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数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中的数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中的数学

传统文化中的数学范文1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c)-0132-02

目前高职学生大部分是90后、00后,这时期是国外文化对我国侵入高峰期,他们从小接触到网络媒体上广泛宣传的国外文化,他们看美剧、日漫、韩剧,他们吃肯德基、麦当劳、哈根达斯等洋食品,他们从小受传统文化熏陶可以说没有,这现象也引起国家、社会关注,由此2014年教育部在其官网上公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今后我国将把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比重。同时《纲要》中指出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生活关爱教学,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教育。分别针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提出具体教学目标,而且还要求在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1 高职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由于我国几千年来受儒家学而优则仕影响,数学学习、数学教学只是为社会培养具有技能的人才,再有我国教育受近千年的科举思想影响,在普通数学教育中形成应试教育文化,而在高职数学教学虽然应试教育文化没有普通教育激烈,但多年来形成了高职教育强调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数学教学在职业教育中只是辅助学科,这使得很大部分数学教学人员觉得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根本没有必要的。

在现行高职的数学教材体系中忽略了在课程体系有意渗透传统文化的组织编写,注重的是数学学科系统性,在教材中也只是在章节的开头和结尾有关该章数学文化介绍,设计到传统文化极少,这使得一线教师除了要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外,还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查找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这无形增加教师教学难度,这导致很大一批一线教师不愿意在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2 高职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路径

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是为培养既有知识技能又有良好品性的社会合格劳动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渗透传统文化。为此,笔者结合个人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2.1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必须培养数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纵观所有在职的数学教师,绝大部分都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的数学教师,他们教育中本就缺乏传统文化熏陶,进入数学教学,也继续传承者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现在数学教师包括自己,没有较高传统文化的底蕴,而要求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有一定难度的。

要提高数学教师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切实做到渗透传统文化,具体方法是:首先,培训已在数学教学岗位教师,具体可教师自己阅读相关书籍,以国家专家教授编写与国学与数学教学密切相关的书籍,各省根据自己的文化特色编写与该省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读本,方便广大一线教师阅读,及时提高数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以便在教学中实时渗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建全发展。其次,是培养将要进入教学岗位的新教师,如师范院校数学系学生在校期间应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培养其对经典的深入理解,对社会上考教师资格人员增加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科目。

2.2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法思考

首先,收集数学概念、内容等与传统文化关联。数学中许多数学概念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数学中熟悉函数的名字就颇有文化,“函数”一词是转译词,是我国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在翻译《代数学》(1895年)一书时,把function译成“函数”的中国古代“函”字与“含”字通用,都有着“包含”的意思。李善兰给出的定义是:“凡式中含天,为天之函数。”中国古代用天、地、人、物4个字来表示4个不同的未知数或变量。这个定义的含义是“凡是公式中含有变量x,则该式子叫做x的函数。”所以“函数”是指公式里含有变量的意思。除此外还有幂、等数学概念。

又如在江苏职业学校文化课程第三册起始章逻辑代数初步第一节《二进制及其转换》,结合古代数学文献《周易》教学展开教学。八卦是我国古代到家叙述万物变化的经典著作《周易》中的8种基本图形,由符号─(阳)和――(阴)组成,图衍生自中国古代的《河图》与《洛书》,传为伏羲所作。其中《河图》演化为先天八卦,《洛书》演化为后天八卦。八卦各有三爻,“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立八方,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8种事物与自然现象,象征世界的变化与循环,世间万物皆可分类归至八卦之中。介绍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发明二进制,而他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二进制表示法就是中国的八卦。

其次,寻找传统文化中蕴含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如在数学中处处转化思想,笔者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这一思想,会简要介绍汉代公孙弘传奇经历,介绍公孙弘面对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不仅一句也不辩解,并全都承认,而且还在于对指责自己的人大加赞扬,认为他是“忠心耿耿”。这样一来赢得了公孙弘确实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美誉,以此让学生具体领悟转化的数学思想。如数学思想方法与我国注明古代兵书《孙子兵法》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如数学中不等式证明方法中有一种叫放缩法,在此提出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孙膑兵法,以此说明牺牲局部换取全局胜利这与放缩法就是这样典范。再如数学中反证法与《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一个“道旁李苦”的故事的关系。还有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与围魏救赵、数学中算法思想与运筹帷幄等。

