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基本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投资的基本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投资的基本方式

投资的基本方式范文1

【关键词】经济适用房;投资成本;控制

我国的经济适用住房主要就是指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优惠,从而来限制建设的标准以及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的一种具有保障性质商品住房,也是一种政策性的商品住房。它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的特点:一方面经济性是指住宅价格相对市场价格而言是适中的,比较适合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适用性是指在住房的设计及其建筑标准上强调住房的使用效果,而不是人为地降低建筑标准。随着房地产市场不断的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销售等多方面的工作也在不断的深化,根据 中国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等七部门在2007年11月颁布的《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可以更好的规范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以及销售等方面的管理,并且在很多方面构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框架。目前,我国在城镇的住房制度进行了切实有效的改革,这样就在本质上建立了可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的一种新型的住房制度,从而为住房的商品化和社会化提供了更好的积极的作用,逐渐的改善了城镇居民目前的居住现状。积极有效的促进了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以及销售的力度,并且应用有效的方法,从而更好的控制建设成本,变的非常的迫切,这既能有效的缓解了目前住房制度改革在过渡时期造成的住房紧张的局面,还能更好的贯彻“三个代表”中执政为民的精神意义,对于这层意义的才是真正的为群众谋利益,给群众寻找真正意义上的实惠。

1 经济适用房的投资成本控制中的问题及成因

在我国,秉着让政府成立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中心,代表着政府组织的建设的一种运作模式,在这种运行模式里减少了项目法人开发等环节,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控制建设的成本,不过,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这种运作模式的实际操作中,是存在着和很多的问题的,并且有着一定的阻力。

1.1 聚焦建筑工程开发资质问题

目前,在很多地方的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中心,大多数是不具有建筑工程要求的开发资质的,严格意义上讲是不可以直接的从事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开发的,所以说是不能够很好的实现建设中心代表政府来直接组织经济适用房的建设目标的,所以造成了主体资质的问题十分的迫切。

1.2 物业管理问题十分明显

在我国的物业管理公司大多数都是处于一种亏损的状态的,依据《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中的相关的规定对于项目法人的招投标模式的严格要求,要求开发的企业必须是作为中标的单位来负责工程建设和质量的管理,而且物业管理的相关内容也都是由中标的开发企业来一起承担的;所以在通常采取的建设中心直接由政府组织建设的这种模式里,是没有中间的这个项目的法人的,使得物业管理的问题变得十分难以解决。

1.3 建设资金紧张投入不足

一般情况下,在经济适用房的项目法人招投标的模式下,对于投入的建设资金一般是要由开发企业自己来解决的,用不着建设中心来负担这个建设资金;不过在采取建设中心直接组织建设的模式中,建设中心就要对建设项目的工程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有时是会造成资金紧张,投入不足等问题。

2011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下达《关于利用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为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各地可按《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19号文)进行规范后继续保留的投融资平台公司申请发行企业债券,募集资金应优先用于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可解燃眉之急。

1.4 经济适用住房质量的控制

经济适用住房建成竣工验收后,经由建设中心的整体收购之后再进行的销售,在合同关系上,经济适用房的住户如果是存在着质量的问题就要向建设中心进行投诉的,不过建设中心只是代表政府的一个行政的主体,最好不要直接进行受理,所以,住房的质量问题的投诉在受理的上变的比较棘手。

2 经济适用房项目投资成本与控制

2.1 经济适用房投资成本控制概述

通常,我们所说的经济适用房项目的投资成本控制,主要是指对构成投资成本要素的征地拆迁费、勘察设计费、配套费、建安费、管理费、贷款利息、3%以内的利润等7项费用进行控制。经济适用房投资成本控制可以为工程的造价进行很好的管理和控制,内容主要就是指在建设工程项目的每个环节内,要仔细的将建设工程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要有效的控制在预计一个的投资的定额内。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及时的纠正可能发生的一些偏差,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控制在预计的目标之中,从而可以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了比较合理的投资来取得比较大的收益。

然而,由于建设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一般情况下是一个周期比较长而且投入还比较大的过程,所以整体上涉及的相关因素还是比较多的,再加上专业的综合性也比较强,针对与政策条件、技术条件、市场条件等很多的方面都可能产生重要的作用,从而导致整体投资成本控制的过程变得十分的复杂,所以,我们必须明白这是不可能在项目实施开始就可以精确地确定好了投资控制的目标的,并且要求其在整个的项目实施过程的每个阶段都要保持不变。所以,目前我们只能是预先计划一个大致的控制目标,再根据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每一阶段的变化,进行逐步细化加上不断的调整,产生一个明确的控制目标,最重要的是加以实现。

2.2 全方位的投资成本控制

首先,经济适用房是可以作为政府投资的一种项目,并且比较合适的价格出售给普通百姓,所以,在为了更好的控制住建设的成本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全方位的进行行之有效的投资控制,以便准确的建立出建设工程的管理目标,然后再按照每个阶段进行组织实施,在采取科学合理的控制措施之后,这样的举措不仅可以进行很好的横向控制,还可以进行纵向控制。也就是分阶段控制上有着明显的作用的,这样的做法既能够有效地节省建设的资金,更重要的是能够很好的促进投资效益的提高。所以说全方位的投资控制主要就是能够有很好地利用专业的技术专长以及方法去更好的计划和控制,包含资源、投资、利润和风险在内诸多方面。

其次,建设项目的投资成本的控制是一种不确定性很明显的工作,所以在整个的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的意外的事项发生,在针对于这些事项,也可以说是风险的防范上,如果只是靠投资的控制就不是很容易做好的,更加的是需要对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全过程,对所有要素进行系统的计划与控制。只有这样在建设过程中才可以全面领会和贯彻全方位投资控制的思想,更好的控制好项目的投资控制工作。

综上所述,经济适用房最终是以微利价出售的,出售实行的是政府指导价,其售价由政府指派相关部门根据上述项因素综合确定的,建设中心或投资开发商均不得擅自提价。房屋售价不能变,而成本则是可加以控制的,若成本控制不力,容易造成投资收益减少乃至亏损。故只有向内部管理要效益,加强投资成本控制显得尤为必要。为了更加有效地控制建设项目投资成本,我们必须进行主动及时的投资控制,不仅可以及时的发现问题还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避免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肖元真,新世纪全球科技与经济发展大趋势丛书,2007.

[2]周振华,中国经济分析丛书,2007.

