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范文1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工程项目管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TU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8-0107-01
1 前言
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原西德和日本传入我国,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继实行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制度之后,又推行了工程监理制度,并逐步开展了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筑师、注册建造师等执业资格考试,实施了建设行业注册准入制度,大大提升了建设行业工程项目管理的总体水平。工程项目管理对于不同的参建主体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对于建筑施工单位而言,工程项目管理主要就是施工管理,其核心是“三管三控一协调”。具体来说,三管就是合同管理、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信息管理;三控就是工程进度控制、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成本控制;一协调就是指全面地组织协调、沟通各方关系,协调的范围可以分为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
2 以人为本,做好三项管理
春秋中期,管仲最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主张,强调了人才问题的重要性。管仲《管子·霸言》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项目经理由于缺少对组织中人的行政处分权,要想调动这些人的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必须贯彻人本管理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人本管理思想,也有等级服从之约。人本管理就是要发扬民主,在参建各方主体之间树立只有分工不同,没等级之别的观念。
合同管理贯穿于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或终止等活动的全过程。工程项目的参建主体是由合同维系在一起的,项目组织是通过合同建立起来的组织,项目组织的运作是建立在授权的基础上的,高效管理也是要求充分授权的,项目组织是由不同部门、单位、组织的人组织起来的,人们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对项目目标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合同既体现了人的意愿,又服务于人的需要,人处于合同的最核心位置。所以,项目合同管理要想成功,必须贯彻人本管理的理念。
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是围绕着建设目标而动态控制展开的,而安全则是固定资产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目标控制的基础。中国传统人本思想主张天地之间人为贵,在人与自然、与作为自然现象的天的关系上,体现为强调人与天地同尊,而人处于天地中心的地位,强调人为万物之灵。人本管理是指以人的全面的自我的发展为核心,控制好环境风险,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切实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与人身安全,创造相应的环境、条件和工作任务,以个人自我管理为基础,以工程项目的共同目标为引导的一整套管理模式。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现代化的管理活动,要依靠大量的信息以及对大量信息的管理,并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以人为本意味着项目组织内部各参加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在项目组织内部,项目参加各方的地位不是由其行政级别、规模、社会地位来决定的,而是由其在项目中所承担的任务决定的,项目参加各方在地位上是平等的。由于项目的运作过程是平等透明的,在项目组织内部由于信息流通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对于参加各方来说,很少存在信息的不对称,这就大大降低了由于拥有特殊信息而形成的权威,使得参加各方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对话和沟通,项目参加各方地位的平等也能促进各方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确保项目组织良好的运转。
图1
图2
图3
3 易变不息,抓好三大控制
工程项目管理的三大控制包括:工程进度控制、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投资(成本)控制,这三大控制的共同特点是通过计划制定,过程控制,对诸因素进行检测、核验,对差异提出调整、纠正措施的监督管理过程。这就是我们一直要求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推广应用的动态控制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在施工过程中运用定量的施工进度控制、施工成本控制、施工质量控制的报告,系统地指导施工管理工作,这对于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促进工程项目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古老的《易经》早就指出“道无常居,易变不息”,说的就是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情况、没有一思想是不变的,不可能不变,一定要变的。譬如我们坐在这里,第一秒钟坐下来的时候,已经在变了,随即第二秒钟的情况又不同了。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的事物。易变不息,从工程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事物在不断发生变化,控制目标也就随时会出现偏差,我们的调控工作当然也要随之跟进,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顺势而为,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持续改进,以使项目实施达到预期目标。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是与工程项目管理所强调的动态控制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4 和而不同,搞好各方协调
