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城市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城市前景范文1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景观; 生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生态景观城市的构建,有利于城市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前进,有利于加快和谐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因此,必须把握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总原则前提下,抓住其理论本质与其实际意义,从城市总体规划到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出发,才能更快、更合理地构建和谐的生态景观城市。
1.城市景观的简述
1.1 城市景观的含义
城市景观是一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在自然要素的基础上叠加了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因素,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综合反映, 是城市居民世世代代经营和创造的产物,是指景观功能在人类聚居环境中固有的和所创造的自然景观美,它可使城市具有自然景观艺术,使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适感和愉。城市景观深深扎根于景观生态学,它的发展过程伴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而发展。景观生态规划、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管理构成了景观生态建设,属于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使廊道、嵌块体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而适于人居聚。而城市景观生态设计则是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深入和细致,更多地从具体的工程或具体的生态技术配置景观生态系统,着眼的范围较小,往往是一个居住小区、休闲地的设计。
1.2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内容
城市景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和自然实体的统一,它兼有两种生态系统。一种是以自然景观要素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如空气、水体、土壤、植物;另一种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文生态系统。城市景观规划的理论基本立足点是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体现、控制、引导城市物质建设风尚,促进城市景观体系的良好形成。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规划目标并收集资料:目标是工作的导向,在具体规划工作展开之前必须首先确定工作的目标。通过实地考察调查城市现状和收集影响城市景观生态格局及过程的基础资料。
(2)分析城市景观生态,拟定总体方案: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环境敏感区的保护、生态绿地空间规划和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规划。环境敏感区是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有潜在天然灾害的地区,属于生态脆弱地区,在城市中首先保护环境敏感区。
(3)一个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要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创造优美的城市景观,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还要考虑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的总体布局。
(4)城市绿地是城市景观规划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其包括各种点状的庭院绿地;线状的防护林、街道绿地;面状的公园、广场绿地;居住区中的各种绿地。
绿地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元素,是城市中唯一接近于自然的生态系统,它对保障一个可持续的城市环境,维护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具体实施
2.1保持生物多样性
在规划时必须重视城市物种多样性的恢复,实际操作中在重点保护名、古树木的同时,也应该对城市绿地、生态景观加以保护。在严谨探讨的前提下适度引进外来物种,从而为城市居民审美需求的满足提供支持。需注意在实施中,对于具地方特色的植物应在合适场所进行大量种植,如天津市的城市绿化就是广种月季,收到良好环境效益的同时,也利于城市品牌的构建。另外,在不同的公园游园或居住区绿地设计时,要把握不同植物的生态特征和物候特征,合理搭配,植物的搭配布置,往往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素养。通过各种植物的搭配和组合,可以短时间营造出需要的氛围,为城市的生态改善提供支持。
2.2保护景观绿地
景观绿地是生态规划工作的重点。在规划设计中对绿地的数量和分布都有详细要求。通过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绿地组合,形成绿地景观。这就要求,一方面增加绿地总体数量,使之充分发挥生态屏障的功能;另一方面要保证单位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分布不受破坏。
在进行绿地的分布规划设计中,应重点考虑人口、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因素的限制。对一些环境质量有待提高的地区进行绿地设计,并通过人文因素的参与,形成有高度针对性的主题公园等,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便利。同时,要对交通空闲地块有效利用,通过精心合理规划保证交通岛、立交桥等交通绿化,产生良好的环境生态效益。此外,城市绿地小公园等,都是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构成绿地体系的重点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给予更多关注。
