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银行发展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银行发展问题范文1
1、市场定位问题——市场定位的趋同性,可能把中小商业银行带入死胡同。
目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大多采用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从区域定位看,一般都定位于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从产品定位看,基本上是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经营什么业务,中小商业银行就经营什么业务;从客户定位看,也大都是集中在“两通、两高、两上”(交通、通讯、高校、高科技、上市公司、准上市公司)上,同化趋势明显。相对来说,中小商业银行产权明晰,经营灵活,但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拥有强大的网点体系,较完善的清算系统,国家信用的强有力支持。所以双方优劣势不同。由于中小商业银行坚持跟随型战略,没有自己的经营特色,因此,至今无论从区域上,还是从产品上,甚至在某一个单项业务上,都无法打破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垄断格局,没有突现自己的发展特色,唯有招商银行的“一卡通”业务似乎能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相抗衡。尤其是近年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加快了改革和转轨步伐,并将业务发展重点转移到中心城市,使得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开拓更加艰难。出现目前这种状况,与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过于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趋同,没有根据自身优劣确定其自身发展方向有一定关系。所以,这种不研究自身特点,简单甚至盲目跟着“老大”跑的情况,势必会把中小商业银行带进发展中的死胡同。
2、竞争对手问题——对中小商业银行形成冲击最大的不是外资银行,而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加入WTO之后,有人认为外资银行是中小商业银行最大的竞争对手,笔者认为,目前对中小商业银行真正形成冲击的不是外资银行,而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这是因为第一,外资银行在中国拓展业务机构网点较少,业务获围受到很大限制,难以获取中国客户的完备信息。第二,外资银行完善的客户经营管理系统在中国一时还难以得到应用,其高效的管理需经一定的时限后才能逐步显现。对大多数国民而言,认识、接受外资银行的理念或产品有一个过程,这也会使最初的营销过程变长。第三,中国市场金融工具的基础环境并不完备,限制了外资银行产品创新能力,资本项目仍然没有完全开放。因此,外资银行要将中国市场的资金业务、资产管理运作纳入其全球统一控制架构内仍会受到诸多限制。
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就不同了,他们有着本土经营的独特优势,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信用度,有着熟悉中国的政策、历史、民俗、人文和环境的社会背景;有着已经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客户群和较为完善并覆盖全国的本外币结算系统;有遍布全国各地的相当规模的营业网点和服务网络及丰富的社会资源;有适合在不同岗位的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龄层的庞大的银行从业人员。特别是近年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正积极地朝商业化方向转变,用人、用工机制、分配制度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管理能力日渐提高,政府的干涉也日渐减少。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如不良贷款的大量剥离、呆账的大量核销、人员的大量精减,使压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头上的包袱被逐渐减轻,其竞争活力明显增强,他们是从沉睡中配来的“四大雄狮”。因此,入世后,中小商业银行的主要竞争对手不是外资银行,而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3、人才制度问题——用人制度是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传统制度上进行修补和改良,灵活的用人机制仍然可望不可及。
首先,从“进入”环节看。近年来,中小商业银行进人表现出越来越“媚俗”的倾向,以高薪、高待遇并没有引进高水平的人才。目前中小商业银行的队伍状况可概括为“三多三少”:(1)在整体队伍中懂传统银行业务的人员多,懂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人才少;(2)在人才类型上操作技能型人员多,专家学者型人才少;(3)在管理岗位上懂业务操作的人员多,善经营管理的人才少。目前,中小商业银行主要靠的是中等水平的人才打“天下”,因为,有能力的不愿来,无能力的不敢来。
