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的理解

传统文化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中国传统茶文化;高校后勤管理;借鉴;分析‘

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历史悠久,经久不衰,并为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茶文化的内涵丰富,蕴含着中国千年的历史文化精髓,所以,将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应用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当中,并积极地予以借鉴,能积极地推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

1中国传统茶文化

第一,《茶经》。中国的《茶经》是世界上的第一部茶书,其中记录了茶史和茶学以及完整的茶文化。而且,《茶经》也同样确立了茶叶饮用与清饮的主导地位。而在此后,茶叶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必需品,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关注。《茶经》一书使得中国的传统茶文化从朦胧阶段发展成清晰阶段[1]。第二,茶艺。从本质上来讲,茶艺是茶文化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且,可以利用茶与饮茶礼仪程式当做学礼与施礼的重要手段,进而使人实现修身养性的目的。而在中国传统茶文化不断发展与演变的过程当中,也逐渐形成了茶的品饮艺术,进而饮茶也逐渐向着艺术化与审美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在品饮的过程中也将茶树、茶叶等赋予了美的含义,人们可以通过茶艺来陶冶性情,使日常生活更加具有情趣。第三,茶道。所谓的茶道,其实就是饮茶的程序与方法,而饮茶则能够养心,提升个人精神品质。茶叶的生长环境优美洁净,蕴含着静与和的内涵,也正是因为茶具有节俭的特点,所以,能够以俭养德,随着茶叶地位的提升,其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终形成了以茶为礼的习俗,并且沿袭不衰,在各个民族与地区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俗与茶礼。茶道所提倡的就是十三宜七禁忌,将修养、人际、情绪、环境和品位等连成一体,充分融入选水、火候、冲泡和煮法等内容,实现了饮茶的规范性[2]。茶道充分展现了古人思想品德,应做事有规矩,通过茶来积极地传播仁义礼智信等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在历史时期,茶道也始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道德与伦理,并且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第四,茶馆。茶馆是中国人饮茶的专业场所,同时也是人们休息和娱乐,甚至是买卖交易的场所。茶馆可以被称为浓缩社会,四海之内皆兄弟。茶馆当中的茶事也是茶文化在社会生活当中的具体表现。然而,在茶事活动当中,喝茶并不是简单的生理需要,其实也是将修身养性融入到社会中的一种有效途径。第五,茶文化传播。在中国和世界接轨的过程当中,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茶叶也同样在此过程中被传播到亚洲与欧洲的各国。最初,中国的茶文化在亚洲传播,中国鉴真和尚与日本荣西禅师是中日两国茶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臣。而后,随着茶文化的广泛传播,日本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饮茶艺术。其中,日本的茶道,其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沏茶与饮茶来更好地养心修德,更好地学习礼法。现阶段,世界范围内已经有超过几十个国家种植并生产茶叶,而且饮茶的国家也逐渐增多[3]。通过茶文化的广泛传播,人们也逐渐习惯了饮茶,并且形成了本土的新文化,由此可见,在世界范围内,茶文化也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2高校后勤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高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积极推动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而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站在学校的角度上分析,也是对学校内部资源的合理分配,保证学校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分析,就是严格管理学生的生活与环境,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并且实现学生学习的高效性。由此可见,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质量与学校综合管理工作的质量具有直接的关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因此,学校领导在重视学校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上,还应该提高对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视,进而积极地完善并发展后勤管理服务体制,确保后勤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具有人性化的特点,进而全面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3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问题

3.1后勤管理观念落后,制度规范性不强

目前阶段,因为高校的占地面积相对较大,而且学生的数量极多,所以,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该工作的开展却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所以很难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难以建立起健全的管理制度,进而导致高校的后勤管理部门,其自身的管理意识与能力都比较薄弱,无法保证后勤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3.2后勤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大部分高校在改革的过程中都偏重于教学工作,所以,严重忽视了后勤管理部门工作的重要性[4]。同时,高校后勤管理的工作人员,其自身的学历较低,大部分的管理工作人员都无法全面地理解管理制度内容,而且,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无法予以及时地解决。长此以往,对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就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最终对后勤工作正常开展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前,大部分高校后勤管理队伍仅在数量上具备独特优势,然而,在素质与质量方面却十分欠缺,并且大部分的管理工作人员,其工作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本身的素质偏低,无法全面认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导致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无法发挥后勤管理工作的作用。另外,学生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后勤管理队伍未建立完善与全面的管理制度,最终导致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无法体现自身价值。

