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

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范文1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塑造

国务院总理在《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以企业如何培养企业的“工匠精神”成为了当今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而职业院校是为企业输送技术人才的地方,所以在管理学生方面就要做到高质量、高标准,只有这样才可以为企业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高素质技术人才。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技术人才,不但可以解决中国企业现阶段出现的问题,而且可以带动中国的企业走向一个新的领域去发展。根据古代人们对于“工匠”一词的解释,“工匠精神”就是指专门从事一门技术的工人在工作的过程中所具备的细心、专业、严谨和敬业的职业精神以及他们对所生产产品追求完美的精神。“工匠精神”最重要的是,技术工人工作时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多的是要树立一种执着的工作精神以及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达到精益求精。

一、“工匠精神”的特点

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就是要打造出本行业内的精致产品,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精益求精,对产品有一种执着精神,在工艺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年复一年,孜孜不倦,直到把产品的质量从99%提高到99.99%;第二是在乎每个细节,在处理产品的细节问题上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追求完美,把每一个产品都加工成精品;第三是要有严谨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不耍小聪明,对产品进行严格的检测;第四就是要有耐心,坚持完成产品的加工工作;第五要有敬业的精神。

二、“工匠精神”对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性

(一)“工匠精神”保障了职业院校的发展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工匠精神”,而且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不少有本事的工匠,他们靠着自己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的精神,使得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四大发明”等巨大的创造。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有很多的技术是现代人所感叹和仰望的,如越王勾践的“天下第一剑”不论是在加工方面还是铸造方面,都表现出了高超的技术,成为我国的国宝。在建国以后,中国人民也依靠着“工匠精神”在非常艰难穷苦的环境中制造出了原子弹、导弹等强军强国的武器,“神舟飞船”上天,“蛟龙号”下水,这些走在世界前列的军事成果,都成为我们的骄傲。但是由于我国的建国时间短,工业发展的规模不大,技术工人的能力有限,所以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一是学生师资力量配备不全面,使很多学生不能完整地学习各方面的技术;二是很多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的时间不多就纷纷走向社会去就业,很多技术都没有学习到位,这就导致企业在制造时出现产品质量的问题,大家都不再开始相信中国制造,纷纷去国外买东西。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很多学生不愿意去学技术,觉得是低人一等,使得学校无法对学生做到很好的管理。所以,我们就要重新倡导“工匠精神”,让更多的学生去传承这种精神,在将来毕业走出校门后,能够完全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制造出精益求精的产品,让中国制造出质量好、品质高的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可以走出国门,而且会帮助企业做大做强,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使我国的民族企业逐渐强大。

(二)“工匠精神”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什么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工匠精神”呢?因为当前众多企业及生产行业中缺失“工匠精神”。古语说得好:“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主要是对产品要进行细致的加工,并且要学习更为先进的科学知识,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现在的科学技术十分发达,有人认为互联网时代下,制造业会走向衰亡,而所谓的“工匠精神”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在《中国制造2025》中说到,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行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策。就现在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制造业还存在产品档次低、创新能力差等一系列的问题。要想实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任务和目标,让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最主要的是企业要在生产活动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可以这样说,“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和毅力,工匠不一定都会成为企业家,但是每一个企业家身上都彰显着“工匠精神”。

三、阻碍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的传统文化阻碍“工匠精神”的发展

在我国职业院校的教育中,“工匠精神”被提及甚少,其原因并不是我国的教育体制和市场的原因所导致,而是因为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教育发展历史非常久远,并长期处于封建体制下,加之科举制度的影响,渐渐的在我国古代形成了一种只有读书才能致富的社会思想。在古代,大家都非常注重学习文化知识,所以工匠在社会中的地位就很低下,甚至在清朝出现了工匠入籍的管理模式,工匠的人身自由受到了严重的限制。我国古代传统的文化影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所以在职业院校的教育过程中,也不重视提倡“工匠精神”,甚至被人们所遗忘。

(二)受到我国现展制度的约束

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院校相比较,我国的职业院校教育发展过程中很多的体制都存在缺限。在外国很多职业院校在要求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知识上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不比理论知识少,因此很多专业的职业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比综合性的大学差。相对而言,职业院校无论师资力量还是水平都与那些综合性的大学相比有所欠缺,职业院校的学生也因此被别人贴上了专科生的标签。目前,我国很多的职业院校为了不被所谓的体制所约束,想急于转型变成综合型的大学,要不就改成短期的培训班,这一系列的想法都不符合职业教育真正的意义。因为“工匠精神”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这就给社会上企业的制造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如果说我们不去解决职业教育中体制的问题,那么我国的企业将会面临停产、关门、工人下岗的局面。

四、如何通过学生管理工作塑造“工匠精神”

