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商管理的策略与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商管理的策略与方法范文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模式;零库存;联合库存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110-02
库存是供应链乃至整个物流领域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竞争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来控制库存与降低库存,就是从整个供应链管理的广度与深度来优化库存管理。传统的库存管理往往是就库存来论库存的优化,静态地观察问题,最佳效果也只能是局部优化。这种思路存在着许多弊端。现代库存管理置身于供应链环境下,必须从整个供应链整体出发优化库存,探索库存管理的战略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1 供应商管理库存的重要性
供应商管理库存就是供货方代替用户(需求方)管理库存,库存的管理和补货职能转由供应方负责。供应商管理库存从本质上讲,是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策略。它是让双方都以最低的作业成本来确保交付服务和可靠的供货。通常双方在达成共识的目标框架下签订“产品及服务协议”,供应商根据用户提供滚动的预测计划,根据实际的或由用户提供的当前库存数量,由供应商来管理库存。这样的合作协议框架,将由双方在紧密合作中执行,并且根据实施的情况及时修正,从而形成一个持续改进的运营环境。
供应商管理库存是一种库存管理方案,供应商需要掌握客户的库存品的详细资料和库存量,并且对客户的生产和销售计划、生产和销售情况有深刻的了解,从而供应商可以把上述信息与自身的生产计划进行有效整合、周密策划、精心安排,从而高效、低成本、快速地为客户的供应链的正常运作提供全方位的库存管理服务。在供应商管理库存体系下,供应商不仅满足了客户在常规情况下的库存管理要求,而且基于供应商对客户作业情况和销售情况的深刻了解,甚至包括对客户的情况的了解,供应商对客户所可能遇到的各种市场变化情况也都有适当的预案,从而在出现紧急情况时也能妥善应付,而且成本增加也不大。
因此,供应商管理库存可以降低库存量、改善库存周转,进而保持库存水平的优化。在供应商管理库存体系下,供应商与用户分享重要的计划和库存信息,双方都可以改善需求预测、补货计划、分销管理和装运计划等。使供应商管理库存由传统的被动根据订单作业和补货,转变成主动以实际的或预测的客户需求作补货,得以减少客户、供应商的成品及半成品和在途库存。
2 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实施
2.1 建立顾客情报信息系统
供应商要有效地管理销售库存就必须能够获得顾客的有关信息。通过建立顾客的信息库,供应商能够掌握要求变化的有关情况,把由分销商进行的需求预测与分析功能集成到供应商的系统中来。
2.2 建立物流网络管理系统
供应商要很好地管理库存就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物流网络管理系统,保证自己的产品需求信息和物流通畅。许多企业目前采用MRPII或ERP。这些软件系统都集成了物流管理的功能,通过对该功能的扩展,就可以建立完善的物流网络管理系统。
2.3 建立供应商与用户的合作框架协议
供应商和用户一起通过协商,确定订单处理的业务流程及库存控制的有关参数,如补充订货点,最低库存水平等。
2.4 组织机构的改革
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改变了供应商的组织模式。引入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后,在订货部门产生了一个新的职能,也就是负责控制用户的库存,实现库存补给和高服务水平。因此,为适应这一业务功能和流程的变化,在组织结构上也必须做相应的改变。
总之,供应商管理库存可以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增强长期合作关系,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提供更精确的预测,降低营运成本,改善计划生产进度,降低库存量与库存维持成本,有效地配送等。供应商管理库存方法既可以应用于供应链,也可以应用于销售链。当供应商管理库存方法应用于供应商与批发商之间时,供应商以批发商的出货资料作为补货的参考。供应商管理库存可以整合制造和配送过程,参与预测与货物配送整合进入商品供应环节,交易伙伴可以共同决策如何适时、适量地将商品送达客户手中。
3 零库存管理模式
3.1 零库存管理方式
企业的库存体系建立对保障生产和经营的正常有序进行有着显著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当的缺陷。零库存管理的观念与思想被提出来。这是一种特殊的库存管理概念,其含义是使某种或某些货物不以库存形式存在,即库存数量为零。零库存是对某个具体企业而言的,是在有充分社会储备保障前提下的一种特殊库存管理形式。
3.2 采购环节零库存方式在采购环节实现零库存的优点
能够将原材料库存减少到最低甚至为零,减少原材料库存占用资金,并优化应付账款;能够降低库存管理成本(包括仓库费用、人员费用、呆滞库存等)。在采购环节实现零库存的难点和成本有:①企业为实现采购环节零库存,须少数几家供应商结成固定关系,甚至是单一供应关系,相对于多元采购会有供应商评价和考核困难,甚至会有以外断档的风险;②小批量供应、运输或配送频率高,会造成较高的物流成本;③要实现采购环节零库存,必须和供应商有良好的即时信息交流,需要有较大的信息化投入;④由于企业计划、市场变化和产品更新等因素,会造成供应商产品积压和报废,影响长久合作的关系。
3.3 零库存管理的主要运作形式
第一,委托保管方式。委托保管方式是指接受企业的委托,由受托方代存代替货物,从而使企业不再保有库存,实现零库存。受托方可以利用其专业的优势,实现较高水平和较低费用的库存管理。委托企业不再设置仓库,减去了仓库及库存管理的大量事务,可以集中计量于生产经营。
第二,协作分包式。协作分包式主要是制造企业的一种产业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可以以若干分包企业的准时供应,使主企业的供应库存为零,同时主企业的集中销售库存使若干分包劳务及销售企业的销售库存为零。例如,分包零部件制造的企业,可采取各种生产形式和库存调节形式,以保证按企业的生产速率、按指定时间送货到企业,使企业不再设一级库存,达到零库存。
第三,准时制方式。准时制方式是指依靠有效的衔接和计划达到工位之间、供应与生产之间的协调,从而实现零库存。看板方式是准时方式中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是日本丰田公司首先采用的,即在企业的各工序之间,或在企业之间,或在生产企业与供应者之间,采用固定格式的卡片为凭证,由下一环节基本上按一定的日程表向上一环节订货,并由上一环节按期(如按天或小时)准时给下一环节送货,各环节之间做到准时同步,实现零库存。
4 联合库存管理模式
联合库存是一种供应链集成化运作的决策模式,它把用户的库存决策权给供应商,由供应商代替分销商或批发商行使库存决策的权力。联合库存管理则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
联合库存管理模式与传统库存管理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①为实现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提供了条件和保证;②减少了供应链需求扭曲现象,降低了库存的不确定性,提高了供应链的稳定性;③库存作为供需双方的信息交流和协调纽带,可以暴露供应链管理中的缺陷,为改进供应链管理水平提供依据;④为实现零库存管理、准时采购以及精细供应链管理创造了条件;⑤进一步体现了供应链管理的资源共享和风险分担的原则。
