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营绩效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营绩效分析范文1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融资结构;企业经营绩效;权衡理论
【论文摘要】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却是不容忽视的。本文首先综述了融资结构与企业绩效的理论,同时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现行的融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改善的思考与不同发展阶段应当采取的融资策略。
一、引言
当今世界,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已成为或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将通过对国际上一些国家的样本数据的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条件,了解我国融资结构是否对融资成本、进而对企业绩效所产生的影响。
二、融资结构与经营绩效的概念表述
融资结构,也称资本结构,它是指企业在筹集资金时,由不同渠道取得的资金之间的有机构成及其比重关系。绩效是一项工作或活动的最终结果,是从活动过程中得到的所有结果。
1、国际上资本结构对绩效影响的理论研究
理论:资本结构理论主要由三种理论观点构成。(1)资本结构无关论。该理论于1958年提出。理论认为,企业所有证券持有者的总风险不受其资本结构影响。无论企业筹资组合如何,企业总价值均保持不变。(2)仅考虑所得税时的理论。该理论于1963年提出。将所得税纳入考察后,由于负债利息的抵税作用,使公司价值会随着负债融资程度提高而增加,最佳资本结构几乎是100%的负债结构。(3)米勒模型。1977年由米勒教授提出。米勒模型的基本点是:有负债公司的价值等于无负债公司的价值加上负债所带来的抵税利益。而抵税利益的多少则视各类所得税的税率而定。
权衡理论:也被称作最优资本结构选择理论,认为企业最优资本结构选择就是在负债的抵税收益和破产成本现值之间进行权衡的理论。权衡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比切克和梅尔斯(RobichekandMyers)指出:企业资本结构的最优水平处在负债权益比的边际税收利益现值和边际破产成本现值相等点上。此外,他们认为在没有税收时,尽管不存在负债权益比的惟一的最优点,但也不应该超过某一最大可能点;在存在税收时,企业负债权益比有一个最优点或最优范围。
优序融资理论: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这样的先后顺序。美国学者梅尔斯(Myers)和马吉洛夫(Majluf)的共同提出。内源融资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自然形成的现金流。由于内源融资不需要与投资者签订契约,也无需支付各种费用,所受限制少,因而是首选的融资方式。其次是低风险债券,其信息不对称的成本可以忽略。再次是高风险债券,最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发行股票。
2、资本结构与绩效之间的联系
任何企业融资结构和融资方式的选择都是在一定的市场环境背景下进行的,单个企业选择的具体融资方式可能不同,但是大多数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却具有某种共性,如以银行贷款筹资为主或以发行证券筹资为主。
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市场化程度不同,不同类型国家企业融资的模式也不同。目前发达国家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两大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以证券融资为主导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及德国为代表的以银行贷款融资为主导的模式。
我国资本市场1992年设立,经过十几年时间的发展,资本市场规模有所扩大,但是还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门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我国中小企业更依赖于负债经营。负债水平是否适度是相对于一定宏观经济背景、政策环境和企业经营效率而言的,取决于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等多种因素,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三、融资结构的国际比较
通过以上的阐述,对融资结构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下是一些典型国家之间的数据比较。首先,是发达国家融资结构比较。从相关数据统计得到,美国:内源资金占75%,外源资金占25%,其中13%来自金融市场,12%来自金融机构。日本:内源资金占34%,外源资金占66%,其中7%来自金融市场,59%来自金融机构。德国:内源资金占62%,外源资金占26%,其中3%来自金融市场,23%来自金融机构,其他来源占12%。
1、从美、日、德三国企业融资结构对比中可以看出,美国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内源融资,在其外源融资中,证券融资占了相当的比重,这与美国证券市场极为发达有着相关的原因;德国企业的内源融资比重较高,这与美国企业类似,但在其外源融资结构中,德国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主要为银行贷款;日本企业外源融资的比重高达66%,而在其外源融资中,主要是来自银行的贷款,其证券融资的比重只有7%,银行贷款在企业总资金来源中占到了59%的份额。可见,从外部资金来源来看,美国企业主要依靠证券融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也占了不小的比重,而日本和德国的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主要为银行贷款。
2、虽然各个国家的融资结构存在差异,但是以上国家融资方式选择基本上与梅尔斯和马吉洛夫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吻合,即企业的融资选择顺序是内源融资-外部债务融资-外部股权融资。
再看一下发展中国家的融资结构:
1980-1987年,韩国:内部融资占19.5%,股权融资占49.6%,长期债权融资占30.9%,内部融资变化率为7.6%。
1983-1987年,泰国:内部融资占27.7%,内部融资变化率为23.1%。
1984-1988年,墨西哥:内部融资占24.4%,股权融资占66.6%,长期债权融资占9.6%,内部融资变化率为14.9%。
1980-1988年,印度:内部融资占40.5%,股权融资占19.6%,长期债权融资占39.9%,内部融资变化率为-12.6%。
1983-1987年,马来西亚:内部融资占35.6%,股权融资占46.6%,长期债权融资占17.8%,内部融资变化率为-7.7%。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发展中国家间企业杠杆率存在很大差异。总体上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杠杆比率比发达国家要低。发展中国家内部融资比率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普遍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外部融资结构上利用股权融资的比率要大的多。
四、分析结论以及阐述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特点
1、结论
按照理论,在存在企业所得税时,负债会增加企业的价值,较高的财务杠杆比率可以提高公司绩效。结果的现实意义在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负债水平造成对企业绩效是起着正作用,因而对其并不需要降低负债水平,但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增加企业权益性融资,以降低高负债所带来的高经营风险,提升企业的总体绩效。但是,企业应当采用股权资本筹资还是负债资本筹资,这个要多方面考虑,不能仅仅认为负债就是最好的。
负债融资固然可以给企业带来抵税方面的收益,并且可以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来提高权益报酬率。但是随着负债融资数量的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破产成本也随之增加。因此,企业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本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适度负债,而绝非负债越多越好。内部融资的企业自有资金的实力是否雄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因为,第一,自有资金越雄厚,企业的财务基础越稳固,抵御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就越强。第二,对于这部分资金,企业管理当局具有充分的调度权,因此也可以增加企业的财务灵活性。第三,可以增加企业筹资的弹性。当企业面临较好的投资机会而外部融资的约束条件过于苛刻时,充足的自有资金不至于使企业丧失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所以,资本实力的增强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内部融资应当成为企业融资的首选方式。
2、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特点
与大多数企业一样,中小企业的融资来源主要也是分成两大类,一是权益资金,二是债务资金。
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财务信息不透明、经营上的不确定性大、承受外部经济冲击的能力弱等制约因素,加上自身经济灵活性的要求,其融资与大企业相比存在很大特殊性。
