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活动目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茶文化活动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茶文化活动目的

茶文化活动目的范文1

摘要:茶文化与体育文化本来关系不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种文化融合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比如,体育赛事中指定茶品,体育人以茶会友、加强交流等。笔者认为,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融合不应该停留在这些比较浅显的物质活动中,而是应该深入挖掘茶文化元素,促进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共同推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本文深入分析了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特点及两者的共性,并且探讨了如何将茶文化融入体育文化教育中,以期为我国体育文化教育事业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体育文化;体育教育;茶文化;共性

现如今,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健康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推崇,各地区的健身会所、健身房等健身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校对体育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逐渐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学校的体育教育,还是社会上的体育锻炼,都以学习体育技能、强身健体为目的,很少关注和学习体育文化。通过茶文化的融入,不仅有助于打造浓厚的体育文化学习氛围,还可以赋予体育文化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促使体育技能的传授和体育文化的传承双向发展。

1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特点

1.1茶文化的特点

我国茶文化不仅讲究外在的礼仪章法,更具有浓厚的思想文化底蕴。与英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茶文化相比,我国茶文化具有独特的个性,这些个性是在长期演变和发展的历程中形成的独特标志。

1.1.1民族性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载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另外,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又具有不同的区域特色,符合当地的人文特点和自然环境特征。因而,我国茶文化才能根植于区域文化中,与国人心理因素融合,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

1.1.2大众性

虽然茶文化有着区域特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区域特性已经融合共生成一种文化元素,有着广阔的群众基础。比如,城市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茶室,各种各样的茶艺表演、比赛,各行业企业定期举行的茶话会等等,借助茶文化促进交流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的一种思想共识。

1.1.3个体性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相对比较完善的茶文化体系,其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理念。但是,由于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和人生阅历不同,其参与茶文化活动中获得的感悟和体验也各不相同,这体现了茶文化的个体性特征。

1.2体育文化的特点

在我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体育教育逐渐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转化。尽管我国的体育文化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不难发现我国体育文化是以儒家推崇的“和谐”理念为底蕴的,具有显著的民族性特征。

1.2.1聚合性

聚合性的形成遵循“兴趣———文化——参与”的发展规律。简单来讲,即某一群体人基于共同的兴趣,自愿走到一起,共同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并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引领和熏陶下,自觉、资源参与这种文化活动。以当今社会广泛流行的一个名词“驴友”为例,一群有着户外徒步旅行兴趣的人基于绿色健身和亲近大自然的共同目标,自发组织到一起,结伴旅游,这就是体育文化的聚合性效应。

1.2.2民族性

每一个国家的国民都具有一定的相同和趋同心理,所构建的文化也具有显著的民族性特征,这是民族趋同性使然。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的篮球文化展现了美国文化和美国人的价值取向,其他国家无法复制。同样,中国国足饱受关注,是因为国足关乎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在这一民族心理的聚合作用下,中国国足形成了强大的命运共同体,并肩作战,荣辱与共。

1.2.3愉悦性

国外体育专业领域的人士一直诟病我国体育事业,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国民对待体育活动的态度太过于严肃,不懂得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随着健康理念的发展,我国新一代的体育爱好者对待体育活动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国体育文化的愉悦性逐步彰显。

2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共性

通过对茶文化和体育文化各自特点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两者存在很多的共性。我国传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一直保持着“文体不分家”。“文”指的是文化,“体”指的是承载文化的载体或者表现形式。比如,中国的采茶舞、狮子舞、龙舟比赛都是文体结合的典范。以下内容秉着文体互利共生的观点,总结了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共性:

2.1共同的国民心理特征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国民心理的形成都脱离不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儒释道三家文化是精髓和核心。尽管三家文化理念各不相同,但都极为推崇“和谐”的价值观念。自古以来,我国各种文体活动在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中,一直延续着这一理念。现代体育文化中的“竞合”精神,茶文化中追求的“和”的境界都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价值观念。这一观念是中国国民共同的心理特征。

2.2易参与的群体性特征

体育文化和茶文化活动属于群体性的活动和娱乐形式,参与门槛不高,只要有时间和空间,便可以自由组织。对于体育文化活动参与者,重点不在于体育资源的多少,而在于参与者的兴趣。对于茶文化活动参与者,关注的不是茶叶的品质,而是追求品茗的过程享受。

2.3地域性特征

我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生活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各不相同。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文化。比如,土家人喜欢摔跤,苗族人喜欢舞狮子,赛龙舟是中国南方地区传统节日活动之一。这些活动既属于体育活动,又充满了浓重的文化色彩,而且彰显出原生态的地域色彩。

3如何将茶文化融入体育文化教育中

茶文化与体育文化一静一动,看似两个完全不相关的文化领域,实则有着十分玄妙的内在联系。两者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规范;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观念。但是,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功效与作用并不是“自主发挥”的,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深入剖析茶文化与体育文化中蕴含的文化元素,找到二者的契合点、融合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把茶文化根植到体育文化教育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的体验和感悟更加深刻地理解体育文化精髓。

