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兴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的兴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的兴起范文1

[关键词] 性别歧视;称谓;词汇;宗教信仰

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说,每一个民族都有他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英汉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在它们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完全对等是极为少见的,但是在男女关系之间表现出来的对女性的歧视和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却存在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

一、英汉称谓语反映的性别歧视

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即为称谓。这种称呼反映着一定的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人组成了社会关系的网络,每个人都在这张社会关系的网络总占有一定的位置,和周围的人形成一种相互关系,一个普通的称谓语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会产生丰富的社会内涵,并随着时间和场所的不同而变换着内容。

1、姓名里的性别歧视

姓名或姓氏是一种符号,它是人们借以相互区别的标志,它包括姓和名两部分。作为人类文明特有的事物,它与人的行为、社会心理、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姓名在中英文中虽然排列顺序不同(中文先姓后名,英文先名后姓),但人们在择姓取名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主观愿望、社会态度输入其中,强调反映性别原型,即父母和社会根据不同的性别而寄寓不同的期望值。

在英语国家,孩子一般随父姓,女子取名通常体现美丽、贤淑、高洁、可爱、美德等寓意,如Faith(忠诚)、Charity(博爱)、Lily(莉莉,原意为百合花)、Susan(苏珊,源于希伯来语,表示优雅、亲切之意)、Diana(黛安娜,源于希腊语,表示优雅、美丽、高贵);而男子取名则体现坚强、勇敢、追求自由和理想、具有远大抱负等寓意,如Richard(理查德,源于撒克逊语,表示坚强有力的)、Andrew(安德鲁,源于希腊语,表示勇敢率直的)、Lewis(路易斯,源于法语,表示人民的保护神)。

在汉语中,汉字“姓”由“女”和“生”组成,产生于中国上古时代的母系社会,在那个时代,人们以母亲的姓为姓。但在后来的漫长的父权社会,妇女地位低下,依附于男性,受男性支配,姓都是从父亲那里传承来的,拥有命名权的同样是男性长者,即祖父或父亲。在古代,许多妇女不仅被剥夺了命名权,还被剥夺了拥有名字的权利,她们有姓无名,即使有名,也很少被人称呼,女性婚前常被称为“丫头”、“妞”。在现代汉语中,上述情形虽然有所改善,但期间的性别歧视仍然可见一斑,女性的名字强调阴柔之美,名字中常常含有“花”、“雅”、“秀”、“美”等,而男性的名字强调阳刚之气,名字中常常“强”、“伟”“壮”“刚”等等。

2、婚俗称谓里的性别歧视

人类从母系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男女角色进行了再分配,“男主外,女主内”,妇女的主导地位也随之失去。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英语社会的婚俗中,结了婚的man,照样在外打天下,挣面包,呼风唤雨,而变成wife 的女人,其天地则缩小到家庭,只能呆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伺候丈夫、照顾孩子、当丈夫的陪衬和点缀。男子在家中被看作是身强力壮、主宰诸事、赡养妻小的一家之主,而女性则是依附者,妇女的存在仅仅是对男子的点缀和装饰。男士婚前称Mr.,婚后还是Mr.;而结了婚的女士就变成了wife,就会失去自己的姓名而变成“某某夫人”,就会从Miss 变成Mrs.,如MaryRobert 嫁给John Smith 之后,当人们提及这对夫妇时,通常称之为Mr. and Mrs. Smith,Mary Robert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姓(即父姓),而且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了。即使John Smith 已经过世,她仍然是他的遗孀,如:John’s widow。在古代中国,由于妇女处于从属地位,女人常采用表示地位低下的称谓来自称,如“奴”、“奴家”、“妾”、“贱妾”等,而称呼丈夫则要采用表示尊敬的称谓,如“夫君”、“郎君”、“官人”等,而男性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室”、“荆妇”、“内人”、“房下”等。在农村还有称“堂客”、“孩子他妈”、“他/她娘”的。当着外人提及自己的妻子时,用“屋里的”或“我那口子”或用自己的孩子的名称来称呼。过去,中国妇女出嫁以后通常以“氏”称之,即在“氏”前加上娘家的姓,如“王氏”,正式场合则在前面再加上父家的姓,如“张王氏”、“田王氏”,平时称呼时则把丈夫的姓冠之于前,像“蒋夫人”、“张大妈”,口头上叫某人的妻子时,则更有称“张家的”、“田家的”等等,而对妇女本人的姓则避而不提。目前,这种以丈夫的姓冠之于前的称呼在农村仍然很流行。而当代中国女子已不需再改称夫姓。男性在正式场合一般称呼自己的妻子为“爱人”“夫人”,但是,在一些非正式场合中,“孩子他妈”、“屋里头”这些称呼使用的仍然很广泛。

