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对策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民增收对策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民增收对策研究

农民增收对策研究范文1

关键词:民营经济;户企合作;土地股权

2007年以来,涪陵区秉持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实施了“以企带村”工程,以项目集聚城市工商资本反哺农业,建成了美心(集团)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金科(集团)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南方(集团)金山谷农牧科技园、桂楼(集团)农业生态园、天木(公司)农业观光园等五大民营经济助推农户万元增收的各具特色的农业示范园区。特别是涪陵区第一个吃“户企合作”螃蟹的民营企业重庆桂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建的“东江模式”,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一、“东江模式”案例剖析

“东江模式”从建立企业与农户长效增收机制和建设生态农业的高度,在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实现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生态保持、企业和农民增收三赢的目标。

(一)户企合作以企带村: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新探索

“东江模式”源于重庆桂楼集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营盘村实施的“东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桂楼集团公司在涪陵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利用企业经济优势,突出营盘村土地资源和近郊区位优势,大胆进行“户企合作,以企带村+土地股权”统筹发展机制的探索,大力推行“猪沼果(菜)”一体化的环保生态农业,走出了户企合作发展经济的新途径,我们称其为“东江模式”。

户企合作“东江模式”流程示意图(二)“猪沼菜(果)”生态农业:持续发展新模式

桂楼集团公司在建设“东江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时,利用猪沼菜(果)”种养循环模式,建立生态农业园,解决农事、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首先,按照“户企合作,股份合作”的统筹机制,完成了“东江优质生猪养殖场”以及畜牧粪便干湿分离与沼气池等配套建设项目,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示范引导作用,推动了整个“东江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建设步伐。第二步,完成了生猪养殖场到种植园区的生产便道硬化、肥水喷灌管网安装等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步,整理开发土地、实施机耕机种机收,推广优良品种,培育蔬菜(果)品牌,抢占涪陵与重庆城区蔬菜(果)供应市场。第四步,完善园区农业观光功能与体系,构建“猪沼菜(果)立体农业与观光农业高度结合”的“东江现代农业园区”经营模式。由此形成了“产业-废弃物-再生资源-产业”的循环经济利用模式,实现了生猪养殖与果菜种植的有效结合,增加了园区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了户企合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户企合作东江模式:城乡统筹发展新思路

1.工业理念抓农业发展,开辟以工哺农新途径。“东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实践的“户企合作,以企带村+土地股权制”的发展模式,其实质是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到农业,把公司制企业的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经营手段、分配方式,成功嫁接到农业园区的经营和管理上,延伸到农村土地使用权的盘活上。

2.种养生态循环模式,促进户企合作可持续发展。如果说桂楼集团公司与农民建立“户企股份合作制”是从生产关系层面进行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那么发展“猪沼菜(果)”种养循环模式,则从生产力层面进行创新,为村企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3.规模化生产经营,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东江模式”拓宽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渠道,通过改土地粗放式、分散式经营为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升土地的使用效益,极大地激活了农业生产力。同时,伴随土地规模经营而来的劳作环境的改善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使农村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到目前为止,园区共吸纳农民469亩土地入股,其中用于发展种植业的耕地415亩,常年从事种植业的员工只有18人,人均管理耕地23.1亩,种植效率提高了10倍。

4.城乡资源合理流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以企带村形式,发展现代农业,把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优秀的管理人才、管理方式、物质装备、生产技术等要素引入农业产业发展,弥补了农村农业发展缺人、缺钱、缺信息、缺技术、缺装备的劣势,突出了营盘村土地资源与区位优势。

5.农民素质整体提升,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通过土地入股成为股东,公司在对园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过程中,先进经营理念和现代企业文化等不断在当地农民中传播扩散,改变了农民的生产观念,提高了市场竞争意识,使农民的整体素质得以提升。

