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典文化的精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典文化的精髓范文1
我国古典舞蹈艺术有一个漫长的演变,并且在戏剧的基础上形成戏剧舞蹈,之后又经历了我国古典舞和学院派古典舞三个阶段。古典舞继承了戏剧舞蹈的动作,经过演变形成自己独特个性,又给学院派古典舞提供了发展基础。戏曲舞蹈是我国戏剧的重要形式与我国古典舞之间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我国古典舞初建阶段,吸收了戏剧舞蹈的精髓,承接戏剧舞蹈的文化精神和舞蹈动作,加快了古典舞的发展步伐,为其建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1950年我国古典舞正式命名,并且脱离了戏剧舞蹈的称谓,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特性向前发展,也为学院派古典舞发展打下基础。学院派古典舞是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发展,也赋予了其新的内容,产生了比较典型和有代表性的作品。回顾我国古典舞的历史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古典舞的发展历程中观念不断变化。
2我国古典舞蹈艺术的现状
我国古典舞传承着我国的历史文化,延续和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多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有着明显的变化,却具有强烈时代感。我国古典舞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成为当代舞蹈艺术体系一员。但是我国古典舞不可能离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底蕴。否则将造成古典舞的精髓大量流失,失去本来面目。我国古典舞首先要弘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传统民族审美特质。因此未来我国古典舞的发展之路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返璞。为了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古典舞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国古典舞学科继承与发扬传统舞蹈中的风格特征,更深刻的认识传统艺术的精髓。同时我国古典舞也可以吸收外来因素,完善我国古典舞。我国古典舞在当代的舞蹈创作中,很容易直接“引用”现代舞技法,造成了大量古典舞剧目内容相似。忽略了古典舞要表现的人物思想和特征,甚至个别编导直接吸收西方舞蹈,减少了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学中的审美特征,古典舞的艺术价值大大减弱,弄得我国古典舞千疮百孔的。
3我国古典舞蹈艺术的未来
我国古典舞艺术要传承民族文化,坚持民族化的审美,在面对异域文化冲击时,守护好自己的文化疆域,必须坚定自身的优势,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求发展。
3.1整合我国古典舞语言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我国古典舞创作语言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完善与丰富我国古典舞的语言体系才能为古典舞的未来发展提供传播的基础。整合我国古典舞语言非常必要,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巩固以及再提炼,是传承的要求。我国古典舞蹈语言具有古典舞审美特征的经典语言,加强和完善语言系统,形成自身独特性,特别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广漠的土地上,给我国古典舞提供了全新的素素材。在传承与整合中,要抱有谨慎的探索精神,挖掘出古典舞语言最精粹的素材。同时在如今的大量古典舞作品之中,许多现代舞、当代舞语言词汇已经渗透进来。我国古典舞不断传承和发展变化,才能承载时代赋予的使命,克服重重困难,为创建古典舞学科打下基础。
3.2继承与开拓创新
我国古典舞蹈艺术未来发展,不仅需要开拓创新,更需要进行有效的传承,重视传统文化,寻找一条属于古典舞自己的独特的道路。我国古典舞要与时代紧密接轨,只有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把立足点构置于现当代,建立中国古典舞学科,我们后来者要继承他们的衣钵,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让我国古典舞继续辉煌在舞台上。
3.3“和谐”发展我国古典舞原则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品格,是我国文化中的整体体现,是自然与人的审美境界合之为一,它深刻影响了古代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在当今社会,我国古典舞遵循“和谐”发展的原则,建立在我国传统审美基础上,代表中国古典的形象。目前,我国古典舞学科正处于不断构建完善的状态,需要我们以“和”的态度,开放式的思想,接纳新的元素,反复试验,最终为我所用。
3.4“融合”优秀的古典舞素材
