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

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范文1

关键词:综合材料;当代艺术作品;表现形式

0 引言

在当代,艺术家们将各种综合材料应用到艺术创作中,不仅能够有效地打破传统艺术创作在表现形式和艺术观念上的束缚,还能够增强当代艺术作品的张力和吸引力,使艺术创作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并极大地扩展艺术语言的探索空间。因此,如何使综合材料更好地融入当代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发展中,成为艺术创作领域的热门话题。综合材料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应用不仅承载着艺术家个人的想法,还是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中精神和态度的展现。如何克服传统艺术创作材料和手段的弊端与不足,开发并创造新型艺术创作手法和手段一直是广大艺术家不懈追求的目标。

1 综合材料的概述及当代艺术作品的发展现状

1.1 综合材料的定义及分类

综合材料,即在艺术创作中区别于传统的用于艺术创作材料的材料,如金属材料、软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人工制品或各类新型材料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综合材料不断衍生出来,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的艺术创作观念和创作手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进步。与此同时,艺术欣赏者和观众的思想观念与审美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进而在当代艺术创作中融入各类综合材料是当代艺术创作的必然选择。[1]

1.2 当代艺术作品的发展现状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所带来的影响不仅在经济和政治方面有所表现,同样也给艺术创作领域带来巨大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艺术文化,都将面临相互融合、相互学习的问题。在艺术创作上,世界各国的艺术家在受到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所表现的独特性和地域性的影响的基础上,又积极融合了当代国际社会艺术领域的优秀文化。因此,综合材料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成为当代艺术创作在这一时期所表现出的基本创作特征之一,同时这一特征也成为现代艺术文化的重要标志。

2 综合材料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应用和表现

2.1 当代艺术作品中常用的综合材料

(1)金属材料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应用。现阶段,金属材料凭借着光泽度良好、硬度大、不易氧化锈蚀、具有较强的反照功能等优势,成为当代雕塑的艺术创作中较为常见的综合材料之一。在雕塑创作中,雕塑家们常借助金属板材形式经过锻造、加工与合成而制成雕塑作品,这样的雕塑作品空间跨度较大,在现代城市雕塑中较为常见,它赋予了现代城市雕塑动态感、现代化和多元化。近年来,不锈钢也常常作为一种综合材料出现在现代大型雕塑的艺术创作中。由于不锈钢品种丰富,成本低廉,并且具备坚实、耐用的特点,在现代大型雕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艺术家们还可以对废弃的不锈钢进行再利用,不仅大大减少了雕塑创作的成本,而且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软材料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应用。一般的软材料均具有质感柔软、细腻、硬度低的物理特性,艺术家常常将软材料应用于壁挂、壁毯、蜡像、硅胶像等艺术作品的创作中。现阶段,随着大众审美标准逐渐趋向于多元化,艺术家为了满足大众艺术欣赏的需要,并为了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软材料应用到当代艺术创作中。

(3)新型材料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应用。传统综合材料及各种工艺手段,为当代艺术作品的多元化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条件的今天,新型综合材料则使当代艺术创作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新型综合材料是指,没有限定某一具体的新出现的物质材料,新型综合材料在当代艺术作品的应用不仅代表了艺术作品的创作和表现形式面向世界、面向现代文化、面向未来的转变,更是推动当代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发展的极大的动力。[2]

2.2 综合材料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主要应用方式

综合材料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主要应用方式,包括锻造、粘贴和合成等。其中,锻造工艺主要分为冷加工和热加工两类,运用于使用不锈钢、铜、铁等金属材料的大型艺术创作中;粘贴工艺则主要应用于小型艺术创作中。而合成工艺则是通过各种连接方式,将各类合成材料进行排列和组合,以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常见的合成方式,包括焊接、钉拧、粘接、困扎、编织和摆放等。[3]

2.3 综合材料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综合材料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一般包括自由表现、动态创作和多维审美等表现形式。自由表现,即艺术家们利用综合材料和物理性质、属性进行自由发挥,并将其表现在艺术创作中;动态创作,即艺术家们在利用综合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时,需要表现出综合材料的动态美感;而多维审美则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不能单单展现综合材料的单一特性,而需要从形、色、质和肌理进行多维审美的综合展示。

3 综合材料在当代艺术作品中应用的意义

综合材料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应用,符合现代人在艺术领域的审美,能够满足现代人对于当代艺术的需求,有利于当代艺术创作语言空间的探索和拓展,更有利于展现艺术作品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并赋予当代艺术作品一种独特的美。艺术家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利用新型工艺和综合材料,使得现代艺术语言和传统文化得到了完美的融和交汇。贴近实际生活的创作原则,使得当代艺术创作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极大地丰富了当代艺术的表现方式,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4 结语

根据上文的介绍可以知道,艺术家在当代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大胆地融入了综合材料。但是,艺术家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对于综合材料的运用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材料堆砌。而应当合理地、艺术性地、创造性地,具有一定选择性地使用综合材料。并在艺术创作中运用新手段和新工艺,不断提高综合材料的使用价值,把综合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合理应用,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和艺术表现形式,从综合材料和当代艺术作品的创作中找寻自己的情感寄托,进而促进当代艺术创作飞跃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云可.谈综合材料与当代艺术[J].当代艺术,2012(2):54-55.