建立供应协调机制:①建立共同合作目标。要建立联合库存管理模式,首先供需双方必须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共同的合作目标。为此,要理解供需双方在市场目标中的共同之处和冲突点,通过协商形成共同的目标,如用户满意度、利润的共同增长和风险的减少等。②建立联合库存的协调控制方法。联合库存管理中心担负着协调供需双方利益的角色,起协调控制器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库存优化的方法进行明确确定。这些内容包括库存如何在多个需求商之间调节与分配、库存的最大量和最低库存水平、安全库存的确定、需求的预测等。③建立一种信息沟通的渠道或系统。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特色之一。为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需求信息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减少由于多重预测导致的需求信息扭曲,应增加供应链各方对需求信息获得的及时性和透明性。为此应建立一种信息沟通的渠道或系统,以保证需求信息在供应链中的畅通和准确性。要充分利用因特网的优势,在供需双方之间建立一个畅通的信息沟通桥梁和联系纽带。④建立利益的分配、激励机制。要有效运行基于协调中心的库存管理,必须建立一种公平的利益分配制度,并对参与协调库存管理中心的各个企业(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或批发商)进行有效的激励,防止机会主义行为,增加协作性和协调性。
库存是供应链乃至整个物流领域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竞争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企业应采取不同的库存管理战略和方法。成功的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在于能够选择正确的库存管理战略和方法,从整个供应链整体出发优化库存,探索库存管理的战略管理方法和模式。促进企业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供应链背景下的库存管理模式主要有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零库存管理模式和联合库存管理模式。采用何种管理模式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做出选择。
参考文献:
[1]周曙光,田征.多级库存控制策略的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3(3).
供应商管理的策略与方法范文2
在A企业优化供应商管理中,要坚持系统性、层次性、可比性、通用性、经济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动态长期等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对供应商进行全面的评价,层次性原则是指评价指标要进行分层,重点关注关键指标。可比性原则是指指标的内容、计算口径等都要具有可比性。通用性则要求指标体系是普遍适用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经济性原则是指选择能够反映供应商总体水平的指标,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既要选取交货期等数量指标之外,还要选择难以用数据表示、难以量化的指标。动态长期原则是指对供应商的评价既着眼于当前又关注未来,关注供应商的长远发展能力。
具体来看,对供应商的评价可以选取功能指标、经营指标、稳定性指标等进行衡量。功能指标包括产品质量水平(投诉率、质量合格率等)、产品价格水平(平均价格、价格走势等)、客户服务水平(缺货率、顾客满意度、准时送货率、顾客保持率等)等。经营指标反映的是供应商当前的整体运营状况,包括其管理水平、企业实力、信息化水平、盈利水平、库存功能等。稳定性指标则反映了供应商的未来发展潜力,包括其开发创新能力、技术开发经费比重等为代表的技术实力,以信息化系统水平、预测能力等为代表的应变力,以职工凝聚力、员工满意度等为代表的企业聚合力,以行业服务时间、客户稳定性等为代表的经验指标,以及以员工素质、市场信誉等为代表的企业形象指标等。
2 采用科学的方法选择供应商在优化供应链供应商管理的过程中,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选择供应商。该企业可以采用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等方法来选择供应商。定性选择方法包括直观判断法、招标法、协商选择法等方法。在该企业采购非主要原材料时可以选择直观判断法,也就是根据征询和调查所得的资料并结合个人的分析判断,对供应商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方法。对于那些时间充裕,采购的原材料又较为重要时,该企业可以采用招投标法,扩大范围从众多的供应商中选择恰当的供应商。在有的情况下,几个供应商条件较为接近时,该企业可以分别跟几个供应商进行协商,以确定要最后选择的供应商。
定量方法包括采购成本法和线性权重法。采购成本法是将价格、采购费用、运输费用、维修费用、培训费用等各项成本加起来的总和作为选择标准。线性权重法是先确定选择供应商的指标,再根据实际情况给每个指标一定的权重,将各个指标相加形成一个总值作为选择的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等。
3 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该企业供应商管理优化过程中,还要和供应商建立协同合作的关系。针对该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合作意识不强等带来的对市场需求反应速度较慢等问题,该企业要切实采取措施处理好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建立协同合作关系。首先,该企业要控制好供应商的数量。供应商的数量不是越多越好,供应商数量越多,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协调的任务就越繁重,与供应商关系的处理就更困难。单一供应商也是不可取的,可能会带来受制于供应商的严重问题。因此,企业要从原来的供应商中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优秀的供应商,或者重新从市场上按照特定的标准寻找供应商,并和这些供应商发展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控制供应商数量离不开供应商的选择标准的制定,该企业要根据国际快时尚品牌中的佼佼者的做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本企业的供应商选择标准,将真正能够与企业长期合作,并能够增强该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供应商选择出来。
其次,加强与供应商的信息交流。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就是要通过供应链上的信息共享来实现供应链上节点企业之间的同步化、透明化的运作,就好像一个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运作一样。因此,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交流和沟通。在该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如果没有及时的信息沟通,供应商不清楚该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即将推出的新品的要求等,就无从准备面料、配饰等,这必然会降低供应商对该企业需求的反应速度。同理,如果该企业不清楚供应商的研发能力、经营状况,在向供应商下了订单之后也难以确保这些订单能否保质保量并按时来完成。通过EDI等信息技术,建立共享的信息平台,在这平台上,双方可以及时地获得对方的信息,以对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加强该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共享可以大大地增强供应商和该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
最后,该企业要和供应商订立收益共享合同,使双方都能从合作中获益。该企业需要通过与供应商合作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增强其快速反应的能力,真正成为一流的快时尚品牌。但是,供应商也是自主经营、自负亏盈的独立市场主体,他们之所以愿意参与到某一条供应链中,是期望能够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多的收益。因此,该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切实考虑供应商的利益,与其签订收益共享合同。比如,该企业可以在与供应商签订的合作合同中规定供应商做出了哪些创新等情况下,该企业可以在价格、订单等方面给予其优惠,促进供应商和该企业的共同成长和进步。
