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干预策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教育干预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教育干预策略

健康教育干预策略范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职教育;教学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受到了广泛的重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当代高职学生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现出更加丰富的思想观念,心理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如何与时俱进调整实施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基于新时期高职学生心理发展新环境的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校园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不断走向融合,高校已经不再是与实现社会相隔离的象牙塔,信息技术发达和高校办学面向社会的进程使社会的各种信息直接进入高校,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不断得到推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即可大比例参加顶岗实习,直接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直接参与社会生活,他们需要处理的社会关系,需要认识的各种问题与以往的学生相比大大增加,他们直接发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利益主体多元化,思想认识复杂化,市场经济规则大量渗透到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是校园生活,他们在确定人生目标的问题上,还是在学习方式、就业观念、生活方式等的问题上,存在着很多困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职学生思想成长还带来一些新变化,即当代高职学生的主体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更加重视自身的利益,追求平等和公正,具有较强的自主自立和自由意识,发展意识也大为增强。这促使他们其越来越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努力维护自己平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益,更加关心自己的素质提高和发展前景。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让网络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并且这一平台有自由、开放、交互性强的特性,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为高职学生拓展了学习空间,开阔了视野。开放的网络也给思想心理未成熟的高职学生带来了不健康的思想价值和文化观念,对高职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网络的个体性、隐匿性、虚拟性特性,给高职学生提供了一个现实和虚拟相矛盾的不同世界。这些矛盾和问题使高职学生在学习和身心健康上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社会环境是学生思想发展和心理变化的基本促成因素,与时俱进了解这些环境变化,实事求是地去寻找高职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现象的生活根源,是教育者客观认识学生心理素质上存在的不足,耐心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指导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基本策略。

二、立足社会化,服务城市化的策略

高职学生正处于个体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高职学生的社会化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也就是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对心理健康已有一定的认识,他们能够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对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可以形成明确而积极预期,因此欢迎心理健康教育。如此,已有的认识基地就成为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修养的正能量。与此同时,已有的认识基础使高职学生能大体明白自身需求,排斥不贴近其实际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教育者深入实际,在把握学生社会化客观规律的同时,充分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化需求,了解学生实际存在的心理困难和思想问题,进而把社会化需求与实际生活需要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和引导,为取得预期教育效果创造条件。

高职学生社会化有一个基本特征,即高职学生的社会化与他们适应城市化生活的需求有密切的关联性。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是为规模生产服务的,规模生产是城市化、工业化的基本特征。从实践上看,高职学生毕业后参与社会生产和服务,主要生活在城市,需要适应的是城市化的生活,但是高职学生主要来源于农村,总体上说,高职学生的社会化某种意义上就是他们自身的城市化。当前,高职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如学习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心理困惑,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的心理困境,人际交往上出现的心理障碍,社会价值体系、评价与就业等因素造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等,大多与他们对城市化生活的不适应相关。适应城市化的生活已经成为高职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从更高层面上看,城市化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高职教育既要落实为我国社会城市化培养合格劳动者的任务,也是国家实现城市化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阵地。总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的是服务学生的社会化,而当前高职学生社会化的一个基本载体和内容就是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系统的生活变化过程,这其中有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也包含着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和与此相对应的心理环境及其要求的变化,对学生原有的生活来说,新的城市生活伴随着一个新的生活生态系统需要适应,这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回应,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帮助学生适应城市化的生活作为基本目标和策略,也只有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才是学生所需要的,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并取得实际效果。

基于服务城市化的策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教学目标体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在目标体系中强调适应城市生活的心理素质与能力,课程标准和内容上要贴近城市生活的实际,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重视行为能力的锻炼,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此外,服务城市化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这是教学实施过程中还不够重视或容易忽视的方面。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是他们适应工作需要所必须的。职业心理素质以普通心理素质为基础,也需要相对专门化的心理教育,但是在专门开设职业心理课程不现实的情况下,在普通心理健康教育中适当兼顾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既是需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坚持以培养实际行动能力为本的策略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的作用是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通过学习和实践而形成,是一个人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人们常常只把心理素质看成是一个人的内在心理品质,而较少与行动能力联系起来。实际上,心理素质最终要通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来体现和评价,心理素质表现在外的行动能力,才使心理素质具备现实意义。即使人们常常认为是纯内在的心理活动,也会通过语言文字、表情动作、身体状态等体现出实际意义。一个学生,他即使在人际交往的重要程度上认识有多高,如果无法在与人交往时实际体现出一定的具体意愿和行动,还不能认为他在人际心理素质方面有多好,相反,这说明其人际交往的心理素质不能适应实际需要。因此,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在提升高职学生心理认知水平的基础上,确保高职学生在行动能力上体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应该成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实施策略。

