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的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传统的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传统的文化

关于传统的文化范文1

1、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经历了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 、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 ,到夏朝建立。之后绵延发展至今。

2、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传统文化不仅思想深邃圆融,内容广博;更重要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扬道德,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儒家以仁义教化为核心,为历代儒客尊崇;道学以顺应自然为核心;佛学以慈悲、大爱、解脱为核心,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来源:文章屋网 )

关于传统的文化范文2

关键词:体育文化 特质 儒、道、佛 传统文化

任何体育文化都是体现民族、本土的传统,民族心理的文化,都显示出本土、民族的特色,这种根植于本土的民族体育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较稳定、坚韧的形态,世代相承,从而成为一种文化模式,积淀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成为传统体育文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儒、道、佛等传统理论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儒、道、佛三家思想已深深融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之中,中国的武术,养生及其娱乐性体育文化,如围棋、蹴鞠等与儒、道、佛等传统理论主要方面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质和基本精神

宏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了极其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古时代的易经八卦,汉唐前后,儒、道、佛、墨四大流派,经过碰撞和整合形成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基本精神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德服人”、“刚健有为”和“贵和尚中”等。从总体上来看,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无论是儒家的“三纲要”,还是道家的修道积德,无不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中国传统体育以“天人合一”、“气一元论”为哲学基础形成了独特的崇尚礼让,宽厚平和为价值取向的体育形态。

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都反映了身与心,机体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之整体效益的价值观,但缺乏积极探索自然的精神,缺乏对人体单项技能的开发。中国的传统体育由于受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影响,在体育的价值取向上重视伦理教化而忽视其他,如为儒家先哲推崇的射礼,要求射者“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牢固,然后可言中”。唐代木射,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作为取胜的标记。西周的射礼,不仅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之分,而且对同属于统治阶层的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所使用弓箭靶、伴奏乐曲及司职人员都有严格的规定和区别,目的在于“明君臣之礼,长幼之序”。这种竞赛的不平等性,运动的过于伦理教化性,不仅有损于公平竞争精神,也不利于人的智能和体能的开发。在儒家学说里,体育的健身功能和娱乐功能显得微不足道。崇礼风尚,等级制度,使中国围棋也蒙上了“温、良、恭、俭、让”的色彩,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竞技围棋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宗法性使中国吸收异质文化的能力较弱。孔子曾提出“刚健有为”的思想,但,从汉代起“崇文尚柔”的风气开始流行,文武严重失衡,到宋元时“重文轻武”之风愈演愈烈。

二、佛家的“禅”道与道家思想在中国武术的内涵

儒、道、佛等传统理论对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影响非常深远,宗教以佛教影响最为广泛。“禅”是佛教的一派,与中国传统的老庄和儒家思想合流,成为支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门派。中国的少林武术,都是以“禅”为体,以“拳”为用,“禅拳一体”。假如习武者无“禅”之修养,则为偏离正道,必定从超然于胜负,生死之上的“禅机”,堕落到奸诈毒辣的“杀机”中去。正如姚广孝大师叹息的那样“禅机末了说戒机”。少林拳以“禅门心法”为指导思想和拳术灵魂。达摩祖师曰:“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宋圆悟克勤大师曰:“损诸如见,拔弃妄缘,长教胸中洒洒落落,无一尘事。”这些大师所言,无非教人在坐禅或立禅时,放下一切思虑,湛然平静,不为善恶、生死等两种对立的矛盾景象所动而已。

