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的地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的地位范文1
1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可以说成是文化模式的差异,包含着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来就是:中国文化注重协调与和谐,西方文化注重冲突与斗争。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相适应,注重不同事物与方面的同一性,而西方哲学与其文化相适应,把斗争与冲突当作事物发展的依据。
在家庭层面上,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便是:中国文化以整个的家族为主,注重个人义务与职责的履行;西方文化以独立的个人为主,看中对个人权利的维护和自由的追求。西方的个体主义过分强调独立性,在家庭的责任感层面上有所缺失。中国则认为家庭比个人更为重要,特别注重家庭成员间的伦理关系,而这些伦理关系的实质就是各个成员对家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在民族层面上,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便是:中国文化强调“协和万邦”;西方文化强调“征服世界”。西方文化在民族方面讲求斗争,主张征服其他民族进而统治世界,统治阶级乐于利用这一主张并付诸实践。而中华民族自古爱好和平,既要维护本民族的独立,同时也不向外扩张,理想的民族关系模式是达到“协和万邦”的状态,而此过程必须通过道德教化来实现。
在天人层面上,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表现便是: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注重征服与战胜自然。西方文化过分夸大了精神力量以及科学技术在征服自然中的作用,忽略了征服、占有自然可能引起的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而中国文化认为人是宇宙自然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人也要服从自然界存在的普遍规律。人性同样也是天道,道德层面上的原则与自然运行变化的规律是相符的,人生的至高愿景就是天人相互调济从而达到“和”的状态。
2 当前世界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教训
在人类历史上,蒸汽机的轰鸣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人们不再将自然奉若神灵。在“知识就是力量”这面大旗的指挥下,人类肆意妄为的对自然加以征服,把所有事物都当作是资源。当人们沉迷于“文明社会”的欢声笑语之时,却不料自然的报复接踵而至。人类所谓进步的文明史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人类破坏自然的历史。远在生产力低下的采猎时期,人对自然的索取微乎甚微,无关痛痒。即便发展到农耕时期,人类囿于宗教思想的束缚和生产工具的落后,对自然家园的破坏也并未达到全球化的程度,人类依旧畏惧并且崇拜自然。
工业文明愈演愈烈,人类极力想要摆脱自然界的层层约束。培根与笛卡尔的机械论观点逐步开始席卷全球。发达国家在财富与欲望的强烈驱使下,丧心病狂的瓜分其他弱小国家,在殖民地国家对其环境进行肆无忌惮的破坏、对其资源进行毫无节制的开采。这些弱小的国家用自己的血与汗喂饱了西方的强盗,却独自承受着自然对人类接连不断报复。发达国家视“一切事物都是资源”,在享掠夺带来的安逸之时,却忘记自然也是自身赖以生存之地。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人们把自然界同人类社会形而上的割裂开来,只看到了二者的斗争性,没有意识到人类同自然间存在着协同进化、协同发展的规律,至此导致了诸多的生态问题。当生态危机无法遏制之时,方才领悟并不是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技术的进步与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全部得到有效的解决。
在自然的回击声中,人类开始反思自身,追求二者的平衡发展,并十分迫切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可以说,当今世界的发展更多的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引领,所以发展所导致的生态危机从本质上来说便是西方的文化危机。西方文化崇尚对抗与斗争,个体的利益优先原则使得人类即便受到自然的惩罚,也无法遏制住自己错乱的步伐。
3 “和”文化引领未来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传统文化的地位范文2
论文摘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和文化价值。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关注修身: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关注自我发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关注自然与社会: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大学英语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一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有意无意间突出英语的强势,忽视英语教学中的国学素养。思想文化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教师和学生只有深刻认知本民族文化,才能从深层次上认知文化的内涵,理解外来文化和民族优秀文化之间的异同,具备较强的文化鉴别力,洋为中用,实现真正意义的“跨文化交际”。正如柯杨所说:“在自己的国家做主人,尊重传统习俗,是自尊和自爱;到国外去做客,尊重他人的习俗,是文明和教养”。笔者认为,应该把中国文化融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利用大学英语教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推介主流文化,形成“中西合璧”。这样既可以培养大学生世界公民的健康意识,又能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使文化自觉意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然而,如何做到中西合璧,文秋芳曾阐述英语教材的三条重要编写原则,即“以人的发展为依据;以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最新成果为依据;充分体现中国外语教学的特色”。英语教学首先是语言教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言而喻,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应为中国外语教学特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编写应遵循这样的原则;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更要首先分析、理解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并予以阐释,使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的内容。笔者认为,浙江大学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即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内容,本研究将从文化内容方面尝试予以解读。
