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范文1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更多看重的是对西方社会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习,而一直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却有所不足。本文主要讨论了如何以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指导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笔者认为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以柔克刚”的和谐观念等对指导现代企业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很值得科学合理的继承和不断的完善发展。
一、古代“民本”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也不管是管理朝代还是管理企业,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是人,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力资源管理,本质是“治人”即对人的管理。从管理的意义看,“治人”通过专注于人的积极修为、管理实现对事对物的管理,这种管理思想和方式与现代的“人本管理,人为为人”的人性化管理理念相一直,只有管好人才能管好物、管好事。众所周知,儒家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文化,认为在一切事物中人居于最重要的位置,甚至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都是并列的。从管理学的角度考查,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管理主体的重视,特别强调管理者要“修己、正身”,要遵循“为君之道”“为将之道”“爱民之道”,提出了仁、勇、信等各种德才标准;其次是对管理客体的重视,处理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相对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民本”“民心”“民意”,把“民本”“民心”“民意”看做管理行为成败得失的根本,例如古代君主的“奉天承命”就是要尊重民意。当然,或许有人说这是迷信,应用于现代企业的管理中肯定会出乱子,这点笔者不否认,但是要强调的是对于古代的丰富遗产,我们应该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面对。同样,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理念与现代“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一方面把人即人力资源视为企业一切资源中最重要和最有潜力的战略资源,着力提高人的素质;另一方面强调对人的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价值观培育,努力做到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挖掘企业员工的潜力,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因此现代企业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民本观念,以企业的人力资源为中心,把面向企业员工、尊重企业员工、关心企业员工放在首位,充分调动企业中所有人的工作热情和智慧,企业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现代企业应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作用,把尊重员工、关心员工放在首位,通过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规划企业员工的有效配置,不断为企业员工提供学习、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提高企业员工自身能力素质,增强企业员工责任感、使命感。此外,在企业管理中重视员工的自身发展,也是符合传统文化的义利观的。作为儒家五常之一的“义”一般是指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和人们行为的价值标准,“利”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物质利益和功利。“见利思义”和“以义制利”的儒家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的民主精神,引导和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激励和推动了中华民族和整个国家的凝聚力。在企业管理中,如果做到“见利思义”、“以义制利”,把面向企业员工、尊重企业员工、关心企业员工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完全以企业利润为出发点,可以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当中。总之,不管是古代儒家思想,还是现代国家政策,我们都应该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灵活运用人本思想,让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馨和对自身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才能够让员工有归属感,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
二、古代和谐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提倡“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强调为人处世要随和谦让,这其实是一种心胸豁达的思想境界。对于企业管理而言,个人与个人之间如此,团队与团队之间也应该如此。儒家认为,柔是自然之道、养身之道和治世之道,天地万物按照均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因此人必须关注自己并注重自身的修为,使人道合乎天道,顺应天道。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说人与自然要协调统一,主体与客体之间要相融相通,这就是所谓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道理。《中庸》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此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从天开始,过渡到人,即管理者要以企业文化来熏陶员工,用文化的潜移默化功能促使员工的目标、行为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保持和谐,培育员工和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实现个人与企业协调发展。古代和谐思想也与今天我国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观点不谋而合。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古代和谐思想可以帮助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因此企业管理者的实践活动应建立在企业的可持续能力和企业员工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保障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促使员工的个人得到充分发展。作为中国通讯的巨头——中兴的“森林原理”和“低成本尝试”管理方式体现企业中和谐思想的活用,这种东方的价值观向中兴企业的组织结构、研发领域、市场末端、文化氛围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渗透,并发挥了积极作用。日本企业之首——松下作为也非常推崇中国的和谐思想,认为提倡和谐就是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信但又不搞折中和放弃原则,强调高瞻远瞩、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所以说,古代的和谐思想运用于现代的企业管理中可以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甚至为企业的进一步扩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其它方面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外诸多著名企业家产生过重要影响。