中国武术思想的认识论,就直接来源于道家的本体论。老子曰:“道者,万物之奥”,“似万物之宗”,老子认为万物之本的“道”即是“无”。王宗岳《太极拳经》说:“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这个“理”也就是老子所谓的“道”。中国武术的意境、神韵,武术之道的精微和真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气”是“道”的体现,武术的种种外在形态如功能、神韵绝技等,均为“气”的演化与体现。练功中的“元气”即易经的“太极”,亦即老庄的“道”,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本体论的一种表现。所谓“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代表,所谓“天人合一”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相通,强调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天人合一”在老子看来与“道”无本质差别。庄子更认为天人本是合一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记》)。中国武术在长期实践中认识到武术运动的客体――人体自身和宇宙自然和客体是内在联系着的。有着深厚内功的养生兼技击的《峨眉十二庄》其《天地庄合诀》说:“象天法地,圆空法生,大小开合,唯妙于心。”古人象天法地,体会到“圆”与“空”是大自然天地的基本特征,因此是动功的最佳方式和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滞,圆而又空则能作到活泼自如,变化无穷。故不少拳种以圆空为基本架式与手法,太极拳、少林拳亦以圆、空为技击特色。

三、先秦尚武精神与儒家思想的融合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包含着大量的禅宗和儒家思想,其道德内容来源于儒家经典,中国先秦武士时代对武士已有:“礼、义、忠、敬、勇、死”之说。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仁”是一种道德品质,一种处世之道,“仁”成为儒家的修身之本,“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后“止于善”。“义”即荣誉的意识,孟子言“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先秦武士,人人带剑以示“义”。如中国之士所言:“士可杀不可辱。”“知书达礼”是儒家思想所要求的,礼就是维护等级制度,注重尊卑有别,礼即是法,要知礼,得读书修身,做到“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勇则害上,不登于明堂”(《左传、襄公二年》)为下犯上是头等罪恶,强调无条件服从,“敬”是一种“持诚”之道,“敬”的意义是自敬而敬人,“敬”与“忠”相配合。勇是一种“致诚”之力,勇是一种实现之力,所谓万恶怯为首。

朴素廉洁,追求享乐是人之常情,动物也有此本能,作为人中俊杰的武士必须压制自己的欲望,这是何等痛苦的事,武士们按照孔子的“君子居不求安”的精神来造就自己,把朴素廉洁看作一种追求,而不是一种负担。

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从汤商到春秋战国的先秦时代,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尚武文化经久不衰。到春秋末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旧贵族的统治越来越腐败无能,礼崩乐坏,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造成先秦贵族时代的土崩瓦解,文武分离的局面的开始呈现。鉴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现状,孔子大力倡导礼仪教育,孔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重文轻武”教育的肇始。到了汉以后,重文轻武的思想才得以发展,并逐渐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汉高祖提倡文治,汉武帝采用董仲舒之策,崇尚儒术,“重文轻武”之风根深蒂固。汉代儒家提出“去武行文,废力尚德”批评“角抵戏”是“玩不用之器,”蹴鞠是费力劳体,不合“君子勤礼,小人尽力”之训。两汉之后,“重文轻武”的思想的日甚一日,好文者常为父兄所爱,好武者常为父兄所恶。南北朝时,不少贵族子弟,“肤脆骨柔,不堪行步,”宋明以后,由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影响,重文轻武之风达到极至。儒家的“崇文尚柔”、“中庸”、“贵和”、“寡欲不争”、“以柔克刚”的思想,极大影响了中国体育的发展,以致射礼演变成投壶,蹴鞠变成“不以勇敢,不以力争”的捶丸等。中和之道使得极具观赏和技击的体育运动变得面目全非。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和身体活动的社会整体功能,而对单纯的体能性竞技活动不感兴趣。在中国古代“以礼法至上”的社会,严重缺少竞技体育所需要的自由、民主、平等原则。唐朝时期,是消闲娱乐性体育文化最昌盛时期,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如蹴鞠,马球等。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体育异常兴盛。清朝是民族传统体育的衰落时期,有些传统体育项目逐渐消亡。由于其封建王朝的宗法性,保守性,封闭性,非理性的影响,体育竞技性几乎消失殆尽,直到近代随着西方入侵,,维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以及等,中国体育才有所起步。