6.土地股权制,提高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可能性。东江模式通过户企股份合作机制,从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找到了农民稳定增收的切入点,为工业反哺农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一是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双向调节,企业在基地建设、农民培训、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直接进行投资,整合国家、企业、农民三者的开发资源,有效缓解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投入有限、农民积累不多、社会帮扶太弱”的矛盾。二是土地股权制,推动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体制的自身变革。三是户企股份合作制有助于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民增收难题得到有效缓解和突破。入股农民在得到最基本利益――土地租金保障的前提下,参与企业赢利后的第二次利润分配;公司返聘农民务工的工资收入,从另一方面对农民增收给予了保障,建立起了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

二、东江模式助推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问题

(一)户企合作服务管理问题

一是民营企业本身的问题。参与户企合作的民营企业规模不大、技术能力不强、发展带动能力较弱;少数企业主大局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只希望通过户企合作项目套取政府扶持政策补助,壮大企业实力,对村企共建项目只做表面文章,想方设法应付了事,投入较少。二是政府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户企合作面临管理的婆家多,职责分散,政策扶持资源零乱重叠,引导服务管理、农民合法利益维护不到位,长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相关部门及责任人员户企合作介入不深、缺乏主动性,对村企共建的发展项目未作科学统筹规划,造成村企双方共建项目的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用地行为不规范、发展政策不确定,影响项目长远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

(二)农民失地潜在风险问题

户企合作、以企带村的股份合作制,缺少农业产业化经营破产风险的减震机制。一旦公司破产,作为股东的农民按法律规定应将作价入股的土地承包权拿出来清偿债务。这就意味着农民必须承担失去土地,成为无业游民,重新跌入贫困群体的潜在风险。

(三)土地入股利益保证问题

在一般情况下,每家每户将土地承包权作价入股,在与“龙头企业”合作组建的公司中,农民只能是小股东,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是由大股东控制的。将农民的命运掌握在大资本手上,风险很大,接下来的疑问便是,如果大股东抽逃资金,污赢为亏,不给农民分红怎么办?

(四)土地公平估价问题

现在对于土地入股如何作价还没一个全面而科学的评估机制。农民的土地到底应该作价多少,形式上是公司和农民共同商定,而实际操作中是公司说了算。农民要么算不清楚,要么公司故意给农民算了一本“糊涂帐”。这就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公司的利益,而农民的利益就成了砧板的肉,任大资本恣意宰割。

(五)土地以租代征问题

户企合作模式基本上是通过以租代征方式获得农村土地使用权,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土地面积“缩水”的问题。企业追求的是商业利益最大化,在规模经营产业化过程中,对土地进行平整改造,配套建设沟渠道路,农产品生产加工用房,无形中打乱了农民土地承包时的四址界线,耕地面积被人为缩水。如果公司因各种原因中途退出或户企合作正常终止后,缩水耕地损失由谁来承担?谁来100%的归还农民土地承包合同上的耕地面积?二是改变耕地用途的问题。户企合作发展的渔业、生猪、肉牛、兔、羊等养殖产业,农产品生产、加工、管理等用房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土地使用性质,国家在追究违法用地责任时,这个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三是土地复耕的问题。户企合作退出后,土地恢复原貌和耕种需要很大一笔资金,这个由谁来负担,谁来保证兑现?

三、民营经济助推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近几年以企带村的探索实践中,“跑马圈地”已经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并且要通过法制措施逐步规范户企合作行为。民营经济助农增收必须站在“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多予少取”这一高度去思考、去谋划,去实践、去发展,必须把生态环保作为户企合作的第一要务。

(一)加强引导服务管理,助推农户万元增收

一是发展民营经济,扶持龙头企业。加大开发开放力度,只要是国家没有明文禁止的领域,只要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综合实力,有利于助推农民增收都应该向民营经济敞开大门,并从税费减免、土地使用、金融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民营经济助推农户增收的综合实力。

二是创新金融机制,破解融资难题。户企合作最大的制约瓶颈就是企业和农民投融资难题。设立中小型企业投资担保公司,改变传统的抵押担保方式,积极探索订单(产品)融资,发票(买卖双方的购销合同与增值税发票)、保理和商品(大宗商品存货或者货权作为质押)融资等贸易融资新模式,解决户企合作中的企业发展融资难题。设立农民投资担保机构。为实施户企合作项目的农户提供投资担保。积极探索“金融部门发放信贷资金+政府贴息+企业担保+农户(向企业交售订单农产品)偿还”融资模式。从而实现“确保放贷回收、减轻企业投资压力、保证产品收购来源、增加农民经营收入”的互利互惠效果。