再次,数学知识与古诗的联系。如在教授直线与圆位置关系时,可从引入王维的《至塞上》中诗句“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并配以相应图片、动画,营造充满诗情画意情景创设,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再如在讲立体几何点、线、面位置关系教学中,可通过陈子昂的《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来理解线、面这一抽象数学概念。

最后,在高职数学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时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双重性,即既有其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对积极一面应大张旗鼓宣传传承,对消极一面不应该回避,如在教授二项式定理时,不仅应向学生介绍我国“杨辉三角”出现在杨辉编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比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首先500年左右,还应让学生知道,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思想,导致欧洲虽比我国晚发现杨辉三角,但却同时提出组合理论与杨辉三角结合――二项式定理更具一般性问题解决办法。

3 结语

当然,在高职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只有国家、教育部重视和一线教师热情参与是远远不够的,纵观我国从初等数学到高职数学教学教材,前期小学与初中的知识与传统文化联系尚且紧密,而高职数学教材选择主要内容绝大部分是与近代数学相关内容,特别后期是高等数学内容,这些内容产生背景是16、17世纪文艺复兴欧美学者建立的数学,在这样知识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是值得一线教师、高层专家认真商榷问题。

参考文献

[1] 高波涛.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5(1):95.

传统文化中的数学范文2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思想、风俗、精神的总称,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的关系,如同理学家思想,是“一本”与“万殊”的关系,即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一切的基石,在此基础之上才有了礼、乐、射、御、书、数,衍生出了建筑、书法、音乐、绘画、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影响着古人的审美理念,并通过建筑、雕塑、绘画等美术形式得以呈现和发扬,而诸形式的美术作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透过这些美术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蕴藏其中的思想、精神、情感等人文因素。

二、初中美术课堂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我国正处于全面开放、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伴随而来的是传统文化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这样的背景下,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关键阶段的初中生,他们的思想意识变得混乱,价值取向迷茫。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思想、精神和追求,具有极强的人文因素,这对处于发展期的青少具有重要导向作用,通过传统文化可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因此,在初中美术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是教育形势的需要,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而且能让他们认识到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激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人格。另外,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更有利于青少年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

三、初中美术课堂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教师要提高认识,增强自身素质

首先,教师应认识到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结合新课改精神,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要深度挖倔初中美术课程内容中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要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设计上,引导学生深度认识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升华他们的思想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全面的审美能力。其次,初中美术教师应深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结合美术教育的前沿动态,使自身的美术专业技能水平和人文素质都得到有效提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和尝试,完善和优化教学方法,并总结出一般性规律和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能够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思维,为他们美术素养的提升打下基础。

(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大量的古代绘画佳作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些作品中反映了不同历代时期的社会形态、民俗习惯。初中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古代绘画作品鉴赏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人文风貌,从而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传统文化。如,教学《独树一帜的中国画》一课时,让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教师不仅要跟学生讲解其中的绘画专业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去了解作品所描绘的社会风貌、人文景观,以及作品中的故事,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理解,感受到绘画作品中的内在美,从而有效地提升审美意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传统文化中的数学范文3

关键词:传统文化;美学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132-01

我们讲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首先要弄清中国美学历史发展的特点,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的哲学家同时又是美学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蕴含了大量的美学思想。中国其他的传统艺术例如,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等,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融合。各种艺术门类既有自身的美学特性,又在审美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在美学的理论形式之外,从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的大量工艺产品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纵观历史的长河,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不断的传承与发展,大量的文学家和美学家不断在这一领域进行专研和探究,逐渐形成了一种独色的、博大的中国美学的脉络。

