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术的音乐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艺术的音乐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范文1

民间音乐消长:乡民生命意识的艺术诉求——黔中腹地营盘社区音乐的民族志叙事

苗族与侗族民歌的文化生态与演唱特点研究

贵州侗布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昆曲平声字的演唱特征

意大利十九世纪下半叶真实主义歌剧的艺术特征

歌剧咏叹调唱词与歌剧戏剧元素的关系——以民族歌剧《白毛女》为例

分析报告:钢琴小品《十一月——在马车上》的创作特征——作品选自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作品37

肖邦《f小调幻想曲》Op.49的演奏研究

胡梅尔《bE大调小号协奏曲》演奏要领探讨

拉赫玛尼诺夫与他的《#C小调钢琴前奏曲》

庄禅思想:中国画精神世界的本源

论油画笔触形式特点的演变

意味无穷的中国油画

反常、视幻与解构——从埃舍尔现象看商业插图的反常规设计

不同历史时期木刻艺术的特殊魅力

"第六代电影"中的人物修辞策略

民族音乐的传播与教育

浅析声乐教学中的立体思维训练

谈舞蹈教学音乐感的培养

浅戏剧表演专业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

艺术审美教育与大学生人格塑造

彩图

侗族大歌在中国多声部民歌中的独特地位

分岔·分层说——论侗歌多声部的产生与发展

侗族大歌——民族的瑰宝

侗族大歌发展史上的一次辉煌——黎平侗族民间合唱团对侗族大歌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论侗族大歌音乐传承

侗族音乐民间传承与学校教育谈

侗族大歌研究50年(上)

动像视听传媒及其艺术形式的逼真性和运动性美学特征

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理论资源的流变

"逸品"新说

西蜀画院有无考辨

王维新艺术道路谈——观王维新艺术永久陈列厅

著名山水画家王文芳、龙瑞应邀到艺术学院举办学术讲座

书法之我见

论禅宗对传统书法的思想渗透

不知有汉——齐白石的篆刻艺术

刍议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后现代招贴设计

空间设计中的环境与人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范文2

有人说艺术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继而产生有之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与电脑的普及,视觉工作者开始改变传统的以纸和笔记录社会变化发展的方式,开始使用电脑与数字科技来描述生活、表达思想、传播信息。一种被称为数字媒体的新艺术形式应运而生并在上世纪末获得了迅猛发展。是一个年轻、多元、高速发展着的新艺术领域,数字媒体艺术不是特指某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而是基于现代计算机数字平台创造出的多种媒体艺术形式。

1 新时期数字媒体艺术界定

数字媒体艺术是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产生的新艺术形式,信息技术是数字媒体艺术产生的先决条件,同时也为数字新媒体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技术支持。目前学术界对数字媒体艺术的范围界定基本可以概括为:以计算机数字化技术为支撑,革新艺术方式,打破传统艺术创作手段、传播途径与承载媒介,由功利到审美,继而在伦理界发生深刻变革的一种新型艺术形态。

数字媒体艺术的产生,是人们对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的结果,传统的艺术形式如版画。雕塑等只能满足人们的视觉需要,但是视觉只是人们多种感知方式之一,还有味觉、触觉、嗅觉等。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作品而言,永恒性与静态性是其明显特征,人们对于作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只能被动接受,正是在这样的原有资源不能满足审美需求的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应运而生,它不但能够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更高更快的传达信息,同时人们可以加入到其中进行艺术的创作,并且他们的参与体验作为作品的一部分被记录下来。

2 新时期媒体艺术的特点

数字媒体艺术包含了多种学科的元素,导致科学技术和艺术的区别越来越不清晰。新时期的媒体艺术特点表现在:

2.1 技术特征明显

所谓技艺,传达的信息是技术与艺术是分不开的,艺术的发展需要技术来做支撑,传统艺术由于其强大的感染力,技术的作用并没有得到重视与发挥,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日益密切,技术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技术,甚至发展到关注技术本身,因为这是实现艺术创作的必经途径。随之而来的是现代艺术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高,技术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数字化创作与表达方式

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展示都离不开技术,计算机的软件是实现艺术创造的工具,计算机硬件与投影设备是展示艺术作品的手段,与传统艺术作品不同,数字媒体艺术是以0和1构成的虚拟数据为承载媒介,而非实际存在的自然界物质元素。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在作品的创作与展示上都有很大区别。