(一)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管理学生的方法要区分

无论是在高等院校学习的学生,还是在职业院校学习技术的学生,毕业以后都会面临就业的问题,对于那些在技能上有理想的学生学校就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同样也要给他们很多的机会。作为学校来说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对职业技术知识非常的喜欢,才能做到认真地去学习,如果一个学生对于职业技术技能根本不感兴趣,那么今后在职业技术这条道路上也不会有什么好的发展前景,更不会去研究职业技术工作。对于那些有兴趣,喜欢职业技术的学生来说,学校传统的教学体制就会制约学生的发展,逐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就会被耗尽。作为学校来说就需要改革创新,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兴趣。假如说学生在完成了学业之后,可以选择继续就读普通高中然后再进行接下来的选择。这种教育的模式,对于我国的教育来说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要做好学生的分流工作,对于初中毕业后选择进行技术学习的学生是有好处的,学生就可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去学习扎实的技能基本功,而不是参加速成班。学生在初中毕业以后能直接去接受职业教育,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这种模式对农村地区来说是非常有效的,会避免很多初中毕业生在社会上胡作非为的现象出现,这将意味着我国的“工匠精神“将会迎来一个不错的发展前景。

(二)职业院校的管理制度要不断健全

作为职业院校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技术领域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所以这就要求我国的职业院校要同企业联合办学。首先要从国家相关的教育机构入手,应该给更多的企业赋予办学的权利,让企业不但可以生产商品,还可以培养人才,这样也方便对职业院校的管理,激发企业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多接收学生去实习,更好地从实习生中间塑造“工匠精神”。任何一个城市地区都应该依靠本地区的特色发展教育事业,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去更好地体现“工匠精神”,以本地区的地方文化为基础发展职业教育,不但可以留住人才,而且可以实现企业的强大,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塑造“工匠精神”。在我国职业技术上对于“工匠精神”的传承做的还不够完善和具体,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学习西方国家尤其是瑞士钟表行业的管理制度,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制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思考了现阶段我国“工匠精神”不管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并且对我国未来“工匠精神”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要求。作为职业院校来说,主要是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技术人才,所以在管理学生方面一定要总结创新的管理方法,这样才会让“工匠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为社会企业多培养技术方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2]王文明.从《道德经》中寻找企业基业长青之路[J].文化管理,2012(10).

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范文2

关键词:工匠精神;广州老字号;品牌传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F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1-0161-02

一、广州老字号品牌发展现状与困境

广州作为一座历史古城,拥有众多的老字号。广州老字号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经济文化资源,也是一张广州的“名片”,每一家老字号都可以代表广州本土文化。

早在2006年,为了更好地保护老字号品牌,我国商务部认定了第一批老字号品牌,广东有22个老字号品牌入选“中华老字号”名单,其中餐饮、食品类老字号企业有12个,药品类老字号企业有8个,包括了广州本地人非常熟悉的王老吉、潘高寿、何济公、陶陶居、广州酒家、莲香楼、皇上皇、爱群酒店等品牌[1]。

如今,随着互联网热潮下线上线下企业的迅猛发展,企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广州老字号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一些广州老字号企业持着“自己酒香不怕巷子深”,较少进行品牌传承与创新研究,如此以往,必然影响品牌知名度。在互联网与自媒体时代下,老字号企业应该秉承传统技艺、发挥工匠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发展壮大。

二、工匠精神与广州老字号品牌

2016年的两会,“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各行各业应弘扬工匠精神,打造知名品牌。从字面上看,“工匠”指的是有技艺的匠人,“精神”指的是匠人们的意识和思想。那么,“工匠精神”即工匠对自己的产品追求卓越和完美的理念。广州老字号就是“工匠精神”的现实体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在传承广州老字号品牌的过程中更彰显其独特意义和作用。

三、广州老字号品牌发展的研究意义

(一)以人为本,服务社会

老字号品牌是工匠精神的体现。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需要极致的产品,老字号本身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互联网时代下的老字号更需要发挥工匠精神,老字号企业要将工匠精神与互联网思维结合起来才能创造财富、创造价值。老字号品牌强,企业则强,国则强,人民则富。

(二)培养广州特色国际知名品牌

探索“互联网+”时代下,广州老字号品牌的传承与创新策略,加快培育广州特色商业的国际知名品牌,丰富广州国际购物天堂建设内涵,发展特色商业,培养具有广州特色的国际知名品牌,发挥广州老字号企业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重塑“工匠精神”

探索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与工匠精神的结合途径。让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技艺的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让老字号品牌永续经营,基业长青。工匠精神是企业精神。缺少这种“工匠精神”,将会使整个社会的创新变得艰难,也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在资源日渐匮乏的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道。

(四)助广州老字号品牌重创辉煌

广州老字号品牌要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广州文化。广州作为华南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广州老字号品牌的传承与发展要满足不同年龄群体消费者的需求,要用年轻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强化广州老字号的品牌概念,赢得各年龄层次消费者的喜好,帮助老字号企业重创辉煌。