沟通协调也是项目经理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参建各方既有共同的目标,又有不同的具体利益追求。儒家赞同“和为贵,和而不同”,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他对人和的重视。人和作为企业伦理规范,积极倡导建立和谐的企业内外部运行环境,在工程项目管理上也一样,在项目内培养群体意识上发挥重要作用,造就项目内部的和谐团队精神。在项目外部关注和气生财,良性竞争公平竞争的环境,培养与政府,与项目所在社区公众建立和谐关系,在生态环境方面关注环保,关注项目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儒家文化讲究人和的管理思想在这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以我公司承建的广州市东漖城中村改造首期复建房(东和花园)B区工程为例,该项目建筑面积达8.6万m2,属于大型项目,该工程基坑实际开挖深度为7.8m,采用桩锚综合支护技术,专家原论证确定的施工方案里是每个支撑角设置两层支撑梁,二层撑梁距离坑底的净空仅3.5m,这样一来,梁下机械作业空间严重不足,以致土方开挖以及工程桩钢筋笼安装都将十分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根据第一层土方开挖后探明的现场土质情况,提出了把第二层支撑梁改为预应力锚索的施工方案,这样的修改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合符常规的,所以协调难度是很大,但由于我们在项目一开始就建立了良的好合作关系,所以我们与参建各方的沟通和协调是十分顺畅的,经过努力,我们很快争取到了各方力量的有力支持,重新组织了专家论证,修改通过了这个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从而保障了该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5 结语
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科学,出现很晚,至今也不过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源远流长的灿烂历史,曾经创造出无与伦比的辉煌文化,传统文化至今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一中一西,一古一今,一个讲抽象的文化,一个讲具体的管理,看似很不搭界,实际上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现实工作中,到处都存留着传统文化的影子,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智慧早已不自觉地渗透进入工程项目管理实践的各个环节。比如说,我们在进行项目决策、选择项目时,经常会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在计划管理时,会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都是典型的儒家学说。当然,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对现代管理思想是有一定消极作用的,比如传统文化中的崇尚权威、喜欢集权等等,我们应当扬长避短,尽可能地减少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项目管理的冲突,并把积极有用的部分发掘出来,融会贯通,把有利于工程项目实施的行为习惯,转化为有效的管理活动。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范文2
一、如何看待“中国式管理”这个问题
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是否应该继承,难道就因为某些落后的东西就全盘否定?西方的管理思想是通过几百年的工业化时代在不断地适应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中流传着。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有多少年我想大家都知道,曾仕强先生站在企业咨询管理的角度提出“中国式管理”其本意是弘扬中华民族的管理思想,出发点是好的,但忽视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一味地强调其必要性。而持另一种观点的全盘否定者却认为中华民族的贫穷与落后就是因为其传统文化管理思想造成的。以尹传高先生、罗建法先生为代表的却站在《纯粹理性批判:末路狂欢》的视角从对《易经》的理解层面加以批判,然而也没有站在传承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这就是目前中国管理咨询界存在的“百家争鸣”的状态。
二、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传承”这个问题
从“文艺复兴”、“明治维新”到“”任何一场社会变革都没有完全摒弃自身民族文化的传承,难道中国二十多年的工业化之路就可以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存在彻底否定吗?从中国文化中提炼其适合于中国企业变革的理论本身就是作为一个管理理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但要批判地去对待!把握中国企业的现实层次发展需求。中国企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平衡的,为什么很多国际化的管理理论在中国企业中的运用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呢?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很多的中国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的层次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些瓶颈问题呢?说明中国管理思想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去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层次上的根源性问题。
三、国际化管理思想在中国企业的运用转化
谈到国际化的管理思想或理论,80年代初期西方管理理论就不断地从《易经》、《孙子兵法》、《道德经》中挖掘儒、释、道精神来解决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冲突问题。为什么现代中国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对西方管理理论很容易接受?是因为他们的管理思想在一定的层面上有中国文化的思想根源存在。加以探究,你就可以发现这些管理思想或理论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理论,但我们也可以看出,很多不适应中国企业的管理思维就是因为没有中国文化的存在。西方管理理论在中国国际化营运的企业中是有一定的战略意义的,但在绝大多数的中国中小企业里面就很难适应;因为中国企业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从“人治”向“法治”的转换。中国企业在这个问题上观念转换为什么会如此之“难”?是因为大的社会政治环境与外部的竞争环境还没有给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压力。这首先需要创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因为中国体制的变革还需要一个发展时期,所以很多因素影响着国际化管理理论在中国企业中的不适应,但我们在对中国企业管理的研究中却难免被很多企业现状所左右,于是便有了“中国式管理”理论的又一次诞生。其实这个问题还是一个文化上的问题,要彻底地从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中让中国文化“脱胎换骨”我们还是被自身传统文化所影响着;这还得要我们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来解决管理理论这个问题。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范文3
