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教育实施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教育实施案例范文1
为了贯彻中央关于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管理的直属企业脱钩的决定,做好市级党政机关所办经营性企业的脱钩工作,经北京市党政机关与所办经营性企业脱钩工作领导小组同意,现对我市市级党政机关移交、撤销企业人员的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移交、撤销企业人员的范围
移交、撤销企业的人员应是2000年6月30日前正式录用,并与企业建立了劳动关系的在册人员。
二、移交企业人员的安置和社会保障
(一)移交企业的职工和退休人员随企业一并移交。对于编制在党政机关及其事业单位的人员,原则上随企业去向安置,并与机关脱离行政关系;离休人员由市级党政机关各部门负责安置,不随企业移交;对于编制在党政机关的人员,参照市委、市政府《北京市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的意见》的有关政策,符合提前退休、提前离岗条件的,可以提前退休、提前离岗,不随企业移交。
(二)移交企业的职工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仍然有效。由于企业移交造成企业名称变化的,应变更劳动合同的企业名称;造成职工岗位、待遇变化的,双方应协商变更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协商不一致的,企业可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按有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职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企业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三)移交企业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的,应按《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养老保险规定》(市政府令1998年第2号)、《北京市失业保险规定》(市政府令1999年第38号)、《北京市地方所属城镇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规定》(市政府令1995年第6号)、《北京市企业劳动者工伤保险规定》(市政府令1999年第48号)及有关规定,在企业移交前到企业所在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参加职工养老、失业、大病统筹、工伤保险等手续,并补缴社会保险费用。若企业无力补缴,2000年12月31日前所需社会保险经费由企业原主管单位筹资解决。已参加社会保险的企业,移交后应继续向所在区、县社保机构缴纳各项保险费用,不得因移交而中断或拖延缴费。移交企业中凡编制在党政机关或具有行政管理和执法监督职能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在首次办理个人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时,其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可视同职工个人缴纳保险费的年限。
三、撤销企业人员的安置和社会保障
(一)撤销企业的职工,由企业主办单位本着“统筹安排、积极稳妥”的原则负责安置。
(二)撤销企业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劳动合同的约定处理劳动关系。职工被安置到其他企业就业的,原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同时职工与新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新企业应将职工在原企业工作时间视同现企业工作时间。企业主办单位与职工就重新安置协商不一致的,原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同时比照经济性裁员支付经济补偿金。
(三)撤销企业职工自谋职业的,企业可以按照每人一万元的标准一次性发给安置费,安置费由企业和企业主办单位筹措。
(四)撤销企业工伤职工伤残程度为五至十级的,由企业主办单位负责安置。如本人自愿自谋职业,由企业按照市政府令1999年第48号的规定发给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伤残就业补助金由企业和企业主办单位筹措。
(五)已参加北京市养老、失业、大病医疗、工伤保险的撤销企业,职工分流安置到其他企业的,社会保险关系随同转移,社会保险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自谋职业的职工,可将其档案委托存放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或人事部门开办的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或人才交流中心存档,继续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与存档前缴费年限合并计算;终止、解除劳动合同失业的职工,可由企业将档案转到职工户口所在地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失业人员进行求职登记,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劳动教育实施案例范文2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我们需要探索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途径。当前高校教育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尤其是劳动实践,而后勤为大学劳动教育课提供了实践平台,学生通过每个学期必要的劳动实践或者勤工助学进行管理与服务,感受服务和劳动的艰辛,和不同层面的人打交道,感受后勤工作、接受后勤环境氛围熏陶,为今后走上社会,更加贴近实际、更加贴近岗位需求做好充分准备。
2后勤环境发挥育人功能的实践与探索
2.1加强后勤物质环境建设
高校后勤致力于为学生创建安全、文明、干净、和谐的物质环境。后勤部门在高校“标准化”建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在食堂内安装实时监控系统,从源头上监控原料的采购、清洗、烹饪、售卖各个环节,保障学生拥有健康的饮食环境;在学生公寓硬件建设方面,通过安装门禁和监控系统保证学生人身和物品的安全。在宿舍楼的活动室安装电视机和DVD,创建大学生创业基地,丰富了学生的公寓文化生活;在校园内开辟桃李园、在公寓园区种植花草树木,创造了干净、优美、整齐的学习生活环境。硬件设施的完善为后勤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
2.2加强后勤学生队伍建设
加强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建设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的有益探索,通过开展后勤文化活动以及学生队伍成员在同学间宣传,将学生平日看不见的后勤服务工作提升到可以看见并亲自参与的层面上,切实感受后勤工作的艰辛。根据后勤维修、绿化、餐饮、宿舍、保卫的工作类别组建义务维修队、绿化小分队、伙食管理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学生义务消防队等学生组织。经过量化的考核和筛选,这些学生委员会在信息传递、卫生检查、评比活动、校园美化、日常安保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他们是广大同学和后勤服务部门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也在工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协调能力、劳动能力。健全的组织环境较好的实现了后勤和学院师生的良性互动,达到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目标。
2.3加强后勤文化环境建设
打造“文化后勤”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趋势,也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关键。以宿舍文化节、美食节为载体,将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文化优化组合,组成良好的后勤育人的文化环境。在食堂开展“我在后勤的一天”、“学生厨艺精英大赛”等活动让学生自行到市场采购食材、比对价格,穿上工作服到食堂工作间亲自操作,增加对食堂菜价的理解,了解校园周边无证摊点快餐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饮食安全意识,更让学生体会到后勤、食堂工作的艰辛,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在学生公寓开展气排球比赛、手绘报比赛、走廊创意大赛,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重点开展宿舍文化内涵建设。创建品牌活动、精品活动,树立后勤文化旗帜是后勤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后勤开展优质服务品牌活动,内容涵盖维修、宿舍管理、医疗、保卫、食堂、员工礼仪多个方面,同时深入各个教学部门开展座谈会、下发问卷让师生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通过邀请专业的礼仪老师讲解工作礼仪,邀请领导、师生参与到岗位练兵等精品活动,让师生体会后勤基层服务人员工作的辛劳,学会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些文化活动使后勤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为一体的育人场所,培养了后勤员工、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培养劳动意识、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