坚持以培养实际行动能力为本的策略,必须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的主体作用。良好心理心理素质的体现出来的行动力,包括策划战略意图的主动性,对自身行动的良好自制力,同时能够去突破自己,实现自己想做而不敢去做的,或者是自己认为自己能力不足的事,这些行动力都必须由具体的个体发挥出来,其形成也都需要一个不断的努力与锻炼的过程。这一努力和锻炼的过程就是教育者组织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主体能动性的过程。为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自觉重视学生行为训练的作用,在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上作好安排的同时,有意引导学生重视行动能力的提高,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行为训练,积极自主开展行为训练活动,参加实际生活锻炼,从中获得体验,积累经验,掌握技巧,提高心理认知与行动能力上的协调性。

坚持以培养实际行动能力为本的策略,要求教育者善于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行动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在这种程中,教师的主导起关键作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能较好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和诱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认识,增强行动的意愿,积极参与实践锻炼,并在锻炼中养成爱思考、重体验、勤总结、敢行动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模式,既可用于知识传授,也可用于行为训练,不失为一种具备良好基础性、通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彭晓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思[J].西南师 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健康教育干预策略范文2

教师职业认同感是教师对其职业及内化的职业角色的积极认知、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体,主要包括职业价值观、角色价值观、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行为倾向四个成分[1]。在我国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正逐渐作为一门课程在中小学实施,但其专业教师还处于职业的探索期,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职业认同水平还有待提高。比如,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功能的认识模糊,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任务认识不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角色模糊[2];还有研究指出,目前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尤其表现为个人成就感降低[3]。因此,为了进一步拓展前人的相关研究,为今后在实践中的教师职业认同心理干预研究提供借鉴,本研究拟考察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课程培训对其职业价值观、角色价值观、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行为倾向的影响,进而探究该课程对其职业认同感的干预效果。

一、研究现状

(一)研究对象

实验组被试来自重庆市的各中小学54名参加《重庆市“国培计划”―教师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其中小学教师26名,中学教师28名,男教师16名,女教师38名。对照组被试为54名来自重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其中小学教师28名,中学教师26名,男教师20名,女教师34名。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区别就是,实验组参加培训,对照组不参加。

(二)实验设计

采用实验班和对照班前后测的等组实验设计。自变量是重庆市的教师国培计划课程,因变量是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实验为期一个月。

(三)研究工具

职业认同问卷采用魏淑华编制的《教师职业认同问卷》[4]42,该量表由18个项目组成,主要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角色价值观(6个项目),职业行为倾向(5个项目),职业价值观(4个项目),职业归属感(3个项目)。

(四)心理健康国培计划课程的材料设计

以专门编写的《重庆市教师国培计划课程》为实验教材,共分为三个专题。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主要涉及“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心理素质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与操作”两个大部分;其中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心理素质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与操作,主要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心理咨询基本技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团体心理辅导的原理与操作技术、个体心理咨询的操作技术和中小学教师的咨询者角色――教师如何做心理咨询等内容。

2.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主要是指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课题分析和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者角色――教师如何做研究等内容。

3.效果评估课程

效果评估课程主要包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评价系统及其分析”,“心理测量实施技术与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管理系统分析”等内容。

(五)培训的步骤与方法

1.判断鉴别

通过自我测验、认知改变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方式,使被试了解自己职业认同的存在状况,以引起他们对课程的认同感,唤起情感共鸣与震撼,使其认识到职业认同的作用,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观念。

2.训练策略

通过设计有关活动情境,采用榜样示范法、角色扮演法、辩论、感悟等方式进一步启发教育被试,激发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愿望,引导他们思考并体验掌握处理不良职业心理问题的技巧。通过团体辅导、课堂讲座、实践操作等手段给予中小学教师职业成长的支持、鼓励和指导,使其能够有信心逐步克服自己的职业认同问题,增加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的横向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师在职业认同全量表和各内容量表上前后测得分的横向比较(见表1)。

表1表明,干预前心理健康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师在总量表及各内容量表的得分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实验后测的比较中,实验组教师在总量表上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前后测水平的纵向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师在教师职业认同全量表和各内容量表上前后测得分的纵向比较(见表2)。