关键词:传统管理文化 现代管理 融合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物质和精神因素的沉淀,它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中国古代管理艺术曾在历史上留下灿烂辉煌的篇章,但是我们不应仅仅让其成为过去。在经济现代化的21世纪,只有做好对于传统管理思想精华成分的吸收,才能使我们更为透彻地理解、引进和吸收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并结合它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管理思想,以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和崛起。
1、儒家思想与和合管理
儒家管理思想是汇通所有东方管理思想和管理艺术的价值论基础,是中华传统管理文化中最为正统的部分。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推行以来,儒家的管理思想一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并渗透到社会、经济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和合管理”是“和”与“合”的统一。古之先有“和”,意为和谐、和善、协调;后有“合”,意为聚合、联合、合作。“和合管理”的思想与现今风靡西方世界的“蓝海战略”管理理念有许多相似和相通之处。“蓝海战略”管理思想是一种东西方管理理念融合,并认可类似于“和”、“合”管理理念的全新主张。在深层次的意义上,和合管理所认为的“和气生财”与“合作制胜”,并不是完全排斥和否认对手之间合理而必要的竞争,它只是更加强调和突出了“和”与“合”在经营中的重要性,其最核心的内容是突出双方的“共赢”。同样,“蓝海战略”也在承认合理而必要竞争的同时,认为“必须超越竞争这一境界”,并提出通过重视“整合”和“统合”进行“价值创新”,在“红海”之外开创“蓝海”这样一个“新的利润和增长的契机”,以彻底甩脱竞争。如果说竞争和合作是企业必须运用的手段,那么和谐则应是企业追求的理想境界,因为和谐有助于企业根基的加深和生命力的长存。
对于今天的西方管理学来说可以有“蓝海战略”,对于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环境下的中国管理科学来讲,我们主张“和合管理”。以儒家的传统思想为主题的“和合管理”理念应为当代管理所提倡,它是一种具有全新的战略思维和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特色的管理理论和艺术。
2、道家管理思想的无为之道
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影响深远,在今天看来对于我们进行企业管理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具体而言,它的启示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管理工作应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从“道”的立场上来看,世间万事万物之所以生生不息、充满生机,是因为万事万物都在“无为”之中顺应了规律,这不是“争”的缘故,而是共同自觉遵守自然规律、和谐相处的结果。
2.2、管理工作的主体和对象都是人,在管理工作中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和理念
老子的“我无为,而民自化”的用人思想,不仅体现了其“权力下移”的主张,而且还蕴涵了合理分权、不越权管理的内容。在今天看来,这种思想依然蕴含了尊重员工价值和激发员工成就感的内涵,具有很强的合理性。当然,现代企业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比传统上的人本主义内涵更加深刻和全面,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传统人本主义思想的积极意义。从不同角度汲取其优秀思想成分,对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是非常有益的。
2.3、在管理实践中,应倡导道家管理中的“无为”思想,实施“无为”的管理方法,努力提升管理水平
对现代企业而言,提倡“无为”首先就要求摆正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尊重和顺应客观规律,这当然也包括市场经济的规律。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无为”。因此,现代企业的外部关系不应是“竞争”关系,而更应像是在“竞赛”。
对企业而言,最明智的市场谋略应当是“以无事取天下”。在市场领域,明智的企业应当在“不争”上下功夫,去了解存在于市场中新的、未被发现的利益需求点,在公众的“利益需求点”上做文章,设法去满足这些尚未被市场认识到的潜在需求。
3、兵家思想与权变管理
兵家管理思想以其丰富多变的智谋理念和强烈的实践主义色彩,受到历代世人的推崇。现代国际管理学界之所以对兵家管理艺术格外青睐和重视,其重要原因也是由于兵家管理艺术是直接在长期的战争实践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一种针对冲突管理的艺术。因此在所有的东方管理思想和结构中,兵家的管理艺术最为透彻和好懂,最易为现代人所领会和运用。
兵家管理,是一种权谋管理艺术,其管理艺术中的“权”与“谋”相结合的基本性质,是由它的务实性所决定的。这里所说的“权”,有两层含义:第一,“权变”,即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制宜,即“兵形象水”;第二,“用权”,即“造势”,也就是“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这里所说的“谋”,也有两层含义:第一,“谋算”,即“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第二,“计谋”,即根据既定方案对行为方式进行灵活机变的实施。军事管理中,管理的成功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实际过程中的“权变”和“谋算”,也就是说,“权”、“谋”的运用对整个战争的胜负起决定作用。
兵家的这种权谋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理论丛林中的权变管理理论有不少相通之处。权变管理理念也认为根本没有适合所有情境的管理方法,它还在此观念的指导下进一步分离出了影响组织行为和组织绩效的情景变量,在实际管理的操作中要依据情景变量的不同而适时地调整管理方法。
