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范文1

这种现象引发深思: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继承,可以保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色。在多元文化的今天,面对急剧转型的社会环境、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中小学生热衷于过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洋节,盲目追随西方习俗,而对中国的七夕、清明、端午等表现出冷淡态度。大部分学生只知道节日的名称,对节日的由来、过节的形式知之甚少。传统节日的淡化,传统文化的断层,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学校教育,有责任和义务通过传统节日这个窗口,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不断增强中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积极创设节日环境,营造弘扬民族精神的氛围

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的过程,在我国每一个古老节日的背后,都蕴涵着无比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有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一份美好动人的情感,一段动人心弦的传奇,一个亘古未变的情结,一种支撑民族脊背的精神,被一代代人不断吸收、补充,进而又揉进了千年的文化脉搏中。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都深深地浸润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诗篇,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一次加强和洗礼。

因此我们要积极创设节日环境,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我国传统节日中的节庆内容丰富,并蕴涵着许多积极、有意义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春节、中秋节思归团圆、和谐美好、富强昌盛,清明节祭祖怀远、感恩寻根。我们以宣扬传统节日为契机,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校园中开设文化长廊,班级中通过黑板报、手抄报等,展示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凸显民族文化主题。每一个节日设置一个栏目,每一个节日的题目运用对联或广告语的语言形式,下面是节日的内容介绍,包括来源习俗,并配以插图在校园里展示。目的是在校园里渲染浓厚的节日文化气氛,为学生走进节日文化并感受文化意义创造条件。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节日系列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系列活动包括:开展一次调查活动,师生共同拟订传统节日研究调查方案,内容可涉及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传说、经典诗文、史书记载、饮食文化、地方特色等。通过小组分工、同伴互助,深入乡村、社区,实地调查走访,通过报刊、影视、图书馆、互联网等不同形式和渠道,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写出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开展一次知识竞赛,比一比谁了解的习俗多;开展一次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诵读中与节日亲密接触,亲密对话。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展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教育,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二、努力开发节日内涵,培育爱国主义情怀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经典诗文、独特情趣。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人们的衣食住行,民族的传统艺术,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之间的各种情感,都会在我们面前得到充分展现。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对节日核心内涵进行概括和提炼。

如端午节,就要了解它的三种传说以及蕴涵的爱国主义情怀,开展纪念屈原和秋瑾活动,感受屈原秋瑾身上的浩然正气,体验端午文化。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的情怀,激起同学们无限的敬仰,从中体味他那执著的伟大情感,从而明确自己肩上所负的责任。中秋节,可举行中秋诗歌朗诵会,感受诗歌中荡气回肠的思乡之情,并自然地升华到抒发“爱我中秋,爱我中华”中秋团圆、祖国两岸统一的主题;举行主题班会,感受思归盼团圆情怀,探讨祖国统一与中秋文化的关系。重阳节,登高心怀天下,树立远大理想;登高望远思念亲人,培养“大家”情怀,自觉奉献爱心。

三、充分挖掘人文情结,培养美好品德

爱、环保、自信、乐观、文明、合作、热情等都是人生的财富,而中国传统文化节日蕴涵着这样的因素,挖掘传统文化节日中的人文因素,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节日中的希望、快乐、沟通和幸福。每当佳节来临之时,人们就会沉浸在普天同庆、万民同乐的氛围之中,而心中的快乐、希望温馨也会油然而生。如中秋节是一个中国人团圆的日子,团圆意味着亲情、意味着温暖、更意味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可开展征文、演讲活动,引导学生发奋学习,感恩父母,回报父母和社会。中国最大的节日“春节”,虽然学校的的学生离校了,但我们仍可将德育的目标延伸到家庭、社会,让学生在春节中学会礼貌待人,文明接物,学会与人交往,接受传统礼仪的洗礼。用相机拍下春节放鞭炮舞龙灯的情景,写下自己的受;元宵节与几个朋友共同制作庙灯,参加灯会,记下自己的愉悦心情。

