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雕刻的艺术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雕刻的艺术特点范文1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积累和创造出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民族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发生着变化,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民族特色也随本民族历史特征的发展而变化,各民族中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表现形式有着各自多种多样的艺术特点,能够很好地反应出一定时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在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出现,为展现区域民族文化特色,展现区域民族文化精神,有着其独特的、不可代替的艺术价值。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具有丰富的地域性文化内涵。我国地大物博,区域文化众多,是一个大群居、小聚居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区域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地域性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不同的变化和特点,石质景观雕塑艺术的地域性文化特色非常明显。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地域性文化还存在于各地区的石材和工艺上,由于各个地区的石材在质地、颜色、结构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使用中的方法和形式上也有所不同,也是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区域历史文化也随之变化,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下,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发展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石质景观雕刻艺术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历史文化发展变化的不朽丰碑。在现代景观环境的设计中融入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品,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树立良好的城市历史文化形象,增强人们的历史文化意识。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设计表达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鲜明的主题、丰富的文化内涵出现在景观环境中,对景观环境进行装饰与点缀,石质景观雕刻艺术承载着历史赋予它的艺术表现力、承载着历史发展演变的文化内涵,对现代景观环境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在空间环境中的布局、形态、功能都对景观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对景观环境及周边环境有着衬托、点缀的作用,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在景观环境中的表现形式、形态、数量、尺度、位置等等,对景观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在景观环境中的形式、职能、效果相互影响、密不可分。通过对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设计与放置,对景观环境营造进行服务,根据地形、地势及周边环境的空间分布,把握大环境中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空间尺度,根据局部环境景观的空间氛围和人们的视觉效果及小景观环境的空间美感,对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尺度大小进行设计与控制,做到合理、美观、大方、精致、实用。
雕刻的艺术特点范文2
食品雕刻分为花卉雕刻、动物雕刻、瓜雕等三大类,花卉雕刻是我们平时看的最多,用的最广的一种雕刻,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学习花卉雕刻掌握它的技法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花卉雕刻应用。
一、 如何以原料为基础,因势利导
