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代传统服饰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范文1
我国在世界上被称作“衣冠王国”,我们从史料文献与遗址中能够看出对中国制造服饰可以追溯到北京猿人时期。随着原始狩猎的发展,北京猿人开始告别了披叶的时期,开始将兽皮缝制成衣服,进入到了“衣皮”时期;而到了山顶洞人时期,就出现了最早的服饰,人们用骨头、贝壳、石头等串成了项链,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到了新石器时期,人们开始制作粗麻布的衣服,在《庄子盗趾》中的“神农之世,耕而食,织而衣”,就是对这一时期的描述。根据《淮南子》中的传说,当时第一个织布缝制衣服的人是神农的臣子伯余。因此可以看到,我国织布缝衣的历史在七千年前就开始了,真的是无愧于“衣冠王国”的美誉。
(一)服饰是分等级的政治手段
我们从最基础的服装功能开始研究。服饰具有双重的特征———能够满足人们身体的需求的物质功能与满足人们自身的审美需求的文化功能。我们都知道,在服饰产生时期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的,这是服饰的首要功能。但是,每个人都愿意用服饰来装饰自己,在世界各地有许多不穿衣服的民族,但是却没有不会打扮的民族。当人们开始进入到封建社会,统治者就会开始利用服饰来区别贵贱与等级,这让当时的等级政治逐渐具体化与形象化,也让人们可以从外观服饰上区分人们的等级阶层。在《周易》就有云,“黄帝、尧、舜、禹垂衣膛而天下治。”这句话说明了在上古时期,当时社会统治者就已经开始用服饰来掌控群众与维护自己的统治。从夏商周开始,古代的中国就开始了服饰制度,而到了西周时期,这种制度已经基本成熟,之后历代都在沿用,一直到清朝末期。
(二)服饰是表现文化观念的语言符号
由于中国的服饰受到我国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念的影响,尤其是一直在追求一种精神意蕴的魅力,同时服装业能够折射出一个时期的整体文化观念。纵观我国历史,能够导致服饰文化变化的因素,除了直接的政治因素影响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文化观念的变化。可以以服饰的款式与图案为例,在上古时期的服饰装饰图案是十分简单与抽象的,能够折射出当时人们充满野性的思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在当时社会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些文化现象反映到了服饰上就是体现出样式的繁多,并且地区样式跨度大。当到了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的重要阶段,这时候的思想文化也从原有的百家争鸣转向了正统一致。在这个时期的服饰具有的最大特征就是有统一的样式,而地域差别较小,服装图案十分讲求对称与工整,有着严密的布局,可以展现出较强的规范性。到了盛唐时期,社会上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与活跃,所以当时的服饰是与唐朝的浪漫主义文化紧密联系的,可以反映出当时人们思想的开放,穿着服饰的贵气,以及对其他民族服饰也有着包容的气度。到了宋朝之后,程朱理学开始在思想领域盛行,社会开始保守起来,衣服款式不能显示出人们的线条美,而装饰图案过于注重写实,但是缺少灵气,并且服饰成为当时中国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表达符号。
二、从古代文学中看我国服饰文化
(一)古代文学中的服饰描写展现了自身的政治意义
每个国家的文学作品都是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并且是通过形象来反映出多彩的生活的,我们可以在古代文学的描写中看到对人物的描写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经常说的“未见其人,如闻其声”就指的是描写人物要生动形象,而在人物的文字描写中,对于人物自身的服饰描写是极其重要的。对于人们来说,衣食住行是生活中的大事,从人类社会形成的开始,对于自身的穿着就是每天要关心的,所以说服饰对于人们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根据史料查阅,我国服饰文化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从山顶洞人开始到封建社会一直到现代社会,我国独有的服饰文化的魅力一直被世界注意着。然而在我国冗长的历史中,服饰文化不只是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自身也具有了社会的属性,这也逐渐成为代表社会经济水平的标志。在中国古代,自从有了阶级以来,服饰就成为政治上的象征。我们可以在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看到一些关于服饰的描写,看到我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及其所代表的政治象征意义。我国奴隶社会中,君王设立了等级严格的制度,人们穿着的服饰就直接体现出这一点。社会中不同阶级的人们穿的衣服中图案、色彩、款式都不同,我们可以在《尚书》中看到对于古代朝服的制度解释,并且古代朝服代表了明确的政治目的与意义,这之后古代帝王专用的冠服具有的政治意义也开始出现。中国古代社会中,不同等级的人所穿着的服饰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随意跨越。我们可以以天子为例,天子拥有独一无二的平天冠,碧玉带等装饰,而这种装饰是天子自己享有的,朝廷有专门的部门来为天子制作服饰,如果有臣子私下去制作与穿着这些服饰,那么就会犯下忤逆的重罪,会诛灭九族。在《水浒传》中,方腊缝制了皇上专门穿的服饰给自己,结果被阮小七找到之后穿上玩耍。宋江看到后赶紧让小七脱下来,丢到了一边。这是因为阮小七随便穿皇上的衣服是违反当时社会的服饰大忌,由于阮小七穿上了不符合他自己身份的服装,所以受到了当时朝廷的重罚。从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看到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服饰文化中的体现。
