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实践的收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教育实践的收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教育实践的收获

劳动教育实践的收获范文1

关键词:高校;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实践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目标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教育的实施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最终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社会实践实施状况调查

为了了解当前高校社会实践教育实施状况,我们对云南大学4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相关调查,同时对个别学生进行了访谈。

1.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

社会实践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实施方法,应该落实到每个学生。而调查显示,认为学校给大学生提供的社会实践机会较少和很少的占43.6%,认为没有给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的学生占24.1%(见表1)。这表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缺乏广泛性。而且学校把精力主要集中在某一类社会实践活动上,重视对某一小分队活动的开展,对面向学生个体的实践活动则缺乏具体有效的指导,这是不符合对全体学生进行实践教育的要求的。

由于受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具体实施条件等限制,学生对各项社会实践的参与率各不相同。对八项社会实践方式的调查显示,学生参与率最高的是“义务劳动”,占53.3%。访谈中,多数学生把“义务劳动”与“教学计划内的劳动教育”等同起来,依此看,一半左右的学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劳动教育必修课。但这种“义务劳动”是多数学生最不愿意参加的实践方式(在“最愿参加的方式”调查中的选中率最低,只占3.8%)。“有偿家教”是一项有偿性的勤工助学活动,它不仅给学生以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培养了自强自立的精神,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实际困难。因此,得到许多学生的青睐(在“最愿参加的方式”调查中的选中率仅次于“实地考察”,占20.4%)。在对实践性和社会性更强的“参观访问”、“暑期‘三下乡”’、“专题调查”及“实地考察”的调查中,“参观访问”的参与率最高,占到35.5%,其次分别是“暑期‘三下乡”’、“专题调查”、和“实地考察”。相比之下,“教学实习”和“勤工助教”的参与率最低,学生也不愿意参加(详见表3)。

2.大学生对几种社会实践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认识

社会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但采用何种方式,重要的是要看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如何。

从表3中可看出,这八种实践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非一定呈正相关,即一种方式的可行性高,其有效性不一定高,反之,一种方式的有效性高,其可行性不一定高。如“有偿家教”在“最可行的方式”的调查中,选择率最高(占31.8%),而在“最有效的方式”的调查中,选择率排第四位,只占14.2%。相比较而言,既可行又有效的实践方式是“专题调查”(两项均排第二位),其次是“有偿家教”(可行性排第一位,有效性排第四位)和“实地考察”(可行性排第三位,有效性排第一位)。而可行性和有效性最低的是“勤工助教”,均占4.7%,其次是“义务劳动”和“暑期‘三下乡’”。了解大学生对实践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认识,便于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既可行又有效的实践活动机会,从而使社会实践教育更有成效。

3.大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后所得收获的认识

访谈中,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大学生更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教育,他们坦言:“在社会实践教育中能学到更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学不到的东西。”无疑,大学生参与每一项社会实践活动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参与的活动内容不同,所得收获也不尽相同。我们无法就每一项社会实践方式向学生做调查,但可以对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从总体上对所得收获的认识进行一个粗略的调查。调查显示,认为所得最大收获是“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的比例最高,为39.5%;其次,认为“增强了挫折承受力”的为22.0%、“增长了见识”的为13.7%、“提高了动手能力”的为8.2%、“磨练了意志”的为6.9%。见表4。

关于学生自我评价的调查显示,认为自己适应社会能力不强(包括一般、较弱和很弱,下同)的学生占40.2%、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的占57.4%、意志力不强的占31.6%、承受挫折能力不强的占28.7%。从上分析,这些能力在社会实践中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这表明进行社会实践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学校应予以重视。

二、实践教育环节薄弱,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模式

通过调查分析,高校实践教育环节尚显薄弱,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模式,具体表现在:

1.实践教育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实践教育应是经常性和长期性而不是一次性和临时性的活动,应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参与的活动,因此,必须由学校的有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经过周密细致的组织和安排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但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真正地理解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关系,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教育的观念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学生素质的高低依然主要以考分为标准,而不是由社会来检验,这就使理论远离实践,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实践教育尚未得到学校的重视,缺乏统一安排。

2.缺少实践基地

基地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深入开展的保证,没有实践基地就没有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基地应由校学习处、团委、教务处、宣传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及各学院组成指导组,联合组建。校外基地的建立需要以学校的名义与某些地区有关单位签定正式协议,比起校内基地的建立困难要大的多。目前,我校已着手在校外建立实践基地,各院系也应根据本单位专业特点建立一定数量的社会实践基地,来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