现代我国古典舞艺术要长远发展,要保持持久而旺盛的艺术活力。面对当今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如何面向世界,如何与国际完全的接轨,如何以独特的民族性独占鳌头都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我国古典舞走向世界之前,要保守住古典舞自己的文化概念和文化形态,结合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后充分研究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并去其糟粕,筛选辨别,才能形成两文化的完美融合。在西方文化进入国门时,同样震荡与冲击着我国人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引起了国民在审美享受和审美取向方面的变化,我国古典舞蹈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西方芭蕾舞传入我国,在我国古典舞的训练中芭蕾的训练体系和内容被大量吸收与借鉴。但我国古典舞并没有盲目的照抄照搬,更不是简单的复制,取芭蕾本身所具有的科学、系统的方法论去总结和吸收,形成科学的训练方式与方法。我国古典舞不能因为学习或借鉴了其他舞种就否定旧体系的一切,而是在强大的历史背景下,拥有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与众不同的展示方法,也形成了独特的传统风格。学习或是借鉴时代的优秀舞蹈文化是继承或是发展所必须的。闭门造车式的发展会封闭我国古典舞发展的思路。借鉴本身就是一种“融合”,并不仅仅是一味的加法,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芭蕾的优点相结合,芭蕾的科学性与中华民族的风格特征融合,保留自身“灵魂”的基础上,博取众家之长,吸收各个舞种的精华,开辟一条我国古典舞独特的发展道路。
古典文化的精髓范文2
一、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体现了丰富的中国文化
“气韵”一词最早产生于南齐的谢赫用以论画,明代胡应麟则以诗论,直至清代王士祯籍以提出“神韵说”。可见“气韵”已成为中国古代普遍适用于鉴别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的一个美学概念。唐代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中用“气韵”论舞,一句“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②可窥见剑舞所展现裂石惊云般的“气”,从“来”与“罢”中不难体味到那股游刃有余的“韵”。至今留存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云手”“射雁”等舞姿动势,仍然如行云流水,延绵不绝,如“云手”,它通过“穿手”“划圆”“提腕”“亮相”这个舞姿动作造型,“穿手”为“气”,“划圆”为“韵”,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紧张与松弛中的高度统一,从内容和形式看,它饱含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气韵”的特点,这和中国传统绘画、书法中“意到笔不到”的内在含蓄性有相同意义。从杜诗中“一舞剑气动四方”③所造出的“气韵”就曾令唐代书法大师张旭“灵犀顿通,草书大进”。张旭受公孙大娘的剑舞气势感动,于是飒然风起,所书写的草书“气韵”十足,字字“传神”。“‘韵’是传神的写照,‘气’的涵义又超出传神的写照。”④它印证了中国绘画、书法与中国古典舞蹈“气韵”的表现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艺术的渗透无处不在,处处再现着“气韵”为上的美学要旨。
也有人说:中国古典舞蹈就像在“打太极”。无论站在专业或业余的角度,他无意却真实地道出了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底蕴——“气”和“韵”与舞蹈的关系。“太极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周易》的分支,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从舞蹈文化的‘气韵’所涉及的艺术学、生理学和力学等方面窥视和探索太极文化相比较,实难分出类型。”⑤在中国武术的“太极拳”中体现“气韵”的“沾粘劲儿”,也正是中国古典舞蹈借鉴和利用这一传统文化并运用“圆”和“曲”身段律动的“劲儿”体现其舞蹈“气韵”核心内容。在舞蹈中它又区别于太极并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和气韵方式。如中国古典舞蹈中“身段”称为“身韵”,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如“头正身侧,身正头侧”,转身中的“身过留头,头过身留”;又如“拉山膀”“云手”“晃手”等,此外,它也体现在一些程式化层面的舞姿造型上;再如“射雁”“顺风旗”“大鹏展翅”等。它们均生动地传达出一种“气韵”之美,通过动静、虚实的对比和流畅的舞姿传情达意。这些招式及造型的完成,最终的要求是赋予舞蹈其“气韵”结合之“劲儿”,而这些又是“太极拳”无法表现的。可见“气韵”之美,为中国舞蹈“情有独钟”,是中国古典舞蹈的生命之源,这种自身文化的特质显现出民族的智慧之光,并具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和深睿的思想内涵。
二、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展现了圆融的审美特征
气韵是指艺术创作中内容和形式高度完美的统一,引导我们得以就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进行判断和分析。倘若说,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气”还停留在一种内在精神的美的阶段,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成分,那么,“韵”则是一种将其以某些程式套子加以外化的过程而达到艺术美,古人说“尽善尽美”,此中受制于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气”与由之派生的具有中国气派的“韵”就自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中国古典舞蹈所言之“气”,受“无平不陂,无往不复”⑥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有周而复始的运行轨迹。因而,中国古典舞蹈的节奏、韵律及舞姿造型,都趋于“圆融”。这种审美特征,从留存于戏剧中的程式套子里很容易发现。如程式化舞蹈动作“趟马”“水袖”“甩发”“扇子”“手绢”“长绸”等,这种“神形兼备”‘内外合一”无一例外地体现出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的“圆融”的特征。尤其是戏剧中的跟头,更可谓是中国古典舞蹈之精华,从它的起势到收势,无处不见气韵周行的内在意念和流畅圆融的外部技巧的完美结合。如其中的挂翻跟头,在“收腿蛮子”至“踺子小翻”等连接技巧完成过程中,既强调自始至终的“提气”,也注重全套动作一气呵成,在跳翻腾挪之际,展现的是一种闪串飘顿,连续不断的气派韵致,以“刚柔并济”“以身为本”“一动俱动”反映出的气韵“圆融”之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再如:“射雁”“顺风旗”“大鹏展翅”等造型上,运用了“拧”“圆”“曲”结合“气”和“韵”的律动特点,在律动中那种张弛、起伏、和谐、含蓄的动作表象,展现了“动静互补”“以意为神”“内外合一”“兼含并蓄”典型的气韵“圆融”的审美特征。