投资的基本方式范文2

一、我国基本养老金现状

(一)我国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严重

我国目前对基本养老金采取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账户相结合的方式,个人缴付不超过个人工资总额的8%,单位缴付不超过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0%,其中按职工个人工资11%的数额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账户的保险基金来源于个人全部缴费和部分单位缴费,剩余的单位缴付纳入社会统筹账户。②我国1995年颁布了《关于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从此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从“现收现付”转向“统账结合”,这种“统账结合”其实就是“部分基金式”即即期的缴费一部分用于应付当年的养老支出,一部分用于投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在这种制度转轨过程中,由于“老人”和“中人”的退休金没有完全以养老储备基金的模式积累,于是就出现了“新人”养“老人”和“中人”。养老金中社会统筹资金挤占个人账户资金,致使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日前透露,中国养老金“空账”规模高达约1.3万亿,③这样造成养老投资基金不足。

(二)基本养老金的投资结构单一、范围过窄、

收益率过低

2000年8月,我国基本养老金采取市场化运作,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采取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的模式。2001年公布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社保基金投资范围:1、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比例不得低于50%。其中,银行存款的比例不得低于10%。在一家银行的存款不得高于社保基金银行存款总额的50%。2、企业债、金融债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10%。3、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40%。这些投资范围对基础工程、国外资本市场、贷款等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投资范围过窄,另外投资比例中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不低于50%,造成基本养老金收益率较低,基本养老金账户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而2000-2008年的CPI平均为2.2%,特别是2004年CPI为3.9%,2007年为4.8%,2008年为5.9%,对于投资上万亿的养老基金,抵御不了通货膨胀,损失高达几百亿,这是整个社会福利的重大流失。

(三)基本养老金投资管理模式不合时宜,造成违规投资

首先:社保机构的工作人员不是专业的理财人员,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投资工具的组合、投资风险的分散不是非常专业,他们不做市场风险评估,不做投资调研,盲目投资,容易造成投资失利。其次:社保机构尚未建立投资人员的激励机制。社保机构的投资人员与投资收益之间无关联关系,使得他们的投资操作缺乏动力,影响投资收益。再次:社保机构集中基本养老金的运营、投资、监管于一体,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容易造成挪用、挤占养老金,更无从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如原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祝均一违规拆借社保基金达32亿元;原广州市劳动保险公司经理刘雨宏违规审批社保基金约7.5亿元进行非法运营(如银行借贷、房地产行业、承销国债等),造成损失高达5.2亿元。

二、挪威养老保险投资运营方式的借鉴

(一)挪威养老金投资运营方式分析

挪威全球养老基金采用分散投资策略,投资了全球约3500家公司,每家公司平均持股比例却低于1%。挪威全球养老基金(theGovernmentPensionFund-Global,简称GPFG)1990年成立,资金主要来源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外汇盈余。GPFG的管理运作模式是由财政部、挪威议会和挪威资产管理部(Nor-wegianBankInvestment Management,简称NBIM))三者共同完成。财政部主要负责制定基准的投资组合、投资收益率以及投资风险控制等基准投资策略,并上报挪威议会批准。NBIM根据基本投资标准,选择具体的投资对象。GPFG采用的基准投资组合事先明确了投资收益率和风险度,其基准投资组合来源于富时(FTSE)27个国家的股票指数成分股和雷曼全球总计债券指数的成分债券,该投资组合60%投资于股票,40%投资于固定收益类产品。基准投资组合中资产配置随基准证券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GPFD的投资领域是多元化的,没有具体的行业偏好。在投资的风险偏好上,GPFC对单一公司的持股比例为5%,2008年后为10%。在投资地域上,GPFC主要投资于欧洲市场。在投资回报上,GPFC一贯以稳健为目标,1998年-2007年的股票和固定收益投资平均回报率分别为5.12%和7%。

(二)挪威养老金投资运营方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方面:GPFG的管理运作模式财政部主要先制定基准投资策略,并上报挪威议会批准。NBIM在基准投资策略的基础上来实施投资规划,选择投资工具。这种运作模式保持了政府适度干预养老金投资并监督养老基金的运行,值得我国政府借鉴,政府是监督者,但在我国养老金投资模式可采用政府委托某一专业机构来管理。另一方面:挪威资产管理部NBIM根据基准投资组合策略,在富时27个国家的股票指数成分股和雷曼全球总计债券指数的成分债券中选择股票和债券进行投资,其各种证券资产和地区投资比重随基准证券市价的变化而变动。这种多元化投资策略分散投资风险,透明度较高。挪威的这种依据经济形势制定科学的基准投资策略和设立投资组合的多元化投资方式,我国可以大胆借鉴。

三、完善我国基本养老金投资管理模式

(一)拓宽养老金的筹资渠道

1.外汇盈余补充基本养老金空账

我国的外汇储备2万多亿,把外汇储备的10%用来补充养老金,一方面可以抵御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我国外汇储备长期投资美国、欧洲国债,由于人民币升值,外汇资产带来大幅度的贬值,因此把外汇储备的一部分补充基本养老金,选择适当的投资工具,提高资产的投资收益率,可以防止外汇贬值带来的损失。

2.通过国有股转让、国有企业收益分红等手段补足基本养老金缺口

我国的养老金采取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账户相结合使得“新人”养“中人”和部分“老人”,导致“新人”个人账户空账,这是由制度造成的,应由国家买单,国有企业是全民企业应承担这一重任。股权分置改革后,凡在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国有股,均须按首次公开实际发行股份数量的5%转由我国养老基金会持有,应转持股份数量多于国有股东持股数量,按实际持股数量转持。除此,国有企业每年税后收益的5%应补足基本养老金缺口。

(二)扩大基本养老金的投资范围,引入养老金投资保险制度

养老金的投资应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我国的基本养老金投资渠道过窄且收益很低,为改变这一状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调整基本养老金投资结构,扩大基本养老金的投资渠道。

1.调整投资工具,分享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收益

目前我国养老金对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债券、股票投资的比例规定不得高于40%。这个比例应提高,应提升至60%。对货币市场(货币型基金、央行息票、票据市场、银行短期存款等)的投资比例不得高于30%,其它为10%左右。这样一方面保证了养老金的流动性,也使得养老金投资分享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

2.扩大基本养老金投资范围,如基础设施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基础设施具有周期长、规模大、收益稳定且还享有国家税收减免。世界银行公布1974年-1992年的基础设施收益中,交通运输业和城市开发的收益率最高,均超过20%,基础设施年平均收益率为17%。可见基础设施具有长期、稳定、相对安全的收益率,因此基本养老金可以参与高速公路、地铁、机场、港口、城市开发等投资,当然缺陷是流动性较弱。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目前是商业银行的绩优资产,具有较强安全性且较高收益性等特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的市场是巨大,为了控制风险,我们可以调低抵押率,按照住房评估价的60%来放款,除非房价跌破40%,否则抵押贷款较安全。

3.引入养老金投资担保机制,确保养老金的保值增值

养老金是老百姓的养命钱,为了控制养老保险金的投资风险,可以引入养老金投资担保机制,以保障养老金投资的安全性。养老金投资的名义收益率=养老金投资的实际收益率+通货膨胀率,养老金投资的最低目标应为保值,假设养老金投资的实际投资收益率为负值时,由财政拨付专项资金予以弥补,这时,政府充当保险人的角色予以承保。