表2显示,从总体上看,实验组教师在教师职业认同量表上的后测总分比前测有显著性升高(P

三、讨论与建议

(一)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的认识,提升了教师的角色价值观

角色价值观是指教师个体对“教师角色”对自我的重要程度等的积极认识和评价,表现为教师个体以“教师”自居并用“教师”角色回答“我是谁”的意愿[5]。本研究发现,课程干预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角色价值观水平。在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干预中,授课教师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强调: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而让教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来进行与之适应的教育,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业成就又能够激发教师的职业成就感,而中小学教师价值追求中最主要的是教师职业的成就感[4]45,教师职业成就感提升了,教师越容易对自己的教师角色产生积极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授课教师们还经常强调非智力因素在个体成长和成功过程中的作用。经过这样的课程干预之后,教师们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的重要性有了重新的认识。由此,中小学教师们的职业角色价值观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二)增强教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维护策略体验,进而提升教师的职业行为倾向

职业行为倾向是指教师表现出完成工作任务、履行职业责任必需的行为,虽然没有在职业责任中明确规定但却有益于提高职业工作效能的行为倾向。本研究显示,课程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教师们的职业行为倾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可能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师们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的改变,造成了教师们职业行为倾向的变化。由于学科的差异,中小学教师们在中小学的地位相对较低,导致他们形成了一种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消极态度,然而,经过专家们的疏导和启示,中小学教师们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态度得到更正,进化心理学研究一般认为进化来的心理机制是影响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因(ultimatecause)[6],态度作为一种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其必然会对个体的行为倾向产生影响,由此,中小学教师们的职业行为倾向水平得到提升。二是,由于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改变了教师们的职业行为倾向。在课程干预中,聘请了心理咨询方面的专家来专门针对学校心理咨询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就各种心理问题的咨询策略给予讲授,并且进行了现场模拟,还教给中小学教师各种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开展专家与学员之间的面对面交谈,学员们的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讨论等,在这种融洽的环境和文化的熏陶下,进化心理学还认为社会环境或文化是心理行为变化的当前原因(proximate cause),正因如此,教师们的职业行为倾向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心理健康课程的干预,提升了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水平

职业价值观,是指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作用的积极认识和评价。本研究发现,课程干预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水平。造成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水平的改变,可能是由于教师培训培养中小学教师们的职业情感,从而提升了其职业价值观水平。伴随着教师们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过程,他们对其从事的职业逐渐形成正确的态度,并且伴随着积极成分的情感体验。而积极的职业情感体验,又增强了教师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对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了积极的职业憧憬,这使他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进而促进了教师们职业价值观水平的提升。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干预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职业归属感

职业归属感是指教师个体意识到自己属于教师群体中的一员,经常有与教师职业荣辱与共的情感体验;本研究还发现,课程干预能够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归属感水平。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其一,本次培训以众多教师为对象的课程干预,这就给予了老师们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让老师们能够一起相互倾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忧与乐,打破了教师在一个学校仅一两个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孤独,并且这也给予中小学教师一个不良职业情绪的适当发泄平台;其二,本次课程干预让教师们认识到同行们也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职业困惑,让教师们认识到存在职业困惑的正常性;其三,授课专家们对教师们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困惑进行疏导,引导教师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有归属感。由此,教师们的职业归属感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J].重庆:西南大学,2008.

[2]孙晓青,於荣,田海洋.基础教育心理健康教师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5,7(003):148-149.

[3]周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11):86-87.

[4]向祖强,刘鸣,何伯锋.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倦怠关系探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002).

[5]管培俊.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10,(017):29-31.

健康教育干预策略范文3

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机制的组织结构设置及工作体系的新旧比较

1•1新机制运行前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机制组织

结构图示及弊端分析就现行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而言,社区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教育所三条线均按照工作职责开展相应社区健康教育,但三套机构分属不同管理领域,相互间缺乏有效地联系机制。这种工作机制使社区健康教育呈现各自为阵、多头管理、资源分散、工作重复的状况,社区健康教育缺乏统一协调联动有效的工作机制。

1•2新机制的设置原则和结构示意图

1•2•1新的组织构架原则

“任务与组织平衡;分工明确;合作良好;适应环境,具有弹性”[2]的合理的组织结构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同时还应具有科学和规范的管理。

1•2•1•1形成主导性的管理体制“领导小组”可以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内疾控、基妇、爱卫办健康教育管理资源的整合;基层工作协调组的建立,可以实现社区组织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工作上的合理分工和协作。

1•2•1•2形成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整体联动的执行机制健康教育部门为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既有专业能力又具有行政协调职能的部门,在机制运行中成为行政与业务工作的交汇点和核心,在领导小组的协调下,统筹制定全市社区健康教育专业规划,并指导社区和部门进行规划的实施及评价。