四、广州老字号企业的品牌传承与创新策略

(一)品牌生产领域的传承与创新

1.弘扬工匠精神,打造知名品牌。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严谨、耐心、专注、专业、坚持、敬业。工匠精神下的企业对产品追求精益求精、采取严格标准、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在专业领域上不停止追求,打造本领域最优质的产品和品牌。德国的汽车品牌、日本的寿司品牌、瑞士的军刀品牌都是工匠精神的代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曾说过:“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广州老字号品牌曾经是工匠精神的代表,今后更要是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广州本土老字号品牌。

2.坚持以人为本,提升产品质量。互联网思维下,企业营销者讲求用户至上、体验为王、模式创新、个性化、爆点、极致、专注,但这一切仍然离不开产品本身。因为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们不再依赖传播媒体渠道来获取产品资讯,而是可以直接获取产品信息,那么,人们是否使用一个产品的依据就是企业品牌核心,人们可以不需要通过广告来决定是否购买产品。互联网时代下的广州老字号企业必须关注产品本身,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卓越产品,推进产品升级,用产品说话,让用户帮自己宣传产品。

3.突出品牌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广州老字号品牌都具有一定的历史,由于经营有方,产品独特,因而历经数十上百年而不衰。互联网时代下的品牌传播讲求故事性,给品牌产品注入故事,能引起人们对品牌的关注度和好感度。广州老字号品牌大多有着鲜明的岭南风格,适合用故事来打动年轻一代消费者群体。

4.增加文化元素,拓展品牌价值。广州老字号品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用文化元素可以帮助其拓展品牌价值。如,广州酒家、陶陶居、莲香楼都是具有岭南特色的餐饮名店,在餐饮店面装修与布置上可以更多的融入岭南建筑与布局元素,在食品功效上可以融入岭南气候、人们体质等因素来打造产品,在餐饮氛围上可以提供粤曲、粤剧等服务来提升产品形象[2]。

5.践行绿色理念,实施永续发展。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广州老字号品牌作为优秀的企业带代表,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将资源利用从低效率、高排放向高效、绿色、安全转型,推动绿色服务业的兴起,实施永续发展,实现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的美好愿景。

(二)品牌传播领域的传承与创新

1.重新定位品牌。广州老字号品牌要跟上时代步伐,分析互联网时代与自媒体时代下企业品牌传播的新趋势,紧跟互联网思维,发挥自身文化优势与产品特色优势,重新确立自身的品牌定位。老字号品牌若一味强调历史性,可能导致年轻一代消费者群体的流失;若不强调历史性,可能会流失一部分老消费者群体。老字号品牌要建立自己在消费者心中独特的印象,形成差异化优势。

2.创新品牌形象。互联网时代是70后、80后、90后的天下,这批人群拥有巨大的购买力,老字号品牌要创新品牌形象。创新品牌形象的实质是遏制品牌老化,使品牌年轻化。广州老字号品牌可以深化品牌精神与文化,在原有的品牌形象中融入年轻、时尚、绿色、健康等元素,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与共鸣。

3.创新营销方式。“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是过去式,再好的品牌也需要品牌推广。互联网思维下,广州老字号品牌要注重采用新型营销推广方式,如微博营销、微信推广、二维码营销、团购营销、O2O营销、手机APP营销等。企业可以建立官方微博,在微博上及时产品资讯及促销活动资讯。年轻一代消费者都热衷于微信沟通方式,广州老字号品牌要想吸引年轻消费者,用年轻人的方式思维与沟通十分有必要,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企业可以推送产品及企业相关信息给用户,保持用户粘度。二维码营销是另一种有效的推广方式,在店面设置一个二维码扫码区域,大大增加产品线上线下的推广度,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帮助企业有效推广产品、扩大品牌知名度。广州老字号企业可以打造客户专属APP,方便客户在手机端查阅产品信息及下单购买[6]。

4.品牌文化创新工程。广州老字号品牌代表着独具韵味的岭南文化,可以依托文化内涵开展养生文化、工艺文化、情感文化、经营文化等品牌文化建设,开发文化创意产业链。如,药类企业可以开展养生知识讲座与论坛,百货商场可以开展古典服装Show等活动,其他类企业亦可开展展览、体验、消费于一体的文化体验之旅活动。

5.品牌形象再造工程。广州老字号品牌可以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具有时代特征的积极文化元素,打造传统岭南文化与现在文化相结合的品牌形象,从品牌名称、品牌标识、品牌终端形象、品牌口号、品牌包装等方面着手创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3]。

6.实施品牌维护工程。广州老字号品牌往往与一定的历史建筑有关联,老字号企业可以申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基地;建立老字号工艺传承机制,建立老字号传人工作室,培养接班人,让老字号手艺得以发展,永续长存[3]。

