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茶文化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茶文化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茶文化的建议

对茶文化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伊斯兰文化;伊斯兰建筑;文化差异

建筑作为空间形态满足着人们多种多样活动需求的同时,也是表现各民族文化特征的一种具体形象,不同的宗教文化、意识观念和伦理道德都能通过建筑反映出来。伊斯兰是我国回族、维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共同信奉的一种文化,它以民族为载体,与本土文化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伊斯兰文化。

一、伊斯兰建筑的共性及其特点

虽然同样信奉伊斯兰教,由于不同的民族有其特殊的生活习俗和居住环境,并由于文化理念、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建筑风格等因素的不断影响,虽致使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同一个民族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在但建筑的基本布局和主体风格方面, 各个地区的伊斯兰建筑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明显特征。我们以清真寺为例,简要分析伊斯兰基本建筑所拥有的共同特点。

(一)变化丰富的外观

从古至今,建筑学家们都认为伊斯兰建筑的外观设计手法在世界各类建筑中是最为奇巧的并且富于变化。相较而言,欧洲的古典式建筑虽然端庄方正, 但缺少变化的妙趣;哥特式建筑虽然峻峭雄健,但韵味不足;印度建筑只是表现了宗教的热情。而伊斯兰建筑既充满奇想纵横,庄重而又富于变化, 雄健且不失雅致。如今现存著名的麦加禁寺(图1)、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图2)以及中国西安市化觉巷清真大寺(图3)等,都是古今中外伊斯兰建筑多彩外观的典型代。

表之一。

(二)穹隆

以清真寺为代表的伊斯兰建筑如今散布在世界各地, 每一座清真寺几乎都以空灵而高耸的穹隆为标志。与欧洲的穹隆相比,清真寺穹隆的风貌、情趣完全不同。欧洲的穹隆如同机器流水线制品一样, 虽说精致但乏雅味。伊斯兰建筑中的穹隆往往看似粗漫但却韵味十足。

(三)开孔

开孔在清真寺的建筑中,有着非常鲜明的建筑装饰艺术及其建筑审美特征。开孔是指出入口和窗的形式,一般是尖拱形,或是马蹄拱形,或是多叶拱形。当然亦有其他形式的异例,如正半圆拱形、圆弧拱形等,这些只在不大重要的部分采用。现存的银川南关清真大寺(图4),在建筑设计和装饰上,就比较好地处理了开孔的视角效果。

(四)纹样

伊斯兰建筑的纹样历来堪称世界纹样之冠。建筑以及其他一切工艺中供欣赏用的纹样,其题材、构图、描线、敷彩皆有匠心独运之处。动物纹样是从波斯继承而来,但是随着时代的演变又产生了崭新的面目;植物纹样,当初主要是承袭了东罗马的传统,?历经千锤百炼,终于集成了灿烂的伊斯兰式纹样;几何纹样,由无始无终的曲线组合,转瞬间即现出了无限变种,与几何纹和花纹结合更构成了特殊的形态,并且以一个纹样为单位,反复连续使用即构成了著名的阿拉伯式花样;还有文字纹样,即由阿拉伯文字图案化而构成的装饰性的纹样,用在建筑的某一部分上,文字多是《古兰经》上的章节,或者是圣训的精言诫语,使整个建筑装饰布局锦上添花。

二、我国伊斯兰文化

我国的伊斯兰文化既有相同的信仰,又有类别的划分。由于我国各族穆斯林分布广阔,又因社会文化背景和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年代先后的不同而形式多样,伊斯兰文化在不同地区传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明显的差异特征。因此,我国穆斯林文化大致分为两大系统――内地伊斯兰文化和新疆地区伊斯兰文化。新疆地区的伊斯兰文化与突厥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日常生活行为仍然保护原突厥的遗风;内地伊斯兰文化受到汉族文化的侵蚀,正在逐步的受汉族文化的熏陶。

(一)内地的伊斯兰建筑

我国内地伊斯兰文化,是通过回族、东乡族、撒拉族穆斯林长期的信仰和社会生活实践积累起来的。这些民族大部分分布在内地,受汉族文化影响深,许多方面表现出和我国儒家文化相结合的特点。因此内地回族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建筑思想,这些建筑颇具异国情调,建筑平面布局不强调对称,礼拜大殿、大门和宣礼塔等建筑都是砖石砌成,多用拱券或穹顶,内部多用植物及阿拉伯文组成装饰纹样。如泉州清真寺(图5)。

从明朝到清朝的五百年间,伊斯兰教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伊斯兰建筑也进入的发展的时期,形成以木结构为主题的我国内地伊斯兰建筑体系――总平面布局多以大殿主导的纵轴式院落,大殿以及主要配殿为起脊式建筑,并以庭院为单元向四面八方眼神,组成庞大的院落组群;其单体建筑也突破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局限,创造出许多组合复杂、气势雄伟的礼拜大殿,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平面组织和外观处理手法,在技术与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如宁夏永宁纳家户清真大寺(图6)、同心县清真大寺(图7)、西安化觉清真寺(图3)。

我国的回族穆斯林同胞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形成如今颇有特色的伊斯兰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一方面寺明清时期伊斯兰教与传统儒家理学思想相结合的物化形式,另一方面也与其他伊斯兰地区清真寺建筑相区别。

(二)新疆地区伊斯兰建筑风格

新疆伊斯兰文化寺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等少数民族为载体,通过这些民族穆斯林信仰和社会生活实践,融汇、吸收古代我国西北边疆突厥文化成分而积累发展起来的。它与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多的内地伊斯兰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新疆伊斯兰文化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十分显著,也自称体系。

新疆地区的伊斯兰建筑融合阿拉伯和维吾尔族风格于一体,按照当地的传统并结合当地的气候、材料和建造技术,清真寺多呈穹窿圆拱廊柱结构,与内地清真寺殿宇式的重檐起脊勾连搭结构形成鲜明对照。圆形拱顶和高耸的尖塔,绿色或蓝色的柱廊,是阿拉伯伊斯兰清真寺常用的形式,它也是我国新疆地区伊斯兰建筑共同流行的风格。如吐鲁番额敏塔礼拜寺(图8)和喀什艾迪卡尔清真寺(图9)。