其次,从“育人”环节看。目前,中小商业银行由于缺乏建立培训体系的意识和方式方法,因此,在培训方面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轻重倒置的现象。(1)在培训的内容上重知识技能轻心态与观念教养。虽然目前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的培训,在知识补充和技能训练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于直接影响员工工作动机的心理教育还缺乏应有的重视,如敬业精神、创造精神、责任感、使命感、新概念、新观念的意识等没有进行系统教育,教育层次相对低下;(2)在对培训结果的理解上重短期效率轻长期效益。一些中小商业银行习惯于以立竿见影的思路来看待培训,缺乏对人才培养的系统研究及对中远期培训的尊重和耐心。
第三,从“用人”环节看。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本质无异。干部任命也好,聘任也好,都没有解决好干部制度的核心问题。关键是现行的干部任免办法导致各级行长对同级副职缺乏应有的约束力,行长无权对同级副职视其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作出使用的选择。如果一个领导班子中大家都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工作责任感和很强的工作能力,这一矛盾可能被掩盖,但一旦班子成员中出现能力不强者、事业心不强者,行长对同级副职的处理与选择就比较困难了。
4、经营风险问题——客户定位和扩张欲望是构成中小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主客观因素。
中小商业银行限于资金实力和地域性特点,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但目前这类企业多存在资产负债比例高,经营稳定性差、可作抵押的有效财产较少、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少数中小企业甚至还存在借资产重组、兼并收购、联营或实施破产等形式逃废债现象。面对经营状况稳定性差的客户群客观上将承受更多的经营风险。同时,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追求“做大”的倾向,在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和自律机制情况下,过份追求存款规模、贷款规模、机构扩张,加上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刺激了这一倾向,其潜在风险不可避免。中国民生银行一位高层人士曾指出:民生银行已经COPY了四大国有独资银行所有的“病毒”。中国民生银行作为一家几乎无国有股份的上市银行尚且如此,其它中小商业银行的情形也不例外!
5、资金价格问题——由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与中小商业银行存在规模上的悬殊,导致资金价格上将给中小商业银行致命一击。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这一问题就会显现出来。由于资金价格的保本点与资金规模的大小关联极大,即资金规模越大,资金价格保本点越低,这样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资金价格上的优势显而易见。因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利率的浮动区间合法地冲击中小商业银行资金价格。目前,从我国在温州试点情况看就证明了这一点。一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负责人曾放言:我将利用自身规模优势,第一年存款上浮至浮动区间的最高点,贷款利率下浮至浮动区间的最低点,一年拼掉中小银行,第二年市场就是我的了。对此中小商业银行已开始大声疾呼,他们如何应对必然来临和即将来临的利率市场化,还真是一个值得严重关注的问题。
二、中小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几点思考
1、中小商业银行宜选择求异型为主、跟随型为辅的定位战略。
中小商业银行要想在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本银行的优劣势,选择一个符合其实际的恰当战略。当前要重点研究如何应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挑战。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由于金融资源的有限性和专门技术资源的短缺性,各方面差别较大,选择战略也不应相同。从地理区域、客户、产品和服务这四个方面结合起来,选择战略大体划分成二类:一类是覆盖这四个方面的多元化战略,另一类则把重心放在上述四个方面的一个专门领域中的多种因素上。笔者个人倾向后者。因为我们面对强者无法“攻”其全面,只能“攻”其一点。唯有这样才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出路。招商银行的“一卡通”业务可以证明这一点。