作为现代企业管理者的职业经理人在借鉴西方现代管理理念的同时,还应从中国的实情出发,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思想中汲取精华。笔者认为有两个思想精髓必须被我们掌握,一个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个是“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前者是对我们职业经理人个人素质的综合要求和提高方法,而后者更侧重于职业经理人的战略思维。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奋发图强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体现。自强不息最核心的内容在于不停留不满足于当前的自我,不断地向“更新”的自我迈进。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发愤忘食”的精神,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如果说,这只是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表现,那么“人穷志不短”、“刀子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等民间俗语,则反映的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全民化、普遍化和社会化。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就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就找不到前进的动力源泉。这就要求职业经理人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决心和毅力,以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和行动追求个人素质日臻完善。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与历代先民不懈努力浓缩而成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以及与中华民族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的共同精神家园和宝贵财富。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做到“古为今用”,对我国的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琦.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影响[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2]赵东升.东西方传统文化对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6)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范文2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企业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125-02
1 绪论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更多看重的对西方社会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中国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腾飞,但一直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有所不足。我们知道,管理,包括对企业的管理,都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植根于一定文化的社会背景之中,因此企业管理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要企业所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相适应和协调。西方的著名管理学学者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隐藏在价值、习俗、信念的传统里,以及政府的政治制度中。管理是……而且应该是……受文化制约……管理也是“文化”,它不是无价值观的科学。”因此,要进一步探索中国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创新,就离不开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从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研究、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奥妙。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神积淀,包含着丰富浩瀚的各种思想,这些思想涉及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儒、道、佛、法、兵、墨等诸子百家文化体系,整个文化体系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道、佛、法、兵、墨等诸子百家与儒家思想交相辉映,极具丰富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与现代企业成功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修己安人,以人为本”、“中庸之道,以和为贵”,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都是企业管理者们值得深入总结并结合企业管理实践进行创造性升华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因此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要经营好企业,就应该把企业管理与中国国情相联系,做到企业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本文主要通过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指导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笔者认为通过古代的“民本”思想及“以柔克刚”等的和谐思想来指导现代企业的管理非常有必要,也是很值得合理继承和深入改善的。
2 古代“民本”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启示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也不管是管理朝代还是管理企业,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是人,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力资源管理,本质是“治人”即对人的管理。从管理的意义看:“治人”通过专注于人的积极修为、管理实现对事对物的管理,这种管理思想和方式与现代的“人本管理,人为为人”的人性化管理理念相一直,只有管好人才能管好物、管好事。就现代企业管理而言,这一理念也是广受推崇的,跟“以人为本”的国策相符,我们在平时的企业管理中应当继承这种“民本”思想,不管这是古代的“哲理”还是现代的“国策”。
众所周知,儒家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文化,认为在一切事物中人居于最重要的位置,甚至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都是并列的。从管理学的角度考查,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管理主体的重视,特别强调管理者要“修己、正身”,要遵循“为君之道”“为将之道”“爱民之道”,提出了仁、勇、信等各种德才标准;其次是对管理客体的重视,处理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相对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民本”“民心”“民意”,把“民本”“民心”“民意”看做管理行为成败得失的根本,例如古代君主的“奉天承命”就是要尊重民意。