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教育具有的特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教育具有的特性范文1
劳动教育成绩的取得,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人能做的。正因为他们的付出,劳动教育这项活动,大大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劳动教育专题心得体会,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2021最新劳动教育专题心得体会1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那份热情。正因为如此,我才渐渐地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创造自己的事业,就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凭着一个人对工作的执着、坚定的信念会指引着他走向完美的事业之路。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里,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体会到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这时才发现自己是最幸福的。因为我还在学习的阶段,还没能真正地接触事业,没能真正地了解到工作的难处和辛苦。
想起来,还是觉得自己现在还是不错的了,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下读书,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是这一次社会实践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了我一次记忆深刻的经历。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件自己该做的事。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一些基础的知识就够用了,可到了实习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以后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不能只安于现状,一定要奋勇直前。
人是在不断前进中成长起来的,虽然会有很多坎坷,但总是会有办法解决的。做人不怕失败,最怕失败后永远不能站起来。一定要相信自己,因为我总是对自己说“勇敢点,挫折?怕什么,风雨过后一定会有彩虹的”。
我便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克服自己在成长中的困难,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奋斗的目标前进。我相信,自己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劳动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劳动如此,学习如此,工作也如此只有认定目标,脚踏实地,才能“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我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发扬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正视一切挫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劳动培养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它使我认识到:课本知识是不够的',应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经风雨,见世面,丰富人生阅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劳动还培养了我们的责任心,使我们树立了要回报社会,回报人民的人生观。它使我们认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一周的劳动如白驹过隙,但它使我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它促使我早日摒弃那些“小太阳”的。思想,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将会在漫漫人生路上勇挑重担,锐意进取,不畏艰险,奋发有为!
2021最新劳动教育专题心得体会2劳动,是可以让我们去锻炼下身体,可以让我们都体会到劳动的一个辛苦,更加懂得去珍惜别人的劳动相关成果,而这次一个暑假,我也是跟随家里去参与了一些劳动,在劳动之中,我也是有了一些收获和感触。
劳动一天下来,整个人仿佛都不是自己的了,全身上下都是酸痛的,我以前从来没有这种的体会,在劳动的时候我虽然也是累,但是也是兴奋的,结果回到家里之后也会特别的累特别的痛苦,而第二天都不想起来了,这种感觉让我也是体会到别人劳动是天天在重复,那么其实是更累的,而我一天就有些承受不了,也是让我知道我们平时所吃的东西,所用的东西都是别人辛苦劳动而得来的,更是要懂得去珍惜,劳动的果实并不容易获得,我还只是一天的劳动,更何况比这更累的事情,我也是听父母说过,我们的学习自己都是感觉辛苦,但是父母确是也经历过,告诉我学习其实并不是那么的辛苦,长大后就会发现还有更多辛苦的事情,只是我现在还不是那么的懂得,不过也是知道,劳动的确是不容易,而自己也是以后无论做什么事情,别人给予的,付出的,自己都是要想到这一天的劳动,要去珍惜。
同时劳动也是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虽然很累,但是过了几天之后我恢复了,却是发现自己的身体更好了,其实也是完全要多去劳动,在家的时候,我也是会帮父母做一些家庭的劳动,并没有那么的辛苦,但是也是可以减少他们的负担,自己还得到锻炼,更加的懂得生活是怎么样的,而不是埋头去读书,那样对于生活也是有很多的不了解,而劳动却是让我对家里有了更多的了解,清楚做好一个卫生的工作就不是那么容易的,而父母每天去上班,回来之后还要给我去做饭,打扫一个卫生,他们辛苦,以前我是感觉不那么的深刻,但是此次自己参与了就发现,真的不容易。
看到自己收拾干净一新的房子,我也是感到有成就感,劳动是会让人感觉到有快乐和满足的,而自己去动手去做的,更是让我是感触到,其实平时自己学习完了,也还是要去多帮助父母做一些劳动,去减少负担的同时,自己也是可以去收获到快乐。劳动同时也是告诉我们去做一个事情,不能是半途而废,像打扫屋子,如果只打扫了一半累了,就不干了,其实和没打扫没有太多的区别,但是坚持了下去,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去打扫干净了也是可以看到自己的一个劳动成果,也是会得到肯定的。
通过劳动,也是让我养成了一个好的习惯,懂得做一些事情,不但是要去坚持,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而劳动自己也是要经常的去做,不但锻炼了自己,也是让自己得到成长有了收获。好的习惯是可以让我们终身受益的,很多的事情,做起来其实都是很辛苦不容易的,但是只有自己愿意坚持下来,那么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2021最新劳动教育专题心得体会3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体会到了许许多多的滋味,有高兴的滋味,伤心的滋味等等。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劳动的滋味。
今天我们家大扫除,妈妈看见我在一旁玩耍就对我说:“既然你没有事,你就去收拾你的房间吧!”我听了妈妈的话,高兴地答应了。心想:收拾一间房有什么难的,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我一边想一边拿帕子开始了我的“大扫除”。首先,我把书桌上的东西全都放到了一边去,学着妈妈擦桌子的样儿,左手按着桌子,右手拿抹布,卖力地擦了起来。可是天公不作美,我擦了半天,桌子还是一副灰头灰脑的样儿,真是气死我也!“拜托,我的小姐,桌子要用湿帕子抹上洗涤剂后再用力擦!”妈妈对我喊道。清理干净桌子后,我又开始擦地板,还没擦多久,我就感觉腰酸背痛,可怜的手臂再也受不了啦,如同被石头缠住一般,只要稍微抬动一下,酸痛的感觉就涌满全身。“哎哟,我可怜的小胳膊呀!”我赶紧坐到床上,揉揉膝盖,揉揉手腕。我心想妈妈收拾房间多轻松呀,不一会儿就收拾完了,手也不酸脚也不痛,这是为什么呢?