2.3因地制宜的合理规划
因地制宜,对城市建设进行既经济又有效的规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如对水资源的保护尽量采用自然型护岸方法,用芦苇、蒲草等挺水性植物去除BOD和氮;用浮萍等浮水性植物吸收铜、镉、铬、硒等金属,抑制藻类的生长;用藻类等沉水性植物吸收TNT、DNT等化合物。合理搭配河流中多种水生植物,使植物间优势的互补,构成高效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有效发挥其生态功能。这样的做法既增强了城市的自然景观,起到了美化功效,又维护了城市生态系统,并能有效发挥调节水量、滞洪补枯的功能,属典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过,城市生态建设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和公众的参与和配合,在这方面还需要人们多做努力。
2.4弘扬绿色低碳理念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胜利召开,绿色、低碳的理念深入人心。 因此,合理高效的利用能源,进行城市建设,是城市规划改革的必要方向之一。
低碳城市,就是要按照一个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生态化的经济增长方案,实现一种循环、节约、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对低碳城市进行总体规划,需要依照低碳的目标对相关领域进行细致分解,从城市布局结构、低碳产业结构、土地利用规划、低碳交通模式、基础设施建设到污染物处理、碳足迹、绿色建筑标准等多个方面都应制定相应的规划战略。具体实施起来,首先要建立低碳城市运作。通过经济的低碳转型,优化耗能结构,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其次,要优化用地布局,以此途径吸引高端的产业及知识型人才入驻。对土地进行集约利用,完善相关指标,如规定单位面积土地的 GDP 产出与能源消耗比,规定单位面积土地的碳排放标准等。城市交通方面也要建全绿色交通体系,大力改造轨道交通与快速公共交通两方面的建设,将低碳化作为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
3.对城市景观生态发展的前景展望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景观规划已经越来越趋向成熟,逐渐体现出多样性、多元化的态势,对城市生态科学研究的加深,生态健康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使城市景观的建设有了一个更好的社会和学术背景,更多的既能顺应自然环境规律又能表达人类实用与审美精神需求的景观不断问世。
同传统的景观形式相比,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景观所承载的信息量越来越多,未来景观的信息化发展将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信息的高度发展为景观的表现形式的提高创造了可能,其生态功能的完备与审美价值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景观系统中,以信息表现为主的各种标志系统和指示系统将以更加丰富、简洁便利、高效的形式出现;信息化的提高,无疑使人与景观环境的互动性增强,人的参与,景观的影响,使时空感觉产生变化。
景观发展的多元化来源与文化的多元,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使文化景观呈现迥异的面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景观的发展不应是走向一种声音,而是保留地域特色的差别,我们应以演进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不同文化构成的脉络,地域文化传统将其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与景观现实和未来相结合,从而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和文化价值。
4.结束语
在我国当前阶段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以及城市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给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尤其是景观生态规划问题,更是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由此可见,创造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生态景观,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已经成为现阶段城市规划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同时,提升城市生态景观水平,更是人民赋予城市规划者的重要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任燕萍.浅议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J].科技咨询导报,2011,(12):71.
生态城市前景范文2
关键词:城市边界;生态;环保;新农村;景观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96-01
一、城市边界的现状
现代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全球化、网络化的明显特征。许多城市的空间范围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有的通过扩大开放、引入世界500强大企业、建设洲际金融、交通中心,正在逐渐扩大规模,延展城市政治、经济的影响边界;有的则将部分产业如对环境污染大的夕阳产业迁出,以此缩小规模,收缩城市边界。有些城市,在扩大其整体经济空间范围的同时,又在严格控制城市地理空间的扩张蔓延。有的城市,其城市地理规模虽没有扩大,但是其控制和支配的范围却扩大了。