随着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日益融通,通过碰撞、同化、调节、吸收,有的走向成熟和现代竞技相联系,有的通过挖掘、整理、保护、转型使传统和现代相结合,有的逐渐走向消亡,这些演进推动了共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承载几千年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国武术,已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对符合体育原理的、适合于改良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以科学整理,譬如:武术、中国象棋、围棋、龙舟竞渡等,将实行“奥运战略”,真正体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但是,为了适应现代国际竞技运动而自我摒弃,它所蕴含的许多东方优秀传统文化也将面临较严重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黄文仁:《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曲线》,《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2。

[2]盖世才:《少林“禅”与太极“韵”》,《武林》,2002.9。

[3]肖 冲:《从社会文化诸因素看先秦尚武精神》,《体育文史选集》(1984-1991),成都体育史所。

[4]周西宽、胡小明:《体育文化泛论》,《体育文史选集》(1984-1991),成都体育史所。

[5]王铁新:《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非理性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悖谬》,《体育文化导刊》,2002.1。

[6]何云波:《儒家与围棋》,《体育文化导刊》,2002.1。

关于传统的文化范文3

一、古诗文教学的情境解读

古诗文的意境以及借助古诗文所抒发的诗人的情感,都是教学重点。让学生能融入诗人写诗的情景中去,让学生能感受到古韵的美。从而使学生不再对传统文化学习望而却步。

例如,王翰的《凉州词》,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该如何让这些孩子体会到诗人做诗的意境呢?不妨先找点当时的资料,介绍一下当时的情景,并且把诗句融入进去。让学生能懂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是怎么样的情境。让学生在和平年代体会作者在如此紧迫的战争中豪放、豁达的心胸。

二、真实情境模拟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死板,将传统文化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就必须要让学生“身临其境”。

比如,学习孟郊的《游子吟》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这也使得他们成为家庭的中心,对母亲的概念并不深刻,反而看见许多孩子对母亲颐指气使,通过学习这首《游子吟》,让学生理解母爱,尊重母亲,爱护母亲。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教学情境创新

虽然传统文化被传统束缚着,但这并不代表传统文化不能推陈出新。一个中国梦的宣传画,都可以透出国学之美,何不把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和国学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呢?在教学中不妨试试如下方法:

在教学楼内裱上几幅不同文体的字,让学生明白草书和隶书的区别,懂得汉字写法的生动传神。

在上课的时候,把词句优美的古诗词,附上曲调,再把情景和意境营造完美,让学生在乐曲中感受古诗词的唯美。

关于传统的文化范文4

1.日本文化的特征

个体团体来看,日本传统文化的“忠”、“诚”的观念和身份意识非常顽固。形成自己和团体的相互依存拥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此为基础,日本人是命运共同体意识。“忠、诚、义”的核心伦理体系日本人的理论价值观表示:“忠”。“诚”是行为的评价标准。日本人认为履行义务是人生的最高任务。把追求幸福作为人生重大目标是不道德的行为。幸福仅仅是消遣,是否幸福以国家和家庭的评价为标准。武士道精神武士道是职业中与日常生活中一定坚守武士阶层身份出来的义务。其内容为义——“不害怕或没有顾虑地大胆行事”、“堅忍不抜”的精神,仁——“同情心”、“礼”、“名誉”、“忠义”、“克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精神被全体国民所景仰和得到灵感。“大和魂”成为岛国的民族精神,武士道精神到目前为止一直都对日本人产生影响。

2.日本的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关系

没有日本的传统文化,就没有其特有的企业管理制度。但如果说日本传统文化决定了日本企业也是不确切的。客观的说传统文化对企业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文化在日本企业之前生成。与自然的变迁不同,日本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强制性的制度移植。因此,企业制度和文化之间有关系也有区别。因此,日本文化的特性决定了日本企业制度的特性。然后,雇佣制度,产权制度、企业合并制度、经营制度、分配制度、企业家精神的背后是日本传统的“家”的观念、独特的“继承”的思想,团体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武士道精神等文化观念浮起。这一传统文化对日本近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日本的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制度的影响