(1)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在融资渠道的选择上,比大企业更多地依赖内源融资。
(2)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中小企业更加依赖债务融资,在债务融资中又主要依赖来自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贷款。
(3)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表现出规模小、频率高和更加依赖流动性强的短期贷款的特征。
(4)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更加依赖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设备租赁等来自非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以及民间的各种非正规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融资结构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初创时期,由于受到规模和业绩的限制,中小企业一般很难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因此其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及自身积累。进入成长期后,由于企业规模得以扩大,企业的经营走上正轨,经营业绩日益提升,在这一阶段,中小企业为扩大生产,会更多地依靠外部融资,特别是外部金融机构的贷款。于是,中小企业会建立和健全企业的各项制度,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金融机构惜贷情况。在成熟阶段,中小企业的产品销售状况稳定,财务状况良好,业绩增长,内部管理制度也日趋完善,企业的社会信用程度越来越高,这时企业会相对容易地获得债务资金。
五、提出融资组合效率和不同时期融资策略的设想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了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存在的特点,得出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负债水平对企业绩效的正作用,因而对其并不需要降低负债水平,但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增加企业权益性融资,以降低高负债所带来的高经营风险,提升企业的总体绩效。
1、融资组合效率的设想
鉴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特点,参考发达国家的做法,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推动债权融资市场的多元化。通过发展专业化的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发展融资租赁业,这是企业进行长期资金融通的一种有效手段。一般来说,企业进行融资租赁的成本比贷款低、风险较小,而且其方式灵活、方便,比长期贷款和发行股票、债券受较少限制。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很欠缺,租赁公司的规模很小,融资租赁的金融杠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还有就是要促进融资的创新,可以考虑降低企业债发行的门槛。
(2)建立多层次的的资本市场。无论债权融资还是股权融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都具有筹资、分散风险的作用。其中股权融资具有更强的导向性和针对性。
2、对于不同时期中小企业融资策略的设想
中小企业在各发展阶段应该选择理性的、适当的融资策略,防止企业因融资不慎导致财务状况恶化。
(1)创业期的融资策略。由于初创时企业风险很大。因此,企业可以选择股权资金、创业基金、天使投资以及抵押贷款等方式进行融资。尽管资金成本很高,但是企业可以通过进入孵化期来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从而稀释资金成本。
(2)成长期的融资策略。一般来说,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必须顺应社会技术进步,通过新技术创造新产品,进而开拓新市场。中小企业在成长期的发展迫切需要打通融资渠道,企业可以着手在资本市场上寻求资金的支持。此时企业的赢利能力很高,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会降低借贷的门槛。当然,在该阶段企业应严密监控各项财务指标,一旦出现预警信号,要及时采取措施。
(3)成熟期的融资策略。进入成熟期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市场细分,满足顾客的特定需求,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等方式来填补空白市场的需求以获得生存的机会。成熟期内,中小企业拥有相对丰厚的自有资金,去银行或者其他机构融资非常容易,而且成本也相对较低。此时的企业要思考战略投资的问题。由于原有的业务已经发展成熟,而新业务还没有为企业贡献利润,此时企业的赢利能力已经大不如前,所以,此阶段的企业获取发展资源时,尽量使用自有资金少负债。
(4)扩张期或衰退期的融资策略。随着中小企业从成熟期逐步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此时中小企业要通过制度创新,运用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改革形式及新的管理方法。合理地进行投资,并谨慎地进行资本运作,就能有效地规避风险,从而使中小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如果此时的中小企业没有很好的把握时机,将逐步进入衰退期。
经营绩效分析范文2
关键词:股权制衡 经营绩效 主成分分析 组间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2-142-02
1 引言
自La Porta、Lpoez-de-Shleifer(1999)证明当前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普遍存在的是大股东持股而非分散持股之后,大小股东之间的矛盾就成为股权结构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之一,股权制衡理论也应运而生。股权制衡是一种重要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在制衡所有权结构下,公司的决策很少受单个股东的控制,而是以一种股东之间相互监督的管理模式发挥作用。
目前,股权制衡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仍是国内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存在一些争论,需要不断的进行商榷。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 没有统一的股权制衡度量标准
陈信元等(2004)的研究发现,股权制衡可以用第一大股东占公司股权比重大于25%或是第二大股东拥有的股权达到第一大股东股权比例50%以上这两个标准来进行度量。不过,作者忽略了拥有50%以上股权的第一大股东拥有绝对控制权,此时其他股东不再对其有约束力的特殊情况。徐丽萍等(2006)将股权制衡度(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大于1的公司定义为股权制衡公司,并且进行了组间分析。宋增基等(2007)采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的比值作为测量股权制衡度的依据。
1.2 经营绩效指标选择的差异
当前关于公司经营绩效的研究,广泛使用两类指标:一类是基于公司账面业绩的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另一类是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To-bin-Q值或股票回报率等指标。而公司经营绩效的衡量方法主要有:
(1)Tobin-Q值。该值是指公司市场价值与其账面总资产价值之比,我国股市有效性不高,股价的高度波动和高换手率会导致Tobin-Q值和市场回报等指标存在潜在偏差,并且庄家参与和市场操纵现象与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较为严重,因此如果利用Tobin-Q值来衡量我国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将难以保证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2)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所包含的指标主要有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类。其中非财务指标往往很难解释清楚或者是衡量。而且只有在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平衡计分卡的时效性。所以平衡计分卡很难被有效地执行。
(3)绩效评价多指标体系。根据研究的具体需要选择适合的评价指标,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分析。目前国内外关于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类。主成分分析法客服了主观赋权法在选择指标上具有的随意性的缺陷,保证了赋权的客观性,而且简单易行,容易掌握。
综合以上几种衡量方法的优劣比较,本文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求得一个综合指标OPI来衡量公司经营绩效。
1.3 股权类型划分方法的多样性