我跑去问妈妈,妈妈告诉我,如果经常做家务,手脚就不会酸痛,而如果只是偶尔做一次家务,就会感觉腰酸背痛……听了妈妈的话,顿时,我体会到了妈妈劳动的辛苦,所以,我要多为啊妈妈分担一些家务,减轻妈妈负担。
劳动的滋味有很多,有快乐的、痛苦的、幸福的……我们应该多劳动,去体会更多劳动的滋味。
2021最新劳动教育专题心得体会4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因此、在劳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是我在一年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一、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竞赛,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
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组织小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时,一定要具有集体活动的色彩,只有将不同的集体活动形式同具体的劳动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稳定学生的劳动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由于劳动条件和内容的不同,集体活动的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劳动课是以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劳动课是一门思想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小学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例如,在纸工课上,学生折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我就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就是在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限于只找到一种,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实践操作是整个课堂教学非常重要重要,在整个课堂教学占较大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学生点点滴滴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
(3)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各科教学中,我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的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
(4)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例如,在劳动课上,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的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及时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源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劳动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担负看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能力的任务。但它有独持的要求,就是学生必须学习有关的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技术原理和在智力、能力诸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总结一年的工作,我坚信,只要劳技教师意识到学生具有创造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坚持"教、学、做合一",积极创造条件,劳动课教学将使无数学生创造力迸发出艳丽的火花,而且常开不败。
2021最新劳动教育专题心得体会5上大学的地一次劳动课已经就要过去了,留下很多很多的思考。劳动是光荣的,的确劳动很光荣。那么不尊敬劳动者的人是什么?是的是可耻的。在大学里上劳动课是上一个星期的。我抽签抽到了打扫5号楼而且还要负责5号楼的安全值班。而我要抽到了5号楼劳动组的组长,第一天带着5个人浩浩荡荡的开始为期一个星期的劳动课,本以为以我们5个人打扫只有5层的5号楼应该绰绰有余了。但是真真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第一天因为是星期六很早差不多是8点钟去的,那些(人)还没有睡醒。垃圾还没有倒出来所以楼层里的垃圾还是很少,差不多干了半个小时就搞好了。第一天也是我值班,一天都要待在值班室登记来往人员,收收电费空余时间到外面转转打扫一下卫生。再就没事情做了。实际值班也很空就是坐在那里看看书听听歌。就这样到中午。
下午2点半又要开始扫地可这次……就是很差表现的是大学生的素质问题。开始扫了。从5号楼的后面开始扫起到后面大家就傻了眼了。早上刚刚扫的非常干净的空地脏的就象是垃圾场。远远的看上去白茫茫的一片很是壮观,没有办法只好老老实实的扫。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终于打扫好后面的空地。但还没有等到我们走,突然间看到天空飘着好及片白白的袋子。一片一片……素质问题大家一口同声的说。没有办法。重新扫吧。终于干净了赶快离开。扫楼道了。还好垃圾不象垃圾场那么多。大家分开扫。我扫2楼是大2住的楼层。大2了都是成年人了我想应该都很爱干净。当我爬上2楼。天那那还看的见楼道呀,简直是垃圾过道。好不容易打扫好。辛辛苦苦的倒完垃圾上楼检查一下。我真的想大声的骂大2的做为学哥尽然给我们表现了这么没素质的行为。一个寝室打开大门认真的仔细的把寝室扫好的垃圾扫到过道上了。瞬间又白茫茫的的一片。素质问题我只好这么说。我我我……无话可说了。
劳动教育具有的特性范文2
关键词: 旅游管理 人才培养 改革
近年来,旅游专业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根据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统计信息显示,截至到2006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703所,其中高等院校762所,旅游高等院校在校生361129人,比上年增长17.1%。在如此规模的旅游高等教育中,本科层次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它既要遵循本专业操作性强的特性,又要注重本科生的通识理论教育,这对培养方案的设计和执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由于激烈的就业竞争,要求不同的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根据各自优势突出自己的人才培养特点,培养区别于其他院校的特色人才,才能减轻就业市场中人才同质竞争的压力,为本科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多种空间。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其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于1998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该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培养具有一定特点的旅游行业的高、中级专业管理人才和规划人才。为达到这一定位要求,同时为使毕业生具备区别于兄弟院校的特色优势,多年来,旅游系经过不断探索,多次修订培养计划,改革培养方法,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较为系统的专业培养体系。
一、培养模式的选择――“3+1”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各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绝大多数实行四年在校课堂教学模式,一般在第八学期进行2―3个月的实习。由于实习时间短,旅游企业通常不欢迎,造成学生实习比较困难的局面。另外,有的学校实行“工读制”,即每周课堂教学4天,在旅游企业实习3天,如暨南大学中旅学院,但这种模式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会因为高校周边旅游企业较少而难于实施。
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是国内最早实行“3+1”教学模式的专业之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3+1”教学模式,是指在教育部统一的教学计划学时总数框架内,在打通前两年基础课、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压缩专业课教学时数,将四年的课堂教学压缩在三年内完成,留下近一年时间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这一培养模式适应旅游管理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环节并重的教学要求,校正了传统教学中实践环节学时安排偏低、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旨在探索在四年制本科教育框架体系下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途径。通过调研与论证,这一培养模式既符合我国中部地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又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及就读与就业的平滑过渡。
二、专业特色的定位――地学特色
1.开创旅游地学领域,开设旅游地学课程。
地大旅游系充分利用学校传统专业的学科优势,揉合了生态学、地质学、土地资源学、人类学相关知识,并将其与现代旅游学紧密结合,在国内率先开创了旅游地学这一新的专业领域,开设旅游地学专业课程,填补了旅游学科的一项空白。旅游系教师有多人来自地学专业,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加强旅游科研和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突出了地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增强了学生对自然旅游资源类型及成因的认识。
2.建立旅游地学实习基地。
地大旅游系依托学校实站,在北戴河设立了旅游地学教学实习基地。教学实习定于学生一年级暑期进行,作为旅游认识实习,以旅游地学的相关知识点为实习内容。通过现场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滨海旅游景观的成因及其演变趋势探析,并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学与旅游的紧密联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观念。
另外,本专业的部分课程,如《旅游区开发与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借鉴《旅游地学》中的资源成因分析及分类方法,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依据;《生态旅游》课程教学中贯穿“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观;利用校内资源,开设《珠宝设计与鉴定》和《地球科学导论》等地学性质较明显的选修课程。这些举措的实施,使我们与兄弟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相比,具有较鲜明的特点。