三是强化服务监管,助推户企合作。通过法律法规规范民营经济助推农民增收行为,政府相关部门要主动介入户企合作,建立统一的户企合作信息资源系统,统筹规划产业布局,提供项目规划、融资支持、土地流转、技术咨询、市场开拓、风险评估与控制等行业服务,切实履行综合协调、监督管理职能。

(二)做大做强切好蛋糕,确保户企合作可持续发展

一是把“蛋糕”做大是发展之基。“蛋糕”做大指的是要努力提高户企合作生产经营效率、农产品附加值、资源的永续利用。通过资本化运作、集约经营土地资源,把各种现实的生产要素整合起来,实现最优化结合,寻求最大化增值。

二是把“蛋糕”做强是持续之源。让农民真正得到利益,才能得到农民的广泛拥护,户企合作才能有不竭的生命力。一方面以户企合作为龙头,发展周边村社农户按统一技术标准、生产流程、包装标识、市场销售组织生产,提高户企合作的集聚能力与辐射带动实力。另一方面增加农民务工收入。户企合作要最大可能地雇用当地农民进行带岗培训,让农民成为新型的产业工人,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收入。同时增加股份分红收入。户企合作的产业要向精、深加工方向延伸发展,延长产业链,实现公司效益最大化,确保入股农民红利收入最高化。

三是把“蛋糕”切好是和谐之本。建立健全户企合作利益协调机制,在将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下,兼顾企业和村集体利益,做到个人、村集体、企业三赢。一要合理选择合作项目。各村历史、立地条件不同,因此在户企合作助农增收时,应充分考虑各自实际,合理选择村企共建项目,切忌企业与民争利;二要合理选择利益联结机制。这是户企合作的关键。主要包括三大机制:建立在散户生产基础上的“订单保护”捆绑机制,即企业和农户签定农产品收购定单,实行保护价收购,企业只有在完成产品回收,履行了助农增收义务后才能享受政府的扶持政策;建立在土地返租基础上的“基础加绩效”工资制。即农民在只投入劳动力的前提下,承包企业指定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在确保其基础工资的情况下,根据上交产品的数量与质量确定生产者绩效工资;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绩效报酬”机制,即业主与农户签定《种养合同》,由业主提供种苗、技术、饲料等生产物资,农户提供生产场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业主承担市场风险,农户承担生产风险,并通过向业主交纳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获取劳动报酬。三要合理选择合作方式。户企合作的核心资源是土地,应根据户企合作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以下三种不同的合作方式:地租股份制,农民用土地租金入股,按出资比例承担经营风险和利润分红;土地股权制,农民把土地作价入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复式股权制,农民股权为“土地作价+土地租金”,主要目的是通过政府补助方式,保障农民利益最大化,有效释放户企合作助农增收综合效益。

(三)创新土地管理机制,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一是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保险基金机制。即通过统筹保险或者商业保险手段,在农民土地流转收入、股份作价本金或分红中按照一定比例提取户企合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公司破产债务清偿、改变耕地属性土地的征地补偿、土地复耕补偿、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的减震机制。最大限度降低破产失地农民跌入贫困群体的可能性。

二是明确土地产权关系与主体。依法赋予农民永久的土地使用权,突破传统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的经营形式,将传统的集体与农民之间对土地的租赁关系转变为委托关系,并通过合同的形式明确权责,得到法律的保护。通过合同关系,将农村集体与农民的关系定格为市场的关系,以便更好适应以竞争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环境。

三是注重土地股权制的公平性。土地股权是股份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这直接决定了农民股份的多少以及公平与否。建议按照集体土地和户籍关系的管辖范围,在社区集体组织内部按人口来界定和分配土地股份权,失去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如农转非、去世)的乡村人口不再参加土地股权的分配,从而保证农村土地制度稳定性和收益分配的公平性。