三、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造就了典型的舞蹈精髓
笔者认为,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所展示的“圆融”,是以深刻的文化背景为依托。它是中国古典舞蹈区别于其他舞种的唯一特点,它之所以成为独具特点的古典舞蹈,正是它具有“气韵”之美这一舞蹈律动的精髓。其成因归根结底源自中华民族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它表现了一种表里如一的观念。正如美学家蒋孔阳先生所言“中国古典艺术的价值是由它在何种程度上表现了人的境界和表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境界来决定的。”中国古典舞蹈以这一精髓并生动默契地连接起节奏、表情、构图三大要素,充分表现了中国人借“尽意”之舞,言乐观向上之情的精神境界。这种美学观较西方美学,更为深刻地触到了艺术的本质。美国舞蹈家多里丝.韩芙莉说“舞姿是基于人们长期运用而形成的动作程式。”⑦中国古典舞蹈之所以保留并沿用了千百年的众多舞姿,其原因就是这里面有着中华古朴的人文精髓的传承,同时也有着中华民族的气派和精神,更加展现了“气韵”之美的特性,它为中国舞蹈创新与发展提供了美学的智慧。正如清初画家石涛所说“天地以生气成之,画以笔墨取之,必得以笔墨之生气与天地之生气合并而出。”⑧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以载歌载舞、歌舞相间为主要动作特征;而芭蕾舞则是以“外开”“伸展”和足尖技巧为动作特点;中国古典舞蹈是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动作讲究“精、气、神”。这种“精、气、神”,就是“气”和“韵”的结合体,“气”是“韵”的生命信息,“韵”是“气”的外在表现,是“气”之“韵”。“气”偏于艺术的内容,“韵”则重于艺术的形式,二者是不可分割而客观存留在舞蹈画面上的。因此,中国古典舞蹈之“气韵”是舞蹈的精髓,它是可以被感知的一种区别于其他舞种的典型标志。
四、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影响了世界舞蹈的发展
中国古典舞蹈发展至今,是历史的产物,又是现代的产物,内有现代化发展的内涵,外有借鉴创新的趋势,运用自身形成的优势和特色再去影响世界舞蹈文化发展潮流,这是舞蹈发展的必然。如韩国舞蹈在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下,也十分讲究“圆、曲”的动作形态。如:“围手”“绕腕手”等动作构成,“气韵”运用已成为韩国舞蹈动作的核心。再者,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现代舞各流派,他们为了解放演员的手脚,打破芭蕾舞那种束缚演员的个性、程式化的动作和机械技艺的表演方式,寻找能表达外部世界给内心带来感受的舞蹈语言,他们把目光也投向了中国,为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营造出迷人的艺术氛围而欣喜,并且仿效。他们认为在现代舞蹈中贯穿于“气韵”身段,易于把握和演绎作品,能够充分地发挥演员的情感表达。无论中国舞蹈还是韩国舞蹈或者西方现代舞蹈,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走创新之路,形成具有本民族、本地方艺术特色而立足于本国、面向世界的精品。中国古典舞蹈“气韵”的形成,它印证了“取天地之生气合并而出⑨”的永恒哲学理念。超级秘书网
笔者认为,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是探究本门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尺,它是统帅形式的关键因素,又是作品内在的生命本原。笔者相信,在立足本国文化的基础上,中国古典舞蹈将会以新的理念而不断创新发展,完全可以在不远的将来代表世界舞蹈文化发展的主流,将对世界舞蹈的创新做出一定的贡献。
注释:
①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②③杜甫.唐诗选注[M].北京出版社.1980,237
④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⑤摘自向开明、严德善.太极气韵与朝鲜(韩)舞蹈韵律[J].北京.舞蹈2002,(8)
⑥周易、韩泰.中国古代舞蹈史纲[M].北京.北京舞蹈学院
古典文化的精髓范文3
关键词:传统;文化;园林
Abstract: the modern city landscape is not only the recreation place of entertainment, but also embodies the features of city spirit, is also the important city tourist attractions, how thoroughly mining city special feature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reveal city elegant demeanour, let garden become the city a banner, window,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direction is the spirit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re closely related.