3.3后勤管理设施落后,技术手段不先进

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高校发展较晚,而且在后勤设备与设施的更新方面速度较慢,先进技术手段的引进也不及时。所以,在高校后勤管理方法与技术手段等方面仍然停留在传统技术层面,同先进高新技术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最关键的是,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效果也十分不理想,严重制约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与进步。所以,在完善并强化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引进先进的方法与设备,还有全新的理念,进而促进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开展,为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

4高校后勤管理借鉴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具体策略

上文阐述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存在问题,所以,为了更好地改善上述问题,就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茶文化历史悠久,并且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强化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积极借鉴中国传统的茶文化,这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

4.1借鉴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的茶文化,讲究的是修身养性,而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同样也可以借鉴这一内容,不断增强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5]。众所周知,在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与后勤管理工作者是分不开的,所以,增强后勤管理工作人员自身的服务意识,并且积极地制定出详细工作计划,使得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与健全,进而制定出相对完善的后勤管理工作规范,保证对后勤管理的工作予以实时监督,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能及时解决与处理。后勤管理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仅能够使其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能够积累工作经验,进而更好地开展后勤管理工作。

4.2定期开展培训,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素质

在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当中,茶道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与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在完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也可以利用这一影响,不断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一定要对管理工作者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并对其予以定期的专业培训,积极地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手段,使得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对后勤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教育,进而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对后勤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地制定出后勤管理制度,贯彻并落实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进而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与创造能力。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教育事业深入发展与改革的过程当中,高校的发展也必然会应该改革的新时期。所以,高校中的后勤管理工作也必然会更加复杂,由此可见,一定要加强后勤管理工作,进而保证高校在竞争市场当中可以更好地站稳脚跟,促进后勤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然而,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改进与完善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予以借鉴也是十分有价值的策略与手段。通过茶文化在后勤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使得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具有人性化,并且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由此可见,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完善与改进的过程中借鉴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张志贤 单位:塔里木大学后勤管理处

参考文献:

[1]朱海燕,王秀萍,刘德华等.中国传统茶审美方法略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6):64-68.

[2]宋燕鹏,崔素芳,安永平等.浅谈中国传统茶文化[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74-76.

[3]冷勇.高校后勤管理特点的认识[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5(4):138-139.

传统文化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学语文;教学影响;理解;作用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人们学习与传承的思想、观念、价值等教育知识,而由于在早些年间我国的文化学习受到西方国家文化的影响,从思想到实践都有了明显的改变,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排除与替代行为,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被逐渐封闭起来,这也是我国各地西洋学校能够快速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各阶级层面的人群对中西文化有了新的分析与判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被全面重视与传承,融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必然的。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理解现状

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全面发展与改革的变化中,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防、科技、工业以及教育等各领域中也得到了重新认识,并经由多年的传统文化应用实践证明,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收藏与发扬意义,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中,文化建设的基础,更是引导中国更好的趋向于文明、文化方向发展,提高国家的整体素质水平,建设文化大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鉴赏,是通过各种运用与实践过程中深深体会与领悟所得,而所有的行动都是建立在能够正确的认识与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而就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不够充分,往往存在很多误区,因而在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知识流于形式,缺少真正价值与意义的教育引导,这也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较淡薄,作为传统文化发扬的主体,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认识,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而如何才能正确的理解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目前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二、如何正确理解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加强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发扬精神