当然,或许有人说这是迷信,应用于现代企业的管理中肯定会出乱子,这点笔者不否认,但是要强调的是对于古代的丰富遗产,我们应该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面对,笔者相信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大家都应该有一个理智的判断,关于这点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同样,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理念与现代“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一方面把人即人力资源视为企业一切资源中最重要和最有潜力的战略资源,着力提高人的素质;另一方面强调对人的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价值观培育,努力做到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挖掘企业员工的潜力,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因此现代企业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民本观念,以企业的人力资源为中心,把面向企业员工、尊重企业员工、关心企业员工放在首位,充分调动企业中所有人的工作热情和智慧,企业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现代企业应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作用,把尊重员工、关心员工放在首位,通过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规划企业员工的有效配置,不断为企业员工提供学习、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提高企业员工自身能力素质,增强企业员工责任感、使命感;深入挖掘企业员工潜力,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当中,最终实现企业员工的个人价值和企业发展繁荣的双赢目标。
此外,在企业管理中重视员工的自身发展,也是符合传统文化的义利观的。作为儒家五常之一的“义”一般是指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和人们行为的价值标准,“利”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物质利益和功利。“见利思义”和“以义制利”的儒家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的民主精神,引导和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激励和推动了中华民族和整个国家的凝聚力。在企业管理中,如果做到“见利思义”、“以义制利”,把面向企业员工、尊重企业员工、关心企业员工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完全以企业利润为出发点,可以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当中。
总之,不管是古代儒家思想,还是现代国家政策,我们都应该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灵活运用人本思想,让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馨和对自身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才能够让员工有归属感,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
3 古代和谐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提倡“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强调为人处世要随和谦让,这其实是一种心胸豁达的思想境界。对于企业管理而言,个人与个人之间如此,团队与团队之间也应该如此。儒家认为,柔是自然之道、养身之道和治世之道,天地万物均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因此人必须关注自己并注重自身的修为,使人道合乎天道,顺应天道。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说人与自然要协调统一,主体与客体之间要相融相通,这就是所谓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道理。孔子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此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从天开始,过渡到人,即管理者要以企业文化来熏陶员工,用文化的潜移默化功能促使员工的目标、行为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保持和谐,培育员工和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实现个人与企业协调发展。古代和谐思想也与今天我国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观点不谋而合。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古代和谐思想可以帮助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因此企业管理者的实践活动应建立在企业的可持续能力和企业员工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保障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促使员工的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作为中国通讯的巨头——中兴的“森林原理”和“低成本尝试”管理方式体现企业中和谐思想的活用,这种东方的价值观向中兴企业的组织结构、研发领域、市场末端、文化氛围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渗透,并发挥了积极作用。日本企业之首——松下作为也非常推崇中国的和谐思想,认为提倡和谐就是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信但又不搞折中和放弃原则,强调高瞻远瞩、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所以说,古代的和谐思想运用于现代的企业管理中可以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甚至为企业的进一步扩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点相信很多企业管理者在实践之后将深感触。
4 中国传统文化的其它方面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启示
“修己安人”是以人为本古代先哲思想的逻辑演绎,体现了个人与组织的辩证关系。对现代企业而言,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在企业内部形成个人、群体的目标链条。个人管理在管理过程中逐步实现从自律到自觉的飞跃,通过推己及人实现组织管理的目标。个人管理目标作为组织管理目标的基础。前一目标的完成是后一目标实现的前提,后者的达成又是前者的印证和升华。同时,组织管理目标的达成又为个人管理目标的完成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两者相互作用,最终实现企业最高战略。
先秦儒学作为“伦理—政治型”的观念形态,“内圣外王”既是其最高的理想人格、价值观念,也是其最高的政治目标和现实关怀。所谓“内圣”者,“内在于个人自己,则自觉地作圣贤功夫(作道德实践)以发展完成其德性人格之谓也”;所谓“外王”者,“外而达于天下,则行王者之道也”,应用于现代的企业管理中,则是指领导者应当极力增强自身的品质修养,且注重对企业成员的素质提升和人文关怀,通过组织内在的品性修炼来培育整个企业先进优良且契合市场变迁的经营哲学,从而依托内在的自我成长和品质塑造来实现社会的物质丰盈和精神富足,使企业得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品牌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起光辉的形像。
道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弹性柔化管理方式的理念基础之上,体现出一种自然主义的管理模式,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即管理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态势,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制定管理方法和策略,同时管理者要以冷静、持重的态度做事,顺应自然之“道”,适时采取行动且坚定不移地实施。
参考文献:
[1]刘春喜.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J].人才资源开发,2010,(8).
[2]王建军.从传统文化感悟企业管理之道[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范文3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管理思想作为管理活动的升华,其产生与发展都是特定环境条件的产物,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要代表有:
(一)管子的管理思想
管子是春秋时期齐国最为杰出重要政治人物,他在政治、军事和管理思想方面有杰出的才能,并辅佐齐桓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大业。其主要管理思想可概括为:
1、“自利”的人性观。管子认为“自利”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本质所在。“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走下,于四方无责也。”管子认为,人对“利”的追求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是无可厚非的。但管子并未走极端,他认为“自利”与“利人”是可以调和,人既可以有“自利”之德,也可以有“利人”之德,惟其如此才不至于走极端。
2、“四民分业定居”的管理方式①。管子第一次提出了“国之四民”说,即士、农、工、商,并称为国之四民。管子主张“四民务使杂处”,即四民不能杂居,应该分开。“处士…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这样做即有利于同一行业的人员集聚,实现经验的交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也能够实现组织的和谐,提高专业化程度。
(二)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是我国的正统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程度比较高。儒家的管理思想主要以“仁”为核心,特点在于关注人性本质和社会问题。孔子关于管理的“九字名句”②:“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阐释了管理的核心特点。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和”,即中庸、和谐的综合,这是管理的最为理想的状态。
(三)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其最高境界为“道”。“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基础,“无为而治”的哲学思维,则是道家管理思想的最高准则。“为”涵盖了及其丰富的管理理念。“无为而治”要求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要顺乎事物的发展规律。“无为”并不是没有作为,而是不肆意妄为,这是遵循“道”的要求的。总之,以“无为”的理念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四)墨家的管理思想
墨家是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代表之一,其管理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墨家管理思想崇尚“平等、博爱、节俭”。墨家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
1、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大力提倡“兼相爱”的思想,要求大家由此及彼,力图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消除相互之间的误会,避免存在隔阂。同时,墨子认为利益的损益也是相互的,做有损他人的事情,自己也会受到伤害,因此提出通过“交相利”的方法,期望能达到兼爱的目的,实现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这样才能实现国富民强。
2、贵义。在《墨子.贵义》一文中说到“万事莫贵于义”。贵义其实与兼爱密切相关,贯穿墨家管理思想里,是墨家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家认为义便是利,这里所指的“利”并非是一己私利,而是社会公利。“义”与“利”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五)法家的管理思想
法家思想的基础是“崇法”,提倡“人之初,性本恶”的人性本质论,并提倡法治。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认为“法”、“势”、“术”三者相辅相成。“法”是指规章制度,“势”是指职位权力,而“术”则是指监督考核等。由定义可知,法是三者的中心,是势和术存在的前提条件。
(六)兵家的管理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兵家思想非常盛行,可以用空前绝后形容。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孙子。孙子著有《孙子兵法》一书,该书是一部蕴含丰富军事管理思想的重要著作。该书开篇就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理念,该理念对现代企业管理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孙子兵法》一书中提出了很多重要思想都为现代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架构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既不同于西方管理思想,也不同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它有其独特的构架。
(一)天时、地利、人和
天和地,反映了组织的外部环境。孙子在《孙子兵法》一书中曾指出:“知天知地,胜乃无穷。”由此可知,正确判断外部环境的重要性。古语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人和”在天、地、人三者当中是最为关键的。荀子认为:“爱民而安,好士为荣,两者无一焉而亡。”③这正是现代管理的核心。
(二)修身、齐家、治国
管理者自身的素质的高低与组织的大小程正相关关系,中国古代“修身治平”理论认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管理者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知识素养,才能够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管理者必须“三省吾身”努力规避诱惑,克服自身缺点,管理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方可促进组织的成长。
(三)义利两全,富民强国
中国传统文化大多主张重义轻利,也有利义并举者。现在已知的最早的以“义”、“利”作对比的例子记载在《国语.晋语一》中,晋献公准备废长立幼,大臣丕郑用义利观对晋献公进行劝说:“吾闻事君者,从其义,不阿其惑。…民之有君,以治其义也。义以生利,利以丰民。”④《三国志.吴书.骆统传》中也有人提出:“财需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德俟民茂,义以民行”。以上的义利观都表明了义利并举可以实现国富民强。⑤
三、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协调管理的启示
和谐观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精髓,依然可以解决很多对现代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树立正确的协调观,克服工作中的自我本位意识。其次,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明确各自的职责,确立员工各司其职的工作思想。最后,就是建立健全企业激励机制,才能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2、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
作为我国古代军事典籍的《孙子兵法》,其包含的战略管理思想也不再局限于军事管理领域,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思想宝库,为现代企业制定相应的战略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参考价值。
3、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绩效管理的启示
管子“自利”的人性观和“诚信获益”原则给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等方面。“自利”不仅有“自利”之德,又有“利人”之德,这样会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四民分业定居”的管理方式为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提供借鉴,专业化分工可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更有利于进行企业绩效的评价。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注解:
① 王泽民.管子的经济管理思想.甘肃日报,2010.