2.3 信息传播途径多感官化

目前在电影院看故事片的人越来越少,视听感受强烈的动作、科幻电影受到了人们的青睐,追求多感官享受与真实空间感的数字化立体电影是影响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多感官信息传播途径不是将人体感受机械撮合,而是在融合之中保留各个器官的不同。数字媒体艺术的多感官信息传播途径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讯技术、音乐学、影视学、艺术美学等多种学科的艺术创作形态,最终协同为一体。

2.4 数字媒体艺术的偶发性与交互性

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有时是由计算机操作程序进行控制,在此可以将计算机理解为创作者与观者的对话媒介,二者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在数字媒体艺术中,观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和创作者,参与方式不同,感受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不同。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由于其交互性有偶发性的特征,这种偶发性的特点改变了传统艺术作品一成不变的形式,实现了艺术创造的多样性。

2.5 数字媒体艺术的超越时空性与沉浸特征

沉浸感是和交互性处于同等地位的一个数字媒体艺术特征,人们在观看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时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使用虚拟内容代替实像,依然可以使人获得真实的感受。同时数字化技术大大拓宽了艺术家的创作视野,使艺术创作范围得到极大拓展,甚至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进行艺术创作。

2.6 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走向平民化

传统的艺术形式需要创造者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与特别的创作风格,而数字媒体艺术的诞生使创作大大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于艺术创作的群体认知,出现了平民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者,艺术创作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

3 数字媒体艺术出现偏离艺术本体的现象

3.1 数字媒体艺术的风格趋向标准化和同质化

处于数字时代的当今社会用写作管理模式思维,将包含人在内的客观世界作为征服与控制对象,为实现管理的方便,导致世界日益趋同,丰富性与多样性减少。数字时代用封闭性网络进行构架,统领对人类发展有益的资源,在这个构架内,有已定标准引导人们进行艺术创作,所有的创作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而任何与协议标准不符的内容都会被过滤掉,数字时代的这种限制大大的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人们的创作渴望,减少了艺术创作的独创性与多样性,艺术创作风格趋向标准化和同质化。

3.2 过度信仰技术,偏离了艺术本体

计算机的操作使用并不是艺术家的强项,因此他们在技术面前可能会不知所措,导致过分追求技术制作的完美而忽视了对艺术本身的关注度。尽管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并不清楚信息对他们自身有什么价值以及获得这么多信息做什么,但已经相信整个社会已经处于信息时代,我们身边的每台计算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冲击下,人们开始怀疑自我独立存在的价值,甚至开始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系统将主宰未来世界,人们再难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分辨开来。

3.3 艺术创作出现模块化问题

科技的发展对艺术创作有利有弊,计算机操作的便捷性与模块化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创作形式,很多人认为创作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要有想法与创意就能够就行创作,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很多人在艺术创作之前不再进行积累与思考,而是希望利用计算机获得意外的创作效果。人类在人工智能中逐渐失去了独立的存在价值,思想越来越多的受到技术的制约,随着计算机实现合成功能越来越强大,创造性在艺术中也越来越少 ,艺术创作过分依赖技术会使其变成机械生产,有人预测,按照这样的形式继续发展下去,终有一天艺术作品也会像普通商品一样可以进行批量生产。

4 总结

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技术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成为进行艺术创作的一个关键部分,但是数字技术有机械性的特征,如果将其作为进行艺术创作的主要实现形式,会导致艺术创作的多样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观念受到影响,艺术创作应回归到艺术创作的人类本体,打破观念束缚,实现思想的解放,使艺术创作不再受技术的束缚。

参考文献:

[1]朱润.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研究[C].山东师范大学,200904.