3.时间、经费的限制

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应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育计划,统筹安排。但在具体计划的执行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实践时间和经费的限制。特别是我们要在学期内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诸如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往往不是周学时所能满足的。而拉长时间,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其它课程的学习。这就造成实践教育实施中时间安排上的困难。另外,实践教育的实施一般需要高额经费的支持,特别是假期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实践活动,需投入的经费更高,而学校用于这方面的开支是有限的,一般只限于少数学生参加,而且就地就近进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践活动的开展。由此可见,由于受时间、经费等的限制,学生的某些社会实践活动还得不到很好的开展,学校的社会实践教育还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模式。

4.监督和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校学生的社会实践缺少有效的监督和考核评价机制,直接影响到实践教育的有效性。缺少有效的监督,势必导致一些学生的简单应付。而对社会实践的评价缺乏激励性,将不能激发广大学生参与的热情。访谈中,有学生表示:“参加实践活动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意思,又浪费时间和金钱,我也写不出漂亮的实践报告,也就不会得到什么表彰。”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校的社会实践考核评价还不太健全,还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特别是普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劳动教育实践的收获范文2

光阴似箭,转眼间我在学校的学生生涯即将结束,如今站在临毕业的出社会的门槛上,回首四年以来在学校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点点滴滴,一直以严谨的态度和积极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和工作中,虽然有成功的泪水,也有失败的辛酸,然而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也使我充分地认识到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的重要性。无论如何,过去的是我不断奋斗、不断完善自我的四年。

在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热爱本专业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通过扎实学习《基础会计学》、《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各门课程,我系统地掌握了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及工作实际,加强了会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锻炼,能熟练将windows操作系统灵活运用到财务办公中编辑文档,制表等,为更好地从事财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体育锻炼方面。大学四年里,我掌握了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如乒乓球、篮球、跑步等,身体检查健康,体育合格达标。

社会活动方面。身为学生的我在修好学业的同时也注重于对社会的实践。本着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校期间我参加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XX—XX年在XX商城任职XX洗衣机推销员,虽然都是平时放假时间,但是使我锻炼了推销口才与营销技巧,同时增强了与人接触、交往、沟通的能力。XXXX-XXXX年我在学校参加了学校勤工助学工作,将近三年的勤工助学生活,虽然有些辛苦,但是身心给我上了一节生动鲜明的劳动教育课,使我深深地明白了挣钱的艰难与生活的不易,更加懂得珍惜与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更加理解父母为了生活辛勤劳作的不易。通过各种社会实践,使我较早得适应了社会的生存法则,尽管还没有走出学校大门,但是我已经有了对社会的初步理解与尝试。XX年XX月到至今为止担任班级的学习委员,这一职务也加强了我在处事为人方面的锻炼,这些都是我在四年大学生活中知识以外沉甸甸的收获。

通过四年财务会计专业的学习,我不仅在思想境界、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培养了我一定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在这将挥手告别学校的时候,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发挥财务会计在经营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将来的工作是对我知识的检验,也是对我人生的挑战。我会在工作中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适应工作的需要。

劳动教育实践的收获范文3

附小坐落在南昌市繁华的南京东路上,校园面积不大,“开心菜园”在学校西边的围墙根下。在校长余卫的陪同下,记者参观了这块布满绿色的菜园。虽然时令已至隆冬,但挺立在寒风中的萝卜、白菜、大蒜等蔬菜却绽放绿色,为寒冬的校园涂上了一抹亮色。每一块菜畦上都插上了设计精巧的牌子,牌子上都有一个经过学生反复推敲的名字,如“疯狂菜地”“苗儿葱葱”“七彩菜园”“菜园”等。余卫校长介绍说,菜园的总面积600平方米,共有52块菜畦,每块菜畦6.5平方米,其中4块菜畦是专业菜农师傅种植的示范地。每个种菜小组由6~8名学生组成,负责耕种一块“责任田”。生机勃勃的菜园,成为整个校园景观的“点睛之笔”。

一条劳动育人的新路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新闻网、《东方教育时报》、江西电视台等媒体纷纷报道附小特色校本课程“开心菜园”的办学经验,南昌市的一些学校也派人到附小参观学习,“开心菜园”已经成为附小的一张崭新的名片。

“2011年,学校拆掉了一些旧建筑,空出了一块地方。学校处于城区的黄金地段,寸土寸金。对如何使用这宝贵的600平方米空地,大家可谓众说纷纭。”校长余卫却有自己的想法,“把它开作一块菜地。我的这一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有劳动课,学校的劳动教育培养了我对劳动的感情,对我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现在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在城市里长大的,缺少许多与泥土亲近的童趣,甚至有的孩子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当时网络游戏‘开心农场’很流行,我们学校也有学生玩这种游戏,喜欢在网上‘种菜’‘偷菜’。我们为什么不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开心农场’呢?用劳动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敬畏之情,锤炼学生的人格。”余卫诠释了创办“开心菜园”的创意。