四是建立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和价格评估机制。促使土地产权的价格化,通过市场竞争科学地确定农村股改土地的市场价格。股份制改革实际上以资本合作为基础,无论是在决策过程中还是在分配形式上均强调资本本位,符合土地市场发展的趋势。因此,实现土地产权的价格化实质上是土地产权资本化,通过价格评估确定土地产权股份的划分和流转,决定在决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流向和收益分配环节中收益分配的问题。

五是坚持以工业化理念推进土地股权制改革。在适宜规模经营的地方通过土地产权的合理转让建立农业股份制公司,吸引工商业资金投入农业,促进农业与现代化市场经济接轨。允许外来资本进入农村土地市场,从农民手中购买或租赁承包经营权,集中土地进行规模化生产,实现农业机械化。

六是强化土地使用属性监理。保护农村耕地,限制农业用地的用途,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股权化以后的农村农业用地原则上应以农业生产、开发为主。严厉打击非法征地、低价征地、无偿圈地、以公共利益征地后又改变土地用途或卖给开发商、以租代征等违法行为。建立对地方各级政府的监督体制,确保地方政府严格、有效执行国家的措施,杜绝基层政府对户企合作中以租代征行为给予默许的现象。

(四)健全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失地农户后顾之忧

一旦户企合作的公司破产,农户的失地潜在风险就暴露出来了,为避免失地农户再次跌入困难群体,必须要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一是加大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力度。制定失地农民培训的总体规划。明确主管机构,从培训对象、内容、时间等方面统筹协调,劳动、农业、科协、教育、老促会、扶贫办等方面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要有针对性地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和形式,将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订单式培训与推荐就业相结合,职业技能培训与引导性培训相结合。

二是切实推进失地农民就业。在统筹城乡就业时,把失地农民就业纳入优先安排范围。在政策上激励失地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享有城镇失业人员同等的优惠待遇。对尚未就业的,享有城镇失业人员同等的免费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

三是建立完善的失地农户社会保障制度。优先建立基本养老机制。要改变一次性货币安置为主的做法,按照政府、村集体和个人4:4:2的比例筹措资金,对失地农民全部实行养老保险。在失地农民自愿基础上,将其纳入城市户籍管理,在医疗、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社会保障部门要直接介入用地过程,确保失地农民生活保障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黄小君.户企合作营林模式初探[J].中国文秘网,2011,(6).

[2]刘学侠.土地股份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J].农业经济问题,2007,(7).

农民增收对策研究范文2

关键词农村产业结构;农民收入;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天津市

中图分类号 f321;f32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011-03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它不仅有利于直接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而且有利于缓解目前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关于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理论界已有较多研究。

在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中,齐晓丽、冯彦妍着重从家庭经营收入、劳动报酬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等几个方面对农民收入结构进行了考察,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在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关系的实证分析中,谭燕芝[1]表明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金融发展,但农村金融发展却不利于农民增收,也不是农民增收的格兰杰原因,并且农村金融发展对于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农民增收对于农村金融发展的贡献率;在农村社会保障与农民收入增长的互动作用分析中,张秀生教授[2]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内涵及作用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笔者基于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的数据,通过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农民收入的关系[3,4]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并有针对性地对增加农民收入提供相关建议。

1数据来源

笔者采用天津市1980~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变量包括天津市农民收入水平的人均纯收入,用i来表示;由于数据的可得性,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养殖业所占的百分比来表示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用s来表示。为避免因数据变化带来的剧烈波动和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分别表示为lnr和lns(见表1)。

2实证方法

2.1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农民增收对策研究范文3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民;增产;收入;粮食产量;影响

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的机械化,同时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是实现农业增产和农业增收的重要手段。鉴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农业的机械化,提高机械化水平。

一、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代表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化水平,极大的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可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和农民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增产的促进作用