一、关注修身:“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易传》中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与义”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为准则。《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充分体现了“立人之道”。很多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人格培养、人际和谐等,诊释了仁与义的含义。编者还把立人的篇章作为各册书的开篇,凸显了“立人之道”的重要意义《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开篇《以生命相赠》意境深远。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进人大学,离开熟悉的环境,开始新的大学生活,与其说是环境的改变,不如说是新生活的挑战。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应对这种挑战成为最关键的环节。《以生命相赠》讲述了越战期间越南孤儿院里的一个小姑娘被炸伤,生命垂危,急需鲜血。一个小男孩克服死亡的恐惧,勇敢地献血,因为“她是我的朋友”。该篇以“为了朋友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爱莫大焉!”结尾,实为点睛之笔。英语中有句谚语:“战争是死亡的盛宴”。这个故事发生在残酷的战争期间,在特别的背景之下,这个作品震撼人心是可贵的友情,是人性善良的光辉,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仁与义”的体现。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对人性及人际关系能有更深刻的认识,也会启发大学生如何与人和谐相处。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建构人性,注重亲子关系,把家庭价值放在人性情感的层次,作为“立人教育”的根本内容。家庭中子女对父母感情的自觉培育被视为“人性的根本、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孔子通过‘仁’开始塑造、形成和影响中国人的心灵。人或仁的根本建立在日常生活即与家庭成员的情感关系之上”阎。朱熹把“仁”释为“爱之理,心之德也’。“仁”的本义与爱紧密相关。第二册第一单元选取的《善良之心永世相依》描写的是父子情,虽然父亲腿有残疾,但热爱生活、热爱工作。课文中朴实而真诚的叙事表达了爱的主题,让人们体会到一种用大爱做小事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遗憾的是作者在父亲去世后才感受到这种大爱的境界:“当时我没有意识到,是爸爸帮我保持平衡”。年少无知时的作者无从理解父亲的爱,更没有意识到父亲残疾外表下的“气质神韵”皆缘于善良之心,缘于辛勤工作、快乐生活的人生态度。随年龄的增长,作者开始以觉悟的态度反观内心,审视自己。觉悟的过程体现了成长的过程,也是作者学会爱的过程。这位身有残疾的平凡父亲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显示出的勇气及其刚毅和高尚的品格,给读者留下的是要有大爱才能有大德的思考。编者把“爱”与“善良之心”即“仁”联系在一起,引发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更深人地思考“爱”的内涵。
《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教材每册都有情感、沟通的话题,如“不只是文字”(第一册)、“沟通问题”(第二册)、“社会问题,’(第三册)、“文字的力量”(第四册)等。这些文章阐述了尊重生命,关注生命,关注修身,强调塑造人的情感心理。选取《羞怯的痛苦》《享受幽默—什么东西令人开怀?》作为第三册和第四册的开篇,把情商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修养提升到了更高的地位。这两篇文章分别以羞怯、幽默为话题,对羞怯的不利影响、幽默的益处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能让大学生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生命。人的生命是美好的,每个生命都是唯一的,应以积极的、肯定的情感来看待生命。学会理解他人,既保留自身的独特,又能正视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努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与人交往中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气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有“个性”是“君子”形象,能够“不同”是自我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就是要协调“不同”,“和”就是要探讨诸多“不同”之间如何共处。西方文化与此一致,既崇尚开放、张扬的个性,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又强调“主体间性”。当今社会发展需要协作精神,在个性不同的团队里,更须建立互相理解、沟通的交往理性,以促进社会的和谐。
二、关注自我发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文以载道’。《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的很多选文都体现关注学生成长、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周易乾》象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何以自强?那就是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一册给刚刚走进大学的新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忠告,比如:“把过去那些不愉快的记忆锁进记忆的角落里不再去想,才有可能自信和乐观”(第二单元主题“记忆与遗忘”);学习外语“在读、写、说、听思想传统的交流技能之外还应该加上第五项技能:文化意识”(第三单元主题“没有言语的交流”);“把上大学看成一个美妙的实验,要学会改变自己”(第四单元主题“新的开端”);“倘若你在思想上给未来抹上惊恐的颜色,你的行动就会受到制约”(第七单元主题“生活的选择”)。这些文章选编在第一册,有助于学生熟悉大学学习和生活,顺利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以新的面貌步人人生的新阶段。
《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在倡导积极进取的人生的同时,强调大学生要保持高度的清醒与理性的头脑。在多元价值并存、人们热衷于追求富与成功的今天,学会如何正确地思考各种社会现象反映的精神实质及其折射出的文化价值取向。学完第一册第九单元《快乐的圣诞节》一文,学生可能会在热衷于过“洋节”、过多地进行炫耀性消费的时候停下来,理性地思考圣诞节这个神圣的宗教日子所承载的非商业性的文化价值,正如文中所说:“圣诞节应该是对他人表示爱心和良好祝愿的时候,它应该是为那些没有我们幸运的人做善事的时候”。第二册第八单元《把时间花在为钱苦恼上》呈现的金钱哲学“尽量挣,尽量省,尽量给”同样发人深省;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伊莱亚斯》故事则引发学生思考幸福和金钱的关系。类似的选文还有第二册第九单元《年轻人的消费行为》,学生通过学习能了解作为社会高消费的成员应该学会如何理性消费。对于沉酒于电脑游戏、忽视学习的学生来说,第四册第八单元《如何从容使用时间》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时间就是金钱,应该节省,应该理智地花,不要浪费或者丢失”。这种时间意识言简意赅,引人深思。当下各类媒体追捧正使球星、歌星、影星、畅销书作家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青春偶像,第四册第五单元同时选取《运动员应是行为榜样》和《运动员不应是行为榜样》,使学生慎行、明辨和思考,在大学学习中大学生既要注重个人成长,又要增强自身的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第四册第七单元《永远不会听到的毕业典礼演说》及其评论《大学:一个宽恕一切的世界吗?》同时出现在课内阅读,从不同的角度论述相同的问题:“如何看待大学生活”,引导大学生换一个角度思维,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告诉学生要认真规划未来,把握今天,创造明天。比如第三册第四单元“择业规划”所选三篇文章对大学生择业提出了可行的建议,指出没有人能预见自己的未来,理智比机遇和命运更重要。