于是,附小面向五年级全体学生开设“开心菜园”校本课程,370多名学生每人都有一块“责任田”。“开心菜园”课程分课堂教学、种植实践和综合拓展活动三个环节。学校组织教师和菜农一起编写校本教材,组织学生到菜园种菜,聘请菜园专职管理员打理菜园,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拓展活动等,菜园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也成为传承田园文化的大课堂。

多年来,附小把“德育为先”作为贯穿办学始终的一条红线,精心实施“四大工程”:生命教育工程、文明教育工程、科学素养工程、艺术修养工程,奏响了立德树人的交响曲。现如今,又创办了“开心菜园”,让学生在学习种菜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开拓了一条育人的新途径。

知行合一的大课堂

锄地、播种、填土、浇水……这些平时在田间见到的耕作场景如今被“搬”到了附小校园里,而种地的“主人翁”也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成了稚气未脱的小学生。2013年秋季开学的第一天,附小六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开心菜园”里收获自己上学期的“劳动果实”,欢乐的笑声在校园的上空飘荡。

“开心菜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要成员涂宜梅介绍说,种植实践环节是“开心菜园”校本课程的核心环节,每个星期学生需要到菜园来学习一次种植技术,每个小组每天需轮流派一名成员到菜园来观察菜的长势。学校从附近农村聘请了菜农师傅担任学生的“种菜导师”,邀请有关农学专家来给学生讲解“蔬菜里的科学”。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要亲身体验从整地做畦、施基肥、播种、育苗、定植、施肥、浇水、植株调整、病虫害防治到收获的所有环节。学校设计了“时间安排表”和“我的发现问题卡”,各小组要记录种植日志,每个学生每周都要记录种植历程。与此同时,学校还将蔬菜种植延伸到家庭,鼓励学生根据所学习的家庭阳台蔬菜栽培技术,尝试在家中阳台上用花盆种植蔬菜。

久居都市的孩子,对种菜有一种新鲜感,一听说种菜就有一种冲动。五(3)班郑隽驰同学《种植的乐趣》一文写道:“我们终于可以下菜地啦!眺望着校园右侧那一片我们的菜地,可以明显看出菜叶长大了很多,一阵微风拂过,犹如一片绿色的波浪在风中荡漾,好看极了!我心里顿时涌起一阵欢喜。”

“走进菜园,我快步走向我们的‘自由菜地’。绿色的菜叶好像一个活泼的绿色小精灵,在微风中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仿佛在迎接我们的到来。我蹲下来,俯下身子,轻轻地用手撩开萝卜上的菜叶。前几天都在下雨,已经明显看出底下的萝卜凸出来了,泥土还是湿润的,菜叶上沾有几滴新鲜圆润的露珠。雨后,一股泥土的味道飘荡在整个菜园的半空中,舒服极了。”

五(4)班涂文欣这样回忆学习种菜的片断:“松土、播种、除草、间苗、收获……每次校本课都令我难忘。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移栽小青菜的那堂课。移栽的步骤是这样的:先选定一棵小青菜,然后握住根部摇一摇它,使它附近的土松一点,然后用力一拔,把它。再选定一个空位,在那挖一个小洞,大小大概和青菜差不多,接着把青菜放进去,把挖出来的土倒在它旁边,用铲子铺均匀,最后用手按几下就栽好了……”

有趣的是,五(1)班贺思晨同学把自己比作一名“都市农夫”,喜欢感受劳动的味道。事实的确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对种菜的每一道工序都学得非常认真,非常有心得。

“开心菜园”的创办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经验借鉴,很多工作得从零开始。教学生种菜,首先得有教材,学校组织教师和菜农一起编写校本教材《开心菜园》,分上下两册。涂宜梅老师说,教材的编写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各种常见蔬菜的品种、特色及生长习性,掌握蔬菜的栽培技术,探究蔬菜的营养和保健价值,还可以通过了解二十四节气等知识,规划、打理自己的“开心菜园”。“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对教材进行修改和完善,不把教材编成简单的种植知识汇编,而是创造性地把‘实践安排表’‘我的发现记录卡’、种植日志簿和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教材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涂宜梅老师说。凝聚着教师们心血的校本教材《开心菜园》,于2013年4月荣获南昌市校本教材开发一等奖。

教学时,老师常常将学生带到菜地,让学生在自己的“责任田”中进行实践和探究。在教学实践中,附小以“开心菜园”为媒介,把种菜与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科学等学科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丰富了学科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例如菜园里的种植实践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为作文教学提供了素材。让学生坚持写种植日志,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细腻丰富的情感,学生写作文时不再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学校专门举办了命题作文比赛和优秀种植日志展览,让学生们分享在“开心菜园”里的体验和感受。又如美术教师很多时候会把学生直接带到开心菜园去上写生课,学校还开展全校性的蔬菜写生比赛。