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范文2

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教育是我国艺术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它属于我国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其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Fine Arts,英文缩写为MFA。由于艺术创作有很强的技艺性,专业成才周期长,原有的学术型培养类型和模式没有很好地体现艺术的特点和艺术人才成长规律,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1次全体会议上,委员会一致通过并批准自2005年起在我国建立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

首饰设计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需求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因此2008年国家教育指导委员会接受申报并批准招收首饰设计专业艺术硕士(MFA)。

2 首饰设计专业MFA培养要求

在西方国家,专业学位教育是高等教育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职业指向非常明确,就是针对职业要求培养职业领域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不同,研究生阶段的学位课程的学习以及学位论文的写作可以提高人才的艺术理论修养,对艺术创作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但他不能代表培养的全部环节,甚至不是主要环节。如何进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加强相应的专业技能实践训练是首饰设计MFA的人才培养要求。

首饰艺术不同于其它纯艺术,它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它强调的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它的创作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而是要完成最终的物化过程。在创作物化的过程中,各种工艺手段和技术是实现创作的重要支撑。首饰艺术还承担着服务大众,满足大众不断增长的精神和心理上的消费需求,因此首饰艺术又具有较强的商业性。故围绕首饰艺术创作的艺术性、技术性和商业性,培养学生相应的艺术修养和创作表现能力是培养的最终目的。

3 首饰设计专业MFA实践培养模式

3.1 加强各种工艺技能的实践

首饰艺术不是单纯的纸面艺术,需要通过工艺技术来实现,这是首饰创作物化的基本要求。因此尽可能多地掌握首饰工艺技法并且提高技法使用的熟练程度,才能保证首饰艺术创作能最终完美实现。因此在MFA实践环节中,要强调工艺技能的训练。要注意突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能学习的广度,另一方面是技能训练的深度。广度是提升首饰艺术创作的表现空间,深度是提高首饰艺术创作的细微表现力。在广度方面,要求掌握首饰或者是与首饰相关的其他艺术领域的工艺技法,如金属中的金属起版工艺、錾花工艺、花丝工艺、木纹金属工艺、木头中的漆器工艺、纺织中的刺绣工艺,陶器中的陶瓷工艺、玻璃中的琉璃工艺等等,甚至是其他工业领域的彩色钛合金技术、彩色电镀技术、金属染色技术等,同时作为研究生水平的MFA,应该还要关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首饰行业的应用,因此对计算机首饰设计和计算机首饰快速成型的各种技术也应该了解和掌握。这些工艺技法和技术的教学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以外,也可以以大师讲座和培训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接触该领域的最高水平,开阔学生的眼界。深度训练则是侧重于体现学生自我的学习态度。该训练是在老师的明确要求下去实施,对训练结果也就是作品的考核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深度训练也是广度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实现工艺技法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是MFA实践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3.2 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

教育部在已明确要求: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使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对于MFA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实习基地的建设更为重要。走出学校和课堂,在行业学习和实践中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开放性、研究性、创新性和前沿性。

围绕首饰创作的艺术性、技能性和商业性的不同要求,基地的建设也应该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比如云南大理鹤庆新华村有着悠久的民族手工艺加工历史,众多的银器工坊,还有著名的国家工艺大师。在这样的地区建立首饰实践和创作基地,不仅可以通过对民族文化、民族工艺的采风和思考提高学生对艺术思想以及艺术表现的理解,基地这些优越的资源条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艺技能,将实践与创作融为一体。而在珠宝首饰行业内建立实践基地则是培养学生理解首饰商业创作的要求,将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的必需的桥梁。进入各种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是首饰设计MFA的学生必须经历的一个培养环节。

3.3 实行进阶式实践能力培养

由于首饰设计MFA研究生的生源不同,专业基础不同,所确定的研究方向不同,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确定符合其自身条件和研究方向的实践程序。目前首饰设计专业MFA研究生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经过本专业的四年专业学习并且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如辅助导师做过项目,或在行业内从事过首饰设计工作),需要在更高层面上提高首饰创作水平,提升创作规划能力;第二种是经过本专业的四年专业学习,直接免试推荐或通过全国研究生考试正式录取的研究生,他们具备比较好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但不足之处在于:实践能力以及研究能力缺乏,需要进行宏观思维和创新研究能力的培养;第三种是跨专业进入的研究生,由于缺乏首饰设计的专业基础,对首饰设计的技法,尤其是商业首饰设计的要求不很了解,对首饰工艺和首饰市场的了解更是空白。针对三种不同类型的研究生,需要不同类型的产学研基地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实践和进一步研究深化的机会。基础薄弱的学生需要首先加强各种工艺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在进入研究型的实践基地;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实习基地进行实践和创作的融合通过进阶式的实践能力培养,最终应使每一位首饰设计MFA的学生都具备较强的首饰创新实践创作能力,实现MFA人才培养的目的。

3.4 加强与国际合作和交流

首饰设计MFA的培养应该立足于国际化。艺术是无国界的,但艺术表达的文化和思想却是各族人民传统文化遗产的表现和传承,在国际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了解国际首饰艺术创作的现状和趋势,学习国际先进的艺术创作理念和技法,另一方面可以将自己的创作意图以更加国际化的手法进行表达,在交流中弘扬中国文化,让中国首饰艺术在世界艺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国际交流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参加国际首饰设计大赛,积极参加各种国际首饰展览,与国外高校的同专业学生沟通、交流,共同完成一项课题等等方式来进行。与国际合作和交流也会更加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艺术创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3.5 重视首饰创作展示