中国的传统美学思维更看中的是所谓的“整体意识”,其具体表现在就是“合和的美学观”。中国文化中美学观是建立在中国哲学观念的“整体意识”上的。以“和”为美,是在要求我们在评价或审美的同时要具有整体意识。在古人的美学观中强调的是,“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这正是中国美学的整体观。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对“和合”观念的提出也正是是从孔子那里延续下来的。由此我们不能看出,“和合”观也正是儒家思想的美学观念源头。孔子提倡的美学观念,主要是要强调道德内容要包含到艺术中去,凸显“善”与“美”的高度一致。

从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上来分析,儒家的美学观念在中国美学观念中都是影响深远和地位显赫的。不论是古代的美学家和艺术家还是现代的美学家和艺术家,在处理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二者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中,大部分人都是主张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反对在二者之间进行不恰当的偏重。以此为鉴,从儒家的美学思想的“文质统一”的观点,从而建立了自己对艺术的审美趣味和行为标准。

翻开历史的篇章,追求社会和谐的理念源远流长,它是以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首先从出自《老子》第四十二章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他认为,万事万物都蕴含着阴阳两面,这两个面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作用形成“和”。他认为这是天地万物生存的基本,也是宇宙万物生命的本源。孔子的《论语?学而》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他把“和合”作为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行为准则。相比较中国古代审美观念,综上,中国文化的美学意蕴与“和合”文化有着一种特殊的亲缘关系和智慧的关联。这种文化的传承是中国文化的至高境界。

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美学观,是古人对待自然与精神关系之间所认为的最基本的思想,它包含的内涵是:人是属于自然界的,人必须得服从自然之规律,人性就是天道,人的道德准则需要与自然的变化规律一致,人生的至高境界就是人与天的和谐统一。对于古代先哲来说,他们认同的是自然、历史、人生、思维这一系列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首先,“天人合一”观念的源起和演变的过程这一思想始终贯穿着,它横向贯穿于古代的科学、哲学和艺术发展中。其二,“和合”观念的普遍运用,时刻彰显了中国美学的智慧之力,在处理审美范畴的问题时,始终把握住对应性、和谐性、辩证性、相融性。

纵观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学体系,得出的“天人合一”的基本特征如下:强调真、善、美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认知与直觉的统一。在这种文化的审美下,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既是这个民族的真性情,也是上至中国文化下至中国人的优良传统。

传统文化中的数学范文4

/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化学教育 高中化学教科书 新课程改革 能源视角 全球视角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化学教学应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长期以来,自然学科一直被视为是西方学术的典范,在以往数理化的学科教学中,鲜见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为此,一些教育专家也呼吁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应该重视结合化学学科特点,适当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为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元素在化学教育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需要进一步厘清传统文化与当代化学教育的关系,有必要对化学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及其作用进行深入的剖析与研究。

1 传统文化元素内涵的界定

“文化(Culture)”这一概念由英国文化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Taylor)1871年在《原始文化》(Original culture)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狭义文化的经典学说,即文化包括知识(knowledge)、信仰(belief)、艺术(art)、道德(moral)、习俗(custom)、法律(1aw)以及自然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习惯(habit)及能力(ability)在内的复杂综合体(synthesis)。此后,不少哲学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等一大批学者专家试图从各自的学科领域来界定文化的内涵,不同学科领域对文化内涵也有着不同的界定。例如,哲学界认为文化从本质上说是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而存在主义则认为文化是对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故而,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概念。收集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概念有二百余种。

相关专家考证,“文化”是我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语。“文”的原义,是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是事物性质或形态的改变,又可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据《易·系辞下》称:“物相杂,故日文。”《礼记·乐记》载:“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载:“文”,错画也,象交叉。“化”,原义为生成、改易、造化。“文”与“化”合并为“文化”二字联用,较早出现于战国末期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中。商务印书馆增订的《现代汉语词典》给“文化”的释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现当代,我国也有不少学者研究文化的内涵,例如,龙应台2005年10月在中国青年报撰文《文化是什么?》指出:“文化其实是道德、品位、智能积累的总和,它体现在人们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所处的自然环境。学者王小波则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中精神财富的积累,它借助物质媒介如艺术品、书籍等等流传后世或向外围世界传播。企业文化学家秦在东教授指出“所谓文化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通俗地说,就是用文化的视角审视客观世界,从知识角度和情感方向上进行整体的价值判断,事实上就是人们对事物本身进行价值判断时所蕴藏的道德精神、法律精神等方面的特别关注。”