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推进,股权类型的划分方法也经历了演变的过程。从过去的国有股、法人股的分类,到现在基于“终极产权论”的中央控制、省级控制、市县级控制的多级划分方式,股权类似的划分方法也在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股权制衡究竟会对公司的经营绩效产生怎样的影响,国内学者对此也在不断的探讨和研究。本文将研究目标定位于对上市公司按股权制衡度的不同进行分组,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一个衡量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综合指标OPI,并且将股权制衡公司与其他股权结构公司进行组间对比分析,以此来检验股权制衡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2 基于股权制衡度的公司分组
本文将2008年作为数据窗口,在剔除金融类、ST和存在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后,选取来自沪深股市的121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参考对股权制衡度测量方法的相关文献,笔者在宋增基等(2007)的基础上,选择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的比值(SH1)为测量股权制衡度的依据。
笔者将所有的上市公司按照股权制衡度分成3组:股权制衡组、股权高度集中组和股权分散组(见表1)。
3 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综合指标OPI的计算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综合指标OPI。衡量上市公司绩效的指标有很多,包括盈利指标、资产管理能力指标、负债程度指标等。本文财务指标的选择设定在参考财政部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相关信息,从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选取了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和税后利润增长率这12个指标作为上市公司绩效的衡量标准。
本文使用SPSSl6.0对样本数据进行行业中位数调整等预处理后,得到标准化的研究数据,然后再进行主成分分析。由表2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KMO值为0.726(Kaiser-Meyer-Olkin为取样适当性量数,当KMO≥0.6时,则表明观测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较多,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说明变量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由此得到4个主成分F1、F2、F3、F4,累计可以解释方差变化的72.9%。根据总方差分解表,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构建计算公司绩效综合指标OPI的模型:OPI=0.316F1+0.197F2+0.126F3+0.09F4。
表3给出了3组股权制衡度不同的上市公司OPI平均值和中位数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以及运用T检验进行组间分析的情况。该表反映了3组不同股权制衡的上市公司在经营绩效OPI方面的差异,股权制衡组、股权高度集中组合股权分散组的经营绩效OPI变量的标准差都是比较大的,这表明各公司的盈利能力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但是从总体上看,股权制衡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OPI的平均值和中位数都差于股权高度集中上市公司,但是要优于股权分散上市公司。通过分组样本T检验可以看出,股权制衡与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是有差异的,在5%的显著水平下成立。但是股权制衡与股权高度集中的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无显著差异,相伴概率为0.233,大于显著性水平0.05,不能拒绝T检验的零假设。这说明,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制衡的股权结构对控制私人收益的限制作用要优于分散的股权,只是与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经营绩效分析范文3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效率;DEA模型
一、 引言
不同研究主体从不同评价角度研究了银行的经营效率。从银行内部来讲,银行希望各部门,各分行都能有效地开展经营活动,并且通过效率评价指导相应部门和分行的工作。因此具有工作指导和落实战略决策功能的平衡积分卡方法在银行内部绩效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它方法还有经济增加值(EVA),目标管理法,360度绩效评价法,产品评价法等。从国家监管部门来讲,对银行经营效率的关注点主要在于风险管理。由于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银行又是具有一定经营风险的企业,所以对其风险管理的效率评价是国家监管部门的主要关注点。从投资者角度来看,投资的目的即为盈利,所以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是其主要关注对象,因此对银行总体经营效率的评价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单一从任何一方面进行评价都不能完全体现银行的经营全貌。所以,本文从风险管理和盈利两方面来构建指标体系,评价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
我国商业银行按照股权归属分为两类,中农建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余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本文分析了两类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区别,以及在2008年到2012年间平均经营效率的变化情况。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评价方法一般有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参数方法包括简单回归,分位回归,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非参数方法主要包括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鉴于商业银行的多投入多产出特性,DEA方法在银行经营效率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采用DEA方法,以期发现各商业银行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性素材。
二、 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Charnes等人基于“相对效率评价”概念提出的评价具有多维输入、多维输出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是否相对有效的评价方法。该方法有两个优点:一是不需要确定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二是不需要指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效率评价的客观性。
使用DEA方法需要确定两个假设:一是输入/输出导向模型选择;二是不变/变动规模报酬假设。对输入/输出导向模型的选择,鉴于市场占有率考虑,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一般不愿意缩小规模,而是希望在更大规模上开展各项业务。所以本文采用输出导向模型。对银行业效率的不变/变动规模报酬假设,研究认为我国商业银行规模差异显著,变动规模报酬假设更为合适。本文将在变动规模报酬假设下,计算输出导向模型的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并计算其规模效率,并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类别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状况。
设DMUj的输入v输出数据分别为(x1j,x2j,…,xmj),(y1j,y2j,…,ysj),j=1,…,n,其中n为DMU的个数。基于输出导向变动规模报酬(BCC)模型,等价于求解如下线性规划问题:
■z=■vixio-v0
subject to■uryro=1(1)
■vixij-■uryrj-v0?叟0,j∈J={1,…,n}
vi?叟0,ur?叟0,v0free in sign,i=1,…,m,r=1,…,s
其中v=(v1,…,vm),u=(u1,…,us)为权重向量,v0是个标量。求解(1)式,我们可得到DUM0的效率值为1/z。删去(1)式中的v0便可得到基于输出导向不变规模报酬(CCR)模型。
三、 实证分析
1. 数据和指标体系。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商业银行的发展时间也不长,现阶段并没有统一的银行经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已有研究一般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是从生产的角度,此时以银行固定资产和职工数为投入,以制造的存款总额为产出;二是从中介角度,以银行存款为投入,利息收入等为产出。最新的研究通过两阶段DEA模型将这两个过程合二为一,以生产过程为第一阶段,输入变量为固定资产和职工数,输出变量为存款总额,以中介过程为第二阶段,输入变量为存款总额,输出变量为非利息收入,净利息收入,不良贷款。