供应商管理的策略与方法范文3
[关键词] 船舶建造 供应链 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凭籍低成本的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大胆参与国际竞争,进入90年代后,抓住了国际船舶市场的机遇,造船产量逐年提高,并于1994年我国造船产量首次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位,但是,由于材料设备成本、生产成本以及管理成本的不断攀升并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再加上生产效率提高缓慢,以及国际竞争的加剧,尤其是前几年亚洲金融危机而导致日韩大规模的调整造船工业,使我国船舶工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低成本优势己不断减弱,导致我国船舶工业竞争力相对减弱。因此如何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应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及时协调整个船舶建造系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我国船舶建造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在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和计算机制造业等的成功应用,为造船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一、造船供应链管理的特性分析
船舶是可以行驶的庞大钢结构物。船体钢结构由成形钢板和型钢焊接而成,船体内安装由复杂的动力推进系统、供电系统、通讯系统、供水系统及其它辅助设施。因此船舶建造兼有一般制造行业的特点,又有自身的独特之处。
造船是属于按订单生产的大型组装产业,所需订购的各项材料设备,如大到机器、板材、型材、涂料、木材、水泥等小至房间内的窗帘、胶圈等,供应商遍布国内外,数量达上千家之多,而且设备的供应厂家、具体型号等,直接影响船舶产品的结构设计,在一些情况下,由于缺乏栖装设备技术资料,会直接影响设计进度,从而影响交船期,如主机的型号决定了机舱的结构设计,锅炉的型号同样影响机舱设计中的管路、电路系统设计,若这些设备的技术资料不能及时到达就会严重影响造船进度,因此船舶建造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层面既深入又复杂。
1.与供应商的关系密切
船舶建造过程中,需要安装各式各样装置、仪器、仪表等栖装设备,在向上游供应商订购时,必须与船舶建造进度环环相扣,所有胭装设备不仅涉及性能、价格、交货期、质量等,而且与船舶设计中各种设备的布置设计和装配尺寸等密切相关,因此,船舶建造中的一些重要设计变更信息以及由于实际建造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进度计划变化,必须及时的反馈给相关的供应商,以及时的协调供货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此外,在船舶建造中,船东会指定一些设备、材料的供应商,这样就需要船厂、船东以及供应商三方紧密协调,以确保各方的利益。
2.与船东和船级社信息交换频繁
在船舶建造过程中,一些设计图纸必须得到船东的认可,并通过相应的船级社的审查,而且主要的设备供应商也需要得到船东的认可,因此在船舶设计时,需要向船东及相应的船级社提供送审图纸目录和报检项目清单,这样,船厂、船东及船级社三方的信息交流是否顺畅,送审图纸能否及时送回,对于船舶建造周期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3.质量以及交货期的控制更加严格
船舶建造过程中,大多数的供应商都在接到订单之后定制生产的,因此在交货前需要严格控制每个零部件的质量,并接受船级社及船东代表的检验,以免在无替代品的情形之下,由于一两个零部件的质量问题而延迟整条船舶建造进度,造成更大的损失。
船舶建造过程与各种设备、材料供应环环相扣,往往由于交货期延误,严重影响到造船进度。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一些报道,某船拖期被船东处以高额罚款,某船的主机到货时间比生产进度时间早了2个月,造成近百万元的资金利息损失,或者听说某船的下水时间仅仅因为忽略了一个小小胶圈缺货而不得不推迟几天,由此可见严加控制各种设备、材料的交货期,可达到降低造船成本,缩短建造周期的目的。
4.与最终用户(船东)直接接触
一般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包括上游外部供应链管理、内部供应链管理以及下游外部供应链管理。但是由于船舶产品的特殊性,在建造完成后将最终产品―船舶,直接交给最终用户―船东,因此在造船供应链管理中与一般的供应链管理是不同的,其下游外部供应链管理中不需要分销商管理、配送中心以及相应的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而只通过合同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与最终用户进行协调、沟通以及信息、交互。
二、造船供应链管理框架
基于以上的分析,造船供应链管理框架可用图1表示。该框架是基于Internet/Intranet构建的,在船舶建造企业内部构建基于Intranet的内部信息交互方式,船舶建造企业与船级社、船东以及各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交互是基于Internet方式,船舶建造供应链管理以建造计划及管理为核心,以信息共享和交换为基础,保证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顺畅。
在该框架中,船舶建造企业内部流程分为决策阶段、计划阶段以及施工建造阶段,决策阶段主要功能是全球资讯分析,与潜在的客户进行技术谈判,签订建造合同,选择主要设备的供应商以及外包商,并决定建造策略。计划阶段主要功能是设计研发,制定建造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等。建造阶段主要功能是按照设计结果以及建造计划,进行船舶建造。
三、造船供应链管理的实施策略
基于船舶工业的特性分析,建立一个有效的造船供应链系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由传统的管理思想向供应链管理思想转变
降低总成本以及缩短交货期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巨大作用,是不同行业的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系统的驱动力。但是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在实施时会遇到传统管理思想的阻力,有可能引起员工的抵触情绪,尤其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员工对该管理思想的认知问题以及相互沟通问题,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开始阶段,可能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就需要决策人员坚定实施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的管理思想不同,它需要打破企业内各部门之间的界限,使各部门融为一体,供应链管理给员工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在造船供应链管理实施过程中,让员工清楚地认识到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并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培养协作精神,建立“多赢”思想,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合作方之间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和信息共享机制,共同承担利益与风险,实现由传统的管理思想向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转变。
