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理论重点笔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学基础理论重点笔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学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学基础理论重点笔记范文1

1、内容多,学时少

中医学概论教学内容多,医学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零碎、抽象,如望诊、问诊、切诊的相关内容。中医本科生300多学时的内容要在非医学专业80学时讲授完毕,并且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多在一年级、二年级接触这门课程,没有经过西医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对人体的解剖结构、组织生理尚不熟悉,因此如何把握教学的深浅度,成为一个难题。

2、学习认识不足,方法欠缺

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及问卷调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甚至对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时产生疑问,如计算机专业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计算机编程就可以,体育健康专业学生认为练好自己的体育专项就行,学习医学尤其是中医学对其专业并不重要,对今后的就业也无帮助,因此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一些学生虽然对中医学概论感兴趣,但认为需要记忆的内容繁多,也很抽象,不知从何学起,也不知道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中医的思想精华,并在本专业中得以应用。

3、实践性强,操作难度大

中医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临床实践性很强。但由于中医学概论学时非常有限,培养目标与医学专业有所不同,没有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与临床病人相脱节,因此缺乏客观性、具体性和操作性。如脉诊中脉象的学习,问诊的内容及技巧,用药的规律及疗效。

二、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

1、结合文化背景,诠释中医理论

中医学孕育于中国传统人文土壤之中,与西方现代医学有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内容讲授时,要时时结合古代文化知识,如中医学的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病因学说中“风邪”与自然界中“风”的联系;兵法在治法中的运用等等。因此,我们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中医多元文化背景的讨论与交流,从而让学生逐步领悟到中医学中阴阳、气血、藏象、正邪等基本概念的内涵,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科学性,中医临床疗效的特色优势,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从学生角度出发,换位思考,认真分析部分学生因内容多、学时少、医学知识面广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将教学内容安排合理化,尽可能“博览”,而不宜“精深”,以适应非医学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层次深浅恰当,如详讲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内容,而略讲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内容;并将相关重复的内容合并,如病机学中“气血失常”与辨证中“气血津液辨证”,病因与发病中“邪正与发病”与病机学中“邪正盛衰”、辨证中“八纲辨证-虚实辨证”。这样不仅节约学时,还可使内容有机整合。针对不同专业,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如体育健康专业由于大强度的训练容易引起损伤及疲劳,因此对祛风湿、活血化瘀、补益方药等重点讲授;医学英语专业由于需要对中医药知识进行英语翻译,因此对中医药文化背景、医理的疏通、名医名药介绍及现代研究进展有所侧重。计算机专业由于长期接触电脑,颈椎病及视力下降较普遍,因此对经络学说、按摩手法及养肝明目中药进行重点介绍。

3、教学方式多样化

制作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并购置了成套的VCD光盘,在课堂上运用了各种有效的直观手段,如图片、影片、动画等,以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着临床常见病和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学以致用,并向学生灌输中医对老龄化社会“治未病”、养生保健、药膳、凉茶等所作的贡献。在讲授中医望诊、问诊、脉诊教学过程中,通过经过优化的情景演练,激发学习热情。通过临床模拟、病例分析学习辨证论治。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医学英语专业还留出1~2学时让学生自行制作PPT,并上台试讲;对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计算机专业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网页制作小竞赛,并作为平时成绩纳入考核范围。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我校中医药文化节,撰写中医药在本专业中的应用构想等相关论文。

4、以导为教,发挥学习的自觉性

虽然中医学概论课时缩减,但内容仍然博大精深,运用“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而且忽略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给学生上课的第一节课时就给出具体参考书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医学,要求每周做两次读书笔记,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相应解答。在讲授“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时引导学生学习《内经讲义》;讲授“气血”功能时引导学生理解当归补血汤、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方义;讲授“脏腑辨证”时不仅引导学生翻阅临床医案、医话,而且将医案提前拷贝给他们,以便节约课堂时间,加强辨证思维能力;讲授中药学时带领他们到我校药王山辨识中药性状、功能。始终引导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去“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的给他们“灌输”知识。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将中医学宏观、思辩的内容向直观、形象化方向转变。

5、加强沟通,服务就业

中医学基础理论重点笔记范文2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LBL+PBL+TBL+CBL多种教学模式的联合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503417);保定市科技局项目(18ZF185)

[作者简介]李元滨(通信作者)(1981—),女,河北保定人,博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和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1-0165-03[收稿日期]2020-02-15

