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特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木工程专业特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木工程专业特色

土木工程专业特色范文1

关键词:地方高校;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办学优势;办学特色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良好的就业形势促使全国开办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已有400多所,在校生规模达20余万人[1]。但随着人才保有量的日益饱和,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面临着较国家高校和专业高校更大的发展困境,因此,对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二、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困境

(一)学科发展地位之困。在地方综合性高校中,土木工程专业多数属于非主干专业,办学历史短、师资力量弱,加之其工程类学科的科研弱势,科研成果相对也较少,在综合性高校里长期处于“弱势群体”,投入长期不足。同时,所在城市经济和发展条件的限制,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先进实验设备的购置方面,均无法与财力雄厚的国家高校和能够充分认识到土木工程专业发展重要性的专业院校相比,教学质量的提升压力巨大。

(二)学科发展定位之困。地方综合性高校多以普通本科教育层次为主,土木工程专业在发展地位上处于重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与高等专科学校土木工程相关专业之间,因此,其发展空间亦受到两者的夹挤[2]。在发展定位上,既无法与重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争科研,又无法降低层次与专科学校争实践,在发展定位上处于“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境地。

(三)师资引进之困。土木工程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工程学科,在国家“大兴土木”的背景下,高学历、高资历的高端人才集中在工程领域和重点科研院校中,收入不菲。地方综合性高校的工资收入往往无法吸引到足够的高端人才,加之人才引进上客观存在的“马太效应”,高端人才往往更愿意受聘于重点高校,客观上更是限制了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发展层次的提高。

(四)培养模式之困。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土木工程专业由于其专业领域门类的丰富性,是地方综合性高校“宽口径、厚基础”通才式教育的一个理想蓝本。但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在“强调通才教育、弱化专才教育”的培养模式下,往往也会带来很多问题。

三、发展困境的求解

长江大学作为一所典型的地方综合性高校,自1987年开办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以来,在办学过程中一直在致力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以该校为例,对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办学优势与特色进行研究,为其它类似高校的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一)以生产促科研,以实力提地位。土木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实践学科,其特色在于在实践性,而且,往往是实践经验越丰富的教师,在教学时越受到学生的喜欢,越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长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确定了以设计研究院发展作为教学的补充的思路,通过设计研究院的建设,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相应的平台。目前长江大学设计研究院已具有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工程勘查乙级资质,有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4人,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师8人。设计院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教师的收入,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同时,“双师型”教师丰富的实践工程经验和理论经验,即增强了教学效果,也提高了设计竞争力;设计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习平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提升了办学实力。

(二)以差异寻特色,以特色构优势。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发展由于其自身的特色,优势有三:一是地方的概念明确了其服务的主体区域,二是综合性高校的社会和行业资源为其发展提供了办学特色的灵感,三是普通高校的校情决定了学生有着比国家重点高校更好的就业心态和较专科生更为广阔的专业基础。长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以此为视野,明确了自身的发展定位。

(三)以层次定模式,因材施教。伴随着高校的扩招浪潮,目前地方综合性高校的学生普遍已不再是以前的“精英式”人才,因此无法将学生的主体培养定位于科研型人才,但也不能因为市场压力而走职业化教育的路子。在确定培养模式时,长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在低年级时,坚持以“大土木”方向培养,而在高年级时,则因材施教,通过对学生能力及发展意向的摸底,将学生分为3种发展类型,对不同学生在素质培养、能力培养上有不同的侧重。

(四)以实践促教学,产学研协调发展。根据土木工程学科的特点和长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专业特色,该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合作教育之路,大胆的采用了“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4]”的模式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试验,将暑假定位为“实践学期”,低年级由学校教师和合作单位的“实践导师”进行引导,高年级则针对专业培养模式的不同,由教师协助安排相应的实践工作岗位,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四、结语

通过对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发展困境的分析,结合长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在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办学过程中,应该不等不靠,通过内部挖潜来提升专业地位,寻找发展机遇;同时,通过正确认识地域特色、学校特色及专业特色给学科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正确定位;最后,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因材施教,走“工学交替”的合作教育之路,制定合理的培养模式。通过以上举措,将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和学校的专业声誉,形成办学优势与特色,促进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专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福昌. 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与执业资格制度关系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08(3): 1-6.