(三)改革养老保险投资管理模式,加强养老保险投资监督

1.养老金投资管理模式应走市场化道路,确保投资效率

关于养老金的运作模式,应走市场化管理方式,成立养老基金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多元化共同管理的模式,并明确其职责。特别是账户管理人可采取信托方式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专业化的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进行专家理财、组合投资、分散投资风险。另外账户管理人和托管人应分开,一般选择商业银行作为托管部门,以监督投资管理人的投资运作,保障养老金的安全。

投资的基本方式范文3

一、自治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管理与资金管理相脱节。现行投资体制下计划部门管项目立项及投资计划安排,财政部门不参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投资安排,只负责拿钱,基本上没有部门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追踪问效,由此形成了很多问题,例如,一些项目配套资金来源难以落实;一些建设单位巧立名目,挪用、骗取财政建设资金。

(二)项目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项目超概算现象比较严重。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是从建设项目酝酿决定到开工建设以前进行的各项工作,它是基本建设程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对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控制,在总体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现实工作中到处存在着争项目投资而不重视前期工作的情形,有的项目投资计划下达了,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论证及立项等工作还没有做;有的项目设计概算粗放,根本没有设计图纸,只是靠经验估算;有的项目以计划代替立项;有的项目更以能安排多少投资来作为工程概算。上述种种,不仅严重违反基本建设程序,而且直接导致了工程概算一超再超,基本建设资金效益低下。

(三)自治区地方预算内基建投资项目众多,资金投向比较分散,基本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难以体现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根本要求,自治区每年切块38亿元的地方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安排成了撒胡椒面。

再一个问题就是,项目投资不一次下达,分多次下达投资计划,一个三四百万元的项目往往分几年安排投资计划。

(四)现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范围具有一定局限性。自治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范围局限于中央及自治区预算内安排的基本建设资金,对于预算外资金、自筹资金及其他筹资方式形成的项目财务监管则缺乏方法和手段,影响了财政宏观调控和监管能力。

(五)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下达不及时,基本建设资金到位率差。本身从中央到地方,层层下达投资计划,层层下达支出预算,中间环节已经非常多,加之支出投资计划与支出预算的下达往往不同步,相当一部分投资计划有的在年底才能下达,我区又地处高纬地区,一年当中施工季节较短,十一月以后多数工程已经无法施工,故而许多资金只能结转下年,客观上形成了资金到位率较低,造成大量资金结转。

(六)工程竣工后决算不及时。一些项目单位只重视争取项目和资金,往往忽视项目的竣工财务决算,相当一部分项目已竣工,但不办理竣工决算,甚至部分工程长达五六年不能结算,哪些项目节余,哪些项目超支,超支多少,没有结论;另外,由于时间长,工程管理和财务管理人员变动大,加之移交手续不严谨,工程资料与财务手续保管不好,续任的人员不了解以往的情况,加大了善后核算的难度,无法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

(七)对工程概预决算的审查,重审查工程决算,轻工程概预算审查。对工程概、预算的审查往往比较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一些工程项目往往已经开工计划部门才安排立项投资,或者项目虽则立项但无设计概算,使对概算的审查实质上流于形式。

(八)基建投资项目后评估工作严重滞后。虽然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提倡搞这项工作,但从实际工作上看,无论是在建立评判标准、评判指标体系上,还是在科学规范制度建设上,工作的差距很大,迫切需要加强。

(九)基本建设投入的国家资本金无出资人代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工作无人负责。

(十)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专业人员短缺,会计人员素质低下。

(十一)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滞后。近几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部门预算改革和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对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管理、基建资金管理方式和内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对基建预算管理和建设资金管理的一些规定已不适应,急需补充完善。

(十二)基本建设项目仍然存在建设项目专款被挪用现象。近两年来,国家及自治区有关部门多次对自治区重点建设工程和项目进行检查,检查审计结果表明,在各项工程建设中,仍然存在着无视投资计划,擅自调整工程投资、专款不专用、挪用资金现象,严重违反国家财经纪律。

二、对策研究

(一)改革目前我区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体制。

1、打破现行基本建设资金切块管理的传统计划模式。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比较科学而又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办法应该是,计划部门重点做好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项目的前期论证和立项审批工作,财政部门根据当年可用财力确定当年总体基本建设规模,并在计划部门审定立项的项目内,按照轻重缓急,安排项目资金。这样就能有效的解决现在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与资金管理相脱节的问题。

2、制定基本建设投资安排的原则和保障重点。基本建设投资的安排要与自治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联系起来,主要投向基础性设施建设和事关国计民生的公益性事业,基本建设资金的安排要体现集中财务办大事的根本要求,不能撒胡椒面。

3、改革目前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决策主要由行政领导决策审批的方式,引入专家评审机制。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完成后,项目的评估决策要根据行业特点交由专家库内各行业内专家进行评定和打分,行政决策必须根据专家的评定意见作出,这样的项目决策才有科学依据,才能克服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

(二)完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体制,在基本建设支出预算、资金拨付和财务核算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

1、在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要积极推行基本建设投资项目细化预算的编制,每个项目的财政预算下达时都必须要编制基本建设投资项目细化预算,将基本建设支出按照经济性质详细划分为项目前期费、征地费、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其他各种费用等,为财政资金直接拨付和政府采购做好基础。同时,要在基本建设项目细化预算中设立“国家资本金”细目,在下达基本建设投资项目预算时要按照关于国家资本金的管理要求,明确委托国家资本金的出资人代表,使其切实加强对项目国家资本金的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在资金拨付上积极创新。要积极推行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直通车”拨付方式,即财政资金由财政基本建设专户直接拨付供应商和劳务提供商(施工单位)。“直通车”的拨付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拨款中间环节,防止财政基本建设资金被截留、挤占、挪用,提高财政资金的到位率和使用效益。

3、要补充完善现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一是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范围要扩大,将国有建设单位预算外资金、自筹项目及其他投资来源方式的项目统一纳入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范围;二是修改目前《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去除其中项目以工业性为主的特征要求,增加对农牧林水项目的会计处理科目,适应国家大力推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三是补充完善现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将工程概预决算审查作为加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来抓。凡财政性投资项目,应统一由财政投资评审中心或由财政部门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投资评审。四是对基本建设资金拨款程序结合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要求做出统一规定。