要打造未来的事业,“有些事是你现在就能做的”;第四册第四单元《关于创造力的培养》指出具有创造性是“通向光明前程的关键”;第四册第六单元《风险与你》使读者对风险这个主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到问题的关键不是要彻底避免风险,“而是要理智地管理风险”;第二册第三单元《生而成功》“任何事都不可能由别人来教你,只能在别人的帮助下靠自己去发现”。高等教育是大学生人生的宝贵经历。要在四年后充满信心地走向社会,每个学生都应该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学会成长,比如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不断丰富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三、关注自然与社会:“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不仅关注学生修身与自我发展,而且关注自然与社会,突出了具有全球意义的生态意识。“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天人相应”,宋、明时代更进一步阐发了这种天人互动的观念,强调“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很多选文讲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类和自然视为休戚相共、血脉相连的一体。人投人大自然的怀抱,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能使人重新审视生命的本质并选择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方式。第三册以《新生之旅》为题讲述“旅游的快乐”这一主题,认为旅行会改变生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来理清头绪,来尝试新的思维和行事方法。进而指出人的成长要通过贯穿于一生的自我改造,将来的很多旅行将会具有自我改造的意义;经常旅行,以便不断进步。这些理念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诊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编者的选材可谓独具匠心,不仅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更让他们相信天地之美的力量:“美能启真、美能储善”,同时又与作者共同体验成长的快乐,如当代著名作家毕淑敏所说的那样:“旅行让我们的身体感悟到不同的风和水,我们的头脑也在不同风情的滋养下变得机敏和多彩。目光因此老辣,谈吐因此谦逊’,网。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可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感恩,追求仁者、智者的生活,塑造情感,不断完善自己的生命。
《庄子·齐物论》论述宇宙万物平等,没有差别。《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选取了一些关于动物的话题,让学生在人与动物的比较中反思人类应该从动物身上学到什么。如第一册第五单元《动物的玩耍》讲到“动物能学会怎样控制自己的行为、怎样协调适应他们生活的环境以及怎样和自己群体中的其他动物相互交往”;第三册第六单元《人和动物的好斗性》则开篇就指出人类是所有动物中“最好斗和最残忍的”。作者描写了竞争的残酷、人类战争的罪恶,流露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无奈之情。忧思之余,作者对人类的明天寄予希望,指出人类要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将人类的敌意和好斗性通过建设性活动和非暴力的竞争发挥出来。人类肯定是所有动物中最好斗和最残忍的观点似乎颓废、悲观而又消极,但掩卷深思,可以感受到深藏在作者心中的恰是对生命的热爱。人自诩为“万物之灵”,应该懂得如何尊重生命、珍重生命。
“天地与我一体,万物与我同根”。人类关注自然也是关注自身的未来和发展。《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一册第十单元《未来农耕》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资源面临严重破坏的现实,学会改变对农业、食品和整个地球的看法,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体系;第一册第六单元《神秘的世界》又使学生懂得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在未来的岁月里要追求进步,不断创新,探索发现更多的奥秘,为人类造福;第四册第九单元《科学技术)太快了吗?》
传统文化的地位范文3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但我国民族文化众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有可能会产生文化的碰撞或对抗,因此对少数民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具有文化的多元性,是教育的重要园地,同时也是缩小多种文化差异的最佳场所。对在校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深化教育,是推动我国的文化建设的主要动力。
一、民族地区高校传统文化的现状
对少数民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民族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1)在民族高校内,大多数是本地民族,他们深受当地文化的影响,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就缩小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他们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保留了当地文化,使文化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2)民族高校中出现了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汉文化形成了“文化强势”地位,汉文化占据着主导地位,各种文化进行不断的交流,使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艺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文化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校园文化教育中,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国的文化品质得到提高,对消极文化我们也不能忽视,避免被消极文化的影响。
二、民族高校如何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教育,主要场所是校园,主要对象是学生。那么,校方应该怎样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对民族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手段
学校是教育的主要授源地,学生是教育传承的主要对象,我国对学校课本不断的进行改革,目的就是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培养人才的教育质量。对少数民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教育部门的事,是政府部门的事,也是学校的事,因此,我国各方面的力量都应该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教育部门应该针对各民族的特色,进行教育改革,使学校课程更具有传统文化色彩。民族地区的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教育经费,出台专门的教育政策,将政府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并为新课程的快速实施创造有利条件,起到协调的作用。
学校是对文化教育的实施者,因此,学校更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学校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很多,以下就是学校可以采取的几个途径。