3.1在体育文化教育中开设茶文化课程

目前,学校的体育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体育文化的缺失。社会以及部分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大力推进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2015年长安渭水大学举办的茶文化与体育文化融合活动,浙江普洱茶协会开设的《茶道与体育之道》等都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联系。但总体而言,大部分高校在茶文化与体育文化融合建设方面,比较滞后。笔者认为,应该把茶文化纳入体育文化教育体系中,在体育专业开设茶文化课程,重点讲茶道、茶艺以及茶文化与体育文化之间的联系。通过讲解茶道,引导学生从茶故事中领悟为人处世之道,知礼仪、懂规矩,和谐与人相处、与己相处,追求宁静致远的境界,这样学生在这个浮躁的物欲世界,便能找到一片心灵栖息之所,涤荡心灵尘垢。通过茶艺讲解,让学生学会辨茶、认水、识器、观史和知人,做一个有修养、有见识的人。通过讲解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联系,让学生明白运动过后饮茶的好处以及不同茶叶种类的健康功效。比如,绿茶可以降血脂、降血压,红茶可以利尿排便,花茶可排毒泻火,令人神清气爽。这样不同体质的人运动过后便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以及健康状况选择不同的茶品,补充水分、释放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3.2以茶文化为载体,支撑和推广体育文化

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不一定局限在教学课堂上,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外活动,传播茶文化,让学生领悟茶道和体育之道的共通之处。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校的各种体育兴趣组与茶文化协会加强交流,让两种文化互相碰撞,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茶话会的形式,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体育项目或体育事例展开讨论,达到以茶会友、以茶交流的目的。总之,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形式是开放性的,需要体育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集思广益,拓宽和丰富茶文化与体育文化融合渠道,加强二者的融合。在茶文化的支撑和启示作用下,可以赋予体育文化更深刻的内涵,更丰富的内容,从而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4结语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载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另外,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又具有不同的区域特色,符合当地的人文特点和自然环境特征。随着健康理念的普及与发展,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越来越受重视,甚至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大量社会实践证明,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能够发挥出最佳整合效益,让参与者在健身娱乐的同时,受到茶文化和体育文化的熏陶,树立健全的人格、健康的道德观念。因此,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茶文化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体育教育中,使体育文化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体育活动更具内涵和趣味性。

参考文献

[1]刘荷芳.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的研究[J].福建茶叶,2016(11):390.

[2]温江祥.体育教学的特征与传统茶文化的关联[J].福建茶叶,2016(7):174.

[3]王迎胜.高校体育实施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略探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2-13.

[4]纪岩.茶理论与实践在大学体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J].福建茶叶,2015(6):177-178.

[5]张彦斌,郭娇.“茶道”融入体育精神———以足球运动为例[J].福建茶叶,2016(2):191-192.

茶文化活动目的范文2

关键词:闽台;茶文化;旅游;产业;开发

一、茶文化旅游产业概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具体来讲,主要涉及报刊服务业、出版印刷发行业、广播影视业、演艺娱乐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创意业、动漫游戏业、文化会展业、广告业、工艺美术业等领域。中国文化旅游业主要包括民族文化旅游业、红色文化旅游业、影视旅游业、民俗文化旅游业、宗教文化旅游业、茶文化旅游业与非物质文化旅游业等。以此类推,茶文化产业的涵义是按照工业生产标准,将茶叶的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其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广义的茶文化产业是以茶产业为基础的,包含茶叶及茶叶相关衍生产品的生产蒋生产、储存以及分配产品和有关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也是将茶文化进行产业化的过程。其外延是与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基本重合的。狭义的茶文化产业不包含茶叶本身,仅仅是茶产业的衍生,是茶产业涉及文化方面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因此,狭义的茶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化标准,生产和提供与茶相关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狭义的茶文化产业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核心层,包括涉茶新闻、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电影、文艺表演、文化演出场馆、及文化保护、博物馆、图书馆、文化研究、文化社团、其它文化等。二是层,包括涉茶:互联网、文化旅游、文化产品租赁、广告会展、休闲健身娱乐。三是延伸层,包括涉茶文具、照相器材、乐器、设备、工艺品生产等。因此,茶文化旅游产业是以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产业,将茶产业与休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

二、闽台茶文化旅游产业合作的条件优越

福建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茶文化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台湾地区与大陆一衣带水、唇齿相依,在人缘、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天然的联系台湾地区的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与大陆息息相关。近两百年来,由于闽台两地的这种文化地理与血缘关系,台湾早期茶叶,不论品种及技术,几乎都来自福建。闽台地理条件都适合茶叶生长。福建与台湾的名茶,都是以乌龙茶为特色的。闽台茶文化活动大同小异,茶文化是人们在茶叶生产、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闽台两地冲泡乌龙茶的茶具、茶艺表演,基本上是相同的;闽台茶文化活动相似,两地都隆重地举行过茶王赛。茶王赛的源头,应该来自古时的斗茶或茗战;闽南茶乡和台湾的某些茶歌,词曲完全一样。

福建是大陆最早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福建省对台湾地区旅游外汇管理暂行办法》、《海峡旅游区域协作备忘录》、《共同打造“小三通”黄金旅游通道合作协议》、《闽台旅游品质保障合作协议》等开始实施,具有独特的政策优势。无论是地理区位还是文化传承、经济贸易联系,福建省都是祖国大陆与台湾联系最密切的省份,客观上促进了福建省对台文化旅游的发展。《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未来5年要把旅游业培育成新兴的主导产业,涉台文化旅游是福建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头戏,是相对于大陆其他省份的优势和亮点。