关于传统的文化范文5

《管子》中提出“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是讲对人不经考察就不能任用;不经试用,就不能作为人才储备。中国历代用人观,对人的考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如何考察一个人,中国传统文化也给出很过实用的策略:《论语》中提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意思是说要观察他因何去做这一事,再观察他如何去做,再观察他做此事时的心情如何,安或不安,如此观察,那个人品性就一览无余了。《将苑•知人性》提出了“七观法”即“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资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指出要在不同的情境下,在矛盾中观察人,才能考察出人的实际素质;此外还有战国时庄子提出的“九验之法”,荀子提出的“四观之法”,唐代魏徵提出“六观之法”等等。这些方法虽然考察人才的视角、方法和维度不同,但一个共同点就是要全面考察人,不能仅看重某个方面重,这不仅为古代的选人与用人提供了依据,对现代企业人才考察方面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发。

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企业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且是长期持续的过程

《意林?晏子》指出:“和氏之璧,井里璞耳;良玉修之,则成国宝”,人只有经过培养才能成为有用之材;《孟子》中提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是指出要想让一个人承担重要的使命,必须要通过各种方式去锻炼他。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多样性,除了通过引进来获取,更重要的是对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只有不断提高人员素质与能力,才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说明了人才的培养是长久之计,十分不容易。对于企业来讲,人才的培养要有计划,要形成科学完善的机制,并要长期持续的进行,才能保持企业持久的人才优势。

三“、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故事无不成,而功无不主”,企业用人的时候要扬长避短,切勿求全责备,才能人尽其才

《论语•微子》中提到“无求备于一人”,指出不能要求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正如“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楚辞•卜居》),每个人都有长处,也有短处,都有可取之处,我们用人要用人的长处,这是古往今来用人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如何具体使用人才方面,《管子》中提出“授事以能,则人上功”就是在做人事安排、配置时,应当更多地考虑人能力,只有实现“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谏太宗十思疏》),根据才能分配工作任务,才能挖掘、发挥其个人潜力,以使其做出成绩,达到人才的高效合理的使用。

四“、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企业要利用多种手段,满足人的不同需求,达到留住人才的目的

关于如何满足人的需要,留住人才的办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提供很多可供借鉴的思想,《荀子》中提出“人生而有欲”“、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这里的“欲”就是人的欲望及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的欲望是多种样的,也是无限的。对于企业来讲,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核心工作,就是要分析、识别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采用各种激励措施,以满足员工的“欲”,吸引并留住人才,使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

五、结语

关于传统的文化范文6

关键词:民族服饰;地域文化;风格

地域的差异性是诸多文化来源的起因,从古至今中国服饰是人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折射,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熏陶所形成的多元化社会意识的结晶,因而也就必然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服装地域风格、民族文化特色。在曲折漫长的人类社会文化产生和发展中,服饰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得到了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由于受到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制约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价值和审美观念。

(1)传统服装中以图形表现地域文化

所谓世界语的传播就是指人类交流活动手段的另一种方式,在有语言障碍的问题下,借助图形语言达成某种共识。图形是设计师设计思想的体现,也是设计作品的具体表现,同时进一步地影响着人们对服饰文化的感性判断力。文字可以被图形用来作为辅助以此来表达文字的具体含义及内容,在服饰上使用具有地方特点的图形可以强化服装形象的作用,这种视觉语言,表现力极强。每个民族的图案风格,都能体现出这个民族的历史,图案纹样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都有源可溯,这是与各民族的生产和经济密切联系的。土族服饰文化纹样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刺绣。土族妇女擅长刺绣,其民间刺绣种类较多,彩线的运用、颜色搭配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盘绣是土族独有的刺绣技艺,迄今尚未在其他民族出现过。最早在青海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大量彩陶中发现,象网文、圆点网纹、波纹、涡纹、锯齿纹、菱形纹、回纹等这些纹样在土族民间刺绣中应有尽有。