(三)强化财政监管基本建设财务职能,实施基本建设项目全程管理。

1、认真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严把基本建设项目概预算审查关。财政部门要积极参与项目前期工作,主动向计划部门和建设单位主管部门了解项目的申报、立项批准情况,在建设项目立项批准后,要充分依靠和运用财政投资评审专业队伍,积极开展基本建设投资项目的概预算审查,工程概预算未审查的项目,不得实施招投标。凡项目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无可行性研究或设计概算资料不准确,以及不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的情形,要认真予以纠正,从源头上杜绝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要严格控制工程总概算,概算缺项漏项的项目要发回计划部门补办调概手续,从根本上杜绝基建项目普遍超概的问题;要认真审核和落实基本建设投资项目资金来源的真实性、合理性,防止出现“胡子”工程,“钓鱼”工程;对擅自提高建设标准的建设工程要严格予以控制,杜绝所谓“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2、严格基建资金拨付程序,把好资金拨付关。

在拨付资金时坚持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基本建设年度投资计划、基本建设支出细化预算、基本建设工程进度办理拨款,在资金拨付上要严格做到,项目前期论证工作不完善不拨款,违反基本建设程序不拨款,基本建设支出预算未下达不拨款,配套资金不落实不拨款,资金滞留账上不拨款,发现财务管理上有问题不拨款,总之,不符合拨款条件的坚决不予拨付。

4、认真做好竣工决算审查,把好工程竣工决算关。

财政部门要借助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专业力量,大力做好竣工财务决算的审查工作。竣工决算未经审查,不得进行竣工验收,审查后的竣工决算经主管部门审查后,报财政部门审批。未经过审查的竣工决算不能作为工程造价和办理资产移交的依据。

5、健全财务检查制度,规范资金的使用管理

建立基本建设财务的定期检查制度。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一年至少要检查两次,重点检查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及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促使建设单位规范基本建设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6、大力推进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后评估工作。

改变目前基本建设投资项目效益无人负责的局面,建立一整套科学分析指标体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分析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对解决就业、改善生活环境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为投资决策和政策决策提供依据。这也是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投资评审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抓好队伍建设,强化业务培训,全面提高基本建设管理专业人员和财会人员素质。

一是加强系统内特别是基层单位基本建设管理业务干部的培训学习,通过“以会代训”、工作经验交流、年度决算报表汇审等多种方式,结合实践工作,务求使大家熟练掌握基本建设会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各项制度以及工程概预决算的审查等专业知识。

投资的基本方式范文4

我国目前虽然还未进入老龄化社会,但人口老龄化速度很快,预计到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0.6%,65岁以上人口也将占总人口的7.5%,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将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到来的,也就是说,在我国经济尚未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时候,人口老龄化程度却接近了发达国家的比例。人口结构的变化给社会保障事业带来许多新的难题,也会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尽快地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对于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养老保障筹资方式的选择、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管理与使用和养老保险金的发放与分配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

一、养老保障筹资方式的基本模式及其选择

一般来说,筹集养老保障基金有一个“收支平衡”的基本原则,否则,养老保障制度就会因失去经济上的保证而无法维持。对这个平衡原则,可以从短期与长期两种不同时间的角度去理解:一是“横向平衡”,即当年(或近几年)内提取的基金总和应与其所需支付的费用总和保持平衡。二是“纵向平衡”,即对某个参加养老保障的职工,其在全部缴纳养老保险费期间所提取的养老保障基金总和应与其在全部享受养老保障待遇期间所需支付的费用总和保持平衡。

目前国际上对养老保障基金有三种筹集模式:(1)现收现付式的筹资方式。它是根据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收支平衡的原则筹集资金,即本期养老保障收入仅用来满足本期的支出需要。政府通过对在职职工征收当年保险费,用来支付当年的养老保障费用开支,不为以后时期提供储备资金。西方各国大多采用现收现付为养老保障的筹资方式,我国现阶段养老保险金的筹集也主要采用这种方式。(2)完全积累式的筹资方式。它是以养老者在退休养老前自我积累的养老基金,根据长时期收支总平衡的原则确定收费率,即在预测未来时期养老保障支出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可以保证在养老期内收支平衡的总平均收费率进行先期积累的一种方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中央公积金制就是这种完全积累式,我国目前对合同工建立的养老保险办法,大体上也采用这种方式。(3)部分积累式的筹资方式。“现收现付式”和“完全积累式”虽各有特点,但分别采用都有难以克服的困难,目前许多国家采用“混合式”筹资方式,即部分积累式。它是根据分阶段收支平衡(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的原则确定收费率,即在满足一定时期(通常为5——10年)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基金。这部分储备基金的数额应是一个变量,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是储备基金的积累期;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后,则进入储备基金的消耗期;当养老金的供求矛盾得到缓解时,再进入储备基金的积累期。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是:兼容前两种方式的长处,具有一定的弹性,收费率分阶段调整,在收费率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储备基金既可为以后时期养老金支出的需求作准备,也可在积累过程中为经济发展提供长期投资。

从各国改革的趋势来看,养老保障的筹资方式只能是从现收现付式向部分积累式再向完全积累式过渡,用完全积累式简单代替现收现付式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在转变的过渡时期,在职人员除了要为上一代老年人支付养老金以外,还要为自己的未来积累养老金,这种双重负担使缴费者难堪重负。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如果继续采取现收现付式的筹资方式,尽管目前的提取率(养老保险费占工资总额的比率)在18%左右,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退休人员的增多,这一比例将逐年上升,到2025年可能超过30%,2050年将超过50%。如果采用完全积累式,则提取率一开始就将提高达50%,因为在这种方式下,不仅要为已经退休的老人缴费,而且还要为将来要退休的在职人员缴费。这种高水平的提取将持续20年左右,然后逐步降低到15%左右。这种方式的提取率正好和现收现付式相反。显然,无论从短期来看,还是从长期来看,这两种方式都是国家和企业所无法接受的。由此看来,部分积累式将是我国当前阶段养老保障筹资方式的明智选择。

考虑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建国以来已经实行了40多年养老保障制度的实际情况,今后我国的养老保障筹资方式只能采取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式。如上所述,部分积累是现收现付式和完全积累式两种方式的结合,一方面对已经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继续实行现收现付式的筹资方式,另一方面对在职职工建立一定比例的积累基金,为渡过老龄化高峰期作准备。部分积累式有两种操作方式:一种是社会统筹部分积累方式,实行“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原则,统一筹集调剂使用养老基金。这种办法易于与现收现付社会统筹办法衔接。但能否顺利渡过老龄化退休高峰期很难预料。另一种是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方式,单位缴纳的大部分保险费纳入社会统筹调剂使用,支付已退休人员的费用,职工个人缴纳的全部和单位缴纳的一部分保险费记入个人帐户。积累率开始时可以控制在工资总额的3%左右。目前负担较轻的企事业单位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提高积累率。这样,我们就能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积累率,平稳地过渡到人口老龄化和退休人员高峰时期。最终使提取率保持和稳定在25%左右。建立养老基金个人帐户,有利于确定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方式,吸取了完全积累个人帐户制和现收现付统筹制两者的优点,防止了两者可能出现的问题。当然,采取部分积累式的做法要求对积累基金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安全、有效的运营,以便充分发挥积累基金的效益,实现基金的保值和增值。