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栋梁,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未来发展的精神支柱,而学生的发展是需要应用广泛的知识所培养的,知识是铸造人才的基础与手段,因此在学生受教期间,知识的教育内容与方法非常重要。学校承载着教育知识的主要任务,教研中更需要对传统文化的吸纳与挖掘重视。加强传统文化的融合,并将传统文化进行发扬,则需要教师能够正确的认识与理解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能够真正的明白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有一定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如何提高教师的理解与认知,则需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断开创新的教育领域与新的教育方式,改善受传统教学方法与方式以及教学教材内容与题材而左右的思想意识,将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沧海一粟的地位进行改善,提高传统文化内容的覆盖面,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加强对文化的探索与挖掘精神,不断对文化进行质疑-解析、怀疑-肯定的转变过程,不断在解决问题中吸取文化精髓与营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文化理解、热爱精神以及发扬意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才能更好的将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

(二)教师要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教师在很多人的理解中是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发挥而形成,是为未来发展培养人才的施教主体,因此受到人们的尊敬与爱戴。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教育已经呈全国普及的发展形式进行,这使得教育界的传统专利特点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因此,因此教师在人们的理解中也出现了不一样的认识。在新环境、新化中教师应该重新制定职业地位与界限,正确确立职业、立场与地位,不断提高自我职业素养,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职责,满足人们对教师职业的期望与厚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清楚地自己不仅是一个爱与知识的教育者,更是传统文化的发扬者,自身要提高传统文化的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学习精神,只有壮大自己的传统文化理解与掌握能力,才能更好的将传统文化教育献于职业中,才能在教学期间更好的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提高自我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空间。

(三)做好传统文化的引导者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当代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提出的明确要求。但是,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还不是很成熟,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能力还不强,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很肤浅。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但是对尊师重教的思想却越来越淡薄,甚至有些学生对教师还存在很大的负面情绪,这是不利于教师教育引导的。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教师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学会育人,引导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使这些古老的文化在新时期也能生根发芽。具体表现在讲授文言文和古诗词时,结合典故学习,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认识到古圣先贤的优秀品质和做人智慧,从而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的理解范文3

中国的传统节日意义深远,它从多方面满足了人们心理上、生理上等各种社会需要,传承者自强不息、贵和尚美、精忠爱国等文化精神。中国传统节日以及节日中保留的一些习俗经过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立足之地,完全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自身所具备的的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尤其是传统节日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

【关键词】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利用

1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是最富有人情味的文化,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是传统文化的亮点,正如谚语中所说的:“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有规定的日期的,这是约定俗成的,正月初一是春节,也是所有传统节日的开始,每个节日都有一定的祭祀或纪念的对象,民间流行着春节祭祖,端午节祭屈原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等等;此外,每个节日庆祝的礼仪形式也是有区别的,如清明扫墓踏青,端午吃粽子,中秋赏月等等;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中秋节主要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丰富的民间传说故事被融入到每个传统节日中。重要的是传统文化节日有文化内涵,有历史记忆,有文明礼仪的传承,还有一种情感的寄托,所承载的文化意蕴不仅存在于传统社会,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活力,在未来社会也会被传承。

中国的传统节日蕴涵着千百年的传统文化,而且每一个节日都有它自己的发展形态,融合了美妙的传说、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独特的情趣。传统节日习俗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深深地寄托着整个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

中国的传统节日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不少节日自商周之后上升为礼俗,成为国家祭典。到秦汉时元旦、除夕、端午、七夕等节日基本已经定型了。之后由于各民族文化的沟通,节日文化得以加快交流,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节日内容不断地得到了充实,如:登高、秋千等新节日内容。道教的发展和佛教的广泛传播,也对节日内容有了新一层的影响,如:四月八浴佛节、腊月初八腊八节等都为佛教信仰的产物。自宋元起,有的传统节日已经成为礼仪和娱乐性质的活动,摆脱了宗教迷信的笼罩、压制,例如用来驱除鬼神的鞭炮,逐渐成为了节日庆典活动的必需品。所以说,节日是在发展中不断的有所补充、丰富、完善,又有所淘汰改进的。