② 张增强,张超逸.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
③ 闫红满.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中国市场,2014.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范文4
关键词:三纲五常;传统文化;管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088-02
在管理领域,可以洋为中用,也可以古为今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管理在经历了最初对西方理论与实践的照抄照搬之后,早已开始了中国化的执着探索,包括向中国传统文化汲取智慧与营养的尝试。在这一过程中,“纲常”观念作为经历了两千多年社会管理实践历练的中国管理思维,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应该得到管理中国化探索者的特别重视。
一、“纲常”观念与当今时代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谓之“三纲”。“纲”有根本、统领、表率等义,“三纲”即社会交往中三条基本的原则。“仁、义、礼、智、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谓之“五常”。“常”有不变、恒久、常规等义,“五常”即待人律己中五项基本的规范。“三纲五常”的基本思想先秦已有,自西汉起其内容逐渐统一、规范,并有了“三纲五常”的称谓,也简称“纲常”。历经两千多年统治者的倡导,思想家的阐发,文化教育的传播,社会生活的践行,纲常观念早已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了某种似乎天经地义、不证自明的东西。
三纲五常产生于中国社会小农经济、专制政治、家庭本位的土壤之中,又反过来教化和约束着它的君臣子民,参与了创造和维护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使命运多舛的华夏文明得以延续至今,但也妨碍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前进步伐。正因如此,一方面,在两千年的中国专制社会中,它被奉为圭臬,金科玉律,不容置疑,另一方面,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它又被视如敝屣,甚至干脆被概括为两个字“吃人”。
作为华夏子孙,说起推动中国现代化有必要向传统文化汲取智慧的大原则、大道理,无不认可,可一旦涉及具体汲取什么、怎么汲取,则往往语焉不详。特别是对以来被冠上污名的三纲五常,国人除了痛斥之外,便是避之唯恐不及。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是主流;儒家思想中,伦理思想是主导;伦理思想中,纲常观念是主干。因此可以说,纲常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核心、精髓和基本源流。声称要继承传统文化,却要么简单粗暴地对三纲五常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要么有意无意地无视或试图绕开三纲五常,其实都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站在21世纪的今天,从中国人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实践出发,看三纲五常,应该秉持分析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以分析的观点看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本来就是精华与糟粕并存,专制与人性同在的。一方面,三纲五常毕竟是专制时代的产物和为专制统治服务的工具,而且是专制意识形态中最核心的部分,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平民文化的今天,很多内容确已沦为糟粕,甚至是现代化的绊脚石。如三纲思想中“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愚忠愚孝”“男尊女卑”那一套等级观念、性别歧视、人身依附等,即便在当时也不是什么先进的东西,在现代社会中更是无论如何也行不通的,让现代人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另一方面,对纲常观念也不能情绪化地一骂了之,简单化地一弃了之。如果三纲五常仅仅是一堆只能荼毒心灵的垃圾,那让我们如何理解那些开创盛世、名垂青史的明君贤臣的孕育产生?被中华民族万世景仰的文天祥、岳武穆那样的忠臣良将难道不是三纲五常教化的结果?事实上,我们在一个世纪前的“”中曾经以非白即黑的逻辑对待过包括三纲五常在内的传统文化,“打倒”“砸烂”,痛快一时!但历史的辩证法就是这样无情,当年被我们慷慨激昂、轰轰烈烈地“打倒”“砸烂”的东西,至今依然顽强地驻守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这是因为,一种思想文化能够传承几千年,绝不可能仅仅归之于某个圣人的非凡智慧或某个统治集团的一厢情愿,而必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等原因。三纲五常思想虽曾长期被中国专制时代的统治者作为统治工具所利用和倡导,但它却是植根于中国社会深层的文化积淀与文化结构之中,反映着中国人现实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关系,折射着中国人的人格特质和精神世界,是中国社会管理智慧的结晶,因此具有某种超越时代,甚至超越文化的价值。以今人的智慧,一定可以在曾经被我们弃之如敝屣的纲常观念中重新发现实为当代稀缺资源的宝藏。
以发展的观点看三纲五常,无论是三纲五常本身,还是后人对三纲五常的解读和践行,也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就五常观念本身而言,在孔孟之前,“仁”“义”“礼”“智”“信”等就是中国人古已有之的基本道德观念,所以孔孟并不是无中生有地创造了这些观念,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突出了这些观念在中国人精神世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并围绕这些观念建立起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其后的董仲舒、朱熹等人,则是在这些思想的系统化、世俗化、当代解读、地位拔高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使这些思想逐步成为完善、系统的道德原则与规范体系。古人尚且不墨守成规,有所谓“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观念和勇气,今人为什么不可以通过不断改造和扬弃,使传统观念承载时代的精神,跟上今人的步伐?以对三纲观念的解读而言,从彻底否定的立场出发,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片面强调了其中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关系中专制、尊卑、主从的一面,并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得出了彻底否定的结论,却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其中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关系中示范、责任、担当的一面,将本来平衡、对称的双向关系解读为失衡、依附的单向关系,问题是出在先贤的过时与迂腐,还是出在后人的偏颇与误读?由此得出的纯粹否定性结论难道不应该在当代背景下再思考吗?