2.建立适合供应链管理的船舶建造企业流程
船舶建造企业流程是指在企业内部,应用各种管理技术和生产设备,最终形成船舶产品的相互关联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各种型材、板材等原材料,经过运输、生产、搬运、再生产,……,转换为零件、组件、部件、中间产品、分段、直到最终的产品。
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在于,通过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料流管理,使之更加快捷稳定地贯穿企业整个流程,但是目前我国船舶建造企业流程是职能中心化的,个完整的工作要跨越多个职能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许多协调与沟通问题。与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业务流程中心化之间存在冲突,因此为了充分发挥造船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优势,必须对船舶建造企业进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程重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RP)。
3.重视供应商管理
在建造过程中,需要与成百上千的零部件及设备供应商联系,不同的供应商以不同的方式将板材、型材以及各种设备零部件送至造船企业,一旦由于某种原因,某种设备或某种型号的型材延迟到达,将会延缓建造进度,甚至有可能影响到交船期,同时,如果各种物料过早的送达造船企业,不仅需要增加库存费用,而且造船企业还需要向银行支付大量的利息。由此可见,高效的供应商管理是实现造船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一步。
在供应商管理中,需要依据其重要性进行分类,对不同种类的供应商应该实施不同的管理策略,并且尽量减少供应商的数量,以降低管理成本。在造船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可分为3类,一类是长期供应商,如板材、型材供应商,另一类是关键供应商,如主机、螺旋桨等供应商,最后一类是短期供应商,如化学品船的特殊涂料、减摇鳍等一些特殊船舶特需的一些材料设备的供应商。不同种类的供应商与造船企业的集成度是不同的,在船舶产品设计过程中应纳入关键供应商,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形成扩展企业。
4.建立有效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机制
由于供应链上各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在协同运作时总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它们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影响供应链之间的协作关系,进而影响到造船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效果,因此造船供应链管理不同于单个企业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机制。
目前的一些绩效评价主要侧重于事后分析,缺少对供应链的业务流程进行实时评价和分析,当发生偏差时其损失和危害已经造成,往往难以补偿。再者,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于财务结果,在时间上显得滞后,不能反映供应链动态运营情况。所以,新的绩效评价系统必须清楚地认识供应链中利益与风险分配的作用,正确分辨各企业对整个供应链获利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把评价的对象扩大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并且,应尽可能采用实时分析与评价的方法,把绩效度量的范围扩大到能反映供应链实时运营的信息上去。
5.完善信息网络建设
由于船舶建造活动中的供应商遍布全球很多地点,因此信息交换就非常重要,如果供应链中信息不畅通,造船企业必须加大库存来应付一些不确定性情况,有些设备如主机等只能通过增加交货提前期来解决。而当供应链各成员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就可以大大降低供应链中的库存,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从而增强供应链的竞争实力。目前我国造船企业中,计算机工具己经被广泛使用,企业内部计算机局域网络基本建立起来,应该说从硬件上己经具备了实现造船供应链管理的条件,但是在管理方面的计算机软件支持工具还十分缺乏,这样必然导致信息交换和共享上的困难,因此首先必须把各个专业软件在信息交换和共享方面实现集成,从而实现造船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个供应链系统上的信息集成和共享。
参考文献:
[1]郭 炜 程 丽:神龙公司供应链管理应用研究.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3:47~49
[2]软件世界:制造业供应链需求调查.2005,2: 117~119
[3]朱汝敬:对我国造船技术和管理发展的若干思考.船舶工业技术经济信息,2005,12:13~19
[4]高绍新:先进项目管理技术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供应商管理的策略与方法范文4
关键词:供应商 分类方法 供应商管理
一、供应商分类管理概述
分类管理是常用供应商管理方法,其具体的工作原理是将企业所需要的服务或者产品有效分类,也被称之为战略定位,通过这种方法就能根据产品或者服务的性质将其有效区分,并根据其自身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分类管理要贯彻实施在整个产品生产过程之中。分类管理的主要优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可以降低采购工作的工作量,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第二,对成本进行了有效控制,缩减了成本支出。
二、供应商分类管理的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所有的供应商都采取一样的选择和管理方法,必然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问题。所以,要根据供应商类别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管理。这样做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降低大大减轻了采购部门的工作量;将管理工作制度化,提高工作的效率降低了管理的成本投入。
现阶段常用的划分依据是产品的采购金额和购买风险。根据两种划分标准把供应商分为以下四类:第一,战略物品供应商是指企业,通常指企业生产中需要大宗采购而且采购风险大的产品供应商;第二,重要物品供应商,指的是投入成本较大,但产生的风险较小的物品供应商;第三,瓶颈物品供应商,其特点是成本投入少,风险大;第三,常规物品供应商,其特点是成本投入少并且风险相对低的物品供应方。通过其性质将供应商有效划分后,就要开展与其相对应的管理策略制定:
(一)战略物品供应商管理策略
在进行战略物品供应商的挑选时,要对供应市场进行细致的调查,不要局限于本土供应商,要大范围筛选优质供应商,从而为企业的关键产品的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二)重要物品的供应商
重要物品在企业的日常生产中的消耗量非常大,并且占据成本支出的比例也比加大,但是其在供货市场中可供选择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如果制造商能够选取此类供应商,必然可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制造商必须重视价格的变动趋势和控制成本投入,选择最佳的供应商并建立长期而且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瓶颈物品供应商