近年来,福建省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培育和发展茶文化产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了要重点发展十大文化产业,其中重点投资五大文化产业工程:文化产业精品、国产动漫产业、茶文化产业、影视基地建设和广告创意基地建设工程。茶文化产业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福建省文化旅游产业2010-2012年规划》指出“充分挖掘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畲族文化、朱予文化、闽茶文化、瓷艺文化等福建特色文化的内涵,围绕表现文化、延伸文化,积极整合、包装我省文化资源,努力打造富有特色的多元文化旅游产品,有效发挥文化资源的最大价值”、“深入挖掘闽南、闽北的茶文化内涵,将旅游与闽茶文化相结合,设计多样的茶文化专题旅游产品,打造一批以茶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参与采茶、制茶、泡茶、品茶等活动。加强保健茶、茶具、茶食、茶工艺品等开发,做大茶文化旅游业。”因此,闽台两地应注重茶文化旅游氛围的营造,培育更为广阔的客源市场。以茶文化为主题,深度开发茶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多种形式的演艺活动,广泛进行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养生及休闲功能宣传,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三、深化闽台茶文化旅游产业合作的建议

(一)注重茶文化旅游资源整体规划

要立足资源优势,整体规划,突出区域特色,以市场和竞争为导向,闽台整体旅游规划要、形成协调、完整的茶、文化旅游规划体系。按照《海峡旅游区域协作备忘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设计、编排连接两地的适合旅游者需求的茶文化旅游线路。应尽快与国际接轨,开发个性化旅游产品。要重视旅游的深度开发,突出文化和生态主题,多开发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兼备的旅游项目,开发适销对路的新型旅游产品,优化对台茶文化旅游产品结构。高标准规划和开发旅游产品,提升茶文化旅游产品包装、行业经营品质和服务水准,提高茶文化旅游经济的综合效益。加强景点景区、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之间的协作,做大茶文化旅游产业集群;还要借助旅游业与其它行业的相互合作、渗透,延长产业链,使各种资源产生叠加效应。

(二)加快制定闽台文化旅游相关开放政策

发展闽台茶文化旅游产业首先重在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是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不同于大陆其他地区的主要特色。国务院支持海西的意见中提出“支持开拓对台旅游市场,适时扩大大陆居民从福建口岸赴台湾旅游。支持福建试行便利两岸人员往来的管理方法,包括为台湾本岛居民办理来往大陆通行证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证件等”。福建应充分利用对台优势,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尽早落实。

1、开放福建居民赴台旅游“自由行”。大陆居民赴台自由行于2011年6月28日正式启动,首批试点城市是北京、上海和厦门。两岸双方同意开放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澎湖地区个人旅游,具体实施时间及相关安排,两岸双方将再行商定。福建应主动与台湾当局协商,积极争取中央比照大陆居民赴香港自由行时广东省先行先试的做法,尽早进一步开放福建居民赴台旅游“自由行”。

2、进一步放宽福建与“金马澎”的旅游政策。争取扩大福建的旅行团组团去金马澎的权限,除了福建居民,还可以组织异地旅游团的外省市居民赴金马澎旅游。特别是针对参加在福建举办的全国性会议或展览的外省市代表,允许其在福建办理相关证件和手续赴金马澎旅游。

3、放宽闽台旅游投资限制。率先允许台商在福建投资旅行

社,经营中国内地居民出国旅游业务以及赴港澳台地区的旅游业务。允许台商在闽投资旅游项目,提升福建省旅游项目科技含量和服务品质。

(三)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茶文化旅游业

发展涉台旅游电子商务,构建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建立对台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建立“涉台旅游资讯网”,可加快旅行社、景区、旅游客车公司和游客间的信息沟通,加快整个旅游行业的产品流通。减少旅客滞留。系统投入使用后,游客可在家里直接从旅游集散中心网站上预订旅游产品,支付费用。茶文化旅游项目可进入这一平台,充分依托该平台,降低成本,扩大影响力。

(四)打造精品茶文化旅游项目

要加强旅游市场研究,倡导、推动对台深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旅游市场向广度、深度发展。如结合地方土特产、工艺品、美食小吃、休闲购物等,开展专项营销,吸引更多游客参与体验。培育度假旅游、体验式旅游和各类主题旅游活动项目,增加旅游中的民俗文化吸引力。开发多元化的特色、专项文化旅游项目,如生态、文化、商务、会展旅游产品和主题公园(乐园),美食、保健、修学、节庆、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专题旅游,以适应出游能力强的新一代旅游者的需求。

1、合作推广观光生态茶园,将茶文化与名胜景点相结合,推出精品生态旅游线路。要积极推广生态茶园,实现茶业与观光旅游的有机结合。往往产名茶的地方就是风景名胜区,闽台两地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世界“双遗”武夷山、安溪、福鼎太姥山、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诸多名胜。闽台合作发展茶文化旅游’可以使传统的茶叶生产过程转变为人类观赏与体验茶事活动的全新过程,使茶业具有生产和观光的双重属性,同时将农事活动和旅游休闲融为一体,实现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跨越式对接和优势互补,对实现茶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安溪开发了茶叶大观园、茶叶公园、茶叶生态探幽等旅游精品,天福在漳浦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茶博物院,中华武夷山茶博园等,把茶和旅游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福建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福建省文化旅游业2010-2012年发展规划》,明确我省将构建文化旅游片区,而闽南文化旅游区将成为片区的重中之重。安溪县感德一品茶都人选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重要项目。