(二)古代文学中的服饰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
一部文学作品的成功,是离不开生动形象的人物造型的,而对于人物形象塑造,同样离不开对于人物服饰的描写。所以,在我国服饰文化中对于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塑造是十分重要的。古代文学中对于人物服饰描写能够反映出人物自身的身份地位。我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服饰是文化的象征,而服饰也是思想的思想。”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服饰对于人物的影响力,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会通过服饰来对人物有第一次的认识,并且看到服饰能够了解到人物出生的背景、地位等,例如孔乙己穿着已经十年没有缝补的破旧长衫,而《风波》中的封建遗老一直穿着竹布长衫。另外在四大名著《红楼梦》中的凤姐出场的服饰,在文中是这样描写的,“这个人的打扮穿着与钟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仙妃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给着朝阳的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璃缨路圈;裙边系着豆绿宫涤,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是穿着缕金百蝶串花大红洋锻窄袄,外面罩着五彩的石青银鼠褂;下面穿着翡翠撒花洋络裙子。”这种奢华的服饰打扮能够一下子引起读者高度的关注,并且可以看出来这个人的身份是不一般的。果然文中介绍了凤姐是荣国府的管家,并且也是贾母深爱的得宠孙媳妇,地位高贵是可以看出来的,所以作者才会给凤姐一身女神样的打扮。我们通过看到作品中这种服饰描写,就对角色的地位与生活背景有了直接的了解。#p#分页标题#e#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范文2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著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确勾勒人体,又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用一块布随意地披挂或缠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适体”的样式,即倡导一种包藏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先辈所推崇,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谛是“精神快乐休闲,胜干物质进步”。这反映在服饰文化中就是讲究随意、闲适、和谐,没有过分的突出、夸张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给人一种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国传统服装的制作者(裁缝)在设计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凭借直觉与经验,于“适体”中呈现的是一种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种以数理为基础的精确到尺寸的“理性美”。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范文3
关键词:唐代仕女服饰特色开放流行时尚胡服现代服装设计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至今,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
唐朝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而身处其中的宫妇、贵妇及声色技艺行业的女性更是作为时代潮流的引领者,掀起了一场服饰美学的革命。
一、唐代仕女服饰的特色
1.开放的唐代女装
中国传统礼教对女性的要求非常严格,不禁约束了女子的行动,而且桎梏着她们的思想,要求妇女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稍有便被视为放荡。唐代时期国风开放,女子的地位相对提高,在服装上出现了“袒胸装”,形成了独特的开放风格。唐代女子上着短襦,下穿长裙。“袒胸装”主要指的是短襦的变化,除了襦的短的特点之外,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领口的变化,有圆领、方领、斜领、鸡心领等。“袒胸装”最早出现于宫廷的嫔妃和歌舞伎者,她们里面不穿内衣,将胸部袒露于外,表现出唐代女性丰满的胸部和颈部曲线的美丽。唐人诗词中“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就是最好的印证。
