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事业的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利事业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利事业的发展

水利事业的发展范文1

[关键词]农田水利  现状  问题  发展  必要性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

一、安阳县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安阳县属海河流域,是古代西门豹冶邺的地方,也是我国北方治水较早的县区之一,水利设施发达。其中幸福渠始建于战国初期、万金渠建于唐朝,均为古老灌区,现在仍发挥作用。

安阳县耕地面积10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74.5万亩。县域内除西部山区极少量耕地外,绝大多数耕地为漳南灌区、跃进渠灌区和珠泉灌区所覆盖。西部山丘区主要为渠灌,部分耕地采用雨水积蓄进行灌溉;中东部平面原区灌溉方式为渠井灌溉,由于渠道无法正常使用,现状以井灌为主。

安阳县境内的灌区多建于五、六十年代,初建时建设标准低、工程质量差,工程已运行多年,加之年久失修,损毁老化程度严重,渠系水利利用系数低,效益严重衰减。漳南灌区和跃进渠灌区正在进行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珠泉灌区续建配套工程也正在进行。灌区内现状斗渠、农渠道多数为土渠,坍塌淤积严重,毛渠更是难寻踪影,渠第配套建造物和输水管道老化损坏,排水沟坍塌淤积。灌区内瑞有设计流量1m3/s以下渠道1857km,其中未防治的有987km,渠道配套建筑物444处,主要分布在灌区上游和中游的渠灌区;输水管道239km,主要分布于灌区下游的井灌区;控制面积3万亩以下的排水沟571.15km,主要分布于灌区中东部的平原区。

安阳县共有各类水源工程15123处。小(2)型以上水库36座,其中,中型以上水库2座,分别是小南海水库和双泉水库,小型水库34座,塘坝65座,主要分布在西部的浅山丘陵区。部分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发挥其效益,但大部分小型水库仍属病险水库,现状淤积渗漏严重;水窖7538座,基本完好,主要西部的浅山丘陵区村民自建饮水工程:规模以上机井7960眼,主要八面威风在中东部平原井灌区,现状机井多为浅井,70%以上出水量偏低,且配套设施不完善,已不能满足灌溉要求;堰坝6座,泵站327座,多数泵站年久失修,已不能正常运行。

二、安阳县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安阳县域内的农田水利工程多修建于五、六十年代,工程建设标准低,建筑质量差,后期资金投放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致使工程年久失修,损毁严重,用水效率低,导致水资源利用不足,灌溉保证率低,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现状存在主要问题是:

1、水利设施老化、损坏严重,水利利用系数低

县域内灌区运行近50年,初建时的先天不足加上后期资金短缺、缺乏管护,致使工程老化失修、渗漏淤积严重。珠泉灌区干、支渠浆砌石渠墙勾缝脱落、坍塌,渠底未护砌,渗漏严重;斗、农渠大部分为土渠,多数坍塌淤平。跃进渠灌区总干、干渠及建筑物基本完好,但斗渠以下工程坍塌淤积,未进行配套。漳南灌区内大部分干、支渠为土渠,渗漏严重,末级渠系多为土渠,多数已无渠形。

为解决灌区工程存在问题,目前跃进渠灌区和漳南灌区正在进行技改工程建设,对部分干渠、支渠进行了技改建设,但大部分现状渠道(特别是斗、农渠)损毁、渗漏严重,渠系水利利用系数低,使地表水不能充分利用,水量损失大,灌溉保证率达不到设计要求,灌溉面积下降;水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大部分农田需靠超采地下水进行灌溉,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珠泉灌区已编制完成节水改造续建配套工程规划,但由于受资金了限制,工程建设完不能满足农业发展要求;塘坝及水池淤积、渗漏严重,蓄水能力下降;泵站机电设备老化,机井多数为浅井,出水量偏低,且配套设施不完善,达不到设计供水能力,造成提水量不足,灌溉面积下降。

2、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运行、管护和维修机制不健全,责任主体不明确

现状安阳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运行、管护和维修机制尚不健全,尤其是支渠以下的斗农渠系,以前一直是集体所有、集体管理,自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便出现了管理主体“缺位”问题,斗农渠系工程产权不清,机制不活,政府想管不好管,农民自己想管管不了,一度无人管护状态,造成工程老化、失修,效益降低。虽然近几年安阳县部分乡镇已组建了试点用水户协会,但由于缺乏资金,渠道未能得到很好的维护。

