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采购价格管理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采购价格管理方法范文1
[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06. 037
1 供应链管理与价格的关系
关于供应链的定义有很多,其中,美国供应链协会对供应链的定义为:企业在生产和销售最终产品或服务过程中包含的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于一切向前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以及一切向后的关系,供应链是一种关系的集成;在我国,现代管理教育对供应链的定义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采购供应链管理是以采购产品为基础,通过规范的定点、定价和定货流程,建立企业产品需求方和供应商之间的业务关系,并逐步优化,最终形成一个优秀的供应商群体,并通过招投标方式实现企业的采购,从而达到降低采购产品价格、提高采购产品质量和提高供应商服务质量的目的。
企业采购供应链是企业供应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关键。建立企业采购供应链系统,首先需要将涉及企业采购的各个环节纳入到整个系统中,保证采购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畅通,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通过信息共享,合理地利用和分配资源,为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其总体目标是以合适的价格获取最合适的商品。
采购价格管理作为采购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①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实施有效的采购管理,最直接的成效就是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从源头减少企业的经营成本。有关数据显示,采购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平均比率为60%,具体如零售业占60%~85%,计算机业占60%~80%,汽车业占60%~80%,电子产品业占50%~70%,制药业占25%~50%,服务业占10%~40%,钢铁业占75%,轻工业占80%。运输业的特点就是固定资产比重占比大,流动资产占比小,相应的采购成本也占据了企业成本的很大一部分。采购价格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建立合适的采购方案和价格监测体系,及时调整采购数量,降低库存占有率。②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采购价格管理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需求信息进行了整合,并依据产品的需求、价格的需求制定了细致的采购计划,强化了内部资源的运转效率。各个部门在沟通协调中,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无形中提升了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③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采购管理促进成本降低、效率提升,就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采购价格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谈判能力、对产品市场的分析能力,是企业外部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推动力。
不同产品的供应价格影响因素的构成
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具体内容涉及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四个方面,包含供应商、用户的合作关系管理,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企业内部与企业间的物流供需管理,产品设计与制造管理,用户服务和物流管理,库存管理,信息管理等。
采购供应链管理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内外兼顾。外部企业与企业内部的管理同等重要。二是纵横联合。材料供应商和最终用户同为关系处理对象。三是信息畅通。不论是库存管理还是物流管理,甚至是产品需求预测等,都要保持信息畅通。四是风险共担。供应链管理基于合作与信任,链条上的各方共同承担风险,收益共享。
企业实行采购供应链管理同样存在许多困难,如:①供应链管理成本较高,企业打造供应链,实施管理的成本较高,普通企业难以承受。②部门之间的协调难度较大。供应链管理对企业间的内部协调提出了较高要求,实际操作中,会因为部门职能、利益的不一致而增加难度。③担心部门利益受损。供应链管理需要信息共享,企业会以商业机密、商业信息保密为由,阻碍供应链管理实施和推行。因此,在企业内推行采购供应链管理之前,需要先妥善解决好以上问题。
2 铁路企业采购价格管理现状
2. 1 重采购管理,轻物流管理
铁路企业为了保证运输生产的顺利进行,在采购设备物资时比较重视采购的过程,而容易忽视采购的物流管理。采购,既是一个商流过程,也是一个物流过程。前者是通过商品交易、等价交换来实现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后者是一个通过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手段来实现商品空间位置转移,缺一不可。只有这两个方面都完全实现了,采购过程才算完成。现实工作中,铁路企业在谈判、定价过程中花费较大精力,却比较轻视其他环节。应该看到,采购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价格,其他步骤都会影响到产品的总成本。
2. 2 重价格管理,轻价值管理
价值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采购管理亦不例外。铁路企业在采购管理过程中,“秉承”着用低廉的价格去获取产品的理念,在如何压低对方价格的问题上动足了脑筋,认为只要低价采购就是节约了成本,赚到了利润。众所周知,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一次购买产品的行为不仅是商品与货币交换的表象,同时也是商品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铁路企业采购商品忽视了商品本身价格以外的因素,比如采购的规模效益、产品的售后等。
2. 3 重风险管理,轻利益共享
风险管理的目标是要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安全保障,由于铁路行业管理体制特殊,铁路企业管理思维传统,手段单一,造成企业和企业经营者不愿承担风险,风险承受能力几乎为零。因此,在风险管理方面显得尤为谨慎,只要存在风险可能的,无论是否存在收益,都是敬而远之。利益共享的基础是合作,铁路企业一定程度上属于垄断行业,与外部单位合作较少,正是基于这种传统,铁路企业无形之中缺少了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
3 存在问题及分析
3. 1 价格最低的传统思维
传统思维认为购买产品的价格最低就达到了成本最低的目标。其实,以低价格买进产品只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一个方面。企业为购进产品需要付出的成本还包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返修成本、管理成本等,这些成本的发生都直接或者间接构成了产品的购买成本。铁路企业需要全方位的考虑采购价格包含的各类因素,综合考虑可能发生的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通过一揽子谈判实现总成本最低,避免揪着价格的问题因小失大。
3. 2 习惯或受制于供应商
铁路企业采购的产品品类繁多,面对的供应商也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企业确实有很多供应商,但不知道现有的供应商中有多少是国内或者国际最优秀的。这个时候容易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即需要采购产品时,就找经常合作的几家供应商,而疏于或者惰于去寻找和发现新的供应商,价格往往也会形成思维定式,习惯参照过去的价格,无法和市场价格进行有效对接。另外一种情况,铁路企业近几年基础建设、技术装备、运输的科技含量实现跨越式提高,但许多核心技术、核心设备还受制于国外厂商,因此在产品价格方面没有话语权,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市场垄断,铁路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决定者,要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改变这种现象迫在眉睫。
3. 3 单兵作战影响整体效益
铁路运输是一个庞大的综合性企业,它不仅具有一般大工业企业的性质,还是一部大联动机。相对于铁路运输生产由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等很多部门共同完成,在经营管理方面就没有这么高的要求。特别是在部门利益和集团利益的作祟下,经常会发生采购工作由一个部门“说了算”的现象,在产品价格、品质、服务等方面,相关部门无法发挥参与、建议、监督的作用,最终导致采购价格过高,质量规格不符,以及其他给企业造成损失的情况,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整体效益。另外,铁路企业发生对外业务时,不善于和别人开展合作,从而造成了对外也是势单力孤,无法形成集团效应。
3. 4 运输安全和经营效益的博弈
安全是铁路运输的生命线,是运输生产永恒的主题,铁路运输安全不仅影响着企业本身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也对社会和经济造成重大影响。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铁路行业发生了类似“4. 28”胶济线铁路事故、“7. 23”甬温线铁路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后,安全更是被提为重中之重,安全的投入也大大增加。由此带来了安全和效益的平衡问题。为了安全而不计成本的投入,不计价格的高低,偏离了企业的生存之道,是不可持续的。