“袒胸装”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身体的,更反映了妇女精神的解放。这表明盛唐时期的妇女可以随心所欲地通过服饰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和自由的思想,可以更大胆地表露自己身体妩媚的曲线,表达女人的自信。
2.唐代仕女的流行时尚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追求时尚不仅是当今女子的专利,在唐代已得到体现。唐代女装有一定的流行变化,被当时诗人称之为“时世妆”。唐代流行的女装款式为襦、袍、衫、裙、半壁等种类。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服饰雍容大度、典雅、华贵、飘逸、百美竞呈。
唐代的女裙是唐代文化的一部分,它给唐代平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唐代的女裙通常为多幅的,很宽大。一般一条裙子由六幅布帛制成,有的裙子甚至用七八幅制成。
唐代女裙的颜色是非常丰富的,各种色彩争奇斗艳,有单色和间色之分。但当时最流行的是一种红色的裙子——“石榴裙”。在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诗句咏叹石榴裙,白居易的诗中就描绘过:“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还有一种流行的间色裙,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布料拼接起来,色彩上常以红绿、红黄、红蓝为搭配,色彩亮丽、对比强烈。
唐代妇女除了流行穿襦裙之外,还流行一种叫“半臂”的服饰。因其衣袖为短袖,直到手臂的一半而得名。其特点为两袖宽大平直只到肘部、对襟,长及腰部。
与短襦、半臂相配的服饰,有一种叫“披帛”的配饰。它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披肩和围巾,一种是较宽但长度较短,像披肩一样披在身上,另一种是又细又长的飘带,穿时挽在两臂。“披帛”一般由轻薄的面料制成,在面料上手绘或手绣图案花纹。
3.唐代仕女的特色服饰
盛唐时期外来文化的渗入,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女装从外形到装饰都大胆地吸收外来服饰的特点,创造出一些奇异多姿的特色服饰。唐朝的诸多新颖服饰中,胡服是影响最巨大的一种。胡服传入到唐代为止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但流行于唐代妇女中,则是在唐代贞观到开元年间。胡服的特点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衣身宽大,下摆曳地,腰际束带,翻领和袖口都加有纹饰,纹样多为凤衔折枝的花纹。
胡服短小利索,利于骑射。到唐代,战争虽然少了,但由于诸多的胡人大批迁到中原,胡服比先前更加流行。
二、唐代仕女服饰发展与女权主义的觉醒
与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朝代相比,唐代女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她们的言行较少受到严格的限制,在很多情况下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就产生在这个时代。在服饰上,开始流行女着男装,服饰也变得更大胆,更艳丽,袒胸露背在这个时代成了时尚。三、唐代仕女服饰对世界其他国家服饰的影响
唐代仕女服饰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的文化在唐代透过与各国交流,传到世界各地,亚洲的许多国家都受到很大的影响。直到今日日本、韩国、越南,他们的传统服饰,都还保留了中国唐代的服饰面貌。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装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装的长处。
四、唐代仕女服饰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唐朝采取开放政策,唐代妇女的生活服装是在传承本民族服饰传统的基础上,吸取西域、吐蕃的服饰特点创新而成的。唐代服饰作为一个有别于其他时期的历史服饰,体现出了大胆、开放,更趋向于现代思想的特点。越来越多的现代的服装设计师将唐朝元素运用到现代的服装设计中,设计出古代与现代服饰融合的经典之作,体现出了中西方文化、古今文化的完美结合。
五、唐代仕女服饰在中国服饰文化中的历史价值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收与融汇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基因,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通过对唐代仕女服饰那多样的款式、独特的风采、鲜明的色泽和精湛的工艺的研究,会了解中华民族博大深邃的服饰文化发展轨迹,开掘中华服饰文化的底蕴。
唐代服装作为古代服装的一座里程碑,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永放光辉。它的这种光辉,表现在古今中外的文化大交流与大融合上。它显示出“引进和吸收”“改革与创新”的文化特征。正是这样的汲取与创新,才使得唐代服饰文化与大唐盛世共同发展。这在现代服装设计的构思来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2]周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大观[M].重庆出版社,1995.