中国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朴实、热情、勤劳等美好的品质特征,也凝聚着历代人民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中华民族永不能忘记它那鲜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它已经成为维系中华民族融合与统一的重要纽带。

2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

从哲学意义上讲,传统节日文化浓缩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追求,凸显一个民族的价值。中国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缩影,是先人追求天人合一的产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更具有鲜明的特征传承着中国的几千年的历史文化。

中国人向来有“天下一家”的概念,这种古典的世界主义虽然与今天全球意识不同,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事实上,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异国需要一个流动地适应、变化与变异成新的过程。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是春节在某些欧美国家或是城市已发展成为一年一度的大型文化节,作为观光旅游项目供人欣赏。当地政府会组织与其相关的活动,市长还会在当天向民众致辞并一同参加游行活动,参加者不仅仅是我们的华人华侨,更多的外国人会参与进来,感受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让世界民众在享受快乐的同时,还能够普及世界文化知识,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温厚与崇高,我们应努力让春节走出国门,影响更多世界民众。

当今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同时也是文化重组与创新的时代,各国文化通过多种渠道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扬长避短,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在联系中对不同体系的文化重新做出判断,多一种文化样式,多一种文化选择,这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潮流,势不可挡。

3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社会功能及现实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城市生活相结合,对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信仰、民俗活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如今,中国传统节日与中国现代城市的生活息息相关,其社会功能有以下几点:

3.1 通过饮食文化来缅怀祖先,寄托思念

饮食文化是最易传承的,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人们仍保持着这个传统的饮食文化。

端午节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这一天各地习俗不尽相同,要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悬艾叶、捣蒜芷,喝雄黄酒,还有的地方要吃油糕和绿豆糕。包粽子所用箬叶可疗咽痛或调女经;将捣蒜和雄黄酒洒在院落门庭可以驱蛇,挂菖蒲,悬艾叶可以驱邪祛病,净化环境。 可见,端午节既是纪念和缅怀爱国的诗人,也是一个驱除瘟疫的节俗。如今,古老智慧和灿烂文化融于一体的端午节已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此同时,节日的饮食是饮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自古以来烹饪技术的集中表现。无论人们的生活水平再日益的增高,但传统的饮食仍然经久不衰,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在我们节日的餐桌上,受到人们的喜爱。

3.2 通过节日活动可以凝聚亲情、友情、乡情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节日活动可以让人们从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社会压力中暂时解脱出来,使得身心获得休息,调整心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协调相互关系, 缓和矛盾。节日期间,人们有大量的时间走访亲友、相会乡亲四邻,以获得较好的人际 关系,增进人们生活的快乐指数。

3.3 通过节日中的文化娱乐活动带动各个领域的经济效益

通过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能够影响各行业各领域的产业发展及经济效益;与民俗文化活动相结合,产生浓郁的地方特色。从其现实价值看,中国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传统节日不仅能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节日消费,改善人民生活,还能够调节民众身心健康,是民众情感的寄托,更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安定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4 现代城市生活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利用

我生活在古都西安,这是一个既现代又古老的城市,对待每一个中国传统节日都有不同的文化精神,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表现在思想上,更多的是对现代城市的衣食住行,信仰等方面的影响。如:“尚红”观念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色彩精髓,这一点在西安现代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因为保护传统节日的意义是为了延续历史,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只有利用才称的上是传承保护。

今天的传统节庆其精神内涵越来越不受重视,反而更多地被视为物质享受和假日娱乐。究其原因,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给出了答案——传统节日失去了信仰的支撑。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最根本的保证是将民间传统转化为民族信仰和公众共识,将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信仰赋予新的内容,创造出新的有生命力的节日。

我们不能总让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停留在一种原始的质朴的社会生活水平中,成为一种仅仅是被人们记忆的节日,我们应该将其精神、内涵融入到现代社会之中,在满足对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精神向往的同时,更好地在利用借助中传承利用。因为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利用的目的,仍然是为了发展。通过寻找一些曾经在历史文明中存在,现在已经渐渐消失的文化,或者是在现代文明中,仍然可以通过转型过来,发扬广大的传统文化精神,来推动其他各个产业的发展,真正的让节日文化带动经济,在发展中得到传承利用。

