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范文1
1.灌输式讲授过多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的分支,虽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其也需要基本理论来支撑,因此,想要学好这门课就必须以理论为基础,熟记理论知识。对于刚刚入门的学生来说,中医护理学内容枯燥而抽象,主要讲述的是与阴阳、五行等相关的哲学内容,学生提不起兴趣,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以传统的讲授方法来传授书本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被动学习,不利于记忆,教学中过多的使用灌输法,更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从而无法达到教学目标,适得其反。
2.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
中医护理学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即使掌握了理论知识,如果不能动脑、动手去实践,掌握不了临床实践问题也等于没有达到学习的目的。但是在目前看来,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设施不完善,学生很难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的途径,其所学的知识无法运用到实际中,所学理论知识得不到巩固,很难达到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二、多媒体技术在中医护理学教学中的优势
随着我国当前新课程教育改革在我国的不断深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技术———多媒体,逐渐取代了之前的传统教学媒体。它将声、形融为一体,将静态的事物转化为动态,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将课程内容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该学科内容抽象且难以理解,对于专科层次护理学专业学生来说,如果只通过传统面授教学方法对于所学内容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掌握的。为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感官调动起来,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加深了他们对课本知识的记忆、理解与实践积累能力,同时又弥补了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教、学生只听的非互动模式的缺陷,从而有助于加大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制定出符合学生学习中医护理的教学计划,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在中医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中医护理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上课情况,来制作一款适合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软件,通过多媒体丰富多彩的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来优化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置于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对阴阳、五行理论进行讲解时,可以通过制作形象化的PPT幻灯片,来直观的表现阴阳、五行理论,让学生可以从图片资料中真正认识、理解。此外,还可以通过幻灯片或录像展示中药的煎熬方法,让学生可以了解中药煎熬的全过程,这样让他们学起来更加直观,更加有效,可以对于煎药的正确方法了如指掌。
2.理论联系实际
多媒体教学中通过充满美感的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信息,可以很自然地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学生会在图片或影像的引导下尝试主动去了解中医护理知识及临床实践想象,从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真正自我临床实践的画面。中医护理学是理论与实践并进的应用学科,由于针灸、推拿、拔罐等护理技术受到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因此在教学效果上并不理想。而通过引进多媒体技术,理论与实践教学会得到很好的融合,老师可以一边讲解理论知识,一边利用多媒体将护理技术示范步骤直观的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能准确掌握实践技能,并更好的使所学内容归纳、吸收,更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强化学生技能,对于学生日后临床实际操作及解决临床中医护理问题具有很好的帮助。
3.帮助学生记忆深刻
中医护理学有很多知识和问题是通过灌输式教学难以解决的,特别是课程重难点:如脉诊、经络、五行、临床各种常见病理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很难理解,根本无法深刻记忆,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制作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课件来教授学生,让学生在动感的学习环境中领会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并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阔学生认知领域。
4.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调控
在中医护理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引进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教学节奏,解决学时问题。由于中医护理学所涉及的中医临床学科知识较多,老师在讲解中很难取舍,很多内容不能全部讲到,因此,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制作一些形象、逼真的课件,将所要教学的内容化繁为简,将重点、难点内容通过多媒体素材呈现,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形象感受,化难为易,不仅让学生更好的吸收知识,同时还是加快了他们学习进度,提高了老师的教学速度,解决学时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老师的劳动,节省了课时,提高教学效率。
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范文2
该系共有教师192人,其中正高12人,副高83人,中级59人,初级39人。
我院中医系专业为全省唯一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学本科专业,以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国际交流等为主,使祖国传统医学特色与现代医学新知识新理论相结合,把中医学科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科学相融合,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拓展专业口径,优化培育计划。有较宽的学术领域和良好的科研基础,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分呼吸。肾病。消化。心脑。血液。内分泌。脑瘤及中西医结合急诊等7个三级临床学科,其中呼吸。肾病。中西医结合急诊等三科室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中医内科学为江西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中医专业是江西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
科研项目共194项,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8项,省级14项,厅级65项,院级83项。获得省卫生厅技术创新一、二、三等奖各1项,南昌市科技进步奖1项。
中医学(国际交流方向):
(五年制、文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公共英语,医学英语,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等。
2、特色与优势:
中医学是祖国传统医学,为人类提供了健康的保障,具有独立的、科学的医疗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诊疗技术。该专业既继承保留了传统医学的理论方法,又教授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随着中医药学被世界各国所瞩目和接受,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西医理论的同时,着重加强对英语的学习。