二、英汉词汇反映的性别歧视

词汇宛如化石,体现着首创和使用它们的社会中的人们的思想和认识,反映着社会万象。

1、词汇的统称现象

英语词汇中最明显地反映性别歧视的例子就是“man”一词,既有“男子”的意思,又表示“人类”,泛指所有的人;而“woman”仅是女子的意思。例如:Growing old is something a man as to accept. 逐渐衰老是任何人都得承认的事实。Man is mortal. 人终有一死。

此外,在英语中存在大量的词,不管做工作的人是男是女,一律用“—man”来表示。例如:congressman(国会议员),spokesman(发言人),chairman(主席),draftsman(起草人),salesman(推销员),stockman(仓库管理员),postman(邮递员),policeman(警察),the man in the street(普通人,一般人)。

英语中有许多中性词语表示人们所从事的职业,对男女都适应,如doctor(医生)、lawyer(律师)、professor(教授)、surgeon(外科医生)等,但如果要表示女性的职业则一定要在前面加上“woman”,如woman doctor(女医生)、womanlawyer(女律师)、woman professor(女教授)、woman surgeon(女外科医生)等。

在汉语中,表示男性的代词或名词往往包含女性,而表示女性的代词或名词只能专指女性,如“一个人要是离开了集体,他将一事无成。”,其中的“他”指的是所有的人,而并非只指男性。再如“子孙”、“子女”实际上也包含了女性,“干部子弟”、“职工子弟”同样包含干部和职工的女儿。又如:当表示与“我们”、“你们”相对应的一群人时,通常用“他们”而不是用“她们”,“他们是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中的“他们”尽管可能有男有女。但汉语中却用原来表示男性的“他们”来泛指整个人群,如果用“她们”来代替句中的“他们”,则表示这一群青少年全都是女性,这就与句中的意思相去甚远,达不到预期的表达效果。

2、词义的褒男贬女

在英语里,意思完全相同的词,用在男性方面带有褒义或略带贬义,而用来描写女性就具有很强烈的贬义内涵。这种因社会文化偏见而导致的褒男贬女的现象如同一种隐形的社会文化契约,反映了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意识。如:

Tommy is easy. 汤米平易近人。

Jane is easy. 珍妮水性杨花。

Jack is cold. 杰克沉着冷静。

Marry is cold. 玛丽性情冷僻。

人们还常常通过对女性名词的恶化来达到性别歧视的目的,如:queen 和king 这一对词,queen 的本义是女王,有时却被贬化为“雌猫”、“男同性恋者”,而king 则指国王,无冕之王的意思;madam 一词,本来是用来称呼女警察的,可它又常常被用来指妓院里的“老鸨”;call boy 常指戏院里招呼演员上场人,而call girl 则指应召女郎。另外,女人在英语里经常用一些动物的名称来指称,如:vixen(雌狐)——悍妇,bitch(母狗)——泼妇,cat(猫)——讨厌的女人、包藏祸心的女人,cow(母牛)——既懒又蠢的女人,hen(母鸡)——尤指爱管闲事或爱讲闲话的女人。