2、联合是解决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瓶颈的有效选择。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及银行自身问题的积累,中小商业银行的量性和质性成长遇到了瓶颈。因此在目前情况下,中小商业银行可采用联合取得更大发展。一是几家中小商业银行合并,不仅规模经营能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而且通过合并还可以精简机构,精简人力及设施,从而降低管理成本和营销成本。二是利用经验曲线效应,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即通过并购在获得原有银行各种资产的同时,还获得了其它银行的经营管理经验,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三是新技术在商业银行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在成本、质量、服务、品种上的竞争往往转化为高新技术上的竞争,通过并购可以优势互补。四是引入国外资本参股,这既是资金引进,也是管理经验、科技与人才的引进。日本原有的二十多家银行自1999年以来已先后归并成为五大金融集团,在这五大金融集团中,除了三井住友银行外,其余皆采取金融控股公司的整合模式,从资产总规模排名来看,皆位居全球金融机构的前五位,竞争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日本银行走联合发展之路有可鉴之处。
3、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有重大突破。
现代金融学被誉为管理科学领域中的“火箭科学”,现代金融业被比作当代西方经济管理中的“航天工业”。要经营好一个企业需要四大资源,即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其中最主要的是人力资源。谁拥有了一流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机制,谁就会创造一流的业绩,就会在竞争中稳操胜券。目前,中小商业银行在干部管理机制上突出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改革各级行长任免办法,各级行长应具有对同级副职的任免权。各级行长有权对同级副职提出任免意见交上级审批,改变目前同级副职由上级行考核任免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行长负责制;二是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抓两个核心问题:第一,教材。教材要体现“三性”,即系统性,教材不要临时拼凑;超前性,教材要保持国内甚至国际领先水平;完整性,不仅有业务操作技能、管理技能方面的知识,还要有观念、思想、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第二,方法。方法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短期与中长期相结合。既要进行课堂式教育,也要坚持挂职锻炼,既要搞好实用人才的短期培训,也要抓好高级管理人才的中长期培养与储备。
4、从战略的高度选择混业经营之路。
从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流来看,绝大多数国家都推行的是银行、证券、保险、租赁、信托混合经营的管理体制。混业经营之所以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究其根本原因,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了货币市场化、资本市场化和利率市场化,金融的空间概念大大模糊,分业经营已无法满足金融业投资主体对利润追求的最大化冲动。目前,部分发达国家传统资产负债业务获利水平已降至银行收益的50%左右,而新生的混合业务、表外业务、中间业务盈利水平已提升到30%-70%.而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迟早要在法律上解禁,这对中小商业银行来说,盈利方向将会发生重大转变:银行将会更多地参与证券、保险、租赁、信托等金融业务。因此,中小商业银行高层管理者对此必须具有前瞻意识,在业务发展战略上进行战略超前准备,加大业务结构调整的力度。同时,急需储备组建一支精通证券、信托、保险、租赁、理财、咨询、评估等新型业务的高素质人才,为日后的混业经营作准备,实现专家经营、专家管理、专家治行。
5、大力推行全行系统的大营销战略。
中小商业银行应在明确其市场定位的基础上,整合内部资源,推行全行系统的大营销战略。现行的按银行自身条块设置安排资源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竞争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首先,应改变资源配置方式,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客户对银行的贡献水平配置相应的资源。其次,全面推行客户经理制,根据对客户的考核结果安排不同级别和数量的客户经理,对客户经理实行严格的利润指标管理。第三,大营销战略必须是总分行联动,以总行开发为主,分行营销为辅,形成全国系统的整体联动,构造系统大客户,这对网点、人员偏少的中小商业银行尤为重要。
6、强化无机构业务扩张。
传统银行的竞争力主要在于资产规模、机构网点、地理位置等,但网络银行的低成本与个性化的服务能力,使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发生转移,从而改变传统银行依靠营业网点的扩张方式。因此,网络银行将为中小商业银行赢得竞争优势。中小商业银行要斥巨资发展虚拟银行,力求在这一方面超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通过发展网络银行,充分利用IT优势,实现无网点业务扩张,通过利用设计的软件系统,使客户在办公室进行查询、转账、资金交易等业务,在网上也可以享受这些服务,从而进一步突破业务的地域限制。这是中小商业银行扬长避短,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银行发展问题范文2