(2)传统服装中以色彩表现地域文化

色彩在传统服饰设计中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和构成要素,能够激发人类的各种联想和情感,某些特定的颜色本身就是地域文化的体现。地域色彩的设计要点一是具有独一无二的本土识别标志,二是具有地域色彩象征色来感染人们的情绪。白衣民族是朝鲜民族的爱称,自古就喜欢白色是朝鲜民族的传统,白色象征着纯洁、善良、高尚、神圣,同时也自称“白衣同胞”。随着朝鲜纺织工业的发展,如今朝鲜女人们穿用的衣料颜色更是绚丽多彩、不拘一格,但短衣长裙这一传统民族风格久久不变,因为它符合朝鲜美女的审美心理,充分反映了朝鲜女人温顺、善良和勤劳淳朴的美德。朝鲜民族服装的结构独具一格,笔直的袖筒与下摆、袖肚的曲线形成鲜明对比,极少的装饰,体现了“白衣民族”的古老袍服的特点。这与相隔万里的傣族妇女相比之下大相径庭,傣族多用白色、嫩黄色、水红色、天蓝色、浅绿色、肉色为服饰主打色。她们的统裙却又是深颜色的,色彩为墨绿、正红、大紫、细花、大花等。二者相配十分和谐。

(3)设计者要从创新观念的角度进行思维,运用我国的文化特色进行现代服装设计、建立品牌形象

现代服饰设计的构思是一种创新性的思维活动,是融分析、研究、发现、创造的复杂过程,设计师运用自己的文化知识、经验、感觉、借鉴、综合分析等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通过服装设计构成的元素表现主题,努力创造品牌特有的地域性文化。纵观国内的服饰品牌,文化特色类的设计占有很大的比重,如“宝黛坊”、“贝依洛沙”、“梅里裳”、“裂帛”等著名品牌,他们作为历史文化和地域性的产物,不但声名远播而且在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不仅是经典名牌,而且一直致力于发扬传统文化的魅力,其设计风格长期影响着市场上的同类商品,也反映出地域文化特有的强大吸引力。在服装设计中恰当的表现地域的文化特色首先就应透过其形式之实把握其精神之真,更多的关注传统地域文化,将其文化内涵化为自我修养,在设计中自然地体现,传承超越本源,从形式上重构升华,赋予整个服装设计以更高的文化格调,使人能够在设计的美感中,体会出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深邃的传统地域文化精神。

人类对于传统审美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从而在现代服装品牌中尊崇民族风俗习惯和生理感觉是设计与探索的主要原则,同时在崇尚个性的时代也使得地域元素得到最大化延伸。“为传达而设计”的信念对设计师而言高于一切,设计的根本的宗旨是以“人”为本,设计师的义务与责任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中国是衣冠大国,中国的民族传统服装可谓万紫千红、万古千秋,作为民族识别依据来讲它是中国地域文化的一种表象特征和直观载体,也是体现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前提之一。

服饰在民族识别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民族研究中,民族服饰的重要性就更加明显了,有哪一位民族学工作者会忽视服饰的重要作用呢。由于服饰是人类文化的显性表征,在直观形象的服饰及其质料、形制、色彩、结构上面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因而服饰的考察和研究在民族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国民族学概论》一书对此指出:“我国民族的服饰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不仅南方民族与北方民族有别,而且同一地区的民族也各不相同,甚至一个民族的不同支系亦各有特点,但又掺杂了互相影响的因素。服饰内容的丰富,形式的优美,不仅具有工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历史文化的缩影在很大程度上给与了人们创作的源泉与启发,反之,人类艺术的结晶也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所以中国服饰起源与中国原始文化是形影不离的是同步发展的。(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何绵山,俞晓群,八闽文化-中国地域文化丛书[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 杨蝎国.符号与象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M].北京出版社.2000

[3] 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

[4] 诸葛铠,许星.文明的轮回-中国服饰文化的历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5] 苏日娜.少数民族服饰[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6] 黄士龙、刘晓刚.现代服装文化概论[M].东华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