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审美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的审美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的审美教育

艺术的审美教育范文1

关键词: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培养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是衡量工艺美术教育的一个核心标准,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提高需要经过不断地促进与培养。审美是工艺美术教育的一个核心思想内容,是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高层次标准。如何评价和判断工艺美术教育的审美素质与价值内涵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学生对工艺美术的认知与理解。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需要多种途径,其一是加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课程安排。审美课程是最为基础的理论课程,通过沟通理解审美能力,加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统筹与安排,才能够不断提升工艺美术教育的素质能力。其二是加强工艺美术实践教育中的理论指导。实践教育离不开理论指导,尽管当今工艺美术多为实践操作式的指导,但是缺少理论指引灵魂的实践操作仅为简单的重复和模仿,并不具备更多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含义。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实际上多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能力的提高。

1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含义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审的是工艺美术自身,美化的工艺美术作品自身。审美的含义在工艺美术这样的艺术环节当中依然是重要的,依然是停留在审美素质上的。工艺美术教育审美实际上是一个动词,工艺美术教育的实施者是教师、艺术家。如何使工艺美术学习者和欣赏者体会到工艺美术的美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比如手工制作的饰品,不论采用的机械有多少,其原始内涵中保留的手工痕迹已经手工程序都会让饰品具有十分特别的粗糙质感,这种质感实际上是手工制作保留下来的一个重要审美内容;再比如当今的壁毯设计,完全的在网络图片库寻找基础素材,然后通过将基础素材加工,找到工厂进行壁毯编织,试问这样的壁毯即便是机器制作效果再好,图片再精美,整个制作过程却没有任何的人工痕迹,这样还能够叫作工艺吗?显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的壁毯依然属于工艺,但是这样的工艺如何展现和表达审美价值,我们就需要认真地去诠释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内涵。其基本出发点应该具备三个方面:一是工艺美术的价值;二是工艺美术的艺术美感;三是工艺美术的创作美感,三者缺一不可,才能够完全构筑起工艺美术教育的审美内涵。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含义往往还说明了工艺美术教育充斥着诸多美学的探讨,正如上述我们在壁毯工艺的实例中所列举的那样,在壁毯完全的电脑和工厂处理下,这样的壁毯美在何处,可能要从工艺美术教育中的理论审美来探讨,也就是现代化的壁毯装饰性。从装饰性看工艺美术的审美,需要架构在工艺美术教育的点滴基础之上,在工艺美术教育的具体外物叠加上,认可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种种内在表现和处理的相应过程与机遇,我们认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也要充分体现出这方面的感念和意义,其中既包括工艺美术的基础观点也包括工艺美术的全称跟踪式美学含义,让审美与装饰结合到一起,即把现代的工艺美术与现代的装饰结合起来看,才能够具备现代派系下的审美。

2 工艺美术审美素质的内涵

工艺美术审美的素质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工艺技艺的审美素质、对艺术价值的审美素质、对艺术美学的审美理念。所谓的工艺美术实际上是从传统手工工艺发展而来,现代依然还能够完全保留,并且突破现代化的阻滞的是西方的皮革工匠以及金属工艺匠人。这些匠人的工艺基本上都是手工的,甚至一些专业的器具也是手工的,这就构成了纯手工的传统技艺,实际上这样的技艺在传统中国工艺美术当中也是比比皆是。只不过因为失去了传统工艺创作的土壤,在现代化过程中无法在市场经济中获得认同,故而失去了前进的价值和能力,也就逐渐地消失在现代化的发展当中,但是我们依然希望能够在现代的工艺美术中找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各种价值存在和价值感。现代化是从西方延续发展而来,所以现代工艺美术对于西方世界来说,没有任何的违和感,甚至完全是一脉相承,如德国的木工工具和铁匠工具,其专业的工艺工具制造实际上本身就是工艺美术的一种延伸,自身也是工艺美术的代表。我们从传统工艺美术的境界中推断出工艺美术的特征,实际上就是要从这些基础要素出发来判断当代工艺美术在教育中应该具备哪些必不可少的素质,那么刚刚论述的这段认知论实际上就是工艺美术审美素质的一个体现,如果不能够对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么我们也就不可能完全将这些工艺美术的技艺内容包含着去看、包容着去看整个历史过程,也就不可能把握当代,知道现代的美从何来,如何去理解和把握美。

工艺审美的素质是可以看出工艺美术的各种基础内容的,也就是从自身来看待工艺美术的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实践当中所遇到的各种工艺案例,在大量的专业积累下才能够形成和培育出一个具备发现美的双眼。我们看待这样的工艺美术,从工艺的细节,如切割、抛光、纹路、用料、细节设计等等各种细节的元素都说明了工艺美术审美的具体内容需要从自身来看,需要把握好自身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重要性在于引导我们把握工艺美术本身所存在的价值体系,在这些我们认可的价值体系中,如何判断工艺属性的内涵,把握其深刻的事物本质,实际上是在不断地推动价值审美观念提升的重要方式。观念的不断攒机,实际上是在重重内涵方式认可的前提下,我们认为把握价值审美的关键要素在于把握住工艺美术的价值核心,并不是现代化的市场经济要求,而是纯粹的艺术追求和人文价值,这是我们所需要衡量和权衡的重要发展点。

3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在明确了审美的内涵以及审美素质的提升两部分重要前提内容后,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提升的路径。这其中包括工艺美术审美思想的提升,一个用煤气炉废物制作的烤箱,通过焊接把手制作金属支架,其涵盖的内容肯定是美术价值的一种极端体现。在工艺美术教育的审美素质培养体系中,我们会不断加深对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基于美学审美素质上的价值再创造,没有基本的价值创造也就不会存在基础的教育素质培养体系,建构这样的体系需要全面的,从理论铺垫,再到艺术实践,真正能够让人体会到的是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不断提升,其价值基础来源于审美素质全方位的能动性。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根本上是深厚理论基础的铺垫,全面实践下的创新思维推动,最终通过不断地利用审美能力的有力促进和提升,带动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全面培养。这也是我们强化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培养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陈启雷.论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功效[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3.

[2] 徐丽云.论传统工艺美术对当下地域性居民审美意向建构对策――以芜湖铁画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5:76.