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理机制还不完善,管理部门只注重争取项目建设,对建后管理缺少有效管理机制和办法,从而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工程效益的发挥。

3、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

长期以来,农田水利建设都是由各级政府或集体组织出面,组织受益群众投工投劳完成。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群众出工投劳没有了强制性约束,再加上农村劳力外出务工的较多,群众投工投劳不足也严重影响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处于停滞状态。

由于投入不足,无法兴建水利设施,致使西部小型蓄水工程布局不完善,地表水利用不足;东部机井颁布不合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三、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必要性

农业是安阳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安阳县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耕地总面积107万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随着安阳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损坏,工程建设效益难以发挥,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协调发展及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需要

粮食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头等大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衡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近年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衡较快增长和社会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安阳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节水灌溉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兴修水利,农田水利设施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然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目前,县内灌区由于工程标准低,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度减少,工程实际供水能力大为降低;而零星的灌溉点片,由于缺乏工程供水设施,部分耕地成为“望天田”,由于导致农村工程性缺水问题比较突出。再者,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要以较少的土地养活较多的人口,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必须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

2、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

增加农民收入,就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特别是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研究表明,农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不适应市场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要求,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只有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生产率,农产品调整才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只有不断改善物质技术装备,提高农业科技的应用和转化能力,才能使农民进一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多形式、多层次转移,拓展农民的增收渠道。

近年来,安阳县委、县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利用靠近安阳市区的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示范区,引导和扶持农民大搞规模养殖、特种养殖和畜牧产品的深加工。目前,全县有5万余户,10万余人从事畜牧业生产,有专业养殖场户9000多家,其中规模养殖场户3000多家,形成了奶牛、肉猪、肉羊、蛋鸡、肉鸡五大产业;形成了以吕村镇、辛村镇等东部乡镇为一体的安阳县蔬菜高效示范园,从而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立足农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水利事业的发展范文2

一、深化企业内部制度改革

在目前所处的经济环境中,深化企业内部制度改革主要体现在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的改革。

首先应学习集体企业、个体企业那些先进的、行之有效的人事、分配制度,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以人为本的观念,结合党委实施人才战略的大好时机,要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和管理新机制,推进人才结构调整,引导和优化职业生涯发展,建立科学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其次,企业在提高员工技术业务素质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重点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安心于本职工作,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增强忧患意识、拓展企业竞争能力

1、加强质量管理,打造精品工程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是施工单位形象和信誉的体现。在双河干渠衬砌工程的施工中,由于工程量大、工期短,工期与质量的矛盾相当突出。对此,东营鹏远工程有限公司项目部制定了创优规化,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工程质量责任制,保证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并通过其它措施的配合,使工程初验被评为优良工程。

2、强化素质教育,树立良好的员工形象

在外地施工中,参建各方对施工企业印象相当重要,如果参建方接触到的职工说话粗俗,举止粗野,便会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感,工作将趋向被动。因此员工的形象是企业形象的基础,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双河干渠衬砌工程施工中,东营鹏远工程有限公司对项目部职工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习惯教育,受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工程顺利完工。

3、文明施工,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实践证明,文明施工,良好的合作,就可能事半功倍得到最佳效益。在濮阳台前河道整治工程中,我们同各单位合作时,诚实守信,决不损人利已,在土场划分中,就主动让出了一部分,其它两单位都给于了良好的评价,至工程完工,一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同时主动牵头在施工中做好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工作,爱护当地的一草一木,在当地树立了企业良好的形象。

