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木工程与建筑工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木工程与建筑工程范文1
关键词:土木工程 建筑施工
一、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现状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是一种资源配置,即把企业把内外的所有资源进行合理最优的配置。这种配置是基于实现工程项目的合同目标为前提的,从而达到相应的企业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土木工程以其自身内在的特点,其效益的实现不仅有企业自身的,还有社会这个层面,因此其施工不能只顾自身的效益,放弃对工程质量严格控制,只有达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才能实现最完美的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优化配置企业相应的可利用资源,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工程建筑市场的逐渐成熟,其内在的竞争压力也逐渐增大,这对土木工程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刺激和挑战。因为只有在竞争中,企业才能实现自己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最重要的是还能能使企业壮大变强。不过在这种竞争下,由于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大的变化,所以存在着许多问题。项目与企业间责任不明、激励不够,约束不严,不确定因素过多等严重影响着项目施工管理的正常实施,市场的不正当竞争,地区保护行为的严重阻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工程项目管理是以施工项目为管理对象,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中心,以合同为依据,按施工项目的内在规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对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导、控制,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过程。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即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合同管理、安全管理和组织协调。
1、进度控制的目的就是要按照承包合同规定的进度和时间完成任务。就必须要编制施工计划,按照计划的时间完成。因为项目实施的阶段标准就是施工进度计划。进度计划中的工作阶段应分项精确到日。为了按照规定的日期完成任务,必要时就要对进度计划进行调整和补充。要严格按计划施工,这样才能使计划不流于形式,而是施工的有效指导。
2、质量控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在建筑工程领域已经清醒的认识到,工程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人民生命则产的安全,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投资和工程施工成本的高低。保证工程项目的管理就必须加大监管的力度把工程项目的质量放到第一位,编写质量手册,制定质量方针、技术目标,使它具有更有执行性和可操作性。业主的监督对保证工程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3、成本控制工程项目成本是施工企业为完成工程项目的任务所耗费的各项生产费用的总和。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是很重要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建筑行业围绕着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工程的质量和投资效益引入了许多现代化管理方法,对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投资效益,节约成本都起着积极作用。
三、工程土木建筑施工管理创新
1、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要不断的创新,它的关键就是企业的管理者要对它进行重视,对经费的投入进行提高,培养人才、要关心员工,使其产生对企业的凝聚力,把企业当成第二个家。企业管理者还要加强创新意识,用创新的思维来管理企业,就要考虑市场的需求,要认识到企业施工管理创新具有紧迫性、重要性、艰巨性还有长期性,并将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定位并将创新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2、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得规模大、分项工程和单项工程比较多,施工管理和合同管理难度大。在精干主体的基础上,还必须进一步减化生产关系,减少管理层次变金字塔式的管理为扁平式管理。项目经理在授权范围内处理和协调甲乙方,总包与分包方、监理方、设计方以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等各方面的关系,保证工程项目的协调有序实施,同时企业内部要用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项目经理责任制的落实。建设承包公司对项目部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原则和合同履约要求进行资源配置,下达生产计划和各项经济技术考核指标,以保证实现预期的项目管理目标。同时逐步建立健全一套项目管理的责任体系与规章制度,明确项目管理责任人及建设承包公司与各施工生产单位的管理责任,规范项目管理行为,制定项目管理考核办法及奖惩制度等,促进项目管理责任制的落实。
3、技术创新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工程从中标到交工验收,除必须具备较高的施工技术水平外,还应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施工管理手段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些管理手段则必须依靠计算机来完成。
因此,土木工程建筑管理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企业的监督管理,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的态度,熟练的掌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预算、监理等专业知识。要重点掌握建筑工程现场的施工技术、质量检验、工程造价和工程管理能力。要有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作风,提高工程的质量。这样才能对我国的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起着推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与建筑工程范文2
【关键词】土木工程;基础设计
一、土木工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承重柱设计
对于抗震烈度要求为六度的地区,很多设计人员在认识上存在六度地区不需要进行设防的错误观念,很多设计人员将承重柱的截面积设计的较小,这样可以比较方便的进行受力分析,但是这样做导致承重柱的截面较小,在外力作用下,由于柱和梁之间存在着弯矩约束,往往会产生开裂,导致塑性铰的出现。这样给建筑的结构埋下了安全隐患,使建筑的耐久性大打折扣,一旦遭遇较大的地震,往往不能够有效的抵抗地震的破坏,容易发生倒塌,造成重大人员生命和财产损失。
2、构造柱概念
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当中很多设计人员不能够很好的分清构造柱和承重柱的区别,导致二者之间经常发生混淆,严重的影响了建筑结构的可靠性。对于砖混结构的建筑,采用构造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墙体的抗剪能力,并且和梁相配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建筑墙体出现裂缝,对于建筑建构抗震性能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对房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的建议