4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传统意义下“在合适的时候,以合适的质量、合适的数量、合适的价格,从合适的供应商处获得正确的产品和服务等”的采购模式,已远远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开放竞争环境下的现代采购供应链管理,打造价格形成关键链条,推动整体供应链优化,降低企业总成本,建立与之相匹配的采购价管理格模式尤为重要。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采购价格发生的变化包括:①简单购买转向开始参与决策,价格的分析、判断和制定等。②价格最低转向总成本最低。③单独的职能部门转为共同参与,合力共为。④采购的职能由简单的压价更倾向于提升价值贡献。
4. 1 采购价格管理流程再造
目前铁路企业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采购模式,即根据铁路总公司、铁路局、基层站段的不同权限,分为集中采购(包括联合采购),铁路局分散收货分散付款(或总公司集中付款);铁路局集中采购、基层站段分散收货分散付款(或铁路局集中付款)和基层站段分散采购分散付款三种模式,其中以前两种模式为主。集中采购集中付款分散收货能够有效降低采购成本,但对企业采购管理效率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分散采购分散付款分散收货便于铁路局、基层站段及时进行采购,但不利于降低企业的整体采购成本,容易各自为战。对于采购价格而言,理论上是谁采购谁负责价格管理,采购主体需要与供应商确定价格。因此,完善和优化企业内部的采购定价流程,把两种模式的优点进行整合,提升采购价格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采购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定价发展方向。
4. 2 加强供应商战略关系合作
采购供应链管理下,采购方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从博弈走向合作,与供应商之间形成战略合作关系是主要特点。供应商与采购方基于合作互信的基础上,共同面对产品价格的市场风险,最小化交易成本、极大化收益,是一种资源配置最佳状态。现实竞争中,供应商有寻求铁路方进行战略合作的需要。在经济形势不确定性越发增强的情况下,为了降低风险,稳定生产,供应商愿意与铁路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既可以明确市场,又可以减小生产成本。同理,铁路企业在与供应商接触过程中,也应该以精诚合作为原则。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共同抵御外部风险,加强整个采购供应链的竞争力,实现双赢甚至共赢的目标。
4. 3 创建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流程是企业内员工、客户和供应商的沟通过程,以前靠电话、传真,甚至见面达成信息交流目的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随着铁路产品市场开放程度提高,专业设备、产品的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谁掌握了供求信息,谁就赢在抢占市场的起跑线。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采购价格管理实质是通过企业间的互补实现产品采购总成本的最低。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依靠现代化信息通信技术。因此,铁路企业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关键工作来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公开企业产品需求信息,促进信息在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的共享,以便形成竞争优势和规模优势,最终使产品价格公开透明,节约企业的采购成本。
4. 4 打造供应链共同体
针对设备维修服务类采购,铁路局管辖范围内多数企业设备工程相同或相近的由铁路局主导或协调工厂主导,邀请该类产品的实力供应商组成统一的跨单位、跨职能的供应链规划小组,制定统一的运作规划,可通过结盟合作、委托运营等方式吸引供应商积极参与设备维修、功能维护,从而为核心供应链创造价值,形成供应链共同体。
铁路企业在实施供应链价格管理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时应注意企业间的业务关联性,关联程度越高,合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也越高,可以缩短相互之间的磨合过程。二是目前很多铁路企业的机制不够灵活,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供应链价格管理作用的发挥。三是铁路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弱,技术人才缺乏,特别是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较难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供应链主导企业。
铁路企业作为大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任重而道远,必须摒弃过去落后的管理思维和传统的管理方法,运用最前沿的企业管理理念,以价值最大化和合作共赢为基础,打造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价格管理新体系。
参考文献:
采购价格管理方法范文2
【关键词】电力系统;物资管理;问题与方案
1 电力物资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1 缺乏统一的采购程序,权限分配不合理
很多电力企业中,基层部门都可以自行进行物资的采购,并私自进行储备,这种情况,使得企业的整体储备情况没有准确的记录,容易造成超额采购或者时紧缺物资采购不足等现象。不仅为公司浪费了大量的购买、管理资金,还影响了正常的生产运营,更为很多人谋私利提供了方便。
1.2 物资采购价格管理机制不够完备
目前,很多电力企业在采购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专门人员负责监督管理,并且,采购部门负责与供应商进行洽谈,并从其处采购物资,这两项工作都是由同一组人管理,又没有人进行监督,很容易造成采购人员与供应商沆瀣一气,共同谋求公司的利益。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对供应商的有关信息了解不够;无法实现长期合作的稳定交易平台,从而使得很多不良厂商有机可乘。这些说明了电力物资的采购价格管理机制尚不完备。
1.3 闲置资金利用率不够,管理内部矛盾比较多
由于工程结余、换新拆旧等原因,电力企业一般存在一定量的闲置物资,通常这些物资都存放在企业的仓库。近年一直提倡通过利用库存减少仓库闲置物资,但是很多电力企业却发现虽然很努力地利库,闲置的物资却还是不断增多,然而仓库的容量是有限的,迫使电力物资的仓储管理渐入困境。显然仓库闲置物资没有得到妥善利用,导致企业物资越积越多。在收支两条线、年初报计划年末指标考核等管理体制下,众多考核指标纵横交错地落到基层单位头上,最终令这些作为物资使用人的基层单位,宁愿花更多的钱去买新的物资设备以达到各考核指标,也不愿使用已经存在的闲置物资。
一方面企业物资管理制度上要求减少闲置物资,甚至要求杜绝闲置物资的产生;另一方面为了让基层一线能代表企业的先进水平,企业在工程建设制度、生产运行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上又给基层单位设置了资金完成率、项目达标率、技术先进率等一系列考核指标,一旦基层单位使用了仓库长时间闲置着的物资,就难以满足各方面指标的要求。这就大大制约了闲置物资的再利用,增加了电力物资管理的难度。
2 电力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
2.1 加强物资管理工作,控制物资需求
强化物资采购计划工作是当前电力物资管理的关键环节。物资采购计划应根据电力企业年度的生产及投资情况作好宏观计划,把物资的采购发放消耗及储备等过程都在计划上做出体现,强化物资采购的计划操作、定额控制,做好以计划约束采购。采购计划必须从严抓好,才能杜绝乱采购现象的发生,也才能管理好物资供应入口的质量关、价格关及数量关,也只有把物资管理归口工作做好了,物资管理工作在电力企业所发挥的作用才能更有保障。
2.2 物资必须坚持统一管理,增加透明度
降低材料成本,确保生产需求,是物资采购的目标。电力企业必须增加采购透明度,做到物质采购质量过关、过硬,让电力企业选择到最好信誉的供应商,通过招标采购是较好的方法。电力企业平时所需的物资有较大的通用性,特别是生产领域中的技改、大修、维护或基建工项目需求的物资,都可以通过大批量招标采购获取价格差效益。据调查,之前在湖北、山东等省,电力物资实行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优势较为明显。通过批量采购,可大幅度减少采购经费,降低成本,无形中提高了电力企业经济效益。通过集中采购,库存统一管理,避免了储备重复问题,资金得到灵活周转,也为企业减少了重复纳税的负担。
2.3 建立、健全监督体系与完善供应商评估机制
电力物资管理部门建立定期的物资采购分析机制,加强物资管理,以达到对询价、洽谈、采购等各环节的跟踪记录,此外,对采购过程的监督机制也必须建立健全,一是可以杜绝采购过程中的暗箱操作行为;二是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真正做到交易中的公开、公正、公平;三是及时对物资采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进一步规范采购行为,从各个方面为电力企业降低成本;四是有了完善的评估机制及相关的信誉记录,方便了物资部门淘汰不合格的供应商,也方便对供应商进行资格审查。
3 结束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力系统的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在不断提升电力产量和质量的同时,降低供电成本,优化管理。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其生产经营成本偏高,并且,管理工作尚有一些地方缺乏科学性和合理规划,致使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不过,我们相信,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共同努力下,未来的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一定会逐渐实现科学化与合理化。
参考文献:
[1]刘万文.中国电力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西部科技,2008(30).