[3]周锡保.中国古代服装史[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4]黄能馥,陈娟娟.中华服饰艺术源流[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华梅.中国服装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范文4
关键词:说文解字;衣部;服饰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127-02
《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解释汉字形义关系、分析汉字结构、归纳汉字构形系统的文字书籍,不仅系统地贮存了经秦代书同文规范后的小篆,同时也是记录我国古代经济、政治、宗教、民俗等历史文化信息的大百科全书。正如许慎之子许冲在《进表》中所言:“慎博问通人,考之于逵,作《说文解字》,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因此,《说文解字》犹如一面镜子,真实地折射出古代的历史与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历来都十分关注“人”自身,无论是饮食还是建筑,是典章制度还是思想流派,都有其渊源的文化传承。服饰,更是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人类外表的包装,更代表着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可谓是人类内心世界的折射,同时也是人类进步与文明的标志。《说文解字》共收字9 353个,其中“衣”部共收字116个,包括重文(异体字)11个,另有新附字3个。这些字都是在一定程度上与服饰有关的,并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了我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一、“衣”部字的总体特征
《说文解字》“衣”部的一百来余字并非是简单地记录语言的符号,而是具有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因此,许慎在释义次序时也是煞费苦心,尽量将有关的衣类联系起来,使得整个衣部首尾呼应,贯通一气。从《说文解字》“衣”部字整体的顺序来看大致是从积极义到消极义,由贵到贱,先名后事。这在王筠的《说文句读》中也曾提到:“本部次字,颇无伦脊,贵者之衣在首,次之以衣之一端之名,结以贱者之衣,死人之衣,车马之衣。”如《说文解字》“衣”部中表示天子、王后的礼服的字“■”、“ ”、“■”、“■”均列在第三、四、五、十七的位置上,而表示僮竖、蛮夷、兵卒等贱者之服的字“■”、“卒”、“褚”、“■”则都列到第101、107、108和111的位置上。这样的排列次序无疑是古代封建等级思想的深刻反映,同时也是昭示身份,彰显贫弱,表明等级,维护礼制和封建强权政治的重要工具。
二、“衣”部字所反映出的服饰特点
对《说文解字》“衣”部的116个汉字笔者分为上装、下装、古代裁剪工艺和其他这四个方面进行分类整合和研究,从而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从形制上来说,我国古代的服饰大致分为上衣下裳与上下衣裳合成一体的深衣这两种形式。而上有衣下有裳的样式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周易・系辞下》中曾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在甘肃省出土的彩陶陶绘中就有所体现。这种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对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我们今天把各种衣着都统称为衣裳,便足以证明这一点。此外,还有另一种服饰形制――深衣。孔颖达《五经正义》中曰:“所以称深衣,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深衣大致在先秦时期开始流行,上至天子下至百姓,不分男女,都可服之。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而显雍容典雅之态。深衣的用途十分广泛。《礼记・深衣篇》中载:“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而当深衣发展到汉代,则成为了袍,袍服实际上也就是深衣的变种。
其次,由《说文解字》“衣”部也可以看出古代服饰中的衣襟与衣领同样是十分有讲究的。衣襟分有直裾和曲裾两种。所谓“直裾”是指衣襟从领上曲斜到腋下,然后直通下齐:而“曲裾”则是指衣襟从领至下齐旋转而下的。此外,古代服饰的衣领部分一般都裁制成交领。衣襟右掩为我国中原或发达地区常穿的形式,而偏远不发达或是死者穿衣则恰恰与之相反。如《说文解字・衣部》中“袭,左衽袍”。释义为死者穿的衣服,衣襟在左边。这一特点与我国古代“右为贵,左为贱”的封建思想是不无关系的。总的来说,无论是左掩还是右掩,我国古代服饰大多都为交领。“此外,也有直领和方领。直领即对襟式,尤其以妇女常穿;方领则为学者之服。”[1]另外,在袍服中,其衣领常常以袒领为主,多裁成鸡心式。在古代服饰中,无论是交领还是袒领,穿着时都要露出内衣,也就是说无论穿几件衣服,每件衣服的领子都必须露出来。