一、中医内科学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并明确指出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包括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以适应新时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中医药千百年来在维护中华民族的身体健康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在众多的中医学科中,中医内科学是继中医经典、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基础课程后的一门主干课程,其以病因为依据,以外感和内伤杂病为分类方法,涉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经络肢体等多种病证,内容包括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临证要点、预防调护等诸多内容,与中医基础知识密切相关,是从基础到临床的桥梁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科地位。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逻辑性不强,对所学基础学科知识掌握不牢固,学习比较吃力,困惑较多,缺少发散性思维等问题。如何提高中医内科学的临床教学质量,改善目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已成为中医内科学教学的关键,也是培养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优秀创新型人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结合相关教学方法及本人教学经验,本文探讨了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二、目前中医内科学的各种教学方法各有优劣

1.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是传统的“教学型”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基础,主要体现在系统地讲解基本理论知识,强调理论学习的深度和系统性[1]。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在我国教学中长期存在,有助于学生梳理基础理论知识点,构建知识框架。LBL教学法对基础和临床扎实的学生而言,相当于对其既往学习知识的综合和温习,但对新学者来说,初始学生还能按部就班做笔记,后期的教学过程中因采用同一个模式及框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下降等问题,甚至疲于应付,考试临时抱佛脚,基本不能体味到学习的兴趣及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2.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主動思考的能力[2]。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对初始接触临床课程的医学生比较适合。但PBL教学模式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比如,有些学生不能适应小组讨论,对老师的启发和诱导无动于衷,消极应对,不愿或不能针对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将自己主动排除在讨论之外,因此对部分学生来说只能流于形式。其实,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和个人的经验、经历及知识结构等密切相关,知识结构决定了问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仅仅采用PBL模式也不完全适合中医内科学的教学。

3.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方法(Team-BasedLearning,TBL)是以团队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3],由教师提前告知学生教学内容和要点,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要点进行充分预习和课前准备,课堂教学时间用于小组测试、个人测试和应用性练习。TBL教学模式中教师有主导地位转变为指导地位,学生组成团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利用小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重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缺点是不利于掌控课堂时间,可能会影响课程进度。同时,对中医相关问题的认识可能有意见及见解不同的现象,对相同的问题很难形成共识,加之知识结构不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更容易出现意见分歧,可见,TBL的应用对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也有不合适的地方。

4.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是以案例为导向的一种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其过程是通过教师引导下的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它在紧扣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注重专业知识的获得,学生在实战中锻炼自身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临床课程的教学中,通过真实病例的引导,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逐步形成临床诊疗思维,渗透科研思维,进而提升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初接触临床的学生而言,因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的不足,自学难度较大,耗费时间较长,学生会产生浮躁心理。

三、LBL+PBL+TBL+CBL多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单用LBL教学模式,容易出现理论与临床脱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接受程度有限;单用PBL教学模式,容易流于形式;单用TBL教学模式,容易形成学生之间的互相依赖;单用CBL教学法,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乐趣。为此,我们尝试根据学生学习程度及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观察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有研究显示[4],对初进临床的学生实施PBL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分数也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CBL教学法更接受,考核成绩、自评和互评分数均优于PBL组。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发现,学生之间的协作性较差,个别学生甚至袖手旁观,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独立完成问题。

中医内科学是综合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单独一种教学模式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授课教师有责任灵活运用授课方式,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学生信心,同时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将多种教学模式合理应用、有效融合以培养新型人才,适应新时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1.加强授课方式的更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BL、TBL、CBL教学法是学习临床课程的大学生非常喜爱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运用这些辅教学手段能活跃课堂气氛,利于课程知识传授任务的有效完成,能够使学生对零散知识点全面把握,通过反复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利用小组讨论和协作探究解决问题,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达到内化知识的目的。课堂与教师角色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学生的学习也向主动学习转变。同时,授课教师还应将临床见习穿插在中医内科学教学期间,让学生接触真正的临床,引导学生培养临床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使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学习,找寻答案,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

2.增加学生对中医学习的信心。中医学的学科特点使其不能像西医学一样拿出更多直观的资料佐证诊断、治疗效果等。临床上确实存在用西医学的标准评价、指导中医,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医过程中会变得不自信,对中医的疗效持怀疑态度,个别学生甚至认为学习中医是浪费时间。这种态度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也不利于中医学的传承发展,甚至还会引起中医学的倒退。这就需要我们任课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医案开展教学,选择真实、可靠、完整且能体现中医学优势的临床病例,同时也可以邀请名老中医给学生做专题讲座,传授学习中医的方法和临证经验,向学生展示如何应用中医学整体观念、取象比类、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审证求因、药物归经等经典理论知识指导临床,使学生充分了解疾病的全过程以及治疗后疾病的转归,尤其是对于新病种或者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以此为学生树立信心,增强学习动力。