1、从建筑工程实际出发。设计人员在进行房屋建筑基础设计的过程当中应站在整个房屋建筑的整体高度出发,充分考虑地基以及上部结构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还要科学的结合各种假定。一般来说由于基础上部结构往往要晚于基础的设计,因此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的减少由于上部结构滞后而带来的误差,从而确保房屋结构基础设计的质量。
当前建筑结构基础设计主要是根据结构力学以及弹性力学来进行的,具有操作简单、可靠性高的优点,能够保证取得较好的设计效果,尤其是对于一些地质情况比较好的基础来说更能得到满意的效果。随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建筑结构中的广泛使用,传统的结构设计方法就显得力不从心。这是因为这种结构对于基础的要求较高,一旦出现沉降,就会收到较大的影响。采用结构力学以及弹性力学计算软土地基上的条形基础也与实际的情况有很大的差距。当前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断的增多,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其垂直方向上的载荷也会随着增加,对地基产生的压力也会加大,这样基础在较大的载荷作用之下常常会出现沉降。
2、建立建筑工程设计机构的三大系统。一是建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的技术和控制信息系统。应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设备,现代建筑师可以充分直观地展示新时代的设计理念和建筑美学,可以尽情地表达大胆的创意和神奇的构思,超越时间和空间,塑造并优化创作成果,使其创作成果达到传统创作方式无法比拟的新境界。二是建立土木工程各项管理的信息系统。准确高效地制定土木工程技术应用标准和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及时修编标准,便于检索查询和管理有关标准,随时随地选用标准和对标准的执行进行检查验收,从而有效地推进标准化管理。三是建立土木工程商务贸易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企业的决策能力和水平。通过电子邮件、互联网传递,使建筑项目和承建商、材料供应商的信息沟通有效克服招投标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同时增强透明度,推进公开化,网上招投标相当规模业务的开展将会更加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使招投标的竞争在更广范围更高的层次上进行。
3、强化建筑结构受力性能
3.1增强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整体牢固性。
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必须具备极强的承载能力,保持整体牢固性。在建筑结构中存在一个地方的局部破坏的情况下,不能够由此而带来大范围的连续性的破坏,避免土木工程建筑物的倒塌。为了增强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整体牢固性,在结构设计过程中首先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然后必须保证建筑结构具备非常良好的延展性和一定的冗余度,以便建筑结构能够有效应对地震、爆炸等灾害荷载以及各种各样的由于人为的差错而造成的灾难性的问题,切实避免潜在的安全隐患。
3.2增强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耐久性。
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必须增强在干湿、冻融等大气侵蚀以及土木工程周围水、土中有害化学介质侵蚀等环境因素作用下的耐久性。必须采取防水、抗裂保护等措施避免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锈蚀或混凝土腐蚀,从而避免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安全事故。
3.3保证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性能合格。
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所有设计一定要与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严密符合。同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必须根据相关的法规标准对于建筑结构的各项性能是否合格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土木工程施工监理部门也必须对于建筑结构受力性能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测。在施工过程中如遇到特殊情况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员到现场配合施工单位一起参与制定施工方案。
3.4高度重视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事关重大,因此,保证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受力性能,就必须充分重视其安全性,避免震坏倒塌的问题。结构的设计以及施工操作人员的水准问题直接影响了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也必须对于建筑结构进行合理的使用与维护,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地检测。在现阶段,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管理标准不够高,相对来说,世界上的同类规范是非常高的,从而很少或者根本不会产生一些安全事故,一旦产生一些较为重大的天灾人祸,也不会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保证建筑结构的牢固性,保证建筑结构具备较强的承载能力。通过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设计,保证建筑结构在局部出现损坏的同时也不能够导致其它部分损坏甚至大范围的连续破坏倒塌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悲剧,切实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3.5注重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控制技术。
按照所采取的控制措施是否需要外部能源,建筑结构的振动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主动控制、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为了更加注重土木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控制技术,可以从控制器设计角度来进行建模与模型简化。另外,对于面向低阶鲁棒控制器设计的辨识方法及模型简化技术等问题也有利于保证建筑结构的性能。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各种土木工程犹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这虽然为了我国的房屋基础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涌现出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这样才能让建筑结构基础设计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应该勇于创新,探索更加优良的结构基础设计方法,这样才能做好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工作,依照这种设计建造的建筑物,才能真正让人感受到可靠性、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土木工程建设中对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的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4)
土木工程与建筑工程范文3