在进行雕刻中,有主观和客观两种因素。比如,主观想像雕刻一只凤凰,但去选购原材料时,找不到预想的原料。而意外的遇到一个奇型的大萝卜,于是便触景生情,“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从原料的形状、大小、颜色、特点等,构思雕刻什么作品,什么姿态最适宜。审视这个奇型的大萝卜,认为它最适合雕刻一条“盘龙”。雕刻花卉也同样如此,如雕刻一束梅花,应该选择小萝卜,既细又长,没有必要再修刻基本形,利用原料的外形因势利导。雕刻白兰花用的原料是茭瓜,因为茭瓜的质地和颜色与大自然中的白兰花相近,花托用细葱套上,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雕刻月季花、牡丹花最理想的原料是心里美萝卜,也就是利用原料的颜色进行造型。学生在实习操作过程中只会主观的去雕刻一件作品。怎样利用原料的形状、大小、颜色、特点来进行雕刻还有待于加强,这个问题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学会的,教师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启发学生把原料中的“巧”贯穿于实践及作品中。
二、 以主题为基础,含蓄扣题
即根据需要和使用的目的,也就是什么场合,什么内容,什么主题来确定雕刻什么作品,如欢迎会、欢送会、庆功会、命名会、开业典礼、战友聚会、喜庆婚宴、合家团员宴、生日宴、老人祝寿宴等。不同的活动;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要求,以各自的主题为基础,考虑雕刻什么最适宜,什么样的花卉与什么样的动物相配艺术效果最佳。例如,内容是老年人的寿筵,主题是“祝寿”,雕刻一群仙鹤,配上月季花、牡丹花或用牡丹花组合成一个“寿”。十几只不同姿态的仙鹤,再牡丹花组成的“寿”字上飞翔、嬉戏。由于有了花卉雕刻的配合,使作品增添了艺术情趣,起到了美化、点题的作用。
三、 怎样把花卉雕刻应用到菜肴围边点缀中
花卉雕刻是一件艺术品,我们学习花卉雕刻的主要目的,是在烹饪宴席中使用。一是它可以提高宴席的档次,二是可以帮住菜肴增加美名,提高身价,为客人增加知识,寓食于乐趣。简易花卉雕刻是食品雕刻中比较容易学习的,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雕刻技法之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掌握。花卉雕刻作品能独立的存在、欣赏,也能与动物雕刻构成盆景,但最重要的还是运用到菜肴围边、点缀中,它起到美化、点缀菜肴,烘托宴席的作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餐饮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提高宴席的档次,提高菜肴身价,花卉雕刻起到了重要作用。如雕刻十朵梅花,加之黄瓜切成薄片围边装饰,再配上热菜,菜的档次就有了明显的提高。又如雕刻无数朵多瓣小花,组合在一起,变成一朵造型复杂的花卉,放在盘子中央点缀菜肴,让客人看上去这朵花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是有一定难度的,其实制作过程既简单又容易还具有一定的艺术效果。花卉雕刻学习不仅是技法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怎样运用、组合。如雕刻一朵荷花,光是荷花点缀菜肴不能起到最佳的艺术效果,需要组合,配上荷叶及蜻蜓,画面才能更加生动逼真。花卉雕刻应用,应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构图及色彩的配合。
四、怎样利用色彩进行雕刻
“色、香、味、形”是评价宴席菜肴的标准,色被排入第一位,是有一定道理的。一盘菜肴展示在客人面前,首先吸引客人的就是色彩,怎样利用色彩进行造型是食品美术课的重点。利用原料本身的色彩雕刻花卉。如雕刻牵牛花用白色的萝卜、花心用胡萝卜的橙色,这样雕刻好的花是白色的,边是绿色的(青萝卜皮),产生一种色彩对比美感。又如雕刻玫瑰花用紫红色的水果萝卜,成品给人逼真的感觉。又如雕刻柱顶用胡萝卜的橙色进行雕刻在配上白色的花心,给客人以艺术美感的享受。配色是教学难点,它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了解色彩基础知识,学会运用色彩进行雕刻。色与型的结合,是花卉雕刻的主要任务,如雕刻荷花用洋葱,因为洋葱表皮的颜色和纹路与大自然中荷花很接近,这样一朵造型逼真,色彩丰富的荷花就呈现在我们面前。实践证明我们一定要学会利用色彩来进行雕刻,以色取胜以色讨“巧”。
五、 花卉雕刻在其他方面应用
花卉雕刻在水果拼盘中的应用,水果拼盘是一门新兴的烹饪学科,它是宴席的结束语,也是宴席最后一道菜――果拼。利用各种原料水果进行花卉雕刻,它丰富了食品美术教学内容。如用果为原料雕刻大丽花作为水果拼盘附件,点缀果拼,淡黄色内质,红色皮,产生色彩的和谐美感,又如橙雕刻月季花,想法独特,有创新,既给了餐桌上客人以物质享受,同时又能得到精神的享受,还可以利用菠萝心来雕刻多瓣小花,美化点缀水果拼盘。水果拼盘因为有了花卉雕刻的点缀、美化,成了宴席中的一个亮点。花卉雕刻还可以应用到美食节中看台的布置,利用各种花卉雕刻的成品,设计制作一些插花作品,美化、点缀看台。如用胡萝卜雕刻几十朵梅花,配上造型优美的干树枝,“一枝独秀”插花艺术品即成。还可以雕刻各种各样的花卉,它给看台增添了色彩、内容。烹饪是一门艺术,在实践中得到了证实,花卉雕刻应用很广,我们在教学中将不断发现、创新。
雕刻的艺术特点范文3
1.题材内容的结合