2、结合历史文化,多层面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茶文化是一种蕴含文化理念的审美活动,对有些文化内涵的理解,还需要旅游者掌握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因此,对茶文化内涵进行发掘和外化并进行适度的推广和普及就成为必要。在茶文化旅游的宣传促销中应注意挖掘和介绍茶文化内涵,让潜在旅游者对福建茶文化的特色有一定了解,进而激发他们的旅游兴趣。闽台都处于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的亚洲茶文化圈内,在饮茶习俗、茶道、茶艺方面,都有相通之处。重点推出以“茶乡访古游”为中心的茶文化旅游线路和产品,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联手开发多种形式的茶文化演艺活动,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一方面,进一步规范两地茶艺表演,普及传统茶文化演艺项目。闽台乌龙茶的泡饮技艺都别具特色,通过闽台两地茶艺的交流和茶艺小姐的联合培训,规范和创新茶艺,普及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茶文化热潮。另一方面,联手茶文化文艺演出,打造精品茶文化演艺项目。2003年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专题栏目走进安溪,推动了铁观音的宣传。由当红影星范冰冰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婀娜公主》,剧中融入了厚重的闽南风土人情和茶文化,主人公吟诵茶诗信手拈来,乌龙茶的渊源娓娓道来,闽南生活风俗比比皆是,茶艺茶道成了该剧不可或缺的情节,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演绎了丰富多彩的安溪茶文化。目前,武夷山《印象大红袍》是全世界唯一展示中国茶文化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武夷山借助著名导演张艺谋等人的高水平创意策划,把悠远厚重的茶文化内涵用艺术形式予以再现,使之成为可触摸、可感受的茶文化旅游项目,和美丽的自然山水浓缩成以一场高水准的艺术盛宴,打破了传统旅游方式与审美方式,不仅首次展示了夜色中的“双世遗”武夷山之美,同时还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今后闽台要联手推出更多高质量的茶文化文艺演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大型文化旅游演艺活动,不断提升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满足游客旅游文化活动的多样化需求。

茶文化活动目的范文3

关键词:慢游;茶文化;旅游产品;建议

慢游是以低碳交通方式前往有限的旅游目的地,放慢旅行、游览速度,停留更长时间以获得深度体验的新型旅游方式[1]。慢游独有的节奏慢、体验深度化等特性与茶文化旅游特征有着众多的联系。针对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形式较为单一的问题,探讨慢游这样一种新思路,将有助于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新的旅游体验项目。

1茶文化旅游与慢游理念的联系性

1.1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

1.1.1茶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茶树的栽培、管理、茶叶的采摘、制作、营销、品饮全过程。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其核心是品饮有关的茶艺与茶道[2]。

1.1.2茶文化旅游的内涵

茶文化旅游的界定当前学术界还存在一些争议。姚国坤认为:“茶文化旅游属于休闲文化,也是一种茶文化活动”[3]。马海云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民俗旅游的一个分支,它将茶文化相关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进行综合和深度开发,使旅游者得到与茶相关的物质和精神享受的一种文化旅行”[4]。笔者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种,其以茶文化为资源载体,充分利用传统茶文化及其相关资源,借助现代旅游开发的理念,为旅游者提供茶区观光、茶文化体验、休闲度假、茶俗观赏、购物等围绕茶文化要素而展开的一系列旅游活动。

1.2慢游的内涵

慢游,首先是从国外出现并成为近年来较为热门的一种新兴的旅游体验形式。国内对此种旅游方式主要侧重于现象的描述,比如通过对知网等数据库的搜索发现,有关慢游的文献大部分都停留在“快旅慢游”的口号表述上,对于慢游深层次的研究较为匮乏。结合国内外现有的有关慢游的文献,本文认为慢游是指通过低碳交通的方式出行,在游览过程中追求慢节奏体验和观赏方式,通过长时间逗留在旅游目的地地区以便了解和融入当地社会,从而加深旅游体验,获得更多旅游乐趣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

1.3两者之间的联系茶文化与慢游两者之间存在的诸多联系。

一是节奏方面的联系性。从茶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体验茶文化的方式较多,但体验茶文化不是一种快餐文化的方式,而是需要心神怡静的体验和感受,无论是生态茶园观光,还是茶艺观赏,亦或是茶道养生等都需要游客节奏舒缓、平心静气,而这些正是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的特点之一。这与慢游的慢节奏旅游形式有着明显的契合点。二是参与体验性方面的联系。慢游要求加深旅游体验,注重旅游活动的参与性,这与茶文化旅游活动当前的开展形式也有着一些相同之处。三是生态环保意识方面的联系。慢游的出游方式要求低碳出行,尽可能地降低对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在旅游目的地地区开展旅游活动也追求环保意识。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本身对于产茶区的生态环境就有较严格的要求,也就是注重原有茶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因旅游开发给自然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四是对于文化内涵的诉求联系。慢游通过长时间逗留在旅游目的地地区,以便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当地特有的地域文化。而茶文化旅游的载体正是基于茶文化内涵,旅游者在茶区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着茶文化来展开,其文化诉求和文化氛围的营造都比较符合慢游的特征。由此可见,慢游和茶文化旅游是可以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慢游的旅游形式将茶文化贯穿其中,进而加深游客对茶文化内涵的体验,提升旅游品牌的口碑。