3、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医药研究所、医药情报所从事医疗诊治及对外交流工作或在高、中等医药院校任教。
中医学: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等。
2、该专业经历了4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形成了独到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3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本专业教师60%。加入wto后,中医学已被世界各国所瞩目和接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具备扎实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及特殊的中医医疗方法,能够到医药卫生行业从事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舰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
中西医临床医学: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针灸学等。
2、特色与优势:
面向新世纪,该专业在传授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加强了对西方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3、就业前景: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从事医药卫生行业的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舰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并且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量较大,可继续求学深造。尤其是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确立,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在广阔的医疗市场中可大有作为。
护理学:
(四年制、文理兼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理学、中医学概论(中基中诊)、中医护理学、护理学基储护理心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康复医学、营养与保舰健康评估、传染病护理学、医学美容学等。
2、特色与优势:
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备常见并多发病护理知识和技能。熟悉急、难、重症护理的基本原则、操作技术及监护技能。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应用;学习一门外语,借助辞典能够阅读本专业相关书刊。掌握扎实的护理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护理实践技能等方面能力,能在各级中医院、综合性医院从事高级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工作及卫生保健工作。
部分知名校友
吕爱平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所长
吴浈江西省药监局局长
刘晓庄江西省药监局副局长
陈明人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
左铮云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
何玉信美国澳斯汀东方医学院教授(博士后毕业)
张跃荣美国纽约中医学院院长
管飞私营企业总裁(个人资产超亿元)
程昭擐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主任医师
针灸骨伤系
该系共有教师57人,其中正高4人,博导1人,副高28人,中级20人,初级4人。
针灸推拿专业以针灸为住,结合各项先进治疗技术在痛症。瘫症。功能障碍等方面形成了医。教。研整体模式特色,是江西省卫生厅领先专业。
中医骨伤学科是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学科。其理论和学术即继承了传统中医伤科的特色,又吸取了现代医学理论。现代科学技术及新的诊疗手段和方法,充实丰富了伤科学的内容,使之培养的学生更适合社会的需要,学生毕业后既能担负临床医疗工作,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出事学科理论研究能力。目前,为全省骨伤病治疗中心组长单位。
针灸推拿专业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专业,也是江西省高等学校的品牌专业。科研项目共54项,其中省级7项,厅级25项,院级21项,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中医学(骨伤方向):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正骨学,中医骨病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创伤学急救,现代医学基础,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等。
2、特色和优势:
该专业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即省骨伤医院的临床高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骨伤科专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专门人才。院系合一后,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注重素质教育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依托附属医院4000余万元先进的医疗科研仪器设备(螺旋ct、双能x线骨密度仪、x线c臂机及闭路电视手术观摩室等),可进行直视手术教学及常规骨伤手术,还能开展前沿的先进骨伤手术。
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范文3
1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我校的教学团队、导师团队与临床实践基地的护理专家组成了一支应用型、复合型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知本领域的前沿进展,更具有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队伍的复合型主要表现在来源的多元化,有来源于中医和西医护理教育工作岗位、中医和西医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及中医和西医临床医学工作岗位的;有来源于中医和西医护理教育背景、中医和西医临床医学教育背景,及其他不同学科专业学术背景的专家、学者。这种复合型的人才队伍保证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中既有理论造诣,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各取所长,相互补充,为建设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了保障。我校专职护理教师21名,17名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4名有医师执业资格证书;10名教师(47.6%)具有高级职称;18名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占85.7%),其中8名具有博士学位,4名正在就读博士,攻读方向有护理学、临床医学、循证医学、信息学、基础医学。专职教师中9名(49%)具有中医教育背景,其中3名为中医医疗背景,6名为中医护理背景。为了解决教学与临床脱节的现象,规定工作5年内的青年教师必须有2年的临床工作时间,工作5年后平均每年完成100h以上的临床工作。除专职教师外,在我校3所附属医院及中日友好医院聘请护理专家作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兼职导师。为了保证专家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聘请的兼职导师均具有高级职称,有10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且目前全部在临床一线工作,涵盖了内、外、妇、儿、急救、重症监护、社区保健等各个领域,中医、西医兼具,以保证护理硕士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科领域选择合适的兼职导师。
2课程设置突出中医特色,教学模式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
