海外旅游、探亲、经商、留学、置业的人数日益增多,我国正经历有史以来第三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可见由个人因素导致的对中资银行海外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大大增长。
2.西方银行业“去杠杆化”和海外市场的收缩为中资银行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历史良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测算,到2010年发达国家银行体系资产减记总规模将达2.8万亿美元,欧美银行业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处于“去杠杆化”过程,且这一过程压力相当大。经初步测算,欧美银行业需要变卖约10万亿美元的资产及补充6000亿美元左右的资本金,才能使其杠杆率降为20倍左右的合理水平,而与“去杠杆化”相伴随的就是其海外市场的收缩。 200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期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称,欧美金融机构从国外市场撤资的步伐已超过其总体去杠杆化过程,2009年流向新兴市场的净私人资本将为负值,且今后资本流入规模不太可能回到危机前的水平。[3]欧美银行业的“去杠杆化”和海外市场的收缩为我国银行业的海外机构拓展、业务扩张、人才招纳以及形象提升等带来了良机。
3.我国银行业自身实力的显著增强为其拓展海外业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主要银行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及境内外上市的完成,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日趋扩大,资本实力不断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显著提升,盈利能力明显改善。其中:资产规模从1978年的不足200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目前的7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资本充足率从原来的严重不足甚至为负值上升为目前的达标银行超200家、达标银行资产占比达99.9%的状况;不良贷款率从20%以上持续下降到目前的2%以下;拨备覆盖率从不足20%提高到目前的130%以上。2008年我国银行业实现税后利润近6000亿元,同比增幅超30%,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14家上市银行共实现净利润约3386亿元,同比增长2.15%,其中有10家银行实现同比正增长。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境内没有一家银行陷入经营困境或遭受财务危机。我国银行业自身实力的增强为海外业务开拓夯实了基础,不少跨国企业如今转而选择较为安全的中资银行为其提供金融服务。
4.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为我国银行业的海外业务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母国背景。在此次全球性危机中,我国经济率先回暖,2009年前三季度的GDP同比增长分别为6.1%、7.9%和8.9%,经济复苏迹象明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在2009年的经济增长将达到8.5%,2010年将为9%,大大超过全球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见表6)。[4]母国经济的稳定和繁荣有助于为银行业海外业务提供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强有力支撑。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城市率先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我国央行还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尼和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签订了总额6500亿元人民币规模的货币互换协议,这些都意味着人民币朝着国际化目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有利于我国银行业的海外机构吸引客户、增加收入来源以及借此契机增进与其他国家银行之间的合作。
(二)次贷危机后我国银行业海外业务发展的挑战
目前,对于我国大多数银行而言,海外业务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海外经营和管理尚缺乏经验,诸多事项都急待探索,海外业务发展将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不小挑战。
1.海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较为艰难。此次金融危机后,出现了不少客户从其他外国银行转入中资海外机构的现象,其中包括一些跨国企业,对此我国银行业界要有清醒的认识:并非是我们的产品有优势,更多地是因为危机导致客户从追求更高收益转为更关心资产的安全性。与西方银行业相比,创新一直是我国银行业的软肋。在海外市场,一方面,由于对当地金融法规和政策的领悟、把握和反应能力不够快,对海外当地的经济社会情深不够熟悉,深入融入当地社会难度大等,我国银行业的海外业务创新较为艰难;另一方面,尽管这次金融危机引发了西方对金融创新的质疑,但创新毫无疑问仍将引领西方金融业前行,创新在西方仍将继续。加上我国银行业在海外当地的机构网点有限、当地银行本身已拥有较为多样的产品及深厚的人脉关系,由此可能导致我国银行业的海外机构难以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以吸引当地客户并与当地银行相竞争。