2.4加强后勤制度环境建设
根据管理的需要,后勤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宿舍管理规定》、《食堂食品卫生管理规定》、《员工培训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为日常的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准则和依据,奠定了以制度办事、以制度管理的工作基础。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引进物业有限公司,与这些物业公司制定《物业服务量化考评细则》,奖惩分明,划拨出专项奖励资金,根据员工的综合表现施行奖励提高后勤物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学生公寓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将学生在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综合素质考评体系。这些制度让后勤的工作人员、学生能够增强自律,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要求。
3后勤环境育人在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初步成效
3.1后勤文化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通过开展活动、将社团引进公寓等形式学生接触后勤工作的机会逐渐增多,“优质服务”品牌活动的推广和宣传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体验食堂、保洁和维修等工作,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吸引学生参与后勤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其产生的效果往往大于被动的劳动教育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3.2服务队伍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增强
在员工队伍建设中注重专业技能的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对员工进行管理,奖惩制度分明,促进后勤员工相互督促、相互鼓励,形成良性的队伍发展模式,为学生服务队伍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学生队伍之间召开座谈会、素质拓展等活动,增强后勤学生服务团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工作效率,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学生服务队伍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3.3后勤制度环境趋向完善化和科学化
高校后勤针对食堂、公寓管理、校园安全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生活环境安定和谐。通过调查问卷、草案试行等方式施行某项规章制度,再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作出相应调整确保制度人性化、科学化,使学生充分享受后勤各项制度为生活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感恩之情。
4充分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启示
4.1把实践性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
合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古语有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轻视劳动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人们。这促使学校和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上一味地追求文化教育,理论成绩至上,不鼓励甚至不让孩子参与家庭或者学校的实践教育。部分高校已经在后勤劳动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但大都只是单纯的进行简单的劳作,没能发挥好劳动课的德育功能。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后勤实践性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劳动意识的重要性,重视后勤实践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将劳动教育课纳入必修课程,把理论考核、实践性教育和大学生在学生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操行评价系统,把它作为考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依据。
4.2挖掘后勤德育教育平台,加强教学部门与后勤的良性互动
后勤在高校中秉承着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的宗旨。长期以来教学、科研和后勤的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高校应当改善后勤与教学、科研和师生三者的关系,挖掘德育教育的新平台,将部分全校性的后勤工作任务分派到各个教学部门或者院系,促使师生一起参与后勤服务和建设校园的活动中来。第一,组织毕业班学生种植“毕业树”将班级的格言制作成牌匾置于亲手栽种的树木前,美化环境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将单纯的劳动提升到德育教育的高度;第二、在学生公寓施行“辅导员进公寓”制度、设立“学生党员宿舍先锋示范岗”、“社团进公寓”,加强后勤部门与各系部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最大功效。第三、全校学生签订《创建安全文明宿舍》协议书,承诺平时保持宿舍、走廊的干净整洁,毕业离校时将宿舍恢复原貌,文明离校,给学弟学妹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且全校学生能共同参与的后勤德育平台,能较好的体现后勤工作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互相关心、感恩母校、感恩社会的正能量。
4.3培育优质服务队伍,找准后勤环境育人的关键点
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后勤服务质量的高低,要对后勤基层工作人员开展礼仪培训、入职培训,不定期检查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建立奖惩机制,激发员工竞争意识,强化后勤人员服务理念。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无意识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后勤基层工作者良好的服务表现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大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这些良好的表现会引起学生内在的需要和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了人文环境育人的目的。后勤社团的成员定期开展后勤宣传活动,发挥学生队伍的舆论力量,让更多的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工作、自觉遵守食堂、公寓各项细则,提升自我约束力。
4.4加强后勤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后勤环境育人氛围
“文化后勤”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公寓文化和食堂活动为载体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平台,开展具有后勤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动。以“优质服务”活动为依托在学生间开展义务维修、宿舍安全知识竞赛、气排球比赛、厨艺大赛;在后勤员工间开展培训、“我能为学生做什么”演讲比赛、岗位技能大赛,营造良好的后勤文化氛围。后勤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也积累了很多财富和经验,高校后勤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将典型的后勤服务案例整理、汇编成册为以后的后勤改革提供借鉴经验。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了《后勤工作简报》内容涵盖了后勤新闻、工作动态、安全保卫、医疗保健等内容,学生参加后勤活动的心得也刊登在报,丰富了简报的内容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后勤活动积极性,该形式让学生更能够从后勤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