东阳木雕与东阳竹根雕都是充分利用根的天然形状,对根进行研究和构思,雕刻各种人物、佛像、花鸟、山水等,形象生动,形态逼真,其题材的表现内容十分广泛。东阳竹根雕,更是继承了传统东阳木雕广泛的雕刻题材,如: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典文学、风流人物、宗教佛像,以及吉祥动物、鱼虫走兽、寄情花木、蔬果花卉等,经过创作者的精心设计、精雕细刻使得动物和人物形象等都惟妙惟肖。
东阳木雕的常见工艺品有宫灯、镜框、笔架、笔筒、首饰盒、储蓄罐以及家具雕刻等,而在东阳竹根雕艺术作品中,钟馗出游、十八应真游蓬莱、钟山夜巡、竹林七贤、三星献寿、八仙过海、钟馗嫁妹、陶渊明、东方朔、弥勒佛、狮子戏球、佛手瓜、葫芦、仙桃等都雕刻得十分逼真,此外尚有竹根壶、竹根船、竹根簪孑、竹根印章等品类和各种文房用具的笔洗、水丞、储物盒等,以及现代题材内容的渔舟、渔翁、渔篓等作品。东阳木雕和竹根雕,在题材内容上既有相通之处,也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内容广泛又丰富。
2.雕刻技法的结合
东阳木雕是采用自然形态的树根雕刻而成的木雕艺术品,而竹根雕则是以竹根为雕刻材料的竹雕工艺品。根雕艺术的创作,都需要创作者凭借经验,选择形态变化多样,生长自然的材料,进行构思,巧妙设计和精心雕琢制成根雕工艺品。二者在雕刻技艺上均采用减法造型的雕刻手段,相互借鉴,相辅相成。东阳竹根雕,更是吸收了传统东阳木雕的雕刻技艺,并继承了我国上海嘉定派竹根雕刻的工艺及风格,在雕刻技法的运用上,有东阳木雕的痕迹。
东阳竹根雕在传统东阳圆雕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了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半圆雕、阴雕等多种雕刻技法,为竹根雕的创作奠定了必要条件。其作品雕工精致,疏密有致、高底错落,在雕刻思路上天马行空不受约束,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
3.艺术表现手法的结合
雕刻的艺术特点范文4
关键词:传统建筑;装饰;雕塑
1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的木雕艺术
1.1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梁架木雕艺术
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骨架形式,梁架包括柱、梁、檩、枋、椽以及附属构件等,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精湛雕刻不仅满足了结构功能的特点,而且具有深刻的审美意义。梁架上的木雕一般是在梁、檩、天花和藻井中体现。古代中国建筑天花和藻井的装饰复杂而华丽,尤其是宫廷建筑中常用浮雕、线雕的工艺手法装饰龙纹或雕刻倒悬盘龙,用来营造宫廷建筑的华美之气。
1.2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檐下木雕艺术
檐是屋顶向旁伸出的边缘部分,由于檐下的结构异常复杂,其下的斗拱、额枋、雀替等构件也成为了能工巧匠们关注的焦点。
斗拱是传统建筑中以榫卯结构交错叠加而成的承托构件,到明清时期演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构件,匠师们常将其雕刻成龙头、凤首、象鼻等各种形象。额枋是用于建筑物檐柱柱头间的横向构件,具有承重的作用,浮雕、镂空雕、线雕是额枋部位的常用雕刻手法。雀替在传统建筑中位于柱头与梁、枋交搭处。其雕刻工艺以镂空雕刻为主,雕刻题材多选用花卉鸟雀和卷草龙凤。
1.3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门窗上的木雕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中,窗隔往往以拐子龙纹、菱花、直棂作为主要纹饰,而门上雕刻艺术最常出现在垂花门的“垂花柱”上。圆形的垂花柱多为莲花、摆柳等雕饰,而方形的垂花柱通常四周以“鬼脸”装饰,做四季花之类的雕饰。
不难看出,中国传统建筑上的木雕艺术不仅是宗教精神与哲学文化的融合,更加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
2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的石雕艺术
虽然中国古代建筑始终以木为主,砖石为辅,但对于古代建筑的台基、塔座、柱头、等石构件常施以装饰性的雕塑,以达到美化和突出建筑物的政治、宗教主题的目的。早在汉代瓦当上就出现了文字以及动植物的纹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带来丰富的素材,佛教雕刻艺术开始遍及全国,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均为中国建筑雕刻史上的绝世珍品。唐代以后,石刻艺术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这时的石刻分为立体雕和平雕两种,立体雕多为雕塑品,常见于屋脊上或建筑前方的动物雕塑,平面雕刻则多出现在建筑的外墙或石窟壁画中,造型生动、惟妙惟肖。宋辽时期建筑雕饰可分为雕刻和彩画两种。这一时期的雕刻柱础雕饰最多。元代砖石建筑发展迅猛,雕饰更为繁缛,内容丰富,天王像和各民族文字、经文咒语也成为了元代建筑石刻雕饰的题材。明清佛塔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建筑雕刻达到了颠峰,牌坊、石柱雕饰精彩绝伦,线条丰富而流畅,构图相当完美,曲阜孔庙大成殿的蟠龙石柱是明清建筑石刻的典范。