关键词:建筑土木工程;注浆技术;应用研究;施工工艺
前言:在建筑土木工程中应用注浆施工技术能够为建筑提供有一定的保障,同时也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支撑,改善了建筑土木工程中的施工条件,并最大限度的避免建筑土木工程中出现的诸多隐患,从而保证了建筑土木工程的整体质量安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建筑土木工程中竞争也十分激烈,因此建筑企业想要在行业市场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就必须要依靠高效的施工技术,以此来保证建筑土木工程的整体质量安全。
一、在建筑土木工程中产生裂缝的原因
现如今对于城市中的建筑来说,为了更好的施工,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因此在施工中,普遍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且这一结构具有较强的使用强度以及稳定性高等特点,在使用寿命上,也相对较长。但是这一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就是很容易出现开裂的现象,这样也就影响了建筑的正常使用。而建筑出现裂缝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人为型的裂缝、材料型的裂缝以及结构型的裂缝等。人为型的裂缝主要是由于施工队伍的专业性不强造成的,且在在施工的工序上不规范,技术也没有全面到位等都会使建筑出现裂缝[1]。材料型的裂缝主要是由于受到温度应力以及混凝土的收缩造成的,其主要体现在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混凝土表面的水分损失较快,这样就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变形,而在内部温度的变化不大,所以产生的变形相对较小,这样与变形较大的表面就产生了一定的拉应力,因此就造成了裂缝的出现。结构型的裂缝主要是由于受到外部荷载的影响,使得建筑的竖直压力以及水平拉应力一旦超过混凝土自身的承载能力,就会产生出裂缝。
二、建筑土木工程中注浆技术的优点
在处理建筑土木工程中的病害时,采用注浆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施工工艺简单
在建筑土木工程中所使用的施工工艺比较简单,在设备的体积上也较为轻便,且便于携带,适用范围也比较广泛。
(二)提高混凝土内部的使用强度
在建筑土木工程中,所使用的注浆技术主要是处理混凝土结构内部的病害,以此来保障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强度以及密实度,同时还能够达到粘结补强的效果。
(三)材料不会影响环境
在建筑土木工程中所使用的注浆材料大多选用加强材料,因此具备了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同时由于自身的粘结性能较强,所以使用的寿命也相对较长,还不会影响周边的环境[2]。
(四)影响小,效果好
在建筑土木工程中所使用的注浆技术在施工的影响上相对较小,且对其加固的效果较为明显。
三、在建筑工程中注浆技术的实际应用
(一)要选择出适合的注浆材料
普遍来讲,在建筑土木工程中,较为常用的是水泥等一些高分子材料,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求注浆材料必须要使用强度较高的材料,并保证其的使用寿命。同时还要求注浆材料要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以及保证其的填充性能等,这样在进行注浆操作的过程中能够使其快速的渗入到缝隙中去,这样就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注浆的效果。此外还应当要保证注浆材料必须具备无毒无污染,这样才不会对周边的环境产生影响[3]。
(二)在注浆的过程中要采用恰当的注浆方法
对于不同的建筑土木工程来说,施工的位置与建筑不同,就要选择出恰当的注浆方法,以此来保证施工的质量。
1.对建筑中的地下室进行施工
在建筑土木工程中主要的病害部位之一就是地下室。因此施工人员在对于地下室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就要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理的措施与方法进行施工。首先就要确定发生裂缝的具置,然后清理好钻孔,在进行高压注浆以及二次补灌,最后对裂缝进行修补。其次是在施工完成以后,要确认施工现场没有补漏的裂缝。同时在实际施工中,要控制好钻孔的深度,使其与混凝土板的厚度保持一致,并确认角度符合要求。在清理孔洞的过程中,可以适当采用压缩空气或是高压枪进行清理,并在此基础上来安装注浆管口,并保证其结合密实,不存在缝隙,以免影响了最终的施工质量。另外在注浆的过程中,可以将压力控制在1.4MPa-2.0MPa之间,同时还要保证浆液能够顺着裂缝流出。此外在施工中要严格注意好不能对多个孔洞进行同一时间注浆,以免给建筑造成质量问题。在注浆施工完成以后,还要及时观察施工的效果,在保证没有渗漏点以后,可以先清理注浆孔,然后在还原地下室。
2.对建筑墙体进行施工
建筑土木工程中的墙体裂缝常常是人为的裂缝,也就是由于施工的不规范而造成的,这与受到温度影响的女儿墙裂缝是完全不同的。一般来说,在常规情况下,楼板发生膨胀变形较小,也多为女儿墙的一半左右。因此在处理女儿墙的裂缝等问题时,可以选择一些粘接效果较好的材料。另外在建筑工程中,墙体门窗部位也是渗漏的多发部位,因此就可以在窗框的四周进行打孔,然后对窗框的底部进行加固处理[4]。对于这一部位来说,在选择注浆材料时,可以选择质量较好的水泥浆,这样在浇筑施工完成以后,就可以及时采取科学的方法,控制好水泥的变形。而对于建筑外墙来说,就要在墙面的布孔上进行注浆,以此来提高墙体的密实度,并提升墙体对于雨水的抗渗透性能。另外为了提高墙体的施工质量以及效果,就可以将注浆的压力尽可能的控制在0.5MPa-0.8MPa之间,以此来提高建筑土木工程的质量。
结语:现如今,虽然建筑的高度在不断的增加,在为人们带去便利与广阔生活空间的同时,还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这样就给建筑留下了安全隐。,因此就要结合注浆技术,对建筑进行加固与修复,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
参考文献:
[1]曹成勇.施成华.彭立敏.郑泽源.地表注浆对隧道邻近建筑物变形控制规律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3(06):78-79
[2]于志华.刘炎炎.宋建.荣晓洋.崔文艳.钻孔灌注桩桩端后压浆技术及工程应用[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1(03):56-57
土木工程与建筑工程范文4
[关键词]土木工程;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有效整合
1什么是土建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整合
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由此带来的工农业也在高速发展,因此我国对各种土建工程的实际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而所谓土建工程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它既包括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包括房屋、道桥的建设,虽说涵盖单位很广但无论是哪方面的土建工程都与居民的实际生产生活有很大关系,而土建工程总体而言也具有建设难度巨大、所用建材数量多、产生污染大的特点,而所谓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整个工程发展过程中尽量达到环境效益和经济利益的双向最大化,在实际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能够应用创新的科技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投入最小化、污染最小化的目标,从而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种统一带来的不仅仅是施工成本的不断降低和更高的经济利益,其带来的更加深远的影响是我们为子孙后代留下的一片碧海蓝天。