三、实践教学的创新――“旅游活动月”
目前国内旅游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普遍具有较强的集中性,不利于专业理论知识的适时消化,因此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开展专业综合素质训练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另外,旅游专业学科知识点较为分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受兴趣和性格的限制,不自觉地陷入其中某一较为狭窄的专业方向,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觉加强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旅游系经过几年摸索,认为开展校园“旅游活动月”是适时进行专业综合素质训练的一种有效形式。
“旅游活动月”一般以专业综合技能大赛的形式进行,根据教学安排,在每年的5月或10月间举行,历时一个月。活动共设立5个比赛单项,包括现场模拟导游、客房操作、导游词创作、精华路线设计、专业论文写作。比赛共分4周进行,前2周教师对学生进行赛前指导、督促学生练习,第3周进行预赛,第4周根据预赛成绩,每单项选取8―11名学生参加决赛。
实践证明,“旅游活动月”的开展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知识面、加强学生专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为学生以后的实习提供了一个平滑过渡的条件。其主要成绩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训练了学生专业实用技能
“旅游活动月”5个比赛单项都是针对学生课堂教学所缺乏的环节而设置的,着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获取、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实践操作和理论设计两大方面。在客房操作比赛中,尽管很多学生没有学过相关专业课程,但通过教师的现场讲授、示范操作,参赛学生增强了实际动手能力,并通过这次活动,加强了对培养实践能力的认识;现场导游模拟是一种规范知识应用与自主创造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学生在熟悉旅游景点资料的情况下,可创造性地运用多种语言技巧和讲解方法;专业论文写作、精华路线设计、导游词创作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论文写作比赛中,教师要求学生严格规范论文格式,对论文内容和写作方法进行精心指导,为学生今后从事理论研究和毕业论文设计作了一定的准备。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对专业论文、精华路线设计在现场答辩、讲解时须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增强了学生对现代多功能设备的应用能力。
2.提高了学生专业心理素质
在这次活动中,每一个单项比赛都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一次考验。如现场导游要求学生面对评委和观模者进现场的导游模拟;导游词创作、精华路线设计、专业论文写作都不是交上书面的作品了事,而是必须进行现场的讲解和答辩。这些都要求学生理清思路、调节情绪、大胆表达、灵机应变,对学生心理素质是一次测试和考验。
3.活跃、增强了专业气氛
学校要求各院系在学生的培养上要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基础,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基础课程占去了大部分,留给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时间较少,因此,以往有些学生感觉专业气氛不够浓厚,对专业所涉及的行业、工作缺乏感性认识。开展“旅游活动月”这种活动,使学生对导游、旅游酒店、旅游产品设计等这些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增强了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4.融合了学生专业课程知识
课堂专业知识讲授都是分不同课程进行的,如何将不同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须得有一个学生自己综合运用、创造探索的过程。“旅游活动月”部分项目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提出了要求,如专业论文的写作、精华路线设计,需要涉及旅游企业、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经济学、市场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灵活运用。这些活动对学生有意识地搜集多种专业资料、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具很大的促进作用。
5.扩大了旅游专业影响
曾经参加过“旅游活动月”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有校、院部分领导同志,省、市旅游局的相关领导同志,以及部分企业界管理人士,他们对活动的开展和组织做出了指导、提供了帮助。这些活动,扩大了本专业在校内的影响,加强了本专业与校外相关部门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
四、课堂教学的革新――与时俱进
旅游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对原有的“形体训练”课程从内容到上课方式都进行了系列改革。根据旅游从业人员语言沟通及礼貌礼仪的特殊要求,将该课程更名为“旅游语言”课程,将口头语言及体态语言结合起来,强调旅游从业人员人际沟通技能的培养,并融入了旅游心理学的部分内容;编著了《旅游语言》教材,重新界定了旅游语言的概念,扩大并加深了该专业课程的内涵。
为提高教学质量,我系各位专业教师都积极投入课堂教学改革。在“旅游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投入大量精力制作了图文丰富的多媒体教案,教案中直观图片等远多于文字描述,真正意义上避免了黑板照搬,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在“旅游市场”课程教学中,教师注重案例教学,引入了大量案例,在课程考试中也加大案例题的比例,有助于学生分析及应用能力的提高。在“旅行社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采用项目设计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综合知识的应用。在“现代饭店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结合行业发展的时代特点,让学生制作饭店网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力。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等课程的教学,既注重导游素质培养,又紧紧围绕“全国导游资格考试”而进行,近年来在“全国导游资格考试”中我系学生的一次性通过率在省内名列前茅。我系在教学创新和改革中经过几年摸索,逐步形成了以“厚基础,强技能”为特色的教学特点。
最后,我们也认识到,在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施“3+1”教学模式后,由于学生在外地企业顶岗实习,其找工作的时间难以保证,也给学生的入党、辅修外专业课程等带来了不便;“旅游活动月”的开展也遇到组织人手短缺的问题;教师与旅游企业的联系还需进一步加强等等。对于相关环节的优化途径,还需要不懈地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2006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情况[R].2007,4.
[2]佘伯川.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9.
[3]谭白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规律与体系[J].理工高教研究,2005,10.
劳动教育具有的特性范文3
关键词:创新;激发;好奇;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2-0043-02
艺术贵在创新,创新需要个性,世界之大没有完全相同的山峰,人口之多没有毫无差异的个性。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促进人有个性地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真正价值。“新一轮基础教育是课程改革致力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而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个性的教育。”
长期以来,美术教学总是偏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我们认为认识学生不同的个性,努力挖掘每个人的才能与天赋,激励学生自我表达,尊重其个人体验,在艺术教育中尤为重要。当今的美术教育担当着发展人格的重任,也可以说是现代社会儿童美术活动的内在需要。
首先,美术教育过程的实施是培养具有创造个性的人才,创造力是高素质人才的主要特征。因此,美术教育应该成为帮助学生开发智力的有力的原动力,对此,在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儿童速写训练”的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在培养儿童建立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知识结构,全方位地对全体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同时,注重智力开发和培养,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创造能力。
以往的美术课,教师总是一味地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使孩子们原有的好奇心就这样被扼杀了。但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利用儿童好奇、好问的心理特征,引导儿童细致观察,善于思考,抓住事物特征,观察事物局部,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那么学生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就能够享受自主活动快乐的“高峰体验”。针对这一特性,笔者经常拿些司空见惯的东西提出一些奇特的问题来调动他们的各个感官系统,使之同步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儿童也不例外,要能发挥自己的天性、创造力,画他们自己想画的、真实的一面。因此,教师要善于在儿童生活中抓好题材,激发其兴趣,组织多种形式的美术教学活动,让孩子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在玩中画、画中玩。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在宽松的环境中发展想象和创造,教师应大胆、开拓地设计活动。如在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去公园、菜市场写生,让学生不仅只会运用手中的笔和纸,还应学会利用自然材料创作。通过学生收集废弃物然后通过想象自己动手制作,原本不要的东西经过这么一加工就变成了孩子们喜爱的玩具或是装饰品了,使学生不仅了解了自然材料的属性,体会了生活的情趣,而且体验到创造天地是那么大,孩子们的想象创造也将变得与天地大海一样广阔。所以,教师不仅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还要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长善极失,善于挖掘学生美术学习的独特性。就好比要将蛰伏的独特点、“闪光点”挖掘出来,需要借助于外界的刺激一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大的、轻松的活动环境,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孩子的主动性,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激发儿童充分的想象,将无形的感觉用线条、颜色、图形来表达,鼓励孩子们“异想天开”,去想象那未知世界,大胆地画出心中所想,如学生创作的“奇怪的鱼”、“多功能的立交桥”、“未来的游乐场”、还有他们创作的“水果鱼”、“21世纪的能源站”、“新式挤奶器”,等等,都充满着孩子们美好的愿望与创造。所以,教师要多留给孩子一些想象的空间,并保护这些宝贵的想象资源是尤为重要的。