(三)品牌管理领域的传承与创新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广州老字号品牌的有序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部门应加大对老字号品牌的资金扶持力度,在贷款资助、税收优惠方面给予资助,为老字号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推进老字号企业的体制改革,尽快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

2.加强管理意识。广州老字号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品牌管理部门,加强品牌运用和保护工作力度,加速企业信息化进程,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保留技艺能工巧匠,招徕优秀人才,完善员工奖惩和激励机制,实行“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的科学管理模式。

3.强化商标法律意识。广州老字号企业应重视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从过去单纯追求产量、规模、利润的模式上改变,重视商标的经济价值,增强商标保护意识,保护广州老字号商品品牌,从法律上保障自己的权益[5]。

参考文献:

[1] 黄玉良.用新媒体擦亮中华老字号餐饮业品牌[J].新闻爱好者,2010(6):58-59.

[2] 孔美多.零售业“老字号”品牌的创新与发展[J].江苏商论,2007(10):36-37.

[3] 彭晓燕,乔京禄.老字号品牌的传承和创新初探――以宫梳名篦手工艺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6):139-140.

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范文3

活动现场,“工匠精神”视频首次呈现,而同步更新的官方微博(@北京青年周刊 )下,也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与讨论。

启动仪式上,与会嘉宾也表达了他们对于本次活动的看法:他们一致认为,工匠精神是追求卓越的创造创新精神、是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和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主办方和与会嘉宾共同宣布活动启动

北京青年报社社长张延平先生说:“工匠精神融于八个字:精雕细刻,精益求精。正是在工匠精神的浇灌下,中国诞生了不朽的大师和他们的作品。而在我们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应始终把工匠精神铭记在心,并带到我们的平凡工作中。如此,极致的作品和非凡的成就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出现。这就是《北京青年》周刊举办这个活动的初衷。”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说:“工匠精神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时刻,提倡、发扬和传承工匠精神,对我们在事业上开拓进取和精益求精有着重要意义。从历史发展看,我们的文明之所以能延绵几千年不断,就在于工匠精神的代代相传,这既外化于各种形式与技巧,更内化于我们民族心中的理想和信仰。因此《北京青年》周刊举办这个活动,更加聚焦‘工匠精神’这个主题词的当代意义,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促进和鼓励中国年轻一代去坚守信仰,坚定理想。”

随后,著名艺术家吴悦石和著名文化学者吕立新结合各自经历就工匠精神的内涵展开了对话。

吕立新做了8年的影视导演,但依据喜好他跨界进入艺术鉴赏领域。入行后他非常勤奋,有一度因看画看得两眼模糊。到现在,吕立新在艺术鉴赏领域耕耘了20多年,成为国内知名专家,但他仍不敢懈怠,仍然兢兢业业品鉴每一件艺术品。

吴悦石说,工匠精神就是在平常生活中的坚持,不一定能看到以后会怎样,但还要坚持,要相信终能见到光明。吴悦石在上世纪50年代日复一日地看似是“熬”着学习画画,但这绝不是被动学画,而是甘愿享受这种平凡、踏实而愉悦的学习过程,十年如一日,最终在国画领域闯出一片天地。两人的对话是一堂真诚的人生分享课,到场嘉宾报以热烈掌声。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走过了发达国家近200年的道路。这样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是前所未有的。如此高速的发展,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也让社会心态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急功近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丢失得也越来越严重。

在中国与世界融合的今天,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又面临纷繁复杂的各种矛盾和困难的状况下,各行各业不仅需要“工匠精神”,更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青年榜样”来激励公众,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因此,从即日起,《北京青年》周刊将通过各种媒介及渠道征集各行各业的“青年榜样”候选人,2017年11月初将在线上进行公示与投票。12月初,由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评委团将结合公众投票结果,选出2017年度“青年榜样”,并在北京举行颁奖典礼,向社会公布。

这次评选将具有创新意识、精品意识、服务意识的各界人士纳入候选人名单,经专家评委团评审,要让每一位得奖的“青年榜样”接地气、人服气。

此外,评选的青年榜样候选人以青年人为主,但候选人不会局限于青年。所有在本职工作中孜孜以求、精益求精、成绩显赫的人士,他们亦可成为青年人学习效仿的榜样。这也是《北京青年》周刊此次举办“工匠精神,青年榜样”评选活动与众不同的地方。 1.《北京青年》周刊经理徐蓓与嘉宾张建星、吴悦石合影2.首都航空有限公司副总裁瞿涛向北京青年报社社长张延平赠送飞机模型3.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出席“工匠精神,青年榜样”评选启动仪式4.北京青年报社社长张延平授予著名艺术家吴悦石“工匠精神,青年榜样”评选活动顾问证书5.共青团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刘炳全授予吕立新“工匠精神,青年榜样”评选活动评委证书6.中国国防科技军工文化首席专家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党委副书记施毅出席“工匠精神,青年榜样”评选启动仪式7.协和医院外科专家林进出席“工匠精神,青年榜样”评选启动仪式8.国内电视剧三大奖项的大满贯视后殷桃出席“工匠精神,青年榜样”评选启动仪式9.著名艺术家吴悦石和著名文化学者吕立新结合各自经历就工匠精神的内涵展开对话10.波兰卡托维兹音乐学院15岁的中国学生刘蔚在会现场演奏了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以及塔伦泰拉舞曲11.在启动仪式现场 “水精灵组合”为来宾献上精彩的表演12.剪纸艺术家以精湛的技艺现场演绎工匠精神

“你如何理解工匠精神?”