首饰创作展示也是首饰设计MFA人才培养应该注重的一个环节。展示本身也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首饰展示可以看作是首饰艺术创作过程的延伸。如何在展示中进一步烘托和表达首饰艺术创作的主题情感诉说,传达首饰材质之美,都是值得思考和感悟的。因此在整个MFA的实践培养过程中,应规定学生完成明确次数的创作作品展示,并对学生作品展示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给予一定的实践学分。

4 结语

首饰设计MFA的培养,作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终极学位,也作为实践型高层次艺术创作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如何切实地规划好培养方案,尤其是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和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从首饰的艺术性和商业性出发,从创作的视野和技法出发,全面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创作能力,最终实现具有较高创新实践能力和水平、能够承担行业发展重任的高层次艺术创作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范文3

【关键词】当代艺术语言 高校 美术创作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156-02

一、当代艺术语言的内涵、特征与影响

(一)何谓当代艺术语言。对于当代艺术,从狭义上看,如丹托所说,“当代艺术就是现在正在创作的现代艺术”,指包含现代精神以及现代艺术语言的艺术作品(此处“现代”一词与后文的“现代主义”并无关联,仅指区别于“古代”或“近代”的“现代”概念),以区别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广义上看,当代是指“今天”或“当今”,当代艺术则是指“能代表当今时代的艺术”。在文化广泛交融的21世纪,各种纷呈的流派早已无法用后现代主义等概念进行概括,而“当代艺术”无疑成为最适合的称谓。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本文使用的是广义概念,即“当代艺术是能代表当今时代的艺术”。任何时代的特征与精神都会在艺术作品里有所体现,艺术作品如果能反映今天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感,它就能代表当下的精神与文化,真正成为我们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的精神凝结物,继续存在并发展下去。因此,当代艺术语言是指代表当代精神的艺术语言,其内涵包括了多元化背景下的各种流派与风格。

(二)当代艺术语言的基本特征。在网络广泛普及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带动了文化的广泛交流,人类社会生活进入全面发展的时代,与之对应的文化发展呈现出极度多元的态势,艺术表达方式同样呈现出多样化且互相交叉、融合的趋势。在这种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各种艺术样式与流派纷至沓来:波普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不一而足。不过,去掉花哨的表现形式后,我们可以发现,当代艺术语言的核心在于时代性,它具有主题的社会性、形式的多样性、媒材上的综合性,表达的自主性等特征。当代艺术语言的时代性,在于它不纠结于单纯的形式感、技巧或视觉表达,而是直切艺术表现的最初目的:艺术家的思想与感情。作为组成社会生活的个体之一,艺术家对当下时代精神与文化的直接感受,通过艺术作品中进行情感宣泄的同时,也表达了自身态度与看法。

(三)影响。当代艺术语言以兼容并蓄、多元并存的姿态,实现对现代主义本质化和后现代主义虚无化的超越,回归到艺术创作的自身目的上。它不以简单否定的态度对待任何流派,因此,其内涵具有建设性。同时,由于它是艺术家将自我表现与社会性内容通过不同形式加以结合所产生的结果,因此实现了艺术性与文化性的统一,成为当今时代文化精神的代表物。

“80后”、“90后”等新生代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诉求主体,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的生活方式正在取代传统生活,具有新时代的文化特质的当代艺术语言,在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客观地说,这是20世纪80年代现代主义思潮后又一次新兴的艺术浪潮,从创作思维到表现形式,从追求前卫的艺术青年到声名显赫的艺术大家,都因此而产生着不同程度的改变。

当然,当代艺术语言仍处于发展之中,其地位与价值存在不确定因素,而且,市场化大潮中泥沙俱下,龙蛇混杂,通过市场炒作自我标榜为当代艺术的不乏其人,需要我们在具体实践中加以鉴别。

二、高校美术创作课教学的流弊

目前,高校美术创作课教学存在的流弊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院体制下的学科划分导致过度专业化。目前,国内美术院校按照画种分科是受前苏联分科模式的影响。这种方式虽有其合理之处,但是机械的学科划分,必然导致从教学方式到教学内容的机械与僵化,更使学生的学习局限在狭窄的专业范畴里。比如,油画专业本科学习内容大多围绕素描与油画展开,基本没有涉及其他门类的学习内容,其他专业也是如此。因此,当前学生的创作与社会生活脱节,过度自我,与象牙塔里狭窄的专业学习是有很大关系的。

(二)技术化教学体系的逐渐僵化。现有的高校美术教学体系大部分由技术类课程所支撑,如绘画类专业大量的素描、色彩课,设计类专业的技法类课程等,通常占专业课程比重的60%以上。这些课程通过规范的“技术化”的方法来操作,使预期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作为专业基础,其作用必不可少。不过,艺术创作所必需的思想与感受的表达,被置于从属与被动的地位。

技术化的风险并不限于技术本身,而是因为从事技术而导致的我们自身的改变,正如芬伯格所说,“一个有限的主体是由自己在世界上的行为构成的。有限主体在使用技术的同时也被技术所塑造,并且变得有些偏离有限主体的最初意向。”长期从事技术活动,可能会导致情感及思维改变,这是人被“现代化”的实质。美术类专业的技法课程在训练技巧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学生的思维方式。

当前美术院校普遍采用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以及以训练技巧、手艺为目标的学习方式,学生不断重复老师的艺术方向,或以接近老师风格为荣。这种技术化的教学方式塑造了方向单一的学生,同时也抑制了老师的发展空间。