[2]李若岩.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与本体研究[C].艺术探索,201202(01).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范文3

关键词:数字媒体;数字技术;艺术本体

0 引言

有人说艺术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继而产生有之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与电脑的普及,视觉工作者开始改变传统的以纸和笔记录社会变化发展的方式,开始使用电脑与数字科技来描述生活、表达思想、传播信息。一种被称为数字媒体的新艺术形式应运而生并在上世纪末获得了迅猛发展。是一个年轻、多元、高速发展着的新艺术领域,数字媒体艺术不是特指某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而是基于现代计算机数字平台创造出的多种媒体艺术形式。

1 新时期数字媒体艺术界定

数字媒体艺术是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产生的新艺术形式,信息技术是数字媒体艺术产生的先决条件,同时也为数字新媒体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技术支持。目前学术界对数字媒体艺术的范围界定基本可以概括为:以计算机数字化技术为支撑,革新艺术方式,打破传统艺术创作手段、传播途径与承载媒介,由功利到审美,继而在伦理界发生深刻变革的一种新型艺术形态。

数字媒体艺术的产生,是人们对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的结果,传统的艺术形式如版画。雕塑等只能满足人们的视觉需要,但是视觉只是人们多种感知方式之一,还有味觉、触觉、嗅觉等。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作品而言,永恒性与静态性是其明显特征,人们对于作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只能被动接受,正是在这样的原有资源不能满足审美需求的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应运而生,它不但能够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更高更快的传达信息,同时人们可以加入到其中进行艺术的创作,并且他们的参与体验作为作品的一部分被记录下来。

2 新时期媒体艺术的特点

数字媒体艺术包含了多种学科的元素,导致科学技术和艺术的区别越来越不清晰。新时期的媒体艺术特点表现在:

2.1 技术特征明显

所谓技艺,传达的信息是技术与艺术是分不开的,艺术的发展需要技术来做支撑,传统艺术由于其强大的感染力,技术的作用并没有得到重视与发挥,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日益密切,技术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技术,甚至发展到关注技术本身,因为这是实现艺术创作的必经途径。随之而来的是现代艺术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高,技术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数字化创作与表达方式

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展示都离不开技术,计算机的软件是实现艺术创造的工具,计算机硬件与投影设备是展示艺术作品的手段,与传统艺术作品不同,数字媒体艺术是以0和1构成的虚拟数据为承载媒介,而非实际存在的自然界物质元素。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在作品的创作与展示上都有很大区别。

2.3 信息传播途径多感官化

目前在电影院看故事片的人越来越少,视听感受强烈的动作、科幻电影受到了人们的青睐,追求多感官享受与真实空间感的数字化立体电影是影响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多感官信息传播途径不是将人体感受机械撮合,而是在融合之中保留各个器官的不同。数字媒体艺术的多感官信息传播途径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讯技术、音乐学、影视学、艺术美学等多种学科的艺术创作形态,最终协同为一体。

2.4 数字媒体艺术的偶发性与交互性

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有时是由计算机操作程序进行控制,在此可以将计算机理解为创作者与观者的对话媒介,二者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在数字媒体艺术中,观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和创作者,参与方式不同,感受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不同。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由于其交互性有偶发性的特征,这种偶发性的特点改变了传统艺术作品一成不变的形式,实现了艺术创造的多样性。

2.5 数字媒体艺术的超越时空性与沉浸特征

沉浸感是和交互性处于同等地位的一个数字媒体艺术特征,人们在观看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时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使用虚拟内容代替实像,依然可以使人获得真实的感受。同时数字化技术大大拓宽了艺术家的创作视野,使艺术创作范围得到极大拓展,甚至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进行艺术创作。

2.6 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走向平民化

传统的艺术形式需要创造者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与特别的创作风格,而数字媒体艺术的诞生使创作大大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于艺术创作的群体认知,出现了平民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者,艺术创作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

3 数字媒体艺术出现偏离艺术本体的现象

3.1 数字媒体艺术的风格趋向标准化和同质化

处于数字时代的当今社会用写作管理模式思维,将包含人在内的客观世界作为征服与控制对象,为实现管理的方便,导致世界日益趋同,丰富性与多样性减少。数字时代用封闭性网络进行构架,统领对人类发展有益的资源,在这个构架内,有已定标准引导人们进行艺术创作,所有的创作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而任何与协议标准不符的内容都会被过滤掉,数字时代的这种限制大大的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人们的创作渴望,减少了艺术创作的独创性与多样性,艺术创作风格趋向标准化和同质化。

3.2 过度信仰技术,偏离了艺术本体

计算机的操作使用并不是艺术家的强项,因此他们在技术面前可能会不知所措,导致过分追求技术制作的完美而忽视了对艺术本身的关注度。尽管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并不清楚信息对他们自身有什么价值以及获得这么多信息做什么,但已经相信整个社会已经处于信息时代,我们身边的每台计算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冲击下,人们开始怀疑自我独立存在的价值,甚至开始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系统将主宰未来世界,人们再难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分辨开来。