兵家管理理念所包含的许多古老的军事思想有很多精华成分仍适用于现代企业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和“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大家所熟知的兵家名言,然而怎样才能真正的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胜出,这是企业时时刻刻都要面对的问题。系统的研究和继承兵家思想中的优秀管理理念对于我们管理好企业,还有其进一步的长期发展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峰.论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2).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范文4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世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这是明代奇书《菜根谭》里的一句话。意思是:“涉世不深的人,沾染的不良习惯也少;阅历丰富的人,权谋奸计也多。所以做一个君子,与其精明老练,熟悉人情世故,不如淳朴天真;与其处处谨小慎微,不如行为狂放,不拘不节。”这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合成谬误原理可谓殊途同归。该原理认为:个体的理性会导致群体的非理性,个体的最优选择会带来群体的最差选择。
仅从管理者个体而言,“中国式管理”可以让他们成为最“精明”的管理者,但如果将背景放大到企业群体或国家范围,那就遗害无穷。由精明个体结合而成的企业将是一个市场反应最迟钝和最缺乏创新能力的企业。
仅从艺术角度而言,中国五千年来对管理之术的研究可以算得上炉火纯青。但如果就此得出“西方所以驾乎之上的,不是管理哲学,完全是物质文明”的结论的话,只能是一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现代翻版而已。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中国企业在管理上还处于相对启蒙的状态。近两百年来,科学一直是国人始终追求的思维方式,而在企业管理领域,对科学的追求一样会面临着各种换了面孔的落后思维的阻碍,有时落后的思想还会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对中国企业家而言,他们应该明白,什么样的管理思维,才是中国企业管理的第一要务。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的管理思想的发展方向是本土化还是全球化。
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企业管理者来讲具有相当大的影响。问题在于,如何将这种影响向有利的方向引导。
在中国,自秦汉以来,儒、道、释思想便成为中国思想的根基。中国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修己安人”。“修己”是现代管理者应该学习的。“安人”则或多或少受到老子“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思想的影响,显然具有负面效应。
这种不以人为目的的管理思想,如果成为中国企业的“管理大道”的话,那么我们培养世界级企业的梦想只能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让我们来审视第一家入选哈佛案例库的中国企业――海尔。海尔管理层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用人也喜欢在应届毕业生中遴选,而这些人恰恰都是不具备中国式管理思维的年轻人。
在学习日本、台湾企业文化的时候,我们常常犯了一个逻辑错误。是因为其引入了西方现代管理思想而成功,还是因为西方管理思想在别的地方不成功,而单在日本和台湾获得了成功。如果是后者,那么我们当然要大力提倡“中国式管理”。如果是前者,我们缺什么也显而易见。
谈到管理应该是本土化还是全球化时,有人主张管物应该向西方学习,管人应该采用中国式管理。这显然不是真正具备管理哲学思维的结论,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中国企业在现代化管理过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对管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管理中所遇到的本土化问题的根源。简而言之,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东方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是集体本位,而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基础是个体本位。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解释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在什么地方,我们就容易看清东西方管理思想差异在什么地方。
如果企业也和封建王朝的疆土一样,固定不变的话,那么“安人”自然是管理者喜欢的思想武器。可遗憾的是,企业的竞争不在子内部,而在于外部环境以及与竞争对手的竞争,其边界随时会被他人占领。这也注定了以传统价值观为核心的管理思维是适应不了现代企业竞争的。
尽管如此,对于中国企业的管理者而言,他们更为排斥的是以个体为本位的现代企业管理思维,他们更喜欢的是维护领导权威的集体主义的管理思维。除了市场推动和生存压力外,他们不希望失去权威的庇护。承认员工个体独立性就等于管理者权威的丧失。其结果是,管理者不希望员工具备创新能力。然而没有个体的创新精神,企业就没有创新能力,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企业在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总是远远落后子跨国公司了。
张瑞敏曾经说过:“前面是个坑,我跳下去,员工也会跟着跳下去。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不能过分强调领导的个人威信,而应该尽早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以防止失误。”而对大多数中国企业管理者而言,他们希望的是如果自己跳了下去,全体员工都要来“陪葬”。
中国企业管理思想认识的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之初,当我们意识到我们的设备、技术、质量的落后,一个很大的进步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当我们引进设备和技术后仍不能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时,又认识到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是最根本的出路。于是又相继引进股市、TQM、ISO和ERP,希望通过外部和内部的机制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当我们引入这些现代金融、管理工具后仍不能解决管理中遇到的难题时。“本土化管理”、“中国式管理”开始成为热点,并由此派生出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是倡导中国企业在文化上应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哲学,另一种则认为中国企业所以落后是因为我们只是在技术、制度层面引入现代机制,而缺乏能够百出卓越企业的文化土壤。