2开展茶文化慢游的相关要求

在开展茶文化慢游这种活动过程中,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2.1旅游产品开发应重视节奏慢的要求

慢游的基本特征在于节奏舒缓的游览方式,可以长时间逗留在旅游目的地地区。茶文化旅游要开展慢游形式,就必须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旅游产品的体验节奏,不能是走马观花式的快速游览,而是通过环保的“慢”交通工具、线路节点的精心设计、游览内容的丰富多样等方面来延长旅游者的逗留时间。

2.2对于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大众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消极影响,而慢游要求旅游者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尤其重视低碳减排。所以,慢游从出行交通工具方面要求采用低碳交通工具,减少或降低旅游碳足迹,在游览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避免或减少对游览区环境的影响。在茶文化旅游开展过程中,按照慢游理念对交通工具采取低碳化标准,比如:景区观光车以电动车为主,或者开展骑行游览,以及步行游览等,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开展以畜力为交通工具的形式,禁止或减少机动车进入景区,从而降低旅游碳排放。除此之外,在旅游过程中也注重对游客环保意识的宣传,加大景区环境保护的力度。另外,不只是关注生态环境,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文化旅游,为了使游客更真切的体验茶文化,还必须对原有的茶文化生态环境加以保护,保证文化内涵的原真性。

2.3深度体验性的要求

深度体验是慢游的核心理念。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受心理内驱力的影响,对于旅游产品的消费体验都有追求更高品质的心理期望。茶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要营造满足消费者心理诉求的条件,让旅游者能够全心感受旅游过程中茶文化的精神内核,多设计参与体验式的旅游项目,比如采茶节、采茶歌舞、茶艺修学、茶道养生等旅游内容,让游客在参与过程中加强自身的心理与情感过程,达到与茶文化产生共鸣的效果,这样才能使游客有可能获得深度旅游体验,满足其慢游中了解和融汇地域文化的体验诉求。

2.4多元包容性的要求

慢游是旅游者在追求形式个性化的旅游活动,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和旅游目的地的居民而言,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带来一些观念上和生活方面的不同。但慢游的精神是追求包容的态度面对世界,所以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差异现象要做好多元化的处理,加强游客与目的地居民的包容性心理建设。

2.5社区参与性的要求

除了文化方面的包容性之外,如何将地域特有的茶文化展示给旅游者,这就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一般旅游资源的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相对于文化旅游而言,本地区的文化很大程度上需要居民的参与,因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及民风民俗的展示就是最具有代表性及最具有鲜活性的文化载体。此外,社区参与不仅能提升茶文化的体验氛围,同时,也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起到茶区旅游扶贫等社会经济效益,进而促使当地居民与游客之间的关系会更为和谐。

3茶文化旅游开展慢游的几点建议

茶文化旅游开展慢游,除了满足以上几点要求之外,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好相应的工作。

3.1积极引导慢游意识

当前,我国旅游者的旅游方式还是以观光游为主,而休闲度假游、深度体验游的群体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慢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体验方式,对于国内传统的旅游者而言还缺乏了解,但这里面也存在一些机遇,正是因为不了解才会激发旅游者的求新、求奇的心理。引导茶文化旅游,需要加大对慢游理念的宣传,借助电视、报纸、杂志以及新型媒介诸如互联网、节庆、会展等渠道,主动出击,积极引导旅游者关注和了解茶文化慢游产品。

3.2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

现阶段我国旅游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就包括游客环保意识淡薄这样的顽症。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是对茶园景区的开发要求,同时也是慢游者追求的理想目的地。因此,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方面的工作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加大对旅游者的环境保护宣传,避免和减少旅游者的不文明现象;另一方面是加大对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只有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去,才能真正打造一个理想的景区来迎接四方来客。

3.3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在产业发展政策方面,鉴于我国众多茶区多处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经济条件较差等现实情况,政府部门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一些较高开发价值的项目,以便带动当地茶产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增长。

3.4打造适合慢游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在茶文化旅游产品设计方面,要深入挖掘当地茶文化特色,创新旅游项目,避免过度商业化,开发出适合慢游的旅游产品,从而吸引游客,延长其停留时间。

3.5倡导和实现低碳旅行的慢游理念

在交通系统方面,为了营造茶文化慢游的有利条件,需要对旅游线路展开科学设计,开发相应的慢游交通工具,减少因旅游活动带来的碳排放。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开展慢游专线,将慢节奏和沿途风景相结合,提升旅行体验。总之,鉴于茶文化旅游与慢游形式存在较高的关联度,我们应该积极尝试将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具有低碳环保、深度体验的新型旅游产品。在这样的尝试中,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慢游的发展是复杂的,茶文化如何正确地展示给游客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君轶,唐佳,张高军.慢游:概念、特征及动因[J].思想战线,2012(06):118.

[2]王联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概念、类型、开发价值和开发策略[J].海峡科学,2013(12):74.

[3]姚国坤.茶文化概论[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16.