3.3 艺术创作出现模块化问题

科技的发展对艺术创作有利有弊,计算机操作的便捷性与模块化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创作形式,很多人认为创作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要有想法与创意就能够就行创作,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很多人在艺术创作之前不再进行积累与思考,而是希望利用计算机获得意外的创作效果。人类在人工智能中逐渐失去了独立的存在价值,思想越来越多的受到技术的制约,随着计算机实现合成功能越来越强大,创造性在艺术中也越来越少,艺术创作过分依赖技术会使其变成机械生产,有人预测,按照这样的形式继续发展下去,终有一天艺术作品也会像普通商品一样可以进行批量生产。

4 总结

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技术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成为进行艺术创作的一个关键部分,但是数字技术有机械性的特征,如果将其作为进行艺术创作的主要实现形式,会导致艺术创作的多样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观念受到影响,艺术创作应回归到艺术创作的人类本体,打破观念束缚,实现思想的解放,使艺术创作不再受技术的束缚。

参考文献:

[1]朱润.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研究[C].山东师范大学,200904.

[2]李若岩.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与本体研究[C].艺术探索,201202(01).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范文4

课程代码:072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第一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是( )

A.搜狐 B.网易

C.瀛海威 D.新浪

2.网络的核心就是( )

A.共享 B.开放

C.互动 D.传递

3.第一个大众性图形用户平台是( )

A.Windows B.LISA

C.Macintosh D.OS2

4.________________是指网络社会人的社会生存方式艺术化。( )

A.网络行为 B.网络艺术

C.广义网络艺术 D.狭义网络艺术

5.1995年首份中文网络诗刊是( )

A.《第一次亲密接触》 B.《钥匙》

C.《橄榄树》 D.《怪兽之家》

6.1994年制定的MPEG-2标准使________________取代了VCD。( )

A.BR B.DVD

C.mp3 D.mp4

7.博客、________________等的兴起使得网络文学艺术的创作内容与形式发生新的革命。 ( )

A.BBS B.网络图书

C.网络杂志 D.手机短信文学

8.WWW也可称为WEB,中文叫( )

A.因特网 B.万维网

C.互联网 D.广域网

9.HTML的中文含义是( )

A.“超图形标记语言” B.“超文本标记语言”

C.“超级链接” D.“超文本图形语言”

10.________________艺术是信息社会的产物。( )

A.网络影视 B.网络视听

C.网络多媒体 D.网络音乐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三网合一”是指( )

A.有线电视 B.电信

C.视听 D.计算机

E.多媒体

2.网络文学的创作与表现手段的发展方向是( )

A.多媒体 B.虚拟

C.互动 D.网话

E.开放

3.目前计算机的发展方向是( )

A.微型化 B.巨型化

C.通用化 D.多媒体化

E.网络化

4.多媒体艺术中的声音包含有( )

A.歌曲 B.口语

C.音乐 D.背景声

E.音效

5.网络戏剧艺术的特质与传统戏剧艺术的特质的差别主要体现在( )

A.虚拟化 B.无时间性

C.数字化 D.互动化

E.多媒体化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网络影视艺术的发展是高端的________________化和低端的________________化。

2.静图元素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类。

3.“超媒体”目前还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信息和________________信息组成。

4.网络多媒体艺术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互相融合的全新艺术形式。

5.网络戏剧是指将戏剧在互联网平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进行演出的一种新的娱乐形式。

6.网络艺术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

7.听觉类网络艺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8.多媒体技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步性等特点。

9.网络文学的组成包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网话文学。

10.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在于信息传递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不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21世纪互联网发展的最新发展趋势是什么?

2.网络多媒体艺术的特征是什么?

3.网络创作的不良倾向有哪些?