如前面提到的清明节,在大多学生的眼中是“一个心情比较沉重的日子”,除此之外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却一无所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清明,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充分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首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清明节人文精神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缅怀故人,二是维护新生。清明节的活动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为此,班级开展了系列德育实践活动:①追寻清明文化,搜集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各地的习俗、传说;背诵两首以上有关清明的诗。②郊外踏青,开展拔河、踢毽子、荡秋千、打羽毛球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③跟随家人祭祖、扫墓,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为文化传统可继承的,哪些是应破除的?④制作科技小制作、环保袋。活动后的交流中,许多学生对于清明扫墓焚烧香火、冥币等陋习认为不环保也不安全,应该杜绝;扫墓祭祖可采用鲜花祭拜、朗读祭文、网上祭扫等形式。体验日记中,对于清明节的认识和感悟具体深刻,认为清明节的内涵不仅是缅怀故人,还有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味;不仅要传承尊老爱幼的孝文化,还要弘扬珍爱生命、呵护自然、维护环保等精神风貌。在传承的基础上赋予了适合时代特点的新内容,我分明已经看到了我们的清明行动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感染。

四、反思节日育人功能,赋予节日时代内容

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范文2

一、利用节日加强德育的重要性

每年众多的节日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德育资源,挖掘利用这些节日资源,能进一步增强德育的经常性、针对性、体验性、实效性,对学生德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传统节日教育能传承先辈的光荣传统,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德育教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有自己的文化风俗,众多的民族节日都蕴藏着优秀文化、民族精神的宝藏。传统节日均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审美意识、价值观念等,这些内涵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挖掘传统节日的德育资源与伦理价值内涵,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能起到其他方式难以起到的作用。如学校利用“端午节”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引导学生诵读中华经典,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彰显节日文化内涵和德育特色。节日期间选取与“端午”主题相关的优秀诗文、名人名作,举办“迎端午、诵经典”诵读活动,营造诵读经典、传承文明的浓郁氛围,取得了德育、智育和文化传承的良好实效。(二)重要节庆(纪念)日教育能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是一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在每年众多的节日中,有许多重要的节庆(纪念)日,这些节庆(纪念)日中包涵着内容极其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根”的精神等。如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宪法精神、法纪规矩、环境保护、国防安全、健康卫生、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等。实质上重要节庆(纪念)日,是内容非常丰富的政治思想教育日,是一个有学习、有教育、有体验、有感受、有实践的德育载体。如学校利用“五四”青年节,教育学生继承和弘扬“五四”光荣传统,点燃学生践行“讲信念、有理想,讲道德、有品行,讲学习、有进步,讲奉献、有作为”的热情;利用“唱响五四,致敬青春”主题班会,号召学生“向青春致敬、向党看齐、向祖国献礼”,用青春的热血和激情,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谱写更加光辉的青春篇章,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青春的辉煌业绩。(三)重要国际纪念日教育能扩大学生的眼界,是一条与世界教育接轨的通道。梳理《节日大全》发现在每年的150多个大小节日中,有一半节日是国际纪念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纪念日,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既能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眼界,又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大局意识、环保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健康意识、国际意识、政治意识。如世界水日、世界卫生日、世界地球日、五一国际劳动日、世界无烟日、国际儿童节、国际禁毒日等。如学校利用“世界地球日”这个世界节日,大力宣传我国国土资源的国情国策,加强对学生的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教育,增强节约集约利用地球资源意识,普及地球科学技术知识,使学生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所面临的资源危机现状,增强低碳绿化环保意识和时代使命感。号召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家庭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共同保护地球,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共建美好家园。

二、利用节日加强学校德育的策略性

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范文3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美术教育;传承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52-01

传统的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是我们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都承载着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祝福。这些节日大都伴随着许多的风俗活动,如祭祀、庆贺、纪念等民俗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我国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当然每一个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单纯的祭祀、纪念或是娱乐、热闹,而是综合了民族文化的天文、地理、历史、艺术、哲学、伦理等方方面面的传统文化。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将传统的节日文化融入当前美术教育,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术教育体系,这样既起到了对传统华夏文化传承的作用,也能很好地激起孩子们美术的兴趣和创造力。

一、传统节日文化对美术教育的价值

工作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和家长对美术教育都缺乏正确的理解,认为美术也就是简单的画画。这种想法是严重错误的,这种观念从根本上误导了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认识,当学生长时间地处于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时,会越来越丧失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