二、“纲常”观念在当代中国管理现代化中的价值
中国的现代化当然包括,也离不开管理的现代化,尤其是管理思维的现代化。现代管理源自西方,中国管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拿来主义本是必然。但拿碇饕宀皇枪芾硐执化的唯一途径,也不可能解决中国管理现代化的一切问题。搞中国的管理现代化,除拿来主义外,还必须向中国人的传统智慧学习。在这方面,纲常观念本身就是产生于社会管理实践,应用于社会管理实践,长期经受社会管理实践的检验,并在社会管理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管理思维与管理工具,自有其不可无视、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其一,纲常观念具有天然的本土品格,特别是它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与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民族情感具有先天的兼容性,一种新的管理观念若以其为内核,会更容易为中国人所接纳。我们所谓现代管理,从理念到方法,大多是舶来品,移植到我国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土不服、食洋不化的问题。在设备、技术、质量、财务、成本等管理领域,因其对象是物,这种冲突相对缓和,而在管理哲学、商业伦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管理领域,因其对象是人及人的观念,这种冲突则相当突出。或许不少人对绩效管理中“末位淘汰制”引入我国之初曾在某著名房地产公司诱发的公司多名高管率领自己团队“集体叛逃”的事件,以及由此而在社会上激起的强烈反响记忆犹新。时至今日,随着这一制度日益普及,人们在理性上对其已慢慢理解、接受或说麻木、见多不怪了,但情感、观念上对其的抵触依然强烈,因而其社会评价依然以负面为主。其实,“末位淘汰制”的主要倡导者杰克・韦尔奇对此有过精辟分析,“我们的活力曲线(指“末位淘汰制”―笔者注)之所以能够发生作用,是因为我们花了10年时间在GE公司建立起一种绩效文化。在这种文化里,人们可以在任何层次上进行坦率沟通和回馈。坦率和公开是这种文化的基石,我不会在一个并不具备这种文化基础的企业组织里强行使用这种活力曲线。”可见,引进一种外来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不仅要看到它的先进性,还要考察它的适应性,要顾及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尽量避免水土不服,南橘北枳。
其二,纲常观念自觉地体现了秩序和责任、权利和义务、他律和自律的平衡,这对纠正和警示管理现代化中的偏颇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传统的西方管理观念比较强调秩序,并主要通过制度化的他律机制来建立和维持秩序。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强调尊重人,尊重人的权利的人本观念逐渐成为管理现代化的主流和标志。这当然是一种观念上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风险。管理实践中,令管理者颇为头痛的员工随意离岗,特别是关键岗位员工过于随意的不合理流动,就是这种风险的表现之一。这些员工往往片面强调自己个人的权利,而忽视对组织的义务,千方百计钻制度的空子,而缺乏基本的自律精神。其实这既是被管理者的问题,也是管理者的问题,既是管理实践的问题,也是管理观念的问题。
其三,纲常观念贯通了社会与家庭、工作与生活,使人们在职场内外能够一以贯之,赋予“职业生涯”观念以新的内涵。在西方的传统观念中,职场内外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游戏规则。职场之内,人是逐利的经济动物,一切物竞天择,弱肉强食,胜者为王,都是天经地义的,无关道德。职场之外,人回归家庭,可以娇妻爱子,温情脉脉,奉献爱心,讲道德,谈宗教。“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就是这种人格分裂的形象化描述。而在儒家“修齐治平”观念的背景下,“三纲”中“君臣”之间的工作关系与“父子”“夫妻”之间的家庭关系奉行的是同一原则,“五常”中“仁义礼智信”规范的是人的一切行为,而不分职场人,还是家庭人。近年来,管理领域中出现了“职业生涯”的观念,就是试图将事业与人生、职业与生活、做事与做人自觉地统一起来,将人的成长纳入管理的视野。但这一观念目前还局限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一局部,内容狭隘,也缺乏管理哲学的底蕴和支撑。在这点上,纲常观念的思维方式不仅有启发性,而且可以有具体的借鉴价值。