在想象、创造的同时,培养孩子们广泛的观察能力,积累感性经验、合作能力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交际能力强、接触面广的孩子,往往思维敏捷开阔,想象力丰富。因此,笔者将学生分成合作小组,带领他们走进人群,走进闹市、画修鞋的、买菜的、工作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并鼓励他们大胆地与人交往,在交往中注意观察人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引导孩子发现人是活动的、是有感情的,每个举动、每个表情都表达了一种思想和感情。通过交往和观察,让孩子热爱这个生活的环境,热爱周围的人们。只有真正有了这种热情,才能使儿童产生绘画的欲望和激情以及创作的灵感。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能更充分地发展创造思维,挖掘儿童的潜能,进一步了解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个性特点,对发展学生的独特性来说非常重要,是现代化美术教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如果用音乐来比喻传统教师是一个独奏者,只要熟悉并使用一种乐器即可,现代教师则是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不仅要熟悉各种乐器特色,更重要的是能配合乐章的发展,适合引导各种乐器演奏,以充分表现乐章的优美旋律与丰富内涵。因此,这就为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多个方面提高自身的修养,从一个教书者魅力转身为一位教学研究者。如果我们多一份“教学”思悟,多一份“自然”实践,多一份“科学”探究,更多一份“专案”教研,如此,你我将“神七”般飞越课堂,体验童心灿烂的心灵原野。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劳动教育具有的特性范文4
关键词:职业教育;投资;职业教育制度
一、研究职业教育投资的理论基础
教育经济学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目前根据各个理论体系的核心观点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理论体系:马克思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和舒尔茨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
(一)马克思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
马克思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劳动价值论中。他把教育投资的社会功能放在社会再生产中加以考察。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阐明了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的有机统一。而劳动力再生产既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又是教育与社会再生产的联结点。马克思认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从事生产必须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
[1]马克思生活在机器大工业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要从事生产,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为此必须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和训练。“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马克思认为教育是科学技术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
教育一方面传递前人积累的知识,另一方面又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性环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但它没物化之前,只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把科学知识物化在劳动者身上,提高劳动者智力水平和劳动素养,提高劳动力脑力劳动的成分和程度。另外,教育缩短了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时间的节约也是经济效益的一种表现。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投资无疑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舒尔茨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
舒尔茨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人力资本理论中。人力资本理论是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经济学家提出的以人力资本积累为中心的人力资本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人力资本及其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舒尔茨认为:“当代高收入国家的财富由什么构成的?主要是人的能力。在美国,国民经济收入的1/5是来自人力资本”。[3]人力资本的概念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两者的区别在于: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能转让,人力资本也不能当作财富来继承和买卖,但它与物质资本一样,能够对经济起着生产性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增加。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而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一国人力资本存量越大,即人口与劳动力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能力越高,劳动力质量便越高。从静态的角度看,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意味着在人口与劳动力数量一定的条件下,一国有效的劳动投入会增加。从动态的角度看,劳动力质量提高则会向外扩展劳动边际产品曲线,抵消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结果,同一劳动将会更有效地推动物质的生产要素,导致人均产出或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
2.人力资本的提高还会导致物质资本生产率的改善。一方面人力资本的提高将通过劳动者机能的提高、技术操作水平的改善而增进物质资本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的发展还会直接推动物质资本不断更新。因为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们将会逐渐用更高质量、更新效率的新资本设备替换原有的旧资本设备。
3.人力资本在生产诸要素之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替代作用。现代经济增长与发展不象过去那样,仅依靠自然资源和人的体力劳动,而是越来越需要引入更多的智力因素来取代原来的生产要素。
4.人力资本本身还具有收益递增的重要特点。人力资本存量不仅会弱化或消除要素收益递减状态,而且其自身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还呈现出收益递增的特性。人力资本的主要含量是知识。知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具有连锁性、积累性和扩张性的特点。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力资本积累或知识进步成为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以及最强大的推动力。此外,人力资本的发展还从思想观念、社会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为经济增长与发展创造基本的前提条件。
二、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
(一)人力资本论与教育投资效益
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人的生产能力分析思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把人视为财富的唯一源泉,基本上排除了物质要素的生产职能。但是对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上,却把人的能力视为一种由自然禀赋的外生因素,或外在于经济过程的初始资源,从而忽视了人的生产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经济机制。人力资本理论不再把人力单纯视为非经济因素决定的外生力量,而是将其视为经济过程投入的一种产出。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以各种方式对自身进行投资,用于发展和提高人的智力、体力和道德素质等等,以期形成更高的生产能力。从这一高度看,人力资本的形成机制与物质资本便没有区别,故而应当将人力视为一种资本,即人力资本。显然,所谓的人力资本就是蕴涵于人自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和技能的存量总和。人力资本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自身生产潜力与经济能量的认识。