笔者认为,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或社会现象的客观存在,是人类长期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所形成的历史积淀物。具体而言,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理、历史、文学艺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维特点、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等等。而“传统文化”通常是指民族文化发展中积淀的相对稳定的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是主宰人们思想行为的习惯化的程式。

2 化学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比较研究

选取使用范围广、代表性强的人教版、苏教版和鲁科版的高中化学教科书为样本,通过对3个版本24册教科书各个板块内容的剖析,找出包涵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文本材料,其中涉及范围广泛,有科技、经济、政治、地理、历史、建筑、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等内容。

2.1 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内容的比较研究

3个不同版本的化学教科书在引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时,有着一些相同的特点:首先,编者们都注意把传统文化元素与化学学科特点相结合,巧妙地融入到教科书中去。其次,都坚持正确导向,材料多选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再次,呈现方式多样,有诗词、成语、实物、图画等等。最后,编者们都注意选材的亲生性,侧重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①从选材的角度看,3个版本化学教科书都选取了我国曾取得辉煌成就的素材,如火药、造纸等四大发明、侯氏制碱法、陶器、瓷器和青铜器等等。这些素材既可以作为化学知识、概念的佐证,又可以让学习者了解中华民族古代科技发展的卓越成就,从而激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认同感。②从呈现方式上看,都巧妙地将精美的传统语言文字融入化学学科中,有韵美的诗词文章,也有生动、平实、朴素的农谚俗语,如“按图索骥”、“杞人忧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粪和肥,肥料飞”、“万物土中生”、“雷雨发庄稼”、“何其相似乃尔”等等。这种极富民族特色的表述方式与当今化学理论在教科书中和谐共鸣,能够很大程度上调动学习者学习化学的热情,帮助他们理解化学情境。③从呈现栏目上看,3个版本化学教科书呈现传统文化元素的栏目可谓是丰富多彩。有“引言”、“正文”、“插图”、“尾注”、“联想·质疑”、“资料在线”、“交流·研讨”、“生活指南”、“动手空间”、“学以致用”、“化学史话”、“资料卡”、“问题解决”、“练习与实践”、“你知道吗”、“科学探究”、“科学视野”、“学与问”、“习题”等等。形式多样的呈现栏目,可以使学习者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沐浴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妙之美。

3个版本的化学教科书在引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时既有共同特征,又各有所长。因此,选取3个版本的《化学与生活》进行比较研究,具体如表1所示。

由表1不难看出:人教版化学教科书,在引入传统文化元素时多以俗语、名言、古文典籍的形式引入,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凝练、深刻,展现得淋漓尽致;苏教版化学教科书在引入传统文化元素时则较多地使用精美的图片,更侧重于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鲁科版化学教科书在引入传统文化元素时则较多地使用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平实、实用、亲民,学习者能够切身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与魅力。

2.2 引入传统文化元素数量的比较研究

3个版本的化学教科书各有8册,它们分别是《化学(必修1)》、《化学(必修2)》、《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按照不同版本、不同模块对其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鲁科版教科书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总数最多,达一百多处。从不同模块来看,各版本化学教科书中涉及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最多的模块都主要集中在化学(必修1)、化学(必修2)、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4个模块,所占的比例合计高达80%左右。而这4个模块中化学与生活模块所占的比例最高。就单个模块来看,涉及传统文化元素内容最多的是鲁科版的《化学与生活》,高达34处,所占比例为33.3%,最少的是鲁科版的《物质结构与性质》,仅有1处(是第97页利用AFM技术“刻”的孟浩然唐诗春晓),所占比例仅为0.98%。