农业机械化极大的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是对传统农业发展的创新和改革。首先,农业机械化使得人均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粮食生产区推进机械化的进程,大大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以及产出率,真正的实现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拓展了农产品的范围,进而调动了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其次,农业机械化扩大了农业产业化的规模,摆脱了生产和经营管理对农业发展的束缚,扩大了发展规模,进而推动了农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可见,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并且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截止到2012年,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达到了57%,农业进入了机械化阶段,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二)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

农业机械化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还未=为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农业机械化的推动下,粮食产量提高,并且投入减少,这就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解放了劳动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大的提高了农业发展的效率,减少了人力的投入,这就解放了劳动力,进而使农民可以通过其他推经赚取更多的报酬。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各种大型以及中小型的农业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对提高农业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各个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水平还不是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首先,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多,且人均耕地少,这就使得在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解放出的剩余劳动力难以完全吸纳,特别是在二元经济状态下的农业基础较为薄弱,政府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缺乏充分的支持和补贴。其次,由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进程处于起步阶段,农业机械各个方面还不完善,进一步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例如机械使用对能源供给以及环境的重大影响,特别是随着我国农业机械使用量的不断增长,耗油量也不断增加,于此同时机械的使用效率也不高。此外,石油价格的上涨对机械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加大了机械化的成本,并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对策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的增产和农民的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需要着眼于当前农业机械化过程中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进程,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研发的投入

农业机械化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因此需要政府加强对机械化研发的投入,特别是要对一些生产效率低的产业进行技术的扶持。充分的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而根据国情建立相应的机械化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同时政府要采取优惠政策鼓励机械企业建立自身的研发机制和研发体系,并引入到市场竞争中,为机械化注入竞争的血液,推动机械化的快速健康发展。此外,为了建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良性循环,需要引导院校的参与,共同克服技术难题,真正的做到优势互补,加快相关产品的成果转化进程。

(二)加快农业机械推广速度和范围

农业机械的研发是农业机械化的一个开端,研发出适合地区使用的农用机械以后,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措施进行机械的推广,即让农民了解到机械的性能和效果,进而调动其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建立一支推广团队,方便技术人员对农业机械的使用进行技术指导,包括使用和维修保养的方法,提高农民使用机械的素质。此外,还需要向不发达地区进行技术的推广,使农民及时的了解产品,并自觉的使用,特别是要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使其了解到机械化的信息,真正的使其成为农业机械化的主力军。只有农民掌握基本的农业机械知识,才能够结合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正确的使用机械,充分的发挥其增收和增产的作用。

(三)建立机械化发展体系

大力开展科技下乡培训活动.用知识武装农民,这就需要建立良好的科技培训体系,各级政府将乡村机械化使用率作为干部考评点,建立科技与使用者之间的桥梁。更要增强农民对机械使用的信心,建立适当的机械使用风险保障机制,鼓励农民使用新机械,要确保通过机械的使用让农民看到实在的好处,通过收入的增加让他们自发使用机械。改善农业机械发展的环境,设立机械使用基金,确保机械的使用而增收,建立一种良性的循环模式。

四、结束语

总之,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农业的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提高农业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政府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加大对农业机械的资金和技术投入,鼓励企业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并做好相应的推广工作,进而提高农业的生产质量和效率,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瑞成.科技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障碍与对策研究[J].农业技术经

济,2012(02)

[2]张晓山.农民增收问题的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07)

农民增收对策研究范文4

[关键词] 农民;收入;农村产业结构;非农产业

[中图分类号] F3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4-0085-0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今天,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农民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必须处理好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才能确保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农民收入现状

1.农民收入水平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人均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但农民收入水平相对比较低。2005年以前,我国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2008年人均纯收入上升为4761元,如折合为美元,平均每天不足2美元,许多农村人口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值还要低很多。国务院扶贫办有关负责人目前表示,随着2009年我国上调扶贫标准,即贫困线由2007年人均年收入786元提高至1067元。扶贫标准上调后,“绝对贫困线”和“低收入人口线”这两条线合二为一,扶贫开发的目标人群在原来1497万“绝对贫困人口”基础上,又增加了2841万的“低收入人口”,两者合计约4320万人,占全部农村人口的4.6%。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近几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首先,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由6485.2元扩大到11024元,城乡收入比由3.21∶ 1扩大到3.32∶ 1.其次,城乡居民收入稳定性存在较大差异。受市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具有不稳定性,而城镇居民收入在国家政策的强力保障下连续稳定增长。