2.海外风险管理比国内风险管理更为复杂。相较于管制较严的国内环境而言,海外市场中的各类经济风险错综复杂且难以把控:一是市场化程度高,利率、汇率、股市、金价等可能波动剧烈;二是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繁多,定价复杂,风险可能超乎意料;三是交易对手来自不同国家,风险难以准确评估;四是不熟悉东道国的银行业监管规章,从而引发合规问题;五是海外风险的传染性极强;六是国际游资往往对经济波动较为敏感,客观上增加了海外市场的不稳定性。可见,发展海外业务给我国银行业的市场风险、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的管理与控制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此外,在发展海外业务过程中,还可能遭遇以下政治、法律风险或特殊经济风险:一是外汇管制、国有化、税制改变、国家延期偿付债务等方面的风险;二是由知识产权、劳动用工、税务、环保和安全等问题带来的法律风险;三是因未充分了解东道国各方面的情况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即投资决策风险;四是由海外并购及整合带来的整合风险等。
3.海外业务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人才是海外业务拓展的关键,但目前我国银行业既熟悉银行业务运作、又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既了解我国国情、又精通国际惯例、规则和外语,同时还拥有创新和不断进取精神的人才严重匮乏。在海外经营初期或扩张时期,我们最大的瓶颈不是产品或技术不够先进,而是中高端人才的缺乏。人才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银行业海外拓展的步伐,甚至可能导致一些海外发展机会的流失。
4.文化差异与冲突。国际化的本质其实可以说是文化的国际化。即使拥有了一流的产品和雄厚的资金,但若文化遭遇了国际化瓶颈,那么海外开拓必定会大大受阻。最具代表性的失败案例是日本银行业在上世纪90年代进军美国的失败,而典型的成功案例则有东亚银行。东亚银行虽然在资产规模上只能算是一家小银行,但其拥有相融的中西方文化,西式的管理加上对中国文化和国情的了解使其在进军中国内地市场时多次领先。未来我国银行业拓展海外业务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例如通过并购手段实现海外开拓就可能遭遇不同民族文化和不同企业文化整合上的双重困境和矛盾。若不了解民族文化差异及企业文化差异、不掌握跨文化沟通技巧,在海外经营和管理中只站在本国文化、本企业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对方的意图,就很容易引发歧义、误解乃至冲突,难以实现彼此文化的交融和升华,从而影响海外经营的顺利开展和战略目标的及时实现。
三、次贷危机后我国银行业加快海外业务发展的策略建议
海外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具体体现在五方面:可密切银企关系,防止客户及业务的流失;有利于拓展利润来源,通过进入更多地域、提供更多业务、服务更多客户,进而创造更多利润;能够分散地域风险,发展海外业务能够有效分散在单一地区的经营风险,防止因单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波动或危机爆发而引发巨大冲击,使银行利润增长建立在更稳健的基础上;通过将优质且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传递到其他国家或地区,获得客户的认知认可,并建立良好口碑,提升银行的品牌形象和国际地位。此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业来说,通过在地理上贴近东道国,通过与国际先进机构的联系参与最具创新性的金融市场,能够显著提高学习能力、积累知识和经验、增强国际竞争力。我国银行业应深刻认识发展海外业务的重要战略意义,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找准海外业务目标定位,采取各项积极策略,加快推进我国银行业的海外业务发展,以显著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进而提升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一)分类定位和立足本土策略
首先,我国银行业的海外业务发展应实行分类定位的策略,因为从当前我国各家银行的自身条件和优劣势出发来考虑其海外发展定位更为务实,且分类定位有助于统筹国家利益,避免恶性竞争。我国银行业的海外业务发展目标定位可制定为以下三种:一是全球全能银行,即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提供全面金融服务,这一定位要求银行拥有丰富的资本、充足的流动性、先进的技术以及高效的中后台;二是全球专家银行,即在海外集中精力和资源专做自己最擅长的业务,强调做好、做精而非单纯做大,这一定位要求银行拥有过硬的强项业务并能够持续增强其竞争力;三是区域领军银行,即在某一地理区域内是领先者,这一定位要求银行在拥有较为全面的产品线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特色优势产品。综合而看,我国国有银行可致力于发展成为全球全能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可倾向于发展成为全球专家银行或区域领军银行。
但是,无论海外业务发展目标定位为哪一类,首先均需坚持立足本土这一策略。近几年,我国内地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和利润总额增长迅速,我国企业金融、个人金融以及金融交易等都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县级及农村等基层金融潜能还未释放,管制的逐步放开也将带来无限商机。总之,对我国银行业而言,本土业务发展是海外业务发展的强大支撑,发展海外业务是为了促进本土业务更好更快地发展,实现与本土业务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有计划、分阶段推进策略
为了较快提升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应有计划、分阶段地规划和发展,以依托稳定、规范、可控的制度性安排,有力地推动我国银行业海外业务发展的科学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如表7所示,关于进入动机,在海外业务拓展初期,主要是跟随和支持走出去的客户,随着海外经营经验的逐渐丰富和技术的相对成熟,可注重寻找在外国市场的发展机遇和业务机会,以增加盈利;关于进入地域,初期可选择进入客户所在的市场以及国际金融中心,为客户提供跟随服务,同时提高学习能力,中后期可选择进入我国对外投资和贸易量大的地区、华人区以及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关于进入方式,通过并购实现快速增长是现代金融机构扩张的重要途径。[5][6]初期由于海外并购经验的缺乏可以新设为主(包括分行、子行)、择机并购,中后期,随着对海外市场了解的加深、并购整合经验和能力的提高以及与外国机构或客户合作经验的增多,可综合考虑并购、参股、合资等多样化和更灵活的方式,这不仅有助于避免烦琐的设立审批手续,缩短进入市场的时间,还可以快速获得一定的市场地位、机构网络和当地客户群。在海外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应制定一个较具前瞻性的目标规划,具体包括:海外机构的分布与数量;资产、负债及利润的目标占比;各项业务、客户数、员工数的年计划增长率等,并注重将实际发展情况与目标规划进行比较和总结。