2.3 引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分类比较研究

借鉴有关领域的相关研究,将传统文化元素划分为5个部分,它们分别是:①传统思想(思想、意识形态、价值观等);②传统习俗(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③传统生活(衣食住行、日常用具等);④提出艺术(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⑤文化遗产(传统技术、遗物、遗迹等)_3]。以此为据,对3个版本24册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从左至右分别为传统思想、传统生活、传统艺术、文化遗产)。

由图1不难发现:在传统文化元素划分的5个领域内,3个版本化学教科书中引入内容最多的是文化遗产与传统生活,合计总数分别为人教版84处、苏教版88处、鲁科版95处,所占比例分别为93.33%、93.62%、93.14%。涉及传统思想与传统艺术的部分较少,合计起来都只有几处,而传统习俗的部分都是空缺的。文化遗产与传统生活受到编者们的普遍重视,主要因为这2个领域与化学学科联系较为紧密,涉及或运用化学知识的部分较多,同时也有编者们所坚持的传统观的原因。整体上,化学教科书引入传统文化元素的领域反映了编者们始终坚持一种动态发展的传统观,秉持了褒扬性为主兼顾批判性继承的叙述原则。

3 传统文化元素的化学教育价值分析

化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的化学课程改革中应重视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以人为本;以学习者的发展为宗旨,要从化学不仅是一门有特定研究对象的科学知识而且是一种人类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化学学科,把化学知识作为新世纪的公民所必须的科学素养来掌握;并使学习者正确认识应用化学研究成果的利与弊,从文明、道德、伦理、法律的角度对化学品及技术的消费进行反思。这样就可以使化学科学的发展达到与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的和谐统一,完整地体现化学教育的真谛。

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长期创造活动的结晶,它反映着人们当下的精神状况、价值取向,人们既是传统文化的缔造者,又是传统文化的缔造物。传统文化的特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本质的特征,认识、尊重和发展传统文化其实就是认识、尊重和发展人们自身。传统文化具有特殊的战略价值,人们要善于从战略的高度来审视和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避免犯历史性的错误。

3.1 从继承视角和发展视角认识传统文化对化学教育的社会价值

美国著名核化学家西博格(Seaborg,GlennTheodore)教授曾说过,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恩格斯也曾指出,发现摩擦生火的意义超过发明蒸汽机,他甚至把这种发现看作人类历史的开端。《庄子·外物篇》记载“木与木相摩则燃”;《韩非子·五蠹》记载“民食果蔬,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而民悦之。”从化学热力学的角度讲,摩擦生火就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火是人类打开化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从此人类开始了利用化学促进自身社会发展的步伐。化肥的生产和使用,解决了地球上几十亿人的吃饭问题;化学医药的发展延长了全人类人均二十多年寿命……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化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3.2 从历史视角和能源视角认识传统文化对化学教育的学术价值

火不仅是人类打开化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也开启了人类利用能源的第一步。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我国早在明朝的《天工开物·井盐》里就有记载“西川有火井,事奇甚,……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化学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历史与现代的进步,它也是人类未来能源危机解决的良药。

东西方传统文化有着巨大差异,从近代以来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被西方超越。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自然科学是阻碍还是促进,成为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然而,李约瑟(Needham)的研究表明: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发现或发明,大约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土壤化学的开创、造纸火药的发明、陶器瓷器的制作工艺、青铜器的制作、铁犁铧的锻铸等等,中国总是世界第一。以上事实说明,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不但不是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阻力,相反,可以成为其繁荣的基础。研究表明,在化学教学中相应地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是有利于学习者理解化学技术前沿问题的,也有利于繁荣传统文化,有利于继承发展传统文化中的可贵的文化自觉。