再如英语课上的单词学习,每学习一个关于蔬菜的单词,学生们总能“牵”出一串相关的单词。“开心菜园”的主题墙上就张贴着各种蔬菜的英文名称,能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英语。

数学老师则指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分配各小组种植的蔬菜,各小组还要比拼哪种分配方法才更为科学和合理。

科学课在讲授“植物的生长变化”“食物中的营养”等章节的知识时,常会结合大家在菜园里的实践,让知识学习生活化,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校本课程“开心菜园”的教学,十分注重教与学、知与行的结合,让理论与实践激情嫁接。殷芳老师的《青菜的定植》获南昌市综合实践说课比赛一等奖,涂宜梅的《我种植、我快乐、我收获――开心菜园种植探究展示活动案例》获得全国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一等奖,她申报的个人课题《在开心菜园教学中践行生活教育思想的研究》已顺利结题。知行合一的校本课程,成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大课堂,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收获的不仅仅是菜

附小举办的“首届开心菜园收获节”,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涂宜梅老师介绍,收获节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种植活动征文比赛、菜园手抄报评比、菜园绘画比赛、菜园摄影比赛和菜园开放日活动,并会对部分收获的蔬菜进行展示以及举办菜肴品尝会。涂宜梅说,所谓菜园开放日,就是向全校的学生开放菜园,让他们参观菜园,了解菜园,激发他们对种菜的兴趣。一到开放日,特别让孩子们高兴的是,在收获节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种的菜带回家,让爸爸妈妈分享劳动的果实。贺思晨同学说:“回家后,我把三棵大白菜交给了妈妈,妈妈把它们炒成了一盘美味佳肴。我夹了一片白菜叶放在嘴里,啊――真甜!这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蔬菜。其实,我品尝的不是白菜的味道,而是自己劳动的味道!”

是的,学生最大的收获不是蔬菜,而是成长。“在蔬菜种植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余卫校长高兴地说。

“原来农民伯伯种菜是这么辛苦,我们居然还这么浪费,吃不完的菜就倒掉了。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就是尊重别人。我们其实心里都知道,可是只有亲身体会才能真正懂得。”五(3)班邓子怡深有体会地说。学生们在劳动中收获了成长。家长们也高兴地发现,孩子们变了,变得爱做家务了,变得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自从孩子上了“开心菜园”课程,我们家的花盆都不是种花了,而是种青菜了。”

文化搭台,“开心菜园”唱戏。学校依托“开心菜园”, 组织开展了系列拓展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个锻炼和成长的舞台。舞台的帷幕徐徐拉开后,学生们饱含深情地朗诵了诗歌《种菜的那些事儿》,激起了一阵又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根据种植日志记录的事儿,孩子们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在蔬菜种植过程中的收获和乐趣。群口相声《蔬菜争功》,展示了学生们对蔬菜营养价值的理解。歌舞《井冈山下种南瓜》则把学生们种植蔬菜的丰收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切都使“开心菜园”散发着浓浓的文化味。学校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通过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演绎“开心菜园”里的故事,让劳动在学生的心里崇高起来。

“开心菜园”不仅仅是针对五年级学生的校本课程,也是其他年级学生的体验和实践基地。蔬菜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和奥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并由此转化为对大自然的好奇、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对科学活动的热爱。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他们甚至开始关注媒体中常常说到的“三农问题”,学生的思想不断成熟,在别具一格的田园文化中健康快乐地成长。一名学生在《种植日志》中写道:“成功没有捷径,这次播种的经验使我明白一个道理:要做好一件事,并取得成功,就需要按照科学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每一个细节,马马虎虎,自以为是迟早都是要接受教训的。我们的学习难道不是这样吗?”

劳动教育实践的收获范文4

关键词:班主任 德育教育 工作 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248-02

为提高班主任德育教育水平,提升学校精致化管理效率,营造文明、优美的校园文化氛围,班主任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地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下面将谈谈笔者的几点做法。

1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柱

班主任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学校德育工作成效优劣的关键。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学校内的班级管理显得越发重要。那么如何在新的形式新的课程下争当一名合格加优秀的班主任是每一位德育工作者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下面就结合笔者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感受谈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与看法。

(1)塑造良好的师表风范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勤奋工作、爱生乐教、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全面抓好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不体罚学生,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2)上好班会,按照要求认真的备好课、上好课、相关的材料要整理好。每天对班级发生的不良情况及时总结反思。每月以安全为主题,对学生加强交通、饮食、游戏、等安全教育。