【摘要】银行保险是金融合作的产物,是一种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金融服务。我国银行保险销售模式由于银保双方利益难以统一、销售误导、银保自身的因素等原因,导致我国银行保险业存在不少问题,如银保合作松散、产品单一、销售队伍不专、退保金同比大幅上升、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制约了银行保险发展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银行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松散
目前我国的银行保险主要以银行兼业经营保险模式为主,是浅层次的合作,实质性的“战略联盟”不多。这种银保之间的合作比较松散,缺乏长期利益纽带,使合作过于短期化,随意性强。松散的银保合作模式制约了银行保险业的纵深发展。
2.银保产品同质、开发和创新滞后
银保产品主要有投资分红保险、意外伤害险、家庭财产保险和抵押贷款保险等险种,其中储蓄和投资类保险占主要地位,据统计寿险业务中98%以上为分红产品,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真正意义上的保障类险种还未形成。产品的同质性,使得现有银保产品与银行自有产品之间存在竞争。银保产品,尤其是储蓄分红型的产品具有很强的银行储蓄替代性,向消费者销售此类产品,无疑将直接影响储蓄的增加,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银行自身业务的发展。
3.缺乏专业化的银保销售队伍
作为联系银行和客户纽带的保险公司的银保业务员,有时为了提高业绩从而提高个人收入,不惜采取缺乏道德的不良手段,使得公司声誉受损,进而影响整个银行的声誉。银保产品的销售由银行网点的柜台业务人员完成。银行柜台人员缺乏系统的保险知识。
4.技术落后
银行保险的一个优势在于让客户享有“一站式”便利快捷的金融服务,但目前我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由于安全与技术等方面的因素,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系统尚未实现联网操作,电子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信息不能互通。网络不能连通,银保业务的信息就不能及时处理和反馈,降低了银行保险业务的处理速度。
5.相关法律、法规、监管制度不完善
监管制度跟不上银行保险业的发展。一方面,银监会和保监会的合作监管相对落后,各监管机构一般依照自己的监管职能进行监管,尚未对银保业务开展合作监管进行更明确的规范。另一方面,银行、保险机构相对于其他民事主体而言,业务、行为需要更多、更明确的规则和程序性规定。目前监管机构对银保合作的方式、组织形式没有明确规定,银保合作责任承担机制也不完善;在资格申报时要求的材料并不十分严格。银行保险业务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风险因素,而这些风险因素在目前的法律制度下,银监会和保监会并没有特别的监管措施和风险分担机制。
二、对我国银行保险未来发展的对策分析
1.建立银行和保险公司双赢的战略合作机制
银行保险业的合作,必须创新银保合作机制,通过资本的相互渗透,业务相互交叉,文化相互交融,产品相互融合等,最终过度到银保综合经营。在欧洲国家,银行保险呈现一体化趋势,银行、保险公司除了在业务上合作外,还有资本上的联合,甚至两者本身就是一体的,这种深层次的合作有利于形成长期的、互利的合作关系,避免了许多利益冲突问题,也极大地促进了银行保险的发展。因此,从长远来看,“一对一”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应是最佳的合作模式。
2.加大银行保险产品的开发力度
在新产品的开发上,银行和保险公司必须联手,不能完全由保险公司独自承担,应有银行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保险公司需要运用自己的人员和技术,在借鉴外国保险公司经验,充分考虑我国需求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的产品。只要开发的产品能将金融服务功能与保险保障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必将受到市场的认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银保产品营销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银保销售队伍,一方面,加强银保销售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要立足长远,积极搞好客户经理队伍建设。第三,银行应考虑为银行职员制定一个良好的激励制度,将保险销售指标纳入业绩考核体系中,切实激励员工保险业务的积极性。
4.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技术支持系统
建立和完善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网络系统,使银行保险业务信息得到及时输送和反馈,提高银保业务处理质量和效率,是促进银保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银行发展问题范文3
摘 要 小微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在国民经济发展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国家大力倡导银行业等金融服务业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服务。银行的未来发展目标和工作重心之一就是着力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已成为我国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关键词 小微企业 建设 发展