石雕艺术在历史的长流中不断的吸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着中国独特的美学文化,成为建筑历史上独特辉煌的一笔。
3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的砖雕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砖雕是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雕刻艺术手法主要有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雕等,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寺塔、房屋等建筑物的构件和墙面。由于南北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各地的民居砖雕在风格、手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也就造就了风格迥异的砖雕流派。
3.1徽州砖雕
因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封建礼法的制约,徽州民居不追求建筑的对称、工整和恢弘的气势,而以典雅、精工和秀逸见长。因此,徽州建筑在雕刻装饰上极尽工巧之能事,尤其是门楼、八字墙对砖雕运用,更是别具地方风味。徽州建筑的建筑立面常以浅刻、透雕、圆雕、捏塑等手法雕刻出独幅或成组的画面,在灰瓦粉墙的映衬下画面尤为突出,无论是立体化还是平面化的门罩这种雕刻艺术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徽州门楼砖雕、马头墙、深宅、天井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徽州民居建筑文化。
3.2扬州、苏州地区砖雕
雕刻的艺术特点范文5
1 菜雕课材料易得,便于收集
菜雕所采用的工具只要以各式刀具为主,材料则是我们北方常用的白菜、萝卜、土豆、胡萝卜或苹果等,这些都是本地常见的蔬果,同学们可以不用花钱就可以得到,或花很少的钱可以买全,这样开起课来条件充足,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特别适合学生的口味和家庭餐桌的装饰,可以说,菜雕是一门既经济又实用的一项技能。
2 菜雕制作方法简单易学,便于学生掌握
实验教材中菜雕课程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不但是绘画,而且通过工艺设计,扭、塑、刻、折、粘贴、编制制作等其他艺术形式,手段积极地采用多种途径。满足学生们多方面的兴趣需要,在观察想象,联想、触摸、制作等。课业活动中加深体验、思考、理解、认识程度,使其轻松愉快的全身心的投入美术课业活动中去,并从中学到一些基础知识和简单技能,同时也必然使学生在过去无趣、呆板的学校活动中思想,精神解放出来,从而获得创造能力。这是我们每位美术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的,且不可单一追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敷衍了事,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把一些雕刻知识由基础与简单的基础技能逐步的渗透在兴趣教学之中,浮雕又分阳刻和阴刻之分,蔬果不仅具有其天然可雕刻的颜色与外形,也是提供基础雕刻造型,课堂作业和联系的理想材料。
3 菜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制作积极性
让学生尝试菜雕的方法和造型方法,在教学中注意不仅局限于教材中的范例,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和教学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其刻画出自己喜欢的造型,给学生以初步的菜雕的感性知识及初步理性认识,在《萝卜雕》中,应要求学生在原基础上练习,初步掌握萝卜雕的基本方法,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设计并雕塑出与教学要求相结合的范样作品,并注意当面演示雕刻方法。使学生能充分利用课前准备的萝卜、土豆等蔬果雕刻出自己喜欢的各种简单的小动物形象或风景造型。
通过学生欣赏木雕、萝卜雕等各种材料的雕塑作品及教师的范例制作,收集雕刻作品,欣赏、借鉴、开扩视野。提高学生对雕刻的审美能力及表现能力,激发对菜雕艺术的热爱,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之感,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使其在课业实践中体验到雕刻的乐趣。
雕刻的艺术特点范文6
关键词:大昭寺;柱体;人物雕刻
大昭寺坐落在拉萨市古城区八廓街的中心,约1300年前,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了建立发展藏民族文化和统一的思想支柱,因弘扬佛法修建经堂。在修建大昭寺时也出现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至今这些故事还流传于现代人的口中。这座约公元7到8世纪所建造的宗教建筑研究与保护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虽然它经历了不同时代的修建,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元素,但直至今日,走进大昭寺中心佛殿还可以瞻仰初建时木构架建筑的独特风格。中心佛殿上下一、二层围绕的木柱挺立了十几个世纪,现如今柱体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从现存的柱体木雕刻图案看,虽可感受到初建时各地区工匠的精湛技艺,但惋惜较多的柱体已经看不到早期的面貌。从艺术学角度出发,对中心佛殿一、二层中柱体人物雕刻图案的样式分析和阐述。