二、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1.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种植业中,粮食种植比重大,经济作物比重小;而粮食作物中,水稻、大豆和玉米种植比重大,其他粮种植比重小。粮食作物中符合绿色产品标准要求的比重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农、林、牧、副、渔业中林、牧、副、渔业发展较慢。经济作物及林、牧、副、渔业还没有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受国际粮价下行的影响,粮食作物价格上涨的空间不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2.耕地状况逐年恶化

水土流失,土壤结构恶化。施用化肥、农药过多、农家肥过少,几乎没有秸秆还田,使得土壤肥力越来越差。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特别是水利设施,有灌无排,土壤盐碱化加剧。农民集约化经营规模较小,土地零散,限制了大型机械作业,小型拖拉机和牛马耕作使农田耕层变浅,土壤日趋板结,蓄水能力差。耕地状况逐年恶化,使农民增收困难。

3.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过高

2008年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22.7%,上涨幅度远远超过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削减了农民的收入。由于市场供求、价格等多种原因,农民收获的粮食不能及时、全部出售,无法转换为现金收入。农民的存粮增多,不仅增加了粮食储存的成本支出,而且还影响了农民的购买力,甚至影响到农民下一周期的扩大再生产,进而影响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

三、我国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1.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力度

研究表明,生产成本高、农产品价格低是农民收入低的重要因素。国家要建立比较稳定的产后服务保障体系,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从而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农民注重绿色生产,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突破进口国的绿色堡垒。另外适当降低生产资料的税收,进一步增加农业补贴。鼓励收购国内粮,减少农民粮食存量。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的投入,提高农业科学技术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撑。

2.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农村市场监督

要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杜绝假种子、假农药流入市场。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创办覆盖农、林、牧、副、渔业的专业销售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在市场的竞争力,保障农产品市场销售价格的合理性,使农民在实物转化为现金过程中收入有所增加。

3.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非农产业

在稳步发展粮食作物基础上,加快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形成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各地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农业格局。加快非农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构建符合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标准的农产品加工基地,使农民在加工过程中增加收入。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培养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民,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走集约型发展道路,同时也可满足农村非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淑芳.黑龙江省农民增收途径探析[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7).

农民增收对策研究范文5

>> 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的紧迫性与实施路径 西部地区中小外贸企业转型的必要性及SWOT分析 西部地区金融支持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西部地区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 西部地区大学生越泰语言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西部地区推动当代中国大众化的必要性与途径探索 西部地区新型农民培育的对策思考 对网络环境下西部地区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思考 反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与营养改善计划之间的矛盾与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教师流动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浅析西部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西部地区农村学前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困惑与对策 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对策 西部地区地方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诉求与对策 西部地区名牌战略的困境与对策 中西部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困境和对策 农民增收与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 促进西部地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韦可耀、温远涛.长寿之乡河池行[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6]王向东.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公众环境意识现状与环境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7]朱启臻.农民环境意识的问题与对策[J].世界环境,2000(4):24-26.

[8]曹娟玲.农民环境教育初探[J].甘肃农业,2006(5):76-77.

[9]胡世凯,王金亮.农村环境教育问题初探[J].环境科学导刊,2011(4):27-30.

[10]周锦,孙杭生.江苏省农民的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9(3):47-52.

[11]仰和芝,欧阳晓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以江西省为例[J].农村经济,2007(10):113-115.