一、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一)小微企业行业分布
我国小微企业行业分布与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有关,改革开放初期,“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贸易等小微企业数量上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数量与规模与逐步上升。
发达国家小微企业主要分布在商业、服务业之中,相比较,我国小微企业以批发零售和制造业为主,服务行业所占比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二)小微企业区域分布
从全国范围来分析,2012年企业数量为约为10294000家,其小型企业约103970家,占比1.01%,微型企业约10190030家,占比98.99%;从区域分布上分析,三大区域小微企业分布差异明显,从东向西小微企业数量依次减少,这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东部经济发达,所以绝大多数小微企业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比例在99.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占全国小微企业的比率达70%,而中部和西部分别可以达到18.8%和12.2%。
(三)银行的贷款结构小微微企业贷款比例仍然偏小
尽管小微企业融资体系已初步建立,同时受国家信贷产业政策调整,各家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向逐渐提高,但是现有的小微企业贷款发放量仍远远不能满足小微企业的广大融资需求。据资料显示,2011年前3个月的银行信贷增量总计4. 58万亿元,除去1.48万亿的票据融资,在剩余的3. 1万亿中,公司类中长期项目贷款高达1. 77万亿元(占比57%),这部分长期项目贷款几乎全是国有大企业贷款;公司类短期贷款仅为 9961亿(占比32%),其中工业贷款仅为3386亿(占比10. 90l0),而工业贷款中的小微企业的贷款预计仅为1100亿(占比3%)。小微企业的融资供小于求的状况仍然比较突出,小微企业贷款的贷款结构、贷款规模量仍有待于提高,中长期贷款不足,贷款规模和比重仍然过低,金融产品和服务也有完善的空间。
二、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中的对策建议
(一)信用评审工作的完善
很多社会上的专业评审机构进行的企业评审,这样既可以节约成本,又能够检验评审的结果。而现代社会中,我国的很多银行都存在在内部评审水平低下、专业人员缺乏、社会信用制度落后、小微企业的资料真实性无法得到保证,在这些情况下,银行可以考虑把一部分困难的项目评审委托与一些专业的机构,包括国内专业机构以及中外合资的专业机构等等,还可以与专业的机构一起进行评审,来充分提示贷款风险。
(二)加强对贷中责任的监督制衡和风险管理
近年来,我国有很多银行以核销、清收与出售等很多方式解决了很多不良的贷款,虽然这些都通过了相关的责任认定与责任人的处理程序,但是却绝大部分人都不会真正地为这些不良的贷款进行负责。而我国银行的贷时风险管理职责划分又缺乏制衡性,导致了信用风险的管理成为空谈,而相关责任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执行程度低下等是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且也是以后加强相关责任追查机制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由此可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落实贷款的风险责任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三)提高贷后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贷后管理应侧重各级信贷相关部门如何整体联动,掌握贷款发放后资金的使用情况、经营状况等,明确管理的牵头部门为公司业务部,主要履行客户的日常贷后管理责任(如深入企业现场检查、对管访谈、风险分析等),落实信贷管理部门提出的风险防范措施;信贷管理部门负责对公司业务部门的贷后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对行业、区域进行分析,提出管理意见。
三、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积极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成为宏观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许多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信贷营销方法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也为国内银行积极拓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提供有利支持。在新的历史变革时期,我国银行应该如何改进自身管理条件、满足新形势下新的融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参考文献
[1]张文迪,童迪.商业银行可持续的微信企业贷款实践.中国市场.2011(03).
[2]曹江海.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问题浅析.经验管理者.2010(04).