其实,美术并不是简单的技术课程的传授,作为艺术的一种,它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如果一直选择脱离生活的传授方式,那么我们的美术教育将注定是失败的。所以我们要将美术教育与中国的民俗文化相结合。我们的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文化内容,通常包含了诸多的美术元素,如灯笼、年画、剪纸、窗花、泥塑等等,如果能把以前的这种传统节日文化运用到当代美术教育当中,让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制作,进行体验式的教学,既是对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起到一个很好的传承作用,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们对于美术教育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另外,传统的节日不仅仅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培养孩子们爱祖国、爱民族、爱亲人、爱自己的积极情感,也能够促进孩子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有很强的人伦情怀,重视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重视人间幸福。我国大部分的传统节日,也都寄托了中国人民深厚的情感。特别是传统节日中热闹欢快的节日气氛、庄严高尚的节日纪念与祭祀仪式,都蕴含着中国人民乐观向上、温馨和谐、互敬互爱,爱社会、爱他人、爱生命的情感。这种丰富的情感性、社会认同一致性能够让孩子们接触到更多的情感信息,有助于孩子们形成良好的情感素质,促进开展学生的情感教育。

二、传统节日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传承的途径

(一)利用节日活动,培养孩子们的文化意识

学校是对孩子们施加教育影响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同样也是开展传统节日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要想实现利用传统节日启蒙教育培养孩子们的文化意识,必须结合每一个节日的主题活动来开展活动。比如说端午节,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的课程来传导美术的意识,让学生们尝试从其他渠道来吸收端午节这种概念和想法,再让学生通过对粽子的了解,来自己手工用卡纸制作一个粽子,这样既是对中华文化的完美传承,也可以极大地激起学生们的创作欲望,从而引进新的创作理念。

在以前的美术教学中,几乎没有实践的课程,新课改之后,实践的课程增多,但教师并没有布置固定的主题,只是让学生一味的去制作,忽视了对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这样并没有将教材很大程度的发挥,对我们的艺术事业的提高与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帮助。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对传统节日的讲解和挖掘,以固定的主题,让学生并对优秀的作品分析、解读,然后自己制作关于节日的实践课程,以增进学生的求知欲。

(二)参与节日活动,培养孩子创造的意识

中国传统节日是全民族的节日,是全民族人民用来纪念的重要日子。我们要让孩子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节日中,深刻的去体会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比如通过五月端午悼念屈原的活动让孩子制作手工粽子,用泥塑来制作屈原的人像;通过清明节为亲人扫墓可以让孩子用图画来悼念自己的亲人等等。在校园开展相应的活动,通过模拟现实的具体情境,有效的激起孩子们对已逝祖先的悼念,对国家英雄人物的崇拜敬仰之情。

总之,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其本土化的风格特色显得格外重要。在学好西方先进的美术教育系统的同时,我们更要将自己民族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得到秉承。我们要多去挖掘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深邃,去认识我国传统节日艺术形式的种类繁多和源远流长,再去将此融入于当代美术教育中,活学活用,将民俗艺术带入课堂,这也是当代美术教育真正需要的。

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范文4

课题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孩子们对传统节日文化产生兴趣而获得认识”。为此,我校改变了以往的方法,在研究和实践时,突破了以往的把个别节日融入个别学科或根据节日开展活动的做法,不仅仅把传统节日文化贯穿于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而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和心理特征,选择并设置以传统节日为线索的多种形式的活动,构建以体验为主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实施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和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从而带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开展层次化、系列化的“知传统节日、继中华传统、承中华文明”的探索之旅,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完全融入到学校的全方位德育中,并初步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如下:

一、挖掘传统节日中德育的元素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56个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民俗,几千年来,这些民俗通过口传手教的方式世代传承,成为民俗文化之根。在传统节日中蕴含着很多的教育元素,例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所包含的重亲情、重和睦、重和谐、重家庭的美德,端午节所蕴含的重国家、重社会的责任担当,重阳节所提倡的敬长辈的优良传统,清明节所蕴含的缅怀先人、弘扬传统、感恩思源的情怀。尽管我们在研究中不可能把全部的节日纳入其中,但是我校选择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学生比较熟悉的、具有较多元素的节日进行学习和教育。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有高度认同性的中国传统节日,它们包含着中国五千年来的悠久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开展以体验为主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为我校逐步探索小学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提供了充实的内容基础。