六月,《北京青年》周刊与主持人白岩松、演员吴刚、演员杨幂、导演陆川、设计师青山周平、协和医院外科专家林进、艺术北京博览会创始人董梦阳、舞蹈家王亚彬和沙画师茗匆黄穑就上面那个问题,有过一次深刻又走心的讨论。

这是他们对“工匠精神,青年榜样”的理解。

白岩松:工匠精神,青年榜样,其实就是要在聪明人当中找一些笨人,这一个“笨”字最重要的就在这个字当中的“本”。这些“本分之人”用慢功夫、笨功夫精雕细刻。工匠精神,青年榜样,就是寻找一个民族的本分,原来笨字的后面,才是大聪明。

吴刚:对于每一个戏每一个角色,都应该是认认真真,而且有创造性地把这个人物诠释好。

杨幂:对于角色的理解和诠释,摄影机开机的那几分钟也好,多长时间也好,你在那里体现了你的态度。

陆川:慢下来,心平气和地面对每次创作,寻求自身的突破。我觉得工匠精神是一种心态,不断地把它做到完美的极致的这种境界里面去。

青山周平:我觉得它是对细节的讲究,就只能是通过时间和经验的沉淀,以这样的方式做到越来越好。每天都要创新,每天都要改变自己过去的做法和想法。

林进:我觉得最好的解释是协和医院的“协和精神”,八个字,严谨,求精,勤奋,奉献。

董梦阳:这种精益求精,它已经不是蛮简单的一个对物质和实用的满足,它是精神领域的追求,可能是一个更有个性化的事情。

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范文4

关键词:传统 手工艺 保护 传承

传统手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手工艺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心手相连的艺术,体现了人类在生活中对自然发现与利用的聪明才智。每一种手工艺的产生与发展,乃至消亡都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关。在工业、电子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众多民间手工技艺的生存状态亟待保护与传承。

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首先是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在此过程中人的作用至关重要。其次是对传统手工技艺中包含的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是历经了无数劳动者的磨炼之后的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守住传统文化,才能守住民族之根,才能无愧于祖先和子孙。

1、传统手工艺与传承人

传统民间手工技艺掌握在手工制造者手中,他们是手工文化的创作者,然而辉煌的手工艺术历史并不曾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农耕社会的手工技艺五花八门,手艺人层出不穷,这是当时社会对手工艺品和手艺人的需求。从事手艺的人员因为技艺的娴熟和辛劳也能获得乡野四邻的重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这些对农民而言是值得羡慕的事情。千般技能在辛劳勤奋与智慧中代代相传,但靠手艺谋生活始终是手艺人从艺的最基本的想法。所以在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中,要关注手工艺人的生活状况,当手中技艺能够为艺人和家人带来生活的保障时,才可能有人从事手工技艺劳动。

传统手工技艺与社会的发展阶段相关联,在现代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手工技艺艰难固守自己的阵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传统手工文化情感的逐渐淡漠,手工制作的物品和它的制作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不能充分体现手工艺者的价值。传统手工技艺与传统手工艺品与飞速变化的社会之间的距离愈来愈远。然而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一度被遗弃的宝贵资源又被再次关注,这是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手工艺给现代人类更多的启示,对于陶冶民众的思想情操、丰富民众的艺术文化修养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面对日趋式微的众多民间艺术及其制作工艺,需要我们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进行保护。

2、传统手工艺传承人保护

2.1 传承人保护

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依靠口传心授师徒相承,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最关键因素,传承人所掌握的技能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需要传承人的积极参与。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由谁来“传”?又由谁来“承”?传人逐渐在老去,而现代日新月异的工业文明和日益膨胀的物质生活将“承”推向了一个尴尬、艰难的困境之中。假如说手工制作让手工制作者生活富裕,并且有着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那“承”艺将是一件相对容易实现的事情。可是令人遗憾的是,今天真正的手工艺人依然没有生活富裕,也没有获得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反倒是那些垄断手工艺人作品的个别人生活富裕并被人羡慕。今天的年轻人,更愿意做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因此,在关注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的同时,需要对掌握民间手工技艺的人,尤其是年轻的手工艺人们,在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方面给予提升,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在手工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他们所肩负的重担。政府可以为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创造优良的传承环境和文化氛围,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改善传承人的生活条件,甚至可以成立相应的机构支持扶植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使传承人没有生活之忧。作为掌握着传统手工技艺的艺人们,也要充分认识到自我的价值,提高个人文化水平,加强个人的审美能力,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