[2] 袁剑波,郑健龙. 土木工程专业发展中面临的风险与对策[J]. 中国高教研究,2003(6):84-85

土木工程专业特色范文2

关键词: 西部地方高校 土木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1.西部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1.1土木工程专业起步较晚。

西部地区地方高校虽然较多,但土木工程专业起步较晚。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两个:①历史原因导致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办学理念没有随着时展即时转变过来,仍旧沉迷于自己相对成熟的文理科专业办学模式,延误了土木工程专业开设;②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要求较高,讲求的是工程实际,其师资水平、实践条件等,制约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开办。

1.2土木工程专业办学特色不明显。

少数西部地方高校或是由于观念问题,或是由于财力问题,或是由于经验问题,虽然开设了土木工程专业,但要么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仓促上马,要么照搬重点院校的办学模式,大都没能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不适应西部经济大发展的需要。如湖南省西部地区地方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大多属于此类状况。

1.3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工程实际能力较弱。

社会实际需要的是具备扎实工程实际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即用人单位不需要岗前培训就能单当一面地胜任工程各项任务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受传统文理教学模式的影响,西部地区许多地方高校,没有找到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相匹配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既不像重点院校的精英人才,又不能很快适应工程实际需要,客观上导致了学生就业困难。

2.西部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足

2.1办学理念滞后延误了土木工程专业开设。

西部地区许多地方高校是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建立并成长起来的,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高校更是如此。由于西部地区长期的经济不发达,信息较落后,思想较保守,人才较缺乏等原因,西部地方高校的办学理念也以稳扎稳打见长。当经济发达地区都在大力培养工科专业人才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时,西部地方高校仍然坚守着传统的文理阵地。办学理念的滞后使土木工程专业的开设延误。国家现在已经意识到并重视这一问题,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帮助西部地方高校,如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已成为吉首大学的对口扶持单位。

2.2财力薄弱导致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不完备。

土木工程专业是为解决工程实际而开设的,其有别于其他专业的最大之处在于,该专业必须有完备的实践教学条件供学生训练,包括实验室、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等方面。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撑。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西部高校的财力显得更弱,尤其是在高校经费自筹的当下。这种短期内需要大量经费投入的专业,使得不少西部地方高校心有余而力不足,反映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便是用理科实验替代工科实践或干脆减少实践环节,其后果是工科专业成为理科专业,受害的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以及大量需要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西部地区。

2.3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土木工程专业发展。

西部地区的诸多区域劣势,如科技水平偏低、经济久发达等,使得西部地区难以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也难以稳定已有的专业队伍。这种现象在西部地方高校更是普遍存在。面对如此两难局面,西部地方高校大多从原有的师资队伍中选拔与土木工程专业相近的老师,采用进修等方式培养成自己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师。这种模式培养出的教师,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论教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毕业论文等却难以胜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锻炼。西部地方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其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瓶颈。

2.4客观因素使得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偏低。

西部经济久发达的地域、西部地方高校办学艰难、土木工程专业办学积淀不深、师资队伍结构失衡等客观因素,导致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厚基础,宽口径”,但难以“强能力”。这种培养模式下毕业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其属性介于理科与工科之间,毕业后不能立即独当一面,大都需要一年以上的转型期,增加了学生就业压力,也增加了企业的培养成本,延缓了学生迅速发展的进程。此种培养模式唯一的优点就是,造就了一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考研高手。因为相对就业而言,研究生录取在实际操作方面要求较低。

3.西部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3.1以土木工程等工科专业办学,提高西部地方高校的核心力。

高等教育改革以来,办学观念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国家经济飞速发展,需要大量工程技术人员,重点院校已率先大力发展工科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便是其中优先发展的专业之一,这从各高等院校热门专业目录中可以看出。西部地方高校作为西部最直接的人才培养基地,也应及时跟上时代步伐,转变办学观念,着手发展工科专业。在如此大环境下,一些西部地方高校也相继行动起来,如吉首大学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工科专业,适度申报文理专业”,而土木工程专业便位列其中。