瓶颈物品的采购比较困难,因为供方市场比较紧缺,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小,并且在现阶段无法用其它物品代替。所以,要注重与此类供应商构建稳定而且长远的合作关系,提高对其的重视,及时与其进行交流和沟通。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制定合理的风险计划,进一步确保生产的进度,避免意外状况的发生。
(四)常规物品供应商
常规物品在供方市场中有很多可供选择的余地,并且可以使用其他物品代替。因此对于此类供应商,一般合作关系即可。其选择的最关键原则就是降低物品的成本,并且便于运输和使用。在与其保持正常合作关系的同时,可根据实际的产品市场情况开发竞争制度,从而为产品成本的降低和企业利润的提高做出贡献。
三、不同类型供应商分类管理对策
不同类型供应商应采用不同管理对策,可以减少采购成本和管理成本的费用,实现绩效评价、管理模式和采购支持等量优整合对策。作者建议对于供应商采取分类管理整合对策效果更佳;而对于保持长期合作的比较重要的供应商,可以采用双赢对策;对于保持一般合作关系的普通供应商,要采用低成本对策;而有些需要长期合作的瓶颈型供应商,可以采用积极灵活对策;对于一般交易性关系的供应商,可以考虑要管理成本降到最低。根据企业性质不同和供应商的不同特征,对供应商进行类别划分,可以对供应商进行有效的管理,加强管理成本的控制,从而提高企业管理中的工作效率。通常情况下,企业可以根据产品以及供应商对自身的紧密度和重要性,分为四种类型:盘剥型、核心型、边缘型和发展型。发展型的供应商和企业是长期合作关系,为企业可以带来更多的价值,打比方减少单一供应商带来的风险所发展具备同样供应能力供应商,为了增强行业资质和企业信誉需要选取国际化供应商等。在与企业互利合作方面,核心型供应商和企业的战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这些都是其它类型供应商不可比拟的,所以企业要确保双方积极合作下,始终保持真诚合作的关系,从而将资源能够对接成功,实现双赢的局面。相比较之下,企业在盘剥型供应商方面,占据着十分明显的主导优势,掌握着更多价格、交期、服务等话语权。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供应商提供了所需要的产品及服务,此类型供应商的数量就会逐日增多,但是企业和他们之间交易额度还不是很大,所以,企业对于此类供应商要做到严格把关,真正实现有效管制管理费用的效果。对于和企业合作业务相对减少的供应商,企业应该科学进行评估,考虑其是否在将来能为自身带来更多的效益和外部资源,然后进行有效的管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供应商的管理制定出一套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既可以进一步提升管理工作的工作质量与技术水平,又能够为企业节约成本,同时又可以提高企业的在供方市场中影响力和信誉度,从而为企业与优秀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奠定良好基础,进一步促进企业的顺利生产和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供应商管理的策略与方法范文5
关键词:库存管理;供应链管理;牛鞭效应;联合库存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20
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和用户需求的个性化与多样化,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愈来愈快,企业面临随时被淘汰出局的种种压力,如缩短交货期、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优化服务等,如是催生了20世纪80年代的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模式。
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是价值链增值的关键环节,而处于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其库存管理长期以来相互独立,各自建立了一套库存控制方法,势必会产生需求放大现象,引发所谓的“牛鞭效应”,从而加剧库存风险,损害整个供应链的增值能力。随着SCM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库存管理模式也不断得到改进,出现了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VMI)和近年来较受欢迎的联合库存管理(Jointly Managed Inventory,JMI)。
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更有效率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的是集成式管理思想,可十分有效地控制库存风险。与传统库存模式不同的是,JMI是针对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进行库存管理,而不是对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进行多库存点、多级别的库存管理,如此核心企业便能主动控制原材料与产成品的数量,进而优化整条供应链的库存管理。库存控制的管理流程得到简化、库存点减少带来的库存费的降低及物流环节减少带来的物流成本的降低,无疑大大提高了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JMI将SCM系统分为上游、下游两个中心进行协调管理,对由节点企业间的不确定与需求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所造成的库存波动起到了抑制与消除的效果,进而增强了供应链的稳定性。
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随着对供应链管理的应用愈来愈广泛,学术界将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多级库存控制作为研究重点,对供应链上的库存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大致可分为为生产/库存系统,库存/配送系统,生产-库存-配送系统,生产/配送四个方面。还有不少学者扩展了基本模型,G. Padmanabhan,Prem Vart(1995)考虑了产品销售的环节,以单位时间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提出不缺货、部分缺货、完全缺货情况下的三种存货影响销售率时的库存模型。Kun-Jen Chung,Peter Chu 和 Shaw-Ping Lan(2000)提出了供应商和零售商联合的经济批量模型,Goyal & Hill分别对其进行了改进,Hill 针对单一供应商和单一零售商的二级供应链建立了联合生产库存模型。在一对多的两级供应链方面,Hariga. Gumus & Daghfous(2013)对单一供应商与多个零售商所组成的,由供应商对库存进行管理的供应链进行了分析,运用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来解决供应商和零售商间的订货周期不同步问题,通过联合库存管理实现存储成本的最小化。FengTao等(2012)通过研究在供应商管理库存下,结合库存控制与路径选择策略而建立了动态规划模型来进行求解,并通过仿真模型对其进行了验证。