在民间有一部分从事传统手工艺的是残疾人,他们因为自身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因此选择了通过手工技艺生存的道路。由某残联组织的“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参赛的传统手工艺项目就有木雕、皮影雕刻、手工编织(串珠,勾针编织)、刺绣等。对残疾的手工艺人全社会都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这不仅仅是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还有助于树立残疾人的信心以更好的帮助他们就业生存,同时是给予他们劳动创造价值的高度肯定。

2.2手工艺人工作环境的改善

传统手工艺艺人的工作环境一般而言都是比较简陋的,艺人们并不在意工作环境予他们身心的影响。比如木雕手工艺,虽然现代木雕师傅的工作环境相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制作工具也多有电力机械的使用。但在木雕制作过程中,木屑粉尘,防腐剂、防虫剂、化学漆等化学药品,电力器械操作失误,噪音等给从业人员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所以应该改善手工艺人工作环境,提高手工艺人的安全意识,确保他们处于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当中。

3、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物流管理 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102-01

随着电商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明显增加,同时物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对于行业发展十分重要。“工匠精神”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当今社会人才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何为“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匠人在雕琢产品时精益求精,对产品精雕细琢,力求完美,是以热爱工作为前提,在现代社会,可以将“工匠精神”总结为工作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以及认真严谨的工作状态,为一种职业道德。2016年,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工匠精神”这一名词,自此各大企业对青年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希望:除了要掌握足够专业的技能外,同时要具备做人的基本素质,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坚持严谨、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实现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坚持以“工匠精神”为新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使学生充分重视个人道德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培养,从而更好地满足就业需要。

二、培养高职院校物流管理学生“工匠精神”的对策

物流行业归属于服务业,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流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物流公司成立,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与此同时,客户对物流行业的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工作人T如何在繁多的工作中保持服务质量成为行业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是指导学生在投身行业工作时能否产生依恋感与归属感的重要因素,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工作,更能够带来成就感、忠诚度、事业心以及向上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要强化职业认同感,使学生能够热爱并且愿意投身到工作中去。作为新时代的新人类,“95后”为高职院校的主要构成,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激情与好奇,然而也更加追求即时利益,面对的诱惑更多。[1]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为行业一线,需要的成长周期较强,同时工作量大、任务繁重,社会认同度较低,因此将职业认同感与“工匠精神”相结合就更加重要。学校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在行业内获得较大成就的同学到校进行交流与演讲,使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主动培养严谨、精益求精的学习与工作态度。

(二)突出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工匠精神”

实践出真知,因此教师除了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同时要增加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真正地领会贯彻“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教师可以项目化与信息化结合的方式,通过分组的方式,为学生设置不同的任务,在任务完成后互换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不同任务的过程中了解到物流管理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并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在任务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以及表现进行点评,对于“工匠精神”的运用以及符合这一精神的行为进行点评,针对性地讲授,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

(三)校企联合,为学生提供实践“工匠精神”的场所

实训基地能够使学生更加真实、全面地接触到物流管理的内容,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工匠精神”,发现问题并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实践这一精神。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校企联合,通过实训场所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同时可以聘请企业内工作经验丰富、工作态度积极的人员到校任教,通过企业专家的教学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工匠精神”。[2]高职院校也可以指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去实践学习,不断提高教学的专业技能,使其更加深入地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引导作用。

三、“工匠精神”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学生的重要性

当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物流企业的岗位不断增多,除了仓储管理、采购管理、运输管理与配送管理等传统职位外,同时新增了客户服务及信息技术等,面对的客户群体更加复杂,客户的要求也更加丰富,人们更加重视服务的质量。因此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工匠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与服务质量,促进企业的发展。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个人素质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在就业后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价值。

四、结语

工匠精神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方面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有助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更好地就业,因此高校在教育培养学生时要充分地发挥引导作用,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范文6

关键词:汉代陶塑;艺术精神;现代陶艺;启示

汉代陶塑是中国陶塑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作为中国艺术史上一种独特文化的物质载体,其本质是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艺术化的表现,提倡自由古朴、强调简约概括、讲究气韵生动,追求写意传神。其创造的对象品类丰富、工艺技巧高超、表现风格多元,艺术精神纯粹,文化影响深远,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现代陶艺的出现,起源于50年代美国的彼得沃克斯倡导的“奥蒂斯泥土革命”和日本的八木一夫的陶艺创作活动。中国现代陶艺大约在80年代初在国内开展起来,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和勃兴的市场经济带动下,通过大量展览和频繁交流,现代陶艺由著名院校向传统陶瓷产区传播,并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陶艺热。迅速增加的创作人群、日益高涨的创作热情,让我们感受的这一新生艺术形式的潜在影响力,而这正是源自于具有近万年陶瓷文化发展历史,作为瓷的母国的每一个中国人内心的本能回应。