城市的无限蔓延虽然形式不一,但是所带来的环境和生态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城市蔓延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城乡边界趋于模糊。佛罗里达增长管理规划中所描述的蔓延特征是:“大面积的低密度和单一功能的跳跃式、放射状、带状或条状开发;使得城市和乡村功能区边界和范围模糊不清;自然资源和农业土地未能得到保护;公共设施未能充分利用,土地利用方式超过了设施的成本”等。因此,如何清晰区分城乡边界,保护自然景观和农业区域是控制蔓延的核心内容。景观生态理论对于城市边界的规划建设、解决城市不断蔓延所带来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景观生态理论指导城市边界建设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科,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在地球表层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转化,研究景观的空间构造、内部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异质性发生发展及保持异质性的机理,建立景观的时-空模型。
三、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城市边界建设中的必要性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定景观,也就是说,城市景观的主要特点在于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具体表现为:环境污染源增多、面积扩大;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城市建筑急剧膨胀,向郊区扩展,取代农田模地和绿地拼块。而城市边界系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与乡村衔接的景观。他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干扰的因素,有引进拼块又有残留拼块,具有镶嵌度高、景观元素类型多种多样、异质性大的特点。生态合理的城市边界把自然慢慢渗入到城市之中,为改善城的生态环境服务。它是一种开放空间,在兼具限制城市无限蔓延破坏自然景观和农田的基础上,应以近自然的特色与魅力吸引人们去享受,并提供开放游憩的景观功能。面对中国未来巨大的城市化前景,前瞻性的城市边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生态景观原理在城市边界建设中的应用
因循自然、显露自然。将自然元素及自然过程在城市公园规划建设中显露,引导人们体验自然。城市边界的建设应当因循自然、显露自然,应以自然美为主,辅以人工美,充分利用山石、水体、植物、动物、天象之美,塑造自然景观,并把人工设施和雕琢痕迹融于自然景色之中,从而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充分发挥植物造景功能。在城市边界的设计中应充分应用植物的姿、形、色、味等生态特性,使得不仅在一日之内有不同时相的明暗、光影变大,更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变异,春有青青、夏有浓荫、秋有红叶、冬有苍松的季相变化给人带来分明的四时感应,使人们最直接地感触到自然的气息。植物造景,尤其是人工植物群落景观的营造,无论从生态角度、经济价值、艺术效果和功能涵义等方面,都应列入构景要素的首位,成为城市边界生态景观建设的核心。
处理好文化与生态的关系。城市边界是自然与文化系统的载体,科学地规划与建设城市边界的生态景观是生态与文态有效结合的过程,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始终贯穿于城市边界规划建设的整个过程。
传统的景观创造强调人工对环境的改造,虽然能短期实现目标,获得崭新的景观,但往往要长久地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能源才能维持。生态景观的方法则通过维持环境的某种程度的生态多样性来发挥环境的能动性,实现景观的自我增益。生态多样性能形成一种综合的“栖息环境”,这种栖息环境具有丰富的层次结构能自行生长、成热、演化,并抵御一定程度的外来影响力,即使遭到破坏,也有能力自我更新、复生。建立在这种栖息环境上的城市边界景观就是自我设计的景观,它意味着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永续利用。
生态城市前景范文3
关键词:滨水;生态空间;构成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部分。现阶段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滨水带人工化程度越来越高,地面硬质化程度不断增加,导致河岸地带空间压缩,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洪峰流量加大,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同时滨水线变得笔直,长度变短,导致河岸遭受更大的侵蚀,对城市滨水多维空间产生消极影响,最终导致城市滨水生态空间不断压缩甚至丧失。因此,加强对城市景观环境的构建,实现多维生态体系的环境场所的营造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城市滨水景观生态空间生成元素
自然生成因素以及扩展生成元素这两个方面是构成城市滨水景观生成元素基本成分。自然生成元素主要包括水体系以及生物体系;扩展生成元素主要指的是历史人文或者人工建筑物。他们两者共同形成城市滨水生态空间。
构成城市滨水自然生成元素主要包含以下两个层面:水陆域以及彼此之间的过渡域,水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平面尺寸、深度、流动速度、水质情况、地区气候特点以及水表面的一系列人类活动等方面;自然生物元素主要包括沿河以及水体内部的各种动植物。城市滨水扩展生成元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构成:一、人造景物。如人工堤防工程、护岸工程、河岸附近的交通设施以及各种休闲娱乐建筑设施等;二、历史人文景物。随着城市人文气息的孕育和发展出现的一些景观构筑物或者一些设施,例如历史文化建筑或者著名人物塑像、传统佳节活动场所。
2 城市滨水景观生态空间构成特征
2.1 多维生态体系特征
城市滨水景观生态空间由多个生态体系之间相互交接构成,多维生态空间通过滨水区域这个载体得以形成,空间内生态体系的复合程度与其所在滨水区域的空间容量直接相关。经生物学家多年的研究发现:3米至12米的水域内部,较适合无脊椎生物生存,不满足草本植物及鸟类生存条件,生物多样性非常差;12米至30米的水域之内,可以满足鸟类以及草本植物的生存,亦满足鱼类和小型动物的生存,但是多样化水平仍然比较低;30米至60米的水区域能够满足草本植物还有小型动物的生存活动的条件,但是对于鸟类来说依旧不是特别适合,此处能有效保护氮磷等养分;60米至100米这一水域对一部分动物生存迁徙活动来说已经达到相关标准,同时鸟类也能进行小范围迁徙;100米至200米的水域宽度可以对鸟类等动物形成有效保护;达到600米以上水域宽度对于任何动植物来说都能满足生存要求。对沿河植被来说,如果宽度超过30米,那么将会有效增加湿度、降低温度以及对有害物质进行较好过滤;如果宽度达到80米之上,那么除上述功能外将会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和有害沉淀物。