银行发展问题范文4
论文关键词:银行贸易融资现状情况
一、我国贸易融资现状
国际贸易融资是外汇银行围绕着国际结算的各个环节为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便利的总和。与其它业务不同的是,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集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于一身,无论对银行还是对进出口企业均有着积极的影响,已成为许多国际性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有的银行设在国外的分支机构,主要的业务就是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与融资,其业务收入可占到银行总收入的八成。此项业务的发达程度与否,已被视为银行国际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我国,90%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和发展前景,银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较弱,资金扶持和贷款投向普遍向大企业倾斜,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难、担保难的发展困境。由于受到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制约,中小企业希望银行能够提供一条龙式专业化贸易结算和融资服务。华夏银行就推出了这样的一系列创新产品。比如针对台资企业推出的两岸汇划直通车、美元汇款全额到帐和去年推出的出口票证通等等。其中,出口票证通是以出口收汇权为担保,为客户提供银行承兑汇票和进日开证服务,组成??以应收帐款权益为保证手段、还款来源的业务,也就是说基于应收帐款基础上的贸易金融服务,这是在物权法基础上的一个业务创新,也体现了进出口贸易的自偿性特点。还有近几年推出的华夏贸易宝是为解决中小企业出口结算环节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而推出的出口押汇、出口贴现、福费廷和信保融资四种出口贸易融资产品的组合套餐,这是第一期,第二期还要推出进口产品的服务组合就是在进口环节对进口商进行金融产品组合,进口商可以从产品组合的篮子里选择能够适合他们需要的服务以及产品组合和打包。
众所周知,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起被称为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中间业务的发展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内各商业银行都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列入重要发展内容。据统计,股份制商业银行近50%的中间收入是国际业务带来的。而贸易融资业务能促进国际贸易结算业务的开展,进而拉动中间业务的快速增长。贸易融资以其在风险资本占用和交叉销售等方薅的优势,正日渐成为各家银行竞相发展的业务重点之一,已成为各银行竞争的重要领域。外资银行首先是在中国开展跨国公司的国际结算,然后是做所有外币的贸易结算,接着是傲中国公司的本外币贸易结算,现在才开始人民币零售业务。外资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有相当的市场实力和产品优势,比如在上海地区,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国际业务是被外资银行瓜分的。
中资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很早就和外资银行直接竞争,在竞争过程中,中资银行逐渐提高了能力,外资银行也了解了中国。不过由于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整个盘子也越做越大,所以中外资银行更多的是处于发展状态。并没有太多的激烈竞争。
二、我国银行在贸易融资方面反映的情况及对我国银行贸易融资的建议
银行发展问题范文5
关键词:中小银行 发展 问题
一、中小银行
中小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小银行的作用在于为银行业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手段,推动了银行业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垄断经营向市场经济公开竞争的转变,提高了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与四大国有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在企业管理、经营机制和业务拓展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暴露出来许多不足之处,如股权结构不合理、竞争地位不平等、市场定位不够准确、业务和市场信用问题、资产结构单一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阻碍了中小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小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股权结构不合理
尽管中小银行是依照股份公司制度来创建的,但国有资产仍是中小银行的绝对大股东。这就注定它们难以摆脱行政的干预,这些中小银行的成立本身就是行政推动的产物,从诞生起就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特点导致了以下问题: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形同虚设,治理结构不合理,权利和义务划分不明确,股东和职工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管理上,法人治理机构不够健全,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监控能力不强。经营上重规模,轻效益;注重业务扩张,缺乏有效的风险措施,不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实行,导致违规经营和坏账的出现。职工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业务不够熟练,不仅影响了服务质量,而且在操作时容易犯错,为公司造成损失。
(二)竞争地位不平等
政策的不均衡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中小银行与四大国有银行在竞争时地位不平等。一些针对中小银行的法规迟迟不能出台,权利和义务没有有效的划分,导致中小银行在开展业务时没有可以参照的依据,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当发生分歧时不能有效地保护自身的利益。中小银行的客户群体主要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还存在借资产重组、兼并收购、联营或实施破产等形式逃废债现象。面对经营状况稳定性差的客户客观上将承受更多的经营风险,在风险监控不足的情况下,逃避银行债务的行为对中小银行造成的影响比四大国有银行更大。四大国有银行在资金往来、开户等方面享有诸多优惠政策,它们可以抢占更多的市场,如住房公积金贷款、社保基金的收缴和发放只能在四大国有银行办理。
