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专业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教育专业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教育专业课程

劳动教育专业课程范文1

社保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为适应和促进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各大高校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种与社会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活动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社保问题的能力。另外,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是增强社保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应当成为当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特色内容。所以,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社保专业课程设置中,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课程不可或缺。

一、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有利于学生发展原则

社保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应紧紧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身心成长,有利于增强学生升学或就业能力,并适合于学生成长阶段的最终目标而展开,而不应为实践而实践,或为面子工程或其他目的而实践。实践教学,既要起到丰富学生大学生活的作用,又要真正起到教育启迪、锻炼磨砺的作用。现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开放,视野开阔,所以,实践教学课程应力求符合学生成长特点,形式应较灵活,内容应有一定趣味和挑战性,使得学生愿意参加,乐于参加,并让其体会到专业成就感。

(二)安全健康保障原则

由于实践教学内容与现实紧密相连,开展实践活动,可能要与各种实务部门或各种身份的人物进行联系,活动场地既可能在校内,也可能在校外,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要本着对学生、家长及学校高度负责的精神态度,时时刻刻将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对各种实践活动做到事前周密规划,事中紧密监控,事后总结完善,尽可能降低各种不必要的安全健康风险,能在校内进行的尽量在校内进行,必要时,还应为师生购买以意外伤害保险为主体的责任保险,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体系合理完整原则

实践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丰富大学生活的课程,应循序渐进,并力求做到“全程全员”。所谓“全程”,是指从大一上学期到大四下学期共八个学期,每学期都应有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内容贯穿其中,所谓“全员”是指力争全部学生和全部教师都应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来。教师应起到组织、指导、督促等作用,提醒学生各种注意事项,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而积极参与。在实践课程内容设置上,从大一到大四,应注意根据各个学期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使其前后衔接,形成一个合理体系。

(四)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原则

要使实践教学课程起到更好的作用,还应与专业理论教学做到有机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以使理论教学避免空洞说教的教条色彩,增强学生对理论教学课程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得实践教学有可靠的理论指导,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各位教师的专业特长。

(五)控制成本原则

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实务操作,有时需要聘请相关专家学者,有时需要制作各种道具图片等,还有各种交通费用等等,实践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所以,在可能条件下,应建立实践教学专项资金和会计核算制度,同时,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中,也应注意控制成本,避免铺张浪费和各种不必要的支出。

二、社保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结合社保专业的专业特点以及实践课程设置原则,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建议,可初步设计一套社保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大一上学期,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对一切充满好奇和些许的不适应,此时可设置实践教学课程“专业感知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是为大一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包括社保专业介绍、教师简介、如何从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大学生活事前提醒等,使学生尽快进入大学生角色,适应大学生活,并对社保专业有一个初步了解。

在大一下学期,学生进入大学已有一年的时间,结合理论基础课教学内容,可设置实践教学课程“社保民生调研(一)”,课程内容可以是在指导教师的具体组织下以分散形式,围绕某一社保民生主题,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城镇或农村低保制度设计调研问卷,然后通过电话调研、网络调研或近距离的实地调研,以对该问题实际状况和存在问题有初步实际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初步理性认识和思考,这样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其以带着问题探究的心态进行以后各学期的学习。

在大二上学期,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了比较具体的感受,但也有学生可能会产生松懈迷茫的精神状态,此时,可设置实践教学课程“社保学业规划训练”和“职业人物访谈”等课程。课程内容是结合职业人物访谈,逐步使学生思考和明确将来的发展方向,初步进行职业规划,从而进行更完善的学业规划,使学生对将来有较明确的奋斗方向。职业人物访谈可邀请已毕业的相关学生和实践基地的相关领导和人员以及各种代表性人物围绕职业生涯发展及相关要求做访谈式讲座沟通。

在大二下学期,学生的大学生涯处于四个学年的中点,对理论课程处于集中大量学习阶段,此时,可设置实践课程“社保民生调研(二)”,课程内容是在大一民生调研的基础上,对各种社保民生问题进行更理性、深入的调研或将自己所学的社保专业知识在指导教师帮助下,编排成小品、戏剧、宣传手册等各种形式,深入群众或各种社会机构(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儿童福利院等)进行回馈社会活动。这样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同时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提高对社会实践的认知。