2.2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潘玮和王英(2001)总结出了生产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模式,还总结了VMI、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联合库存管理三个方面的基本思想。刘春全和李仁刚(2008)综述了我国关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张于贤和李雷(2008)则对VMI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李良等人(2010)对考虑顾客服务水平的供应链库存管理进行了研究,并将顾客价值函数引入两级树型库存系统,构建出了新的评价库存成本和客户服务水平的模型。陈美霞、张正祥等对联合库存管理模式下的库存成本模型进行了研究,并开发合适的算法对其进行优化求解。熊浩,孙有望(2012)放宽了对于生产商-销售商Y合生产库存系统的一般性假设条件,根据生产商和销售商的库存一时间图推导出系统整体的库存一时间图,利用该图推导出最优订货策略的一般数学模型。刘思峰等(2013)综合考虑生产能力、随机需求、供应链结构等因素,构建了供应链库存网络模型。全春光等(2013)考虑在需求随机时,单个供货商与两个分销商所组成的联合补货模型,并以价格补贴方式对其间的利益进行了平衡。
3 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
3.1 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现状
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问题反映的是集成化管理思想对库存产生的影响,从而和传统的企业库存问题区别开来。传统库存管理的重点是对单一库存成本进行优化,它主要是通过权衡订货成本与存储成本来确定订货量、订货点及安全库存。如果单从库存角度来考虑,该方法有其一定的适用性,但在当今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这种单一的库存管理方法显然难以满足要求。目前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问题主要有四点。
3.1.1 缺乏供应链整体观念
供应链是由各节点企业串联成的一个整体,故其绩效应由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绩效来决定,而这些企业又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各有其独立的战略思想和经营目标,其中有些与供应链整体目标无关,甚至还可能与整体目标发生冲突。加之供应链系统普遍没有建立考察供应链全局的绩效指标,因而对于供应链中的某些问题环节无法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和改进,长此以往必会影响到供应链整体的运作效率。
3.1.2 低效的信息传输系统
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间的需求预测、生产计划、库存状态都是重要的库存管理数据,然而它们处于各个节点组织中,如果要快速并有效地响应客户需求,就要求需求信息必能及时准确地在供应链间进行传递。而目前的供应链信息传输效率低下,常得到一些扭曲或过时的信息,影响生产计划的同时也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所以必须对其进行相应改进,运用信息系统集成的方法,及时、快速地共享供应链中的库存数据。
3.1.3 协调与合作性差
供应链应被看作一个整体,要保证其运行的效率需对链上各个企业的活动进行协调,使有用的信息能顺利且及时地在供应链上传递,以使产出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更有效应对市场的复杂性与多变性。若企业间协调与合作性较差,则很可能会延迟交货期、降低服务水平、拉升库存水平。此外,供应链上各组织为应付需求的不确定性,通常会设安全库存,他们相互间信息共享度不高,彼此间信任度也不高,目标与绩效评价尺度也不同,结果便是设定更高的安全库存,从而致使整个供应链付出更高的代价。
3.1.4 库存控制策略过于简单
之所以进行库存控制,是要维持供应链运作的连续性及控制需求不确定性的影响。库存控制策略的制定应该针对具体产品来进行,然而很多企业并无此意,其控制策略十分单一,所有产品均使用同种策略,丝毫未考虑到产品的不同种类所携带的需求和供应中需求的不确定性与异同处。加之传统的库存控制通常是面向单个企业,需求与供应信息的来源渠道也只是局限于企业自身,完全没有运用供应链管理的集成与整体思维。
3.2 牛鞭效应的内涵、影响及原因分析
终端客户的需求沿着供应链往上游传递的过程中波动程度会逐级放大,这与人挥动鞭子时手轻微用力鞭梢便大幅摆动的现象类似,故被形象地称为“牛鞭效应”,即需求放大效应。
传统库存管理中的企业各自为政,库存控制策略不一且信息不互通,导致需求信息的不确定性沿着供应链往上游方向不断增大,结果便产生了牛鞭效应。牛鞭效应将给企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高库存水平导致高库存费用、供应链总成本提高、服务水平降低等,最终将导致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低下,使供应链成员利益受损。故应深入研析“牛鞭效应”其成因,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弱化直至根除该效应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益。
引发“牛鞭效应”的主要原因有:需求预测修正、批量订货、价格波动、短缺博弈。
“牛鞭效”产生的直接原因是需求预测修正。供应链上的企业都要跟其相邻的上游企业订货,所以如果企业仅单纯地将其相邻下游企业的报订数作为需求信息来进行决策时,需求就被放大了。零售商以预测的市场需求信息加上其设定的安全库存作为订货量向上游进行订货,通常以指数平滑法预测平均需求及方差,观察数据越多,对预测值的修正越多,因而需求的变动性越大。同样,分销商则以其下游零售商的订数预测需求,并对其需求进行修正,以此类推,当需求信息到达供应链的最上端时,已被多次修正,变动更加大,“牛鞭效应”便产生了。
“牛鞭效应”的加速产生原因则是批量订货、价格波动及短缺博弈。考虑到订货成本和安全库存,企业一般会进行批量订购,故从零售商到分销商到制造商最后到供应商,订购量要远远超过实际的市场需求量,再加上供应商所设定的安全库存,“牛鞭效应”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另外,因为订单是一般是随机分布的,甚至有时会发生重叠现象,那么一旦顾客订货周期发生重叠,就会导致同一时段内订货数量的高度集中,这样牛鞭效应的高峰便出现了。有时,上游供应商为鼓励其下游多订货,通常会采取一些促销手段与价格折扣,这些都可能促使下游的采购数量远超出市场的实际需求数量,这种人为加剧的需求波动,无疑又扩大了牛鞭效应的不利影响。市场供需状况是不断变化的,当产品的供给量小于需求量时,制造商一般会进行配额式限量供应,这时销售方为获取更大的量往往谎报比实际需求更大的订数,而需求变淡时,制造商收到的订单寥寥无几,短缺博弈所引发的这种需求信息变异现象,最终导致牛鞭效应的产生。
3.3 VMI对牛鞭效应的消除作用
VMI是指由供应厂商来管理用户的库存,该模式下,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紧密合作,供应商可以与零售商共享其销售数据、库存数据以及当前的存货数据,从而供应商可以主动来实现对零售商的补货行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零售商的订单,由此作出更准确合理的生产供应计划,从而降低相应的库存成本,提升对订单的反应速度,进而优化服务水平,提高客户满意度。VMI的主要思路是将库存控制权交由供应厂商掌握,零售商所获得的市场需求信息要及时传递给供应商,从而供应商能以此预测市场需求量、确立库存水平并作出恰当的生产供应决策。
VMI是一种运用供应链集成化管理的思想进行决策的模式,该模式下,供应商客户及分销商或批发商行使库存决策权,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先有订单再补货的供应模式,这种以实际或预测的市场需求作为补货依据的方式,不仅减少了因多方预测引起的重复次优选择,还消除了传统方式下需求信息由分销商往供应商的传递过程中需求信息的放大和扭曲,从而极大地削弱了牛鞭效应的不利影响。
3.4 联合库存管理
3.4.1 联合库存管理思想
传统库存控制的方法是产生“牛鞭效应”的主要原因,而VMI模式单由供应商来行使库存决策权也存在诸多局限性,二者都不能彻底消除“牛鞭效应”。为了克服VMI的局限性,并避免传统的库存控制方式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所存在的问题,便出现了联合库存管理(JMI)。JMI强调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出发,注重的是供应链上的各方同时参与,库存控制计划由各方共同制定,以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因而消弱了因需求信息的扭曲以及供应链环节间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库存波动,提高了整体运作效率。