三、我国伊斯兰文化地域与民族性的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不难看出,在我国虽然同样信奉伊斯兰教,不同地域和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如新疆清真寺采用阿拉伯砖石结构,圆形穹顶和高塔型邦克楼;内地清真寺采用我国传统砖木结构,没有了圆形的穹顶,而用屋顶相勾连搭塔式的殿堂,细高的邦克楼也换成了多层的阁楼。纠其根源,两者之所以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伊斯兰建筑体系。究其原因,维吾尔族生活区远离中原内地的非伊斯兰教地区,使维吾尔族面对外来的阿拉伯伊斯兰建筑文化,可以从容的面对这些文化侵蚀,依然保持独立、自主、单纯的建筑文化体系,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保留伊斯兰建筑传统的风格特色。与此相反,回族由于分布在我国各地,每时每刻都潜移默化的受着非伊斯兰教民族文化的耳濡目染,于是对阿拉伯伊斯兰传统建筑进行了一些非伊斯兰文化的加工和改造,从而生成独具一格的建筑文化体系。

四、结语

伊斯兰建筑既是伊斯兰文化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伊斯兰文化的物化和浓缩。和谐是伊斯兰建筑文化的理念,所以伊斯兰建筑没有严格的规矩和模式去左右,正因如此,穆斯林们使用各自地方性的几何模式、建筑材料和建筑方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伊斯兰建筑文化的和谐美。著名艺术大师丹纳说过:“在民族的事业和历史上反映出来的仍旧是自然界的结构留在民族精神上的印记。”伊斯兰文化与艺术的差异对其建筑的影响就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约翰・D・霍格(美),杨昌鸣,成欣欣,凌柏译.伊斯兰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邱玉兰,于振生.中国伊斯兰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对茶文化的建议范文2

一、一汽大众公司的基本情况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是由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德国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德国奥迪汽车股份公司及大众(中国)汽车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大型轿车生产企业,于1991年成立,1996年全面建成投产,1997年8月通过国家验收,1998年4月30日通过德国莱茵技术监督顾问有限公司(TUEV公司)和中国汽车认证委员会质量体系认证中心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并于20__年月12月19日获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项目总投资111.3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37.1亿元人民币。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制造当今世界名牌产品-捷达、宝来、高尔夫、奥迪系列轿车。她的建成,使我国轿车工业进入了大规模生产的新时期。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确认一汽大众为“技术先进企业”,国家统计局授予一汽-大众为“中国汽车制造名优企业”,国家机械局授予一汽-大众为“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者”一等奖。1998年,一汽-大众正式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__年,一汽-大众通过ISO9001(20__版)标准认证,并荣获ISO1402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经过快速发展,一汽大众生产、销售每年都以30—50的速度递增,累计向国家上交的税金已大大超过建厂投资。目前,一汽—大众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1.6辆/人年,达到国际汽车工业劳动生产率水平。

二、一汽大众企业文化对我们的启示

一汽大众在建设伊始,双方股东就确定了“派最优秀的人才到一汽-大众公司,全力以赴建设轿车基地”的方针,并且确定了在重视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的同时,更要重视人才及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对本科生,研究生,研究生采取国内国外两种途径使其继续深造,增长才干,成为一汽-大众技术,管理骨干。目前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仅29岁。纵观公司各个岗位,没有技校以下的文化程度的员工。

汽车工业是现代技术与传统技艺结合最完美的行业,技术人才没有在公司10年的磨练很难有所建树。因此,人才在一汽-大众的长期发展成为公司和个人的双赢的发展方向。目前,一汽-大众在6000多名员工中间,几乎没有员工主动离开公司。

一汽大众公司靠什么留住人才呢?归纳起来由五条措施:

·建立良好的成才环境

·良好的学习培训机制

·人才选拔使用机制

·良好的激励机制

·向员工提供最好的“舞台”

就这一点来讲,对我触动很大,煤炭企业为什么留不住人才,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

三、关于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职工的心是企业的根。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着力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这方面,国有企业特别是行业垄断性的国有煤炭企业,在体制和机制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必须作为企业文化建设重点研究的课题。

首先,要认真学习好企业文化理论。在着手创建企业文化过程中,对什么是企业文化,本单位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形成什么思路,搞个什么样的规划、文章版权归文秘站网作者所有!计划、拿出多大的人财物,作为企业领导班子成员首先要有个统一的认识。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对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整理、分析,并理出进一步提升的思路。必要时聘请专家进行加工、指导、提升。在上述基础上对企业文化建设规划、计划进行修订,拿出实施方案,并付诸实施。动员职工广泛参与,对职工进行必要的企业文化培训,形成员工共同的企业价值观。

其次,企业文化建设要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创知识性职工”有机结合。让组织内的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持续增长的学习力,让组织成员体验到工作中的生活意义,通过学习能创造自我,扩展创造未来能量,这是学习创新型组织的真谛。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21世纪是人人学习的世纪。企业财富的创造是以人力资本为根本,货币资本为条件的。企业的竞争更多地表现在企业间伦理观念的竞争,企业文化的竞争,用人机制的竞争,经营策略的竞争。以人为本,学习、创新、创造价值,培育共同的价值观,这是创建学习型组织和企业文化建设共同的目标,二者是有机结合的,不能机械割裂的。

第三,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始终坚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思维创新。创新是以人为载体、知识为动力的高智力投入的创造性活动。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动力,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必须与企业的发 展、改革实际紧密结合,根据上级和本单位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的部署,推陈出新、生生不息。

对茶文化的建议范文3

要使巴蜀茶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相结合,则无法再按照“茶文化中心论”的思路来搭建生态旅游项目。通过对巴蜀茶文化价值的分析,需要突出茶文化的关联价值。随着对二者相结合切入点的探寻,二者的具体结合途径包括:拓展巴蜀茶文化的旅游经济价值、构建主题文化场地减少价值外化、规制巴蜀茶文化及关联主体引进、辅助家庭旅游项目与茶文化接轨、创新茶文化生态旅游项目的实施等5个方面。

关键词:

巴蜀茶文化;旅游经济;结合;途径

巴蜀茶文化支撑体系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作为向旅游经济产业延伸的巴蜀茶文化来说,在挖掘其文化内涵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外在的关联性将巴蜀其它文化元素串联起来,来共同满足域外游客对巴蜀旅游产品的选购偏好。这就意味着要使巴蜀茶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相结合,则无法再按照“茶文化中心论”的思路来搭建生态旅游项目,毕竟这种项目受到严格的自然禀赋条件的限制。而是以一种合作的姿态来使巴蜀茶文化价值渗透在巴蜀本土旅游文化之中,使域外游客能在品茶的过程中感受到巴蜀文化的独具匠心,却又不会使自身局限于茶道、茶画等茶文化烟波浩海之中。这样一来,休闲与娱乐、静思与畅谈式的巴蜀文化精髓就能整体的展现在域外游客面前。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背景资料

成都人爱进茶馆,是因为四川人喜欢“摆龙门阵”,即在熙来攘往的茶馆之中,一边品饮盖碗茶,一边海阔天空,茶余饭后,佐以茶点小吃和曲艺表演,谈笑风生,实为人生至乐。茶馆除了休闲之外,也是重要的社交场所。茶馆还是社会文化娱乐场所。晚上,茶馆设有川剧“玩友”坐唱,俗称“打围鼓”。另外,有些茶馆设有四川扬琴、评书、清音、金钱板等演出活动。坐茶馆的人可以边饮茶,边欣赏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曲艺节目。不论是风景名胜之地,还是闹市街巷之中,到处都可看到富有地方色彩的民间茶馆。这些茶馆收费低廉,服务周到,顾客往往一杯香茗,一碟小吃,便可坐上半日。在与亲友纵论畅谈之中,巴蜀大地的茶文化也被体现的淋漓尽致。(成都:茶馆里的巴蜀茶文化)从以上资料中可以看出,巴蜀茶文化中的价值可以从成都茶文化中得到概括,尽管川南、川东一带也具有本土特色的茶文化特色,但作为统一在巴蜀茶文化下的区域性茶文化特质便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下文在不做出明确说明的情况下,都是以成都茶文化为引子而进行讨论的。

2巴蜀茶文化价值分析

针对前面所提到的立论出发点,这里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巴蜀茶文化的价值:

2.1巴蜀茶文化价值的有形方面

巴蜀茶文化价值的有形方面主要指向:茶具、品茗的场地环境,以及品茗过程中的茶语。与域外品茗不同,巴蜀一带的品茗似乎更接地气,其茶具无外乎有三部分构成:茶碗、茶盖、茶托。而且在老字号的品茗场所,茶具并不是以新为美,因为“新”只因其缺少历史积淀。品茗的场地也呈现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格局,如在空旷的地带喝坝坝茶。如此有形方面便能为域外游客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形成这种冲击的本质在于巴蜀茶文化有形方面的独树一帜。

2.2巴蜀茶文化价值的无形方面

巴蜀茶文化价值的无形方面主要指向茶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那就是闲适。这种闲适的品茗文化更加突出在蜀地,其主要表现在品茗只是一种载体,而借助这一载体使好友之间可以畅聊(摆龙门阵),以及借助品茗这一形式来暂时作别职场的烦扰。这里需要特别指出,巴蜀地区的品茗场所与域外的茶社是有较大区别的。茶社更加显示其静和思的文化特质,而巴蜀地区的茶馆则更为突出其聚和闹的文化特性。从而,这也使得品茗构成了巴蜀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3巴蜀茶文化价值的关联方面

无论是巴蜀茶文化的有形还是无形方面,都是将茶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事物来看待,这种封闭性的视角并无益于将其与旅游经济联系起来。为此,还需要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突出巴蜀茶文化价值的关联方面。具体而言,关联方面主要反映在:与巴蜀说书艺术关联起来,与巴蜀川剧艺术关联起来,与巴蜀农家乐项目关联起来。通过品茗这一形式来增强域外游客的个体体验程度。可见,建立巴蜀茶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之间的结合,便需要大力突出巴蜀茶文化价值的关联性。

3二者结合的切入点

具体而言,二者结合的切入点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寻:

3.1二者结合的空间维度方面

这里的切入点主要反映在有形层面,即巴蜀茶文化在何地与关联性巴蜀文化进行衔接,从而以整体旅游项目的形式呈现在域外游客面前。由于目前诸多同行并没有将研究视野深入到城市茶文化经济价值之中,所以本文笔者强调:二者结合的空间维度应以关联性的巴蜀文化为基准,如说书人所需要的空间载体、川剧表演所需要的空间载体。而对于品茗而言,则能相对灵活地去适应关联茶文化的空间需求。可见,这也是巴蜀茶文化接地气的一种表现。

3.2二者结合的价值增值方面

作为一项旅游项目打造,到底是域外游客为了品茗才能听说书人讲故事,还是因为要来听说书人讲故事才来品茗。笔者认为,对于这一问题可不去理会。作为一种休闲旅游项目,以闲适、自乐作为巴蜀传统文化的精髓,品茗与听书都是不可或缺的。从中不难理解,旅游项目开发方与实施方应能将巴蜀茶文化与其它关联性文化形成整体来看待,从而在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刺激下,最大化的满足域外游客多样性的需求。

3.3二者结合的商业开发方面

巴蜀文化的精髓部分已在多元传统渠道中被域外游客所接收,因此,他们前往巴蜀大地的目的,便在于亲自去体现这种闲适和自乐的异地文化。由于这种文化属于非正式制度系统,其是由民间自发形成,从而在巴蜀许多地方并不需要专门的商业开发,便可以在自发形态上满足域外游客的个体体验(如坝坝茶)。由此,这种外部性便将弱化巴蜀茶文化与旅游经济结合的经济价值。解决这一问题便在于,应在巴蜀中心城市建立主题文化场地,使得域外游客能在该场地找寻到正宗的巴蜀茶文化气息。

3.4二者结合的产权结构方面

在旅游项目商务运营阶段,便存在着合作方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便在于厘清各自的产权结构。将巴蜀茶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相结合,则涉及到巴蜀茶文化价值的呈现者是谁,以及由谁担任关联性文化项目的组织者和表演者,以及维护二者利益的秩序供给者和监督者又是谁等。