1•2•2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组织结构

2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组织领导体系的建立与职责

新机制的组织结构设置好以后,制定了试点方案,选择了自流井区郭街作为试点社区,按照方案要求进行为期一年的新机制试点运行。

2•1市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领导小组的建立与职责

市卫生局、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发文成立“自贡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管理机制试点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为市卫生局、爱卫办、市疾控中心相关领导和卫生局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市健康教育所。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促进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良性发展的公共政策、部门协调、支持环境;负责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办公室负责制定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总体规划、建立成员单位联系会议制度,规划实施,信息,业务指导和培训。

2•2区(县)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领导小组建立与职责

为确保上级有关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部署的顺利进行,结合辖区实际有效实施,根据市领导小组的要求建立了“自流井区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管理机制试点领导小组”。成员由区(县)卫生局、区(县)疾控中心领导及区卫生局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区疾控中心健康教育科。领导小组职责:负责制定促进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良性发展的区域政策,部门协调。办公室职责:按上级要求提出社区健康教育试点实施意见,组织实施成员单位联系会议制度,协助市进行技术指导及培训。并协助郭街办事处建立和完善相应组织及明确职责。

2•3基层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技术协调组建立

按照市区两级领导小组的要求,自流井区郭街成立了“郭街健康教育工作技术协调组”成员由办事处领导和辖区内社区负责人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组成。职责分工:街道办事处:牵头组织协调拟订本辖区计划,督促检查工作开展,完成年终总结。社区居委会:负责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动员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调查了解、动态掌握本社区健康状况和健康危害因素,根据上级方案,结合本社区状况,开展适合各人群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

3运行情况及效果

为期1年的试点,各级领导机构、办公室以及基层协调组均按照方案要求召开定期会议,通过能力培训、技术指导、集中式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的开展,体现出新建立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管理机制在各级组织结构间运行畅通,部门间配合紧密,试点社区健康教育活动蓬勃开展,群众参与积极性显著提高,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3•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运行

在新机制运行中,市、区级健康教育部门作为市、区级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卫生工作重点、重点疾病防治以及国家卫生宣传日(周、月)的活动安排,制订了年度计划,开展相应业务培训,并在重大疾病控制以及需要开展应急健康教育时,及时制定和下发相关健康教育工作安排。作为健康教育业务技术指导中心,真正承担起了社区健康教育的策略制定和业务指导,为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导航兵作用。在基层工作协调组的统一安排和协调下,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在社区组织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间得到统一安排、统一实施,健康教育活动有序开展,充分体现和发挥了社区组织的组织协调作用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支持作用,社区健康教育科学性和针对性都更强了。

3•2效果评价

3•2•1新机制发挥了统筹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作用,使爱国卫生健康教育、疾病控制健康教育和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健康教育在内容上能够协调安排;

3•2•2有效整合了行政与业务技术资源,通过“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管理机制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健康教育业务技术部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2•3在基层工作协调组的统一安排和协调下,新机制有效整合了社区组织的组织协调作用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支持作用,完善了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3•2•4新机制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组织的职责更加清晰,双方建立了很好的工作互动关系,社区组织对新机制中的角色普遍认可,积极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配合,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工作更加有序和协调。

3•2•5从基线调查和终期调查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资料分析,试点社区干预前与干预后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了3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932,P=0•000);试点社区干预后的知晓率比对照社区干预后健康知识知晓率高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7•395,P=0•000)。试点社区干预前健康行为形成率与干预后健康行为形成率提高2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439,P=0•000);试点社区干预后健康行为形成率比对照社区干预后健康行为形成率高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93,P=0•010)。

4讨论

健康教育干预策略范文4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相约健康行”行动,逐步推进健康策略,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高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预防和减少各类疾病的发生,不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加快建设和谐幸福提供健康服务支撑。

二、工作目标

以社区、中小学、医院、企事业单位等场所为重点,以树立经营健康理念、养成30种健康行为、掌握10项基本卫生技能为具体目标(见附件1),以“三个一”健康知识传播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到2012年底,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80%、70%以上。

三、工作任务

(一)办好一个健康教育大讲堂活动。由各社区负责,针对辖区居民关心的卫生健康热点问题,结合各种卫生日和健康教育主题月活动,每月举办一场健康教育大讲堂活动,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进社区(家庭)、进学校等巡讲活动,重点普及30种健康行为、10项基本卫生技能,居民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75%、65%以上。