三、重视价格资料积累,提高投标报价水平

投标报价是反映企业综合素质和对市场应变能力的重要指标,且在评标时往往报价所占的分值较高,为此,保证工程造价资料的真实性、合理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对施工企业来讲,工程造价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对投标报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大多数工程在招标阶段还无法提供详细的工程量清单,投标单位只能根据工程的建设规模、建设地点、结构特征,借用以往类似工程的造价资料进行投标报价。为保证资料的真实性,资料的搜集就不能仅停留在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上,还必须立足于企业以往工程的投标价、合同价、企业内部经济考核指标、竣工决算等资料;为保证其合理性,就必须将竣工决算价与投标价、合同价、企业内部经济考核指标、预算价进行分析对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造价资料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施工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时,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吃透定额章节说明,然后合理地套用定额。对现行定额中的缺项部分,在参考其他专业定额时应注意控制定额水平,做好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反映工、料、机等定额消耗量。二是编制预算时应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对标书中已明确指定的材料设备和分包项目不要做任何更改,对这些项目进行定向询价,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非指定产品和分项项目上,在其上面下功夫,挖潜力,重点研究。三是在预算造价出来后,进行成本分析,这是报价前不可缺少的一步。如果简单地按照预算造价乘以下浮率进行报价,则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为每个项目都有它的特定环境,应根据企业现况和该项目的特定环境,分析计算实施该项目所需要的工、料、机等成本消耗,经过上述三方面工作,再考虑竞争对手的投标策略和本企业对承接该工程项目的优势和弱势,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确定合理的报价,最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内部定额和单价。

四、增加成本控制力度

工程成本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施工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管理水平,不同的工程施工特点,制定详细的成本管理方法,突出成本控制内容,如大型土石方工程,应着重在机械设备费、油料消耗量的成本控制。同时,施工企业要结合财务年度、月度预算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成本控制力度。财务部门通过分析各种费用支出情况,提出各种费用的使用计划数,努力降低管理费用。加强班组定额划块管理,合理优化施工方案,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提高施工班组的工作效率。

五、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和质量水平

企业要全面认识和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迅速在企业内部倡导和鼓励全体员工学科学、用科学,钻研技术的良好风气;设立科技风险、奖励基金,制订科技奖励实施细则,调动广大技术工程人员和员工开展科技攻关的积极性。结合水利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努力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班组长的工程管理水平,把企业建设成为具备一流的工程管理水平、一流的施工技术、一流的机械装备、一流的工程质量和一流的售后服务的管理型企业。

水利事业的发展范文3

1 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我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让人对当前的生态环境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还反映了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在过去几年里,大多数人们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只是在片面上强调了农业用水的利用与开发,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这就使得我国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灌溉用水压力日益加剧。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我国农业经济长远的情况下,对其水资源的充分的利用,改善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

目前,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粮食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若想有效的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人们必须要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在国际市场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但是,其中也存在着较大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这就导致我国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生态环境和社会现实的限制。

自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以后,我国在农业发展战略上,提出了科教兴农的口号,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应用到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进而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对耕地进行严格的控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有效的提高粮食的生产量。但是在由于我国当前水利工程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而且农业经济发展也没有处于一个决定稳定的地位。而且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水,无论农田管理在怎么可科学,光照在怎么充足,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当前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条件,开展节水工程。

2 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当前科学化管理主要表现。不过,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要有着学科的管理思想以外,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而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要将其与农业经济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提出相关的新要求,还要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当前的发展形式进行适当的改革和挑战,从而有效的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2.1 工程节水措施

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工程节水是我国水利工程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中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正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调整,有一些全局范围内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时也有各自水流流域内的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无论是大型的水利工程还是小型的水利工程,它们都要为农业灌溉服务,所以对于这些水利工程,特别是以农业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就必须重视工程技术措施在整个工程设计中的运用。

2.2 农业节水措施

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农业节水措施,是对水利灌溉技术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这项重要的时代工程而言,要想将这项工作的效果发挥到最佳,就必须充分地正视技术创新在这项工作中所能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水利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将整个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细节工作纳入到农业节水的系统工程中来。在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工程技术,这些工程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效果。对这些工程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是现阶段提高我国农业用水利用和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2.3 覆盖保墒技术

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达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1%~4%,节水20%~30%,增产30%~40%。

2.4 考虑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而且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

2.5 加强节水工程管理

节水灌溉重建轻管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有的生产方式下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的有关专家认为,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占总效益的50%,由此可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工程建设好,因管理不善使工程效益难以发挥的例子并不鲜见,哪里工程管理好,哪里效益就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资本市场对农业的关注度也有所上升,在我国出现了一些较为新兴的灌溉服务公司,以及各地成立的节水抗旱服务组织,在工程的管理运行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各地推广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租赁、拍卖、承包等形式,对于明晰产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水利事业的发展范文4