[2]姚燕珠.加强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0(30).
采购价格管理方法范文3
关键词:地方高校 物质采购 内部控制
一、地方高校物资采购管理现状
物资采购管理本身就是将作为管理对象的物资采购行为,通过秉持的管理理念转化为管理行动、应用各种先进且适合其特点的管理方法、保证物资采购业务的有序运转搭建技术平台和实现物资采购管理目标所开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基础决定高度”,物资采购基础管理水平决定了整个物资管控水平的高度。地方一些高校物资采购的基础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一)物资采购资源管理不深入
采购资源管理是物资采购管理的重要和核心内容,资源就是财富,哪个单位掌握了资源哪个单位就赢得了商机和发展机遇。物资采购系统的资源管理包括实物资源管理和客户资源管理。寻找使用廉价的资源已经成为物资采购部门的重点工作。客户资源管理包括客户资信管理、采购信息管理、采购渠道管理等内容,客户管理是物资采购管理的核心,是优化采购渠道、选择战略合作伙伴的重要手段。实物资源管理和客户资源管理都是动态和常态的管理过程,需要持续的改进与提高。
一些高校实物资源管理和客户资源管理虽无政策规范性指引,但也形成了自己约定俗成的一套模式,这种模式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成长性。由于在物资采购环节没有系统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不能形成标准化的管理模式。
(二)物资采购制度建设不健全
地方高校虽然也建立了一些物资采购管理制度,但制度的适合性、全面性、实效性较差。同时,由于制度与制度之间联系松散、勾稽混乱,造成整个管理制度不成体系甚至相互矛盾,不能达到系统协同效果。建立一套全面、具体、可行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是提升学校物资采购管理水平的重点。
(三)物资采购预算管理不全面
物资采购预算是高校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物资采购预算的真实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总体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地方一些高校在采购数量、质量、资金的方面均缺乏较强的计划性,需要做深入的调研和系统的诊断和梳理。
(四)物资采购采购价格管理不透明
采购价格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本,是物资采购核心控制点。采购价格的确定必须以充分的资源调查、市场考察、供应商准入为基础,通过竞争性招标或比价方式确定采购渠道和采购价格。采购价格和质量、数量、运输方式、付款方式等密切相关,从采购价格本身看它是个单一、片面的概念,采购的本质所在是采购“价值”而非“价格”。很多情况下价格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诱惑性,有的供货单位用“华丽的价格外衣”掩盖它的低俗的产品价值,在质量、数量等方面为采购单位设置陷阱。由于长时间的习惯思维和管理惯性,地方一些高校物资采购管理一直处于无序状态,缺乏监督制约机制,采购价格仅为个别人掌握或决定。
二、地方高校物资采购管理的优化
(一)地方高校物资采购的控制环境
地方高校应在进行职责分解的同时应保持整个组织目标的一致性和方向的统一性,使整个组织体系在相互制衡的前提下高效运转。部门和岗位的第一任务是根据既相互制约、又相互配合的原则,使每项任务非单独完成,而是由不同部门或岗位相互协调、相互既监督,在协作配合的基础上完成。为此,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与业务流程。科学的决策程序是科学的业务流程的关键核心内容。
(二)物资采购的风险处置
地方高校的物资采购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行为,涉及到学校内部的相关部门和人员,涉及到外部市场和客户,牵连到多方主体的经济利益。既然物资采购有其复杂性、外向性、敏感性特点,也就随时面临着各种风险,而有的风险可能是学校方面不可预见或不可控的。地方高等院校必须强化自身风险应变和处置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并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提高自身将风险转换为机遇的能力。
(三)物资采购信息管理
准确的采购信息是实施科学采购的基础和依据。只有通过对采购信息的收集、整理、过滤和分析才能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并以之指导物资采购工作。高校管理者要告之每个教职员工都有收集并提供信息的权力,并明确其有收集、处理、传递有关信息明确责任,这样就建立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与横向传递信息的途径和机制。应当建立一个开放和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并要求有关管理者要善于倾听不同人员、不同渠道传递的信息,这样就
能形成了员工与管理者在信息方面的良性互动,提高了信息的周转和处置速度,强化了信息的利用效率。
(四)物资采购的监督与控制
为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高校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控制体系,保证各项采购工作有序、规范、稳健的实施。加强物资采购监督与控制的常用方法有:
1.健全的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首先是要根据组织内部不同的部门和岗位有针对性的分别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价标准;其次是运用科学的考量评价工具,设立物资采购等系统的KPI绩效考核指标和评分办法;此外,要采取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最大程度地克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以期达到客观公正的效果。
2.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
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是实施物资采购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证。高校应根据自身当期和长远规划进行目标分解,针对物资采购等不同部门、不同人员逐一明确与其工作内容相符的工作目标,做到责任到人。只要准确的目标制定和明晰的指标分解,才能实现物资采购行为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良性互动。
3.严密的核算管理体系
核算管理是物资采购管理的关键环节,它为各项经济往来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是物资采购机体的神经中枢。财务核算是物资采购的信息聚集地,物资采购以市场为导向的同时,更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科学的核算管理能为管理曾提供准确的采购信息,能够及时发现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上报和采取纠偏措施。付款管理是财务核算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物资采购活动的收尾环节,其地位不言而喻,只有严把核算付款关才能确保款项支付的合理、准确与安全。
4.科学的授权管理体系
明确不同管理层级的权限,确定物资采购不同环节的审批节点,是物资采购审批管理流程关键。授权管理体系建设的前提是组织结构的设置、岗位职责设定和管理权限的划分。在授权管理体系中应强调纵向的授权管理,更应重视横向的授权审批监督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审批流程的层次性、全面性与真实性。
(五)管理制度建设的改进
完善的物资采购内部控制制度是高校物资采购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保证物资采购活动能够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目前,地方一些高校物资采购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说的规矩就是规章制度,物资采购规章制度就是与物资采购相关管理人员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采购行为的规则和条文,它保证了物资采购行为的合法合规性,是保证物资采购工作顺利开展和提高物资采购系统总体运行质量的重要基础。
完善的物资采购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既是满足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完善地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需要,同时更是全面提升高校综合管理水平的需要。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立是进一步强化高校内部经营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
(六)供应商选择管理的深化