二、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管理与使用

(一)养老保障储备基金投资的国际考察。

养老保险机构在保证支付届时所需退休费用的前提下,有义务将暂时结存和积累的养老保障储备基金投入经济活动,使其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以保持或超过其原有实际货币价值。由于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投资不仅可以保证基金本身的增值,而且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要保证养老保障制度健康地发展和保障老年人的利益,必须十分重视其基金的投资管理。

各国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投资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1)购买政府发行的有价证券,如国家发行的国库券、特种国债、国家经济建设债券等。它是通过获取高额的债券利息来实现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保值和增值。这种投资方式具有相当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养老保障储备基金投资最普遍的一个项目,为世界各国所选择,尤其是发达国家,养老保障储备基金几乎全部投资于政府债券。一些国家还通过立法明确规定养老保障基金只能用于这种投资方式。(2)购买公司股票和债券。它是养老基金经营管理机构,将部分养老保障储备基金通过购买公司发行的股票和债券,对购买公司进行投资,获取一定的投资收益。股票投资具有投机性、风险性大、变现性强、收益高等特点。债券具有承诺偿还本金,可自由出售或转让,承诺支付利息,利率低,风险不大等特点。(3)委托投资。它是将养老保障储备基金转化为商业借贷资本,如委托中央银行、国家信托投资公司进行投资。养老基金经营管理机构通过收取一定的贷款利率为养老保障储备基金保值和增值。这种投资方式的特点在于投资风险小,利息收入高且相对稳定,投资回收期弹性强,基金商业化程度高。(4)购买房地产。它是将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用于购买房产、地产,通过出租或出售转让来获取收益的投资方式。房地产投资是一种投资回收期长、资金需求量大、投资风险大的投资方式,受国家政策影响大,技术性要求高,必须做长期的投资前期工作准备。因此绝大多数国爱将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用于购买房地产的比重都比较低,只有个别拉丁美洲国家为了避免高通货膨胀率对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不利影响,才将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一半左右用于购买房地产。(5)现金和银行存款。以现金和银行存款形式保存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国家并不是很多,因为银行存款的利率很低,有时候甚至跟不上物价的上涨水平,从而出现养老保障储备基金在数量上保值和增值,实际上即贬值的现象。另外,严格来讲,银行存款不能算是真正的养老保障储备基金投资方式,只能说是养老保障储备基金消极保值的办法。但采用银行存款方式,可以大大减少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经营管理机构的日常工作,运营风险几乎不存在,相对来说是最安全的。

如上所述,由于各国的社会制度不尽相同,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国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投资方向也不完全一致。但是,保证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不断增值,将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用于发展本国经济,则是各国进行养老保障储备基金投资的共同目的。养老保障储备基金投资的基本原则是安全性和盈利性,即以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保值为投资运用的首要目标,在此基础上争取增值,力避风险型投资,可采取分散化、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包括投资方向的多元化和投资期限的多元化,而且以间接投资为主(如购买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等有价证券),直接投资为辅(如直接投资或参股兴办各工矿、商店等实业)。总之,在保证养老保险费用能够按时支付的前提下还要使养老保障储备基金得到充分地运用。

(二)我国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管理与使用

具体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投资不应以银行存款和国债为唯一投资方式,而要拓宽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投资渠道。要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必须采取证券投资组合方式,将养老保障储备基金按不同比例投资于银行存款、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基金权证等,才能取得最佳投资收益率。条件成熟时,可以发展到直接投资的投资组合,这当然需要一个过程和必要的条件。

养老保障储备基金进行有效投资运营的可行性取决于三方面的条件:一是社会保险机构是否有投资决策和投资管理能力;二是宏观的经济形势是否稳定和是否存在投资机会;三是经济中是否存在利率、期限、种类上相对应的金融市埸、金融工具。目前第一个条件已经具备,表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建立了基金管理机构,形成了4万多人的管理队伍,一些地区已开展了基金投资运营的试验,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不足之处在于缺乏精算人才和权威性的智囊团。第二个条件也已比较充分,尤其是国内经济建设中庞大的资金缺口为基金的投资运营在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第三个条件还在逐步具备,不断发展,完善的国内金融市场为基金投资运营提供了场所和条件。

此外,从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结构去分析,也初步具备组合投资运营的条件。我国的养老保障储备基金是采用“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部分积累式,既有现收现付式的特点,又有完全积累式的特点。因此,从结构上可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即具有高度流动性的部分,用于支付三个月以内的养老保险金,称为第一支付准备金;具有相当流动性的部分,用于支付三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养老保险金,称为第二支付准备金;具有中长期可作储备和投资的部分,用于应付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的支付金,称为第三支付准备金。这里可以用于中长期储备性投资的只有第三支付准备金。这一部分基金是养老保障储备基金保值增值的关键。这是因为,这部分投资的效益决定了养老保障储备基金投资的效益,而且期限较长,回报率高。因此,可以选择向国家重点工程、长期国债、金融长期债券、股票、投资基金、企业长期债券、房地产等领域中投放。但必须遵循“高收益、低风险、高流动性”的基本原则。

为了保证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保值与增值,国家对养老保障储备的投资加强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主要是:(1)对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投资制订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加以指导,以保证国家的宏观调节和控制。其内容包括:规定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投资方式;规定各种投资对象在资金数量上的限制,即对各种投资渠道占总投资的资金比例进行限制;协调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运用与国家信贷资金运用的关系等。(2)通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进行管理与监督。如经济计划部门可以对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投资提出指导性计划和建议,以促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审计、银行部门则可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投资经营状况,以保障养老保障储备基金运用的安全性、盈利性、社会性和合法性等得到实现。

三、养老保险金的发放与分配

对于一个国家的养老保障支出总规模来说,其发放与分配水平的高低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决定养老保障支出总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项目构成;二是养老保障的受保人数;三是发放与分配水平。养老保障项目构成确定以后,在较长的时期内一般不会出现大的变化。在养老保障项目构成确定的条件下,养老保障受保人数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和人均寿命。在养老保障项目构成和人数为一定的条件下,发放与分配水平高,养老保障支出总规模就大,反之,总规模就小。因此,如何合理地确定养老保险金的发放与分配水平,就成为控制养老保障支出总规模的关键性问题。