关键词:农业;水利建设;设备;措施

农业水利工程主要目的是使农田得到充分灌溉,通过对水源的适当调配来满足农田作物生长需求,同时农业水利工程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疏导河流的作用,降低洪灾发生的概率,有着很大的社会价值。因此,必须分析造成农业水利建设滞后的因素,寻找正确的措施处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发展中水利建设发展滞后的原因

1.1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

在农村,许多农业水利建设是由国家出资和农民集资建设的,其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农村自行组织管理,但在相关税法及税收政策改革后,其农村组织在农业水利建设中起到的作用逐渐弱化,其具体管理责任主体没有得到确认,这些农田水利工程的归属主体与责任主体的指向并不明确,造成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出台过相关的政策对管理工作进行确定,但在实际中起到的效果却非常小,责任不明造成管理工作问题愈发突出,限制了农业水利建设的发展。

1.2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农田较为分散且农户较多,因此对小型水利工程的需求量也非常多,而这些水利工程无论是在前期的建设投资上,还是在后期的管理维护上都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基础支持。在兴建小型水利工程中,国家给予的资金支持无法满足水利工程的发展需求,而在相关的税费改革后,农民对税费内容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水属于自然资源,国家收费并不合理,这就造成对农业水利建设所需的建设资金及管理资金认识上的欠缺,再加上劳动力的流失及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造成农田水利工程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其建设及维修,限制了农业发展的脚步。

1.3缺乏相关的建设维护人才

农业中使用的水利工程以小型为主,这些分散的水利工程在检查维修上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在农村具有专业素质的建设维护人才较少,并且一些维护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技术培训,造成在实际的检修工作中技术人才及维护人才短缺的现象愈发严重。再加上农田水利工程在长时间使用和运行的过程中出现老化及损耗的情况,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及检修将会使其部分功能出现退化,严重时将会使水利工程完全停止运行,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维修及重建。

2农业发展中水利建设发展的措施

2.1各级领导要重视对水利工程的监督和管理

管理工作是保证农业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条件,因此需要确立相关的管理制度,保证管理工作有据可依,在实际中可以顺利实行下去[1]。同时领导需要重视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从而确定管理工作的各个流程,设立专业的管理部门管理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规范其工作机制,落实工作的具体责任,加强对农业用水的监督及管理工作。政府有关领导高度重视该工作,在农村设立了水管站,同时也建立了农民用水协会,这些部门都专门负责农村用水问题,对水源进行协调管理,这才是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之路。

2.2加强资金投入力度

首先,在农业水利建设中最主要的是国家资金财政的支持,国家需要加大对其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其次,地方政府需要将农业水利建设款项纳入财政预算中,使农田水利工程有更大的资金投入;再次,通过吸收社会的资金来充足建设资金,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最后,可以在农村中集资修建,相关部门需要制定优惠措施来鼓励农民出资建设水利工程,水利部门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认识到水利工程的优点。对于农业水利建设资金需要设立专款专项,保证资金可以用到正确的地方,确保为农业水利建设及培养人才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并加强资金的管理工作,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资金浪费情况。

2.3积极培养和使用水利建设维护方面的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后期管理和维护的质量,必须培养和使用水利建设维护方面的人才。因此,中央要组织培训班,从基层选拔业务骨干,进行专业、系统性的培训,培训后发放资格证明,然后委派到地方指导基层工作,然后再对下一层的人员进行技术方面的培训。此外,针对现有的灌溉系统的老化情况,应积极维修和加固。

3结语

完善农业水利建设及促进其发展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规划和实施,而限制农业水利发展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管理、资金、人才等方面,因此在实际中需要根据农田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从而有效地推动发展,以此实现农业水利建设的真正目的,促进农业的进步和发展。

作者:白延荣 许莉 单位:陕西省白水县林皋水库灌溉管理处

水利事业的发展范文5

1.新形势下市场竞争与企业发展对企业管理所提出的新要求

1.1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管理必须实行强化管理与创新管理

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已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如果企业要发展,那么其管理模式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必须实行强化管理与创新管理,使企业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开放型、集约型以及自主型三者合一的新型模式。