(三)市场定位不准确
中小银行由于自身实力不够强大,规模不大,自身的资源和经营能力都十分有限,不可能在很广泛的领域提供给客户最优质的服务;因此,它们必须做出选择,有所侧重。中小银行应发挥自身优势,在深入分析所处的环境和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对市场进行细致和科学的划分,集中优势资源发展特色项目;而不是不顾自身与四大国有银行实力上的差别,企图与四大国有银行争夺市场,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中小银行产权明晰,经营灵活,四大国有银行拥有强大的网点系统,完善的清算系统,国家信用的强有力支持。中小商业银行坚持跟随型战略,没有自己的经营特色。中小银行大都没有明确的市场目标,导致同类中小银行间市场定位极度相近,没有根据自身经营灵活的特点形成特色服务。中小银行应当在选定目标市场的基础上,对经营活动进行科学和明确的市场定位,确立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经营活动范围和主要的业务。
(四)业务和市场信用问题
中小银行之间的业务比较单一、相互之间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雷同的,没有市场化的特色分工,各自形成自己独特的封闭环境,各个银行之间的合作比较少;同时中小银行缺乏存款保险机制,使得它们与四大银行之间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下风。中小银行一般是所属地管理,导致它们之间的合作较少,不能形成全国性的网络体系,限制了客户的来源。中小银行应该利用其在经营零售业务的优势,积极开拓个人信贷业务,拓展业务的类型,提高服务质量。存款保险机制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风险,由于中小银行的规模小、经营的业务范围小、资产负载率高等,一旦中小银行破产,其资产都不够支付储蓄人的存款本金,严重打击了市场对中小银行的信心。
(五)资产结构单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因素在不断增加,金融业对经济的影响力在不断加强,银行所面对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大。银行抗风险能力的提高除了保证充足的资本和稳健的经营外,还应该将资产进行多元化经营,使风险分散分摊。资产结构的形式决定了企业抗风险的能力,我过中小银行资产结构的组成方式,加重了经营的风险性。中小银行不能仅依靠传统的方式吸引存款发放贷款获得差值的经营模式,因为随着融资市场的变化,一些效益好的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来筹集资金,这样中小银行潜力贷款客户的素质越来越低,导致不良资产的比例在不断升高。不良资产的增多影响中小银行的信用等级,阻碍了它们进一步发展的脚步。
三、结束语
综上,随着经济的告诉发展,中小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来自外部的政策不公平,也有内部的股权结构不合理、市场定位不准确、业务单调和信用不佳、资产结构单一等;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问题,只要中小银行敢于面对自身的不足,不断推进结构改革,再加上政策的不断完善,一定可以走出一条高质量的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军.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银行发展问题范文6
关键词:科技银行;融资;科技型中小企业;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180-01
一、引言
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些企业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无法将知识产权进行有效转化。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工具,科技银行为中小型科技企业获得更好的融资提供了更为专门化的服务。科技银行是指专门为科技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如美国的硅谷银行。但是我国的科技银行尚处于起步阶段,且产生背景与其他国家不同,有自身个性的发展问题,在解决方法上,要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出我国科技银行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二、我国科技银行发展中的问题
(一)我国科技银行独立性不足
我国科技银行大多是以科技支行的模式存在。科技支行隶属于商业银行,是主营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专营支行或分行,属于银行的分支机构。因为其非独立法人机构的特点,在开展业务时容易受到总行风险偏好和业绩考核制度的影响。另一方面,科技支行对贷款的定价也会受到干预,缺乏自主贷款定价权。同时,也难以在实际性质上提升不良贷款容忍率,即使相关监管部门已提高其不良贷款容忍率指标,但由于免责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总行在业绩考核方面差异性不足等原因,导致科技支行贷款更加谨慎,风险控制要求也更加严苛,缺乏作为科技银行应有的风险偏好度,在限制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不利于我国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
(二)我国科技银行风险管控机制不完善
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成长的特征,由于这些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信用档案信息少,且级别较低,加之信息的不对称,银行难以准确衡量企业融资经营的风险,这直接导致科技银行贷款业务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我国科技银行对于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风险管控机制并不完善,贷款前的尽职调查以及全面了解目标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前景等方面,在实际操作中都遇到了很多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较大,缺少可以准确估值的银行抵押物,一旦贷款坏账就会提高其不良贷款率。放贷时知识产权抵押担保方式单一,贷款后未能对其财务以及非财务状况有效监控等,也都影响着科技银行的经营风险。