4.5完善管理制度,用后勤制度保障德育功能的实施
劳动教育实施案例范文3
关键词 劳动实践 综合能力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
(一)研究现状述评
资源县瓜里乡大田完小2009年被正式确定为桂林市、资源县教育局劳动实践基地。劳动实践基地面积共有3亩,开辟了蔬菜种植区、育秧大棚区、苗木区、稻田、鱼塘、瓜架鹏区。今年又拟扩建花卉种植区,并增设蔬菜喷灌系统。其中鱼塘养殖草鱼、鲤鱼、泥鳅;稻田种水稻,套养禾花鱼;蔬菜种植区种植季节蔬菜;育秧大棚区培育菜种。劳动实践基地中的菜地主要按班分块管理,学生自带劳动工具,学校提供种子,肥料,鱼塘、大棚由学校具体管理。县教育局勤工办和中心校主管人员分类指导,学校领导和教师具体主抓,基地收入一部分用于基地扩建,一部分用于该校寄宿生生活补贴,花木用于美化环境,基地集中向小学生普及现代农业科学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与感触农业生产与科研概况,对拓展小学生知识面,开拓视野起到积极作用。
(二)选题意义
劳动是创造人类财富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把钥匙。劳动能力是每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行为习惯。日本规定小学生每天参加劳动24分钟,英国为36分钟,美国是1.15小时,而我国不足12分钟。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人生教育的根本,是中小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途径。卢梭曾说:“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不爱劳动,不爱惜劳动成果,劳动技能和综合能力差的现象在现今农村小学生中还普遍存在。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呵护,造成学生劳动上的依赖。严重的重智轻劳倾向,学生的劳动机会在减少,劳动能力在削弱。我们学校的学生虽然都是农村孩子,但由于家长的呵护,缺乏必要的劳动机会。为此,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
(一)研究目标
1.开展各种花卉、蔬菜、果树等种植,让学生了解一些劳动工具的简单使用方法,掌握一些植物栽培技术。
2.通过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劳动工具和珍惜劳动成果教育,在劳动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
3.开发劳动实践校本教材,形成特色,打造品牌。
(二)研究内容
1.编写出一套既有学校特色,又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绿色蔬菜栽培技术》校本教材,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2.利用学校劳动实践学生开展季节性蔬菜的种植研究。如青菜、黄豆、南瓜、黄瓜、萝卜、大豆、油菜等,让学生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一些蔬菜栽培的方法,培养劳动技能。
3.探索劳技教学新形式。实现传统种植与创新种植相结合;劳技教材与校本教材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环境保护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三)主要观点
1.结合学生自身兴趣,掌握种植花苗、蔬菜、树木的一些基本知识,从生活中主动获取劳动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
2.以“劳动实践基地”为依托,让学生们在菜地里付出劳动的同时,积累知识,增长见识,体验到劳动生活的乐趣,提升适应能力。
3.通过“劳动实践基地”种植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掌握简单的种菜方法,亲身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乐于帮助别人、尊重别人、与人合作的交往能力。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1.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理念,重视劳动技能的培养,传授栽培、种植技术,学做结合,掌握除草、浇水、避免损伤植物的根、茎、叶的正确方法。
2.以“劳动创造美”为主题。通过观看劳技录像、现场种植、菜地观察等形式,让学生初步接触栽培技术,感悟劳动之美。
3.以“劳动体验快乐”为主题。带领学生种植蔬菜、栽种树苗,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劳动实践,体验快乐,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研究方法
1.实践法: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自身的劳动实践,收集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个案法:通过研究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践案例,激发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
3.总结法:通过各阶段成果研究,及时总结,提炼栽培技术,为编写校本教材提供依据。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实施案例范文4
关键词: 旅游管理 人才培养 改革
近年来,旅游专业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根据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统计信息显示,截至到2006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703所,其中高等院校762所,旅游高等院校在校生361129人,比上年增长17.1%。在如此规模的旅游高等教育中,本科层次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它既要遵循本专业操作性强的特性,又要注重本科生的通识理论教育,这对培养方案的设计和执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由于激烈的就业竞争,要求不同的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根据各自优势突出自己的人才培养特点,培养区别于其他院校的特色人才,才能减轻就业市场中人才同质竞争的压力,为本科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多种空间。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其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于1998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该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培养具有一定特点的旅游行业的高、中级专业管理人才和规划人才。为达到这一定位要求,同时为使毕业生具备区别于兄弟院校的特色优势,多年来,旅游系经过不断探索,多次修订培养计划,改革培养方法,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较为系统的专业培养体系。
一、培养模式的选择――“3+1”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各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绝大多数实行四年在校课堂教学模式,一般在第八学期进行2―3个月的实习。由于实习时间短,旅游企业通常不欢迎,造成学生实习比较困难的局面。另外,有的学校实行“工读制”,即每周课堂教学4天,在旅游企业实习3天,如暨南大学中旅学院,但这种模式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会因为高校周边旅游企业较少而难于实施。
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是国内最早实行“3+1”教学模式的专业之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3+1”教学模式,是指在教育部统一的教学计划学时总数框架内,在打通前两年基础课、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压缩专业课教学时数,将四年的课堂教学压缩在三年内完成,留下近一年时间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这一培养模式适应旅游管理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环节并重的教学要求,校正了传统教学中实践环节学时安排偏低、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旨在探索在四年制本科教育框架体系下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途径。通过调研与论证,这一培养模式既符合我国中部地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又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及就读与就业的平滑过渡。
二、专业特色的定位――地学特色
1.开创旅游地学领域,开设旅游地学课程。