3.2以实践基地建设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办学的保证。

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应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此,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1]。重点有:①加强校内土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材料力学实验室、建筑测量实验室、建筑材料试验室、土工实验室、建筑施工模拟实验室等是土木工程专业不可或缺的。校内实验设施可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方便、及时地互相结合和交融,在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上起到了重要作用。②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如吉首大学已有十多家建筑企业、公司成为该校长期稳定的实验、实习基地。学生除在这些土木工程类的企业、公司进行真刀真枪演练之外,还可以进行“顶岗”实践,真正达到增强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③开展网络虚拟岛计划。学生在计算机上创立自己的虚拟岛,二年级学生在岛上进行规划,如布置建筑物、道路、桥梁、地下设施等,三、四年级学生对它们进行设计或虚拟施工[2]。学生在实施虚拟岛计划过程,对木工程领域有了全面的认识,规划、设计、施工、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弥补了实践条件的不足,既经济又环保,体现了绿色工程的思想。

3.3以“双师”型队伍充实土木工程专业教学阵地。

培养土木工程专业类的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是关键性因素。没有工程经验、工程素质的教师队伍,在讲授工程技术知识时,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素质结构的调整,构建具有工程特色的教师队伍,即工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以满足培养工程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3]。

西部地方高校大部分从事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教师没有工程实际经验,容易造成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的脱节。在高学历高职称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难以引进的前提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可采取以下途径:①鼓励教师考取注册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师等注册资格证书。高校教师要考取注册资格证书要求有两年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学校应为其创造条件。②从当地建设、规划等相关部门引进具有注册资格证及工程实践经验的人员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老师。高校对人才引进大多设有硕士、博士等学历门槛,为满足教学需求,应适当降低这部分人员引进的门槛。③与重点院校及当地建设、规划等相关部门合作办学。利用他们的资源弥补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的不足,带动自身发展。如吉首大学与中山大学、中南大学等签约了对口支援协议,与张家界国土、设计、规划、环境等六部门签约了联合办学协议。

3.4以工程实战训练培养学生工程实际能力。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核心包括基本技能(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技能(从事具体职业岗位的专业工作中所具备的能力)、综合技能(基于专业和职业岗位的综合应用实践能力)及职业技能(从事某一工种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四大模块[4]。搭建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战平台是提高学生工程实际能力的必备措施,具体有:①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理论课学时适当缩短,实践课程学时尽量延长,以保证学生实战训练时间;②实验课程以综合应用型为主,基础型为辅,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实践课程到工程现场进行,让学生参与工程的设计、规划、施工、管理等全过程,并运用专业知识协同工程管理人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④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并鼓励学生在大二时独自进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循序渐进地锻炼学生的科研水平及独自开展工作的能力;⑤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要结合工程实际进行,以当地工程实际的效果作为成绩的最终评判标准。

4.结语

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在办学观念、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学生工程实际能力偏低,但只要改变办学观念,大力发展社会实际需要的土木工程等工科专业,就一定会为广大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培养出合格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文仲,李广军,孙佳明.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世纪桥,2007,(146):99-101.

[2]吴瑾,程吉昕.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及其特点[J].2004,13,(4):87-89.

[3]郭建博.地方师范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27,(1):111-114.

土木工程专业特色范文3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能力;创新能力

一、前言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覆盖面广,与其它学科关联较多、融合紧密的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要体现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突出“适应性宽、动手能力强、富有创造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丰厚的理论基础,开阔的知识视野,能跟上未来科技发展的步伐。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土木工程人才,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始终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土建专业人才为育人目标,通过打造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构建科技活动体系、发挥学术竞赛作用,联合企业社会力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育“善创想、敢创新、能创业”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学生,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成效显著。

二、广东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要求是:“既有扎实基础,又有知识拓宽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立足于广东,面向全国,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掌握现代化土木工程技术,具有创新精神的土木工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方面,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适应广、后劲足”等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特征的要求,重视创新创业意识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实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创造条件。

三、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路径

为了实现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院始终坚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同时把学生思想工作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立体式的人才培养路径。