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的护理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区别于西医院校培养的研究生,最重要也是最具自身优势的就是中医特色。我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均设置了中西医结合课程,包括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实践基础和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的部分学时,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和中医高级护理实践技术。由于学时有限,对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模式,我校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在教学观念上,将研究生课堂学习与临床实际应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相融合,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模式,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性学习;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采用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前沿的专题导向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授课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使研究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和灵活运用知识,既强调经典理论的知识继承,又兼顾知识的获取方法和创新;在考核方式方面,除了传统的考勤、作业以及书面考试成绩3大部分之外,对学生自主研究所得的学术交流报告和学术论文水平做适当的评价,鼓励学生在交流报告时提出有创新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3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重,课程体系符合护理职业岗位需求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区别于科学型硕士研究生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前者是以培养临床护理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整个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校都推行“以专业知识为背景,以专科技术为重点,以实践理论相结合为基本方法”的课程建设模式。根据护理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围绕职业技能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开设了高级健康评估、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等与就业相关的培养实际运用能力的专业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在与研究方向有关的科室轮转,时间不少于24个月,每轮转完一个科室要进行出科考核。此外,学校要组织阶段性考核,对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全面衡量,考查学生独立处理临床专科领域中常见护理问题的能力。转科考核成绩不合格者适当延长转科时间,并进行补考;阶段性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安排学位论文答辩。力争做到课程体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学校与临床实践基地的配合,强化学生临床能力的训练,重点加强专业技能课程和护理实践性教学环节,使之尽可能地符合护理职业岗位需求。
4引入循证思维,提高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范文4
一、我国与荷兰汉斯大学护理专业教学计划比较
(一)培养目标
1•中国:护理专业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并能够与国际接轨的,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现代护理学理论和技能,具备教育、科研和管理的基本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护理人才。
2•荷兰汉斯大学:毕业生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须有管理才能,有远见,能够处理复杂情形,知晓卫生保健及相关学科的新进展。具备良好的评判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明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毕业生是能够在欧洲劳务市场发挥作用的高级职业护士。
(二)基本要求
1•中国:本专业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基础医学、预防保健、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临床护理技能训练,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及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6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2)掌握现代护理学理论和技能;(3)掌握护理急性、慢性和急重症病人的护理原则、操作技术及专科护理和监护技能,并能应用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4)具有社区健康服务、护理管理和护理教育的基本能力;(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护理科研能力;(6)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写和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2•荷兰汉斯大学:通过学习,学生必须获得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明确专业发展的趋势,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自我反思能力。毕业生应能胜任5项职业角色:(1)提供护理服务;(2)组织护理工作,开发、指导护理计划和制定个体护理方针,组织和协调涉及几个学科的完整的护理过程;(3)进行护理改革;(4)指导同行;(5)护理专业人员。毕业生应具备12项能力:(1)应具备提供专业的和人道的护理服务的能力;(2)应具备应用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的方法;(3)应具备对个人和群体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4)应具备协调相关护理服务的能力;(5)应具备协调落实已达成共识的措施的能力;(6)应具备开发和实施新的护理计划的能力;(7)应具备制定相关护理方针的能力;(8)应具备参与护理质量标准设计的能力;(9)应具备帮助和支持其他护士完成指定的护理任务的能力;(10)应具备提供建议和帮助的能力;(11)应具备改变专业和专业意识的能力;(12)应具备积极尝试新的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1•中国:四年本科、理学学士。
2•荷兰汉斯大学:四年本科、护理理学学士(BSN)。
(四)专业特色
1•中国: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学习管理、涉及科研。突出护理是核心,以护理为主线组织课程,课程体现现代护理学的观念,反映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护理专业课程注重人的基本需要,注重人对健康问题的反应,注重人文科学知识和行为科学知识的补充,注重解决健康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技能。学生从第一个学期就学习护理学的课程直到完成全部课程,护理这条主线贯穿四年学习的全过程,使“人是一个整体”的观念不断得以强化。设置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群使学生具有科学研究的意识,寻求和利用科研成果,并参与护理科研;主动地、持续地、评判性地获得国内外与本专业有关的新知识,促进自身和专业的发展;运用管理学知识有效地计划和安排护理工作;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也在不断发展,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荷兰汉斯大学: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能力本位学习。