茶文化活动目的范文4

罗世琼 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杨占南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山地环境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摘要:为了提升师范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笔者在贵州师范大学开设《中华茶文化》公共选修课(通识课)。帮助学生树立学

饮茶、科学消费的理念,提升了师范类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从而为高校开展茶文化活动及教学提供支持。

 

关键词:中华茶文化;通识课程;综合素养;提升作用

 

中华茶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以茶为载体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巧妙结合,其内涵博大精深[1] 。目前许多大

学开展茶文化公共选修课(通识课)教育,通笔者也在师范高校探索《中华茶文化》8 年教学,主要传授茶之“真、善、美”,重点参照要参考《中华茶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 和《茶文

化》(中国农业出版社)[3] 编写《中华茶文化简明讲义》分发给

选课学生。具体内容为:第一章,中国是茶的故乡;;第二章,茶的鉴赏;第四章,如何喝好茶(健康饮茶);第五章,茶文化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第六章,饮茶艺术;第七章,茶风、茶俗[2] 。通过中华茶文化学习及茶艺修习,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中华茶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饮茶、科学消费的理念

茶的鉴赏是《中华茶文化》传授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茶之真”的内涵,主要让学生欣赏茶园美丽的风光,认识茶树,并

了解茶树的分类学地位,了解六大茶类的特点及市面上常见的茶叶在六大茶中的归属,并实践真假茶叶的鉴别技巧,普通家庭中茶叶贮藏保鲜方法,同时结合贵州十大名茶及中国十大名茶欣

赏,使学生了解当今茶叶的动态,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经济实力选购适合自己的茶叶,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健康饮茶也是《中华茶文化》传授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讲授与互动相结

合,让学生了解茶所含的营养成分及其明目、提神、醒脑、益思及抗氧化等保健功能, 茶为健康之饮, 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饮茶,如神经衰弱、贫血、孕妇及生长旺盛的小孩应减少茶叶饮用量,

严重患者甚至不宜饮茶。在每日茶叶饮用量方面也与学生们进行探讨,帮助学生树立健康饮茶、科学饮茶的观念。

 

二、《中华茶文化》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师范院校的学生承载着知识文化的传承作用,其自身的修养显得尤为重要[4] .。 参照黄晓琴等 [5] 的方法, 近年对 2 个班的学生共160 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通过《中华茶文化》课程学习对师

范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明显的提升作用。授课前大约 71%的学生不知道有《茶经》这本巨著,17%的学生听说过,但不知具体内容,11%的学生知道《茶经》的内容,但没有读过,只有 1%的学生读

过该书。91%学生不知道六大茶类,问及茶的分类时,学生答的是市面上常见的茶叶商品名,仅有 4 名家里产茶的学生知道茶的分类。对中国茶区分布、中国十大名茶、贵州十大名茶及泡茶水

温的了解更少。授课后,有 85%的学生对《茶经》的内容有所了解,阅读《茶经》的比例升至 5%,87%的学生知道我国的茶叶按传统分类法分为六大茶类,并能准确说出类别。也能区分名优茶

与大宗茶泡茶水温的不同,了解近年我国十大名茶,并知晓十大名茶是通过评选出来的,知晓贵州十大名茶。通过期末考查,学生对茶文化发展历史、茶歌、茶诗、茶词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表1 《中华茶文化》 通识课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百分比 %)

了解茶文化的程度  授课前 

授课后《茶经》  12  85

六大茶类  9  87

茶区分布  4  81

中国十大名茶  3  86

贵州十大名茶  7  91

泡茶水温  8  95

注:调查人数为 160 人

三、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探索以弘扬中华茶文化为载体,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今道德

观相结合,有别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以茶礼仪、礼节,组

队进行沏茶技艺演练,增强了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且培养实践

与创新能力,尤其在文科生占多数的贵州师范大学起到积极的作

用。表 2 调查结果显示,肯定通过茶文化学习提升道德修养的学

生人数明显增多,逐步肯定茶文化学习有利于自身形成良好的行

为规范,更愿意与同学交流合作,有益于身心健康。

表2 《中华茶文化》 通识课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作用 (百分比 %)

肯定茶文化具有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功能  授课前 授课后

修生养性  24  47

社交礼仪  8  36

行为规范  31  52

团结互助  23  42

奉献精神  18  31

注:调查人数为 160 人

 

结语

师范类高校开展《中华茶文化》教学,以茶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为主要线索,重点体现茶之“真、善、美”。通过对茶及其文

化的学习, 了解中华茶文化的精髓, 体验茶叶的冲泡及饮用技法,通过茶艺、茶礼的实践,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及团结互助精神,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一片生活的宁静,也有利于和谐校

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陆羽.茶经[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