其四,纲常观念是自成体系的完整系统,可以全面地覆盖现代管理的主要领域和基本职能。纲常观念能够纵贯两千年而不亡,除了它的内容经得起时代变迁的考验,并在这种变迁中不断地自我调整和完善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是一个覆盖全面的自给自足的系统。正是这种系统性,使它只用“三纲五常”四个字就可以严密规范中国人社会生活与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使人在任何场合,面对任何际遇时,都能从中得到较为明确、具体的答疑解惑,从而使自己有所秉承,有所凭借,有所依归,而不至于惶惶然目迷五色,六神无主。以“五常”而言,对于现代管理,“仁”是基本原则,“义”是价值观念,“礼”是制度规范,“智”是素质要求,“信”是道德自律,可以说全面覆盖了现代管理的基本领域、基本职能。这对现代管理来说,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制度建设,无论是管人,还是律己,都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和指导意义。
其五,纲常观念对现代社会中的某些流行病、时代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而能更好地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也许是洞悉了人类见利忘义的贪婪本性,也许是预见了人类迟早会进入一个轻诺寡信的时代,今天来反思中国先贤们的道德忠告时,我们会清晰地感受到那穿越历史时空的远见、洞察力和针对性。纲常观念对今日的某些时代病几乎是刀刀见血,无一落空,给人以强烈的“对症”感!仅举一例,每当高校学生毕业择业之时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选定应聘单位后,要与用人单位、校方签订一个具有承诺意义的三方协议,各方工作到此算告一段落。但绝大多数毕业生在签订协议后都会继续“骑着马找马”,一旦有对自己更有利的机会,就会毫不犹豫地单方面毁弃前约而无所歉疚。造成这种局面当然有三方协议制度本身不合理的因素在里面,但就大学生们而言,初入职场就从失信开始,无论如何也不是一好的起点。若再联想到在校学习期间作弊成风还理直气壮之类乱象,不能不让人反思,这是否与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压根没有“信”的教育有关?
三、结论
就纲常观念与当今时代的关系而言,纲常观念不是只能代表旧时代的弃儿,不是与新时代格格不入的敌人,而是不断随时代变化,不断自我更新的生命有机体,古来如此,今天依然如此。只要今人不抱残守缺,僵化保守,秉发展的观念,持分析的态度,纲常观念就一定可以焕发新的生命力,古为今用,与时代同行。
就纲常观念与现代管理的关系而言,纲常观念不应仅仅被局限于伦理道德的狭窄领域,再简单地打上封建主义精神枷锁的标签。两千多年来,它既是中国社会管理实践与社会管理智慧的高度概括与结晶,同时又指导着中国社会管理实践,并为中国社会管理实践所不断验证和日益完善。时至今日,纲常观念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方法,都仍有其为今人所不及的独到之处,完全可以使管理现代化有所启发,有所借鉴。
这就是纲常观念在中国管理现代化中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范文5
扫墓是清明假期的主要新闻,光上海一地扫墓踏青客流就百多万人。邻近省份的朋友回家去了,但老家远一点的新上海人,在短短三天连续假期里大多选择留在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清明扫墓在高速城市化的中国是奢侈的事,过去30年离乡背井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在大城市里落了户,故乡的坟头靠谁打理需要妥善安排,老家还有亲人的尚且容易,如果全家都进了城,祖坟的照料还是要费点心。
虽然浓淡程度不一,中国传统文化里安置祖灵的观念还是人们潜意识的一部分,扫墓或叫上坟,在文化潜意识里总跟春节一样,离不开“故乡”的观念,特别对游子来说,仿佛都是在提醒勿忘家乡和故人。
“故乡”对许多人来说,唏嘘更多于浪漫。
老家在安徽的学者王晓渔说得最直白:“在一个国民都是居民的年代,让人充满想象和渴望的是‘异乡’,不是‘故乡’。”
对许多游子来说,家乡都是小地方,而小地方的吏治、社会状态,相对于市容的变化速度,数十年没什么改变。
七十几年来海峡两岸第一次在陕西同祭黄帝陵,场面空前盛大,而在另一边河南新郑也因是黄帝出生地而年年祭祀。改革开放走市场经济以来,许多地方都找出自己家的特色大搞旅游业,地理上没有特色的就从历史上找,于是许多古人住过的地方都成了观光资源。无论祭祀典礼还是把古人相关的地方整修一番,看起来像对传统文化的提倡或尊重,实际上有没有让传统文化的活水泉涌,流出新生命,是个大大的问号。
六十几年来中国经历的大变化,其速度与规模亘古未有,前30年是精神文化上的变化,后30年是土地与家园的变化。土地与家园的重建、新貌毕竟还看得见,文化上的新生或重生就看不到迹象。
在消费经济时代,中国人对外国品牌的崇尚与热衷,代表的是对外国文化品位的拥抱。尽管对知识界来说,这象征的是西方、日本等外国软实力的行销优势,但另一方面的现实则是代表一国文化品位与历史沉淀的经济成果和商业化产品,尚未在中国诞生。
上海学者朱大可在他主编的新书《文化批评》中就指出,中国试图在走出世界工厂和制造业U型曲线的低端的过程中找到出路。
他把问题指向文化:如何让传统文化精华成为生产与消费的对象,在此基础上修正中国制造的命运,才是最大的难题。
他回顾30年来的经济发展,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无法进入U型的价值链,以致只能在知识界内部运行。其后果则是风雨飘摇的传统文化因为无法被现代日常生活接纳而加快湮灭速度,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也无法获得来自本土文化的声援,以致徘徊在U型链的低端。