在汉语里也有上述类似现象。相当一部分的词汇只要与女性发生联系就会产生消极、贬损的涵义,而与之相对应的男性词汇则含褒义或成为中性词。例如,称未婚大龄女青年为“老姑娘”、“老处女”,暗含脾气孤僻、难以相处、没人敢娶之为妻的意思;而称未婚大龄男青年为“单身汉”,没有任何半点贬义。

3、词序的男先女后

性别歧视不仅表现在男尊女卑、男主女从,还表现在男先女后的排列顺序上。英语里虽然没有规定“男先女后”的语言顺序,但是人们在长期的言语习惯中,通常采用男为先,女为后的语序(ladies and gentlemen 除外),如husband and wife(夫妻)、Mr. and Mrs.(先生及女士)、son and daughter(儿女)、brother and sister(兄妹)、boy and girl(男孩、女孩)、Jack and Jill(少年、姑娘)等等。

汉语中也有同样的情况。当男女并列出现时,男性总是排在女性的前面,如:男女、夫妇、公婆、少男少女、夫唱妇随、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生儿育女、男欢女爱、男耕女织等等,这种排列顺序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按汉语的排列规律,价值高的、重要的排列在先,如大小、多少、贵贱、高低等。这种男先女后的排列顺序也体现了男尊女卑思想。

三、宗教信仰反映的性别歧视

英语族人虔信宗教,基督教为其主要宗教。在《圣经》中有过这样的记载:上帝先造了亚当,又从亚当的身上抽了一根肋骨(rib)造了夏娃,于是就有了用Adam’s rib 指代woman 的用法。夏娃造出来后,亚当就说:“这是我骨头中的一块新骨,我皮肉上剥离的新肉,因为她取自于人(man)。所以,她将被称作女人(woman)”。可见从一开始,上帝就把男人放在了统治地位,女人则只能附属于“他”而存在。它视人类的母亲夏娃为诱使亚当堕落的祸水,视耶稣的母亲玛利亚为圣母。由此可见,它虽宣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实际上却又认为妇女比男人低一等。虽然早期基督教所宣扬的博爱平等思想使它赢得了众多的追随者,但基督教在男女关系问题上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宗教。如在教堂举行的婚礼上,牧师会这样宣布:Inow pronounce you man and wife.(not “husband andwife”)。英语国家的宗教语言中显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是显而易见的。

无论是我国的宗法性传统宗教道教,还是“西土”传来的佛教,都有明显歧视妇女的性别观,都视妇女为“不祥、不洁”之物从而排斥、贬低她们。如我国宗法性传统宗教中的祭祖仪式,都是由男性族长或家长主持,无论是享祭者还是在祭者都严格按照父系血统的辈份排列,女性后人不能进入本家族的祖宗系列。丧夫的妇女、再嫁的妇女、产妇、孕妇和行经期间的妇女等都无权参加祭祖。我国民间土生土长的道教,虽然其中的“太平道”也曾主张社会的“极大公平”,但这个公平是不包括妇女在内的。《太平经》说:“天法,阳教一,阴教二;故阳者奇,阴者偶;……阳者尊,阴者卑。故二阴当共事一阳,二女当共事一男也”。其中“男尊女卑”的思想一目了然,而且还为“一夫多妻”提供了“理论”根据。在国人心里占有重要地位的佛教更是将妇女贬到了社会的最低层。它视女性为“污垢、罪恶”的结晶,《阿含经》论述妇女有“九恶”:(女子)污秽不净;口恶;反复无常;好嫉妒;悭吝;喜游乐;多嗔恚;多妄语;举动轻佻。《大菩萨藏经》中还说:“妇女是众苦之本,是障害之本,是杀害之本,是系缚之本,是忧愁之本,是怨寇之本,是生育之本。应当知道,妇女是消灭圣慧之眼的。”《诸经要集》说的更狠毒:“在家的俗女多恚毒,近之则失国破家,触之则如遇蛇,其言如蜜,内心如鸩。”总之,妇女在佛教里比魔鬼还要坏上三分,他们把一切罪过都记到了妇女的头上。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文艺复兴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妇女的地位相应得到提高,尤其是始于19 世纪的女权主义运动,为争取妇女的平等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大提高了欧美妇女的社会地位。在中国,当代的女性由于经济的独立,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在消除性别歧视方面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如现在人们把害怕妻子的男人戏称为“气管炎”(“妻管严”的谐音),在朋友聚会的场合戏称自己的妻子为领导,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进步,人们在逐步地改变思维方式、调整心理定势。女性越来越多地加入了竞争激烈的社会与男人共同分享社会工作,平等参政,同工同酬。但要让全社会从内心深处消除性别歧视,可谓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王庆淑.中国传统习俗中的性别歧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穆凤良,李秀萍.英语中的性别歧视与中性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5).