(一)我国养老保险金发放与分配的基本原则。

养老金的发放与分配会涉及到职工最敏感的切身利益,因此要严格发放纪律,制定发放原则。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看来至少要有以下几项:(1)义务与权利相一致的原则。职工在企业辛勤工作一辈子,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了财富,当他们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离开工作岗位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养老金,这是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享受权利应先尽义务,权利与义务是相一致的。在市埸经济条件下,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劳动者要想老有所养,其前提条件是履行养老保险缴费义务,享受养老金待遇权利与其缴费义务相等同。(2)公平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养老金的发放与分配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应体现养老保障社会性的特点,制定统一的发放标准和比例,社会性养老金不能因地区、单位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充分体现社会保障公平的原则。另一方面,养老金的发放与分配还应和本人缴费多少、缴费时间长短、工作贡献以及所在单位的经济效益相结合。(3)改革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随着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迫切需要养老金的发放与分配工作相适应。养老金的发放与分配应保证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与社会工资的增长、物价的上涨相适应,保证退休人员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基本生活水平能逐步提高,才能为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切实的保障。

(二)我国养老保险发放与分配的设想

养老保险金的发放与分配包括养老金本金的发放和养老金保值金的分配。养老金本金,也称基本养老金。它可由社会性养老金和缴费性养老金两部分组成。前者侧重公平,后者侧重贡献。社会性养老金以职工退休时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上一年的职工平均月工资为基数,按照职工本人的缴费情况分比例计算发放。缴费性养老金以职工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为基数,按照职工本人缴费年限的一定比例计算发放。月职工平均工资计算公式如下:月职工平均工资=某一地区职工每年工资总额/(职工人数×12)。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计算公式如下: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职工历年缴费工资占当年社会平均工资比重的平均值×上年度月社会平均工资。

社会性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可以设想,按上年度在职职工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计算发放。这种发放标准还要考虑工龄的长短,即贡献多少划分不同档次,依不同比例计发,以提高养老金促进效率的作用。缴费性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可以采用,按受保人缴费年限,分档次发给职工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一定比例的养老金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若干个月的生活补助费。职工离退后领取的基本养老金,根据经济发展和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情况,从离退休的下一年起,每年7月1日按照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当地一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的50%——80%调整一次。职工平均工资负增长时,不作调整。

养老金保值金的分配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保值金形成的分配阶段。根据期末所形成的可供分配的投资收益,将其分成保值金、经营管理机构发展基金和奖励基金等三部分进行合理分配。其中,保值金的分配比例不应低于60%,其他两项基金的留成比例可考虑分别为24%和16%较为合适。二是保值金实发额确定的分配阶段。劳动者享受养老金待遇的年限,一般规定为15年左右。15年中领取的养老金只是与退休月职工平均工资、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以及以后年度的工资增长率的50%——80%挂钩,没有考虑到物价上涨指数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物价上涨指数与工资增长经常处于不协调状态,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劳动者所领到手的养老金并不能实现保值和增值;当前者小于或等工资增长率的50%——80%时,不需要考虑物价上涨指数的影响。但现实生活中,物价上涨指数经常会超过工资增长率的。因此,每年发放养老金本金时,还应额外分配一笔保值金。保值金实发额,应以养老金本金实发额的基数,按一定比例进行计算。这一比例,根据物价上涨指数与工资增长率的50%——80%的差额确定。养老保值金实发额计算公式为:本年养老保值金实发额=本年养老金实发额×[物价上涨综合指数一(0.5—0.8)×工资增长率]。根据公式计算结果确定养老保值金实发额。倘若计算结果为正数,表明应随着养老金本金一同发放养老保值金;如果计算结果为负数,表明不需发放养老保值金。

(三)养老保险金发放与分配的途径。

按照养老基金统一筹集、统一运营、统一发放的原则,养老金和保值金应由养老基金经营管理机构直接发放或委托银行间接发放或两种方式共举。养老金本金,指养老基金经营管理机构按规定比例计算出的,应支付给养老保险者的那部分养老金。养老金保值金,指养老基金经营管理机构在支付养老金本金以外额外支付的那部分养老金。其目的是保证养老金的保值和增值,养老金保值金来源于前述部分的投资收益。对于养老金领取对象较集中的城镇,养老基金经营管理机构可分区、镇设立固定的养老金发放窗口,按规定时间定点发放养老金;对于养老金领取对象较分散的社区、农村,养老基金经营管理机构可委托银行下属的支行、办事处或信用社发放养老金;对于零星散户,可采用邮寄、信汇等方式进行养老金的发放工作。养老基金经营管理机构在发放养老金之前,应先稽核养老金领取对象工资总额,离退休费用、退休人员花名册和分配应支付的养老金总额。

四、多元化养老保障制度的总体构思

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从短期、中期的发展趋势来看,大致同时实行三种制度较为合适。

第一种,建立和实施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新体制。所谓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指建立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这是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体现了职工平等的养老保险权利,采用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办法筹集基金。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因企业经济效益、个人收入不同而有所差别,体现效率原则,采用完全积累办法,设立个人帐户,所有款项及利息归个人所有。版权所有

我认为,我国当前的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只能是建立低标准的基本保障制度。所谓低标准,就是参照国际惯例,在职工退休后,只发给相当于本人在职时工资总额60%左右的基本养老金(这里说的工资总额是包括档案工资及其以外的制度政策规定的工资性收入),作为对其基本生活的保障。这个水平比较接近我国的实际,在国际上也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据测算,当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占退休前工资总额的比例)超过80%时,2011年我国养老保障基金就会出现赤字;当基本养老金替代离为80%时,2015年以前,养老保障基金尚能自求平衡,但2016年后便开始也现入不敷出,赤字逐年增大;当基本养老金替化率为70%时,虽然维持收支平衡的时间略长一些,然而从2022年起又出现收不抵支问题。当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为60%时,2036年以前基本上可以维持基金的自求平衡,虽然以后仍呈现基金不足的趋势,但考虑到那时人口老龄化高峰已逐步下降,在经济仍保持增长的情况下,依靠基金的滚存结余弥补当年收支还是可能的。因此,从总体上看,只有将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控制在60%左右时,才有可能避免或缓解养老保障基金入不敷出的困难现象。

当然,这其中有一个现已退休或即将退休人员的养老基金来源问题。如果这部分人养老金的发放不是完全依赖现有的在职人员的积累,则即使替代率再高一些,也不至于到30年后出现养老基金收支不平衡问题。因此,我们在考虑保障水平时,绝不应单纯算替人率的帐,而应从保障老年人必要生活出发,多方面考虑筹集养老基金办法,否则将陷入单纯算帐越算越困难的境地。目前我们还属于低工资国家,压低替代率虽然有利于养老基金收支平衡,但压得过低,不仅难以保障退休人员必要的生活水平,还影响其家庭生活水平。因为压行过低,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下降甚至难以维持,势必增加家庭中在职人员的负担,这将会被迫增加在职人员工资,否则也会影响在职人员的劳动积极性。所有,替代率过高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样过低也会妨碍经济社会的发展。此外,保障老年人必要的生活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养老问题决不仅仅是生活问题,它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实行上述方案后,年轻一代的养老保险由个人帐户上积累的资金来解决。对于已经退休或即将退休而个人帐户上没有积累的老年人,由社会统筹来提供养老保障。将来随着这部分人的自然消亡,国家将逐步摆脱重担。