物资采购工作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变化性等特点,是一项敏感工作。在物资采购的整体工作中,供应商的选择至关重要,它决定着整个采购工作的质量,是一切采购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采购工作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影响,需要更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养,需要更准确地对供应单位的审察和判断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买方必须转变原有的采购观念,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降低采购成本为立足点,合理选择供应商,充分发挥创造性采购的作用。供应商向采购商提品的质量、时间、效率等,会直接影响制造商或者经销商的生产经营活动。传统观念认为,供应商(卖方)与购买方(买方)是一对矛盾的主体,他们始终在博弈中在争取自身的利益。科学的采购理念认为,供应商与购买方是一种合作关系,是伙伴而非博弈的对方,和谐的买卖双方关系更是一种战略合作关系。
1.明确选择供应商的目的
经济主体在物资采购环节选择合作伙伴的目的很多,但最根本的目的是实现经理利益的最大化,而降低物资采购成本是主要目标之一。如果合作单位选择的科学合理,就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可以获得开发创新能力。
2.确定供应商选择的方法
供应商选择的方法很多,大体有三种方法:一是定性选择法;二是定量选择法;三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选择法。定性选择法太主观,定量选择法太僵化,比较而言定量方法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是比较合理的。直观判断法、多目标数学规划法、采购成本法是在供应商选择中经常用到的具体方法。
目前,地方高校在供应商的选择问题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供应商的选择标准与评价标准,未能建立供应商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上述情况,经常造成学校因供应商选择不当出现采购价格偏高或诱发一些违法犯罪现象。评价和选挥供应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评价、选择过程,也是双方之间的一次业务流程的再造过程,如果实施好的话,它本身就可以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买方可以从供应商手中获得并开发创新能力,帮助其实现其发展目标。总体说来,这些标准包括交货时间、质量、价格、数量等。此外,供应商的规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是选择供应商的重要标准,因为这是决定其能否不断提供新技术和降低成本的重要依据。
从内部控制理论分析,供应商管理是物资采购风险评估与因对要素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讲,供应商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矛盾相对方,供应商的选择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买方如何去管理和运用。买方随时面临着来自供应商的风险,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科学的措施予以化解,就可能规避甚至杜绝风险的发生。识别供应商的潜在或显现的风险是物资采购供应商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
(七)核算付款管理的细化
物资采购过程,实质上就是资金流出过程,提高物资采购管理水平,必须从加强资金监控做起。因此,明确财务部门及财务管理在物资采购过程过程中关键位置至关重要。事实上,我们很多地方高校的财务部门充其量就是会计部门,仅能能做一些核算会计处理,及简单的会计层面的纠偏工作。严格上讲,物资采购结算环节包括物资入库、发票、挂账、资金支付三个环节。采购单位应统一规定各种物资在上述环节的期限,各相关部门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物资核算各项手续的办理。资金支付原则上应坚持发票挂账后付款原则,原则上禁止预付款项的发生。
如前所述,监督与控制是内部控制理论的重要因素,而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建设是实现监督与控制重要前提。地方高校应制定并督促实施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政策,政策、会计政策和费用政策,并将财务政策具体化,在使会计核算符合这些政策且予以严格执行。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制度,并严格按这些制度处理会计事项,以借助会计的控制功能,保证采购物资在数量、价格、金额等方面的准确性。
地方高校应在对采购预算、合同、相关单据凭证、审批程序等内容审核无误后,按照采购合同规定及时向供应商办理支付款项的过程就是采购付款。采购付款存在诸如付款审核不严、付款金额控制不严格、付款方式不当等风险,这些均可能造成采购单位受损。为避免上述风险,应当加强采购付款的管理,完善付款流程,明确付款审核人的权责,严格审核合同、相关单据凭证、审批程序等相关内容,合理选择付款方式,依法依规办理付款。财务部门人员应实现自身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化,重点要做如下工作:
1.审查供货单位所开具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并以合同为依据确定采购款项是否应该支付。
2.根据自身资金状况,在符合有关资金结算的相关规定及合同约定的前提下,选择合理的付款方式,保证资金安全,防范经济风险。
3.加强对预付账款和定金的规范与管理,对特殊预付款项应当定期核查追踪,发现问题应当及时采取措施。
4.地方高校应加强对购买、验收、付款业务的会计系统控制,详细记录供货单位的信息、采购计划、采购合同、验收单、入库单、发票、款项单据等情况,做好相关记录,确保账实相符;财务部门应定期通过函证等方式向供货单位寄发对账函,对账往来款项,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林体排.对高校物资采购腐败现象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
[1]刘国富.浅谈如何加强企业的物流采购与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
[3]许定爱.当前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中的问题与缺陷浅析[J].湖南学院学报,2007.3
采购价格管理方法范文4
论文提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财务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如何把握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本文针对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财务管理概述
(一)财务管理的内涵。企业财务活动是以现金收支为主的企业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它涉及到企业的每一项价值活动,是以成本管理和收入管理为核心的全过程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物资都具有一定量的价值,它体现着耗费于物资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物资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资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拥有一定数额的资金,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伴随着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企业资金的收支构成了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独立面,也就是企业的财务活动。因此,财务管理就是分析、确定企业的经营方针、财务目标、管理职责,并在财务管理体系中通过财务策划、财务控制、成本控制、财务保证和财务改进实施全部管理职能的活动。财务管理活动涉及企业的所有活动,它需要企业的全体员工来参加所有相关活动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这一点来讲,财务管理也称为全面的财务管理。
(二)财务管理的职能与目标
1、财务管理的职能。财务管理职能是随着财务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自从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部分被广泛应用以来,其所体现出的特有职能就取得了迅速发展。财务管理职能,是指财务管理在再生产过程中具有的功能。财务管理的职能取决于财务的本质并受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发展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企业的管理范围也越来越宽泛,赋予的权限也越来越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对未来时期财务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的财务计划职能;②把财务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按照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科学合理地组织整体的财务组织职能;③指导和监督下属财务机构和人员完成财务目标,发现差异,找出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偏差的财务控制职能;④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和方式建立和维持企业良好的财务环境和良好的配合关系的财务协调职能。