农民增收对策研究范文6

关键词:农业项目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成效

为推动农业科技共享,促进农产品市场销售,克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经营的困难,句容市以农民合作组织为桥梁和纽带的运行模式,把农民和市场、农民和科技有机地连接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诸多难题,培育了不同项目农业龙头企业,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句容市农民合作组织的特点

句容市根据典型丘陵山区的地貌特征,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农业科技项目的带动,走出了一条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套的成功之路。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试点的基础上,句容市自2006年全面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以来,形成了产业信息网络健全、技术含量高、产业链延伸快、农民增收明显等显著特点。

1.1 打破了行政区域界限

以经济为纽带,跨社区地建立组织,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决定了它的首要职能是在成员之间开展自助合作活动,通过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为成员提供信息、技术、资金、购销、储运、加工等服务,保证成员的生产经营正常开展和劳动利益的正当获取。

1.2 发挥科研院所的农业项目的作用,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为提高专业合作组织的产业经营水平,句容市一方面积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项目合作。

二是在科技依托单位方面,充分利用镇江农科所、江苏省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省级单位的技术支撑。

三是利用农业部“千万农民培训工程”项目,主动组织合作组织成员接受技术、经营知识培训,提高成员的综合素质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1.3 打造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特色产业链的延伸

通过项目区的建设,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把项目区建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坚持生态优先、环保优先,积极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在产业结构上,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应时鲜果、茶叶、中药材、高档苗木等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建立了符合市场潜力大的新产业推广应用机制,促进新品种在丘陵山区开发中商品化、产业化、特色化、合作化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1.4 坚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帮互作用,提高合作社成员的收益水平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以遵循“自愿、互利、民主”的原则而形成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每一个成员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实行信息共享、技术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通过标准化的运行机制,不仅能营造市场信誉,还能产生附加值。春城葡萄合作社的建立源于春城镇丁庄和万家两村农户,从1990年开始种植葡萄,在分散作业情况下,农户技术力量的巨大差异而带来了收益差异。以方继生为主的少数几个大户,生产出的葡萄品质好,独领市场,产品不仅可以按每公斤14元以上的价格上市,而且供不应求。而一些小户因为缺乏技术,产品上市无人间津,一般零售价也只有“继生”牌葡萄的零头。市场现实使种植户认识到,要想发展,需优势互补携手同进。

2 依靠农业科技项目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成效

句容市经过多年来的摸索,坚持“以地方资源打造特色,以项目示范带动产业,以生态绿色树立桥牌,以适度规模取得效益”的科学发展理念,保证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在周边地区引起了共鸣。

2.1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供必要的生产条件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薄弱,灌无水、行无路、地贫瘠是长期以来困扰句容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为解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困难,由句容市政府多方筹资,在“十一五”期间,新建塘坝石驳26座,衬砌渠道48.11公里,配套农田建筑物2193座,修筑机耕路231.51公里,输变电线路38.8千米。目前多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地的路通宽了、平,能灌能排,生产条件的改善的同时,经济效益也提高了。

2.2 借助科技平台,提高产出水平和经济收益

在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过程中,在项目的定位要求体现科技术创新,有明确的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计划。在近三年的省丘陵开发项目建设中,句容市为专业合作组织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50多项。通过技术培训,专业合作组织社员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中,经市人事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专业合作组织社员中有7人获得高级农艺师职称,21人获得农艺师职称。同时,专业合作组织非常重视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各社员按质量要求生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共申请注册商标55个,申请产品质量认证17个,获得江苏省名牌2家,镇江市名牌3家。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为了种好有机大米,严格按有机农业要求操作,统一栽培技术标准、统一联合收割机收割脱粒、统一加工。他们采用国际一流的品种、一流的栽培技术、一流的加工设备加工,生产的“野山小村”牌越光大米,质量好,效益高,市场售价每公斤20元。

2.3 搞高丘陵农业开发的专业化水平,形成规模效益

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将分散的弱势生产者聚集成一个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和有合作效益的专业性农民联合体,较好地解决了小生产与大规模之间的矛盾。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将弱小的、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共同完成一个目标——实现农业的规模开发,取得规模效益。1997年,以方继生为主的种植大户联结许多小户成立了生产技术协会,进而又扩展成立了合作社,将生产技术上的合作进一步拓展到管理、标准、营销等各个方面。从而拢聚了周边2200亩土地360户葡萄种植户参加的实现共同协作、共同发展目标任务的专业合作组织。