让人们了解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及精神,传承利用要以文化产业为载体,直接为现代城市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将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更好的为现代城市的文化产业建设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露露,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

[2]李露露,中国民间传统节日[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3]张海英,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M],山西:书海出版社,2006年6月。

传统文化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传统文化 消解 功利主义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24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21世纪,不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思想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生活方式上,物质的极大丰富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人们,使人们目不暇接,注意力也随之不停地转移;在思想观念上,信息的极速传播不分昼夜地影响着人们,使人们难以分辨,陷入泥淖而无法自拔。经历欧风美雨的冲刷,受过“”的洗礼,如今很多人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已不甚了然了,甚至一提起传统文化,就联想到小脚长辫、三纲五常等,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就是开历史的倒车,就是和现代文明为敌。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文化的极大误解,更令人担忧的是:持这种想法的人还不在少数。

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 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 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1]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虽然也包含一些在今天看来很封建落后的东西,但更多的是今天人们应该继承的优良传统。而且考虑到当今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弘扬传统文化不失为一剂良方。

1 大学生崇尚功利的现状令人担忧

现代人越来越忙了,忙得很难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内心”,而是整天奔波着去争取金钱名利等“身外之物”。人们很少再为道义和信念而活,更多的是出于功利上的考虑,希望以最少的付出取得最大的回报。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对传统的道德观产生了冲击,人们倾向于通过经济的发展状况来衡量社会发展的水平,而对道德建设却难免有些忽略。有调查显示:“在对1000名大学生抽样调查中,关于‘知识、友谊、享受、金钱、诚实、创造、成才、奉献、责任感、关爱心’的选择中,63%的学生表示最重要的是金钱,30%的学生认为,‘钱是社会的奖章, 是价值的标准。’”[2|

功利主义充斥于各个领域,连教育也不例外。刘正正指出:“应试教育重学习成绩,社会看重文凭和学历,家长、教师客观上不得不抱着功利的心态来实施教育,甚至这种功利的态度使德育更加无所适从,所谓‘创新教育’、‘生态意识’等新理念成为德育的新时代要求,恐怕也是实用理性的体现。”[3]这种功利的心态影响着家长和教师,也同时在塑造着我们的青年学生。在学习方面,很多同学重视实习经验、绩点、分数和实践教学环节,但不重视理论知识;考试前突击复习,但在平时不注意积累;阅读的课外书以流行小说、励志书籍和人物传记为主,但传统经典名著则少人问津;奔忙于各种考级和考证,但基础知识的储备却很不够……部分同学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工作,上大学不过是拿些学分混张文凭而已,在校期间学习、人际交往和入党都是为了给毕业和就业提供方便。在活动方面,很多同学只参加有“加分”的社团组织和活动,只争取素质学分予以认定的项目,社会实践只作容易引人注意事情,把大量的心思都用在了宣传炒作上。大家也习惯了以就业的难易和收入的高低作为评判专业好坏的依据,而专业的发展前景、社会意义和个人兴趣等反而都退居其次了。不少女生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傍大款已经不再是什么稀奇的事,而一年一度的“公考热”更是让人感到无奈和悲哀。张宏总结说:“不少大学生陷入了‘理想的真空状态’,‘实’与‘利’已当仁不让成为主导因素。追名逐利已渗入诸如交友、入党、各种集体活动等生活的所有领域。对‘实利’的享受满足了大学生‘利己’和‘对外物占有’的自然本性,而得利者颐指气使、众星捧月的场景,更强化了大学生对利益的即时企盼。”[4]大学生应该是充满理想和激情,铁肩担道义、粪土万户侯的群体,但现在暴露出来的功利倾向却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2 在高校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这是对全社会发出的倡议,也是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要求。