在大三上学期,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比较充足,此时可开设实践课程“社保争鸣”,课程内容是以各种学生组织和院系刊物为依托,通过演讲比赛、辩论赛或征文比赛的形式,就社保理论知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社保问题等进行讨论、辨析,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大三下学期,此时学生对将来的工作或考研等出路安排感到比较紧张迫切,此时可设置实践教学“社保学术论坛”。课程内容可以是,首先请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或课题研究或人生经历,轮流做一次学术讲座或经验交流(与所授课程内容不能相同),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如果条件允许,可邀请院内、校内或校外专家和研究生来做一些讲座。这样,能扩展大三学生的思维视角,有助于大三学生更好的进行考研或工作决策。

在大四上学期,根据学校整体安排,可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即“毕业实习(职业体验)”,课程内容是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在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的具体组织下,学生进入实习基地进行毕业实习(职业体验),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要求,使其对职场要求有初步认知。毕业实习在整个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时也最长,需要做的具体工作纷繁复杂,既要维护好与毕业实习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安全健康,所以,此环节责任重大,需要重点对待。

在大四下学期,根据学校整体安排,需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需围绕毕业论文题目进行针对性实践调研,课程内容是在指导教师的具体组织下,使学生结合毕业论文写作内容,进行相关实践/文献调研。

综上所述,在就业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全员全程式实践教学能不断改善社保专业学生的社会认知,提高社保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力争使社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社保专业建设不断取得更大更快发展。

思想政治课实施自主性教学的策略

邢斯彤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

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以讲授法、问答法为模式的“满堂灌”的教学,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提倡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构建具有民主和谐气氛的课堂,创设生活化情景使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与任务完成后真情反思使自主性教学的实施成为可能。

自主性教学反思意识创造力新课程改革给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变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存理念和生存方式发生了变化,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教育者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什么?这是每个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传统的控制型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知识的更新技能比传授大量的科学知识更有价值。思想政治课的性质是德育课程,在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上比其他学科的作用更大,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尝试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三维目标。

一、多措并举,全方位提升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水平

思想政治课自主性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所以,构建自主课堂时要有科学的原则和正确的方法

(一)思想政治课自主性教学实施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强调显性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缄默能力的开发。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意识,主动的确立学习目标,自主的制定学习计划,在迷惑中主动探索知识的奥秘。在自主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2.公平性原则

人人生而平等。在思想政治的自主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提倡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提出不同的观点。自主课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如果教师不是公平的对待每个人,戴有色眼镜看待想法奇异的学生,那样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对其身心造成伤害,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开放性原则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资源紧限于教课书的知识,造成学生的思维狭隘,目标短浅,学习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要开阔眼界,拓宽教学资源的渠道,由于思想政治课就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前沿性,所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社会热点问题和国家大事的材料,拿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交流讨论。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如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了解农民的收入问题和影响收入的因素,等等。

(二)思想政治课自主性教学实施的策略

1.构建具有民主、平等、和谐气氛的自主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全面放松的状态下,思维才能更活跃,思考问题更全面而科学,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充分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个性,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状况,要信任每个同学,维护每个学生的自尊。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呼吁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也是一种良好的隐性课程。

2.创设生活化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学习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创设学习情景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来选择一个恰当地学习课题。这一课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处于真实的困境中,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反思和自主评价。

3.启发诱导,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就是在自主探究中逐步获得的。在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教学中,学生在自主探究时遇到迷惑和困难,教师应当给予正确的指导。

4.合作交流,共同进行自主性学习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开发,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与别人沟通的技能,造成学习效率低。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以小组共同学习的形式达到学习目标,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提升。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合作学习可以打破一个人的思维束缚,集合大家的观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授必修三《文化与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时,可以课前进行异质分组(成绩高、中、低的学生为一组),小组成员3到5人为最佳,布置学生课后收集关于中华文化的资料。课堂上,小组成员内部先进行交流分享成果,经过讨论选出最能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最美观的的作品展示给其他组的同学,这样小组和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分享、相互交流,学生也可以了解更丰富的中华文化,使本堂课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标。