地大旅游系充分利用学校传统专业的学科优势,揉合了生态学、地质学、土地资源学、人类学相关知识,并将其与现代旅游学紧密结合,在国内率先开创了旅游地学这一新的专业领域,开设旅游地学专业课程,填补了旅游学科的一项空白。旅游系教师有多人来自地学专业,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加强旅游科研和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突出了地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增强了学生对自然旅游资源类型及成因的认识。
2.建立旅游地学实习基地。
地大旅游系依托学校实站,在北戴河设立了旅游地学教学实习基地。教学实习定于学生一年级暑期进行,作为旅游认识实习,以旅游地学的相关知识点为实习内容。通过现场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滨海旅游景观的成因及其演变趋势探析,并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学与旅游的紧密联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观念。
另外,本专业的部分课程,如《旅游区开发与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借鉴《旅游地学》中的资源成因分析及分类方法,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依据;《生态旅游》课程教学中贯穿“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观;利用校内资源,开设《珠宝设计与鉴定》和《地球科学导论》等地学性质较明显的选修课程。这些举措的实施,使我们与兄弟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相比,具有较鲜明的特点。
三、实践教学的创新――“旅游活动月”
目前国内旅游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普遍具有较强的集中性,不利于专业理论知识的适时消化,因此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开展专业综合素质训练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另外,旅游专业学科知识点较为分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受兴趣和性格的限制,不自觉地陷入其中某一较为狭窄的专业方向,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觉加强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旅游系经过几年摸索,认为开展校园“旅游活动月”是适时进行专业综合素质训练的一种有效形式。
“旅游活动月”一般以专业综合技能大赛的形式进行,根据教学安排,在每年的5月或10月间举行,历时一个月。活动共设立5个比赛单项,包括现场模拟导游、客房操作、导游词创作、精华路线设计、专业论文写作。比赛共分4周进行,前2周教师对学生进行赛前指导、督促学生练习,第3周进行预赛,第4周根据预赛成绩,每单项选取8―11名学生参加决赛。
实践证明,“旅游活动月”的开展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知识面、加强学生专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为学生以后的实习提供了一个平滑过渡的条件。其主要成绩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训练了学生专业实用技能
“旅游活动月”5个比赛单项都是针对学生课堂教学所缺乏的环节而设置的,着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获取、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实践操作和理论设计两大方面。在客房操作比赛中,尽管很多学生没有学过相关专业课程,但通过教师的现场讲授、示范操作,参赛学生增强了实际动手能力,并通过这次活动,加强了对培养实践能力的认识;现场导游模拟是一种规范知识应用与自主创造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学生在熟悉旅游景点资料的情况下,可创造性地运用多种语言技巧和讲解方法;专业论文写作、精华路线设计、导游词创作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论文写作比赛中,教师要求学生严格规范论文格式,对论文内容和写作方法进行精心指导,为学生今后从事理论研究和毕业论文设计作了一定的准备。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对专业论文、精华路线设计在现场答辩、讲解时须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增强了学生对现代多功能设备的应用能力。
2.提高了学生专业心理素质
在这次活动中,每一个单项比赛都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一次考验。如现场导游要求学生面对评委和观模者进现场的导游模拟;导游词创作、精华路线设计、专业论文写作都不是交上书面的作品了事,而是必须进行现场的讲解和答辩。这些都要求学生理清思路、调节情绪、大胆表达、灵机应变,对学生心理素质是一次测试和考验。
3.活跃、增强了专业气氛
学校要求各院系在学生的培养上要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基础,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基础课程占去了大部分,留给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时间较少,因此,以往有些学生感觉专业气氛不够浓厚,对专业所涉及的行业、工作缺乏感性认识。开展“旅游活动月”这种活动,使学生对导游、旅游酒店、旅游产品设计等这些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增强了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4.融合了学生专业课程知识
课堂专业知识讲授都是分不同课程进行的,如何将不同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须得有一个学生自己综合运用、创造探索的过程。“旅游活动月”部分项目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提出了要求,如专业论文的写作、精华路线设计,需要涉及旅游企业、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经济学、市场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灵活运用。这些活动对学生有意识地搜集多种专业资料、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具很大的促进作用。
5.扩大了旅游专业影响
曾经参加过“旅游活动月”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有校、院部分领导同志,省、市旅游局的相关领导同志,以及部分企业界管理人士,他们对活动的开展和组织做出了指导、提供了帮助。这些活动,扩大了本专业在校内的影响,加强了本专业与校外相关部门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
四、课堂教学的革新――与时俱进
旅游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对原有的“形体训练”课程从内容到上课方式都进行了系列改革。根据旅游从业人员语言沟通及礼貌礼仪的特殊要求,将该课程更名为“旅游语言”课程,将口头语言及体态语言结合起来,强调旅游从业人员人际沟通技能的培养,并融入了旅游心理学的部分内容;编著了《旅游语言》教材,重新界定了旅游语言的概念,扩大并加深了该专业课程的内涵。
为提高教学质量,我系各位专业教师都积极投入课堂教学改革。在“旅游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投入大量精力制作了图文丰富的多媒体教案,教案中直观图片等远多于文字描述,真正意义上避免了黑板照搬,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在“旅游市场”课程教学中,教师注重案例教学,引入了大量案例,在课程考试中也加大案例题的比例,有助于学生分析及应用能力的提高。在“旅行社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采用项目设计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综合知识的应用。在“现代饭店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结合行业发展的时代特点,让学生制作饭店网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力。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等课程的教学,既注重导游素质培养,又紧紧围绕“全国导游资格考试”而进行,近年来在“全国导游资格考试”中我系学生的一次性通过率在省内名列前茅。我系在教学创新和改革中经过几年摸索,逐步形成了以“厚基础,强技能”为特色的教学特点。
最后,我们也认识到,在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施“3+1”教学模式后,由于学生在外地企业顶岗实习,其找工作的时间难以保证,也给学生的入党、辅修外专业课程等带来了不便;“旅游活动月”的开展也遇到组织人手短缺的问题;教师与旅游企业的联系还需进一步加强等等。对于相关环节的优化途径,还需要不懈地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2006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情况[R].2007,4.