从理想人格形成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在哲学、史学、教育、文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乐以成道,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了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5]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是反对过分地世俗化和物欲化,重视修身养性的。《大学》中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张衡的“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6]等等,都可以作为典型的代表。这种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修身养性的重视,使得人们在面对诱惑时多了些内心的抗拒,从而更容易摆脱功利的束缚。在高校中弘扬这样的传统文化,使“大学之道”得以回归,让学生们明白上大学不仅仅是为了拿文凭、找工作,而是为了使自己道德更加高尚,人格更加完善,可以使社会更加进步,人们生活更加美好。就像北宋大儒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7]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和抱负,也应该成为所有青年学子的最高宏愿。

从对义与利的看法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超越功利或者说义利统一。《左传》中的“德义,利之本也”,《国语》中的“夫义者,利之足也……废义则利不立”,都强调“义”是“利”的前提和基础。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的“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8]虽然都不反对追求“利”,但也都把“义”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上。这种“义利观”对我们今天无疑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相应教育,使他们在追求“功利”的过程中能始终心怀一把“道义”的标尺,不因贪图小利而忘却大义,不因崇尚物质而迷失自我。

综上所述,在高校中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大学生们体会到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魅力,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心中摆正“义”与“利”的关系,促使自己成为正气凛然、人格完善的人,这对于抵制与消解“功利主义”有着极大的作用,就像刘可在阐述中国哲学时所说:“中国哲学强调人的道德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人生精神境界的追求,成为协调人际关系、改善社会风尚、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种精神力量,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人生智慧、思维方法、行为方式等在现代仍然是全人类极其宝贵的思想传统和思想资源,是具有道德教育功能的完美体现。”[9]

参考文献

[1] 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6):34.

[2] 薛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J].前沿,2006(8):65.

[3] 刘正正.传统德育对现代德育的启示[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6.

[4] 张宏.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滑坡的社会原因探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20.

[5]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68.

[6] 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九·张衡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9,3:1284.

[7] 张载.张载集·朱軾康熙五十八年本張子全書序[M].北京:中华书局,1978,8:396.

传统文化的理解范文5

摘 要 跆拳道是一项内外兼修的体育运动,它不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强身健体的作用,且注重礼仪文化和思想品德修养,使练习者学会尊重、礼让、守纪、忍耐等优秀品质。本文就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进行研究,为培养大学生优秀思想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跆拳道 礼仪文化 思想行为 一、前言

跆拳道起源于朝鲜半岛,近代起风靡世界各地,是一项集竞技、健身、娱乐于一体,内外兼修的体育运动。跆,意为以脚踢;拳,以拳头打击;道,则是代表道行、礼仪修炼的艺术。跆拳道不仅要求练习者学习技术,更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跆拳道可以培养人的热爱祖国、谦虚礼让、坚忍不拔、尊重他人、守时守纪等优秀品质。

跆拳道运动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全国各地跆拳道馆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出现。全国各高校中也广泛开展跆拳道运动,主要开展形式有跆拳道课、跆拳道训练队、跆拳道俱乐部,颇受大学生欢迎。在上课、训练中将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结合进行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在思想品德修养方面会起到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 二、跆拳道礼仪与精神

跆拳道礼仪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表现在人的行为上,高尚的、有价值的举动。外在表现形式为敬礼,表达尊重友好;内在表现人的自身修养。谦虚的语言、友好的态度、好学的作风是跆拳道的重要礼仪。练习跆拳道要做到“讲礼貌、重礼仪,尊敬师长、团结互助,谦虚友好、遵纪守法”。练习者在学习技术之前,首先要学习跆拳道礼仪知识,只有懂得并严格遵循跆拳道礼仪,才能练好跆拳道,从而达到更高层次。

跆拳道推崇“以礼始,以礼终”的精神,“以礼始”即练习者首先要向国旗敬礼,然后向教练致鞠躬礼,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师长的尊敬;训练比赛前,双方要互相敬礼,表达尊重。“以礼终”即训练比赛结束后,向对手、对方教练、本方教练致鞠躬礼,表示尊重、友好和感谢。跆拳道礼仪的作用在于提高练习者的道德修养,磨练其意志品质,使练习者能够始终在礼仪规范下学习跆拳道技能。