3.3 从多元视角和全球视角认识传统文化对化学教育的文化价值

化学是植根于文化之中的,化学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繁荣。研究化学和化学教育的多元文化是人类文化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多元文化学认为,文化因素是化学和化学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强调化学理论与技术都是一种文化产品。化学教科书是人类科技文明的载体,化学教学承担着向新一代传递人类文明的重任。传统文化是国人过往共同生活的经验,是长期比较选择后普遍认为合理可接受的内容,传统文化是化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有效沟通的中介,它能够消融师生间的隔阂、促进生生间的团结协作。而将多种文化元素整合进化学课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并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应对未来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代表人物小威廉姆·E.多尔(William E.Dole)曾激烈地批评过单纯地只强调“学科教育”,他倡导的是一种多元文化背景下蕴涵传统文化元素的“学科教育”,也就是一种所谓的“源于某个区域但又联系全球的文化感”。大卫·尼尔森(David Nelson)等人也曾倡导过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应该尊重所有人种的多元文化。因此,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既要反对妄自菲薄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又要警惕夜郎自大的狭隘民族主义。

3.4 从生命视角和环保视角认识传统文化对化学教育的学生生命发展价值

传统文化中的数学范文5

关键词:河北传统美术;小学美术教育;民间美术;传承

传统文化属性是当前教育关注的焦点,美术是体现历史与文化的直观视觉记忆。用直观的美术形式弘扬传统文化是当前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所在。美术教育关注本土文化、注重民族传统精神,把优秀的民族美术文化作为小学美术教学的一部分,起到延续和发展传统美术文化、传承人类文明的作用。小学阶段通过传统美术的学习与欣赏唤醒孩子们对周边历史审美事物的好奇,以传统美术文化陶冶学生,培养有民族文化意识的下一代。

一、河北省小学民族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河北小学美术的课程设置中对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教师对传统文化认识等方面做了调查,结果是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教育相脱节,具体方面如下:首先是教学内容的传统文化涵量少,据调查显示,传统美术内容在教材比重小且不符合少儿年龄特点;其次是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忽略了传统美术文化的内容;再次是一线教师对本土优秀传统美术文化的态度不够重视、传统美术知识储备不足,疏忽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还有通俗电视文化及卡通动漫对小学生有极大的影响,相比之下本土传统美术文化面临的现状就是对小学生已经非常陌生。以上种种原因不仅导致了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缺失,更导致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失落与审美思维的崩解,民族非物质美术文化遗产后继乏人,因此传统美术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迫在眉睫。

二、河北本土优秀传统美术文化的历史积淀与用于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开发的可能

美术是人类追求空间与时间、智慧与感情的艺术形式。从原始器物到石窟壁画,始终描述着人类的文化活动。河北本土传统美术体现为河北特定的区域中人们在生活、祭祀、婚丧等活动中的思维与文化内涵。我省本土美术资源丰富:武强木版年画、衡水内画、张家口蔚县和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剪纸、魏县土纺织技艺、石家庄辛集农民画、邢台邢窑和曲阳定瓷的烧制技艺、大名草编手工技艺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长期以来对本土美术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使民族传统文化赖以产生依存的环境改变了,传统美术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应预见到地方传统美术文化面临的危险。为了避免民族传统文化在不久的将来只能在书籍和博物馆中才能找到的尴尬局面,必须在基础教育方面得到重视,从根本上使民族文化要得到传承,传承的关键是要从小学生做起,加强对青少年的本民族美术文化的教育。河北传统美术作品是本地域传统文化的物化形式,体现了河北地区的民间美术的创作思路和方法。民间美术在材料上多为就地取材且皆能物尽其用、点石成金,经过收集、分析、整理、研究,这些材料和表现手法都可以因地制宜地引入小学美术教学。剪纸、年画、陶瓷等美术题材避免美术内容的单一化,皮影戏、民间剪纸的制作过程用多媒体教学引进美术课堂,让小学生了解、喜欢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喜闻乐见中受到艺术熏陶。各种民间艺术形式都可以是美术教育的载体,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学,促进学生从美术的角度认识传统文化,从艺术造型中解读美术传统的文明密码,更好地保护并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三、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对策

小学美术扎根本土文化传统文化将使教育更有生机。目前我省的小学美术教育缺失的正是文化经典这一核心,对传统审美文化因素在美术教学中的可行性、难易程度等方面进行整合,形成可以操作的课程与教材体系,以达到普遍推广的目的。