(三)特色经营策略
根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企业只有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这三种优势,才称得上完全具备了成功海外拓展的条件。银行业海外经营也一样,在本国市场上的优势只有与特定区位相结合、内化,形成相对于海外市场上的现有竞争者以及未来潜在进入者的比较优势,才能较快、较稳地立足于海外市场。对于我国银行业而言,在拓展海外业务时,应重点考虑自身的比较优势,坚持有取有舍、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更有助于获得海外经营的成功。例如以下几种海外经营方案有助于集中有限资源,寻求重点、差异化的突破:一是主打“华人牌”,以海外华人尤其是留学为目标客户,以留学业务为突破口,为其提供个性化、营运化的贴心服务,做专做精,并旨在带动上下游一系列业务(如国内存款、留学贷款、海外创业贷款、海外个人住房贷款等)和一群客户(如国内亲人、国外同学和朋友等);二是主打“中小企业牌”,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小企业通常不为大银行所重视,这给中小银行带来了契机,我国银行业可将近年来在国内摸索和积累的中小企业融资经验灵活运用于海外市场,为海外中小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三是主打“人民币产品牌”,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人民币业务将可能成为未来发展潜力较大的海外业务品种,中资海外银行在国内拥有稳定可靠的人民币资金来源,在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中又先行了一步,可以人民币业务为主线深入拓展;四是主打“品牌代销牌”,销售国际各大银行的品牌产品赚取稳定利差。
(四)集中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管理是我国银行业海外业务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风险与收益是不可分离的,尤其是海外业务的风险复杂多样,因而如何加强海外机构和业务的风险管理是最为现实和迫切的问题。构建清晰、稳健的海外风险管治架构,集中对海外机构及业务的各类风险进行统一和全面的管理:一是要建立健全一套具体的海外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以识别、衡量、分析和控制风险,其中,对海外流动资金和资本的管理应坚持审慎方针,对海外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可由总行实行限额审批并保持密切监控和及时调整,对海外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等应实行主动管理原则,经常主动检查潜在的可能风险;二是密切关注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及变化趋势,积极开展研究和预测,提前做好应对部署;三是努力提高海外机构风险度量技术及系统的先进性;四是重视和加强海外机构的内部控制建设;五是大力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理念,培育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兼顾、追求稳健可持续发展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合理引导海外经营管理行为。
(五)本土化经营策略
经验证明,海外经营要取得成功,深入了解与把握海外当地的监管环境、经营环境、客户需求以及文化内涵至关重要,而本土化经营有利于与当地社会、文化和需求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抵触情绪,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费用。本土化经营较为成功的典型例子是汇丰银行,汇丰在中国的员工本土化比例达98%,还在我国农村创办了村镇银行,汇丰将其在全球的影响力与对当地客户的尊重和理解充分结合并体现为“环球金融,地方智慧”这一经营理念。具体而言,本土化经营有三个层次:一是员工本土化,即招募当地人员为银行员工,这样有助于更好地与客户沟通,准确把握客户需求,这一层次相对较容易实现;二是客户和业务本土化,即吸引当地的企业和居民客户,这需要将在国内的业务专长和对海外当地思维和文化的理解相结合,针对客户需求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这一层次较难实现;三是文化本土化,即对当地文化、观念、行为习惯等的认同和融入,这一层次最难实现。不过,后两个层次的本土化可通过多种途径,如与战略伙伴或当地同业合作、参股当地银行或当地企业、创建开放型的多元化文化等方式逐步促进海外经营本土化目标的最终实现。
(六)国际化人才储备策略
对于海外经营管理中高端人才的缺乏,可通过聘用有能力、有经验的当地人员来解决,但最根本、最具主动性的策略还是建立一个国际化人才储备库:一是努力通过多种途径招纳英才,如在国内外名牌大学挑选优秀毕业生、提拔行内表现优异的员工、吸引高素质同业人员或海外人才加盟等;二是建立多层次的培养计划,如针对培养集团经理者或国际银行家的发展培育计划、针对有领导潜质员工的继任培育计划、针对名牌院校毕业生的管理培训生计划等;三是实施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如选派人员赴国外知名院校进行前沿理论深造、不同国家和不同业务领域感受不同文化和不同业务、参观和访问先进同业、举办有关银行海外运作、国际商务礼仪、国别文化差异、国际惯例和规则的国际性专题培训班等;四是通过具有竞争性的薪酬待遇、宽松灵活的工作环境、长远的企业和个人发展前景吸引和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EB/OL]..