(一)第一课堂:培养学生宽厚的专业知识

1、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发挥学科潜力。从事土木工程的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数理化、外语、材料性能、结构、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知识积累以及技术发展的速度都很快,学生在校短短几年时间里所学到的知识远远不够,加之目前有些课本教材内容的滞后性,使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可能面临老化的危险。为开放国内建筑市场的需要,建设部对建筑工程勘察设计及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进行重大调整,国家大力提倡绿色建筑设计、施工,为了解决能源,在民用建筑工程领域进行建筑节能强制性设计,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与国际建筑市场接轨,而这些较新的知识内容学生通过教材是学习不到的,这就需要通过讲授专题,扩大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求学生不但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稳固,而且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技术创新能力,有在实践中发展工程技术学科的潜力,更好地在高科技发展中立足,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2、明确工程技术应用方向,构造专业知识结构。拓宽专业知识,是多年来教育界不断研讨的课题。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广泛的知识覆盖范围和知识内涵,因此,在培养目标上要确立宽窄合适的技术应用方向,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从专业结构模式方面探讨,可以结合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知识,综合分析研究课程设置,拓宽土木工程知识面和生产施工工艺过程。尤其是目前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分配去了施工单位的现实情况,更应该加强学生对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设计等方面内容的学习,在施工技术的教学上,应当考虑到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增加大学生去施工现场从事实践活动的教学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3、拓宽知识面,培养实用型人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要求,土木专业人才在社会中角色随时间发展而改变。一份报告表明“土木工程学生毕业后的5~10年内可能从事技术工作,10~15年后从事经济管理方面工作的会占较大的比重,20年以后社会问题的重要性将会突出出来”。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土木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直接从事管理工作和经济活动,而且要具有一定社会活动能力,这就需要在专业调整中考虑到工科和文科知识的兼容,紧跟时代的发展和根据中国同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应付未来环境变化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二)第二课堂:培养学生扎实的创新能力

1、联动师生,打造平台培育创新意识。学院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组织化的管理与创新氛围的营造为支撑,成立了学生创新工作室,延伸课堂教育,打造专有平台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创新基础能力。学生创新工作室脱胎于学院的兴趣社团“创想工作室”,聚集了具有科研兴趣与实践热情的学生,形成一定的群众基础。学生创新工作室接受本科生与研究生创新创业团队进驻,为学生提供办公设备与实验条件,便于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或者项目研发。通过指导教师的教育、启发与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促进与竞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与创造潜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创新品格与团队协作精神。

2、构建体系,丰富活动强化创新能力。学院积极承办学校学术科技节活动,并始终以“专业特色显、科技含量高、文化氛围浓”为导向,学院策划举办了一系列学生学术科技创新与创意文化活动,通过整合提升,创办了系列活动品牌“鲁班节”,以我国古代著名的土木工匠、发明家鲁班命名,旨在弘扬善于发明创造的“鲁班精神”,鼓励广大学子培育科学创新精神,增强实践动手的能力。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改革,“鲁班节”科技创新系列活动已形成力学架构大赛为核心,多项与专业相对接的比赛并存的活动体系。

3、以赛代培,拓展渠道孵化创新项目。除了搭建课外科技活动平台,营造浓厚的创新实践氛围,学院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例如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测绘工程测量技能大赛、中南地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竞赛、“广厦杯”粤港澳高校结构涉及信息技术大赛、广东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国家级、省级竞赛。学院以参赛为契机,检验育人成果,拓展育人途径,进一步提升同学们运用理论知识,实际动手操作,凝练创新成果等方面的能力,全面增强综合素质。依托各类比赛,学院开展赛事宣讲、专业辅导、优秀作品展示与评比表彰等,有效提升各项赛事的群众基础。此外,选拔一批创意好、技术含量与实用价值高的学生作品,组织专家教授进行重点技术指导与资金资源支持,参加“挑战杯”竞赛等重点国家级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

4、协同校企,聚集资源助推创新成果。学院积极开拓途径,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建立多个校外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协同社会力量,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学生的整体创新与实践能力,吸收企业资金赞助,用于支持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表彰优秀学生等。在我院的推动下,学校与广东中山环宇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外实习基地),中心成立十多年来,为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学生开展实习实训、参与科技竞赛等提供了活动场地、实验设备、学习模具、企业导师、后勤服务等环境与人员保障,成为我院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重要平台。组织学生参与各类企业实践实习活动,或依托企业生产需求开展科研项目,邀请企业技术及管理人员为学生做主题讲座或项目指导,通过多项举措引入企业加入学生创新培养,引导学生开展贴近生产及研发需求的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与企业的沟通,解决学生创新资源及活动不足的难题,开创学生、学院与企业共建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基于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

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强调学生应做一个“又土又木”的专业人才。一方面,要求学生学好“土木”专业课程,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为人处世上也要体现“土木”特色。其中,以“土”为本,要求学生要接地气,少一些花哨的“洋气”,多一些脚踏实地的“土气”;以“木”为魂,要求学生要懂得“木讷”的精髓,孔子曰“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土木专业的“木”就是要做一个“木讷”的人才,即“纳言、敏行”。