再次,在古代服饰中最有特点的便是衣袖了。古代服饰一直崇尚的是宽袍大袖,袖口的部分又紧紧收缩,因此常将衣袖肥大称为“袂”,袖口收紧称为“祛”。朱骏声在他的《说文通训定声》中就曾论述过:“析言之则袖曰袂,袂口曰祛。”“这种宽大的袍袖将自然的人体隐藏于其中,常常给人一种宽大、飘逸、含蓄以及内敛的美感。”[2]但是,这种宽袍大袖自然是不适合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因此普通百姓,乃至士兵通常都穿窄袖服,以方便其劳作和打仗。
最后,在古代服饰的发展史上,裤子的出现是晚于衣裳的,其形状经过了一个逐步完备的过程。最初的裤子是套在小腿上的两只裤管,叫作“胫衣”。直到战国是,胫衣才演变为裤子,但这时的裤子基本上都是开裆的,因此外面常常要罩以裳或深衣。直到汉代时,出现了有裆之裤。“据史料记载有裆裤的出现实际上是宫廷政治谋权的产物。《汉书・上官皇后传》便记载有:汉昭武帝时,大将军霍光专权,为了保证其孙女昭帝皇后,能够得到皇帝专宠和地位的绝对稳定,霍光便勾结御医以爱护汉昭帝龙体为名,命宫女都穿有裆裤并要在前后用带系住。此令一下,“后宫莫有进者”,从此以后有裆的裤子便从宫廷中流行开来。”合裆裤出现之后,开裆裤其实并未完全消失,直到南宋,还依然有穿开裆裤的,这与我国服饰的基本样式是不无关系的。
三、小结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我国古代――这样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里,服饰的功能已经不仅仅是最为原始的蔽体、遮羞,更多是在此基础上彰显其民族文化和鲜明的等级礼法制度。总的来说,我国古代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丝绸之路的开通以及与中亚、西亚的广泛交流都为古代服饰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因此,在这样一种广开言路、兼容并蓄的开明政策下,我国的古代服饰也蕴含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与特点。
首先,由《说文解字》“衣”部116个字的排列顺序,便可观察出古代服饰本身已经成为等级礼法制度的一种严格的标志,并且具有十分鲜明的政治功能,即在古代封建的等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有着十分强烈的贵与贱、上与下的排列秩序。这种强烈的等级制度反映在服饰中便有了《说文解字》“衣”部中所记录的表示贵人之衣的“■”、“ ”、“■”、“■”和表示僮竖、蛮夷、兵卒等的贱者之服“■”、“卒”、“褚”、“■”。
其次,我国古代的服饰对后世朝代乃至我们今天的服饰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一,服饰本身成为等级礼法制度的标志这一特点,在后世的各个朝代中都有所体现,服饰中所反映出的等级思想观念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时刻都有所体现。
第二,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制服饰,到汉代时便逐渐流行并完善,因此出现了《说文解字》“衣”部中的“袍,■也。从衣,包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袍■有别,析言之。浑言不别也。”释义为有夹层、中著棉絮的长衣。“袍”实际上就是先秦时代这种深衣制的沿袭。而至隋唐,男子的主要服饰依然是袍,只不过是将领口处改制为圆形领口;宋代时,男子服饰仍旧是以袍服为主;元代的质孙服、①腰线袄子,②以及明代的曳撒,③乃至我们今天的连衣裙、旗袍等,实际上都是沿袭了这种服制。
第三,汉代的宽袍大袖也对后世朝代有着一定的影响,虽然在南北朝以及唐初期,受少数民族的影响,服饰渐趋流行窄袖。但至中唐以后,汉族服饰宽衣大袖的传统形式得以恢复。到唐末五代时,大袖袍服已经定型,并且一直延续到宋明两代。
第四,汉代出现的有裆裤也为我国的服饰文化及文明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才使我们今天有着款式众多、颜色各异的裤子样式。
另外,许慎所收录的服饰形式及类别在后世各个朝代都基本相同。如“襦、袄、衫、袍”等在后世各朝代中都基本为人们所常穿之服饰。而汉代服饰对于我们今天的影响更是十分巨大的,如近些年来的华服、学位服等,都无疑不体现出汉代服饰巨大的影响力,以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
因此,我国古代服饰在中国服饰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代代相承袭,汲取了各个朝代的服饰艺术精华,并将其在稳中有变的服饰文化中传承于后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服饰凝聚着华夏民族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灿烂的中华文化,同时也揭示出来我国古代人民自信、开放的民族心态和兼收并蓄的民族风貌。对于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乃至我们21世纪的今天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77.
[2]仪平策.中国服饰简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124.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月麓书社,1990.