[2]佘伯川.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9.
[3]谭白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规律与体系[J].理工高教研究,2005,10.
劳动教育实施案例范文5
一、搭建课改平台,实行人本管理
课程改革的宗旨是促进师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中,我校始终把师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尽可能的为师生创设舞台,提供机遇。在几年的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发现教育即管理,管理即教育;教育的内涵不在于一味的教和育,而在于管理教和育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内化和提升。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在教育者的导引与促进中学生的自我潜能开发,既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学生自我发展的途径是在教育者创设的生成性教育情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人人参与”的师生管理教、学模式,为师生实践新课程理念搭建平台,让师生在参与中得到全面发展。
1、以人为本,强化自我管理。我校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想方设法挖掘和盘活学校人力资源,科学扩大管理空间,充分调动师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构建民主和谐的人本管理机制。一是构建人本管理网络,为师生发展建造实习基地。我校构建了五级人本管理组织,即自我管理相互管理责任人管理集体管理干部管理,让师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自我约束,相互监督,集体威慑来营造和谐美好的新课程实践环境。二是建立责任追究制,为师生发展完善保障机制。我校把责任追究作为自我管理的一个重拳来抓,建立了责任追究明白卡,详细地记录师生一天内的教、学活动,让师生明白自己的言行,从而自加压力,即进行自我管理,确保新课改顺利进行。三是强化服务意识,为师生发展营造舆论氛围。学校每学期都要召开两到三次师生大会,向师生讲述“干部”的内涵或宣传新课程改革理念,通过宣传发动强化师生干部的服务意识,为新课改营造舆论氛围。针对学校干部或学生干部的监督管理,学校把其放在人本管理的第五级,引导他们实行智力管理,通过他们的纽带作用,不动声色的促进学校内部团体的自我管理、相互管理和集体管理,逐步形成了以自我监督为中心,以集体监督为核心,以干部服务为连心的上下联动的教、学管理体系,营造了浓郁的“做中学,学中做”发展氛围。
2、制度创新,突出生本管理。构建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大胆放手实施师本管理和生本管理,尤其突出生本管理,是我校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摸索出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个性发展的一条捷径。学校在保障传统机构正常运转的管理制度健全的前提下重点构建《长寿一中五级人本管理制度》。制度规定学校里的每一个党、团、办、室组织里的每个成员都应管一件事,管好一件事,人人参与管理,人人都来当官员。在班级管理中尤为重视生本管理。班级里的学生都有一件事来管,每个学生所管的事都不一样,每周轮换一次,一年下来班级所管事件每个人都能轮换一回。这样师生人人参与管理,人人都管同样的事,在探究性的管理中品尝到了管人和被人管的滋味,慢慢的形成了自觉、自律、自信、自强的习惯,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提高了教、学的管理水平,实践了新课程“在实践中发展即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理念。教师在生本管理中主要搞智力投资,及时发现学生中的问题,调整班级所管事件,指导学生化解矛盾。
二、挖掘学校潜力,打造优良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课程改革,成败与否,关键在教师,具有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学校对师资队伍建设非常重视。开展实验以来,我们认真组织教师开展新课程、新教材的研究,按照“边试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不断对实施新课程的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通过“教、研、训”有机结合,促进教师走进新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以校本培训为主要方式,通过师师互动、师生互动,打造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团结协作、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1、建立科研、教研、教学并进师师互动学习模式。学校对校本培训活动进行分层管理,构建了“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三级培训网络,学校通过校本研究来传播现代教育理念,教科室主要负责规划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培训、学习以及科研方法的学习等,培训各科骨干;教研组主要负责各项培训活动的组织、实施、评价和检查等,进行专题培训;备课组主要负责一线的研究和试验,进行自主培训。形成了精英带骨干、骨干带成员,科研导教研,教研促科研的全面开花、互动发展的培训格局和以实验教师为中坚,以师生自主、合作学习和活动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群众性学习队伍。
2、构建教学、试验、反馈相结合师生互动学习模式。学校让教师在科研、教研和备课中学习,在组织教学,管理社团,开展活动中应用书本知识、程序知识和缄默知识;在学生的课堂学习、社团活动和活动参与中发现问题,反思学习过程和优化学习过程。学生作为教师学习实验对象和促进者来检验教师的学习成效。学校还在学生中设立了教师教学建言书,通过善意的评教来促教师富有成效的学习、教学。在有学生参与的学习即课堂教学中,师生互促学习,在没有学生参与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建言书来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通过互动、合作学习,教师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扎实,学得成效高,还拉近了师生间的感情。
三、立足课堂教学,夯实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是课改的立足点,是重中之重。参与课改的教师在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造一个时空,让学生自己向前走;创造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答;创造一个机遇,让学生自己去抓住;创造一个未来,让学生自己去把握。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主要从课堂育人观、学习主体和学生参与率三个方面优化课堂教学,夯实新课程改革。