四、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

我院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式人才培养,学生培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近年来,我院本科生成功申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0多项,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数学竞赛、力学竞赛、结构设计大赛、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等各种竞赛中等课外科技竞赛和实践活动,综合能力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和提高。学院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先后在相关大型企业建立了多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始终立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与专业相关的行业领域保持紧密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就业服务形式,增强就业工作成效,助力广大同学充分挖掘自身优势,顺利走上工岗位,开创美好未来,总体就业率连续五年达到99%以上。

参考文献

[1]唐艳娟等.“专业竞赛”在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石河子大学水建学院为例[J].中国西部科技,2013,(01):105-106.

[2]付云松等.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规格探究[J].大学教育,2015,(10):134-136

[3]陈爱玖等.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5,(01):1-3.

土木工程专业特色范文4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建设;应用型人才;特色名校建设

项目来源: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及《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年)》(鲁教高字[2011] 1号)的要求,为加强对高等学校的分类指导,强化内涵和特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名校带动作用,增强高等教育服务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在地方高校中遴选一批应用基础型、应用型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进行重点建设。2012年,青岛农业大学成为了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首批立项建设单位,而建筑工程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是我校重点建设的十五个专业之一。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为学生学习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原理、土木工程施工、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等后续专业课奠定了工程材料基础知识,在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中发挥构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作用。因此,如何通过对该课程不断的改革和优化,以期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教学工作者必需长期坚持的工作。[1]-[3]

一、《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繁杂、逻辑衔接较差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繁杂,涉及工程中众多工程材料,包括水泥、石灰、石膏等无机胶凝材料、混凝土、建筑砂浆、建筑钢材、木材等10多类材料。对于每一种材料在建筑过程中均有所体现,同r每一种材料又是相对独立的,各类材料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叙述性内容偏多,知识点之间衔接不紧密,逻辑性较差。因此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各种建筑材料,灵活使用。对于长期以来适应逻辑推理的学习与思维方法,且对于建造过程又缺乏实际体验的学生来说,会感觉课堂教学枯燥无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这种状况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2.教材内容相对滞后、且版本多难以统一

近年来,土木工程领域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各类技术标准不断推陈出新。同时, 由于教材的编制和出版周期较长,教材的内容往往滞后于技术标准的推出,落后于工程实际。 另外,目前《土木工程材料》教材版本多,有些教材内容叙述性强,概念偏多,有些理论推导及公式类内容较多,而有些则偏重工程实际,对材料的结构组成、理论分析方面叙述偏少。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3.教学方法单一、已不适应教学目标的要求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按照主要的工程材料划分章节、组织教学进程,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得学生学习起来单调乏味,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差,易使学生对课程理解不深、应用不灵活,最终导致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面知识和能力的欠缺,甚至认为“材料课的学习就是背诵记忆”。尤为重要的是学生很难掌握课程的重点,总感觉所有的内容似乎都是重点、都需要掌握,学生认为这门课程既难以记忆又难以理解,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另外,由于《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涉及材料的性能检测及工程应用,实践性强,应用强,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充分展示材料的外观特征、技术性质指标及工程应用,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4.考核内容及形式过于单一

闭卷的书面考试仍然是目前最主要、有时甚至是唯一对学生考核的形式。由此造成了学生“考前背,考后忘”的现象。

5.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周期长,开设繁琐

传统的材料试验都是随着课程进度而进行的课 中实验,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实验与理论课同步进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及时消化和理解,但是由于受时间所限,只适合开设一些耗时短的验证性实验,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往往由于过程繁琐、费时费力、周期长而受到限制。

因此,传统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远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进行全方位改革。

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优化教学内容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内容应紧跟行业发展动态,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可以适时讲授土木工程领域新材料、新技术、新标准。如在第二章“建筑金属材料”里,介绍日本已开发出LY225钢、LY100钢,美国生产出屈服点高达690N/mm2的可焊接合金钢板;在第四章“水泥混凝土及砂浆”里,讲解国内外混凝土技术新进展。通过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新信息,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积极参与教材编写,实时更新教材