艺术的审美教育范文2

关 键 词:艺术审美 个体 社会 价值取向

美育教育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它应人们传播社会知识、表达内心情感、满足审美要求的愿望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渐趋成熟。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学科,美育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发展,促进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在现行教育体制中,艺术专门人才的培养和艺术专门技术的传授主要是由专门的艺术院校承担的,但是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虽不以艺术专门人才培养为主,它更重要的是为艺术提供了数量众多的承受者——对艺术感兴趣,有一定相关知识和某种程度的实践经验的社会成员。他们是多样性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土壤,如没有这一土壤,其自身的发展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一、师范艺术审美价值的社会背景及构成因素

现代社会中分工的专门化和细密化,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完全正确认识艺术的审美价值,这将阻碍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看到,一些人只在有限的领域内片面地发展了自己的能力。例如,一些人对艺术活动、衣着打扮、生活用品、生活工作环境等缺乏审美基本常识,特别是有些人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而轻视艺术、歪曲艺术,甚至诋毁艺术时,我们怎能不感到忧虑呢?出现这些问题,其中一些原因是因为我们在大学阶段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不够。特别是师范院校的学生,如果自身都没有形成正确的艺术审美价值取向,又怎么去承担教书育人的重担?说得严重一些,这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它将会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脚步。因此,加强当代师范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已刻不容缓。

在现实生活中,美以各种形式存在,可以归纳为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等。我们所说的审美原则就是社会审美、自然审美、形式审美和艺术审美相结合,就是将不同的秩序结合到一个包含性的经验统一中的联合,这些审美原则是构成个体审美价值和社会审美价值的标准。艺术美泛指艺术作品的美。艺术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作品和其他劳动产品不同,劳动产品是在实用基础上讲求美,而艺术作品则不是直接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以精神享受。从现实生活到艺术作品完成是艺术家的一个创作过程,正是这个过程的性质决定了艺术作品的美。就某一具体作品来说,客观对象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丑的。客观对象不能决定艺术作品的美、丑性质,因为艺术作品的美取决于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艺术美和其他美的形态一样,都是人的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而艺术美作为美的较高的形态,则更加充分体现了艺术家自觉地运用美的规律来创造,给人以深刻的精神影响,成为鼓舞人们创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二、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的关系

艺术作品是一个复杂的审美价值系统,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是社会审美共同价值的基础。首先,从艺术接受者的主观动机来看,他之所以为艺术作品所吸引主要是出于满足个人精神上的需求。艺术接受者预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获得一种审美享受,艺术的社会审美价值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得以实现。其次,从艺术价值实现的过程而言,个体审美价值总是先于社会审美价值。在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旨在个体精神需求获得满足之后才接受作品政治、道德因素的影响。

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的关系还表现在社会价值对个体价值的渗透上。艺术接受者固然都是作为有意识的生命个体来从事艺术接受活动的,但同时他又代表着一定社会集团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观念。事实上并不存在离开社会的纯粹生命个体,也不存在离开生命个体而独立存在的社会。一切社会性都是通过个体性来表现的,人就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当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而面对艺术的双重价值时,就不可能以纯粹个体或纯粹社会集团的代表者的面目出现。在主观态度上总是两方面相互渗透,因而艺术的审美价值在接受者那里与其某些个性因素相融合而带有自身的特点。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也会因社会价值的渗透而获得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在具体的艺术审美中,人们所获得的愉悦之情一般都是艺术的社会审美价值渗透于个体审美价值所产生的效应。

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的关系还表现在他们的相互转化上。当人因为对自由的热爱与向往而投身于社会活动时,这种个体审美价值就转化为社会审美价值;当一种社会审美价值成为强化艺术活动主体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时,它就转化为个体审美价值了。我们对艺术双重审美价值的划分完全是着眼于艺术对个体和社会整体所具有的不同功能上的。无论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还是社会审美价值,都只有在具体的关系中才显现出来。一个生命个体具有唯独艺术作品才能满足的那种特殊精神需求,于是他与艺术作品发生联系并从中得到满足,这样艺术对个体来说就显现出个体审美价值。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它有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客观要求,艺术这种精神产品恰恰在某些方面满足了社会的客观要求,于是艺术就具有社会审美价值。但生命个体总是社会中的一份子,社会又是生命个体所组成的,人既是个别存在,又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因此,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又总是在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中发挥其功能作用的。

三、师范美育教育中的艺术审美价值取向

1.对个体审美发展应给予尊重

艺术个体审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审美态度、审美直觉和审美趣味,它明显地不同于科学认识、实用伦理的态度。现代审美心理学研究已证明,审美态度并非先天具有,而是审美教育的结果。没有系统接受审美教育的学生,他们往往是以实用而不是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客体,在审美与非审美之间不能做出正确的区分。如果说审美态度是审美活动赖以进行的前提,那么审美直觉则是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主体方面的基础或能力。有些人认为这种直觉不可能通过教育手段来习得,是一种先天具有的主体能力,这种说法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我们同样可以说,凡是人都具有灵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我们不否认某些艺术门类需要具有特有的先天直觉,但我们这里所说的是大多数师范学生的审美教育。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个体审美总是依凭某种参照来进行审美活动,而这种参照结构就是审美趣味。审美趣味主要表现为个性审美偏爱,审美偏爱是个性审美心理的指向性,也是对某类审美客体或某种形态、风格、题材等优先注意的心理倾向。审美偏爱的成熟,表现为兴趣的专一性与兴趣的可塑性之间的一种张力和平衡关系。尊重个人的独特感受,尊重个人的创造,尊重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种类,使受教育者学会尊重个性。广泛的艺术审美趣味,将为宽厚的胸襟和平等的民主精神奠定基础。

2.审美共性是审美个体发展的基础

成熟的审美标准首先体现在它与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规律比较符合,对不同形态的审美标准的涵盖面较大,符合大部分的审美实际,这就是审美共性。孔子说诗“可以群”。通过艺术审美教育,我们意识到人类在情感生活上的相同与一致。通过艺术作品,我们理解别人的内心生活。在一种体验的情况下,自己的自我和别人的自我之间的界限在感情当中逐渐消失,产生一种同一感情。在这种感情中,一个精神存在与另一个精神存在就一致起来。对当今社会来说,起到沟通社会成员的情感,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艺术虽然是个人创作的产物和个人接受的对象,但它绝不仅仅具有个体审美价值。艺术同时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某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方式。任何一种貌似纯个人的艺术活动都必然隐含着它的社会历史因素,任何个体审美价值必然隐含着艺术的审美共性。艺术的审美共性体现在社会对艺术的直接需求之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同因素间关系的变化推动着社会整体的发展。