(三)现代主义的负面影响。事实上,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短短十多年经历了西方上百年的现代化历程,从对形式、材料的深入探究,到以艺术“本质”为根本目标,以及“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追求等,这些带有典型现代主义特征的艺术作品在中国美术界曾占据主导地位,其影响持续至今。

现代主义思潮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与中国正在进行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密不可分。在高校教育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中,现代主义的精英化与审美技术化等特征,与学院精英化教育目标不谋而合,成为现有美术创作课程的典型模式。而现代主义的反对者——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却仿佛一直身处迷雾,其语焉不详的表达方式曾让追求前卫的艺术家们无所适从,而当他们发现中国后现代最经典的代表是周星驰电影时,恶搞已成为今天年轻人的一种普通娱乐,后现代主义也因此回归其庸俗的本来面目。正如贝斯特和凯尔纳所言,“那些被说成是后现代的东西,其实也可以被看成是现代性的典型特征”。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现代主义流弊所导致的僵化与死板日趋明显,而缺乏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虚无态度无助于克服已有弊端,因此,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创作教学方式逐渐提上日程。

三、高校美术创作教学改革措施

传统上,美术创作教学较注重个性、技巧与形式语言等内容,这些无疑是美术创作不可或缺的因素。个性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它既可以让作品具有迷人魅力,也可能因太过自我让作品变成“自说自话”。对技巧的钻研,可以让作品感人至深,也可能因此让作品充斥庸俗的匠气。形式语言,关乎作品的审美价值与品格趣味,不过,过于强调它会让作品陷入“为艺术而艺术”的死胡同。而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仅学习这些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与外部世界脱节的创作课程,容易使学生只关注于自身或画面因素,无法通过作品实现与社会的交流,真正融入到当代文化发展的整体里。

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共存、融合,极大地拓展了艺术创作的空间与方式,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术创作教学需要适应新的变化。当代艺术作为当代文化发展的结果,已影响了美术创作的各个层面,高校美术创作教学也必然受其影响。在现有专业分科不变情况下,要克服目前美术创作课程的流弊,使之与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相匹配,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加强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将部分创作课程主题转换为社会生活的内容。如果直接切入社会性主题太过突兀,可先选取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内容为出发点,以命题创作或限定主题创作的方式进行,逐步转换为学生就现实生活感受进行的自主选题,自发创作。同时,在其他课程中注意结合生活与现实题材。可在造型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中加入上述内容,如生活速写、考察写生等,有助于逐步积累表现相应主题的知识与经验。

新生一代对生活与社会的感受和态度,有其时代性与个性特点,应当抱着宽容与理解的态度。同时,也需要教师把关,对可能越过法律或道德底线的构思或想法及时加以纠正。

(二)加强当代艺术语言的学习。应增加专门的当代艺术语言课程,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当代艺术风格、流派等。较为理想的方式是以动手实践等方式,去体验当代语境下的艺术语言和内涵。比如,学习波普艺术时,可以尝试按波普艺术的风格去“创作”作品,或从“艺术即生活”的角度去完成相应作品。

同时要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审美价值与形成判断能力,正确认识形式、技巧与创作的关系,包括对当代艺术流派的适当解读,区分虚无主义态度的作品以及通过恶俗、炒作等极端方式自我标榜的“伪当代”作品。

(三)增加多样性媒介表达的训练。当代艺术语言的显著特征就是表现媒介的多样与新颖,从传统的油画、版画到新型的影像、装置,以至我们自身与所处环境,都能成为表达观念与思想的载体。学习上则可以在本专业基础上适当加入新媒介与新方式的内容,学生既能够通过学习新媒介激发出创造力,也能够加深对本专业优势与弱点的认识。

对新媒介的学习,除获得基本的技巧外,通过跨专业、交叉学科的学习,也可以使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比如,美术专业中的雕塑、版画,因为所学课程里交叉学科的内容较多,学生动手能力比其他专业的更强。同时,因为媒介表达的多样性,在学习过程中也应该注意避免过于庞杂,干扰本专业的学习。

(四)尊重学生的自主感受,并引导其在作品中表达出来。高校美术创作课程的目标,除了使学生学会创作的各流程与步骤,掌握美术创作的基本方法外,还应当使学生学会通过创作作品来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对现实的看法与态度等。因此,创作课不应该只关注作品本身,还应以是否有感而发作为评价标准。通过鼓励学生表达出切身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能够真正走上自主创作的道路。

当代艺术的特点在于“建设性的超越”,因此,应该避免创作中的过度自我、以“玄”为美等具有现代主义表征的趋势,或者说,在创作表达自我感受的同时,应考虑观众能否解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美]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M].王春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2][美]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M].韩连庆、曹观法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王岳川.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范文4

关键词:摄影;审美特质;艺术

中图分类号:J4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168-02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和美学本质体现在摄影这一整个过程的完成中,从摄影师对于生活的体验和观察;对观察到的事物在脑海中的加工和整理;运用摄影技术将美的事物记录下来的过程;以及最终欣赏者对于摄影作品的鉴赏才完成了对于摄影的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骤都包含着美学对于摄影艺术的影响和引领。

一、摄影艺术创作前期的体验阶段

摄影艺术的创作过程实质就是摄影师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对审美认识的表现过程。因此摄影艺术的创作是从创作主体的生活体验开始的。

生活体验即是摄影创作者在观察或接触生活中,被生活所感动,从而产生饱含感情的深刻的感受和难忘的记忆和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心潮起伏,形成物我同一、主客体交融的境界。简单的说就是摄影师发现事物或主体内在美,发现万物之次序与节奏,轮廓与线条,层次与空间,把一般人容易忽略的角度,处理成审美主体。