4二者结合的有效途径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二者结合的有效途径可从以下5个方面来构建:

4.1拓展巴蜀茶文化的旅游经济价值

从现阶段对巴蜀茶文化与旅游经济相联系的问题讨论中,大都聚焦在了以茶文化为核心的生态旅游项目,以及以茶叶产业为纵向价值链的旅游项目范畴。对此,还应不断拓展巴蜀茶文化的旅游经济价值。不难看出,传统视野下的茶文化旅游经济价值并不只属于巴蜀大地,而是在域外各个地区都能呈现出来。那么巴蜀大地又能拿何种茶文化旅游产品吸引域外游客?因此,将巴蜀文化的有形和无形方面融合起来,并与巴蜀评书、川剧、摆龙门阵关联起来,这样才能形成极具地域风情的旅游产品。

4.2构建主题文化场地减少价值外化

巴蜀茶文化价值蕴藏在民间,从而域外游客可以在民间就能感受到巴蜀文化元素。但作为一种商业活动,我们需要将巴蜀茶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之间结合在封闭的经济链条之中,只有实现利益的内部化,才能激励上游开发商来开发这种旅游资源,也才能使下游零售商有项目来引导域外游客消费这种旅游产品。为此,四川省和重庆市的旅游管理职能部门应通过统筹规划,在各地挖掘出本土茶文化内涵,并在有条件的地方构建主题文化场地,从而作为面向旅游的重要空间载体。

4.3规制巴蜀茶文化及关联主体引进

随着各地对空间载体的搭建完成,紧接着便是引进巴蜀茶文化及关联性主体的事项。笔者建议,此时应遵循市场竞争原则来开展,并在主体引进阶段严格规制主体的资质。与此同时,巴蜀茶文化是一个系统,并在各地根据自身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特征进行了变异,所以在建立茶馆与说书、茶馆与川剧相联系的旅游项目时,巴蜀茶文化研究部门和高校应对商家进行文化培训。通过培训,来使商家成为向域外游客宣传巴蜀茶文化的使者。

4.4辅助家庭旅游项目与茶文化接轨

巴蜀闲适和自乐的生活情趣还植根于农家乐之中,因此,各地还应辅助家庭旅游项目与茶文化接轨。不难看出,若是要求家庭旅游项目的经营者也引入说书和川剧项目则不太现实,所以这里应更加突出巴蜀茶文化的有形和无形方面。包括品茗的场地设计(坝坝茶),以及向域外游客提供一种闲适、自乐的品茶、聊天氛围,从而就能使农家乐项目与茶文化接轨。

4.5创新茶文化生态旅游项目的实施

在讨论巴蜀茶文化与旅游经济相结合的主题时,仍无法绕开生态旅游项目。对此,笔者建议应将问题的讨论重点放置在创新项目的实施上来。第一,应突出巴蜀茶文化中“聚、闹”的元素。第二,应着力营造出闲适的饮茶氛围,而不是从茶具的考究上做文章。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通过途径构建不难知晓,官方在助推巴蜀茶文化旅游经济项目开发时,应给予项目产权保护,通过使产权封闭状态来让旅游项目经营方获得利润最大化的效果。再者,还需要通过组织和规划在民间有序发展与茶文化相联系的旅游项目。通过双管齐下,来使巴蜀茶文化价值能在现代商业环境下得到实现。

5小结

本文通过对巴蜀茶文化价值的分析认为,需要突出茶文化的关联价值。二者的具体结合途径包括:拓展巴蜀茶文化的旅游经济价值、构建主题文化场地减少价值外化、规制巴蜀茶文化及关联主体引进、辅助家庭旅游项目与茶文化接轨、创新茶文化生态旅游项目的实施等5个方面。

作者:胡世伟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红.巴蜀茶文化的民俗价值与旅游经济结合的探讨[J].消费导刊,2015,(7):225-226.

[2]史术光.九江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基模分析及对策思考[J].农业考古,2012,(2):34-38.

对茶文化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音乐教育;茶文化;传播与传承;茶艺表演

1我国音乐与茶文化的关系

1.1二者同属于文化体系

自夏朝开始,中国便开始出现“礼乐”一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制礼作乐”以及“礼乐之邦”等说法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礼乐体系对古人的重要意义。据我国近现代历史学者来看,我国音乐发源于炎黄时期,并得到后世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事实上,我国有着璀璨而丰富的音乐文化,比如先秦时期的石磬音乐和编钟音乐、秦汉时期的乐府音乐和歌舞百戏、唐宋时期的曲子词音乐等。相较之下,“炎帝尝百草”之后,茶开始与华夏儿女结下了不解之缘,但这并没有意味着我国茶文化得以形成。事实上,茶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一直到唐代茶圣陆羽编写《茶经》这本茶学典籍之后,才标志着我国茶文化的初步形成。我国音乐(文化)与茶文化同属于传统文化的分支,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2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

我国音乐文化与茶文化虽然同属于传统文化体系,但是二者却有着很大的差别。二者在内容、形式、发展历史、影响范围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就音乐文化来看,音乐主要包括器乐和声乐,不同地域的音乐有着诸多差异(比如我国的汉乐和西方的爵士乐、摇滚乐等)。就茶文化来看,茶文化主要可以分为物质器物层面(茶叶种植、茶品、茶具等)和精神文化层面(茶文化习俗、茶文学作品、茶典籍等)。音乐文化主要是一种听觉艺术,其主要作用于人类的听觉感官;相比之下,茶文化则主要作用于人类的嗅觉和味觉。除此之外,音乐文化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而茶文化是兼具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一种文化形式,二者均可以给人的精神感受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音乐可以使人闻歌起舞、感同身受、潸然泪下,茶则可以使人感受到舒适惬意、自然放松,同时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