(二)设立一个健康教育咨询点。由各社区负责,联合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立一个健康教育咨询点,为群众提供健康咨询、行为干预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服务;在各社区设置固定规范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宣传健康教育知识和理念,定期更换宣传内容;发动辖区单位特别是窗口单位利用宣传橱窗、电子屏幕等载体,经常性向群众宣传卫生科普知识。

(三)培养一小时锻炼习惯。由各社区负责,在辖区企事业单位实施健康促进策略,广泛开展“每天锻炼1小时”、“走楼梯、健身心”、“20分钟急步行”等健康促进活动,举办健康保健知识和基本卫生技能普及讲座,干部职工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80%、70%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各社区要成立“相约健康行”行动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安排专项经费,强化推进措施,靠实工作责任,确保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二)形成合力。各社区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统筹协调,共同推动我辖区群众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不断向纵深开展。

健康教育干预策略范文5

【关键词】 内瘘; 血液透析; 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4-0092-02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e, ESRD)患者主要的替代疗法,并随着透析技术的广泛应用,ESRD患者长期生存率明显提高。而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是HD患者的生命线[1]。自1966年Brescia和Cimino建立动静脉内瘘以来,动静脉内瘘已成为目前最重要、最常用的血管通路,而血管通路失功常是透析患者住院的重要原因。文献[2-3]认为患者对内瘘保护意识淡薄,保护能力不够,这些是引起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血透患者保护血管通路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在近年来提高慢性病患者自我护理的研究中,有学者引入了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模式,笔者所在医院以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为指导,对血液透析患者内瘘自我护理能力进行健康教育,以探讨其在HD患者中对内瘘血管自我护理方面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透析室中的门诊HD患者40例,包括男24例,女16例;年龄33~72岁;其中原发性慢性肾炎24例,糖尿病肾病6例,痛风肾3例,高血压肾病6例,多囊肾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血液透析指征,需进行HD治疗,透析时间≥3个月,每周2~3次,每次4~5 h。排除意识障碍、有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有精神障碍或精神病史者,患者均自愿参加本项研究。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以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为指导,依据HD患者所处内瘘自我护理行为的具体阶段,制定健康教育策略和具体内容,形成分阶段的健康干预指导,实施时间6个月。干预形式及时间:个别指导每周1 次,30 min/次;群体干预、每周1 次,60~90 min/次。肾友会每月一次,30~60 min/次。具体健康教育策略如下:(1)前意向阶段 本期特点为HD患者目前没有进行内瘘自我护理的意愿。此该阶段需提醒患者不进行内瘘自我护理所产生的问题和内瘘自我护理带来的好处, 并使用成功事例来鼓励患者进行权衡利弊,激发其产生内瘘自我护理的动机。此阶段干预次数一般为5次。(2)意向阶段。处于本阶段的HD患者有进行内瘘自我护理的意愿,打算在未来6个月内进行内瘘自我护理,但无明确的计划和承诺。此期干预着重于解释内瘘自我护理对透析的影响,来坚定HD患者进行内瘘自我护理的决心,鼓励患者说出心中的顾虑,帮助分析顾虑产生的原因, 加强患者的信心,同时对其家庭成员宣传进行内瘘自我护理的益处。必要时介绍内瘘自我护理较好的患者,坚定其行为的决心。干预次数为4次。(3)准备阶段。该阶段HD患者打算在近期内进行内瘘自我护理,或者已经有意识地进行内瘘自我护理,例如买了握力器及护腕等。此期强调与患者的合作关系,发放内瘘自我护理相关资料,介绍内瘘自我护理的方法和技巧。同时通过与家属的访谈争取家庭成员的合作。干预次数为3次。(4)行动阶段。处于该期的患者已经开始进行内瘘自我护理,并已达到内瘘自我护理的相关目标行为,但该行为尚未超过6个月。处于该时期的患者需要强调鼓励其持之以恒。干预次数为2次。(5)维持阶段。此期患者坚持进行内瘘自我护理已经超过6个月,已经相对稳定。但仍然需要强化管理及避免退回。每个月对患者的行为改变进行量化评分,将行为改变后的控制指标与开始行为改变时的指标评比,肯定患者作出的努力,给予正确的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为改变速度会减慢,特别要与患者及家人讨论故态复萌的危险,帮助患者寻求家人的支持。