3.加强对于课程结构的优化。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以解决临床医学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学科,更强调逻辑和推理思维,基础课程的讲解模式和课程结构设置不适用中医内科学,因此需要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一是对教学内容的设置。中医内科学课程一般安排在中医经典和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课程之后进行,在讲授中医内科学各章节时,可以先引领学生回顾涉及本章节既往所学的相关基础知识,继而逐步进入病证学习,易于学生接受,便于记忆掌握,同时可以防止基础知识的“废用性遗忘”。二是对问题的设置。教师要做好引导,尽可能选择开放式问题,既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又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也利于学生开阔思路、发散性思考、积极性提高,实现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便于应对复杂多变的临床病例。

4.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于PBL、TBL、CBL教学模式是开放式教学模式,不确定因素较多,相应地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师资教学筛选中,应侧重授课教师师德(医德)、理论、实践、综合知识等方面。为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需要有高尚的师德(医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中医使命感,更扎实的理论知识、更丰厚的知识储备、更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教学经验,敏锐的逻辑推理能力、开阔创新的思维及教育心理学知识。

中醫内科学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相关知识的学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教学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授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学生既往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及自学能力,而仅仅依靠书本内容来解决临床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医德高尚,文学功底深厚,综合知识较全面,谙熟经典理论并结合时代问题提出新理论,解决时代医疗相关问题,是历代中医名家的普遍特点。笔者认为,谙熟经典理论、兼取中医各家之长,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及时代人文背景,根据自身的特点,将所学理论内化为解决时代问题的实用性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是提高中医学师资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中,对药物、理论的深入研究和认识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前提[5,6]。同时,中医学师资应对现代科学有充分的了解,二者虽归属不同体系,但研究的对象均是人体,二者可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不可偏执一端,以偏概全或用现代科学内容机械阐述中医学的相关理论,当以引导思考为主,以防误导。

中医学基础理论重点笔记范文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继续获得新知识、总结新经验、发展新理论的思维方法,是对当代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技能的教学,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现就个人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有益探索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1  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只重视传授书本知识,学生被动听讲、做笔记,形式单一,教学效果较差,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记忆型”或“再现型”人才,缺乏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启发式教学,有利于《中药学》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加自学内容,坚持以“学生为主,能力为主”的方针,课前让学生预习,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结合重点难点内容讲授。由于准备充分,在课堂上学生思考积极,讨论热烈,对问题的理解不断加深,使原本呆板枯燥、难以记忆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和记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潜能,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教材中有些比较浅显、易读易懂的章节,安排学生自学。教师指定阅读参考书内容,指出学习要点,结合基础理论启发式地提出问题,提供学习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进行启发讨论式教学,如消食药、驱虫药、涌吐药等章节内容,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堂讨论,激发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按照严密的思维逻辑,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

2  精简教学内容

《中药学》教学应遵循“突出重点、避免重复、注意衔接”的原则,以“性能-功效-主治”为主线,其他相关内容围绕其展开,突出学科特点,这也符合《中药学教学大纲》“讲清楚功效的概念,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功效,以功效联系主治、用法,有机地将几方面内容结合起来”的要求。在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解释难点,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不必面面俱到,切忌泛泛而谈。要处理好这一问题,就要把握教学内容,精简教学内容。

着重讲解每一章节中的代表药,介绍临床常用药。如清热凉血药,能清热凉血,治疗营血分热证。这一功用涉及本节的所有药物,可在概述中详加交待,并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课程,讲深讲透。而对具体药物的讲解,应重在同中求异,突出个性。如生地黄清热凉血之力胜,多用于热病出血、消渴、真阴亏耗之虚证;玄参苦咸降泄、泻火解毒之力强,且能软坚散结,多用于热毒发斑、咽痛喉痹、瘰疬结核等;牡丹皮长于凉血退蒸、活血散瘀,用于血分实热、虚热骨蒸及血滞经闭、跌打损伤;水牛角主清血分实热,以解毒为优,宜用于热病高热不退、血热毒盛者。如此组织教学,既避免了内容的大量重复,又体现了《中药学》教学的特色。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突出学科的独立性,又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衔接好中医基础类与临床类课程之间的内容。在讲述药物功效时,多联系所学的中医知识阐述;在讲授主治病证时,应结合临床各课程内容加以分析,但要突出功效与临床应用的相对应关系。如车前子有渗湿止泻的功效,通过利水湿、分清浊而止泻,主治泄泻,但以小便不利引起的水泻为主;若用于脾虚湿盛泄泻、暑湿泄泻,则应分别配伍其他药物应用。