1.3二者呈现出融合趋势

由于音乐和茶文化均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分支,因而二者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会出现相互重叠的现象,并逐渐呈现出一种文化融合的趋势。比如说,茶艺音乐、茶道音乐、禅茶音乐等就是这种文化融合趋势下的产物。但这并不意味着,茶文化音乐就是将“茶”和“音乐”这两个元素进行简单相加。二者是文化的交叠和融合,并非内容或形式上的加减乘除。当茶人步入茶室或者茶楼之前,首先就会听到缓和雅致的轻音乐,音符的节奏律动和茶室的摆设布置在无形中营造了一种天然的饮茶意境,从而使茶人真正放松身心,舒缓疲劳的身躯。由此可见,茶文化音乐是基于茶文化理念和音乐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给茶人的心灵带去一阵暖风。

2音乐教育对茶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作用

我国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提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点,由此看来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德育和智育,同时还要重视诸如美育在内的其他教育内容。音乐教育属于其中的美育(即“美感教育”)的范畴,因而音乐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幼儿园到大学,音乐教育基本上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涯,为学生培养了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茶文化是我国引以为傲的文化,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逐渐沉迷于物质世界中无法自拔,茶文化也因此淡出人们的视线。茶文化与音乐文化同属于我国传统文化,并且呈现出融合趋势,因而借助于音乐教育传输茶文化理念将有助于我国茶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当前,音乐教育对茶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2.1音乐教育可以为茶文化传播提供更坚实的土壤

从现阶段茶文化的发展可以看出,很多社会人士对茶文化、茶思想都不太重视,当问及与茶有关的典故时,有人竟十分茫然。很显然,这一现象透露出茶文化的循序渐进,要想更好地传播我国茶文化,还需要从现阶段的教育做起。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思想和言行对祖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将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植入到教学内容中,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帮助给他们自觉树立文化保护意识。从近几年的学术论文中不难发现,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曾尝试着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美感和鉴赏能力的学科,我们同样可以将茶文化导入到其中,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能够意识到茶文化的重要性,并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自觉肩负起传播和传承我国优秀茶文化的重担。

2.2音乐教育可以发掘潜在的茶艺表演者,推动茶文化传承

茶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并且茶文化艺术形式也曾为我国历史舞台上散发着特殊的光芒。但是现代化脚步的加快导致人们出现“短视”的问题,他们开始忽视文化的重要性,进而导致我国很多传统文化艺术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比如茶艺表演。通常意义上的茶艺表演主要由乐器演奏者和歌舞表演组成,茶艺表演可以深化茶人对茶文化的认识。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借助茶道音乐和采茶歌等音乐形式培养学生对茶艺表演的兴趣,并从中发掘颇具天赋的人才进行培养,从而为我国茶文化的传承做出一定的贡献。当然,在此过程中,教育单位不妨与民间茶艺表演机构合作,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场所,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推动茶文化的传承。

3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传播传承过程中的应用

在具体开设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学工作者应该对茶文化加以了解,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整合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培养其对茶文化的兴趣。要想更好地促进茶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我们建议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展音乐教育:

3.1创新教材内容,加大文化比重

在中小学,音乐通常作为一门“副科”存在,音乐教材更是多年也未进行调整和创新。随着时代的变化,音乐内容也出现了很多变化,要是一直按照原来的教材进行教学,就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促进我国茶文化的传承,教材编撰人员可以结合我国茶文化进行编写,将与茶文化相关的音乐内容编入教材。比如说,可以在教材中加大茶文化的比重,介绍我国各个地方的采茶歌(唱腔、歌词等)、并可以适当地融入现阶段的茶艺背景音乐和茶文化轻音乐,培养学生对于我国茶文化的认识。当然,还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学校经常在临近考试时会将音乐课砍掉,将其挪让给“语数外”等科目。很显然,这种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的缺陷,这会导致学生不重视音乐课,对音乐课产生抵触心理。

3.2利用多媒体,调动课堂氛围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多媒体也逐渐进入到很多学校,多媒体成为了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有助于推动教学内容的展开。近年来的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很多音乐教师通常采取一种“唱练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事实上这种教学方式并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很多学校的音乐教师大都由其他科目老师担任,因而这些老师在示范歌唱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不专业的问题,比如气息不稳、“走音”层出不穷等。这种不专业的教学方式很可能会在较大程度上误导学生,使学生也出现此类错误。为了避免此类问题,教师不妨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播放茶文化音乐的精选有声读物、音频和视频等,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直观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帮助学生对茶文化音乐形成全面认识。

3.3开设趣味茶吧,培养学生兴趣

很多情况下,一周一次的课堂教学并未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对茶文化音乐的兴趣。而且根据人类的记忆规律来看,人们在学习之后的两到三天内进行巩固可以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因而,趣味茶吧的开设将有助于学生在课下进行音乐学习。音乐教师在布置茶吧时,应该注意结合茶文化的特点进行摆设布置,从最大程度上营造出一种自然舒适的茶意境。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学习音乐,一边饮茶一边感受茶乐的律动,身心也会放松下来,这对于结束了一天繁重学习任务的学生来讲是十分有益的。当然,学生在茶吧内可以欣赏到各类茶艺音乐,并接触到一些课堂上未曾接触的音乐内容,进而感受到茶音乐的魅力。

4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和茶文化均属于文化范畴,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重合,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茶文化音乐。音乐教师应该认识到音乐教育与茶文化之间的关联,并积极主动地将茶文化内容导入到教学过程中,使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相结合,这样可以使教师在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茶文化保护意识。为了更好地促进茶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教师也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于茶文化音乐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肖艳芳.浅析民族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之间的联系[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12):233-233.

[2]谢向颖.分析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体现[J].北方音乐,2013(9):141-141.

[3]郎启训.对当前云南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反思———从传承民族文化谈起[J].文教资料,2009(35):218-220.

[4]张笼.浅谈高校音乐教育对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作用[J].文摘版(教育),2015(3):167-167.