在当代师范美育教育中,我们不能因艺术个体审美发展而轻视艺术社会审美价值的教育,也不能因艺术社会审美价值而阻碍艺术个体审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赵道飞,陆阳秋.美育与艺术鉴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邱正伦.艺术美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艺术的审美教育范文3

(江苏省张家港市花园浜幼儿园,张家港 215600)

[摘要]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应定位在审美教育的范畴内,强调对儿童审美感受的引导。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是使人从自然人变为审美创造的人。幼儿园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审美教育活动,引导幼儿欣赏生活中的色彩美、造型美、协调美、对称美、声律美、韵律美等多种形式的美,同时增强幼儿表现美、创造关的能力。

[

关键词 ]审美教育;审美心理;艺术教育

稿件编号:201501250014

基金项目: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05后幼儿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编号:110901139)

通讯作者:夏晓华,张家港市花园浜幼儿园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人类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t]所谓艺术审美感受就是在一般感受的基础上形成的审美感受,是比一般感受更为独特、更为复杂、更具主观情感色彩的审美体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基于这一教育理念,幼儿园在实施艺术审美教育时应注意以下主要策略。

一、环境融美

人的感受是多通道的,人们常常用身体感觉来对应外在审美对象的结构和自己内在的情感结构,其中最直接的感觉是视觉,对幼儿来说也是如此,所以幼儿园不仅应对环境予以足够的关注与重视,更要为幼儿创设具有艺术美的环境。

策略一:创设美的“大”环境,丰富幼儿的艺术审美感受。如果没有具体可感的形式,就没有幼儿欣赏活动,也就没有主体美感的产生。幼儿园应为幼儿创设健康、丰富、艺术化的校园环境,用美的色彩以及画面布局的协调美来满足幼儿艺术审美的需要。如在门厅、走廊、楼梯、过道、教室外的墙壁上可布置各种风格的艺术品、名画、中国剪纸及幼儿美术作品等美好形象,形成感恩关爱墙、孝爱故事楼、礼仪行为廊等,以此刺激幼儿的视觉,让幼儿每天都在色彩美好和谐的环境中感受和体验美。

策略二:创设美的“小”环境,激发幼儿的艺术审美感受。在艺术审美教育实施过程中,幼儿园还应重视室内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如可以师幼一起边实施边操作边讨论布置,再经过老师的艺术加工,一幅幅丰富多彩、师幼共同参与的充满艺术美感的主题墙饰便会出现在幼儿眼前。这时幼儿的躯体不再是单纯的物,而是“身心统一体”,因为环境是他们自己参与布置、创设的,更能使他们产生愉悦感和认同感,这是幼儿审美感受产生的开端,也是开启幼儿艺术审美情感的基础。师生共同营造的具有色彩美、造型美、协调美的美丽环境,不仅能够启迪幼儿的智慧,伸展幼儿的天性,更能丰富他们的艺术审美感受能力。

策略三:创设美的“心”环境,增进幼儿的艺术审美情感。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应尊重每位幼儿,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幼儿创设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氛围。如每天园门口的“礼仪小明星”标准化的鞠躬、甜美问早及值日老师的温暖问候、美丽微笑,并辅以摸一下头、拉一下手、拥抱一下等躯体接触,都会使幼儿一走进校园就有一种美好舒畅的心情,带来一种怡人的审美体验,促使幼儿艺术审美情感的萌发。

二、日常蕴美

日常生活中处处蕴含着美,幼儿园应为幼儿创设充满关爱、温暖、尊重和支持的精神氛围,以使幼儿获得充分的安全感、被尊重感和接纳感,有利于幼儿艺术审美情感与健全人格的发展。

策略一:将美渗透在游戏活动中。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充满艺术氛围和充满生活气息的区角游戏环境,让幼儿感知美。如可以让幼儿在娃娃家体验炒菜烧饭的生活创造之美,在“大舞台”上用身体动作、服装道具表现对音乐美、文学美的感知,在美术区用独特美感表现视觉作品,在建构区用灵巧的双手表达建筑美,如此幼儿能够尽情地感受游戏活动中的声律美与造型美。

策略二:将美渗透在日常生活中。陈鹤琴认为“儿童生活应音乐化”,为此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每天餐前、睡前、餐后、离园前后等日常生活中的零星时间,让幼儿通过或听或唱等途径来欣赏语言美妙的中外著名童话故事、旋律优美的名曲童谣、富有韵律的国学经典诗歌等,如此幼儿可以在自由和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经典文学、音乐作品的美,让艺术审美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个时段,如此日常时久的耳濡目染必将促进幼儿艺术审美感受力的发展。

策略三:将美渗透在过渡环节中。幼儿园一日生活有许多过渡环节,在这些过渡环节中运用不同的音乐,可以加强对幼儿艺术审美感受力的培养。如排队集合时用欢快明朗的“铃儿响叮当”,点心午餐用恬静的“竹林深处”,自主学习用空灵的“班得瑞的初雪”,运动后休息用宁静的“摇篮曲”,走蒙氏线用舒缓的“迷雾森林”等音乐。幼儿每天浸润于这些优美的音乐之中,感受音乐的声律美、韵律美,享受着美的生活。活动与音乐情绪情感的同步,可以让孩子们的生活与活动更有秩序、更有活力。

三、教学渗美

除了在日常生活、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艺术审美感受力外,幼儿园更要在音乐、美术和文学等专门的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感受与表现美的能力,因为专门的艺术活动是具有感情形式的创造活动,其具体形象性、情感渗透性都与学前儿童本身特有的纯朴性、浓厚的生命色影以及自由创造的特质相吻合,特别容易为幼儿所接受。