本研究认为职工人数只包含人员投入数量的信息而无法反映质量的信息,故采用应付职工薪酬作为人员方面的投入指标;而固定资产数量是一个长期的投入要素,不适合以一年为期的效率测量,因此本文以资产折旧和摊销代替。对于输出变量,本文从三个角度考察:一个银行的传统业务净利息收入;二是随着近年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银行越来越重视非利息收入;三是银行本身是具有一定经营风险的行业,其净利息收入必然伴随着风险,并且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金融行业对银行的风险控制尤为重视,比如新巴塞尔协议,着重加强了对银行风险的控制,在这种背景下,本研究使用不良贷款率度量银行风险。全部指标及其对应财务指标如表1所示。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国泰安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
不良贷款率作为产出属于不良输出,需要做相应转化,因此本文仿照Seiford和Zhu的做法,对不良贷款率进行转化以适应模型的要求。
2. 效率分析。基于输出导向,变动规模报酬的DEA模型,本文对2008年~2012年14家大型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利用DEAfrontier软件计算各商业银行的相对效率,结果如表2所示。
(1)总体分析:从14家银行的平均效率来看,5年的平均效率为0.910 9,其中民生银行效率最高达到0.995 9,农业银行效率最低只有0.746 1。其它效率较高(超过0.9)的银行有中国银行(0.935 8),工商银行(0.940 7),兴业银行(0.914 8),上海浦东发展银行(0.932 3),平安银行(0.974 4),招商银行(0.953 3),中信银行(0.903 8)。从14家银行5年的效率波动来看,民生银行最为稳定,效率标准差只有0.009 1;广东发展银行波动最大,效率标准差达到0.133 6。具体到每一年,民生银行在除了2010年之外的其它四年都达到相对有效(效率值为1),所以其平均效率最高而且非常稳定。广东发展银行在2008年达到相对有效,但随后效率下降明显,2009年效率最低只有0.627 9,所以其效率波动最大。
中国商业银行平均效率从2008年的0.874 2下降到2009年的0.857 5,说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平均经营效率具有一定影响。这个时期中经营效率下降显著的有工商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经营效率逆势上升明显的有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信银行和光大银行。长期来看,14家银行的平均效率呈现曲折上升的趋势,从2009年0.857 5上升到2011年0.952 7,并在2012年保持在0.948 3的高位。这反映了国内商业银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逐步恢复,银行业随经济稳步发展,经营效率逐渐上升的过程。
2012年14家银行平均效率为0.948 3,标准差较低为0.049 0,显示银行业效率情况整体较好。其中相对有效的银行有工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效率较低的银行为农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和平安银行。
(2)个案分析:农业银行作为2012年效率较低的银行之一,同时也是2008年~2012年中效率增长最快的银行,相对效率从0.658 5上升到0.876 7。这与该行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农行2009年实现股份制改革,增强管理,改善经营,显著提高了银行的非利息净收入,从2008年的300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800亿元。另外在股份制改革之际因为获得国家注资,剥离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从2008年的4.32直线下降到2012年的1.33。这些都给农行的经营效率带来大幅增长。但作为股份制改革最晚的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各方面还比较年轻,经营效率虽然大幅增长,但仍然处于低效率区域。
民生银行作为中国首家主要由非公有制企业入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具有主要针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贷款的鲜明特色,在国内商业银行中独树一帜,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其在2008年~2012年期间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68,0.84,0.69,0.63,0.76,显著低于平均不良贷款率水平(1.18),正是这种优势的具体表现。
(3)分类分析:14家商业银行显著的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农建工四大商业银行,另一类是普通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中四大商业银行在规模上远远超过普通股份制商业银行。一般的研究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更多关系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的责任,在经营管理方面受到诸多束缚,因而在以财务数据为主的经营效率评价中往往处于较低的效率区域。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本文分别计算四大商业银行和其余商业银行的效率平均值,以及该平均效率从2008年~2012年的变化情况,见表3。
总体来看,四大商业银行平均效率为0.883 3,低于其余商业银行的0.921 9,符合预期。但从时间序列来看,2008年到2012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世界金融危机期间,时间段为2008年~2009年,第二个阶段是金融危机恢复期,时间段为2010年到2012年。第一个阶段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对四大商业银行影响明显,平均经营效率从0.842 8降低到0.787 2;但对其余商业银行影响不太明显,两年平均经营效率分别为0.886 8和0.885 6。第二个阶段中可以看出金融危机恢复期间,四大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进步明显,平均效率从2009年的0.787 2,稳步上升到2012年的0.959 5,最终与其余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持平(0.943 9);同时其余商业银行保持稳定。这说明在世界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四大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国有商业银行逐渐市场化,加强经营管理,做好风险控制,实现了经营效率的稳步发展,最终与其余股份制商业银行齐头并进。
四、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2008年到2012年我国14家商业银行作为评价对象,基于DEA模型从银行盈利和风险管理两方面综合评价银行的经营效率,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效率差异,以及在考察期内的变化情况,得出如下结论。
商业银行的平均效率逐年升高,在2012年达到0.910 9,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充分利用了投入资源,比较高效。农业银行的效率增长说明股份制改革对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显著作用。因此,继续深化改革,放开制度束缚,是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有效手段。民生银行的高效率说明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性,各商业银行应该建立自己的独特优势,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从而在不同银行的竞争中确立稳定地位。
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有限,仅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银行效率的提高。分类来看,金融危机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相对较为明显,但也只限于2009年。2010年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由于改革的持续深入和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而获得较大的提升。
股份制改革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在2009年后经营效率大幅提升,2012年已经和普通商业银行平行,这充分说明改革的有效性。国有商业银行虽然由于承担了很多的社会责任而导致效率偏低,但由于政策和市场占有率等原因,能够获得较高的经营效率。
总的来说,国有商业银行应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减少制度和行政方面的影响,充分发挥和利用其自身规模优势,提高其经营效率,优化竞争机制,以提升竞争能力来改善经营状况,从而实现其经营效率的稳步提升。同时有关经济监管部门,应尽量减少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行政干预,使得其逐步适应经济市场化运作的需求。全国范围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实现差异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发挥其所有权优势,走出一条特色发展,高效经营之路。
参考文献:
1. 谢朝华,段军山,基于DEA方法的我国商业银行X-效率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5,13(4).