2为什么要将建筑土木工程与可持续发展进行整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当前我国建筑土木工程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土建工程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有很大冲突,任凭土建工程继续以传统方式发展势必会影响我国生态环境平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促进土建工程施工与生态平衡的全面发展,将土木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相整合就显得十分重要。说起建筑土木工程我们可能觉得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其在我们生活中的投射就是街上的一座座楼房、海上的一座座大桥,其实建筑土木工程一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对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建筑工程土木工程与可持续发展进行整合不仅可以避免我们的生活环境受到污染,保证我国生态的平衡和稳定,而且可以全面提高我们的实际生活质量,让居住环境更加符合现代人们的实际居住需求。最后从长远上来看促进建筑土木工程与可持续发展进行整合也有助于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让他们也可以生活在一片绿水青山之下,因此在实际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必须合理地分配各阶段的资金应用,让其尽可能的与可持续发展进行整合,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我们也必须进行相关工程的更新,避免在实际工程建设中给环境带来的二次伤害,最终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的理想化效果。
3土建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相整合的基本要求
所谓的土建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相互整合并不是平白无故的相互整合的,其在整合过程中也必须遵循相关要求,主要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我国虽然说是地大物博,但这里的地大指的是指实际国土面积,而国土面积并不等同于土建工程可用的土地面积,只有将施工用地更加合理地运用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是居民居住环境与实际工程建设环境的统一可持续,我们都知道,土建工程的实际建筑工地是非常大的,而其又距离实际的居民区距离较近,实现土建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周围居民区的影响最小化。第三是周围生态与建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土建工程可持续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主要含义就是在实际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污染最小化。第四就是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土建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设备是需要能源才能够启动的,在实际生产建设过程中如果能实现设备的集中统一管理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在实际土建工程中真的能实现上述要求则可能实现土建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双向可持续发展。
4如何促进土建工程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由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到,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发达国家的实际发展经验,我国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要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项国策的提出一定会带来土建工程施工方式上的改变,上文主要提到了土建工程施工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要求和为什么进行土建工程施工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那我们要如何促进土建工程与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4.1选取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工程材料
想要促进土建工程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建筑材料的选取开始,在传统的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选取的常常是钢筋混凝土等传统建筑材料,这种传统的建筑材料其主要优点就是具有较大的强度和刚度,符合土建工程实际使用年限的需求,但这类建筑材料常常由于刚度过大使得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噪声污染和粉尘污染巨大,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如今建材行业已经发明了更多的优质轻质材料,这类材料在具有传统建材强度和刚度的基础上做到了污染的最小化,在实际土建施工过程中我们可以选取这些新型轻质的材料和传统材料相结合的方式,在强度要求较大的地方应用传统建材,在非承重部位应用新型材料,这样就既能保证建筑承重叙述,又能使建筑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从而从施工材料角度实现土建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4.2在施工准备阶段实现可持续发展
所谓施工准备阶段既包括对实际施工场地的选取,也包括对各种施工设备和施工所需的能源的调动。在对实际施工场地的选取方面,必须事先对场地进行调研,测定施工场地内的资源分布,这样的调研有助于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最大程度膜避免错挖各种资源的情况,从而在场地调研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各种施工设备和能源的调度和使用过程中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相关设备使用功能对设备进行分类,这样在使102020年6月(中)产业观察居舍用过程中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设备运输所需的成本;同时在设备停放时要对设备进行及时的停电处理,长期保持这样的习惯有助于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能源浪费情况的产生,在能源设备角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4.3在施工设计阶段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土建工程施工之前必须要根据施工场地的大小和相关施工要求进行施工图纸的设计,传统的施工图纸设计主要针对的也就是项目实际稳定性和经济效益方面,追求的就是最小的经济投入和最强的稳定性,这种传统的设计理念往往轻视项目施工用料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一些工程项目在设计之初就有“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如今的土建工程设计过程中项目经理必须请多名设计师对项目图纸进行多次研究和修改,对施工设计的要求也要由原来的重视经济效益转变为经济环境双向发展。要求设计中必须体现该工程项目对建设地环境的影响,并在工程项目设计时就测算出项目施工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冲突性,充分利用项目周边生态优势和各种珍贵景观,协调项目设计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真正使项目设计做到“表达自身建筑的独特性的同时与周边原有的环境景观融为一体”的美学效果。除此之外在土建工程设计时设计师也必须考虑项目设计是否满足大多数人的审美需求,是否与实际工程建设技术相符合,真正使工程项目设计满足人性化和可行性的需求。
4.4在工程建设阶段做到可持续发展