但是人力资本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价值,从而各自在国民收入中占有相应的比例。这违背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科学原理,陷入庸俗的生产三要素、资本创造价值的框架中。其实关于劳动创造价值、复杂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倍加的简单劳动等原理,已为我们正确认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理论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分析工具。按照劳动价值理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教育的经济价值首先表现为教育及其投资形成了一种较复杂和具有较高价值的劳动力。这种较高价值的劳动力能在社会中从事复杂的劳动,创造更高的价值。这样的分析认识,应该说是比从资本创造价值的角度所作的分析更全面、更科学,它把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分析放在整个社会的生产循环过程中,不仅可以提示教育与劳动力再生产的关系,而且可以反映出教育与物质再生产之间的内在联系,故而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二)我国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探索
我国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研究是近二十多年才开始的。在系统地学习接受西方和前苏联教育经济理论实践后,我国教育经济学者论证和阐明了教育投资的经济价值,认为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在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的认识上,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将其归为五个方面:一是它为社会提供了一支能在科学上有发现发明,在生产技术上有创造、变革的科学研究和设计队伍;二是它向社会提供一支能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方法的技术队伍;三是它向社会提供一支适应于工业化水平的生产和技术管理人员的队伍;四是它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新产品的推广使用,为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提高准备条件,同时也为今后技术力量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基础,为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的供给提供保证;五是它使社会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和生产经验得以保存和传播,这种传播可以不受国界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教育生产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一切经济资源都是稀缺的,从事教育生产过程与从事其它生产过程一样,都要耗费一些宝贵的稀缺经济资源。
目前,教育投资经济效益是客观存在的,这在国内教育学界已经达成同识。但是教育投资与教育投资经济效益并非是一种直接的线性关系。即教育投资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产生经济效益。它往往需要经过一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社会经济活动之后,才能产生经济效益。这种中间环节就是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形成过程。因此,一个完整的教育投资效益除了必须从现实关系出发,揭示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形成过程之外,还必须阐述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实现过程及教育投资经济效益充分实现的必备条件。
三、职业教育投资效益与职业教育制度运行探讨
(一)增加职业教育投资强度,开辟多种筹资渠道
制约职教投资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是教育经费短缺。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投资主要靠财政拨款,但由于近来财政经费普遍向普通教育倾斜,所以尽管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逐年增加,但职教经费却出现了停滞不前或下降的趋势。职业教育主要生源来自广大农村,由于认识不足或观念的原因,对职教的投入并不积极,使得个人对职业教育投资是有需求但无支付行为,这大大地限制了职业教育投资总量的增加。
职业教育经费短缺从三个方面制约着职业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提高:导致了实训设备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出现了有专业但无设备的局面。这样的办学条件是难以保证学生技能的掌握和全面提高的,以致提高职业教育投资经济效益也就无从谈起;难以建设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事实上经费短缺导致职教教师待遇低于普通学校教师的待遇,影响了职教师资队伍的稳定。并且师资质量也令人担忧:许多职业学校教学仍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缺少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职业教育的师资缺少实践锻炼,甚至一些教师本身就不懂得实践操作。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由于职业教育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水平较低,不愿从事职业教育,这导致职业教育的人力资本匮乏;难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在目前的职业教育投资水平下,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将十分艰巨,大幅度增加职业教育投资是提高职业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为了解决职业教育经费短缺问题,我们必须从政府手段的国家财政和职教本身的“造血”两方面入手,广开渠道为职业教育筹集资金。
1.政府手段。(1)继续提高政府财政对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使职业教育投资增长率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在目前的情况下,财政拨款仍然是职业教育投资的主要来源。所以各类职业学校必须首先巩固这条投资主渠道,但不能满足现有的投资现状,要用战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现有的投资现状,提高职业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完善教育税费征收政策和措施,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教育税费,教育税费的提高有助于职业教育投资份额的扩大。(3)职业教育转移支付政策。我国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教育不平衡的问题。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实行政府对职业学校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项有效措施。从目前情况看,政府通过对学校的整合、办学资源的重新分配等政策措施,已经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从长期来看,要想解决各类学校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还必须建立更为规范、可以用于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转移支付政策。
2.职教本身的“造血”主要包括:(1)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等。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校办产业是以发展教育事业为目的的,具有通过劳动、生产和经营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筹措教育费用的双重功效,是教育经费一个重要来源。特别是职业学校,由于其专业技能特点鲜明,其校办产业比普通学校更具有优势和竞争力。但是校办产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校企难分,管理体制不顺,教育内部传统观念的干扰,校办产业缺乏资金支持。基于以上几点认识,校办产业需改革经营体制,转变观念,才能发挥筹措教育经费的功效。(2)优化办学体制。对职业学校收费制度改革,收费按收益原则进行,即周期长、效益低的专业少收费;周期短、收益高的专业高收费,改变现今一刀切、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收费标准差距很小的局面。办学形式可以更灵活,除了全日制外可以增加不同时间的短训班、异地代培班、资格证书培训班等,拓宽创收途径和提高学校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改善职业教育投资内部经济效益
增加职业教育投资虽然是提高职业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但它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只有当人和事相结合,才可能产生效益。要提高职业教育投资的内部经济效益,必须在提高职业教育投资的基础上认真解决好以下几点:
1.注意职业教育资金的流向。基本建设、教育经费投入、师资投入是三个不同的侧重点,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做好资金投入。只有做到投资分配比例关系合理,才能使人力、物力、财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2.改善学校布局,适当扩大学校规模。职业院校规模小,单位办学成本高,导致规模效益差,资源使用效率低,造成资源浪费。再加上专业单一,不利于招生,这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要提高职教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学校的规模效益,必须使现有的各级学校达到合理的办学规模、合理的专业设置。对不同主管部门开办的职业学校进行校际联合或调整合并,这样才能避免学校规模过小和专业设置过于重复,做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减少浪费,取得规模经济效益,达到提高职业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目的。
3.提高职业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充分使用教育资源。管理可以出效益。严格的管理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合理而充分的使用。首先,在人员的管理上,要做到用人的负责制,负责人要做到知人善任,合理用人。其次,要加强财务管理,做到专款专用,禁止违反政策的开支,并做好成本核算,讲求花钱的效果,对大的支出项目,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论证,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职务贪污。让教育经费尽量用在培养学生身上,使其得到合理而有效的使用。再次,加强学校物质资源建设的计划性和管理使用的科学性。建立一套科学的物质资源管理规章制度,提高物质管理人员的素质,做到物尽其用。总之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充裕的教育资源,又离不开教育资源的有效使用。因此杜绝职业教育资源浪费,使有限的职业教育投入得到最大的效益,对于现今的职业教育现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职教制度及其运行制度