第一、树立美术教育的文化属性,将传统审美融注于美术教育中。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如学生在学习画中国画时,首先要使学生了解传统中国画的品评标准直接取决于画家的自身修养,传统文化内涵是绘画作品优劣的关键因素,以此为例让小学生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又如在学习剪纸、扎染、年画等课程时,注重分析和讲解美术作品的主题思想、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介绍与之相关的风俗传统,使学生能较为深人地了解民间美术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总之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教育手段,进行经典的民族传统美术教育,尽可能地使学生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二、根据学生特点优化传统美术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我省有特色的民间美术形式,进行挖掘分析和提炼,并对其内容及形式进行选择,从中甄别出适合小学生继承的各种形式,寻找它与现代小学教学的结合点,制定出适于教学使用的范例,使小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流传、演变过程和这些地方传统美术文化特殊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通过生动直观的器物参与教学,比如在欣赏邢窑陶瓷艺术时,介绍传统陶瓷的特点,以及器皿的外形、纹饰以及釉色等方面的欣赏,并利用黏土或彩泥尝试制作,使学生认识陶瓷艺术在人类文化史的地位,将传统文化感悟心灵,从而达到一种文化层面的理解。

以小学生审美认知发展的规律为根基,通过研究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出适合的美术目标,调动小学生中对传统美术的兴趣。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以写实原则及惯例来判断艺术品的优劣,按照儿童绘画心理研究安排适合于小学生不同阶段心理特征的美术内容,小学一二年级阶段安排以写实为主要内容的美术课程,如年画、剪纸课等内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在我省许多地区都有遗存,特别是蔚县、磁县、丰宁、肃宁的剪纸在国内外影响较大,有着北方拙朴大气的特点,线条和造型粗犷,内容又是民众生活的直接体现,形式多样,风格独特,从造型形式、色彩、材料都适合一二年级的美术课程需要:造型相对写实、没有过多的抽象成分;色彩艳丽,材料方便。儿童喜欢玩味材料,他们热衷于探究各种材料的功用,因此可以安排在低年级的美术教学中。根据以上特点可采取如下教学策略:首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收集与剪纸等内容相关的资料,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直接的兴趣。接着在课堂教学时出示作品,给学生概括介绍河北文化以及文化对剪纸特点的影响、相关的历史故事等有趣题材引起学生兴趣,然后教师联系生活情景,创设拜年剪窗花、贴窗花、祝福等题目引导学生制作图画,具体制作时可以手撕纸为主代替民间美术制作的复杂工序,这样极大地补充美术教学不足。传统美术的传承教学应是一个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通过对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在自由的、充满兴趣的活动中,就能真正地放松和愉悦,达到情感上的陶冶。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审美认知发展的研究理论,三至六年级的儿童处于写实终结和审美感受初期,开始注意形式技巧以及形式本身的表现色彩,对抽象的绘画有了一定的兴趣。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整合符合这个阶段儿童身心特点的本土优秀传统美术资源,比如陶瓷、纺织、草编工艺等,以先易后难、先兴趣后理性、先欣赏后临摹为原则安排教学过程、选择分配教学内容。全方位地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形成对传统美术文化的培养,使本土优秀传统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普及传承。

第三、开发整理河北地方美术资源,构建小学美术课程体系。我们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省优秀的民间艺术,通过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资源的解释方式及其审美意义的发掘,在教学中增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对照我省的美术生态环境,审视与分析美术资源的教育功能和价值,筛选出符合学生认知实践能力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价值,同时注意降低传统美术资源的难度,可以打破原有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比如剪纸的程序分为刀刻和染色,程序都很复杂,需要长期的技术与经验,但是我们把剪纸艺术引入美术课堂就要提炼出必要的、适合小学生认知与操作的工序,从全新的角度,培养学生对传统美术作品了解与制作兴趣,尤其重点在于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注重艺术素质的培养和熏陶,挖掘民间传统美术文化,将其拓展为可资利用的小学美术教育资源,增加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感情。