(3)抓好课堂纪律,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4)协调好各科老师,抓好学生的学习。及时和任课老师联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积极与家长交流,督促学生的学习。重视家庭教育工作,认真的开好每学期的家长会。

2 在课堂德育教学中善抓学生兴奋点

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做好孩子的德育教育,是建设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风的保证。对于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特别重要的。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涉及较多,在课堂教学中,若能设置一定的场景导学,会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使学生从场景中产生一定的兴奋点,此时,若能及时抓住兴奋点进行反复练习,就会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良好习惯。其次,读一些课堂常规的儿歌,如,“上课铃声响,快步进课堂。不做小动作,坐正看前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养成了习惯。上课时要多提醒学生坐端正,要按照统一的标准提醒学生,按要求去做,课堂内要让学生说一说“上课该怎样做?”学生轻轻松松就掌握了规范,明确了要求。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养成了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那些不好的习惯就自然而然得到了纠正,德育工作也就见效了。

3 言传身教,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

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教书是载体,育人是根本。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职业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当好学生健康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不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与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提高学生的行为与素质。让自己的一言一行变成一种无声的教育。

4 丰富活动,陶冶情操

学校积极开展职业习惯养成教育和素质教育。一是坚持模拟服务见习制度。每一位在校生通过在校内1周的见习,强化了学生的服务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服务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为其进入旅游行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二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围绕专业课教学和学生兴趣爱好开展的校园活动,让每一个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都有收获成功和快乐的机会。三是以“讲文明、养良习、争做旅校文明生”为重点,改变校园风气,提倡正能量,重点转变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四是开设选修课,如,“茶艺、调酒”等,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设立舞蹈社、篮球社、礼仪社、漫研社、记者社、散打社等10余个学生社团,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同时,极大地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五是开展各类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如,每月1次的主题升旗活动,有安全、感恩、职业礼仪、做文明学生等内容丰富的主题内容,还有参观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烈士陵园纪念先烈、普法教育庭审现场进校园等。

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录制了分解动作和连贯动作教学片,分解动作挂图分布于各班级教室,近期还组织了全校“礼仪操”比赛,在全校学生中推广应用。通过围绕“礼仪操”的各项教学、比赛、训练活动,改变学生的一些不良形体状态,培养良好的形象和健美身姿,提高形体表现力、动作节奏和美感,使他们的形象、气质、礼貌达到身体与形态的完美结合。也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礼仪习惯,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更好更快的融入社会。

5 结语

小学教育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关键的一步,学生的道德意识从无到有,需要班主任的悉心教育,班主任在工作中要与学生多沟通,逐步帮助学生形成分辨是非的能力,形成优秀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指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拥有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班主任也要做到为人师表,以优秀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建立好的德育工作环境,创造好的道德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道德高尚、学习刻苦的优秀学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增添光彩。

参考文献

[1] 宋丽杰.浅谈小学班主任的德育艺术管理[J].读写算,2013(28):89.

[2] 田润爱.如何提升班主任在德育管理中的作用[J].学友文摘,2013(7):4.

[3] 杨艳红.谈小学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3(2):35.

[4] 商文敏.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8):83.

劳动教育实践的收获范文5

由此,随县“乡村教育”成了热词,在各种网络上都在传递着随县这次盛会的感受、感动和精彩讲述,如《随县新教育实验的独特价值》《炎帝故里 寻根教育》;《新教育是啥样,我想去看看》《随县教育这么牛,你晓得么》等网络语也被用到对随县教育的赞誉和评价中。还有朱永新教授、卢志文理事长、许新海院长、李镇西副院长等的微博、微信都是满满的感动、满满的点赞。有位局长这样写道:到很多实验区观摩过,感受最多的是羡慕(条件好、师资强、工资高),来随县观摩,收获最多的是感动(乡村学校、条件一般、教师学生阳光)。

朱永新教授要我们为乡村教育的美好探路,努力做全国乡村教育的典范!在三中,朱永新教授欣然为随县学校题词“坚持才有奇迹!”这和朱老师在随县教育局编纂的《守望乡村新教育》这本书的序言中所写“随县的今天,已经在追随新教育的行动中取得了佳绩。我相信,在这样的坚守与成长中,随县会随着新教育的脚步前行,随县的明天,随县的新教育,也会创造新的奇迹”这句话遥相呼应。这些高屋建瓴的评价,为随县教育今后的发展勾勒了更清晰的愿景。朱永新教授一连发了四篇微博来高度赞扬随县新教育,是对随县践行新教育的充分肯定,我们倍受鼓舞!