1、树立课堂科学教学观,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学校要求广大教师追踪现代教育步伐,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把关注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做到教学理念前瞻,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科学。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自主发展。学校要求教师结合实际探讨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做、悟中感受学习,并得到发展。二是不分重点班,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公平教育。学校提出学校里的一切教育资源都属于每一个师生,任何组织或个人都无权独自享有,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时应受到同等待遇。学校每年在新生入学时,都要对学生的身体、品质、知识与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并根据考核量化的结果按名次把学生平均分配到各个班中。班级教师的配备也按优中劣搭配,确保师资力量的均衡。三是不歧视差生,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公正教育。学校要求教师用管理和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教育教学,公正的对待班上每一个学生。学校每学期举行四次教学管理研讨会和两次学生评教活动,研讨和评教的主题都定为公正教育,并把研讨和评教的结果纳入工资分配,极大的调动了教师研究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组织实施教学的积极性。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校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狠抓了四个转变,突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成才主旨,把课堂变成了学堂,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化。一是在思想上,抓教师角色的转换,变过去的灌输者、指导者和尊崇者为现在的启发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该学生完成的事情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在方法上,抓课堂组织形式的转换,变过去的统一、单一的教学为现在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学校要求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分层次的设计出富有个性的教学环节,组织教学,作业也应达到个性化的。循环往复(课堂教学中,一个层次的学生还在思考这个环节上的问题时,另一个层次的学生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当高层次的学生又进入了下一个环节的思考时,教师再返回到上一个环节指导低层次的学生学习。如此循环,整体推进。)的课堂教学流程照顾了全体学生,使他们都感受到了课堂的乐趣、学习的兴趣。三是在效果上,抓培养目标的转换,变过去的升学教育为现在的英才教育。我们把补短教育作为英才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根据学生的特点,用克服缺点来促学生优点的发展。学校设立了偏颇学生接待日,每周举行一次,周三进行。制定了学生矫正卡,发给教师,让教师随时对学生进行矫正,课堂上必须有补短环节,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矫正。四是在评价上,抓评价方式的转换,变过去的终结性评价为现在的过程式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逐步建立了“发展了就是好学生”的评价理念。四个转换的逐步实施使教师明白了自己在课堂上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课堂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阵地,而不是教师演讲施展才华的舞台,从而自觉地去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
3、加大课堂研究力度,突出学生参与意识。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的龙头,是学校持续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必然选择。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依赖教育科研,这既是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因此,为了提高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能力,全面提升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率,学校以省“十一五”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研究》为轴心,向各教研组、备课组,各位教师,各个班级辐射,形成了多层面多维度的课堂教学研究平台,引导教师进行课堂观察、课后反思、整合教案形成教学案例,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行动计划,并按计划边行动边研究边改进。这样教师每天都坚持写教育日志,有的到了一定的时机后还分析、整合行动计划和日志,形成了教学案例报告。总之,教师在行动中明白了教育科研就是对平常的教育教学的再认识和再升华,并在教育实验中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学习,真正实践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
四、开发校本教材,优化德育教育
“德育为先,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是新课程改革又一核心新理念。为了贯彻这一方针,学校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开发校本教材,创设德育活动情景,在活动中通过身体力行对学生进行明理导行、社会公德的养成教育和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健全人格。
1、以教学为依托对学生进行明理导行养成教育。学校以《思想政治》和《德育》读本这“两课”教学为经线,其他学科德育渗透为纬线,课外的专题德育为补充,形成了德育教育网,使养成教育系列化、点滴化和完整化。在“两课”教学中,学校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确定七年级重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教育,八年级重在国情国史及法律知识的教育,九年级重在理想教育和初步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此外,学校还制定《长寿一中学科德育渗透实施和评价手册》和编写校本教材“德语读本”,努力使德育教育更贴近我校的学生实际。在课外德育延伸中,一是通过国旗下讲话和夕会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二是开展以“文明班级”、“文明寝室”和“文明个人”评选为轴心的十大系列教育活动来促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落实。三是采取教师蹲点包片的方法,通过家访、告家长书、建村级教育基地等形式和家长联系,配合教育子女。
2、以活动为手段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养成教育。一是通过班团会、活动课等阵地有计划、有组织的设置各种活动情境,让学生表演,给学生导行,培养学生热情待客,礼貌待人,办事认真,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二是发挥校园人文环境这个隐形课堂的潜移默化作用,通过学生的耳闻目染和身体力行来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感情。学校注重挖掘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房一屋、一言一语、一情一景的育人功能,构建了由过去到现在到将来,由地面到空中的全时段全方位的育人体系。三是开展固定和不固定标兵评选活动,以身边的榜样引路,激励学生做新世纪合格公民。学校每年举行十大固定标兵和适时举行不固定标兵评选,在班级推荐、个人演讲、无记名投票中对学生进行实实在在教育,效果十分明显,学生、社会认同率达100%。
3、以技能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一是上好劳动课,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二是开展劳动竞赛,对学生进行劳动规范教育。三是参与学校建设,让学生体验劳动乐趣。为此,学校配备了专职劳技教师;每年利用适当的时间开展植树、内务整理、野炊、插秧、割麦等竞赛活动,对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技能加以检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另外,学校里凡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小型劳动都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让学生在创建、维护和保持校园环境中体验劳动的乐趣,从而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自己教育自己。