由于材料科学的自身特点(如发展快、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使得教材必需适时更新,需要选择版本较新且内容具有前瞻性的教材。因此,本教研组作为副主编单位积极与其他高校合作, 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土木工程专业方向学生的定位,编写了内容新颖、知识面广、不断融入新型材料内容、相对系统、注重基础知识并且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教材。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涉及材料种类繁多,不同材料有不同的外观特征、性能特点和适用范围,单纯的板书教学效果不佳,只有通过采用立体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采用案例教学法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目标是应用技能型人才。在教学内容中不断融入工程实例,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及学校对学生的的培养目标,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注意基本理论知识与工程具体实践的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分析和发展的思路来看待现有的材料,掌握各种材料的性能,并正确使用各种土木工程材料,做到举一反三,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讲解混凝土掺和料这一节时,先列举各种掺和料在大型工程中的应用,如粉煤灰在三峡大坝中的应用。然后让同学们观看粉煤灰、矿渣及硅灰的微观照片,并比较三者问的相貌特征差异。采用表格的形式给出三者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当这三种掺和料用于水泥混凝土时,对混凝土流动性、强度的影响等。

(2)合理有效利用先进教学手段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涉及材料种类繁多,知识面广,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课时间较早,学生又是初次接触专业知识,感性认知较少,教师授课也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另外有些材料的性状特点等需要很多时间解释,如果辅以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手段,通过计算机动态模拟并配合适当的声、光、图和文字等,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生动的知识,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且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但多媒体等的使用容易使部分学生思想不集中,应将多媒体和传统的板书相结合授课是最理想的教学方法。还有,教师个人可建立自己的教学网站,通过教学网络,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网上互动和答疑。

4.革新考评方式

在考核方式上,改变传统的、单一的闭卷考试模式,实施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模式。虽然学生成绩构成仍为:考勤10%/平r20%/考试70%,但体现了“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知识、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课堂答辩、小测验等内容,闭卷考试注重能力考核,增加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案例题型。例如“某工程实际施工中,石灰砂浆粉刷过的墙壁出现了鼓包开裂现象,试分析原因并提出如何防止这样的现象再次出现”、“某大体积的混凝土工程,浇注两周后拆模,发现挡墙有多道贯穿型的纵向裂缝,试分析其原因。”等与实际工程相关联的内容。

5. 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土木工程材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该课程中又一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理论课不能替代的作用。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环节上也要不断改革和探索。首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削减验证性实验,整合综合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开辟应用研究型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型实验一综合型实验一应用研究型实验”多层次递进式的实验教学体系。例如开设混凝土强度试验时,让学生选择所配混凝土的品种以及强度标号并计算混凝土的配合比,按照实验规范成型混凝土试件,测定其强度。这样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配合比的知识设计混凝土,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授课教师可以拟定一些试验研究题目供学生参考和选择,或让学生参与到科研或科技开发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科研水平。例如,学生以目前研究比较热门的高性能混凝土为试验对象,自己配制混凝土并检测其强度和耐久性。

三、结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国未来大多数高等学校发展的趋势,其本质是工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本专业工程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窗口及平台。只有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采用以培养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和复合式考核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养成,才能培养出复合型、高素质、满足未来需要的优秀工程应用型人才。相信通过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水平会有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安明矗余自若.土木工程材料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 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102-105.

[2]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12):67-70.

土木工程专业特色范文5

[关键词]土木工程 应用型 实践 教学基地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预计到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36%,中国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1]。而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实践教学主要载体,加强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产学研结合大势所趋[2]。目前我国高校就业形势严峻,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而同时企业却也存在招不到人的情况。一部分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想出国留学、考研深造和进设计院等,但随着本科毕业生越来越多,这些需求单位趋于饱和使得需求量越来越小,而从事建筑施工、监理、等行业,但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工程实际而无法胜任工作[3-4]。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含铁道与城市轨道、隧道与地下工程两个专业方向)虽然历史不太长,但发展十分迅速,做为东北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本科院校,2010年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一直非常重视实践教学质量,通过教学改革立项等方式不断推进实践教学研究,从整体上保证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以实践环节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科研及创新能力。

二、目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弊端

近年来,我国高校各土木工程专业一直都很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从各级领导到学院的各位老师,也深知实践教学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性,但也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端,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一)大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重理论轻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比较艰苦的行业,尤其是施工单位。而目前在校大学生大部分都是九零年左右的青少年,从小很少吃苦,对于施工一线的辛苦有点望而却步,虽有时参与到具体工程中,但也只是走马观花,徒有形式,认为只需要把课本上的内容学明白就行,将来工作后再具体实践也不迟,这是极端错误的一种认识[5]。