工程建设阶段是一个土建工程施工的主体阶段,要想促进整个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这个阶段也是重中之重,但由于传统施工生产方式的限制使,在此阶段实现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异常艰难,但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新的项目施工方式的出现,使得在这个阶段进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可能,在实际工程建设阶段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新的大型机械进行施工作业和施工监督,高科技在数据搜集整理方面具有人类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拿近年来非常火的结构健康检测为例,它就是运用当下创新科技改变传统施工检查方式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此项科技可以在保证检测精准性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健康检测的原理就是向建筑结构内部安装传感器,通过传感器传回的数据判断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这项机制完全避免了传统人工监察不准确的弊端,其准确快速的监察机制也在我国公路桥梁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对提升公路桥梁的使用年限有积极的作用,也正因为其各方面突出的优越性使这项技术成为国际焦点,因此可以说高科技在促进土木工程施工建设发展方面有极其深远的作用,只有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了,我国实际土建工程施工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
4.5促进后期废料拆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在实际土建工程施工后期会有大量的废料产生,如果不合理地处理这些施工废料会带来很大的环境污染,这种污染也是阻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我们可以加强对施工废料的管理,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施工废料处理制度,制度必须规定废水要如何处理排放,固体垃圾要集中堆放但什么地方,对环境有影响的废料要经过什么工序以后再进行排放,这种详细的制度保障有助于施工方对各种施工废料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减少施工废料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在废料处理角度实现土建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在实际施工废料拆除过程中往往还存在一种情况,那就是对建筑结构较好的建筑废料的处理,对这种废料我们传统的处理方式常是下次施工能直接用的就存放起来下次继续使用,如果施工零件存在一点破损影响下一次使用的就直接丢掉,传统的废料拆除工作从来不存在“废料修复”这道工序,由此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建立废料修复体系,在实际废料拆除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材料的持续利用进行深入探究,对工程结构比较好,只是存在一点点小瑕疵的废料进行“变废为宝”处理,这种处理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施工成本,节约施工用料,从而实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4.6施工资源的合理利用
这里说的施工资源指的不仅仅是施工过程中所用到的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更是包括在实际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用到的其他物质资源和新型能源资源,由于土建工程规模普遍比较大,因此在整个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所用到的资源量也是巨大的,如果不加节制地进行资源利用的话那整个土建工程将变成资源的无底洞,既不经济又不环保,无意义的增加资源使用量,除了增添人的负担以外没有其他意义,但如果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合理运用所带来的将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效益的提升,其带来的更加深远的影响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可以用大面积绿化的方式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多余的土地面积全部用于绿化,这样不仅可以创设独特的小区景观而且能够美化小区居民的居住环境。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土建工程设计去开发绿色可再生资源,再将这部分资源用于小区实际生活生产,长期下去甚至可以在小区内实现一个小范围的资源循环系统,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实际资源利用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合理运用并不等于节省运用,对资源的合理运用也必须以满足人们实际生产生活为大前提,一味地节约虽然能够减少资源使用量,但也会大大降低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幸福感,往往得不偿失。
土木工程与建筑工程范文5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结构;安全性;耐久性
1 注重安全性设计
建筑行业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质量第一,安全第一,因此,结构的设计就显的尤为的重要。结构设计关键就是防止地震的倒塌以保证安全。工程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设计师的结构设计,但同时也建造了标准的问题,并且还具有结构合理的使用和维护和密切相关的检测。目前,建筑部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安全管理水平比较低,与国际上同类标准相比而言比较高,也能较少的发生意外,即使有重大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灾难,损失相对来说也比较小。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规范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牢固性差,没有足够的承载结构。整体结构的公司施工安全,是土木工程和建筑结构的安全设计为第一考虑的,安全持续稳定,甚至当建筑有局部的损伤也不会造成其他损坏或者是更大范围的连续损伤以及崩溃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悲剧,它是安全设计应用中最具有的基本能力。结构的完整性主要是依靠结构具有良好的延性和必要的冗突,因此,即使是爆炸或者是地震灾害,损失程度也可以减少到最低,因此,土木工程的结构应注重设计,并且防患于未然。
2 整体结构的牢固性
除了结构应该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结构以及完整性。完整性的结构是某处出现局部损伤不会导致大范围连续的破坏而出现倒塌的能力,或者是结构不应该出现,造成过度的损害。结构完整性主要依靠结构具有良好的延性和必要的冗余,用来应对地震灾害,爆炸荷载或由于人为错误,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可以减少灾害损失。结构耐久性与安全性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和施工规范,侧重于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强度要求,其中的作用的环境因素(如干、湿,冻结大气侵蚀和工程在水,土壤侵蚀的有害化学介质)的耐久性要求相对来说较少注意到。混凝土结构由于钢筋锈蚀或混合和侵蚀导致结构安全事故,其严重程度已远远超过因为结构承载力安全水平的伤害,所以这个问题是我们必须重视的。结构的耐久性所要注意的几点:
2.1 所有的设计均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
2.2 所有设计都需要主动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规和标准进行及时监督。