护理学院提供以能力本位为中心,多种教育方式为特征的教育。重点是使学生能够应付复杂的护理情形,能够在没有或不能使用现有的标准护理计划和护理方案的情形下完成护理工作。获取质量控制、质量检测和质量改进的知识和技能,控制护理质量,并具备护理管理能力。传授更具科学性的循证护理,使毕业生能以此指导和发展护理,使毕业生能在迅速发展的卫生保健事业中提供审慎而又有科学依据的护理服务。部分课程将使用双语(荷兰语和英语)教学,开设多国文化教育,以便于学生和教师到欧洲各国交流学习,推动国际合作进程。
(五)专业化方向
1•中国:(1)社区护理方向:开设课程有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康复护理、老年护理、人际沟通、传染病护理等;(2)中医护理方向:开设课程有中医基本理论、针灸推拿学、中医护理学、传染病护理学、人际沟通等;(3)口腔护理方向:开设课程有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医学基础、人际沟通、口腔保健与护理、传染病护理学等;(4)涉外护理方向:开设课程有英语口语、专业英语、传染病护理学、人际沟通、多元文化与护理等。
2•荷兰汉斯大学:(1)慢性病护理;(2)精神心理疾病护理;(3)重症病人护理;(4)妇产科、儿科、青少年护理。除专业化方向课程外,学院还提供几个选修模块。如:家庭护理,护理教育,护理技术,司法精神病学,护理管理,护理改革等。学生必须选择一些选修模块,才能获得足够的学分。通过选择选修模块和专业化方向,为学生提供多个职业方向,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迅猛发展变化的卫生保健事业。
(六)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
1•中国:
(1)课程结构。四学年组成:40周/学年,四年160周,其中:理论111.5周,实践48.5周。第一年,以公共课和部分基础课为主,实践2.5周(军训2周,入学教育0.5周);第二年,以部分公共课和基础课为主,实践2周(临床集中见习);第三年,以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为主,实践4周(社区集中实习2周,综合实践2周);第四年,实习和毕业论文,40周。
(2)课程设置。1)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包括国情、英语、体育、计算机等;2)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3)专业课程,包括护理学、心理学、健康评估、护理技术、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护理管理学等;4)专业方向课程;5)实践训练,包括军训、综合实践(社会实践)、临床及社区见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
2•荷兰汉斯大学:
(1)课程结构。四学年组成:42周/学年,四年168周,其中:理论78周,实践90周。第一年,预备教育阶段,理论30周,实践10周,选修2周;第二年,职业准备阶段,理论20周,实践20周,选修2周;第三年,专业化方向阶段,理论20周(专业化方向4周,选修模块16周),实践20周,选修2周;第四年,毕业阶段,专业实践20周(专业化方向16周,选修模块4周),实践20周,选修2周。
(2)课程设置。1)理论,包括护理学、解剖学/生理学、医学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法律、组织管理学、国际学、科研方法等;2)技能,包括护理专门技能、沟通技能、管理技能;3)实践训练,第一学年10周,第二学年20周,第三学年20周,第四学年40周(实习20周、论文20周);4)专业化方向。
(七)教学方法
1•中国:(1)课堂讲授;(2)示教;(3)自学讨论;(4)实验实习;(5)操作练习;(6)角色扮演;(7)病例讨论。
2•荷兰汉斯大学:(1)理论学习路线,学习在工作模式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2)综合学习路线,针对护理单个项目的学习,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3)技能学习路线;(4)进一步学习路线,附加路线:包括特殊理论和概念的学习,如科研、循证护理、各国文化学习等。
二、中国与荷兰汉斯大学护理教学计划比较结果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状况大体一致,笔者收集的几理学院教学计划大同小异。我国与荷兰汉斯大学护理专业教学计划比较结果如下:
1.培养目标。尽管东西方文化有较大差异,教育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在对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是一致的。即不仅要专业知识扎实,而且还要会管理,要面向国际。
2.基本要求。从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方面,两国的要求大同小异。但从能力方面荷兰更加注重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社交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3.专业特色。两国的专业特色与国情密切相关,各有特色。但荷兰在对不同年龄的护理、家庭护理以及心理护理方面更有特色。
4.课程结构。从课程结构看,差异较大。近几年,尽管我国的护理课程作了较大幅度的改进,加强了人文方面的教育,但基本上仍以护理理论为主。相比较而言,荷兰的课程设置以能力为主,面向国际,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是专业素质。
5.实践训练。从实践教学看,由于各校招生规模大,实践教学资源有限,国内多数学校的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比例为2∶1,实验多采用应证性实验,临床见习多采用集中见习的方式完成,课程设置为先基础,后专业,再实习的“三段式”,因此,理论和实践是脱节的。荷兰的实践训练从第一学期开始,每学期都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实践训练,第一年10周,第二、三年分别20周,第四年40周,超过了理论的学时,学生的能力得到加强,学习目的明确,因此,适应护理发展的需要。
三、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提高。国家的改革开放,国际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护理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人群对健康的需求,与国际接轨,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范文5
[关键词] 护理;全身麻醉;躁动
[中图分类号] R2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9(b)-015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on emergency agitation in general anesthesia operation patients.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between January 2015 to March 2016,in our hospital 200 patients for general anesthes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outine nursing operation group and TCM nursing group, and the TCM nursing group was added additio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operation.We observe and record the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anxiety test scores, the degree of awakening and agitation scale in the recovery period and the agitation score and postoperative analgesic usage.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in the TCM nursing group the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anxiety test scores(64.6 ± 5.6)point、(57.4 ± 4.8)point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89.1 ± 5.1)point、(81.9 ± 3.5)point,and the awakening period of adaptability increased(59%93%),emergence agitation decreased(41%7%), postoperative analgesic use decreased(153)and restlessness rates decreased,.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 effectively . Conclusion TCM nursing intervention prevented the agitation in emergency of general anesthesia operation, and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perioperative period.