5.反思评价,真情回馈,鼓励学生进行真实性回归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评价体系完整而科学。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要真实的回归到学习过程中,找到阻碍学习发展的原因,并分析解决的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要注重总结性评价还要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学习过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扬长避短,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小结

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正是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思想政治的自主性教学的发展步伐还有待加快,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来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专业课程范文2

 

一、特校职业教育如何开展

 

首先,提高认识,强化观念。大力推进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工作,贯彻党的“十”精神,从残疾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落实“以残疾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残疾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教育具有双重使命:既要向残疾学生传授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要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使其能够顺利地融入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只有对特殊学生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让他们在学校接受适宜的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能自食其力,残疾学生才能真正体现出自己的生存价值,“人人成才”才能变为现实。

 

其次,展开调研论证,确立特校职教专业。我校以就业为导向,以残疾学生身心特点为基础,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自身情况,积极进行调研,反复论证,申请开设了穿珠、工艺美术等职业教育内容。专业课程的开设,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丰富了校园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再次,将劳动技术与职业教育贯穿于整个特殊教育过程中。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自理服务教育,如洗碗、穿衣、叠被等;对中年级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简单的公益劳动教育;对能自我管理、动手操作能力强的高年级学生,则对他们进行培训,培养他们的个人礼仪、责任意识、团队精神等,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最后,加强师资培训,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特校教师大都是师范专业毕业,职业教育师资贫乏。可以采取在职培训,请进来学艺和外出拜师学习等培训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选派教师到工厂企业、兄弟学校参观学习,结对拜师,开阔眼界,熟练技能,提升专业教师素质。

 

二、强化管理,提升特校职业教育质量

 

引导学生自尊、自强、自信和自立。结合社会生活,进行就业指导,让学生充分认识社会,找准自己的人生座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打好基础,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时,掌握基本要领和操作过程,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强化实践训练,在反复训练中锤练技能,并要求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使学生熟练掌握技能,凸显一技之长。严格落实课程计划,开好各门职业教育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做好职业教育课研究,探索发展职业教育的新路子。

 

三、产教融合,促进特校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每项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在扩大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上,办学资金紧张日益突出,单靠学校经费投入可谓是杯水车薪,难以为继。发挥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智力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读职业学校的,除享受国家资助政策外,可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以全资、参股等方式投入职业教育,解决职业教育经费问题,促进特校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进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工作,将职业教育发展同特殊教育的发展相联系,走出一条符合社会需求和残疾学生发展需要的特殊教育发展之路。

劳动教育专业课程范文3

构建科学合理的医药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调整和优化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医药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医药应用型的特点。具体来说,在2013年新版培养方案中,我们优化了课程设置体系,适当减少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同时强化和突出了专业课程和毕业实习环节。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主干学科定位为生物学和基础医学。公共基础课由语言、法律、经济、管理等人文社科类课程和数、理、化、计算机等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组成。主要专业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药理学、基因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信息学等。在教材的选用上,原则上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出版的最新教材。在专业课程的整合方面,使其相互衔接,尽量避免重复,使学生系统而深入地掌握专业知识,以适应不同医药生物技术相关领域的需求。同时在一些条件较好的课程建设中,比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中,我们也加强了双语课程的教学和精品课程的建设。

二、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对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来说,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非常重要。实验、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教学体系是生物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针对我校的实际,围绕生物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构建了分类设计、分层施教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来说,桂林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如下几方面:一是课程实验(见习)教学。课程实验(见习)教学安排在各门课程学习期间,通过实验室教学和校外企业参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掌握实验技能的目的。为保障学生在课堂实验教学中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我们适当增加了各类课程的实验(见习)学时,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必修课程中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的比例:2010年培养方案中从1554∶755(2.1∶1)调整为2013年新版培养方案的1700∶1061(1.6∶1)。二是毕业实习,主要到生物、医药及生物制品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企业和部门进行专题研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三是第二课堂,在2013年新版培养方案中,我们增加了早期接触专业、早期接触科研和早期接触社会实践的“三早”实践教学方案。此外,第二课堂也包括劳动教育、举办专业知识讲座和演讲等。四是其他实践,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毕业教育及就业指导。