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garden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园林从殷周时期的“囿”起源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受到了来自博大的华夏传统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中国园林“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以“乘物以游心”的方式,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它将建筑、山水、诗歌、绘画、雕刻等多种表现形式融为一体,以其悠远的意境,使人的心灵与自然相忘相化。它融合了时间空间因素,让人在“咫尺之内,觉万里之遥”。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园林的影响
园林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它的内容和形式跟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艺术的发达程度有关,园林又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世界各个民族都有具有独特风格的园林。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颇深的中国古典园林,其独特个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构图精巧、小中见大。中国传统园林讲究“因势利导”“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小中见大”,讲究利用对景、障景、框景、借景等手法营造景观的层次感,实现空间的拓展要求,如北京圆明园用地广阔但不显空乏;北海静心斋用地扁阔却不显短浅,皆因构图精巧所致。这些构图艺术原理和造园手法对现代园林的设计和建造皆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2.追求意境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造就了具有深刻意境和内涵的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理念,追求“意境”成为中国园林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园林意境是文化素养的流露,也是情意的表达,中国古典园林致力于把自然环境与现实生活协调起来的美的境意的创造,这给中国现代园林的创造灵感提供了不竭源泉。
3.景观元素的细节把握。传统园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包括植物、动物、图腾、典故等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景观元素,如古典园林中常用的蝙蝠纹样就代表“福气”的意思,而“牡丹海棠”则寓意“富贵满堂”,这些富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元素如果能有机的组合到现代园林设计中,无疑将给现代园林设计注入一剂清新的空气。
二、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时代的变化推动着中国现代园林建筑的发展,这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时代的要求。在中国建造园林不能简单的模仿,或是将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新条件下的创作应该既适应时代的需要,又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既不能依赖于抄袭国际风景园林大师的作品,也不能生搬硬套中国传统的园林形式,应深入研究西方风景园林和中国传统园林杰作中所蕴含的本质特征。遵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园林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从而将中国文化思想与西方现代观念完美融合,并把握好中西方古典园林设计的精髓。可以说,设计观念的国际一体化和设计手法的中国本土化,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方向和捷径。中国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卓越的园林文化遗产是现代风景园林师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合的自然文化理念和再现地域景观的手法,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并融汇贯通于实践之中。就中国传统园林而言,有许多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值得现代风景园林师去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其造园的思想精髓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中国园林设计师应对中国传统园林积极地进行探索研究,吸取她的造园精髓,同时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将其造园手法、造园要素、空间布局形式以及文化特征等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继承和发扬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设计出的现代园林作品应富有地域性景观文化特征,使中国园林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
三、人文思想对园林传统审美观的影响
1.通过园名、景名、楹联表现意境。我国园林中常通过园名、景名等表现园林主题,把文化、思想、情感都自然融合,达到审美需求。如“沧浪亭”之名取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表达造园者苏舜钦当时被贬心情,园名因亭,亭名因水。园中沧浪亭内“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诗句更是全园精华。文字在园中不是一种代号,而是起到点睛作用,表达人之情。景在这些文字的描述下上升到了情感境界。