2. 段希文.银行的绩效评价:财务分析还是非财务分析.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3).
3. 陈全兴.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主体的思考.会计之友,2010,(35).
4. 于兆河,许文双,蔡泽泰.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3,(3).
5. Luo Y, Bi G, Liang L.Input/output indi- cator selection for DEA efficiency evalu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当代分位回归与鞍点逼近方法的复杂数据分析”(项目号:11271368);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代北京金融风险管理中若干重大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与防范对策”(项目号:12JGB051)。
经营绩效分析范文4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 ;绩效;影响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192-03
1 研究样本选取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样本的选择
本文以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为基础,以证券之星截止于2006年12月31日公布的47家A股农业上市公司从2006年至2001年一共6年的数据为总体,并排除已经退市的、已经转型的、以及分行业资料提供不明确的企业,最终选出37家企业作为分析的样本,但由于在这6年中,企业上市的时间不同,具体的企业数量见表1,数据从证券之星的上市公司各年的年报中获取。
1.2 计量多元化度和划分多元化类型的方法
(1)多元化度的计量方法。
在多元化的测度方法上,现在广泛认同的有Jacqcemin和Berry在1979年提出的多元化熵统计量,此方法可以通过概率统计的方式可以比较科学、完整的描述企业的多元化程度。本文采用DT(总多元化度),DU(非相关多元化度)和DR(相关多元化度)三个指标。其公式为:
DT=-Ni=1piln,DU=-∑Mj=1pjlnpj,DR=mj=1J∈行业集pi/pjln(pj/pi)pj
其中,DT表示总体多元化度,N为多元化经营单元数,pi为第i个经营单元数的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总的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DU表示非相关多元化度,M为多元化经营的业务组的个数,pj为第j个多元化业务组的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总的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DR为相关多元化度。可以看出
(2)多元化类型的划分。
多元化类型的划分在Wrigley博士于1970年提出的专业化率SR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多元化熵统计量得出的多元化度,对企业的专业化类型进行划分。其中SR的计算公式为:
SR=企业最大单项业务的年销售收入企业年销售总收入
则通过专业化率SR,可划分为如下四种多元化类型 (见表2)。
1.3 经营绩效及抗风险能力的衡量指标
(1)盈利能力指标。本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来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要反映了企业主营业务的获利水平,数值越大则说明主营业务获利能力越高,而净资产收益率则主要体现了企业净资产即股东权益的获利能力,数值越大,说明净资产的获利能力越好。
(2)偿债能力及风险性评价指标。偿债能力指标选取资产负债率和速动比率,风险性评价指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异系数来表现,其公式为:Cv=σi|i|×100%,其中σ为样本标准差,为样本平均值。
(3)资产管理能力指标。采用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来来分别反映企业总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
2 实证分析及结果
2.1 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盈利能力
分别以总的多元化度DT和相关、非相关多元化度DR和DU与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相关矩阵,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到,除2001年之外,其余几年总多元化度与净资产收益率都呈负相关,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与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关系则均不显著;相关和非相关元化度与盈利指标均无显著相关关系,反映了多元化程度的增加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管理成本,但却不能带来相应的收益,反而会降低企业的赢利水平。而相关和非相关多元化度的增加则不一定能带来企业盈利水平的增加。
进一步对企业的不同多元化类型和盈利能力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4和表5。
由表4和表5可以看出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基本呈现单一业务企业>主导业务企业>非相关多元化企业>相关多元化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则基本呈现主导业务型>单一业务型>非相关业务型>相关多元化型。说明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类型中,主导业务型和单一业务型的总体盈利效果较好,其原因应该是单一业务型和主导业务型都拥有自己的核心业务,在市场上这种类型的企业比较容易获得行业优势,所以在企业的盈利能力方面会比较突出。另外,这两种类型的总的多元化程度普遍较另两种类型要低,这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多元化程度负相关的结论相吻合。而相关多元化的盈利能力低于非相关多元化,相关多元化虽然可以获得一部分范围经济所带来的收益,但是由于相关多元化型的企业,核心业务不突出,各业务销售额所占比重都不大,这样很难在各行业中保持优势,再加上农业产业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弱质性,导致相关多元化型的盈利能力大打折扣,而非相关多元化虽然也没有突出的核心业务,但是由于其进入的是相对于农业来说,具有见效快、利润空间广阔等优势的非农行业,所以非相关多元化企业在盈利方面比相关多元化具有一定的优势。
2.2 多元化经营与企业偿债能力及风险
分别以总的多元化度DT和相关、非相关多元化度DR和DU与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和风险变异系数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相关矩阵,结果如表6和表7。
从表6和表7可以看到,其中2005年、2006年和2001年总的多元化程度和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总的多元化程度和速动比率在2004年和2003年显著负相关,其余几年则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风险变异系数和总的多元化度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程度的增加并不一定能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和分散风险,相反可能会由于为了开展多元化经营所增加的各种成本,有让企业被动负债的可能。相关、非相关多元化程度与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和风险变异系数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相关、非相关多元程度的增加并不能起到提高偿债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的作用。
进一步对多元化的类型与企业偿债能力和风险的关系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8、表9和表10。
从表8、表9和表10可以得到。平均资产负债率在四种多元化类型中,基本呈现出单一业务企业非相关多元化型。非相关多元化的短期偿债能力最低。风险变异系数在四种多元化类型中,由低到高为主导业务型
2.3 多元化经营与企业资产管理能力
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与多元化指标的相关分析,见表4-10。
注:*P