2.2 生活场所特征
滨水景观生态空间是广大城市民众日常生活聚集和休闲的空间场所,它是实现人们同城市空间进行友好相处的载体,它应该能够与人们的日常行为表达形式和情感交流方式相吻合,为人们提供一个舒畅和谐的生态空间。
所建立的空间布局要能够满足动静结合、开场和封闭相互之间能够很好地融合,相应的配套设施要能够满足人们日常活动需要。营造出具有艺术性的景观意境来带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再加上自然景观之中的夕阳、富有诗情画意的植物组景等,给予人们心理上美好享受。
2.3 景观地标性特征
城市滨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风情和区域乡土特色,具有明显的地域和时代特征。河道穿越城区,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块进行连接,构建成城市居民的生活走廊,这一空间平台蕴含着城市内部丰富的精神气质和物质资料,沉淀并传承着城市独有的人文物质与记忆。是城市形象的心灵窗口,城市景观的重要标志。
3 城市滨水景观生态空间构成的实践
3.1 多维生态体系的构成
根据所在滨水区域的地域特征、植被特点,还有河水流域范围、宽度、周围陆域的大小,构建出滨水区同城市不同模块的划分形式,对滨水生态空间宽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形成相对稳定的水域体系,为建设多维生态体系创造条件。
在植被绿化空间建设方面,采用多种植物物种与多种种植方式相结合的绿化方式,对植物生态空间进行构建。每个景区应当选择2种或者3种基调树种进行相应的组合种植,每一段都具有各自的植物景观特点;在纵向空间之中自下而上使用地被植物、乔木以及高大的灌木以及水生植物进行搭配组合,使植物空间层次更加充实,错落有致;将连续构成的方式运用到平面结构布局之中,对不同的落叶与常绿、不同色泽的树种进行合理组织,构筑出优美的树冠线,呈现四季常绿、四季有色的景观效应。同时为各种生物的生存活动提供了场所,实现生物生态体系的构建。
3.2 生活场所的构成
根据所在区域的自然生成元素和扩展生成元素所具有的特质,保留并适度改造原有地貌,注重防洪功能的构建,尊重人民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对滨水扩展生成元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最终实现人们的休闲活动与滨水生态体系友好和谐相处的格局。创新布局手法,对生成元素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实施,使生态空间形式统一,但节律有所变化。对整个滨水用地区域面进行科学的布局,满足人们生活娱乐休闲要求,体现与水共生的艺术。
3.3 城市滨水景观地标性空间的构成
每座城市有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在对滨水景观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的历史文化典故对扩展生成元素进行构建,比如可以建造城市雕塑、叙事景墙,恢复遗迹,重现历史场景等,将城市的不同阶段的文化进行展现,让人们对城市的悠久历史文化进行感悟,体现了城市的标志性景观特征。
结语
城市滨水对于城市生态系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应该对城市滨水自然生成元素和扩展生成元素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将其建设成为具有多维生态空间的城市滨水场所。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总结,才能实现城市滨水景观生态空间的科学构建。
参考文献
生态城市前景范文4
关键词: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
Abstract: wetland environment is one of the most closelycontact the people's ecological system, ecological design of city wetland landscape,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andconstruction of the wetland environmen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words: City; wetland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S75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的必要性
1.能充分利用湿地渗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长在湿地的树木和草层也会阻缓洪水的速度,减少灾害。
2.湿地将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减轻了单调混凝土环境对居民的压抑性,增加了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间。
3.湿地蕴藏着丰富的物种,也是自然教学的天堂。一定规模的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4.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可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可降低城市绿地的日常维护成本。
二、湿地景观优化设计基本原则:
1.生态的可持续性原则:
生态性不是简单的生态材料或符号的运用,它是一个平衡的系统,有自我更新的生命力。景观设计师应把生态性放在设计的首位,最大可能地保持湿地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接近于自然状态,使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维持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保护湿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自然性的可持续性原则:
体现了艺术审美价值,有自然性突出的湿地才能吸引人们的审美感知,才能放松城市人们紧绷的神经。所以,设计师不能将自己的审美趣味强加于湿地,更不能忽略湿地景观自身的演变过程与规律,导致对原有湿地自然性的破坏。景观设计师应该了解湿地生态学的原理,按照湿地形成、发展与演化规律来进行设计。上千年历史的发展,是湿地生态体系与人类农耕、渔耕文化交合演替而形成,具有非常突出的独特性。在湿地的建设中将尊重这一特性,尊重湿地自然生态的演替过程,尊重人类在城市湿地上千年的渔耕文化、农耕文化的历史积淀。
3.文脉的延续性原则:
湿地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地域、地貌、水文、气候、植物、动物、人文等的不同,每个湿地都带有自身的特征,积淀了丰厚而又独特的人文底蕴。设计师应重视文脉的延续性,对现状地貌、文化背景、民俗风情、现状生态群落特征等进行调查,然后再根据这些基础资料进行湿地景观设计。即使是人工开出的湿地也要适合当地人文脉络,体现出当地的自然及人文特征。
湿地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决不能置历史及地域文化而不顾,盲目追求所谓时尚流行风格,应将自然机理与地方文化机理相结合,将地方文脉精彩的演绎给人们欣赏。如在滇池的改造中,设计师通过大观楼长联,恢复出以往滇池独有的景观元素:“蟹屿螺洲”----湿地中的岛屿与水生物;“苹天苇地”----大片的莎草和芦苇;“四围香稻”----水稻农田;“九夏芙蓉”----荷塘;“三春杨柳”----柳树林;“两行秋雁”----生态园中的候鸟栖息地。。。这些都是以现代的设计语言重组可以唤醒回忆的景观元素,让他们不只是怀旧的景色,而是让地方历史文化延续的景观框架。
三、如何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
3.1保持湿地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3.11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分分割而造成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循环体系和缓和中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国度干扰。
3.12进行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植物的避难场所,寻求有生机的良性循环。
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进行设计,是保持湿地系统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就是要利用原有的水体、植物、地形地势等构成景观的因素。这些因素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但在不少设计中,并没有利用这些原有的要素,而是另起一格,按所谓的构思肆意改变,从而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完整及平衡,使原有的系统丧失整体性及自我调节的能力,沦为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存在。
3.2植物的配置设计
设计师不能只重视湿地植物景观的视觉效果,要充分认识地域性自然景观中湿地植物景观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并按照湿地学与湿地生态学的规律,遵循湿地形成、发育与演化的规律而进行设计,设计出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湿地植物群落,实现生态系统完全或半完全的自我循环。对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是应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二是尽量采用本地植物。
多种类植物的搭配,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效果,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也能够互相补充,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完全或半完全(配以必要的人工管理)的自我循环,增长物流链,提高系统自身新陈代谢的稳定性。具体地说,植物的配置设计,从层次上考虑,有灌木与草本植物之分,挺水(如芦苇)、浮水(如睡莲)和沉水植物(如金鱼草)之别,将这些各种层次上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从功能上考虑,可采用发达茎叶类植物以有利于阻挡水流,沉降泥沙,发达根系类植物以利于吸收等的搭配。这样,既能保持湿地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带来良好的生态效果;而在进行精心的配置后,或摇曳生姿,或婀娜多态的多层次水生植物还能给整个湿地的景观创造一种自然的美。
采用本地植物,指利用或者恢复原有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尽量避免外来种类。外来植物要么成活率低要么过度繁殖,所以维持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成分,保持地域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大自然形成的景观并不需要人工修剪。然而,定期需要修剪的植物就需要一些额外的付出。那些内燃机动力的园艺工具释放了废气。那些石油燃料燃烧的过量的碳氧化合物是致使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而本土植物可以很好的滤出空气中的碳氧化合物,释放更多的氧气。本地植物提供了一个美丽的、坚固的、干旱而耐久、不需要过多维护投入的景观,同时使我们耐以生存的环境默默受益。维持乡土植物种群及其群落结构,构造原有植被系统,是景观生态效益的体现。
3.3道路及岸边环境的设计
湿地景观设计中不宜修建宽阔的道路,宽阔的道路意味着人流的扩大,而大量的人流同时参与就会破坏湿地安静休闲的功能,同时大量人流也会影响湿地的生态恢复功能,造成使用透支,导致持续性受挫。为使环境污染降到最低,园内道路设计以观光道和游步道为主,观光道通行以无污染的电瓶车和租赁自行车为主,并在各主要景区和景点间设置换乘点和租赁点。位于湿地景观区的道路为控制游人数量,以游步道和木栈道为主,游步道多采用不规则的石板或碎石铺路,中间嵌草皮,尽量做到生态廊道的贯通。木栈道的设计多位于浅水处,高度尽量接近水面,使人与水面有亲切感又与周围环境协调岸边环境是湿地系统与其他环境的过渡,对湿地生态区的岸边环境设计主要运用自然的岸线及原生植物群落。驳岸多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对原有河岸湿地植物群落进行保留、种植,恢复湿地河岸线,加强湿地的调节功能,为鸟类和两栖动物类提供生活的环境。
四、结语
城市的湿地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城市湿地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和社会服务功能,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设计。我们需要在思想中树立生态的观念,从而在对城市湿地系统的景观设计中,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
参考文献
[1]关午军,李路平.城市湿地生态景观营造探索.[J].重庆建筑,2005.