五、凝集众人智慧,取得课改成效
几年多来,我们按照《长寿一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主要目标和实施措施,有目标、有计划、多渠道地开展了课改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促进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近年来,学校引入竞争机制,强化了教师的研究与学习意识,教师执教水平不断提高,新课程改革有序推进。目前,我校自主研究课题结题2项,协作攻关课题结题2项。50%的教师掌握了初步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少数教师精通了课题研究,并培育出1名荆门市学术带头人、2名荆门市学科优秀教师、2名钟祥市学生最信耐的教师和1名师德标兵。教师发表教科研论文国家级15篇、省级24篇,论文获奖30篇,优质课比武获奖6人次;辅导学生获各级各类奖31人次。学校整合的《生成性课堂教学摭谈》研究报告在省地两级推广;构建出了《长寿一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系列》,分阶段有侧重的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学生品行优秀率达80%,合格率达100%,犯罪率为0。
2、优化了课堂教学。如,英语组教师根据“生成性课堂教学理论”,设计出的英语情景教学在市县两级教学比武中获二、一等奖。数学组教师根据“研究性学习的任务、情景驱动理论”,创设出数学思维情景课堂,大大的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理化教师被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过程性、生活化等特点所启发,在教学中加大了实验教学和理化知识的产生过程的推演,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主动学习,不仅中考成绩显著,07年在全国知识竞赛中还获6个国家级奖和6个省级奖。
3、促进了学校管理的人本化。一是我校在创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时,巧妙的借鉴了我们在课题研究中的一些模式理论,变过去的封闭式强制管理为现在的开放式人本管理,构建了一整套学校、家庭和社会相联系的信息流通体系和对学生进行全程、全息(从到校到回家及在家里等)跟踪的管理体系,让学生的动态始终处在教师的掌握之中,以便教师更好的进行施教。二是在学校,我们也让学生参与学校、班级的管理,始终把学生的人格魅力、班级的凝聚力和团队的精神力量置于管理的最前列,让其不定时的警示学生,以便产生井喷效应,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学习的主人,从而盘活学校,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融洽师生的感情,为新课改营造了大环境。
六、规范反思行为,分解课改困惑
几年来,我们虽然初步取得阶段性的成效,但那只是刚刚起步,离课改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甚多。
1、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得到转变,新课程理念还不明确,对这场改革的创新性认识不足,不少教师仍在等待别人拿出成功的模式供自己模仿。有的教师怀疑用现在的教法能否适应今后的升学考试,有的教师对课改成功的信心不足,思想上犹豫彷徨。学校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去完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学生全面素质发展评价》。
2、对课改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把握不准,未能用继承和发展的思想方法参与课改。教学模式还不能完全打破旧框框,旧方法的束缚。教学设计一般化,教学中仍受教材约束,不是真正使用教研,仍停留在教教材的层面上,形成理论与行为脱节,并非真正是先进理念下的自觉行为。
3、一个教学班的学生人数比较多,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如何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控制和驾驭好一堂课难度较大。
4、如何处理好“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与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矛盾。还没有真正确立新理念,教育教学实践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太深;另一方面,理论学习不够,对课改的意义认识不足,其次是对课改的成功做法学习不够。
5、新课标的评价理念和方向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它提出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问题是,除了学习成绩的评价是刚性评价,由教师主导的文本评价和由学生主导的过程评价都是弹性评价,如何防止这两种评价流于形式或混入暗箱操作,如何保证评价的公正、透明,同样是课改实施中的难题。
劳动教育实施案例范文6
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不是单纯为了拿到一张能证明其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证,而是为了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改革财务会计的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高职财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财务会计课程是高职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传统的财务会计课程比较完整,内容的连续性和逻辑性较强,涵盖面较广。后来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单独形成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会计模拟操作等课程,使得整个财务会计课程脉络稍显复杂,而部分院校在教学内容上划分界限的不明晰也可能导致各教师教学时的重复或漏缺,从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框架的整体认识和学习。
(二)教学模式单一
财务会计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充当着“聆听者”的角色。课堂上教师唾沫横飞、学生昏昏欲睡的景象屡见不鲜。教师习惯了“一言堂”,学生也习惯了被动接受信息。一些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工具:一本教材、一支粉笔。“老师写,学生抄”的情况仍不少见,有的教师虽然采用了PPT课件讲课,但也多是“照本宣科”。(三)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财务会计课程是一门难度系数较高的学科,学生不仅仅需要巩固理论知识,也需要在企业实践中真正体验业务流程。而在课堂上,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仅通过教师的描述难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因为实践的缺乏使得学生头脑里的想象可能跟实际工作相差甚远,所以高职教育应该采取工学结合方式,但是又由于实际操作困难和资金问题等,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把工学结合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四)考核形式不科学
我国的高职院校很少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一般只对期末考试和毕业论文或设计作出了简单要求。考核方式也以卷面考试为主,分数多按照平时表现分和卷面分数的比例计算,且卷面分占的比重较大。学生平时不努力,临考“抱佛脚”,求60分过关即可;教师为了控制“挂科率”,出题偏基础。由此仅凭考试分数很难准确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三、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多元教学模式选择
(一)设计教学法
1、设计教学法的基本介绍