1.2经济新形势要求企业管理必须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

企业要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传统的粗放型企业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求,要想促使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企业必须以集约型管理模式逐步取代粗放型管理模式,提升产品质量,完善产品结构,顺应低碳经济的要求,节能减耗,以此使产品所具备的附加价值与经济效益得以提升。

1.3经济新形势要求企业管理加大知识投入,重视信息化建设,注重“人本”理念

21世纪是知识与人才的时代,企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顺应这一要求,在管理中加大知识投入,重视信息技术建设,促使信息传递与信息反馈的速度得以提升,采用新型思维模式,注重以人为本,真正依靠人才与知识去实现企业的发展需求。

2.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工作思路

2.1加强领导的素质能力建设

在企业中,领导素质的高低不仅对员工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具备着最直接的影响,而且还标志着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那么,企业领导层要如何做才能增强自身的素质水平呢?首先,企业领导必须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与廉洁守法意识。由于领导对企业的所有人力、物力与财力予以全盘掌控,假如其不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与廉洁守法意识,那么对于外来的各种诱惑便难以抵挡,极有可能为了其一己私欲而不顾企业的整体发展。其次,企业领导者对待下属应一视同仁,不搞任人为亲。如果企业领导对下属员工进行区别对待,那么便不利于企业的内部团结,一盘散沙式的企业管理将不利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最后,企业领导要懂得放权、用人,如果企业领导者把权利揽于一身,那么既不利于团结下属员工,同时又令自己疲于奔命, 且在工作中难有收效,最终使企业发展停滞不前。总之,在企业的管理与发展中,领导者都居于“领头羊”的地位,因此,企业领导者要想使企业居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升其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

2.2加强奖惩制度建设,实现人本化管理

在企业中,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能够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新形势下要求企业尽可能优化人力资源,注重人本化管理,形成一套健全的激励与赏识体系。首先,企业应注重员工的渴望,对其能力予以肯定,通常企业员工都更倾向于留在能够给予他们更多承认与赏识的企业;其次,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时,应当以认同模式取代命令模式,通过奖惩制度去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对企业的归属感与忠诚度,使其在工作中时刻都能拥有饱满的工作热情;最后,在奖惩制度中,应采用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尤其是需经常对员工的工作态度与能力给予精神认可,因此,企业要懂得激励与褒奖员工,如此才能真正留住人才,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好“人才基石”。

2.3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化管理

新时期是以知识经济为主的时代,由于时代变迁与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理念与思维方式都出现了非常大的改变,面对新形势下的企业发展需求,企业管理模式也需予以转变。一方面,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取代了传统的信息资料收集,如此,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而且减少了中层管理人员的数量,使企业利益趋向于最大化;另一方面,企业的所有部门都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沟通与交流,并获取自己所需资源,使企业的管理模式由原来的垂直管理转变成了基于网络基础的水平管理,如此,对企业的发展更加有利。

2.4强化制度执行力建设

制度制定好了,必须真正依据制度落实下去了,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企业管理,一个企业的制度执行力体现了该企业的管理水平。到底怎样才能使企业的“执行力”得以提升,这是需要我们探讨的问题。当前,对于企业的执行力建设而言,许多的企业大都自执行力文化入手,也就是制定出一系列的企业管理制度,比方:行政制度、薪酬制度、绩效考评制度以及激励制度等。不过当前许多企业的实际情况却是制订了一整套相当健全的管理制度,却大都当作摆设,几乎从未启用,如此一来,使得企业制度执行力低下,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难以与其它执行力强的企业相抗衡,最终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因此,想要增强企业的管理水平,不仅要加强制度建设,而且还必须强化制度执行力建设。

2.5加强员工素质水平建设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员工素质能力的竞争。想要使企业管理水平得以提升,从而使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那么必须对员工的素质水平加强建设,以此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人才。那么怎样才能使员工的素质能力得以提升呢?首先,经常组织职业道德教育类培训课程,比如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道德课程等,以此对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予以培养,使其具备爱岗敬业、忠诚守信的优秀职业道德;其次,定期在员工中开展文化学习课程指导,提升员工的文化水平,使整个企业具备良好的学习氛围,令员工提升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经常组织技术创新类活动与比赛,使员工的技术能力与技能水平得以增强。企业管理层可借助奖惩制度与激励制度在企业中开展一系列的工作评比活动,比如劳动竞赛、技术比武、技术创新以及发明创造等,以此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与钻研热情,最终为企业培养更多的知识型、技术型、专业型人才。