2.3 土木工程,必须要定期按照规定进行安全测试。
2.4 完善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要以人为本,注重管理与科学管理相结合,逐步的淡化技术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并且鼓励科技的创新和技术的进步
2.5 建立起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建造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的标准,对工程失败的风险多加注意,增加社会的财富和资源的意识,并且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的认识和正确的方向。无论是何时何地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保持同步,审查土木结构的工程设计规范的安全性,耐久性的标准,建议有关主管的部门和研究机构进行实事求是的组织论证,然后在建筑结构安全设置的水平上,要集思广益,从不同的观点,规定有真正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3 结构安全性是结构防止倒塌破坏的能力.
这是最重要的质量指标,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结构设计和施工标准,并正确使用维修与测试的结构。
3.1 工程设计规范在中国建筑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低。在建筑结构工程设计,结构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安全系数范围定位,结构工程,结构工程整体坚固耐用等。土木结构工程设计规范的安全设计和设置标准,总体上比国外同类标准低。
3.2 土木结构工程设计规范的整体牢固性差。土木工程结构除了结构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结构性和完整性。完整性的结构是某处出现局部损伤不会导致大范围连续破坏倒塌和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或者是造成过度的损害。结构完整性主要依靠结构具有良好的延性和必要的冗余,用来应对地震灾害,爆炸荷载或由于人为的错误,所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可以减少灾害的损失。但我国在这方面的问题并不少见,因火灾,地震,造成损害的整体倒塌另人瞩目,尤其是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土壤承载力较差的地区,范围内的建筑工程设计不重视设计和建立之前的论证与安全等级,如果不适当提高人类的意识问题,那后果是令人震惊的。
3.3 土木工程结构耐久性差的安全意识,正确使用和保养的意识也比较差。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和施工规范当中,土木工程结构耐久性的重点放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强度的要求上,而面对的环境因素(如干、湿,冻结大气侵蚀和工程在水,土壤侵蚀的有害化学介质)耐久性的要求相对考虑较少或没有考虑,而且在许多方面并没有详细的规范。混凝土结构由于钢筋锈蚀、混凝土腐蚀造成的结构安全事故或降低土建结构的使用寿命问题都是非常普遍的,不仅是设计单位忽视它的严重性,用户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已远过于因结构的承载能力安全水平较低的危害了。
4 提高土木工程结构安全和结构的耐久性的建议
提高中国土木工程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与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是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结构复杂的基本要求。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也充分反映在土木工程结构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性和建筑的整体经济,甚至用户的综合使用成本。
4.1 建议国家和有关科研单位或组织,加强混凝土耐久性和特殊的环境条件下耐久性基础理论研究,并制定技术规范。
4.2 建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出有关的法规标准和监督措施。
4.3 建议政府在有关结构安全和耐久性和改善工程维修成本比例和大修基金。
4.4 土建工程,必须要定期的按照规定进行安全测试。也必须改变基础设施项目的缺点,建议的桥梁,隧道和其他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和建筑物,在其使用期强制性的定期安全检查。科学的编制相应的技术标准,为土木工程结构检测与评价建立从业人员注册制度和工作机制的资格认证和监督制度和常设机构。
4.5 完善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注重人性化管理,一体化的科学管理。技术规范的强制性逐步淡化,并且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的进步。
4.6 合理开发和设置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充分的发挥出耐力水平,注重工程失败的风险后果,增加社会财富和资源的意识,加强宣传,提高公众意识和正确的方向。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保持同步,重新审视土木工程结构安全性,耐久性设计并制定标准,并建议有关的部门和研究机构的工作组织表明,在建筑结构安全水平上,集思广益,收集出不同的意见,得出一个真正的有科学性,先进性和操作的规范。在设计规范上,我国不注重运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所以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物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
4.7 建议规范应充分考虑和注意的领域地质,气候差异,也就是考虑安全和纪律耐久性,并考虑的土木工程结构经济和未来的维护成本,以及无限度提高安全性和耐久性的标准。
5 结语
总之,土木工程和建筑结构的安全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能有一点点的大意。这样才会取得收获。如罗伯特?布朗宁说:“只要有梦想的土地,无论有多远,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
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与建筑工程范文6
关键词 专业学位研究生 全日制工程硕士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6.020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ost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ZHANG Jintao
(Graduate School of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scale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curriculum teaching situation of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In terms of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 capacity requirements and quality requirements and other aspects, which the master need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Discussing releted contents of the reform scheme about education . Coming up with several advises to complete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this field, to complete the system of professional degree and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masters.