4.数字网络化变革的艺术门类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范文5

中国高校的艺术教学,大部分仍然遵循着国外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如,在美术教学中存在着较严重的重“技术”、轻“理论”现象,忽视了对学生理论修养和整体素质的提升。但是艺术发展到今天,无论是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高校艺术教育的重点应转向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品格,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模式,提高其艺术审美标准。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在内容上还是以西方音乐为主,如西方的乐理、美声唱法、钢琴等,而关于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内容比较少,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音乐教育内容则更少。笔者主张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指导我国的高校音乐教学,并改革现有的音乐课内容及组成形式,摒弃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以及伴随市场经济而生的急功近利的思想。

二、新时期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新时期高校艺术教育应紧随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调整其适应的角度,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多层面的艺术教育。高校艺术教育应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开阔眼界为基础,要通过艺术美的诱发力和感染力,培养学生正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能力。第二,艺术教育目标的明确性。新时代高校的艺术文化观念需要重新构建,大学不应该只是充当学生追求好的工作或美好生活的跳板,更应当成为新时期市场经济时代的文化特区,成为整个社会走向理性、自由和创新的引领者,并成为现实社会积极的精神文化场所。著名教育家早就提出美的教育在于感情的陶冶和养成,重在审美形态的教育、美感教育和情操教育。第三,增加现代主义艺术教育内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必须以动态的、发展的、科学的观点来构建适应社会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现代艺术流派开拓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视野,它们用独特的艺术造型语言,传达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看法,这更是一种新的艺术观念的传达。这些作品所体现出的哲学思想和精神含义,也是现代艺术本质意义的体现。高校艺术教育者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现代主义艺术的核心思想、领略其创新精神。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范文6

关键词:戏曲伴奏;古筝;审美特征

一、伴奏音乐在戏曲中的应用

1.戏曲伴奏的演变及形式

古筝伴奏在戏曲中处于关键地位。在戏曲音乐伴奏中,可以使用不同性能的乐器。不同的乐器合在一起演奏的时候,利用彼此的特长来使旋律更加的丰满。我国传统戏曲音乐器乐的不同组合方式和音色特征把戏曲的器乐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的演奏器乐是丝竹,主要用于唱腔伴奏或抒发感情的表演;武场是用锣鼓、唢呐来吹打,应用范围则是武打类和技巧性表演的场合。随着时代的变迁及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使得音乐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器乐演奏方式也在经历着从传统的文武场乐队到西方的管线乐队的发展。在戏曲音乐的具体应用中,不同剧种有不同的伴奏形式,大致有这几类:托腔保调式、复述式、固定音型式、复调式等类别。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则是托腔保调,主要采用“托”和“保”和“衬”和“垫”和“补”的手段。“托”是用与唱腔相同的旋律采用同度或高八度来衬托;“保”则是保住演员的演唱,不至荒腔;“衬”是在所谓唱腔旋律之外,增加一些小花音,增加旋律的流畅性;而“补”是为了填补唱腔未尽之音,增强旋律的完整性和感情的丰富性。

2.戏曲伴奏音乐的作用

伴奏与音乐二者之间是主从关系,两者有其各自的独立性也有附属关系。伴奏音乐是主体,在演员的配合下,使用“非语性”的特点,演奏出悦耳的音符。戏曲伴奏是戏曲唱腔的最有力的支持部分,对唱腔起着烘托作用。它与唱腔、演唱三者紧紧相联,凝结聚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伴奏不仅为演唱增光添彩,还使用引子、过门、尾声、行弦等,来补足唱腔的未尽之处。著名的京剧家徐兰沅曾用鱼和水之间的关系来形象地再现了唱和伴奏之间的关系。正如鱼离不开水,唱腔也是无法离开伴奏的,否则原有的艺术美就会大打折扣。由此说来,戏曲伴奏音乐对演唱既有辅助功能,又能将器乐艺术的特长发挥出来,达到精彩绝伦的艺术效果。