通过对表11的分析可以看到,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均分别和总多元化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随着多元化程度的逐渐增加,总资产和流动资产的使用效率都会降低。总资产周转率和非相关多元化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流动资产周转率和DU的相关关系不显著。说明非相关多元化程度的增加,使各非相关业务部门之间的资源无法进行有效的相互利用,导致其资产的利用效率会逐渐降低。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与相关多元化度的相关关系则不显著。
对企业多元化类型和资产管理能力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2和表13。
由上表可以看出,农业上市公司平均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均基本呈现单一业务型>主导业务型>相关多元化型>非相关多元化型。说明对总资产和流动资产的使用效率上,单一业务型最高,而主导业务型其次,最低的为非相关多元化型。
3 结论
通过对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和绩效的实证分析,归纳得到了以下结论。
(1)总的多元化度和净资产收益率负相关,和主营业务利润率的相关性不显著,相关多元化度和非相关多元化度与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说明增加多元化的程度不一定会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还会降低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
(2)总的多元化度、相关多元化度和非相关多元化度与资产负债率和速动比率以及风险变异指数均无显著相关性。说明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没有起到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加偿债能力的作用。
(3)总的多元化度和总资产周转率以及流动资产周转率负相关;非相关多元化程度和总资产周转率负相关,和流动资产相关性不显著;相关多元化度和总资产周转率以及流动资产周转率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4)通过对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类型的比较,发现拥有核心业务的企业类型,即单一业务型和主导业务型,在经营绩效和抗风险能力上,均优于主营业务不突出的类型,即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型企业。
参考文献
经营绩效分析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行业 经营绩效 因子分析
一、引言
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国的新兴行业,它建立在现代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基础之上,采用先进的理论和通讯技术,属于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对其经营绩效也越来越关注。
当前最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有两种:单一指标的绩效评价方法和多重指标的绩效评价方法。单一指标的绩效评价方法有净资产收益率、投资报酬率、Tobin’s Q值和经济增加值等,这些指标难以全面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多重指标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平衡计分卡和因子分析法等。经营绩效评价指标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一些评价方法得到的分析结果并不理想,偏差较大,而采用因子分析法能够克服这些缺点,使得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合理。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进行系统的评价, 从而为信息技术行业的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直观的、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二、分析设计
(一)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法是研究如何在最少的信息丢失的情况下将众多原有的变量提取成少数几个因子,并使因子具有一定命名解释性的多元回归方法。其核心是用较少的互相独立的因子反映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基本思路是将原来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组合成少数几个相互无关的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以替代原始数据,并且这几个指标能尽可能多地反映原始数据所提供的信息,然后再根据综合指标反映信息的重要程度客观地赋予一定的权重,建立一个评价函数,由此计算经营绩效评价值。因子分析法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客观的方法来确定指标以及其权重,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准确。本文全部数据处理均通过SPSS17.0软件和EXCEL2003软件进行。
(二)样本选择
本文以上市的信息技术行业全部A股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国泰安数据库中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共183家。为了保证研究的可行性,本文剔除了2010年以后上市的公司75家,剔除不以信息技术为主营业务收入的公司13家,剔除财务数据不完整的公司11家,剔除部分亏损企业、资本重组等非经营性影响因素的ST企业7家,最终选取了77家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三)指标构建
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主要表现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现金流量能力五个方面。本文所选取的财务指标反映了企业经营绩效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指标选取的原则是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大于0.3。具体的财务指标见下页表1。
三、实证分析过程
(一)确定原有变量是否适合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要求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如果相关系数大部分都小于0.3,意味着这些原始变量不太适合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在进行相关分析之前,需要将原始数据标准化。上述指标不存在标准化问题,但指标之间存在正指标(X5-X17)、负指标(X4)和适度指标(X1、X2 和X3)的区别,因此应将负指标和适度指标正向化,负指标对其求倒数,适度指标通过公式-X-K将其正向化,X为适度指标的值,K为适度值,根据经验,X1、X2和X3的适度值分别为2、1和0.5。
(二)适用性检验
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方法为KMO和Bartlet检验,见表2。 KMO值为0.661>0.6,因子分析效果较好; Bartlett球检验值为1 909.333,相应的Sig值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0.001,拒绝原假设,认为选择的变量适合作因子分析。
(三)因子提取
确定因子数通常有以下两个标准:一是根据因子数大于1的特征确定;二是根据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0.85的特征根的个数为因子个数。基于以上标准和表3,前五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依次递减,累积贡献率达到88.882%(>85%),因此选前五个因子为主因子。
(四)因子经济解释