(1)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教师所传授的课程不清晰,那么很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的逃课现象,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加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例如,教师可以鼓励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一帮一,结对子”,鼓励学生互相理解不同民族间的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习俗,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2)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树立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观念。例如,在教学安排上,要增设公共课程,这些课程要针对不同的年级而开设,将“弘扬民族文化,倡导高雅艺术、振奋民族精神”作为公共课程的宗旨,并将本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编写进教材,加强文化教育。或者学校开设教授讲座,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申报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穿插入课堂之上,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3)在校园创建民族传统文化节,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校园建设文化节,举办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有利于渲染校园的文化氛围,使学生更多的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可以利用校园媒体(校园广播、校园海报等)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
(4)开展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期或休息期间对不同地域的文化进行调研,并写出调研报告,使学生亲身体验本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更深刻的掌握民族传统文化。学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举办文化参观、艺术展演等,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2.对民族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十分广泛,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在天文、科学、哲学、艺术等都体现着文化魅力。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最主要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国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外来侵略战争,在众多的战争中,我国少数民族展现出他们饱满的爱国热情,与我军团结一致,取得战争的胜利,保卫了我国的疆土。因此对少数民族进行爱国教育,有利于我国的势力加强,更有利于我国的统一。另外,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观念、婚恋观念以及尊老爱幼的家庭观念等教育也是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对少数民族进行传统教育的同时,要保留民族本身的传统文化,并将他们相互融合,创造出新的文化,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足提供生动的素材。
三、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任何力量都不能把我们分开,因此我们要团结一致,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就成为了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场地是学校,对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来自多方面的支持,需要政府支持,需要教育部门协助,只有各方面的力量都朝着一个方向,那么,我国文化建设就会得到极大的推动。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我们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我国的世界地位,所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兴贵.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报),2011(9)
[2]罗康隆,黄贻修.发展与代价——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0(5)
传统文化的地位范文4
传统文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课堂氛围的营造,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一些文言文内容时,难免会遇到枯燥乏味的情况,单纯的文章阅读和古诗文的学习,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兴趣点,难免会降低学习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需要重视起对传统文化教学中,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时,还应该把握营造的时机。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高中教学中,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完美融合,对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有着重要意义。高中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带入其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本身富有一定的神秘色彩,特别是古诗词等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饱含的意义深远,同时也反映着时代的发展和古代的一些社会状态。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有着促进意义的。
(二)有助于抑制现代化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间文化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中学生不断接受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来文化的影响。
这是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的环境变化,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对高中学生的影响力,让学生在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也能不忘中国传统文化,抵御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在青少年学生中稳定传统文化的地位。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路径