1.2.2 评价方法 在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采用客观和主观的指标测评HD患者内瘘自我护理行为所处的阶段、内瘘自我护理能力、健康教育效果、内瘘并发症。(1)行为改变分阶段测评表[4]。共4个条目,把个体的行为改变过程进行分期,分为5个阶段,主要用于测评HD患者内瘘自我护理行为所处的阶段。内瘘自我护理行为改变阶段评估问卷包括1个问题,即“你有没有认真地想过进行内瘘自我护理?”,患者自行选择答案。选择回答“没有想过进行内瘘自我护理”,则为前意向阶段;如回答“是的,我准备在下6个月进行内瘘自我护理”,则为意向阶段;如患者回答“是的,我准备在下个月进行内瘘自我护理”,则处于准备阶段。 如患者为已进行内瘘自我护理,但时间未超过6个月则为行动阶段,如果时间超过6个月则为维持阶段。(2)效果评价指标。以内瘘并发症为评价效果的客观指标。以内瘘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教育效果两个自评式问卷作为干预效果的主观指标。采用科室制定的自我护理能力调查表,包括遵医嘱用药、功能锻炼、避免压迫、避免损伤、预防感染、自我监测、生活习惯及内瘘异常的处理,采用5点记分法。健康满意度调查表,分A、B、C、D4个等级,相对应的分值为3、2、1、0分,满分为30分,共10个问题。

1.3 统计学处理

将搜集的资料检查、核对后,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患者满意度、自我护理能力比较

干预后患者满意度、自我护理能力高于干预前(P

3 讨论

以行为改变为目的的健康教育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5]。健康教育措施需要与行为改变阶段匹配[6]。在干预过程中,若不考虑行为改变的阶段性,其干预的效果甚微[7]。行为分阶段干预是依据干预对象所处不同的行为阶段及相应的心理需求设计干预方案而进行的干预。该理论把行为改变分为五个阶段,其意义在于为行为的过程提供了一个量化的评价指标以评定患者行为改变的具体进程。医务人员应仔细评估透析患者,确定他得处理哪一个阶段,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在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的指导下,任何一个患者都可能从前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避免了过去武断地把患者分为“配合”、“不配合”,而使部分患者失去了指导的机会。根据个体所处不同的行为变化阶段和需求确定健康教育方法的必要性,是该理论最突出的特点[8]。

顺利进行血液透析的基本保障是建立动静脉内瘘[9-10],保护好内瘘除了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外,更主要是靠患者自己对维护内瘘的知识的掌握和实施。特别是门诊透析患者,间歇期在家度过,工作人员应传授有关保护知识。因此对患者进行内瘘的健康教育,提高自我护理能力至关重要。本研究以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为指导,将健康教育融入到患者行为不同阶段,使其充分掌握内瘘自我护理的相关知识,强化自我护理行为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干预6个月后HD患者内瘘自我护理能力提高,内瘘自我护理行为所处阶段显著提高,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下降,患者对健康教育效果的满意度提高。由此可见,基于HD患者内瘘自我护理行为所处阶段,以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为指导进行干预,确实取得了行为改变上的成功。

综上所述,以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为指导的健康教育可提高HD患者内瘘自我护理能力、内瘘自我护理行为所处阶段、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并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丽萍,李亚洁,谢翠华,等.行为转变理论在糖尿病患者足部自我护理行为中的作用研究[J].护理学报,2008,15(1):16-19.

[2]杜春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0):1832-1834.

[3]宁志芳,符霞.延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护理方法[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4):364-365.

[4]Ha B T T,Jayasuriya R,Owen N.Male involvement in family planning in rural Vietnam: an application of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2003,18(2):171-180.

[5]孔浩南,胡俊峰.健康行为改变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进展[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0,5(3):219-222.

[6]Aveyard P,Massey L,Parsons A,et al.The effect of Transtheoretical Model based interventions on smoking cessation[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9,68(3):397-403.

[7]Frenn M,Malin S.Diet and exercise in low-income culturally diverse middle school students[J].Public Health Nurs,2003,20(5):361-336.

[8]傅华,李枫.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74-84.

[9]张维娜,姜亚芳.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照顾者负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016-1019.