水利事业的发展范文6

关键词 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关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07-0040-07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发展直接影响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孙善学认为,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从职业出发的教育,是为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知识或技能、形成良好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1]。很多人忽视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逻辑起点的不同,导致其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本质区别认识不够深刻,使职业教育当前面临如下困境:一是国家层面重视职业教育,而老百姓却视之为“末流”;二是企业大闹“技工荒”,而大批普通高校毕业生却难以充分就业[2]。解决此困境的关键是要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区域生产力发展间的关系,从而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北京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排名前列的城市,其在认知、处理和利用职业教育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关系上也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北京职业教育紧密结合首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取得了较大发展;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适时开办了一批与首都经济生活紧密相连的现代技术与服务类特色专业,为首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了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首都未来发展服务,近年来北京市出台了许多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文件。2011年9月,经过多方准备和论证,北京市正式开始了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试点工作,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试图说明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并建立合理的模型来解释这些表象,同时预测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北京市相关部门进行职业教育结构调整提供更科学的参考和依据。

二、研究数据的选取

本研究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北京统计年鉴》《北京教育年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等,通过北京市统计信息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网站、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站等渠道获得。受资料搜集的限制,本研究样本的跨度年限为10年(2002~2011年),选用的具体指标如下。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指标

根据学者的前期研究成果,本研究拟选取9个指标来反映北京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包括反映经济总量水平的指标2个(GDP、人均GDP)、反映财政水平的指标2个(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反映收入水平的指标2个(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反映产业结构变化的指标3个(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指标

依据现有的统计资料,本研究主要选取3个指标来反映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包括各级高等职业教育① 的招生数、在校生数以及毕业生数。

三、北京市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状况

(一)产业结构状况

整体来看,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市的产业结构也进入快速升级阶段,各产业内部结构也在按照首都城市功能要求和市场导向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北京经济已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从产业产值看,北京市第三产业发展最快,产值从2002年的2982.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2363.1亿元,增幅高达3倍多;第二产业产值由2002年的125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3752.5亿元,增幅达到了200.2%;相比之下,第一产业产值增幅最小,仅为65.4%。从产业结构上看,近年来北京市三次产业的比重约占1%、24%和75%,“321”的产业发展格局已全面形成。2002~2011年间,北京市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持续下降,从1.91%降到0.85%;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则是震荡下降,由2002年的28.97%降至2011年的23.4%;三次产业中只有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呈上升态势,由69.12%上升到了75.75%,全国最高。详见图1、图2。

图1 2002~2011年北京市三次产业产值变化

图2 2002~2011年北京市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变化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状况

由图3可以看出,2002~2011年间,北京市人均GDP、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这三个指标都是逐年递增的,且增幅基本一致。其中,人均GDP增长了161.61%,说明此期间首都整体经济发展很快;城镇收入和农村收入的增幅依次为163.99%、150.61%,说明北京市的居民福利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0年内总增长超过了1.5倍。

图3 2002~2011年北京市人均GDP、城镇及

农村收入的变化

由图4可以看到,近年来北京市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大幅增加,由2002年376.3万人上升到2011年791.4万人,增加了一倍多;而第一、二产业的从业人数都是稳中有降。由图5可知,北京市三次产业从业人数结构由2002年的10∶34.6∶55.4变化成了2011年的5.5∶20.5∶74。第三产业作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和就业岗位增长最快的产业,其快速发展有效缓解了北京市就业压力。

图4 2002~2011年北京市三次产业从业人数的变化

图5 2002~2011年北京市按产业分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化

四、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现状

按照上文的指标选取原则,本研究将专科(高职)、成人本专科以及在职攻读硕博这三个层次的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合计分别作为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②。由图6可以看出,2002~2011年间,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相对比较稳定,但从整体上看有下降趋势,由2002年的173270人次缩减到2011年的162109人次;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波动较大。由于招生人数变化较小,因而在校生数主要受毕业生数影响,二者之间呈现“此起彼伏”的现象,即当毕业生人数增加时,相应年份的在校生人数就会减少。2003~2004及2006~2009年间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明显增多,导致在校生人数减少,出现了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下降的现象。