JMI体现出供应链各方的高度协作,供应链的各方组织之间不仅实时共享需求信息,实现利益共享,而且建立了一整套协调管理机制,既能对供应链整体的成本与效益及风险进行权衡,又能明确供应链上各方成本、风险和利益的合理分担与分配,在实现对各组织的激励之余,也避免了各方为谋取自身利益而做出的有损其他成员和整个供应链利益的行为,因而极大地增强了整条供应链的稳定性。
JMI实时共享信息的优势有效地消除了传统库存控制下的各节点企业库存相互独立所引起的需求变异现象,大幅提升了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有利于实现供应链同步化与一体化。实行联合库存管理,从而建立能适应当前市场发展的协调供应与运行机制,是实现供应链库存管理优化的明确方向。但JMI的实行要求企业间实现系统集成,这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才能有所突破,目前亟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3.4.2 JMI实施策略
(1)建立一套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协调机制。
JMI的优势要得到充分发挥,需要供应链上各企业秉持协同合作的经营理念,在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之余,还必须合力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明确规定各方权责,为JMI的实施提供保障。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共同愿景。愿景即供应链上各个组织共同奋斗的目标与方向。只有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了解供需双方面向目标市场的相同之处与冲突之处,而后确立共同合作目标,最后经双方协商达成共同且双赢的愿景,这样供应链上各个企业才能凝成一个整体,实现协同效应。第二,建立联合库存协调控制的方法。构建JMI协调管理中心为的是实现对供应链各方企业的利益进行平衡与协调,以实现整条供应链的协作效率。这一协调中心需明确规定优化库存管理的方法,包括需求预测、库存水平、多个组织间的库存分配等。第三,建立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要使联合库存管理协调中心的运行有效率和效果,一套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则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还需建立起对积极配合与参与协调的各企业的激励与监督机制,避免自利行为与投机倾向对供应链预期运行效果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企业间的协作与协同性,以实现供应链的持续健康发展。
(2)构建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
供应链上各方都要依据市场实际需求信息做出生产订货决策,而这一信息的传递通道却十分不畅,由此引发的需求变异现象与各方多重预测极大地降低了供应链的整体运行效率。这些不利影响要得到改善甚至消除,就必须构建一条有效的信息传输通道,借助于信息技术,从供应链整体出发,建立一套库存信息管理系统,使市场需求信息能够实时地在供应链上传递,从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协调运作效率,最终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
(3)选择正确的JMI模式。
供应链JMI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以供链上的核心企业为库存中心,各供应商的零部件库存直接转移到核心企业的原材料库存中来。该模式下,核心企业的库存成为供应链库存管理的重心,核心企业既要保持一定的库存量来抵御缺货风险、满足市场需求,又要控制总的库存成本。另一种是无库存管理模式,即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均不设立库存,实现准时化生产与供货。无库存模式无疑能极大限度地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同时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转,但其对核心企业与各供应商自身的运作效率以及彼此间的协作与配合程度要求十分高。企业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合理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
(4)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
联合库存的实现可借助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TPL),即由供需双方以外的物流公司来提供物流服务。将库存管理的部分非核心模块转移给第三方物流,这样企业就能够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方面。第三方物流系统直接面向协调中心,供应链各方的独立库存将失去存在的必要性,也因此而增强了供应链的协调性与灵敏度,提升了其运作效率与服务水平。
3.4.3 JMI的优势
(1)成本优势。联合库存管理运用集成化管理思想,实现了供应链上从零售商到分销商到制造商最后到供应商的一体化过程,从而为各方的准时采购与生产创造了条件,准时采购与生产不仅能减少库存量,还能缩短订货提前期,加快库存周转,因而降低了采购成本及库存成本。
(2)信息优势。JMI将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组织有机地联合成一个整体,彼此之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相互间信息互通,从而使市场需求信息能够顺畅并准确在各组织中传递,进而有利于供应商作出及时准确的生产决策,实现供应链中的资源调配,提高运作效率。
(3)战略联盟优势。JMI的实施是以供应链上各方的相互合作与充分信任为基石的,各企业紧密联系,缺一不可。供应链上的协同合作在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利益的同时,也能使链上的每个成员获取收益,实现多赢的局面。当这样一条链通过合作与信任牢牢地凝成一股时,将难以被新入者或竞争者破坏,其有效运作模式一旦形成也将很难被竞争者模仿与替代。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通过比较分析传统库存控制、供应商管理库存及联合库存管理三种模式,得出以下结论:传统库存模式中因各节点组织都有其独立的库存控制方式,信息不互通,由此引发了需求放大现象;供应商库存模式中因库存决策权交由供应商,故能对需求放大现象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却也不免会在决策时造成偏差;而联合库存模式注重的是供应链上的各方同时参与,库存控制计划由各方共同制定,以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因而消弱了因需求信息的扭曲以及供应链环节间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库存波动,并提出了实施联合库存管理的可行性策略,作为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的理论支持。
近年来,供应链管理在国外已经成为其学术研究与企业实践的热点,国内学术界相关理论研究也日渐丰富,但实践方面还非常欠缺。在理论研究不断完善并深化的同时,也要加强实践对理论的检验。本文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本文进行的主要是理论研究,未结合企业实践检验理论的可行性。今后需加强对联合库存管理的实践研究,广泛收集尽可能准确的信息,加工整理成有用的数据,然后采用科学的方法检验理论的准确性,并对其进行修正。
参考文献
[1]丰珂.论联合库存管理对牛鞭效应的抑制作用[J].经济师,2007,(10).