跆拳道精神主要体现在隐忍克己、百折不屈。跆拳道练习过程中注重培养练习者坚忍不拔的精神,练习者必须克服自身的弱点,全力以赴积极进取,战胜自己才能达到更高的竞技境界。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跆拳道的结合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是礼仪之邦,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在海内外广受推崇。“懂礼貌、重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要求,文明礼貌不仅是个人的事,它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一个人无论智力如何高,如果个人修养不够,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孝、勇、信、忠”等一系列内容也积极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培养。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跆拳道教学与训练中的实施情况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礼仪文化,跆拳道亦是如此,因此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具有一致性。一个人呈现在别人面前的最直观印象就是文明礼仪素养。有些人的成长过程中缺少礼仪教育,连最起码的尊重别人都做不到。跆拳道礼仪中的“尊师重道”有效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将跆拳道礼仪教育加入教学和训练中,让学生内外兼修,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做到强身健体与礼仪规范并重,让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跆拳道礼仪得到传扬。

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历年的跆拳道课及跆拳道队训练为例,教师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第一节课并非讲授跆拳道技术,而是向学生讲授跆拳道礼仪和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跆拳道的真正内涵。

跆拳道课及跆拳道队训练中,都有严格的礼节仪式。学生需穿着统一的跆拳道服装,按要求系好道带,每位学生在上课及训练前都需向国旗和老师敬跆拳道鞠躬礼,以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对老师的尊敬。两人配合练习时,要互相敬礼,练习结束后也要再次敬礼,以表示友好和尊重。练习过程中出现动作不到位、气势不够等情况,教师示意后要行礼以表示歉意,目的是让学生的练习动作到位,减少伤害。教师讲解时,不得随意打断讲话,如有问题需行礼鞠躬,得到许可后方可提问问题,得到回到后行礼并说“谢谢”。对抗比赛中,每局开始前双方要敬礼,以表示尊重;如果对判罚有异议,需先向裁判敬礼后再有礼貌的向裁判提出质疑;比赛结束,双方需敬礼,并向对方教练敬礼、握手。上课或训练结束后将跆拳道器材整理归位,所有学生在教师指挥下整理队形,行跆拳道鞠躬礼后离开跆拳道场地。大家一起发声、出招、用力,互相配合,互助友爱,从一定意义上说,跆拳道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四、跆拳道礼仪对大学思想行为的影响

通过在大学生跆拳道课和训练中实施礼仪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跆拳道礼仪的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致,可以说跆拳道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 (一)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文明礼貌培养

跆拳道课或者训练中,要求跆拳道练习者举止端庄,有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队友。训练中队友之间比赛前后都要行礼,以表示友好和尊重。往往大学教育中注重社会规范,而对日常礼仪教育缺失,跆拳道礼仪教育恰巧对此进行了有效补充。从实际效果来看,接受跆拳道礼仪文化教育前后学生的表现有较大变化,言谈举止更符合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气质。 (二)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跆拳道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优秀的意志品质。练习跆拳道的过程必定不是轻松的,跆拳道练习是循序渐进的,只有练习到一定程度才能向更高级别晋升,每一级的锻炼都是需要付出百分百的汗水才能实现。在面对困难时,可能会有放弃和逃避的想法,此时练习者一定要以坚韧不屈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战胜自己心中的畏难情绪,迎难而上。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这种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在今后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也一定会受益匪浅。

大学生无论在校学习期间,还是今后走向社会,都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够在面对各种问题时迅速、准确的做出反应。相反如果缺乏好的心理素质,遇到问题时容易导致思维混乱,无法解决问题。练习跆拳道可以锻炼人的心理素质,因为在跆拳道对抗比赛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要求练习者处变不惊,放松自己,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合理运用正确的技战术以打败对手。 (三)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现代社会任何活动都离不开交际,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往往可以化繁为简,事半功倍。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一个具备较高修养的人更容易被别人认同,更能够在社会活动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跆拳道练习过程中,沟通交流非常重要,一个人闷头练习是无法得到提高的,这就要求练习者学会与教练、队友交流,发现自身问题及时改进。沟通交流必须严格遵守跆拳道礼仪要求,在一定的规范下进行。大学生在练习跆拳道的过程中如果掌握了跆拳道礼仪的精髓,就可以为建立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