生态城市前景范文5
关键词: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生态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085-02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空间,种种严峻的现实问题,也给现代城市的人们敲响了警钟。人们开始重视环境问题,开始关注居住环境的生态功能。城市居民的生存、生活是人类基本的社会活动,人类在为改善其自身生存环境而进行大量的建筑活动,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其居住环境的质量。
现如今,种上些树就说是原生态景观,挨着片树林就说是城市的绿肺;有片水就说湖,有个包就说山;有点绿化草坪、人车分流的道路就是“生态社区”。这是一种片面的想法,仅仅停留在对生态设计的浅层次的认识上,与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概念相差甚远的,没有真正把握生态设计的内涵,没有真正和当地地域特征、文化、植物相结合。只是形式上的认为有花有草有树有道路就是生态设计,仅仅成了某些楼盘炒作的包装。
居住区景观设计作为现代城市环境景观建设最直接的外在表现,伴随着城市规划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最贴近人们生活、休闲的场所,对提高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作为现代城市最普遍、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它对城市整体景观面貌和城市规划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以简单的“园艺绿化”为主,仅仅是建筑设计的附属品。现如今,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城市建设发展进程越来越快,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我们不仅对居住建筑的本身,特别是对居住区环境的生态平衡与环境状况日渐重视,也认识到现代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而目前,城市居住区景观生态化设计远远达不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其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是政府部门职能缺失,没能从建设环保、生态、和谐的城市居住环境出发,缺乏整体发展规划,导致城市环境规划严重滞后,居住区环境没有合理规划和建设。
二是房产开发商在绿地的规划上有弄虚作假的行为,改变建设用地性质,没有切实贯彻执行政府批文,使居住区居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三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物业公司对居住区景观没有足够重视,也缺乏足够的园艺保养相关技术人员,致使管理不善,后勤保障不到位。
四是开发单位缺少足够的建设资金,养护经费短缺,没能从环保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建设大局出发,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
五是居住区居民生态环保意识淡薄,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存在对随意折枝、摘花、伐树、车辆碾压绿地、破坏公共环境设施等行为。
因此,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不能孤立对待任何一个方面,必须对居住区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规划,制订完善的设计、施工方案,提高后期景观维护和管理,保障居住区景观的正常使用,真正提高居住区生态化水平,建设和谐健康的人居环境。但从景观设计方面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植物景观生态化设计
植物在景观设计中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但居住区景观生态化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植被绿化,而是要创造出造型各异、色彩绚丽的景观植物,满足人们感官的欣赏需要,改善居住区小的气候环境;是要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合理种植绿化植物,设计、创造出适宜的、优美的景观小品,以起到改善居住区生态气候环境,提升居住区环境景观质量的作用,使居民欣赏到高品位的环境景观,享受到和谐的居住区生活,推进建设现代城市和谐社区的进度,构建和谐社会。
二、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
绿地的数量和质量可以衡量居住区景观的好坏,它为居民提供户外生活的游憩空间,绿地景观不仅创造优美的绿化环境,而且能改善地区小气候和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大的生态环境,创造出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的绿地景观。因此,应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结合原有植被和地形地貌,开展生态绿地景观设计。
三、铺地景观生态化设计
铺地景观生态化设计,应统筹考虑功能与视觉审美的需求,用材种类不宜太多,以免造成混淆迷惑的感觉。硬质铺地应以一种材料为主,再以其他材料为辅形成视觉的多样性,主要用材可贯穿整个设计的不同地点,以便建立统一性。在设计时,应结合平面图、透视图两方面考虑,在平面图上,应注重创造引人注目的式样,与其他设计元素相结合;在透视图上,平行于视线的铺装材料,应强调铺装面的宽度,垂直于视线的铺装线条强调其深度。
四、水环境生态化设计