策略一:在音乐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音乐活动是对幼儿进行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是不分国界的,幼儿园应选择优秀的中外儿童歌曲、由歌曲改编的器乐曲、专门为儿童创作的简单器乐曲、儿童音乐童话片段、中外著名音乐作品或片段等开展音乐活动,培养幼儿的艺术审美感受能力。如笔者所在幼儿园就经常让幼儿欣赏《拉德斯基进行曲》《斗牛士进行曲》《土耳其进行曲》等世界名曲,让他们感受到这些伟大音乐作品的力量;让幼儿欣赏《欢乐颂》《星星亮》《春晓》等动听的歌曲,开启幼儿的欢乐体验,提高其演唱歌曲的能力;共同排练《绿色家园》《国王生病了》《幼儿园的一天》等大型音乐情景剧,让幼儿体验到音乐的魅力。从审美活动本身来看,审美过程常常伴随着主体强烈的情感活动,在这些风格迥异的音乐活动中,幼儿感受着音乐的声律美和韵律美,陶冶着自己的性情和品格,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幼儿明辨是非、识别美丑的审美感知能力。

策略二:在美术活动中进行审美熏陶。美术活动作为专门的艺术教育门类,更能培养幼儿的艺术审美感受能力。幼儿美术创作过程实际上就是幼儿借助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的过程。这种表达表现即是对美的事物的一种表达。幼儿园应为幼儿创设方便、美好的绘画操作环境和材料,设计幼儿喜爱的内容,运用游戏或互动等形式,逐渐让幼儿从美术创造活动中得到美好的情感和快乐享受。例如在小班美术活动“美丽的烟花”中,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充分欣赏、感受美丽烟花的动态视频,然后引导幼儿用动作和声音表现烟花的美,最后在黑色纸上用棉签画出“美丽的烟花”。幼儿通常会边画边发出“啾、啾、哧……”等模拟音,这表明他们在充分感受和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总之,教师应让幼儿了解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来自于人的创造,应注意为幼儿准备一些半成品的材料,让他们亲自操作、体验,通过做做、玩玩、画画,真实地表现生活中的美,充分感受美术活动中的色彩美、造型美、对称美,由此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策略三:在文学活动中整合艺术审美教育。艺术是相通的,艺术审美也是相通的。对艺术进行整合也就是挖掘出音乐、美术、语言等艺术学科中存在的共同的艺术因素,并用艺术的手法加以巧妙沟通、有机联系,以此提高幼儿的审美感受力。如在文学活动“桃花瓣儿”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欣赏音乐配画的童话故事,把音乐、画面和语言整合在一起,引发幼儿感受、理解、再造想象的心理过程,由此产生一种与实物观察截然不同的审美感受。如有的幼儿会说:“我看到桃花像仙女一样飘下来了”,有的说:“我看到桃花瓣像蝴蝶飞过来了”,还有的说:“我好像听到了小鸟的声音”,等等。总之,教师应创造一切条件,尽可能地将美育、艺术渗透在幼儿园所有活动中,让幼儿融入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手段交融的教学过程中,由此不仅培养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更让他们享受到多通道欣赏文学作品的节律美和韵律美,从而激发幼儿追求文学艺术美的兴趣,在幼儿心中播下文学美的种子。

艺术审美感受是一种多维感受,是个人与众不同的心理体验。通过艺术审美感受,幼儿每天内心都在成长,感觉大自然、生活美极了,幼儿园生活有趣极了。为此,幼儿园应创设充满艺术化的美的环境,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审美教育活动,以吸引每个幼儿,让幼儿对生活中的色彩美、造型美、协调美、对称美等多种形式的美表现出由衷的喜爱与欣赏,对音乐、文学、美术作品中的节律美、文字美、意境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愉悦,从而发展其对美的敏感性,使每个幼儿都能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增强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更自信、更从容地面对未来社会的竞争与合作。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7.

[2]陈森茂.通感在文学欣赏中的审美意义[J].成才之路,2011,(13).

艺术的审美教育范文4

关 键 词 :审美文化 产业发展 艺术设计教育

一、审美文化释义及其基本特征

在西方,“审美文化”并不是一个什么新概念,它在工业革命时期的19世纪就已经出现了。当时,西方文化和艺术正受到工业革命和商业化大潮的冲击,受到世俗化和消费化的侵袭。正是在这种情势下,西方文人学者开始关心和论证“审美文化”的真正含义。英国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把艺术作为文化的核子的文化”的观点,美国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的文化”的观点,欧洲大陆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文化的各个领域(道德、认识、艺术)在审美原则下融合的文化”的观点。其中,当时的英国皇家督学阿纳尔德对文化的定义最为权威,他认为:“文化就是通过学习人们迄今所想出的和所说出的最好的东西而达到人类自身之完美的活动。通过这种学习,人们就可以用新鲜的和自由的思想之泉去冲洗掉自己陈旧的观念和习惯。”根据阿纳尔德的解释,所谓完美,就是“在一种和谐完美的标准的指导下,达到美和智慧的结合。完美是通过良好的修养而达到的特性”。这种“文化”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完美,还包括整个人类的或整个社会的完美。很显然,这种文化正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审美文化”。

二、审美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原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审美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在我国悄然兴起。这些产业所涉及的领域是相当广泛的,包括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的各个层面,主要表现在广告媒体、手工艺设计、建筑艺术设计、时尚类设计、电影、游戏软件、音乐、图书出版、旅游产品等审美文化产业方面。

审美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起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益高涨的经济形势引发了我国审美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成绩,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主要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活条件的改善,物质生产的极大满足,必然会促进精神方面的强烈需求与消费。不仅如此,科技发展、时代进步,人们对文化产品也提出了更高、更新、更美的要求,而过去的文化产品由于品种稀缺、质量不精、面貌不美,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优秀文化产品的进一步产出。因此,特别是近十年来高速发展的经济势头极大地促进了媒体设计、时尚设计、软件开发等各种审美文化产业的兴起,并通过它们创造了很多全新的、特别适合大众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满足了国内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国家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调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国家开发了文化产业,同时也是在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利用国内现有资源,研究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体现。

(三)文化产业内在条件的厚积薄发。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等审美文化品类经过了多年的原始积累,在采用先进传媒技术、吸收外来经验、拥有一定人才储量、促进本国艺术发展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可以形成产业化的内在条件。无论广告业、房产与建筑艺术,还是电影、音乐等,都比过去有了极大进步,都为审美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做好了充分准备。