3  强化实验教学

从理论到理论的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药学》课程也不例外。而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客观性、综合性和科研性的特点,有课堂理论课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挂图、饮片标本、多媒体课件、实验课等,把《中药学》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出来。通过直观形象性的教学,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加深印象,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在《中药学》教学中增加中药饮片的内容,安排饮片见习课,要求掌握辨认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及100味常用中药饮片,以改变以往学习中药而不认识中药饮片的不足。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及创新能力,还开展了《中药学》实验教学。由教师指导,学生操作,把书本知识与教学实验结合起来。如“煎煮时间长短对生附子毒性的影响”、“人参的耐缺氧作用实验”等,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细心观察、准确记录,写出实验报告。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知识,使学生懂得中药知识不仅是经验的积累,而且有实验基础,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并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认识中医药学的内涵。

    4  突出专业特点

在突出中药学学科特点的基础上,要突出专业特点。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对《中药学》教学要求是不一致的。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课时的分配上也应有所区别。

中医学专业、中西医临床专业、针灸推拿专业培养的人才是高级中医师,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以临床诊疗工作为主。应用中药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所以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药的基本内容,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中药学》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即如何将常用中药较为恰当地用于临床,治疗疾病。

中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高级中药师、农艺师,教学内容应侧重在药而不在医。这类专业可参照临床类专业,并结合各自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上作适当调整。如《中药学》教材总论中产地与采集、炮制以及各论中每味药的来源、炮制特点等内容,将在其他专业课中系统学习,故可不讲或少讲,做到学有专长,教有侧重,不能以同一模式来培养不同需求的人才。

5  衔接相关知识

中药学是一门涉及面较广的学科,与许多中医基础类课程及临床类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中药学的讲授应把这些知识点联系起来,为学生初步建立中医药知识结构奠定基础。

中医学基础理论重点笔记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自然语言处理;语料库;中医药古文献;知识工程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是一种对自然语言信息进行处理的技术,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自然语言处理也叫计算语言学(Computational Ling uistics)。自然语言处理包括自然语言理解(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NLU)和自然语言生成(Natural Language Generation,NLG)两部分。自然语言理解是指对自然语言的内容和意图的深层把握。自然语言生成是指从非自然语言输入到自然语言输出的处理。自然语言理解与自然语言生成互为逆过程。如何将自然语言技术引入到中医药古文献的处理中来,是我们多年从事的研究课题之一。

1 研究背景

中医学理论体系带有浓厚的自然哲学色彩,表现为长期的、非常稳定的形态,形成了以《内经》、《伤寒杂病论》为主体的相对封闭的框架。现代中医基础学科的分化,基本上是从原著派生出来的,因此,难以超越原著所固有的架构体系。中医基础学科奠基于《内经》学术体系,临床课程则与当时的中医医疗分科相对应。作为学科建设的主要标志,是各科教材的编写基础。特别是一版教材,扎扎实实地从文献研究人手,在前人的理论建树和实践基础上梳理出已经分化明显的学科,正如二版教材“前言”所说,是“把祖国医学系统地画了一个前所未能画出的轮廓,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中医学理论向规范化迈进了一大步。在短时间内,从浩瀚的文献中由博返约,提纲挈领地构筑起了现代中医药学的基本框架,满足了当时高等中医药教育的需要。但是,在上述规范化过程中,受到近代科学思想,特别是近代西方医学的影响,同时也受当时教育模式的制约,在学科学术体系的架构过程中,许多重要的、有价值的理论与方法被忽略了。例如中医“证”的规范化是多年来的重点研究课题。但是,由于文献的覆盖面有限,大量证型被遗漏。在未能对全部古代文献进行梳理,并对“证”的文献做出系统分析和归纳的情况下,简单地或者人为地分型有可能掩盖疾病的复杂性、多变性,引导医者的思维趋向单一和片面,即病-证-方的线性模式,并妨碍中医临床疗效地提高,以至于中医药界在建国五十多年内无重大发展。究其原因,中医学固有的理论与思想体系由于近代科学与教育模式等原因而被忽视;当代中医工作者文献研究不足,未能进一步深入挖掘古代文献中的学说、思想与理论,未对中医基础学科群的理论框架与学科体系进行充实、完善。

另一方面,中医古籍文献整理研究,是必不可缺的,并且人们企盼着能从古籍文献整理研究人手,起到保持中医学术特色的作用,认为这是按着中医学固有规律向前发展的最佳选择。因此,如何利用现代化手段,对中医药古文献进行深入加工,从而为智能检索和知识挖掘打开方便之门,也就成为当前中医药古文献的研究前沿问题,也是中医药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经过多年的研究,作者认为建立针对中医药古文献的语言知识库,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

2 中医药古文献语料库的构建意义

语言知识库(如:语料库、机器词典、句法规则库等)是自然语言处理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言知识库的规模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成败。这已经是计算语言学研究者和自然语言处理系统开发者的共识。特别是中文信息处理尤其需要重视知识库的建设。这其中更以语料库与词典的建设为重中之重。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1)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是实证性的,能够用来分析自然环境下的实际模式;