教学设计法萌芽于16世纪欧洲的建筑学领域,后来美国教育学家克伯屈在“问题教学法”基础上创立了设计教学法。设计教学法提倡以学生为活动中心,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给的信息,而是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才能。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注重学生所表达的内容而不拘泥于形式。
2、设计教学法在高职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1)提出问题,启发设计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提出真实的、具体的热点问题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活跃学生的记忆和思维,让学生自主设计。对于设计方案的选题,教师可以给出多个相关的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来确定,并按题目分组,按要求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给出设计方案的整体构思。
(1)深入分析,指导设计
教师的指导不能局限于课堂上对整个班级学生的共同指导,而要覆盖到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指导可以是即兴的、个性化的,但是要到位。整个设计方案设计的环节包括选题、收集资料、发现问题、研究讨论、给出解决方案和结论等。
(3)落实建议,实施设计
在教师重视指导设计的同时,学生也要将教师的建议落实到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相关企业实地调查或采访一些专业人士,收集更为真实有效的新信息。在条件有限时,还可以参考企业官网的相关信息,利用收集到的信息作深入分析,撰写成设计报告。
(4)得出结论,予以评价
对于整个设计情况要作出总结。教师可以给予适当评价,但是更客观的评价方法是让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教师对大家的点评作最后的总结发言。老师可以给出一个评价标准,如设计内容是否切合选题,设计方法是否得当,数据信息是否真实有效等。
3、设计教学法对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作用
设计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运用,首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枯燥的理论讲解中插入相关有趣问题,引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从学生在课堂上的热情和表现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和探究,互相提供信息和讨论,同享学习的快乐。
(二)项目教学法在
1、项目教学法的基本介绍
项目教学法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是一种通过“项目”形式来进行教学的方法。这里的“项目”包括多门课程的知识。老师将任务以“项目”形式让学生自己计划和完成。项目教学法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2、项目教学法在财务会计高职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1)项目任务的确定
教师提出项目任务,让学生讨论和最终确定。项目任务要符合以下要求:第一,目的要明确。项目不能和教学目标相脱离。第二,项目要完整。项目从设计、实施到最后完成应该是个连贯完整的过程,不能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第三,项目容量要适度。学生相关经验不多,项目容量过大会造成学生的畏惧心理。
(2)项目计划的制定
项目任务确定后,教师应对学生分组并指定主要负责人,具体分配任务,分发任务指导书。小组成员要适当搭配,以利于项目工作的进行。学生内部讨论项目行动计划,明确分工。
(3)项目任务的实施
学生按照实现制定好的工作步骤开始行动,各成员分工合作。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作出相应的指导。实施中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学校会计模拟实训室进行会计业务流程的实际操作完成项目任务。
(4)项目成果的展示
项目任务完成后,班级可以开展成果交流会。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估与检测。对于成果情况作出书面汇报,内容可以包括帐薄登记的准确性;凭证、票据填制的规范性等等。最后,教师可在课堂上回顾全体学生的项目工作情况,突出相关知识要点。3、项目教学法对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作用通过项目教学法,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到项目之中,通过实践过程进一步理解并把握所学专业知识,既体验了创新的乐趣,又培养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项目教学法,不仅为学生积累了会计工作经验,还培养了学生在团队中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
1、案例教学法的基本介绍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教育行业的重视。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老师以案例为基础组织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在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2、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材料准备
在正式开始前,教师把案例材料发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熟悉案例材料并借助各种手段找到相关的材料、搜集有用的信息,并进行积极思考。
(2)小组讨论
把学生分为3-5个小组,将事先准备好的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对内容的深入了解。比如在讲授财务这一知识点时,小组讨论案例:上海某企业采取“转账“方式,由银行直接转工资到员工账户。该企业工资核算员利用工资发放中款项的支付无需收款人签字的漏洞,2年里将企业225万公款收入自己腰包。通过此案例向学生提出问题:“该企业采取的转账方式有何利弊?采用哪些方法可以克服其弊端?”根据这些疑问,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热烈讨论。
(3)总结
针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和看法,由教师来总结和点评。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又可以将知识点在案例的提出、讨论和总结过程中讲授给学生。
3、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首先,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通过案例,学生学到的是浓缩了的知识,通过整合课本上的资源,对案例中蕴含的知识点进行吸收和消化;其次,通过案例教学,将教学情境与现实情境相融合,课堂演练更为真实,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
4、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要求
由于案例教学法本身就有一定的优势,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很可能会大量使用案例以求解决课堂中的难点,但是在使用案例过程中,应控制其数量,如果案例过多,还会对学生的正常思路造成负面影响,甚至是“边际效益递减”等问题,适得其反。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还需迎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能为了案例而案例教学。适当引导、提高难度,是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主要应用要求。(四)其他教学法除了以上三种教学模式可以应用于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教学模式可以借鉴,如体验式教学法、导向教学法、模块化教学法、一体模式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模式都不同于传统教学,多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