(四)国外文化产品对我国市场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审美倾向等意识形态。在当前,良莠不齐的文化产品充斥着我国的文化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而国内文化市场目前还没有完全建立健全的现实与新兴科技技术不断要求创新的内在矛盾,为文化产品改进、繁荣、丰富多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种审美文化产业在重重压力下悄然兴起和运作,尤其如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正蓬勃兴起,并不断打造形成较大规模的文化产业链,推动了文化品市场的效益产生与经济发展。

三、审美文化产业对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

审美文化所形成的各种产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自然是积极、促进的。一是通过丰富的文化产品繁荣了大众文化市场,满足了当前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经济继续发展创造了和谐的文化环境。审美文化产业通过艺术创意和市场的结合,生产出大量高质量的像电影、电视剧、游戏、图书等精神产品,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为稳定社会,提高国民素质,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市场机制的引入、产业链的构建本身就是对文化艺术生命力的一个检验。借助文化市场内部的竞争和优胜劣汰,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会“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可以带动相关产业、行业共同发展,赢得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的繁荣局面以及更多的经济利益。审美文化产业与传媒、出版、发行等产业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多的行业受到促进,还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三是能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实力和外部形象,从而对抗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让优秀的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国度,对世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但今天中国的文化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高端产品的匮乏,而一些低劣艺术品污染着人们的心灵,也或多或少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这成为引发社会不和谐状况的一个诱因。近年韩国电视剧的热播,以冗长、琐碎但适合中国人当前精神需要的简单剧情、美丽的画面和演员俘虏了不少中国观众,不仅击败了一些中国电视剧,还引发了对韩国泡菜、服饰、美容、餐饮乃至图书音像制品等许多方面的流行消费,这不能不说是韩国人审美文化产业精心创意、精心策划的结果。因此,大力发展中国本土文化产业乃是当务之急。四是审美文化产业可以促进艺术本身的再发展和艺术人才潜能的进一步挖掘。我们的社会将逐渐形成重视艺术欣赏、认同艺术创新、强调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人的才能潜力得到更多开发的局面。

转贴于

四、艺术设计教育在审美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与对策研究

艺术设计教育属于文化范畴之一,审美文化产业的崛起与重要性给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十分严峻的任务和重新对其审视和调整的可能。它要求艺术教育及时调整办学理念与方法,面向市场,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独特创造力的人才,创作出更多适合国民需求、提升国民素质、为国民乐于接受的文化作品,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促进文化市场繁荣。

(一)在艺术教育的办学理念中要融入较强的市场意识。这种意识是指研究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的意识。艺术本身是一种对人的内在精神(性情)的抒发和表现,是非常讲究自我、个人化、个性化的。当然好的艺术作品并不是纯自我的表现,而是小我之中有人类大我的共同情愫与喜好。审美文化产业化,就要求将这种个人化的艺术表现进一步提升,在更广泛的受众心中形成共鸣,占据文化市场,产生经济效益。这同样意味着艺术设计教育中要重视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审美习惯等,在创作出发点上有一个角度的转变,即从研究表现自我,转变为研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美国是文化创意产业十分发达的国家,研究表明,其创意产业是当今极具活力并带有巨大经济收益的产业,其文化产品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好莱坞电影大片的外销、音乐人唱片的热卖、畅销书籍的传播、精明的传播人士的策划,使美国文化走向世界各个角落,拥有众多消费者。这些成功都是对消费需求、心理、审美等深入细致研究的结果。研究消费者、研究市场并不意味着艺术设计教育完全成为市场导向的奴隶,只是更强调教学与实际(市场)相结合,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市场营销学强调市场是细分的,不同的受众孕育不同的市场,同样,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要根据学生个人特长适当细分,引导那些善于研究消费者心理需求、审美品格,善于将其表现传达出来、适合从事审美文化产业的部分学生与市场接轨;培养部分擅长策划选题的学生,能够将市场需求和艺术表现联系起来;也允许不适合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部分学生转而投入艺术研究领域。总之,办学理念更能体现尊重人、不一刀切的科学性。这是因为,市场对艺术以及艺术设计教育的要求与期望,本身可以促进艺术内在的发展,但过度追求文化艺术的产业化,会阻碍艺术本身的丰富与繁荣,也不利于人才成长。

(二)在艺术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文化的产业化就是要将创意、创新出来的文化作品加工出来并加以推广传播,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审美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一是要在机制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认可肯定学生的创新之作、大胆尝试,也要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兼容环境。二是丰富完善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和措施。可以引入企业投资,创建利于学生发展的设备、仪器、场地、资料库等,使学生多听多见多经历,丰富其人生阅历,提高对艺术的鉴赏力,拥有更细致更深刻的感知和表现力。三是课程设置应更宽厚深广。艺术各学科之间虽有差异,但也有相同之处。人们常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音乐、绘画、雕塑、戏剧、摄影、舞蹈、电影、书法、文学等都可以互相激发、相互促进。艺术设计常常可以从相关的姊妹艺术中获得灵感、启发出好的创意。因此,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尤其要重视文学课程。题材不同、主题相异、体裁多样的文学作品是对一定时期文化心理、哲学思想、生活状况、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缩影、记载,它给人无穷的创意启发和借鉴。美国迪斯尼就是“一切从一只老鼠开始”,建造了一个庞大的文化市场,这其中包含了人类多少智慧和想象。