超越东西方文化的思想盛宴
刻意强调中国管理的本土性和特异性,甚至提出“中国式管理”其本质上只是古代门派主义的翻版,既不符合现代管理思想,也不符合企业管理的实践。祖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智慧告诉我们,管理的核心思想是相通的,不要把民族间生活、工作习惯上的区别上升为管理实质的差别,这才是中国企业的管理者追求科学的管理思想的正确思维方式。现代管理体系本身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中国商业精神也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区分管理的中国性和世界性已毫无意义:区分商业精神的中国性和世界性也毫无意义。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企业需要积极参与全球化的竞争,没有全球化的管理思维,就不会诞生全球化的中国企业。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范文5
[论文摘要]五千年华夏文明,中国古代学者以其丰富的思维智慧提出的各种管理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的企业管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应用于生产实践,同时与世界的先进管理理念接轨,已是目前企业所需要探讨和考虑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理解和把握
企业管理是在西方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它不仅是一门纯粹的技术科学,更是一种文化,尽管中国古代学者并没有正式提出过企业管理这一概念,但其思想却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例如,“以人为本”“贵和尚中”理念等,管理者应将这些积极思想应用于现代生产管理过程中,当然,传统文化中也必然有不适合现代管理的思想,比如平均主义思想,重传统轻创新等管理者需要避免或尽力消除这些消极影响。我国的企业管理还处于不成熟阶段,需要学习西方先进理念,更需要将这些先进理念与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以便为将来形成我国自己的企业管理理论打好根基。
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1.儒家文化
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而整体和谐性是中庸之道最本质的特征。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意在强调应该时时能做到适中,既无过,也无不及。
不将文化贯穿其中的管理是一种工具性,机械化的管理,而中国企业注重“情”,因此就需要不仅在技术、制度方面逐步完善,更要融入情感理念,这样才能达到更理想的效果,但是管理者更需要把握“情理”的适度。中国有许多企业人情风盛行,岗位的安排设置,职权的大小有很多取决于人情。这不仅揭示了这些企业法规制度的不完善,也阻碍了它们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适度应用“情理”观念,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本土企业。
儒家思想倡导整体主义理念,认为人的生存发展应该基于群体的发展,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该理念恰好是现代企业提倡的“团队精神”,并且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且取得良好效果。然而集体主义观念一旦发展到极端,会对个体产生贬斥作用,对标新立异的个体产生孤立和攻击,从而导致个体对群体的畏惧和依赖心理,其结果是扼杀了个体的创新动力,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孟子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大至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组织,其领导者必须从修养自身开始,然后再去影响他人。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首先要有自己明确的价值观念,在众人思想的汇集下,形成企业的价值观,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指明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决定了企业的成败。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孟子的这个观点应用于企业中,企业的成功并非领导者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实现的,必须有其追随者的帮衬与努力。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在提升自己,获得组织成员信任的同时,也必须重视“人本思想”,体恤成员,信任自己的成员,管理者需要把企业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让成员认为企业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地方,让成员甘心情愿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
2.道家文化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涵是“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是一种自然哲学,强调办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老子曰:“上善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局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通过指出水的具有滋润万物却与其他事物不产生冲突的本性,旨在对领导者提出的要求,这与现代企业管理中提倡的“以人为本”有异曲同工之妙。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管理者也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以人为本,一切管理活动必须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基础,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维持自身人才的竞争优势。
3.《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兵书,其连续不断的军事战争是这个时代的突出特点,各国倾尽人力斗智斗勇,尽显其政治,军事才华,其中的战略计谋堪称为经典。尽管三国时代军事管理与现代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管理存在很大的差别,但是其中有很多管理思想史通用的,管理者可以将三国时代的战略管理融会贯通于现代企业管理。