传统文化的兴起范文2

一、汽车造型设计的要求

1、汽车造型设计应具有完美的艺术形象

自1896年德国工程师卡尔奔驰发明第一辆汽车以来,汽车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早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汽车作为现代工业下的产物,它凝聚着一个国家积淀多年的民族文化。汽车既是工业产品同时也是艺术品,它是二者完美结合的产物,而汽车的艺术形象应具有社会特征、时代特征、民族特征。我国汽车的艺术形象应传达出当代国民的精神面貌,反映出我国先进的科技水平及民族文化特征,这样的艺术形象才能为国人所理解、所认同,这样的艺术形象才能矗立于世界之林,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站稳脚,分一杯羹。同时,汽车的艺术形象还表现在汽车的外部雕塑造型、汽车灯具的设计、内饰色彩搭配的运用上。只有综合地运用美学原理对它们进行艺术加工,才能使各部件相互协调形成统一的风格和完美的艺术形象。

2、汽车造型设计与审美需求

汽车是一种产品,作为产品就具备审美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产品的外在造型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从而唤起人们的生活情趣和价值体验,使产品对人具有亲和力。汽车的造型设计需符合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从审美价值原理来分析,市场依靠激烈的竞争才能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汽车产品的开发则是汽车制造商们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产品开发中,汽车造型设计的不同实现了产品的差异化和品牌特征。而人们购买汽车,反映了人们对这种产品的需求。同时,汽车造型设计与大众审美取向关联度的高低决定汽车的销量。

3、汽车造型设计应使汽车具有良好的空气动力学性能

汽车在高速行驶的过程中会受到空气气流的影响,合理的汽车外观造型可以尽可能的降低空气对汽车的阻力,这不仅能改善汽车在高速行驶中的车身稳定性还能将发动机的动能不遗余力的发挥到最佳值,同时还能节省汽车燃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汽车在造型设计中应考虑各种材料的装饰特性

汽车的造型不仅包括汽车的基本造型,同时也包括材料在装饰效果上的表现及搭配。材料的不同具有不同的表现力、视觉及触觉感受。因此,在各个装饰件的材料搭配上要把握好视觉和触觉上的相互协调统一。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物质方面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留给我们太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而这些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我们后辈在设计中的灵感源泉。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物质方面来看,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从建筑方面来看,包括紫禁城、布达拉宫、苏州园林等:第二从佛教石窟来看,包括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第三在服饰方面,包括丝绸、唐装、旗袍等;第四从民族文化产物来看,包括书法、汉字、剪纸、水墨、脸谱、京剧、瓷器、中国结等。这些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物质文化元素,蕴含了中国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及对美的理解,是中华民族物质文化元素的精髓,也是外国人心中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元素。