(三)艺术设计教育中注意在借鉴外来文化各种流派经验时,要加强对本土文化、民族特色元素的传承和创新改变。艺术特色、独特性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为了保持特色,很多艺术设计专家去历史悠久、文化丰厚、风俗独特的地区写生采风,甚至接近原始部落、接近大自然,目的只有一个:找到能够表现生命活力的独特原创的东西,才不会使自己的作品被轻易替代。一味模仿西方技术与风格,会使我们迷失方向,丢失自己可贵的特色。我们应坚守中国文化的沃土,并加以创新和改变。中国文化自身有深厚的哲学思想体系,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和的思想、仁义宽恕、中庸调和、追求浩然正气;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超脱、辩证对立转化、追求自由、讲究参悟、返璞归真、热爱自然以及禅学的悟道思想等一些积极的方面对艺术设计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像中国绘画讲究妙在传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讲究神韵、讲究写意,正是传统哲学思想对艺术表现的影响所至。中国还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人给我们留下无数意境优美、韵律和谐的诗作,这些也都成为建筑园林景观甚至房地产开发设计过程中追求的效果:如讲究“小桥流水人家”,讲究“清泉石上流”“鸟鸣山更幽”的优美意境。许多动人的神话传说成为壁画、雕塑作品表现的题材,丰富多样的戏曲曲目,还有绘画作品、雕塑、古典建筑等等,都给世人进行艺术设计留下无穷创意的源泉。从绘画、音乐,到建筑、园林、景观,再到广告设计、电影艺术的传达,无处不在。就连美国的动画设计选材也从中国古典文学形象花木兰的故事中寻找创意元素,拿来再造,使花木兰成为世界知晓的形象。从某种角度说,艺术设计是创作个体哲学思想的艺术表现,没有思想做内核的艺术设计,其生命力是脆弱的。艺术设计教育既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还要加以创新、发扬,才能突出本土特色,契合中国人的审美欣赏习惯,满足其精神消费需求。不仅如此,当我们的艺术作品走向世界的时候,这种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线条、色彩、声音、画面也正是吸引异域人们的重要元素。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的审美文化的产业发展输送所需人才。

综上所述,审美文化产业作为新崛起的产业,期待着高校培养输送大批所需人才,它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会在不断调整适应过程中,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更高创意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产业、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本身的腾飞,为社会和谐进步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

[1]潘知常等.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马龙潜等.经济知识与审美教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艺术的审美教育范文5

关键词:审美 审艺 审艺教育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审美教育一直占据着我国美术教育的主导位置,甚至是艺术教育的主导位置。更有甚者,一些艺术教育者就直接用审美教育替代了艺术教育,这是造成当前艺术作品雷同、手法近似的重要原因。人们长期欣赏、品评、创造着各种优美、秀美、壮美的艺术作品,久而久之却造成了审美的疲劳与麻木。

审艺学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梁玖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丰富了艺术学的学科内涵,同时也为当前美术教育提供了学理资源和宏观导向。在美术施教活动中,渗透审艺教育观、培养学生的审艺思维,对学生认知、品评、鉴赏、创作艺术作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关于审美与审艺

沃尔夫冈・韦尔施指出:“感性的精神化、它的提炼和高尚化才属于审美。”①因此,美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提炼和升华,这种提炼和升华就形成了造型、色彩、线条、意境的典型性和范本性。而随后,人们在认知、品评、鉴赏、创造艺术作品时就以这种美的范本作为标准,不符合标准的则不是美的作品,甚至是错误的画法。因此,具备“审美”的美术作品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形象的唯美性。例如,西方的古典油画、俄罗斯的现实主义油画依然是当前绘画教育的主导方向。准确的比例透视、均衡的构图、具有节奏韵律感的造型是评价这类绘画的必然标准。且大众也较容易识别、品鉴,画得像就是画得好的,因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就形成了美术就是画画、画画就是画像的荒诞观念。其二,意境的优美性。具有“审美”素质的艺术作品表现的主题往往是高尚的或是优雅的、浪漫的或是抒情的,主题“不积极”或者杂乱、无序的美术作品似乎都与审美无关。其三,表现技法的程式化。无论是西方油画中准确的比例、解剖,还是东方中国画的“五笔七墨”,都规范着画家的作画法度。很多画家花了毕生精力练就了高超的绘画技术,却始终不能够画出具有突破性的艺术作品。

审艺的提出极大丰富和拓展了审美的维度。具有审美的作品依然属于审艺的范畴,而具有审艺的作品却未必有审美的特点。审艺把人们的视点重新带回了艺术本体身上,无论这件作品是美的还是丑的,也可能是“画法不正确”的,它们都在审艺的观照范围之内。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只要艺术家用创造性的思维与手法有效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具备人文关怀,这件作品都具有自身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审艺将尊重每一位艺术家所独创的艺术作品。

二、加强审艺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加强审艺教育将重塑人们的审美观。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美术教育都是在“真善美”的指引下进行的,所以我们更容易接纳和喜爱优美漂亮的美术作品,而对一些支离的、粗糙的、怪异的、荒诞的美术作品却难以理解和认知,对一些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甚至不愿意承认。一些人对后现代艺术,例如野兽派、立体主义、抽象主义、达达主义、波普艺术等,认为只是国外的荒诞做法,不能理解其价值和意义。即使当前的一些专业美术院校,也把艺术分为正统和非正统的道路,而大部分人则愿意从事正统的艺术道路,藐视非正统的艺术创作者。而如果在我们从小的美术教育中,就用审艺观去渗透和引导学生审视、观照、认知、感悟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用一种非功利的、非二维对立的心境去体味艺术作品,相信他们就能够对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更加包容、理解、尊重。

其次,加强审艺教育将会使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更加多元化。历史上没有哪个时期像今天这样,信息、文化、思想的交流碰撞发生得如此便捷与频繁,东方的与西方的、历史的与当代的、经典的与大众的相互交融衍生。这是一个多元、多样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文化碎裂的时代,因为人们再也不像以前对主流文化完全尊崇,而更愿意根据自身的喜好与价值取向去选择自身的文化归属,所以我们很难再用一种或者两种绝对的标准去衡量、判定一件艺术作品的好坏,像以前的那种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的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的文化语境,一些艺术作品可能就是一种私人的情感宣泄,或者即兴表现,其外在形式上可能完全是夸张、变形、抽象、怪诞的,已经不能用金、银、铜奖去简单衡量它。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审艺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和评价它,如果从小的美术教育是在审艺的渗透和感染下成长起来的,那我们就不会对这些不同样式的艺术作品简单地分出好与坏,对不同的艺术门类、不同的表现手法、不同的艺术样式会采用不同的评价眼光去审视和判明,而随之评价艺术作品的标准也就会更加多元与宽容。