在这个创作的前期或者准备阶段,对于世界和生活的体验阶段,无不要求摄影创作者必须具备发掘美和欣赏美的基本素养。首先摄影创作者必须有发现美的目光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独到的感受力,这就要求摄影师本身要懂得什么是美的本质,并具备自觉的乃至下意识的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和捕捉所需要的艺术创作的素材的能力和习惯,对这些被观察的对象的审美特征能迅速的把握住并产生深刻的感受。由于摄影创作者是带着自己丰富的审美经验,带着自己的艺术思想、情感、不同的心境去观察和感受他所认为的美的事物,对生活中美的体验也有所不同,因此被体验或观察到的客观事物必然受到创作者主观审美目的、态度、情绪的影响。才会出现同一景物,不同的摄影师,却能创作出风格、意境完全迥异的作品。

二、摄影艺术创作的构思阶段

摄影创作的构思阶段是摄影师在既定的艺术心理定势和创作目的的指引下,在对客观事物的体验的基础上,发挥主观的艺术想象力,对美进行加工,从而在头脑中孕育出一个全新的审美意象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摄影师对生活体验和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这一过程是将摄影师对生活的体验和自身思想情感高度融合的典型性过程。

首先摄影艺术的创作过程并不是单纯刻板的将客观事物重复性的记录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摄影师必须发挥其审美特质,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加工,使得这按下快门的决定性瞬间,包含了内心的感动,在静止的图像背后有创作者主观的情感体验。决定性瞬间的展现并不是美好景物的无序罗列和摆放,摄影师必须发挥主观情感、审美体验、审美认知对美好的事物进行审美再创造,在头脑中发现客观事物的次序与节奏、轮廓与线条、层次与空间、色彩与明暗,并按照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规律,经过审美的加工改造,构思出具有典型性的艺术意象,这个典型性意象既具有鲜明独特、丰满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普遍的代表性和概括性。例如在人物摄影中,摄影师往往抓住一个典型性人物的动作、或者表情的一瞬间来表达一群人的思想和面貌。这就需要摄影师在前期对拍摄主题的生活进行深刻的体验,他要掌握和理解他所要表达的这一群体的生活面貌和生活细节,从而在这生活细节中提炼出值得记录的瞬间,对这许多个瞬间进行选择、提炼、集中和虚构,最后抓住最有典型性的瞬间进行记录。这个构思的过程是摄影师对生活的审美发现和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三、将意象物化,记录瞬间的阶段

意象物化和记录阶段是摄影创作最决定性的阶段,是摄影师运用摄影语言,将构思成熟的意象记录为可供审美和鉴赏的摄影艺术作品,其实质即是摄影创作者的一种审美表现活动。和其他的艺术创作相同,这也是摄影创作最重要的环节,是形成摄影作品的最具有决定性的阶段。在这个记录、物化的过程中,摄影师必然要借助照相机等一系列摄影器材,也必然更加需要发挥其艺术想象和审美思维,将艺术意象进一步具体化、明晰化和完善化,同时运用摄影师独到的审美素养,构造最具有美感的摄影语言,将最终的艺术形象记录下来。这期间,摄影创作者要将美学元素发挥的淋漓尽致。

对于画面的构图即是这个阶段摄影师应用美学元素的体现。在摄影构图中,按美学原理就有很多种讲究。1、平衡,一幅摄影画面中,往往有多重事物组合而成,客观事物如何组合,取舍是最后画面有和谐美感的关键,因此在将摄影意象物化的过程中,摄影师必然要应用平衡的构图法则,对取景器中的所有景物进行细致主观的删选和组合,使得最后画面能呈现出视觉上的平衡之感;2、对比,在画面中难免会出现客观事物虚实、明暗、粗细、大小、方圆的对比等,此时摄影师为了表达其主观的创作目的,就会巧借画面中的对比,突出主题。例如为了突出颜色的醒目,可以采用万绿丛中一点红,这是颜色的对比,为了表现客观物体的高大,可以用极具反差的低矮来衬托,从而达到摄影创作的主观目的;3、虚实,虚实交互应用,是中国画的特色之一,但摄影中常用的清晰与模糊,留白等等也都与美学上的虚实观念有关。画面中什么地方应当留有空白的空间,什么地方应当满满当当,都看创作者想要突出的主体以及其表达的情感主题。虚实相生的手法也常被摄影师用来构造画面的空间层次。4、比例,画面中的部分与整体以及各个元素之间都存在着比例关系,这就需要摄影师发挥其审美想象和审美思维,将画面中各个元素展现的比例,大小恰到好处的展现出来。5、和谐,和谐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准则之一。和谐建立在统一及类似的原则之下,同时也蕴涵着平衡,构图过分规整,则会缺乏生气,此时就需要或加强对比,或利用虚实来增强画面的活力。而相反的,若是过度变化,则又会显得画面散漫无章。因此在摄影构图中,美学就如同一把尺,平衡着画面中的各种元素,使得画面呈现出生动而不显杂乱,又有章可循的和谐画面。

四、摄影艺术作品的鉴赏

摄影艺术的意象物化,最后形成了可供欣赏的摄影作品,这还没有完成摄影创作的最后步骤,摄影作品的形成以及摄影创作的最终完成是以观众对于作品的鉴赏为标志的。在这个鉴赏的过程中,由于受众要形成自身独有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理,要运用自身的情感、思想和经历去解读作品,在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中,美学同样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范文5

关键词:数字技术 影像图形 绘画 语言 材料 媒介

检 索:.cn

Abstract :The modern technology activates the creative thinking of artists, expands the painting art space. For contemporary art, digital technology generates huge "impact" and "shock"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ntegrated painting, modes of transmission, and the acceptance of the media. New technology inevitably led to the new media, images, graphics consolidated painting as a medium to bring a new entry point, more possibilities to expand the field of painting media. Image graphic material not only as a painting material carrier but also as part of the subject of painting to enter the painting field, injects new vitality into painting and artistic creation.