三、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当前,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需要。因此,我们特别强调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尝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思维的能力。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使用多媒体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因特网来进行教学。同时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的共享,提高教学水平。为保证生物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还采取引进、培养、聘请等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具有医药生物技术领域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四、改革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须深化生物技术专业考试制度改革,改革课程成绩评价体系。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分为:

(1)形成性考核,包括课程平时考核、课程期中考核和课程实验考核。课程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含学习行为、动手操作、平时作业、课堂提问等);课程期中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前半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课程实验考核主要在期末以笔试、实验操作等形式进行,主要考核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操作的能力及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等。

(2)终结性考核,每门课程结束时或期末,采用闭卷或开卷笔试的形式进行考试,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和要求选择考试方式,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和一些与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影响较大的核心课程,可以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对于选修课程和其他非核心课程可以采取开卷考试、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

五、总结

劳动教育专业课程范文4

关键词:飞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构建;队伍建设

从整体上来说,飞行技术专业与实际飞行相关技术(飞行通信、飞行训练、飞行操纵等)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且民航飞行技术专业教育所发展的人才主要从事的也是民用航空器进行飞行驾驶。因此实践教学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十分有效。同时作为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学科,飞行技术专业要求学生需要把控自身更高的实践能力,更需要加强对于实践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们可以更灵活、深入的参与到实践教育教学中。

一构建和完善民航飞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飞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需要树立起以卓越工程师为先导、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前提架构,并且用可优化、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理念和内容作为体系构建基础,整合校企资源的同时总结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同时具备当地教学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飞行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两部分:校内实践教学以及校外企业实践教学。通过两方面的实践教学覆盖由普通实践教学、专业技术实践以及综合教育实践组成的三部分教育教学内容实践。而通过结合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以及综合实验等试验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1]。

二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与完善

飞行技术专业教育内容的实践主要包括专业基础技能的教学或者独立实验课程,对飞行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完善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们可以更高效的掌握试验和实践方法,这种教育实践主要通过基础平台开展;专业技术的实践则注重对于学生所学专业技能的完善,其目的在于辅助学生将专业课程上学到的知识深化理解,集中在校内基地、实践场所开展;除此之外,综合教育内容是以国家开展“教育教学第二课堂”为载体,对于学生日常素质进行训练,并且综合的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提升,更为高效和规范。

(一)飞行技术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实践

对行技术专业教育来说,课程内容的实践和实验是学生们所接受实践教学的第一部分。通过专业教育内容的实践可以让学生们将日常上课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完善,并且用实验验证的方式进一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高效的帮助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技术的复习。例如可以在“飞行原理”、“飞行控制”等方向开展有效的课程内专业性实践,设计适合学生学习情况的“雷诺实验”、“伯努利方程”实践教学,采用与课程授课内容紧密结合的方式进行模拟实验,增强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飞行的训练包括多种方式,模拟飞行和实际飞行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环节的实践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不同能力。而专业教育教学实践落实到飞行技术专业,主要包括课程设计、飞行模拟设计以及技术常理认知设计等方面。首先飞行性能与课程之间的设计需要学生依据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对于航空气象、航行情报以及部分模拟业务进行综合的应用,并通过建立健全校内课程实践的数据库,让所开展的专业教学实验更有针对性;其次是开展校内的飞行技术基础常理认知教学,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让学生们了解航空公司和制造企业对行技术专业的需求,并且可以进一步了解专业概况,为学生所学专业的理解和复习起到更有效的作用,并为学科基础内容完善和之后的教育教学内容夯实基础;而应用模拟器进行飞行也是飞行技术专业十分重要的一种实践方式,其通过提供给学生模拟飞行的实际经历,让学生们在模拟飞行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并且进一步熟练和掌控对机的操作以及机载设备的使用。在试验中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于知识的了解和认知,从而为之后的飞行专业技术训练奠定基础。相较于在学习过程中开展的课程性试验实践,毕业课程设计也是飞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是学生要依据专业学习目标,结合自身专业技能和理论实践进行实践,注重科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深化。飞行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则需要学生紧密结合科研和学习成果,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获取从事民航飞行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处理方式,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逐渐的增强,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飞机驾驶能力和危机应变能力。