2.赋植物以情,造景取意。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通常会把植物寓于人的精神。古人造园植木,善寓意造景,选用花木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如松的苍劲、竹的潇洒、海棠的娇艳、杨柳的多姿、蜡梅的傲雪、芍药的尊贵、牡丹的富华、莲荷的如意、兰草的典雅等。善于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相变化,表达人的一定的思想感情或形容某一意境,如“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表示坚贞不渝;“留得残荷听雨声”、“夜雨芭蕉”,表示宁静的气氛;海棠,为棠棣之华,象征兄弟和睦之意;枇杷则产生“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石榴花则“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宜多”。
3.借助文人和画家造园,融合诗情画意。中国园林滋生于东方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影响,许多园林的建造请文人和画家参与,在建造园林时,将自己独特的理念融人到园林景观的建造中,中国古典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般的浓厚感彩。
中国现代园林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又会糅合一些时代的元素,园林人既要积极的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发扬民族特色,又要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与国际接轨,以传统文化作为精髓,从形式上寻求升华,使渗透了活的传统文化的现代园林更加具有魅力。传统文化的介入对现代设计文化具有推动作用,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对现代园林设计的最大意义了。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金鸣娟.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农大出版社,2006.
[3]唐学山,李雄,曹礼昆.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古典文化的精髓范文4
一、高校古典舞蹈教学的概述
中国开展古典舞研究最早的学校是北京舞蹈学院,从1980年开始设立对应的古典舞教学活动,通过系统性地研究古典舞,将其融入教学中,用实际的教研成果展示古典舞在教学方面的突破。北京舞蹈学院的资深学者与专家花费10年时间,逐步将原有的基础性古典舞教学转为高等教育方向,并在此期间培育了一批优秀的古典舞教师,他们曾为古典舞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自此以后,其他院校在北京舞蹈学院的带动下开设古典舞专业,为古典舞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现今古典舞已然是高校舞蹈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仅融汇几代舞蹈人的努力,更是将中国的传统舞蹈发扬光大的有效途径,为国家培育高素质的舞蹈人才。古典舞将我国古代文化生活更好地彰显出来,不仅通过肢体展示当时的舞蹈形式,还通过肢体语言向世人传递中华文明,所有古典舞具有较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其中的每个动作都有深意,每个舞步都要表达情感。古典舞的关键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每一个舞者,如敦煌舞没有专门的舞蹈资料,很多舞蹈动作都是从敦煌的壁画上临摹下来的,这就要求舞者将固定的动作进行流畅组合,每个动作的过渡都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构建古典舞的教学模式
1.现存的古典舞教学模式
(1)衔接型古典舞教学形式古典舞教学活动中衔接型教学模式是关键,该教学模式的特点是让艺术院校中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系统性衔接。简而言之,即具有中等专业教育的教学基础,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该类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完整的学科建设、雄厚的师资、稳步的科研水平、较强的学生素养。(2)创作型古典舞教学模式关于古典舞发展方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典舞剧目创作研究和表演形式研究,通过这两点能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随着时代进步与发展,永不停歇地进行创新才是这个时展的关键所在,也是真理所在。高校开展古典舞教学活动要有雄厚的资金作支撑,通过不间断的创新活动让发展更平稳。近几年,很多好的古典舞剧目涌现出来,它们具有特殊的编排形式和表达形式,教师通过创新古典舞的编排方式提升自身的编排能力,训练学生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使学生在契合古典文化对古典舞的人物表达和文化体现上有新的突破。很多舞蹈教师推陈出新,将古典舞与现代舞或者街舞结合在一起,创造新的舞蹈形式,通过古典诠释现代,通过现代解读古典,现代舞蹈形式与古典舞蹈形式的配合可谓相得益彰,为古典舞的发展添砖加瓦。
2.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深化古典舞的舞蹈精神