虽然中国现代陶艺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文化的渗透和利益的驱动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现代陶艺在创作伊始,便陷入了“形式”的旋涡,向西方学习直接成为抽象形态的模仿,甚至是抄袭照搬,而对传统陶瓷艺术的精华又“视而不见”,只是在市场的诱惑下,才从中寻找一些元素,进行表面的加工堆砌。无论是面对现代艺观念的借鉴还是传统艺术表现语言的吸收上,中国现代陶艺呈现出的总体态势是肤浅和浮躁的。更多地关注于作品表面形式的考虑,而缺乏对于内涵更深层次的思索,一味地强调个性语言的表达和创作方式的随机,过分夸大技术手段的作用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这在很大程度上便纵容了创作者的盲目对放任。艺术思想的困顿和创作方向的迷离,就其原因是创作没有从社会、文化、人性的角度切入,缺少对于生存、生活、生命的深刻认识与真切感受,最终变成“从形式到形式”的尴尬。

值得欣慰的是,当进入21世纪,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现当代陶艺的反思与碰撞,这种觉醒与回归,不可避免地要回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语境中去探索和思考。汉代陶塑所特有的中国文化精神,赋予其不可低估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个性,而这正是当代中国现代陶艺一直在追求的品质。通过汉代陶塑的美学特征研究,可以为现代陶艺创作提供了新的文化资源和艺术语汇。汉代陶塑的精神文化内涵对陶艺创作在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转换之间找到了一个支撑点,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切入角度。

1 启示之一

汉代陶塑在艺术风格上没有直接继承秦代的具象写实,从秦汉两代的兵马俑上就直接地体现出两者巨大的差别,汉兵马俑较之秦兵马俑,给观者更多的印象是小巧简约,虽然没有了精雕细刻的精致,但反而有了一种自然朴拙的亲切。这种风格的形成,不是汉代生产技术的落后,更不可能是陶工造型技巧的退步,而是源自于“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自然审美观的体现,汉代人们从自然中发现了审美的本质,为了追求大美的境界,在形式处理上“取大势去繁缛”,不造作不雕饰,产生出粗犷豪放、朴拙浑厚的格调与气度。

汉代陶塑的自然审美观给予现代陶艺创作的启示,实际上是回归到物象本身探索审美价值,并直观地呈现于形式之中。首先即对材料的运用,泥土作为传统陶瓷艺术与现代陶艺共同的材料语言,通过其可塑性在人手的作用下,体现出多变的姿态,而现代陶艺由于泥料种类的丰富,不同泥料性质不同,便形成差异性的性格,创作者在感悟泥性的同时,又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传递到泥土材料之中,其次是对技艺的把握,朴拙不是对技术的忽视,没有高超的技巧,那一座座栩栩如生的人物俑像、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动物陶塑,是不可能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它是“技进乎道”的升华,现代陶艺创作离不开现代工艺技术,但不能过分依赖于技术,而是寓巧与拙,要将技术提升为艺术的自然状态,达到返璞归真;最后是对生活的感悟,这种感悟,是工匠们对现实生活最真实的观察,对生命最真切的体会,并通过艺术化的加工,凝结于陶塑之中的深沉情感,这不是现代陶艺所追求的目标吗,而这种对于自然、真实、率性、朴质的追求,正和现代陶艺发生之初,彼得沃克斯提出的创作观念在审美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

2 启示之二

汉代陶塑手塑与模制的工艺性,决定了工匠们必须以最简洁的手法表现对象。单纯的形体、简化的特征和夸张的姿态构成了陶塑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个体造型还要服从于整体的场景性与叙事性安排,其一个重要风格特征就是每一件作品都有着欲与外部联系的表情或动态趋势,有着与他人交流的“场”。因此,汉代陶塑没有停留在对物象表面形象的刻画,而是在自然朴拙的形式探寻中,发展出一种简练、 概括、 夸张创作手法,其造型活泼自由,感彩丰富,表达现实情趣和内在神韵,形成了汉代陶塑活泼浪漫、 生动传神的风格。正如我们欣赏汉代的乐舞俑,无论是出土于何地,其对舞蹈者的服饰和面貌的刻画都是简洁洗练的,而把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动势的把握上,整个造型突出于婀娜多姿的体态、衣袖飘舞的韵律,作品没有多余的刻画,干净利落,一气呵成,把舞者的生动气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动传神是中国传统美学区别于西方审美中抽象表现的的重要特征,无论是在国画、雕塑还是书法艺术中,这一特征都是被推崇和追求的境界,当下中国现代陶艺创作,想要获得文化身份上的认同,必须把传神写意的中国传统艺术语言以现代的方式展现出来。汉代陶塑无论是人物俑,还是动物俑都具有这种语意表达的丰富内蕴,甚至在建筑类、生产生活类的陶塑上,也都着力去创造这种场景的生动表现。中国现代陶艺的写意性不能仅仅停留在表现技巧和艺术理论上,最终是要潜移默化的落实的作品之中去,不能是东施效颦般的不知所云,更不能是使哗众取宠的投机媚俗,其着重在表达对象的时候创作者情感的融入,而是表达出对象所具有的生命力。它应当是脱离了具象的逼真模仿,又区别于抽象的理性概括,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充分体现审美表达的含蓄写意。这种借鉴不失为符合中国文脉逻辑,且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3 启示之三