[5]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范文5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服饰风格
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142-01
秦、汉帝国曾经以政治上强大的向心力使服饰文化在传承商、周服制的基础上,吸收融合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服饰的所长,至东汉明帝厘定了适应封建服饰制度,对后世封建服饰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公元4世纪至6世纪,中国处于混乱的南北朝时期,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促使胡、汉杂居,南北交流,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国家的异质文化与汉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与相互影响。南北朝时期随着胡服盛行,服饰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
魏晋南北在政治方面固然充满了分裂与动乱,在学术思想上是一个融合、创新的时代,它打破了两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数百年的统治意识,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一次小规模的“文艺复兴”。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在某种意义上“复兴”了先秦各家学术,提出新的哲学命题,加之外来的佛教和民间流行的道教的影响,整个社会文化表现出一种个性觉醒的状态。个性思想被以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表达出来,服饰文化也不例外。这个时期的人们“在艺术中,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当时的人在儒家传统思想数百年的压抑后,又开始重新寻找自我的存在,去探索灵魂的归宿。服饰在这个时期基本上成为抒发个人情感的一种手段了。
这一时期老庄、佛道思想成为时尚,“魏晋风度”也表现在当时的服饰文化中。 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袒胸露臂,力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同时,民族间战乱频仍,却也给了各民族在服饰上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机会,各民族服饰相互融合。和唐代的健康丰满、雍容大度、绚烂华丽的佛教造像相比,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造像的瘦削超脱,潇洒俊逸、秀骨清像和它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及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等特征,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强烈动荡及玄学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是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时期,士大夫阶层形成了消极的社会风气,追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享乐主义,沉沦与颓废的生活方式,以老庄、佛道思想为时尚,这种风气也直接反映在人们的衣冠服饰上。由于老庄学、佛学在魏晋贵族、士大夫中的影响,谈玄之风盛行,又由于他们为求养生,服食“五石散”引起负作用,所以,这时的衣服大都是宽衣博带,袒胸露腹的,大冠高底鞋,用香料熏衣,男子剃胡须后搽粉涂胭脂,照铜镜,皇帝也多抹脂粉。魏晋南北朝服饰中的冠帽很有特色,汉代的巾帻依然流行,但与汉代略有不同的是帻后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称“平上帻”或叫“小冠”。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这种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笼冠”。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男女皆用。葛洪在《抱朴子・讥惑篇》中记载,当时的服饰变化节奏特快,没有固定的款式,“乍长乍短,一广一狭,忽高忽低,或粗或细”,这种服饰的变化无常,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心浮动,不追求永恒的东西。照王羲之的观点,就是“适我无非新”,意思是说,只要适合自己的审美要求,就是新的。所以,大家追求“以异为快”的服饰理念,这种个性的张扬,个性、气质、爱好与服饰的和谐统一,是时代的进步,这是对儒学礼教中礼仪服饰的一种颠覆。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服饰文化,是按两种不同的性质和方向互相转移的。其一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封建服饰文化,魏晋时基本遵循秦、汉旧制;南北朝,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初建政权之后,鉴于他们的本族习俗穿着不足以炫耀其身份地位的显贵,便改穿汉族统治者所制定的华贵的服装。其二是在实用功能方面比汉族统治者所穿的宽松肥大的服装优越的胡服,向汉族劳动者阶层传移,魏孝文帝曾命令全国人民都穿汉服,但鲜卑族的劳动百姓不习惯于汉族的衣着,有许多人都不遵诏令,依旧穿着他们的传统民族服装。官员们“帽上着笼冠,裤上着朱衣”,连魏文帝的太子也私着胡服,从洛阳逃回平城,后被废为庶人。这是由于服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有民族的习惯性,他们原来的服装样式比汉族服装紧身短小,且下身穿连裆裤,便于劳动,这种服装是鲜卑族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形成的,魏孝文帝在推行汉化中未能使鲜卑人断其流行,反而在汉族劳动人民中间得到推广,最后连汉族上层人士也穿起了鲜卑装。其根本原因,就是北方胡族服装便于生活活动,有较好的劳动实用功能,因而对汉族民间传统服装产生了自然传移的作用。在同一时期,西域各国商民来到中国经商,在中国归附定居的也不少。南北朝时期这种胡汉杂居,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的异质服饰文化与汉族传统服饰文化并存和互相影响的情形,构成了中国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的新篇章。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范文6