Keywords :Digital Technology, Image Figure, Painting, Language, Materials, Media

Internet :.cn

数字技术时代向绘画艺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它需要艺术家不断地拓展新的艺术创作表现技术和方法。仅就媒介而言,人类在与自然、社会和内心世界的沟通过程中逐渐学会了结绳刻骨、染墨成字、竹木纬编、活字印刷、铅板复制‘激光照排、无纸传输……随着语言、文字、笔纸、印刷、报纸、杂志、书记、电脑的发明,人类逐渐进入了一个数字媒体引领潮流的信息社会,科学界要探讨数字化前景,商界要把握数字化信息状况,教育要紧跟数字化教育目标,新媒体艺术,综合材料艺术也在数字技术的强大功能影响下呈现新的视觉艺术形式……新的技术促成了新的媒介。数字技术与绘画传统技法高度融合,影像图形在综合材料艺术创作中也无时无刻不在自身发挥着新媒介的作用。影像图形是视觉传达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数码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影像图形获得了极大的技术支持,艺术观念和思想获得新的释放,丰富的形式和技巧在绘画艺术的展示空间得到拓展,产生了新的视觉语言和风格。

一、平面影像图形在综合绘画创作中的中的语言体现

数字技术对当代艺术而言,对综合绘画创作的表现方式、传播方式和媒介的接受方式都产生着巨大的“冲击”和“震荡”。这种新兴媒介的迅猛发展,改变了艺术创作方式,也改变了艺术欣赏的方式。绘画和雕塑的历史让我们知道,每次革命均来自于概念和材料的不断发掘和更新,可以说科学技术促进了艺术家的观念改变,引导艺术家从新的角度审视绘画、理解艺术。“在综合绘画中,可以结合使用各种材料,但是有一种材料也许容易被忽视和遗忘,那就是影像。影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代艺术中已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当然影像不仅是材料,通常人们从他的内容来欣赏。如果把影像当作一种材料媒介,许多从事绘画的人也许觉得不好理解。影像可以是照片,影像也可以是幻灯,录像或电影。影像如同其他材料一样,是一个资源,可以挖掘,而且看来这是一个富矿,是一个有着崭新用途,前景未可限量的富矿”。[1]

影像图形这种媒介材料的创新给综合绘画创作带来了崭新的切入点,为拓展绘画的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首先要掌握图像处理的技术,是认识指导影像图形为媒介的绘画创作实践的基本前提。影像图形材料作为媒介语言的表达反作用于综合绘画的表现方式,又为综合绘画语言表达提供了物质条件。另外在影像图形为媒介的综合绘画创作中,利用影像图形在不同机理的新材料上的打印和喷绘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感,还可以利用材料本身的特点创作出区别于传统绘画的新视觉语言。也就是说,影像材料媒介在综合绘画的有机结合,能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感、立体感、时代感的作品,使材料与画面有机结合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数字图像时代的综合绘画创作进入一种更直接,更自由,也更能充分体现艺术家自身观念和想法的状态中。因此图像创作对艺术家的综合素质提高了要求,在实践中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创作与利用传统工具进行创作相比。在计算机界面绘图软件上,媒介的创作运用更需一种全方位的整体构思,包括创作步骤,以及使用命令效果的秩序与程度。正如贡布里希所说:“艺术史并不是一部技术不断进步的历史,而是一部观念变化的历史。”[2]而绘画也绝对不应是对生活的摹仿,而应该是对生活的反映。在塔皮埃斯之前,20世纪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与勃拉克,将现成的材料比如报纸、墙纸、麻布等,大胆地引入素描和绘画作品中,在这些拼贴立体主义的作品中,他们对材料的认识有了新的超越,从此材料才走向了自我表现的空间。

影像图形的效果和机能具有复制性和复数性。数字时代综合绘画材料和图像处理技术密不可分,数码喷绘和激光打印又为综合绘画材料的新视觉发展提供了可能,图像处理技术是影像图像为媒介的综合绘画创作的前提,所以可以看出它是在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条件后才产生的艺术。影像图形为媒介的综合绘画在应用中不断吸取电脑图像处理的技术力量丰富其内涵。影像图形为媒介的综合材料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是在绘画和电脑技术上都极为讲究的绘画艺术。数字时代的综合绘画是以影像图形为媒材进行创作的,是数字图像时代的综合绘画艺术独有的创作程序和表现手段,也形成了影像图形为媒介的综合和绘画艺术本体语言的主要特色。影像图形为媒介的综合绘画较之其他画种肌理制作性更强,作画步骤较复杂,材料就更加日趋多样,只有熟悉独特丰富的影像图像处理的绘画艺术语言,才能准确传达出艺术家的精神观念。只有把握住影像为媒介的绘画技法的独特性、丰富性以及在表现过程中所产生的色彩偶然性的变化和效果,才能完善作品的形式、展示作品的风格、深化作品的意蕴。正如罗丹谈到技法时说:“毫无疑问,技法不过是一种手段,但是轻视技法的艺术家是永远也不会达到目的的。”总之,电脑图像处理技术是影像为媒介的绘画艺术创作的前提条件,拥有精湛的图像处理技术的艺术家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影像图形为媒介的绘画作品。