图6 2002~2011年北京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变化

五、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

(一)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如前文所述,根据已有统计数据,本研究将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分为专科(高职)、成人本专科和在职硕博三个层次。又由于招生数是教育指标中最能体现社会需求和国家政策引导取向的指标,因此选取各层次的招生数作为反映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变化的指标,在此基础上,选取各层次招生数的比例作为反映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总体变化趋势的指标,即以专科(高职)为基准,选取成人本专科与专科(高职)招生比(即成专比)和在职硕博与专科(高职)招生比(即职专比)两个指标。

由图7可以看到,北京市成人本专科教育的招生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05、2006两年连续下降,分别同比减少了8.24%和4.70%;专科(高职)教育招生人数在这10年间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但总体增加的态势,首先是2003和2005这两年有较大幅度的扩招,招生人数分别同比增长了31.1%和12.23%,然后在2006年和2010年分别有一次幅度较大的下降,招生人数同比分别下降了9.9%和11.98%;虽然在职硕博的招生人数相对较少,但近年来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04、2006和2011这三年,分别同比增加了32.41%、21.33%、27.73%。

图7 2002~2011年高等职业教育各层次招生人数

图8 2002~2011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结构

由图8可以看到,2002~2011年间,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中成人本专科一直占据65%以上的比例;专科(高职)所占比例先不断增加,后于2007年起逐渐小幅下降;在职硕博所占比例则持续小幅上升,到2011年已占据招生人数的11.87%。总体而言,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心出现了上移,即在保持成人本专科招生较为稳定波动的情况下,专科(高职)招生先增后降,而在职硕博招生不断扩大。

由图9可知,成专比和职专比在此期间都发生了变动,成-专-职比例由2002年的385∶100∶28变成了2011年的291∶100∶53。具体而言,成专比变动幅度较大,整体呈下降趋势,由2002年的3.85下降到2011年的2.91,下降幅度达到24.25%,说明此期间成人本专科相对于专科(高职)来说招生有所下降,这表明随着近年来北京市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普及性的提高,使得就业后的业余成人再教育需求相对下降;其次,职专比由0.28上升至0.53,上升幅度高达86.57%,说明相对于专科(高职),在职硕博招生人数大增,这表明就业后的再教育对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增加。这进一步说明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重心出现上移,即尽管全日制教育的专科(高职)增长较快,但就业后的再教育对更高层次的在职硕博需求增加而对业余成人本专科需求相对有所下降。

图9 2002~2011年间各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比

(二)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

1.相关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本研究采用SPSS18.0对反映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5个指标(即专科(高职)、成人本专科及在职硕博三个层次的招生数、成专比、职专比)与反映北京市生产力发展水平的9个指标做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详见表1。结果表明,第一,专科(高职)招生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9个指标都没有显著相关关系。结合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近年来北京市的专科(高职)层次职业教育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但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对高层次职业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专科(高职)层次的职业教育在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份额应该不断减少。第二,成专比只与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成人本专科招生与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及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其余7个指标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进一步表明北京市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对更高层次职业教育和全日制职业教育的需求更大,而对业余职业教育的需求则缩小,仅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业余职业教育的需求较为明显。第三,GDP、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以及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与在职硕博招生和职专比均有很高的相关度,且均呈正相关性;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则与在职硕博和职专比呈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北京市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与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密切相关,从而对在职硕博的招生有促进作用;三次产业中以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最大,即北京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对更高层次职业教育需求的主要动力,同时也是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结构调整的重要促进因素。

综上分析,由于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因此,在北京市产业结构完成升级并不断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必须作出适当调整,才能把握住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方向,适应生产力水平发展的需要。根据前文对北京市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现状和趋势的分析,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重心上移现象将更加明显,对全日制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将明显增加,因此,北京市在此时作出职业教育分级制的改革,并进行职业本科试点正是对北京市生产力水平不断向前发展的良好应对。

2.主成分分析

为了更深刻地剖析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适应性,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由于选取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指标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指标具有相关性,因此先分别对它们做主成分分析,提取综合性较强的综合指标。