[Key words] Nursing; General anesthesia; Agitation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患者对于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护理工作者也将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全麻恢复期躁动是全麻手术患者进入麻醉恢复期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表现为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并存,不按指令行动,发生程度不同的不自主运动,严重时可造成患者自身的意外伤害等不良后果[1]。中医护理操因其便捷、有效的特点在围手术期护理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将中医护理应用于预防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为服务患者,提高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该研究以2015年1月―2016年3月200例在该院进行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手术病人在围手术期所经常产生出现的护理问题,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将中医情志护理、穴位按摩、耳穴埋豆等护理技术运用于围手术期护理,通过中医特色护理干预有效的降低了全身麻醉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人来源于方便选取在该院接受全身麻醉手术患者200例,其中男性患者104例、女性患者96例,年龄区间21~77岁。所有患者ASA分级范围为Ⅰ~Ⅲ级,其中包括静脉麻醉31例,静吸复合气管内插管麻醉169例,妇科腔镜手术90例,胃肠道手术44例,食管癌切除术20例,泌尿系统腔镜手术20例,胆道腔镜手术15例,肛肠科手术11例。所有患者术前神志清醒,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史,无情感创伤史。随机将其分为常规护理组(A组)10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区间24~75岁;和中医护理组(B组)100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区间21~77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实施方法
A组实施围手术期常规护理,B组在A组的护理基础上添加中医护理操作。中医护理操理作:①情志护理:对患者的情绪进行评估,根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②穴位按摩:采用自我按摩或护士辅助按摩的方法,通过按摩不同的穴位来预防术前焦虑、紧张性高血压等疾病;③耳穴埋豆:根据患者的情况,选用不同的配穴,将王不留行贴在穴位处;④围手术期疼痛的护理:采用心理、香薰、音乐、针灸、按摩等多种方法。
1.3 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测评表[2]评定①记录两组术前、术后24 h焦虑评分及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镇痛剂使用率。采用焦虑测评表评定患者术前、术后24 h是否出现焦虑及其严重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术后疼痛程度评分,评分>7分者给予药物镇痛。②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期操作配合程度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苏醒期操作配合评级,评分标准:1级:平静睡眠;2级:清醒,平静;3级:易怒,易激动;4级:难以安慰,无法控制的呼喊;5级:无法安静,迷惑,谵妄[3]。1、2级为配合,3、4、5级为躁动。
1.4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可信区间95%,校验水准为0.05,以P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焦虑测评分值及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比较
B组术前、术后24 h的焦虑测评分值均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麻醉苏醒期操作配合、躁动及术后使用镇痛剂情况比较
B组苏醒期躁动7例,术后使用镇痛剂3例,显著低于A组的41例、15例,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苏醒期躁动评分比较
B组苏醒期躁动(3、4、5级)显著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临床护理要点
3.1 中医情志护理
3.1.1 情志治病 主要是机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下,内外综合作用的结果[4]。在中医临床上常见于脏燥、郁证、癫狂、不寐等。如《黄帝内经》篇中说“喜怒不节则伤脏”。所以,当刺激超越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则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如“喜”本是一种良性的情绪变化,然而“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可见,患者缺失的情志护理会促进患者的病情向坏的方向转变。而正确、有效、动态的情志护理的管理能使人体的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正常,从而有益于健康的恢复。因此,情志护理在围手术期护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机体脏腑气血病变,也会引起情志的异常变化。《灵枢・口问》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说明大脑对情绪刺激的反应会影响脏腑功能。手术患者因处于围手术期的不同时期,所面临的不良情绪的干扰也是个动态的过程,作为护理人员也应区别对待,根据患者的情志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护理计划。
3.1.2 情志护理方法 对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情志护理,首先应对患者进行正确的评估,并相应对其进行正确的处理。如通过语言、动作使患者在不知觉中受到积极暗示的影响,解除心里上的压力和负担,实现消除疾病症状或提高某种治疗方法效果的目的。在病房、手术室的环境也要保持整洁、安静光线充足,使患者心情心情愉快和身体舒适。要关怀和体贴病人,关心病人需要,主动帮助病人解决实际困难,做好耐心解释工作。
3.2 中医穴位按摩
在围手术期护理中,除应用情志护理外,根据中医理论知识,采用穴位按摩的方法,通过经络穴位的按摩,放松肌肉、消除疲劳、调节人体机能,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疏通经络、平衡阴阳。
3.2.1 穴位的选取 对于预防术前焦虑,选印堂、太阳、四神聪进行穴位按摩以达到镇静安眠的效果;对于预防紧张性高血压,选百会、涌泉、三阴交行穴位按摩已达到宁心降压的效果;对于预防抑郁的病人,选五脏俞加膈俞,即心俞、肺俞、脾俞、肝俞、肾俞及膈俞的穴位按摩已达到静心安神、补肾健脾、平肝疏气的效果。