二、古筝伴奏音乐的审美特性

1.形式的多样和灵活

戏曲音乐强调严格的程序性,从这方面来讲它的创作是相对固化的,基本上有相同的格式。但这种表现形式不是完全僵化的,而是在一定的灵活和弹性中衍生新的格式。格式化是戏曲音乐的基础特点,而灵活性是戏曲音乐的精髓所在。在固定的唱腔模式中,依然有五彩缤纷的画面正是与剧中人物结合的原因。在曲牌的应用上,常会出现一曲多用的现象。例如,舒缓、深沉的二黄唱腔,多用于悲剧性的剧情中表现悲伤、抑郁的效果。但是在不同的演员表现中则具有不同的演唱风格。在似曾相识的曲调中却有变幻莫测的妙感,令人妙不可言。谱例1:戏曲《走雪》片段此段散版节奏相对自由,轻柔若起的摇弦及错落有致的琶音,好似雪山之巅吹来的一阵清新空气,营造出一种朦胧唯美意境;紧接着一连串的三连音,则如山之巅融化的冰块,彼此撞击发出的清脆音响,仿佛一副美好恬静的雪山素描展现于我们眼前。而后的主题段,低音和旋加以旋律的展开,如同雪山上寺庙的钟声,宗教信仰是雪域高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声声的号角似乎召唤着人们回归纯净,回归自然,此曲利用古筝特有的演奏技法营造出了人们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崇敬,以及对雪域高原纯洁神圣的无限向往。戏曲音乐这种特点决定了戏曲音乐伴奏是要在掌握固定的程序规律的基础上,再发挥其灵巧的特性。演奏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功底,还要掌握每种声腔的演奏艺术技巧和手法。比如在桂剧传统戏《玉堂春》中的拖腔,生动地展现了角色苏三当时悲痛交加、冤屈难诉的心情,但细细赏析又有不同情感表达的独特之处,通过运用古筝左手的颤音和右手遥指的结合,完美的与演员演唱拖腔时的唱法融合在一起!再比如桂剧高腔《琴心》的伴奏中古筝多使用刮奏及琶音;而在桂剧代表作之一的《拾玉镯》曲牌利用率特别高,古筝的演奏则较多使用四指轮奏,丰富曲牌的欢快跳跃感!这就要求演奏者要了解不同风格的唱腔音乐的特点。灵活的戏曲演奏音乐赋予了戏曲全新的艺术特色。戏曲伴奏音乐与其他类型的音乐有明显差异,并没有固定的格式套路,为了达到更好的演奏效果,伴奏者既要掌握扎实的艺术功底同时要熟悉了解戏曲唱腔音乐,才能熟练地为戏曲音乐加分伴奏。

2.整体与局部的协调

戏曲是一种将音乐、美术、舞蹈、文学交融贯通成为一体的中国传统的舞台艺术。在戏曲艺术这个有机整体中,古筝伴奏音乐不仅特别重要而且很容易受到限制,它由曲牌、打击乐、唱腔组成。古筝伴奏音乐的重要性体现在与戏曲的连接上,重视刻画描绘角色形象是伴奏音乐的特殊作用之一。它可以渲染和烘托气氛,在这样的协调配合下才能达到情境交融的协调的艺术境界。局部性和整体性的完美统一使音乐产生升华,赋予了它再创造新艺术的契机。伴奏者需要在演奏技巧上多下功夫。技巧熟练于心,也要在实际表演时临场发挥、给观众、听者带来出其不意的视听效果。神态各异的舞台角色与演员的表演相连接,这样的演出效果才能震撼人心。

3.形象与抽象的结合

戏曲音乐不像以音响为物质中介的音乐具有描写实际生活的能力,这种非描写性让音乐没有一个定向的画面,反而给人留下回味的空间。但是,当伴奏音乐应用到实际表演的某戏曲中戏曲曲目、戏曲人物时,伴奏音乐的抽象性就立即表现出来了。原本抽象的二黄原板若是应用在诸葛亮身上,就演绎出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从容大气、睿智冷静;若运用在曹操的描绘上,便是一个生性多疑的小人形象。这种在戏曲音乐中的统一关系升华了表演效果。不仅有朦胧的艺术美,也有实际的人物情感,使得观赏者意犹未尽。拿著名的桂剧折子戏《昭君出塞》来说,听众听到演奏的音乐,便会浮想翩翩,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和生活观察在头脑中产生奇幻般的富有诗意的画面,这种想象的空间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引起了听众的共鸣,带来美妙的欣赏效果。戏曲伴奏音乐往往要去演员有极高的综合素养和标准要求,能够深度挖掘剧本的含义以及核心主题,正确地把握整个故事大背景下的情节起伏,领悟每个特定场景的特定氛围要求,深入知晓剧中不同角色的个性特点和情感之间的随意切换。在古筝伴奏音乐中正确呈现剧本的内容,并表现出有着复杂情感变化的人物形象。演奏者一定要把自己融入戏中,使自己成为剧中人,才能将艺术出神入化地呈现给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