我国舞蹈事业发展要契合时代变化发展。高校在舞蹈教学进程中应适度地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元素,通过传统文化教育的渗入,学生结合自身的认知理念和认知水平,感悟舞蹈作品的精髓所在,舞蹈内动力得到提升。例如,开展民族舞蹈教学的时候若单纯地依靠课上舞蹈教师的教学演练,学生只能学习舞蹈动作,不能深化舞蹈理念和舞蹈精髓,机械性动作的表达只能是舞蹈的“外壳”,不能真正表达舞蹈的“灵魂”。教师要多带领学生收集民间的舞蹈素材,多用心感悟舞蹈,如在表演河南民间舞蹈的时候,里面有一个动作是表示人们丰收的快乐,用敲花鼓的形式以示庆祝,所以舞蹈编排就要加入敲鼓的动作。但很多学生不理解这个动作的来源,对这个小动作重视不够,只是机械地模仿。基于此,教师应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丰收后人们庆祝的场景,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农民丰收的喜悦之情,学生在跳这个动作的时候,不自觉地将丰收喜悦的感情融入其中,整个舞蹈的意境也就显现出来了。
三、结束语
高校古典舞的构建需要契合实际,从高校的实际发展状况入手,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内容,编排具有当地特色的古典舞蹈,构建高校古典舞的教学新模式。
作者:刘美斯 单位:沈阳大学
参考文献:
[1]洪李莉.构建高校古典舞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及相关路径探析[J].大众文艺,2015
古典文化的精髓范文5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聚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以其形式和内涵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并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以“完整、和谐、鲜明”为特征,以对称、均衡和秩序等简单的几何关系为手法。中国现代园林建筑要汲取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和西方园林文化的精髓,发现潜在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设计要素,使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现代园林设计理念。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西方古典园林;中国现代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风范高雅的工艺造物,以其沉静典雅、平淡含蓄的美学风范,成为世界造园艺术宝库中一朵魅力永恒的奇葩。中国的造园艺术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自然审美意旨,它有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成就的艺术珍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质。
西方园林艺术突显“人工化”的痕迹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以“自然”为艺术特征截然不同。造园艺术以“完整、鲜明”为特征,体现出严谨、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以对称、均衡和秩序等简单的几何关系为造园手法。 所以说,中国现代景观园林要取得进步和发展,既不能片面抄袭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内容和手法,也不能忽视中国本土自然景观资源和地域文化的特征,必须通过对传统园林的研究,吸收中国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和西方园林文化的精髓,抛弃传统园林的历史局限性,把握传统观念的实际意义,使其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和设计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源远流长。园林效仿自然,凿池开山,栽种花草树木,用人工仿造自然山水风景,经常以假山、漏窗为屏障分割视线,具有移步换景的妙处,成为“虽由人作,宛如天成”的自然山水风光。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是以表现自然美,追求意的优雅和境的深邃为主旨。她将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再现于小庭院中,在二维的基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通过借景、对景、隔景等各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虚实相间的艺术景观效果,展现出具有中国传统特点的空间组织手法和以及空间的曲折变化,让自然山水风光的气息渗入园林建筑,使人们在建筑环境中能够领略大自然的乐趣。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上要求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将形成空间的各要素融合在一起,表现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使人们既看到了空间的局部交错,又以有限的面积创造出无限的空间,形成丰富的景观,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借自然之景,创造出山水之趣。 中国的古典园林是自然山水式园林,多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然是通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等人工模仿而成,却浓缩了自然界美好的山水风光,在园林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体现着自然之美和自然天成之趣。 中国古典园林多以山水为主,配以适当的植物。山体自然,神似真山,一些山石还具有“透、漏、瘦”等特点。