3.2.2 实施方法 将按摩方法教给病人,指导他们进行自我按摩或护士辅助按摩。手部多用简单的挤压法,足部常用按压按摩法和拇指、食指推按的方法。穴位按摩应遵循有力、柔和、均匀、持久、渗透的原则,操作时开始要轻,由轻到重,然后再逐渐减轻而结束。一般以肩带肘,以肘带腕,以腕带手,由浅入深,均匀柔和,连续不断,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深透舒适为度。
3.3 中医耳穴埋豆
中医认为耳廓上布满了耳穴,它与整个人的气机密切相关。如《灵枢・口问》中所说:“耳者,总脉之所聚也。” 在围手术期过程中,利用耳穴埋豆压迫穴位来达到调节脏腑功能,增强病人体制;调节病人心态;消除精神神经方面的症状的目的。其优点是简单易行,易于掌握;不伤肠胃、肝脾;安全、无创、无痛、无任何毒副作用;能够持续刺激穴位。
3.3.1 耳穴的选取 对于配用穴的选取,根据对患者的评估,采用不同的配穴。如高血压患者配用肾穴、枕穴;失眠患者配用脾穴、肝穴耳背多梦区;胸闷患者配用交感穴、心穴、肺穴。
3.3.2 实施方法 先根据治疗需要选择穴位,再次核对后,用皮肤消毒液将穴位处皮肤消毒。将王不留行籽准确地贴于穴位处,以患者局部有刺痛感为佳。在留埋期间,巡回护士定时进行穴位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治疗。
3.4 围手术期疼痛的护理
临床上认为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主要原因是疼痛。疼痛刺激可引起患者体内一些内源性递质和活性物质的释放从而影响心血管功能、呼吸系统、内分泌功能A紊乱增加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围手术期的风险。按中医理论,疼痛的病机主要是气血不通或机体局部得不到滋养。疼痛的治疗则以行气止痛,通经活络,升阳举陷,回阳固脱为基本原则。由于术后苏醒期对疼痛的耐受性可能与其认知程度有关,患者手术对麻醉和手术有焦虑、恐惧、心理应激反应增强,影响大脑皮质的痛阈,导致痛阈降低,增加其对疼痛的敏感度,若有心理准备其疼痛程度有所减轻[5]。所以通过科学、合理制定患者的疼痛护理计划,减轻患者对于疼痛的不良反应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术后疼痛的病人我们采用心理疗法分散患者注意力;采用香薰疗法来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通过类似现代音乐疗法的五音入五脏的方法来调节五脏的生理功能;通过针灸、推拿、刮痧、艾灸等方式消除炎症反应,增加局部血供,松解肌肉痉挛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
4 讨论
不可否认,全麻手术对病人来说是一个较大的创伤。全麻苏醒期时病人由于意识障碍,对于不良刺激显得较为敏感,可出现躯体的扭动、四肢乱动、头痛、烦躁、极度兴奋等应急行为,若得不到及时处理,将会危及病人安全,对患者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由于全麻患者发生术后躁动的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可能是物中枢性抑制作用消失后,患者意识虽已恢复,但部分物的残余作用致使大脑皮层与上行网状激活系统(觉醒激活系统)高级中枢的功能仍未全部复原,从而影响患者对感觉的反应和处理[6]。有研究表明,术前患者的情绪会直接影响麻醉复苏和手术的效果,还较容易导致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7]。该研究对比了增加中医护理后,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焦虑评分,发现在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有中医护理的患者术前、术后的焦虑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下降,且数据有统计学意义。中医护理,特别是情志护理对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非常有效,也有很多学者的研究结果与该研究的结果类似[8]。在麻醉期的操作配合、躁动情况及术后使用镇痛剂情况研究中,该研究发现在介入中医护理后,相对对照组,患者在苏醒期的操作配合度提高(59%93%),躁动出现率下降(41%7%),术后使用镇痛剂的患者数目减少(153),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对所有患者的苏醒期的躁动评分进行比较,发现两组患者的躁动评分的构成有所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对对照组,中医护理患者的躁动评分大多分布在1~2级中,少数分布在3~5级中。目前,全面的中医护理对麻醉期躁动的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但赖爱华[9]等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医揉按联合穴位中医揉按联合穴位按摩可有效降低老年髋部手术全麻患者苏醒期的躁动评分。这与该研究结果类似,但该研究在中医穴位按摩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中医情志护理、中医耳穴埋豆等多种中医护理方法。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工作,它以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护为特点,讲究情志护理,重视心理护理,能弥补现在西医护理的不足之处[10]。
该研究在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介入了中医护理,数据显示相对对照组,中医护理组的患者,在术前、术后的焦虑评分均下降,苏醒期的操作配合度升高、躁动出现率下降,躁动评分降低,术后使用镇痛剂的患者数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早期中医护理的介入,可以在围手术期间展开针对性的护理,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对症处理,护理得当,避免有害刺激,可明显减少并发症和避免术后躁动造成的医源性损伤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于艳,房特,佟盛艳. 全麻恢复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1):90-91.
[2] 魏源.多维焦虑评估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30-31.
[3] 张伟,杨惠杰. 全麻手术病人苏醒期的躁动因素分析和护理[J]. 中国卫生产业,2014(30):111-113.
[4] 钱会南. 中医情志病的病因病机与诊治研究现状及展望[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4):711-713.
[5] Lee A,Chui PT,Gin T.Educating patients about anesthe-sia: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media―based interventions[J].Anesth Analg,2003,96(5):1424.
[6] 段群颖. 全麻后苏醒期躁动患者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53):251-252.
[7] 刘正楠,王斌全. 围麻醉期的护理干预对缓解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研究[J]. 中国医疗前,2013(6):1-3.