对茶文化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君山银针;茶文化旅游

君山岛是国家5A级景区岳阳楼——君山岛景区的一部分,古称洞庭山、湘山,位于广阔无边的洞庭湖中,面积0.96平方公里,岛上有大大小小、错落有致的山峰共72座,与中国三大名楼——岳阳楼遥遥相对。君山岛面积不大,四面环水,气候宜人,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曾作诗《望洞庭》,著有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来形容君山的美,诗仙李白登临君山岛,也留下“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的七言绝句。君山岛虽有洞庭之秀丽,但真正名扬海外的却不是美景,而是君山岛上盛产的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君山银针。

一、君山银针历史文化内涵分析

君山银针久负盛名,唐代开始就生产君山银针茶叶,从五代时期开始,君山银针就被列为贡茶,往后宋朝、明朝、清朝均列为贡茶,但“君山银针”这个名字的正式制定却是在清朝。乾隆皇帝对于君山银针喜爱有加,对此《巴陵县志》有记载:“君山贡茶自国朝乾隆四十六起,每岁贡十八斤谷雨前,由知县遣人监山僧采制,一旗一枪”。1956年,君山银针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有幸获得金质奖章,有“金镶玉”的美称,又于1957年获得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名誉。应该说,君山银针多项名誉加身与其优秀的品质息息相关,据称生产一公斤君山银针茶需要消耗5万枚茶叶芽,制成品芽头茁壮,结实笔挺,白毫凸显,长短均匀,形似银针,内核金黄色,单从外表看就贵气十足。但若没有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湿润、土壤肥厚的君山岛,君山银针的品质是断然不会如此优秀的。因此,君山岛是君山银针名扬海外的坚实基础。

二、君山岛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君山银针茶美誉天下,自然容易让人想起美如幻境般的君山岛,君山岛也于多年前就开发为旅游目的地。应该说,君山岛本身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君山岛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处在长江和洞庭湖交汇处,西邻洞庭、南接长沙、北连长江、扼守交通要道,岳阳距离长沙只有130公里,水路、陆路、航空均方便快捷,三位一体的交通优势使其可进入性良好。君山岛本身风景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君山岛有五井、四台、三十六亭、四十八庙,建筑风格以奇、小、巧、幽、古为特色;有江南第一祠之称的湘妃祠,秦始皇封山印、汉武帝射蛟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摩岩石刻,历史厚重感较强。另外君山物产丰富,其中君山银针、君山金龟、洞庭银鱼被称为君山三宝。另外君山岛生态环境优良,“春季踏青、夏季赏荷、秋季看苇、冬季观鸟”是君山岛生态旅游最好的写照,也正因为如此,国务院总理评价君山岛为“胜境名区、洞庭明珠”。君山岛虽有如此众多之优势,但君山岛旅游却并不像君山银针茶那样受人追捧。尽管2011年9月6日,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将岳阳楼——君山岛评为国家5A级景区,但不少人来此旅游是因为此处有中国三大名楼之称的岳阳楼,君山岛本身名气并不大。且君山岛景区分布不均衡,像洞庭庙、湘妃祠、柳毅井、杨幺寨等已经开发出的景点位于岛屿东部,而岛屿西部可以开发的景点并不多。这些景点的旅游以观光游览为主,效益不高,且相较于岳阳临近的地区,比如张家界、长沙等地,景区知名度、游客感知度均受到压制。君山岛旅游需要在自身景观优势发挥不畅且遭受周围城市激烈竞争的前提下,找出真正能够突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旅游要素,这个旅游要素要具备吸引力足够、难以模仿、层次较高、发展潜力巨大等特点。结合君山岛当前的情况,笔者认为,君山岛可以从茶文化入手,开启茶文化旅游的大门,解决当前君山岛旅游产业的困惑。

三、君山岛开发茶文化旅游的可行性与价值性

1.茶文化的内涵

应该说,中国茶文化已经持续了四千多年,茶文化以茶作为文化的承载物,通过茶这个实物来展现蕴含在实物当中的中华古老民族精神品质。品茶人最讲究茶德,茶德既是茶本身所拥有的品德,也是蕴含在中国茶当中的中华文明品德。《百茶联》中曾经记载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静、美。通过饮茶品茶,体会茶本身高品质的同时也让品茶者意识到人需要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使人做到像茶一样纯洁、清新、宁静,养身养心。虽然中华茶文化当中,各种茶均有上述的茶德之高层次的精神内涵和哲学境界,但具体到不同的茶,由于地域不同,时间不同,会带有各种的特征,即茶文化还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民俗性。在当今时代,人们意识到茶本身的养生功效和医疗功效之后,品茶者品茶就不单是追求茶本身的美味了,而是将其与身心健康结合起来,实现生理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同时,由于地域的不同,各个省市、各个民族不同的茶还含有不同的民风、民俗,使得全国各地的品茶风俗各具特色,让人赏心悦目。因此,茶文化本身所蕴含的除了物质上的享受,还有精神上的体验,适合进行物质、精神双重体验活动的开发。

2.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价值

将茶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需要深入挖掘茶文化与旅游活动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全国各异的茶文化造成茶文化资源本身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吸引人们前去一探究竟,这给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内在驱动力,同时,茶文化除了以茶叶、茶具等实物表现出来,能够作为旅游商品给游客所购买、带走之外,与茶文化相关的体验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体验满足,而这种体验满足与旅游体验高度关联,这给人们创造了多样化的旅游吸引物。具体说来,茶文化旅游具有如下开发价值:

(1)观赏价值。茶文化本质上属于民俗文化,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茶叶、茶具、茶馆、茶楼等实物之外,还有与茶相关的茶艺、茶道等视觉艺术感知,更有茶园美景的户外游览美感和茶厂生产的知识丰富感。游客可以通过观赏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艺术品,达到精神层次的满足,提高自身的知识层次和文化素养。

(2)经济价值。与茶文化有关的这些有形、无形资源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实现经济效益。单纯的茶叶、茶具销售或者茶园景观门票不足以长久、稳定的提高产茶地的经济实力,将两者结合起来实现多元化经营即可以避免单纯销售带来的沉闷感,又可以有效降低旅游业固有的脆弱性和风险性,提高产茶地的产业稳定性,实现资源的多重利用,为该地长期发展带来契机。

(3)体验价值。当前旅游的发展已经从单纯的游览观光向休闲体验转型。产茶地特有的茶园、茶厂、休闲茶庄茶楼可以给游客一个游览观光和休闲体验的绝好机会。游客可以在茶园里欣赏自然风光、在茶厂学习茶的制作工艺,在休闲茶庄茶楼自己亲自参与学习泡茶的技术和茶道、茶艺等艺术活动,体验茶文化带来的精神价值。