2.4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高效农业发展新模式

在农业开发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在合作社的帮助下,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的困难少了,信心足了。2008起白兔镇和茅山镇一些农户发展葡萄等应时鲜果的积极性非常高,主动要承包土地,发展高效农业。在华阳镇石狮村,成立了蔬菜合作社发展了大棚蔬菜项目,春节期间一茬蔬菜每亩的收入就有近万元,吸引了一些在外打工群体也回家租地种菜。后白镇西冯村,作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挂靠强农的帮扶村,依靠学院的产业优势和人才支撑,帮扶建立了一个花木草合作社,带富了一个贫困村,引领广大社员在丘陵岗坡地上大力发展花卉、苗木、草坪,使亩效益由原先种植常规作物的三、四百元,提高到现在的三、四千元,群众高兴地说:丘陵开发帮农民修了致富路,花木草是我们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合作社是我们增收致富的好娘家和好帮手。目前全村现有苗木2000余亩、草坪2000多亩,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300元。夕日穷村变了样,贫困户翻了身,不仅如此,还带动了邻近的五个村发展了3000多亩花木草,如今这里不仅农民收入高了,楼房多了,而且生态好了,环境美了,人也精神了,如今的西冯村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先进村。该村下一步的产业规划是向观光农业延伸,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在村经济结构的比重。

2.5 重视产业开发课题研究,打造良好市场信誉

句容种植草莓在国内时间最早,发展规模以及产业化开发水平在国内乃至东南亚享有较高知名度,八十年代即被誉为“中国草莓第一乡”。2003年4月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草莓之乡”称号。句容市草莓协会引进和向专业合作组织推广的日本专家近藤牧雄的《草莓优质高效设施育苗新技术的研究》项目,改变了目前草莓新品种育苗难、不易推广的现状,促进草莓产业的优质高效发展,亩效益达到3000元;由句容市科技人员研究试验成功的调节草莓花芽分化技术,精确施肥技术以及立体支架栽培技术均获得国家技术专利;句容市草莓种植技术水平曾多次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和农业科技成果奖。

3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3.1 产业规模扩大与降低市场风险相平衡

句容市丘陵开发的热情已经充分调动起来,各级领导、社员开发的心情也非常迫切。在这样的背景下,项目发展的主导产业趋同的现象渐渐明显,特色不明显,市场风险必然存在。因此,作为专业合作组织的龙头企业不仅要考虑适度规模开发,而且要考虑产业链提升,以科技立项目,以名优创特色,以需求为导向,不断开发潜在市场,不仅可以取得规模效益,又能降低市风险。

3.2 产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

丘陵山区因其独特的地貌特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宜于立体综合开发,在开发中要做到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产业特色和环境保护相关结合。因此,要针对丘陵山区的特殊性,切实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政策导向上重点强调生态优先原则,切勿以牺牲环境来进行开发。

3.3 制度创新与规范开发行为相并举

在丘陵山区开发中应加强制度创新,规范开发行为。一是加大丘陵山区结构调整的补贴力度,促进丘陵山区特色产业发展;二是明确各类开发主体开发丘陵山区的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以及金融等各类资本投入丘陵山区开发;三是加大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广泛理解和支持,更好地促进丘陵山区开发。

参考文献:

[1]莫少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机制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9(10).

[2]孔祥智,郭艳芹.现阶段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状况、组织管理及政府作用[J].农业经济问题.2006(01).

[3]郭梅枝.合同农业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4]张满林.促进辽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5]易远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理论分析[J].商业时代.2010(22).

[6]褚小明.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 2011年(08).

[7]芮正茂.宁句同城化下对句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北方经贸.2011(11).

[8]孙秀艳.邹礼瑞上海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探索[J].上海农业学报.2005(02).

[9]刘政.农业合作制度对农业产业组织优化的作用机理[J].甘肃农业.2006(10).

[10]吕敏.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农民增收效应[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