在环境景观中,建造水景是一门科学。水不仅仅能带给感官上的美感,而且还有许多实际的功能。如它可以调节微气候,可以有效地降低周围的气温并增加空气的湿度,另外,喷水池还可以过滤空气,减少空气中灰尘。除了物理上的功能外,在空间意义上,水体可用作区域的划分,可以拓展空间,将有限的空间距离加大。水体还可以作为景点,作为区域中心,创造富于趣味的空间。
五、道路规划设计
居住区交通与日常生活行为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生活性特征。按交通功能划分,交通类型包括通勤通、生活通、服务通和应急通。居民所关心的道路的通达性主要包括:上、下班(学)交通的可达性;公交站点位置与距离;购物交通便捷;自行车停车场(库)位置与距离;宅门到城市道路距离;消防救护救灾通道;住区交通一般可分为“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和局部分行”两种组织模式。
六、停车场设计
停车场的生态设计更注重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运用生态材料和植物来营造更为绿色和环保的停车空间。在停车场的设计过程中,通过规划、设计、施工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应尽量做到合理规划,材料节能,方便使用,效果美观。
七、居住区公共设施设计
居住区的儿童游乐设施、休息设施、服务设施、景观小品设计等公共设施应具有实用性、功能性和观赏性,同时更应注意使用的安全性。这些设施可种类多样,造型各异,反映不同空间的属性,是居住环境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
八、建筑景观生态化设计
建筑本身就是环境景观设计中重要的景观要素,是城市整体环境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因此,居住区建筑景观生态化更是必不可缺少的。而由于我国长时间内,只重视其实用功能,对建筑的能耗和景观艺术效果缺少足够的重视,带来了诸多问题,残酷的现实是人们认识到建立在生态破坏基础之上的经济发展是没有生命力的,建设优质、高效、环保、节能的绿色生态建筑已成为必然。
九、废弃物回收利用设计
居住区景观生态化设计过程中更应重视居住区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尽可能选择可再生的材料,进行重新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包括建筑材料的循环使用、废弃建筑材料的再利用,废物再生利用,重点是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污水处理循环使用。要结合当地水资源状况和气候特点,合理规划水环境,优化水资源结构,保证安全的生活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和娱乐景观用水,制定相应的节水、污水处理回收利用、雨水收集和回用方案,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
十、高效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太阳能是洁净的、可再生的,无须消耗燃料。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噪声、无污染、安全可靠。其能量随处可得,不受地域限制,无机械转动部件、故障率低、维护简便,建站周期短、规模大小随意、无须架设输电线路、可以无人职守,可以方便地与建筑物相结合等。这些优点都是常规发电和其他发电方式所不及的,具有很大的利用潜力,资源丰富且遍布全球的自然能源。太阳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最引人注目、开发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清洁能源,未来全球能源的主流将是太阳能。
总之,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就是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科学理论,将现代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要素放到整个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中来考虑,结合人文环境、地域文化、城市发展、邻里氛围等众多因素,保持人文生态环境的延续与可持续发展,构建出环境优美的、和谐的人文社区。
参考文献:
[1] 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2] 谢天,许纪存,等.生态小区特征和指标体系探讨[J].四川环境,2003,(6).
生态城市前景范文6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 道路绿化; 景观; 效果
【文章编号】1627-6868(2016)01-0006-02
1.生态型城市道路的形成、类型、功能
1.1生态型城市道路的形成
道路绿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朝代的更替,道路绿化景观不断丰富,栽树不仅给道路增加了园林景观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给城市带来了美观。目前生态型城市发展要求,城市道路也是生态型的,不仅具有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城市绿化景观效果,而且还要增加文化景观、自然生态等元素,使城市的道路景观越来越受到青睐。
1.2城市生态型道路的主要类型与功能
城市道路由于用地的限制和功能不同,产生了四种类型。即一板两带式、两板三带式、三板四带式、四板五带式。但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主要功能是改善环境,净化空气、防减噪声、调节气候等功能,还具有遮阳、降温等效果。在道路交通方向,绿化还可用来分隔与组织交通,诱导视线并增加行车安全[2]。
2.城市生态型道路普遍存在的问题
城市生态型道路景观,虽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归纳如下:
2.1重展示、轻功能
只重外观,规划中过分强调道路绿化景观的形式,例如以宽大为优,以奢华为美,以构图为手段。把豪华当景观,把气势当形象,使道路华而不实。却忽视或弱化道路交通功能和人的便捷性要求。
2.2重个性、轻关系
只考虑道路红线范围内的设计,忽视道路与不同性质用地的关系,比如城乡差别以及城市居住、行政与商业对建筑后退红线都有不同要求,以及道路周边不同的用地性质对道路功能和组成要素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2.3重绿化、轻设施
把道路景观规划误认为绿化或绿地规划,忽视道路绿化与道路内及周边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关系以及设施本身的规划建设和在道路中的角色与地位。例如绿化与地下管线的关系及其埋深的影响、道路中人行天桥、地铁站、地下通道、变电设施的安排原则与布局方式等都不被考虑。
2.4重线形、轻节点
只考虑规划道路本身的线形景观,缺少与之相交口衔接的研究,相互规划不重视节点设计,往往在规划形成空洞。例如道路平、立交叉口,广场节点等。
2.5重表面、轻内涵
忽视道路景观各要素的联系,缺乏全面、科学、生态化的设计理念,在要素的安排上不考虑地方性和季节性要求。例如把很好的自然环境改造,去做人工绿地等,既增加维护成本又破坏了生态。在北方使用南方的树种等等;在总体气氛的塑造中不研究地方文化的背景,张冠李戴,东抄西借等。
3.城市生态型道路的特点
城市生态型道路的设计原则:一是巧妙地把自然景观、绿化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二是通过巧妙地构思,树立城市景观形象,体现地方特色。三是具有独特地绿化景观效果,并体现节约型园林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3.1结构的合理性
结构的合理性包括绿地空间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生态系统结构的合理性。
3.2功能的全面性
自然生态型绿化设计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景观设计或生态设计,其最终目的以营造一个人、建筑、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生活和谐共处的环境,因此设计时应该考虑满足游憩、休闲、生态、不同人群的需要、动物和植物的需要等多样化的功能。
3.3关系的协调性
自然生态型绿化设计不仅仅考虑景观的功能与形式,更应该协调所有设计要素的关系。包括植物种类间、植物与水体、地形以及周边环境的关系,营造一种和谐的城市景观。
3.4植物配置的生态性
自然生态型绿化设计首先必须从植物选材与配置上入手。设计师应充分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根据立地条件合理选择植物品种。植物配置以及群落的营造应遵循互惠共生的原则,从植物的形态、色彩、质地以及疏密程度充分考虑,形成异质性强,多层次,立体化的多样性植物景观。
3.5景观的多样性
设计中追求绿化景观完全融合到自然环境中,其层次变化,并非是乔木、灌木的简单组合,也并非是各种植物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地简单排列在公路的两旁、而是更注重自然界大范围内的绿化空间,以体现自然界植物生长特性。
3.6管养的自然性
养护管理是确保设计效果以及体现生态效应最关键的一环。自然生态型绿化设计不仅仅考虑平面布局与三维的景观效果,还应该考虑如何减少养护成本,包括修剪、灌溉及病虫害的防治等多方面的控制。
4.湖州市三环北路城市生态型道路隔离带、桥梁及节点区域景观的特点
湖州市三环北路全长5.5公里,西起太湖路,东至申苏浙皖高速公路湖州段连接线。道路设计等级为双向六车道的一级公路。其中中央隔离带宽10m,主车道宽12.25m,机非隔离带宽2.5m,两侧绿地各宽10m。道路绿化面积约16.25万平方米,绿地率38.2%。
三环北路设计时就考虑这是一条林溪相间型的绿化景观。由于三环北路跨越小梅港、长兜港和大钱港等河流,有相对开阔的水面。中间隔离带和两侧绿化带宽度各在10米,适当堆造缓坡。经植物高低、色彩及不同特征的配套组合,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景观空间开闭有度,呈现出静寂的林荫风光。林冠线与城市背景融合,高低错落,起伏有度,虚实相合,升合有致,使路内外的景观相互融合。
三环北路的特点是构图简洁有序,线条流畅,整体性、导向性、图案性明显。植物的色、香、姿、静搭配合理,达到最佳滞尘、降温、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美化环境的作用。
4.1绿化隔离带是道路景观中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
三环北路以活泼、柔美流畅曲线分割带状空间,具有明显的趋间性与动感性。采用大乔木、开花小乔木和灌木齐植的形式,形成整齐、规则和大气的氛围。(见附图一)
4.2路基两侧绿化景观
沿路基两侧绿地布置疏密有致,植物种植重视间距问题,使过路行人有机会欣赏沿路水乡风光,齐灌木以成片 的形式,采用间隔交替栽植,双面调节司机的视觉疲劳,经过两侧绿化景观的营造,起到了吸尘防噪、净化空气的作用。
根据节约园林和现状的实际,两侧绿化景观竖向采用留1米宽水沟宽度结合1:2的边坡放坡形式。绿地边界采用排水沟与分割。
4.3桥梁区绿化景观
桥体区域采用悬挂及垂直绿化的方式柔化整个道路空间,桥下绿化采用在人的视线区域范围布置地被及小灌木,布局强调整体性与图案化,植物多选用耐荫类品种。
主要植物材料:蜀桧、八角金盘、桃叶珊瑚、金叶女贞、海桐球、迎春等。
4.4交叉口绿化景观特点
交叉口绿化景观为道路绿化景观空间的主景区区域。在确保与带状绿化景观及路基两侧绿化景观风格统一的前提下,突出交叉口区域的景观特色。以营造出一个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视觉空间,并使来往车辆在叉口区得到安全提示。
太湖路立交叉口区绿化景观以抽象的浪花状构图为特点,意喻湖州水乡的文化特色,通过常绿、落叶及开花乔灌木的合理搭配,借以烘托繁荣的气氛。整个构图简洁、大气,与道路整体景观相呼应。(见附图二)
继木等。
还用大树、景石、球灌木组合的方式组景,作为视线上的点睛之笔。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