投资的基本方式范文5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海南所副所长 夏 锋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加快推进以城乡一体化为重点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发展方式转型的双重压力下,实现扩内需、保增长的现实要求。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特定背景下,要把推进以城乡一体化为重点的县域科学发展作为一个大战略来全盘考虑。

推进城乡一体化已成为县域科学发展的重大课题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国际金融危机与发展转型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增长方式中的矛盾问题全面凸显。另一方面,过去3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也带来了新时期全面转型的巨大压力。在双重危机压力下,保持县域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直接影响宏观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和质量。在这个特定背景下,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

把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作为县域科学发展的抓手。国际金融危机对县域经济的冲击不断增大,县域经济增长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集中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滞后。进入发展型阶段,在客观上要求实现经济增长由以投资拉动为主转变为以消费拉动为主。从现实的情况看,近些年来县域经济以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没有多大改变,而且在某些方面还有一定程度的加强。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使县域经济增长的矛盾凸显,以投资驱动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非改不可的地步。面对现实矛盾,推进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要尽快实现经济增长由以投资拉动为主转变为以消费拉动为主,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全面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以保增长、扩内需为重点,积极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道路。第一,从抑制经济下滑、尽力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角度看,保增长是基本要求。没有8%以上的增长速度,县域就业就比较困难。第二,保增长不是一般性地恢复粗放型的增长,而是努力实现“调结构,扩内需”基础上的持续平稳增长。第三,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县域经济保增长、扩内需的根本途径。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县域城镇化水平低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由此大大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变农村的潜在消费需求为现实消费需求的重要出路就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把启动农村消费作为金融危机背景下实现县域科学发展的着力点

应对金融危机与增长方式转型的双重压力,无论是短期保增长、保就业,还是中长期发展方式转型,县域科学发展重在启动以拉动农村消费为重点的各项改革。

当前,推进农村改革需要把扩大内需作为重要出发点。我国农村消费长期低迷既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相关,也在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长期缺失。

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国7亿多农村人口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潜力十分引人注目,被认为是全球经济版图上少有的亮点。这个潜力的释放,将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基本公共服务能够增强广大社会成员的经济安全感和消费预期,因而发挥着刺激消费、拉动消费需求的潜在功能。为此,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应当充分估计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重大作用。我们初步测算,未来12年,将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每年提高1~1.4%,平均每年投入5~6千亿,总计投入财政资金6.42万亿,到2020年就可以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从刺激消费和保持中长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客观要求出发,应当逐步把扩大内需的投资重点转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来。

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与粮食价格改革。保障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升,稳定农民的农业收入。农产品价格低是制约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因素。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粮食价格的适当提高利大于弊。长期以来我国的粮食价格偏低,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提高粮食价格有多方面的益处:一是可以明显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三是有利于保护耕地;四是有利于形成节约粮食的社会风气。

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改革不同,今天的农村改革是站在我国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开始步入发展型阶段的历史新起点上。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重在通过系统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来实现。

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当前,农村土地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在于土地承载了基本的社会保障功能。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土地物权保护的重要条件。赋予农民充分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关键在于使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具有物权性质。城市的土地可以抵押,为什么农村土地不能抵押?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会大大减少土地制度变革的约束条件,而且还能为农村土地物权化改革提供更为有利的社会条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土地要素功能的发挥。由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缺,土地不仅发挥着生产功能,更重要的还承担着养老保障等社会功能。土地承担社会保障功能,不仅不利于规模经营和农村生产力的提高,而且农业本身固有的风险,使土地保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难以提供持续稳定的收入增长来源和安全保障。从各地实践看,土地换来的保障难以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使社会潜在矛盾增大。剥离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需要加快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土地流转。对广大农民来说,在面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严重“缺位”的背景下,他们视土地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基本生存保障。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明显降低农民对土地保障的依赖程度,促进土地有效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投资的基本方式范文6

关键词:老龄金融;多元化投资;投资渠道;养老保险基金

一、概述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也是目前世界上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伴随的是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等一系列热点话题。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速在持续加快中。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就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谁来养活中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已经步入了超老龄社会,这也充分预示了老龄化将会是一个全球现象。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资金去进行投资,让资金得到有效的保值增值,显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人口老龄化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因此合理的投资方式在老龄金融下就尤为重要。而多元化投资具有分开投资、组合投资、分头出击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分散风险,使之能够在较小的风险下获得较大的收益。如果运用得当,对整个国家的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以及对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提高。

二、我国人口结构及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现状

(一)人口结构现状。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在逐步的全球化,而我国目前的老龄化现状也已经较为严重了。对此,国家也了“二胎政策”来缓解,但是在短时间来看,效果是不会太明显的。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从2007年的10,636万人上升到2016年的15,003万人,这期间,65岁及以上的人口都在不断地持续增长中。

(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现状

1、投资渠道过窄,投资结构不合理。国家注重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所以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和投资工具进行了严格限制。没有合理的配置资源,资产过于集中。长此以往,不仅基金增值保值的目标难以达到,而且还会使养老基金的偿付能力受到质疑,资金安全性也将会受到严重影响。2、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主体与投资主体权责不清。我国是国家管制型的基金运作,主要依靠的是政府部门的经营,以致于权力和责任难以分清,从而引发出基金运用过程中欺骗、侵吞、挪用及滥用资金的现象。3、国家管理体制的分散化削弱了社保基金的统一管理。目前,我国社保基金实行的是区域性分级管理,养老保险基金是处于三级地方(省、市、县)政府的分散管理之中;但是三方责、权、利职责不清,缺乏合理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和制约机制,社保基金被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我国老龄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存在的问题

1、投资渠道过窄,收益率较低。“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方针是“安全至上,控制风险,审慎投资”,主要选择流动性较好、风险较低的金融产品。但是,低风险带来的是低收益。2、投资管理方式较为死板,灵活性较弱。“全国社保基金”实行集中管理,重点在于对投资进行严格限制,也可及时规避风险。这种集中管理方式将“全国社保基金”保护在政府营造的市场“温室”里,而却没有引导和参与金融市场的“自由”,使其投资灵活性大打折扣。3、风险管理水平不高,缺乏合理有效的避险工具。我国投资的领域和规模在不断延伸,伴随而来的投资风险也就越来越大,凸显出来的是管理过程中基金缺口日益扩大、缺乏保值增值手段等问题。并且投资管理状况也是苦不堪言,如部分资金被挪用、投资收回期限长等一些问题也加大了投资的风险。4、不规范的信息披露机制和监督机制。随着“全国社保基金”的逐年累加,有钱的地方就会有事情。于是违规私自挪用基金、使用不当等现象开始频繁出现,这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稳定和政府公信力提出了挑战。