劳动教育具有的特性范文5
一
苦命的裴斯泰洛齐5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庭一贫如洗,生活陷入困境。人在困境中往往有两种选择,要么堕落,要么奋进,裴斯泰洛齐没有堕落,而是以一种独特的眼光与思考来面对眼前的一切。他比其他的孩子更为懂事。外表瘦弱的善良的母亲坚强地承受着生活的压力,为了一句承诺而放弃自我的无私而忠诚的巴贝丽勤俭持家,她美好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裴斯泰洛齐,使他从小就懂得了去关爱与感恩,拥有了慈爱、信任、克己、无私的良好品质。
假期里,裴斯泰洛齐常常去看望在韩谷教区做牧师的爷爷,在那里,他完全被那些灰心丧气的脸、肮脏乞讨的手、麻木不仁的心所震惊;他为那些衣衫褴褛、面色菜黄、到处流浪的弃儿们的生活而心酸;面对那些有权有势的富人们趾高气扬的姿态他感到无奈甚至气愤……渐渐地,他的心中形成了一个伟大的理想――“拯救贫苦民众,消除苦难根源”,他期望让穷人恢复人的尊严,过上真正的人的生活。从此,他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他说:“我的心就像一条奔腾的激流那样,孤独而寂寞地向着我唯一的目标前进。”
同情心、使命感让年轻的裴斯泰洛齐不甘平凡,他如饥似渴地读书,希望寻找一条改变穷人生活的道路,卢梭的《爱弥尔》、《社会契约论》等的思想在17岁的裴斯泰洛齐心中扎下了根,他矢志改革传统教育和社会现状。大学期间他因参加进步活动而遭逮捕,但监狱生活更坚定了他的志向,出狱后他便开始了通过教育帮助穷人的活动。1768年并不富裕的他贷款购置了一块荒地,取名为“新庄”,把它当作一个模范农场。向附近的农民传授新的农业技术与方法。他不只想让那些农民有饭吃,更想让他们知道人为什么要活着。他认为把教育同劳动熔为一炉,从劳动中去了解生活的意义,从劳动中去学习生活的方法,才能提高一个人的道德观念。1774年,裴斯泰洛齐在新庄又开办了“贫儿之家”,收留了几十名无家可归的孤儿和乞儿,他不仅做他们的父亲和母亲,还亲自教他们读、写、算的初步知识,同时让几个工匠教他们纺纱织布,让他们感受人世间的温暖,使他们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虽然自己的生活因此更陷入困境,但裴斯泰洛齐却说:“我看到这些幼小儿童以前非常凄惨,现在却慢慢茁壮地成长,感到极大的欣慰……”他对儿童的无尽的爱,被教育史家称为“裴斯泰洛齐精神”。
尽管裴斯泰洛齐努力地为孩子们付出一切,但“贫儿之家”还是因为经费问题而被迫停办了。新庄的孤儿院失败后,他埋头写下了著名的教育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法国立法会议因此授予他“法兰西共和国公民”称号,这在当时是极大的荣誉。1798年和1800年,他又先后在斯坦茨城与布格多夫城进行教育实验。1805年至1825年在伊弗东城的教育实验最为成功,全世界的眼睛都注视着这里,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等都派专家前去参观学习。伊弗东被视为教育圣地,裴斯泰洛齐也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与新学校的创始人。许多国家都掀起了国民教育运动,公共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新庄穷人的救星。斯坦茨城孤儿的父亲。布格多夫城和明亨布兹城人民学校的创办人。伊弗东城的人类教育家。正人,基督徒,公民。毫不为己,一切为人。”这是瑞士政府在裴斯泰洛齐诞辰100周年所立的纪念碑上的一段文字,记录了他一生从事的四次教育实验。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的一生。
二
情感教育、爱的教育是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基础。他强调教育者首先必须具有一颗慈爱之心,以慈爱赢得学生们的爱和信赖,营造出一个充满爱的教育环境。因此,教师要精心照顾好儿童,注意儿童的需要,对儿童的进步和成长报以慈爱的微笑;教师要用亲切的话语、情感、面部表情及眼神打动儿童;当爱和信赖在儿童心中扎下根以后,教师要尽力激励它、增强它,使之不断升华。裴斯泰洛齐不仅这样说了,也是这样做的,他以自己的实践践行他的理论:1774年,他的“贫儿之家”里收容了几十个流浪儿童,裴斯泰洛齐和他们一起生活,教他们劳动、说话、读书、写字;以身作则指导他们的行为。他给孩子们洗澡、换新衣服,而自己却衣衫褴褛;他给孩子们安排食宿,而自己却只能以一块黑面包和一杯水来充饥;他为了孩子们的健康倾其所有,却没有钱来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子治病。这样的关心爱护、这样的无私奉献给孩子们带来的教育是任何形式的教育无法超越的。孩子们在他言传身教的爱护下也学会了爱护别人。
裴斯泰洛齐像慈父一样,以极大的耐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孤儿,他视孤儿们为己出,在这个大家庭里,他充分发扬民主,培养孤儿们的道德习惯,呼唤儿童内心的伦理情感,手把手地教他们传递爱的火把。一次,阿尔德堡发生了火灾,裴斯泰洛齐把儿童们集中起来问:阿尔德堡失火了,一定有成百的儿童无家可归,让我们向政府请求拨20个左右的人到我们这里来吧!儿童们很感动,一齐答道;“赞成!赞成!就这么办!”他接着说:“但是,各位小朋友,我要你们考虑一下,我们没有那么多的钱,如果你们要这些孩子进来,你们必须努力工作,也许你们不得不缩衣节食。如果你们不是真正为这些儿童忍受一切痛苦的话,最好不要随便答应他们进来。”儿童们的决心非常坚定,纷纷回答道:“食物差些也好,工作增加也好,少得一件衣服也好,只要那些可怜的孩子能够进来。我们什么都可以忍受。”裴斯泰洛齐就是用这种方法进行道德教育,既生动又感人,既现实又深刻。使儿童真正体会到了爱的力量和道德的意义。
作为教育者,裴斯泰洛齐也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但这种权威性不是来自对儿童的惩罚、告诫、命令和指示,不是来自凌驾于儿童之上的特权,而是来自教师对儿童强烈的爱和责任感。在道德教育中,裴斯泰洛齐主张师生之间的民主,重视儿童尊严,但对于儿童的顽固、粗暴的行为,他从不姑息养奸,甚至于用惩罚来加以矫正。他说:“若要把一个人教育得好,若要把他培养成器,就一定要消灭他的恶习,根除他的虚伪,使他在诡诈的道路上惊出一身冷汗来。”然而在他施行惩罚后,立即主动与被罚者握手、接吻,沟通师生间的感情,使受罚的儿童获得了心理平衡;而且他与儿童们朝夕相处,食寝与共,俨然成为大家庭的家长,师生感情非常深厚。因此学生虽然受罚,不但不恨,还主动承认错误,表示愿意受罚。裴斯泰洛齐的这种既爱护又严格的奇妙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爱的惩罚”――没有爱就没有罚,罚是
为了更深的爱。
三
自然地塑造自然的人是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想。他认为自然的教育就如“夜莺在黑夜中的一鸣,丝毫没有强迫的阴影存在”,他十分重视儿童的天性,认为教育者必须根据儿童与生俱来的生理、心理的规律来进行教育。做到循序渐进。他曾把儿童的本性形象地比喻为“岩石”,把他所期望培养的和谐发展的人比喻为“大厦”,而教育工作就是在岩石上砌造大厦,必须根据岩石的特性与形状合理选择,合理建造。当然裴斯泰洛齐的“自然地塑造”并不等于顺其自然,而是把自然发展与教育目的一致起来,如果仅仅听其自由地发展,那么孩子的能力就不可能达到和谐发展的程度,这种和谐应该是指儿童各方面的能力或力量的和谐发展,它不仅来自儿童自身的努力,更来自与周围的伙伴、社会的和谐交往。裴斯泰洛齐认为如果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只是依赖本性的力量,而无其他帮助,那么,“使人从动物的感性特征中解放出来的过程将是缓慢的”。这样的合作发展、和谐发展意识在当时实在是难能可贵。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一书中,他借毕立夫斯基伯爵之口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他认为儿童的本性是教育工作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人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应有的地位。”“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真理,而追求真理的方法是顺从自然的本性的要求。”(《隐士的黄昏》)因此裴斯泰洛齐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教育心理学化。这是一个研究至今的话题,1800年7月,裴斯泰洛齐向“教育之友会”提出“把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理论,即把教学的形式建立在儿童精神需求的层面上,使知识的要素单纯化,从而获得自然的、精神的以及道德的陶冶。裴斯泰洛齐早年的学生、后来成为知名教授的弗由伊曼回忆道:“为了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我们被带到户外,向伊弗东附近人烟稀疏的比由仑河谷步行。我们首先观察河谷的整体与各个部分,对这个河谷渐渐有了正确的认识。然后挖取河谷的黏土,把它包在一张大纸里面。回到学校,大家就站在一张大桌子边,把带回来的黏土捏造成河谷的模型。次日我们观察较高的地方,继续扩展我们的研究范围。最后,我们终于把整个伊弗东盆地研究完毕,把它做成鸟瞰的彩雕模型。然后,我们才开始学习地图。”他的地理课颇有特色,学生在需求心理的推动下,愉悦地、主动地学习,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在合作中获得能力,提升道德修养。裴斯泰洛齐认为要培养儿童崇高的品德必须先唤醒儿童内在的伦理情感,以此为出发点,才能进一步使他们对外在的事物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有一天,当裴斯泰洛齐拿着“窗”的图片讲课时,一个学生询问他道:“从真正的窗子上不是能更好地学到窗的属性吗?”这一问使他恍然大悟,他自言自语地说:“正是如此,你说得很对……”从此,他更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更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外在教育内需化,他的这些理论为以后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重视直观教育。究竟怎样的教育程序最容易被儿童接受呢?这是认知教育中最基础的一环,裴斯泰洛齐认为感觉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人的头脑并非是感觉的被动接收器,而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他进一步分析了儿童的认识心理过程,认为儿童在观察和认识事物时,首先会遇到三个问题:眼前的事物有几种?它们的外形如何?它们的名称是什么?因而儿童在直接接触实物的过程中形成清晰的概念,再从已知事物向未知事物发展。逐渐形成知识体系。因此他倡导在教育中进行直观教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算术教学中制作了著名的“算术箱”,箱内是各种形体的实物,教学时让学生观察实物:他还用黏土制作地形模型,让儿童较为容易地掌握地理知识,学生学有兴趣,理解深入,掌握充分。裴斯泰洛齐首次实践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积累丰富的经验,这种直观教学法和实物教学法对美国的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助力很大。他的思想对英国、法国、瑞士等国家也有相当的影响。
劳动教育具有的特性范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教育;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018 ― 03