【关键词】传统元素;服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017-01
1 传统服饰文化元素的内涵及表现
1.1 内涵:中国人至古以来就对服饰相当重视,固有衣冠礼乐只说。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对则我国服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着相当大的影响与促进作用,有的服饰体现出了儒家的严谨与庄重,有的服饰又体现除了道家的禅境与空灵、逍遥与超然,可以说,正是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赋予了我国服饰文化深厚的底蕴,其内涵隐晦、繁杂可谓是曲径通幽而别有洞天。在我国传统服饰的款式、纹饰乃至色彩上都无不体现着我国古人对衣着、服饰的独特设计理念。
1.2 表现:第一,先说造型。平面比例裁剪是我国传统服饰所使用的基本裁剪方式,其表现形式多为峨冠长带、宽衣博袖,以体现出服饰的舒展、飘逸。另外,我国的传统服饰还非常注重于对线条的设计与利用,并以线条来刻画出服饰的神韵。在我国各个历史朝代中,几乎所有服饰都使用了“十”字形的主干线条来作为服饰造型设计的基础,而这样设计出来的服饰也给人一种简洁、大方而且稳重的感觉。
第二,再说纹饰。纹饰的运用非常容易体现出人们的心理、信仰以及地域风俗,我国古代常常利用服饰上的纹理、装饰来表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夙愿,所以我国的传统服饰纹饰大多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意蕴,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特别的盛行,可以说达到了图、意结合的最高境界。在我国的传统服饰中,男性着装一般都以体现出雄健为主,女性着装则多表现出风韵、柔美,小孩的着装多以各类兽图来驱邪避祸,老人多选用福禄寿喜等纹饰来祈福迎祥,如婚嫁就选用麒麟送子或鸳鸯戏水等纹饰,以表现出人们对新人的祝愿与一定程度上的生殖崇拜。
第三,服饰色彩。中国传统服饰强调色彩的象征性作用1。在我国古代,服饰的色彩可以用来表明社会地位。比如,皇室专用黄色,文人喜好淡雅与素净,而普通的百姓则大多将各种色彩揉合在一起,这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乡土民风。
第四,服饰工艺。我国的传统服装虽然以平面设计、裁剪为主,与西方服饰的立体裁剪有所不同,但却最大限度的将“礼”与“体”进行了揉合。同时,我国的传统服饰更加倾向于利用服装配饰与着装方式来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我国的各种服饰制作工艺更是源远流长,如绣、织、挑、镶、滚、嵌、绘、染、盘等,而且这些工艺更是在明清时期达到了最高水平,尤其是“十八镶”,可以说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2 传统元素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
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精粹:任何设计都需要以文化、精神作为其支撑,如果失去了这种精神文化底蕴,则设计出来的服饰就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现代服饰设计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和传统联系起来,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精粹,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现代服饰设计理念。从全球文化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当前许多人都将目光转向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国风在世界盛行。在这样的文化条件先,我们更加有必要对传统文化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加大研究与实践的力度,努力探寻并汲取传统文化当中饿精粹,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能够走向全世界。
可要注意的是,我们并不能机械化的将传统文化进行复制,并粘贴到现代服饰设计中,而是要站在现代服饰设计的基本视觉上,对传统文化中值得借鉴、利用的元素进行提取。
(1)色彩运用:色彩,在我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风格。比如在崇拜天神的夏、商、周历史时期,人们认为天神是黑色的,而且可以支配世间万物,所以人们也就认为黑色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故而帝王加冕时所着的服饰颜色便为黑色。到了汉朝,人们开始崇拜大地,所以黄色又成为了帝王的服饰专用色彩,而传统的官服用色又多以象征着阴阳五行的青、红、黑、白、黄为主。上述在此类便是我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一种文化表现。而色调,主要是体现服饰画面的和谐性。当今许多世界级的服装设计师在进行“东方理念”的服装设计时,常常都会选用“中国红”,除此之外,在他们的服饰设计作品当中还有许多都穿插着“中国色调”,这些色调的运用使得其作品更加具有东方气息,更显华贵。所以,现代的服饰设计应该加大对传统服饰色彩的研究与应用,使人们从穿衣开始,得到一种精神文化的回归。
(2)造型运用:前面已经说过,我国的传统服饰主要以简洁、大方而且稳重的设计风格为主。站在作者的角度上来说,这种传统的服饰设计风格可以同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并被广泛地应用到现代的服饰设计当中。在进行现代服饰设计时,可以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视觉来对中国传统服饰元素进行审视,并将中国传统服饰的造型元素进行拆解、分析,然后根据现代服饰的造型设计需要进行组合、添加,给现代服饰设计注入传统文化气息。西方文化的渗入,使得我国现代服装业有了较大的变化2,我们可以借助西方服装设计中的成功范例,来研究如何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服饰设计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