Key words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full-time engineering masters; curriculum instruction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的主要途径。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其多样化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现象,我国提出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补充与转型,其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而这其中涉及面最广、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学位类型便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现有建筑类高校大多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涵盖建筑与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和环境工程等领域,目前人数已超过学术型研究生,占全日制研究生总数的50%以上,其中建筑与土木工程作为招生的主要领域拥有全日制研究生人数占工程硕士研究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为完善现有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机制,完善专业学位制度,推进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更好发展,本文针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及学科特点,提出本领域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建议。
1 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与条件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课程教学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与本科生不同的是,研究生课程教学不仅要掌握广泛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在此基础上加深与巩固,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更要学会将基础理论运用于工程实际从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解决工程实际和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而知识又以课程的形式传递,因此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也成为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
近几年,建筑类高校相继提出了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建筑类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新目标,对研究生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许多高校正以课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推动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性环节,自然也要符合相应的专业特点。
现有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基本为招生学科的相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生源质量较好。建筑类高校课程设置不仅总体上符合研究生课程体系要求,能较好地体现研究生教育的特点,而且有明显的工科特点和建筑类学科的优势。目前建筑类高校研究生开设课程中学位课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学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选修课覆盖各专业门类并具有城建类高校的特色。另外为跨专业与同等学力人员开设的补修课能够体现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有利于学科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任课教师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较高,全部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
2 现有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从2009年开始实施,时间相对较短,和学术型研究生相比,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课程教学体系。目前,一些高校仍不能正确区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不能准确定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类型与特征。然而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又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正确认识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对于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至关重要。其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教学方式仍停留在本科阶段
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还沿用本科生的教学模式,不能正确认识研究生和本科生在知识培养与技能实践上的差异。针对不同的课程形式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大多数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忽视了研究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其和本科时期一样在学习上处于被动接受之中,这难免会对研究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影响。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无法实现对于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目的。
2.2 课程体系尚不完善
全日制工程硕士与传统工学硕士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紧跟工程实践,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而目前很多高校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设置的课程体系都不能符合这一学位类型的特点和目标,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性。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设计上不能做到与本科较好地衔接,经常会出现课程设置重复,或知识点衔接不上等问题。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大多照搬原有工学硕士的课程设计与课程内容。工学硕士与全日制工程硕士相比,课程体系相对局限于特定的学科范围之内,课程内容也相对单调,大部分课程以理论的阐述为主,这就忽视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特色和工程的实践应用特性,不利于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3 缺少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采取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也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培养目标,这其中企业导师对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更为关键性的作用。但在实际中,许多高校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并未发挥出双导师制度的优势,实践教学环节也并未落到实处。目前双导师制度在高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已基本建立,但由于企业导师几乎很少将时间和精力用于指导研究生上,使得学生大多数情况下都有校内导师指导,这就使得双导师制度过于形式化,失去了企业导师对研究生培养应有的价值。即便企业需要高校所提供的技术人才,学校与企业之前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仍然会使得全日制工程硕士失去许多工程实践的机会,也很难达到对其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4 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衡量
教师仍然是研究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工程实践经验对实现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都起着很大作用。与工学硕士相比,教师在向全日制工程硕士阐述基本理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工程实际,将理论转化为工程应用的方法。目前,高校对于研究生任课教师的选择条件很高,要求全部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然而也正是这样的高标准使得研究生任课教师大多脱离企业,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因此在教学工程中自然更加注重理论的阐述,而忽略了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这一现象与高校对教师的评定标准也是分不开的,高校对教师的评定重视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而对其工程实践经验相对忽视,难免导致教师在两者选择上有所偏向。
2.5 课程考核制度有待明确
课程考核是检验研究生课程学习后知识结构掌握和能力素质提升情况的一种有效途径。研究生课程考核以能全面反映研究生学习情况为目标,重视过程考核,达到通过考核促进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的目的。而目前现有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导致课程考核方式过于单一,考核内容和深度也一般过于随意,对课程考核及评价缺乏统一、完整、科学的机制。许多高校还存在着课程体系设置良好,课程实施和课程考核等环节过于随意的现象,有些重要的专业课程考核形式过于局限,难度也过于简单。除采用考试、论文等形式的考核方式,很少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业特点及对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能更加反映工程实践及应用的考核形式。①