园林中的花木品种繁多,具有季节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如留园的银杏,网师园的桧柏等有着数百年树龄的古木,尤其珍贵。园林通过亭、台、楼、榭、轩的布局,假山和池沼的配合和花草树木的衬托,表现近景远景的层次。 中国古代园林除了有自然的特色,还有密集的建筑。为了使园林成为可望、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要建造各种相应的建筑,如厅、堂、轩、馆、楼、阁、榭等。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不能压倒主体,而且应该突出自然的山水,尽力达到自然与建筑的有机结合。在山、石、水、植物和建筑之间融合时,应顺其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地融合于建筑环境之中,使人们虽身处有限的人造环境中,却能够感受到一种天然环境的无限乐趣。
人们常用山水诗、山水画来寄情于山水,表达追求脱俗与自然协调的思想和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大量的碑石、文学、书画、音乐等不仅表达着中国古代哲学理念和审美情趣,还承载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是综合性地历史文化艺术宝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效法自然截然不同,它排斥自然,追求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西方造园艺术以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作为信条,并且提出“完整、和谐、鲜明”的三要素。 西方园林建筑物体积庞大,立于园林的中轴线起点之上。整座园林以建筑物为基准,使其成为整座园林的主轴。将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等分别置于园林的主轴线旁的副轴上,并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将水池、喷泉、雕塑及小建筑物等点状分布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布局严谨,构图强调秩序美,并且通过对称、均衡和秩序性来表现简单的几何关系,体现严格的几何构图。
西方园林讲求人工化,整座园林都统一在单幅构图里,树木、水池、台阶、植物等的形状、大小、位置和关系都雕琢的很精致,连道路节点上的喷泉、水池和被它们切断的道路段落的长短宽窄都讲究比例。植物绝对不允许自然生长其各自的形状,完全被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等几何形状。水池、草坪和花圃追求对称性和整体性,也被规划成矩形、圆形、方形、椭圆形等几何形状以达到自然的和谐。西方园林的造园之美就在于所有要素之间的比例协调,总体构图清晰和对称。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时代的变化推动着中国现代园林建筑的不断向前发展,这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时代的要求。在中国建造园林不能简单的模仿、抄袭,或是将各景点的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这种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新条件下的创作应该既可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又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 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中国现代园林设计灵感源泉,其造园的思想是以现代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为精髓。中国园林设计师应该对中国传统园林积极地进行探讨研究,吸取其造园的精髓,保留其“人与自然的和谐”、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时挖掘古典园林的实际意义,将其造园手法、要素、空间布局形式以及文化特征等运用到更广阔的领域,不断继承和发扬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设计出的现代园林作品应富有地域性景观文化的特征,使中国园林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既不能生搬硬套古典的园林形式,也不能完全依赖于西方园林的模式,应该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杰出作品中所蕴含的典型特征,遵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吸取西方园林的长处,补中国园林的短处,从而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西方现代观念融合,把握中西方古典园林设计的精髓。 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只有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建设出具有感染力和创造力的现代园林。我们在现代园林建设中既要继承传统手法,又要有所创新;既要考虑民族文化,又要考虑时代的发展,在现有的条件下,结合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努力创造出具有现代特色而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之“魂”的景观。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 陈志华. 《外国造园艺术》.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古典文化的精髓范文6