二、明确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

小学生年龄偏小,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对开展活动的意义能否理解,是整个实践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为此,学校以班为单位,由班主任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统计本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并把问卷推广到学生家庭和社区,了解学生家庭对传统节日的认识程度以及他们过节的方式等,从而掌握学生的家庭和社会资源。学校收集整理适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各类传统节日的资料,在遵循科学性的基础上,从节日由来、风俗习惯和庆祝方式等方面将传统节日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并根据他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给予其最初步的体验,从而让学生明确了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意义,使学生和家长有了参与、学习的愿望,也对课题的开展有了正确的认识。

三、开展以体验为主的多样化的活动

传统节日丰富的内涵和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我校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学校充分发挥语文、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等学科人文教育的优势,结合教材中所阐述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互动。例如,语文课教师让学生收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词,结合图画、手抄报,通过欣赏会、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等来表现传统节日的人文教育元素。在端午节组织开展以端午节为主题的“端午节诗歌欣赏会”,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设计端午节的装束、吟诵端午节的诗歌、用小品表演端午节的由来。音乐课教师让学生欣赏春节的贺年歌曲,特别是有着广东年味的粤语歌曲,把它们渗透到亲子活动中加以诵唱,还鼓励学生把贺年的粤语歌曲应用到春节拜年中,这样既充实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春节体验。美术课教师引导学生把他们眼中看到的新广州与传统的广州结合起来,融入节日的元素,画出一幅幅富有童趣的通草水彩画,再利用科学课上学到的物品保湿方法对通草画进行保存,还鼓励学生把心目中的传统节日用“广彩”和“通草水彩画”这两种广州的传统工艺表现出来,不仅让学生在浓郁的节庆氛围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更使学生在民族文化的浸润中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我校还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分层次开展各种传统节日文化体验活动。例如,在体验“喜庆春节”活动中,给不同年级的学生布置了成果收集的不同方式:一、二年级学生收集喜欢的“利是封”,并用相机拍下与家人共度佳节的温馨照片;三、四年级学生收集关于春节的年俗,并用相机拍下与家人参与年俗的照片(如:包油角、年二十八洗邋遢、逛花街、走亲戚、正月十五赏花灯等);五、六年级学生设计有特色的“利是封”,写春联,写以“开心过大年”为主题的日记(并配上自己画的画或自己拍的照片,图文并茂)。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录春节,创设充满童趣、有创意的表达方式。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段,结合其心理特征,给予不同年级的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阶梯式提示,让他们找准体验春节的切入点,把抽象符号引导到具体可行的日常活动中,使他们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有更鲜活的体验和更深刻的感悟。

我校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在活动中加深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了解,不断体会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使教育的收效最大化,把传统节日文化的精华传承下去。

四、体验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魅力

作为教育者,我们在思考,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对洋节日那么热衷,而自己的传统节日却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其实外来的很多节日很注重参与精神,例如:万圣节将基督教用南瓜灯和杰克灯驱逐鬼神的传统延续下来,让家长和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圣诞节的圣诞礼物和各种装饰带给孩子们的视觉冲击与遐想,这些不可否认是值得借鉴的。所以我们重在通过体验去开展以“知传统节日、继中华传统、承中华文明”为主题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体验是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所获得的经验,每一种体验都会在生活的经历中产生,是对以往的经验的一种升华与超越,甚至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经验,因此我们的教育主旨是让学生学会体验。比如,在春节的时候主动参与贴春联,走亲戚拜年、收集春节的由来、春节的节日习俗,做“春节小状元”,还让学生抄写春联和拍摄反映春节活动的照片进行分享,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浓浓的中国味和中国情,体会我国传统春节活动的热闹氛围和文化习俗的精粹。元宵节时,让学生通过图片展示元宵,介绍元宵的来源和品种,拍摄制作元宵过程的电子教程,亲手尝试用团、捏、滚等技能制作元宵,并现场分享自己的作品,还有做灯笼、猜灯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熟悉我国传统的元宵节的热闹氛围,体会人们对团圆这种和谐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在端午节,让学生通过包粽子、陆上龙舟、端午“变变变”等活动体会独特的民间风俗及历史人文文化。在中秋节,通过让学生做月饼、赏月,使学生不仅仅了解中秋节的来历,更感受古人过中秋的喜悦。重阳节开展的敬老活动,更展现了广中路小学少先队员孝老爱亲的良好精神风貌……丰富的节日民俗体验活动,让学生主动收集节日资料,主动进行学习。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所感悟和认同,在亲身体验中真切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五、校本课程是实现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有效途径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积累,校本教材从最初步的提纲到零散的内容,再到不断修改逐步完善,形成文字的校本课程,这中间积累的是我一点一滴的活动记录。校本课程《走进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了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民族文化,又培育了学生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以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校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悠久历史,进而尊重我们的民间风俗习惯,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树起民俗文化之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传承民族的优良传统。