2、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的总目标,所谓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是企业在一定时期从事财务管理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对企业财务活动实行目标管理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和现代激励制度。它的核心是企业财务主管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管理企业整个财务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使企业的一切财务管理行为和活动都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行动指南,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开始于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实施以目标作为指针,工作完成以目标来评价考核。对企业财务活动实施目标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在企业中建立一个目标激励机制,以此来调动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其树立起完成目标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励其为自觉完成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而共同奋斗;二是建立一个目标约束机制,以此来完善企业的经济责任制,对企业内部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予以约束,使之符合企业的整体利益;三是在企业的内部实行民主理财,用以确认广大职工群众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完善企业的监督机制,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二、财务管理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一)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加强资金平衡工作,充分发挥资金调度作用。首先,为了保证生产正常运行,企业必须把有限资金合理分配、使用。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实行财务统一管理、资金统一安排,严格用款计划,每周召开一次资金平衡调度会,根据生产进度情况,着重安排重点项目、紧急项目的资金落实工作;其次,各业务部门每月必须向调度会呈报月用款计划,由调度会根据轻重缓急安排资金,确保资金的有效运用。同时,为了解决企业内部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可实行内部银行结算办法,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把部分原辅助生产车间从“母公司”中剥离出来组成一批经营性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归口管理;建立内部银行,模拟国家银行的控制、监督、结算等职能,按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加强资金的核算和管理,也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一条好的途径。
(二)积极处理沉淀资金,盘活存量资产,加快资金流动性。企业存贷资金闲置现象较为普遍,一方面背着沉重的贷款,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许多年不用的材料与设备资金运用不良的问题,如何把这部分呆滞资金灵活运用起来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财务部门针对物资设备部门的储备资金占用过大、积压物资较为严重的问题,每年必须集中一个月进行调查摸底,提出积压清单,明确处理物资和处理积压的审批手续,办理报废或变卖成为货币资金,对库存物资,财务部门对每个仓库都应下达库存资金定额,超过或降低部分按银行同期利率奖罚。
(三)加强货款回笼,减少费用支出。当前,部分企业存在着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逐年逐月增加的问题,使流动资产失去应有的流动性。对应收账款及其他应付款的管理:首先,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清欠工作,对一般欠款户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催还,对重点户列出账目清单,集中清欠,如清欠工作遇到困难应立即上报上级领导,经讨论研究采取相应整治措施,严禁资金流失;其次,对清欠遇到的困难要积极动脑去寻找债务链,采用实物抵债法或多家抹账方式找到解脱债务链途径,避免或减少坏账的发生,必要时,可通过诉讼程序来挽回损失。对于货款回收问题,要确定一套清欠工作奖惩机制,提高销售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应收账款恢复其流动性,减少贷款及其利息。公司应与有关人员层层签约,明确责、权、利,并实行严格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资金回笼额、回笼率、产品销售费用、差旅费等。
(四)加强购进材料与购进设备的价格管理。企业的资金使用大部分用于购进材料与设备上,因此原材料的价格直接影响到企业成本的高低,一个大型企业购进的材料品种繁多,购进量大,因此合理采用采购资金,降低采购费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要在采购部门设立比价采购小组,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要货比三家,采购组长由采购业务部门主管担任,明确采购小组的职责、权限及采购程序,比价小组要对采购的物资向供应商询价、压价、列表比较,筛选后选择供应商,并把确定的供应商及其报价填在申请表上,证明询价工作已经完毕,等待企业价格管理办公室的审批,企业的价格管理办公室(简称价管办)直接受公司董事会的直接领导,全面负责企业的价格管理工作,由比价小组呈报“物资采购价格审批单”,价管办人员进行继续询价、压价,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网上调查和信息收集等,确实做到货比三家,核实无误后下批价格审批单,将比价工作落到实处,如果是大宗货物、批量货物要采用竞价招标方式进行,这种采购方式往往能通过供应商之间的激烈竞争,最终得到其底线的供应价格,大大降低了企业采购成本。
主要参考文献:
[1]付亮.企业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之关系探讨.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
采购价格管理方法范文5
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都是在ERP系统上完成的,可以实现企业规范化管理。在新形势下,企业成本管理开始不断变化,对数据信息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还要实现信息共享等操作。但是传统成本管理方式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必须及时对其进行分析并解决。
1 概 述
1.1 ERP系统
第一,ERP系统是一种面向供应链管理的信息集成系统,最终目标是将企业生产的所有产品纳入到企业内部管理,根据市场变化状况,更新并调整产品。第二,完成业务流程重组。只有利用业务流程重组,才能掌握材料采购、市场信息和资金信息,满足市场需求。第三,发展ERP可以增加企业产业系统效益。企业在生产变化中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多种增值变化实施价值增值控制,才能实现整个系统内部增值,管理企业运营中耗费的成本状况,增加企业价值。使用 ERP可以将企业的全部资料进行整合,可以对企业的市场、订单、库存、生产等实施供应链管理,还可以进行销售市场管理、财务管理和生产状况管理。
1.2 成本管理
实施成本管理可以给企业的发展制订运作方案,保证企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实现各种有用信息整合,给企业制定了明确的发展方向。现代成本管理主要进行成本驱动,可以明确实现价值定位和战略互动,形成密不可分的体系,让企业适应市场的变换。在成本管理方面,必须制订有效的管理计划,明确成本管理方法,了解影响成本管理的因素,促进企业发展。
2 制造业公司ERP实施状况
2.1 制造业公司概况
本次研究选择某大型制造公司为例。生产环节是公司重要部分,所以必须结合制造业公司发展特点,选择并实施ERP系统,控制好计划、采购、生产、库存等关系。首先,该公司生产的产品类型比较复杂,导致产品生产技术必须根据市场变化灵活变动,各个车间生产工艺和技术存在很大差异。其次,该公司不仅进行大量生产,还进行一些小零件和单间生产。最后,该公司生产周期处于不断变化中,原材料采购时间较长,需要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较多,不能按照生产技术进展。