因研究,多次进入中心殿考察研究工作,每一次都会被这里如此丰富、精美的木雕艺术作品震撼和感动。柱体雕刻风格并非是本土风格,而是出现了尼泊尔风格,而这种风格又可在古印度时期建筑中找到相似处。许多学者的研究也提示我们,在吐蕃时期,大昭寺整体的建造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化的建筑风格,大昭寺中心佛殿内雕饰的柱体以及木质的门框同公元2~6世纪开凿的印度阿旃陀石窟寺的雕刻作品非常相似,宿白先生在他的文章中也有发表过,大昭寺中心佛殿内的雕刻与印度的阿旃陀石窟第1号、第27号、第19号窟的雕刻相似。也有外国学者如阿米・海勒认为在吐蕃时期有尼泊尔工匠、印度艺术家的出现。这些也说明大昭寺中心佛殿中一、二层柱体雕刻研究的珍贵意义。
在《贤者喜宴》中有记载,大昭寺中心佛殿中柱子的柱身均呈金刚橛形。柱体除雀替外大体分为三段,柱体上段其下半部分呈八面楞形,柱体上部有五个层次组成,有莲花瓣雕刻图案的圆形,有方形,还有呈八面形,每个层次都有繁复的雕刻纹样,柱基为石制材料,呈方体。
根据柱体不同位置,柱体托木有十字形、一字形托木两种类型,曲线简洁,前者使用承接双向或多向枋、椽,这种情况多为枋、椽的转角或转向处,后者使用于单向承接枋、椽。两种托木上都有雕刻装饰,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一字形托架分三格中间一格雕刻有莲花纹,十字形托木四半部分都雕刻有飞天,双手上举,给人一种托起枋、椽的视觉印象,双腿向上飞扬起来,这样的飞天造型使得整个柱体具有托起枋、椽的力量感。
柱体托木人物雕刻的着衣与颜色
柱体雕刻人物纹样的位置有托木和木质柱基两部分,这两个部分几乎出现的所有雕刻人物的穿着都只有下身,上身不着衣,这一特点同文章上文到的吐蕃时期出现尼泊尔风格及出现尼泊尔艺术家有关。人物裤子有未过膝盖的短裤,也有长裤,裤子的颜色有蓝色、绿色、橙黄色,并绘有金色的花纹,有些飞天形象腰间还配有飘带,腰间飘带有五彩和单色两种,有些飞天肩上雕有绿色飘带。因人物的身份区别,一些人物配有耳饰、项链、帽子,呈现非常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动势。(在此提到的颜色指的是现在着色现状)
一层柱体托架人物雕刻图案(十字形托木)这种柱体上部托木部分可看到八个面,在八个面上分别雕有八位飞天人物图案,有双手向上托举,双腿上扬,也有侧身双手做向上托举动势,其中一只手托举到顶端。
(一字形托木)一字形托木的柱体在整体佛殿中的数量较多,出现的不同人物形象也相对丰富些,看得出大昭寺在初建时工匠们的技术审美造诣很高。一字形托架上出现的人物形象多处于中间一格位置。简略总结人物造型:左手向上托举,右手拄膝蹲坐的男性形象。坐于石头上的男性形象。半蹲,右手向上托举,左手拄在左腿上的形象。侧身坐在石头上,右手捻一株植物,左手拄在石头上,自然观看植物的动势。人物侧身半屈膝,双手各拖一块石头,像是在做建造的动势。正面双腿半蹲站在卷草纹上,大腹便便,双手各持一束鲜花,头戴帽子。双手向上托举的飞天形象。双人坐于石头上。双人,一人坐一人站相互在交流各自手中的物件。双手向上托举,双腿平和做飞起动作。人物下身穿五分短裤,上身不着衣,飞天上身会配有轻盈的飘带,腰上配有五彩的飘带,加强了飞起动作的优美动感,有些头戴帽子,有些佩戴硕大的耳坠和项链,手脚和胳膊上也配有臂环。人物雕刻图案较多,除了单个人物,还有双人物画面,人与动物场景,内容非常丰富。
二层柱体托木人物雕刻绘图
(一字形托木)二层柱体雕刻同一层风格相同,动势更加丰富多样。
文章从艺术学角度出发,试通过对大昭寺中心佛殿一、二层柱体人物雕刻纹样的文字表述、图片搜集及手绘雕刻图案的方式,更清晰的记录柱体人物雕刻的精美造型,丰富的人物动态。吐蕃时期与外国文化艺术的交流学习留下的珍贵的遗产,让我们有幸还能看到大昭寺早期建造时艺术家们精湛的艺术造诣,精致的木雕手工艺,当时的人文风土都有在人物的动态上体现。此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但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柱体颜色的采集、整合过程中发现,现今无法确定这些现代的涂绘对吐蕃时期雕刻上颜色的还原性。年代久远,佛殿每天朝拜的信众众多,柱体损坏程度较大,精致的雕刻修复工作比较繁重,在考察过程中观察到一些柱体雕刻的维修很草率,这一问题也是需要积极解决的,会造成恶性循环。希望通过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式,记录现存的迹象、测绘、拍照、分类整理、分析风格特点等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努力钻研,将地上寺庙建筑艺术文化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宿白.藏传佛教寺院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2]工业建筑勘测设计院.大昭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