传统文化如何转化成现代经济效应是个大课题,除了旅游观光,还能怎么样在经济价值链中创新、结果,在日常生活中成为看得见的经济效应,这并不是简单地转型升级、淘汰更换产业就能成功。
西方文化发展在时间顺序上后进于中国,但现代管理和经营理念多来自西方思想界,甚至政治和文化理论亦然,其中原因非常清楚,就是政治权力对文化与思想的钳制被公民社会所削弱,自由与开放的环境让个人才智得以百花齐放,撞击出创新的火花。
历史学家早已指出,在中国历史上,文化上的盛世正是政治权力相对衰弱的时期。在今天来说,文化的创新力甚至关乎经济动力的持续与否。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范文6
民本思想主张的是“以人为本”,进而在治国管理上强调人文关怀精神,无论是治国的目标,还是治国的方式,都应当结合民众的利益,采取温和的统治方法,避免各种矛盾的发生,孔子规劝君主要“薄以待一身,厚以待百姓”。
2民本思想对医院行政管理的具体影响
随着医疗服务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从单一转变为多样化,医院管理是否科学合理成为医院管理者的研究重点。结合医院的多元化管理,在这个“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主思想社会,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有效的和医院的行政管理结合在一起,儒家的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对医院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而医院管理中“以人为本”是对传统的儒家文化的秉承和发展,可以有机地与现代医院行政管理结合起来,起到促进作用。
2.1以民为本、加强服务意识
在医院这个大环境中,病患的需求是第一位的,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以民为本这个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医院的管理进行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作为医院要始终把群众的根本利益当作第一利益,以群众的需要为首位,群众满意的就去做,群众不满意的坚决不做。服务是一种给人以舒适感的方式,服务的对象是人,服务的宗旨也是让对方感到幸福,在医院这个处处体现服务的“大舞台”,服务意识的增强也就成为医院行政管理的首要任务,在增强服务意识的同时,可将儒家民本思想与之有效的结合,本着以民为本的宗旨宣扬服务精神,为病患服务,想病患之所想,急病患之所急,这样贯穿在医院的行政管理中才能促进医院和谐稳定的发展。
2.2实现民治、干部与员工协同治院
伴随着新医改的进行,各种新的管理制度如雨后春笋般在医院的行政管理中萌生,尤其是绩效管理的推行,为医院的行政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需要面临新的问题,绩效评价的结果是否能使所有员工都满意,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医政工作者就可以将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管理手段相结合,本着“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宗旨,在出现问题时,领导干部要放下身段,以职工的问题和需要为根本,先了解职工的问题,后可站在职工的角度想问题,处理问题,这样有机结合,彻底地实现民治,干部与民众平等,干群关系和谐,推动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3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医患沟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医疗卫生系统成为紧贴民生的重中之重,而人民大众关注的医疗服务问题发展成为新的问题,随着新问题的出现,医患关系也有了新的改变,不单纯是简单的医生和病患之间的关系,还增加了病患家属及陪同就医者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的维系及产生问题的解决,都围绕着人来展开,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不变,正确的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医生与病患之间的关系等等,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医患矛盾,处理医患沟通,在处理医患沟通的问题方面,儒家的民本思想起到了贯穿始终的作用,医政工作者要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坚持正确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认识,用正确的手段和方法。儒家的民本思想再次为医院的行政管理提供了思想基础,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