(一)把传统文化纳入高中语文教育体系。在高中教学中,传统文化占据的比例比较少,然而在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共存的状态下,高中教学中需要增加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借助图书馆作品给学生丰富传统文化学习的内容,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力。
(二)营造良好的高中传统文化教学环境。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还需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空间,营造更适合他们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的氛围,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和培养是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途径,也是需要教师重点关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校园广播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宣传和教育;利用校园社团传播传统文化。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很多都是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保存至今,而现代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很大层面上也是通过古诗文这种形式来研究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古诗文的教学来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帮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一个良好的途径。
从古诗文的特点上来讲,中国的古诗文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很多古诗文或荡气回肠,或婉转优美,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中国传统的古诗文本就是一种比较享受的学习过程。
例如,教师在表达中国古代女性的品格特点等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李清照作为案例,李清照的一生跌宕起伏,从名门闺秀到经历重重磨难,父亲被贬,夫妇分离,丧夫,改嫁,再到离婚,这个传奇女性的一生让人惊叹,同时李清照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创作了许多词作,教师可以以人物经历为线索,以词作的内容为辅助,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女性的一些思想特点等。这种古诗文教学方式更加全面的引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化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需要增加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筛选和整合,同时,从教师的角度,也应该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只有教师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有深度。
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一方面需要教师主动的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自己也要敏而好学,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填补自身的知识空白。
另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讲,高中院校教师教学压力较大,教学负担较重,作为院校本身,也应该给教师多多创设一些学习机会,增加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定期的给在校教师提供传统文化的培训机会,让语文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能够实现他们自身对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氛围营造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动用各种方式来营造传统文化教学的时机,将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与文化氛围的营造相结合。
例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四大名著《红楼梦》的节选是一个教学内容,其中,单纯的文字学习学生读起原著文字来难免会感觉有些晦涩,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影视作品的方式营造课堂学习的氛围,通过播放《红楼梦》影视作品相应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内容中描述的情景,这种环境的营造达到了创设学习氛围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的一个途径,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等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四、结束语
传统文化从我国古代流传至今,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多元化的冲击,高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传统文化的地位范文5
一、发展民间传统文化的前提是要先了解民间传统文化
要想让传统的民间声乐文化得到更好地发展,那么就必须让老师和学生去深入的了解民间传统文化。民族声乐不仅仅是一种歌唱艺术,一种音乐形式,它也在另一个层面上传承着我们民族的精神面貌及生活状况。因此,在高校的声乐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观念,引导他们去自觉去学习了解民间传统文化,把学生民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激发出来,感受丰富多彩的特色民族文化所放射出来的魅力。只有深入的了解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了解文化历史的发展,才能真正的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在我国民族传统声乐文化与西方音乐的不断接触与交流的过程中,在汲取西方音乐优势的同时,也要发扬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优秀的东西,维护我们本土的民族传统文化,而不是借鉴西方文化的同时摒弃了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在高校声乐教育中,老师们应当鼓励学生们去了解、接触民间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真正的把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重视起来。
二、在高校声乐教育中把民间音乐作为主体
在高校声乐教育中,要使其与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相融合,首先必须要确立民间音乐在高校声乐中的主体地位,因为民族音乐并不像现代的很多精品音乐一样显而易见,也不具备很高的知名度和人气,想要了解民族音乐就需要师生到各地收集,这样才能把民族音乐融合到现代的高校声乐教育中。因此,必须要确立民间音乐在高校声乐中的主体地位。另外,高校也可请一些民间音乐艺人来学校为学生讲课,让学生真正体验和接触纯正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民间音乐在现代音乐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只有让民族音乐在高校声乐中占据着主导作用,并把二者有效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民族音乐在高校声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确立起来。