最后,加强审艺教育将有助于艺术家创造出更多个性独特的艺术作品。造成当前艺术作品雷同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审美标准化、程式化。按照已经受到公认的审美经验去进行创作,很容易创作出受大众喜爱、市场青睐、展馆欢迎的艺术作品,然而其产生的后果却是观众的审美疲劳和艺术家的个性丧失,以及艺术本体前进道路的阻塞。而如果带着审艺的心态去进行艺术创作,我们的审美功利性将逐渐消失,我们再也不会去揣测评委的审美标准和市场的审美取向,我们会放下包袱用一种无功利的、艺术本体心态去尽情地表现和抒发,因为没有哪一种审美会比另一种审美更加高级和优越,只要是出自艺术本体的艺术创作。因此,经受过审艺教育的艺术家将会更加自由和开放,更加活跃和本真,当然也就会创作出更多风格各异、个性独立的艺术作品。

加强审艺教育并不是用审艺教育去替代审美教育,用审艺教育去排斥审美教育。因为审美包含在审艺的范畴之内,加强审艺教育意味着用一种更加包容的姿态、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多元的标准去认知、感受、体悟、品评、创作艺术作品,而不至于将那些“画法错误”“不优美”的艺术作品草率地扼杀在审美的标准之中。相信,在这样的艺术语境中,我们将会看到更多个性突出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我们也将会更加包容、尊重和理解不同风格面貌的艺术作品与艺术现象。

注释:

①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18.

参考文献:

[1]梁玖.审艺学[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艺术的审美教育范文6

[关键词] 《一曲难忘》;电影音乐;钢琴教育;审美价值;教育价值

  影视作为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具有易接受性、娱乐性、受众广泛的特点。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音乐已经成为电影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精美的电影配乐不但增强了电影的艺术审美价值,也起到了传播和普及音乐艺术、提高受众音乐欣赏水平的作用。电影作为一种音乐教育资源,也吸引了钢琴教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1945年上映的影片《一曲难忘》由查尔斯·维多执导,并获第奥斯卡最佳音响、最佳剪辑、最佳音乐等六项提名。影片是一部关于“钢琴诗人”肖邦生平的故事片,片中描写了19世纪20年代沙皇铁蹄践踏着肖邦的祖国波兰,肖邦流亡巴黎并取得事业成功,其后为援助在祖国浴血奋战的仁人志士他巡回演出筹资,直至劳累和病痛夺去他的生命。这部影片中的音乐、剧情与人物描写相结合,是钢琴艺术的极佳教育素材。影片配乐中大量引用肖邦的经典钢琴曲,使影片具有极高的音乐审美价值。并且,从学生审美与教育需求、增强学生对钢琴曲的理解与认知、培养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等角度上看,该影片也同时具有很高的音乐教育价值。本文从这两方面来探讨影片在钢琴教育中的应用。

《一曲难忘》引用了肖邦多部经典钢琴曲,如《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E大调练习曲》《革命练习曲》等。片中情节与音乐的默契配合,使音乐在调动情感上的作用表现得更加突出,音乐有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得到了很好的音乐审美体验。

影片从片头字幕出现,背景中《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奏起,这支乐曲是肖邦创作众多波罗乃兹舞曲中的一首,也是肖邦的代表作之一。该舞曲作为主题曲贯穿影片始终,在片中以各种形态多次出现,其磅礴的气势、铿锵的旋律契合了肖邦在片中爱国者、革命者的形象,歌颂了祖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片头音乐是《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的一部分,其他部分在片中随情节发展得到了完整的演绎。肖邦流亡巴黎后,埃尔斯纳向出版商费耶尔极力推荐肖邦,可费耶尔却不感兴趣。这时悠扬的钢琴声从屋外传来,正是《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肖邦的音乐得到了当时已经成名的年轻钢琴家李斯特的赞叹。邂逅的二人因音乐而惺惺相惜,背对背坐在两架钢琴前的二人形成合奏,由肖邦一手弹主音部而李斯特一手弹辅音部,二人在合奏同时分别腾出一只手从背后互握,完成了两位音乐大师初次见面的历史性握手。而乐曲在二人配合下奔流而出,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热情,亦加深了主题曲在观众心中的印象。该曲在肖邦首次巴黎音乐会上公演,当天他却收到了战友为掩护自己出境而牺牲的噩耗。在弹奏《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时,肖邦仿佛看到了战友殷红的鲜血,悲愤的他难以继续演奏,迈着沉重的步伐离开了会场。音乐仿佛是为战友哀鸣,诉说着波兰人民在沙皇铁蹄蹂躏下的苦难。在肖邦与恋人乔治·桑隐居期间他对这支曲子不断修改,在与乔治·桑就革命问题争执时,这首乐曲被肖邦反复弹奏。在拒绝乔治·桑劝阻后,投身巡回演出的肖邦为祖国同胞的革命行动筹款,从罗马到柏林再到阿姆斯特丹……终于,在巴黎演出时,他最后一次弹奏《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体力衰弱之极的他倒下了。《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作为主题曲倾诉了肖邦对祖国的满腔热爱,也成为观众久久难以忘怀的一曲。

除了《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影片中出现的《E大调抒情练习曲》也是广为人知的作品,在片中这段乐曲用来渲染肖邦和乔治·桑的浪漫的恋情。《E大调抒情练习曲》特别明显地表现出了浪漫派钢琴风格的基本特征——追求鲜明的色彩和丰富的感情,同时展现了客居法国的肖邦对祖国的深切思念之情。[1]在乔治·桑初次帮助困顿的肖邦时,这首爱情主题曲就为他们二人奏起。在乔治·桑的家庭音乐会上,乔治·桑和李斯特欺骗了在场的听众,在所有的灯烛熄灭的情况下,以肖邦代替李斯特演奏,优美的琴声使众人陶醉。在乔治·桑用闪亮的烛光把演奏者肖邦照亮后,掌声雷动,人们欢迎着这个天才。《E大调抒情练习曲》明丽的旋律伴随着相恋的二人在鸟语花香的乡间住所诺昂,他们二人形影不离,爱情滋润下的乔治·桑完全无法忍受失去肖邦,她极力反对肖邦的巡回音乐会,这里《E大调抒情练习曲》作为爱情主题的音乐与爱国主题的《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交替响起,正如肖邦在国家与爱情之间的挣扎。