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精神方面

所谓的精神方面指的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所积淀的民族智慧和思想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精神方面归结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庸思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二,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等的和谐统一关系。第三,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孔子的仁爱思想。其核心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体现着价值尺度从“物”到“人”的转移。这些思想在汽车造型设计中的体现就是,“以人为本”了解和把握人与物的关系,使设计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实现汽车设计与人的需求完美结合。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汽车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汽车造型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元素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抽象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它很难用一句话或者一个具体的概念来阐述清楚。这种传统文化元素在汽车造型中应用时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刻意追求,它应当是设计师在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后的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就像中国绘画的写意一样,笔不到而意到,言简意深。同样在汽车造型设计中也要用写意的手法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述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设计师们可以通过抽象、概括、简化、提炼、变形等手法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汉字、书法、京剧脸谱、古代建筑、经典图案等元素融入到汽车的前脸、车灯、方向盘、座椅等造型设计中,制造出能真正代表中国文化特色的汽车。以国内汽车制造商吉利公司制造的GC9轿车为例,GC9在设计中融入了许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车身上下无不体现着东方美学的神韵。中网格栅的灵感来自水滴在湖面晕开的波纹,缓慢延展同时自然流畅,将大自然与汽车设计完美的嫁接在一起。从车门曲线来看,设计师将中式拱桥造型的优美弧线恰到好处的融入到了车门曲线中。从汽车内部设计来看,设计师们不愿浪费每一个细节,连不起眼的音响造型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回纹设计图案。吉利GC9轿车的问世,无论是整体外观还是局部细节的设计,处处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汽车造型中的应用,同时这也将打破国内自主品牌汽车造型设计只会模仿国际畅销汽车品牌的神话。

2、传统文化元素在车身色彩中的应用

色彩是视觉传达中反应最直接的信息符号,而车身色彩是构成汽车使用者视觉认知系统的必要元素。与西方传统色彩的“七色观”和“三色观”相比,中国色彩理论的发展源自我国古代民间色彩的“五色观”,五色即青、白、黄、赤、黑,同时也离不开儒家色彩美学和道家色彩美学的影响。在诸多色彩中,红色是中国人最为喜爱的颜色,因为红色象征吉祥、喜庆、庄严的品格。每逢喜事,都用红色来装点;人走运了,称为“红运当头”;受上级重视者称为“红人”;这些都足以说明红色在中国人心中具有的特殊情感。从汽车车身色彩来看,近些年,红色汽车因其活跃而富有激情越来越受到都市女性的青睐,这都离不开传统文化元素在汽车车身中应用。

四、未来汽车造型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发展趋势

传统文化的兴起范文3

一、国学对现当代文学的冲击和影响

(一)国学热兴起的原因

国学热兴起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加上国际交往频繁,使得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复兴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第二、儒家思想推动了区域经济高速发展,告诉人们要想发展必须重视传统儒家文化。第三、大陆学者对于港台地区新儒学思想的研究,造就了儒家文化以及国学热。第四、海外华人对于人文始祖的祭祀升温了国学热。第五、社会矛盾的影响。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们的道德良知逐渐降低,对于荣辱观、道德观的提倡掀起了国学发展。其次国学热的兴起也与学界与媒体推动、全球化背景、多元化沟通交流以及青少年对于西方文化的追求等有着直接关系。

(二)现当代文学发展问题

受到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现当代文学问题逐渐暴露,给文学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导致分歧逐渐增加,核心价值观愈发模糊。文学作品大量增加质量层次不一,使得人们更愿意接触一些经典作品。对此需要加强当代文学的研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现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挑战,保证读者可以吸取更多的养分,增加文学传播模式、途径,同时有效发挥网络文学等模式的作用,重新树立文学信心,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三)国学对现当代文学的冲击

国学热的兴起,给当代文学带来不小的影响;加上电视、网络等节目对于传统文化的点评、讲解等,让人们认为国学要比现当代文学作品优秀的多。社会人群跟风情况严重,盲目追从国学,这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来说是一种限制。对此应当加强人们对于国学的认识,让人们知道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正确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承担起现当代文化的传播。

二、国学在现当代文学史中的发展历程

国学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需要我们用理想的眼光去看待。文学发展史从来都是在批判、怀疑的眼光中走过的,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当代文化。在当代文学发展的初期,人们对于国学文化并不重视,甚至拒之门外,使得现当代文学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直到20世纪末,人们急于打破这种局面,而且儒家思想文化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推动,也让人们认识到了国学对于当代文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才出现了国学热。但是人们没有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国学的价值,对国学发展的盲目追从,混淆了人们的视野。当今时代需要我们以专业的态度去看待国学热,有效发挥国学中的价值意义,将国学、现当代文学有效结合,从而更好地推动现当代文学的发展。