二、影像图形为媒介的观念性语言在后现代绘画艺术中的运用

每个时代都拥有自我时代的绘画语言的表达方式,个人绘画艺术语言也就是个人的绘画以及对世界的各种事物之间的一种观念,现代艺术不再是意义的象征,而是观念的表达。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后现代方式,主要的表现之一是针对中外传统经典概念、范畴,以及中外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给予挪用、戏仿、整容与篡改,跨过传统艺术分类,实现不同领域的嫁接,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这种超现实的画面与其说是创意形式上的别出心裁,不如说是现代科技和艺术想象的完美结合。换言之,在视觉艺术的范围内,对经典概念和图像的重新理解与改变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后现代方式最显著的体现。“由于艺术语言原创性不再是形式主义陌生化,而是将曾经是陌生化的语言进行观念化差异的组装、利用、挖掘与修正,在无意义差异性语言的现场结出意义明确的当代艺术的语言果实。当代艺术不是消除语言的艺术,而是释放了语言的各种可能性的艺术。”[3]

每位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赋予多种寓意,每件作品也都具有不同的针对性,既是他们对绘画本身的实验,也是他们对传统经典再诠释的的一种态度和方式。他们是不受制于传统审美确定的规则,把中外美术史的经典作品真实和虚构并置在一起,或在没有规则的前提下进行解构式地创作,以及摆脱经典规则后的自由,从而使大众熟悉的图像陌生化,以控制观者的视觉期待,让观者体味新模式和新视角所产生的惊喜,其视觉文本已经深深地刻下了艺术家个人创作的烙印。这类作品画面处理方面多是营造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来充分表达绘画的语言和他们想要表达的思想观念。正如杨冕所说:“影像图形为媒介的绘画,它的学术方向是致力于将影像和绘画之间的界限模糊,如果说影像艺术的方向是通过影像的语言来创造独立的、流动的空间,那么绘画就应该是通过绘画的语言来完成构成的现实。我的影像绘画是通过现成的影像资料,通过绘画的方式,来创造独立的、流动的空间。在我的绘画完成作品中,我隐藏了尽量多的绘画元素和绘画中的技巧,来制造绘画中的空间语言。用平涂背景的方法在绘画中制造空间的不确定性,绘画中的构图元素在画面中已经被剥离,也就是什么样的构图在我的画面上都是成立的……!”

三、数字影像材料在绘画艺术创作中发挥的作用:

数字技术用它特有的强大功能给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方式、思维方式;创作观念和审美趣味等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对绘画媒介材料发现、创造与综合运用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数字技术时代下的影像材料将更加丰富和充实视觉艺术上的语言,带给绘画艺术语言的无穷魅力,在绘画艺术创作手段上也具有丰富的潜能。数字技术专业的绘画软件产生,神奇的视觉效果使影像材料已经在数字艺术和传统绘画之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中介和桥梁作用。

现在的计算机可以提供传统绘画中的各种“绘画材料和工具”,使得艺术表现手法越来越丰富。斯图尔特布兰德有句名言:“今天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技术除了数字媒介还能属谁呢?”[4]简单说,数字技术为手段设计的影像材料成为艺术语言的载体,其自身的审美特质和媒介作用为绘画艺术创作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影像图形作为材料在艺术家手中既是承载艺术思想的媒介,同时又是内容的体现。它尽管有时作为主体一部分不是艺术作品中审美价值的全部,但是,在数字图像时代下的艺术创作中对它的选择也只是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它却真真实实地是表达影像图形为媒介的绘画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影像材料的世界有着极为广阔的未知领域,自身有着巨大的潜力。每个人对影像材料的认识、感受及所采取的应用形式都会千差万别,在绘画艺术创作中,也许是对数字影像媒材的心灵感受,在选择过程中就已经形成了创作构思与灵感冲动。

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范文6

    苏轼论技道如何两进

    苏轼在自己的文艺创作中提出“技道两进”的说法,并在自己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了此理论。

    1.“不留于一物”、“观物审者”:艺术创作之前须观物理

    对于创作主体而言,艺术创作之前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观物,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创作也是建立在认识和观察生活基础之上的活动。观物之理具有重要作用,苏轼认识到这个问题,并有具体而细致的观物心得。“居上之在山也,不留于一物,故其神与万物交,其知与百工通。”(《书李伯时<山庄图>》)苏轼提出观物不能“留于一物”,“留于一物”眼界便不能开阔,所以要“神与万物交”,这也符合中国古人仰观俯察的全面性观物方式。“君不见韩生自言无所学,厩马万匹皆吾师。”(《次韵子由书李伯时所藏韩干马》)除了要在观物时眼界开阔,苏轼强调观物时对客观事物的仔细观察也很重要。存在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是最好的学习对象,来源于生活,比如画马,那么马厩里的真马就是最好的学习对象。“搜研物情,刮发幽翳。微词婉转,盖诗之裔。”(《祭张子夜文》)“搜研物情”说的也是对生活的体察,观物的细致深刻。苏轼还有一个生动的对观物看法的例子:“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书黄筌雀》)黄筌是唐五代一个画家,因“观物不审”而闹出一些不合常理的笑话,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审物”在观物过程中是关键的。“审物”就是更认真的观察和学习,这些环节都必须做到位,才是真正的观物也才能产生好的艺术作品。这些都说明技道两进的思想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首先体现在观物方式的重要性上。