(三)我国科技银行评估作价体系不健全
科技型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导致银行难以对其科技成果进行准确估值,也无法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较为全面的把控,虽然企业了解该成果的未来价值,但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贷款的不确定性,银行无法科学的判断该项知识产权的价值。所以,科技银行应不断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的评估作价体系,来更好地评估企业价值。科技企业涉及领域广泛、专业性较高,银行方面缺乏相应科技人才,成立专家评审组的高成本,贷款出现坏账时的责权利问题等,这些都是我国科技银行在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作价时应深入考虑的对象,通过改善这些问题,建立起健全的评估作价体系,发掘真正有发展前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从而帮助其融资。
(四)股权投资发展受相关法律制度的限制
除了发放贷款获取债权投资收益,硅谷银行的另一项重要利润来源于股权投资收益。创业投资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股权方式参与投资,尤其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但是我国《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银行不允许做股权投资。对商业银行分业管理体制的政策要求不利于科技银行的金融创新,也不利于相关企业的融资。我国还需要完善创业投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由于许多高新技术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在现有的资本市场条件下,无论是上市还是购并成本都很高,这一方面也需要法律制度加以约束。
三、应对我国科技银行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科技银行应加快建立法人地位
商业银行总行可以“一行两制”,针对科技银行特点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尤其是在业绩考核方面应重点给予关注。与高风险融资相对的是高利率,在规定范围内,总行应给予科技银行更宽松的利率自主空间,允许适当自主定价。我国科技银行的模式虽然有利于其积累经验,提高科技贷款的风险控制能力,从而更好地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共同发展,但是这种方式下的科技银行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因此也就无法做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和自负盈亏。
(二)科技银行需健全风险评估和补偿机制
科技银行应加强与其它科技金融主体和高新区政府部门互动,从而推动各方风险控制及信用评估方面的合作。同时,不断探索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质押授信新模式,与政府相关科技、财政部门合作的风险补偿机制,与担保公司、典当行等机构的联动机制,使科技贷款内有风险控制,外有联动补偿机制。另外,也应健全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的风险评价方法和多层次的科技银行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如进行组合贷款,或者联合专业投资机构共同投资,以分散和控制贷款风险。
(三)科技银行应完善评估作价体系
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这样一个信用记录不多,但却数量众多且亟需资金支持的群体,我国科技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对其的评估工作,健全评估作价体系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完善评估计量模型,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不断健全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评估信用体系和资产评估体系,另一方面,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个既懂科技知识又熟悉金融知识的专业团队,为准确评估无形资产价值、遴选出真正有市场前景的科技企业提供专家建议,从而促进科技银行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保障和有力的人才支持。
(四)相关部门积极营造良好投融资环境
一方面,政府应发挥其“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通过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数据库等方法来为科技银行贷款提供外部的安全保障机制,另一方面,政府也应给予科技支行足够的自,在某些领域,营造适当宽松的监管环境,如提高科技银行不良贷款容忍率等,从而鼓励科技银行进行相应的科技金融创新。若科技支行运营较好,也应大力支持运营成功的科技支行在异乡下设二级科技支行,从而更有利于企业融资。
四、结论
近年来我国科技银行不断发展,这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意味着融资问题有了更好的解决途径。虽然目前科技银行的运行仍然有不少问题,但是在我国相关科技金融主体以及政府部门的合作之下,在参照硅谷银行模式的同时,只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步采取相应解决对策,就能推动科技银行对于经济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亚欣.对发展我国科技银行的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13(6).
[2] 陈峥嵘,潘妙丽,朱蕾.加快培育科技银行――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探索[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3(3).
[3] 贾拓.人民银行泰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我国科技银行与美国硅谷银行的比较研究[J].金融纵横,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