管理者要有强烈的求才欲,以及豁达心胸,广纳百言,融汇众智。这种理念在三国时代的军事管理中体现在多处。以曹操为例,其求贤若渴的形象深入人心,他运用各种手段网罗各类人才,委以重任。选拔人才,使用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管理者要善于与员工进行沟通,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得组织成员能够人尽其才,才能是企业协调运营,各方面共同发展。
企业要取得成功,必须明确目标,并集中于这一点,全力以赴,在实施计划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适当地予以激励,以便更快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就蕴含着保证重点,避免四面出击的思想。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首先解决重中之重,而不能像刘备那样,战线过长,目标太散,必然导致失败。
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塞涅卡)。企业管理者应该从各个方面做出榜样,使组织成员心服口服,甘愿追随。例如孙策在战场上一向冲杀在前,士兵纷纷效仿于他,个个奋勇,争先杀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因此,管理者如果不能有效的管理其成员,大多时候是因为他的行动不足以服众,没有凝聚力,使成员不能尽心尽力。
由上可知,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两面性。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既要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优点,实施组织化,科学化管理,又要不断地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然而,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及伦理理念根深蒂固,至今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如果一味的照搬外国管理模式,必然会使员工产生抵触心理,因此要两者并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革,以便能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马银春,吴学刚.读三国学管理.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5.120- 313.
[2]唐药隐.儒家语录.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7.43-50.
[3]巨天中,李放.孟子智慧今说.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9.62-63.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范文6
一、文献综述
据统计,家族企业在我国民营企业中占据全部份额的65%-80%,创造了社会绝大多数的财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的家族企业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而缺乏对构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多元企业文化的研究。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综述。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对家族企业的定义,即企业创始人及其最亲密的合伙人(或家族)一直掌握大部门股权,他们与经理人员维持着紧密的私人关系,且保留高层管理的主要决策权,特别是在有关财务政策、资源分配和高层人员的录用方面。
Leenders和Waarts则提供了一个实用性的框架,对一般企业与家族企业存在的明显差异方面进行分析,即在信任、社会控制、员工激励、管理控制、冲突解决、企业延续性、个人生活和企业气氛等方面的差异。
(二)国内学者研究综述。钱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柱石之一就是“家族”,而这一点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因为人们对于家族成员的信任感是发自潜意识的。黄静则认为,创业者在选择创立企业的组织形式时,更倾向于选择容易保持企业内部凝聚力、防止商业机密外溢、降低出其运营成本和创业风险的家族企业形式。
田祖海、毛朝阳提出,家族成员之间的忠诚与信任节约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家族伦理约束简化了企业的监督和激励机制,这些都使得家族企业成为有效率经济组织。 吕晓文、凌德政则认为,对家族成员较高的忠诚度、较强的凝聚力以及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使得企业内在的激励机制得到高度的控制。中国儒家传统的“和为贵”思想,使得企业注重感情投资,注重以人为本,更加关心员工,使企业内部充满浓厚的家庭气氛和家庭情感,进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二、多元文化模型的提出与阐释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延续数千年,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企业管理的思想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基石,所形成的家族文化为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企业成长期的发展带来了很高的决策效率、高度的凝聚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财产安全保障。然而,如果家族企业单凭传统的家族文化,容易导致用人原则的排他性,这明显与西方管理思想中的人本原理相矛盾,同时也违背了我国传统任人唯贤的原则。同时,也进一步限制了企业委托―管理模式的形成,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家族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对于企业创新高效率和高质量的要求以及信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家族企业面临着二次创业的艰巨任务。对于新的挑战,家族企业只有内外兼顾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调整内部管理机制,进行更有效率的内部整合,同时要从外部引进各种资源,内外结合以求更好发展。然而,在此过程中,构建适合时展的企业文化是根本性的举措。本文据此提出多元文化模型(见图1),在整合传统优秀文化和当代西方先进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探讨能够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家族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