第四、提高教师的传统美术文化修养。小学美术教师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缺乏令人担忧。解决办法首先要定期聘请民俗专家学者到校对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民族美术与精神文脉的修养和对传统美术文化的认识,掌握传统美术文化的本质;其次鼓励美术教师走出课堂,向民间艺人学习,收集、整理原生态的传统美术资源,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出民间美术作品的特点、材料、工具及制作技术等,研究怎样融入到教学中,形成适用于小学生的制作方法,促进学生领悟传统特有的造型法则,使传统文化元素不知不觉地进入学生的意识系统并体会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教师还需做民间美术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抓住我省重点和特色民间美术形式,挖掘其文化元素,用现代的眼光审视和传承地方传统美术资源,吸收传统中有特色鲜明的视觉文化并提高艺术修养,以优秀民族文化内涵支撑教学。

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就是传统艺术审美趣味和艺术技巧系统方面的传承,可以说本土传统美术是小学美术教学中增加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的重点所在。小学美术学科承担着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扬的任务,传承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本土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与精神的传承。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客观地认识传统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美术课堂中,让孩子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中获得美育而茁壮成长!

基金项目:2010年河北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10120033)

参考文献:

1.李伟.邵玲莉著.河北剪纸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

2.郄建业著.武强年画的艺术风格及历史文化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

3.(美)玛琳・加博・林德曼著.李蒙丝译.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湖北美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

传统文化中的数学范文6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美术;校本课程

近年来,越来越多学校加入到美术校本课程开发行列,并且越发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然而,因我国传统文化年代久远、内容较多、深奥复杂,美术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分布零散、形式单一,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应加强实践探索。

一、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旨在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来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加深美术积淀,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艺术鉴赏水平。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在其开发过程中,一方面应确保课程结构合理、均衡,全面贯彻美术课标中的要求,深入研究。参照针对美术教材的调查统计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在美术教材中的总比重应为25%左右,这既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还能确保教材结构分布合理。另一方面,在开发过程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开发模式,这是由新课标以及学生自身特点共同决定的。创新模式是指应自主创新,在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补充与适当创新;整合模式是指将美术课程与音乐等基础课程进行全面整合;调试模式是指课时安排、教学内容编排等应进行调试。其中课时安排主要包含单个课例和主题单元,对于单个课例,应参照学校要求,联系学生的掌握情况,提炼个别内容,利用一节课进行讲解。为确保美术知识结构的统一协调,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例如,剪纸单元。在教学内容编排上,应严格参照学生的实际特点,对于掌握难度较大的内容,应适当降低难度,有时也可将其删减;对于简单内容,应尽量缩减课时;选择模式是指从其余美术教材中适当选择。

二、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实践

1.实践策略

首先,加强理论研究,若想将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小学美术教材中,这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大力充电,广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其次,教师应借助现代教学手段,还原传统文化。因传统文化距离当代较远,且深奥复杂,外加学生的知识积累较少、认知水平不高,长此以往,将会出现厌烦感,削弱学习兴趣。然而,信息技术可全方位展现传统文化,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例如,在《青花瓷》赏析课程中,教师可先播放青花瓷这首歌曲,创设美轮美奂的教学情境,讲述相关历史典故,以此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青花瓷,刺激爱国情感,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最后,合理设计学习卡片。为便于学生构建文化认知框架,有助于课后巩固复习,应合理设计学习卡片,学习卡片中应包含传统文化的基本信息。

2.实践效果

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均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美术课程,还有一部分学生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创作,只有很小一部分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美术课程具有难度,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作品,教学效果显著,不仅能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提供内在动力,还能提高资源建设的影响程度。在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尝试,广泛搜集各种资源,综合加工,全面处理,这有助于文化知识的积累,并能增强科研反思力。通过光盘刻录,将科研成果进行存储,还可借助网络信息资源,构建平台,便于研究成果的分享交流。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史长河中的璀璨之星,它深深影响着世界文化。因此,在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中,应有效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合理筹划,适当结合传统经典与当代元素,课程设计应别出心裁,贴近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