(2)能以大量收集起来的自然文本作为语料库研究的基础;

(3)能大量使用计算机作为分析工具;

(4)能同时使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手段。

我国古代医家善于从前人的文献出发研究医理,探索规律。他们往往通过博览群书,凭借笔记与大脑记忆来搜集资料和积累经验。这种实证的经验主义方法在计算机技术出现之后得到了强化,日益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既增强了个人搜集医学资料的能力,又提供了处理资料的强大工具。建立中医古籍语料库的目的,就是要运用计算机技术通过语料库来研究古代医学文献。与传统的医家相比,用语料库来研究古代医学文献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是突破了材料的限制,计算机强大的搜索能力使古代文献研究从过去的重在材料的搜集转变为重在对材料的处理和对医学规律的总结;

二是突破了个人的因素,穷尽式地搜索保证了医学资料的完整性,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由片面的材料得出片面的结论,增强了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和科学性。

语料库是贮存和处理语言材料的仓库,但它并不是语言材料的简单堆积;由于中医药古籍的特殊性,古籍语料库跟其他的语料库又有所不同。在对语料库进行规划时,必须根据中医药古籍语料自身的特点来确立建库原则。

3 语料库设计思想与原理

一般而言,一个计算机语料库的功能主要和下面三种因素密切相关,即语料库的规模、语料的分布和语料的加工深度。因为语料库容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统计结果的可靠性,语料分布的考虑则关系到统计结果的适用范围,而加工深度则决定了该语料库能为自然语言处理提供什么样的知识。

在建立语料库之前,首先必须要弄清楚建立该语料库的目的和组建原理。目前的语料库主要是针对语言学研究而建立的,包括:方言研究语料库、对比研究语料库、平行语料库、多语言语料库等。针对专业知识进行语料库的建设,目前鲜有人尝试,因此,中医药古文献语料库建立的原理也就成了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中医药古文献语料库的建设和研究对中医药术语规范化研究,词的切分和属性研究,术语语义研究,字频、词频统计和词典编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医药语料自动标注生成的整个过程中,分析其过程就显得极为重要。从分析过程看,首先是词类分析,其次是语料的标注,语法信息分析及专业属性的层次越深,则语料标注就会越准确,其中语法信息包括词类信息、子类信息、语义信息、格助词添加等信息,专业属性又包括专业分类体系与知识结构,语料中每个词条的语法信息及专业属性需要同 语法规则和相应的子类相结合,以实现由词项来自动标注,这是中医药语料库建设的核心技术之一。由于中医药古籍的数量有限,所以,我们希望穷尽中医药古文献,另外,由于采取的是自动标注,必须进行机器学习,建库之初,应注意文献题材的多样性。

另外,词汇经过语义标记之后,需要建立符合医学知识结构及医学知识体系的知识架构,建立知识连接的轨迹,使全文检索从“索引式”提升为“思维联系式”的检索,进而达到对中医药文献所包含的医理进行分析与研究的目的,因此,我们首先对词类的标注信息进行了深入研究。

4 词类信息的分类与标记

词语的分类既是任何一个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基础也是语法信息词典开发的基础。因为语法词典既要描述每类词都有的共同的语法属性,又要分别描述各类词特有的语法属性,只有这样,语法信息才会充分、完备,而又不致过于冗余。

4.1 通用词语的分类

在通用词汇方面,我们采用了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俞士汶教授的《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的分类体系,该语法词典的词类体系是在熙先生的语法理论指导下,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建立的。该词性标注使用的是小标记集。它除了《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中的26个词类标记(名词n、时间词t、处所词s、方位词f、数词m、量词q、区别词b、代词r、动词v、形容词a、状态词z、副词d、介词p、连词c、助词u、语气词y、叹词e、拟声词o、成语i、习用语l、简称j、前接成分h、后接成分k、语素g、非语素字x、标点符号w)外,增加了以下3类标记:

①专有名词的分类标记,即人名nr,地名ns,机关团体单位名称nt,其他专有名词nz;

②语素的子类标记,即名语素Ng,动语素Vg,形容语素Ag,时间语素Tg,副语素Dg等;

③动词和形容词的名词用法标记vn,an和副词用法标记vd,ad。合计约40个左右。

同汉语信息处理学界的某些研究相比,这是一个小标记集。尽管使用的是小标记集,但由于规范及据此加工的语料库同《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是紧密联系的,当这些基础研究成果同应用研究(中文信息检索、中文信息提取、汉外机器翻译等)相衔接时,以语料中的词语及词性为人口,可以快速、准确地检索到词典中词语丰富的语法属性信息。