3 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探讨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对更好实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上面所提到现有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主要针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出以下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3.1 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程体系
土木工程的全寿命周期可分为设计、建造和使用三个阶段,根据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这三个阶段的特点,确定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目标,即能够主持大型复杂结构的分析、计算与设计工作的工程设计师;能够解决重大工程施工关键技术问题、具有施工组织管理能力的工程建造师;能够开展大型土木工程检测与评估及工程事故分析处理的工程检测评估师。②
为达到培养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创新性、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应该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发掘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尝试采取互动开放模式、课堂论坛模式、探索式学习模式、虚拟现实教学等,提升课程学习中的教学互动。注重研究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研究生参与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加强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相结合。根据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对学科建设提出的要求,不断改进、完善课程教学内容。要更加注重加强研究生对前沿理论和科研成果的认识,使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成为一个不断发展与深化的过程。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课程体系的设置,既应符合社会对于研究生思想、理论及专业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又要因人而异,根据每个人的培养方向来制定。对于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既要体现其基础性、宽广性和系统性,又要注意把握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对于专业选修课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设与培养方向相适应的课程,工程设计类应开设关于结构设计软件、结构设计规范及结构建模方法的相关课程;工程建造类应开设有关施工组织与施工技术、工程建造管理等相关课程;工程检测评估类应开设结构检测鉴定、工程事故分析处理、既有结构可靠性评定等相关课程。对于专业创新实践既应体现其先进性和前沿性,又要有利于激发研究生自主学习兴趣,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3.2 明确培养模式,重视实践创新
在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很大作用,只有具有扎实的数学、力学基础,才能胜任工程设计、施工、检测等高级技术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科交叉性也越来越有所体现,各种新兴学科在工程领域有着越来越多的应用,因此更应该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到传统土木工程中,通过不断实践培养适应时展的创新型人才。③
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是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因此其培养模式也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课程也从课堂到企业随着主体的改变发生变化。学校课堂在研究生基础构建阶段起着非重要的作用,通过开设哲学、职业道德与素养、土木工程基础理论等课程解决研究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素养的培养问题;校内导师在研究生专业实践阶段起着很大作用,通过开设专业前沿课程、直接参加工程实践等解决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而企业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创新与实践,通过面向工程进行工程设计、新技术研发等解决研究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问题。
对于专业技能的培训,应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根据培养目标共同为研究生选择实习基地。工程设计类研究生选择大型设计院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熟悉掌握设计方案制定、大型分析软件的使用、复杂结构计算分析、设计规范应用及工程表达;工程建造类研究生选择大型施工企业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学习施工方案制定、施工疑难问题处理、关键技术研发和施工过程的安全控制;工程检测类研究生选择大型工矿企业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学习检测方案制定、计算分析与评估、检测技术开发和病害分析与处理。
鼓励教师自编特色教材,开发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课件,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积极进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鼓励和发展外语或双语教学,积极引进和使用国内外高水平优秀教材、原版教材。充分利用学校各学科的教学服务平台和实验设备,提高研究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邀请企业导师、外聘导师指导实践性教学,利用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及行业资源丰富实践性教学内容。
3.3 提升教师能力,完善管理机制
研究生课程教学不同于本科生,教师在讲解课程基本理论与实际中,更应注重对研究生知识获取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明确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的聘任条件及方法,研究生任课教师一般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并且授课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熟悉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支持教师合作开发、开设课程,鼓励国际和跨学科合作。建设教学交流和教学技能培训平台,有计划地开展经验交流与培训活动。④
加大对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激励与支持,加大对教师承担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的资助力度,对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提高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在教师绩效工资分配中的比重,将承担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的成果、工作量以及质量评价结果列入相关系列教师考评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
课程考核是检验研究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然而,课程属性和学科特点的不同,导致考核方式不尽相同,考试和提交专题报告相结合。多样、有效、可操作的考核形式对于加强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尤为重要。通过课程考核也可以促使研究生积极主动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的改进。除了相关课程考核,还要探索建立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结合研究生中期考核,对研究生经过课程学习后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是否达到规定要求进行综合考核,针对考核结果分流或淘汰一部分学生。
健全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机制,教学管理文件要对研究生教学环节全覆盖。建立以教学督导为主、研究生评教为辅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监督机制,对研究生教学活动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建立严格规范的课程审查与淘汰机制,对已开设的研究生课程的开课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定期审查,并根据审查结果对课程及时进行调整。⑤
4 结语
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生产物,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陪养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是要保证其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首要环节,仍然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全面深入的课程教学改革是有必要的。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把握教学方式的改进、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创新的培养以及管理机制的完善,与此同时借鉴其他高校在本领域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功经验。通过不断地探索与改革,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注释
① 朱丽华,史庆轩,任瑞,张维华.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4):112-115.
② 景静姝,王玉琨,刘鉴汶.高等院校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问题探讨[J].理论导刊,2007(5):97-99.
③ 陈伟,张季如,万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1):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