[2] 黄志根.中华茶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 刘勤晋.华茶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茶文化活动目的范文5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教育;思想教育;应用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提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以及“四个服务”要求的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积极探索“多元化”教育模式,应当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茶文化作为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以及能够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文化体系,茶文化中的“理敬清融”理念,能够与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进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以及价值观塑造。尽管当前一些高校已经开始重视思想教育与茶文化的结合,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仍然没有对其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运用的也不够到位,还存在一些误区,因而必须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将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1茶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运用价值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其意为在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主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学、茶艺等。茶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并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它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中国茶文化发展形成过程中不难发现其蕴藏了大量丰富的教育素材,深入发掘其教育功能效果显著。从古至今诸多文人雅士将品茶作为体悟人生和励志的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茶文化,由于其具有很多思想性,因而能够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当前高校学生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将茶文化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更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能够提升学生思想境界。茶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在全世界都具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茶文化已经形成了洒脱、宽容、仁爱等一系列文化体系和文化内涵,因而其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引导价值。从这一点来看,茶文化可以与大学生思想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使茶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用来开展思想教育,比如“茶艺、茶德”可以用来教育学生提升自身的修养以及培养自身的能力,特别是“理敬清融”文化,能够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因而一定要重视茶文化在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价值,通过有效的结合,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二是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当前很多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已经是一个普遍性问题,特别是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比较薄弱,这与“德才兼备”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很多大学生心灵十分脆弱,因而一定要加强对他们这方面的教育工作。将茶文化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能够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特别是茶文化“和敬融礼”的精神,使大学生能够对此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样能够解决大学生的一系列困扰和困惑。茶文化还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使大学生通过茶文化让自己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对自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进而能够使大学生的人生观得到升华、世界观得到改进,这必然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三是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是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就需要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特别是在思想教育方面,要在这方面下更大功夫。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茶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还属于“集大成”的文化,可以说属于中华民族的财富,对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比如“茶道、茶礼、茶德”蕴含是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且也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修养,更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提升,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为人处事上,都会使学生变得成熟,同时也会提升自身的承受能力,而不再是“玻璃娃娃”。

2茶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一些高校在开展思想教育方面,已经对茶文化进行了一些研究,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说明茶文化在促进思想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但从总体上来看,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引起重视。一是重视不足。高校在开展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尽管一些学校已经开始运用茶文化,而且也有目的的开展了一些课程,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还没有将运用茶文化作为重中之重,只是开展了一些渗透的工作,因而效果并不理想。还有个别高校在开展思想教育方面,虽然认为茶文化具有很强的作用,但在教育教学方面,却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甚至不要的问题,这样的思路根本不可以将茶文化更有效的应用于思想教育当中,而只能是一种形式主义,效果也不可能理想。二是缺乏融合。从当前一些高校的运用情况看,尽管已经将茶文化纳入到思想教育当中,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融合度相对较低,同样会制约运用的效果。比如从茶文化来看,不仅包括简单的茶事活动,而且还有很多的延伸以及文化活动,比如茶戏剧、茶故事、茶诗等等,这些都能够运用到思想教育当中,但当前很多高校还没有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也没有与思想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特别是很多教师本身对茶文化的理解就不够深入、也不够到位,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时也根本不可能起到很好的融合效果,这一点一定要引起重视,教师一定首先要深入了解、体会和理解茶文化,进而进行融合教学。三是实践较少。当前一些高校在运用茶文化的过程中,实践内容相对较少,更多的是一些“理论说教”,但与茶文化相关的一些实践活动少之又少,这就无法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茶文化的内涵,而只能是了解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行合一”的目标根本无法体现。众所周知,对于茶文化来说,既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应当多开发一些与茶文化有关的实践项目,并且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教育、引导以及服务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茶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有效运用的对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按照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来看,在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应当将茶文化作为重要的内容和模式,坚持问题导向,着眼解决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运用茶文化方面存在的不足,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提高重视程度。对于高校来说,要想使其文化的作用得到发挥,首先必须高度重视茶文化的运用,要鼓励、支持、引导,这样才能起到作用。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方面,一定要将茶文化纳入到思想教育体系当中,特别是要充分发挥茶文化“集大成”的重要优势,积极探索运用茶文化开展思想教育的有效模式。高校应当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比如可以建立“茶文化学堂”,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直接、更加具体、更加深入的接触茶文化。而是要真真切切的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入手,积极引导教师学习茶文化、运用茶文化。二是强化相互融合。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方面,要想使茶文化更好的运用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融合”这篇文章,否则根本不可能起到效果。要想使茶文化更好的融合于思想教育当中,一定要对茶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找出茶文化当中能够与思想教育相融合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茶文化的作用得到发挥。比如教师在运用茶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对茶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找出茶文化当中的“现代气息”,并与之有效结合,进而融入到思想教育当中,这需要广大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自己就要成为“茶道、茶艺、茶德”的“高手”,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思想教育,才能让学生信服。三是加大实践教育。“知行合一”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在运用茶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实践教育。在这方面,高校一定要为教师开展茶文化实践教学开辟渠道,应当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比如可以多与茶艺馆进行合作,一方面可以对茶艺馆进行宣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茶艺馆开展一些实践教育,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茶文化的生活气息,而不只是简单的说教。要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内容的拓展,高校以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立“茶文化社团”,既有利于宣传茶文化,同时也有利于让学生在“茶文化社团”中进行实践锻炼,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茶文化论坛、茶文化相关方面的比赛活动,更应当开展一些庆典,这样能够使学生参与其中,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通过对高校思想教育如何更好的运用茶文化进行分析和研究,由于茶文化属于传统文化,而且还具有“集大成”的特点和优势,因而能够更好的应用于思想教育,特别是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等都具有重要价值。必须下力气解决,特别是要在提高重视程度、强化相互融合、加大实践教育等方面下功夫,使茶文化的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使其成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模式,推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取得新的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J].福建茶叶,2015(5):58-60.

[2]李瑞.中国礼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J].教育导刊,2013(1):33-35.