时代的迅猛发展以惊人的速度推动着社会的巨大变迁,使得社会环境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生活方式、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就业岗位的多样化,促使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在不断的革新。在这样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格的个性化已经成为主流。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面对时代的挑战,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和思想状况,在遵循社会普遍性要求的基础上,放矢地开展个性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是尊重教育对象个性的差异性、独特性、自主性,根据社会发展和个体自身发展需求的统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充分发掘个体良好的思想意识潜能和优势而加以引导,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根据这一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在开展中就必须遵循如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的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教育原则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教育对象特点以及适应个性化教育的特殊要求而制定的原则。主要包括尊重个性专长的原则、针对性教育原则和区别对待原则,它们是开展个性化教育必须遵守的准则,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法则和要求。
1.尊重个性专长原则
尊重个性专长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个性和尊严,充分挖掘和发展个体的天赋、潜能和专长,以促进个体个性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工作准则。即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保护、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相结合。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过分注重统一,忽视个体兴趣爱好,限制个性专长、优势的发展,轻视标新立异、反对大胆创新的误区,常把个性鲜明视为“桀骜不驯”。最终阻碍个体的发展,培养的个体没有特点。事实上,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只有充分发展个体的个性专长和潜能,才能有效激发个体自身发展过程中积极向上和向高层次发展的需要,为思想品德形成奠定基础。个体潜能得到开发并转化为现实,个性由此才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思想品德才能得以巩固和完善。坚持尊重个性专长原则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尊重、热爱受教育者,相信每一位个体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不仅要关注受教育者学习、生活的表现,而且更应关注受教育者尚未发展和表现出来的个性潜能。其次,教育者要承认个性差异,全面深入了解受教育者。不仅要了解受教育者各方面的过去和现在,还要了解受教育者的每个侧面,通过对某几个侧面的了解和比较,发现其优势和强项。再次,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优势和特长。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每位受教育者都能找到自我个性发展中潜在的优点和独特的专长,创造条件使潜能转化为现实,并引导受教育者利用专长和优势去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良品质和弱项,对其细微的变化和进步给予及时、具体的反馈,使其形成良性发展的过程。
2.针对性教育原则
针对性教育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教育过程中,根据教育对象不同类型和个体差异实施不同内容和方法的教育,做到因人取材、因材施教。而不能用完全统一和相同的标准、内容、方法去要求所有的受教育者,抹杀受教育者的个性和差异性。然而,制度与思维的惯性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过于刻板和死板,不论是教育目标、内容,还是方法都是统一的,就像流水线生产产品,培养出来的个体也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塑造出来,严重压抑个体个性的发展。作为鲜活的个体,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是千差万别的,对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态度也不同,如果用统一方法去要求、去教育,结果只能是不符合实际,造成个体的逆反心理。因此,针对性的教育原则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施个性化教育时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巩固、发展个体的优良个性,矫正个体的不良个性,最终能使个体在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下,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针对性教育原则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几点:第一,是针对年龄特征进行教育。每个年龄阶段的群体,身心发展有其特点,要掌握并根据这些特点和变化规律进行教育。第二,是针对个性差异进行教育。要针对他们的个性、兴趣、情感和内心需求进行教育,满足个体的精神需求和合理愿望,个性化教育必须根据个体生命的经历、经验、感受和体验来不断生成。第三,是针对接受心理的差异进行教育。由于主客观的各种原因,受教育者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态度和心理是不同的,这些都需要教育者拥有慧眼予以认清,并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教育。
3.区别对待原则
所谓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状况,区别对待,分层次进行教育工作的原则。区别对待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客观要求。个体由于先天、后天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思想发展状况具有不平衡性,多面性和差异性,有的思想境界高些,有的低些,有的先进,有的落后,有的错误,有的平庸,有的杂芜等,势必使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个性化教育要体现层次性,要区别对待。既要关注个体的某个侧面,也要对个体进行全面的关注和认定,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受教育者思想的实际。开展区别对待教育,对不同思想层次的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要求,以达到鼓励先进、照顾多数的目的。那种对不同受教育者进行“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不仅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期目的,还会使受教育者产生反感和抵触。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具体要求是:第一,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对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进行科学的划分。第二是从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对个体进行思想考察,从受教育者外在的言论、行为的观察和了解中掌握其内在的思想政治状况。第三,要按不同层次受教育者的特点,正确选择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第四,区别对待教育原则实施的真正目的是鼓励先进,照顾多数,并不是消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水平和状况。要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真正促使不同起点和层次的个体经过努力,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获得进步。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的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交流思想的中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与目标实现之间的中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必须贴近人的个性、心理,针对不同人的个性、内心世界开展教育,而不能用强制、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同时教无定法,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在本质上是灵活的、多变的、艺术的,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方法,要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比较常见和有效的方法主要有:
1.个别谈话法
谈话法古今有之,也是被中外教育工作者所广泛运用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都是运用谈话法进行教学的大师。个别谈话法是个性化教育过程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它是进行个性化教育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个别谈话法是对集体教育和课堂教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当前青年群体具有复杂、矛盾的心理,他们渴望被关注、渴望成功、渴望自身更高层次的发展,这容易与现实产生矛盾。且对于多数受教育者来说,他们的个性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对当今社会中出现的新现象、新事物没有太强的辨别能力,容易盲从,形成非主流的政治倾向等,这都需要教育工作者在个别谈话中予以及时引导和纠正。个别谈话法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差异的尊重和理解,也是化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代沟”、减少“摩擦”的有效方法。个别谈话法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面对面谈、书面谈,也可借鉴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多种形式的个别谈话,如:电话、手机短信交谈,网络交谈等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交谈方式。在使用个别谈话法时,教育者工作者要注意营造宽松愉快的环境和气氛,要保持自然亲切的表情,运用轻松愉快的语言与教育对象进行交谈,防止训话、强制、压迫等问题的出现。
2.情感教育法