ERP系统在公司的经营中主要进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三个阶段。必须对各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分析成本制定之间产生的差异变化,有效控制成本。
2.2 公司ERP实施状况
第一,前期工作。公司实施ERP必须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准备:首先,以公司管理人员为主成立小组;其次,对公司运行状况全面分析;再次,根据企业运行实际状况制定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并对目标指明和具体实施的差距进行分析并查找原因;最后,根据系统分析结构和企业发展实际状况提出ERP实施要求。第二,实施准备。首先,根据企业行业性质和经营方式给公司选择合适的系统软件;其次,在具体实施中对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最后,根据系统设计,改进业务流程。第三,系统实施。系统实施主要包括进行项目启动、解决方案制定、系统实现、系统上限等内容。第四,运行支持。系统上线后存在很多缺陷,必须加强日常维护和业务流程优化。
2.3 制造业公司ERP系统下成本管理现状
可以从采购、销售和生产等环节进行ERP系统下成本管理控制。采购环节主要从价格管理和贷款制定结算管理进行分析。实施价格管理时,首先,制定采购价格,主要包括材料成本和加工费用等,然后根据施工工艺提出价格建议,签订采购协议。其次,制定自制件价格。财务部门可以根据技术部门提供的工艺资料、实际加工成本和消耗的定额结算制定成本。最后,制订计划价格。技术价格主要包括采购件、自制件和自制件的整车价格,按照上年年底实际成本制定。可以从 JPS验收单、入库单及相关发票状况实施带框结算管理,并进行结算处理。销售环节主要是开票和收款、收款流程和产品销售流程等操作。生产环节主要进行三级核算,可以表示为车间—事业部—总部。
3 制造公司ERP系统下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公司ERP系统下成本管理问题
第一,公司产品成本信息收集。公司实施成本信息收集时制定的标准成本和实际生产中产生的成本相背离,在长期运行中,公司成本信息误差不断增加。第二,车间成本管理。公司不能将生产中产生的人工费用、材料费用合理分配,没有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废品进行核算,影响了成本分配核算精确度。第三,公司新产品开发成本的制定。公司新产品开发成本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在进行专用物件维护中消耗了部分资源,导致成本分配不精确;另一方面,进行生产的时候,部分产品流入生产车间,没有消耗此部分产品成本。第四,产品销售成本管理。公司在实际生产和发展中,没有独立的成品库,总装车间成品直接上线,而且公司内部还有一些业务和外贸业务,在没有卖出商品之前资产所有权归公司所有,只有完成商品卖出后,才能得到收入。第五,产品成本差异分摊。公司分摊流程不精细,不能充分考虑人工制造费用,影响了成本分配的顺利进行。第六,成本管理不精细。公司在运营过程中仅仅对运营情况涉及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导致公司在有限经营时间内,不能满足以上要求。第七,公司实施的ERP系统存在较大的误差性。首先录入误差。公司内部系统数据不精确导致公司成本信息在数据录入过程中产生误差。其次,公司“三流合一”产生误差。公司进行生产活动时,存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不断变化。由于这三种物流没有统一的界定和要求,产生的ERP系统不能反映公司实际成本状况。最后人员和计算机存在的误差。传统的ERP系统和现代ERP 系统产生了较大矛盾,产生了人与计算机之间的误差。
3.2 公司ERP系统下相关成本问题
第一,ERP系统管理项目成本具有隐蔽性。由于ERP操作人员能力不高,需要对从事会计核算人员进行培训,同时ERP系统又在不断更新,环境不断变化,需要缴费教育成本;系统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必须将系统内部模块和公司其他软件相结合,整合和维护需要耗费费用;公司在运营中还要花费大量资金聘请资深顾问。第二,ERP系统管理模块不成熟。公司运行ERP系统是一项长期的经营活动,涉及面较广,非常不成熟,主要存在软件自身缺陷和系统调试时间较长等问题。
4 改进公司ERP系统下成本管理的方案
4.1 公司ERP系统下成本管理问题解决
第一,合理调整标准成本,缩小成本差异。根据公司成本流程实施管理,同时还要在长期经营中根据生产实际耗费状况制定标准成本,缩小公司成本差异;第二,强化车间成本核算,提高成本信息质量。首先,完成成品生产后,合理规划生产废品,提高成本核算的精细度。其次,合理分配人工、材料和制造费用。第三,加强公司新产品的开发成本核算。公司新产品开放中如果使用专用件程序,就会产生成本费用。可以将不进入车间的产品直接归纳到新品开发费用,不进行工艺路线的维护,单独核算车间分离出的产品,同时按照车间产品的耗用,计入产品成本内。第四,根据公司实际运行状况调整ERP系统,使成本细化管理。标准化成本管理体系的实施,必须要求公司生产和经营中全面收集信息,满足公司数据收集等要求,实现管理规范化操作,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益。第五,规范操作ERP录入工作,加强培训,减少误差产生。为了减少误差的发生,公司必须在实际经营中,对ERP系统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加强系统运行维护。第六,调试并优化系统功能,提高系统和成本管理的结合水平。随着ERP系统的不断发展,公司在运用前,必须对ERP的应用环境、内部环境和软件自身缺陷进行分析,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4.2 公司ERP系统下成本相关问题解决方法
第一,加强公司和软件制造商的沟通,提升ERP效益。在上限运行阶段的费用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公司必须结合自身状况,优化管理模式,减少成本耗费;第二,根据自身发展和需求,优化成本管理模块。ERP 系统操作较复杂,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公司必须根据公司实际需求实现管理流程控制,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状况。
5 结 论
本文主要对ERP系统下制造业成本管理问题进行分析。首先,介绍了ERP系统和成本管理,其次,说明制造业公司ERP实施状况,最后,根据制造公司ERP系统下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措施,希望本文分析可以给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采购价格管理方法范文6
1994年,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①(习称医改,以下用此称)开始试点,2006年,国家正式再次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其间,“药价贵”成为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降低药品价格、减轻公民药品消费负担成为其中重要的研究目标。2009年,《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习称新医改方案,以下用此称)提出: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加强法制建设,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②。但其后的基本药物招标采购中出现部分中标药品价格严重低于成本,药价虚低发展为药品价格继虚高之后又一热点问题。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行进至此,公立医院③药品价格机制成为其成功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
一、现行公立医院药品价格的制度理念
追溯我国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制度演变过程,公共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理念深渗其中。自2006年新医改启动至今,中国关于公立医院的价格形成机制研究主要仍出自于政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课题,在各新医改课题研究机构对前期看病难、吃药贵的原因分析过程中,关于医药卫生体制的学说观点尽现,有学者认为是缺乏市场机制调节,政府参与过多;另有学者则认为是市场化过度,忽视了医药卫生领域政府的作用。由此,逐渐形成了三种主要的制度理念:市场主导、政府主导和社会主导。市场主导是指在中国的医药卫生领域应建立市场机制,市场在医药卫生资源配置中起重要作用,但要建立监督机制。周其仁的医改系列评论《病有所医当问谁》第一部分是:真是“市场化”惹的祸?其中集载了他2006年至2007年间关于医药卫生领域诸多问题的文章,在《“政府主导”恰是问题所在》[1]中,他论证了“政府主导”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最显著的特色,决定性地影响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系统的资源动员能力。政府主导观点认为市场化是医改未能成功的主要根源,它违背了医药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主张政府干预医药卫生事业,强化政府在医药卫生资源配置中的责任。