一、随县学校朴素幸福的样态璨然绽放

本次实验区工作会展示的随县厉山镇第三初级中学、尚市镇第二初级中学、尚市镇小学、尚市镇净明小学这四所学校,自身定位明确,发展方向明晰,行动路径具体,办学特色鲜明、课程展示丰富,呈现出了新教育实践的方向性、多样性和体验性,也体现着乡村新教育朴素幸福的样态,成为了随县乡村新教育的典型代表。

一是文化彰显。厉山三中追求“宁静致远、厚德载物”的“和”文化,以立体合作理想课堂为核心,坚持让每个孩子成功,让每个教师发展;尚市二中倡导“阳光文化”,构筑阳光课堂,实施阳光教育;尚市镇小秉承“德艺双馨,知行合一”的理念,实现“本真”教育;净明小学坚持“明智崇德,乐学创新”的思想,践行“和雅”教育。四所学校的主题文化在此次观摩中得到彰显。

二是特色鲜明。厉山三中设置“新教育陈列室”,将学校新教育实验的历程轨迹、行动路径等以照片的形式进行了展示和呈现,起到了很好的榜样引领作用。建造“炎帝苑”文化长廊,潜移默化地实现炎帝文化的传承和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构筑以新教育实验理想课堂为框架的立体合作课堂,举行“101读书会”等,形成了学校发展的特色。尚市二中结合乡村的农耕文化,设置 “农耕博物馆”,研发农耕体验课程。尚市镇小设置“走廊阅读吧”“茶歇阅读室”,让学校充满浓郁的书香气息。学校的紫藤长廊,成为孩子们的阅读乐园,研发乡村少儿传统游戏课程,实现游戏的教育功能。净明小学虽属村小,却拥有追寻艺术的优秀师资力量和丰厚的艺术教育底蕴,研发了丰富的体育艺术课程,组织各种富有乡村特色的社团活动。其中,“种子”课程最富特色,学校编撰了校本教材《神奇的种子》,建立“种子馆”,让孩子们认识种子、种植种子,体验生命破土而出的惊喜,种子课程和生命成长嫁接,以此来实现生命教育。

三是样态幸福。乡村教育的朴素幸福在富有乡土味的课程里,也在教育生活的体验里。如滚铁环、跳皮筋、抽陀螺、丢沙包等少儿传统游戏成为孩子们最开心的活动课程。这样的活动课程感染了卢志文理事长,他饶有兴趣地上前抽起了陀螺。留守儿童“家常菜厨艺”展,成为学校让留守儿童学会自立、自强的重要教育途径,与会领导、专家都欣然品尝孩子们做菜肴。创意的“可乐塑料瓶”花,长在墙壁上,废旧轮胎构造的唯美花圃,成为学校汇聚美好事物、擦亮每个日子的幸福样态。陈列的一件件古老的农具和生活用品,如纺车、碾子、水车、煤油灯等,让学生围绕“农耕文化”进行搜罗、整理、归类,以标本的形式呈现,在此基础上研发农耕体验课程,让孩子们体验农耕的滋味,品尝劳动的幸福,使之成为孩子们记录农耕活动、守望生命成长的园地。太极拳、抖空竹、花样跳绳、武术操等在校园蓬勃开展,构成师生幸福完整教育生活朴素而充满生机的状态。

宜昌市第十九中学校长刘洪玉说:“为期半天的实地考察让人震惊,尚市镇净明小学和厉山镇三中的校本课程开发做得扎实、接地气,随县的竹竿舞、腰鼓队、抖空竹、种子馆、千人太极拳、花样跳绳、石头贴画、树叶画等等,真是让人大饱眼福、赞不绝口。”

朱永新教授这样评价净明小学:“这是一所农村的小学,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没想到,孩子们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他们研发了种子课程,学校里建设了‘种子馆’,每个孩子都精心记录自己种植的种子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全程。孩子们正在跳竹竿舞,校长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二、随县师生快乐成长的故事感人至深

为了更好地彰显榜样的力量,

将他们感人肺腑的新教育故事展示出来,实现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引领,我们经过多次研讨、协作区试讲、演示,最终将教师生命叙事创造性地分为个体叙事和群体叙事,群体叙事以叙事诗的形式呈现,更大范围地展现了随县教师的幸福状态。新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东强说,你们展示的13位新教育榜样教师,这是一种言说榜样的创新。以王从伦、支咏梅、王■、谭芳、王春英、刘金超、王银会、蒋继平等为代表的新教育榜样教师进行教师个体生命叙事与教师群体生命叙事,充分展现了随县新教育实验教师的思想、行动与幸福教育生活,其言说感人至深,赢得与会领导、专家的热烈掌声。