个人修养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任何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才会被人们所尊重。古人曾经就提出过“修身养性”,现在我国也应把思想品德、个人修养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跆拳道教学、训练中要求必须遵守礼仪,因为跆拳道对抗是非常激烈的,故必须以礼为先,在不违反规则的前提下积极主动进攻争取胜利。在这个过程中,练习者身心得到升华,从而不断提高自我修养。 五、结束语

跆拳道既是一种格斗技术,更是锻炼个人修为的方法。跆拳道礼仪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相结合,对提高国民思想文化素质有积极促进作用。在大学跆拳道教学中将技术学习与礼仪教育并重,缺一不可。对于当代大学生,应该大力发展礼仪教育,让专业知识学习、强身健体与礼仪规范齐头并进,能够更迅速融入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燕.浅析跆拳道的礼仪与精神[J].体育世界.2012.4:102-103.

[2] 魏箐河.试论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耦合关系[J].科技创新导报.2012(26):243-244.

[3] 任晓凤.跆拳道礼仪内涵及其价值[J].中州体育.2012.2:13.

传统文化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 音乐教学 传承 传统文化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很严重,尽管政府以及社会人士群策群力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但大量的民间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消亡。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教育内容,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解作品和传授技巧。如何在音乐教育中,渗透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更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传统文化渗透于美育之中,使学生不断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绚丽之美,自觉地加入到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来,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教学课题。

一、音乐教学的特殊性

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教学中,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时,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要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种类,无论是歌曲还是器乐曲,都是通过音乐的语言而流露和反映出来。音乐与其他同类艺术相比,有许多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不仅用听觉,有时它还通过全身的感觉来感受音乐。比如,对于节拍、节奏和力度等,就不仅仅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同时音乐又是一种表情艺术。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视觉形象的造型艺术或文字艺术的规律来要求和理解音乐的内容。音乐作为学校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学科,它是加强美育的主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干渠道,同时也是辅德、益智、健体、促劳的重要课程,它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古代传统社会中,人们用歌记载历史,于是各民族便有了专门的叙事歌;人类起源歌、万物起源歌;人们用歌沟通人神两界、跨越时空,于是有了祭祀歌、鬼歌;有了各种各样的礼俗歌。可以说,在更深的层次上,唱歌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普遍手段。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从音乐本身和文化背景方面整体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现代人对于我们自身文化的关心远远不够,大量的民间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消亡,中国传统文化生存的空间日益狭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国人几千年所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都受到强烈冲击,使国人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如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尽量消解这种危机,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寓传统文化于音乐教育之中,自觉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教育内容,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解作品和传授技巧。如何在音乐教育中,渗透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在音乐教学当中,分析作品时要将作品中的传统文化背景和内涵,要将作品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而成的,给学生一个清晰的作品创作背景,在作品背后更多的传统文化的知识的讲解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本身,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教学中渗透 。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应更深入的讲解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端午节的来历,为何在端午这一天中国人有吃粽子,同时南方要赛龙舟的习俗活动,南北习俗文化为何存在差异,等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不仅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塑造美的形象,更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深刻领会作品中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他们民族的自豪感。在民歌的作品中,比如,《长城谣》最能体现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运用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民族无比热爱之情,自觉地将古代传统文化融汇在表演当中,使音乐教学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音乐教师成为普及文化的传播者。在音乐教学中应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的同时,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与之相辅相成,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获得美的教育。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人是精神财富的重要载体,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言传身教、口耳相传是重要的传承方式之一,教师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传承作用。保护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人类社会相伴而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国家的精神财富,更是世界的、人类的精神财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人类文化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冲击。在此背景之下,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重视。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复旦大学出版社.

[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