3.君山岛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可行性

君山岛自身具有很多特色,又有一些不足,同时君山岛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威胁。在此笔者使用SWOT分析法对君山岛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分析,对君山岛的相关情况做一个较全面的梳理。

(1)优势。君山岛本身具有很多发展茶文化旅游的优势。首先君山岛即是君山银针的产地,又地处洞庭湖,有良好的自然景观,还有岳阳楼——君山岛国家5A景区的品牌,茶资源、旅游景观资源、旅游品牌资源均握于手中。具体说来,君山岛所产茶叶——君山银针属于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享誉天下,品质极高,具有良好的口碑,很适合作为旅游吸引物。同时,君山岛在行政上属于君山区管辖,君山区旅游资源丰富,不仅与中国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比邻,可就近吸引岳阳楼的游客,而且君山区还有“芙蓉国里君山野生荷花世界”,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荷花成片聚集地,该荷花世界已于2009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野生荷花之乡”的美名。

(2)劣势。君山岛固然有上述的资源优势,但本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君山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住宿业发展还需进一步提高,截止至2012年,君山区拥有的国家五星级农庄只有湖南虹宇生态园和乡村之恋休闲农庄两家,国家三星级以上农庄也只有5家,住宿业容纳游客量偏低的现状与旅游流大量流向本地的现状不匹配,需要进一步改善。虽然本地有野生荷花世界,但仅仅是国家3A级景区,知名度还不高,相配套的中国野生荷花节起步较晚,截止去年只进行过三次,没有形成强烈的游客感知度。

(3)机会。君山岛所在的君山区面临着很多发展的机会。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之后,加大了对中部内陆省份的资金投入,改善了中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促进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人们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君山区在享受这项外部有利因素的同时,也面临着一批收入增加且容易产生旅游动机的潜在游客,而实际来旅游的游客也是逐年攀升,市场需求趋势良好。另外国家将湖南定为国家级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和湖南省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外部经济效应也对君山区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4)威胁。君山岛旅游发展自身也面临着一些因素的威胁,最大的威胁就是洞庭湖区的血吸虫病和鼠害问题。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波及到君山岛,虽治理多年,已取得明显效果,但疾病给游客带来的恐慌感会加剧旅游业本身的脆弱性,造成相当一部分关注健康的游客不选择此地作为旅游目的地。另外洞庭湖是产量区,属于九大商品粮基地之一,鼠害问题一直困扰着洞庭湖,君山岛也不例外。鼠类猖獗的活动和鼠类带来的疾病也会让游客望而止步。

四、君山岛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相关建议

鉴于上述对君山岛茶文化旅游的价值性、可行性分析,笔者认为,君山岛发展茶文化旅游是能够同时实现茶业、旅游业大力发展的有效举措。君山岛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建设茶文化旅游:

1.茶文化旅游节庆的举办

国内目前茶文化旅游节举办地不少,也有各自的特色,但普遍知名度不高,参与人数不多。主要是因为茶文化旅游节与其他旅游资源结合不够紧密,且节庆的短期性难以形成持续的客流。君山岛茶文化旅游节需要将节庆作为一个宣传手段,不能“为过节而过节”。节庆持续时间可以多达几天,几天节庆主要用来吸引游客,进行大力宣传。节庆过了之后不能将其束之高阁,而要利用节庆带来的影响力加强营销,让茶文化旅游节成为君山银针茶叶销售的文化品牌,同时通过节庆带来的喜庆感和正面形象,推进该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另外,茶文化旅游节可以与君山区现有的油菜花旅游文化节、荷乡美食文化节相互依托,协同发挥节庆对游客的吸引力。

2.茶园与其他景区结合的观光生态游

君山岛采茶园可以与周边景点结合起来形成观光生态游。当前国内茶文化观光游最成功的是被誉为中国茶都的杭州,“龙井茶、虎跑水”是杭州茶文化的核心,游客去杭州除了品茶,游茶园之外,还可以赏西湖美景,体验杭州优秀的生态环境。君山岛可以借鉴杭州这一成功案例,将君山公园、天井山森林公园、岳阳楼等景区联系在一起,让游客赏茶、品茶的同时游览当地的秀美风光,避免单纯品茶的枯燥性。

参考文献:

[1]马海云.古老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茶文化旅游浅谈[J].商场现代化,2007.9

[2]胥思省.贵州茶文化旅游开发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

[3]钱树伟,苏勤.霍山县茶文化旅游初步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01

对茶文化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茶文化旅游景点;翻译策略

1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作为一种产业创新、产业融合的新形式,“茶旅融合”或者说广义上的“茶文化旅游”成为受消费者青睐、受茶农重视、受政策制定者关注的新型业态。无论基于何种理论、追寻何种出路,茶叶产业的转型升级最为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推进茶叶产业的发展转型,从依靠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到依靠科技进步、有机生态的产业;从纯粹物质生产类产业发展到文化创意产业,终极的目的就是促进茶叶产业附加值的快速增长。在关于茶叶产业的转型升级方面,我国《茶叶产业十三五规划》提出了要拓展茶叶产业链的延伸、促进茶叶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发展、着力打造茶文化品牌、构建产业集群等,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和把握“茶旅融合”提供了全新的指导理念。作为茶文化旅游的一种营销策略,在当前国际化茶文化旅游的背景下创新旅游景点简介的翻译是一种吸引国外受众、拓展茶文化旅游附加值、提升茶文化旅游档次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功能翻译理论”作为一种实用性极强的翻译规范,对于改善当前我国大多数茶文化旅游景点简介翻译不得体的现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系统研究和应用。

2功能翻译理论关于翻译实践的主要倡导

翻译理论是在翻译实践中对于翻译本身、翻译文本、翻译者、翻译方法、翻译的过程等起到基础性指导作用的原则、规范、立场等的综合。在中西方翻译理论界,较为知名的翻译理论有“信达雅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功能翻译理论”、“互文性翻译理论”等。茶文化旅游景点简介的翻译属于偏向于“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翻译实践,更多地从属于商务英语的范畴,将文本翻译的“功能”放在首位,具体来看包括这样几点内涵:

2.1实用主义原则是翻译的主要指导轴心“功能翻译理论”

于20世纪70年代被德国学者HansVermeer等学者提出,他们提出这种翻译理论的主要着眼点是改变传统翻译界遵循的那种“一味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模式,认为随着现代翻译领域和分支的逐步细化、延伸等,不同的翻译文本有不同的性质属性、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受众、不同的文本功能,因此翻译理论也应当是多元化的。就偏向于商务交际语境中的文本翻译来讲,由于这种交际带有明显的逐利性、世俗性、现实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因此,翻译的着眼点应当将文本功能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地逐字逐句与原文对照。

2.2强调翻译的具体目的导向

在外语翻译的理论体系中,主要是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流派:其一是偏向于通用外语翻译理论翻译的流派,主要是尊重译文的形式、本意,确保翻译过程不偏离作者的文本表达原样;其二是偏向于专门用途外语翻译的理论流派,倡导根据不同文本的性质、功能和交际目的开展翻译,比如说商务交际目的、市场营销目的、学术交流目的、技术性能目的等。功能翻译理论整体上不倡导刻意“直译”相关的理论语言表达方式,“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根据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因此,如果说对于茶文化旅游这种明显的讲究市场营销和宣传推广的翻译实践来讲,如何吸引消费者前来体验茶文化就是一种首要的翻译目的和原则。

2.3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

学术界公认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原则包括忠实性原则、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等,是一种翻译中遵循诺德讲的那种“功能加忠诚”的模式,或者说是一种“创造性叛逆”的翻译理论。一方面,功能翻译理论并不否认、不偏离文本的核心内涵和中心主旨等,另一方面在把握这个核心的翻译目的的基础上又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和“求变”,主要的思路就是“译者根据某种明确目的并通过积极发挥和运用主观能动性来完成的创造性翻译行为”。因此,在这种翻译理念下,任何对原始文本进行增减、删除或者补充的翻译行为都是合理的———当然前提是不能对原始文本的核心目的偏离。

3当前茶文化旅游景点简介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茶文化旅游快速地走向国际化交际的过程以后,我国茶文化旅游产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和产业周期,这种国际化背后蕴藏的资本运作、品牌运作、文化创意运作、会展经济运作、分享经济运作等都是亟待发掘的重要产业资源。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体现在茶文化旅游的文本宣传方面还存在着这些突出的问题:

3.1直译法泛滥影响了中华茶文化的魅力

茶文化旅游产业归根到底是一种通过人的现场体验来感受茶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的一种产业形式,渗透着美学、文化消费的基因,不是一种纯粹的旅游产业。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茶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其背后蕴藏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禅宗思想等体系深厚、理念多维,给国外消费者短时间内彻底了解中华茶文化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例如,当前茶文化旅游景点简介中在关于地名、茶叶名称(如金骏眉、大红袍)等方面还存在直译法泛滥的问题,文宣资料中直接将“金骏眉”翻译为“JinJunmei”;将“大红袍”直接翻译为“DaHongpaoTea”等,虽然这种翻译方法保留了拼音读法的汉字音调,但是,却十分不利于国外受众对这些饱含典故的茶文化产生深层次的审美。另外在翻译中一些低级词汇的应用错误也广泛存在着。

3.2句法翻译上中式英语思维严重

基于一定的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我国在翻译相关的文宣资料时往往会采取“中式英语”的思维开展翻译,而不是用地地道道的英语进行翻译。比如说,汉字表达中的一些语言成分在中文语境中省略是可行的,但是在翻译为英语的时候基于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要综合性地把这些缺席的内容补齐,在语法结构上形成“主谓宾定状补”相结合的完整表达,但是,受长期的中式英语思维的局限,我国茶文化旅游的文本翻译广泛地存在着这种问题。

3.3忽视了茶文化旅游景点简介翻译的本质目的

上文提到,作为一种商务交际、市场营销、整合营销传播行为,统一性地将景点的简介翻译为英文是一种市场行为,而不是纯粹的语言行为。需要指出的是,国内一些译者在翻译茶文化旅游景点简介时一味地追求语言上的逐字逐句对等、只注重表达上的文雅得体而忽视了吸引国外受众能否从景点简介中产生深厚的旅游兴趣,很显然这就违背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立场。

4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茶文化旅游景点简介翻译的解决方案

在把握功能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尝试多样化的翻译策略来创新茶文化旅游景点简介这种商务广告的翻译,在此笔者尝试提出这样两种解决方案:

4.1注释法翻译策略

茶文化旅游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消费产业,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还在于追求文化层面的消费感受。对此,为了体现出中华传统茶文化中一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审美享受,可以尝试“注释法”翻译策略,即在尊重原文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基础上,采取注释法增加补充一些西方受众青睐的文化典故(例如大红袍茶叶的由来、神农尝百草的典故等),增加吸引国外受众的概率。另外,基于一种跨文化交际、互文性翻译的策略,在用注释法、增译法等方法翻译文宣资料时,为了增加西方消费者的共鸣,可以将中西方茶文化的一些精华的对比等添加进去,使它们成为一种跨文化交际、促进文化对话的良好机制,而不是一种纯粹的广告。

4.2标准化翻译策略

目前在我国茶文化旅游业的范畴内还没有关于一些基本性、基础性旅游用语标准化的实践,这也是导致我国茶文化旅游文宣材料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西方人认识中华茶文化的复杂性,如果在基本的用词、短语组合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翻译方法,会增加跨文化交际的难度。因此,我们建议可以由茶文化协会、地方旅游协会、高校教师、标准化委员会等组成联席会议组织,对涉外文宣中常见的基础词汇等进行标准化统一,成立专门的平行语料库以供西方受众和专业的翻译人员进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耀武,龚永新,黄啟亮.“茶旅融合”助推茶产业转型升级探研———以湖北邓村绿茶集团为例[J].茶叶科学技术,2013(3):32-36.

[2]朱志瑜.类型与策略:功能主义的翻译类型学[J].中国翻译,2004(3):35-36.

[3]林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实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3):110-112.

[4]胡芳毅.功能翻译理论对译者创造性叛逆的阐释[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