4.2 专业词汇

根据中医药语料库建设的实际需要,依照“功能分类”思想,提出了信息处理用中医药的分类方案,同时,为了尽可能避免产生交叉,我们采用了尽量减少类的数量,从而加强属性的描述,进行进一步区分的原则,因此,对于中医药专业术语,全部标记为名词的下位类。分为: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腧穴、病因病机、诊断、中药、方剂、伤寒与温病、症状、病证、治疗方法、中医药器械设备、体质、著作等33类。

中医药术语的语义类型命名原则为:“n_+语义类型的汉字简拼+阿拉伯数字”的方式进行命名。如:“病名”这一语义类型,标注为:/n_bm;“症状”这一语义类型标注为:/n_zz等。在同级内出现重复者可用阿拉伯数字来进一步区分,其命名规则与词的标记如下:

(1)首选命名规则:取名词术语中每一个字的拼音首字母,为该术语命名。如:整体观念(zhengti guan nian)命名为ztgn。

(2)若有重复,则取术语中最后一个字的拼音第二个字母。以此类推,取第三个、第四个。如:整体观念(zheng ti guan nian)命名为ztgn,若有重复命名,则标为ztgi、ztga、ztgn。

(3)再有重复,则取术语中倒数第二个字的拼音首字母。以此类推,取第二个、第三个。如:整体观念(zheng ti guan nian)命名为ztun、ztan、ztnn。

(4)仍有重复,依(2)、(3)法类推,取术语中倒数第三个字中的拼音。整体观念(zheng ti guannian)命名为zign。

例:辩证论治(bian zheng Iun zhi)若已有术语标为bzli,则可以根据其重复出现的顺序依次标为:bzlh、bzli、bzuz、bznz、bhlz、belz、bnlz、bglz,

5 中医药古文献语料加工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从1992年起,北大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就开始了语料库多级自动加工的研究。从1993年开始开发基于《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的“词语切分与词性标注”软件,经多年的改进与发展,现在已相当成熟,无论是切分还是标注,其精度都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但是,语言信息处理系统也需要专业知识的配合。特别是实现中医药古文献有效切分与标注,必须在构建大型中医药专业词典的同时,再根据中医药古文献的不同类型的行文风格进行提取归纳,对软件结构及部分规则加以修改。因此,这是一个反复叠加的过程。即:切分-提取-再切分-再提取。其示意图如图1所示。

5.1 功能设计

该系统以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自动切分与标注软件为基础,对语料加工所需的多种软件进行了开发与集成,形成了集加工、辅助修改及词典生成为一体的专业语料加工系统,主要有文件、编辑、检索、切分程序、词表替换、整理词典、抽词程序、环境设置、帮助等主要功能,如图2所示,现分别介绍如下:

(1)切分功能:自动切分标注,生成语料。是系统的主体程序之一。采用的是北大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开发的自动切分与标注系统,该词语切分系统的抽取方法采用隐马尔可夫模型。

设文本s由单词串W=w1,w2,…,wn和标记集T=t1,f2,…,tn组成,汉语的词切分就是求使单词串和表记集的联合概率P(W,T)为最大的词切分和词性标注的组合。P(W,T)可由如下隐马尔可夫模型近似求得。

在切分句子时,首先切出所有可能的切法,再用词典中单词出现的概率和语法规则中词性和词性的连接概率,计算所有切法的概率总值,取其概率值最大的为第一候选。

(2)词表替换功能:

将切分标注软件中产生的错误改正,修改后的切分标注词语将自动复制到“新词文件”中,利用该功能便可实现词表的自动替换,将错误的切分全部自动替换成正确的切分。

实现本功能需要术语词典支持,“中医收词程序\文件目录\新词文件,txt”,待其中的术语以及“切分词典格式”输出的术语经验证确定无歧义后,方可导人“中医收词程序\可执行程序\SegTag,Lin\bin\lexicons\UsrLex6”(用户词典,收入用户定义的任意词或者词组)中。因为,这时提取出的只是术语的候选。在这些候选中,有些是术语,而有些不是术语,有些只是长术语的一个片段,还有一些在特定上下文中出现时才是术语,而在其他语言环境下出现 时则不是术语。这些提取出的术语候选在脱离上下文后,即使人工校对也很难判断。因此,对于这些术语候选,必须进一步利用它们在特定文本中的上下文信息以及篇章结构信息进行确认。

(3)收词功能:生成三种形式的词典,并自动保存在指定文件夹中,如图3所示。

切分词典格式:升降浮沉n(升降浮沉/n_zh.sq)

接语义词典格式:升降浮沉,zh.sq

语料标注格式:升降浮沉/n zh.sq

并同时抽取例句显示,在词语前标有*号:升降浮沉/n_zh.sq,酒,则浮而上至巅顶。又一物之中,有根升稍降,生升熟降,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经云:*升降浮沉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如春夏宜加轻宣升浮之药,秋冬宜加重涩降沉之药,以顺春升。