随县环潭■水小学的王从伦老师今年57岁。5年前,已到知天命的年纪的王老师,内心的教育热情一度消磨殆尽,准备得过且过捱到退休。2011年,他遭遇了新教育,内心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从此,王老师开始根据新教育实验关于缔造完美教室的理论,缔造了“阳光班”,将自己和孩子们的生命叙事写成《心履历程》;利用河边滩头的石头,研发富有乡村特质的“石头拼画”课程;建立班级家长委员会,实现家校合作共建;打造书香班级,孩子们的阅读量每年高达600万字。王老师要做孩子们一生的贵人,给孩子们一片生命的牧场,陪伴生命成长。随县均川中心学校的支咏梅老师,怀揣新教育梦想,带着孩子们一起缔造了“四叶草班”,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写作、画“纸盘画”,传递“阳光善举”,孩子生日时,她会亲手送上自己的老母亲为孩子们煮的鸡蛋。随县尚市镇中心小学的王■校长,很有梦想!她引领全校的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建设书香校园,

研发乡村少儿传统游戏课程、构筑以生命本真为核心的“理想课堂”……她说,在行动中享受着新教育实验的别样幸福,是多么荣幸的事情!

新教育实验是以教师专业成长为起点的,在这个起点上,站着一群群随县新教育实验的榜样教师和种子教师。有幸福守望乡村四十一年的马定文老师,有被留守孩子亲切称作“妈妈老师”的温子和老师,有花开支教路、认了一群儿女的杨琴老师,有教育生涯和新教育生活等长的新机制教师周锦洁老师,还有用书法来诠释新教育理念的陆仕元老师,朱永新教授说陆老师对新教育的理解让人感动……还有如饥似渴阅读的霍莉莉同学,在火车上也不放下心爱书籍的周纯伊同学,她们双双跻身全国35强;以及受读写绘滋养,获青少年书画赛特等奖的李小玲等等,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感人至深,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幸福守望和在路上的梦想,随县乡村教育才璨然绽放!

三、随县课程丰富多彩的展示深受赞誉

全县的课程展示在厉山三中的运动场举行,设置了十八个展区,展出各乡镇最富特色的课程,进一步促进各校对课程的理解,激发研发卓越课程的愿望。全县共提炼了120门课程,展出近20门课程,各乡镇中心学校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些课程接地气、操作性强、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具有美育、德育、体育、智育的教育功能,彰显了随县卓越课程的地域味、乡土味、艺术味。

地域味:“炎帝文化”课程、“编钟文化”课程进校园,以此建设地域文化基地学校;研发义阳大鼓、板凳龙、花鼓戏等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课程,实现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还有建立在随县民俗之上的成长仪式课程等,都使我县的卓越课程带有鲜明的地域味。这将促使我们研究、化用各乡镇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使之成为教育资源,并落实到校级、班级课程的研发上,以此为着力点,探索课程研发的新路径。

乡土味:乡村教育应该体现出乡土的气息和韵味,这样才不会成为无本之木,失了根基。以课程为载体,实现教育与乡土的链接,是新教育提倡的“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我们在展区展出的石头拼画课程、树叶配诗拼画课程、泥塑课程、楹联课程、春种课程、走近昆虫课程等都是利用河边滩头的石头、村头巷口的树叶、田间地头的泥土、昆虫作为课程研发的素材,这些乡村元素带有天然的乡土气息,显得清新而自然,更接乡村教育的地气。《中国教师报》还特别报道了吴山的竹竿舞课程和草店的树叶配诗拼画课程。

艺术味:所有课程都或多或少地带着艺术的韵味,儿童创意画课程、青花瓷纸盘画课程等带着美术的元素,展出的太极拳、花样绳操、抖空竹等动态的体艺课程带着舞蹈的元素,都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反映了随县师生研发卓越课程的能力和素养,受到领导、专家的高度赞誉。

土门初中校长卢方虎写到:“随县之行,让我醒悟:原来教育不难,我们小时候玩的丢沙包、滚铁环、缠陀螺……就是体艺素材,炒菜、洗衣、种花草……就是劳动教育素材,把教育目标落实到学生喜欢的一些游戏、活动中去,开发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师生都快乐、都成长,就会慢慢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四、随县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示范引领

把新教育实验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整合,与“三驾马车”深度融合,是随县践行新教育实验的重要路径。

把学校建成“学生享受快乐的理想乐园”

随县教育结合本身实际,致力于建设校园文化,推行课程改革,创新学校德育,这是随县教育驱动的“三驾马车”,把学校建成“学生享受快乐的理想乐园”是随县教育的愿景。这本身就与新教育的行动有很高的契合度,使之融合,就会更自然、更顺畅、更高效,更能发挥出随县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也就具有更切实的意义和价值。杨光明局长在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新教育实验融合的路径探索,朱永新教授在讲话中对此给予了高度肯定。