[2]李建民.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联合库存管理[J].物资采购与物流,2009,(1):4041.
[3]Jacobs,F Robert.Operation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Z].China Machine Press,2011.
供应商管理的策略与方法范文6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煤炭企业;供应商选择
1 绿色供应链及供应商选择的相关理论
1.1 绿色供应链理论
绿色供应链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源自在供应链理论中加入环境因素的思想,在该思想中考虑了整条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注重保护环境,倡导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近年来,各国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国内外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较多,发展较快。
1.2 供应商选择理论
传统选择供应商的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定量相结合法。常见的选择方法有:直接判断法、招标法、采购成本比较法、层次分析法等。上述方法主要适合于传统供应商选择,缺少供应商绿色绩效的指标,并不适合于绿色供应链中供应商选择。
2 绿色供应链下煤炭企业供应商选择存在的问题
煤矿物资是煤矿生产中需要不断投人的辅材料、设备等,该物资对保证煤矿正常生产有重要作用。煤炭企业所需物资种类繁多,缺货损失较大,使用环境有不确定性、特殊性、回收利用率高等特点。
我国部分煤炭企业供应商选择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企业环保意识淡薄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资源负荷重,部分煤炭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采取粗放式经营。在对供应商进行选择时,煤炭企业对供应商绿色化重要性认识不足,只追求经济利益;对供应商是煤炭企业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不清。
2.2 供应商选择体系不够完善,缺少环保指标
目前,大部分煤炭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是一种所有权,甚至是对手式的关系,煤炭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停留在短期利益交换上。煤炭企业对供应商选择采用传统模式,将价格、质量、服务作为主要评估指标,指标单一,缺乏对供应商其他方面所具备优势与潜力的考虑,缺乏对环保指标的考核,无法对供应商做出全面综合考量。
2.3 缺乏对供应商的分类管理及相应环保约束机制
我国部分煤炭企业,对供应商一视同仁,没有对其进行有效区分,对战略性合作伙伴和一般合作伙伴没有明显的策略差别。当供应商不愿意与煤炭企业在环境保护领域合作时,煤炭企业会取消与其供应商的合作,这既不利于煤炭企业的自身发展也不利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现。
2.4 为降低成本而放宽对供应商环保指标的要求
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但供应商如果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而重新对产品进行设计再造,其生产成本会增加,同时绿色回收花费较大,产品价格便会提高。煤炭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选择相对便宜的产品,进而对供应商环保要求降低。
3 绿色供应链下煤炭企业供应商选择的对策分析
绿色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正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国际贸易环境中绿色壁垒以及我国环境保护制度日趋严格的影响,煤炭企业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成为大势所趋,而绿色供应商选择是其中重要一环,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指导煤炭企业正确选择供应商。
3.1 增强环保意识,建立供应链整体绿色思想
在对供应商进行选择时,应多考虑供应商的环境管理能力,包括供应商所提品的绿色性及其企业自身的内部环境,保证供应商不会因为环境管理不达标而遭受法律制裁。煤炭企业还应将供应商纳入本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实现供应链整体绿色化。
3.2 构建科学供应商评价标准
在原有供应商评价标准中,加入环境指标,例如是否使用危险、有害材料;供应商企业三废的排放是否合格;能源单位消耗所造成的环境成本是否最低等。将环境管理指标作为重点监测对象。
3.3 将供应商合理分类并制定相应环保约束机制
煤炭企业可以将生产所需物资分为一般物资、重要物资、战略物资三种,对应供应商,将其分为一般供应商、重要供应商和战略供应商。对于一般供应商采用先审查后合作的方式,如果该供应商不符合环保标准,则放弃合作,另选其他供应商。对于战略供应商可以对其提供必要资金及技术支持以保证供应链良好运转。
3.4 从多方争取资金支持
目前,大部分客户都希望供应商能够提供环保产品,但很少或完全不承担任何费用。因此煤炭企业应主动向政府提出环保补贴的申请书,同时按一定比例向客户征收相应的环保费用。
4 结论
本文从煤炭企业绿色供应链角度,结合煤炭企业供应商自身特点,对煤炭企业供应商选择现状与问题进行梳理;最后提出绿色供应链下,煤炭企业供应商选择的对策建议,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还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最终实现煤炭企业绿色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玲玲.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供应商选择策略的研究[D].安徽:安徽农业大学,2008:55,
[2]于文婷.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代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2,7:170-172.
[3]李伟.绿色供应链管理在西部矿山企业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