①“切分词典格式”决定了词典的性质与格式,即,切分词典的结果针对于切分软件(现用的切分词典是北大计算语言所建立的通用词典),它与“词表替换”功能相结合,经过大量切分验证后,确定中医药切分词典,导入“中医收词程序\可执行程序\SegTag.Lin\bin\lexicons\UsrLex6”(用户词典,收入用户定义的任意词或者词组)中。

②“接语义词典格式”:建语义词典。

③“语料标注格式”这个决定了标注的深度――上位、层次和语料的可用性。包含一部分词法,比如词性等,也可以用于运算统计处理。

(4)检索功能

该功能不仅能够进行多种形式的检索,同时,也可实现KWIC(Key Word In:Context关键词)方式检索,将同一词汇的所有标注以高亮的形式显示在同一界面下,并支持同一界面下的修改与校对,不仅大大提高了人工辅助校对的速度,而且也确保了标注结果的一致性,如图4所示。

(5)环境设置与词典整理功能

用户可以利用该功能对词典分类体系进行各种操作。详见图5所示。

另外,系统还包括文件、编辑、输出保存、无词典自动抽词功能等功能,在此不再赘述。

5.2 工作流程及结果

在以上工具的有效支持下,我们进行了大规模中医药古文献语料库的标注工作。其工作流程及结果示例如下:

a、生语料(原文):

活血通窍法

用于瘀血阻络之头痛。症见头痛如锥如刺,痛有定处,头胀而痛剧,时轻时重,日久不愈,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

b、汉语文本切分与词性标注工具标注后的语料:

原始语料经过基本加工之后,文本由汉字串变成了“切分单位”的序列。“切分单位”基本是词,即语言学家所指的“句法词”。斜杠后的字母是根据该词语所表现的句法特性而加的标记。

经验表明,进行语料库标注,采取基于规则的方法与基于统计的方法相结合的策略是恰当的(特别是对于专业语料库),并且切分与标注同步进行是合理的。在进行这种标注时,语法词典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词典中的数以万计的词都已经划好了类,对标注的正确性与一致性可以起到基本的保证作用。标注程序只需集中力量解决兼类词的歧义消解及未登录词的确认与词性判定。

6 结论

中医药古文献极为丰富,记载了大量方药疗疾防病的理论与经验,是巨大而宝贵的信息资源,中医药古文献语料库的建设和研究对中医药术语规范化研究,词的切分和属性研究,术语语义研究,字频、词频统计和词典编纂、信息检索、知识挖掘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是当前中医药古文献研究的前沿问题,同时也是中医药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专业语料库的建设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经验表明,建库之初,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于专业语料库进行语料库标注,采取基于规则的方法与基于统计的方法相结合的策略比较恰当,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专业词典,词典中的数以万计的词都已经划好了类,对标注的正确性与一致性可以起到基本的保证作用。

中医学基础理论重点笔记范文5

[关键词] 大专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1(b)-115-02

Practice in the reform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to junior college students

DOU Huijuan, LIU Xinsheng, LI Linke, SUN Lianhai

(Luohe Medical College, Henan Province, Luohe462002,China)

[Abstract] To make the junior college students learn medical microbiology better, we reform in the learning content, methods and testing tactics. The result shows it really enhance the students' capacity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learning interesting. It also can lighten students' load burden on psychology.

[Key words] Junior college students; Medical microbiology; Reform in education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大专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中医学微生物学部分主要研究与医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等多个方面内容,因其研究范围广、发展速度快,并与多学科紧密联系,内容丰富,机制复杂,尤其对基础薄弱的大专学生而言,学起来相当吃力。再加上现在的课程体系改革,学时压缩,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1],针对这种实情,教研室在2009~2010年度对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上进行了改革,现对其改革内容、取得的成效及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做一总结。

1改革方向

1.1优化教学内容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专业不断增多[2](本校现有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药学、康复治疗技术、医疗美容技术等),每个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不同。因此,按照学校的工作部署,教研室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体系,对不同专业制定出不同的课程标准。任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参照课程标准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医学人才。

另外,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很快,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日益突出[3]。拿本校为例,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整个课时除临床专业为64学时外,护理、口腔医学、药学均为52学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广泛阅读相关参考书,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简,突出重点、难点, 精心组织教学,才能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教学内容。对于有疫苗预防的、不常发病的病原体要少讲或不讲,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白喉杆菌、百日咳鲍特菌、埃博拉病毒等这些内容,而对于常见病、无疫苗可预防或预防效果不好、新发病的病原体要重点讲述[4],如病原性球菌、肠道杆菌、结核分枝杆菌、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内容。