(二)建设“教育教学第二课堂”

构建教育教学第二课堂是指在理论教学的实际课堂之外,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参与,并且吸引广大学生进行自愿的参加,更有目的和组织性的开展教育活动。“教育教学第二课堂”是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化,也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综合飞行素养,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有意义,也是一种更为灵活的实践教学活动。而常见的教育教学第二课堂包括许多种形式:文化科技类、社会政治类以及劳动教育类等都是常见的学生第二课堂类型,在选取和实践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基础进行选取。飞行技术作为工科类的代表专业之一,课堂教学的内容通常是较多并且复杂的,需要开展较多的课外实践活动才能够让学生对专业知识得到真实的了解。而通过建设“教育教学第二课堂”,可以有效强化教学的针对性,让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逐渐加大,并且增强实际动手和操作实践的能力。以“教育教学第二课堂”为载体开展飞行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建设,同时有更多的课程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探索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2]。

三专业飞行技术实验室建设和教育创新

在培养飞行技术专业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提供给学生多种多样的实践培训环境对学生的综合飞行素养有较大的帮助,并且可以通过建设较为完备的实验室来帮助学生完善课程内实验的学习,满足课程的教育创新需求。由于当前飞行技术专业的训练基本都是在专业航校中开展的,所以校内模拟飞行训练的实验室也需要尽量配置先进化的设备,来满足学生对行技术实习以及模拟器操控的实践学习。而专业飞行技术实验室的建设主要包括两方面:专业课程的实验室建设以及模拟飞行训练实验室。对于专业课程飞行技术实验室来说,依旧是借助专业技能知识作为基础,配合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开展对应专业化的实验教学内容,如前文所述,这种专业飞行技术实验室在构建完成之后,可以在“飞行原理”、“飞行控制”等方向开展有效的课程内专业性实践,设计适合学生学习情况的“雷诺实验”、“伯努利方程”实践教学,也可以采用与课程授课内容紧密结合的方式进行模拟实验,增强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3-4]。在飞行技术专业实践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增强对于教学队伍的建设也是有助于提升教学水平、提升实验效果的,同时可以实现在教学中实习,在实习中教学的目的。整体优化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也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实验和实习管理制度的创新化发展,从而进一步规范学生实习教学工作。当前我国飞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队伍主要由三部分成员所组成:企业教师和专业教师以及实验课教师三者可以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指导,通过完善教学的队伍建设可以培养出更为高效率的教学方式以及理念,同时也可以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承担起更重要的实习过程中的理论任务[5]。

劳动教育专业课程范文5

面向改革开放,面向广大城市和农村小学教育的需要,在课程设置的设计上加强了实践性研究,第一,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要培养新型的小学教师,又要使毕业生切实具有大学本科水平,既不能搞简单的中师“延长”,也不能搞普通高师的“照搬”。在必修课里开设了《现代汉语》、《高等数学》、《写作》、《普通生理学》等课程,在选修课中开设《古代汉语》、《儿童文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自然辩证法》、《科技发展简史》等,使学生掌握较为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第二,我国农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小学校小人少,有的学校还在进行复式教学,因此我们的毕业生的能力应是多方面的,即“多能一专”型。这样在课程设计中还开设《体育》、《大学音乐教育》、《大学美术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社会科学概论》、《自然科学概论》等必修课,还开设了文化素质课程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2-3门选修课,目的是让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都有提高,更好地为小学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第三,重视学生的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大教育实践的比例,一、二、三年级各进行一周教育见习,四年级十八周教育实习,包括教育调查与毕业论文,对毕业论文以往的中师和专科生没有明确要求,只是号召通过教育实习写出心得体会,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论文答辩不通过不能毕业,这充分体现了小教本科学生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强化综合性