根据表4,我们可以看出因子覆盖了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5个维度。第一主因子F1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有形净值债务率具有较高的载荷,这3个指标都是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所以将F1命名为偿债因子;第二主因子F2在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具有较大的载荷,这3个指标都是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所以将F2命名为盈利因子;第三主因子F3在总资产周转率、股东权益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具有较大的载荷,这3个指标都是反映企业的营运能力,所以将F3命名为营运因子;第四主因子F4在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和营业收入现金比率具有较高的载荷,这2个指标都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能力,所以将F4命名为现金流量因子;第五主因子F5在资本积累率和总资产增长率具有较高的载荷,这2个指标都反映企业的发展能力,所以将F5命名为发展因子。
(五)因子得分及排名
确定因子变量后,每个样本数据都得到了因子得分。主因子的得分函数系数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根据SPSS17.0输出的因子得分矩阵,可得出各因子得分函数为:
F1=0.261X1+0.254X2+0.173X3-0.259X4+…+0.004X14-0.189X15+0.01X16+0.083X17
F2=0.049X1+0.036X2-0.019X3-0.036X4+…-0.065X14+0.078X15+0.045X16-0.082X17
F3=-0.008X1-0.065X2+0.037X3+0.075X4+…+0.07X14+0.074X15-0.074X16-0.038X17
F4=0.046X1+0.051X2+0.102X3-0.065X4+…+0.033X14+0.075X15+0.376X16+0.557X17
F5=-0.062X1-0.035X2+0.036X3+0.028X4+…+0.563X14-0.133X15-0.066X16+0.108X17
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将F1、F2、F3、F4、F5作为自变量,即形成了新的综合绩效指标(F)。主因子的协方差为0,即F1、F2、F3、F4、F5不相关。
F=H1F1+H2F2+H3F3+H4F4+H5F5=0.25575F1+0.24703F2+0.16673F3+0.11389F4+0.10542F5
使用综合得分的评价方法,求得2011年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综合经营绩效得分(以排名前十家为例)。见表5。
(六)结果分析
从表5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综合绩效得分情况来看,得分大于0且分值越大的公司综合绩效状况越好,得分小于0且分值绝对值越大的公司综合绩效状况越差,得分等于0或在0附近的公司其综合绩效一般。所选77个样本公司中,41家公司的综合绩效得分大于0,比重为53.25%,36家公司的综合绩效得分小于0,比重为46.75%。说明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整体上一般。同时绩效水平高于0.6的公司只有6家,说明行业绩效差距大。
2.从各因子得分情况来看,中国联通、国电南瑞、三维通信、银江股份和新大陆具有较高的偿债能力,主要得益于国家对互联网的大力支持,且其上市时间较早,具备充足的资金偿还债务;石基信息、远光软件、国电南瑞、航天信息和海隆软件具备较高的盈利能力,主要得益于出于企业自身管理的需要,国内各大企业对管理软件的需求量大;紫光股份、长城电脑和长城开发具备较高的营运能力,主要是因为其上市时间最早,品牌发展成熟,市场占有率稳定;现金流量能力最强的为中国联通,这得益于其持续经营和获利能力稳定;发展能力较强的为远望谷、川大智胜、奥维通信和华星创业,其上市时间较晚,拥有自主创新技术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主要取决于公司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现金流量能力和发展能力这五个财务指标,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在2011年的整体经营绩效水平一般。通过因子分析,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可以充分地认识到自身财务能力的优势与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措施,进而提高综合经营绩效。(1)综合得分较高的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其较高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运营能力的优势,充分利用银行借款增加公司资本,扩大规模和开拓新的市场,加速企业的发展和运营,提高企业的现金流量能力和发展能力。(2)因子综合得分一般的企业,优势在于有较强的偿债能力,可适当增加企业的债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利用先进技术,加强企业的运营与成长能力。(3)综合得分较低的企业,应在保持已有的现金流量能力优势的基础上,挖掘潜力,改善管理和经营环境,提高企业盈利、运营能力,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钟燕,盛智颖.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J].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2009,(6):21-23.
2.薛薇.基于SPSS的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黄琳,女,赣南师范学院商学院企业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财务管理。
经营绩效分析范文6
三、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医药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
(一)因子分析 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样本数据标准化。为了使研究结果更能反映医药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现实状况,本文在选取样本时,剔除了不能取得所需研究数据和数据披露不真实的上市公司。依据2009年度医药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力排名,分为强、中、弱三类,然后采用配额抽样,分别从好中差三类中各抽取十家,共得样本30家。收集的30家医药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证券之星的2010年度财务报表,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2)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由于KMO统计量为0.743>0.7,因子分析的效果比较好,再由Barlett球形检验,可知各变量的独立性假设不成立,故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通过。
(3)提取公因子。以特征值≧1,累积方差贡献率≧80%为标准提取公因子,从运行结果可知,前五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达到86.985%(>80%),因此选前五个因子(用F1,F2,F3,F4,F5表示)已足够描述所选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状况。
(4)因子的经济解释。根据各变量的经济意义分别对提取的公因子命名。由表2可知,F1在销售利润率和资产收益率变量上的载荷量较大,这两个指标主要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命名为盈利能力因子。F2在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变量上的因子载荷量较大,主要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命名为运营能力因子。F3在总资产增长率和资本积累率变量上的因子载荷量较为显著,代表了企业的成长性,命名为成长能力因子。F4在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两个变量上的因子载荷量更大,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强弱,命名为偿债能力因子。F5在每股现金流上有较大的载荷,代表企业的获现能力,命名为获现能力因子。
(5)因子得分及排名。根据 SPSS17.0 输出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将五个公因子表示为15个指标的线性形式,得到因子得分函数,如下所示:
F1=0.199X1+0.309X2+0.212X3-0.041X4-0.097X5-0.384X6+0.018
X7-0.128X8+0.013X9+0.094X10+0.18X11+0.09X12-0.159X13-0.126X14-
0.123X15
F2=0.063X1+0.025X2+0.118X3-0.073X4-0.038X5-0.150X6+0.388