(二)基本养老保险金现行投资方式存在的问题

1、转制和人口老龄化引发的资金缺口问题严重。在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下,老人是可以享受领取养老金的服务,而没有缴费义务的;中人是指在新制度建立前没有缴费义务,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却可以享受养老金服务的人。因此,产生的养老金收支缺口,便直接造成养老金的隐性债务负担,加上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收支缺口只会越来越严重。2、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单一、效率不高。养老保险基金关注的重点是安全性和流动性,因此有关部门对基金的投资采取审慎的态度,导致收益率处于一个相对低下的水平,是用牺牲市场效率的代价来达到安全性原则的。3、投资管理模式选择不当,违规投资严重。基本养老保险金是由社会保险机构直接来进行的投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集管理、运营、监管多重职责,这为经办机构提供了在制度之外任意使用基金的便利,也将直接给基金的安全产生威胁,难以保证投资效益。4、养老保险金被挤占、挪用现象层出不穷。养老保险结余资金大部分分散于各省(市)政府,国家也没有统一的监管和社会监督渠道,所以各个部门既负责政策的制定和经营,又负责实施和监督,从而造成保险金被大量挪用和浪费现象频繁出现。5、不健全的养老保险金财务管理制度。养老保险金实施社会统筹以来,一直没有出台与之配套的财政制度,具体经办机构只能执行由部门下发的财政制度,缺乏完整性和科学性,执行中容易出现基金流失和浪费的现象。

四、福建省诏安县案例分析

根据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福建省2016年末的总人口为3,874万人,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中福建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为13.87%。福建省是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享受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的相关优惠政策。政经观察人士表示,为了国家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中国必须走向海洋。这说明了福建省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福建省是国家经济政策重点发展的省份。为了研究我国老龄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取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进行调查分析,以点带面说明老龄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一)样本分析。

诏安县是福建省重点扶贫县名单中之一。空巢现象比较严重,能够比较接近我国目前的人口老龄化现状。本次调查采取的是手机问卷调查。通过微信、微博和QQ等热门软件发放问卷。主要针对的是中老年龄层,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上的人。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70份,回收率达70%。

(二)调查分析。

样本数据中有50%的人表示对老龄金融一点也不了解,54.29%的人表示对金钱的保值增值没有涉及,52.86%的人知道什么是多元化投资,48.57%的人表示如果经济允许的情况下会用多元化投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1、基于多元化投资问卷调查所反映的内容(1)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低。样本数据中,有97.67%的人认为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渠道过窄和收益率较低,93.02%的人认为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方式较为死板和灵活性较弱,90.7%的人认为社保基金有关部门的风险管理水平不高及缺乏避险工具。可以明显看到认为投资过程中不存在此类问题的人仅占极少数。这也从宏观上说明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无论是从投资渠道、投资管理方式还是风险管理水平都得不到大众的认可,大家都认为在这三个方面可以改进的还有很多。至于如何改进还是需要政府的大力配合的。比如,可以对专业投资人员进行更深层的专业技能培训等。(2)基本养老保险金投资效率低下。样本数据中有93.02%的人认为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投资渠道单一、效率低下,83.72%的人认为基本养老保险金没有被给予合理的投资管理模式,同时存在着违规投资的情况。数据明显对比可得出投资渠道、管理方式是存在问题的。大众对政府手中的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去向是忧心忡忡的。显然,当下的投资渠道和投资管理模式是不尽如人意的。以点带面说明政府还是应该在监管体系这一方面再加大力度,杜绝违规投资的情况,也应该拓宽资金的投资渠道。(3)各类机制和制度不规范。样本数据中有93.02%的人认为社保基金在运行中信息披露机制和监督机制是不规范的,95.35%的人认为基本养老保险金因制度的转制而引发的资金缺口问题严重,76.74%的人认为基本养老保险是存在被挤占、挪用的问题,93.02%的人认为基本养老保险金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可显然看出大众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各类机制和制度的信任度是极度匮乏的。是什么原因造就的呢?就是因为屡出不穷的基本养老保险金被挤占、挪用问题,还有资金缺口问题。也说明了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对信息披露制度和监督机制进行深度的完善,建立一套健全的、适用于全国的财务管理制度。2、地区性问题与全国性问题的共性和特性。从问卷调查分析内容中可知,前文中所提出的“我国老龄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是存在的。两者的关系是地区性问题被包含于全国性问题。由于问卷调查所选取的地区为福建省重点扶贫县名单中之一,老年人的一些思想会比较根深蒂固,比如:养儿防老。因此,一些老年人对于老龄金融中的投资表示不太理解。但是,时代在进步,随着互联网及智能科技的进步,老年人也能够从网络上了解有关于老龄金融的相关信息。时间会慢慢地消除老人们的小思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老年人投身于多元化投资事业。

(三)问卷调查分析结论。

此次问卷以福建省诏安县为例,调查统计了养老金融背景下多元化投资方式的制度、机制及收益率等几个方面,发现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投资方面的问题,比如投资渠道、管理模式选择不当以及投资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较低等;二是政府方面的问题,比如不健全的制度和不规范的机制、转制引发的资金缺口、养老保险金被挤占和挪用等。而福建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省份,揭示出我国养老金融体制下多元化投资的冰山一角,对全国养老金融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数据。

五、相关政策建议

(一)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建议

1、国家要加强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注。首先,将人口老龄化问题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中。把握住人口老龄化的突出问题,及时做出与之对应的政策与措施。例如,为了警惕人口进一步老化,也为了兼顾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国家推行的“二胎政策”;其次,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或医疗保险制度,使得老年人的权利有合理、合法的保障;最后,探索建立“家庭-社区”结合的社会养老模式。2、充分发挥老年劳动力。比如,在老年人身强体壮的基础上建立弹性的退休制度,鼓励老年人就业;积极发展老年产业,完善老年服务体系;调整产业结构,在老年人产品这一方面投入研究,使其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同时又促使经济发展,一举两得。

(二)解决养老保险金风险的对策

1、弹性推迟退休年龄,降低统筹养老金支付压力。解决因转制而带来的资金收支缺口问题,缓解国家的财政压力。2、开辟多元化投资方式,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多元化投资是利用多种投资工具,进行科学的组合、合理的资源配置而得到最佳的投资组合。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更是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3、多支柱的养老金保险制度。世界银行大力倡导的“养老保障改革最佳方案”,三支柱模式满足了不同人的不同需求,保证养老保障目标的实现。4、加强社会保障的督查。缴费者缴费积极性较差,政府与缴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缴费者可能出现逃缴的现象。对此,加大缴费者逃缴的成本,进而督促缴费者依法缴费。5、开展积极老龄化政策。我国已经迈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老年人口是亟待投资和开发的第三方资源。政府为老龄人口制定合理的政策也是能够积极推动经济的发展的。

六、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