[2]石贝贝.汇丰调查:四成民企拟三年内拓展海外业务[N].上海证券报,2008-9-5.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4月期《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概要[EB/OL].省略/external/chinese/pubs/ft/gfsr/2009/01/pdf/sumc.pdf.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10月期《世界经济展望》概要[EB/OL].省略/external/chinese/pubs/ft/weo/2009/02/pdf/sumc.pdf.
[5]王方宏.国内银行海外业务发展的战略选择[J].银行家,2005(10).
[6]袁宏明,张永琴.海外并购:危险的跃进[J].中国投资,2008(2).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s overseas business after subprime crisis
WU Jie
(The post-doctoral research station of CMB, shenzhen 518067,China)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建议范文6
一、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河北省在2008年6月建立第一家村镇银行――张北信达村镇银行。截至2012年9月30日,河北省辖区内村镇银行达23家,其中,2008年设立1家,2010年设立5家,2011年设立15家,2012年上半年设立2家。其分布范围涉及张家口、承德、廊坊、石家庄、保定、唐山、邢台、沧州和邯郸。
河北省的村镇银行业务发展迅速,经营财务状况良好,支农效果初显。河北省村镇银行因时因地制宜,针对“三农”和各地小微企业的特点,分别推出不同种类的贷款,如沧县吉银村镇银行的“农商三宝”组合贷款、种植养殖专项贷款等;任丘泰寿村镇银行的“农户联户联保”、“中小企业信用联盟”、“乡村2+1”等产品。截至2012年9月30日,23家村镇银行注册资本总额为11.8亿元,从业人员630名;资产总额58.91亿元,负债总额47.03亿元,各项存款42.70亿元,各项贷款21.35亿元,贷款户2742家。其中,发放中小企业贷款9.98亿元,发放农户贷款9.47亿元, 投向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91.10%。[1] 2012年上半年实现利润1379.4万元。
二、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社会信誉度低,吸收资金不足。河北省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74%的村镇银行营业时间在1年左右, 当地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知度较低。 尽管村镇银行也进行了广泛宣传,但不少人仍然对村镇银行缺乏了解, 不愿意到村镇银行存款,而更愿意把钱存到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再加上大部分村镇银行只有一个营业网点,覆盖范围小,没有加入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系统,结算功能不健全,也影响了村镇银行的吸存能力。 河北省23家村镇银行只有蔚县银泰村镇银行一家有分支机构,只有文安县惠民村镇银行一家加入了人行金融管理与服务体系。再者,村镇银行主要设立在农村地区,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也造成村镇银行筹资困难。此外,在存款总额中,一些村镇银行对公存款份额较大,储蓄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占比较小,这反映了村镇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还很不稳固。
2. 金融服务品种少,金融功能缺失,竞争力低下。从河北省村镇银行的经营范围看, 一些村镇银行只能提供存款、贷款、国内结算、票据承兑和贴现等业务,汇兑、同业拆借等一些基础业务都没有,更不要说发行、电话银行、投资理财、担保咨询等其他新型金融业务了。再加上大多数村镇银行还没有实现与人民银行大小额实时支付系统、征信系统的对接,导致村镇银行不能充分为客户服务,造成竞争力低下。此外,从贷款对象和期限结构来看,虽然各村镇银行都提供短、中、长期贷款,但是大部分村镇银行提供的贷款期限都较短,而且受到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的制约(河北省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金最低的1000万元,最多的1亿元),能够提供的贷款额度也较小,导致一些有较好发展潜力的项目其贷款需求无法得到支持,也影响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3. 经营风险大,抗风险能力低。村镇银行的主要贷款对象是农业、农民和小微企业,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而我国当前针对农村地区自然灾害的风险补偿机制还很不健全, 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此外,一些农村地区客户的信用意识较差,村镇银行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极易形成道德风险;再者,村镇银行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因此,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比其他金融机构更大。目前村镇银行不良贷款率还普遍很低,这主要是因为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贷款投放较少,随着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到期贷款增多,信贷风险问题将日渐突出。
三、促进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1. 提高吸存能力,扩大资金来源。首先,村镇银行要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加大向公众宣传的力度,加深公众对村镇银行的了解,提高村镇银行的影响力。其次,适时开设分支机构,增设储蓄网点, 这既可以满足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为农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还可以扩大资金来源。再次,加大营销力度,增加储蓄存款的来源,解决负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同时,村镇银行应争取早日加入到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完善自己的金融服务功能。
2. 开发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增强竞争能力。从当前河北省村镇银行的发展情况来看, 受规模、资本、机构、人员等方面的限制,村镇银行短期内还很难实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村镇银行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只有结合自身“决策迅速、灵活便捷”的机制优势,对接“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多样化需求,开发出更多针对性强、适合当地市场特点和符合当地农村需求的新的金融产品,才能树立起村镇银行在客户中的品牌形象,提高竞争力,农户和小微企业在需要金融服务时才会首先想到村镇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