传统文化的兴起范文4

关键词:统计分析;传统文化;继承;创新发展

我国是一个拥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国家。传统文化具有极为强大的传承性,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继承,才能够不断增强一个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信心。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不断在困境中崛起,主要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从未中断过。但在科技和文化日新月异的时代,传统文化的继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值得我们深思,要改变这种状态,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不断的创新。由于国内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成果大都以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以及科研项目报告的形式出现,本文的数据来源主要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期刊网站和平台。数据节选的时间为2000—2016年。另外,为了更好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本文统计分析的重点主要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成果的数量、质量、关键词、研究区域的分布等方面。

一、国内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现状的统计分析

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为题目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上进行精确搜索,得到共计362篇期刊论文、72篇学位论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46篇、博士学位论文26篇;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为题目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中进行精确搜索,发现出版的相关图书23本,其中包括教育知识管理领域出版的相关图书14本、以知识网络命名的有关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图书9本;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为题目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共计得到386篇学术文章。(一)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期刊文献数量分析。我国国内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从2000年起经历了萌芽期、兴起期、发展期、迅速发展期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2000—2004年共计发表期刊论文24篇,为萌芽期;2005—2008年共计发表期刊论文68篇,有显著的兴起迹象,为兴起期;2009—2012年呈现出一个较为明显的发展趋势,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逐渐发力,此为发展期;2013—2016年,期刊发表数量节节攀升,图1中坡度变化明显,这说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受到的关注度正在迅速扩大之中,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学术地位也在持续上升。(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期刊文献的质量分析。通过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学术论文和被引用次数靠前的论文进行检索,得到的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重要论文也就是被高引用论文总体而言被引用的频率不是很高,高引用论文的出现主要集中在2013—2016年期间,占43.78%;而在2000—2004年期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高引用文才占到7.7,这说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在不断的发展,有深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三)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学者的区域分布分析经过调查统计,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学者总共有348位,在我国大部分省市都有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的研究,并且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在区域上比较集中,有50%的学者来自于北京、江苏、浙江、山东、湖北、上海等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省市。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在全国大范围的普及说明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而研究学者在一定区域的集中则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有利于发展研究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有利于提高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效率。

二、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已经成为文化发展领域研究的重点。从近几年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期刊论文中所出现的高频率词汇来看,虽然在2000年就有学者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进行研究,但是那时候的研究成果与现在的研究成果之间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有着迅速的发展,但是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等待着我们去不断完善。可以预料的是,随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不断完善发展,传统文化必定会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出它积极的作用。(二)青年研究学者将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主力军。近几年来,青年研究学者越来越有成为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主力军的趋势。虽然当前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领域经典论文的发表作者较多的还是中年群体,但是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上来看,青年研究学者由于在搜索和学习先进的方法与执行力等方面的优势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主力军,这也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从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补助资金上来看,2012—2016年,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所提供的补助资金还是十分可观,其中大部分资金都资助于青年研究学者所申请的研究项目上。从图书资料上看,青年研究学者在网络研究著作的发表中占极大比例,几乎占据了网络研究著作的半壁江山。其中,全部硕士学位论文和绝大多数博士学位论文都来自于青年研究学者。总的来说,青年研究学者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领域具有很大的优势。(三)国家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资助力度。通过对历年国家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资助项目和资助资金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对国家未来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资助力度可以进行预测。我们预测未来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将会得到国家稳中有升的资金资助支持,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将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并保持着它具有的独特优势,受到整个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在国家资金资助的帮助支持下,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热潮将会有一段时间的持续,在这段时间中,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相关成果数量将会增多,并且会呈现出更加优质的研究成果,从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领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完善补充。(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成果的数量将不断增多。通过对历年有关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图书资料的发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我们了解到,由于受到学术界的大力支持和政府资金的补助力度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领域的成果会越来越丰富,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也将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有关学术专著的发表数量也会慢慢增多。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会走向完善化和多样化,而具有完善化和多样化的研究成果会反过来带动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不断发展,从而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推向一个更深更高远的层次。