三、教师必须深入学习民间传统文化并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得到学习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群体,知识的传播主要就靠老师。对待传统的民族文化,学生既没有太大的兴趣去学习,也没有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而且多数学生对民族文化持不够重视,却较偏向西方文化,这给老师上课带来不小的难度。老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只有深入的、从根本上理解传统文化,才能在上课时更加得心应手。但现实是,很多老师对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是不够深、不够透彻的。带着一知半解的民间传统文化知识给学生上课,注定是找不到适合的教学方式的。教师们必须从自身做起,主动积极地寻找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通过自身民族文化知识的不断补充与更新,发现并解决之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及时改进,才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热情
人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老师,对高校学生学习民间传统文化来说当然也不例外。在高校声乐教育中,只有不断激发出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参与到民间传统音乐教学中来。民间传统音乐的教育也能得到更好的渗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需要在课堂植入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东西。如在欣赏民族乐曲时,老师可以引导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要注意思考,除了观察演奏动作或者音色变化外,也要注意去挖掘乐曲中的内涵与精神意义,学生有疑惑不解的地方,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来,并让同学们一起讨论,让他们不断开发自己的思维大胆想象与创造,要避免过于打击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肯定与鼓励中,他们才会逐渐建立起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兴趣,从而更愿意去学习。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大幅提高了。
五、结语
传统文化的地位范文6
一、高校声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也逐渐走向世界,与世界其他国家逐渐融为一体,尤其在文化方面,我国的文化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同时也借鉴了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并将外国一些优秀文化融入我国文化当中,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声乐也是其中的一部分,通过汲取国外声乐方面的优秀文化,我国声乐也取得了很大发展,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声乐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在声乐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忽略了声乐中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民间音乐逐渐被遗忘和丢失,人们的民间音乐意识也一点一点被消磨殆尽,人们反而越来越倾向于国外的音乐文化艺术。这些问题对高校的声乐教育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民族声乐出现一个时期,但其实,这次巅峰并不是我国自己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下的产物,带有强烈的政治性特点。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国外的音乐文化对中国声乐的影响越来越大,撼动了中国高校的声乐教育观念。我国声乐需要的是不断的发展壮大,而不是被外国声乐文化改变和同化。高校承担着教书育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我国高校需要认清声乐发展的潜在威胁,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声乐教育,不能太过于依赖国外音乐文化,要不断改善教学策略,要注重在声乐教育中教授学生中国民间的传统文化,拯救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学到有自己祖国特色的声乐文化,将中国优秀文化传承下去。
二、探讨高校声乐教育中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具体策略
(一)提高高校及其声乐教师的民间音乐文化意识,转变其音乐教育观念
高校及其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学生的发展。因此,为了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更好的融入民间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促使中国优秀民间声乐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下去,就必须先要提高高校及其声乐教师的民间音乐文化意识,转变其音乐教育观念。高校及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声乐教育中融入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认识到民族音乐是促使我国音乐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必然要求,离开了民间传统文化,声乐教育就失去了灵魂,就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动力和思想源泉,迟早会在历史长河中消失,只有将声乐教学和民间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保障我国音乐能够源远流长和不断发展壮大。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杜绝一切外国音乐文化,而是要充分利用外国音乐文化促进我国音乐的发展和壮大,我们不能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被外国音乐所同化。这也并不是说我们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我们要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广泛吸收外国有益文化,努力促进中国音乐的发展。
(二)将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放在高校声乐教学的主体地位上