影片中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乐曲是《革命练习曲》,是肖邦在去巴黎的途中得知华沙起义失败而作,就像一把利剑直指沙俄侵略者。《革命练习曲》第一次出现是在一位公爵的家庭音乐会上,肖邦看到沙皇派驻波兰的总督坐在宾客的上座,愤怒的他走到总督面前,义正词严地宣布:“我不在沙皇刽子手面前弹琴。”说完拂袖而去。《革命练习曲》恰在这时响起,乐曲如号角般的音响击打在侵略者的心头,接着滚滚如雷声般描绘了爱国之士风起云涌的斗争,继而是低沉的乐曲表现对革命形势的忧虑,但最后归于坚定的尾段表达了肖邦对革命终会成功的信念。这段乐曲在公爵的满座嘉宾惊愕无语的沉默气氛中喷薄而出,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冲击着观众的听觉,使肖邦的形象更加高大、丰满。此外,《革命练习曲》在影片中多次伴随着肖邦的战友出现,也体现出《革命练习曲》是为革命斗士而作。肖邦在公爵家庭音乐会弃演之后,惹来了杀身之祸,一筹莫展之际,战友伸出援手,帮助他离开波兰逃往巴黎,这时《革命练习曲》由低回渐强,象征着肖邦命运的峰回路转,在他成功逃离时乐曲达到新的高度,预示肖邦将要开始崭新的旅程。当肖邦巴黎首演获知战友牺牲的噩耗时,《革命练习曲》在背景中亦变得低沉,而在肖邦为祖国募捐的音乐会上,《革命练习曲》则像战友一样陪伴他,为祖国继续奉献着自己的力量。《革命练习曲》奔腾的旋律诠释了肖邦的革命热忱和坚定信心。可见,影片中的钢琴曲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适宜作为钢琴教学资源。

视听语言相结合的电影作为钢琴教育素材,还有利于解决对独立音乐作品教育的抽象性,更利于学生的接受。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观看影视作品的占60%以上。作为最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最大众化的影视艺术,它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思想和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综合感知能力、提高艺术审美修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工作便是寻找到合适的电影素材,从学生的接受角度、审美习惯出发,选择经典的影视剧为教学材料,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曲难忘》正是具有这样艺术教育价值的典型电影作品。

首先,这部电影从音乐到内容都十分契合钢琴学习者的审美要求与教育要求。该电影的主角便是世界著名的钢琴家,被艺术界称做“钢琴诗人”的肖邦。作为19世纪欧洲音乐浪漫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他把一生都奉献给自己热爱的音乐事业,并有大量优秀的钢琴曲留世,成为许多后来者学习、借鉴与欣赏的珍贵素材。影片《一曲难忘》向观众讲述的正是肖邦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呕心沥血的艺术生涯。这对于每一个钢琴艺术的学习者来说,是最为合适不过的音乐启蒙教育。肖邦从一个出生于贫苦家庭、默默无闻的平凡人,历尽艰难,几经波折,依靠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勤奋与坚持,最终成长为人人敬仰的世界级钢琴大师。这一音乐世界的领路人,对于那些充满了音乐理想并为之奋斗的年轻人来说,具有很强的激励、引导与教育作用。音乐中的人生,人生中的音乐两者互相映照,令人感慨难忘。

其次,电影音乐与故事情节、演员的精彩演绎融合得丝丝入扣。很多曲目对于学生来说都十分熟悉,它们与特定的环境融合在一起,产生不同的艺术表现力与欣赏体验。如,肖邦在巴黎出版商费耶尔家里偶遇早已成名的李斯特。而此时,李斯特正弹奏着肖邦作曲的《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并询问该曲作者。两个人因音乐而获得心灵上的相通,合奏了这一曲目。琴声节奏明朗,轻快,充满了友好、和谐与欢乐的气氛。而同样是这首曲子,当它出现在后来的音乐会上时,其情感与风格却大相径庭。那是正值音乐会当天,肖邦得知朋友为了掩护自己逃脱被捕而牺牲了性命。他悲愤、痛苦地在音乐会上弹奏了这曲被誉为“波兰精神”的《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然而强烈的情绪淹没了肖邦的整个身心,使他一度不能自已而暂停演奏,曲风也从哀伤徒然变为激昂。最终,他留下未完成的钢琴曲,沉重离场。这些特定的场面,赋予了钢琴曲以不同的情感色彩,具有鲜明的人格特征,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体验,进而使学生对音乐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这部获得奥斯卡多个奖项的影片,对于教学接受者来说是一场难得的视听享受。整部影片洋溢着时而舒缓悠扬、时而激情迸发、时而沉静压抑的钢琴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克服抽象音乐教学的枯燥与平淡。在电影衬托下,钢琴曲被赋予了鲜明的人格化特征,营造出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感性空间。

最后,这部电影对培养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也富有重要意义。教学钢琴、演奏钢琴,不仅是在进行一种高雅的纯粹艺术活动,而且也是在进行一种高尚的人格教育与塑造工作。[3]

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强调专业教学与陶冶学生的高尚的艺术情操相结合,对于学生的成长与事业的成功都具有关键性意义。在《一曲难忘》中,涉及此类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肖邦在成长过程中,始终将自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怀有浓厚的爱国热情,他对敌人的恨与对知己、师长的爱都是如此强烈和真实。他面对“沙皇屠夫”无所畏惧,慨然拒绝为其演奏;为了支持同胞们的革命行动,他呕心沥血,为其募捐,直至生命终结。他用音乐作为自己的语言,将自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音乐事业和自己的国家、同胞。肖邦用自己的音乐实现了人生价值,也为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与敬仰。影片所折射出这位伟大音乐家的精神力量,涤荡、冲击着学生心灵,使其感受到当音乐与高尚的品性结合在一起所生发出的无穷魅力。通过观赏该影片,教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学生进行人格和爱国情感的教育,全面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素养。

影片《一曲难忘》不仅体现出丰富的音乐审美价值,更具有突出的音乐教育价值。观看《一曲难忘》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同时,产生对钢琴音乐的认同和激发学习钢琴的强烈兴趣。本文仅以影片《一曲难忘》探讨了电影在钢琴教育中的作用,以期对丰富钢琴教学手段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大麟.影片《一曲难忘》中的肖邦和他的音乐[J].当代电影,1998(03).

[2] 李淑银.影视资源与大学生美术教育[J].电影文学,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