三、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中的应对策略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许多学者认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解决。第一,去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仍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坚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继承传统文化并不是顽固不化、封闭保守,而是要融合了如今现实的需要。第二,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发展着的,传统文化也是如此。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要适应时代文化发展的潮流与需要,不断拓展传统文化的内涵,创新传统文化的形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也能开出绚烂的花朵,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一直正确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第三,不断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传统文化的融合。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甚至在某些内容上还形成了对立,但是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拥有属于它自己的优点,这就是为什么传统文化能够一直存在的原因。不断加强国际文化的交流合作,吸取国外传统文化中的优点来丰富本国的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我国的文化实力,促进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合理的文化借鉴可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充实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得传统文化可以更好的适用于当今文化的发展需求。

2000年以来,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内对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发展显现得十分明显。从2005年开始,发展变化显现得就更加明显了,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数量迅速增加。国家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资金补助力度也是呈现出持续增长趋势。科研学术期刊上有关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载文数量的不断增多也表明了我国学术界也开始投入到有关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的研究当中。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传统文化更加能够适应现代文化的需求,也让相关的科研学者能够展开更为深入的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作者:焦美娜 邢长清 左福国 邓秀武 梁志强 单位:滦平县文化旅游广播电影电视局 滦平县局 滦平县民政局 滦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滦平县生产力促进中心

参考文献:

[1]王成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开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5.

[2]郑文堂,邓蓉,华玉武,高建伟.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J].现代化农业,2015,(2):46-48.

[3]季晓莲,吉文丽,康晋.西北地域传统文化保护背景下的景观设计研究[J].北方园艺,2014,(17):212-216.

[4]王艳,淳悦峻.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刍议[J].山东社会科学,2014,(6):103-106.

[5]亚合亚江•吾拉依木.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4.

传统文化的兴起范文5

当现代化的浪潮袭面而来,发展迅猛的大众传媒使文化日益世俗化、娱乐化,我们能否紧紧抓住传统文化的手,执子之手,与子共生?

毋庸置疑,答案是肯定的。

执起传统文化之手,与子共生,流行文化才具有扎实的根基和深厚的底蕴。流行文化是以追求感官的享受和刺激为主要特征的,当它与传统文化、经典文化相背离时,它只能带来思想的浮躁与浅薄,沦为“快餐文化”,只能流行一时、昙花一现。譬如市面上一些改编的刊物和影视作品,其内容竟是贾宝玉与众姐妹进行多角恋,唐僧与众妖女谈情说爱,庸俗得不堪入目。还有某些包装华丽内容空洞的书,同样是缺乏价值的。

流行文化只有与经典和传统相结合,才能真正成为文化大餐上的主菜,而不是甜品和开胃酒。

执起传统文化之手,与子共生,只有这样,流行文化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淘洗,成为明日的经典。在这方面,韩剧的兴起给了我们极好的启示。近些年来,荧屏“韩风”越刮越猛,主要原因之一是韩剧中普遍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肯定,对仁、义、礼、谦等传统品性的弘扬,而这些正是一些国产剧所缺乏的。如热播剧《大长今》,就处处有传统文化的身影。

传统文化不可抛,忘本是没有前途的。只有执起传统文化之手,流行文化才具备长久的生命力,真正促进民族和个人的发展。当网络的发展一日千里,传统文化也能借此契机再次流行;当手机成为最平常的通讯工具,言简意赅的“红段子”也能随之成为时尚;当学者的课堂从校园搬到屏幕,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论语》《庄子》《史记》等经典著作的再次火热;当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相结合并创造出令人惊喜的效果,我们不能不被传统音乐的美妙所吸引......

这便是传统与流行相结合的魅力!