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范文5

过节是中国人的一种客观需要

传承自己的历史,追思先人,弘扬英雄,欢庆丰收和胜利,传承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在节日里人们尽情欢乐,展示才艺,扩大和深化相互的交流。各种节日,年复一年,代代相传,不断加深着各民族的凝聚力。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中国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涵盖各个地方和民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仪式内容丰富多彩。每一个中国人,哪怕行程万里、漂流海外数十年,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都会魂牵梦绕,中国的传统节日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崇尚以人为本,春节喜气丰收、展望新年;清明春雨如酥、闯入生活;端午百花争艳、春水如蓝;中秋月明如镜、晴空如洗;重阳秋高气爽、红樱烂漫。人们在节日的活动中,不断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变迁,感谢自然的恩赐,从而更加热爱自然、敬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是节日的主体

人是节日的主体。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容自然以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为主,人们在节日中或合家团圆,或探亲访友,或祭祀祖先,或男女相会,或归宁省亲,或尊老爱幼,或扶贫济困,或团拜、或共游。一声恭喜,互泯恩仇,万人同乐,在融融之乐中,家庭、邻里、社区同时都增加了凝聚力。

人最可贵的是生命,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几乎都是对生命的颂歌,都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对健康的追求。春节给孩子的压岁钱起源于抵抗邪恶的祝愿。腊八粥用杂粮制作,不仅是节俭的表现,而且是有利于健康的习俗。踏青赏春、龙舟竞渡、舞龙舞狮、重阳登高都是群众性的体育活动。端午采艾是防止瘟疫等传染病的流行,除夕前的除尘送灶更是全民性的卫生大扫除,尤其以厨房卫生为重点。

人是有理想、有追求的,这种理想和追求,也都大量地渗透在中国传统节日之中。节日寄托了人们的希望,其中的内涵包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茂盛,也包括健康、长寿、忠贞美好的爱情、亲人的团聚、学业事业的进步,更包括道德理念的弘扬。常见的春联就有“积善人家春常在”、“诗书传家久,道德继世长”等等。

挖掘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范文6

后世中秋节的节俗主要是拜月、赏月和吃月饼。拜月本是天子专有的礼制,到明清时期,民间对月的祭拜非常普遍。月饼既是祭月供品,又是全家人欢度节日的食品,还作为赠送亲友的礼品,直至今日,依然风行各地。

中秋节最核心的文化内涵是祝愿社会和谐进步和家庭团圆幸福,所以不仅汉族过中秋节,壮、傣、黎等少数民族也欢度这个佳节,还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所重视。中秋节是传统节日体系中的第二大节,它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节俗丰富,贴近人民生活的本性,体现人与自然协调的理念,是全球华人共享的传统大节,是创造与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它通过周期复现的形式,强化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意识。同时中秋还是东亚多数国家共享的节日,中秋节日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2006年,中秋节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节日来自于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人的节日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人们依据气候的变化和节日的流程安排一年的劳作。节日是人类调节与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手段,同时,在一个民族国家共同体内部,节日也是文化认同的主要象征。

中秋在传统的四大节日中,虽然成型较晚,但影响很大。部分原因是中秋节俗有久远源头,更重要的是中秋节俗贴近了民众生活的需要。从当代社会生活看,依然有着符合民众生活需要的现实意义。当然这种需要重点体现在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上。在全球化时代,我们不仅要主动地汲取西方优秀的先进文化,更不应该忘记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只有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才是中华民族认同的维系所在。

中秋是亲人团聚的节日,亲人的团聚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家庭意识。家庭是社会组织的细胞,它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传统中秋节俗十分重视亲情的培育与表达,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传统节俗的优势,顺应民众的诉求,实现社会人事的和谐,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