健康教育干预策略范文6

关键词:高血压;健康教育;新进展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变化,高血压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高血压是造成心、脑、肾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目前医疗费用高, 许多老百姓看不起病的情况下, 利用健康教育的有效武器, 使已经得了高血压的人血压得到控制, 不出现或减缓出现并发症, 这样能减少相当大的经济开支。与治疗相比, 健康教育投入很低而效益却很高, 是一项一本万利的工作, 是防治高血压最廉价和有效的策略。探讨高血压的致病因素,对高血压的健康教育干预,降低发病率有十分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探讨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人治疗的影响,本文总结近年来,高血压健康教育研究方面的新进展,旨在提高对高血压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探讨新的教育模式和思路,推进高血压健康教育水平的发展,让更多的高血压患者从健康教育中得到益处。

1、健康教育模式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有系统地进行全民性的社会教育活动,将有关卫生保健知识传播给人们,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认识危害健康的因素,使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社会干预是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健康教育是控制和预防高血压病的重要手段,但对于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迄今没有一种公认的模式。为探讨社区高血压病患者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对社区医疗服务站做输液治疗的56例高血压患者应用临床路径实施健康教育,效果满意。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具体讲解内容由护士决定准备,现场发挥。实验组按照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制定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路径表,健康教育质量考核教育评分标准;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根据患者的需求,按路径表时间,反复讲解,评估,教育,评价,直到达到最终目标。建立健康教育路径表实际上就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时间表和计划表,使护士知道做什么,怎样做,逐项落实,防止漏项,健康教育路径以严格的时间框架为指南,使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有预见性。

利用患者在社区服务站做治疗期间进行健康教育,时间集中,健康教育不间断,大大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在病区建立医护人员共用参与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患者入院后 24 h 内管床医生和护士收集的患者资料,初步制订患者的健康教育计划,并对健康教育内容进行分工,医生以疾病防治知识及患者心理疏导为主,护士则以患者的行为干预和一般卫生知识的教育为重点。医护人员共同参与的健康教育模式,使医生由过去被动地接受患者的健康教育咨询转变为主动地为患者提供服务和分忧解愁,增加了医、护、患三者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加深了彼此间的感情,有效增加了健康教育效果,从而提高了患者对医护工作的满意率。总结健康信念模式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通过评价个体健康信念及影响制约健康信念的因素,制定提高个体健康信念的策略。在评价个体健康信息之后护理人员需要按照健康信念的模式,争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增强个体健康信念,促进个体行为的改变,提高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开展电子宣教有利于提高护士的综合能力。将一部分有共性内容的重要性的健康教育工作由电视录象替代。使护士可利用更多的时间解决患者个体化的健康教育问题。

2、评价健康教育对治疗的影响

高血压属于慢性终生性病,需要终身治疗,以保证高血压控制在一个良好的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的最终目标。为探讨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人治疗的影响。进行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干预6个月观察健康教育后的效果,观察健康教育后患者的血压、血脂、体重变化;观察患者的饮食习惯、休息、锻炼、良好的心态培养情况;观察患者坚持服药、治疗、门诊随访情况;对观察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指导健康教育更有效进行。健康教育可帮助患者有意识地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对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从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高血压病的综合治疗效果。吸烟是高血压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者一旦被确诊高血压病后,改变不良习惯便成为治疗目标之一,但部分患者常难以戒除吸烟习惯,致控烟效果不佳。因此,在执行戒烟和控烟处方中,需针对初诊高血压病吸烟个体心理、个性和行为特征,分别给予不同的干预措施(包括矫正人格缺陷、减轻心理压力和保持良好的情绪),可望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分析,得出的结论为护士要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改变患者不正确的治疗观念,不断提高患者的依从行为。

患者就诊时我们要给患者更多的信息,尽量让患者记住所给的建议,减少方案的复杂程度,使治疗方案简单化。服药的依从性是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率和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控制率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改善生活质量即大幅度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手段。由于服药的依从性不佳,血压往往会持续在一个较高水平,不仅对患者的生活带来不便,并有一定的危险性。同时加重了心脏和肾脏的负担,又易导致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等。观察高血压高峰时间的血压,对指导用药、治疗、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等有着重要意义。对有高血压家族史,一过性高血压患者,应作为 ABp 监测的重点对象,并及时实施心理护理,及其他干预措施,防止其转为持续性高血压。高血压亦属代谢综合性疾病,它与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高血糖密切相关,且有时是多个因素并存使高血压的易患者增加。因此高血压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应采取多种危险因素干预策略,从而更有效地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

3、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指导

高血压是终生性疾病, 需长期坚持合理服药, 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利尿剂长期服用可 引起电解质紊乱, 应定期复查电解质并注意补钾; 钙通道阻滞剂易致便秘, 应配合使用通便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卡托普利) 易致咳嗽, 一旦出现症状应停药; 此类药物饭后服用影响吸收, 故应在餐前 1h 服药。许多降压药物均可引起性低血压, 故在服药后卧床 2~3h, 变换时动作应慢, 站立时间不宜过久, 如出现症状者应立即平卧, 以免发生意外。高血压病人必须长期服药, 不可因血压一时正常就停止服药, 当出现血压下降过猛时应按医生指导调整用量或更换制剂。