对北京市生产力发展水平的9个指标用SPSS18.0作主成分分析。通过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结果见表2,提取了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指标的1个主成分,其方差贡献率达到了93.728%。由表3可见,9个指标都有较高的载荷,说明这些指标对第一主成分都有较大贡献,其中第一、二产业占GDP比重的载荷为负,表明第一主成分是呈正增长指标的加权和减去呈负增长的指标加权和,反映了北京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相对趋势。因此,北京市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指标为:

F=0.118X1+0.117X2-0.108X3-0.112X4+0.113X5+0.118X6+0.117X7+0.114X8+0.114X9

表2 北京市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表

表3 生产力发展水平指标初始因子载荷矩阵

表4 生产力发展水平指标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同理,对反映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5个指标用SPSS18.0作主成分分析。通过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结果见表5,对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提取了2个主成分,它们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97.622%,说明这两个主成分基本上可以反映全部指标的信息。从表6可以看到,专科(高职)招生这个指标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说明第二主成分基本能够反映该指标的信息;其余指标都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除专科(高职)招生以外的其他层次结构指标的信息,由于在职硕博招生和职专比的载荷因子为正,而成人本专科招生和成专比载荷为负,因此第一主成分是在职硕博的指标与成人本专科指标之差,反映了在职硕博与成人本专科的相对发展趋势。

表5 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表

表6 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初始因子载荷矩阵

表7 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根据主成分分析原理,上述对层次结构指标提取的两个主成分指标可以代替原来的5个指标。再由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得到两个主成分中每个原始指标所对应的系数,见表7。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两个主成分如下:

M1=0.053Y1-0.327Y2+0.321Y3-0.226Y4+0.271Y5

M2=-0.511Y1+0.035Y2+0.134Y3+0.387Y4+0.305Y5

其中,Y1~Y5是原始指标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值。用第一、二主成分M1和M2每个指标对应的系数分别乘以M1和M2对应的贡献率再除以这两个主成分贡献率之和,然后对二者求和,得到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综合指标得分模型:

M=-0.168Y1-0.185Y2+0.248Y3+0.014Y4+0.284Y5

3.回归分析

最后,以北京市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作为自变量,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综合指标为因变量作回归分析,得到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MY=0.6524F

将F的表达式代入上述回归方程得到关于标准化后生产力发展水平指标的回归方程:

MY=0.077X1+0.076X2-0.070X3-0.073X4+0.074X5+0.077X6+0.076X7+0.074X8+0.074X9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方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

根据2002~2011年间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综合指标(M=-0.168Y1-0.185Y2+0.248Y3+0.014Y4+0.284Y5)以及由生产力发展水平综合指标和上述回归方程得到的拟合指标(MY=0.077X1+0.076X2-0.070X3-0.073X4+0.074X5+0.077X6+0.076X7+0.074X8+0.074X9),得出2002~2011年间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关系拟合图,详见图10。

图10 2002~2011年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

生产力发展水平关系拟合图

六、结论

第一,2002~2011年间,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发展呈现如下特点:成人本专科层次的业余职业教育规模逐渐缩小,占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也逐年下降;专科(高职)层次的全日制职业教育占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先不断增加,后于2007年起逐渐小幅下降;在职硕博层次的职业教育所占比例虽小,却呈逐年上升趋势。由此可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首都经济的智力密集型特点越发凸显,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加快,因此市场对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大,从而导致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出现重心上移的现象。

第二,上文分析中提出了成专比和职专比两个反映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指标,它们分别反映了成人本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和在职硕博与专科(高职)层次职业教育的相对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示,近年来成专比呈下降趋势,而职专比有小幅上升,表明相对于全日制教育的专科(高职)来说,成人本专科形式的业余职业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受重视程度下降,与此同时在职硕博形式的更高层次职业教育则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由此可见,今后首都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是层次结构完善的学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打破传统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各自为伍的框架,建立有效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是北京市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效率的必然趋势。

第三,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回归方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

参考文献

[1]孙善学.从职业出发的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22):45-47.

[2]徐本利.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应该大有可为[EB/OL].(2011-12-15)[2013-01-25].http://.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1215120132921&cata_id=N195.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Level in Beijing

WANG Hai-ping, AN Jiang-ying, WANG Li-ming, LIU Xin-hua, WANG Dong-lin, WANG Ping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