人是具有丰富情感特征的生命个体。情感是人们之间相互依恋并传递交往信息,以形成永恒友谊的纽带。历史经验表明,没有情感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可思议的,也是难以成功的。情感教育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教育对象,充分发挥情感投入的作用力,力求主客体的和谐统一,以增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心理的融合度,使教育对象自觉接受教育的方法。人的观念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发展与情感是不能分离的,如果仅仅关注人的理性作用,而忽视人的情感参与价值,那是对人内心世界丰富性的疏忽。青年群体往往是凭借着情感来表达他们的道德观点,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不是作是与非的认知反应,而是作好与恶的情感反应。有时遇到的往往不是认知的障碍,而是情感的障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教育的开展要充分利用其优势,尤其要注重与教育对象的情感交流,用情感缩小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距离,了解尊重教育对象的真实、合理的需要,并帮助他们实现合理的需求。要善于同受教育者进行推心置腹的情感交流,设身处地为受教育者着想,努力营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心理的互动和情感体验上的共鸣,使之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并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在运用情感教育法时,首先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将情与理有机结合,做到寓情于理,情理交融,以达到最佳的教书育人的效果。其次是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知识信息、培养人格、情感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要唤醒和激发教育对象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再次是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回应教育对象的情感呼唤,使教育对象产生移情,激发教育对象的行为回应,使教育对象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践行。
3.实践体验法
实践体验法是指教育工作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指导受教育者亲身参与、体验实践,增长才干,发展特长,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康个性的方法。实践体验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教育体系运作的综合体现。实践活动可以使受教育者知与行、内在心理要素与外在因素、思想道德意识与实践达到统一,并且在实践活动中个体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显露。因此,实践体验是受教育者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践体验的方式有多种。如:劳动教育,包括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下工厂、下农村、到军营;社会考察,包括公民体验活动、纪念性活动等等。在各类实践体验活动中,个体主动参与,既动手又动脑,能够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选择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对个性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实践体验中,能够帮助个体开阔视野,展示、锻炼才能,体验自身的力量和价值,磨练意志品质,使其个性的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最终这些切身的实践和情景体验促使个体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得到激发,从而使受教育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活、学习之中,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和个性品质。在实施实践体验法过程中需要注意几点:首先,要舍得让受教育者吃苦,磨练其思想和品质;其次,把日常的生活作为主要实践方式,将实践体验纳入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当中;再次,要持之以恒,严格要求,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努力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实践的成果,使其能品尝到实践的成果,建立信心不断进步。
4.心理素质训练法
心理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构成之一,对人的行为起着驱动和制约的作用,并直接影响和决定人的行为和效率。人的思想接受活动同样受心理素质和状态的影响,人对外来思想信息的吸收、解读、整合中,心理趋向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个体往往会在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中出现不利的心理因素,从而产生思想的偏差和阻碍。例如,心理闭锁,表现为对新知的冷漠;心理失衡,表现过于自信、偏激、固执、偏见或僵化;心理脆弱,表现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批评,受不了思想碰撞;心理过敏,表现为反映过激和心理戒备;心理逆反,表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偏见、不服和抗拒心理;心理矫饰,表现为掩饰自己的真实动机和愿望等。如果受教育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就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不接受的心理,不合作的意识,甚至出现干扰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通过心理素质训练法营建受教育者良好的接受心态。心理素质训练法实质上就是帮助受教育者调适正常、理性的心理状态对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培养受教育者优良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和谐发展的方法。具体来说,首先,要重视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导引,努力优化受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其次,真诚关怀,潜移默化的影响受教育者。再次,为受教育者营建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受教育者愉悦、理性的心理环境,创设良好的整体心理氛围,克服不良的心理影响,使之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最后,建立完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机构。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防治心理疾病,指导受教育者减轻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增加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开发身心潜能,培养独立完善的人格。
5.建立受教育者个性档案库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人的思想活动方面,既有群体的特征也有个性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教育在以关注群体为对象的过程中,更应关注个体。组建个性档案库是教育工作者有的放矢地开展个性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个性档案库的建立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作群体性的把握,有利于对个体对象作类的认定,更有利于发现个体对象的特殊性。它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以及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切近度。组建受教育者个性档案库,操作如下:首先在教育伊始,发放给每位受教育者个性档案表,请其填写自我评价的个性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后,教育工作者在个性档案表内填写自己对教育者的评价,也可请其他受教育者一起来填写。经过多次填写和补充就基本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档案。教育工作者通过对个性档案的科学分类和整理,对所有受教育者的情况就有了全面、生动的了解。根据掌握的情况,可以在教育工作中及时引导受教育者分析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存在的各种优缺点,使每位受教育者都能正确、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对良好的个性加以巩固,对不良的个性加以纠正,对潜在的优势和特长加以发挥。个性档案库的内容设计可以多样化,可结合主题教育活动、红色经典、节日的内容等,并因区域、单位而异。在建立个性档案库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建立个性档案库要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要保护受教育者的个性、自尊,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大胆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情感,防止变成形式主义。其次,个性档案库是动态、发展的库,要及时、按时调整完善个性档案库的更新工作。再次,对受教育者个性进行分类仅是教育工作者教育教育与和研究之用,不能把个性情况的评定作为受教育者个性终身的评价。最后,做好个性档案库的归档和保密工作。
〔参考文献〕
〔1〕雷骥.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和多样性的人性基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8).
〔2〕雷西发.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
〔3〕王秉琦,王成文.思想政治个性化教育研究及其实施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6,(03).
〔4〕吴慧芳.个性及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J〕.理论与改革,2005,(04).
〔5〕刘瑜.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8).
〔6〕王虎荣.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个性的培养〔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