李玲著的《健康强国》中有篇题即“中国应采取政府主导型的医疗体制”[2],提出从各国的经验看,政府主导机制在兼顾公平和效率方面的效果更好。社会主导的主要倡导者蔡江南认为兼顾筹资公平和医疗服务效率是世界医疗卫生体制的发展趋势。他主张医疗卫生体制中的筹资部分应由政府发挥作用,而要让市场在供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体现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学者的“主导”之辩余热未退,2009年3月,被媒体解读为“政府主导色彩相当浓厚”的新医改方案,“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④显列基本原则之一,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要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但随后2009年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宣示要全面实行政府主导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综上可知,目前公共管理和经济学界关于医药卫生制度理念的分歧是行政规则与市场规则的地位,现行的药品价格制度理念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府主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尼尔•K•考默萨认为制度“是指一种大规模的社会决策的过程——比如市场、社区、政治过程和法院等等”[3],支撑公立医院药品价格机制运行的是由不同规则组成的制度系统,但因专业背景所致,公共管理和经济学界未能从理论上阐明法律制度在医药卫生制度系统中的作用。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中政府是否应该干预?干预的范围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涉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但是,新医改方案出台后,相应的法律制度改革尚未全面启动。法律作为法治社会最稳定、最重要的一种社会制度,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安排和作用被忽视了。所以以市场经济环境为基础的法律制度改革会推动已有研究成果的实践转化,是回应新医改现实需求的有价值的探索。
二、现行公立医院药品价格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价格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55条、第56条规定了三种药品定价方法:政府定价、政府指导和市场调节⑤。2009年的《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在原有的定价方法之外又提出了“政府管理”价格的概念。据此归纳,目前的药品定价方法可分为“两类三种”。两类,即:政府管理和市场调节,其中政府管理类有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两种方法。目前除了政府直接定价的免疫规划和计划生育药具,以及第一、二类、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外的所有政府指导和市场调节确定价格的药品均适用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近年来对集中招标采购量与医院药品采购量比例的要求和报告初步判断,我国公立医院主要的常用、需求量大的药品均已纳入政府主导的集中招标采购范围。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在十几年的演绎中发展成为我国现行公立医院药品价格机制中核心的组成制度。所以,本文下面内容中研究的价格界指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作用范围的药品价格。在药品定价方法和集中招标采购配伍使用的制度环境下,药品价格形成过程是:药品生产企业生产药品,按照政府关于价格权限的划分,采用政府指导定价方式的药品分别报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员会、物价管理部门,由其依社会平均成本、市场供求状况和社会承受能力制定价格;生产企业在政府定价以下报价参与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办公室组织的招标采购;中标后,价格主管部门按照集中采购价格审核入围药品零售价格,实际需求药品的公立医院向中标企业发出药品订单,按中标价格采购药品;药品生产企业与药品经营企业签订药品购销协议,按议定价格买卖药品;药品经营企业按中标价格向公立医院销售药品,公立医院按政府确定的加价率将药品销售给消费者。
(二)药品价格问题现状
2009年新医改方案公布后,《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规范》、《药品集中采购监督管理办法》等旨在规范集中招标采购的部门规章和文件相继出台。但2010年发生了两起集中采购制度下药品价格的典型案例:一是“芦笋片”,出厂价仅为每瓶15.5元的芦笋片,通过政府主办的非盈利性网上采购系统采购后,最终以213元的高价销售给了罹患癌症的消费者⑥;二是“牛黄解毒片”,每瓶12片装的糖衣剂牛黄解毒片,在政府主导的集中招标中中标价仅为0.1元,每片不足0.01元⑦。药品价格从虚高演变为虚高与虚低并存,药价失真的现实反证了价格机制的失灵。制度是机制的基础性载体,机制的失灵必然有其制度的根源。正确地认知现有的制度是研究制订解决问题方案的起点和基点,对现状不同的认知决定着不同的方案选择。所以,我们将以制度理念分析为进路,探寻现行公立医院药品价格机制失灵的原因。
(三)问题的成因——从制度理念角度分析公共管理学界和经济学界关于引发药品价格问题原因的观点主要有:医院牟利说、医院垄断说、招标制度失灵说、政府管制弱化说等。那么,如果从制度理念的角度考察,政府主导、发挥市场作用指导下的价格机制的实际运行状况如何?据上文关于现行定价机制的分析可知,公立医院药品价格机制中的主要参与者有:药品生产企业、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员会、药品经营企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集中招标采购工作机构(通常名称为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办公室)、公立医院、医生、消费者等。而真正的市场主体是: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消费者。这样的制度安排是如何引发药品价格问题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已揭示,“商品的市场价格,实际受支配于这商品的供求比例”[4]。市场经济中,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并由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用货币度量的数字,应由买者和卖者的合意形成,它是市场经济内生的协调者,市场价格体系发挥作用的基础之一是每个价格参与主体都有明确的经济利益诉求。在现行的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中,集中招标的主体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集中招标采购工作机构,许多学者将其功能归述为“只招标、不采购”,朱幼棣在《大国医改》中即如此表述。营利性是市场主体最本质、最重要的特征,招标采购工作机构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卫生、药品、监察等政府部门联合组成的办事机构,不是独立的法人,不是独立的财政预算单位,所以,当然也不是市场主体。2009年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明确目的为“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使其在保证药品质量、控制虚高药价、整顿购销秩序、治理商业贿赂、纠正不正之风、减轻人民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⑧,行政机关的目标主要是监管,而不是经济利益。“公共机构较少激励提高效率或服务于‘顾客’,它们所受到的激励力量经常是指向更政治化的目标。”[5],无直接市场利益的监管者没有市场主体的“利己”心,市场便无法发挥“无形的手”的作用。以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价格机制特征是:非市场主体主导市场价格,价格与市场供求关系信息、市场利益脱离。政府确定管理价之后,进行集中招标,之后政府再降价,再进行集中招标,如此循环往复的混乱呈现的是政府主导的药品定价方法和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理念与市场经济方向的偏离。市场经济是由市场起基础性资源配置的体制,商品的定价权是私权,理应归属市场主体,药品消费的特殊性是,消费决策依赖的专业医学、药学知识具有独占性和专属性。信息不完全造成消费者无法有效行使消费决策权是药品价格市场机制可能失灵的本源,但在现行政府主导的制度模式中,公立医院药品价格形成权由公权力机构行使,政府干预不符合市场规则,破坏了市场的协调运作,不仅未能有效解决信息问题,还加重了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如果实行政府主导,市场机制实际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所以,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恢复并保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应是解决药品价格问题最重要的制度设计理念。