汉代陶塑,虽然作为陪葬品,如果说是作为“事死如事生”观念的产物,它只要忠于对象的真实,但是它所表现的内容又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如四川出土的《哺乳俑》,汉代工匠以简练利落的手法为人们展示了一位慈爱的母亲给孩子喂奶的瞬间,其盘腿端坐的安详、抚乳哺喂的温馨、低眉微笑的柔美,简单的生活情景,定格的动作表情,把一位典型的中国母亲形象塑造的淋漓尽致,洋溢着的人性之光熠熠生辉。而工匠们对于劳动场景、生活场景、娱乐场景等的塑造,却不仅仅是现实生活情景的再现,而是基于个人生活的理想化表达,是劳动人民把自己的美好人格赋予自然对象,体现着对于生命和生活幸福的热烈向往、祝福和祈祷,同时也反映了(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津津玩味和充分肯定。

当我们认真审视作为重要民族文化遗产的汉代陶塑作品时,依然被它那浑厚中求自然、朴拙中求生动、简约中求变化的造型特点所震撼,被那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强烈感受,使作品中充满了激扬的生命活力的艺术格调所感动,而这一切的创作者却是一个个无名的工匠,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工匠精神的伟大,正因如此都使得汉代陶塑成为中国陶塑史上的一个经典。在不以实用性为目标的创作需求下,精神性和审美性成为汉代陶塑与现代陶艺的所共有的特性。关注生活、关注人性、关注社会以及对之间相互关系的思考是两者的共同之处,而这共同之处必将促进中国陶艺家对汉代陶塑认识的深化,在当代这个大转变的年代里,现代陶艺应主动肩负起当代变革的文化命题,并将推动中国现代陶艺达到更高水平。

4 启示之四

艺术作品是文化的直观表达,我们从汉代陶塑的发展演变过程来考察,汉代文化的繁荣既得益于统治阶级的开明政策,但更主要色是源于和汉代人们的豁达胸襟,那就是兼容并蓄,多元发展。 首先她不仅承继以往陶塑艺术的优秀传统,使商代古拙、西周的精巧、秦俑的宏大等,直接体现在西汉初期的兵马俑、仪仗俑上;在发展过程中,楚文化的浪漫、儒学的严谨、老庄的朴素又相互影响,交融渗透,在乐舞俑、侍俑、生活俑上都含蓄地表达出来;同时,汉代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中外文化交流的时代,“丝绸之路”就是源于大汉和西域文化的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对外的交流,我们从西汉的胡人俑和东汉具有佛教题材的陶塑中可以窥见其频繁的景象和文化的影响。在这样复杂文化背景下,汉代陶工做到了对先秦艺术的借鉴吸收、对域外文化的兼容发展,还保持了主体儒道文化并举的旺盛生命力,最终凝聚成为汉代陶塑自然朴拙、写意传神的艺术特征。

汉代陶塑的审美文化性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仅仅对传统的固守未免狭隘,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口号则显得不合时宜,当今世界文化艺术交流的频繁,技术对技术的革新,观念与观念的碰撞,现代陶艺家也必须在时代的洪流中自我更新,与时俱进。因此,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孤芳自赏也不能妄自菲薄;对于外来文化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盲目尊大。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价值认同和时代特征,所以如何保持本土文化的艺术语境,同时合理吸收外来文化中思想精髓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因为汉代陶塑所蕴含的种种“现代性”因素,内在地促进了中国陶艺家的创作反思。

汉代陶塑凝聚着无数工匠惊人的想象、卓越的创造、精湛的技艺,它是汉代文化的物质载体,它包含深刻的人文精神、达观的人生态度和朴质的的世界观,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回味的,它是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源泉和基础。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现代陶艺创作正逐步摆脱西方观念的影响,正在凸显期文化身份和艺术语境。每一位陶者都应该以更积极的态度、更进取的精神真正参与到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历史语境中找到自身的文化定位和价值取向,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

参考文献:

[1] 吴昊宇.论中国当代陶瓷艺术文化身份的特征与建构[J].艺术探索,2014(2).

[2] 张春秋.汉代雕塑和现代陶艺的浪漫主义传承[J].广西轻工业,2010(9).

[3] 吴F.汉代陶塑与现代陶塑创作[D].中国美术学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