(二)实践教学模式存在弊端,内容形式单一

目前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进行授课,有些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理论讲授较多,让每位同学都参与的机会较少,教师在唱独角戏,没有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且由于近年来各高校扩招严重,学校的教学实验设备、场地等严重滞后,也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践教学基地大部分也是不太固定,每届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和实践结合机会不多,影响了学习效果。

(三)实习教学的短期性、分散性、低效性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一般安排3周左右的生产实习,时间较短,还没融入到实际生产中实习就结束了。而且目前大部分施工单位不愿接受学生集中实习,担心学生实习会影响工程进度,害怕出现安全事故。所以就分散指导和管理,实习效果常常要打折扣。

(四)缺少双师型教师

目前我国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存在着一个通病就是:强调高学历高学位,缺乏对教师工程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的要求。理论水平很高的缺乏实际经验,而有丰富实际经验的则学历和科研水平不一定高,而我国高校选择教师时通常偏重较高的科研理论水平。这些高学历的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经历过社会实践,缺乏工程素质,在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上底气不足或指导不到位,这个因素大大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我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举措与主要内容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做为国家特色专业,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的,并采取许多措施保证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效果,力求使我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有着鲜明特点、适应能力强,为我国的铁路建设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贡献。

(一)制定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造有力条件的培养方案

实施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2010版新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我们特意减少了理论课时,从2460学时减为2240学时,加强了实践环节的安排,实践环节学分由30学分提高到40学分,并对影响实践环节的教学环节进行了修改:比如将第8学期的两门选修课提前到第7学期,而将第七学期的生产实习调到第8学期,这样就使最后一学期就仅有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实践环节,没有理论教学,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而且学生除了在学校签订协议的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外,还鼓励学生到毕业签约单位实习半年或一年,这样相当于学生在正式毕业之前已经工多了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对于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建立校企战略合作机制,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良好的平台

近年来,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同行业内二十多家相关单位签订了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勘察设计单位和大连市政设计院、检测单位同辽宁省水工勘察设计院、施工单位同中铁九局中铁十三局、监理单位同大连天意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工程造价咨询同华东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企业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学生通过顶岗挂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企业还有优先选聘人才的机会。实习结束后,实习单位根据学生实习表现和学生意愿择优录取到单位工作,起到了双赢的效果。

(三)学生实习实践成绩双导师评价制度

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在实践教学基地完成的环节,成绩要由学校带队老师和实践教学基地指导老师共同协商确定,并充分尊重基地指导老师的意见。在合作企业开辟毕业论文答辩场。答辩委员会成员由学校教师和实践教学基地技术负责人组成,根据论文内容向学生随机提问,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量、工作态度和论文质量以及答辩中的表现给出成绩,而且实践基地指导教师成绩权重不低于50%。

(四)鼓励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合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平台

仅去年一年,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就和中铁九局大连工程处、中铁十三局一处、大连天意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签订了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为180余名学生安排了生产实习,并解决了50多名同学的毕业设计,其中30余名同学还和教学基地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使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在生产经营第一线学习到先进生产的前沿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打造学生毕业—上岗无缝对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科特殊性决定了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重要性。安全问题最重要。安全问题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永远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由于土木工程专业的特殊性,安全问题更不能掉以轻心。很多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实践,很主要的原因就是担心安全问题。借助振兴东北、大连市全域城市化的良好契机,积极和企业合作,做好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为我校服务地方经济、振兴东北培养出培养高素质的、符合国家特色专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辽宁省省级教改项目:铁道与城市轨道工程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辽教[2009]141号)

[参考文献]

[1]王文仲.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79-80;

[2]周莉.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56-157;

[3]夏建中.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浙江科技大学学报,2005,17(3):223-256;

[4]胡秀兰.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 2006,15(1):90-93;

土木工程专业特色范文6

>> 南华大学对核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现代土木工程特点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分析现代土木工程特点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现代土木工程特点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创新+工程实践”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新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英国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特点与启示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与构想 政产学研模式推动应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 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面向注册执业工程师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修订 典型欧美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比较研究 新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浅谈创新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以“卓越计划”为导向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土木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Rutgers University.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80[EB/OL]..

[5]Rutgers University.Rutgers Internship & Co-op Program (RICP)[EB/OL].http://careers.rutgers.edu/page.cfm?page_id=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