三、法律制度的基础性配置
(一)重构公立医院药品价格机制的制度系统模型
“受人欢迎的管制政策是对信息公开或合同条款设立一般的规则,然后依赖市场力量使私人信息得以公开。”[6],“简言之,要用抽象规则代替共同的具体目标;政府的必要性仅仅在于实施这些抽象规则,以此保护个人的自由领域不受他人的强制或侵犯。”[7],混合经济是当今社会普遍的经济形态,即便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社会,价格等市场的决策主要由市场自由决定,但政府依然会在监督市场规则的正常运行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政府与市场不可能是毫无关联的两个独立体系,只是,政府的行政规则不能代替市场规则,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应该在市场规则的自有体系基础上进行。依此,本文认为,重构药品价格机制的解决思路是:改变目前政府在价格机制中的定位,明确政府与市场主体的法律关系,并保障市场主体充分获取市场信息的权利,维护市场秩序正常运行。公共管理学界“主导”之争的实质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但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界定中,政府是被界定方,不能成为关系界定规则的制定者,因此,行政规则与市场规则需要第三种制度予以初始规范。“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讲,所谓法治首先就是要处理好公权和私权的关系,这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市场经济中,私权是基础;二是市场主体的自治权应该优于公权;三是市场经济主体的合法利益应该得到法律的全面保护。”[8],法治社会中,政府与市场关系应然的确定,需要法律进行规范,作为药品价格机制基础性制度配置的应该是,也只能是法律制度。再者,与依靠有限的政府机构和人员操作的直接干预相比,“法律的执行,除了具备公共商品的性质,也可能存在规模经济性。”[6]。法律制度作为空间效力最大的成文规则,具有批量化解决普遍性社会问题的优势,药品价格问题是全国性的普遍社会问题,于它,法律制度是一剂不可缺少的良药。因此,本文的观点是:应该改变行政机关自定市场干预规则的情况,建立以法律制度为基础的行政规则和市场规则协作的药品价格机制的制度系统(图1所示)。法律制度确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及市场主体相互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在此基础上,市场规则引导市场主体的自由决策;政府监管市场主体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保障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
(二)制度系统的基础性配置——法律制度
“管制机构的行为受到成文法和宪法的控制。”,[6]政府干预需要法律制度确定范围和方式。耶林曾说权利就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一种权益[9]。消费者关于药品选择和交易价格的权益也需要法律确认和保护,所以,在公立医院药品价格机制的制度系统中,法律制度应是基础性配置。法律制度设计的重点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界定以及市场规则有效运行的实现方式。1.政府干预的法律界定即便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代表F•A•哈耶克反对任何的市场干预,他亦认为维持社会文明的扩展秩序是“建立在由政府加以保障的安全上”,但是“强制力仅限于贯彻决定物品各有所属的抽象规则。”[7]。“干预”的原意主要是指干涉和参与别人的事,据此,在本文所研究的范畴内,将政府干预定义为:政府对与自身运行规则不同的市场施加的影响力。根据施加影响力的强度由强到弱和对价格结果的作用方式,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可分为两类:直接干预与间接干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社会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伴随制度变迁逐渐演化的历程,与市场规则逐步完善相适应的是政府干预强度的渐弱和范围与方式的改变。与市场经济进程相伴,药品产业链上的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消费者个体的市场化主体都已得到确认,所以,与之相匹配的政府干预应该是用保障消费者获取完全信息的规则代替参与式的直接干预,“市场会失灵,但是政府一样也会出现失灵。自然而然地,更正政府的失灵要比更正市场失灵困难得多。”[10],法律需要对政府干预市场进行规范,限定政府干预的范围和方式,以此降低政府失灵造成的社会成本。基于上述关于公立医院药品价格机制的制度分析得出的结论:现行政府主导的定价方法和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加重了药品消费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价格机制失灵导致药品价格失真。本文认为,法律应该禁止政府采用参与式的方式干预市场,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1)确定主要的法律渊源。现行药品价格制度的特征是法律数量少、部门规章和行政机关的其他规范性文件多。目前与药品价格相关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且在新医改后都未作修订。而部门规章和行政机关的其他规范性文件数量较多,除了新医改方案及其配套的实施方案,还有:《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规范》、《药品集中采购监督管理办法》、《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等。本文认为,涉及政府法律地位的确认以及政府的权力边界、干预程序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应由政府机构制定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规定,而宜以法律或基本法律为法律渊源,如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法律关于药品价格定价权的规定。(2)确定政府与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法律地位可以标示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主体法律地位的确定是其相互间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法律中关于药品价格管理方法的内容,将政府在价格管理中的地位确定为价格行为的监管者,规定其不应为非公共产品类和不具有自然垄断性药品价格的制定者。(3)确定政府价格管理的具体方式。改变目前政府采用集中招标采购方式代行市场定价权的制度,除政府提供的属公共产品属性的免疫规划和计划生育药具,及具有自然垄断性的特殊药品以外,所有商品属性的药品价格实行市场自由调节。2.市场规则的法律保障约瑟夫•E•斯蒂格列茨以一个“拥挤的房间”为例,形象地演绎了产权是市场规则得以自动运行的基础。“房间的空气是公共物品:房间里的所有人基本上呼吸同样的空气。任何人吸烟,都会给其他人带来外部性。”,他认为产权分配可以解决问题,如果把空气作为“权利”分配给特定的人,“接着他会进行一场拍卖:他会问吸烟者愿意为吸烟付多少钱,同时问不吸烟者愿意为禁止吸烟付多少钱。最后,他会将空气销售给出价最高的人。这会实现效率。”[5]。罗纳德•科斯认为,如果允许排他的产权确立,许多公共物品和外部性问题会得到解决[5]。产权是法权,是经法律确认的财产关系,有产权则有利益,有利益的产权人必会受“无形的手”控制,成为逐利者。从市场规则的运作角度看,产权是规则控制参与者的媒介,所以,现行药品价格机制中屡遭诟病的医院和医生为利益而扭曲药品的消费信息,导致药价失真,根源也在产权。药品的产权归属医院,医院便拥有了利用产权谋利的动因,不合理地将产权配置于不应拥有产权者,会和未确认应该保护的产权一样导致市场规则的崩溃。在药品价格机制运行中,我们需要建立保护消费者药品选择权实现的法律制度,重点应从以下两方面构建:(1)确认公立医院和消费者的法律关系。根据公立医院、医生在消费者药品消费中代其进行选择药品的实际情形,用法律描述的方式确定法律关系,籍助法律关系包含的人权利和义务及其可诉性约束药品消费决策行为,以此阻遏公立医院和医生扭曲真实的市场需求,解决药品价格市场机制面临的根本问题:消费者拥有的决策信息不完全。(2)改变现行的公立医院药品所有权制度。修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增加关于公立医院药品所有权的内容。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实现公立医院药品所有权的剥离:其一,用公立医院药品事务管理和服务招标制度替代现行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将公立医院药品事务管理和服务纳入政府招标范围,通过招标将管理和服务委托给市场主体,明确公立医院不得拥有药品所有权。其二,确定药品交易法律关系主体是药品企业与患者,公立医院为药事服务的提供方,而非药品拥有者和提供方。对于市场规则,法律制度是赋权,消费者的药品消费决策权得到保障,药品价格会在市场的选择中回归理性的秩序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