1.2 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医学微生物学内容被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第二学期,大多数学生尚未掌握正确的大学课程学习方法,学会使用图书馆文献和网络资源的更是寥寥无几,从而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对学科新进展的掌握。而且,学生“实用主义”思想严重,他们认为“有用”的知识才值得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提出了挑战。虽然该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但因为内容点多面广、易懂不易记,加之传统教学法相对枯燥单一,极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果欠佳。所以,在医学微生物学总论部分授课时,除了多举例、多进行比较外,由于教学内容的限制,教师基本上还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在各论部分授课时,由于和临床病例联系比较密切,教师改以前的“以菌说病”为“以病说菌”[5],以融合临床实景和多学科内容的临床病例为切入点,适度导入以问题为基础的PBL教学法,引导学生研究教材、分析病例,启发其思考,发动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广泛进行病例讨论,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点评。

另外,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教给学生一些合适的学习、记忆方法。如启发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加强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比较各种微生物之间的异同点。学完微生物各论后,可提问学生:引起化脓性感染的微生物有哪些?引起人畜共患病的微生物有哪些?引起性病的微生物有哪些?不进入血流的微生物有哪些?能产生芽胞的微生物有哪些?产生肠毒素的微生物有哪些?在讲到病毒时,要启发学生和前面学过的细菌的生物学形状、致病机制进行比较,这样才会使前后内容融会贯通,条理清楚,才不会学了后面忘了前面。

1.3考核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在过去的考试中,大多采用期末一次考试的方法,而且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很容易诱导学生死记硬背,导致学生仅简单地复习重、难点内容和提纲笔记等,而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更谈不上灵活运用知识,结果“考完就忘,学完就丢”的现象屡见不鲜,从根本上违背了课程教学的宗旨。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现在教研室重视学生能力考核,适度提高其所占比例。首先,在课堂讨论阶段,教师会根据学生小组讨论和班级辩论的情况,给出病例讨论成绩。其次,为了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在期末考试中,在保证基本知识点考核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于灵活多变的多项选择题和病例分析题。评价体系的多样性和机动性,提高了考核的可信度和区分度,避免了学生死读书和投机取巧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改革的实施,从而更加有力地推动了学生素质教育。

2 实施效果

2.1 学生的心理负担大大减轻

医学微生物学部分内容包括微生物学总论和各论,总论涉及微生物的大小、形态、结构、理化性状、生长繁殖、新陈代谢、遗传变异、致病性等内容,各论中囊括了所有致病性的细菌,章节很多,学生学起来心理负担较重,通过教师对内容的合理的选取,使学生卸下了心理包袱,能够以一种轻松的心理状态、有重点地学习。

2.2 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大大提高

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使授课内容更贴近同学们的专业,使同学们感受到学有所用,自然就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另外,PBL教学方法使枯燥无味的理论讲授变成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生动愉快的教学过程。改变了过去一贯以教师为中心的大量课堂灌输,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一些较难记、较难理解的内容教师辅以学习方法,解决了学生学习上的困难,使有些学生摆脱了“想学学不会”的困境,自然就愿意学习。

2.3 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各论内容学习中,PBL教学方法的使用,引导或迫使学生积极上网或去图书馆资料室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通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去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主动完成学习。它不仅传授了基础理论知识,而且理解了应用实例,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目前存在问题

3.1 教师角色转换

PBL教学法的应用要求教师转换角色,即由领导者和“场内队长”,转变为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即“场外教练”。这就要求教师在精通学科理论知识的同时,在教学思路和教学技巧上提高自身水平,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单向讲解的模式,与学生共同探讨和辩论,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控制学生的争论强度[6]。同时,教师还应该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控,使学生活动不偏离教学目标,并对活动进行评价。这点教师在刚开始实施PBL教学时可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逐步提高。

3.2 学生以前未接触过临床相关问题

由于该课程的开课时间为第一学年第二学期,PBL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很多和临床相关的问题学生还没有接触到,自然给案例的选择和设计带来困难,教师要尽量挑选一些典型、学生容易接受的问题来给学生讨论。

3.3 教师考核主观性大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成绩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奖学金和评优、评先事宜,所以学生非常关注考试结果。改革后教师考核的主观性大大增加,如果教师把握不好,很容易引起学生不满。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做到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郭娜.从青年教师角度谈高职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体会[J].医学信息,2009,22(8):1443-1444.

[2]杨春.对四个不同专业微生物学课程体系“专业化”的改革[J].医学教育探索,2009,8(6):619-621.

[3]侯小琼.浅谈如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效果[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93-94.

[4]文金生.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教学改革初探[J].检验医学教育,2008,15(4):31-32.

[5]刘丽.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几点尝试[J].中国伤残医学,2010, 18(1):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