了解患者的心理、生活、工作情况, 消除其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保持开朗、乐观的情绪, 遇事冷静、不急躁, 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耐心细致地为患者做好心理咨询、心理护理, 正确对待生活和工作的压力, 正确认识疾病, 使患者从心理失衡到心理平衡, 使血压得到更好地控制, 减少并发症, 延长患者的寿命。综上所述, 对高血压病人实施有效的健康指导后, 其通过饮食、休息、活动以及用药等知识的改变, 很好地控制了血压, 提高了生活质量, 延长了生命。

指导患者生活要有规律,正确处理好工作和休息的关系,做到劳逸结合,避免过于紧张、劳累高血压患者应该做到定时就寝、按时起床,按时进食、活动、学习和工作,按照自己的“生物钟”戒律来作息和活动,这样才有利于健康及预防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要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一般每天7~8h,老年人可适当减少至每天6~7h;中午最好略睡片刻,因为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午后小睡片刻,可以减少脑出血发生的机会。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工作和休息,加强工作的计划性,做到休作有时,忙而不乱,减少紧张;时间安排要得当,留有余地,做到从容不迫,防止紧张匆忙。注意科学用脑,劳逸结合,在紧张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如果感到头晕、头痛、眼花、注意力不集中时,要稍作休息,或到室外散散步,或在室内做做体操活动一下,或用不同性质的工作交替一下,使大脑得到休息,有助于大脑疲劳的恢复,减少因工作紧张、劳累而引起的烦闷不安、情绪急躁等不良情绪的发生。此外,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一些生活细节,防止意外发生。

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便秘;看电视时间不宜太久,不要饭后马上看电视,尽量避免看比赛类节目和剧情紧张、恐怖类节目;裤带松紧要合适,系领带时不可太紧,以利于呼吸的通畅;洗澡时水温要适中,最好为34~40℃,洗的时间不要太长,一般不超过15min,如果进行盆浴时,切勿让水满过胸部,洗澡时要把卫生间的排气扇打开;走路、爬楼时务必沉着稳重,不可贪块图急,防止突然跌倒而发生意外;外出旅游时随身携带降压药,不可停药。向患者解释良好的睡眠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指导患者使用促进睡眠的方法,如厅轻音乐、喝热牛奶、热水泡脚。为患者制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光线柔和,尽量减少干扰。根据患者的病情与患者或家属共同制定活动计划轻度高血压,可坚持工作,适当参加体力劳动,避免过劳。中度高血压,应增加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严重高血压,尤其舒张压在120mmHg以上影卧床休息。合并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4、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临床体会及参考近年来主要护理文献,归纳出“临床健康教育存在问题”7 条,调查对象为江苏、安徽、上海、福建、北京等地 56 所医院(其中部队医院 26所),7 条问题:教育时机不当;方法不当,教育形式单一;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健康教育目标不切合实际;语言缺乏技术性和吸引力;出院健康指导不够详细;健康教育深度不够。造成目前临床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健康教育认识不足;缺乏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及技能;工作繁忙,时间紧张或缺乏合理安排能力;资源不够。改进建议:改变临床护士的健康观及健康教育观;加强护士的健康教育知识及技能培训;在逐步缓解护士紧缺的同时,还应指导护士长科学用人,帮助护士合理调整健康教育时间;各级领导应重视健康教育投资。护士在开展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确自己的职能范围和法律责任,提高健康教育能力,有效维护患者及自身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患者对高血压健康教育的方式要各有不同,我们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激发患者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育者与学习者,首先要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根据患者的学习能力和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不断提高高血压病综合治疗效果,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提升民众的身体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 骆杰伟,陈慧,吴小盈,陈宏毅,卢荔红,沈晓丽.  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多态性及单倍体型与高血压病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05)

[2] 王宇新,徐珊珊,杜亚君.  药物对高血压病患者肾功影响的评价[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09)

[3] 柏红雨,赵秀英.  高血压病的现代治疗进展[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09)

[4] 彭澍,彭健,龚五星,方明,赵艳,罗礼云.  不同性别高血压病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多基因多态性关联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06)

[5] 陈志光,李佩远.  高血压病的中医药治疗[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13)

[6] 郭爱玲.  氢氯噻嗪及氢氯噻嗪与依那普利合用对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血脂及电解质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