茶文化活动目的范文6

近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如何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目标,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凝聚了我校全体师生的教育智慧。为进一步总结我校在实践中的收获,现将我们的几点做法总结如下:

一、问题的深化探索

针对学生对主食“国家课程的品种单一”,“副食缺乏”的课余文化迫切需要,如何在学生个性发展方面,做到更具体,更全面,面向全体学生,增加参与面是问题的关键。

在突破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经过深化探究逐步找出了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道路。

二、找准支点不断深入

我校位于桃林镇,该镇有一万多亩的茶园,茶叶产业已成为当地的一项特色产业。“诸城(桃林)绿茶”有中国“最北端茗茶”之誉,有五个系列10多个品种,许多品牌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有机食品和国家名牌。不少学生家庭种茶、制茶,茶叶与学生平时生活融为一体。本镇多年的茶叶种植管理、生产与开发,形成了丰厚特色的地域茶文化。针对这一有利资源,我校开发了以此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中国最北端茗 诸城(桃林)绿茶》,并以此为支点发展各种社团活动,使校本课程的发展不断深化。

三、创新活动形式

(1)研究课题为先导,社团活动重落实。我校申请的“中国最北端茶特色研究――以桃林绿茶为例”被潍坊市社会科学委员会规划为重点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学习研究茶文化知识,了解桃林茶叶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学习桃林茶叶的创业史、了解茶树德栽培、茶树的栽培、茶树的管理、茶叶的采制、学习茶叶初制、加工理论知识、泡茶技艺、学习茶叶的营销知识、科技兴茶等理论知识,积极组织茶文化知识竞赛,为社会实践和探究打下理论基础。

诸城四中茶学社下设了种植与管理小组(促进了家中有种植茶叶同学的学习交流和其他同学对此的热爱)、茶艺小组(培养茶艺表演和学生的礼仪基础)、茶与书法小组(让我校开始《用笔书法》课程多了一份特色)、茶诗词歌赋诵读小组(培养了学生普通话标准的应用)、茶与电子商务小组(为学生在销售和电子商务种下了种子)、茶与画小组(增强学生的绘画基础和师生的灵活性)、“无我茶会”(通过学生自带茶具、茶叶等在学校的文化广角忘我的交流),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发展了学生将来踏上社会的适应能力,让他们不再怕人,敢于和“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渗透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能吃苦耐劳精神。

(2)实践和探究为载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掌握茶的基础知识和和掌握制茶工艺理论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走出课堂,走进田间地头,进入生产第一线。校长和老师导学采茶实践,跟茶农学采茶技巧,跟制茶师傅学习制茶注意事项和制茶工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如运用空调机、除湿机改变原来靠天吃饭的不利因素,提高茶叶品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举行“科技致富、科技兴茶”专题采访。此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诸城市北端茗茶叶生产合作社,初步树立科技致富、化零散为整体,抱成团闯市场的意识,并实际接触一些致富的本领技能。①社会问卷调查,了解茶乡经济变化、茶叶信息动态、茶农心声,了解农村科技现状。设计一些社会调查课题让学生回乡调查,从而加深对茶叶生产的了解。②典型采访感受农村科技致富的魅力如对诸城茶业领军人――王景昌的采访,学生写成报告,通过“校园之声”展示探究的成果。通过采访、参观、调查研究学科知识得到了拓展,写作能力、交往能力、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③学科渗透和整合:语文课:诗词歌赋的朗诵于书写;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桃林茶的种植优势条件;生物科:讲述茶苗的培育、病虫害的防治;信息技术课:茶与电子商务,初步了解网络营销技巧;艺术科:让学生欣赏各种茶具的造型美、装饰美;学习茶艺表演,泡饮技艺等使学生全面了解桃林茶文化丰富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内容及实施所采取的措施

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筛选确定了该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逐步完善学校的茶文化活动室和校内课堂实践基地的建设,丰富茶文化研究的氛围和力度。

(1)师资课时与评价。由一名中层领导包靠,设一名专职教师和多名兼职学科教师组成,活动课时计入总课时,每周至少一节,日常社团社的各兴趣小组每周至少活动一次,利用周六周日到茶园、茶基地跟茶农和制茶师傅交流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月根据找学生座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考评每位参与教师,并及时收集师生更好的建议。不管师生,只要有突出成绩就给予通报表扬和物质奖励,并计入年终考核量化。

(2)茶文化育新人,加强对德育的渗透。本着“尚德、添能、立人”的原则,以茶文化育新人。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和活动的开展,师生不仅懂茶、识茶,还充分挖掘茶的内涵,将茶文化教育从课程深入到德育工作中去,通过以茶养德,陶冶性情。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热情好客、团结合作等良好品质的培养。

(3)构建校内外茶园实践基地,开发资源。诸城绿茶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我校领导先后同怡明茶、颖青茶、德邻茶等多家单位协调,正在建设“茶园实践基地”和“茶文化”展厅,为深入开展以“茶”为载体的实践活动注入新的生机。

(4)家校联姻。学校即课堂,家庭即学校,基地即课堂。使校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校内课堂,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成为学生广泛学习的新内容。我校毗邻北端绿茶的发源地,学校周围就是茶园茶铺,学校里的学生有很多家里有茶园茶铺,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学生参与家庭种植,到家长茶铺进行冲泡、品赏等活动,将学习活动引入家庭引入基地。深入生产第一线与茶乡制茶能手一起制茶,一起探讨,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制茶,提高茶叶品质。同时聘请家长中的种茶能手进入课堂给我们讲解种茶、茶苗的繁育、幼苗管理、采摘、病虫害防治、越冬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