X7 +0.232X8+ 0.053X9+0.341X10-0.105X11-0.147X12-0.082X13- 0.110
X14-0.030X15
F3=0.184X1-O.074X2+0.195X3+0.007X4-0.002X5+0.085X6-0.123
X7-0.015X8+0.129X9+0.021X10-0.076X11-0.023X12+0.406X13+0.4X14+
0.069X15
F4=-0.002X1-0.104X2+0.019X3+0.483X4+0.495X5-0.031X6-0.062
X7+0.054X8+0.054X9-0.106X10-0.005X11-0.059X12+0.003X13+0.004X14
+0.015X15,
F5=0.182X1+0.042X2-0.037X3-0.040X4+0.028X5+0.070X6-0.090
X7+0.311X8-0.416X9-0.252X10+0.004X11+0.465X12-0.004X13-0.024X14
+0.017X15
据此,可以计算出因子得分,由五个公因子的特征值可以得到因子综合得分的函数为:
F=0.3622F1i +0.226128F2i+0.177972F3i+0.14949F4i+0.084211F5i
由此,可得综合因子得分及排名见表3。
(二)聚类分析 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得分和因子综合得分对上市公司作进一步的K-均值聚类分析(见表4,表5和表6)。
根据表4、表5可将我国30家医药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分为四大类,如下:
(1)包括恒瑞医药、华东医药两家医药上市公司。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和综合因子均值得分在四大类别中最高,表明该类医药上市公司在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和综合经营能力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运营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经营能够健康稳定有序的发展。就自身经营情况而言,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较其它方面较弱,还有待加强。
(2)包括东阿阿胶、云南白药等十家医药上市公司。该类的偿债能力和获现能力因子均值在四大类别中处于最高水平,表明其偿债能力和获现能力较强,在赢得投资和社会信誉度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就公司的具体经营而言,运营能力因子和成长能力因子均值较小,在运营和成长方面还有欠缺。
(3)包括丰原药业、云南药业等12家医药上市公司。该类的获现能力因子均值在四大类中位居第二,但运营能力和偿债能力均值是最低的,表明其获现能力强而运营和偿债能力较弱。从自身的经营情况来看,获现能力因子均值较大而综合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因子均值较小,表明其有很强的现金管理能力,但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较差,导致公司总体的经营业绩较差。
(4)包括西南合成、新华制药等六家医药上市公司。成长能力因子的均值是四大类别中最高的,而盈利能力因子均值是最低的,表明该类的成长能力强但盈利能力偏差,在盈利方面缺乏有效的策略,总体的经营业绩处于中下水平,与自身的经营状况一致。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将我国30家医药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综合可得以下几点结论:
(1)经营绩效总体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综合分析医药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状况的四大类可知, 一些盈利能力强、经济效益好、运营能力强或者各方面发展均衡但个别方面较弱的医药上市公司的综合因子得分排在了前面,但并不是每个因子得分都排在前面如恒瑞医药,东阿阿胶等。 经营绩效的五个因子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30家医药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状况,但单独使用某一个因子并不能对医药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状况做出综合的评价。
(2)不同医药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状况存在较大差异。第一类经营绩效综合能力均值为1.155941930023E0,远远高于其他4类的均值。虽然第二类中偿债能力因子均值在所有上市公司中处于领先地位,但其综合因子能力 均值为-5.945883357287E-2,远远低于第一类。与第一,第二类相比,第三类的经营绩效综合因子均值更低,为-1.654861806521E0。第四类在成长能力,运营能力因子均值上具有较高的值,但是综合因子均值均处于中下等水平,经营绩效远远低于第一类,但却远远好于第三类。从经营绩效的因子均值和综合因子均值可以看出,我国不同医药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
(3)成长与运营能力对医药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起着重要作用。由经营绩效的公因子方差分析表6可知,成长能力因子的方差 为11.853,运营能力因子的方差为11.269,对公司的总体经营绩效影响最大,其次为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获现能力的影响最小。成长和运营能力是医药上市公司综合素质的体现,一个公司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必须加强自身的综合实力,高度重视公司对成长运营能力的发展,提高偿债与盈利等能力,进而提高公司的总体经营绩效水平。我国医药上市公司总体运营能力偿债能力较好,成长能力不足。
(4)我国医药上市公司获现与偿债能力较好,成长能力有待加强。由表6可知,我国30家医药上市公司中获现能力能力较强的是第三类占整个医药公司的40%;偿债能力较强的是第二类,占整个医药上市公司的33.3%;运营能力较强的为第一类和第四类共2家,占整个样本的7%;成长能力较强的是第四类共6家占整体的20%。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24家医药业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均较差,占整体的80%。通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医药上市公司总体获现与偿债能力较好,成长能力有待加强。
(二)建议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应结合自身经营特点与发展条件构建对成长有支撑作用的资本结构;挖掘资源要素潜力,改善经营环境;在巩固原有经营强势的基础上逐步开创新的市场,提高公司和产品的知名度;加强产品的研发,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成长与经营绩效同步增长。
(2)应借鉴第一类公司发展经营的基础上,一方面应充分利用企业的偿债和现金优势,发挥财务杠杆的调节作用,合理确定负债与自有资金的比例,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引进人才,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公司的研发创新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从而加强企业的运营与成长能力。
(3)通过设立偿债基金,优化资本结构,选择合理筹资方式等措施加强企业的偿债能力,保证企业按期偿债,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综合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
(4)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投资来增加其利润,通过产品毛利率的稳中有升和较高管理水平来增加公司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增加融资渠道,鼓励优化资源配置,创造规模效益,变革公司的权利结构,优化股权结构,充分发挥公司董事会的作用等来提高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秀林、封伟:《剖析财务业绩评价的多方动因》,《时代商贸》2006年第4期。
[2]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李志辉、罗平:《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教程(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4]李思静、刘智慧:《基于因子分析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