要在高校声乐教育中融入中华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单靠高校及其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提高民间传统文化意识是远远不够的。除此之外,还需要我们将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放在高校声乐教学的主体地位上。这是因为,跟一些流行音乐或者是其他精品音乐相比,民间传统音乐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影响力并不是很大。因此,为了将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声乐教学中去,我们需要将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放在高校声乐教学的主体地位上,确立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主体地位。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并不是现成的,而是存在于民间的,需要高校及其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到不同的地方去探索、访问和收集,然后经过一定程度地加工创造,才能运用到声乐教学当中去。此外,为了更好地保障民间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高校及其教师也可以聘请一些具有一定民间音乐才艺的音乐爱好者,来给学生们讲一些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知识,这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积极性和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民间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充分发挥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才可以提高学生对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能力和了解程度,才能充分发挥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对音乐发展以及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体现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内容,突出民族特点
我国民间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华儿女的智慧汇聚而成的,它离不开中国历史、离不开中国文化、离不开产生时的社会背景。高校声乐教育承担着传承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所以,高校及其教师必须认清这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必须在声乐教学过程当中体现出中华民族音乐的特点,以更好的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有更好地发展前景。但是,就目前民间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声乐教学的结合情况来看,情况还是不容乐观。因为很多高校还是忽略了中华民间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外国音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中国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内容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出现的比例还是太低,这就导致了高校声乐教学课程体系的不完整、不科学和不健全。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需要高校及其教师构建科学的、健全的课程体系,重点突出民族音乐特点,不断采用最科学、最有教学价值的教材,科学利用音乐教材,不断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认知水平。此外,强调一点,教师也不用完全局限于国内民族音乐文化,也可以适当的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增加一些国外的民间传统文化内容,以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民间传统文化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一些音乐作品,能够有着更加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更加宽广的眼界,能够更好地进行音乐创新和促进中国音乐的发展。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将声乐教育和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结合起来的关键力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促进二者结合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而就当前高校声乐教师的教学素质来看,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很多声乐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和一些技能的培训,他们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意识很薄弱,教授这些知识的能力也受到了限制,很多高校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一支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就举一个非常普遍的例子,比如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有利于将声乐教学与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信息技术逐渐出现,比如说多媒体、传媒中介、网络、通信技术等等,它们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便利条件。然而,很多教师不会使用这些信息技术,还有很多教师就没认识到这些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乐于使用这些信息技术。鉴于此,高校要提高教师入职门槛,狠抓声乐教师的素质,多为教师提供一些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素质的锻炼和学习机会,不断完善教师的音乐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民间传统文化意识,比如说聘请一些专业人士为教师们讲课,出资让老师们到专门机构接受培训,派老师到发展较好的其他高校交流学习等等。
(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一点就在于学生的学习状态怎么样,如果学生能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能够保持愉悦的学习心情,加上老师科学的授课方式,就能保证最佳的教学效率,就能保证学生更好地学习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知识。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处在最好的学习状态当中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方法,来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激发出来。比如,教师在声乐课入课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播放民族音乐,并伴有舞者,让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和对舞蹈动作的观看,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充分接触民间传统文化,让学生深深地受到民间传统文化的震撼,然后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观点、看法或者是疑问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激发出来。此外,教师要建立科学、合理、公正的成绩评价机制,要充分发挥有效评价的积极作用。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