小学教育的特点是综合性,小学生的特点是对教师有更多的模仿性,小学教师必须对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和谐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当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日趋整合。而在小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课程的综合化又是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因此我们新的课程设置必须面对这种挑战,适应这种要求。第一,在科学文化素质上,必须从小学教育实际出发,为师范生构建一个较完备的知识系统,建立以语文、数学、教育专业知识为主的知识体系。如语文学科的构建,本着“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增加课时比重,融文学与写作、教师口语、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书写等课为一体。语文学科的性质比较复杂,从语言文字上说具有工具性,从思想内容上说具有文学性,从知识内容(包括社会历史生活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以及语文知识)上说还具有知识性。这些性质是综合在一起的,因此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师范院校的语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以思维增强语感,促进语言的鉴赏、评析和表达能力,使师范生掌握较系统的汉语知识、文学基础理论和写作理论等;同时通过大量文学作品的选读,了解和把握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概貌,以形成语言、文学、写作等有机组合的知识体系。充分融合听话、说话、阅读、文学、写作、书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形成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数学知识方面,在高中学习的基础上,开设高等数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强调理性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胜任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提高了学生毕业后指导小学数学竞赛和小学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能力。在形成以语文、数学、教育学科为主干的课程体系的同时,特别强调教育专业课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力求科学构建系统的完整的课程结构。第二,在以语文、数学、教育学科为主干的课程体系中,还加大了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比例,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使未来的小学教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还在选修课中开设伦理学、美学概论、社会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更重要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为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第三,在高中学习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六大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两门综合性较强的必修课,即《社会科学概论》和《自然科学概论》。这两门课程既注意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又体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同时要反映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研究的新进展,使师范生的知识面更开阔,为他们继续深造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体现灵活性

以往的课程设置中,必修课安排的较多,选修课和活动课较少,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有自主性和选择性,毕业生在座谈会上也说:“在校时学的课程有些没有用,多开点选修课和活动课有利于我们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第一,加大了任意选修课的门类和比重,现设选修课30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去选择性的学习,而且鼓励学生多选课,从评价制度上得以体现。评价制度中有合格加特长的学分,学生选学的课多,他的特长学分也多,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是一个重要内容,这无论对学生的就业和对社会的贡献都是值得肯定的。而且选修课的门类、内容还可以由学校灵活掌握。第二,加强对活动课程的管理和研究,活动课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在过去的课程设置中没有被高度重视在组织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将活动课分为三大类,即兴趣组与社团活动,军训,劳动教育,而且这些课的开设遵循三个原则即求是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时代性原则。保证活动课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同时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活动课纳入课程方案,就一定加强管理,要有授课计划和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活动课学习成绩档案,进行等级评价和成果汇报,将成绩记入学生学籍。

确保发展性

劳动教育专业课程范文6

一、掌握全面科学的德育方法

1.渗透性教学法

化学课不同于思想政治课,在化学教学中不可能全面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不宜系统讲述政治理论,但是化学知识又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合到化学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渗透到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十分必要的。在教学中,应防止脱离教材,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以及只注意传授化学知识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要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这样才能把化学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

2.导向性教学法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理科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发挥化学教材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乐于奉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针对性教学法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产生和发展都包括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实践的科学方法。

4.示范性教学法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师是关键。为人师表是教师职道德的核心。教师要明确自己使命,自觉地用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教育事业、爱学生的热情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言传身教,坚持不懈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二、运用各种可能的德育途径

1.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师进行德育的主要渠道。教师可以通过认真备课,找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点,进行有针对性、深入浅出的讲述或讨论。

2.认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除课堂教学外,化学课外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途径。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拓宽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和良好思想品德、意志性格和生活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3.精心组织劳动和社会实践

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尽可能接触工农、社会实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是青年学生成材的必由之路。通过它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通过对高科技企业研究机关的参观,可以提高学生科技意识。组织学生参观科技示范乡、村、组,了解科学种植养殖,了解化学在工农生、科技、生活中的应用。

三、进行高效率的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