把“三驾马车”与新教育实验深度融合

这是我们深入推进新教育实验的重要路径。以校园文化建设融合“营造书香校园”“缔造完美教室”,为师生的精神成长输入养料;以课程改革融合 “构筑理想课堂”“研发卓越课程”,为师生的教育行为注入活力;以学校德育项目融合“推行每月一事”“家校合作共建”,为师生的生活幸福植入根基。孩子在“知行合一”中内化行为习惯,健康、和谐发展,为其成为具有“完整”意义的“人”奠基。同时,结合家庭教育、联合社会力量,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实现教育功能的放大与递增,以校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媒体以专业的视角呈现新教育的随县实践

2015年《中国教师报》以《108所农村学校的“新生态”》为题进行了报道,2016年《湖北教育》在“本刊视点”中详细解读了乡村教育发展的“随县实践”,《教育名家》在2015年第10期以“纪实”的方式再现了我县区域整体深入推进新教育实验的情况。这是新闻媒体以专业的视角对随县乡村教育进行的提炼和总结,也是随县对教育发展路径探索的见证。

朱永新教授在讲话中说:“随县新教育人结合乡村实际,把随县教育与新教育深度融合,是践行随县新教育发展的一条至为重要的路径。”这一路径将对更多的乡村教育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随县教育将为实现乡村教育的更美好探路,努力成为乡村教育的典范!”

五、随县艺术教育成果展演朴素精彩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许新海说,随县的乡村新教育给了我们很大的震撼和更多的收获。与会代表用“朴实、真实、厚实”来评价。各种高度赞誉不胜枚举,还有现场自发的热烈掌声,都是在表达成果展演的朴素中绽放的精彩的肯定,这是对随县师生自编自创的艺术成果展演最高的精神奖赏!

一是成果展演的篇章构建,突显了随县新教育的底色

我们把成果展演分成“钟鸣悠扬、生命绽放、明亮那方”三个篇章。“钟鸣悠扬”契合地域文化情景舞剧《炎帝颂》和编钟乐舞《宴飨盛乐》;“生命绽放”概括师生生命成长的状态,由《一生守望》《书香少年》《快乐童年》组成,这三个节目从乡村教育的幸福守望、留守儿童浸润着书香健康成长、以及乡村少儿在校园里快乐得像花儿般绽放等层面展示随县新教育实验的幸福模样;“明亮那方”表达随县新教育的幸福追寻和朝向,由义阳大鼓《在路上》、合唱《嘀哩嘀哩》《朝向明亮那方》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义阳大鼓”的传承、乡村教育的味道、地域文化的气息、幸福快乐的模样等元素都在我们的成果展演中得到丰富多彩的呈现。

二是成果展演的师生编创,体现了新艺术教育的素养

以随县地域文化炎帝功绩、编钟古乐为元素,安居三小的师生们创编了《炎帝颂》,恢宏的乐音、壮阔的背景、粗犷的舞蹈给人一种艺术的震撼与冲击;均川二小的《宴飨盛乐》,乐音古典、背景唯美、编钟恢弘,婀娜的舞姿给人一场艺术的盛宴与享受。这是随县新教育实验对地域文化的“选编”,是让炎帝文化和编钟文化进校园,建设相关基地学校的舞台的表达。唐县镇小的情景诗《一生守望》更是传达了守望乡村三十多年的黄远高校长“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和执著的理想情怀,成为随县幸福守望乡村新教育的代表。新街中心学校的情景剧《书香少年》,以留守儿童霍莉莉在书香中成长的故事,来呈现随县“营造书香校园”的建设举措,折射出随县浓郁的书香底色,表现了阅读在弥补人空缺的情感、滋养人崇高的精神、促进生命成长方面的巨大作用。厉山镇小的合唱《嘀哩嘀哩》《向着明亮那方》寄托着追

寻春天的向往,传达出随县乡村新教育的幸福朝向。

三是成果展演的校园体艺,呈现幸福教育的样态

由王岗小学、天河口中学、殷店西坡中学、唐县镇小新星幼儿园、安居三小等编创的《快乐童年》更是把校园少儿游戏跳皮筋、花样绳操、民间游艺抖空竹、传统文化武术、足球等融为一体,以舞台艺术来呈现校园生活的幸福样态,博得领导、专家的阵阵掌声。

高新区实验小学校长张忠章说:“看到了现实版乡村新教育,特别为学生丰富多彩社团建设而喝彩,为教师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欣慰。舞台大餐余音绕梁,回味无穷……整个活动完美圆满。”

劳动教育实践的收获范文6

[关键词]校本培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

一、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1.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

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

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

]。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首先,应满足教师需求,增强培训的活力。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需求导向的培训内容。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学校有多少老师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开展校本培训之前要充分调查教师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保证每一次培训都能适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活力。