[8] 杜存英. 中医护理对外科手术前失眠及焦虑患者的影响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4(36):220-221.
[9] 赖爱华,常少仪,杨伯梅,等.中医揉按及穴位按摩在全麻老年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应用及效果[J]. 哈尔滨医药,2015(4):316-319.
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范文6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512.9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2-1134-02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综合预防;偏见;学生,医科
艾滋病是一个全球的社会公共问题,截至2007年12月,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达3 300万,在感染者中,15~49岁感染者为3 080万[1];艾滋病已成为21世纪最可怕的传染病之一。医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属于青年群体,又是未来的医务人员,医学生注定是我国防治艾滋病工作的接班人。
1 医学生艾滋病预防与反歧视教育的必要性
1.1 艾滋病依然肆虐,医学生任重而道远 在艾滋病防治事业中,医学生任重而道远:(1)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人员,将直接面对艾滋病人,他们所掌握艾滋病的知识、对艾滋病人的态度都将直接影响到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进展[2-3];(2)在未来的工作中,医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高危的职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象不断出现。浙江省2002-2005 年共接到职业暴露个案44起, 涉及56 人,其中有27起发生在医院,有2起发生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因此,医学生是否掌握了正确的艾滋病自我保护技能同样影响我国防艾、抗艾事业。
1.2 艾滋病教育应从医学生抓起 我国医务人员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艾滋病基本知识,但艾滋病专业知识不够,如艾滋病基本理论知识、诊断、预防等,对艾滋病的认识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对艾滋病的社会性和流行性了解不清楚[5-7]。在实际医务工作中,由于医护人员缺乏对AIDS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的正确理解, 造成对AIDS及其患者的恐惧心理[8]。一些医务人员恐惧艾滋病,排斥艾滋病人,不愿意到和艾滋病有关的地方工作,导致了医务人员对艾滋病及艾滋病相关工作的歧视。医疗机构人员对病人及其家属的不良行为和态度,将会强化歧视,影响愿意治疗和护理的其他医护人员,也会对社会应对艾滋病挑战产生严重负面影响[9]。此外,由于医务人员可能直接接触医疗废弃物和污染物及病人的血液、体液及各种分泌物等,医务人员职业危险要远远高于其他职业,因此医务人员是HIV/AIDS 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10],而医务人员缺少职业暴露防护知识,自身防护意识淡薄[11]。要从根本上解决医务人员在艾滋病预防中的现状,艾滋病教育应从医学生开始抓起。
目前,大多数医务人员需接受性病艾滋病专业培训[12]。在开展医务人员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全员培训的基础上,应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人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专业化培训,加强对乡镇医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13],把艾滋病教育放到医学院校开展,从根本上缓解艾滋病培训需求增加的问题。
2 医学生艾滋病教育现状
(1)部分院校没有专门学习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或教材。调查表明,医学生从学校教育获取艾滋病知识比例较低、专业深度不够和实用性不强,不能区分科普式教育与专业性教育[14]。(2)医学生了解艾滋病的途径多为网络(电视)、广播和报刊杂志等[15],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通过课堂教育学习的医学生艾滋病知识也不多[16]。(3)医学生艾滋病专业知识匮乏[17-18]。在观念和态度培养上,反歧视只有形式而无内容,更无职业道德建设的教育:医学生在艾滋病基本知识上掌握较好,但对某些方面的认识仍不深刻,尤其是对我国流行现状的严峻性认识不容乐观,对专业知识了解不够,达不到医务工作职业的要求。(4)在医学生中开展艾滋病教育存在一些困境和矛盾,如活动形式的丰富性与内容的专业性、活动的广泛性与持久深入性等。在行为上,只有口号而无行动,没有向周围、向社会传播艾滋病知识,自己也并未主动关注艾滋病,更未积极参加到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中。
3 专业教育的内容
3.1 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教育 (1)艾滋病基础专业知识,包括什么是艾滋病、什么是艾滋病病毒、艾滋病发病机理、艾滋病与性病;(2)艾滋病临床知识,包括艾滋病传染源、艾滋病传播条件和传播途径、艾滋病易感人群、艾滋病临床表现、艾滋病的诊断和治疗;(3)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包括艾滋病流行形势、艾滋病防治措施、对HIV的消毒、艾滋病预防、与艾滋病人相处;(4)艾滋病的职业暴露,包括艾滋病暴露危险、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处理案例;(5)艾滋病相关知识,包括艾滋病常用术语、艾滋病相关政策和法律。
3.2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1)反歧视教育,包括对待艾滋病的态度,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对艾滋病相关工作的态度;(2)医学生职业感的培养,培养医学生防艾、抗艾的责任和意识,加强医学生的职业感和使命感。
3.3 医学生行为观教育 (1)培养正确的行为观,包括关注艾滋病,主动提升个人艾滋病知识和技能,关心病人,同情、接纳艾滋病患者[19],主动投身于艾滋病防治事业中;(2)促进行为的形成,培养医学生积极向社会宣传艾滋病知识的意识,主动参与艾滋病宣传防治活动。