传统文化的兴起范文6

关键词:汉服;汉服热;民族文化;传承

华夏民族几千年以来都是汉民族的美称,《左传定公十年》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1]汉族,又名华夏民族或中华民族的古老民族,它的名字“华”便是源于她瑰丽的华裳――汉服。如今,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为了寻回属于汉民族自身的服饰,唤醒酣睡的民族文化,在网络阵营中发动起了汉服运动。随之带动起“汉服热”的潮流。 “汉服热”远不只是简简单单的找回衣服,它隐藏着的是一群华夏儿女对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片赤子之心。

一、汉服的命运沉浮

(一)从显贵到被排挤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 ”,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的宗周尊儒形成完备的服制体系。[2]这个完备的衣饰文化体系由最初其他民族对于汉人传统服饰的称谓,经过历史的发展演变进而成为了汉民族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

宋元时期,一些异族执政者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的国服,甚至在元代修《辽史》时专门为汉人国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分皇室朝臣祭服、朝服和常服。[3]

到了清朝,统治者则推行“剃发易服”政策,这是因为在满清时代,“汉服”是政治高压下的敏感词,同属于文字狱性质的政治问题。虽然在统治者手中被判了死刑,但汉服仍以巨大的魅力吸引着广大民众,甚至雍正、乾隆父子也对汉服欲罢不能。查看保存至今的藏图,有大量他们父子俩穿着汉服的画像,例如《松石流泉图》、《观画图》、《行乐图》等。这就产生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汉服就在这种矛盾又纠结的夹缝中生存着。

(二)从新生到象征

汉服见证了从黄帝时期到明末清初的兴盛衰败,伴随着中华民族共同成长。从黄帝登基到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地区,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它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如今寻回华夏文化,重塑中华文明的“汉服热”,让人们逐渐了解什么是深衣襦裙,什么是交领右衽。汉服已经成为华夏民族传承千年的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汉服热”的兴起

(一)“汉服热”的灯塔

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峰会上,与会代表们身穿唐装出场亮相,之后汉服渐渐回归到了大众视野。在这之后,唐装闻名遐迩,并被一度视为中国的国服。然而,在中国很多学识渊博的汉服爱好者不赞成这种说法。其实,唐装并非唐朝时期的服装,不能望文生义。如今,中国的经济迅速增长,中国人开始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荣,中国的其它民族文化也开始重返当代社会,因此“汉服运动”应运而生。“汉服运动”成为了“汉服热”的指明灯,“汉服热”在现代化的中华大地上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

(二)“汉服热”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民族自豪感的需求和汉服爱好者的推动下,汉服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影响范围日益扩大。追溯“汉服热”的源头,汉服爱好者们只是单纯的宣传和推广汉服文化来实现“使汉民族有衣可穿”的理想。如今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传统的汉民族服饰近乎消散,而日韩这两个邻国却始终传承和保护着本民族的传统服饰。在他们看来,一件衣服是可以维护民族凝聚力和提高民族自信心的。

“汉服热”使汉民族人人能够认识汉服、了解汉服,能够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身穿我们的传统服饰,知道自己姓甚名谁,来自何处,以此为基重拾传统汉文化,展现华夏民族千年的文化魅力。

三、“汉服热”的背后:民族文化回归

任何一种内容都需要形式来承载寄托,汉服承载的是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以传统汉服为外表,充实中国古典文化之内里。汉民族传承 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汉服,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统,是以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经》《春秋》,大唐《开元礼》、二十四史《舆服志》和其他经史子集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制度、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4]

在清朝之前的历史L河中,传统服饰一直是许多民族历史记忆、审美认知和族群识别的重要载体。与本民族的歌舞、诗史、节日等形式结合,具有丰富的美学艺术研究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导致的经济社会等评价标准的差异,人们开始淡忘了对本民族服饰的认同感。

提出实现“中国梦”,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实现“中国梦”必然要传承民族文化。随着中央到地方对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所展现出来的强大号召与政策导向,更多的汉服商家开始积极寻求文化产业的跨领域合作,还有一些外国游客也订购汉服等民族传统服饰。透视“汉服热”的背后必然是民族文化的回归与传承。

参考文献:

[1]班固(汉).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