    2.“意思所在”、“必然之理”:创作过程中要熟悉文体特点与规律

    苏轼在《传神记》中有语:“此岂举体皆似,亦得其意思所在而已。”这个“意思所在”就是他在传神记前文论述的各种具体的符合绘画原则的观点,符合绘画创作规律才能传神。他在《滟滪堆赋》中认为:“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这里提出一个“必然之理”,因为艺术创作过程在经过细致全面的观物后,要懂得文体的特点和规律才能进行很好的创作。各门艺术有各门艺术的特点,有相通的规律更有不同的地方,遵循规律才能事半功倍。也有学者认为这个“意思所在”和“必然之理”是艺术创作过程中把握的本质。“苏轼所说的事物‘意思所在’和它的‘必然之理’,不妨说都是文学创作过程中于对象必须把握到的‘质’”[4]。这是中肯的。对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规律性,苏轼有语:“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5]“未能正书而能行草……无是道也”,这个道自然有规律层面之意。苏轼在这段话里讲了书法之道,实际上也是所有艺术之道。书法造诣完备于楷书,精通楷书而熟练的基础上会渐渐走向行书。楷书还没有写好就写行书,就好比还没有学会说规矩的话就讲狂妄之言,这样是没有道可言的。可见苏轼追求的艺术创作也是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达到收放自如的效果,这是切合实际而可行的。苏轼的“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实际上都是在一定法度基础上,通过熟能生巧而“技近乎道”,最终“技道两进”。“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与谢民师推官书》)这里苏轼就比较明确地阐述了艺术创作中,无论书画还是诗赋杂文必须在熟的前提下,这其实和庄子“庖丁解牛”的寓言是一致的。“熟”是“技”和“艺”之间的过渡阶段,“艺”的某些方面“技”达不到,总有一些成分就在于“熟”的过程没有做好。艺术家的自由创作在大多时候也是“熟”起到的关键作用。然后就是“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这后一个过程是自然而然地抒发,必然的过程。

    3.“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创作经验层面不失法度并注重灵感

    不论是人生态度还是艺术创作,苏轼都是比较尊崇自然法则的。然而苏轼强调的自然而然是在一定法度基础之上的自然。苏轼能够潇洒自如地艺术创作,并不是没有任何法度,相反他很重视法度与其中的妙理。“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书吴道子画后》,《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六十)他在观吴道子的画后说那种出神入化的“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技法,实际上是已得了“自然之数”,已经在“法度之中”,已经“寄妙理”了。由此,苏轼并不是不顾理法的天才创作,他固然很有天分,但是也是在遵循艺术创作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达到的自由而精妙的创作。除了不失法度,在艺术的创作中灵感的重要性古今中外都有论述。灵感的重要性与不可求性就在于它是瞬间和不可重复的。在西方,灵感在艺术创作中一度被抬升到很高地位上,柏拉图说“所有出色的史诗作者们作出美妙诗歌,凭的并非技艺,而是他们从神那里得到的灵感,被神凭附,好的抒情诗人也同样。”[6]灵感往往使得艺术创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汉语对灵感的解释主要是指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和长期实践,不断积累了知识经验后突然出现的一种精神亢奋高度集中而富有创造力的思路。艺术之道不能没有灵感的参与。苏轼在艺术创作中就很是注意到灵感的重要性,灵感也是他“技道两进”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故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四十九)在这段话里,苏轼实际上强调了两层意思。第一,艺术创作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比如文与可画竹子,“必先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这是艺术创作的前提。没有充分的观察和思考,内心必定没有清晰的艺术对象,只有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在大量观察和思考基础上,艺术创作的冲动才会越来越强烈。关于在艺术灵感到来时乘兴而作,“东坡云:吾酒后乘兴作数千字,觉酒气沸沸从十指出也,大是妙语。”(赵德麟《侯鲭录》卷四)黑格尔在《美学》中对这种灵感到来之前的必要练习也进行过相关论述:“艺术家对于他的这种天生本领当然还要经过充分的练习,才能达到高度的熟练……否则只靠学来的熟练不能产生有生命的艺术作品。按照艺术的概念,这两方面———心里的构思与作品的完成(或传达)是携手并进的。”[7]要善于抓住灵感。在准备阶段完成后,艺术的灵感才会不期而至,“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苏轼也说了灵感到来的重要性和快速性“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这个时候就应该集中精力善于抓住灵感,自然会使得艺术作品达到神妙的效果。关于灵感的瞬间性和重要性,苏轼专门有诗论述过:“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恩二僧》),这里很生动鲜明地表明苏轼对艺术灵感的重视。另有“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耳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写向君家雪色壁。平生好诗如好画,书墙浣壁长遭骂。”(《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古铜剑》,《苏轼诗集》卷十四),在这首诗里,苏轼描写了在友人家喝酒后,肚子里感觉冒出形态各异的竹子石头,创作的欲望难以遏制,就直接画在了友人家雪白的墙壁上,这里面描写了灵感到来时不可阻挡而胸有成竹的创作冲动。苏轼意识到灵感的可遇而不可求的重要性,以及善于抓住灵感对艺术创作具有重要作用。这和我们今天艺术家创作中灵感参与的重要性也是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