4 专业教育策略
4.1 把握专业性,区分宣传与教育 艾滋病宣传是指向社会普及艾滋病基本知识,属于科普式教育;艾滋病教育指与艾滋病有关的各个人群全面、深入的学习艾滋病知识、技能,属于专业性教育。
专业性教育是医学生艾滋病教育的特点。在对医学生开展的艾滋病教育中,应把握专业性,深刻理解专业教育的内容和意义[20],区分艾滋病教育专业性与科普性的差异。
4.2 注重知识性,兼顾实践性 对医学生进行艾滋病专业教育应该注重知识性,加强艾滋病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包括艾滋病的基础专业知识、临床知识、预防与控制、职业暴露及其他相关知识。
艾滋病是一个社会问题,有其独特的社会性,对医学生艾滋病教育要加强艾滋病社会性教育,加强实践性,应组织医学生走向社会、向社会普及艾滋病知识[21]。
4.3 以知识教育为主,加强态度、行为的教育 艾滋病教育并不完全遵守知识―态度―行为模式,知识的掌握并不能使态度和行为必然提高[22]。对医学生应以知识教育为主,在一定的知识水平上,加强态度的改变和行为的形成,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树立医学生的职业感和使命感,培养正确的行为观。
4.4 融专业性与趣味性为一体 医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作为未来的医务人员,艾滋病教育必须注重专业性;作为青少年群体之一,艾滋病教育也要注重趣味性,教育形式以活泼、丰富、多样及新颖为主[23]。在实际的艾滋病教育中,应融专业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在专业性中体现趣味性,在趣味性中体现和融入专业性。
5 专业教育意义
对医学生进行专业的艾滋病预防与反歧视教育,使医学生艾滋病专业知识达到一定水平,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职业感,培养正确的行为观,能为我国艾滋病防治培养一批专业的人才和接班人;医学生在毕业后从事医务工作时不再需要进行艾滋病相关培训,解决了目前医务人员中艾滋病相关问题[24],包括艾滋病专业知识的不足、歧视现象、职业暴露、艾滋病培训等相关问题。
6 参考文献
[1] UNAIDS.AIDS Epidemic Update.[EB/OL]. [2007-11-19]. 省略.
[2] 赵建玲,陈萍,李宁.大学生是预防艾滋病的生力军.中国学校卫生,2006,11(11):988-989.
[3] 夏庆华,马骁.医学生艾滋病认知调查及选修课干预效果评价.现代预防医学,2004,31(3):400-402.
[4] 姚亚萍,郭志宏,杨介者,等.浙江省2002~2005年艾滋病职业暴露分析.浙江预防医学,2007,19(7):1-2.
[5] 康殿民,刘学真,黄涛,等.山东省医务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中国艾滋病性病,2004,10(6):439-441.
[6] 饶和平,吴南屏,许利军,等.浙江省17市县医务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调查.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0(11):664-665.
[7] 柔克明,徐臣,张云同,等.某地区农村基层医务人员艾滋病.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0,6(2):107-111.
[8] 岑瑜.护理人员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职业防护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9):1 024-1 026.
[9] 吴亚君.防治艾滋病工作中医护人员自身教育. 护理研究,2007,21(2):298-299.
[10]冷梅芳,张云.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的现状、特点及预防.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6,12(6):355-356.
[11]姜祥坤,周成光,于海荣,等.聊城市各级医护人员艾滋病防治与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调查研究.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7(3):194-197.
[12]夏盛椿.南京市医务人员艾滋病培训教材需求调查.江苏预防医学,1998,9(2):23-23.
[13]贾淑梅,姚婷.医护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及职业防护现况调查.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7,13(1):36-38.
[14]石福艳,白亚娜,裴泓波,等.公共卫生专业医学生艾滋病认知、态度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6,22(5):541-542.
[15]杨巧媛.医学生艾滋病教育的现状调查.中国校医,2005,19(1):80-81.
[16]洪霞,方为民,张连生,等.医学生艾滋病认知状况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7,23(9):1 036-1 037.
[17]颜玲,李茂全,杨书.高校医学生艾滋病认知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效果评价.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7,23(3):336-338,381.
[18]李泽荣,秦鹏哲,许雅.广州市583名医学生艾滋病相关知、信、行研究.中国健康教育,2004,20(3):225-227.
[19]乔慧,解宾银.医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分析.宁夏医学院学报.2001,23(5):324-326.
[20]肖丽君,方艳辉,郭亚春,等.对医学生开展艾滋病教育课程的实践.微生物学通报.2005,32(6):140-142.
[21]陆焯平,张志勇.在社会实践中培养预防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教论坛,2004,2(1):84-85.
[22]周玲,王莉,齐建国.北京师范大学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0):849-850.
[23]李延军,蔡梦琦,徐丹,等.在大学生中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长春大学学报,2006,16(4):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