【关键词】基本功 表演性组合 综合能力 古典舞风格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课程是舞蹈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在过去的一年中,笔者主要针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对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课堂教学中加入表演性组合的训练,把“功能性训练”和“风格化舞蹈”相结合,期望对更好地完成最佳综合实力结构的舞蹈专门性人才培养进行深入的革新。
一、问题与现状
(一)注重于古典舞“形”的模仿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是培养具备中国舞蹈审美规范的基础训练课,必须从中国古典舞特性需求和最终目标出发,训练方式遵循古典舞自身的运动规律,寻找和提炼直接有效的训练手段,才能提高和加强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最终达到古典舞的审美追求。然而在古典舞教学中,通常学生对所学动作的展示是在看似外在形态下完成的,对古典舞中的“形、神、劲、律”的特点领悟仍只停留在最表层的领域。如此周而复始的教学,始终无法引导学生抓住中国古典舞的内在精髓,达不到本科高素质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缺少古典舞精神层面的“神”的传递
这个现状是与以上第一个问题相伴而生的必然结果。传统的舞蹈课堂中,“教”与“学”的第一步骤就是学生对教师的动作的复制过程,完成组合学习后第二个步骤就是对音乐伴奏配合的掌握。基础能力训练组合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可取的,它的作用主要是针对能力技术和舞蹈造型感的提升,是舞蹈外在形态的理性教学。但是对学生的感性引导则作用不大,在这样长期的教学模式下,会使学生盲目并且麻木地训练,阻碍了学生对自我情绪的内心传递,久而久之就忽略了学生对这门艺术真实意义的情感释放。
二、课堂教学改革与研究的重要性
(一)舞蹈学学科的教学目标
中国古典舞教学的宗旨是培养“高、精、尖”优秀的舞蹈专门人才,促进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改革,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典舞学有所用的精髓,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准。中国古典舞基训的学习作为舞蹈训练的根基,其目的是为身体素质开发训练最终有效运用于实践作铺垫,因此在课堂中加入表演性组合的训练,通过表演性组合的训练,努力在合理贯穿古典舞身韵元素的同时,使其真正成为用内心传导肢体的运动艺术,对于专业型人才能够更好地呈现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与教师个人能力培养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课堂上教师教授、学生学习是最常见的教学形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后,综合表演性组合的教学要求教师在逻辑的路线上合理引导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的,充分开发学生对基本功课堂的激情和兴趣。授课过程将理性分析与感性灌输相结合,遵循从“单一动作”到“短句”再到“综合表演性组合”的教学过程,不断鼓励学生摄取不同门类知识,以传统文化为基养,提高审美感受和鉴赏能力。达到对学习者内外兼修的培养,既保证了中国古典舞所需的能力支撑,又包含了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
(三)社会需求和教学实践的导向
近年来,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学生曾参加中央电视台春晚、广西电视台春晚、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大型活动,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学院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课堂教学与改革中,将古典舞“风格化舞蹈”和“功能性训练”有机结合渗入本科教学当中,依托“规范于课堂、升华于舞台”的思路进行改革,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
三、改革内容
(一)实施方案
将本科古典舞教学的惯例教学模式提炼发展。在以往课程大纲训练的基础上突出对“演”的要求,包括外部形象的特征与内在心理情绪的诱导,使合理的配合训练方式最终尽可能达到情绪控制肢体的效果。紧紧围绕古典舞“形、神、劲、律”的精髓要求,整体而系统地结合到训练当中,并遵循和强调古典舞审美的规范。加强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组合表现的性格与情绪的掌握与融入,强调综合表演性组合的重要性。
(二)实施计划
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首先对本科三年级男班和女班进行中国古典舞基训的课堂改革实验教学,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和课外练习相结合,通过对剧目的学习和分析,启发学生理解优秀剧目中与课堂表演性组合具有的共通规律,以成熟的剧目组合来引导学生走向更深层次的专业学习。笔者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同时,不间断地进行实践检验,及时组织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演出,安排学生在实践演出中运用课堂知识的练习,并以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如问卷、座谈等)与学生交流,反馈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接受程度。并在学期末对学生课堂中学习的优秀舞蹈组合在考试课中进行录像保留,对学生参与的艺术实践活动进行文字梳理和记录。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